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社会教育论文

2022-05-14

写论文没有思路的时候,经常查阅一些论文范文,小编为此精心准备了《幼儿园社会教育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目前的幼儿教育,着重强调幼儿的社会教育,目的是在素质教育的基础上,提高幼儿的综合素质,使幼儿在幼儿园里养成良好的社会行为,增强自信心,加强人际交往能力,懂得尊敬长辈、孝敬父母,进而培养幼儿的爱国情怀。

第一篇:幼儿园社会教育论文

研究幼儿园教育改革成效,深化幼儿园教育改革

[摘要]以《幼儿园工作规程》的颁布为标志,我国幼儿园教育改革作为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运动至今已走过了十年的历程。关于这场改革成效的研究应当成为我国当前幼儿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以为我国幼儿教育政策决策服务。但目前已有研究基本上建立在主观判断或现状描述的基础之上,缺乏实证依据的支持。开展幼儿园教育改革成效研究应当抓住影响改革成效的关键阶段与关键问题,采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实证性研究方法,从多个角度客观、公正、全面地分析和评价我国幼儿园教育改革的成效。

[关键词]教育改革;幼儿园教育改革;改革成效

改革已经成为我国幼儿园教育进步和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以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颁发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以下简称《规程》)为标识的、由国家行政力量推动并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大规模的幼儿园教育改革到今天已历经十年。随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的试行,一场新的幼儿园课程改革运动正在全国各地全面展开。这场教育改革的实际效果如何?改革的预期目标在多大程度上已经在幼儿园教育实践层面上实现?这是一个迫切需要我们重视,并通过科学研究来做出回答的问题。

一、目前关于幼儿园教育改革成效的研究存在的问题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幼儿园教育改革最初从“民间”自发地兴起。1989年以后,以国家教委颁布的《规程》和《纲要》为标志,转向了由国家行政力量主导和推动的“自上而下”的改革。迄今为止,这场“革命”方兴未艾。近年来,已有一些学者开始思考如何评价这场改革的成效。他们的基本判断是改革带来了幼儿教师教育理念的普遍变化,教育实践“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如课程范式“正从科学中心主义课程向社会建构中心课程转变”;教学范式“正由‘传递’‘训练’为主的单向教学向‘引导’为主的互动教学转变”;“幼儿自由活动时间增多”一,活动区“基本杜绝了没有材料的现象”;“目的性计划性贯穿于一日活动各个环节”,让幼儿消极“等待的时间在减少”等。与此同时,对于幼儿园教育改革成效的质疑也日益增多。如有学者认为“教育改革理论研究不够,提出种种说法匆忙,问题集中在:理论研究含混模糊,脱离国情。忽视历史经验,对教育实际不太了解,对教育改革的特点和复杂性估计不足,缺乏反复实验、检验,目标定位不准……(致使)幼儿园教育改革的理念与实践脱节现象严重”,如教师对幼儿的个别关注仍然很少,重上课、轻游戏的倾向依然存在,幼儿园教育改革停留在表面形式的模仿上,甚至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以前会教的教师不会教了,以前不会教的教师更逍遥了”。教师不是深入参与幼儿的游戏,而只在幼儿发生冲突时短暂介入,根本没有发挥作为观察者与监督者的作用等。

上述这些关于幼儿园教育改革成效的反思和判断虽然不乏真知灼见,但基本上都属于经验判断或感性直觉,缺乏实证研究依据。可以说,目前关于、我国幼儿园教育改革成效的研究存在明显不足,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关于幼儿园教育改革成效的研究被边缘化与模糊化了。长期以来,上至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下至基层的学校、幼儿园,人们在评估教育改革的成效时往往把人力物力的投入(包括编写的学习材料、组织的培训研习、教学观摩等)、成品展现(如新出版的教材、体现新的教育理念的教育活动案例和指导手册等)、工作经验总结及教师对有关文件的知晓程度(如教师是否熟知《纲要》内容等)当作幼儿园教育改革所取得的“成效”,满足于对教育改革效果的主观“估计”和事实描述,而很少采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实证性研究方法来证明教育改革对于教育实践的影响。这种重主观判断、轻科学研究的倾向不仅使得关于教育改革成效的研究长期以来被边缘化,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而且也使教育改革的成效模糊化,使人们无法准确地判断教育改革的实际成效,从而无法决定下一步改革的方向;二是目前关于幼儿园教育改革成效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目前关于幼儿园教育改革成效的研究多是对幼儿园教育改革历史阶段的回顾与反思,或对幼儿教育事业整体发展状况的调查等,鲜有关于幼儿园教育改革成效的实证研究。导致这一现状的根本原因在于目前尚未形成研究幼儿园教育改革成效的学理分析。框架。自然无法编制或设计分析和评价幼儿园教育改革成效的适宜研究工具与有效研究手段。

