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理论论文范文

2022-05-11

小编精心整理了《军事理论论文范文(精选3篇)》,供需要的小伙伴们查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蒋百里(1882—1938),民国时期一流的军事理论家,曾任国民党军事委员会高级顾问、陆军大学代理校长,对抗日战略多有建议。20世纪30年代,处于新旧转型时期的近代中国军事,对西方军事学缺乏军事学术、军事理论、军事思想的深入研究。

第一篇:军事理论论文范文

利用现代物流新理论发展军事物流

[摘 要]现代战争对军事物流的依赖性日益增强,军事物流活动的范围和内容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物流的内容越来越复杂,物流范围也越来越广泛。现代物流理论的蓬勃发展为军事物流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现代物流理论促进了军事物流理念的创新,现代物流理念广泛应用于军事物流领域是适应新军事革命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军事物流,现代技术,新理论

1 引 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企业生产、物资流通、商品交易、信息交换等的理念、方式和方法正在并将继续发生深刻的变革。与此相适应,作为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核心竞争能力、增加经济效益的现代物流业,正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兴起。

物流与军事有着密切的关系,事实上,物流的概念也诞生于军事领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海军出于军事上的需要,引入了实物配送理论,对军事物资的供应实行物流管理,取得了显著成效,并在此基础逐步发展了完整的物流理论。而军事物流主要解决如何为武装力量平战时的生活、训练以及作战提供所需物质保障的问题。这是一个老话题,也是一个新课题。说它老是因为军事物流所从事的工作由来已久,只要建立了一定规模的武装力量,就必须考虑如何为其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随着现代物流业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崛起,物流新理论和新技术令人瞩目。现代战争空前剧烈,战场物资消耗猛增,物流扮演着须臾不可离开的重要角色。所以我军需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这一问题的变化,抓住问题的关键,才能使我军一直处于不败之地。

2 军事物流的地位和作用

军事物流是现代物流大系统中的重要分支,是指军事力量在平时和战时生活、训练、执勤及作战所需军事物资经过筹措、运输、包装、加工或生产、仓储、供应等环节,最终送达部队而被消耗使用,实现其空间(或与支配权同时)转移的全过程。三军未动,粮草先行。就是说任何军事行动都离不开强有力的军事物流的支持保障。现代战争的高强度和突发性特点,更加凸显了现代军事物流的战略地位。高明的军事家总是从统揽全局的高度审视军事物流的发展,总是对军事物流的地位与作用予以高度评价。

2.1 有利于军事斗争的支持保障

如果把战争喻作一架轰轰作响的宏大机器,那么,军事物流则是它的油路和电路,源源不断地向机器输送着不竭的动力;倘若将战争比做一个巨人的肢体,那么,军事物流无疑便是那畅流不息的大动脉。断了油路和电路的机器,自然会戛然而止;断了通畅无阻的大动脉,巨人也同样面临灭亡。可见,无论是古代战争,还是现代战争,交战双方欲夺取主动权,进而赢得战争的胜利,都应当重视军事物流的建设和发展,都应当充分发挥其大动脉的支援保障作用。

2.2 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吸纳转化

不可否认,强大的国民经济实力乃是搞好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的基础,而且,从一定意义上讲,现代战争交战双方国家是经济实力的较量和比拼。然而,国民经济毕竟不等同于军事战斗力,经济实力也不可能直接等价于军事实力。二者之间必须架起一座坚固的桥梁,才能将国家的经济实力转化为军事实力。而这座桥梁,便是军事物流。有战略远见的军事家,总是十分重视军事物流这种巨大的功能作用,并将横跨于经济与军事之间的这座金桥打造得坚固可靠。

2.3 有利于质量建军的提升

打赢现代条件下的高技术局部战争,不仅需要高素质的人才队伍,而且要拥有性能优良的武器装备,要有能保证部队实施快速机动的运输装备,要有能够随时探知各类信息的通信装备等。所有这些军事装备的供应,就是靠现代化物流系统来完成的。从这个意义上来分析,物流系统的现代化程度越高,越有利于质量建军,越有利于快速实现科技兴军的目标。把军事物流比做质量建军和科技兴军的推动器,是十分恰当的结论。将军事物流置于战略地位,从战略全局谋划军事物流的建设与发展,可谓明智之举。

3 现代物流促进了军事物流的革新

军事物流是现代物流的重要分支,而且现代物流首先是从军事领域发展起来的。美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成功运用运筹学原理和方法解决后勤保障问题直接促进了现代物流理论的形成,从这个角度讲,在现代物流理论形成初期,军事物流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地方物流的发展。全球商业界的长足发展,形成和拓展了许多新的理论和技术,这些理论和技术同样可以为军事物流吸收和利用。因此,现代物流理论的蓬勃发展为军事物流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现代物流理论促进了军事物流理念的创新,现代物流理念广泛应用于军事物流领域是适应新军事革命的必然趋势。

3.1 系统优化理念

系统优化是现代物流的核心功能和发展动力。物流不是运输、保管等活动的简单叠加,而是通过彼此的内在联系,在共同目的下形成的一个系统,构成系统的功能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这种关系确定了物流功能和动力的大小。

3.2 信息优先理念

现代物流可以理解为物资的物理性流通与信息流通的结合,通过信息将各项物流活动有机结合在一起,通过对信息的实时把握控制,使系统按照预定的目标运行。信息在实现物流系统化,实现物流作业一体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3.3 综合效益理念

无论是现代物流还是军事物流,效益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战时情况下军事物流主要讲求的是军事效益,平时则主要讲求经济效益。效益理念对军事物流非常重要,无论在战时还是平时,军事物流都要讲求效益,即使在军事效益为重的前提下,也要讲求经济效益。只不过,军事物流更具有“双重性”,既要讲求军事效益,又要讲求经济效益。在经济效益与军事效益发生冲突时,应以军事效益为主。

