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框架分析

2022-09-11

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激烈和企业管理的不断发展,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规范体系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内部控制的实施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拟在对内部控制体系框架进行分析,并提出完善的建议。

一、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简述

随着内部控制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在借鉴了各国内部控制框架的基础上,我国也形成了一套符合自身企业发展的内部控制规范体系。

(一)内部控制的定义

美国审计准则委员会(ASB)在《审计准则公告》对内部控制作出的定义是“内部控制是在一定的环境下,单位为了提高经营效率、充分有效地获得和使用各种资源,达到既定管理目标,而在单位内部实施的各种制约和调节的组织、计划、程序和方法”。简单来说,就是企事业单位为了提高经营管理效率,达到管理目标,而在单位内部实施的一套管理制度。

(二)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具体内容

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分为两个方面:基本规范和配套指引。2010年4月26日,财政部会同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和保监会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包括《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18项。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是由《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配套指引构成的(见下图)。

(三)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重要性

建立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可以使企业组织结构、人员岗位分工明确,职责分明。第一,它可以保障企业经营活动的有序进行,提高经营管理效率;第二,它有利于约束企业全员的行为,保障信息资料的真实性;第三,它可以促使企业维护资产的安全,有效防范相关风险;第四,它不仅能为企业营运提供良好环境,同时也可以为国家宏观经济运行提供良好的基础。

二、内部控制规范体系框架分析

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框架分为目标、原则和要素三个方面的内容。企业在实际过程中应当灵活运用,全盘考虑,注重各自不同的侧重点和联系。

(一)内部控制目标

企业的制度或者组织机制都是为实现某个特定目标而制定的。企业内部控制目标的制定也是依据企业目标的需求的,是为了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以及企业目标的实现而设立的。所以,应基于企业的长远发展考虑,从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出发。内部控制目标一般分为以下五个方面:

1、合规目标——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

在市场竞争环境中,合规目标是企业实现内部控制的前提,是企业经营的基本底线。如果企业的经营不合规、不合法,那就难以在市场上生存下去。

2、资产目标——合理保证企业资产安全

资产目标是保护资产的安全性和完整性,是实现企业内部控制目标的基本要求。资产是企业发展运行的资本,在企业合法合规经营的基础之上,保证资产的安全,企业才有生存和发展的可能。

3、报告目标——合理保证企业财务报告及相关会计信息的真实与完整

保证信息的真实可靠是内部控制的永恒目标。企业信息和财务报告的真实性是企业诚信的体现,同时只有企业信息的真实完整,利益相关者才能了解到企业的真实经营状况,做出正确的判断。

4、营运目标——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和效果

获取利润是企业经营的根本目的所在。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率高低,决定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获得收益和回报的高低。因此为实现这个根本目的,内部控制就要将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作为自身的目标,不断增强企业获利的能力。

5、战略目标——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

这一目标是企业基于长远发展考虑的结果,是在企业营运目标实现的基础上确定的。设立这一目标,有利于企业从长远考虑安排自身的行为,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以上不同层面的内部控制目标存在着层层递进,各自独立,又相互关联的关系。合规目标是基本前提,资产目标和报告目标是基本要求,营运目标是根本目的,战略目标是终极目标。合规目标、资产目标以及报告目标是企业实现营运目标和战略目标的基础。设立内部控制目标,不仅可以明确内部控制的方向,而且可以保障和促进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二)内部控制原则

为了保障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企业在实施内部控制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一定的原则进行。内部控制原则是实施内部控制活动的基本准则和依据。内部控制原则有以下五个方面:

1、全面性原则

实施内部控制要求对企业的经济业务进行全面的控制,贯穿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对全部业务进行系统梳理,企业每一位员工和管理者都是经营活动的参与者,每一项业务流程和每一个环节都要纳入内部控制中。全面性原则可以让企业的内部控制不存在空白点。

2、重要性原则

涉及经济活动的重要程度和风险程度两个方面。企业内部控制坚持重要性原则,要对企业的经营活动按照重要程度进行区分,这样可以降低员工的工作量,提高其工作效率;根据重要程度进行风险控制,将风险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从而提高企业内部控制实施的效果。

3、制衡性原则

企业在治理结构、人员配置、业务流程等方面都要进行有效的相互制约和监督。实施制衡性原则,可以减少舞弊行为的产生,使企业内部控制更加行之有效,为企业的安全平稳运行提供有效保障。

