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北区学校教育“以德为先”的调查与思考

2022-09-11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曾明确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实施素质教育, 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市委书记薄熙来指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 抓教育就是抓接班人。教育工作者不仅要让青少年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 更要帮助他们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 以德为先, 成为全面发展的接班人。”以德为先, 是指教育要以德育为核心, 构建学校教育的人本理念, 这是素质教育改革的关键。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以德为先”的精神,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 切实提高全区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不断强化德育工作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我们开展了学校教育“以德为先”的专题调研, 现报告于后。

一、我区学校教育“以德为先”贯彻落实情况

(一) 建立了“以德为先”的学校德育管理机制

一是建立了三级德育领导体制。成立了以区委教育工委书记、区教委主任为组长的一级德育工作领导小组, 形成了教委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的德育工作机制。区教委相关科室负责人及区德育教研室构成了全区二级德育工作领导小组, 全面负责中小学德育管理和德育科研工作。各中小学成立了以校长或党委 (支部) 书记任组长、分管副校长为副组长, 形成了政教主任、团委书记 (少先队) 、班主任、思品教师 (政治教师) 、心理咨询教师、生活管理教师为成员的第三级德育工作领导小组, 具体负责每一所学校的德育管理工作。全区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三级德育工作领导管理机制。二是逐步完善了德育管理制度。近年来, 区教委为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 依据《教育法》、《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中小学德育教育大纲》等有关规定, 在认真贯彻落实市教委制定的中小学德育工作实施意见的基础上, 进一步完善了区级德育工作管理规章, 先后出台了《渝北区中小学德育工作管理制度》、《渝北区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和《渝北区中小学教师“十条禁令”》等制度规定20余项, 以确保全区学校德育工作的有序开展。各中小学校也结合本校实际制定了德育工作制度。我们通过对实验小学、育仁中学、大湾初级中学等10所学校的问卷调查, 各学校先后制订有《德育工作例会制度》、《班主任量化考核制度》、《少先队辅导员管理办法 (试行) 》、《班主任家访制度》等各种制度达47项。三是进一步加强了德育队伍建设。多年来, 区教委坚持把师德师风教育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了师德师风评价机制, 通过举办德育论坛、基本功大赛、专家讲学、外出考察和寒暑假集中学习等方式对班主任、德育主任、校长进行了分层次轮流培训。同时, 团区委也定期组织了团干部、少先队辅导员等集中研讨学习, 有效提升了德育队伍的管理水平和思想素质文化素养, 培养了一批优秀德育骨干教师。四是德育经费不断增加。区教委和各中小学校进一步加大了德育工作的投入, 纷纷建立起了一批中小学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和市、区级小公民道德教育示范基地, 还成功创建了一批个性鲜明的特色校园。据不完全统计, 近三年全区已投入建设资金上千万元。同时, 各中小学校通过购买德育书刊杂志、外出考察学习培训等方式加大德育经费投入, 最大限度满足学校德育工作的需要。

(二) 围绕“以德为先”的理念,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

一是充分发挥德育课程的育人功能。目前, 各中小学校能够做到开齐开足德育课, 制定德育课程计划, 规范德育课程教案, 积极推进德育课程改革, 总结出一批德育课程改革成果, 建立了学科教学信箱和德育专题网站, 为教师备课、课堂教学、教育科研提供了交流平台。同时, 开展了中小学教师优秀德育课赛课活动和优秀德育课件评比活动, 推动了全区德育课程改革, 收到了明显效果。二是注重挖掘学科渗透的德育因素。近年来, 我区通过挖掘德育渗透点、完善德育考核制度、拓宽德育教学渠道、强化教学德育目标等方式, 把德育渗透到各学科之中和学生学习的环节。真正发挥了学科教学主渠道作用, 做到了既教书又育人。全区组织了70多所学校的2000多名一线教师通过听课、座谈、交流、研讨等方式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制定落实学科德育渗透方案, 积极探索学科德育“润物细无声”之路。三是积极开发德育区本、校本课程。近年来, 我区先后承担了5项国家级的德育科研课题, 区内多所中小学校参与了相关子课题的研究。渝北中学、实验小学、南华中学也主动申报了国家级德育特色科研课题, 全区所有中心校以上的学校均开展了一个以上的德育课题研究, 研究成效显著。同时, 一些学校纷纷开展校本德育研究, 认真编写出了一批“鲜、活、实”的德育校本课程, 构建了多元互动的学校德育课程体系, 取得了一定成果。区教研室组织编写了10余种区本教材。东和春天实验学校、五星小学、南华中学、暨华中学等学校也组织编写了自己的校本教材。据初步统计, 全区各中小学校共开发校本教材达50余种。

