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体育引领学校发展

2024-05-01

特色体育引领学校发展(共6篇)

篇1:特色体育引领学校发展

校本引领学校特色发展

黑旺中心小学 2014、8、12

校本引领学校特色发展

黑旺中心小学

摘要:学校的各项工作,最重要的是教学工作。为走出一条适合农村教育发展的创新之路,黑旺中心小学以科研为先,课改为根,把创特色作为兴校之策,常抓不懈,建立健全了《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上学年我校在原有校本课程《书法》、《古诗诵读》的基础上,结合我校退休教师白怀孔编写的《蓼坞风情》一书,在四年级开发“探究当地风土名胜”的教学;结合《发明创新》一书,在三年级开展了“科技创新”教学。并在二年级开展了《文明礼仪》教学,在五年级开展了《好习惯伴我成长》教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使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推动了校风教风学风的根本好转,使学校发展走上了良性循环的轨道,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关键词:校本 特色 课程

正文: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新一轮课改的显著特征。随着时间的推移,形势的发展,我校经历了一个从茫然到清晰、从无序到有序、从被动到主动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是在不断探索、不断进取中成长的。

一、成立三个组织,建立四种机制。为确保学校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按计划、有步骤进行,我们首先成立了三个小组。一是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课程改革实验工作领导小组。二是成立了以学科带头人为主要成员的课程管理、开发与利用指导小组。三是成立了以实验班教师为骨干的实验课题研究小组,开展研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四种活动机制:(1)将校本课程实施方案交全体教师讨论通过,形成了决策机制。(2)为了使全校教师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课改实验中,利用每周二教师业务学习会,教研组组织不同类型的校本课程开发专题座谈会,搭建了研究机制(3)通过国旗下的讲话、校园文化长廊、各班黑板报、少先队广播站等各种宣传渠道,尽力让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及全社会了解学校校本课程研究与开发工作方案,支持学校课改,建立了宣传机制。(4)经常征询教育行政主管领导意见,进行答疑解惑等,构建了引领机制。

二、构建三大板块,提升教师理念。教师是校本课程实施的关键因素。开发校本课程,师资培训必须先行。我们将师资培训贯穿于课题研究的全过程,主渠道是校本培训,着力点是提高教师的校本课程开发能力,形成了三大培训内容板块:(1)校本课程理论知识板块。通过网络研修,倾听专家的课程改革辅导报告,精选有关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文章和报刊论文,作为教师培训内容。同时还紧密联系课改实际,顺应课改潮流,注重“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常规系列培训活动。校本培训做到了“四结合”,即与学校“十二〃五”课题研究相结合,与常规教育教学工作相结合,与校本专题研讨相结合,与个人自研相结合。(2)校本课程教师经验板块。教研组和课题组组织不同形式的校本课程经验交流和教学问题讨论活动,要求老师之间相互听课、相互学习。学校每学期组织一次校本课程经验交流会,在交流中相互借鉴校本课程教学经验。(3)校本教材开发策略板块。总结本校的校本教材开发经验并向全校教师推荐几种有效的策略。主要内容有理论辅导、案例分析、尝试性实践及解决问题的策略、途径等。我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已初步形成三大系列,即:品行教育系列、家乡传统习俗及风土人情系列、成长故事系列。这些校本课程选材面较广,有的来源于家庭,有的来自学生的需要,有的选择老师的特长,有的则是引进社会上的优秀教育资源。在研究、开发的过程中,我们做到了:满足学生实际发展需求;发挥师生的主体作用;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考虑学校的实际情况;有助于形成和体现学校办学特色。1.典型示范,激发教师热情。我们的开发研究主要分两步走:第一步典型引路。2013年下半年,我们充分发挥课题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发动多名教师设计教案,由教导处精心打造,树立样板,通过上公开课、课外实践等形式,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示范。如二年级毋小洁老师结合低年级学生年龄特点,设计了《我能行》这篇教案,以学生喜爱的形式,让学生学会生活,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自然学科教师徐虎,结合学校科技特色,组织了“我是小小科学家”活动,激发学生发明、创造的热情。学校将他们的开发案例、教学教案编辑成册,作为科研成果向全校推广。第二步全面铺开。2014年上半年开始,我们在典型引路取得预期效果的基础上,要求全体教师树立“我为校本课程开发而自豪”的理念,放下思想包袱,积极投入到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工作之中。大多数教师纷纷拿出了自己开发的教学案例,上了很多开发研究课。一篇篇的开发案例、一节节的校本研究课、一次次地探讨活动,交织成了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生动画卷。如今,老师们开发校本课程的热情日渐高涨,研究氛围甚浓。2.资源导航,形成特色课程。特色课程是实现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载体。学校针对自身的实际,本着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原则,深化学校课程体系改革,着力在挖掘课程资源、构建特色课程上下功夫。(1)利用学校资源,利用“综合实践活动室”,发挥教师、学生的作用。通过设“开放日”、“开放周”等形式,让学生自主支配时间,促进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形成和发展。(2)开发家庭、社区资源,发挥家长、学生的作用。通过家务劳动、亲自实验、自身体验、相互合作交流等形式,提高自我服务能力和各种劳动技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3)挖掘农村自然条件优势,发挥周边地方人文自然的资源作用。通过走出教室、走出校园、走近自然、走进生活、走向社会的形式,利用大课堂,让学生在实验中充分挖掘社会资源,在社会中掌握劳动技能,培养科学素养,在生活中逐步学会创新,学会生存。