4、适应性原则

内部控制应当适应企业的经营规模、业务范围、竞争状况和风险水平。坚持适应性原则,企业能够更好地适应各种因素的变化,尤其在发生突发情况时,能够及时调整内部控制措施,从容应对。

5、成本效益原则

企业内部控制应当讲求成本效益原则。企业加强内部控制必然会相应地增加企业控制成本,这就要处理好控制成本和控制效益之间的关系,既要加强内部控制,也要讲究控制效益。

企业内部控制原则的确立,对提高内部控制效率效果,合理保障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有重要作用,也对建立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大有帮助。企业内部控制的原则缺一不可,应当在实践中综合考虑。全面性原则是基础,成本效益原则是追求目标,重要性原则应在全面性原则的基础上进行,适应性与制衡性原则应当相互协调,各个原则在企业内部控制中共同发挥作用。坚持内部控制的原则,是保障内部控制目标实现的需要,也是执行内部控制各项要素的基本准则。

(三)内部控制要素

内部控制要素是内部控制的核心内容,原则是要素实施的准绳,目标是要素要达到的结果,没有具体的要素内容,原则和目标都是空谈。内部控制要素分为以下五个方面:

1、内部环境——控制基础

它包括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内部审计、人力资源、企业文化等。

内部环境是企业的组织基础。企业没有一个良好的内部环境作为基础,再好的内部控制制度都只能流于形式,任何内部控制举措都无从谈起。实施与完善企业内部环境,企业管理层要提高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做好内控基础建设,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还要完善人力资源建设,提高员工素质,给企业营造一个积极向上、拥有集体荣誉感的文化氛围,形成企业自身的内部控制文化。

2、风险评估——控制环节

它主要包括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应对。企业要善于辨别和分析实现目标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风险,并做出积极应对。

在市场竞争环境中,企业都会面临来自不同方面不同程度的风险。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如果不能对风险进行准确识别与评估,容易造成企业内部控制的不稳定,从而增加企业经营的风险。建立健全的风险评估制度,可以提高风险识别能力,完善风险的应对措施,同时也有利于内部环境的完善。

3、控制活动——控制手段

为了应对和防范风险,要采取具体的控制手段和方法。企业常见的控制活动有:不相容职务分离、授权审批、财产保护、预算、会计系统等控制。

企业实施内部控制应当明确具体的控制点和控制方法,这样内部控制才能有好的实施效果。如对于不相容职务控制中的付款审批与出纳、财产保管与账实核对等都不能由同一人担任。这样不仅可以严格约束内部控制的执行,也可以防止企业弄虚作假、贪污舞弊行为的出现。

4、信息与沟通——控制条件

它主要包括信息的收集机制和沟通机制两个方面。企业与内部控制有关的信息要及时准确地收集、传递,并确保信息能够进行有效沟通。

对企业的内部控制来说,信息与沟通就像是“中间桥梁”,如果没有它,企业的信息就不能进行有效的传递与利用。一旦企业的信息与沟通受到阻碍,那么企业内外部的交流与联系就会出现断裂。对内,企业信息不能及时地在上下层级之间进行传递,造成信息的中断现象;对外,不能快速地获取客户相关的资料信息,不利于了解其他企业的经营情况和管理经验。而且,企业的信息沟通越通畅,企业的工作效率也就会越高。

5、内部监督——控制保证

企业要加强内部控制实施的监督检查,并对实施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对发现的问题及时采取必要的调整和改进措施。

企业要想内部控制有效执行,就必须辅之以有效的内部监督。企业如果没有内部监督,则很容易出现舞弊行为,合法合规经营就得不到保障;有些企业将内部审计误认为就是内部监督,这样就容易造成工作中的错误判断,影响企业的经营决策。所以,在实行内部控制时,要设立严格的内部监督,这样既能将其与内部审计区分开来,使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得到保障,又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双重监督的作用,促使企业长期有效的运行。企业可以将内部监督的结果纳入考核体系,设立有效的奖惩制度,在持续的监督与激励中使得内部监督更有成效。

