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专科预防医学教学论文

2022-07-03

10年,对于一位勇往直前的年轻学者来说,是奋斗的青葱岁月,由朝气蓬勃走向成熟干练;10年,对于一所新兴的大学来说,可以开启腾飞的黄金时代,由不为人知到广受认可。出生于1964年8月的沈阳医学院肖纯凌教授,就是这样一位成功的学者。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本专科预防医学教学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本专科预防医学教学论文 篇1:

广西医学类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摘 要】分析当前广西医学类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的状况,提出化解医学类大学生基层就业困局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医学类高校毕业生 基层 就业 状况 调查 分析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主要是指艰苦边远地区、县级及县级以下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及大城市的社区卫生院等。目前,广西基层医疗卫生人员配置存在年龄结构老化、学历层次偏低、人员配置不足等问题。面对日益增长的毕业生人数规模和城市大中型医院已趋于饱和的本专科岗位需求等形势,医学类高校如何动员和鼓励更多的毕业生尤其是本科以上的医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解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不足的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一、广西医学类高校招生就业基本状况

(一)广西医学类高校扩招前后人才培养情况

1990年以来,广西医科大学、广西中医药大学、桂林医学院、右江民族医学院、柳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等5所医学类高校共招收本专科学生12.62万人,其中本科生6.67万人,专科生5.95万人;临床医学专业的本专科生5.16万人。国家于1999年实施高校学生扩招,医学类高校招生人数从扩招前后的总体来看是跨越式增长的,扩招后(1999~2011年)广西医学类大学生总数比扩招前(1990~1998年)增加8.87万人,占1990年以来招收医学类高校学生总数的70.29%;但从扩招前后三年(1998-2000年)和近三年(2009~2011年)看,医学类高校招生数增幅相差明显,扩招前后三年医学类高校招收本专科生数平均增幅为47.61%,近三年医学类高校招收本专科生数平均增幅仅为11.71%。在临床医学专业方面,扩招前后三年(1998~2000年)临床医学专业招生人数占当年总招生人数比重依次为72.56%、78.13%、57.12%;近三年(2009~2011年)临床医学专业招生人数占当年总招生人数比重依次为28.65%、25.23%、25.16%。从以上数据看出,临床医学专业招生数在高校扩招后所占比重呈下滑趋势。

(二)2009~2011年广西医学类高校毕业生就业基本状况

截至2009年9月1日,2009年医学类毕业生本专科毕业生总数为9470人,就业总人数8295人,总体就业率87.59%,专业对口率为93.58%。虽然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但医学类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高于2009年广西高校毕业生总体平均就业率85.46%。其中,临床医学专业的本专科毕业生总数为3439人,总体就业率为88.02%。

截至2010年9月1日,广西医学类高校本专科毕业生总数比2009年略有下降,毕业生数为9126人,同比降幅为3.63%,医学类毕业生就业总人数8425人,总体就业率92.32%,专业对口率为93.96%。同期医学类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高于广西高校毕业生总体平均就业率89.87%。其中,临床医学专业的本专科毕业生总数为3069人,同比降幅为10.76%,总体就业率为90.31%。

截至2011年9月1日,广西医学类高校本专科毕业生总数比去年仍略有下降,毕业生数为8383人,同比降幅为8.14%,医学类毕业生就业总人数7757人,总体就业率92.53%,专业对口率为93.10%。同期医学类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高于广西高校毕业生总体平均就业率89.98%。其中,临床医学专业的本专科毕业生总数为2858人,同比降幅为6.88%,总体就业率为90.68%。

(三)2009~2011年广西医学类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情况

2009年,广西医学类院校本专科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占当年已就业总人数的41.65%,其中本科生占已就业本科生总人数的30.86%,专科生占已就业专科生总人数的52.05%。到广西49个贫困县就业的毕业生总数为786人,其中属于临床医学专业的毕业生为469人;到乡镇以下就业的毕业生总数为978人,其中属于临床医学专业的毕业生为507人。

