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洋溢着启迪芬芳

2022-09-12

启发性是语文课堂问题的灵魂。启发性问题能调动学生思维, 让他们经过质疑、思考、比较、分析、判断得出对问题的新理解, 感受自我价值展现的乐趣。启发性提问不仅是一种教学手段, 更是一种教学艺术。在语文教学中, 重视启发性提问, 掌握启发性提问艺术技巧, 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一条有效途径。缺乏技巧的启发, 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启发, 其实质虽启不发。富有技巧的启发, 能让学生的思维“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向更广、更深的知识层面飞跃, 获得新的体验与发现。

1 适机启发

适机的启发性问题犹如夜海中的灯塔, 使迷航人迅速地找准航线, 做出既快又准的思维判断, 驶向成功的彼岸。教师应把握发问时机, 抓住教材重难点的问题突破口, 因材发问设置矛盾, 激活学生思维。如教《孔已己》开篇提出:课文结尾处写到“大约孔已己的确死了。”“大约”表推测, “的确”表肯定, 二者是否矛盾?这一问题激起了学生的兴趣, 要急于研读课文找答案。课堂上抓住矛盾, 适机发问能让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它加快了把语文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的过程, 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提高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往往会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教学奇迹。

2 适度启发

启发性问题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 要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集中精力思考、分析、判断, 并提高思维能力。因此启发性问题要难易适宜。课堂不是教师才艺的展现, 而是教师知识的转移, 所以问题不可过大、过深。

过大、过深的问题如:“如何使记事作文叙事具体?”提出后, 学生茫然, 课堂出现冷场, 教师只能自答才能圆场。这样的问题, 学生找不到思索的空间, 找不到新旧知识的契合点。容易挫伤学习积极性, 扼杀学习兴趣, 是失败的问题。问题过浅、过易, 学生不经思考就能对答如流, 如:课文作者是谁?写于哪一年?这种问题没有思考的价值, 不能开发学生的智力, 会造成轻视问题的负面影响, 是无意义的问题。过难过易的问题都不能产生思维过程。

启发性问题不是课文内容的简单重复, 不是教师一相情愿的表演, 更不是学生答不出的望题兴叹!启发性问题是紧扣教学目标重难点, 从学生实际水平出发的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这个难度, 学生在教师的启迪下, 经过思考能够成功跨越。

3 侧面启发

有的问题提出后, 学生经过思考, 仍然答不出或答一缺二, 不全面, 教师不必马上抖出答案, 可绕过先分析其他。如:教《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 要求学生分析鲁提辖的人物形象。在得不到完整回答时, 可放过, 先分析文章描绘史进、李忠、小二、郑屠等的作用, 再补充回答。

4 分层启发

有的问题难度较大, 教师可在问题提出后, 设计几个阶梯问题, 分层启发, 逐层铺垫。这些阶梯问题有如教师在学生攀登险峰时, 安放上的石头台阶一样。学生在教师的分层诱导下, 经过一番努力, 从台阶上一步步地攀上险峰, 感受解决问题后的“无限风光在险峰”的喜悦。如:教《热带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先讨论“雨林毁灭的原因”, “将带来的严重后果”, 最后水到渠成, 讨论“对维护生态平衡, 保护环境的新认识。”

5 假设启发

有的问题先假设另一种情况的存在。如:在分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时, 问删掉一些表示程度、范围的副词, 有什么不同的表达效果?讲议论文时, 把文章的事实论据顺序调换可以吗?讲《愚公移山》时, 问去掉“操蛇之神”一段, 会不会影响全文?讲《孔已己》, 假设孔已己在现代社会会不会再去“偷”等等。假设启发能泛起学生多方位、多角度地思考, 能挖掘学生潜能, 促进学生思维发展。“问似看山喜不平”, 假设启发变“直问”为“曲问”, 往往会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6 探究启发

课堂应以学生为主体, 然而不少课堂存在着“师多问、生少问”的现象, 这是不足取的。课堂要启发学生主动探究, 努力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启迪学生创编问题, 多角度地大胆尝试设疑, 使更多的知识点融合在问题中, 让学生在解答中达到对知识的从容自如地运用。如探究《孔已己》的“笑”、“偷”,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三戏”、“三拳”等“三系列”。在探究中, 学生从“怕问”到“能问”、“乐问”、“善问”、“善答”, 获得了由被动学习到主动求知的质的升华。当然, 教师的主导地位仍不可动摇, 应把学生“百花争艳”式的问答引导到解决课标要求的重难点上, 进而师生共同完成课堂问题最优化设计。

7 比较启发

众所周知, 比较出真知。教学时采用比较的方法, 让学生在比较中获得启发。如教《范进中举》要问范进所处的社会是个怎样的社会, 先让学生比较范进中举前后, 众人对他的态度。学生在比较中就能清楚地认识范进所处的社会了。教《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让学生比较鲁提辖“便去身边摸出五两来银子”的“摸”与“李忠去身边摸出二两来银子”的“摸”的不同, 可获悉鲁达的仗义疏财, 李忠的吝啬小气;比较鲁达打“小二”与“郑屠”的不同, 可理解鲁达疾恶如仇的性格。

8 鼓励启迪

启发性问题教学是师生双边的活动。学生答后, 要立即给予肯定。在充分肯定的同时, 指出不足, 鼓励答完整。面对答错的学生, 既不能批评贬讽, 也不能无原则地赞美。但对答题的闪光点 (如:吐字清晰、声音响亮等) 要及时肯定, 并适机提出期望。热情鼓励的语言是启发性语言, 它能点亮学生的心。现实案例中不乏有教师以鼓励为主, 对学生答题进行正确评价使学生发所未发, 答出原本不能答出的题目。

优秀的语文教师熟练启发性提问艺术技巧, 他的课堂洋溢着启迪芬芳。在“乱花渐欲迷人眼”时, 他善于根据“学情”因势利导, 把准火候, 提出问题。导入新课时, 创设情景, 设疑启发;讲读时, 鼓励探究启发;赏析时, 虚拟假设启发……他们用启发性问题唤醒了学生的主体意识, 使课堂教学精彩而科学, 有效又有趣, 确实提高了语文教学质量。

摘要:启发性是语文课堂问题的灵魂。启发性提问不仅是一种教学手段, 更是一种教学艺术。富有技巧的启发, 能让学生的思维“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向更广、更深的知识层面飞跃, 获得新的体验与发现。优秀的语文教师熟悉启发性提问艺术技巧, 他的课堂洋溢着启迪芬芳精彩而科学, 有效又有趣。

关键词:启发性,语文课堂,艺术技巧

参考文献

[1]  课堂问题的适量控制方法[J].教师素质理论丛书.

[2]  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EB/OL].www.cq.xinhuanet.com/cqschool/2006-12/14/.

上一篇:罗斯蒙特涡街流量计工作原理及常见故障处理下一篇: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