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以德为先演讲稿

2022-12-04

演讲稿是通过语言表达的方式,在语言的感染力、表现力下,让更多的人理解演讲内容。在当前的生活与学习中,演讲成为常见的活动形式,你知道如何写出一份吸引人的演讲稿吗?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公务员以德为先演讲稿》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第一篇:公务员以德为先演讲稿

以德为先

.以德为先 创先争优

永新小学

李仙莉 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人们素来崇尚“德高望重”。孟子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之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周易?系辞》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德,有着特定的价值内涵。德,即指品德和修养,涵盖了诚信、仁义等一切美好品行的道德范畴。包括为人正直、善良、诚恳,又具有强烈的责任心、进取心和事业心。

古人十分重视“德”这一价值属性,这充分说明了“德”的重要性。“德”的价值原则,被孔子发展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的王道原则;被孟子发展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原则;被《礼记•大学》发展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道德纲领。“德”成为中国伦理的核心概念,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概念。

而我们这些后人,则义不容辞地应该将“德”发扬光大。

一、 以德为先,是创先争优活动的指导方针。

自古以来,各行各业都有各自的职业道德要求,“以德为先”是其行事的标准。古人在立身治国上都十分讲究以德为先。如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德治国”,招贤纳才“德才兼备”,均是以德为先!

今天,我们也把“德”放在各行各业之首。职业道德是道德在职业实践活动中的具体表现。由于各行各业的职业活动内容和职业特征不同,不同的职业道德内容不尽相同,但是各种不同职业的职业道德都有其共同的基本内容。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的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如从小学到大学,都要求学生做到“德、智、体、美、劳”共同发展,也是以“德”为先;从公务员条例到公务员法,都强调对公务员进行“德、能、勤、绩、廉”的考察,还是以“德”为先;新闻记者的职业要遵循“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道德规范;医生职业要遵循“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道德规范;经商职业要遵循“货真价实、童叟无欺”的道德规范„„

国家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在各行各业中要求标准最高最严的、最受人们重视的则莫过于“师德”。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教师是德才皆备人才的培育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自然要“高尚其德”才能“为人师表”,当好受教育者的楷模。因此,在创先争优活动中,作为教书育人的教育部门,应该把师德放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位,精心设计活动载体,制定有力步骤措施,实现与创先争优活动的“无缝”对接。这就要求:

一是坚持以德为先,正面引导规范。教师,尤其是党员教师,不仅应担负着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更应该成为师德建设的先锋队。古人云:亲其师,则信其道,信其道,则循其步。这正说明了教师优良德行所带来的自身魅力,从而对学生成长产生的重要影响。陶行知曾说过:“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我们只有真正树立为学生服务的价值取向,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坚持育人为本,以德育人,才能够对得起“人民教师”这一光荣称号。

二是要以《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严格要求教师,规范教育行为,依法执教。教师是心灵的工程师,一言一行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决定着学生是否能健康快乐成长。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教育的核心任务是育人,是“铸人铸魂”。和谐的人要靠和谐的教育来培养,学生要全面发展,首先教育者要以德为先,让受教育者把学到的知识内化为个人的稳定品质和素养,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交往,在成为一个“完整”的人的基础上成为一个“整体”的人。

因此,“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不仅是我们党在新时期选拔任用干部的标准原则,还是创先争优活动的重要指导方针。

二、以德为先,是创先争优活动的根本准则。

创先争优,就是要模范的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履行职责,全心全意的为人民服务。三百六十行,各行有各行的道德规范。只有严格遵守本行业的道德规范,才谈得上创先争优。否则,一个连最起码的职业道德都没有的人要创先争优,岂不是无稽之谈?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诸葛亮为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文天祥为民族举兵抗敌、慷慨殉国;邓世昌立志杀敌报国,誓与军舰共存亡„„他们就是最好的榜样。

“以德为先”是我党历来倡导的行事原则。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继承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否定传统道德中为剥削阶级、统治阶级利益服务的内容,使其汇入到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中去。毛泽东同志对我们党的道德核心、道德原则、道德规范等方面进行了系统阐述,他在纪念张思德时提出的“为人民服务”思想就是中国革命道德实践的开端,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之源。因此,在创先争优活动中,我们要紧紧把握以德为先的原则,努力实现一个共产党员的自身价值,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科学发展中争当先锋,创造佳绩。优秀共产党员具有高尚的优秀品质,这种品质决定了它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感召力和凝聚力,对基层党组织能够形成向心力且具有强大的推进作用。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对增强党组织的战斗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对巩固的加强党的事业长盛不衰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在我们身边,有许许多多的共产党员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向党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焦裕禄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铸就了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郭随宝恪尽职守、无私无畏、竭诚奉献的高尚情操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贡献„„正是因为有无数中华儿女默默奉献在自己的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我们才能享受和平年代的幸福生活。

综上所述,要创先争优,首先要踏踏实实的做好本职工作,严格遵守本行业的职业道德规范,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作为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率先垂范,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以自己的人格魅力陶冶学生的情操。大爱有德,真情付出温暖学子 ,爱,是教育的第一根心弦;爱是育人的第一个元素,用师德与大爱,树立了人民教师的伟大形象;用师能与艺术,展示了智慧教师的专业技能,用心智驱散了萦绕在一些学生心中的愁云。印度诗人泰戈尔曾说过:“花的事业是尊贵的,果实的事业是甜美的,让我们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的事业是平凡而谦逊的。”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就是平凡而谦逊的人,富有爱心和艺术的人。

