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发展

2023-01-27

第一篇: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发展

农业与农村发展在中国现代化中至为重要

。农业与农村发展在中国现代化中至为重要,有关研讨在会议中占有较大比重。(1)农业经济组:双方都认为农业必须走产业化、市场化、精致化之路,在市场经济推动下,实施科技兴农路线,形成合适的规模、效益与经营方式,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大陆学者较注重论述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宏观体制层面的发展经验;台湾学者则从红豆、柑桔、香蕉等经济作物经营的微观层面展开论述,探讨农会合作组织发展中的问题,并指出加入WTO组织后农产品市场将面临严重挑战。(2)城乡发展组:双方都认为城、乡的现代化要有整体的思路与清晰目标,使城、乡的发展各有特色;要有科学的规划并运用市场经济手段来推进;必须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坚持“生产、生活、生态”并重,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大陆学者较多论述发展小城镇的经验,并介绍名城的保护与建设;台

,是海外侨胞的“家”。我们愿意和你们携起手来,共同努力,为各国华社的进步和发展,为中华民族在21世纪的伟大复兴

以上是我们近年来在有关部门和各位侨领的大力支持下,开展“为侨服务”工作的基本情况,这与海外侨胞对我们的期望还有很大差距。我们真诚地希望与会的各位侨领对我们的工作提出批评和建议,以帮助我们把“为侨服务”的工作做得更加扎实、有效。

让海外侨胞更加全面、准确地了解中国

“友谊之花”生根发芽

”。大会以“联谊、团结、发展”为宗旨,就华侨华人社团在21世纪面临的改革与发展的重点课题进行深入研讨,进一步明确了新世纪社团工作的努力方向,取得了广泛共识。这是我们强化联谊交友工作,与海外华社建立有效联系机制的一次成功尝试。广东、福建、海南、广西、云南、河南、天津、山东、浙江、江苏等省、市侨办也举办了多次世界性、区域性同乡恳亲活动。各级侨办的热情接待让海外侨胞在分享祖(籍)国日益强盛的喜悦和自豪的同时,也感受到来自祖国亲人的真诚关爱。在“请进来”的同时,各级侨务部门也加强了“走出去”开展工作的力度。国务院侨办领导每年出访20多个国家,慰问侨胞、了解侨情、听取意见,进一步密切了与海外侨胞的情谊。地方侨办特别是一些内陆省份侨办,出访活动也明显增加。通过“请进来”特别是“走出去”的工作,各级侨务部门广交、深交了大批朋友,密切了与华侨华人的感情,加强了与华侨华人社团的联系。

在广交新朋友的同时,侨务部门也时刻想念着那些对海外华社做出突出贡献,与我们有着深厚友谊的老朋友。去年,国务院侨办专门邀请了两批老侨领偕眷属来华体检、观光,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敬贤的传统美德。这项活动我们将长期坚持下去。在住在国出生的新生代,是华社的未来。为加强与他们的联系,国务院侨办还于2001和2002年连续举办了“海外华裔中青年企业家华夏行”活动,加强了与他们的联系,延续和深化了其父辈与我们的友谊。

地学生通过实地考察,促进他们深入认识了解两岸的发展与变革。 前往云南进行考察交流,本次交流考察首站就来到了昆明,考察内容“想与昆明市新型志愿者--春城义工座谈、交流,了解春城义工服务行动计划的具体内容,学习春城义工服务的先进经验”。共青团昆明市委本着“互惠互利、互动互补”的原则,不断加强内外青年组织的交流与合作。加强与经济发达地区青年组织和志愿者组织的接触和联系,组织青年友好访问团进行互访,增进两地青年之间的友谊,在互相学习、互相合作的基础上促进了各自的青年工作,逐步建立有利于增进各地青年友谊、有利于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双向机制。在召开完交流座谈会后,香港国际青年交流中心代表和昆明市春城义工一起参加了进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在派仕敬老院,春城义工为敬老院的老人们进行义诊、义务理发、电器维修、卫生打扫、陪老人聊天谈心等志愿活动,来自香港的青年朋友们也配合我们的春城义工一起进行志愿服务活动。

通过交流活动,加强了昆明市青年志愿者、春城义工与港澳台和海外青年组织的联络,帮助昆明的团员青年培养世界眼光,学习和借鉴国内和国外的先进文明成果。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带动昆明市志愿服务和公益事业各个领域工作的深入开展。同时与香港青年组织也建立了良好的互动关系和深刻的友谊,以这样的考察交流活动培养了香港青少年对中华民族的认识,及对祖国的归属感,以及增强了他们参与祖国建设和服务祖国的责任感。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多元一体,是两岸同胞共同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民族认同的精神基石。全面推进和深化两岸文化交流与合作,是两岸同胞的一致愿望,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必然要求。体育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两岸文化交流特别是两岸青少年交流的重要途径。衷心希望两岸青年以两岸青少年排球邀请赛为载体,以球会友,切磋球技,加强联系,建立友谊。希望更多的两岸青少年以两岸青年联欢节为桥梁和纽带,加强交流,增进了解,进一步增强对中华文化、中华民族的认同,凝聚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的共同意志,形成共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创造出中华民族团结、和谐的繁荣胜景。

