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标准化基地管理

2024-05-02

农业标准化基地管理(共6篇)

篇1:农业标准化基地管理

北京市农业标准化基地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北京市农业标准化基地的建设和管理工作,充分发挥在保障首都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推进都市型现代农业中的作用,促进农民增收,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北京市农业标准化基地(以下简称“基地”)是指围绕都市型现代农业功能和优势特色产业,依托一定承办主体,依照有关标准或技术规程组织实施的、具有一定规模的生产加工、观光采摘、休闲体验、科技展示等特定区域。

第三条实行“主体自愿与政府引导”相结合的基地建设模式。充分发挥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协(学)会等建设主体作用,不断提高基地组织化、规模化和产业化水平。

第四条市、区(县)有关部门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以及本《办法》规定,认真履行各自职责、义务。

第五条基地实行分类、分级量化评价机制。由各区(县)具体行使基地主体管理责任,对所在区域基地实施申请受理、等级评价、技术指导、日常监管等工作。市有关部门负责全市基地的规划、分级评定、监督抽查、培训等工作。

第六条 基地建设应根据“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发展要求和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目标,因地制宜进行科学规划,充分利用市、区(县)政府在土地流转、促进农业产业发展、保证农产品质量

安全等相关扶持政策,探索建立长期可持续运行机制。

第二章建设条件

第七条 基地建设主体应为经市工商部门注册、具有法人资格的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或经市民政部门注册的专业协(学)会等组织。

第八条 基地应成方连片、相对集中。基地的园艺、畜禽、林木、果品、花卉、粮经、水产、蜂产品等不同产业,均应达到一定规模。

第九条 基地应具有完善的农业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自然环境良好,环境质量应达到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环境标准。

第十条 基地建设应符合以下管理要求:

(一)贯彻落实国家、本市出台的农业标准化法律、法规、规定。

(二)贯彻执行与基地主导产业(产品)有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涉及强制性标准的,必须依法实施。

(三)建立健全农业生产全过程标准体系,贯彻实施农业生产全过程各项标准。

产前应重点抓好产地环境标准,良种(种籽、种苗、种畜、种禽、蜂种)标准,农业投入品(农药、肥料、兽药、饲料等)质量安全与包装标识等标准的贯彻实施。

产中应重点抓好种植、养殖生产技术与质量操作规范等标准的贯彻实施。严格执行农药、肥料、兽药、饲料、农机、农用薄膜等农业投入品的合理使用和质量控制等标准,严格动植物检疫、防疫等标准的贯彻实施。

产后应重点抓好农药、兽药残留及有害物质限量标准、分等分级标准、加工包装标准、标签标识标准、储藏运输等标准的贯彻实施。

(四)实行全程质量控制。建设主体应根据基地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建立符合标准化管理要求的全程规范化记录档案或电子档案,所有档案记录应保存两年以上;应不定期进行自我检查或检测,做好检查或检测记录,发现问题及时改进;蔬菜、畜禽、水产品、果品等食用农产品基地应逐步做到全程质量可追溯。

(五)具有生态、生活服务功能的标准化基地,应重点抓好农业生态保护、循环农业、农业旅游接待服务标准或技术规范、质量操作规程等相关标准的制订和贯彻实施。

(六)健全基地的组织管理体系。设立专(兼)职管理部门和负责人,落实日常管理工作。每年组织标准化知识与技能培训。

(七)农产品质量应达到国家或本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

(八)开展多种形式宣传,提高基地产品的知名度和在国内外市场的占有率和控制力。

第十一条 鼓励基地建立以技术标准为核心、管理标准、工作标准相配套的企业标准体系,鼓励基地积极采用国际先进标准。

第十二条 基地应具有稳定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第三章 申请与评定

第十三条 凡符合第七至八条规定的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协(学)会等建设主体,均应按照第九至第十二条的要求实施基地

建设。基地建设完成后,均可在主体自愿前提下申请基地评价。

第十四条 鼓励区(县)已建成的市级基地,根据农产品质量安全和都市型现代农业要求,实施基础设施、执行标准、技术服务、组织方式、产业延伸等的改造提升。提升基地建设完成后,均可在主体自愿前提下申请基地提升评价。

第十五条北京市农业标准化基地评价工作,采取区县评价、市级评定方式进行。

第十六条 各区(县)成立评价协调组。由区(县)农业(农村)工作委员会、质量技术监督局、动物卫生监督管理局、林业局、种植业(农业、水产、蔬菜)服务中心等相关部门组成。评价协调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县)农业(农村)工作委员会。

第十七条 成立由市农委、市质监局、市园林绿化局、市农业局组成的市级评定协调组,评定协调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农业局。

第十八条 区(县)评价协调组接到基地评价申请后,应定期组织开展基地评价。对通过区(县)评价协调组评价的基地,应提请市级评定协调组进行评定。

第十九条 对通过市级评定协调组评定的基地,市农委、市质监局、市园林绿化局、市农业局联合颁发“北京市农业标准化基地”证书和标牌。

第二十条 “北京市农业标准化基地”标牌应在基地显著位置悬挂。

第二十一条 “北京市农业标准化基地”自评定通过之日起,有效期为五年。

第四章监督管理

第二十二条 获得“北京市农业标准化基地”称号的,由市农委、市质监局、市园林绿化局、市农业局每年联合发文进行发布;以上基地可享受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项目、“三品”认证、名牌农产品推选等的优先权;对于成绩特别显著的基地和先进个人,由以上单位采取多种形式予以表彰。

