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职业发展论文

2022-05-13

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大学生职业发展论文(精选3篇)》,供需要的小伙伴们查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职业发展教育是高校针对新的就业形势和大学生职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而开展的教育活动。在开展职业发展教育中,以和谐发展为导向,提高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效果,促进其全面协调、统筹兼顾和可持续发展,最大限度地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是时代的选择,也是职业发展教育的方向。

第一篇:大学生职业发展论文

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工作体系创新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迅猛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加快,高校毕业生数量迅速增加,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突出。当前,我国虽然逐步建立起了“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大学生就业机制,但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尚未全程化、全员化,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面临新的挑战。需要构建全新的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工作体系,进行全程化职业指导,并且加快软硬件建设,确保职业发展教育工作流程运作通畅。

关键词:职业发展教育; 五位一体; 体系创新

文献标识码:A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由精英型向大众化转向,高校毕业生的数量迅速增加,毕业生就业问题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高校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特别要卓有成效的开展好大学生就业指导与职业发展教育工作,建立符合教育需要的就业指导长效机制。开展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工作是为了帮助大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社会职业需求,选择并确定有利于发挥个人才能和实现个人理想的职业,正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已经普遍开展了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与就业指导工作,但对这项工作的认识与实践还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也没有形成完整的就业指导理论体系和课程体系。从现状来看,我国高校的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模式仍处在探索和建立时期。如何适应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做好大学生的职业发展教育工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分析高校目前的职业发展教育与就业指导工作现状,从中发现存在的问题,并且以此为基础,深入探索全新的高校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工作体系已成为一项非常有意义的课题。

一、高校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与就业指导工作现状调查

(一) 研究方法

基于对我国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工作体系与运行机制现状的关注,课题组策划并且开展了“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现状”的调查。目的是全面了解我国高校目前职业发展教育与就业指导工作开展现状,促进我国高校学生职业发展教育与就业指导工作。通过调研,希望在了解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引发深层次的思考。

这次调研采用课题组编制的《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现状调查表》,主要涵盖了三个部分:就业指导工作机构的构成、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现状、职业发展教育工作的运行机制。问卷由学生就业部门或就业指导部门负责人填写。调查选取全国160所高校作为研究样本并发送问卷,共回收了问卷160份,包括部委直属高校59所,省属公办高校61所,独立学院6所,高职高专34所。其中有效问卷158份,样本覆盖了全国26个省的高校,符合理想的高校样本数,调查结果具有足够的代表性和统计意义,可以推论我国高校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工作体系的现状。

(二) 调查结果分析

1. 就业指导的机构设置现状。158所高校中,有128所高校的就业指导机构是挂靠在学校其他部门,没有独立设置,而就业指导机构作为校内独立机构存在的仅有30所;将机构定名为“就业指导中心”、“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和“就业服务中心”的高校为多数,还有介于就业指导机构和行政处室之间的“就业指导办公室”;经费支出中,“广告宣传和资料印刷”、“就业指导活动”和“日常办公”的支出居各项经费支出的前三位。

2. 就业指导的对象。高校在开展职业发展教育与就业指导方面,主要针对毕业生的有64所高校,主要针对全校学生的有71所,主要针对一年级学生的有8所,而主要针对中间年级学生的有15所,在低年级开展就业指导的高校较少,绝大部分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安排在高年级进行,指导的对象集中于毕业班和大三学生。

3. 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现状。高校就业指导课的开展方面,有123所高校开设了就业指导课,35所高校暂未开设;已经开设就业指导课的高校中,有16所高校的就业指导课性质为限制选修课,54所高校的就业指导课性质为公选课,53所高校的就业指导课性质为必修课。从数值来看,大部分高校已经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但是将就业指导课定位公选课的高校还是占相对多数。调查的高校中,有65所高校在院系设有专门的就业指导机构,而93所高校则没有在院系专门设置就业指导机构。有77所高校在院系有就业指导的专职人员,来协助就业指导中心做一些与就业指导与职业规划相关的工作,而81所高校则在院系没有设置相关专职人员。