2010年,广西医学类本专科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占当年已就业总人数的35.65%,同比下降了6个百分点。其中本科生占已就业本科生总人数的26.56%,专科生占已就业专科生总人数的44.52%。到广西49个贫困县就业的毕业生总数为724人,其中属于临床医学专业的毕业生为342人,同比减少了127人;到乡镇以下就业的毕业生总数为1100人,其中属于临床医学专业的毕业生为450人,同比减少了57人。

2011年,广西医学类本专科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占当年已就业总人数的31.30%,同比下降了4.35个百分点。其中本科生占已就业本科生总人数的26.08%,专科生占已就业专科生总人数的36.87%。到广西49个贫困县就业的毕业生总数为660人,其中属于临床医学专业的毕业生为301人,同比减少了41人。到乡镇以下就业的毕业生总数为602人,其中属于临床医学专业的毕业生为279人,同比减少了171人。

二、制约广西医学类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主要原因

(一)主观方面原因

在调研中,笔者采取网上匿名问卷形式对5所医学类高校(含广西中医药大学赛恩斯新医药学院)在校大学生开展了问卷调查,共有在校大学生19798人参与,其中男生占22.73%,女生占77.27%;本科生占53.21%,专科生占46.79%;调查学生生源地在城市市区占10.54%,县城占16.62%,农村占72.84%。调查结果显示:

1.大学生对国家基层项目帮扶政策和基层卫生医疗机构认知不足。近年来,在政策上国家制定了多项促进高校毕业生下基层的优惠政策,在考研、升学、公务员考试、学费国家代偿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新措施、新政策,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同时在基层服务质量上,广西也加强了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村卫生室建设,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显著提升,2009~2011年医疗卫生支出年均增幅保持在41%以上,仅14372个行政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自治区财政就筹资11.4亿元。但是笔者在调查中发现,51.31%的大学生反映不太清楚近年来国家出台的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优惠政策,并且他们对基层卫生医疗机构的日新月异变化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也仍然存在认识不到位,了解不清楚的情况。对乡镇卫生院了解不是很多的大学生占52.88%,承认不了解的占30.51%。

2.就业中存在毕业生心态定位高、用人单位期望值高等“双高”情况。由于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广大农村地区经济欠发达、科技水平低下、工作条件及福利待遇较差的现实在短期内不可能改变。投资大学教育的家庭,特别是农村家庭倾其所有是希望自己子女毕业后有所回报。而医学大学生多数出身于农村,他们希望毕业后经济能够独立,尽快实现自我价值,获得社会的认同。所以他们就业的期望值与社会实际相比仍是偏高的。调查中,有65.54%的大学生选择在市级地区就业,仅有3.09%的大学生选择在乡镇以下就业。在调查到乡镇卫生院工作所能承受月收入的心理底线方面,有35.17%的大学生可承受月收入底线为2000~3000元。

(二)客观方面原因

1.基层医学人才出现断层。扩招以后,很多医学毕业生滞留在大城市不就业,而基层医护人员需求却日益增长,从基层卫生院数据来看,2011年,广西农业人口约为4070万人。而目前广西每千农业人口卫生院人员数仅为0.98人,低于这一指标的全国平均水平1.28人,全区卫生院医务人员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缺口人数还约有44560人。近三年广西医学高校毕业生总数为26979人,假如这些毕业生毕业后全在卫生院工作,仅能填补缺口人数的60.55%。从实际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近年来,医学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一直高于全区毕业生平均总体就业率,医学毕业生基层就业市场呈现需大于供的态势,毕业生在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就能找到合适的就业岗位,所以广西医学大学毕业生下基层还处于“下不去”的状态。据调查,2011年全区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中其中本科学历人数只有4.84%,中专、中技人员接近50%。再由于医学类本科生因学历障碍带来的就业困难,相当一部分医学毕业生把考研作为就业的一个重要途径,出现医学人才分流,导致了许多基层卫生医疗机构更难招到优秀本科大学毕业生。