第二十三条 市、区(县)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基地的监督管理工作。在产品抽检中,对发现有农(兽)药残留及有害物质检测不合格的,予以警告,并要求其限期整改。整改后仍不合格的,或一年内抽检两次不合格的,取消相关称号;在日常监督检查中,发现基地在生产中使用违禁品的,或不按标准化要求组织生产和管理的,取消相关称号。

第二十四条市有关部门对基地检查检测中发现不合格的,转交区(县)相应部门进行监督整改;区(县)有关部门对基地检查检测中发现不合格的,由区(县)各有关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依法处理。

第二十五条对应当取消称号的基地,由区(县)农业(农村)工作委员会、林业局、质量技术监督局联合行文,提请市农委、市质监局、市园林绿化局、市农业局取消称号。

第二十六条因城市发展或基地调整,不再具有原有功能或生产能力的,区(县)农业(农村)工作委员会、林业局、质量技术监督局应及时向市农委、市质监局、市园林绿化局、市农业局报告情况,予以

终止。

第二十七条 对于取消或终止称号的基地,由市农委、市质监局、市园林绿化局、市农业局联合发文进行公布。

第五章附则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由市农委、市质监局、市园林绿化局、市农业局按照各自的职责负责解释。

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自2010年1月1日起施行。

篇2:农业标准化基地管理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进一步规范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管理,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扩大优质农产品知名度和信誉度,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以下简称基地),是指环境质量优良,区域范围明确,具有一定规模,组织管理完善,按有关标准生产,并经权威部门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生产地块或区域。

第三条 在文登市境内从事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及管理活动,必须遵守本办法。

第四条 基地建设要通过有组织的生产管理,建立起环境质量保障体系、生产过程标准化控制体系和经营管理产业化运作机制,实现基地生产的标准化和产品的无害化、优质化、品牌化。

第五条 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应符合下列条件:

(一)基地与附近交通干道要有硬化道路相连接。

(二)基地要有设立于醒目位置、统一格式的标志牌,标明基地名称、主要品种、基地面积、建设单位、发证机关等信息。要有基地地理位置图和生产地块分布平面图,规模较大的基地要对生产地块统一编号。

(三)规模较大的基地要逐步建立农药残留速测室,配备与基地生产规模相适应的速测仪器设备和经过培训、具有检测资质的专门质量检测人员。

(四)基地要建立档案室,存放基地与农户档案、生产管理档案及产品档案等。

(五)规模较大的基地要有经过培训的人员,逐步配备微机,并与山东农业信息网、威海农业信息网链接,能利用微机及时发布有关信息。

(六)凡已通过农产品认证的获证单位要选派业务素质强的人员做为内检员,参加有关培训,在农产品认证证书有效期内达到内检员资质条件要求,负责本单位内部质量安全管理。

第六条 基地管理要健全完善运行机制和管理机构。

(一)基地要依托农业龙头企业,积极组建为基地、农户搞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积极推行“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等模式,实施组织管理。

(二)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具体负责基地的建设、管理和产品营销。基地管理人员、技术服务人员和生产人员均应参加相应标准化技术培训。

(三)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要对农户提供统一供种、统一供药、统一供肥、统一技术、统一销售的“五统一”服务。

(四)基地要制定生产计划,填写生产计划表,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包括统一服务制度、质量检测制度、档案管理制度、农资使用管理制度等。

(五)基地要根据认证产品的国家和行业标准制定科学的生产操作规程,发到每个生产者手中,确保按规程操作。有条件的要实行国际通行的HACC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标

准。

(六)所有认证单位要签订《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责任状》。基地要成立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领导小组,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并且制成刊板,全部上墙。刊板包括《基地建设领导小组》、《生产管理制度》、《生产资料使用管理制度》、《监督检查制度》、《技术指导与培训制度》、《生产技术规程》及《保证声明》等。

(七)基地应当按照法律、行政法规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合理使用农业投入品,严格执行农业投入品使用安全间隔期或休药期的规定,防止危及农产品质量安全。

(八)基地及农户要建立生产档案,认真做好记录。特别是对农药、肥料及作物生长调节剂等生产资料的名称、来源、用法、用量和使用、停用日期及操作人等要有详实的记录。农户的生产操作记录应在产品出售后一周内提交基地管理机构存档,并完整保存2年。

(九)有条件的基地应在产品上市前进行农药残留抽检,并将检验结果记录存档。

第七条 基地要建立或指定专门机构对基地投入品实施管理,负责推广、监督使用经国家权威部门认定并推荐使用的农药、作物生长调节剂及肥料等生产资料。严禁使用国家禁止生产、销售、使用的农药、化肥等投入品。

(一)基地使用的农药、肥料等投入品,由基地投入品管理机构统一组织对供应商进行考察,考察合格后统一购进和供应,并在基地生产技术人员指导下按技术操作规程使用。

(二)规模较大的基地应建立农资专供点,设立专门的农药、肥料、种子贮藏库,并做好进出库和销售记录。

第八条 基地产品包装与标识管理应遵守下列规定:

(一)基地销售的农产品,按照农业部《农产品包装与标识管理办法》规定应当包装或者附加标识的,须经包装或者附加标识后方可销售。包装物或者标识上应当按照规定标明产品的品名、产地、生产者、生产日期、保质期、产品质量等级等内容;使用添加剂的,应当按照规定标明添加剂的名称。不须包装销售的农产品,至少应当标明农产品的品名、生产地、生产者或者销售者信息,可以采取附加标签、标识牌、标识带、说明书等方式进行标识。

(二)基地销售的产品,要如实填写销售记录,基地销售记录要完整保存2年。

第九条 各市区要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发展规划和管理办法,抓好组织实施。

第十条 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定期对基地环境、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包装、标识以及档案记录等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对因环境控制不力、施用禁用生产资料和违反操作规程而造成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要给予批评教育,责令其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依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予以处罚,撤销其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称号,并公之于众。第十一条 本办法由文登市农业局负责解释。

篇3:农业标准化基地管理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化,农超对接

农产品是来源于农业的初级产品, 即在农业活动中获得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及其产品, 是人们维持生存的必需食品来源, 也是食品加工的主要原料。农产品质量安全不仅关系到农产品生产者的利益, 而且关系到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乃至生命安全, 关系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

一、农产品质量安全面临的紧迫形势

1、国际社会对农产品质量要求高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美国、欧盟、日本等相继出台一系列法律法规, 更新了原有的规定, 对食品、农产品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蔓延, 贸易保护主义快速抬头, 技术壁垒不断强化, 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更加严格和苛刻, 质量安全已成为制约农产品出口的重要因素。据国家统计局数据, 三聚氰胺奶粉污染事件以后, 有32个国家和地区从我国350多批出口食品、农产品中检出三聚氰胺, 88个国家和地区对我国出口食品、农产品采取了限制措施, 全面加强了检验, 对我国农产品出口带来严峻挑战。

2、国内农产品质量安全形势严峻

随着农产品供求关系的变化和城乡居民安全消费需求的提高, 公众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日益关注,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变得更加敏感和重要。同时, 我国举办国际性活动日益增多, 我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必然引起全球更多的关注。此外, 随着网络技术和传播媒介的发展, 个别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对社会和公众的影响越来越大, 并引发连锁反应, 对产业健康发展造成严重打击, 给广大农业生产者带来极大损失。2006年的红心鸭蛋事件、2007年的多宝鱼风波和香蕉癌事件, 2008年的柑桔大实蝇事件和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件, 2009年广州生猪瘦肉精事件, 2010年的海南毒豇豆事件等等, 连续发生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都在警示我们, 农产品质量安全已成为关系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乃至社会和谐稳定大局的重大问题。

3、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面临的挑战大

当前, 我国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时期, 保障农产品供给总量平衡、结构平衡和质量安全之间的矛盾依然突出。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已进入了风险高发期和矛盾凸显期,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面临许多问题和困难。一方面, 农业生产经营主体量大、面广、基础弱, 监管难度大, 农产品的生产环节多、供应链条长, 质量安全问题和隐患多。特别是非法生产销售禁用农兽药及化学物质行为屡禁不止, 农业投入品违规生产经营问题仍然突出, 个别产品质量安全事件时有发生。另一方面, 目前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基础薄弱, 法律法规配套和标准体系亟待完善,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执法存在薄弱环节, 属地管理责任制和部门间协调机制不够完善, 各级农业部门行政监管力量严重不足, 行政执法队伍不健全, 普遍存在缺人员、缺手段、缺经费的困难;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基础较弱, 尤其是乡镇基层检测“空白”, “检不了、检不出、检不准、检得慢”的问题较为普遍。

二、农业标准化基地建设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保证

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环节在农产品生产过程, 包括农产品的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措施3个方面。建立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 严格按照标准化要求进行生产, 加强生产环节的技术指导和监督管理, 是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基础。

1、建立健全农产品生产标准体系

各级农业主管部门要根据《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以及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的规定, 结合本地优势农产品和主导产业发展要求, 围绕蔬菜、水果、茶叶、大米、食用油、肉类、禽蛋、水产品、奶制品等9类主要农产品, 制修订生产技术规程, 建立健全农产品生产标准体系, 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控制提供有据可依、操作性强、切合实际、全过程、全方位的标准体系。

2、建立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

目前我国的农产品生产的组织形式主要是家庭为单元自主生产, 生产规模较小。针对我国目前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形势的现状, 加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 从生产环节把住农产品质量安全关。一是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社。按照“自主管理、自负盈亏”的管理模式和“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 把分散经营的农民联系在一起, 形成规模化生产, 严格按照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进行生产, 加强自律性管理, 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二是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建立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户联系, 建立生产基地, 进行订单生产, 按照标准化生产技术要求, 统一组织生产经营。三是培育壮大农产品生产专业户和生产大户。通过耕地等生产要素流转, 形成一批农产品生产经营大户, 促进农产品规模经营。

3、加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的宣传普及

各级政府、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标准化知识的宣传普及力度, 提高农民和广大消费者的质量安全意识、标准意识。农技推广部门要根据农产品生产季节、种植品种、生产布局, 将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操作规程转化为通俗易懂、操作简便的操作卡、明白纸, 按作物分季制定分发到村组和农户, 督促和指导农户按照操作卡和明白纸的要求进行生产。