中共漳州市委书记刘可清在开幕式上发表热情洋溢的致辞。他说,漳州是台胞的主要祖籍地,与台湾地缘相近、血缘相通、习俗相同、文化相传。近年来,漳台两地经济文化联系更加密切。漳台两地青少年交流更加活跃。尤其是两岸青少年排球邀请赛连续在漳州举办,成为两岸青少年在竞技中加深感情、在交流中扩大共识的特色活动,有效地推动两岸青少年交流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希望漳台两地青少年积极投身两岸大交流、大融合中来,以年轻人特有的朝气和活力,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这次两岸青年联欢节——泰宁行活动,让台湾青年朋友亲身领略到泰宁秀美的山水,感受了泰宁深厚的人文历史,为闽台青年架起了一座沟通乡情,增进友谊的桥梁,同时也将助于扩大泰宁在台湾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第二篇: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思考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如何在经济增速放缓背景下继续强化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如何在农业生产“双重挤压”下创新农业支持保护政策、提高农业竞争力,如何在资源环境硬约束下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如何在城镇化深入发展背景下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实现城乡共同繁荣,是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面临的重大课题和重大考验。必须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抓改革促提升,抓创新促转型,抓创业促增收,抓法治促和谐,加快推进云州农业农村现代化。

一、近年来云州“三农”发展成效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市坚持以统筹城乡发展为龙头,扎实做好“三农”工作,农业农村发展成就显著,总体上走在全省全国前列。但对照经济发展新常态要求,我市“三农”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农业农村发展水平与先进地区相比、与人民群众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一)农业农村体制机制活力不断释放,但全面深化农村改革面临新的重大考验。近年来,我市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统筹,完善“三农”发展配套政策,扎实推进城乡一体化系列改革,农业农村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2014年全市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达到95%,今年有望实现全面小康。但相对于

八、九十年代时期,云州干部群众奋勇争先意识、改革创新精神反而有所减退,一些人自我感觉良好,“小富即安”、“小进则满”意识有所抬头。在新常态背景下,制约我市农业农村发展的许多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如农村经济合作社股份制改革后股份流转和退出问题,农村宅基地入市流转问题,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建设问题,农村金融服务创新问题,农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特别是征地补偿、海域补偿、环境补偿问题等等,都需要我们运用改革办法进行破解,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任务十分艰巨。此外,农村产权制度、土地制度一些长期积累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如“小产权房”问题、“外来种田户”入社待遇问题等,并引发了不少信访问题。

(二)现代农业建设扎实推进,但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生态化水平有待提高。“十二五”以来,云州以农业“两区”建设为重点,大力推进新型业态农业、循环农业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基本构建,但农业现代化整体水平仍然不高,农业规模化经营、集约化发展、生态化建设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农业土地规模经营水平较高,但土地集约化利用率不高。2014年,我市土地流转率达到64.9%,规模经营率达到66.3%。虽然跟苏南地区相比有较大差距,如苏州市目前90%以上承包耕地实现规模经营、90%以上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实现流转。但是以云州这样的地形特征,能够达到这样的规模经营相当不错,提高空间也不大了。近年来我市“家庭农场”发展较快,总数达到3297家,但平均经营面积只有158亩,资源整合利用能力不足;散户经营还是主要形式,户均经营面积仅3.1亩,土地利用效率较低。二是农业龙头企业规模不大,影响力带动力有限。2014年,市级农业龙头企业达到286家,但企业规模普遍不大,年产值(销售额)上亿元的95家,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力和区域带动力的龙头企业不多,在全国有一定知名度的农业品牌也不多。三是农业生态环境堪忧,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较大。从云州农业生产条件来看,部分区域水源污染、排放超标问题依旧存在,污染农业灌溉用水;大气二氧化硫及有害颗粒物等浓度依旧较高,近年来酸雨率一直在90%以上,而且绝大部分为ph值在4.5以下的重酸雨;近岸海域环境污染比较严重,部分海域水质已不适合海水养殖。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难度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诚信体系、监测体系、风险预警和评估机制尚不健全,监管队伍尚待加强。

(三)城乡统筹发展全面提升,但新农村建设推进难度增大。“十二五”以来,云州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明显改善,建立了城乡一体的居民养老、医疗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市化率达到70%,统筹城乡发展综合评价得分达到92分。但由于多种原因,新农村建设推进过程中出现了不少新情况新问题。一是农村公共设施建设资金不足,新村建设融资难度增大。长期以来,村镇建设实行以乡镇为主、县市统筹的管理体制,地方财政实力较强的乡镇,能够提供配套资金,可以争取到项目;而经济实力较弱的乡镇,无力资金配套就无法补助,出现了“好的更好,差的更差”的情况。“百千工程”实施过程中,示范村可以得到许多财政资金支持,而未列入示范村的则很难得到资金投入,那些真正需要支持的农村缺少长效资金投入保障,农房“两改”举步维艰。二是城乡生态治理协调机制尚未理顺,农村环境整治难度增大。目前,全市行政村污水治理覆盖率达到55%,乡村人居环境局部改善。但农村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尚未根本扭转,农业水源污染还比较严重,城乡建设管理重叠与生态环境保护缺位的现象并存,城镇污水处理厂和“大管网”建设滞后于农村“小管网”建设,农村生产生活污水治理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到2016年实现行政村污水治理覆盖率90%这一目标难度很大。

(四)农民收入持续高速增长,但快速增收势头难以为继。2014年云州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283元,连续十一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如何在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促进农民持续高速增收,是今后几年“三农”工作面临的重大考验。这主要是三个原因:一是政策资金扶持难以持续。新常态下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有收缩之势,包括企业税收和土地财政收缩,这必将影响政策性农业农村投资,影响农民收入。二是非农就业增收难以持续。新常态下城镇就业率可能下滑,农民非农就业机会减少;同时,新常态下“机器换人”步伐加快,并将成为企业技术升级的主要模式,企业普通用工将进一步减少,农民工资性增收渠道有收窄之势。三是农民创业增收难以持续。由于农村劳动力年龄偏大,科技文化素质偏低,难以适应现代经营管理,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还有一个过程,农民创业增收难度较大。