二、我国幼儿园教育改革的特点和研究改革成效的必要性

我国幼儿园教育改革的显著特征是“自上而下”。即哈夫洛克(R.G.Havelock)所谓的“研制推广型”或“中心—外围型”的教育改革模式。就其优势而言。这种改革借助于政府和专家在权力和学术方面的“权威”,容易“自上而下”地大规模发动和推广;这种改革在传播推广之前就已经形成了可供学习和借鉴的计划方案,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而容易广为接受。但是,这种改革也可能发生以下问题:一是决策者对于当前教育客观实际和改革需要的认识不一定全面或准确:二是改革精神在传递过程中可能发生损失和偏离:三是“所倡导的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存在差距;四是改革的动机来自于“上面”而非“下面”,幼儿教师被要求进行痛苦的“自我否定”,从而使改革可能遭遇幼儿教师自觉或不自觉的抵抗;五是改革投入的成本和实际的产出之间不相称。借助于各级行政力量推动的大规模教育改革往往投入的成本较大,但对实施阶段改革成效的监控与评估关注不够。

本来人们在不同的价值观指导下对这场涉及面如此之大的教育改革成效作出不同的价值判断是很正常的。但是,如果这些判断都仅仅以主观之“我见”或描述性的经验事实为依据,就都不足以令人信服,也就无助于解决纷争。这也就是说,无论是肯定还是否定的结论都应当以实证性的科学研究提供的“事实”为依据。这是当前各国教育改革政策决策和研究的重要趋势和特点,以美国学前教育领域中几个有代表性的问题及相关研究为例:关于全日制托幼服务对学前儿童发展的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美国幼教界争论了许多年,但是最后还是依靠大量的实证性研究解决了纷争。研究表明。幼儿在园时间长短不是影响儿童发展的关键因素,而在于托幼机构所提供的看护和教育质量:关于“开端教育”项目的效果,在其实施的最初二、三十年里可谓众说纷纭。70年代的一些研究表明该项目对儿童后续学习和发展的影响只有短期的积极效果。近年来的一些研究则肯定了该项目对于缩小儿童入学准备上存在的种族和族群差距具有积极意义。美国联邦政府正是根据这些实证研究结果决定继续和扩展该项目的:对于是否要普及先学前班(pre-kindergarten,接收3-4岁幼儿)一直有不同意见的争论。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进过正规托幼机构的幼儿的入学准备情况要比,由父母、亲戚、家庭托儿所照看的幼儿好,前者的人学准备测验成绩要比后

者高0.22-0.33的标准差。设在公立学校中的先学前班的儿童在入学时的表现比来自其他类型的托幼机构的儿童更好。这些研究结果为越来越多的州决定设立先学前班项目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英国也出现了类似的科学研究和政策决策密切结合的发展趋势。如英国伦敦大学教育研究院关于“托幼机构教育的有效性”的研究就为英国政府制定新的幼儿教育政策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

政策研究已经成为近年来教育科学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过去远离政策形成和决策过程的教育科学研究者现在越来越多地卷入到政策研究领域中,他们的任务不应是诠释政策,而应是探讨政策的合理性以及可能和实际带来的影响(包括积极和消极的影响)。在我国,幼儿教育的政策分析与研究基础还相当薄弱。重视和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应成为今后我国学前教育研究发展的重要方向。