4、加强农业环境保护和农资打假力度

(1) 加强产地环境监督管理。一是搞好产地安全状况普查与分类。根据农产品产地要求, 对农产品生产基地安全状况进行普查, 根据普查结果划分农产品适宜生产区和不适宜生产区。对适宜生产区制定相关保护政策, 对不适宜生产区结合农业产业布局与结构调整改种其它作物。二是加强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根据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申报条件与要求, 对适宜生产区向省农业厅申报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 确保农产品生产基地100%通过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同时对已认定的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要加强监督和管理。三是加强基地“三废”污染控制。加强对农产品产地周边污染源的监管, 严禁向农产品产地排放或倾倒城市和工业“三废”。指导农业生产者搞好基地清洁生产, 做好农药瓶、包装物、农膜等废弃物的分类处理, 防止二次污染。四是加强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建立农业环境定位监控点, 从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要素入手, 定期对农产品产地环境进行监督监测, 及时掌握产地的土壤、大气降尘、灌溉水质、农产品质量等情况、农药、化肥、地膜使用情况以及对产地环境污染情况。

(2) 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一是加大农资打假力度。组织农业、工商、安监、质监等部门联合, 采取集中整治与日常监管相结合的方式, 加大农资打假力度, 依法取缔无证无照经营, 严厉查处假冒伪劣农业投入品和禁限用农药的生产、销售和使用行为。二是经常性开展农业投入品巡查。定期和不定期地对农资经营单位、生产基地进行巡查, 特别是在农药使用高峰期, 要针对重点区域、重点农药品种、重点蔬菜品种, 加强巡查力度。三是加大对农药抽样检查力度。加大对农药的抽样检查力度, 重点对标识标签不规范、混配农药等进行抽样送检, 检查农药中是否添加禁限用农药成份。对标识标签不规范、添加禁限用农药成份、假冒伪劣农药等, 要依法严厉查处。

5、“农超对接”必须以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为前提

2009年, 商务部、财政部、农业部在全国选择了15个条件相对成熟的省份开展“农超对接”试点, 国家安排了4亿元资金, 将在全国建设200个“农超对接”项目, 重点支持大型连锁超市和农产品流通企业的鲜活农产品冷链系统、配送中心项目, 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的快速检测系统和基地农产品品牌建设项目。“农超对接”让合作社农民、消费者和超市三方实现共赢, 从而解决了农民鲜活农产品的销售难, 运输难等瓶颈, 也让相应的城市的居民在较短的时间里购买到新鲜农产品。但是, 在“农超对接”过程中, 必须以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为前提, 从诚信体系建设、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和检验检验制定建设等方面着手, 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机制。

三、实现“农超对接”所需要的体系制度建设

1、建立诚信体系

标准化生产基地的农业投入品经营单位、农产品合作社、农民等生产经营主体, 要自觉严格按照标准化生产的要求, 禁止销售和使用禁限用农业投入品, 按规定的用量和安全间隔期科学、安全使用农业投入品。对农业投入品经营单位、专业合作社和合作社农民要建立诚信档案, 对市场检查和产品检验检测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要进行登记, 并向社会公示, 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 提高基地生产经营者的诚信经营意识和质量安全意识。

2、建立质量追溯体系

农业投入品经营单位和超市要建立经营台账, 详细记载农资产品和农产品的进货渠道和销售去向;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民要建立生产档案, 记载农业投入品购买情况、使用时间、用量等详细信息。一旦发现农产品质量问题, 将按经营档案和生产档案进行追查, 并对造成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直接责任人依法进行查处。

3、完善检验检测制度

超市和专业合作组织要配备必要的农产品检验检测设备和检验检测人员, 建立和完善检验检测制定。专业合作组织要对生产基地的农产品进行检验检验, 严格执行市场准出制度, 对检测不合格的农产品禁止出售。超市要与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签订产销对接合同, 严格执行市场准入制度, 对获“三品”认证的农产品、签订了产销对接合同的农产品和有县级以上检验检测单位质量检验合格证的农产品准予入市销售, 但必须进行抽样检测, 如发现质量问题, 必须作退市处理, 并向当地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部门报告。对除上述三种以外的农产品必须经质量检验合格后方可入市销售。

参考文献

篇4:农业科研基地管理研究

关键词 科研基地 ;管理 ;制度建设

中图分类号 C916

Abstract Summarize and analyzes the problems which existed in the base management of agricultural research institutes, and put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quality management, perfect management system, enhance the management level of the research base, expand the scope of the func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base, provide important support for the China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Key words scientific research base ; management ; system construction

建设农业科研试验基地是农业科研院所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是实现科研与生产、经济良性循环的重要平台,同时对农业科研院所创造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和培养高水平的创新人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不影响院所科研基地功能的情况下,可以充分发挥基地的资源优势,拓展基地功能范围。例如,通过农业科学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示范与推广,改造传统农业;引导农民使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品种,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农民增加收入;开展旅游观光多样化经营,提高科研基地可持续发展能力,拓展农民增收渠道,繁荣农村经济,富裕农民生活;通过科技成果转化经营,带动农民走产业化之路,促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加快推动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 中国农业科研基地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中国农业科研基地发展现状

