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党建工作研究

2022-07-02

第一篇:高校党建工作研究

高校党建研究项目指南

附件1:

2012-2013吉林省高校党建研究项目指南

一、重点课题

1.在推进高校改革发展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研究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如何融入高校党的建设研究

3.高校党建如何坚持和贯彻正确的指导原则

4.高校坚持和发挥党的独特优势的理论实践研究

5.吉林省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机制研究

6.高校党建工作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7.高校党建工作与大学文化建设的融合机制研究

8.高校院(系)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建设研究

9.吉林省高校党建的主要成就与基本经验研究

10.吉林省民办高校党组织的管理体制机制及其作用发挥研究

二、一般课题

1.高校创先争优长效化保障机制研究

2.吉林省健全高校党内民主决策机制研究

3.吉林省高校党建工作品牌创建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4.网络环境下高校党建创新研究

5.高校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的素质能力研究

6.高校坚持“党管人才”的工作机制研究

7.吉林省高校干部培训形式和途径的创新研究

8.吉林省高校党务干部队伍建设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9.创新吉林省高校基层党支部设置研究

10.增强高校基层党支部生机活力和工作有效性研究

11.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创新与发展研究

12.吉林省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其作用发挥情况研究

13.吉林省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14.吉林省高校青年教师入党意愿及其培育途径、方式研究

15.吉林省高校党员发展工作中的重点、难点及对策研究

16.高校学生党员发展质量保障与评估机制研究

17.吉林省高校增强党员党性教育有效性问题研究

18.加强和改进吉林省民办高校党建工作机制(问题)研究

19.关于提高吉林省民办高校基层党支部活动有效性的研究

20.吉林省高校党组织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方法创新研究

第二篇:浅论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

雷超罗少杰

(1. 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学院,广东 湛江 524025;)

摘要:高校肩负着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创新性人才的重任。研究生是高校科学研究的主要承担者,而研究生党员,不仅是研究生中的骨干,更是中国共产党的新生力量,身上的责任更大,担子更重。在当今经济高速发展,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时代大背景,如何抓好研究生党建工作,意义变得十分重大。本文将从目前研究生党建工作的现状以及改善现状的对策两方面来谈谈研究生党建工作。 关键词: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

第一作者:雷超(1992-);女;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海洋生物学;

11近年来,中央非常重视高校党建工作,总书记在“第二十三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的重要指示上强调:“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高校要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各项工作,有效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就对[1]。”这就对新时期高校党建工作提出了新要求。研究生党建工作作为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2],抓好研究生党建工作,使研究生在具有丰富专业知识的同时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为促进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实现共产主义贡献力量,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3]。针对高校研究生这一特殊群体,高校党建工作的研究就有着特殊的意义[4]。

一.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的现状

随着高校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研究生党员队伍也在日益壮大。当前,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大体上来说是令人满意的[5]。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基层党组织建设薄弱。

基层党组织在基层各项工作中起着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近几年研究生党员队伍的扩大,但是研究生专职党建工作人员配备却未达到要求,甚至有些高校没有专职的研究生辅导员。这直接影响基层党组织建设。除此之外,因研究生专业较分散,科研任务较重,不像本科生有许多集体活动的时间,这导致党员之间交流的机会变少,彼此间缺乏认识和了解,有许多同志都不认识自己支部的成员,这导致支部的凝聚力不强,战斗力不强。另一方面,上级对基层党组织建设没有足够重视。很多人的思想还停留在传统的观念上,认为不管是中学还是大学都应该以学业为重,其他的都不需要关心。因此,部分高校、越来越注重学科、学术、科研和实验室等方面的建设,对基层党组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缺乏深度的思考和认识,忽视了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6]。

(二)党支部制度执行力度不够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完善的制度是研究生党建工作的重要保证[3]。但是如果有了完善的制度,执行力度不够的话,制度也就成了一句空谈。笔者所在的支部依照相关规定制定了相对完善的规章制度。例如,组织生活考勤制度、组织培养与发展制度、入党积极分子联系人制度、定期党员民主评议制度,要求支部对各项工作要有详细记录并定期对支部工作进行会查[7]。但由于研究生自身存在复杂性、独立性和分散性等特点[3],支部在实际的执行中并没有落实。例如,在笔者所在的支部,由于支部成员分散且还有部分成员要经常离校到实验基地或是被导师安排外出学习,所以在开展支部活动时,支部成员很难全部出席。由于这个原因,支部的活动和工作难以开展,工作的详细记录就会大打折扣。

(三)党支部活动内容、形式单一,缺乏吸引力。

高校学生党支部的活动有程式化的倾向。政治理论学习的内容和形式存在很大的局限性,通常只是念念党内文件,听听专家的报告[8]。至于党支部活动,通常也只是党支部的活动看看影视片,参加一些义务劳动。党支部活动缺乏创新性,不仅很难引起党员们的兴趣,而且还有可能引起党员们的厌恶,认为是在浪费时间。这样的政治学习和党日活动效果自然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很难触及个人的思想灵魂,导致党员的觉悟很难在学习和活动中有所提高。