三、探讨评价方式,完善评价体系。为了促进校本课程的开发,我校积极探讨校本课程的评价方式,遵循“以人为本、促进发展”的原则,注重目标评价、过程评价、自我评价、动态评价、发展评价,将评价内容分为对校本课程本身、对教师教学情况及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1)对校本课程本身的评价。通过家长委员会,邀请学生及家长代表,以座谈会的形式进行交谈,了解他们对开设的校本课程的意见;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征求他们对开设的校本课程的组织形式、授课方式、最后效果的意见;以“学校开放周、开放月”形式,收集他们对开设的校本课程的建议、改进措施等等。根据各方代表的建议对课程进行综合评价,决定课程的取舍及内容、方法的修改。(2)对教师教学情况的评价。校本课程的开发,关键在教师。对教师教学情况的评价,关系到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进而关系到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我们具体的做法是: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诸方面制定评价标准并赋予分值。采取检查教案、听常规课、专题研究课、评课、抽查学生学习效果等办法,在规定的时间内开展教师自评、年组互评、学校测评,在一定时间内家长代表参加评价,及时进行评价反馈和教师课后自我反思工作,促进教师校本课程开发水平的提高。(3)加强对学生学习校本课程的评价,对学生的评价我们努力做到评价主体多元、评价方法和手段多样,评价标准多元,实行开放评价,淡化结果,注重过程。评价主体多元,不仅有教师,还有同学、家长、社会,更重要的是自己的认识和反思。评价方法和手段多样。有做一件作品,解决一个问题,完成一项任务,也有口头评价,成果展示评价,实际操作评价。评价标准多元,有等级评价,而等级评价侧重学生的个体发展——重发展:有定性评价,而定性侧重激励不同层次的学生潜能得到充分地挖掘和发挥,如“会做就是棒”“有创意才是优秀”“有进步就行”的标准。标准是动态的、灵活的。评价项目多元,涉及学生的情感、态度、知识技能、创新与发展等。实践中我们设计了点滴记载卡,对学生在实践中表现出来的点滴进步进行随时记载,给予充分肯定,促进学生向深层次发展。由于对学生的评价观发生了转变,对教师的教学评价也相应发生变化,不再以教了什么来衡量,而是以学生学了什么,对学生的素质产生了什么影响来衡量,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新潜能开发的多少来衡量。在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中,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向社会、走近大自然进行广泛的调查,然后回到学校走进课堂,感受频多,体会深刻。陈文静老师在教授《好习惯伴我成长》一书时,以发生在身边的生活小事为背景,广泛开展调查,确定《我们身边的食品》的主题,组织学生开展体验活动,让学生描述生活中所见所闻,注意了活动的生活化,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激情,体现了“以学生为主,教师只是合作者、组织者”的教学理念。事实证明,很多隐性的课程资源就在我们身边,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应该让孩子们在真实的世界里进行各种体验,在了解社会,了解生活的过程中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回眸过去,我校的课程改革实验已初见成效。面对成绩,我们将矢志不渝。展望未来,我们将不断完善,不断创新,不断总结,不断反思,不断提高,在探索中实践,在实践中发展。

篇2:特色体育引领学校发展

上海市甘泉外国语中学刘国华

当今的中学校长总是被赋予多样化的角色形象,诸如决策者、组织者、管理者、协调者、策划者等等。而十几年校长工作的历练,令我深深意识到校长的主要角色应是一个引领者:引领学校的变革,引领学校的特色发展。

一、变革的动因:特色发展的战略选择

在学校教育发展过程中,学校变革不可能自发的产生,而是校长自觉引领的结果。校长是集决策者、探索者和研究者于一身,更应当是一位富有创新、改革精神的引领者,校长只有以引领者的形象出现时,才能以一往无前的创新胆识带动和推进学校教育的发展与改革。要让甘泉外国语中学这所老完中顺应时代呼唤,实现新的跨越,动力在于解放思想,出路在于深化改革,我在对甘泉的办学历史及其他主客观条件分析的基础上,对学校变革进行了以下战略思考:

思考一:变革要有独特性。要在具有一般学校办学水平的基础上把学校办成富有个性特征办学风貌的学校,主要表现在有独特的办学思想、独特的办学内容、独特的办学策略,独特的发展道路。

思考二:变革要有预见性。全球化和信息化突飞猛进,世界变成“地球村”,国际交往的范围不断扩大,频率不断加快,包括日语在内的小语种人才将会日益受到青睐。

思考三:变革要有时效性。要及时跟进上海国际化大都市的发展战略,上海“四个中心”建设呼唤外语人才的快速培养,数以千计的日方企业、中日合资落户沪上,日语人才的需求将不断升温,这是我们发展日语教育的良好时机。