4. 就业指导的队伍状况。教育部文件规定“高校就业指导专职工作人员与应届毕业生的比例不得低于1∶500,我们以2005届毕业生为例,调查了就业部门的专职工作人员与毕业生的比例。在所调查的158所高校中,大于1∶500的只有58所,占37%,其余63%的高校在人员配备上达不到教育部的规定。人员编制上,40岁以下工作人员占到71.5%,其中30岁以下占到33.9%,反映了我国职业指导教师已逐步走向年轻化。年轻教师容易接受新的观点、新的思想、创新意识强,但同时也需要更多的知识的获取、经验的积累。

5. 就业指导的内容与方式。高校为学生提供的职业指导服务中,前四项服务内容分别为:提供就业信息、就业政策指导、日常咨询、协议书管理。而个性化职业咨询、职业生涯规划课则是高校较少为学生提供的职业指导服务。目前各大高校职业指导主要集中于行政事务的处理和就业流程的咨询,而有特色的职业规划服务比较少。高校开展职业指导的途径最主要的三项途径为:职业指导讲座、课程教学与网络指导,从数据来看,现阶段职业指导讲座与课程教学成为我国高校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最为普遍的两种途径。

二、全新的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工作体系与工作模式的构建

国务院国办发[2004]35号文件指出:“高等学校要将毕业就业和服务体系作为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和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建立完善的毕业生就业工作体系。”高等学校大学生的职业发展教育工作要实现教育部“全程化、全员化、信息化、专业化”的要求,首先应该创新现有的工作体系,加强制度建设和创新,形成新的工作模式。职业发展教育工作要转变过去以管理为主的服务理念,建立以服务为主的新的工作机制和体系;转变以管理为主的工作模式,建立集服务、指导、咨询、教学、研究五位一体的新的工作模式;通过职业发展教育工作机构和队伍建设,建立全新的学生职业发展教育与就业指导工作体系。

(一) 全新的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工作体系构建

传统的职业发展教育工作体系中,高校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下设的部门比较单一,很多高校下设只有一个部门,负责学生工作或者具体的创业就业事宜,仍然依托高校学生就业指导中心来负责整个学校的就业与职业教育辅导工作,没有调动各个学院来协助高校指导中心开展工作。大部分就业指导工作人员是从原来从事行政工作的人员中抽调出来的,甚至有的院校直接由学生管理工作人员兼任。因此对就业的相关政策、法规、毕业生的指导和咨询,以及就业知识结构等工作还没有很好的掌握,难以为毕业生提供全方位、高效的服务。

全新的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工作需要弥补这些体系构建上的缺失,全新的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工作体系构建如下:

如图所示,全新的高校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工作创新体系应该有如下的特色:全新的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工作机构设置中,校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下设两大块部门机构,一部分是负责大学生就业的日常行政事务,一部分专门负责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和研究工作的开展。其中,负责日常行政事务的机构下设三个办公室:就业管理办公室,负责学生就业过程中的流程事务管理;就业市场与信息办公室,负责高校学生就业市场的对外开拓与校内外毕业生就业招聘双选会的开展和信息收集;信息网络服务部,负责学生、高校、企业三方的就业信息、职业发展资讯的网络化处理,负责学校创建的就业网络平台的搭建和管理。另一部分负责学生职业发展教育与研究工作的机构下设三个办公室:职业发展事务办公室、职业发展教育教研室、职业发展教育研究所。主要负责职业规划与职业发展教育领域的调研与课程的传授,以及针对在校大学生一对一的个性咨询指导。经过职业指导后,学生们都会对自己有一个基本的认识。继而可以通过开设选修课或者必修课,使职业生涯开发与管理理论课程正式走进课堂,一方面让学生们意识到该课程以及接受职业生涯指导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得以让学生们全面掌握该课程的理论及科学方法,并用以指导自己日常的学习生活。校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下设的两块机构相对独立又相互促进,从日常行政事务的处理到职业发展教育的开展,充分发挥每一个办公室在体系中的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整个工作体系有两个外挂的部分:一部分是学生社团协会组织,包括学校的学生职业规划协会与学生就业与创业协会。学生社团协会是由大学生自己主动组织参与的有主题的协会,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可以通过学生社团的活动渗入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的知识传授,指导学生在实际的社团协会活动中具体实施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的理念与概念。另一个部分是社会机构与企业人士。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可以通过与一些社会机构,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一些社会机构在为学生与企业、市场搭建双选桥梁方面有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学校就业指导中心与这些机构合作,可以充分发挥其优势,更好的为学生的就业创造机会。建立校企合作也是实施全程化就业指导的有效途径。通过这样一些实践环节的培养,促进学生和企业的互相认识和了解。对学生来说,增强了适应社会和岗位的能力,还可以增加就业机会。