(三) 积极开拓现代信息技术和多媒体育人的功能

近年来, 随着我区“农远工程”的全覆盖、教育城域网的开通、“校校通”的全面实现和“德育专题网站”的建立, 为我区中小学校网络教育的有效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初步实现了德育资源的共享, 促进了全区中小学德育均衡发展。全区有40余所学校过创建校园绿色网吧增强了媒体育人的有效作用。各中小学校还通过校园广播、校园电视、报刊杂志等媒体传播方式, 积极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诚实守信教育和网络道德教育。一些学校还通过拍摄德育专题片, 对学生开展思想品德教育、文明礼仪教育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区教委和全区各中小学校纷纷出版多种地方教育报刊。如区教委的《渝北教育》、《渝北名师风采》等, 全区各中小学出版的校报、校刊达57种, 共出版近4000余刊次, 充分发挥了媒体育人功能。

(四) 搭建心理交流平台拓展心理育人空间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区进修校成立了心理健康研究室, 有计划地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专题研究。大部分学校都开设了心理课教学, 建立了30多个标准化心理咨询室, 个别学校开设了心灵氧吧, 为学生搭建了心理交流平台。

(五) 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

区教委、各中小学校坚持“三贴近”原则, 广泛开展了“讲读唱传”、“小手拉大手”和“七彩教育”等系列活动, 大力推进“城乡互动”、“阳光入学”、“和谐德育”等工程, 主题活动丰富多彩。各中小学校结合本校实际, 也纷纷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德育主题活动, 取得了显著成效。近年来, 我区开展德育特色学校创建活动, 已命名40余所市、区级特色教育示范学校。

(六) 初步构建起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德育网络环境

一是校园环境建设气氛浓。区教委、各中小学校高度重视德育物质环境建设, 一些学校通过设计校徽, 创作校赋、校歌, 确立校风、教风、学风、校训、校纪, 展示学生自己创作的作品等形式, 提升核心办学理念, 明确办学特色。同时, 利用板报、橱窗、走廊、墙壁、地面、建筑物等一切可以利用的媒介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 陶冶学生情操, 塑造学生灵魂。二是家长学校建设起步高。据统计, 目前我区已建立各级各类家长学校397所, 配备专兼职家教工作者2300余人, 创立全国家庭教育实验研究基地1个, 建成重庆市家长学校示范校66所, 我区被教育部评为全国“双合格”家庭教育工作示范区。定期组织开展了家庭教育实践活动, 全区中小学90%以上的家长得到培训。三是德育基地建设工作实。全区共建立了区级德育基地23个, 建成小公民道德建设活动示范基地20个。区教委、各中小学校还积极采取于社会共建的方式, 建立了一大批革命传统教育、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国防教育、法制教育等社会实践基地, 各中小学校依托社区活动基地, 开展了丰富多彩德育活动。

多年来, 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 通过全区教育系统广大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我区中小学校德育工作机制健全、系统完善、亮点鲜明、特色突出, “以德为先”的办学思想在全区个中小学校基本得到了贯彻落实。

二、我区学校教育贯彻“以德为先”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在“以德为先”的认识上存在一些片面性

