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成教与农民工培训的关系问题思考

2022-10-22

高职成人教育,从其作用来看,具有二大功能:一、进行高中后学历教育,如高职成人学校举办的脱产、函授教育等。二、对在职或非在职人员进行各类培训。高职成人教育从本质上来说,跟高职普通教育一样,都是培养既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又有相当职业技能的高级劳动者的地方。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高职成人教育在学历教育这方面的工作,开展得比较正常,具有长期性、规范性的特点;相对来说,其在对在职或非在职人员,特别是外来务工人员培训方面的工作,就疲弱了许多,呈现出间断性、临时性的特点,有的在这方面甚至还尚未开展过工作。这跟整个的社会需求和国家的要求来说,是有很大的距离的。

高职成人教育在对在职或非在职人员,包括外来务工人员培训方面的功能疲弱,并不是高职成人教育在这方面没有开展工作的潜力。事实正相反,高职成人教育就培训这项工作来说,有其他教育或培训机构所不具备的优势地位。

1 高职院校的培训优势

高职成人教育,一般都设置在高职院校本部,其教育资源与院校本部的资源是同享的,因此,其在培训工作方面的优势,也可以从院校本部的总体优势来考察。概括地说,高职院校的优势特点主要有:

1.1 师资和专业优势

多数高职院校具有多学科、多专业的特点,其专业设置又多与当地经济发展的需求相适应;而其师资力量相对于一般性职业培训机构来说,具有精、专、全的特点,师资队伍可以满足社会职业的各个层面的需求;而高职院校的专业涵盖也是非常广泛的,几乎可以包容当地各个行业的主要专业。而这又是对在职或非在职人员进行各项培训的最基础和最主要的条件,也是对这些人员的生存性技能培训,或是对他们的发展性培训,都是极为有利的优势条件。

1.2 硬件优势

目前的高职院校都是最近十来年才创立或发展起来的。在其创立或发展的过程中,大都重视院校硬件设施、设备的建设。这其中许多有眼光的院校,在进行设施、设备的建设过程中,又特别重视实习、实训基地的设施、设备添置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系统而完整的硬件设备,则是一般中小成校和社会力量举办的培训机构少能超越的,这又使高职院校在硬件设施、设备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强大优势。

1.3 理论优势

高职院校的理论研究,是每一位教师必须完成的硬性课题。虽然高职院校的理论研究跟综合性高校有一定的差距,但其研究仍然具有广泛性、持久性的特点,这是高职院校持续发展的强大后劲之一,也是在职或非在职人员进行生存性培训、发展性培训能够持久而深入开展的保证之一。特别是高职院校在农民工培训方面的理论研究的广泛性和深刻性,是其他社会培训机构难以望其项背的。这一特点,为高职成教的培训向广度和深度发展提供了保证。

1.4 产研优势

从高校与工矿企业联系的紧密度和广泛度来说,应首推高职院校,这是由其本身的院校性质决定的,因为高职本身的任务就是服务于地方,为地方建设输送高技能的劳动者,因此,高职院校就必须密切关注当地经济建设的动向,并与当地部分企事业单位建立紧密的互动联系。这样,一方面为即将毕业的一部分学生预先就寻找到了实习工作单位,又能及时了解当地经济建设所需要的人才状况,适时调整学校的教学内容和培养方案,为当地经济建设输送更切合时代需求的劳动者;正因为如此,高职院校老师的科研成果,大都也与当地经济建设的实际需要相挂钩,服务于当地的经济建设,并有相当一部分转化为物质生产,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效益。这反过来又检验了其科研成果的实效性。高职院校的上述行为,对进入高职院校参加职技能培训的人员来说,无疑是大有益处的,一方面能让他们了解并学习、掌握当地比较迫切、比较需要的技术、技能,又能让他们学到一些经过实践实证了的科研理论。经过这样培训的人员,其实践技能和思维境界,就会达到相当的高度。

由此可以看出,高职院校所从事的培训工作,确实具有其他培训构所没有的特点和优势。那么,实际情况是怎样的?高职院校是否担负起了自己的职责?对此,我们有必要先来看看全国农民工培训的一个大概情况。

