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的芬芳溢满新课堂

2022-10-06

语文教学近几年来在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 尤其是新课标实施以来, 切实加大了改革的力度, 教育思想、观念、教与学的理论与方法等均有所转变, 也呈现了不少新气象, 但是正如列宁所说, 只要再多走一步, 仿佛只是向同一方向迈出的一小步, 真理便会变成谬误。从一定程度上讲, 目前语文课堂教学的情况正是如此, “语文味”依然走在缺失的道路上。笔者认为以下几种情况比较突出:

一、“多媒体”指挥棒下“语文味”之失

多媒体“进驻”语文课堂, 这已成为席卷华夏语文课堂教学的事实。多媒体作为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 在变革传统的教学模式, 提高教学效率中所发挥的作用是无庸置疑的。但笔者认为要区别看待。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 展现苏州园林的景致, 但我们无法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人独钓寒江雪”所涵蕴的意境;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欣赏到月下的荷塘美景, 却领悟不到朱自清内心世界那淡淡的哀愁。语文与其他学科不同, 它具有含蓄性、情感性、隐喻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等特点, 因而直观的视觉形象、听觉形象有时候难以传达文学语言的内涵。所以多媒体得慎用, 像《桃花源记》等文章笔者以为不必要, 桃花源本身就是作者虚构的一个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的世外桃源, 完全可让学生自由想像, 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桃花源不是更好么?

二、语文教师怎样回归语文课堂的本味

如教师本意在于想提高学生素质, 或者为了丰富课堂内容, 于是将大量的非语文元素源源不断地搬进课堂:简略的背景交代变成历史演义;作家作品介绍变成人物掌故;只要与课文内容稍有牵连, 天文地理都可扯进去等等。看起来十分热闹, 十分生动, 但是这些都将导致语文课堂课堂“语文味”的缺失。而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味的缺失, 势必会导致学生语言认知、感受与体悟能力的丧失, 在语言面前迟钝化、呆滞化。所以, 在新课标下如何使语文课堂教学中日渐消失的“语文味”回归, 便成了当前语文教育刻不容缓的任务。

那么, 语文课的语文味是什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按照这一理念, 新课标下的语文课不仅要教给学生语文知识, 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更重要的是通过一篇篇凝聚作者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 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情感、情趣和情操, 影响他们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 提升他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并最终积淀成为他们终生受益的语文素养, 也许这就是对语文味比较准确的理解吧。从语文学科的性质而言, 工具性重实践, 在实践中学, 在实践中用, 语文实践活动至为重要;而领略人文内涵, 笔者认为须依托文本的情脉, 缘情求真, 还“语文味”于课堂, 语文教学才能真正春回大地, 让语文的芬芳溢满课堂。

语文教学之所以具有激动人心的魅力, 主要在于它自身融入了丰富多彩的情感, 因此要想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 首先要点燃热情, 让学生成为体验者: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 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建立一种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 与学生一起分享他们的情感体验和成功喜悦。语文教育需要激情, 需要全身心的投入;语文教育需要诗意, 需要洋溢着浪漫主义情怀。语文教师必是一个感情丰富并学会“煽情”的人。语文教师还需要能够准确抓住教材的情感点和学生的情感点, 了解教材的同时了解学生, 并在二者之间架设一座桥梁, 使学生在激荡的情感中, 受到感染、熏陶和激励;使他们在高昂的情绪中, 产生想象和顿悟, 从而取得最佳的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让语文课堂有滋有味, 让“语文味儿”诗意地栖居在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全过程!教师是教学工作的主导者, 语文味的生成离不开教师的积极引导, 让学生成为发现者: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 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掌握学习策略和发展能力;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 改正过失, 成为真理的伙伴, 而教师好的引导能让学生受益一生。在教学中, 一些优秀教师饱含情味的课, 值得我们学习借鉴。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老师也十分注重教师情感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她在教学朱自清的散文《春》时, 就设计了一段精彩的导语:“春, 列为四时之首, 它是一个极富诗情画意的季节, 我们很容易想起‘暮春三月, 江南草长, 杂花生树, 群莺乱飞’一类的优美名句, 古今中外的迁客骚人, 写下了多少春的颂歌!现在, 我们正生活在阳春三月里, 也正好是这个时候, 我们学习《春》, 这就更能勾起我们对春天的赞美之情。在这篇散文中, 朱先生写了春天的草、花、风、雨、山、水、树、蜜蜂、蝴蝶等等, 请同学们仔细读……”就这样, 随着老师充满个性的导入, 伴随着琅琅的读书声, 学生进入了一个诗情画意、如沐春风的境地, 收到了极好的教学效果。

要使课堂焕发出语文味, 教师还应该自身就有语文味。“腹有诗书气自华”, 试想, 一个自身语言都贫瘠干涸, 安于就事论事, 墨守陈规、照本宣科的教师是无论如何也难以把语文教学的课堂变得有滋有味的而充满艺术的味道的。反之, 如果一个教师在课堂上出口成章, 旁征博引, 妙语连珠, 收放自如, 那么, 这样的课堂不管是预设也好, 生成也罢, 无疑都会是一堂好课。所以, 语文教学中“语文味”, 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语文教师脑海中没有几百首诗词, 几百篇古文, 几百部中外近现代的著名作品的印迹, 没有几个自己所钟爱、崇拜甚至痴迷的文学巨匠、学术泰斗, 自身的语文味恐怕是难以浓烈的, 要使得课堂充满语文味, 学生充满语文味恐怕就更是难矣。

当然, 语文专业知识不仅仅是文学, 语文学科的特性决定, 语文教师除了“专”外, 最好还是杂家, 其知识构建中各方面的知识最好都能有所了解, 如音乐、美术、哲学、史学、心理学、天文、地理等。而在杂的同时, 还要能不断的吸收新的知识, 新的动态, 特别是学生喜爱的一些青少年作家的作品, 你必须有所了解, 否则本来就与现在的学生存有的年纪上的代沟和“知识上的代沟”, 就甚至变为情感上的代沟和理解上的代沟了, 以致最终影响到课堂的语文味儿。

所以, 我们的语文教师只有成为大的“杂家”, 也许才能铸起伟业, 才能回归语文课堂的本味, 让语文课堂洒满明媚的春光, 绽放语文之花的芬芳。

上一篇:尤溪县紫阳公园防护工程施工管理与投资控制的分析下一篇:论美国来华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刻板印象及其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