三、我国幼儿园教育改革成效研究的关键阶段与关键问题

自上而下的教育改革过程可分为发动、实施和评估三个阶段。其中,实施阶段是决定教育改革成效的关键阶段。我国当前的基础教育改革存在重设计、轻实施的问题。无论理论界还是实践界对教育改革实施措施的研究都较少,对教育改革的探索大多数仍滞留在对教育纲要、教育标准的解读层面上,大量的投资用于教育的规划、设计,但对于新教育计划付诸实施的对策和具体措施则考虑得很少,究其原因,首先就是研究上的滞后,即有关教育实施的研究很少,研究者对实践过程中教师们遇到的困惑研究不多。在教育改革的实施阶段,班级教育改革又是其中的关键环节,教师对待改革的态度和教师能否充分参与改革是影响教育改革成效的关键因素,因为班级水平上的教育改革是“自上而下”的教育改革的终端。研究我国幼儿园教育改革的成效虽然应当关注幼儿园教育改革的四个不同层面:行政推动、专家引领、幼儿园执行、班级教育实践,但是幼儿园班级教育实践的改革应当成为改革成效研究关注的焦点。

在确定幼儿园改革成效研究的关键问题之后,需要考虑的第二个问题是如何去研究。即研究的路径与方法问题。一般来说,研究者会从两个维度来考察幼儿园教育改革的成效:一是纵向的维度,即对教育改革过程的起点状态与当前状态进行比较:二是横向的维度。即把教育改革倡导的教育实践作为期望的或“应然的”标准。把现实的幼儿园教育实践作为“实然的”现状,两相对照发现其中的差距。从我国幼教界的研究现状来看,现在已经很难完整重现或真实地获知十年或二十年前我国幼儿园教育实践的状况,要作纵向比较与分析基本上不太可能(相关或类似的研究在过去也很少),因此,目前惟有第二种研究维度是可行的。在此。可以从以下角度开展关于幼儿园教育改革成效的研究。

一是文本传递过程中话语一致性分析。国家的政策文本经过层层传递,到最后会转化为实践者个体的经验文本。幼儿园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在传递过程中是否始终能够保持其原有的精神内涵?这可以成为研究教育改革实施成效的一个重要角度:二是不同主体对于改革关键概念的筛选和理解分析。教育改革的精神或主旨往往集中体现在一些“关键概念”上。如“尊重幼儿”“主动学习”“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等是体现我国当前幼儿园教育改革精神的“关键概念”。但不同的人(包括改革倡导者、专家、行政工作者、幼儿园教师等)可能会有不同的选择和理解,了解这种差异可以成为剖析幼儿园教育改革成效的一个角度:三是倡导的“应然的”实践和“实然的”实践之间的差距分析。教育改革的终极目标是在幼儿园班级层面实现倡导的教育实践。我们可以把教育改革倡导的、“应然的”实践作为标准,去考察和评价幼儿园教育实践的“实然”状况,透视幼儿园教育改革的成效:四是改革对幼儿园教师生活和工作的影响研究。幼儿园教师既是幼儿园教育改革的实践主体,也是幼儿园教育改革影响的主要受体。幼儿园教育改革对幼儿园教师生活和工作的影响应当成为评价幼儿园教育改革实施成效的重要维度;五是改革对幼儿学习和发展结果的影响研究。幼儿园教育改革的目的在于提高幼儿园教育质量,促进幼儿的学习和发展。教育改革的成效最终也就应当根据幼儿学习和发展的结果来判断;六是家长对幼儿园教育改革实施成效的满意度研究。家长是幼儿园教师的合作伙伴。家长对于幼儿园教育改革的知情和支持程度以及对于幼儿园教育改革实施成效的满意度,应当成为幼儿园教育改革成效研究的重要维度。

总之,“既问耕耘,也问收获”。有关幼儿园教育改革成效的科学实证研究应当进入我们的研究视野了。这是我国幼儿园教育改革下一步行动的前提,也是政府科学决策。制定更为合理、公正的幼儿教育政策,提高政府公共财政对幼儿教育支持程度的基础。

