环保新常态:法规加码铁腕执法

2022-09-10

依法治污刻不容缓

近些年, 伴随着经济高速发展, 生态环境也呈加速恶化之势, 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形势十分严峻, 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特别是与石化产业有关的环境问题不仅是产业经济问题, 同时也是重大社会和政治问题, 以对二甲苯 (PX) 为代表的石化项目屡屡受阻, 百姓心中“恐化”的阴影挥之不去, 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 减少污染、保护好环境已经成为现阶段石化产业升级转型的第一要务。

“我们目前面临的恐怕是人类历史上从没有过的环境挑战。”新上任环保部部长陈吉宁曾经这样描述中国当前面临的问题。目前, 中国的排污强度已经超过历史上最高的两个国家——德国和日本, 是他们的2~3倍。如何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陈吉宁给出的答案就是, 用“硬措施来应对硬挑战”。今年开始实施的新《环保法》被称为“史上最严环保法”, 这柄剑能否真正锋利起来, 而不是停留在政策层面的“纸老虎”, 关键还在于执行和落实。环保部把今年定为环境保护法的实施年, 将组织开展全面的环保大检查, 对于违法的特别是未批先建的企业进行全面排查。“我们要让企业懂得守法不是高要求, 是底线。”陈吉宁如是表示。

“我们看到, 除了‘史上最严环保法’外, 近些年我国出台的相关环境保护法律就多达30多部, 相关行政法规90多部, 特别是近两年的‘大气十条’、‘水十条’更是在法规层面给出了具体的行动指南、路线图以及时间表, 而这些法规无一不与石油和化工息息相关。化工生产过程由于原材料种类多、反应步骤长、副反应多等问题, 造成‘三废’处理难度大、排放的有毒有害物质多, 尤其在高含盐废水、难降解废水、危险废物、VOC、恶臭等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 近年来也发生过多次社会反响强烈的环境污染事件, 造成了不良影响。目前我国政府已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 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是大势所趋。毫无疑问, 石化行业将面临着巨大的生态环境压力和制度约束。”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质量安全环保部环保处处长庄相宁向笔者表示。

以“水十条”为例, 这个法规就明确提出, 要狠抓工业污染防治, 2016年底前, 按照水污染防治法律法规要求, 全部取缔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小型造纸、制革、印染、染料、炼焦、炼硫、炼砷、炼油、电镀、农药等严重污染水环境的生产项目。同时专项整治十大重点行业, 其中与石化有关的就包括了焦化、氮肥、原料药制造、农药, 要求2017年底前, 氮肥行业尿素生产完成工艺冷凝液水解解析技术改造, 制药 (抗生素、维生素) 行业实施绿色酶法生产技术改造。与此同时, “水十条”还提出, 鼓励石油石化、化工等高耗水企业废水深度处理回用, 促进再生水利用。到2020年, 石油石化、化工、食品发酵等高耗水行业达到先进定额标准。

由此可见, 重典加铁拳之下, 那些不合规、不守法的企业将被断了生路, 而那些要想继续生存和发展下去的石化企业又是如何看待日益严格的环保法规的呢?江苏梅兰化工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已经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 事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 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作为企业一定要充分认识环境保护法的重大意义, 切实抓好贯彻落实。

让市场机制发挥作用

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 环保法规的实施和落地更多的还是依靠行政手段, 短期内效果明显, 但从长远看,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才是解决环境问题最有效、最能形成长效机制的办法。

环保部政策法规司有关人士表示, 重视市场机制作用就是要推进环境经济政策制定与实施。与传统行政手段的“外部约束”相比, 环境经济政策是一种“内在约束”力量, 具有促进环保技术创新、增强市场竞争力、降低环境治理成本与行政监控成本等优点。实际上, 环境问题的根源在于污染成本的外部化, 过去企业在资源消耗和“三废”排放上, 没有成本或者成本很低, 排污的后果是社会来承担的, 企业自然没有压力也没有动力去做环保。而环境经济政策就是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 运用价格、税收、财政、信贷、收费、保险等经济手段, 运用新的市场规则, 影响排污者的经济利益, 引导企业将污染成本内化, 形成一种内在约束力量, 来调动和激发排污者治污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进而促进环保技术创新, 增加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以此来实现经济与环保协调发展的目标。

事实上, 环保做得好的发达国家的实践和经验也证明, 市场机制的作用十分明显, 环境经济政策体系是国际上通行的解决环境问题最有效、最能形成长效机制的办法。

丹麦是世界上第一个设立环境部的国家, 目前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去年9月丹麦环境大臣克尔斯滕·布罗斯博访华期间就曾表示, 中国目前面临的环境问题, 在丹麦同样曾出现过。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 丹麦的经济增长率很高, 曾经达到17%, 同时环境污染也给经济增长带来巨大的压力。痛定思痛, 丹麦选择了一条绿色发展之路, 就是让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耗脱钩, 根据丹麦政府发布的最新政策, 计划到2050年完全摆脱对化石能源的依赖。丹麦还充分利用环境经济政策, 使自然资源得到有效配置, 目前丹麦的水价、能源价格都很高, 企业对此也有抱怨, 但这在也迫使企业的生产经营向更高效、更环保的方向发展。毫无疑问, 高效率也赋予了企业更强的竞争力。