思考四:变革要有校本性。我校作为一所普通完中,并无明显的综合优势。只有创建特色品牌,以特色求发展,才能使学校在未来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依靠特色品牌将使学校成为永远的赢家。

因此,我们确立“探索教育国际化,走‘日语见长,多语发展’的特色之路”的发展战略。

学校变革是在校长引领下不断推进的过程,要求校长善于以战略的眼光,敏锐的洞察力,分析国内外的办学环境,挖掘学校的办学资源,预测和把握学校变革的趋势,抓住不同时期学校变革的特点、关键、重点和发展项目,以坚定的执行力予以推进,实现学校的特色发展。

二、变革的关键:特色发展的内涵定位 本研究得到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与教学实习研究项目的资助。项目名称:学校管理机制创新的行动研究。项目编号:20060

2世界级战略大师迈克·波特曾经说过:“一个企业要生存、发展,只有两种战略:一是差异化,二是成本领先。”他把企业发展定位一个指向“特色”,另一个指向“效益”,这对于学校发展定位有重要参考价值。校长作为学校的掌门人,在学校发展定位中承担着重要的责任。通过对学校外部办学环境和学校内部办学资源的调研思考,我对学校特色发展定位作如下描述:

1.培养目标定位:学校特色不是供人欣赏的风景,特色“物化”直接表现在育人的规格和素养上。我们提出培养“有教养、有个性、有竞争力、有国际视野的现代人”,这是对从日语教育开始的办学特色的最好概括。

2.管理效能定位:办学理念先进、管理高效、队伍精良、环境优美、特色鲜明,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品牌学校;探索出一条关注母语和民族文化的有甘泉特色的教育国际化发展道路。

3.发展路径定位:以日语教育为抓手,以外国学生部作为新的生长点,以双外语教学为载体,以国际理解教育为重要内容,以迈向教育国际化为追求,为社会培养高质量的日语及其他小语种后备人才,逐步把甘泉办成“日语见长,多语发展”的特色学校。

对学校特色发展定位是基于以下思考:

特色发展是“日语见长”资源优势的必然要求。特色学校的特色不可能是外界赋予的,只能是由它的历史发展的积淀和自身资源优势等内在条件决定的。我们学校有34年的日语办学历史,不仅积累了丰富的日语教育经验,而且形成了雄厚的日语教师资源,以及韩、法、德、俄语种的师资条件。

特色发展是避免学校之间同质竞争的唯一选择。确定“日语见长、多语发展”特色学校建设的定位既顺应上海作为国际化都市对人才多元化的需求,又满足了学生及其家长对多语学习的愿望。上海市普通中学中将日语作为第一外语开设的,只有我们学校,可以说,我们几乎没有竞争对手。在教育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学校同质化倾向日趋严重的今天,走出一条错位发展之路,无疑是一种战略选择。

特色发展是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途径。“特色”是“出色”的最大本钱,特色是核心竞争力的本质。特色意味着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胜人一筹,只有特色学校才能在激烈的教育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我们要进一步优化日语,发展多语,办好外国学生部,这有利于扬我所长、展我所优。我们追求的是“独一无二”、“与众不同”、“难以模仿”且能长期保持的竞争优势。

特色发展是树立良好而独特学校公众形象的最好渠道。良好而独特的公众形象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而特色学校比一般学校更容易为社会所识别,能使学校拥有好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能得到社会各界更多的支持,为学校发展提供不可或缺的社会资源。

三、变革的保障:特色发展的支持系统

1.课程建设:根基

特色系于课程。战略愿景的实现,离不开治校方略的支撑,离不开项目载体的设计和落实。特色定位必须有相应的课程来承载和表现,课程特色是特色学校发展的根基。我们采取“充实——改造——渗透——统整”的方法,对基础型课程进行优化;建设“日语见长,多语发展”外语品牌课程;构建国际理解教育特色的拓展型课程;发展具有“重构活动,打造能力”特色的研究型课程。完善双外语教育的三种模式:(1)主修日语,辅修其它语种;(2)主修英语,辅修其它语种;(3)日语、英语双主修。开发校本特色课程,形成外语(听力、口语)、双语、对外汉语、国际教育(JA课程、EPT课程、IB课程等)、艺体、民族文化、科技(“2049”课程等)、综合实践、社交礼仪、演讲与辩论等课程系列。

2.教师队伍:原色

特色学校发展关键在教师,教师队伍是特色学校的原色。为此我们依托“青蓝工作室”制订并组织实施“529工程”,即培养5名领军人才,20名骨干教师,90名教有特长的教师,提高甘泉教师的整体素质;每年选拔10名以上教师出国专业进修、交流与学习,并且保证每年以10%的速度递增;开设“教师专业发展创新论坛”,建设具有学校特色的教师文化;成立“对外汉语教育研究中心”,加强对外汉语的师资队伍建设;聘请多语种外教,现在学校的外教数量已经增加到8名。

