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球专项健身操的应用研究

2022-09-12

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 健康教育作为一种崭新的体育思想对一贯的体育教学模式取而代之已势在必行, 而体育课也应该“寓教于乐, 寓乐于学”, 而现代教学中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 例如:在给学生尤其是女生上排球课的过程中发现普遍存在“怕疼”、在传球的过程中由于动作不容易掌握极易出现“挫手指”、以及对于一般方法的教学过程由于学生“习以为常”积极性不高等现象。那么如何解决上述问题, 既能使课上出风格, 上出成绩, 又能提高学生们学习的兴趣呢?可以把排球的基本动作技术与现代快节奏的健美操动作相结合创编出一套完整的排球专项健身操应用到教学当中, 既可以起到准备活动的目的又可以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掌握排球的基本技术, 在动作基本“动力定型”之后再进行结合球的练习, 而且排球专项健身操也可以结合音乐进行, 使学生有新鲜感, 这就在无形之中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课堂气氛得到了活跃, 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1 研究对象

2007年9月至2007年12月以山东经贸职业学院学生109人进行实验, 商务英语一班 (42人) 和排球兴趣班一班 (14人) 为实验班, 商务英语二班 (41人) 和排球兴趣二班 (12人) 为对照班, 其中兴趣一、二班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体育技能较商务英语一、二班有一定的优势, 并在实验前对学生的基本身体素质进行了测验对比, 均无显著性差异, 这就排除了因身体素质差异而造成的结果无可比性的情况。

2 结果与分析

⑴由于排球专项健身操的创编是把排球专项技术融入到了其中, 而健美操的健身效果是无可厚非的, 所以此排球专项健身操也应具有一定的健身效果的, 但学生们在排球专项健身操之前与之后的基本身体素质指标结果并未表现出显著性差异, 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是此课的实施时间只有3 4课时, 时间较短, 而健身运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并不是短时间内就可以提高的, 其二是实验的人群主要是学生 (平均年龄1 7.8岁) 此阶段的学生正是身体机能比较优越的时期, 单单靠运动时间较短的一点排球专项健身操是很难对身体的各项指标产生改变的。

⑵由表1、表2发现实验班与对照班的学生对技术掌握及其达标成绩都具有显著差异性, 这说明将排球专项健身操应用到课堂的准备活动当中与以往传统的准备活动相比有很大的优越性, 有利于学生对排球基本技术的掌握, 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起到良好的效果, 因此将排球专项健身操应用到排球教学的准备活动部分中去是十分有必要的。

⑶由表1、表2比较可得无论是从技术评定成绩来看还是从达标的成绩来看体育兴趣班的学生成绩都远远优胜与商务英语一、二班的学生, 主要原因是体育兴趣班的学生身体素质和基本的体育技能都优于商务英语一、二班的学生, 所以在排球专项技能的形成过程中就表现出了明显的优越性, 由此也可以看出在身体素质和体育技能越好的人群中实验, 效果会越明显。

⑷实践证明良好的情绪能使学生精神焕发, 体力充沛, 能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去, 而排球专项健身操的创编过程中吸取了许多健美操的成分, 因此具有很强的节奏性, 同时又可在音乐的环境下进行, 这就不仅为之提供了一种手段, 而且还可以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激发学生们学习的兴趣, 同时又烘托了课堂的气氛, 活跃了课堂, 提高了学生自我的心理调节能力, 始终保持心情舒畅, 同时在实验不同阶段对学生的问卷调查也证实了这一点, 所以这对于排球基本技术的学习也明显地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⑸由于排球专项健身操的创编融合了排球的基本技术, 所以以此为准备活动的过程也就是使学生形成基本排球技能的过程, 这样练习到一定的阶段就能形成“动力定型”, 而形成“动力定型”之后再让学生结合排球进行练习, 就会克服学生们怕“疼”和“挫手指”等现象, 对于减轻尤其是女生对排球的“恐惧”心理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并使之对排球产生可兴趣, 为进一步地掌握排球技术动作增强了信心。

3 结语

⑴排球专项健身操不仅活动量可以达到准备活动的要求, 而且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们的积极性, 克服学生对排球的恐惧心理, 可以作为一整套完整的准备活动在教学中实施。

⑵排球专项健身操在身体素质较好并有一定体育技能的人群中实验更能体现出它的优越性, 受到更好的效果。

摘要:本文对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进行了一些创新实验, 面向学生, 根据实际创编了排球专项健身操并将其应用到了课堂之中, 既适应了健康教育新的发展趋势又能使学生形成一定的体育技能, 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体育排球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健康教育,排球教学,专项健身操,应用

参考文献

[1] 刘来鸿.体育健康教育与综合素质构建与培养[J].浙江体育科学, 2002, 4.

[2] 黄永梁.高校体育与健康教学课堂环境的构建[J].浙江体育科学, 2002, 6.

[3] 黄玲.“健康第一”与高校体育[J].浙江体育科学, 2002, 6.

[5] 杨纪纲.面向21世纪辽宁省高校体育实验研究现状与对策[J].辽宁体育杂志, 1999, 9.

上一篇:浅谈职业学校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下一篇:关于网络经济时代工商管理方法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