2.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迟滞。目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建设还属于起步阶段,各项软硬件配套设施有待提高。一是机构普遍设施简陋、医疗设备不足,缺乏名医,无法“传、帮、带”。二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病例少,动手术的机会也少,难以提升医术技能,进而影响执业医师资格证书的考取。据了解,基层医务人员执业医师资格通过率不足30%。三是在基层机构工作时,平时训练的机会少,进修提高的机会也少,医疗技术和技能很难得到提高。四是部分乡镇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僵化,没有激励体制,制度上缺乏科学的绩效考核机制,待遇也不高,缺乏吸引力。五是许多县市未设置有中医院,大部分乡镇一级的卫生院更没有开设中医科、中药科,导致中医类毕业生只能前往地、市、县级的中医院才能就业。

三、引导、鼓励医学类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建议

第一,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确保毕业生在基层能够“扎得下”。一是学校应积极宣传,并加强就业指导和思想教育,转变毕业生就业观念,鼓励毕业生“下得去,留得住”。同时,加大政策宣传力度,让大学生了解国家和自治区关于到基层就业优惠政策和规定。开展个性化的基层实践课,组织学生深入基层、服务基层,增强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主动性和责任感。二是在人才培养方面,要以人才对口输送方式解决基层人才不足问题,尝试推广人才“订单式”培养,推行为农村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分配的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建立定向招生制度,实行招生签约,确保毕业后面向农村统筹或交叉定向分配;另一方面,定向招生实行单列、放低门槛,适当降低分数线,确保一定质量和数量的生源,把这部分特定的生源培养成集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以及相关人文社会科学于一体的全科医生。

第二,加大财政投入,研究和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制度,确保毕业生在基层“成长得好”。经济收入和个人成长需求等仍成为影响大学生职业选择中的重要因素。在调查中,被问及国家及地方政府应该从哪些方面加大对医学生去乡镇卫生院就业的政策支持时,57.13%的毕业生希望政府提高工资待遇,以鼓励毕业生去基层就业。而现有的鼓励和优惠政策吸引力仍显不够。为打通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渠道,使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路径更加通畅,一是有关部门需要研究和制定更为优惠的政策和措施,尤其是在工资待遇、执业医师考试、职称评定、学习进修方面出台一些特殊政策向基层人员倾斜。二是制定科学和公平的人才使用机制,建立宽松的岗位和职位流转通道,保障大学生能去县级以上医疗机构或更高岗位的晋升空间。三是中医医疗通常具是安全有效、成本低廉、简便易学等特点。可推广在乡镇一级地区建立中医诊所,将医院开到农民家门口,此举不但可减轻农民就医负担,还能切实解决中医类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第三,改革医学教学模式,培养基层适宜的医学生,确保毕业生在基层有用武之地。打造医务水平高、技术能力强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是地方医学院校的使命,也是能否确保新医改顺利实施的关键。因此,学校在承担为基层培养人才任务时,应适应基层卫生工作的需要,改革医学教学模式。在培养目标上应突出应用性,对医疗专业来说,主要培养面向基层的普及型通科医师;教学环节应强调实践性,强化校地共育模式;在教学内容上应突出面向农村基层特色,开设与农村医学教育有关课程,增进医学生对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了解、认识和热爱。

【参考文献】

[1]陈迎红.医学毕业生基层就业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6)

[2]王志伟.两年内将建设14372个村级卫生室[N].右江日报,2011-05-09

[3]涂延.医学院校毕业生基层就业:现状与问题[J].南昌高专学报,2008(6)

(责编 黎 原)

作者:吴桂彬

本专科预防医学教学论文 篇2:

女子如花也刚强

10年,对于一位勇往直前的年轻学者来说,是奋斗的青葱岁月,由朝气蓬勃走向成熟干练;10年,对于一所新兴的大学来说,可以开启腾飞的黄金时代,由不为人知到广受认可。

出生于1964年8月的沈阳医学院肖纯凌教授,就是这样一位成功的学者。她1987年本科毕业后就在沈阳医学院任教,随后又攻读了硕士、博士学位,并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先后赴日本富士药业生物医药研究所、美国密歇根大学和英国牛津大学等地学习生物制药和大学管理。她现任沈阳医学院院长、吉林大学博士生导师。先后荣获“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层次人选”、“辽宁省优秀专家”、“辽宁省优秀人才”、“辽宁省教学名师”、“辽宁省优秀科技工作者”、“沈阳市劳动模范”、“沈阳市优秀专家” 等荣誉称号,并于2012年5月荣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殊荣。