3.4 军地物流一体化理论

军地物流一体化是指对相对独立的军队物流系统和地方物流系统进行整合和优化,以实现军地物流高度统一、相互融合、协调发展。军队物流作为国家物流的一部分,对国民经济起着吸收和转化作用,对国防建设起着支援和巩固作用。随着现代高科技在战场上的作用,战争形态发生了重大变化,军事斗争准备对军队物流保障需求较高与军队物流保障能力有限形成了矛盾,这就使物流在战争中的地位更加重要。

3.5 协调发展理念

物流设施、物流管理和信息是现代物流的支柱,应加强军事物流的内部管理以及物流设施和信息系统的建设。应用现代物流管理,扩充物流技术,建立实时信息系统,在经营形式和经营规模方面进行战略调整,形成大型军事物流中心。军事物流的运作方式和服务内容与市场接轨,向专业化、集中化的第三方物流方向发展,在军队内部建立类似于地方供应商与客户的关系,促进军事物流协调发展。

4 军事物流发展的趋势及方向

我国军地物流联合的历史源远流长,在推进军地物流一体化的进程中,要推进军用技术与地方技术的结合。军事上许多关键技术正是地方技术中发展最快的技术,如信息技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等。军事物流技术作为国防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领域绝大多数都具有军民两用的特征,开发这一领域的军民两用技术大有潜力。

4.1 建设循环军事物流,提高军事效益

循环物流是一种先进的物流形态,是集经济、技术社会于一体的系统工程。为了保证这一系统工程顺利进行,首先要建立健全有利于循环物流发展的政策,法规制度。在此方面,发达国家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表率,明确提出“构筑静脉物流系统,实现循环型社会流通,建立循环物流评估体系”。军事物流系统也是一个循环物流系统。加强循环物流建设是军队开源节流、提高军事效益的重要手段。因此如何整合现有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资源消耗和浪费,也是军队发展循环物流有待解决的问题。军事物流将致力于军事物流系统污染的控制,即在物流系统和物流活动的规划与决策中尽量采用对环境污染小的方案。合理布局与规划货运网点和配送中心,通过缩短路线和降低空载率,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增强资源循环、资源替代、资源回用和资源处置等的逆向物流活动,进一步完善有关物流回收制度。

4.2 加强军事物流人才培养,提高综合素质

高效的军事物流系统是大量新成果、新技术综合发挥作用的领域,没有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就无法操纵系统正常发挥作用,提高人才素质已成为当务之急。提高军事物流人才素质,首先可以考虑引进一批基础理论扎实、知识复合的高层次专门人才,把他们放到相应的决策、管理岗位充分发挥作用;其次,要对大量从事物流基础工作的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使他们能够正确掌握和使用新方法、新技术,不断提高工作效率;最后,对有发展潜力的人才要鼓励其学习深造,形成良好的人才选拔和培养的公平原则,保持人才队伍的相对稳定。

4.3 加快军事物流系统建设,尽快实现物流信息化

畅通的信息流是现代军事物流的神经系统,是指挥调控物流流向和流量的中枢,是现代军事物流赖以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条件。据资料统计,海湾战争中,多国部队参战的大型主战兵器只有1万多件,而参战的“附属保障兵器”——计算机却高达万台。因此,有人把海湾战争的胜利比做“硅片”对“钢铁”的胜利,这也深刻反映出信息在现代化战争和现代军事物流中的重要作用。信息可以在两个层面上推动军事物流的发展。一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发展,特别是互联网技术解决了信息共享、信息传输的标准问题和成本问题,使得信息更广泛地成为控制、决策的依据和管理。二是为了不断提高物流反应速度、降低物流成本,将系统论和优化技术用于物流的流程设计和改造,融入新的军队物流管理体制之中。由此可见,我军必须站在战略全局的高度上,主动强化军事物流信息系统建设。构建物流信息优势,表现在信息的采集、信息的数量、信息的质量、信息的传输和信息的效果等几个方面。即通过所建立的军事物流信息系统能够及时、快速地采集到相关物流信息,采集的信息全面、系统、广泛,涉及军事物流的各环节、各对象、各环境、各因素,而且能够对信息去伪存真,保持信息的真实性、相关性,并能实现信息的快速传输,从而提高军事物流指挥决策的科学性。

5 结束语

军事物流的建设近些年来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但距离世界先进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我们要潜心探索国内外军事物流经验,积极探索和引用先进的物流理念,博采众长,逐步形成富有时代特色的军事物流理念,以先进物流理念为指导,审视度势,勇于开拓创新,努力走出一条跨越式发展道路。只有这样,才能全面促进我军物流资源利用效率和物资保障效能的新飞跃,从而缩短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参考文献:

[1]王宗喜.漫话军事物流[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蒋长兵.现代物流学导论[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6.

[3]王丰.军事仓储管理[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5.

[4]黄中鼎.现代物流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基金项目]中国物流学会课题(2010CSLKT028)支持论文。

[作者简介]王军(1963—),男,江苏盐城人,武警大校,公安海警学院装备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后勤管理的教学与研究。

作者:王军

第二篇:蒋百里与西方军事理论传播

蒋百里 (1882—1938),民国时期一流的军事理论家,曾任国民党军事委员会高级顾问、陆军大学代理校长,对抗日战略多有建议。20世纪30年代,处于新旧转型时期的近代中国军事,对西方军事学缺乏军事学术、军事理论、军事思想的深入研究。蒋百里利用曾留学日本特别是留学德国的优势,全面、严谨介绍西方军事理论,推动了西方军事科学知识的传播与普及,拓展了近代中国军事学研究的新领域,丰富了军事学研究的新内容。

一、关于战争的定义和本质

军事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战争。那么,什么是战争呢?这是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蒋百里利用西方资产阶级观点对战争定义做出了新的解释。1913年,他在《孙子新释》谈《孙子》开篇“兵者,国之大事”时,征引了德国三位军事学家对战争的定义:一是毛奇《普法战争史》所云“往古之时君主则有依其个人之欲望,出少数军队,侵一城,略一地,而遂结和平之局者,此非足与论今日之战争也;今日之战争,国家之事,国民全体皆从事之,无一人一族可以幸免者”;二是克劳塞维茨《战争论》所云“战争者,国家于政略之欲屈敌之志以从我,不得已而所用之威力手段也”;三是伯卢麦《战略论》所云“国民以欲遂行其国家之目的故,所用之威力行为,名曰战争”。归纳这三种对战争的定义可知,近代资产阶级认为:战争的爆发不依君主个人的欲望,也不是偶然行为和孤立事件,而具有深刻复杂的背景;战争是国家之间政治、经济矛盾和冲突的结果,是矛盾和冲突的特殊表现形式。