笔者从环保部政策法规司了解到, 目前围绕环境经济政策, 环保部正在协同相关部委和有关的部门积极推进完善税费、价格、金融、贸易4个领域的环保政策, 建立和完善排污权有偿使用与交易、生态补偿2项机制, 目的是彻底改变资源低价、环境廉价的现状, 用市场手段来促进环保产业的发展。

过去曾有一种说法叫“不惜一切代价做环保”。但事实证明, 这样的做法大多缺乏实操性也是不可持续的。而新的政策导向是“让做环保的人有钱可赚。”刚刚出台“水十条”的亮点之一, 就是强调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进一步开放市场, 推动PPP、第三方治理、政府采购服务、排污权交易等环保市场的形成, 从而提高治理效率。据有关咨询机构的测算, 在未来5年内, 与“水十条”相关投资规模将达2万亿元。仅在水环境治理上, 化工行业中那些有产品优势的膜企业以及率先在废水处理上有技术储备的染料、农药和化肥企业分将最先分得一杯羹。

作为化工行业中“百年老店”的典型代表——杜邦, 对于环保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的作用的理解更加深入。杜邦百年的发展历史表明, 做好环保不仅是社会责任的体现, 而且是企业可持续性核心战略要素。将环境战略与业务运营规划融合成一个完整的战略体系, 并通过这个战略体系提高发现和创造商业价值的能力。杜邦可持续解决方案事业部大中国区总经理谢荣军表示:“做好环境管理, 不仅仅是投入, 也可以是节省成本, 挖掘价值。因为环保不仅仅是简单的末端治理, 它更强调的是过程控制和精细化管理。比如石化企业的VOC控制是很重要的课题, 如何管理好众多的VOC无序泄漏点, 不仅关系到排放是否达标, 而且更重要的是通合规达标的过程, 帮助企业做好设备、设施全面的一体化的管理, 让生产过程更加高效, 由此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的利润率和盈利能力, 使企业更容易从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目前的环保政策为石油和化工行业环保、低碳、绿色发展营造了一个十分有利的政策环境, 环保产业的市场机制正在形成, 以环保为抓手倒逼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在行业中已经拉开帷幕, 无论是企业自身的环境治理还是为‘三废’提供相关的材料支持, 石油和化工企业在提升绿色竞争力的过程中都将寻找到更多的市场机会。”庄相宁表示。

环保重典促产业升级

毋庸置疑, 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新形势下, 制约石化产业发展的因素除了市场、技术外, 环境和资源的约束力已经显露无疑。环保部政法司环境政策处负责人表示, 过去30年我们基本走了一条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道路、在财富快速积累的同时, 付出了过大的资源环境代价。中国在生产世界上最多产品的同时, 却让生态产品成为自己最短缺产品;中国在制造快速增长的经济奇迹的同时, 也让生态差距成为自己与发达国家最大发展差距。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 将是缓解生态环境压力的重要途径。

与其他行业相比, 石化行业的资源和环境的约束则显得更为严峻。石化行业是一个高度依赖资源、能源的行业。煤炭、石油、天然气等既是行业发展必须的能源又是生产不可或缺的原料;石油的加工炼制又是一个高能耗的过程;磷肥、钾盐 (肥) 、无机盐等行业又是高度依赖矿产资源;而农药、染料以及煤化工等废水污染物含量高、难处理。当这些产业特性遇到史上最严的环保法规, 一场硬仗是避免不了的, 借用一位化工企业老总的说法就是“不是企业消灭污染, 就是企业被污染消灭。”

庄相宁认为:“对于石化企业来说, 严苛的环保法规无疑是巨大的压力, 特别是在当前这种国内外经济环境不乐观的形势下。但是从长远来说, 新《环境保护法》对整个石化行业的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来说将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环保法规和铁腕执法, 将形成更加严厉的倒逼机制, 迫使企业投入更多的财力和精力来提高清洁生产的水平, 实现结构调整、转型升级、节能减排、绿色发展的长期目标。”