全新的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工作机构设置中,院系方面下设几类人员配备来协助校就业指导中心开展职业发展教育工作:专业人员,即院系的专职职业指导人员,班主任、学工系统干部、专业发展导师与全院教师,充分体现了全新的职业发展教育工作体系的全员化特征,调动每位人员的积极性。

(二) 五位一体的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模式创新

在针对我国高校目前就业指导机构已经存在的工作形式的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到,有155所高校的工作形式为服务工作,占调查高校总数的98%;154所高校的工作形式为指导工作,占调查总数的97%;151所高校的工作形式为咨询工作,占调查总数的96%;而只有109所和86所高校的工作形式为教学工作与研究工作,占调查总数的69%和54%。服务工作、指导工作与咨询工作这些传统的就业指导工作形式仍然是目前高校的主要就业指导工作的工作形式,而教学与研究方面比较薄弱。

全新的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工作体系需要构建全新的“五位一体”的工作模式,如下图:

五位一体的工作模式将研究作为整个工作模型的底层,即基础,而将教学、指导与咨询作为构建这一模型的边侧,而服务模式则是顶层。这五个模式在五位一体的模型中被赋予新的含义与功能:

1. 服务模式。在这种工作模式下,能够体现高校大学生就业主体地位,学校就业指导机构为了大学生能够顺利就业,为大学生提供各种服务职能:提高毕业生就业需要的各种表格、用人单位需求信息、举办各种招聘活动等。服务模式是随着社会形势和环境的变化由管理模式转变而来的。因此,在服务模式里,或多或少还有“管理”的烙印,在有些方面,毕业生的主体地位还体现不够充分,学校为毕业生提供服务的质量不高。

2. 指导模式。它是服务模式的提升。指导模式中,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更加突出,得到学校服务的质量更高。高等学校大学生就业指导机构,为了帮助学生能够顺利就业和成才,指导大学生根据个人性格、兴趣、特长,合理地选择专业,尽量避免所学专业与将来职业的不适应性。指导大学生在大学时期尽早确定个人职业发展目标,培养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的意识,指导大学生为实现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而努力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培养自己的各种能力与素质。指导模式较之服务模式的最大特点是对大学生服务质量和层次的提高,它不再仅仅停留在具体事务服务层面上。

3. 咨询模式。咨询模式与指导模式在服务内容上基本相同,所不同的主要是在服务方式上,指导模式主要是对大学生进行共性方面的服务,咨询模式侧重采取个性化的服务方式。当然,在个性化的咨询过程中,必然有一些更为个性化的服务内容,学生对学校在就业指导过程中提供服务的要求也更特殊。

4. 教学模式。主要是指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各种就业指导活动。负责对学生进行职业观、成才观和就业思想的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国家需要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把个人理想抱负与国家兴旺、社会发展有机地结合,合理定位目标,自觉履行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5. 研究模式。主要是指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机构要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地进行理论探讨与研究,把许多日常具体工作系统化、理论化,能够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不断创新,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邓曦东,吴立生.大学生就业指导[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2.