作者:刘 焱 刘丽湘

第二篇:幼儿社会教育与幼儿园环境建设研究与实践

摘 要:目前的幼儿教育,着重强调幼儿的社会教育,目的是在素质教育的基础上,提高幼儿的综合素质,使幼儿在幼儿园里养成良好的社会行为,增强自信心,加强人际交往能力,懂得尊敬长辈、孝敬父母,进而培养幼儿的爱国情怀。幼儿的教育教学工作需要以良好的环境基础为背景,幼儿园环境建设的好坏,能够影响幼儿对外界的第一认知,因此要根据教育的目标,进行相应的幼儿园环境建设,以增强对幼儿的教育性和引导性,进行辅助幼儿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

关键字:幼儿 社会教育 幼儿园 环境建设 研究 实践

一、幼儿社会教育与幼儿园环境建设的重要性

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在社会中进行的,幼儿也是需要进行社会活动的,而幼儿这一时期社会认知能力还不是很完善,需要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加以引导,让幼儿掌握初步的社会认知,以便于进行更深入的社会活动,因此加强幼儿的社会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对幼儿进行社会教育,让幼儿在简单的社会实践中学会接人待物,在完成某件社会生活体验中,增强自信心;通过学习社会生活中的法律法规学会遵守社会行为规则;在传统节日进行手工制作相应的美食,既锻炼了幼儿的动手能力,培养了幼儿的参与意识,也传播了传统民俗文化,向幼儿渗透了爱国思想;通过亲手种植一些蔬菜,进行播种、浇水、施肥,感受劳动的艰辛与快乐,引导幼儿懂得尊重他人劳动成果,养成不浪费的好习惯。

二、加强幼儿园环境建设,促进社会教育发展

(1)幼儿园建设户外环境,体验劳动快感

著名的学前教育研究者瑞吉欧提出“环境是一个可以支持社会探索与学习的容器。”幼儿园的户外环境建设对幼儿的社会教育提供场地和资源,供幼儿进行社会探索与社会学习,在户外环境中,参与实际劳动过程,感受劳动的辛苦与快乐,让幼儿学会“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优良革命传统,也完成了教导幼儿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的社会教育活动。例如,幼儿园在户外选定一块试验田,试验田种植绿色的瓜果蔬菜供园内使用。在春季种植蔬菜的时候,以保障幼儿安全为前提,组织幼儿参与劳动,并进行分工协作,有的负责刨坑,有的负责播种,有的负责提水,有的负责浇水;夏季组织大家进行除草,确保蔬菜能吸收充足的养分;秋季大家齐心协力、互帮互助进行收获。在幼儿园中,吃着自己亲手种出来的蔬菜和粮食,幼儿会有一种强烈的自信心和荣誉感,在劳动过程中,增强了幼儿之间沟通协作的能力,进行了社会生活体验,感受了收获的喜悦,懂得了劳动的艰辛,更学会了尊重他人劳动成果,杜绝浪费粮食的现象,起到了很好的社会教育意义,对幼儿社会教育工作的开展也起到了辅助作用。

(2)幼儿园建设室内环境,感受民俗文化

我国的民俗文化历史是十分悠久的,加强幼儿的民俗文化教育,也是社会教育的一种,它可以让幼儿在节日的气氛中,增加民俗文化的知識,在节日美食的制作过程中,培养其参与意识,在享受节日美食时,懂得分享学会感恩,通过教师的教育渗透,培养幼儿的爱国情怀,达到幼儿社会教育的目的,这一系列民俗文化的教育活动的开展,需要幼儿园相应的室内环境建设,为幼儿营造欢快的活动氛围,并提供活动道具,在愉快的活动中渗透幼儿的社会教育。例如,在我国传统节日——中秋节的幼儿活动中,园内教师提前布置室内环境,将教室用具有节日气氛的彩灯彩带进行装饰,在幼儿班级中,向幼儿介绍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象征着团圆,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坐在一起,在这一天赏月、品月,体会收获的喜悦,用多媒体播放儿歌《爷爷为我打月饼》,并教幼儿唱这首儿歌,培养幼儿的音乐兴趣,接着讲解爷爷在打月饼时候的辛苦,让幼儿懂得感恩,学会尊敬长辈,然后利用幼儿园创设的室内教学环境组织幼儿进行手工制作月饼活动,在安全、卫生、环保的前提下,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由此可见,幼儿园室内环境的建设,为幼儿社会教育工作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精神导向。