3.学生活动:活力

学生是学校的主体,学生活动是学校特色发展的生命和活力,并最终将体现在学生个性化的成长上。我校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国际比赛,开展中外交流活动,增强学生对中外文化差异性的体验,还组织学生参加“AFS”(国际交流学生派遣)项目,组织学生修学旅行;广泛开展将棋、空手道、跆拳道、茶道等社团的活动,并鼓励学生社团参与外事接待活动,促进体现国际理解的学生社团文化的健康发展;承办中学生国际比赛,开展与国际友好学校的学生互访活动,扩展学生视野,提高他们国际沟通、理解、合作的能力。

4.制度创新:平台

在一片“强化管理”声中,制度似乎变成了一种强制、外控的手段,不利于创设教师和学校发展的生态环境。我以为制度创新要体现科学化和人文化的和谐统一,我们的探索在于:⑴构建“规范+情感+权变”的管理模式,设计符合学校发展战略的高效的“组织、制度和工作流程”。⑵采用人文精神促科学精神,淡化垂直领导,强化横向沟通的管理策略,以感化促转化。⑶改革管理机构设置,将现有中层机构整合,成立课程教学部、人力资源部、事业发展部、学生工作部、外国学生部和后勤保障部。⑷完善中层干部“民主推荐,竞争上岗”的选拔任用机制,继续推行“主任助理制”、“任期责任制”、“述职报告制”。⑸建设学习研究型团队,改革会议制度,定期举行以“创新——让工作充满活力”为主题的教育、管理创新论坛。⑹借鉴企业管理理念与机制,采用项目招标制和项目管理制,推进目标管理和全面质量管理,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管理文化。

5.文化积淀:灵魂

校长引领学校变革,是一种学校文化重建,绝不是某一领域、某一局部、某一点的变革,而是整体的学校文化的变革。不断增加学校的文化积淀,才是学校特色发展的灵魂。为此,我校确立和谐发展的办学价值观,重点是营造奋发有为、舒心愉快、多元文化交融的学校文化氛围,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让和谐发展积淀为学校的价值追求,促进教师、学生、学校的和谐发展;以人为本,构建“发现人的价值,开发人的潜能,提升人的素质,张扬人的个性”的学校观念文化;在制度建设上维护人的尊严,体现生命的价值,以生命生成的观点重建学校制度文化,使学校成为生命的寓所,工作学习的乐园,放飞理想的天地;重建富有多元文化交融特色的环境文化,使环境凸现民族文化,彰显学校个性,体现多元特色,赋予学校环境生命性和育人功能;建设学习型团队,力求通过“全员学习”、“全程学习”和“团队学习”三种学习方式的推进,使学校成为开发群体智力、激发集体智慧、彼此理解支持的能持续发展的学习共同体。

篇3:以科技体育特色引领学校发展

一、继往开来, 寻找学校特色发展的突破口

学校建设既要在发展中继承, 又要在继承中发展, 不能一个校长一个样。因此, 校长必须珍惜传统资源, 而这些传统资源中既包括民族的教育传统, 也包括植根于学校土壤的办学结晶, 既学校包括曾创造出的辉煌成果, 也包括学校历尽挫折走出困境的经历。

办学特色是学校核心竞争力之一。一所学校, 真正有别于其他学校的特质, 就在于它的办学特色。2009年, 由一所剥离的企业子弟学校和四所公办中小学校组建成的旭光学校, 地处光谷腹地, 但同时是一所农民工子弟学校, 面临师资老化、教学质量不高的问题。学校优越的地理位置与学校的声誉极不匹配。如何赢得学校的发展?我们认真思考后形成共识:学校要求得生存和发展, 必须具有自己的特色, 以特色赢得发展的时间, 以时间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

旭光学校一直在做科技教育, 科技活动有一定基础。鉴于学校学生绝大部分来自于进城务工家庭, 家庭教育相对缺失, 学习习惯差, 基础薄弱, 但爱劳动、能动手, 对实验和制作有兴趣。为此, 2013年, 我校申报、参评并获得了“全国科技体育传统校”称号 (全国54所、湖北4所、武汉市3所、洪山区唯一一所) 。从此, 旭光学校找到了多元发展, 特色办学的突破口。

二、科技体育, 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

科技体育运动是指人们无需通过身体直接对抗而运用特定的知识、技能和科技含量较高的器材 (仪器) , 体现成果和技术水平的体育活动。科技体育运动分为模型运动、定向运动和无线电运动三大类。

在校园内开展的模型运动项目, 包括校园车辆模型、校园航空模型、校园航海模型、校园建筑模型和纸飞机模型;校园定向运动项目包括校园百米定向、校园障碍定向、迷宫定向和寻宝定向等;校园无线电项目则包括校园无线电测向、校园无线电制作等。

1. 开展科技体育活动既能锻炼身体又能培养兴趣

科技体育含有体育的成分, 开展活动要求学生自己动手、自己试验, 重在“体验”与“参与”。那么, 学生在繁重的学习压力下, 来到室内外科技场馆参加科技体育活动, 他们或搭建或操作或跟踪或校正;用脑、用手、用腿、整个身体都动起来了 (如:纸飞机锻炼平衡能力) 。在玩中, 学生锻炼了身体;同时, 科技体育又不是纯粹的体育, 它又含有科技的元素, 科技既要学知识又要动脑筋;既要探问题又要理思路;既要学习又要创新;既要兴趣又要执着。科学技术与体育竞技相结合的科技体育活动既锻炼了学生的身体, 又开发了学生的智力 (如纸飞机活动既锻炼了学生的耐力与平衡力, 又学了的物理知识) 。