三、以德为先,创先争优,争做行业道德模范。

“当先锋、创佳绩”是创先争优活动的核心,全体党员教师要紧紧围绕这个中心工作,结合工作实际,在创先争优活动中争做师德先锋和模范,为促进教育工作更好、更快发展而积极努力。以先进的教育观、师生观、学生观、质量观和以对学生全身心的爱和自身良好的品行去感染、影响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首先,在平时的工作中牢固树立以德为先的宗旨,做师德的模范。日常工作中要把“德”放在首要位置,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以学生为中心,树立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思想,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在各项工作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要对党、国家和人民无限忠诚,时刻把党和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这是党员干部的立德之基。要维护国家利益和大局,在国家利益受到损害的时候,敢于挺身而出,旗帜鲜明地开展斗争。当前,要从发展大局出发,努力工作,积极探索教育发展新思路,并在发展中争当先锋。

其次,要立足本职,努力创造工作佳绩。对待工作要真抓实干、敢于负责、锐意进取;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踏实工作;工作中要坚持原则,勇于承担重任,始终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并以改革创新精神研究、解决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取得新成效。要树立吃苦耐劳的精神,积极工作;要作风正派、清正廉洁、情趣健康,作遵守道德的模范。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做到以下几点:

1、加强先进教育理念的学习,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 要提高素质教育的有效性,关键在于提高教师的自身素养,而教师自身素养的提高,关键在于学习。组织教师认真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以及江泽民 “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从而帮助全体教师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明确了新时期每个教师应肩负的职责;结合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的实际,认真学习全国西安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江泽民同志有关实施素质教育的有关讲话;结合教师的自身建设认真学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有关教育法规、政策与条例,以先进典型引路,从而提升全体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地以自己良好的品行去感染、影响学生。

要让所有教师明白,孩子是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发展的,最符合孩子发展规律的教育是最好的教育等。

2、抓师德建设,强化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意识

教师的品格对学生构成一种巨大的影响力,教师无时无处不在充当着学生的生活导师,道德的教员。因此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才能做到以德育德。在抓教师队伍建设时始终将师德建设摆在首位。要让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时刻谨记:我们的老师奉行着“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分,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责任,是高尚。”的信条,关爱着每一个孩子。教师的使命是让每一个孩子共享爱的蓝天,为学生一生幸福奠基。教师的职业是唤醒人的良知、启迪智慧,是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振兴,是为了人类的进步和文明奋斗终身的事业。我们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就是选择了奉献。

抓师德建设,形成了良好的校风、教风,且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意识加强了,为学校的内涵发展奠定了基础。

3、抓班主任队伍建设

优秀的班主任队伍是德育工作有效实施的保证,为此在抓德育队伍建设的过程中,始终把班主任队伍建设摆在首位。努力提高全体班主任老师工作的荣誉感、认同感和工作的责任性和能力,制定班主任工作条例,让每个班主任清楚“我”该做什么,怎么做。给班主任创造学习交流的机会,在学习交流中,把外校教师和本校教师先进的、创造性的工作经验作为大家共同学习的资源,这样做不仅有助于班主任队伍的建设,更有助于青年班主任快速、健康地成长。另外,还为教师提供外出学习、进修提高的机会。这些措施在保证稳定班主任教师队伍的同时,也提高了这支队伍的质量。

创先争优,以德为先。立德树人的冲锋号角已经吹响,让我们每一名党员、教师都积极行动起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塑师德,争优秀,以“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奋发有为,勇于创新;甘于奉献,干事创业,做实践科学发展观排头兵;严格自律,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做廉政勤政的典范,让师德之花绽放的更加美丽娇艳。

第二篇:辩论以德为先

古人云:“君子爱人以德,小人爱人以姑息。”承袭先贤之圣见,正视当今用人之利弊,笔者认为,用人应当“以德为先”。

德,即品德和修养,包括为人正直、善良、诚恳,又具有强烈的责任心、进取心和事业心。才,即知识和才能,是通过学习而积累起来的。所以,我们在衡量一个人的时候,更加注重的是他是否具备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持之以恒的学习力,这恰恰是有德之人的必备素质。

第一,以德为先用人是古今中外之定理。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到“以德治国”,无论什么行业招贤纳才,都讲究“德才兼备”,是以德为先!从小学到大学,都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劳”共同发展,也是以“德”为先!从公务员条例到公务员法,都强调对公务员“德、能、勤、绩、廉”的考察,还是以“德”为先!

第二,以德为先用人是单位发扬团队精神之前提。高尚的品德如磁石、如号角、如清风,总是为人所尊重、所赞许、所仰慕,从而能够产生强大的吸引力、感召力和凝聚力,进而产生坚不可摧的团队精神,使企业在当今愈演愈烈的激烈角逐中永立于不败之地,正所谓“任他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第三,以德为先用人是企业长足发展之保障。“如果把企业比喻为一棵大树,则诚信道德有如树根,若树根开始腐烂,不管树多大多茂盛,即可预见这棵树终将枯萎”。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每个企业都重视创新,有德之人将会充分发挥其知识与才能,为企业的创新与进步殚精竭虑!恰恰相反,无论企业管理制度多么严谨,一旦聘用品德有瑕疵的人,就像组织中的深水炸弹,随时可能引爆。

第四,以德为先用人是造就高材精英之根本。但丁说过:“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人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是道德、健康和知识,而其中道德犹为重要,位居人的核心竞争力之首。道德,是一个人的行为准则,它决定人生的方向,方向一错,全盘皆输。

综上所述,德是才的根本,德者才必高,才者未必有德。因此,企业用人应当“以德为先”

今天,我们党选人用人的标准是8个字: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3月30日电(记者张景勇、李亚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今天出席全国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工作座谈会并发表讲话。

企业的竞争最终是人才的竞争,企业用人,“才”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当企业在招聘人员之时,也往往把具有什么文化与技艺等放在重要位置。“人才就是财富”、“有才就有一切”似乎成了企事业单位用人和求职者不约而同的一种共识。