笔者了解到, 目前借助环保法规, 实现产业整合、提升技术水平、淘汰落后产能已经成为促进石化产业升级最为有力的手段之一。而这一点在染料行业中已经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染料行业产品具有种类繁多、工艺复杂、生产步骤多、收率低的特点, 大部分原料、中间体及副产物都以“三废”形式排出, 染料行业是有毒有机污染物防治的重点行业, 社会关注度很高, 特别是废水中污染物处理难度高、投入大, 过去一些企业为减少废水处理成本, 就采取了直排的方式, 引发了的环境污染事件饱受诟病。污染事件曝光后, 各地加大了对染料企业排污的监管力度, 一些缺乏环保处理装置和技术的小企业被淘汰出局, 而那些环保手段齐全, 排放达标的企业也因此脱颖而出, 赢得了更多的市场份额, 产业的集中度不断提高, 过剩产能和低价竞争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遏制, 产品价格回升, 行业中初步形成了有序竞争、良性发展的局面。

“近3年出台的环保法规对于提升染料行业的‘三废’治理水平和生产工艺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些企业主动加大环保投入和新工艺开发, 多效蒸发、加氢还原、连续消化、管式加氢等新型清洁生产工艺到广泛应用。行业内已经形成了‘不环保就是死的理念’。”中国染料工业协会秘书长田利明表示。

中国染料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也显示, 近几年, 染料排名前十的染料企业在环保方面的投资均超过亿元。近5年间, 入驻化工园区的生产企业占80%, 产量占95%。通过各类清洁生产技术的开发应用, 染料工业废水得到有效治理和控制, 废水产生数量每年减少1500万~1800万吨, COD排放每年减少15~20吨。

“环境法制越来越严厉特别是在司法和执法上, 对企业既是挑战也是带来了机遇。企业环保意识的提高, 不仅促进了行业的技术进步, 同时也净化了市场环境。行业中一批‘三废’排放不达标的小企业陆续关门停业, 退出了市场, 而一些大企业的产能却在提升, 恶性竞争受得到了抑制。”田利明表示。

与染料行业有着相似情形的还有农药、化肥、铬盐、合成革等行业, 相关企业的负责人表示, 许多企业开始也都是迫于环保的压力不得已进行污染治理的, 但在环保法规越来越健全、执法越来严格的形势下, 这些环保先行者也最终成为了最先受益者。许多企业已经开始从“要我做”转变为“我要做”, 不断地开发新产品、新工艺, 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了缩短工艺流程、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影响的目标, 新一轮的产业整合正在以环保升级为核心展开。

梅兰集团的负责人表示:“污染问题的严重性有目共睹, 必须将环保纳入其优先发展目标。除了执政者明白了这个道理之外, 作为化工企业也很清楚环保领域蕴含的巨大发展潜力, 强者生存, 企业在环保升级中, 只有转型升级, 放弃高能耗、高物耗、高排放的产品, 开发绿色低碳的产品, 企业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未来‘环境定律’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它对每一个企业都适用, 如果与公众改善环境的需求背道而驰, 企业发展的道路就必然越走越窄, 最终将难以为继。新常态下, 做好环境保护、污染治理不仅仅是被动地适应环保法规的要求, 同时也是企业拓宽发展途径的手段。采用高效、环保、节能的先进工艺, 也会为企业带来更强的市场竞争力, 让企业在市场上赢得更多的主动权, 特别是企业在国际化的进程中, 国外的合作伙伴十分看重看对方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是否有担当, 环保工作做好了会给合作成功增加筹码。”山东东岳集团负责人如是表示。

摘要:2015年, 对于我国环保行业来说, 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政策法规频出、执法日趋严格等等都彰显了我国在环境保护上的决心。环保部更是将2015年定为环境保护法的实施元年。这一年, 《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简称“水十条”) 出台, 《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简称“土十条”) 也进入修订审批程序。环保法规密集出台表明了政府在治理环境污染、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上前所未有的决心。严苛的环境保护法规接踵而至, 对于石化企业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挑战, 特别是一些已经习惯了粗放式生产、环保意识不强的中小企业, 能否扛得住环保重典的压力, 决定了企业的生死存亡。石化行业的发展史告诉我们, 这个产业诞生最初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人们生活得更好, 更舒适。100多年过去了, 化学工业“初心未改”, 依然坚守着让生活更美好的初衷。然而由于种种原因, 人们一边享受着现代化学工业带给我们的好处, 一边又在承受着化学品生产、使用和消费过程中衍生的环境污染, 谈“化”色变已经成为一种常态。行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已经无法回避, 在6·5世界环境日到来之际, 石化行业又再次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上, 寻求一个趋利避害的解决之道刻不容缓。有专家断言, “十三五”期间, 除去技术和市场因素, 仅仅是环保带来的影响就将颠覆我国石化行业原有的发展模式, 高能耗、高水耗、高污染的粗放式的发展方式已经不可持续。“不治理、不升级, 就是死路一条!”

上一篇:比索洛尔对原发性高血压左心功能的影响及疗效下一篇:某核电站防辐射砌体施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