(四)研究生党员对党建工作和科研工作的认知不够。

目前,部分高校只注重研究生的专业知识教育以及论文质量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研究生的道德品质和思想政治的教育。对党建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直接导致研究生党建工作与教学科研工作脱节[9]。例如,部分导师重业务工作、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导致出现学生“业务工作、党建工作两张皮”扩大化的现象[10]。另一方面,研究生自身对科研的意识——科研进展的是否顺利直接影响能否顺利毕业。所以大多数研究生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轻视思想政治学习,认为党建工作是虚的、不重要。例如,笔者所在的学校就曾发生过类似事件,通知党员开会或是学习文件,部分党员就会以做实验没时间为借口推托。

由于高校党建工作对象和工作环境的特殊性,要求务必要分析不足,总结经验教训,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配合高校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助力“中国梦”的实现!

(一)完善组织建设,加强基层组织的作用 重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的基层组织的作用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一个基本原则[11]。高校应充分认识研究生党建工作的重要性——高校基层党组织是高校基层的坚强战斗堡垒,承担着师生、宣传师生、组织师生、团结师生及把党的教育方针和学校的各项决定落实到实际工作中[12]。加强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的队伍建设是完善组织建设,加强基层组织的作用的一个有效途径。高素质的研究生党建工作者自身需要有自律自觉、不断学习,具有坚定的理想和信念、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深厚的理论基础功底、强烈的责任感以及灵活的工作方法与技巧[9]。优秀的研究生党建工作者,可以增强支部的凝聚力。不仅如此,优秀的研究生党建工作者可以协调支部与上级的关系,当支部的实际情况与上级下达的指令有冲突时,及时灵活的协调可以更好地完成任务。

(二)制定奖惩制度。

完善的制度和切实有效的执行力度并存才能有助于支部日常活动的顺利开展。许多研究生党员认为自己已经是党员了,不再重视党组织的考察。这种思想误区严重影响了党支部制度执行力度。支部对组织制度要严格执行,从正式、预备、入党积极分子三个层面来管理[13]。 对应其不同的身份,制定不同的奖惩措施。例如,如果是预备党员,因其自身的行为影响了党支部制度的执行,延缓其转正的日期;如果是党支部委员无故缺席会议,没有履行相应的义务,工作态度消极,上级领导应给予批评,严重的撤其委员职务„„对于那些表现优秀的党员同志,可以在会议上提出表扬,可以优先提供外出学习交流的机会等。惩戒可以起到威慑作用,有利于同志们自律,奖励可以激励同志们积极向上。

(三)创新党支部活动

新颖的党支部活动不仅可以增加支部的活力,而且可以提高支部的凝聚力。为了提高党员们的积极性,活动要与研究生的专业学习特点相结合,倡导建立学习型和研究型党支部。至于具体的活动开展,可以广泛听取研究生党员们的意见,集思广益,让党员们参与进活动的策划中去,可以最大限度的提高积极性与参与度。

(四)充分发挥导师的作用

研究生教育具有明显个体特征,大量的活动与教学科研紧密相关 , 解决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问题的主要途径在于学校相关行政部门和导师手中[14]。加大导师参与党建工作的力度,导师对研究生的影响力是潜移默化、不容忽视的,研究生会将其导师的思想言行在无形中不断地吸收内化,毫无疑问,导师是引导影响研究生思想动向一个最主要的因素。因此,支部在党员发展、评选优秀党员、支部建设和对党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可以主动与导师联系,征求导师的意见和建议,并适度邀请导师参加支部活动[3],利用导师帮助,使研究生党员充分认识到党建工作和科研工作同样重要这一事实。

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是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着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研究生党员是中国共产党未来的接班人,肩上的责任重大。研究生的党建工作任重而道远,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正如《离骚》所言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只有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无数次的探索,才能搞好研究生党建工作,为党和国家输送优秀的研究生人才。

参考文献

[1] 魏来. 切实加强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J]. 新长征, 2016, 卷缺失(1): 51-53. [2] 罗会德,王滨. 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的调查与思考[J].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 2008, 卷缺失(6): 79-83. [3] 曹荣安,李颖,鹿保鑫. 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高教论坛, 2010, 卷缺失(6): 10-11, 20. [4] 文静. 新时期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 [出版地不详]: 湖南师范大学, 2012. [5] 周勇,吴志林. 浅谈新形势下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J]. 延边党校学报, 2009, 卷缺失(6): 116-117. [6] 杨立琼. 新时期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重点难点问题研究[D]. [出版地不详]: 云南师范大学, 2014. [7] 陈必华. 当前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分析[J].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卷缺失(3): 57-58. [8] 姜卫平. 新时期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 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 卷缺失(3): 98-102. [9] 李春阁. 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问题与应对措施[J].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卷缺失(4): 51-53. [10] 国佳. 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现状分析及解决对策[J].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5, 卷缺失(4): 66, 73. [11] 黄晓珩,刘太胜,蔡志奇. 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问题与对策研究[J]. 金融经济, 2007, 卷缺失(18): 210-211. [12] 郑艳龙.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研究[D]. [出版地不详]: 武汉理工大学, 2009. [13] 洪建娣. 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的现状与思考[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0, 卷缺失(24): 9-10. [14] 付建军,孙玉伟. 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的现状及对策[J]. 科技展望, 2014, 卷缺失(19): 251.