战争的本质是什么?克劳塞维茨关于战争的定义最为深刻明确,从某种程度上已经揭示了战争的本质。1917年,蒋百里《军事常识》就根据这一定义,提出战争是政略冲突的结果。他有一精彩的表达:“国于世界,必有所以自存之道,是曰国本。国本者,根诸民族历史地理之特性而成,本是国本,而应之于内外周围之形势,以策其自存者,是曰国是。国是者,政略之所从出也。战争者,政略冲突之结果也。军队者,战争之具,所用以实行其政略者也,所用贯彻其国是者也,所用以维持其国之生存者也,故政略定而战略生焉,战略定而军队生焉,军者,国之华,而未有不培养其根本,而能华能实者也。”[1]这一段文字包含着丰富内涵,寓意深远。一是明确战争是“政略冲突之结果”的本质属性。二是指明建军的目的与意义。军队是进行战争、实行政略、维持国家生存的工具。三是阐明兵、战、政、志的相互关系。“兵者以战为本,战者以政为本,而志则又政之本”。四是阐明了军人是国家的花朵和精华。军事教育之适否,是以左右社会风尚和国民精神。故,重视军队教育训练,提高军人素养,必须提高军人的荣誉和社会地位。

如何判明战争本质?蒋百里认为,研究战争不能被那些纷繁复杂的政治、外交事故所迷惑,关键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寻找总因。蒋百里关于战争是经济问题的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相类似。从某种意义上,蒋百里的战争观表明他找到了战争的总因及本质,对此问题已有较好的把握。可见,蒋百里不但赞同克劳塞维茨关于战争定义和本质的思想,而且还积极将克劳塞维茨的观点引入中国,并广为宣传。

二、关于募兵制与征兵制

兵员(人)、军品(物)、军费(钱)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而兵员的数量与质量是重中之重。近代,招募与教育训练兵员主要有募兵制与征兵两种方式。募兵制是以雇佣方式招募兵员,补充军队,应募者将当兵打仗当作一种职业,长时期在军队中服役。募兵制由来已久,但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和对抗程度的激烈,对兵员数量的需求增加,募兵制越来越难以适应战争的需求。18世纪以后,法国等许多国家逐渐改用征兵制。征兵制规定,公民在一定年龄段必须承担一定的军事任务,这是一种强制性的义务,包括定期在军队中服现役和在军队外服预备役。19世纪至20世纪初的军事实践证明,义务兵役制度适合现代战争的需要,对保障军队兵员补充和准备训练有素的后备兵员具有巨大优越性。蒋百里对兵役制度进行潜心研究,取得了丰富成果。在《义务征兵役》中,他从“法律上之规定”“行政上之组织”“实行上之事务”三个方面对西方国家的征兵制进行介绍,说:“兵在精,不在多,斯言至矣,盖谓兵力之大小,不在其数量,尤在其品质也。虽然使彼此之精度相等,则求胜之道将何从?数等者求其质之精,质等者求其数之多,自然之势也。既欲其精,又欲其多,而国家之军费则又有一定之范围,不可逾,于是义务兵役之制起,是故纯粹自军事上之目的言,则征兵制者,以少数之经费得多数之军队,而不能不失其精度是已。”[1]他认为,征兵制好处明显:一是自数量言,“兵多而犹不失其精度者”;二是自精神言,“则用其自卫之心以卫国,其职务既极其崇高,其欢欣亦足以相死”;三是自技术言,“则服役时,教之以道,归休时,习之以时,自能于一定时限内遗忘而是为战争之用”[1]。故曰,募兵制以10年练1人而不足,征兵制以一费得数兵而有余。

作为一个好的制度,征兵制不一定能得到人民的支持。蒋百里认为,解决人民不肯服兵役的问题,只有通过“强迫”的办法。“在昔德法,在今英倫,皆当国难至深之时,而勉焉而且为此。人心之好惰也,民非强迫,不肯服兵役,国亦非强迫,不能行征兵也”[1]。从根本上说,征兵制应与立宪制并存,才能解决问题。蒋百里认为,这两种制度是西方国家的根本制度。西方有了这两种制度,“犹若车之有两轮,鸟之有两翼,而二者之间,尤有至深至密切关系”[1]。因为,立宪制度追求人民“个性之发达”,人民“既有闻政治之权利,即当然有保卫国家之义务,是故宪法兄也,征兵令弟也,而双生焉”[1]。显然,蒋百里这些言论包含着十分宝贵的军事思想和政治诉求:一是立宪制与征兵制“双生”“兄弟”,是构建现代国防的两大基石。“兄弟”之间以“兄”为先,它的职责是“发达其国民之个性,利用其乡土观念,以自卫是也”[1];“兄弟”之间,亦以“兄”为重,因为“二十世纪之国防责任,乃不在精练之兵,而在健全之民”[7]。二是一个处于封建专制统治之下、军阀割据、内战不止的国家,是没有国防可言的。三是中国国防建设的首要条件是对目前国内“政治现状非绝对的改造不可”,以“使国内永久不复发生或真或伪之军阀”[1]。改造的方法是什么?蒋百里没有说出明确答案。从他呼吁在中国实行征兵制,就等于要求中国必须实行立宪政治,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

无疑,蒋百里介绍西方征兵制的目的是希望中国效法西方,毅然实行征兵制,以解决内忧外患之困境。1933年,国民政府顺应时代潮流,颁布了《征兵法》,规定18岁至45岁的男子,不服常备兵役者皆服国民兵役。常备兵役包括现役、正役、续役,20岁至25岁男子应征入伍,服现役3年,期满后为正役,为期16年,平时在乡应赴规定之操练,战时应召回营。正役期满为续役,任务同正役,至40岁止。在各地陆续设置兵役机构团管区、师管区、军管区。事实上,国民政府一味注重征集现役,其他规定并未执行。而征集现役兵员,也已变味,实则抓丁。