(五)农村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取得长足进步,但现代乡村治理法治化机制尚需探索。近些年来,我市探索开展了“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村级组织“小微权力”36条等经验做法,农村基层法治建设基础较好。但是按照现代乡村治理法治化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农村基层法治建设仍然任重道远。一是村级组织权力运行尚待规范。主要是村党支部、村委会、村经济合作社、村监会的职责权限还不够明晰,相互之间权力制衡机制还需强化。另外,有部分村党支部、村委会组织涣散,村合作社经济薄弱,民间组织空缺比较普遍,社团组织难以发挥应有作用。二是农村基层治理法规制度尚待完善。今后农村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而相对滞后的法规难以为改革保驾护航,如农村经济合作社股份制改革后如何进行换届选举,合并、破产、清算、注销等法规制度还需及时跟进。三是农民法治意识尚待提高。从目前农村社会矛盾、农民非法上访、农村群体性事件等现象来看,主要原因还是农民法治意识不够强,部分干部依法办事能力还有待提高。

二、新常态下加快云州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战略重点与对策措施

今后一个时期特别是“十三五”时期,新常态将影响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四个全面”布局推进、“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创新驱动和生态优先等政策机遇,都将给农业农村发展带来新动力新挑战。根据新常态下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和特征,我们认为,“十三五”时期云州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总的目标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改革引领、创新驱动,坚持“四化”同步、协调推进,坚持城乡统筹、一体建设,坚持生态优先、持续发展,全面推进农村改革、现代农业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农民创业就业、农村法治建设,加快实现城乡一体化、农业现代化、体制市场化、环境生态化、生活宽裕化、治理法治化,继续保持云州农业农村发展走在全国前列,争取达到长三角地区领先水平,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一)战略重点

1、抓改革促提升。坚持改革引领,全面深化农村各项改革,重点抓好农业经营制度改革、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进一步激发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致富、农村美丽和谐、城乡深度融合,全面提升云州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

2、抓创新促转型。坚持创新驱动,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农业经营模式创新、农村金融服务创新力度,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同融合发展。特别是要加强对农业关键领域的科研攻关,加快科技成果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和应用,大力发展“智慧农业”、“精准农业”,推进农业“机器换人”,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3、抓创业促增收。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完善农民创业培训和服务机制,大力培育职业农民,鼓励和支持农民自力更生、自主创业,发展乡村生态农业、休闲农业、体验农业等现代农业新业态,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4、抓法治促和谐。坚持依法治农、依法治村,加强村级组织规范化建设,深入开展农村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的法治观念,探索符合农村实际的村民自治有效实现形式,提升农村基层治理法治化水平。

(二)对策措施

1、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激发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一是突破股份合作制改革。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全面推进村经济合作社股份制改革。对完全融入城镇的股份经济合作社,加快推进市场化改革,实施股份公司化改造或清算终止,建立混合所有制的现代企业制度。对未能融入城镇的股份经济合作社,坚持以公有制为主导,健全现代治理结构,探索集体所有制主导的混合所有制企业。二是加快推进农村产权登记。结合国家建立和实施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除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等不动产产权的确权登记颁证外,将农房等集体建设用地上的建筑物纳入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范围,建立统一调查、统一确权登记、统一发证的不动产登记体系。对农村宅基地上的违章建筑,要本着尊重历史、尊重传统,区分情况、分类处置的原则,依法有序稳妥地开展确权登记工作,不能简单地不予登记或予以拆除。三是健全农村产权交易体系。建立健全市本级、县(市)区、乡镇三级联动,覆盖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与农村其他资产所有权的全方位农村产权交易市场体系。同时,建立产权交易中介服务体系和征信体系,推进跨县(市)区的网上农村产权交易。

2、推动农业经营制度创新,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效率。一是提高规模经营水平。在土地经营规模方面,鼓励和支持“家庭农场”扩大土地经营规模,在经济林种植、水稻种植、水果种植、蔬菜种植等领域,形成一批上千亩规模的现代化家庭农场。在企业经营规模方面,引导有实力的农业企业突破现有生产规模,扩大投资,加强垂直整合和兼并,争取向大型化、集团化、全产业链发展,做大做强一批有规模、有影响力的农业龙头企业。二是突破单一经营模式。鼓励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农业企业突破主业限制,向相关行业拓展,延伸产业链、提高价值链。畅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与乡村旅游度假、健身养老、网络销售等合作渠道,推动农业生产与金融服务、港口物流、批发市场的互联互通,将农业生产融入中高端服务业之中。三是转化兼业经营模式。加快农用地确权登记进度,并通过政府补贴方式鼓励普通农户流转农用地,促进农业从分散向集中经营转变,农民从兼业向职业化转变,破解传统农业中农民与土地的纽带关系。同时,推动村经济合作社向专业化、职业化方向发展,大力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社,促进合作社向现代企业转型。