目前, 我区部分中小学校校长和教师在认识上存在着“三重三轻”现象。一是重智育轻德育。部分学校存在着对德育仍是“说起来重要, 做起来次要, 忙起来不要, 出了事大喊大叫”的现象。因为德育是个软指标, 学习成绩是个硬指标, 学生要拿成绩交差, 教师要凭成绩上岗, 家长要看成绩赏罚。二是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一些老师错误的认为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主要是靠灌输, 却忽视了学生在生活实践中的体验。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走出课堂, 走进生活, 在学习中实践, 在实践中学习。但是许多学校在组织学生课外学习实践活动方面不积极, 不愿把学生带出教室, 学生缺少社会实践的机会。在我们的调查统计中, 有68%的学生给学校提建议, 希望学校多开展有益的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给他们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三是重校内教育轻校外教育。目前, 社会上的一些腐败现象、网络问题等负面因素影响着学生, 学校的小气候容易被社会大气候中的消极因素所冲击。多年来, 我区一直注重打造家庭教育平台, 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 这个教育网络虽然基本建成, 但真正发挥的作用却十分有限。相反, 家庭、社会的消极环境反而成为了学校德育工作的“散热器”, 甚至有人发出了“5+2=0”的悲观论调。

(二) 在贯彻“以德为先”德育工作方法和手段方面缺乏创新

目前, 我区一部分学校在德育方法上还存在“三多三少”倾象。一是灌多导少。就目前而言, 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和教育效果的滞后性, 生硬灌输仍是学校德育的主要模式。部分学校德育工作在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影响下, 把学生当成接受教育的“机器”, 一味灌输“应当怎样”、“不能怎样”或“严禁怎样”, 使受教育者经常被动地接受指导;一些教师忽视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内在需要, 不管学生是否能或者愿意接受, 不善于引导, 导致思想道德教育成了空洞的说教, 缺乏趣味性、启发性和针对性。二是管多放少。有的老师受传统教育的影响, 思想放不开, 习惯于牵着学生的鼻子走, 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管教, 教育效果差。一些学校由于受安全因素的影响, 德育工作以“不出事”为最高标准, 人为地给学生行为设置很多禁区, 很少能够放开手脚给学生创设亲身感悟与实际体验的机会, 导致学生很难有震撼心灵和刻骨铭心的教育实践, 使原本实践性很强的德育课成了简单的概念灌输和纯粹的道德说教。三是堵多疏少。有的教师在教育学生时, 都是等到学生出了问题再进行严惩, 而不是在问题出现之前加以疏导预防, 或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这种亡羊补牢式的教育, 只会造成学校教育的恶性循环。

(三) 在贯彻“以德为先”实施环节上存在脱节现象

目前, 德育工作实施环节的脱节主要体现在三个“不一致”上。一是言教与身教不一致。一些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与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个别老师在课堂上对学生大讲做人之道, 走出课堂则打牌赌博, 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索要学生钱物, 说的是一套, 做的是一套, 言行不一致, 给学生造成了不良影响, 使得德育效果的信誉、信任大打折扣。二是形式与内容不一致。有的老师德育工作只是流于形式, 缺乏具体的鲜活的德育内容;部分学校德育工作的管理水平还停留在表层, 没有深入了解教师和学生的思想状况, 不研究探索德育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 教育内容与生活脱节, 很多形式上的德育活动因脱离学生实际成了无效劳动;同时, 一些学校没有把政治思想教育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有机联系起来, 造成学生言行不一。三是德育工作发展不平衡。城乡学校之间、同一地区的不同学校之间, 同学校同年级的班级与班级之间都发展不一致, 在管理和学习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显然, 学校德育工作的好坏与校长、班主任及任课教师的教育水平、方法及工作态度有着密切的关系。

(四) 各中小学德育队伍建设迫在眉睫

一是德育课教师队伍基本素质需进一步提高, 部分学校德育课教师专业不对口, 还存在兼职其他学科的现象。在对8所农村小学德育课的调查中, 我们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德育课不合格, 农村学校的德育管理队伍建设亟需加强。二是对班主任的培训工作有待进一步强化, 特别是对班主任的校本培训缺乏实效, 班主任的班级管理水平和育人能力还与现实要求不相适应。三是《班主任工作条例》出台以后虽然对班主任的稳定性、积极性有所加强, 但由于目前绩效工资考核方案的不完善, 特别是30%的奖励性绩效工资的再分配不公现象,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科任教师配合搞好德育工作的积极性。四是“学高为师, 德高为范”的信念在教师队伍中缺乏。表现在一些教师为祖国、为人民教书育人的意识淡薄, 事业心、责任心不强, 缺乏人民教师的光荣感和使命感, 更缺乏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的信心和决心, 工作应付了事, 敷衍塞责;一些教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思想上扎根不深, 社会主义荣辱观不强, 没有认真探索学习社会进步的闪光点, 两眼紧紧盯着社会的阴暗面不能正确对待, 以至于在课堂上满脑子的商品交换意识, 满嘴的抱怨和牢骚;还有一部分老师不思进取, 不爱学习, 不重知识的更新, 缺乏与时俱进的精神;还有少数教师道德失范, 品行欠佳, 严重影响了人民教师的形象。五是规范教师职业行为的监督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学校对师德的评价考核体系不够健全, 教师课外办班、有偿补课、乱收费的行为还时有发生。