关于人才的定义,《现代汉语辞典》的注释是:“德才兼备的人,有某种特长的人”。

由此可见,“人才”,最大的特征是“德才兼备”。有德无才算不上理想的人才,有才无德同样称不上是合格的人才。如果用人只重视所谓才能或技能,却忽视其做人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结果往往是适得其反。

这是一个真实的事例:一企业招聘王、刘两名业务员,通过两个月的工作,小王初露头角,以出色的才华给公司带来了不少利润,得到了同事的羡慕和老板的赏识。老板多次在会上表扬,并把她作为业务骨干予以培养。为了尽快实现个人的私欲,她一味地讨好老板,看老板的脸色行事,并精心揣摩老板的心理,曲意奉承,博取老板欢心,没过多久就坐上了业务部经理的位子。此时,她的本来面目渐渐露出水面,高傲自大,无事生非,使各部门之间产生严重隔阂,矛盾重重,把一个好端端的公司弄得乱七八糟,给企业造成了不小的损失。

但是,与小王相比,小刘在工作中脚踏实地,善待本职工作,敬岗敬业,为人诚实,从不争名利,乐于助人,尽管没有得到重用,但依然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最终不仅为企业创造了经济效益,也以自己的优良品德和善于做人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并使自己的企业在客户与在业界都赢得了好评。

在用人“德”和“才”的取舍上,一直存在着先后之争。有一种说法:治乱世时,需要“才先”;而在和平之时则需“德”先。这种说法从某种意义上讲,虽有一定道理,但总是让人感到有失偏颇。“德”是根本、是长远,并非应急时就能造就的。“德”好比方向盘,“才”犹如发动机。无德之才,犹如失去方向盘的汽车,会误入歧途,而发动机马力愈大,其危害愈烈。对此,孔老夫子的观点是:“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首卷中也给宋神宗讲:才和德是不一样的,二者的关系是“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并指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

翻开历史,有“才”而无“德”的人,往往不是一事无成,就是身败名裂。如“才尽”之江郎,如遭万人唾弃之秦桧,等等。著名的三星集团,早在1957年就开始提出公开甄选人才的依据为人品、智能和健康。董事长李秉哲在用人时,首先看中的是人品,然后才是才。他们要求员工首先要学会做人。

中国有句古话,先做人后做事,做人是做事的基础,人都做不好,难免做坏事。意大利诗人但丁有句名言: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却难以用知识去弥补。所以无论企业单位还是事业单位,用人都必须注重德才兼备,那种过分看重才能而忽视品德的做法,不利于人才的成长与事业的长远发展。

企业的竞争最终是人才的竞争,企业用人,“才”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当企业在招聘人员之时,也往往把具有什么文化与技艺等放在重要位置。“人才就是财富”、“有才就有一切”似乎成了企事业单位用人和求职者不约而同的一种共识。

关于人才的定义,《现代汉语辞典》的注释是:“德才兼备的人,有某种特长的人”。

由此可见,“人才”,最大的特征是“德才兼备”。有德无才算不上理想的人才,有才无德同样称不上是合格的人才。如果用人只重视所谓才能或技能,却忽视其做人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结果往往是适得其反。

这是一个真实的事例:一企业招聘王、刘两名业务员,通过两个月的工作,小王初露头角,以出色的才华给公司带来了不少利润,得到了同事的羡慕和老板的赏识。老板多次在会上表扬,并把她作为业务骨干予以培养。为了尽快实现个人的私欲,她一味地讨好老板,看老板的脸色行事,并精心揣摩老板的心理,曲意奉承,博取老板欢心,没过多久就坐上了业务部经理的位子。此时,她的本来面目渐渐露出水面,高傲自大,无事生非,使各部门之间产生严重隔阂,矛盾重重,把一个好端端的公司弄得乱七八糟,给企业造成了不小的损失。

但是,与小王相比,小刘在工作中脚踏实地,善待本职工作,敬岗敬业,为人诚实,从不争名利,乐于助人,尽管没有得到重用,但依然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最终不仅为企业创造了经济效益,也以自己的优良品德和善于做人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并使自己的企业在客户与在业界都赢得了好评。

在用人“德”和“才”的取舍上,一直存在着先后之争。有一种说法:治乱世时,需要“才先”;而在和平之时则需“德”先。这种说法从某种意义上讲,虽有一定道理,但总是让人感到有失偏颇。“德”是根本、是长远,并非应急时就能造就的。“德”好比方向盘,“才”犹如发动机。无德之才,犹如失去方向盘的汽车,会误入歧途,而发动机马力愈大,其危害愈烈。对此,孔老夫子的观点是:“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首卷中也给宋神宗讲:才和德是不一样的,二者的关系是“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并指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

翻开历史,有“才”而无“德”的人,往往不是一事无成,就是身败名裂。如“才尽”之江郎,如遭万人唾弃之秦桧,等等。著名的三星集团,早在1957年就开始提出公开甄选人才的依据为人品、智能和健康。董事长李秉哲在用人时,首先看中的是人品,然后才是才。他们要求员工首先要学会做人。

中国有句古话,先做人后做事,做人是做事的基础,人都做不好,难免做坏事。意大利诗人但丁有句名言: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却难以用知识去弥补。所以无论企业单位还是事业单位,用人都必须注重德才兼备,那种过分看重才能而忽视品德的做法,不利于人才的成长与事业的长远发展。