3、突破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探索新农村建设新模式。一是突破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根据中央相关政策,结合我市多年来探索的实践经验,制定相关实施细则,明确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的具体操作方式,包括跨乡镇(街道)置换、跨乡镇(街道)入股等操作方式,建立起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二是突破农村宅基地流转制度。与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同步,抓紧制定云州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实施细则。还可以通过行政村合并、建立镇村联合股份合作社等方式,扩大村集体的传统地域范围,使农村宅基地能够在更大范围内,以更合理的价格有偿退出或转让,保障农民权益。三是突破新村建设传统模式。在经济新常态下,以土地出让、楼房出售等资金平衡模式难以持续。为此,在新一轮新村建设中,要坚持农民主体地位,结合农村宅基地改革,将农村住房改建的重点放在城镇规划建成区之内;其他地区的新村建设则以规划先导,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农民自建房为主体,积极稳妥加以推进。

4、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建设生态高效现代农业。一是发展信息化农业。加大现代信息科技在农业领域的推广应用,推进“互联网+农业”模式建设,推进云州特色农产品和农资的电商化销售,建立云州公共农业生产信息采集和数据分析信息系统,建立农产品安全信息回溯系统。二是发展科研型农业。转变传统的农业生产与科研分离模式,推进种业强市建设,建立以市场为导向、农业生产与科研紧密结合的科研型农业,争取在种子产业、智能农业、节水灌溉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促进科研成果的快速转化。三是发展循环型农业。结合“五水共治”,利用国内外先进技术,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畜禽粪便治理,采用农业节水新技术、新手段,打造秸秆综合利用等农业循环利用产业链,推动云州农业向生态、高效、低碳方向发展。

5、坚持政府引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健全农村多元化投融资机制。一是鼓励社会资本参与项目建设。探索农村农业项目建设的负面清单管理模式,营造有利于各类投资者平等准入的市场环境,吸引民间资本、境外资本(如世界银行的低息贷款或无偿赠款)参与项目建设。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带动作用,加大贷款财政贴息力度,扩大农业保险补贴范围,鼓励社会资本通过参控股、并购重组、BT、BOT、PPP等方式参与农村农业项目建设。二是创新农业农村金融产品。扩大“多权一房”抵押融资范围,建立健全涉农贷款担保财产的评估、管理、处置机制,促进更多农业农村资源、资产转化为资本。建立健全农村信贷体系,复制推广“村民集团授信”、“道德银行”等农户小额信贷模式,在农村推广债券、基金、黄金、人民币理财业务。三是发展壮大农村金融机构。支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发展壮大小额信贷公司和农村资金(保险)互助社,鼓励国内外商业银行在农村设点建网,发展农村电子银行业务,促进“微银行”在农村的全覆盖。

6、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引领带动农民创业增收。一是建立职业农民标准。参考台湾、上海等地农民职业化的经验,分类制订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经营者、农民合作社带头人、农业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农业社会服务人员等本地农民的职业化标准,包括技能标准、经营规模、学历、资历等。职业化农民经营土地、海域及相应农业企业,政府应给予金融、税收、财政等优惠政策,使之成为农民创业增收的主渠道。

二是加强职业农民培养。对从事农业为主的中青年兼业农民,通过农业技能、新技术推广应用、网络销售等培训,引导他们成为职业化农民。加大高素质职业农民培育力度,鼓励和支持现有普通高校、高职院校、中职学校开设涉农专业,采取全日制教育和在职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具有较高职业素质的新生代职业农民、农业科技人才和农业经营管理人才。三是建立职业农民协会。参照工会建制,依托供销社网络,建立市、县(市)区、乡镇三级职业农民协会。职业农民协会运作模式可以为企业化运作的中介机构,主要功能是为职业农民提供交流平台,为职业农民提供技术咨询、产品销售、物资供应和金融服务。

7、加强农村基层法治建设,提高基层治理法治化水平。一是规范和理顺镇村关系。从制度层面厘清乡镇(街道)党政机构、管理服务机构与村级各组织的相互关系,厘清乡镇(街道)党政领导、联村干部、村干部基本职责和考核标准,做到既能保证上级政令畅通,又能保障村级组织自治功能和村民自治权利。二是规范村级组织运行。根据形势发展和农村实际,对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进行一次修订,进一步明确村党组织、村委会、经济合作社、村监委的职责和权限,健全村级组织决策、执行、监督相制衡的现代治理制度。以推广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制度为契机,规范村级组织权力运行流程,从根本上遏制农村基层权力寻租现象。加强村妇委会、共青团、和谐促进会、慈善基金会、老年协会等群团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各类组织的功能作用。三是创新农村基层法治建设的载体和形式。根据新形势的要求,改进“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的内容、标准和方式,并积极探索新的法治建设载体,提升创建实效。创新农村普法形式和载体,增强法制宣传教育的感染力和穿透力。

第三篇: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

发展现代农业,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需要,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繁荣农村经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途径。作为全国重要粮食生产区和河南省粮食生产核心示范区,河南省商丘市始终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摆在重要为止,才去了一系列重要措施,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突出抓好粮食生产。始终把发展粮食生产放在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位置,抓好国家实施粮食核心区建设的机遇,着力打造粮食生产核心示范区,通过强化政策扶持、稳定播种面积、优化品种结构、提高单产水平,不断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2008年,商丘市粮食总产量达到117亿斤,占全省的1/10倍。在今年的大灾之年,夏粮仍实现了丰收,总产81.4亿斤,增长7.1%;单产970斤,增长6.2%,均创历史新高。

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针对水资源缺乏、旱涝灾害频繁的实际,把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作为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的重点,大力实施防洪除涝、井灌、灌区、井井通电、农村饮水安全等“五大工程”,努力实现旱能浇、涝能排。特别是大力实施井井通电工程,实现机井电灌化,探索出一条平原地区解决“浇地难、用电难、电价贵”问题的成功路子,把昔日的盐碱地改造成为旱涝产田。二是大力改造中低产田。加大对低洼易涝田、沙徒弟的改造力度,重点支持粮食生产大县进行中低产田改造,集中投入,连片开发,综合治