中国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型的重要历史时期,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与完善成为当今时代的迫切需求[1]。农业科研院所作为国家农业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成分,直接承担了大量的农业科研和技术攻关项目。作为农业科研院所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和工作平台,农业科研院所不断完善科研基地的建设与发展,使其形式不断多样化,内涵不断丰富,功能不断拓展。目前,中国农业科研基地建设不仅起点高,规模大,而且发展迅速,入驻的研究所、课题组、科研人员及企业数量与日俱增[2-3]。农业科研单位科研基地作为培养高级农业技术人才的实践场所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开展创新农业科学研究和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4]。加强农业科研基地建设既是创新型国家建设和国家宏观科技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提高农业科研院所自主创新能力、增强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创建高水平科研院所的必然要求。要使农业科研基地成为产学研相结合、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平台,同时使之成为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农艺、新农机的重要场所。

1.2 中国农业科研基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目前中国农业科研基地工作内容的不断变化和基地功能范围的拓展,加上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多偏重理论研究,对科研基地建设、投入、定位重视不足,农业科研基地管理明显滞后于基地发展要求。农业科研基地的管理水平、服务质量与基地发展要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不能满足科研、教学的需要。因此,基地工作人员应在不断变化的工作中转变思路,适应新的工作需要,以提高科研基地管理水平,拓展科研基地的功能,为发挥科研基地的重要作用提供保障。

2 加强中国农业科研基地管理建设

农业科研基地的建设是为了进一步开展科研事业,基地的功能定位即使用管理与服务,且重在服务。然而,目前中国农业科研基地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难以满足科研事业发展的需求。在科研基地运行中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基地管理队伍,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建立管理与服务机制,对基地进行科学、规范的管理,才能充分发挥基地各项作用。

2.1 完善基地管理制度

规章制度是行为的约束,更是对执行力的重要保障[5]。完善的基地管理规章制度是科研基地有效管理和高效服务的根基。

(1)首先,完善基地组织管理制度,成立基地领导小组,明确分管责任人,建立基地工作人员考核制度。尤其是作为基层管理人员,上对分管领导,下对科研人员、基地工作人员,其工作能力决定了各项工作能否及时落实及基层工作人员的稳定,应采取定期考核制度及时发现问题,随时改进工作。

(2)其次,完善基地使用管理办法,统一调配设施分配,提高基地设施使用效率,避免闲置浪费,明确管理方与使用方责任划分,有效解决设施运行维护费用。

(3)再次,完善物资采购制度,采取物资采购入库、使用登记制度,避免物资重复采购,确保紧缺物资及时采购补充,保障物资安全和有效使用。

(4)最后,完善基地收益的分配制度,本着“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确保收益公平合理分配,促进科研基地健康可持续发展。

2.2 提高工作人员的敬业精神

积极的工作态度是取得良好工作业绩的前提条件。首先,要充分调动基地工作人员的积极性,通过深入进行信念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法纪法规教育,引导基地工作人员树立正确的大局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基地工作人员的主人翁意识,提高基地工作人员的敬业精神;其次,可以通过制定考核制度,设定考核目标,按照考核制度的奖惩原则实施并及时兑现,提高科研基地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nlc202309021120

2.3 提高基地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

由于多数农业科研基地建设位置较偏远,工作环境相对较差,工作人员不足,面向社会招聘的基地工作人员,由于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其专业技能和试验操作能力均难以满足科研试验的要求,并且技术性较强的工作人员流失严重。解决办法有:(1)通过专家专题讲座、现场技术培训等提高基地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2)严格执行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保障基地工作人员的合法权益,确保熟练技术工人队伍的稳定性,为科研试验的顺利进行提供有力保障。

2.4 借助计算机提高科研基地管理水平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突飞猛进,计算机自动控制、网络技术等已成为生活、工作及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逐渐改变着人类的生活和思维方式[6]。农业科研基地只有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提高管理水平及工作效率,才能在开发的、竞争的、全球一体化的大环境中取得领先地位。

(1)将基地设施的日常管理、维修和保养纳入计算机管理系统中。针对基地道路、供排水管道、电力、机械设施及仓储物资设计一对一的责任制度,落实到人,以便于年度检查、核实及经费预算等工作的开展。

(2)将人员管理纳入计算机管理体系中。农业科研基地作为劳动密集型的试验基地,季节时效性特别强,在短时间内需要聘用大量临时工作人员以解决用工不足问题,容易引起很多争端。而且临时招聘的工作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很难保证科研试验的质量。采用计算机管理体系,可以做到合理安排用工、责任到人、强化技术管理,科学统计工人出勤时间、工作内容等,提高人员管理水平,从而保证科研试验的质量。

3 农业科研基地功能的拓展

在保障科研基地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可以拓展基地的其他功能。这是基地科研工作的重要补充,是基地反哺科研、提高科研实力、推动基地合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同时也是打破传统基地单一经营模式的重要方式,是宣传院所科研实力、展示科技成果的重要手段。

农业科研院所科研基地功能的拓展方式主要有:生产经营、旅游观光、农业技能培训、农业技术推广、科普宣传、科技成果示范以及新农村建设等。通过生产经营、旅游观光和科普宣传等将院所科研基地打造成集高新科技成果示范、新品种推广、旅游观光于一体的对外展示平台;开展农业科技成果示范及作物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加快现代高新农业建设的步伐;通过农业技能培训、新农村建设,可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水平,从而促进农业信息化建设,推动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4 结语

农业科研院所科研基地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随着科研任务的变化,基地功能和任务也随之变化。科学规范的管理是基地正常运转的重要保障,可确保农业科研院所各项科研任务的顺利完成,为推动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熊银解,傅裕贵. 农业技术:创新、扩散、管理[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2] 何循宏,徐红兵,卞立方. 农业科研单位新建试验基地选址体会——以江苏省农科院溧水植物科学基地为例[J]. 农业科技管理,2010,29(2):24-26.