(五) 家庭与社会的不利因素削弱了德育工作

一是家长不良行为的负面影响。不少家长的主要精力都花在赚钱上, 缺乏健康的生活方式及正确的教育方法, 不良的家庭环境带坏了孩子;随着单亲家庭、外来务工家庭的增多, 这些特殊背景的学生教育面临着新的问题;同时, 家庭教育中也存在对学习成绩期望值过高, 望子成龙现象十分普遍, 什么法制教育、道德教育、身心健康教育都被视为无足轻重而淡化, 给学生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 扭曲了学生人格, 诱发了厌学、逃学、自杀甚至犯罪行为。二是在缺乏节制的个人利益驱动和经济利益诱惑下, 部分学生受社会上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思想的影响, 一些良好的道德品质如见义勇为、助人为乐、尊老爱幼等美德在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中严重退化, 学生对善与恶、是与非、美与丑的分辨能力越来越弱。三是媒体网络对学生成长的负面影响很大。据调查数据显示, 我区在校中学生上网比例85%以上, 其中有70%沉溺于找朋友聊天, 上网的中学生中46%曾光顾过色情网站。网上的血腥暴力游戏、黄色信息等内容严重危害着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 影响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三、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教育“以德为先”的建议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学校必须按照党的教育方针, 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 贯穿于教育的各个环节, 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思想道德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 纳入中小学教育的全过程”。市、区的相关文件中也对学校教育“以德为先”作了明确的规定和要求。学校教育坚持“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的理念已深入人心。结合我区学校教育当前的实际, 坚持德育观念现代化、德育体系规范化、德育内容基础化、德育方法多样化、德育管理科学化的原则, 创造性地做好全区中小学德育工作。

1、以实施德育提升工程为平台, 全面深化“以德为先”, 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在总结我区及各地德育研究的理论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 全面实施德育提升工程, 即通过理念更新、课程建设、科研引领、体系构建、督导评估, 与时俱进, 全面深化、拓展、创新我区德育工作。一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统领学校德育工作。确立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等经典理论为指导思想, 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共同理想, 树立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强化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二是加快学校德育课程的改进和建设。充分利用新课程改革的机会, 结合课程内容, 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进课堂、进学生头脑;解决好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脱节的问题,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学以致用, 用以促学。鼓励教师充分利用课程、教材来创造性的实施课程改革、开发德育资源, 构建具有时代特点和渝北特色的中小学德育课程体系。三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科研为引领, 以和谐德育课题为牵动, 深入研究德育基本问题、常见问题、重难点问题, 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德育工作的新思路、新途径、新方法, 进一步提升德育工作科学性和实效性。四是要逐步建立全区小学、初中、高中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德育途径、德育评价纵向衔接的德育工作体系;进一步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横向贯通的德育管理体系。五是要以德育督导评估为保障, 建立科学的学校德育工作综合考评细则, 实现德育考评工作制度化和科学化;把重视和做好德育工作并抓出成效作为学校管理者及教师业务考核、评优、晋级、职称评聘等主要依据;制定学科德育目标及学科德育考核评价标准, 使学科德育渗透落到实处。