沈阳医学院是一座“新兴”的大学。曾几何时,家喻户晓的“沈阳老医专”升级为沈阳医学院,却久久未能摆脱专科学校的“烙印”,长期受到教学仪器设备简陋、师资匮乏、社会认知度较低等困扰。然而,近10年来,迁址重建的沈阳医学院在沈阳城北部飞速崛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特色专业、省重点学科、省重点实验室、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教学名师、省教学团队……实现了许许多多零的突破,各项办学指标完成了量的积累,实现了质的飞跃,吸引了全国各地、世界多国学生、教师来此求学、深造、交流。

女子如花也刚强。在沈阳医学院师生们眼中,肖纯凌院长是梅花,敢作东风第一枝;是荷花,携手众花映日开;是兰花,气质清新,格调高雅;是桃花,大爱无疆,爱播天下;是牡丹花,众香国里最壮观……

高梅放蕊尚娇春

完成两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2006年,肖纯凌教授升任沈阳医学院院长,取得了学校历史上“评估优秀”和“申硕立项”的优异成绩。这两件大事,对于当时的沈阳医学院来说,都曾被认为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当时,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在即,由于学校当时基础建设底子薄、迎接评估时间紧、任务重,大部分老师都认为,力争“良好”就是成功。可上任之初的肖纯凌院长却敏锐意识到,这次评估事关学院的长远发展,她坚定地提出:一定要获评“优秀”(的目标),并亲自带领全校师生,按照评估标准,一项一项比照,一项一项改进……

功夫不负有心人。沈阳医学院在2007年9月的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顺利获评“优秀”。全校师生无不骄傲自豪,对学校未来发展充满了信心与希望。

庆功的酒尚暖,沉浸在评优喜悦中的沈医师生,又迎来了一个崭新的目标——申硕。连续两次申硕均未如愿的沈阳医学院,是否具备了成功的底气?是否能借评优之势成功申硕?校园内,质疑之声再起。此次不同的是,全校师生已不再怀疑新任院长的眼光与能力,怀疑的只是自己是否能够跟上学校快速发展的步伐。

2008年10月,沈阳医学院第三次启动申硕工作。根据新要求,申硕的程序和操作办法与以往有了较大变化,学校首先要申请通过三年期授权单位立项建设,之后才能申请教育部的评估批准。当时,辽宁省还有两所实力强劲、办学特色突出的高校参与竞争。作为一所市属高校,沈阳医学院面临的形势非常严峻。在肖纯凌院长带领下,沈医上下同心,从抓办学、教学入手,认真组织申报材料。为了准备录像光盘和专家答辩,学校上下进行了大大小小上百次论证修改。肖纯凌院长代表学院答辩,顺利通过了辽宁省政府学位评审委员会评审,学校以优异的成绩被列为辽宁省立项建设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经过3年的立项建设,高水平通过国务院学位办专家中期评审,即将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实现了几代沈医人翘首企盼的夙愿。

映日荷花别样红

学校建设瞄准一流大学水平

“评估”优秀,“申硕”成功,沈阳医学院终于突破了发展瓶颈,许多刚性办学指标取得了质的突破。预防医学专业被评为国家特色专业,临床医学和护理学专业被评为省特色专业,病原生物学学科被评为省重点学科,学院临床教学实验中心、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公共卫生实验教学中心被评为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环境污染与微生态实验室、手外科组织工程实验室等一批重点实验室进入省级重点实验室行列,人体科学展览馆成为省、市科普基地,还建有市政府“特邀院士工作站”和全国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如今,沈阳医学院已有本专科在校生8000余人,其中留学生300余人。招生覆盖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录取分数线逐年提高,学校的社会声誉得到显著提升。与此同时,肖纯凌院长还积极开拓国际视野,引导学校在培养国际型护理人才上办出特色,注重强化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和外语应用能力的培养,使人才培养质量更加适应社会和行业发展需要。几年来,学校共有60余名护理专业学生出国留学或工作,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