(3)情景教学区环境建设,遵守社会规则

幼儿的社会教育工作,以培养幼儿遵守社会行为规则为前提,引导幼儿从事正确的社会行为,养成良好的个人品格,懂得接人待物的基本礼仪,在社会实践中增强自信,积极主动的参与社会活动。以遵守交通规则为例,在幼儿园的情景教学区建设与交通规则有关的教学环境,例如,园内设置交通规则教学角,在幼儿园的室外活动场地划分一个区域,摆放交通信号灯道具,在地上画出斑马线,在准备两套交通警察的儿童服装,为教导幼儿遵守交通规则创设完整的教学环境。教师提前向幼儿讲解红灯停、绿灯行、黄灯做准备的交通口诀以及靠右侧通行,不在马路上嬉戏打闹玩耍,然后让两名幼儿穿上交通警察的服装指挥交通。教师在这时候,转变角色,充当行人进行过马路,在红灯的时候走在“马路”中间,并又唱又跳的,此时“小小交通警察”就要发挥职能,劝阻老师违反交通规则的行为,并告诉老师这样做很危险,影响交通也危害自身安全,老师在“小交警”的劝阻和教育下,改正错误,遵守交通规则,在情景教学中,对幼儿进行社会教育,让幼儿学会遵守社会行为规则,养成良好的社会行为习惯。

三、总结

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幼儿的社会教育工作,需要有充分的教育环境的支撑,建设相应的幼儿教育教学环境,进行相关的幼儿社会教育活动,注重幼儿的素质教育,培养幼儿的自信心、交际能力,使其懂得并严格遵守社会行为规则,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人性格,向幼儿传输我国的传统文化,培养幼儿的爱国情怀。在幼儿的学习和成长之路上,需要良好的幼儿园环境,辅助幼儿的社会教育工作,幼儿社会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样需要相应的幼儿园环境的配合,由此可见,幼儿的社会教育和幼儿园的环境建设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共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延伸的现状及实施途径[J]秦晋芳,李雪平.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6(07)

[2]郑莹莹.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的价值及渗透[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7(11)

[3]曾瑶,刘河燕.浅谈幼儿园环境创设[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6(08)

作者:云霄琴

第三篇:浅议幼儿园教育与幼儿家庭教育

幼儿教育是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的一个子系统,包括了幼儿园教育、幼儿家庭教育与幼儿社区教育,幼儿园教育是整个幼儿教育的核心,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幼儿的发展过程中肩负着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其中首先是父母)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幼儿园教育和幼儿家庭教育是幼儿教育的"双臂",缺一不可,并且在幼儿发展的过程中,两者都各自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影响作用,只有让两者相互结合,相互作用,相互取长补短,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出两者的教育优势,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那么,如何将两者有机结合,相互补充呢?我园多年来注重家园共育,做了一系列的探索与尝试,现与大家分享。

一、幼儿园教育与幼儿家庭教育的关系

在幼儿的整个发展过程中,无论是正规的幼儿园教育,还是非正规的幼儿家庭教育都起着关键的影响作用,他们是相互补充相互制约的,幼儿园教育要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与影响,就必须重视探讨幼儿同教育与幼儿家庭教育之间的联系。同样,幼儿家庭教育要想能从根本上促进幼儿健康成长,也需要得到幼儿园教育的指导与帮助

(一)幼儿园教育对幼儿家庭教育起到指导作用

幼儿家庭教育具有极强的封闭性、随意性和片面性,这些不利因素将会制约幼儿的健康发展。而幼儿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其教育性质决定了自身教育具有较强的目的性、计划性、系统性和科学性。许多父母在进行家庭教育时。会感到在面对孩子不听话的举措中常常束手无策。这就是因为他们对教育的一些基本概念、基本理念并不了解,没有从理论的角度科学的把握教育的原则、方法等。幼儿家庭教育对幼儿发展是重要的,并且也伴随在幼儿的整个发展过程中,但同时必须要得到幼儿园教育的指导与帮助,这样才能使其尽力保证做到科学、合理。