2、以德育队伍培训为切入点, 树立良好的师德风范。一是启动德育优秀校长、德育骨干教师、德育学科带头人、优秀班主任培养计划。力争在3-5年内, 在全区培养一批在市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德育工作带头人、德育工作专家, 优秀班主任, 充分发挥名师的指导、示范作用, 整体提高教师德育工作能力。二是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按照“专家引领、科研领先、交流为主、实践为本”的培训思路, 开展班主任专业化技能大赛、编写《全区优秀班主任工作案例集》、组织班主任外出参观、学习, 不断提升班主任管理水平和品位, 进一步要提高班主任的待遇和地位, 在工作量核定、班主任津贴、年度业务考核、教师职称评聘、评优晋级等方面制定切实可行的优惠政策, 充分发挥班主任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骨干作用, 使班主任工作成为全体教师人人羡慕的岗位。三是加强科任教师培训。“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科任教师担任着教书育人双重职责, 要善于寓德育教育于学科教学活动之中。学校的每一位教师都是德育工作的参与者和执行者, “德高为范, 学高为师”, 每一位科任教师除了要努力提高业务能力之外, 还必须加强自身师德修养, 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以自己的美好心灵引导学生成人、成才。为此, 必须定期组织科任教师培训, 定期开展学科德育工作研讨, 定期开展师德师风培训, 把科任教师的德育工作成效纳入教师绩效考核范畴, 全面提高科任教师的德育工作能力。

3、以德为先, 以打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品牌和特色活动为引领, 彰显学校德育工作生命力。

(1) 搞好“五个创建”, 打造区域内德育品牌。

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 将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纳入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之中。以《意见》为指导, 以切实加强我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目的, 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德育工作原则, 围绕区委区府建设“六个渝北”、打造第一门户的总体要求, 充分利用本土的德育资源, 在全区中小学中广泛开展“我与文明渝北同行”、“我为两江新区添彩”主题教育实践活动, 重点开展好“五个创建活动”:一是创建文明养成教育示范区;二是创建传统美德教育示范区;三是创建德育课程建设示范区;四是创建和谐校园示范区;五是创建生命教育示范区。力争三年内完成创建工作, 取得实际效果, 形成区域特色, 发挥示范作用。

(2) 搞好“三个结合”, 营造干净文明的社会环境。一是与净化社会文化环境相结合, 继续加强校园周边环境整治。开展综合执法, 加强市场监管, 围绕网吧、网络、校园周边环境、出版物市场、荧屏声频六大任务, 每年开展专项整治行动, 形成长效机制。二是与完善城市配套功能相结合, 切实加强思想教育阵地建设。把未成年人活动场所建设纳入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挖掘、整合教育资源, 重建并维修好我区境内的各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充分发挥回兴中学的中华职校旧址于学忠将军旧居纪念馆、渝北中学的以莲华精神为支撑的红色传统教育基地、暨华中学的华文教育基地和实验小学的全国青少年文明礼仪教育示范基地的作用;同时, 认真发掘并规划一批我区特有的充满时代气息的现代化建设标志工程如机场、保税港区、会展中心等新的教育基地, 定期开展教育活动, 充分发挥其警示激励作用, 全面加强社区内的“一栏两室一基地”建设, 实现社区德育教育阵地全覆盖。三是与改进新闻舆论宣传相结合, 大力营造健康向上的舆论环境。区内媒体设立学校德育教育专栏、专题、专版, 切实加强正面引导, 努力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严格执行《关于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通知》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文件精神, 对涉未成年人成长环境的各类栏目实行前置审查和重点管理。

(3) 推进“三项工程”, 建设公平和谐的学习环境。一是推进“城乡互助”工程。创新发展方式, 以建设“六个校园”为载体, 按照“城镇支援农村、近郊支援边远、强校支援弱校”的思路, 实行校校联合, 捆绑考核, 缩短城乡距离, 为全区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公平公正的学习环境。二是推进“阳光入学”工程。全面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免费接受义务教育问题和农村留守儿童得到优质均衡教育的问题;积极组织开展希望工程、春蕾计划、文明助学工程等帮扶活动。三是推进“和谐育德”工程。继续挖掘本土资源, 加强课程建设, 开展德育研究。全面开通青少年维权热线、心理咨询热线和事务服务热线, 每所学校都要设立标准的心理咨询室。积极开展“青少年维权岗”创建活动, 广泛开展礼仪示范学校和小公民道德教育示范基地创建活动。