第三篇:高校资助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 要:2007年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即(国发[2007]13号)颁布,我国开始全面实施新的资助政策体系,标志着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当前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存在一些难点:困难生认定缺乏科学合理的机制、各种资助项目之间缺乏优化组合、勤工助学岗位难以满足学生需求、精神帮扶与经济资助力度不平衡等。要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建立科学的困难生认定体系,优化配置各种资助资源,积极拓展勤工助学岗位,努力发挥助学工作的育人功能。为了保证优秀的困难学生能够享受到受教育的权利,不因家庭困难而失学,国家对高校学生的资助力度越来越大,这一政策也得到了高校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但是在执行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一系列问题,本文就从目前存在的问题谈起,对其分析并提出了

关键词:高校、学生资助、存在问题、解决建议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贫困生逐渐成为高校的一个突出、特殊群体,在近年来,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和重视。我国政府历来都高度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2006年,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34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进一步完善帮助贫困家庭学生上学的资助制度和扶持政策等,保障所有孩子都有享有接受教育的机会。2007年,温家宝总理在十届人大五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郑重宣布,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建立健全国家奖学金、励志奖学金、助学金制度。同年5月,国务院第176次常务会议讨论并通过了《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国家和高校相继制定了一系列的贫困生资助措施,我国逐渐形成了“奖、助、补、减、贷、勤”多种方式有机组成、无偿与有偿手段相辅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高校的资助工作能否做到公正、公平、公开,关系到国家的奖助学金政策能否得到实施,关系到奖助学金能否发放到真正需要的贫困生手中,对于解决贫困生的问题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一、高校资助工作的现状及意义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已逐步建立了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的,包括国家奖学金、励志奖学金、助学金、勤工助学基金、特困生补助、通讯、洗澡补贴和学费减免在内的多元化资助体系。教育部2009年第5次新闻发布会的数字显示,2008年,全国公办和民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包括全日制本专科学生、研究生和第二学士学位学生)总数为2103.27万人。其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约为473.96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22.53%;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约为158.32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7.53%。2008年,全国公办和民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学生资助总金额约为293.7亿元,比2007年的272.92亿元增长7.6%;共资助学生4156.24万人次。具体资助项目包括:奖学金、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校内学生无息贷款、勤工助学、特殊困难补助、学费减免、伙食补贴、国家助学贷款代偿等9项内容。2008年,全国用于高校学生资助的总投入为304.13亿元(含国家助学贷款贴息和风险补偿金共10.43亿元),其中各级财政直接投入154.07亿元,占当年资助总投入的50.66%,比2007 年的75.28亿元增长104.66%。

新的资助政策体系的实施,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了一个非常清晰的解决路径: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以国家励志奖学金等为辅——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费、住宿费问题;以国家助学金为主,以勤工助学等为辅——解决学生的生活费问题;家庭经济困难的新生还可以通过“绿色通道”入学。

新的资助政策体系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分别设立国家助学金、国家奖学金和国家励志奖学金,既帮助了困难学生,又鼓励了优秀学生。二是确立了合理的资金分担机制。国家奖学金由中央财政负担;国家励志奖学金和国家助学金,中央所属院校由中央负担,地方所属院校由中央和地方按比例分担。三是体现了政策的导向作用。引导学生学习国家最需要的专业,促进高校学科专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引导高校毕业生到艰苦地区和基层单位就业,促进人才资源分布更趋合理。

1.高校资助工作的现状

现阶段,在我国助学的途径和方式大致只有两种。

(1)国家助学渠道。多年来,在政府方面,教育部、财政部等部委和地方政府一直致力于制定和完善高校贫困学生资助政策和措施,现已建立起了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的高校贫困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形成了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的学生贷款制度;以国家助学奖学金为主的奖学金制度;勤工助学制度;临时困难补助制度;减免学费制度。为保证公办全日制普通高校贫困学生按时入学学习,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校还建立了“绿色通道”制度,即对被录取入学经济困难的学生,一律先办理入学手续,然后再根据核实后的情况分别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资助。这个体系主要的服务对象是考入公办全日制普通高校的贫困学生。