三、关于国防经济学的基本内容

国防经济学是研究国防与经济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的学科。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欧洲对国防经济不甚明了,嗣后,西方才逐渐产生了国防经济的新思想[1]。蒋百里考察“世界民族兴衰”,总结出一个精辟诊断,即“生活条件与战斗条件一致者强,相离者弱,相反者亡”[1]。这是蒋百里研究国防经济学的精髓所在。他用举例证、对比论证的方法,说明了上述道理的极端重要性。他说:在古代,蒙古人因游牧生活而成功地利用以马(骑兵),欧洲沿海民族因经商而成功地使用了船(海军),马和船本是吃饭的家伙,同时又是战斗的工具,因此,蒙古人和欧洲沿海民族都曾征服世界。在近代,法国人花巨资修建马其诺防线,工事设在地下,平时没啥用处;但德国人用巨款修筑战备公路,平时战时两得其利,经济军事融合共进。通过比较,蒋百里称前者是“消费的国防”,而后者为“生产的国防”。

“生活条件与战斗条件一致”的原则,强调能生活就能战斗,战斗与生活是一件东西。它的深刻含义强调战争的力量深藏于现有力量尤其是经济力量之中,并使其战时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和发展,反之,就是对现有力量的极大浪费。蒋百里认为,从历史上看,中国国民的军事特色就是“生活条件与战斗条件相一致”,这是我们祖宗的真实本领,也是今日国防经济学的基本内容和国防建设的根本原则。因此,他希望中国政府及整个社会注意两点:一是国防建设必须与国民经济配合一致。必须按照“军事生活与民事生活融成一片”的原则进行,做到平战结合,军民兼顾。二是军需生产及军品生产与农业及民品生产相互兼顾。即使在战时也不能只重视军需生产和军品生产而忽视农业及民品生产,否则必将造成社会商品短缺和物资供应困难,如果“经济生活,根本的动摇了,社会的不平衡一天重似一天,而百战百胜的雄师,遂至一败涂地”[1]。他提出,建设国防必须提前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国防设备费怎样才能对国民产业发展有益;二是怎样才能使理论与事实形成密切沟通。现在的问题,不是空谈,就是盲动[1]。前一个问题是讲国家国防费用与这些费用所取得的成效的关系,应使国防投资做到国防效益与经济效益兼收并蓄,“我们太穷了,应当一个钱要发生二个以上的作用”。后一个问题表面上是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问题,其实是讲掌握知识的人(知识分子)与做事的人(统治者)之间的关系问题。蒋百里直截了当地指出:“中国近来衰落的原因,在于知识分子与行为的分离。读书的人一味空读,不适事实;做事的人一味盲动,毫无理想。因此将我们祖先的真实本领(即经济生活与战斗生活之一致)丧失了。”[1]北洋军阀及新军阀一味追逐一己私利,不惜耗费巨资,不断扩充私人军队,购买外国淘汰的武器装备,当然谈不上任何国防效益与经济效益,反而造成连年不绝的兵灾战祸。可见,蒋百里国防经济新思想的介绍和传播,对这些“做事的人”及其所做出的“事实”当然是一种直接有力的批判和否定。

四、关于世界新军事的主流

1935年,德国军事家鲁登道夫《总体战》一书出版。提出现代战已演变为一种总体战,认为国家生活的各个方面平时就应服从战争准备的需要,一旦开战,就必须充分发挥国家的全部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采取一切手段甚至是野蛮的手段,对敌国的武装力量、工业目标及其居民进行全方位作战。战争的进程是闪电式的,力求速战速决。1936年,该书就由张君劢译成《全民族战争论》(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在中国发行,影响巨大。中国的一批国防理论研究者如蔣百里、杨杰、董问樵、吴保生等人很快接受了鲁登道夫的思想,并结合中国实际,加以改造,产生了中国的理论体系“全体性国防”思想。

作为“全体性国防”思想的重要提倡者,蒋百里对此起过很大作用。他总结道:“新军事的主流,是所谓‘全体性战争’。”[1]他欣然为鲁登道夫《总体战》中文译本作序,明确提出,未来的战争不是“军队打仗”,而是“国民拚命”,同时警告中国读者说:“世界的火,已经烧起来了——逃是逃不了的——不过三四年罢?”[1]事情的发展正如蒋百里所言,他的确抓住了世界新军事的主流是全体性战争的要害。“全体性国防”理论认为,现代战争是国力的较量。所谓国力,蒋百里认为有三个方面:一是人。此人非“自然人”,是指身体健康,拥有技能、爱国守法的“国防人”。二是物。指国土、资源以及对它们的开发所产生的各种产品。三是“组织”。核心内容是“国制”和“军制”。他认为:“而国制组织之根本者,则立宪制度是也……而国军组织之根本者,则义务征兵制是也。”[1]中国并不缺乏人力、物质资源,最缺乏的是精良的“组织”,当务之急,中国国防的首要任务是加强“组织”建设。

五、关于杜黑的空军战略学说

1921年,意大利将军杜黑的《制空权》一书出版,标志着他的空军战略学说正式创立。杜黑空军战略学说的基本思想是:未来战争是总体战;航空武器的巨大威力可以给敌国带来毁灭性打击,空中战场已经成为决定性战场;夺取与控制制空权是夺取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为了做到这一点,必须建立一支独立的空军。作为第一个系统论述空中力量运用的军事理论家,杜黑的空军战略思想对各国空军建设、空军使用作战、空军战略等领域都产生了重大影响。1935年,法国元帅贝当不但为《杜黑将军及其军事学说》一书在法国出版写出长篇序言,而且高度评价杜黑的巨大贡献,认为:“战后的许多理论家中只有杜黑创立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从总体上看,他的理论组织严密,从局部看,他进行了详细的论证。只有他建立了精确的原则以决定多种武装力量之间的比例。”因此,“杜黑的理论是值得认真研究的。他是新思想的无穷源泉。他所创立的杰出学法对未来战争有着决定性影响”[2]148。正在欧洲考察战时总结动员法的蒋百里见到这篇文章,就郑重其事地将其译成中文,及时向国内军界介绍杜黑的空军战略学说及其贝当的相关评论。