2 农民工培训的概况

据权威机构统计,2007年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在1.2亿人以上。在这1.2亿人外出人员中,学历方面,初中及以下学历的,占80%左右;技能培训方面,受过一、二种技能培训的约20%。而如果从我国农村总计近5亿劳动力的况状分析,受过一至三种技能培训的,却只有6%~7%左右。而这些劳动技能的形成,在农村又多是以师傅带徒弟的传统形式来完成的,真正参与政府或培训机构组织技能培训的,只占有技能劳动者的一、二成。而进入高职成教进行培训的,几乎为空白。对文化知识的短视及经济能力的局限性,是他们的劳动技能培训受到制约的根本原因。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必然要向外输出,这其中的大部分进入城镇谋求生存。当一个根本就没有多少文化知识的人进入城镇,试图谋求一份职业的时候,我们可以想见他的艰难。这个时候,对于这些没有多少文化知识的人来说,如果能掌握一份或几份技能的话,无疑就会在劳务输出的时候提高了自己的职业竞争力。这也关系到农村富余劳动力能否顺利转移,也关系到城乡二级单元的社会稳定。正因如此,2003年9月,农业部等九个部门共同制定了《2003年至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对拟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分阶段、分批次开展引导性培训,对已进入非农产业的2.5亿农民工开展岗位培训。2006年3月,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要求各级政府“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因为,技能素质的高低决定着他们就业的稳定性和收入水平。为此,必须“充分发挥各类教育和培训机构的作用,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开展农民工职业培训”。这里提到的“各类教育”,自然包括高职成教的培训机构,也就是说高职成教在农民工培训的问题上,是负有自己的责任的。国家也对高职成教的培训机构提出了这样的要求。

在这样的背景里,高职成教在农民工培训方面的实际工作状况又是怎样的呢?

3 高职院校的培训现状

从笔者在当地多所高校所作的调查来看,目前高职类成人教育,对当地政府指定的农民,特别是失地农民的培训,或者是某一类在农村中有相当发展的当地成功农民的培训,是做过不少工作的。这些参与培训的农民,相当一部分是由高校组织培训的。但是,对于那些进城务工人员,不管是已有工作,或是尚未找到工作的,高职成教在这方面的培训几乎为零。从这个角度说,高职成教在其功能的全面性发挥方面,是有欠缺的,跟形势的发展要求是有距离的。经济的发展,从其最终目标上讲,要求每一个人都能相应地获得个性的发展,而其个性的发展的起点,就是生存能力的发展。只有生存能力发展了,才谈得上其他能力和个性的发展。而生存能力的发展,一要靠学习,二要靠培训。从这个角度来说,培训既是一个人终极发展的一个起点,也是一个人终极发展阶段上的一个台阶。不管是当地的农民,还是外来务工人员,都有一个生存能力培训和发展的问题,因此,高职院的成人教育应从大教育、大培训的角度,不管面对的是哪一类人、哪一个地区的人,都应对他们中要求培训的人员进行恰当的培训,而不应只把目光局限在当地,或成功人士的群体里。如果单从培训的迫切性来说,外来人员务工人员应是更为需要的。因为这是他们在异地谋生、站稳脚跟的第一步。

4 改变现状的措施

高职成教在对农民工,特别是对外来农民工培训方面的作为,跟不上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的要求。这种状况必须改变。而要改变这种现状,首先必须要求转变观念。综合来看,这些观念主要有二种:

4.1 区域观念

应该说,高职成教对农民工的培训还是有的,只是这种培训绝大数是针对当地农民,特别是在当地农村小有成就的农民。而对于外来务工者,情形却是完全相反,特别是对来到异地而又尚未找到工作的农民工的培训,高职成教几乎没有做过什么工作。这其中的原因,除了这些农民工的培训难以组织以外,主要的是害怕对外来务工人员培训以后,他们又转向其他地方去工作,使得培训工作的效益打了折扣,不能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其实,从全国这盘棋来看,只要培训了农民工,不管他们走到哪儿,都是为国家的建设在做贡献,都一样在为经济建设服务。而从农民工本人来说,则是一生都受用的技能,解决了农民工本身的一大难题。因此,我们对农民工的培训必须突破地域观念的局限,从全国这盘棋,以及农民工自身的利益角度来考量农民工的培训问题。

4.2 经济观念

高职成人教育学院,多是独立核算的,在做好为当地经济服务的同时,追求一定的经济效益是应该而且是必须的,否则就没有成教学院的生存,也就没有了为当地经济服务的可能。因此,高职成教在对在职或非在职人员培训的同时,收取适当的费用也是必需的。《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中对培训费用的问题也明确提出“由政府、用人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而对农民工个人则又采取“对参加培训的农民工给予适当补贴的办法”的意见。高职成教则按当地受培训者或行政部门、企事业单位的要求,组织好各项培训工作。问题在于,当成教学院的经济效益已经达到一定的规模,并在以后的部分项目中,收费与否已不影响成教系统的生存和工作的时候,我们如果面对着一部分外来务工人员的培训,确实有农民工交不起培训费,或者更进一步的说,免费为一部分外来农民工进行培训,我们是不是能做到呢?我们的效益收入来自社会,当我们的经济收益有了相当的盈余,这时候就应该回哺社会了。因此,我们应该重视自己的经济收益,因为它关系到我们的生存;但我们又不能唯经济收益,因为我们还要考虑社会效益。当我们有了一定的经济利益以后,回馈社会,追求社会效益,则就是我们更大的效益,也是我们的责任。