[3] 徐红兵,茅燕峰. 院外试验基地土地资源管理的探讨——以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为例[J]. 农业科技管理,2010,29(5):48-51.

[4] 郭久荣,崔卫芳. 试论农业高校科研基地建设问题---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例[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5):122-126.

[5] 丁维荣,陆中兰,罗海荣,等. 浅议提高农业科研基地的服务保障能力[J].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2,23(12):40-42.

[6] 李 莹, 吕 智. 计算机与现代农业发展的科学管理[J]. 现代情报,2004(7):47-48.

篇5:农业标准化基地管理

高县政府副县长 李诗淮

农业标准化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科技兴农”的载体和基础,是实现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近年来,高县在加速建设“经济强县”目标的过程中,立足实际、超前谋划、高点定位,以创新的思维和务实的举措,以农业标准化为载体,推进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主动融入全省、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格局,努力走出一条具有高县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通过努力,全县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初显成效,已建立并验收省级茶叶农业标准化示范乡1个,正在创建的省级示范项目3个。

一、高县实施农业标准化的产业优势

高县是典型的丘陵农业县,是全国茶叶基地县、全省蚕桑基地县、畜牧基地县。近几年来,大力实施“产业富民”战略,以抓工业的理念抓农业,以龙头企业带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了产业有龙头、龙头带产业的新格局。山区茶叶经济带、平坝蚕桑经济带、河谷竹业经济带“三带”布局进一步优化,蚕、茶、竹、畜、粮和劳务输出“5+1”农业支柱产业提档升级。被评为“全国食品工业强县”、“四川省最具活力十大特色县”,是“全省产业基地强县培育县”。2010年,实现农业产值22.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760元,增长16.2%,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一)产业发展初具规模。一是蚕桑产业。全县已建成桑园面积18万亩、年产茧10万担的蚕桑基础,2010年全县产茧11.2万担,继续保持全省第二、川南第一。蚕农售茧收入达到1.48亿元,同比增加58.8%;二是茶叶产业。茶园总面积12.06万亩,全年生产各类茶叶5265吨,产值2.5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1.8%、50.4%; 茶业经济的区域特色产业效益已逐步显现,成为我县农民致富增收的重要来源。

(二)龙头企业不断壮大。农副产品加工业保持了快速增长,涌现出高洲酒业、立华丝绸、早白尖茶业等一批省市重点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主体数量增加,实力增强,品牌更响。全县农业产业化企业44个,其中重点龙头企业24个,年产值上千万元的8个、超亿元的6个,辐射带动农产品生产基地21个,面积36.3万亩,各龙头企业带动农户22.17万户,通过订单合同、二次返利、股份合作等形式紧密联结农户占带动总数的75%。

(三)专合组织逐渐规范发展。市场流通体系不断完善,全县专合组织已达144个,增长8.2%。其中种植业101个、养殖业21个、加工运输业3个、服务业6个、其它3个。成员数63426个,带动农户85310户,占总农户的75.3%。会员人均收入8971元,同比增长8.7%。

二、突出重点,示范带动,强势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

(一)明晰发展思路。

按照“因地制宜、突出优质、强化基地、壮大产业”的思路,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依靠科技,创新机制,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优化产业区域布局,大力推进现代农业良种化、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建设以特色产业为主导产业的集中发展区,把我县建成全市重要的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和供给基地。

1、坚持市场导向。以市场为导向,用市场化手段调整农业结构,着力培育壮大我县优势比较明显、市场前景广、产业覆盖面大的茶叶、蚕桑等优势特色产业。

2、坚持区域合理布局。立足资源优势、区位优势,把优化产业基地布局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举措。围绕县委、政府确立的“三带”产业发展布局和“5+1”支柱产业,引导特色产业基地向优势产业带聚集,着力优化种植结构、品种结构、品质结构,引导生产要素向基地集中,促进优势区壮大规模、提升效益。努力形成“核心示范、连片发展、全面覆盖”的产业发展格局。

3、坚持科技创新引领。加强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的研发、引进、集成和推广,良种良法良制配套,构建产业技术体系,实行标准化生产,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4、构建现代产业化经营体系。采取多种形式,强化产前、产中、产后衔接,着力培育农产品交易市场,发展乡村鲜活农产品市场,培育现代农产品加工企业,形成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中心,做强龙头企业,壮大品牌,构建现代物流体系,推进农工贸一体化,形成以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运行机制。

5、坚持尊重农民意愿。充分尊重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和生产经营主体地位,强化引导和服务,鼓励农民积极参与基地建设,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二)突出主导产业示范效应。