短短数年,沈阳医学院学科建设、录取招生成绩斐然,学界认知度、社会影响力明显提升。此时的肖纯凌没有沾沾自喜,而是着眼未来,从大学发展水平和学校的内涵发展入手,加强对人才的引进和培养。“过去提内涵发展,主要就是软件发展,教学质量的提升,师资队伍的提高。现在,内涵发展的本质,实际上就是协调资源、规模、质量三者的关系,最后形成办学效益,四者相统一才能实现学校又好又快发展。”肖纯凌院长常说:“与其花几百万买的设备放在那里,用的人很少,使用率低,不如花几十万、上百万引进一位科研大师、引进一个人才。引进一个好人才,就能带动一个面,就能带出一片氛围,就能教育出一批人才。以人为本是学校发展的精髓,必须以教师为本、以学生为本才能办好我们的学校。”

春兰着意在芳枝

让政府和师生放心的俭朴院长

“十一五”期间,沈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沈阳医学院的发展。5年时间,沈阳医学院共争取到市政府财政拨款2.6亿元、政府专项等资金1亿余元,为学校改革发展提供了坚强保证。好钢用在刀刃上。5年来,沈阳医学院不断加强校园基础设施建设,投入2.26亿元,新建2.4万平方米的第二教学楼,完成了临床教学实验中心、科学实验中心、重点实验室、人体科学展览馆及体育场馆等基础建设;完善了校园网、实验动物研究中心、大学生活动中心、图书馆及消防设施建设;新建了国内一流的精品课录播教室、PBL教室和数字化语音室,所有教室、实验室均配备了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设施。

5年2亿多元的大手笔,却为肖纯凌带来了一个“抠门儿”院长的头衔。办学经费来之不易,肖纯凌恨不得把每一分钱都掰着花,为学校、学生、教师创造更好的条件,营造更好的办学环境。为教育全校师生员工爱校如家,她从工作、生活的点点滴滴做起,爱护学校的一草一木,珍惜学校每一份资源,为学校节省每一分钱。她还以身作则,引导师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勤奋的学习风气,鼓励党员干部勇于拼搏、敢于担当、勤奋向上、无私奉献, 用实际行动创出了“埋头苦干、团结拼搏、追求卓越、勇创一流”的新沈医精神。正如她所说的:“我是在这所学校成长起来的,我爱这所学校和每一个人。”

在她精心管理下,学校仅在“十一五”期间的仪器设备总值就增长了12倍,流式细胞仪、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动式染毒系统等一大批高端仪器设备装配到学校各重点实验室,使学校环境污染与微生态重点实验室等一批实验室、实验教学中心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吉林大学、日本名古屋市立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院校的专家学者来校考察时,无不羡慕沈医能拥有如此优越的办学条件。

俭朴院长也有不吝啬的一面,肖纯凌在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和学生发展教育的投入上格外大方。为了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学校出资为学生开办雅思培训班,帮助许多学生外语成绩达到了出国进修的要求。她求贤若渴,在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与培养上也从不“抠门儿”。为吸引高素质人才,她庄重承诺几十万元的安家费、实验室建设费、科研启动费,对于博士给予每月津贴,对于本校青年教师博士毕业后给予3万元奖励,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高层次科研项目的教师给予5万元以上奖励。几年来,沈阳医学院硕士学位以上教师比例提高到81.5%,博士学位教师比例提高到19.6%。