(2)民间助学渠道“不让一名贫困生因为经济困难而辍学”是高校助学的宗旨。为了促进教育公平,不仅要完善高等教育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制度,落实国家助学贷款政策,还要大力鼓励社会捐资助学,也就是民间助学,也叫个人助学。民间助学的形式更加多样化,内容也更加复杂。从助学主体来说,有的以个人形式,有的以团体形式的:从助学目的来说,有的是无偿的,有的是有偿的;从助学范围上来说,有全国性的,也有地方性的;从被资助对象来说,有针对公办高校的,也有针对职业教育的。 2.高校资助工作的意义

目前我国的资助政策体系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了一个非常清晰的解决路径——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费、住宿费问题,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以国家励志奖学金为辅;以国家助学金为主,以勤工助学等为辅;解决生活费问题,此外,家庭经济困难的新生可以通过“绿色通道”入学。新的资助政策体系建立后,高校逐步形成了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补助、学费减免等多种方式并举的资助政策体系,总体上讲,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有效落实基本保证了大多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较好地解决了他们的经济难题.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压力,使家庭经济困难的在校大学生受到了极大的鼓励和支持,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为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我国高校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

虽然高校各层领导都非常重视资助工作,但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下面就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给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以期能够为以后的资助工作提供建议,保障资助工作的有效展开。

1.贫困生资格认定难度大。

高校贫困生是指在国家招收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中,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无力支付教育费用或支付教育费用很难的学生。贫困生一般分为困难生和特困生。在实践中,多数高校认定贫困生的依据如下:一是学生有无乡、镇、区、县的贫困三级证明以及民政局下发的低保证、最低生活保障和低收入证;二是学生所在院校填写的困难家庭月收入、年收入概况认定表;三是学生支付各种费用的能力以及学生的日常开销。但由于某些因素很难量化,导致认定工作难以顺利进行。例如,对不同级别(乡级、镇级、区级、县级)的贫困证明所代表的贫困程度的理解影响着学生贫困等级的划分;一些生活并不贫困的学生却持有贫困证明要求申请助学金;很多贫困学生不愿意将自己的真实情况如实说明等。这就使得一些真正需要帮助的学生未能得到帮助,一些非贫困生却占用了宝贵的经济资源。

2.贫困生经济资助体系不完善。

助学贷款、助学金、奖学金和勤工助学是资助贫困生的主要方式。这些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贫困生的入学问题,但随着资助的不断深入,很多问题便逐渐突显出来。从资金施予方来看,一些外省市银行并不支持在本省以外就学的学生申请助学贷款;在很多省市若要申请到助学贷款,必须首先由学校出具申请,而学校则会限制高年级学生的申请名额;在助学金和奖学金名额分配上,学校也倾向于将机会留给低年级的学生;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助学贷款给刚毕业的大学生带来了较大的还贷压力,使得很多学生不愿意主动申请助学贷款。同时,各种助学金和奖学金在很多时候都以成绩为衡量标准,导致一个学生获得多项奖学金的情况。

3.贫困生的心理支持不受重视。

家庭环境和特殊的生活经历,使贫困大学生承受着较大的压力,他们也较容易出现自卑、孤僻、人际关系敏感、自我封闭等心理问题。一方面,他们把自己视为校园中的弱势群体,自卑心理严重;另一方面,他们又不希望被贴上贫困的标签,自我封闭,很少参加集体活动,甚至不愿承认自己是贫困生。甚至有些学生视“贫困”为羞耻,自惭形秽,采取逃避、退缩的消极态度。因此,高校也需要高度重视对贫困生的心理辅导。

贫困学生迫于经济压力不得不去打工挣钱,除了必要的支出,他们会尽量节约生活花费。学生能够额外支配的钱越少,人际交往中的主动性往往会越低。这种主动性的降低使得学生在交往过程中表现出自卑、不自信、焦虑等特点。但事实上,贫困生本身并不是致贫的原因,因此仅在经济上资助贫困学生是完全不够的,更需要在人际交往、学业、个人成长等方面给予帮助。

此外,很多学校都将学生的日常消费水平作为贫困生认定的标准之一,这一标准被很多学校所采用。这一评价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贫困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曾经有一位贫困生这样诉说:“当我拿到助学金的时候,宿舍氛围就会很紧张。虽然其他人的生活条件比我优越,但看到我领到一下好几千块钱,他们都会有些不高兴,那段时间我很怕会和他们发生矛盾。”由此可见,这种人际关系上的张力使得受到资助的学生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因此对贫困生进行心理辅导是非常有必要的。

4.贫困生受助后的管理困难。

对贫困生进行资助的目的是帮助他们重新获得学习的机会,获得生存的本领。然而,有的受助学生却没有珍惜继续求学的机会,学习状况不佳;有的则是肆意挥霍资助金,甚至产生“等、要、靠”的不良心态。因此,尽管这部分学生的贫困是真实存在的,但是如果放任其浪费宝贵的社会资源,就无法实现资助贫困生的真正目的。目前,高校只是对资金如何发放、名额如何划分等进行严格把关,却忽略了贫困生受助后的管理问题,这不仅会减弱施予者的信心,也会导致贫困生资助不能长期而有效地实施下去。