提出企业虽然以营利为目标,但企业是本质为社会服务的,需要道德的约束,引导。只有建立完善的以德为先的用人机制,才能让企业赢得口碑,做出品牌,获得信任,是企业长足发展的保障。并且引用但丁的名言“道德常常能弥补智慧的缺陷,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空白”结尾,为企业用人以德为先做出完美总结。正方重申激励竞争中企业重点在于用人以才,现代是知识时代,信息时代,我们应大胆创新,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只有这样企业发展才能充满活力,俗话说商场如战场,只有才能的人能够抓住商场的命脉,把握先机,迅速应变,从而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中国企业权益保护高峰论坛在广州召开。会上,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教授李建伟透露,中国民营企业平均寿命仅有2.9年。 李建伟说,最近几年,中国民营企业又取得了很大发展。在国内的2272家上市公司中,有1268家为民营上市企业。李建伟说,从回报率来看,民营企业的回报率也高于国有企业。 与此同时,李建伟透露,中国的民营企业平均寿命只有2.9年,而美国企业的平均寿命则长达40年。他说,中国的民营企业起步时间短,拉低了中国民营企业的寿命,但导致民营企业“短命”的原因在于其面临多种法律风险。他分析,民营企业“短命”的一个外部原因是目前的法治环境尚有待提升。与国有企业相比,民营企业还处于劣势。但李建伟也强调,民营企业家欠缺法律意识则是企业“短命”不可忽视的内在根源。

“如果说,还有哪一种风险能把企业击得粉碎,那就是食品安全,这足以致命。”李建伟说,企业要想做大做强,一定要诚信经营,弄虚作假,欺骗消费者是不行的。

第三篇:以德为首,育人为先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三十六条明文指出:学校应把德育放在首位,寓德育与教学活动之中,,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的确,一个人,只有先学会做人,才能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如果一味停留于只求学好文化知识为己任,忽视思想品德的培养和熏陶,这是很危险的。这样的“人才”真的有用吗,他们只会学习,不懂交流、合作,他们将与社会、与他人,甚至与自己的家人格格不入。试问,生存问题如何解决,为社会为国家贡献的宏图大志更是纸上谈兵。为此,我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担任启蒙教育的工作者,更是任重道远。本着教书育人的原则,十几年来在自己的教学工作努力尝试把德教放在首位,与德教与教育各个环节: 一

课堂教学 以德为先

十几年的教书生涯,我深深感到学生们对尊敬长辈,学会感谢等方面一届不如一届,真是世风日下呀,为此我,难堪过,伤心过,也惶恐过,然而仅凭一己之力又能改变些什么呢?只好把握着这三尺讲台,尽自己的微力做点自己该做也想做的事吧!

将德教贯穿于所教学科之中。先后涉及到语文、思品、写字、数学等各个学科。现以一堂数学课的教学为例加以说明。前几天,我任教的一年级小班应学校要求向家长进行开放教育。家长们兴致勃勃地来到教室,有爸爸,有妈妈,有爷爷奶奶,甚至一家来好几位家长,发下去5张请柬,教室后面却坐了满满的一排,足足有二十来位,可见他们对孩子的关注之切。他们那饱含关注和爱意的眼神让我感动,不知我的那帮小家伙们是否与我同感?我知道,礼尚往来,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于是,一开课让孩子说一句最想对家长说的话,也许是受情境的感染,孩子们说得头头是道,充满真情的稚嫩的话语让家长们也倍感欣慰,爱于被爱,回报爱与享受回报一切在无言之中,可谓是润物细无声吧!我意识到,孩子们的情感被充分的调动起来了,从他们自信的眼神中我读懂了他们的心情:爱家长不能仅仅靠一句空话,是要付出行动的。这时间花得值!紧接着我又将招待客人设计成课堂教学的情景,把要讲解的例题贯穿于情景之中,让教学活动源于生活,让生活为教学提供宝贵的资源。如例2教学:我们要准备好吃的来招待家人(学生自由发言后,教师出示9张橘子卡片),人太多不够分怎么办?孩子各有各的想法,但在我稍做引导之后,他们都知道先分给老人才是好孩子。尊老的思想在此例中得到很好的贯通。只是一堂普通的数学课,孩子们掌握生活中有数学,数学在生活中的道理,同时学会回报爱,学会尊重老人等做人的道理,如此教学何愁世风不改? 二 调解纷争,德教为先

孩子之间的打打闹闹家常便饭,他们正处于打闹的年龄,而在这些打闹中故意让人难堪,使人不痛快的毕竟占少数,多数打闹皆因他们玩中闹,闹中打而引起的纠纷,还有天生好动的,无意之间惹着了别人自己却全然不知。这时候他们会把说的清说不清的大大小小的纷争一股脑交给他们信任的老师,在他们心中老师是万能的,是救世主,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我们是万能的吗?不是的。每件事都断出个是非,每个孩子都能满意而归,谈何容易。分不出是非,用心找到谈话的切入点,和孩子们进行心灵的沟通,教他们学会认识自己的短处和对方长处,这对我们老师来说是可以办到的。比如说甲同学哭着告状说乙同学偷了他的铅笔,让我去给他们断案,没有证据,我能断出是非吗。不断会让甲失望,胡乱断会伤害到乙同学,左右为难,怎么办?最好的办法就是教会他们找自己的问题,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问甲:你亲眼看见乙拿了你的铅笔吗?(没有根据不可信口开河);为什么你的东西那么容易丢?(学会独立生活,保管好自己的物品)„„再问乙:为什么别人会怀疑你?(学会诚实做人,用诚实维护自己的尊严);你拿了别人的笔吗?如果自己一时糊涂做错了,现在你想清楚该怎么办了吗?(懂得犯错不可怕,怕就怕在有错不知,或知错不该)„„两个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后,心悦诚服的接受老师的建议,心中的气也烟消云散,同时又明白一些为人之道,真是皆大欢喜呀。如此事例举不胜举,只要我们做老师的用真心去理解、尊重和关爱每一个学生, 你所做的一切都会留下些痕迹。 三