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应该转变观念,树立大局观、大服务观。作为高职成人教育,因其区域性特点,我们是应该为当地的经济建设服务,但除此之外,我们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里,也应该为来自各地的务工人员服务,不管是当地的,还是异地的,只要是我们培养的,都是劳动者,都是建设者。对经济确实困难的少数受训者,应少收或免除他们的培训费用。这不仅对受培训者本人或家庭是一个极大的支持,对社会稳定也起了一个不可低估的作用。作为高校工作者,应该具备这样的观念。

5 培训方式

高职成教培训方式从主观态度方面来说,主要有二种:

一是接受式培训,就是当地政府有了行政命令,或是当地某家企事业单位找上门来,需要高职成教出面组织、实施务工人员培训,除此之外,高职成教不愿自己寻找培训项目、培训单位。这类培训的对象主要是当地的或在职的务工人员。

二是主动式的培训。这类培训除了做好第一类的培训工作以外,还积极寻求并扩大培训的项目和区域范围,不局限于单一的培训项目和只盯在当地区域范围。他们走出校园,不仅主动地为当地的建设服务,也为全国各地的经济服务。更直观地说,这些高职成教,在全国各个主要的务工人员输出地和输入地,均设有务工人员技能培训教学点。特别是在务工人员输出地设立培训点,把劳动生存技能培训送到即将外出寻找工作的务工人员的家门口。这些高职成校在那儿设立培训学校,或与当地的初、高中毕业班建立联系,为那些因种种原因毕业后无法继续升学的学生,量身定做种种职业设计,定时、定点进行培训,并积极鼓励他们参加职业技能鉴定、获取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让这些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产业工人的后备大军们预先掌握一种或几种的谋生技能,为他们今后的生存和发展奠定基本的技能基础。

6 培训的对象

农民工的培训,从其对象来看,可分为二大类:在职职工培训和非在职职工的培训。

6.1 对在职职工的培训

这类培训以在职职工为主要对象,又可分为在岗培训和脱产培训二类。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可安排在职人员轮番脱产培训。这类培训的好处在于,受培训人员可以全心全意的接受培训,可以学到更多的岗位技能和岗位理论;不足的一点是,这类培训可能会影响到单位的部分工作。从目前的需求来看,特别是对在异地工作的人员心理来说,他们更喜欢的是在岗培训。要求在岗培训的最主要心态,就是害怕失去好不容易找到的工作。而在岗培训就没有了这层忧虑。

6.2 对非在职务工人员的培训

比较起在职职工,那些尚徘徊在各企业大门之外,又没有多少知识和技能的务工者,应该是更需要职业技能培训的。而我们的工作,恰恰又是对他们更为忽视的。这固然与这些松散的务工者难以组织,以及组织起来又因培训费用无处着落而退出培训的原因,而更主要的是与高职成教对他们的不甚关心的态度有关。这种态度必须改变。

对非在职职工的培训,可视其技能掌握的实际情况而分别培训。对已有一定技能的,可进行技能提高培训,也可在技能的基础上进行管理层面的培训;对身无一技之长的,则须进行基本的生存技能的培训。农民工因受其自身条件及社会歧视的影响,他们进城务工基本上是以从事低端工作为主,因此,对他们的培训,考虑到当前的实际,可举办如机械类、建筑类、服装类、餐饮类、保安类、服务类等项目的培训,以使他们尽快掌握一、二种技能,在城镇找到一份能使他们安身立足的工作。同时对他们进行必要的行业安全教育、进城务工文明行为教育等等。

总之,高职成教应在农民工进城务工的大潮中有所作为,而且必须有所作为,因为其条件,其职能,其地位,社会对其在务工人员培训中的期望,都呼唤着高职成教在进城务工人员的培训中发挥其应有的导向性的作用,从而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培养出更多的社会劳动人才。

摘要:从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来看,务工者职业技能培训的主要承担者是当地的成人学校或少数的职业学校,高职成教在这方面的作为甚少。而社会要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劳动者,作为这类培训的最高机构的高职成教,就必须广泛地参与到这类培训活动中来。同时,不仅要对本地的务工人员进行职业技能培训,而且也不应忽视对外来务工人员职业技能的培训。这是高职成教应有的大眼光,也是高职成教本身应尽的社会责任。

关键词:高职成教,优势,务工者,培训,观念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2006,3.

[2] 韩秋黎,石伟来,王家祥.农民工培训问题调查[M].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

上一篇:《小桥流水》下一篇: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方法的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