三、进一步完善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必要性

1.“贫困”概念再认识的需要。

“贫困”不是简单的经济概念,它涉及更多难以估量的隐性指标,除了指所拥有的金钱和物质资料达不到某种必需水准这一经济内涵之外,“贫困”的外延还包括贫困主体与所处环境中的物质资源的关系、与人的关系、与知识和技术的关系以及与社会机构的关系等。当个人或者群体失去或者被部分剥夺这些关系,以致其无法得到所需资源来满足自己的基本需求,或者没有能力去调动资源和关系时,该主体就是贫困的或者会沦为贫困。可见,贫困生的形成不仅仅是由于物质的匮乏,也由于在精神、能力、社会关系等方面的占有不足,甚至还包括其自身素质及受教育状况等方面的不足。仅仅从经济上来理解和消除贫困,则必然导致资助理念和资助方式的片面性。

2.贫困生多层次需求的需要。

贫困生作为社会贫困群体的一部分,既有贫困群体的共性需求,又有不同于一般贫困群体的特殊需求。在思想上,他们积极构建对社会和他人、对自身价值取向的认知;在行为上,他们急于融入社会,证明自己的成人性,试图减轻家人的压力,具有自己的行为方式。因此,仅仅对贫困生给予经济上的资助并不能完全解决贫困生的多层次需求,贫困生在精神世界上的诉求也是学校和社会需要关注的重要方面,其在精神世界上的诉求主要表现为自尊自强的心理需求、人际关系和谐的需求、得到心理支持的需求、自我成长的需求等。

3.贫困生资助体系长期稳定发展的需要。

贫困生资助是一项利国利民的社会工程,它一方面增加了高层次人才的数量,另一方面体现了社会的优越性,为贫困家庭带去了希望和力量。但贫困生资助体系的种种弊端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后续发展,不仅缺乏完善的认定体系,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将经济压力转移到就业初期的年轻人身上,就目前我国大学生的经济收入情况来看,这种压力必然会迫使学生出现不诚信的行为。

综上所述,完善贫困生资助体系,建立贫困生与高校、社会及其他学生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对于促进贫困学生的健康发展以及形成体现“人文关怀”的资助方式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四、完善贫困生资助体系的途径

1.建立科学的高校贫困生认定程序。

第一,完善高校贫困生认定过程。在高校贫困生认定过程中,不能采用一刀切的方法,而要保持认定过程的动态性。高校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其家庭生活水平和当地人均收入水平都存在差异,这就造成学生的贫困水平截然不同,有的学生交不起学费,且无力承担生活费用;有的学生勉强交齐学费,但无力承担生活费用;有的学生能基本承担生活费用,但无力交付学费等。以上差异要求高校贫困生认定应该设立等级,形成差异性的贫困生认定标准。此外,在大学期间,学生家庭的情况也会发生改变,保持认定过程的动态性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学生的信息,每学年的定期复核可以保证更多的学生获益。在此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同伴的监督作用,在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原则下,完善监督举报制度,建立监督的长效机制,保证贫困生认定工作的公正性。

第二,形成初中、高中、大学一体的贫困生认定体系。如果由高校完全承担贫困生认定工作,要想了解贫困学生的真实情况,高校就必然需要派人实地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产生高昂的认定成本。由于大部分贫困生家庭的“贫困”不是在短时间内形成的,如果能将认定工作延伸至初中或高中,不仅能够节省成本,还可以对贫困生家庭的经济状况进行动态的观察和管理。学生曾就读的初中和高中通常在学生的生源地,初高中教师也比较了解当地的贫困线标准以及高校的教育支出,因此初高中教师能够较为公正地确定该学生是否为需要救助的重点对象,该评价可随学生档案一起进入高一级学校。这样高校就可以根据学生的申请、学生初高中的贫困档案、地方的民政证明等进行贫困鉴定,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认定的准确性。

2.建立更为合理的还贷政策。

建立助学金制度的目的是为了减轻学生在就读期间的经济压力,它是以学生未来的收入作为还款保证的。但目前高校扩招导致毕业生数量快速增长,而就业市场需求增长率却相对缓慢,供需比例失调导致大学生就业难,大学毕业生的工资水平也较低。当前的还贷政策为刚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带来了很大的经济压力。因此,在国家、社会和学校多方面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就业的同时,制定合理的助学贷款还贷政策是非常必要的。这一方面能够保证学生顺利还贷;另一方面能够保证学生安心工作,不为贷款所累。完善还贷政策的具体措施包括制定最高全额还款年限;将个体的收入所得与还贷比例相挂钩;个体的年收入低于某一水平后,可以免除当年未还款数额的利息等。