[2]吕晶.高校要切实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2,(8).

[3]徐惠鹏.大学生就业指导[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4.

[4]袁贵仁.团结进取,开拓思路,开创高校毕业生就业新局面[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4,(4).

[5]刘畅.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高校就业指导初探[J].大连大学学报,2005,(2).

[6]李旺,郭明宇.新时期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探析[J].江西教育科研,2005,(7).

责任编辑 仝瑞中

作者:刘 喆

第二篇:和谐发展视角下的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

摘要:职业发展教育是高校针对新的就业形势和大学生职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而开展的教育活动。在开展职业发展教育中,以和谐发展为导向,提高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效果,促进其全面协调、统筹兼顾和可持续发展,最大限度地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是时代的选择,也是职业发展教育的方向。

关键词:和谐发展;职业发展教育;途径

一、开展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重要性

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和热点,也是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大问题。大学生就业困难不仅影响高等教育的健康、和谐发展,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大学生的职业发展,同时也影响着和谐校园及和谐社会的构建。为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综合竞争力,教育部下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教高厅[2007]7号),明确了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管理和评估等。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以大学生职业发展为核心,以促进大学生充分、高质量就业为现实性、阶段性目标,以帮助大学生未来职业可持续发展为终极目标。

大力开展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不仅能为社会政治经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力支撑和保障,避免人才资源浪费,也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高等教育的和谐、稳定和可持续发展。通过职业发展教育的开展,能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大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目标和人生方向,制订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掌握职业发展的基本规律,帮助他们将大学生活与职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建立长效的学习动力机制和职业发展机制。同时,对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和适应未来的职业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现状

随着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日益突出,大学生日益增长的职业发展教育需求和当前职业发展教育资源不足的矛盾也逐渐加深。目前,我国的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总体上还处于初级阶段,起步比较晚,各高校职业发展教育的开展极不平衡,尚未形成完善的理论与实践体系,教育效果不容乐观,当然也不利于职业发展教育的和谐、可持续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程度有待加强

近年来,各高校对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大大提升,基本上保证了大学生就业工作日常管理和服务的需要。但在开展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方面,各高校的重视程度却有明显的区别。当前,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多是各高校的毕业生就业管理服务部门。由于受就业压力的影响,就业管理服务部门的精力主要放在对大学毕业生的管理和服务上,以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提高就业率为主要目标,对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关注则相对较少。相当多的高校对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重视程度不够,有的高校没有设立就业指导或职业发展教育教研机构;有的高校虽然开设相关课程,但只是为了应付评估或检查,流于形式,处于被动应付的局面;有的甚至没有开展相关的教育活动。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职业规划、职业测评、创业教育、职业拓展等方面的工作还处于边缘地带。相比庞大的学生基数,在人员构成、设备投入、场地供给等方面的保障也显得不足,远远不能满足大学生对职业发展教育的需求。

2.教育活动缺乏新意

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加和就业压力的进一步加大,大学生职业规划意识也逐步增强。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开设了就业指导相关课程,但针对职业发展方面的课程体系建设则发展缓慢。当前,职业发展教育的对象大多是生于上世纪80年代末或90年代初的年轻群体,他们接收的信息量大,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富有开拓和创新精神。而现在部分高校开展的职业发展教育,大多采用传统的教育模式,以集体授课或讲座等形式开展教育,实践、实训教学活动严重不足。教育活动采用的教学手段和教育方法落后,缺乏创新,不能与时俱进。教育内容仍停留在讲解就业政策、收集需求信息、分析就业形势、传授择业技巧等方面。对于上述知识,学生完全可以通过上网查询或自学掌握,因此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然也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