在同行眼中,肖纯凌是一位谦虚认真、严谨求实的好学者;在同事眼中,她是一位严于律己、为人低调、平易近人的好领导;在学生眼中,她是一位值得尊敬、值得信赖的好师友。

心中有大爱的肖纯凌教授,执着于所从事的教育事业,把爱心奉献给了教育事业。作为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专家,她两次担任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专家组副组长,任教育部高职高专医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卫生部医学高职高专教材评审委员会委员、辽宁省精品课程《微生物学》主讲人、辽宁省医学会医学教育分会副主任委员。她积极投身教育教学工作,认真指导研究生,2003年以来,她共培养指导硕士研究生15名,博士研究生3名。主持教育部重点课题“学院职业教育环境测量评价的研究”、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发挥地方院校特色,培养应用型医学人才”,以及辽宁省重点课题“地方院校构建应用型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等教学研究课题。“地方医学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等4项教学成果获辽宁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作为一名从一线成长起来的教育工作者,忙于学校事务,醉心科学研究的肖纯凌教授,还坚持兼任两个班级的班主任,定期抽时间与班级同学开班会、谈学习,帮学生们解决遇到的各种烦恼。为了表达对这位可敬院长、细心班主任的感激之情,2009级护理一班的全体同学,特意为她制作了一个名为“相亲相爱一家人”的视频:“谢谢您的微笑,我们永远会记得有这样一位院长,愿意听我们的抱怨,细心给我们讲述,享受我们的快乐!我们真心的祝愿,像妈妈一样的您,一生幸福快乐!”

唯有牡丹真国色

科研成就填补国内外空白

肖纯凌教授热爱所从事的科学事业,在她心中,自己是一名教育者,更是一名科研人员。她在环境与机体微生态研究领域具有较高造诣,先后担任中华预防医学会微生态学分会副主任委员、辽宁省微生态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辽宁省重点实验室“环境污染与微生态实验室”主任,辽宁省优势特色重点学科“病原生物学”学科带头人等学术职务。

从20世纪90年代初,她和她的研究团队就致力于环境与机体微生态方面的研究工作。她带领课题组同仁就人和实验动物的呼吸道微生态、机体免疫功能及呼吸系统受损状况等层面与大气污染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在国际学术界首次提出,呼吸道微生态变化是大气污染亚临床损害的早期效应,填补了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的空白。建立了大气混合污染物动物模型,从微生态学、病理学、免疫学、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等角度重点研究PM2.5等大气混合污染物对呼吸道的损害及其机制。提出口咽部甲型链球菌可作为大气污染对呼吸系统早期损害效应的指示菌,在临床上对呼吸系统疾病患者检测上呼吸道菌群,特别是检测甲型链球菌在上呼吸道的数量和分布,在病人尚无明显临床症状和体征时,早期发现上呼吸道菌群的变化。分离筛选出对呼吸道粘膜有保护作用的生理性优势菌株甲型链球菌,预期对大气污染所致呼吸道微生态的损害以及呼吸道感染起到预防和治疗作用。

作为吉林大学、辽宁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她先后指导博士研究生3名、硕士研究生15名。主持“大气混合污染物对大鼠呼吸道损伤生物标志物的研究”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省、市课题19项,获得各级各类科研经费345万元。1997年至今,与日本合作承办了8届中日国际环境与健康学术研讨会,并担任中方大会执行主席,其研究成果进行了大会演讲,受到国内外同行广泛关注,为积极推动两国学术交流搭建了良好平台。

“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却浸透着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这是肖纯凌院长与全校师生分享过的一首小诗。她称得上是一个成功的人,却从不居功自傲。在千万种花中,她唯一不喜欢昙花的短暂停留。她愿意自己的生命永远绽放,不断焕发新的色彩。

作者:蓝潮 肖阳

本专科预防医学教学论文 篇3:

定向培养医学人才的研究与实践

2010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卫生部、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部委联合印发了《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的通知》(发改社会[2010]561号)与《开展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发改社会[2010]1198号),正式启动了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计划。这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立足民生、服务医改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对于改善农村医疗卫生状况,缓解农村人口就医困难局面,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具有深远的意义。同时,为了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国办发[2010]48号),决定在部分地区和学校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