(4) 开展好“三大活动”, 打造愉悦向上的生活环境。一是深入开展“唱读讲传书”系列活动。全面推进“唱读讲传书”活动进校园、进课堂、进课本的“三进工程”, 建立长效机制, 创新活动载体, 充分发挥教育系统主力军作用, 让广大中小学生在活动中真正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熏陶。二是大力开展“小手拉大手”主题实践活动。一名学生带动一个家庭, 一个家庭影响一个社区。建立家庭教育研究会和指导中心工作机制, 进一步规范各类家长学校的建设管理。努力开展好“为国教子、以德育人”等系列家庭教育实践活动。三是全面启动“七彩教育”的主题教育活动。创造性地开展以“红色”激励教育、“绿色”健康教育、“黄色”平安教育、“蓝色”道德教育、“紫色”创新教育、“橙色”挫折教育、“黑色”警示教育为内容的“七彩教育·润泽未来”系列主题活动, 全面吹响共同关注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号角。

(5) 建设“六个校园”让环境育人功能发挥最大作用。一是营建“安全稳定”的平安校园。各学校坚持以人为本, 牢固树立安全意识, 把加强中小学、幼儿园安全工作摆到突出位置, 建立完善校园安保制度, 全面做到“四加强、四确保”, 把学校建成最安全最放心的地方。二是打造“整洁漂亮”的绿色校园。各校树立生态素养“从孩子抓起”的思想, 注重绿色环境对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 利用本土优势, 从校园整体出发, 合理布局, 建设具有生态、环境、人文、教育等特点的绿色校园和绿色校园文化。使绿色校园洋溢着人与自然和谐的绿色氛围, 浸透着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理念。让绿色校园成为学生的课堂, 学会处理与自然的关系。三是创建“生动活力”的健康校园。各校要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 大力推进学校体育设施设备标准化建设, 提高体育教师队伍、校医队伍整体素质, 积极改善学校基础卫生设施条件, 建立健全学校卫生安全保障系统, 全面加强学校体育工作, 大力推进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和“2+2”活动项目, 提高学生的心理素养, 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四是扮靓“优雅独特”的人文校园。各校坚持文化育人, 特色立校的原则, 遵循文化发展规律, 借鉴吸收人类文明有益成果, 以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目标, 以优化校园文化环境为基础, 以建设优良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 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导向, 唱响主旋律, 突出高品位, 重视建设, 加强管理, 注重积累, 努力建设具有时代特征和鲜明特色的校园文化。五是开辟“开放高效”的数字校园。全面加强中小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健全信息化管理与运行机制;提升广大师生的信息素养;整合学校各类资源, 推动信息技术在德育教学、科研、管理与服务中的深层次应用, 进一步建立完善提升全区数字德育网络平台建设, 全面推动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六是共创“规范和谐”的文明校园。坚持德育首位的理念, 结合文明城区建设实际, 引领师生全面贯彻落实《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着力抓好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和中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设定中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和文明礼仪规范发展阶段性目标, 大力实施“学生行为习惯培养”工程, 把中小学生习惯养成工作作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深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抓手, 纳入学校的综合考评之中。加强文明班级、文明寝室、文明实验室、文明食堂等建设, 健全有效的检查评比机制, 努力提高师生员工的文明素质, 让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校园开出灿烂的文明之花, 结出丰硕的文明之果。

百业教当先, 五育德为首。“育人为本, 以德为先”, 这是学校教育永恒不变的主题, 它是关系到“培育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 是事关广大青少年学生和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 事关国家前途和命运的大事。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 下一番苦功夫, 认真研究我们当前学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找准切入点, 全面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切实把“以德为先”的思想贯彻落实到学校教育的实践中去。

摘要:学校教育“以德为先”这是我国教育的根本目的和任务决定的。如何真正做到“以德为先”、为社会培养真正高素质的人才, 这是当今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学校德育工作者们苦苦探寻的课题。本文从重庆市渝北区学校教育的角度, 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 以充分的事实和翔实的数据, 总结了最近几年全区学校教育贯彻“以德为先”的落实情况, 反思了其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及原因, 提出了针对性很强、切实可行的具体建议, 对于抓好学校德育工作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学校教育,“以德为先”,调查报告

上一篇:农民专业合作社扶贫效应研究综述下一篇:从情商的角度探究中国学生走出“哑巴英语”之策略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