2. 开展科技体育活动既能培养个性又能形成坚强品质

个性是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 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结构是多层次、多侧面的、由复杂的心理特征独特结合构成的整体。科技体育活动能充分满足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个性需求, 学生在各种科技体育活动中, 总能寻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特长的项目并参与其中。学生的爱好、品质、情绪都会充分地表现出来。在参加活动过程中, 他们要克服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如纸飞机模型、航海模型、航空模型制作、实验、操作每一步都要付出的努力, 每一步都是都是技术、意志的比拼, 每一次活动都是培养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过程。

3. 开展科技体育活动既能提升学生能力又能让学生自由发展

每一个真实具体的个人, 基于人格的独立和平等, 在遵守社会理性规范的前提下, 依照自己自觉自主的意志而充分展开自己的生命活动, 积极能动地发挥自己无穷创造才能。参加科技体育活动, 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动手操作, 手脑协作能力, 团队的协作能力、自我提升能力都得到充分的发挥。在活动中, 特别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作风和心理品质, 要求学生克服内向、软弱、优柔寡断等性格弱点, 形成开朗、勇敢的性格 (如建筑模型对学生的动手细致性、仔细观察能力等的培养大有益处) 。

三、营造氛围, 培养学生的科技体育素养

学校要顺利、持久地开展科技体育活动, 就应该立足校情、立足长远、立足实际调动校内外资源, 从组织管理、场地保证、经费投入等多方面促进科技体育发展。

1. 立足长远, 建立健全科技体育组织机构。

健全的组织管理是学校开展科技体育活动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证。一是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学校科技体育活动领导小组。制定科技体育规划, 并将科技体育工作纳入到每学年的学校工作计划之中, 确保每年的科技体育活动工作落到实处。教务处主任具体抓科技体育活动, 形成了由科技辅导员、兼职指导教师、班主任构成的师资网络。二是建章立制, 明确科技辅导员、兼职辅导员和项目指导教师的岗位职责、科技体育设施的管理制度和科技体育活动、竞赛奖励制度。

2. 立足校情, 确保科技体育设施设备建设。

开展科技体育活动需要要经费投入作保障。每年学校预算都投入一定的科技体育活动经费, 用于设施设备的添置、辅导员培训、校内外活动和学生参赛, 确保专款专用。特别是我校学生大多是农民工子女, 为不增加家长的负担, 学校主动承担了学生制作的材料、参赛等费用。

科技体育活动需要较大的室内外场地, 有的模型训练需要大面积的地域、空域和水域等。因此, 学校在教学楼重建之际, 建了2个车辆模型制作、训练活动室和2个建建筑模型制作活动室、一个学生作品的陈列室;在楼顶修建了二个深0.5米, 长4米, 宽2米的海模训练基地, 购买了两个移动的航海模型水池, 放在操场上, 满足低段学生使用。学校前后操场空域开阔, 可以满足全校学生空模、纸飞机比赛;两个通道净空高, 面积大, 可以满足两个班雨天空模和纸飞机训练。不管天气怎样?学校每天至少可以开展3个科技体育项目的训练。目前, 学校科技体育设施开放面积约1000平方米。包括室外展示和室内探究两大区域, 集制作、探究、体验、互动、展示、参观为一体。

3. 立足实际, 深入开展科技体育推广普及工作。

科技体育对很多人来说还是很陌生的, 甚至误以为是运用科学技术手段训练运动员, 提高体育运动成绩。我校在尝试科技体育活动的同时, 积极宣传科技体育知识, 推广普及科技体育工作。一是定期编辑《旭光》科技小报。小报分设科普知识、科技体育、精彩回顾、快乐探究、创新思维、校园内外等栏目, 每月发至每一位师生。学校网站开辟《科技体育》专栏, 并及时更新。二是成立学生讲师团, 成员相对固定, 各个学段均匀分布, 层次呈阶梯状分布, 承担各开放区域的讲解任务, 讲师团又是开放的。吸收在学校各类活动中脱颖而出人才, 加以培训, 充实到讲师团。三是创建读报读刊平台。班班有科普读物, 人人有科普书刊, 定期举办科普知识竞赛活动。四是每年召开“亲子”科技体育运动会, 用实际行动宣传科技体育, 让家长感悟、体验科技体育的魅力。每次运动上, 有的是父子兵, 有的是祖孙齐上阵, 有的是全家出动。

四、学科渗透, 努力提高科技体育的实效

开展科技体育, 必须坚持科技体育与学科渗透相结合, 坚持科技体育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两个原则。

科技体育活动很好玩, 也很有趣, 能吸引学生的参与。但是要使学生长久地保持兴趣, 必须要有一定的知识根基。为此, 学校要求科技体育活动不能“闭门造‘车’、闭门造‘舰’、闭门造‘机’为此, 学校要求学科与活动相结合, 教学与训练相结合, 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 在学习中运用。