赣南医学院作为开展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的医学院校,承担了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探索“五年制”乡镇及社区医务人员定向培养模式》工作,对乡镇及社区医疗卫生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与实践。在借鉴为赣州市订单式培养农村医学人才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江西省关于定向培养乡镇卫生院医学生工作实施办法》意见,积极开展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在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标准和人才培养课程设置上,围绕为农村及社区培养“学得实、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实用型全科医学人才开展了一系列的改革与实践。经过不懈努力,学院在创新农村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医学教育改革经验、提升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效果。

一、“3.5+1.5”定向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教育部于1995年制定的高等医学教育总体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较广泛的社会科学知识、较宽厚的医学基础、较熟练的专业实践能力和解决医学实际问题的医学专门人才。

赣南医学院根据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总体目标和全球医学教育的基本要求(Gl0bal Minimum Essential Require-ments 1n Medica]Education),确定了定向医学人才培养总体目标,即“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适应农村卫生工作发展需求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高素质全科型临床医学专门人才。”为达到定向医学人才培养总体目标,赣南医学院还制定了《定向培养五年制乡镇(社区)卫生院医学生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了“3.5+1.5”的定向医学人才培养模式。

1.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为达到人才培养目标所实施的教学过程及教学方式的总和,教学实施的纲要性文件是人才培养方案。“3.5+1.5”定向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即根据定向医学人才培养总体目标及要求,强调定向医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三者并重,尤其突出农村常见病、多发病基本诊疗技能的培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在校学习三年半,毕业实习一年半,其中50周为临床医学专业实习,20周为预防医学及社区卫生服务实习,以保证定向医学生毕业后能够向农村及社区提供集预防、保健、诊断、治疗、康复、健康管理一体化的医疗卫生服务,基本满足“小病在基层”的人力资源要求。对定向医学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要求如下。①知识结构: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备良好的学科知识和能力结构,熟练掌握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技术。②能力结构:能够综合运用生物医学、行为科学和社会科学等专业知识和技能为农民群众提供健康教育、健康咨询、疾病预防、社区卫生服务以及一般疾病的初级诊疗和疑难病症的转诊治疗。③素质结构: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责任感、行为规范和职业道德,具有立志为农村医疗卫生事业服务的精神。

2.课程设置

为使定向医学生毕业后更好地承担起全科医生的职责,适应农村医疗卫生机构“预防、保健、诊断、治疗、康复、健康管理”—体化的职能,在课程设置上,赣南医学院按照医学人才培养总体要求和基本要求,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原则,根据“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求创新”的教学理念,设置了“三个模块、五个大类”的课程方案(表1所示)。三个模块,即通识教育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和专业教育课程模块;五个大类,分别是思想政治类、人文素质类、公共基础类、专业基础类和专业课类。

(1)通识教育课程模块:包括思想政治类、人文素质类和公共基础类三类课程,主要对定向医学生实施通识教育,以培养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帮助定向医学生拓宽专业视野,陶>台情操,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和心理能力;培养定向医学生的审美、理解、思维和判断力,培养他们掌握一定的基本理论知识,具有初步的理论素养。这一模块主要包括文学、历史、哲学、艺术、数学、自然科学等课程。其中,思想政治类课程主要要求定向医学生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理论知识,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正确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发展。人文素质类课程主要培养定向医学生广阔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行为和伦理知识,培养他们健康的职业价值观和科学态度,锻炼协作和沟通技能。公共基础类课程主要帮助定向医学生打下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掌握外语、数理化、计算机等学科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为达到厚基础、强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该模块以构建定向医学生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以夯实学生系统的临床医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重点,精选教学内容,注重吸取现代医药科学技术新成就,反映医药科学发展的新水平,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学生妥善处理好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课程与相关课程内容的衔接和分工,实现课程结构的整体优化。

(3)专业教育课程模块:该模块以掌握内科、外科及专科临床知识、诊疗技能为内容,以强化定向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训练为目标,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中西医结合的临床分析和思维能力,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具有对人类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作出分类鉴别的能力:掌握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和急、难、重症的处理方法;突出临床技能训练,指导学生运用循证医学的原理和批判性思维进行医疗实践。在教学方式上,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更好地培养“学得实、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实用型、高素质、全科型临床医学专门人才。