3.师资队伍水平参差不齐

在学科结构上,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涵盖了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经济学和教育学等方面的内容,是应用性极强的交叉性学科,对任课教师的要求也相对较高。从目前的状况看,职业发展教育的教师多是由各高校的行政人员、就业管理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或院系的副书记、辅导员等担任,有系统的专业教育背景或受过专门机构培训的专业教师则很少,有的高校甚至没有专业教师,师资队伍水平参差不齐。由于受个人所学专业、从事工作性质、学历、职称等因素的影响,任课教师不可能对每个领域都有充分的关注和了解,所以也无法集中向大学生准确、及时地传授最新的职业发展理念。有的授课教师自己没有实践经验,没有经过相关的专业培训,且没有相应的资格证书,对职业发展教育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把握也很不全面,当然也谈不上对大学牛的职业发展进行有效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教育。

4.教育活动时间滞后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从大学三年级或大学四年级上学期就开始找工作。其实,对未来就业的关注,很多学生从高中三年级就开始了,故在高考填报志愿选择专业时,自然而然地考虑到将来的职业发展。即使较迟关注就业的大学生也会从大三接触到许多职业方面的信息。目前,部分高校在大学生临近毕业时才开展职业发展教育,时间明显滞后。对高年级的大学生来讲,有的全力以赴准备考研、考各级各类公务员,有的全力以赴求职。有的在用人单位实习或见习,对职业发展教育的关注程度大大降低;对任课教师来讲,因上课学生人数少,学生互动积极性不高等,在一定程度上也会挫伤其授课积极性,达不到职业发展教育应有的效果。

三、实现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和谐发展的途径

1.以和谐发展为前提,提高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效果

(1)以高度的责任心开展职业发展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职业发展教育作为大学生必修的公共课程,既强调职业在人生历程中的重要地位,又关注大学生的阶段发展和终身发展。通过教育活动的开展,激发大学生职业发展的自主意识,促使大学生理性地规划自身未来,并努力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提高就业能力和职业管理能力,促进职业发展教育的和谐发展。在开展职业发展教育的过程中,任课教师要具有高度的责任心,以学生的职业发展为中心,从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人手,结合现阶段国家关于大学生就业的政策和措施,加强职业理想的教育,引导大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2)以高度的事业心开展职业发展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综合技能

高校培养的人才能否尽快地融入职场,且有良好的职

业发展,是检验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也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声誉、地位,甚至生存和发展。职业发展教育是现行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大学教育的整个过程之中。通过教育活动的开展,可使大学生及时了解社会需要什么层次、什么专业的人才,了解社会对大学生素质的基本要求。高校要紧跟社会发展的需要,明确教育目的,端正教育态度,以高度的事业心全身心地投入到大学生的职业发展教育中,促进学校教育改革,提高办学和教学质量,进而促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兴趣,强化综合技能培养,提高就业竞争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3)以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开展职业发展教育,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就业

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直接关系到新的历史条件下“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大问题。“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是当前大学生择业和就业的主旋律,是历史的选择,也是未来大学生就业的方向。择业是大学生职业发展的关键一步,直接影Ⅱ向着个体对社会贡献的大小,影响着个体才能的发挥,影响着个体的前途和幸福。因此,高校要具有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将特定历史条件下“培养什么人”的理念融入到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中,加强“三观教育”和国情教育,让广大学生明白到基层去就业同样可以大有作为,最大限度地实现个人的理想和抱负,同样能为社会创造财富。通过开展职业发展教育,帮助大学生对到基层就业问题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准确的定位,从而为促进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2.以和谐发展为主线,促进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全面协调

(1)注重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整体性

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是个全面协调、整体发展的教育体系。在开展教育活动时,既需要开设职业发展相关课程,把教育内容融入专业课的教学之中,又需要大力开展实践、实训教学活动;既需要高校全员参与、全程参与,也需要政府、社会、家庭共同参与;既需要整体推进,实现大学生职业教育的和谐发展,又需要个性化的咨询和指导。同时,在职业发展理念教育方面又与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等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在教育过程中,高校要注重职业发展教育的整体性,既要做到重点突出,强调职业发展教育的针对性,又要做到全面协调,注重职业发展教育的健康、和谐发展。