围绕全县蚕、茶、竹、畜、粮等主导产业,我县选择了“羊田茶叶、立华蚕桑、高洲高梁、早白尖茶叶”等重点农产品创建标准化示范乡,通过大力推广“公司+农户+标准(科技)+基地”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以农业标准化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的全面提升。以示范乡带动效应促进标准化的推广,并取得经济、社会和生态的最佳效益,达到高产、优质、高效的目的。

推进茶叶标准化建设:一是加大了茶树良种化建设,以茶树良种化建设为抓手,进一步扩大茶园面积和生产规模,壮大茶树良种繁育基地,不断改善茶叶生产基础。二是加大标准化建设力度,加强基地质量监控,着力推进无公害基地整体认证;积极支持企业开发绿色食品茶、有机茶,走高效生态茶产业之路;支持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推进生产车间标准化建设;支持企业创立品牌,大力实施产业化经营。三是制定县级茶叶生产、加工标准化技术规程,健全完善茶产业体系,增强市场竞争力,提升高县茶叶在全省的知名度。

推进蚕桑标准化建设:突出科技含量、规模发展,实现“五化”、“一高”。“五化”即桑蚕品种优良化,每年新建和改造桑园10000亩;小蚕共育化,每年新建标准化小蚕共育室100间,小蚕共育面达到100%;大蚕省力化,每年新(改)建标美化蚕房(棚)500间,省力化饲养面达到100%;上蔟方格化:每年推广方格蔟片75万片,实现上蔟使用方格蔟比例占到100%以上;消毒防疫专业化,95%的蚕农户有消毒池、贮沙坑、石灰缸;“一高”即高效利用和开发。每年在蚕区新建沼气池500口,桑园间种蔬菜、蘑菇、牧草等,实现桑园的立体开发,蚕桑附产物的循环综合利用。

推进高粱标准化建设:通过全面推广示范优良品种,统购高粱种子,集中育苗,确保出芽率在95%以上,壮苗率在90%以上,按高粱生产周期,强化各时段管理,推行适时早播等关键增产技术,普及配方施肥,全面实施绿色植保技术等措施,综合提高高粱单产。并采取“二次返利”模式,对发展较好的镇乡和农户采取奖励化肥和酒糟粉的方式予以返利。

目前,全县通过验收的省级茶叶农业标准化示范乡1个,正在创建的省级示范项目3个(1个高梁示范镇、1个蚕桑示范乡将于今年5月中旬验收,1个茶叶示范乡将于明年验收),并正申报创建1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标准化示范项目的建设,有力推动了农产品的品牌提升,“早白尖茶叶”、“林湖红茶”、“凯华茧丝”和“金潭玉液”等一批有影响力的优质产品走向市场,不断增强了产品和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三、深化农业标准化发展,加速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

(一)突出规模发展,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

现代农业是领域宽广的多元产业体系,是以信息传递、现代物流、博览会展、农业旅游、合作组织等为重点的现代农业服务业,建设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突破小农经济“小而全”的历史性局限,走上产业化、专业化和市场化路子,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

1、加快基地规模化发展。进一步优化农业区域布局,着力构建特色板块基地,提升 “5+1”农业产业化水平,形成产业成带、基地成片的新格局,加速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规模效益。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的要求,切实建好企业“第一车间”,发展订单农业,促进初级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通过多种形式实现龙头企业与生产基地的对接,建立数量充足,质量稳定的原料产销基地,切实解决好农产品对龙头企业供不应求的矛盾。

2、加快产业化经营。以实现龙头企业与农民的良性互动为原则,坚持以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按照“扶强、扶大、扶优”的原则,大力引进和培育有竞争优势和带动力强的涉农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以庆符--文江农副产品加工园区为载体,培育“贸、工、农”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成农业生产规模化经营和现代化流通体系,推动农产品从粗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着力延伸产业链,使农产品上档次、增效益。

3、加快专业化服务。要培育农产品经纪人、营销大户、中介组织等农产品流通主体,支持供销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技术协会、农民经纪人、龙头企业等提供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服务,与广大业主、农业企业结成了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当好农产品市场的第一信息员、农产品流通的第一直销员和引领农民进入市场的第一领航员,农民提供农资、信贷、农产品销售、技术指导等全方位的服务,逐步形成上连市场、下连农户、信息畅通、购销快速、农民信得过的流通网络。

4、加快市场化建设。有计划、分步骤地培育一批农产品产地交易市场和专业批发市场,为高县农产品“走出去”搭建平台和桥梁。要加强粮油、茶业、蚕业、果业、畜产品等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建设农产品产地大市场,与农产品销区大市场连接,进入大型连锁超市,建立一个全方位、高标准的物流基地,形成发达的农业市场体系,为农产品销售以及现代农业服务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实现农业的高度市场化。

(二)突出提质增效,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

现代农业是现代科技支撑起来的农业,要坚持把农业增效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千方百计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比较利益和综合效益,以科技优势抢占现代农业发展的制高点。

1、加强技术引进与推广。抓好一批面向农业、农村的重点农业技术、与产学研机构建立互助平台,开展动植物新品种选育、配套技术和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农产品精深加工及资源综合利用等关键技术攻关,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市场竞争力强、附加值高的新技术、新产品。每年每个产业至少引进、示范、推广2--3项新技术或新品种。