为扩大定向医学生的视野,拓宽知识面,培养创新精神,适应医学科学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全面加强综合素质的培养,赣南医学院还开设了选修课,包括医学新进展、边缘交叉学科等方面的内容。此外,学院还将传统

的课内实践教学和课外拓展型实践教学纳入课程体系,共同构成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在内的、较为合理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课内实践教学,以培养定向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主要目标,主要包括实验教学、临床见习、基本技能训『练、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课外实践活动,注重定向医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培养科学思维和科研能力,帮助他们树立扎根基层的坚定信念,主要包括参与科学研究、科技竞赛、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等。

二,对定向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我们学院对定向培养医学人才的探索尚处在起步阶段,目前还有很多不够完善、需要不断改进的地方,需要互相交流、商榷和探讨,更需要国家相关行政部门、科研机构给予更多的理论和实践指导。笔者认为,健全和完善定向医学人才培养模式,还需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的探索和实践。

1.适度增设全科医学课程,满足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需要

2D09年出台的新医改方案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高等医学本专科教育,采取定向免费培养等多种方式,为农村贫困地区培养实用的医疗卫生人才,造就大批扎根农村、服务农民的合格医生。因此,要在定向医学生中大力开展全科医学教育,培养大批适应农村卫生需求的、高素质的全科型医学人才,促进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要根据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功能,在现有的课程设置中适度增设全科医学课程,相应增加农村医生急需的课程,如全科医学概论、社区卫生服务与管理、医学心理学、康复医学、老年保健学等。

2.结合全球医学教育基本要求,加强对定向医学生各种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要加强对学生预防保健和临床治疗能力的培养,使其能够适应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要求;要适度增加卫生信息管理、健康教育、健康咨询、计划生育服务与指导等内容的课程,培养学生为基层群众提供健康教育、健康咨询、疾病预防、社区卫生服务、计划生育服务的能力i要加大预防医学、临床流行病学及传染病学的学分和课时数,使学生在校期间能掌握扎实的公共卫生预防及流行病、传染病学的基本知识,提高他们开展群体健康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危机的能力;要开设社区卫生服务、社区卫生调查、农村社会调查等课程,培养和提升他们在基层开展医疗卫生服务和科学研究的能力。此外,还要加强培养学生采集病史、书写病历、全面查体的能力,包括诊断、制订治疗方案、临床操作、解决问题、独立工作、语言表达、文字表达、交流沟通等。

3.结合学校和地区实际,开发校本和乡土课程

在进行课程方案设计时,应充分调查研究本区域范围内的常见病、多发病,针对这些病症的诊疗方案,充分发掘学校的教学资源和师资优势,重视校本课程的开发,积极开发校本教材和乡土教材,注重教育的实用性,保证课程的针对性,促进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适度增设部分专业选修课,如麻醉学、影像诊断、超声诊断、病理诊断、妇产科学等,培养高素质的实用型全科医学人才。

4.遵循医学教育和医学人才成长规律,着眼定向医学人才可持续发展,树立终身教育理念

医学是一门理论性和操作性都很强的学科,开展医学人才定向培养切不可急于求成,应树立终身教育理念,从定向医学生学校教育入手,延续到毕业后教育,进而终身对其进行继续教育。要对学生的不同阶段进行连续性的教育培训,同时不断优化和完善符合基层需要的农村及社区医疗卫生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医学教育三阶段连续一体化的教育培训平台,促进定向医学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

探索定向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是国家教育体制的改革与创新的重要内容;对课程设置的研究与实践,是保证定向医学人才培养模式顺利开展,取得教育体制改革试点成功的重要保证。定向培养医学人才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做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而且还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实践和检验。定向医学人才培养模式还处于初步实践阶段,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改革实践中不断总结,并日趋完善。

作者:刘民 谢清平 汪行舟

上一篇:数学课堂与课堂管理论文下一篇:维修性设计电子设备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