1. 坚持科技体育与学科渗透。

在多年科技体育实践活动中, 我们发现学科知识渗透的很重要。历史课、劳技课、信息技术课和科学课等都能渗透科技体育教育。劳技课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锻炼学生实践体验到动手制作;信息课增强了学生的模拟实验的能力;科学课特别是物理学科能增强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 学生在各学科教学活动中能够直接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应用。如在建筑模型《中山舰》的制作就要与历史课知识相互渗透。了解中山舰历史的同学跃跃欲试, 不了解的同学“捉襟见肘”。活动后, 有的同学找历史老师、找同学、找网络学习、回顾‘中山舰’的历史知识, 收集《中山舰》的图片, 更同学到江夏区金口实地参观中山舰。

2. 坚持社团引领科技体育活动。

开展科技体育活动, 最终的落脚点是学生, 只有学生的参与, 科技体育队伍才不断壮大, “金字塔”的塔基才牢固。学校现有航模制作、纸飞机制作两个社团, 他们在学生中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各科技体育活动小队面向全年级学生进行选拔, 并征得班主任及家长的同意, 各小队队员保证每周训练时间不少于4小时。每周五下午, 学校的各科技体育场所十分热闹, 各社团以小队开展对抗赛、争霸赛、友谊赛等。各小队都派出最强阵容、带上最佳“作品”, 他们相互竞争、相互比拼、相互切磋, 促进共同提高。

3. 通过竞赛活动促进科技体育发展。

学校积极开展各种科技体育的校内竞赛活动并参与校外的各层次比赛, 以比赛的成就感来激励学生, 做到“以点带面, 点面结合”从而促进科技体育队伍不断壮大。

2012年承办了“湖北省航空航天、航海模型锦标赛”;2013年承办了“武汉市航空航天、航海模型锦标赛”;2014年承办“洪山区校园纸飞机大赛”。2012年学校代表队还参加了在台湾举办的“海峡两岸青少年城市杯创意机器人邀请赛暨台湾power tech2012青少年科技创作竞赛”并获金奖, 李可染等3名同学获得一等奖;10余学生获得奖项;2014年我校代表队代表湖北省参加在广州举办的“第二届全国科技体育传统校海陆空模型争霸赛”并获最佳组织奖、熊高泽等四名同学获得一、二等奖。

五、强化师资, 挖掘学生的科技体育潜能

不论是学校的发展还是社团的发展, 都需要强大的师资力量, 社团更需要专业的辅导员团队。

1. 壮大导师队伍。

科技体育活动的特点决定了学生必须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科技制造活动, 科技体育辅导员的作用尤为突出。校外聘请了科普专家、学生家长作为兼职辅导员;校内学校的2位专职科技辅导员负责科技体育的常规训练、比赛工作。同时, 面向全校选派了10余名项目辅导员, 我校已形成了一支由“校内专、兼科技辅导员团队+校外专家团队+家长辅导员团队”组成的“三位一体”科技体育导师队伍。

2. 导师专业引领。

导师不仅在项目上业务精通, 而且要相互配合, 具有较强的团队协作能力。学校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 先后派出了3批教师参加了全国科技体育培训。2013年, 校长参加了国家体育总局等六部委在南京举办的“创建全国科技体育示范校”为期一周的培训, 正式拉开了旭光学校创建“全国科技体育传统校”的序幕。

3. 学生素养提升。

模型的一点差错可能导致整个活动失败, 队员在制作时要特别细心、更有条理性, 一次次的修正, 孩子更容易静下心来。科技体育也含有体育运动的元素, 体育道德的培养不容忽视。四 (2) 班的张砥寒说“虽然我这次获得湖北省建筑模型二等奖, 但让我懂得了不管做什么都得有付出和坚持, 才能让我有更多的收获, 同时也增强了我的自信心, 让我大胆的去做好我自己。”看了学生训练、比赛时的表现, 让我有理由相信:他们是一个给点阳光就能灿烂的群体, 他们个中会有给个支点就能撬动地球的阿基米德。

篇4:打造学校特色引领内涵发展

紧抓一条主线

这条主线就是增强学习的作文意识,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养成良好的作文习惯。

作文是一种表达,是人的一种需要。因此,我们认为,作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作文意识。

这种意识包括表达意识、真话意识、发表意识、读者意识、应用意识。

我们的学生不是缺乏生活,而是缺少发现;不是缺少体验,而是缺少表达的意识。我们的老师不是缺少智慧,而是缺少不失时机地指导学生作文的意识。

去年,笔者去了四川考察了一个星期。少了一个管头,学生肯定很开心。课代表发短信询问星期天作业,我给她回了短信:就写一篇作文———语文老师不在的日子。回来后发现,就连后劲生的作文也写得让人感动。期中考试,我们班爆出了不少冷门,六个一百分,其中有三个平时成绩中下等的学生破天荒地考了100分,而平时有数学王子之称的刘扬只考了89分,一下子滑到了34名。这个话题理所当然成了当天日记的素材。大多数题目是《咱们班的特大新闻(新闻人物)》,也有以《冷门》为题的,写得都很生动。