(二)幼儿园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幼儿家庭教育的发展方向

幼儿园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教育目的是根据我国的教育方针和幼儿的年龄特点确立的。并且幼儿园教育目标的确立在一定程度上还反映了社会的发展需求。幼儿家庭教育的目的,具有随意、灵活和针对性的特点,但父母在制定幼儿发展目标时,仍不能脱离幼儿园教育的发展目标的要求,否则幼儿将会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这对幼儿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会使幼儿无法在社会中生存。幼儿家庭的教育目标,是与幼儿园、社会紧密联系,互相配合,保持教育的一致性,这样才能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活泼地成长。

二、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机结合

1.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让家长了解家园共育的意义。多年来,我园通过家长会、致家长的一封信、家园联系栏、家访、观看音像资料等形式,让家长了解幼儿园教育离不开家长参与、援助、配合,强化家长配合幼儿园教育的热情,激发家长援助幼儿园教育的行为。如定期召开家长会。每年新生幼儿入园前,我园首先要对新生幼儿家长召开家长会,主要向家长传达我园的办园理念,新生幼儿入园会遇到的问题,请家长谈谈自己对幼儿园教育的认识,对家庭教育的理解,和家长观看历年来园内家园共育的图文资料和展示家园共育的成果,让家长了解作为21世纪的合格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必然要扮演着双重角色,既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寓教于家庭的生活之中,又是学前教育机构教师的亲密伙伴,与教师互动合作,协调一致地教育孩子。

2.通过举行丰富的家园联谊活动,达到家园教育结合的目的。我园开展的家园联谊活动主要有:亲子运动会、亲子游戏、家园知识竞赛、家园主题活动、文艺演出、大班幼儿家长汇报会等。例如:在亲子游戏、音乐游戏、三八节的赞妈妈主题活动、幼儿夏游活动等等,让家长深入的了解幼儿园的教育模式,理解教师的工作性质,能够更加准确客观的评价自己孩子的成长情况,从而有针对性的实施家庭教育,大大提高了教育效率,也降低了家长投诉率。

3.通过举办家长培训班,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提高家园共育的质量。幼儿园可举办讲座,邀请幼教专家讲课,也可由业务园长主持,但在实际中,教师就是家长眼中的"专家"。为家长召开培训班,需要教师不断丰富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之前一定要通过家访、问卷等形式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家长的受教育程度层次不齐,教师在培训时要言之有物,要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4.通过家访达到有机结合和深层次的"共育"。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结合不能单纯的靠以上的文体活动来完成,教师要深层次的挖掘家长资源,深入的了解幼儿了解家长,既要面向全体又要注重个体,加大家访的力度,准确的掌握幼儿的家庭教育状况,有针对性的对幼儿实施教育,让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相一致。作为家长也要主动的多和学校、老师进行沟通和商议,要有宽容的态度对待学校,对待孩子。

对家长教育工作的指导,也是实现家园合作的一种形式。许多家长在教育幼儿时常常会觉得束手无策,原因就是缺乏一些理论的指导,而幼儿园可以通过开展一系列的家长培训班,使家长获取关于教育幼儿的理论知识。在此过程中,幼儿园还可以把属于自己园内的教育特色、教育理念传递给家长,让家长在教育幼儿的同时也配合幼儿园的教学工作,以便使家园合作紧密相连,相互贯穿于幼儿的整个教育过程中。在此基础上,幼儿园还可以把自己园内所创立的一些教育方法,通过家庭教育的实践得到检验,促使幼儿园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提高办园质量,这一过程也使幼儿成为了教育的受益者,使教育真正做到是从幼儿自身发展需要出发,是为幼儿各方面能力发展而服务的。

作者:甘研玲

上一篇:低碳经济国际融资论文下一篇:思政课社会实践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