回国后,蒋百里对杜黑的学说作了进一步的介绍和传播。他在应邀为《军事杂志》介绍世界军事新趋势的撰文中,称赞杜黑是“最近兵学界的彗星”。说:“最近意大利杜黑将军之《制空权》一书刺激了许多青年军官的脑筋,望新方向走,杜将军反对经验论,以为经验是庸人之谈,以创成其空主陆(海)从之原则,他的立论,在当时虽专为空军,但是思想涉及战争与兵学之全体,他的运用思想方法,也别开生面,杜黑可名为最近兵学界彗星!能运用杜黑思想于陆军,恐怕是将来战场上的胜者。”[1] 1937年4月1日,蒋百里在中央航空学校作题为“兵学革命与纪律进化”的演讲中,两次盛赞杜黑,宣传其空军战略思想:“杜黑的学说,已经动摇了德法两大军事及首领的精神了。”又说,“将来战争,要怎样才能取胜呢?我可以说,陆军强不中用,海军大不中用,空军勇也不中用;将来得胜的要诀,你要从陆海空中间去寻。这个方向是杜黑发明的。”[1]

蒋百里是中国首倡空军独立理论的人。他在欧洲多次考察,亲身受到意大利、德国、法国、英国等国大力扩充空军的逼人事实,深感未来战争中空军将成为主力,空中战场将成为主战场之一。相比之下,中国只有陆军,没有空军,工业落后,财力单薄,国土辽阔,防空薄弱。面对如此窘境,1935年秋,蒋百里在罗马就电呈国民政府集中力量首先发展空军,使之成为与陆军、海军鼎足而立的独立军种,以便肩负起防空、空战、空中攻击的重担。四周后,他首先提出的建议也是关于空军建设,说:“中国建设国防,无论从政治、外交、经济、工业、军事哪一个角度来看,都已万万赶不及了,此时唯一快而有效的方法,就是积极发挥空军,加速训练航空人才。”[3]4118

六、关于军事学的

理论基础和方法

1936年,毛泽东在红军大学以“军事辩证法”为题作了演讲,首次提出“军事辩证法”的概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创造了一系列生动体现军事辩证法的战例,表明军事辩证法的极端重要性。军事辩证法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是军事学的理论基础和思维方法,是反映和研究军事领域矛盾运动的一般规律和认识战争、进行战争实践的哲学武器。德国是近代辩证法的诞生地,也是最早运用辩证法研究军事的国家。蒋百里留学德国期间,深受辩证法思想的影响,加上他又喜爱哲学,对德国文化涉猎广泛,因而在他著述及演讲中,处处闪烁着辩证法的思想火花。

蒋百里对军事领域内敌与我、攻与防、进与退、胜与败、新与旧、动与静、主动与被动、时间与空间、全局与局部、持久与速决、前方与后方等一系列矛盾关系作出了辩证的分析,提出了许多精彩的看法。在论述新与旧的关系时,他以法、德两国对火炮的运用加以说明。普法战争时,法国的火炮不如普鲁士,吃了败仗,但战后法国人竭其所能,发明了新的管退炮,震动欧洲。自愧不如的德国人除改良管退炮外,又发明了野战重炮。马仑战役前,法国乘德国野战重炮无法赶到之际,以一旅炮兵摧毁了德国一师之众。这里可以看出,普法战争法国战败是“故”,发明管退炮是“新”,从管退炮发展到野战重炮是由“新”而变为“故”,法国人善于运用野战重炮,收到意外效果,又从“故”而翻“新”。蒋百里又用德法两国对铁路的运用来阐明新与旧的关系。普法战争时,铁道在欧洲已出现30多年,德国老毛奇用铁道集中或展开德军,从而打败了法军。战后,法国人努力研究铁路运兵法,发明了新的调节车站制,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打败了德国。可见,铁路早已发明,是典型的“故”,老毛奇则将它活用了,成了他的“新”战略,法国人再次从老毛奇运兵法中进行创新,德国的“新”又变成了“旧”。

蒋百里从战史的视角解释了分与合的关系。“师”,英文为division,原意是“分”的意思。18世纪,步、骑、炮都是分开为集团,各自使用,并无联系。拿破仑一世独具匠心,将迟重的炮兵轻快地使用,又将步、骑、炮3个兵种联合成一个能单独作战的单位——师,即合成。这里面的含义是,样样都有(合),才能独立(分)作战,合与分有连带的条件。这是战争的真理,也是人生活的原则。如果种田的人反对织布的人,那么他有饭吃但他就没衣穿。推之百工,均为这样,因此,只有“合”才能“分”,反之,也可说,只有“分”才能“合”[1]。蒋百里设想,将来的陆军、海军、空军就同步兵、炮兵、骑兵一样,既有分也有合,而且“将来得胜的要诀,你要从陆海空中间去寻”[1]。

蒋百里从军事辩证法视角认识速决战与持久战。他指出,历来兵家一般多忌旷日持久的战争,主张速战速决,老毛奇、鲁登道夫等军事家概莫能外。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军事实践表明:德国由于“偏重于速决而不顾及于如何持久,所以失败”。蒋百里认为,速决与持久是目的与手段的关系,速决是目的,持久是手段,“国防的部署是自给自足,是在乎持久,而作战的精神,却在乎速决,但是看似相反,实是相成”。所以,开战前一定要有持久打算和准备,只有能够持久,才能达成速决;但一旦开战,则贵在速决,如果“一味靠持久,而忘了速决,其过失正与当年相等”。原因是“现在天空里没法造要塞,空军、海军都是极端的有攻无守的武力,所以主帅底根本战略,不是向速决方面走”[1]。

蒋百里能够娴熟地运用辩证法思考和分析军事问题,并把这种思维方法介绍到国内,与国内军事理论人员交流切磋,推动了辩证法理论与方法在军事领域的传播,促进了中国军事学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蒋百里.国防论[A].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52辑[M].台北:文海出版社,1972.