(2)注重职业发展教育的阶段性和连续性

根据职业发展教育要求和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可将教育活动划分为职业规划、职业素质养成、求职择业、职业适应、职业稳定和职业提升等阶段。在各阶段确立相应的教育主题、教育内容和教育目标,形成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的教育体系。同时,职业发展教育又是一个连续的教育体系,贯穿于大学生大学生活、职场适应及职业发展的全过程中。大学生在大学期间的职业发展教育以学校教育为主,步入社会后以大学生个体的自我发展和完善为主。大学生个体通过采取分阶段的方式,连续不断地进行职业发展教育的学习和再学习,从而形成终身职业发展体系,实现职业发展教育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3)调整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基本内容

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就业形势的不断变化,需要高校不断调整和改进职业发展教育的内容,使之与就业市场对人才素质的需求相适应。高校在开展职业发展教育中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全面协调,和谐发展。进一步充实职业发展教育的内容,将建立职业生涯与职业意识、职业生涯规划、就业能力技能培训、职业素质测评、就业观念教育、就业心理辅导、择业方法技巧训练、创新创业教育、职业适应与发展等内容有机统一起来,融入到职业发展教育中,使教育更有成效,同时也更有针对性。

3.以和谐发展为统领,促进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统筹兼顾

(1)职业发展教育与专业课教育的统筹兼顾

按照《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教高厅[2007]7号),从2008年开始,各高校均应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并作为公共必修课纳入教学计划,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目前,我国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总体上还处于待完善和发展阶段,重专业课教育而轻职业发展教育的现象普遍存在。笔者认为,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工作体制,应按照“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的指导思想构建,实行学校统管、机构统筹、院(系)为主的教育体制,卓有成效地开展职业发展教育工作。面对新的就业形势,要将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做到专业课教育与职业发展教育统筹兼顾,使大学生的职业发展教育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

(2)职业发展教育模式的统筹兼顾

构建理想的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模式,需要注重四个结合,即理论教育与实践环节相结合,职业发展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普遍教育与个性化指导相结合,传统教育与网络教育相结合。这样,才能在开展职业发展教育中做到统筹兼顾,促进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和谐发展。其主要内容应包括:建立科学、合理的职业发展理论体系,为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提供理论支撑;从大学生人校起,开设相关课程,做到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使课堂教学全程化;开发和建设职业测评、职业咨询和网络课堂等服务,为大学生职业发展提供交流平台;构建实践、实训指导服务体系,通过开展职业规划比赛、职场模拟比赛和创业设计大赛等活动,使大学生的社会认知、职业认知和职场体验更加全面和具体。

(3)职业发展教育师资队伍的统筹兼顾

建立一支相对稳定和高素质的专业化师资队伍,是保证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质量的关键。目前,各高校职业发展教育师资队伍无论从数量上还是在水平上都很不平衡,需要进一步规范和提高。要实现对大学生职业发展的有效指导和教育,必须加大专、兼职教师的培养力度,构建“全程化、全员化、信息化、专业化”的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体系。因职业发展教育涉及面广,交叉性强,必须注重专、兼职教师的建设力度,做到统筹兼顾、和谐发展。一是人员要有保证。各高校应按照教育部关于《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要求,整合校内资源,充实职业发展教育师资队伍。二是素质水平要提高。师资队伍的知识结构、个人素质是影响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对当前从事职业发展教育的师资队伍加强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的培训,是为大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高质量指导和服务的保证。三是充分利用校外资源。邀请政府、企事业单位等单位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相关职业指导专家和学者,定期到学校为大学生进行职业发展专题讲座。

4.以和谐发展为切入点,促进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1)正确认识职业发展教育的要素