叶老曾说:语文方面许多项目都要经过不断练习,锲而不舍,养成习惯,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作文也是如此。作文教学要致力于良好的作文习惯的培养:一是说真话诉真情的习惯;二是多观察、多思考、列提纲、打腹稿的习惯;三是多阅读和积累的习惯;四是多练习多修改讲究写作卫生的习惯。

“用我眼看世界,用我手写我心”。有了良好的作文习惯,作文自然能够学得扎扎实实,循序渐进,习作水平也就能够得到不断提高。

建立两个机制

1、建立学科内外,即作文与其他学科相互交融有机整合的训练机制。“渗透”与“整合”成了作文建设的主题词,“沟通”与“挖掘”成了作文课题研究的主途径。与数学结合,在生活中用数学,丈量、测绘、统计,在作文中写生活;与科学融合,让花鸟虫鱼进入学生的视野,让科学观察和科学实验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与《品德与社会》携手,参观、调查、采访、实践,获得习作的第一手材料。与音乐、美术融合,听音响作文,剪贴、制作作文等等,沸腾的体育生活以及综合实践活动,那更是作文的源头活水。我们认为作文教学正是实现学科间知识贯通、技能整合的有利契机,不仅可以加强学科间的联系,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认识到写作素材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只需做个有心人,你就会拥有写不完的生活素材。

2、建立课堂内外即课内与课外、校内校外整体连动的训练机制。

我们的口号是“课内得法,课外练功”“敞开写作门,拓宽练笔路”,树立大作文观,多管齐下,促进学生作文素养的提高。

课内得法,即从教材规定的作文训练中得法,从阅读课上研读的课文得法;课外练功,一是读写结合课外练笔,二是将习作(主要是日记)纳入学生家庭作业来布置,要求语文老师在布置家庭作业时以课外阅读与课外习作为主,强调正本清源,删繁就简,不做额外试卷不用额外资料,就是练习册也可以不做。目前,写日记是我校学生课外作文的主要形式,学生的日记不受题材、时间、篇幅的限制,抒发真情,放飞思想,精彩纷呈。我们的日记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日记素材统一指定与自由选择相结合。好作文往往是课外写出来的生活作文。展览的学生个人作文专辑,大部分都是学生课外习作。

构建三个序列

一是内容序列:叶老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我们积极推行了生活化作文的教学模式,形成了喜怒哀乐的家庭生活、热火朝天的校园生活、五彩斑澜的自然生活、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这样的内容序列,让作文“跟进”了丰富多彩的生活,“走进”了源头活水的生活。具体做法是以社会为背景,组织学生观察生活,激发灵感;以活动为媒介,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增加阅历;以实践为依托,组织学生体验生活,写自己欲罢不能的事,让生活为作文营造一方沃土,让生活浇灌作文芳草地,用生活的色彩装扮作文,用生活的情感营养作文,力求使学生作文的字里行间洋溢着浓浓的生活情趣,流淌出生动的生活语言,呈现出向上的生活心态。

二是形式序列:即游戏作文、实验作文、活动作文、素描作文、看图作文、材料作文、想象作文、应用作文、话题作文、交际作文、英语作文等形式。这些作文形式对作文有特别的催化作用。这样的作文做得多了,对作文的兴趣也就有了,更重要的是运用文字的基本功自然而然得到了锻炼,孩子们再也不用害怕作文了。

三是方法序列:即观察的方法、思维的方法、表达的方法等等。没有方法指导的作文训练注定是高耗低效的,因此我们特别重视观察方法、思维方法和表达方法的指导。以观察景物为例,一是多角度地观察,如上看、下看、近看、远看,变换各种角度;二是有顺序地观察,如从前到后,从里到外,或由主到次,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有次序有层次地进行观察;三是动静结合地进行观察,既要注意它的静态,又要注意它的动态;四是调动各种感官进行观察。其实,观察对象不同,观察方法也不同。学生观察能力的提高,只有通过有指导的观察实践才能得以保证。

畅通四个渠道

1、牵手游戏:这里的游戏是个广义的概念,除了一般意义上的游戏外,还包括比赛、竞猜、模拟、实验、操作、小品表演等活动。游戏是生活的反映,对作文有特别的催化作用。将游戏的观念引入作文教学,会带来很多好处。课上,做个游戏,素材有了,体验有了,情感有了,倘若这样的游戏作文做得多了,对作文的兴趣也就有了;更重要的是运用文字的基本功自然而然得到了锻炼,孩子们再也不用害怕作文了,再也不用挖空心思搜索枯肠攫取他们认为并不丰富的生活材料了。

2、跟进生活:我们的身边每天都会发生许多令人难忘的事。可是因为我们没有关注生活的习惯,所以很多有价值的事或熟视无睹,或等闲视之,或擦肩而过,难怪学生写起作文来觉得无话可说。其实,学生身边的资源很丰富,如家庭:洗碗大战、约法三章、今天我当家、减肥记事、帮老爸戒烟;社区:市场一瞥、集市小景、遛鸟、较量、我学会了砍价;街道:红绿灯下、公交车上、算命;学校:热“闹”课堂、三八线、我的同桌我来选、午睡剪影、老师不在的时候、都是恶作剧惹的祸、不白之冤等等