[2]谢钢.影响历史的四大军事名著[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6.

[3]陶菊隐.蒋百里传[M].中华书局,1985.

(作者系中国人民解放軍陆军工程大学教授)

作者:陶德臣

第三篇: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改革研究综述

[摘 要]通过对1985年~2013年间有关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改革文献的全面梳理,了解已有研究文献的主要涉域及存在的不足。为进一步推动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改革研究,提出应切实依法办事、加强学科建设、坚持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相结合、满足社会人才培养需要的四点建议,以期提高军事理论课教学质量,推动后续研究。

[关键词]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改革;研究综述

普通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也是高校国防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弘扬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大学生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培养造就大批高素质后备兵员具有战略意義。自国办发【2001】48 号文件和《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2006年修订)颁布以来,明确规定军事课(含军事理论教学和军事技能训练)是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学生的必修课,纳入学校教学计划,军事理论教学时数为36学时,学界对军事理论课教学领域的研究就不断增多,主要体现在对教学质量、教学方法、教学改革等方面的研究,无论是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涌现出了一批学术成果。本文通过对近年来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改革研究的梳理与回顾,从而把握当前研究的总体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期推动后续研究。

一、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改革研究朔源

我国1984年颁布的《兵役法》规定:“高等院校的学生在就学期间,必须接受基本军事训练”。1985年起全国许多高校开展了军训,于是以集中军训为主要内容的国防教育开始为广大高校和社会认可,但此时的军事理论课尚未进入高校视野。2001年,国办发【2001】48号文件颁布,规定从2002年起,各地要将学生军训列入普通高校本、专科学生的必修课,纳入教学计划,列为考查科目。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的军事理论课教育时间为36学时,军事技能课训练时间为3周。此时的军事理论课虽已被提上高校议事日程,但没有像军事技能课那样列入高校学生的必修课,因此还不被广大师生重视和认可,在教学中也存在诸多问题。2002年6月19日,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联合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并把其作为普通高校实施学生军事训练和军事理论课教学的基本依据。《大纲》明确规定“军事课是城市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列入教学计划”。至此,军事理论课正式列入高校的教学计划,成为一门必修课。2006年修订的《大纲》中又强调指出:军事理论教学时数为36学时,学校在完成规定的学时外,应积极开设选修课和举办讲座。从此,军事理论课教学领域的研究才逐渐增多。

在CNKI总库中,以“军事理论课教学方法”、“军事理论课教学改革”、“军事理论课教学质量”等为题名跨库初级检索1985年~2013年间的文献,共检索有58篇文献(检索时间为2013年12月2日),其中期刊全文数据库56篇,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库2篇。

不难看出,学界对军事理论课教学领域的关注是从2006年逐渐增多的,2006年至今的成果数量占到了总篇数的87.93%,而1985年至2005年20年间的成果数量才7篇,仅占总篇数的12.07%。这表明之前军事理论课教学并未作为高校国防教育的主阵地引起应有的重视,到了2006年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对《大纲》进行了重新修订,明确规定“军事课(含军事理论教学和军事技能训练)是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学生的必修课”、“军事课列入普通高等学校的教学计划,考试成绩记入学生档案”,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才受到重视和得到相应发展,有关研究成果也才不断涌现。从所检索文献来看,军事理论课教学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军事理论课教学改革”、“军事理论课教学质量”、“军事理论课教学方法”、“军事理论课教学模式”等方向。可见,如何上一堂大学生爱听的军事理论课、提高军事理论课的教学质量、确保军事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已成为授课教师和学界同仁共同关注的话题。

二、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改革研究的主要涉域

近年来,学界对普通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改革进行了多方面、多角度研究,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果,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关于提高军事理论课教学质量的研究

军事理论课教学质量高低,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对军事理论课的兴趣,以及能否有效发挥高校国防教育的“国防”和“育人”双重效益。学界对此论述多从课程定位、教学重点、教材建设、师资力量培养等方面展开,主要观点有:邓秀金、郭大为认为,要提高军事理论课教学质量,确立学科地位是前提,建立规范的教学运作机制是保证,重视教师队伍培养是关键,加强教材建设是基础,加快设施建设是物质条件〔1〕。陈世利指出,要提高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质量,必须加强军事理论课师资队伍的建设;改革军事理论课教学的内容体系,更新、充实军事理论课教学内容;改进军事理论课教学的方式方法,使军事理论课变得更加生动活泼;改进军事理论课考试的内容及形式,通过考试促进军事理论课教学质量的提高〔2〕。彭易纪、彭欢强调,只有瞄准课程定位,突出教学重点,保证内容鲜活,开展课外活动,改进教学方法,才能在教学质量上求突破〔3〕。

2.关于优化军事理论课教学方法的研究

军事理论课“怎样教”,直接影响着军事理论课的教学质量。如何优化教学方法,对提高军事理论课的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学界在这一领域做了诸多探讨,主要有:张湖北从目前普通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现状出发,着重分析了影响军事理论课教学方法优化的主客观因素,创造性地提出合格的思政素质、先进的科技素质、博厚的军事素质、教师的人格特征等是影响军事理论课教学方法优化的主观因素,并提出了教学方法优化的原则〔4〕。李国杨认为,要改进军事理论课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授课教师精心设计、认真备课是基础,准确把握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是核心,重视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是保障〔5〕。强军锋等则从普通高校军事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对象等方面入手,探讨了如何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方法,从而达到提高军事理论课的教学质量、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6〕。