理。截至目前,已将317余万亩中低产田改造为高产稳产田,全市旱涝保收田面积占全部耕地面积的72%。三是努力改善农业生态。实施农田防护林、防风固沙、生态廊道、村镇绿化等生态工程,以改善农业生态条件,提高抗灾减灾能力。目前,全市农田林网间作控制率达到96%以上,村庄森林覆盖率达到60%以上。

大力提升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组织化程度。意识大力推进规模化。通过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整合土地、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重点发展规模种植业、养殖业,已建成现代农业种植小区80个,总规模达到100万亩。规模化生产推进了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2008年底,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农业机械原值分别居全省第一位、第二位。二是大力推进产业化。把推进农历产业化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抓手,特别是大力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已建成优质小麦基地600万亩、优质棉花基地200万亩、优质果品基地100万亩,建成各种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81个。三是大力推进组织化。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已发展到1458家。这些合作经济组织,着力解决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中政府部门“包”不了、单个农户办不了的事,将一家一户的生产的生产组织起来,为分散的农户提供农资、技术、资金、信息服务等,共同应对市场风险。

高度重视推进科技兴农。一是培养新型农民。依托职业技术院校和县乡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通过实施“阳光工程”、“雨露计划”和“农业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培养使用人才和创业典型,

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二是推广优良品种。在种植方面,优质专用小麦占夏粮总面积的95%以上,优质棉达到94%以上,优质果品占果树总面积的73%;在养殖方面,健全畜禽品种改良体系,牛、猪、羊、鸡的良种覆盖率均达到90%以上。三是加速成果转化。创办农村技术示范园31个、科技示范乡镇28个、科技培训示范基地12个,努力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四是完善科技体系。围绕主导产业、骨干企业、生产基地,建立“科技专家+中介组织+基地农户”的科技合作社、。

第四篇:偏远乡镇发展现代农业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是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目前,农业发展现状如何,全面推进现代农业面临什么困难,围绕这些问题,我通过走访、调查、收集相关信息等方法,对这些情况作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农业生产有了新的发展,但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投入不足、农民素质偏低等因素严重制约现代农业发展。正视农业发展现状,全方位推进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当务之急。

一、综合能力显著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的农业生产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农业生产综合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二、存在问题依然突出

虽然农业生产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但总体看,现代农业发展滞后仍是新农村建设亟需解决的最突出的矛盾。

(一)农业基础设施薄弱,难以强化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农业生产受水资源短缺、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低、产业化进程慢等因素的制约,其生产仍然没有跳出小规模、低水平、传统粗放经营的怪圈。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低,实际机播、机收、机电灌溉率不高。农民出售农产品多以原粮、活畜为主,农产品深加工少,附价值很低。从调查结果看,认为农业生产“地力差,水资源缺乏”、“农 1

业灌溉条件差、农业生产基本靠天吃饭”和“农业机械化水平低”的农民分别占到了55.3%、36.9%和44.5%。

(二)农民素质低、适应性差,难以承担起发展现代农业的重任。在农村劳动力流动过程中,出现的农民人力资本的“逆向选择”现象:流出就业非农行业的基本是年富力强、受过较多教育的农村“精英”,留下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是人力资本含量和劳动技能较低的儿童、妇女和老人,进一步从总体上降低了从事农业生产的留守农民素质。无疑,农民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力军其素质偏低,难以承担起发展现代农业的重任。

(三)落后的思想观念仍是农户走入市场的最大障碍。农民仍然沿续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习惯,思想观念保守,在寻求项目和资金投入上多希望政府给以扶助,“等、靠、要”思想往往相当的严重。相当的一部分村民固守以农为本的生存观念和温饱型目标,小富即安,脱贫致富的心理预期不高。

(四)受固有观念的制约,资源开发利用和经营模式停留在初级水平。偏远山区人地矛盾相对突出,资源的利用成为加快发展的重要前提。目前,一些干部的视角仍停留在种植业的发展和有限的土地开发上,对广大的山林资源和旅游资源有所忽视,尚未得到很好的开发和利用。而对土地资源的深度开发,充分利用尚有所忽视,从而陷入“山区资源缺乏”的怪圈。资源开发视角及经济发展思路的不同,导致山区乡村产业结构不合理,户营经济模式单一。

(五)经济发展中“短视心理”造成集体实力日渐削弱,对户

营经济的扶持存在误区。这里的“短视心理”是指部分村干部群众中存在的重短期利益,轻长远利益,重个人利益,轻群众利益,享乐主义,摆官架子的不利倾向。由于村集体经济底子薄,加之片面地看待户营经济的发展,多数村干部对集体经济发展抱的期望不大,导致近年山区集体经济实力处于缓慢的发展趋势

由此看来,由于经济基础和自然条件因素的存在,要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缩小乡村致富的差距,就应该通过合理的规划,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遏制山区农民致富缓慢的势头。

三、多管齐下全面推进

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是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是整个经济社会现代化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为此,必须以创新农业发展理念为前提,以提升农业装备水平为基础,以提高农民素质为根本,以推广科学技术为支撑,以增加投入为保障,全面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用先进理念引领农业。发展现代农业,首先要树立新理念。要树立用现代工业推动农业发展的理念。要用办工业的方法办农业,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集约化经营、企业化管理、区域化布局、市场化运作,逐步实现农村工业化、农民工人化、农业现代化。要树立按比较原则参与新一轮市场分工和合作的理念。要通过不断比较、调整、改进、提高,着力打造具有竞争力的名牌产品,培养具有竞争力的支柱产业,做强做大农业龙头企业,逐步形成农民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龙头”走、“龙头”