家校沟通

德教为先

不止一次家长会或与家长的电话沟通中我说过同样的一段话:孩子的成长营造好的环境,那么环境是什么?环境就是老师的德行,就是父母的德行,就是孩子身边所有人的德行,什么“诚实”、“守纪”、“宽容”、“谦让”等词汇都只是笼统的说教,他们不能带给孩子们真真切切的体验,更不能带给孩子们实实在在的环境,因为他们是空洞的,是不可触摸的。模仿是孩子们的天性,没有模仿的对象,没有学习的榜样,他们的学习活动就会是盲目的,无效的。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又说“跟什么人学什么样。”这些话说的一点不假。我自己就有切身的体会今年新接一年级,为了节省发作业的时间,前面同学的作业递过去,后面同学的作业则是扔过去,没过几天,教室里作业飞舞的现象随时可见。谁“创造”环境?是我,他们的老师,我深深的自责了,想改变这种环境,却远不如“创造”环境来得容易。因此我在与家长以各种方式沟通的过程中,总是用“现身说法”和家长交流,希望家长为孩子们树立好榜样,把培养孩子的思想品德放在第一位,“树立先学做人,再学做事”的理念。如果家长有空就趴在电脑跟前,想让孩子不迷电脑难;家长如果自己不能做到尊重别人,想让孩子懂得尊重你们也难;自己不读书学习,想让孩子爱学习难;„„。身教重于言教,在孩子幼年时期就对他们施行良好的教育,他们就会深深的记住这些内容,一辈子都不会忘记。 育人为本,德教为先。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不仅仅是班主任或德育校长的事,它应该渗透于我们每一位老师的每一节最平常的课堂教学之中去,只有真正做到德育教育和知识传授有机结合,才能让我们的每一节课充满活力,充满激情,才能让学生不断闪烁智慧的光芒,才能让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得到最大的尊重,收获最大的快乐。

教师是知识的化身,是智慧的灵泉,是道德的典范,是人格的楷模,是学子们人生可靠的引路人。换而言之,教师是学生美好心灵的塑造者。因此,真的做了教师的我,时刻以"德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八个字提醒自己。无私奉献、以德立教、以身示教,用高尚的人格为每颗纯洁心灵的塑造而竭尽全力。

一、用无限的师爱,开启每个学生的心灵。

高尔基说过:"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师爱是教师必须具备的美德,也是教师的天职。无限的师爱,可以开启每个学生的心灵。因此,在教育工作中,我把信任和期待的目光洒向每个学生,把关爱倾注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之中,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呼声,和学生产生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鸣,让一切学生的心灵都感受到师爱的温暖。

我曾教过一个这样的学生,他家的生活状况极糟,父母离异、生活拮据,导致他失去家庭温暖,在在其他同学面前常感愧不如人,再加上自理能力也很差,就越发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情绪。面对这种情况我调整教育方法,与瞧不起他的同学谈话,告诉他们:他是我们中的一员,只有我们才能真正帮助他。做通其他同学的思想工作之后,我又多次与他谈心,在生活上、学习上关心、照顾、鼓励他。渐渐地,他变成了一个自尊心强的孩子,偶尔也会做出不可理喻的事来,无非是为了维护他那自卑和幼小的心灵。明白了这一点,我对他说:"老师不会因为一名学生的家庭背景而对他另眼相看,老师只在乎他是否真正学会做人,学到知识。让老师来帮助你,使你成为一个别人喜欢的孩子,好吗?相信你能行!"在以后的日子里,尽管他有时还会犯些小错误,出点小问题,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他毕竟在改变自己,毕竟在不断的进步。

通过这件事,我深刻体会到,学生再笨再懒再难管,都不应该成为被老师蔑视、嘲讽的对象。如果教师在一个被认为难管的学生面前束手无策,只能用难听的话打击他,本身就是一种不称职,更何况学生们其实不像有的老师认定的那样笨,关键要看教师有没有从心底里尊重和爱护学生的意识,有没有求真、求善、求美、求知的人格原则。教师只有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学生才会把老师当成可以信赖的人,师生之间才能架起一座信任、友好的桥梁,学生才肯接受教育。师爱--真正是教育者取得成功的法宝。

二、用规范的言行,净化每个学生的心灵。

"无德无以为师。"真正优秀的教师,一定是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的人。他对祖国的爱,对学生的爱,对事业和未来的爱,都表现在他对自己的高标准要求的落实上。率先垂范就是对学生真正的负责,就是潜够默化、影响深远的教育。作为小学教师的我们,肩负着培养教育下一代,为祖国的未来夯实基础的重任。这就要求我们本身要有一定的人格魅力,而这种人格魅力表现为教师必须要有敬业精神,必须具备健康的价值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勿庸置疑,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除了父母长辈等家庭成员之外,就要数教师了。教师必须处处、时时、事事、言言、行行,严格要求自己。因为小学生的模仿能力特别强,如果教师言行上不严谨,势必会不知不觉地对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造成影响。毕竟他们年龄还太小,对于是非、善恶、美丑还没有成熟的概念和判断的经验。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是高大的、可信赖的,他们认为教师所说的、所做的都是正确的,可见教师言行的好与坏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并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句看似无关紧要的话语,都会给他们以前进的动力。当然教师的不经意中做过的一件错事(哪怕很小),或者说过的一句错话(哪怕很短),都会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反之的教育,则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的教师在课前不认真备课,上课时应付了事,甚至课上传授了一些错误的知识,或作一些模棱两可的解释,而后又不肯拉下脸皮向学生认错,将错就错,最后损害的是教师的形象,是教师的威信。相反,若能知错就改,学生不但不会嘲笑你,而会更尊敬你,大大增强了你的威信。

论语有云:"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我当班主任时,有一次班会课上,我看见教室地上有很多纸屑,于是弯下身子将纸屑一片一片的捡起来,学生们看见我在捡,也都加入了我的行列,教室很快就变干净了,自那以后我就很少看见教室地上有纸屑。短短几分钟我一句话没说,但却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我想这就是率先垂范的教育力量。