3.建立完善的受助贫困生管理制度。

贫困生工作往往是在入学第一年时备受关注,但在之后的几年里,大部分学校均以第一年的调查结果为准,而并不关注受资助学生入学后的学习情况和思想状况。在这种背景下,对受助贫困生的管理需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明确受助学生的权利和义务;建立动态的准入和退出制度;建立勤工助学奖罚制度等。这些措施能使贫困生在接受经济资助的同时,明确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使命,认真学习,掌握技能,不断成长。建立完善的受助贫困生管理制度,不仅能够促使受助学生珍惜受助机会,而且能保证资助制度得到长效的发展。

4.创造宽松、安全的心理支持环境。

高校对贫困生的帮助不能停留在物质层面上,更应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对贫困生的精神支持和心理辅导。已有研究表明,贫困生感受到的社会支持越高,其孤独感越小。对于学生而言,学校创造宽松、安全的心理支持环境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能够给予学生物质上的帮助,更能给予精神上的支持和关爱。具体来说,学校要重视贫困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关注贫困生的家庭环境和生活经历,充分理解贫困生的心理感受。班主任和辅导员要加强与贫困生的沟通,鼓励其他同学尽可能地理解他们、关心他们、尊重他们,努力营造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良好氛围,增强贫困生的归属感和安全感。

高校助学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已成为解决贫困大学生经济困难的重要途径,当我们看到帮困助学体系的日益完善, 以及该体系所取得的成绩时, 不能忽视了帮困助学所应发挥的一个至关重要的作用——育人作用。因此,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来讲,不仅需要物质上的大力支持,更需要精神上的关怀与心理上的疏导,高校助困体系只有同时发挥出其育人功能时, 才能培养出人格完备、知识全面的高素质大学生。

参考文献:

[1]陈柳钦,冯涛;国家助学贷款的制度困境及措施的完善。国家行政学院学报[J] 2006(3)。

[2]王小敏;对高校资助政策的现状反思。管理观察[J] 2009(35)。 [3]程育兰;高校贫困生现状及对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J] 2005(11)。 [4]胡剑虹;关于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第四篇: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的现状与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cn

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的现状与思考

作者:孙长轮

来源:《现代交际》2013年第01期

[摘要]研究生党建是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好、落实好研究生党建工作对于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有着重要指导意义。本文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根据数据统计分析结果,客观评价研究生党建工作的现状和工作中存在问题,并提出新时期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党建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研究生党建 调查思考 对策和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1-0247-02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最高层次的学历教育,研究生党建工作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部分,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在研究生的培养、教育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由于高校本科生党员基本上是一个优秀学生的聚集体,因此党员在研究生中的比例较高,以笔者所在的基层学院为例,2010年入学的研究生中党员比例近30%,经过三年的组织发展,在2013年毕业研究生中党员比例已近50%。由于近十年来研究生培养规模不断扩大,加之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问题的不断涌现,使得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在研究生党建工作中变得日益复杂。因此,深刻认识研究生党建工作,对于我们开展好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为进一步了解和掌握我校研究生党建工作中的实际情况,我们采取了问卷调查形式进行了调研。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收回381份,占发放问卷的95.2%,其中有效问卷353份,有效率达92.6%。问卷分为党员问卷(300份)和群众问卷(100份),涉及到问题有:研究生党组织组织生活状况、研究生党支部建设、研究生党员作用的发挥等内容,通过对有效问卷的整理、分析,从中梳理出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中遇到的难点和问题等,并对新时期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党建工作提出了思路和对策。

一、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现状

高校研究生的群体特征和培养特点不同于本科生。从群体特征看,研究生的年龄较大,思想观念相对成熟;从培养特点看,研究生更多的精力要投入到科研工作中,多数的工作需独立完成,因此其群体活动较少、集体观念较弱,开展思想教育工作的难度更大。这些特点也决定了研究生党建工作开展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但是相对本科生比较而言,研究生思想成熟、阅历丰富、有独立见解,这些特点对于开展研究生党建工作具有一定的优势。

在党员和群众的问卷中,我们将党组织对于研究生群体发挥的作用即对党组织的认同感作为共性问题提出,数据结果表明,对党组织的工作“满意”和“一般满意”的占69.2%,选择“不满意”的占8.3%,选择“说不清”的占22.5%,这一结果说明研究生党组织的工作得到了大多数同

学的认可,主流走向是好的,同时工作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通过调查,我们还发现目前高校研究生党组织生活开展的总体情况比较好,绝大多数研究生党员能够按照支部的要求参加组织生活,并能认真履行党员的权利和义务,只有很少一部分由于科研工作或者其他原因不能在校参加组织生活,这说明党组织生活对研究生党员的教育、管理、监督和协调等方面都发挥了不同程度的积极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在研究生党组织生活方面还是有几个问题必须引起高度关注。