跟着市场走的良性发展轨道。要树立抓农业就是引导农民走向市场的理念。要通过解决农民待遇不公、信息不灵、市场把握不准等问题,引导农民进入市场,改变农民身份,促使农民从产品生产者转变为商品生产者。

——用现代装备带动农业。改善农业设施装备,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要以“发展农田水利和加强旱作农业相结合”为突破口,着力推进农田水利建设,逐步改变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要实施沃土工程,以鼓励农民发展绿肥、秸秆还田和施用农家肥为突破口,加快农业综合开发步伐,切实提高耕地质量。——用新型农民发展农业。农业生产的主体是农民,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不是政府单纯资金的投入,也不是社会精英的道德呼吁,而是农民主体地位的确立尤其是具有专业化、知识化、市场化和组织化特征的新型农民的培育和成长,这是现代农业发展的真正动力。要培养和塑造“专业化”的农民。要通过加快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民非农化步伐;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逐步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推进“留守”农民“专业化”进程。要培养“知识化”的农民。

——根据村的实际,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的农业,实现农业的现代化,科技兴农,这样才能强乡富民。政府要不断的引进高素质的人才,搞好基础设施的建设。吸引外资,发展第二三产业,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培养社会化的服务组织。利用好便利的交通条件以及旅游业的优势,转变政府的职能,提高干部的工作效率,不

断的提高干部的素质。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加快现代农业的发展,更多地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把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开创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新局面。

第五篇: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研究

作者:朱有志 陈文胜 来源:求索 2010年第1期 发布时间:2010年9月24日

摘要:本文在党中央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大战略中,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和“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方略,通过对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与市场经济、农业现代化、农地制度、乡村组织建设等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和发展趋向的现状进行分析,揭示现阶段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和多样形式。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新型集体经济;中国特色

一个有近8亿农民的国家在有限的历史时期内要实现农业现代化,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完全超出了人类历史现有的全部经验。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大力发展农村新型集体经济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完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重要内涵。

一 发展中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提出及涵义

(一)生产力的发展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创造了新的条件。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有了历史上计划经济的教训和市场经济的洗礼,农民的素质对比计划经济时代有了极大提高,农村市场经济得到了全面发展,农业现代化水平有了质的飞跃,社会生产力也有了相当大的提高,生产力的发展为农村集体经济创造了四个条件。第一,机械化水平大大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适合当地自然条件和经济情况的、受到人们欢迎的机械化。第二,管理水平大幅提升,积累了经验,有了一批具备相当管理能力的干部。第三,多种经营迅速发展,并随之而来成立了各种专业组或专业队,从而使农村的商品经济大大发展起来。第四,集体收入增加而且在整个收入中的比重提高了。“可以肯定,只要生产发展了,农村的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了,低水平的集体化就会发展到高水平的集 体化,集体经济不巩固的也会巩固起来”(邓小平,1980)。即使全面发展集体经济的条件还没有完全成熟,我们也要去考虑农民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按照生产力发展和全球化的需要、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根据今天的情况去探索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提出了时代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村,关键是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确保农民增收,实现农民的共同富裕。集体经济发展符合社会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化要求,符合市场机制的内在要求,也符合社会主义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能够有效地维护劳动者的利益。发展集体经济可以改善农民在市场交易中的弱势地位,可以有效地保障农民共同富裕,发展集体经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时代要求。

(三)国内成功实践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长期以来我国都在积极探索集体经济发展的途径,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尽管总体上双层经营中重分轻统,农村集体经济整体发展不理想,全国各地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形势极不平衡,但是,也有一些地方顺应时代发展要求适时转变集体经济实现形式,坚持发展集体经济并取得丰硕成果的成功实践。这些成功的实践,一方面表明集体经济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良好形式;另一方面,也为其他地区发展集体经济提供了可以借鉴的宝贵历史经验。农村基层的实践中也证明,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得好的地方,其乡村组织能力就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就搞得好,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也迅速。反之亦然。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尽管农村集体经济整体发展不理想,全国各地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形势极不平衡,但是,也有一些村顺应时代发展要求适时转变集体经济实现形式,坚持发展集体经济并取得丰硕成果的成功实践。这些成功的典范包括江苏华西村,河南的刘庄与竹林村,浙江的湾底村等。

(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背景下提出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涵义。中国农业现代化既不能走计划经济时期传统集体的老路,也不能永远走当前一家一户式经营的现路,更不能走西方国家私有化的道路。本文提出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一种在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变的前提下构建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集体化、集约化的组织形式相匹配,与农民共同富裕的要求相符合,与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目标相一致的农村集体所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在经济上,它是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的统一体;在政治上,它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体;在文化上,它是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先进文化与大众文化的统一体;在本质上,它是个体力量与整体力量的统一体,是效率与公平的统一体。

二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内在一致性

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必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性质、以共同富裕与和谐社会为目标,以集体经济为载体的农业现代化。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在以家庭责任制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下,改变以往强调农户分散经营、弱化统一经营的现状,解决分散经营与统一经营不协调的矛盾,从而有效实现集体统一经营层面的创新,即农村集体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进而达到社会化、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的农业现代化要求。