内部控制各要素之间相互支撑、紧密联系,形成了一个稳定的金字塔结构,既有理论性又有操作性。内部环境是基底,为整个内部控制奠定基础;控制活动为整个内部控制提供手段和方法,应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进行,两者都是重要环节;信息与沟通是中间“桥梁”,承上启下,为整个内部控制执行提供支撑;内部监督位于最顶层,自上而下实施,作用于其他要素的各个方面,为整个内部控制保驾护航。

(四)内部控制规范体系框架的内在关系

企业的内部控制规范体系是具体实施内容,而框架则是从整体上对体系的构建进行把握。目标是实施规范体系要达到的效果,原则是实施规范体系要坚持的准则,要素是实施规范体系要使用的方法。对框架而言,原则是实施要素、实现目标的底线,违背了原则,要素的实施就可能存在风险,目标就难以实现;要素是原则坚持的对象、目标实现的手段,缺少要素,原则和目标就是空壳;目标是坚持原则、实施要素的结果,缺少目标,原则和要素就失去了执行的方向。三者有机统一,共同实现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见图二)。

三、完善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建议

企业不仅要建设内部控制规范体系,更要了解体系的内在关系,并要能适时地根据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对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及时做出调整。目前,我国内部控制规范体系仍有很多需要完善之处。

(一)提高企业全员内部控制意识

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完善与企业全员息息相关。提高企业管理者的内部控制意识,创造一个良好的内控体系内部环境;加强对员工专业素质的培训,提高员工对内部控制的理解;实行轮岗制度,让全体员工了解企业内部控制的各个环节,确保企业内控能够高效运行。

(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框架

框架是构建体系的基础,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完善应该从框架着手。对目标和原则,可以在现有的基础之上进行更加细致的划分,划分越细,内部控制的执行就更全面,效果也就更显著。对于控制要素,企业在认识到其重要性的基础上,设立要素的具体执行标准,并要求员工自觉遵守,从而保证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实施。

(三)建设内部控制规范体系法制化

现阶段,我国尚缺少以内部控制为核心的法律。财政部等颁发的基本规范和配套指引都是针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具体规定,并不能对企业内部控制起到法律的约束。因此,国家应以法律的形式将内部控制规范体系法制化,明确内部控制体系各部分执行主体的责任,让内部控制体系具有法律效力,同时加大监督和处罚力度;对现有的法规按照行业进行整合分类,减少重复;对制定的法律法规要有主次之分,以核心法律为主,其他相关联的为辅,并保持两者在实施口径上的一致;企业应以国家制定和颁布的法律法规为依据,制定适合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

(四)适应企业内部控制实际需要

企业在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过程中,应根据自身的实际状况,综合考虑,及时调整,要突出自身内部控制的重点。同时,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要体现内部控制的目标要求,确保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以提高内部控制的效率。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是否能够发挥其作用,控制是否行之有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内部控制制度是否符合企业的实际状况。

总之,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完善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企业应学习和吸收其他企业的经验,在经营管理中不断发展和完善内部控制体系,使企业的内部控制得到更有效的实施。

四、结语

企业在实施内部控制过程中,应根据自身实际构建其内部控制体系。同时,企业也要与时俱进,根据自身的发展和市场变化及时对内部控制体系做出调整,使内部控制更好地发挥作用。企业内部控制目标、内部控制原则、内部控制要素三个方面是动态协调的关系,在实际工作中,要灵活运用。相信随着企业对内部控制实施的不断完善,内部控制的作用将会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

摘要:随着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市场经济竞争的不断激烈,内部控制在企业经营管理中越来越占有着重要的地位,企业实施内部控制已经成为必然趋势。本文在对阐述内部控制及其规范体系及其重要性的基础上,然后从内部控制目标、原则、要素三方面对内部控制体系框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完善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议。

关键词:内部控制,风险评估,控制活动

参考文献

[1] 卢嘉怡.从内部控制五要素出发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体系[J].纳税.2017(4).

[2] 炎宏伟.企业内部控制要素及应用研究[J].会计师.2018(7).

[3] 霍欣欣.企业内部控制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纳税.2018(32).

[4] 晋晓琴.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财会月刊.2015(28).

[5] 杨重姚.企业内部控制局限性及其基于coso五要素的对策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7(1).

上一篇:预应力技术在公路桥梁工程施工中的应用与分析下一篇:新形势下加强高职学生法治教育的实效性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