3.关于推进军事理论课教学改革的研究

自国办发【2001】48号文件和《大纲》颁布,明确规定军事课(含军事理论教学和军事技能训练)是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学生的必修课以来,学界致力于军事课教学改革的研究就不断增多。代表性的有:邹晓芟以三明学院为例, 认为课程设置规范化、课程教材体系化、教学目标科学化、教学内容特色化、教学方法多样化、教学交流制度化等军事理论课教学模式,可为地方性高校更好地开展军事理论课教学提供有益的借鉴〔7〕。胡勇胜、贺幸平提出,高校军事理论课实行模块化教学将会极大地改变现有的军事理论课教学困境,并探讨了实行模块化的教学理念设计、模块化的教学目标定位、模块化的课程内容构成、模块化的师生角色互动、模块化的教学策略实施、模块化的教学评价组织是构建军事理论课模块化教学模式的有效途径〔8〕。唐高峰认为,军事理论课在知识技能教育和德育上对高职院校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具有较高道德修养的复合型技术人才起到了重要的特殊作用,因而研究了基于德育创新的高职院校军事理论课教学改革〔9〕。

4.关于构建军事理论课教学模式的研究

学界关于构建军事理论课教学模式的研究不多,从检索的文献来看,只有3篇直接论述这个主题,其他只是部分涉及。徐敏从精简和优化教学内容、探索多媒体和网络教学模式、采用启发式教学、改革课程考试环节四方面提出对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以确保军事理论课教学质量〔10〕。张曦从大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出发,分析了我国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军事理论课程的特点,并提出积极认同教学法、高科技信息教学法、榜样教学法、集体价值观教学法等课堂教学方法,以探索基于学生主体性的军事理论课教学模式〔11〕。易文安、苏红磊则汲取地方高校开展混合教学的成功做法,结合军队院校的实际,积极探索了信息化条件下军事理论课混合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12〕。

三、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改革研究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已有研究文献的分析可以发现,学界对于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改革问题的研究仍有诸多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大多研究是在相关法律和文件“外力”推动下展开

我国学校国防教育起源很早,但由于历史和客观的原因,发展缓慢。从检索的文献可以看出,1985年~2005年长达二十年间有关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改革的研究成果只有7篇,此后才逐渐的增多。显然,只有当《国防法》(1997年)、《国防教育法》(2001年)、《关于在普通高等学校和高级中学开展学生军事训练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1】48)、《大纲》(2006年修订)、《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国防教育工作的意见》(中发【2011】8号)、《教育部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学校国防教育工作的意见》(教体艺【2011】6号)等法律和文件的相继出台,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国防教育活动在各高校才逐渐展开,也是直到此时,才引发学界同仁对高校国防教育理论的研究高潮(此特点在表1中已得到充分体现,研究成果大多集中在2006年至今)。这种长期在相关法律和文件“外力”推动下的课题研究,不是处于内心的主观愿望,恐怕缺乏长期的、持久的内在动力。

2.已有研究成果不够系统深入

从目前检索到的文献可以发现,除刘浩波撰写的硕士学位论文“高校国防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研究”从问题的提出、国内外研究现状、教学方法改革的理论基础、新教学方法及其应用的角度对高校国防教育教学方法改革做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外,再无其他学者把这一课题作为硕博学位论文来做深入系统研究,绝大部分学者在CNKI上发表的学术期刊论文都是从某一个方面来研究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的,从而导致对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的整体研究不足。目前已有研究成果虽涉及军事理论课教学改革、军事理论课教学质量、军事理论课教学方法、军事理论课教学模式等领域,但大多是停留在对“重要性”、“紧迫性”、“意义”、“现状”等内容的研究,涉及“对策”、“思考”、“实践”等深层次内容的研究较少,从部分期刊论文使用“初探”、“刍议”、“试论”等措词也可见其论证的内容深度。

3.研究成果重复严重,创新不够

国办发【2001】48号文件和《大纲》的颁布,引起了众多学者纷纷参与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改革课题的研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由于创新精神不够,创新观点不多,尤其在如何开展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改革可操作的实践层面研究不多,导致众多研究思路一致、研究内容相仿甚至雷同,论文标题也只是在他人基础上增加或删减或替换其中个别用词。再有极少数学者一篇论文或一个观点翻来覆去的变换表述形式,投到不同刊物上多次發表,过于追求提高自己的学术产量。试想一项研究成果如果不做注释的被多人转抄挪用,以至不能查清其原创及原作者,这既是对原创作者的极为不尊重,浪费了学术资源,也会导致该领域研究停滞不前,缺乏创新,不利于该课题的深入研究。这类行为性质与生活中的小偷并无二样,应该为权威学术界所杜绝和不齿。

4.理论层面研究很多,实践层面研究较少

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改革研究既有赖于纯粹的理论推演,更需要科学的调查研究与实证分析作支撑。已有研究成果基本上是从文本到文本,即从“是什么”、“为什么”的理论层面研究较多,而从“怎么样”的实践层面研究较少,缺乏充分的实证性的调查数据支撑。邹晓芟在实践层面虽做了一些研究,他结合三明学院, 通过对三明学院军事理论课教学经验和成效的介绍,为地方性高校更好地开展军事理论课教学提供有益的借鉴,但这样的研究实在太少。其他学者要不就是纯粹从理论到理论,根本未涉及实践层面研究,要不就是虽有部分涉及,但论证浅显,比较零散,提出的解决办法多是对策性、阶段性的,缺乏深入、科学、系统的分析,亟待进一步深化。

四、推动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改革研究的几点建议

1.将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切实置于法制化建设的话语体系中

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也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目的是使大学生增强国防观念,掌握国防知识,发扬爱国主义精神,自觉履行国防义务。为加强学校国防教育,国家在先后颁布的《兵役法》、《国防法》、《国防教育法》的条款里都有涉及学校国防教育的有关规定,如《国防法》第四十二条规定:“各级各类学校应当设置适当的国防教育课程,或者在有关课程中增加国防教育的内容。”《国防教育法》第十六条规定:“学校应当将国防教育列入学校的工作和教学计划,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国防教育的质量和效果。”为进一步贯彻落实这些国防法规精神,又先后出台了国办发【2001】48号、《大纲》、中发【2011】8号、教体艺【2011】6号等文件。不可否认,这些法律和文件的相继出台,推动了全国各高校陆续开设军事理论课,学界对高校军事理论课的研究和探讨也不断增加,但是,从笔者所掌握的情况来看,各地学校国防教育发展很不平衡:明显中东部地区发展趋势较好,西部地区尚在起步阶段;本科高校虽大部分已开设军事理论课,但高职高专院校很少开设;即使已开设军事理论课的学校,基本未按照《大纲》要求开足36课时,不是偷工减料就是随便应付。可见,关于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问题,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有待于各部门、各学校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相关法律规定,规范高校军事理论课程建设,学界全体同仁也需要长期不懈地艰苦努力,深入挖掘和研究这一课题。我们要将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切实置于法制化建设的话语体系中,严格依法办事,加强监督管理,用国防教育法规和相关文件为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研究提供充足的法律政策支持。