(一)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题中之义。1.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具体要求。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之一,是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的。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是坚持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具体要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尤其是列宁对农业集体化及农业合作制思想进行过深入探讨;毛泽东对农业合作化和集体化进行过重要论述;邓小平也论述了农业集体化的思想,并认为“100年,200年还是要走集体化、集约化这条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在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探索集体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2.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和根本措施。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对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基础上创新农业经营形式,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生产力,推动农村经济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发展集体经济可以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产业基础;通过发展集体经济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和农业综合效益,直接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村落后面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可以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物质条件;通过发展集体经济推广运用新技术、新知识,培养和造就新型农民,可以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3.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核心价值观。发展以集体主义为核心价值体系的集体经济,是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的需要,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条件。发展以集体主义为核心价值体系的集体经济,有利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引导全社会在思想道德上共同进步;有利于凝聚人心,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使全体党员和广大人民群众就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一股战无不胜的力量,不断开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事业新局面。

(二)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是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迫切需要。1.农业产业的现代化需要迫切发展集体经济。(1)从适应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的要求上看。在现有的土地制度基础上探索集体经济下的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对节约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意义重大。(2)从适应降低交易成本的要求来看。集体经济组织能将农民有效的组织起来,以集体的形式进入市场,势必减少交易成本,增加农民收入。(3)从适应信息获取的要求来看。在信息的获取上,农民一直处于不对称位置,在政府提供的软公共产品上,信息“最后一公里”现象难以消失,需要集体经济组织提供。(4)从适应科技服务的要求上看。科技服务基层政府基本无力提供,农民需求难以满足,单个的农业生产者由于市场、信息、资金制约对农业科技吸纳能力低,需要集体经济来予以解决。2.农业环境的现代化需要迫切发展集体经济。农业环境的现代化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目标,而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能够满足农业环境现代化建设的诸多需求:(1)基础设施建设需要集体经济。国家财政转移支付很难完全承担起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需要村级集体在基础建设方面承担其相应责任。(2)生态环境保护需要集体经济。集体经济的决策所产生的理性发展思路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需要集体经济。(3)乡村秩序重建需要集体经济。村级组织能力的提升,乡村文化体系的建设,乡村秩序的治理等,需要集体经济的发展。(4)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基层政府权威重建需要集体经济。凡是有集体经济的地方,党的形象好,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强,在集体中能有效提高驾驭市场能力、科学种田能力、抵御风险的能力和经营农产品的能力。3.农业主体的现代化迫切需要发展集体经济。农业主体的现代化既是落实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能够满足农业主体现代化的诸多需求。(1)价值体系重建需要新型集体经济。一旦集体经济能提供经济支持,在物质利益不再是唯一追求的时候,农民的价值体系将发生重大变化;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能有效体现社会主义的温暖,并提高农民作为建设主体的主体自觉性和创造性。(2)增强风险抵御力需要新型集体经济。不仅农村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仍需要集体经济来解决,而且面对市场经济诸多风险,在集体经济体系中农民作为整体的主体力量得到增强,并在增强抵御风险力量的过程中主体现代化的素质也随之提高。(3)农民生活条件的现代化需要新型集体经济。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具有民办性、合作性、专业性和开放性等优势,把服务渗透到从生产到流通的各个环节,能办成许多社区组织、国家经济技术部门包揽不了、农民单独干不了的事情,农业与农村的现代化归根结底要有农民的现代化,而农民的现代化又需要生活现代化的物质保障。

三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

(一)农村集体经济实现形式的科学内涵。1.按集体经济的组建形式划分。有由农村专业经营大户、专业生产大户或专业技术骨干牵头兴办合作经济组织;有依托龙头企业创办合作经济组织;还有依托基层农技站、基层供销社和粮站创办合作经济组织。发展重点围绕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积极推进股份合作经营;围绕发展区域特色农业,发展多种形式的经济合作;围绕科技兴农,扶持发展各种专业技术协会。2.按集体经济产权的组织形式与经营方式划分。(1)传统集体经营式。即产权单