(一)党组织生活内容和形式相对单一

目前,研究生组织生活内容还较为集中在“讨论组织发展和预备党员转正”和“时政要闻、政治理论学习”两方面,这两项分别占39.5%和30.3%,“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占19.7%,“其他活动”占10.5%。在对“活动内容满意度”的调查中发现,研究生党员对目前组织生活开展现状表示“内容丰富,很满意”的占5.6%,表示“比较满意”的占37.2%,表示“一般”的占46.8%,表示“不太满意”的占6.4%。在问及“对组织生活的感觉”时,认为“很好,丰富多彩”的占8.5%,“较好”的占49.2%,“一般”的占33.8%,“不好,空洞乏味”的占6.4%,“说不清”的占 2.1%。总体上看,多数研究生党员对于组织生活给予正面评价,但是仍有一定数量的党员对目前组织生活的评价一般,这个结果应该值得关注和思考。

(二)活动开展缺少经费支持

党支部开展活动需要一定的经费投入,但我们对目前支部生活开展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调查时发现,认为“活动经费充足”的占22.7%,而认为“活动经费不够”和“不了解”的达到了60%以上。通过调查我们也了解到,基层党组织开展活动的经费有很大一部分来自党员的党费,而研究生党员的党费只是象征性的收缴,因此,研究生党支部可支配的党费并不多,尽管有时活动会得到基层党委的资助或者通过其他渠道获得一些,但是总体来看,研究生党支部的活动经费还是呈现较为拮据的现状。

二、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目前从整体上看,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对其思想政治工作的促进作用还是比较明显的,但同时也存在着不少值得重视的问题。

(一)入党动机较为多元化

尽管大多数研究生的思想状况是好的,但也有部分研究生在入党问题上抱有目的性和功利性。在问及“你为什么选择加入中国共产党?”时,有42.9%的党员同学选择了“实现人生价值,更好地为社会服务”,有21.9%的党员同学选择了“受到身边党员影响,觉得党是一个优秀的集体”,有9.3%的同学选择了“为了将来就业增加资本”,还有25.9%%的同学选择“说不清”。这一结果说明我们大多同学申请入党的动机是纯正的,但数据也显示了我们目前的入党

教育中宏观的理论性学习和微观的现实性教育需紧密结合,提高入党教育内容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二)党员身份公开度不够大

在调查问卷中,我们提出“你对本年级的党员同学认识多少”这一问题,选择“基本都认识”的为10.7%,选择“认识50%以上”的为29.1%,选择“认识率在30%~50%之间”的占44.5%,选择“低于30%”的占15.7%。而在问及“作为党员,你是否敢于亮明自己的身份”这一问题时,有18.3%的被调查者表示“愿意,因为能够成为党员感到光荣”,有76.5%的被调查者表示“顺其自然,既不主动亮明、也不积极掩饰”,只有5.2%的被调查者表示“从个人的利益角度出发,不愿亮明身份”。研究生群体是一个比较分散的群体,同学之间本来就缺少沟通和互动,熟悉度不足。这些数据也恰恰说明了这一群体特征,因此我们在开展研究生党建工作的过程中,要积极鼓励党员同学敢于亮明身份,增强党员的责任感和光荣感,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三)研究生党组织建设有待加强

研究生的管理不同于本科生,本科生从学校至学院都已经有规范的管理体系,研究生的管理大多依靠学生的自律去约束,这也就使得研究生党建工作体系相对薄弱,研究生党支部的建设也就较形势发展的要求相对滞后,支部的组织生活质量不高。在问及“研究生党员对党支部建设是否满意”这一问题时,结果有31.4%的同学选择“不满意”,有28.7%的同学选择“说不清”,这两项加起来已经超过了半数,这说明我们的研究生党建工作还需加强,相应的党支部规章制度和考核体系还有待完善,对党员的教育仍是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

三、探索研究生党建工作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研究生党建工作作为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支撑,我们应当针对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不断加强学习和研究,理清新思路,改进新方法,不断探索创新研究生党建工作新机制。

(一)着力加强研究生党支部自身建设

研究生党支部建设要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以最大程度有利于开展支部活动为主,充分发挥研究生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一是针对研究生不同学科、专业的特点和实际情况,采取横向、纵向以及相互结合的方式合理设置党支部。如文科研究生横向课程较多,可以考虑以年级为单位建立党支部,理科学生以专业性课程较多,可以考虑以实验室为单位纵向建立党支部等。二是加强党支部书记的管理和培养,把好选拔和任用关,使党支部书记真正成为党性强,工作负责,密切联系群众的好干部。三是开展好党支部的组织生活和党员活动,创新活动形式,如设立“网上支部讨论空间”等,及时开展支部学习等活动,还可以为因故不能参学的支部党员在网上保留学习资料和支部学习讨论内容等,从而灵活学习方式,提高学习实效。