2.加强学科建设是推动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学科建设是课程建设的母体和重要依托,不仅为课程建设提供学科教学理论支撑、方法论引导,也为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培养建立可靠的学科依托,还从外部建制层面为课程建设提供必要的政策合法性依据,有助于保持课程建设持续发展的后劲和活力。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要走规范化可持续发展之路,客观上必然要求创建国防教育学科,以学科的引领和支撑促进高校军事理论课程建设质量和水平的全面提升。然而,当前缺乏学科理论支撑正是制约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规范化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高校军事理论课要突破这一瓶颈,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必须解决课程建设的三个核心问题,一是系统理论知识体系问题,即传授什么,二是学科教学理论问题,即怎么传授,三是学科专业人才培养问题,即谁来传授。这三个问题解决的关键就是加强学科建设。因此,一方面,我们必须按照国家相关法律和文件规定在全国范围内抓好军事理论课程建设,将之真正落到实处,另一方面,要适时推进部分条件成熟的高校搞好国防教育学科建设,坚持课程建设和学科建设的协调发展,以促进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深入持久地发展下去。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改革研究的关键

高校军事理论课是一门集历史与时事、人文与理工、军事与政治于一身的综合性课程,教学内容丰富,知识涉及面广,这不仅对军事教师的综合知识素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更对军事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技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军事理论课“怎样教”,直接影响着军事理论课教学质量。如何真正把军事理论课教学搞好、搞活?新时期军事理论课教学方法应该如何改革?笔者认为,学界不能再囿于以往的纯文本到文本、纯理论到理论的纸上谈兵式探讨,而要更多强化实证研究,坚持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相结合。一方面,必须紧紧围绕《大纲》的课程目标,精选教学内容,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过程,大胆突破当前传统讲授式教学,不断研究、探讨符合青年学生知识结构和身心特点、适应新军事变革需要的新型教学方法,如战例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研讨式教学法、信息化教学法、导问式教学法等,既要从概念、特点、理论依据、一般模式上展开纯理论研究,更要在教学实践上具体实施这些方法,以达到教学大纲所提出的基本要求,确保军事理论课教学质量。另一方面,还可结合各校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开展各种形式的国防教育活动,开辟一条国防实践教育途径。如在革命传统佳节期间,组织大学生参观访问烈士陵园;针对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热点,组织大学生深入社会开展调查研究;组织大学生进军校、军事基地开展“军营一日”活动等。可见,当前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到底开展得怎样,需要在实证层面铺开兼具科学性、普及性、权威性的实践研究,以便切实提高军事课教学质量、发挥军事课“国防”和“育人”的双重效益。

4.满足社会人才培养需要是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改革的目的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但旧的冲突根源远未根除,局部动荡时有发生,热点问题此起彼伏,天下并不太平。同时,新的不稳定因素不断出现,恐怖主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跨国犯罪、传染性疾病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日益上升,国际安全领域的不稳定、不可测因素明显增加。我国周边安全环境也不容乐观,当前日本政府为谋求政治大国地位所显示的挑战我国和亚洲人民感情和一意孤行的扩张主义行为日渐嚣张,南海周边国家在中国的传统海域上侵占岛礁、分割海域、掠夺资源的事端络绎不绝……。实现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目标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性机遇,也受到空前的挑战。要维护我们国家的安全,除了加强自身各方面的建设外,还必须加强学校国防教育,因为未来战争需要大量高素质后备力量,而普通高校在培养预备役军官和专业技术人才方面,具备诸多的有利条件,是培养高素质国防后备力量的重要基地。因此,各级领导、各个部门要高度重视,特别是直接担任这一光荣培养任务的高等院校和军事教员要高度重视,紧紧围绕满足社会人才培养需要的目的,切实把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这一利国、利民、利军、利校、利学生的工作做好。

〔参 考 文 献〕

〔1〕邓秀金,郭大為.努力提高军事理论课教学质量〔J〕.国防,2006,(10).

〔2〕陈世利.关于提高普通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质量的思考〔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

〔3〕彭易纪,彭欢.略论提高普通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质量的途径〔J〕.湘南学院学报,2012,(08).

〔4〕张湖北.刍议优化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方法〔J〕.文论博采,2010,(10).

〔5〕李国杨.普通高等学校军事理论课教学方法研究〔J〕.科教文化,2012,(02).

〔6〕强军锋,王国新,赵佩燕.对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方法的探索〔J〕.科教论丛,2008,(01).

〔7〕邹晓芟.地方性高校军事理论教学改革的经验和成效〔J〕.福建论坛,2008,(02).

〔8〕胡勇胜,贺幸平.基于模块化的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改革〔J〕.当代教育论坛,2013,(04).

〔9〕唐高峰.基于德育创新的高职院校军事理论课教学改革〔J〕.职业教育,2013,(02).

〔10〕徐敏.关于高职院校军事理论课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考〔J〕.职教论坛,2009,(06).

〔11〕张曦.基于学生主体性的军事理论课教学模式的构建〔J〕.中国-东盟博览,2013,(08).

〔12〕易文安,苏红磊.信息化条件下军事理论课混合教学模式构建〔J〕.中国信息界,2012,(06).

〔责任编辑:侯庆海〕

作者:陆海燕

上一篇:中药职称论文范文下一篇:农民教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