规范师德不是一朝之功,而是时时之事、处处之事。如果教师在学校教育学生要尊老爱幼,而自己在实际生活中却并没有为学生树立起榜样,试问:教师尚且做不到,又有什么理由去教育学生呢?教师只有规范自己的言行,做到为人师表,才会使学生如沐春风般地受到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教师自然也会赢得学生的尊重和爱戴。

三、用奉献的人格,塑造每个学生的心灵。

没有无私奉献、爱岗敬业的精神,就不可能成为一名好教师,也决不可能为人民的教育事业创造业绩,作出贡献。教师是园丁,学生是花朵,只有靠园丁辛勤无私的浇灌,花朵才能茁壮成长,芬芳世界。还有人将教师比作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默默地牺牲了自己,却给人类带来了光明,因此教师应该是无私的。

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越来越多的不正之风也在校园里蔓延,请客送礼蔚然成风;一年一度的评优活动,也不能得到很公平的对待,唯有利益最重,功利在教师心中的份量越来越重,为了"一纸空文",更多的是拍马吹捧、拉关系;更有的教师心理不平衡,见异思迁,弃教跳槽的事时有发生;也有的教师,受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潮的影响,喊起"课堂为温饱,家教奔小康"的口号。在社会上造成了极其不良影响,玷污了人民教师这个光荣的称号。因此,面对窗外的灯红酒绿,教师更

应该以陶行知先生"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崇高精神激励自己,坚定选择为教育事业奉献青春的人生之路,只讲奉献,不求索取,敬业乐业,无愧于"教师人类灵魂工程师"这个美誉。决不能让一些不良风气玷污教师这片净土,影响学生纯洁心灵的塑造!

身为教师,我们不能把教书育人降低到只传授知识的层面上。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通过学习不断地在思想上、政治上、文化上充实自己,努力提高自己的从教素质。以无私奉献的精神去感染学生,以渊博的知识去培育学生,以科学的方法去引导学生,以真诚的爱心去温暖学生,以高尚的师德去影响学生,用健全的人格塑造一切学生的美好心灵,影响一代又一代的学生,真正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第四篇:学校法治建设以德为先

应征稿件

学校法治建设以德为先

内容提要:苏轼提出“礼刑相为表里”,强调道德教化,反对专任刑罚。当今在学校教育中,实施法治教育需德育先行。

关键词:法治 德治 法与德重合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为官期间,他提出德先刑后、“礼刑相为表里”的观点,强调道德教化,反对专任刑罚。古语今说,便也就是“法治”先“德治”。

法治即法的统治,是指法律制度在国家治理中处于权威地位,并依据法律管理国家和民众事务的一种政治结构,即法的统治。它强调法律作为一种社会治理工具在社会生活中的至上地位,并且关切民主、人权、自由等价值目标。德治是中国古代的治国理论,是儒家学说倡导的一种道德规范。儒家提倡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这种教化方式,是一种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耻辱而无奸邪之心。德治要求统治者集团以身作则,注意修身和勤政,充分发挥道德感化作用,同时,重视对民众的道德教化,“为政以德”。

总书记指出,要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在全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引导全体人民遵守法律、有问题依靠法律来解决,形成守法光荣的良好氛围。要坚持法制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广泛开展依法治理活动,提高社会管理法治化水平。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把法治建设和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他律和自律紧密结合起来,做到法治和德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作为学校,坚持依法治校,德法并济是传递校园正能量的需要,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与鼓励学生弘扬正气、树立远大理想的需要,是青少年个人成长与祖国发展紧密结合的体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小学德育和法制教育也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广大青少年学生热爱祖国、积极向上、刻苦学习、朝气蓬勃、乐于接受新知识和新事物。当前,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素质教育全面推进,这对中小学德育与法制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当今知识经济和网络时代的环境,科技飞速发展的同时,使少年儿童的人文精神越来越淡化,导致全社会精神文明和偷道德的滑坡。同时,由于受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等错误观念的影响,一些教师错误的认为,只有教学工作才是实地,思想道德教育、政治教育以及以德治校和以德治教等都是虚的、;软的、可有可无的。这是由于对以熏治校工作重视少,对其内有的规律、学生的思想器重现状、影响学生思想品质和素质的因素研究少,因此很难做出科学的、超前的决策,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计划,致命德育工作越来越虚、越来越软,几乎成了表面文章,长期以往德育工作的首要地位,往往只是挂在嘴上,而很少落实到行动中和实际工作中。因此,我们要走出重法治轻德治的误区,加强教育,德治与法治并济,来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治观念。

实施法治教育,离不开思想上、道德上的基础性教育。如果学生没有社会主义的道德意识、规范及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道德风尚,就不会以极大的积极性去学法、了解法,从而达到知法;就不能从“法律规范”中体会出共产主义道德的精神实质,达到真正懂法;更不会在实践中自觉地用法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做到自觉守法。这就是道德规范在学法理论指导及守法实践中的意义。所以,无论从学法的理论意义还是实践意义上,都必须从道德意识的培养入手,把法制教育同道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收到教育实效,并有效实现依法治国到以德治国的伟大方略。

法与道德相重合的情形告诉我们,许多法律规范都是国家对道德规范在法律形式上的认可。比如,宪法明确规定,公民必须爱护和保卫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社会公德,保守国家机密。这里每一个法律规范同时也是道德规范。从这种意义上看,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也往往是重合或一体的;同时,法与道德相渗透的情形也告诉我们,虽然有些法律没有直接表现道德规范的要求,但却体现了道德规范的精神实质。比如,宪法关于公民权利和义务的规定,就充分体现了人与人之间关系中同志式、男女平等、国内各民族平等的共产主义道德精神。又如,《刑法》中所规定的八种犯罪行为也会从正面体现出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遵守公共秩序、维护公共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平等待人以及家庭、婚姻等社会关系方面的道德要求;另外,法律本身也是对道德在作用范围及程度上的一种界定并给界定后的道德规范以强制力的约束,这种相区别的关系也同样告知我们:法制教育就是一种强制性的道德教育,而道德教育又是一种基于自觉意识的法制教育。