(二)加强基层研究生党建工作队伍建设

这支队伍是研究生党建工作的直接组织者、指导者和具体操作者,在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党员发展和日常教育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的理论水平、工作能力和整体素质直接关系到研究生党建工作的成效。一是要把好选拨任用关,真正将那些有坚定的理想信念,熟悉党的基本理论,热爱党的教育事业的人员选拔到研究生党建工作队伍中来。二是要加强这支队伍的培养,不断加强学习和培训,为他们提供理论培训,实践锻炼等机会,不断提高这支队伍的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三是完善研究生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培养好研究生党员骨干,开展好研究生自我教育。

(三)加强制度建设,强化党性教育

良好的制度能够使得组织建设更为和谐、稳定。一是要严把积极分子入党关,不断完善考察制度与考察方法,在发展前系统的、全面的考察研究生入党积极分子,确保党员的发展质量。二是要加强党员的先进性教育,根据研究生的学习特点和群体特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针,不仅要让研究生党员学好党的理论知识,还应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实践活动,让大家在实践中加深对党员先进性的理解,从而进一步提高觉悟、增强党性。三是要加强对研究生党员的管理和考核,根据研究生党员参与党支部的日常组织生活、社会实践实践以及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等情况进行考核,将考核结果与党员转正、创先争优以及就业推荐等联系起来,提高理论学习和组织生活的质量,提高党员的主动意识与服务意识。

(四)加强保障体系建设,推进研究生党建工作顺利开展

建立健全研究生党建工作保障体系,对于我们顺利开展研究生党建工作能够起到支持作用。首先,按照实现党建工作与研究生的教学、科研等工作的有机结合,合理调整和设置各基层党支部,完善支部架构,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核心作用,使得党员的作用能够有效发挥。其次,在物资保障方面给予一定的倾斜,由于研究生的思想成熟,考虑问题有独特的角度和见解,在研究生党员开展活动和社会实践工作中能有更多的收获,因此,在开展相关的工作中要给予一定的支持,保障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五)积极探索适合研究生特点的党建工作新载体

党建工作载体是加强学生党建工作的重要因素,工作载体的创新更能够从根本上丰富研究生党建工作内容,创新党建工作模式,从而进一步激发研究生党员的自觉性与积极性。一是应该结合工作实际,建立起量化考核机制,制定有效的研究生党建工作管理办法,使得党员的教育管理有章可循、有制可约。二是结合当代研究生的特点和时代发展需要,大胆尝试建立网络党建工作阵地,创新网上组织生活、在线学习等基层党组织活动方式,充分利用网络快速传递信息的技术优势增强学生党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要深入开展“最佳党日、党员示范岗、党员责任区、党员志愿者服务”等活动,积极引导研究生党员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亮身份、当先锋、作贡献”,让广大党员在高质量的思想教育活动中展示风范,在高水平的创新活动中

展露才华,在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展现风采,通过自觉、长期、系统的锻炼,使其真正成为研究生群体中的先锋队。

【参考文献】

[1]罗会德,王滨.研究生党建工作的调查与思考——以上海部分高校为例.思想教育研究,2009(01).

[2]楼成礼.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想教育,2003(6).

[3]陈小浪.刍议加强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高教论坛,2006(2).

[4]武晓峰,于涵,王磊.基于研究生特点的党建工作体系探索.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02).

第五篇: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思路研究

摘要:新形势新任务给高校党建工作带来了新挑战。面对挑战,高校党建工作者应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按照第十七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部署,努力探索党建工作新思路,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状态、思维方式、思想作风和工作方法,开创高校党建工作新局面。

关键词: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研究

高校党建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世情、国情、党情的发展变化,高校党建工作面临着一些困难与挑战,我们要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的要求,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把握好领导班子建设、党内民主建设、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党员队伍建设和党组织建设的新要求,努力使高校党的建设迈上新台阶。

一、高校党建工作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目前我党面临着“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四大考验,同时还面临着“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四大危险。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给全党提出了警示。学习贯彻胡锦涛同志“七一”重要讲话精神,要求我们必须正确判断时代特征,准确把握发展趋势,对高校党建工作面临的新挑战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外部环境对高校党建工作的新挑战。当今世界,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必然引发政治思想、文化教育、历史传统、意识形态的全球化交融与碰撞。高校作为传播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主要阵地,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基地,因而也就必然成为西方敌对势力实施“西化”、“分化”战略的首选目标。这对高校坚持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教育产生了冲击。

二、高校党建工作的方法

方式方法创新是高校党建工作创新的活力源泉。首先,创新基层党组织的设置方式。伴随高校学分制、弹性学制等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化,传统的年级、班级概念逐渐淡化,以“系、班”为单位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高校的管理要求。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应主动适应形势的变化,把着力点放在学生社区,积极探索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党组织设置形式。在教师支部设置方面,由于近年来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不少学校合系建院,传统的教研室被合并或撤销,适应这种变化,高校应结合学校学科重组、院系调整以及科研工作的实际,依据党员人数和利于开展活动的原则,以系、所、中心为单位组建教职工党支部,构建教学科研、管理和建设相结合的党建机制。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上一篇:公文写作考试试题下一篇:工行柜员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