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和大学生个体是共同构成并影n向和决定职业发展教育成效的基本要素。在开展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时,因其属于新兴学科,涉及面大,内容复杂,所以要求我们要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正确认识职业发展的基本要素,清晰了解其教育过程本身的长期性和复杂性;

要认识到职业发展环境营造、制度保障等要素的综合性,不能片面地认为职业发展教育本身可以解决大学生职业发展的一切问题。当职业发展教育内容、方式、目标相对一致时,才能对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产生合力,实现持续、健康、和谐发展。

(2)更新教育理念,发挥职业发展教育的渗透力

职业发展教育是贯穿于大学生大学生活、职业适应及发展全过程的教育活动,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可以根据形势的需要及时做出调整。现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使大学生的职业发展具有明显的指向性特征,这影响并决定着职业发展教育的发展趋势,对职业发展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职业发展教育必须遵循高等教育发展的路径,以和谐发展为指导,依据现阶段高校大学生就业环境和就业机制,确立与时俱进、和谐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发挥职业发展教育的渗透作用,促进职业发展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3)健全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保障机制

建立和健全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保障机制,在机构建设、师资建设、教学监控、考核评估、职称评定、经费落实等方面给以加强监督和落实。从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视角看,为保证职业发展教育的顺利开展,学校还应加大基本硬件设施建设,如配备专职人员,配备多媒体报告厅、资料查询室、信息查询室、面试洽谈室、咨询辅导室、专用教室、办公室等。同时,引进和开发职业咨询和测评方面的软件,建立系统、开放和动态的职业发展教育网络体系,利用网络的强大力量,推动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以和谐发展为导向,大力开展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对于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对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的认识,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意义重大而深远。不断改进和完善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内容和模式,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是时代的选择,也是高校职业发展教育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张宝强.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高校职业发展教育[J].法制与社会,2009(9).

[2]刘姥.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工作体系创新研究[J].理论月刊,2007(5).

[3]邓飚,金融危机形势下的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责任编辑:吕征]

作者:冯峰

第三篇: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促进其职业发展

摘 要:在知识经济时代,面对知识的种类日益繁多且瞬息更新,只有通过正确的个人知识管理,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养,增强自身竞争力,大学生才能顺利地促进个人职业的发展。

关键词:知识管理;个人知识管理;职业发展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种类日益繁多且瞬息更新,就业形势又是相当地严峻,大学生在按部就班地吸取各种知识的同时,应该正确地对自身的个人知识进行管理。只有通过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才能保证大学生不做知识的接收器或者是存储器。大学生通过学习、交流获取丰富的知识后,应该对所获取的知识及时进行甄别,把对自己无用的、甚至有害的知识剔除后,及时储存好对自己有用的知识,并在一定的时期更新知识,这才能保证大学生广泛吸取知识、灵活运用知识,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中取得进步,从而在毕业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发展,也就能促进自身的职业发展。①

一、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

个人知识管理(PKM)是指个人对知识进行综合管理的过程,包括对知识的获取、筛选、整理、存储、学习、交流、运用、创新等方面。通过个人知识管理,可以逐步整合个人的知识、信息资源,建立并完善个人的专业知识体系,从而提高个人的学习效率、工作效率和综合竞争能力[1]。

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则是指大学生通过课堂内外的学习与交流等多种方式,获取并储存了一定的知识、技能,然后用知识管理的方法把自身拥有的知识、技能应用到工作和生活当中,大学生通过个人知识管理,除了日益拓展自身的知识面以外,还可以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素养,逐渐充实自身的专业知识体系,最终提升自身的综合竞争能力。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是大学生个人对自身知识的识别、获取、存储、学习、利用及创新的一个管理过程,目的是提高大学生个人的创新能力、应变能力和反应速度,以增强个人竞争力。大学生个人实施知识管理的目的是通过有意识、有目标的知识学习和对知识的有效管理,以及对知识的创新应用,提高个人的价值和竞争力[2]。