实践证明,人们的违法行为,特别是青少年的失足和沉沦,往往正是由于思想堕落、道德败坏的结果。从经济法所调整的经济关系看,本质上无非反映了行为主体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人们所关心或经常涉及到的经济行为,就是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和维护。这首先就涉及到了道德因素,即损人利己还是利人利己;同时又涉及到了法的因素,即在损人利己与利人利己中间有一个法的规范或界定。就是说,追求经济利益要合法,这是防止损人利己,会起到推进道德建设和净化社会风气的作用。反之,损人利己的人在追求经济利益的行为上往往会因失去尺度而触犯法律,这是道德因素对法制建设的影响;同样,维护经济利益仍然要以法律为武器,这既可确定被维护的利益的法定界限、即合法权益,又会有力地反对、制裁不道德行为和违法行为,推动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齐头并进。

法治与道德这种关系要求我们,进行法制教育必须从道德教育入手,其意义在于:第

一、社会主义道德是社会主义立法的基础,从道德教育入手,学生才会乐于学法、易于知法、深入懂法;第

二、社会主义法律本身就是人类历史上真正人道的法律,从道德教育入手,提高学生道德水平,才能使学生在实践中自觉形成守法意识。总之,通过学法使学生知法、懂法、自觉守法,这本身就属于一种思想性的教育,而道德意识正是形成法律意识的重要思想基础。所以,法制教育要从基础入手、从思想入手,就必须从道德教育入手。只要不断提高社会主义道德水平,必然会大大加强遵纪守法观念,巩固社会主义法制。把法制教育同道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使法教育收到实质性效果。

从道德教育入手加强法治校园应注意防止顾此失彼,甚至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就必须注意克服三种错误认识的影响:

一是要防止将依法治校与以德治校对立起来的错误认识。既要反对法律万能或道德万能的思想,也要反对法律无用论或道德无用论的错误认识。我们所强调的“以德治校”中的“德治”,是在肯定“依法治校”的重要基础上的“德治”,是把“依法治校”同“以德治校”看作是同等重要意义的“德治”,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是不能割裂开来的。

二是要防止“以德治校就是人治”的错误倾向,防范“轻德”的现象发生。有些人认为德治即是人治,强调德治就是要退回到人治,孰不知以德治校并非排斥依法治校,而是要把道德建设作为推进依法治校的基础和重要措施,二者的关系绝非“鱼与熊掌”的关系,更不是水与火的关系,而是左手与右手的关系,我们必须一手抓依法治校,一手抓以德治校,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当前的现实情况是,尽管我们今天的教育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都还不够,都需要大力加强,但是就“依法治校”和“以德治校”二者的工作力度相比较而言,仍然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的情况,社会主义教育道德建设还是一个更加薄弱的环节。一些有意无意地扬法抑德甚至抹杀教育道德建设意义和作用的倾向,还没有得到克服;我们提倡的一些道德价值、取向同现实某些经济社会生活规则还存在着矛盾甚至“拔河”的现象;在不少思想政治工作和道德工作者眼里,老办法不能用,新办法未出现、也不会用的状况非常突出。

三是要防止学校德育的功利化倾向。学校德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

组成部分,对人的发展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其价值就在于“提高、扩展人的价值,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才能,就在于使人活得更有意义,更有人的尊严,人格更高尚,意识到自我存在的意义。”聚焦我们当前的学校德育,表现出“不顾品德内化规律,否定道德学习主体化,用规范宣讲取代心性修养的纯外砺过程成为中国德育现实的主流特征。”的特点,长期以来,学校德育往往被涂上功利主义的色彩,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完全从属于政治形势的需要,而忽视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德育工作的内容和形式,主要是驱使青少年参加政治学习和大量的社会政治活动,忽视了对青少年的国民基础文明教育、行为习惯训练和道德情操的培养。把一些本来属于道德教育与评价的问题,当作政治问题来解决。如把一个人的道德品质与其政治立场相联系,把道德品质的好坏,当作政治上是否可靠的依据,使一些本来属于道德范围内的问题政治化;或者干脆从工具主义立场出发,把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当成政治上进身的手段,将学校德育视化为政治教育,使德育无法获得相对独立的品格与地位,无法实现真正道德育人功能。行动上的偏差来自理论上的误解,把德育只理解为思想品德教育,容易忽略了“小德”;同样把德育只理解为道德教育或道德品质教育,就会忽略了“大德”,使人迷失政治方向。因此,德育既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同义语”更不是“道德教育的简称”。如果在理论上对德育的内涵缺乏完整的理解,那么在德育实践中就会出现偏差,甚至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受到历史的惩罚。

古人有语“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然则古之所谓正心而诚意者,将以有为也。”相信在孕育了东坡文化的这片沃土上,学校法治教育在以德育为前提下,必将开出灿烂之花。

第五篇: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中国五千多年的文化史中,早已把德列为人性的最基本的品质。俗话说得好:“人可以没有金钱,也可以没有名誉,但绝不能没有德。”的确,德,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当我们在坐公共汽车的时候,看到有老人或者是抱婴者,我们自然而然会让座给他们,这时他们总会来一句:“真有公德心。”当我们的家有客人而父母都不在家时,我们的热情招待总会引起他们说一句:“这家孩子真有修养,真有品德……..,看来,德是无处不在的。

无论是以前历代皇朝的科举制度選拔官员,还是现在的考大学,考公务员,都与一个字分不开,那就是才。才,虽是无形,却无处不在。才,视乎已成为了我们能顺利进入社会的通行证。