2、发展现代设施农业。把科技含量高、附加值水平高、经济效益高的“三高”动植物品种为重点,在向家坝引水工程灌区、七仙湖水库、惠泽水库等水库灌区和南广河提灌区域,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载体,以提高机械化水平为基础,加快发展智能化大棚、中小拱棚、滴灌喷灌、容器育苗、标准化菇房、低温保鲜库等设施农业。积极扶持连片开发农村产业,尽早建成一批规模化、标准化、安全高效的设施农业生产基地。

3、发展绿色和有机农业。以生态、安全为前提,突出抓好生猪、家禽、粮油、茶叶等优势农产品无公害、绿色和有机认证,建立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检测站,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技术指导,在农产品生产、加工、贮藏、包装、流通、销售各个环节严格执行绿色和有机标准,全面提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在我县农产品中的比例。

篇6:农业标准化基地管理

一、“高效茶园”示范基地建设标准

(一)基地连片建设50亩以上,园相整齐,树势健壮。

(二)建有供水抗旱水池、供水管道等灌溉基础设施。

(三)建有机采操作道,实现机械修剪及采茶。

(四)园内悬挂频振式杀虫灯、黄色粘虫板等防虫设施,有专业机防队,病虫防治达到无公害要求。

(五)茶园栽植遮阴树30棵/亩。

(六)茶园实行测土配方施肥,亩施配方肥100公斤。

(七)亩平产干茶100公斤,亩产值达到5000元,名优茶产量比重达到30%,名优茶产值达到70%。

(八)建有示范基地管理日志,产品达到无公害质量要求,抽检质量合格。

(九)以村为单位建设,村委会有专人负责,有基地建设和管理方案。

二、茶叶示范户评选标准

(一)农户建设茶园3亩以上,茶树按规格种植,亩平2900丛。

(二)茶园水、肥管理良好,树势健壮,园相整齐,园内无杂草及其它农作物。

(三)严格按技术人员要求实行测土配方施肥,开展定型修剪,加强茶园病虫无公害防治。

(四)亩产干茶100公斤,亩产值达到5000元,名优茶产量比重达30%以上。

三、茶叶加工厂建设标准

(一)加工厂厂房建设面积不少于150平方米,地面硬化,墙面白化,通风出烟良好,整洁卫生。

(二)加工机械至少要配置以下设备:60型滚筒杀青机一台,110型复干机两台,55型和35型揉捻机各一台,一拖二平板灶一台,并尽量采用不锈钢机械设备。

(三)有具备经营能力的管理人员和技术较高的茶叶加工技术人员。

(四)证照齐全,管理规范,能严格按茶叶加工技术质量标准和市场准入要求开展生产。

四、“高效桑园”示范基地建设标准

(一)集中连片桑园50亩以上,地势开阔,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桑树品种良好。

(二)建园采取抽槽整地,施足底肥,标准化建园。定植标准株行距为0.4m2.5m,每亩不少于660株;定干高度30厘米,留足支干,按标准分季节修剪;园相整齐,树势健壮。

(三)抚育管理规范,田间无杂草。

(四)有采桑干线道路,有基本的排灌设施。

(五)实行测土配方施肥,桑叶产量和质量良好。

(六)蚕农适时开展技术培训,实行小蚕共育、方格簇等科学养蚕方法,养蚕效益明显,每张蚕种产量达到45公斤以上,亩产值达到1500元。

(七)高效桑园示范基地以村为单位建设,村委会有专人负责,有基地建设和管理方案。

五、养蚕示范户评选标准

(一)农户建设桑园面积3亩以上,年养蚕5张蚕种以上。

(二)桑园建园标准,园相整齐,树势健壮。

(三)有标准的养蚕室,有配套的蚕具,能熟练掌握科学养蚕技术,年蚕茧产量225公斤以上。

(四)严格按技术人员要求实行测土配方施肥,开展定型修剪。

(五)田间抚育管理规范,无杂草,无影响桑树生长的其他农作物。

六、农户养蚕室建设标准

(一)以农户为单位建设专用养蚕室,面积50平方米以上。

(二)选址要求:四周开阔干燥,通风良好;远离畜禽舍,临近水源。

(三)建设规格:一般蚕室长8~10米、宽5~6米、高2.8~3.3米;砖混结构,有对流窗(前后要开窗户);六面光(水泥硬化地面、石灰墙壁、屋顶要平滑)。

(四)基本要求:容易调节和保持室内适宜的温湿度;便于通风换气;室内光线均匀良好;能彻底消毒;有蚕架、蚕簇、蚕匾等蚕具。

(五)其他要求:蚕室终年严禁堆放粮食,柴草等物,防止产生壁虱。平时洼意关闭蚕室门,防止有毒气体或其它不良气体飘逸至室内。

七、烘茧站建设标准

(一)建设选址在镇规划范围内,交通便利,蚕农集中。

(二)站房建筑面积150平方米以上,地面硬化,墙面白化,整洁卫生。

(三)按标准建设密封烘茧房,有专业烘茧设备和烘茧灶,日烘茧量可达2500公斤以上。

上一篇:游秦皇岛野生动物园作文600字六年级下一篇:美丽庭院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