一、所有权与经营权高度统一的方式。这种形式是由村民推举本村村民(一般为村干部)担任集体产权的代理人并负责企业或集体资产投资(如利用集体资产投资股票、债券、房地产等领域)的日常事务(有些企业外聘了一些专业经营管理人员),收益归集体所有,由集体负责管理与分配。(2)承包式。就是以集体为单位,利用集体资源承包他人或其他组织的耕地、林地、草地、草场、果园、荒滩、荒地、水面、旅游资源、小型水利设施、企业厂房、设备等开展集体经营,独立行使经营权,受益归集体所有。(3)租赁式。即以集体为单位,利用集体资源租赁他人或其他组织的耕地、林地、草地、草场、果园、荒滩、荒地、水面、旅游资源、小型水利设施、企业厂房、设备等开展集体经营,独立行使经营权,收益归集体所有。(4)中介服务式。以集体为单位,独立行使经营权,大力发展服务型企业,开展中介服务,依靠提供有偿服务创收,收益归集体所有。如成立合作经济组织,创办各类专业协会,采取“支部+协会+农户”、“龙头企业+集体合作组织+农户”,以及由村集体通过统一组织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收取服务费等多种形式。(5)社区股份合作式。就是将村集体资产的所有权和分配权分离,在集体资产明晰的基础上,将集体经营性资产量化折股,将股权分为集体股和个人分配股,各占一定的比例并建立相应的公司制治理机构。集体股用于社区内的公益事业;个人分配股用于给社员分红,让全体社员股东享有决策权,监督权和分配权,并承担相应的义务。(6)发包式。就是建立集体资产有偿使用制度,将农民集体所有和国家依法由农民集体使用的耕地、林地、草地、草场、果园、荒滩、荒地、水面、旅游资源、小型水利设施、企业厂房、设备等等依法公开发包,由集体收取固定的承包金。(7)业主负责式。就是将政府用于扶持集体经济的资金和政府、集体帮助筹集的发展集体经济资金,由集体认可的个人、企业、单位等“业主”来承贷并自主发展项目,项目的管理和经营完全由“业主”负责,贷款由“业主”归还,集体每年向业主收取事先约定的“管理费”,这是靠集体的名义、享有扶持的权力等无形资产来获取收益的一种实现形式。(8)外租式。即举办新兴租赁业,将农民集体所有和国家依法由农民集体使用的耕地、林地、草地、草场、果园、荒滩、荒地、水面、旅游资源、水利设施、企业厂房、设备等依法公开发租,由集体收取固定的租金。(9)参股式。即村集体经济组织以资金入股、技术入股、设备入股、土地入股、劳动力入股等参股形式入股或控股,参与企业股份制改造,或与其它社会资本嫁接,兴办新的经济实体,与其他资本走联合发展的道路,在多种混和型经济中占领一席之地。(10)BOT模式。即以水、电、路和厂房等配套的基础设施为资本,与其他投资者合作办企业,获取一定收入,并在合作一定期限后,厂房、设施等归村集体继续经营。(11)税收分成式。即村集体把主要精力放在改善投资环境和为各种类型、各种经济成分的企业和农业项目的服务上,努力增加村域范围的工商税收,然后通过与财政的税收分成来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具体操作形式有两种:一种是把村当作一级财政看待,实行预决算制度,完成预算税收任务的给予一定的奖励,超过预算任务的,超额部分实行分成;另一种形式是,以上一年税收额为基数,超额部分村与财政按比例分成。这是靠营造环境,协调服务来获取收益的一种间接实现形式。(12)资产置换式。即对暂时不能发挥效益的资产,或长期亏损、扭亏无望的企业可以通过转制,以拍卖变现的方式盘活集体资产,在将资金投入新的发展项目,以存量换增量。

(二)集体经济实现形式有效性分析。1.不同的实现形式其有效性程度不同。受实现形式本身内在规定性影响,不同的实现形式在同等条件下,其有效性程度有大小。比如:一般而言,传统式的产权单

一、所有权与经营权高度统一的实现式与现代的股份制、承包制等形式相比,其有效性会更差,甚至差距很大。当前,应以采用现代公司制治理结构的股份制与股份合作制为主。2.同一种实现形式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其有效性程度不同。受地理位置、资源禀赋、历史时期、经济水平、思想文化、组织权威、领导水平等因素影响,同一种实现形式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其有效性不一样,甚至差别非常大。比如,全国绝大多数地区采用传统式的实现形式效果都不好,甚至失败,但是在华西村等地却获得了很大成功。3.不同的环境条件要因地制宜地采取不同的实现形式。如对

二、三产业较发达的村集体,可通过集体非农土地、坑塘等要素入股、合作或租赁等形式,兴建特色工业园区、标准厂房、专业市场、仓储、写字楼等设施,依托租费和土地使用费增收;对城中村或城边村,村集体可通过旧村改造、土地整理和村庄治理,利用新增土地开发增收或利用境内公路沿线和环城村镇地缘优势,积极兴办商贸、餐饮等集体项目,推动第三产业发展;对纯农业村,村集体可根据种养业传统优势兴办设施农业和种养业小区,或搞经济林种植增收(冉伟忠等,2007);对效益农业、观光农业优势明显的村,村集体可通过开发生态游、森林游、休闲采摘游、人文游及旅游配套服务业、旅游产品生产等,开辟新的增收渠道,挖掘新资源,从新优势中增收。

四 结束语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三十年以来,导致集体统一经营的积累薄弱,与农业生产社会化、专业化、商品化、规模化不相适应。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在现阶段以家庭联产承包为基础的双层经营体制下,增强集体统一经营的实力,切实做到集体经济的各种实现形式与市场经济充分衔接融合?在公有制基础上的,以科技为支撑、以现代化为依托、以规模经济为目标,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和生产力水平,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来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实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重大命题,是当前农村集体经济摆脱困境的关键。只有解决农村集体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问题,才能根本解决我国农村经济的出路问题。

参考文献: [1]姜法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定义辨析》,《农业经济》,2007年第10期。 [2]高启杰、蔡志强、张海森:《发挥农民组织在保护农民权益中的作用》,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

[3]蔡昉:《论农村经营形式的选择———着重于社区合作组织的经济学分析》,《经济研究》,1993年第1期。

[4]吴祥玉、周学礼:《农村集体经济实现形式浅析》,《农村经济》,1999年第3期。

[5]曹霞:《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新的组织形式》,《农业经济》,2002年第11期。 [6]郭晓鸣、廖祖君、付娆:《龙头企业带动型、中介组织联动型和合作社一体化三种农业产业化模式的比较———基于制度经济学视角的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07年第4期。

[7]郭红东、蒋文华:《“行业协会+公司+合作社+专业农户”订单模式的启示与启发》,《中国农村经济》,2007年第4期。

[8]韩淑明:《山东潍坊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状况考察》,《中国农村经济》,2007年第8期。

作者单位:湖南省社会科学院

上一篇:年终财务工作总结报告下一篇:农业事业单位财务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