当我们在某公司打工,成功完成一个项目时,我们的老板总会开心地赞我们一句:“小伙子,你真能干,真有才能。”才,也是像德一样,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德,是一个人生存的灵魂,更是一个人心灵深处的那一丝光明。我们也知道,一个人的人格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是至关重要的,而德似乎已成为外界的人衡量我们的人格的唯一标准,它是人格的支柱。

德,大概可以说是道德,道德对于个人和社会都有很大的作用。道德能够影响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道德是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道德对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存在有着重大的影响;道德通过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道德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

如果说我们是一片一望无际的沙漠,德就是沙漠中的一个绿洲;如果说我们是广阔的黑暗的宇宙,德就是宇宙中无数的星辰。德的力量是广泛的,深刻的,它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意志,行为和品格,也深刻的影响着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德的力量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是推动人类文明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

才,是一个人不断学习的成果,它是一个人要立足于社会的最基本的保证,一个人要有才,他才会被其他人认可,被上层重用。但是,如果一个人连最基本的才也没有,人家只会认为他蠢,落后,而不愿与他交往。有才就能与时俱进,与社会同步,因为他随时能了解社会潜在的信息。而无才,就会落后,跟不上社会的步伐。

纵观历史,我们可以看到那些学子为了考取功名,寒窗苦读十几载,为的是获得更多的才。因为在当时,才的多少取决你的胜败,它似乎已成为了每个人通向为官的道路的通行证。所以说,才是我们必不可少的。如果我们是大海中航行的一条小船,才就是推动我们前进的微风,如果我们是沙漠中的步行者,才就是沙漠中的一股甘露。

因此,有德,可以使人的情操高尚,有才,可以使人的知识充沛,加大对世界的了解,一个人不能没有德,也不能没有才,作为一个新世纪的主人,德才兼备,才是我们唯一的选择,有德也有才,才会使我们做事做人更加顺利。

无论是日常生活中,还是经电视改编的历史,我们都可以看到那些有才无德的人的下场。假期中,我看到了一部家喻户晓的电视剧——包青天之黄金梦。一开始是讲一个官员命令他的手下去把所有的犯人都带到一个山上,进行私采金矿

的活动,片中的人是那么的苦,不逃走的,就会累死,逃走的,就会被杀死,都是迟早的问题,我们对于那个官员的行为既可恨又可悲,事情的发展更加是触目惊心,原来最终的主谋是一个小皇爷。

无论是小皇爷还是官员,他们没有才吗?有,而且比普通的人多,但他们却用自己宝贵的才,去做出一些天地难容的事,为什么会这样,只因为他们的才没有德去制约,去指导。最终他们还是失败了。

以前有,现在也有的就是贪官,他们也是既可恨又可悲的,他们就是被一个贪字所害的。有人会这样问,他们连贪字也摆脱不了,能做官,怕是走后门吧?或许有人会,但这只是绝少数,大部分的人都是通过自己的知识考到的,他们曾经是寒窗苦读十几载,饱读圣贤之书,四书五经,最后努力拼搏考取功名,但他们似乎在才的陪伴下已慢慢忽视了德,最终走向腐败的道路。其实这也不能完全怪他们,由于当时的科举制度甚至当今的考试,只是以才来衡量成败。

例子似忽远了,就说一件离我们身边最近的事——吐痰。很多时候,我们走在街边,肯定会看到有一些痰在路边,你肯定会说:“吐这个的人真是没有公德。”可你又知道吐的人是什么人?或许有些是民工,但也有的是白领甚至是官员。有的人甚至一边开车,一边向外吐痰,这种现象,是那么的讨厌,这就是有才无德的表现。

所以说,德与才是相辅相成的,没有无德的才,也没有无才的德,他们是统一的,作为一个大学生,在学习获得才之余,一定要寻找德,把德与才都带在身边,做一个全面发展的,德才兼备的人。

但是,学过哲学的人都知道,在辩证唯物论中有一个理论——重点论,因此,德与才在人的心中绝对不是处于平等的地位的。现在,德与才正处于天平的两侧,我们应该以谁为先呢?以才为先?有人会说:“当然呢?现代的教育中的考试不是只注重才的发挥吗?才有了,就能过关,不是吗?”这的确有点道理,但是只要我们从长远看,就能知道有些贪官不也是以才为先吗?所以说,我们一定要坚持以德为先。

我曾经看过一个例子。一间公司招聘人才,面对数百个面试者,他们都是研究生,但经理最终招了一名普通的大学生。为什么呢?经理说:“相信你们也看到了门口有一把扫把和一些纸屑,其实这就是给你们的关,主要是考你们是否细心,是否有公德,会拿起来扫一下,而这位入选的大学生却做到了。”后来这个大学生的工作果然不负经理的期望,做出有益于社会的事。

这明显就是一个以德为先的例子。可以这样说,德是才的导师,没有德的先导,就没有才的正确发展,正是有了德,才才会向着光明的方向前进,而不是走向黑暗的深渊。

正因为如此,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对大学生无论在学习,锻炼,还是成才方面,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首先,大学生会意识到现在读好书,并不是为了以后长大拿个好职位拿份好薪水,而是为了用自己的知识求个好职位更多的为人民服务,为社会贡献多一份力,于是他们会更加努力学习,树立起远大的目标,不断向上,直至成功。

接着,大学生会意识到死学习是没有用的,实践才是最重要,他们会勤动手,锻炼自己。最后,正是有了这个标准,他们的思想会更加端正,目的更加明确,不断迈向成才的道路。

作为一个不断渴望向党组织靠近的我,为了能更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更加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我坚信这条路是正确的,它一定可以引领我们走向新的未来。

上一篇: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下一篇:公文中总结的表达方式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