二、大学生的职业发展

职业,又叫历程或生涯,它通常被用来说明一个人的生活历程,或者由此涵义引申为个人的职业或行为。单个个体——社会个体一般都是通过职业这个载体才能融入整个社会,也是通过职业这个平台来向社会展示自身才能或者才华,以此来实现自身的社会化。因此,职业发展是指随着时间的逐步推移与社会的迅速发展,社会上任何一个单个个体的职业生涯的不断向前发展或晋升,职业发展包括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从横向上来说,职业发展是指职业的迁移转换,从纵向上来说,职业发展是指职业的晋升变化;它的涵盖面很宽广,内容也相当宽泛,如社会个体的择业观与价值观、社会个体对职业的期望和需求、社会个体从事职业的目的及态度、社会个体对自身职业的规划和发展等等[3]。

那么,大学生的职业发展也就指随着时间的逐步推移与社会的迅速发展,大学生走出学校就业后的职业生涯向前发展或晋升,这既包括大学生毕业后的职业迁移转换,也包括其职业的晋升变化。

三、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促进其职业发展

1.分析个人知识需求,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的第一步是分析个人知识需求,大学生只有在分析了自身个人知识需求的基础上,做好职业规划,谋取职业发展。大学生的个人知识需求通常都是与在校时学习的目标任务、毕业后的职业发展紧密联系起来的。大学生在进行个人知识需求分析的时候,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避免重复和遗漏;其次,具体详实地分析自身所需掌握的知识资源,对相关知识的专业进行准确分类,确定每个知识类别下的知识要素类型。大学生进行个人知识分析,可以采用Know-X的知识分类法:(1)Know-what,即事实知识,也就是指关于什么的知识;(2)Know-why,即原理知识,也就是指关于为什么的知识;(3)Know-how,即专业技能知识,也就是指关于怎么做的知识,是从事某种专业的技巧和能力的知识;(4)Know-who,即人际知识,也就是谁掌握某些知识或者谁能解决某些问题的知识;(5)Know-when,即时间知识,也就是指从事某项活动什么时候合适的知识;(6)Know-where,即空间知识,也就是指在哪里能找到所需信息的知识[4]。

2.完善个人知识素养,拓展职业发展空间。现在,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而不会灵活运用,或者是专业知识丰富而且能力很强,但是素质很差的大学生大有人在。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学生所具备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只是他们职业发展的前提条件,而他们自身所拥有的综合素质,这个综合素质涵盖的思想境界、认识能力、精神情操与文化教养等,才是决定他们职业发展潜力的坚实基础。为了避免不被社会接受,甚至被社会淘汰,大学生应该利用多种途径,在充分接收专业知识的同时,积极参与学校班级的集体活动、各类社团活动以及社会实践活动,以此来提高沟通能力、社交能力、人际关系能力、处事能力、道德约束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抗挫折能力等等,大学生只有进一步较为全面地发展自身的知识结构、人格素养等综合素质,不断提高个人的综合竞争能力,自身职业发展的空间才能够最大程度地得到拓展。最终能成为享受人生的自由、快乐与幸福,做个真正全面发展的人[5]。

总之,大学期间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大学生应广泛获取知识,丰富知识储备,甄别个人知识,利用个人知识,建立知识地图与知识体系,并随时更新和创新个人知识,也就是说,通过各种途径,采用正确方法管理个人知识,以此来提高自身的综合竞争能力,为职业发展的顺利进行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橦.浅谈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J].经营管理者,2014,(4):303.

[2] 凌冬梅,沈治宏.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的方法[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7):250-251.

[3] 林艳新.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与管理[J].辽宁教育研究,2005,(5):21-22.

[4] 熊云影.浅析个人知识管理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9,(11):64-65.

[5] 方烨.提升大学生职业发展潜力的有效途径[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266-270.

Key words:knowledge management;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occupation’s development

[责任编辑 吴 迪]

作者:彭雪红

上一篇:土木工程工程师论文下一篇:工程量清单编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