3、走进自然:就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带领并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看绿树红花,听百虫啾啾,吸新鲜空气,享拂面春风,闻幽幽稻香,摘如雪棉花,钓龙虾,逮小鱼,捉螃蟹,看火烧云,赏水乡的绿色,听花开的声音,观察蚕豆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目睹蚕儿入眠蜕皮吐丝结茧;春之绿,冬之雪,夏之泳,秋之游.可以说,没有什么比置身于大自然更愉快的事儿了。亲近自然,拥抱自然,领略神奇,让学生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尽情嬉戏,学生就会占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真实而丰富的素材,就会收获到许多令人心旷神怡的好文章。

4、驰骋想象: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丰富自己的表达内容。如,奇思妙想:汽车展望、我是一朵云、孙悟空上大学;虚拟人生:20年后再相会、假如我是哈利波特;宇宙天空:星球大战、太空历险;奇异发明:健脑帽、智能鞋;未来世界:未来的学校、未来的服装;克隆人生:复制地球、拷贝老爸;神奇旅行:漫游海底世界、火星探险;童话城堡:神奇的魔镜、马虎国奇遇;故事新编:南郭先生后传、叶公好龙新说;创新世界:太阳辞职、耳朵出走、五指大战??

加强五个建设

队伍建设:我们特别重视语文教师队伍建设,赠阅贾志敏、于永正、管建刚等作文教学名家有关作文教学的专著,印发作文教学改革前沿的理论文章,走出去观摩名师作文课堂教学,组织作文教学沙龙,围绕作文教学指导、修改、评价等环节展开了热烈而卓有成效的讨论,生发了作文教研的头脑风暴。此外还对教师进行系统培训,让每个教师都会做二十个游戏、实验、魔术、小品,解决无米可炊与有米难炊的问题。一系列活动增强了语文教师作文教学方面的内功。

课题建设:我们申报并启动了作文课题研究。一是低年级作文早起步研究,二是童诗导写研究,三是作文教学中“真情独感”写作的探索和实践研究,四是创新作文评改方式研究,五是学科教学与习作训练的整合研究。其中,《学科习作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将各科教学巧妙地整合起来,提高了习作教学的效率和各科教学的质量,保障了学科教学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此外,我们还将作文课纳入校内“情智杯”我最满意的一节课的评比范围,定期召开作文教学经验交流会,承办市小学作文教学研讨会,规定教师每学期撰写一份作文教学论文,精心设计两份生活作文教案,切实提升了教师作文教学的水平。

教材建设:按不同的序列编印适合校情的作文教材。按内容序列,编订四本生活作文教学设计;按年段序列,整理六本作文教学设计;按形式系列编辑10余本教学设计,如《游戏作文教学设计》《实验与魔术作文教学设计》《活动作文教学设计》《素描作文教学设计》《话题作文教学设计》《交际作文教学设计》《绘本作文教学设计》等,同时建立课件包和资源库,既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平台,也为日后的作文教学实践提供充分准备,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教师负担。

阵地建设:那就是班有作文园地、组(年级组)有作文之窗(四个年级分别取名浅荷照水、蓓蕾初绽、雏鹰展翅、墨痕流韵,陈列于三个楼层)、校有“作文之星”佳作展览,营造浓郁的“我爱写作文”氛围,此外还办有“蕴华”儿童诗社、“海池河畔”文学社等,各年级组按月出版校报,学校网站开辟了学生习作专栏,并创办了集成少儿学院文学系,以此为依托的“小主持人班”“故事大王班”“小作家班”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学创作活动,使作文特色学校的创建走上了快车道。

平台搭建:以“快乐作文月月赛”为重头戏,搭建快乐作文月月赛、实小杯作文竞赛、各类公益性征文竞赛等平台,同时,我们还创办了《小作家》月刊,并为个人和班级编辑作文专辑。我们有这个打算,从目前的四年级起,为每个学生建立作文档案,争取为每个学生或者大多数学生出一本或一本以上个人作文集,让作文集记录与见证他们在实验小学的美好时光和成长足迹。

作文教学特色胜春风,素质教育之花朵朵开。近年来,我校有数千人次学生习作在全国各级各类报刊发表或发奖,《七彩语文》《少年文艺》等品牌刊物还以专栏报道了我校童诗创作与作文教学的成果。教师有数百人次获全国、省、市作文优秀指导老师奖。上海《少年文艺》授予我校“少年儿童文学创作教学示范基地”。可以自豪地说,兴化文学现象在实验小学得到传承与弘扬,“快乐生活、快乐体验、快乐作文”的愿景在实验小学成为现实,作文教学催开了水乡璀璨的素质教育之花。

篇5:以课题研究引领促学校特色发展

[日期:2014-10-20]

来源:《丰台教育》 作者:丰台一小 殷楠、张红英

[字体:大 中 小]

学校科研工作秉持科研先导原则,以课题研究为核心,以校本科研培训为主线。学校坚持以机制建设为重点,加强课题实施过程的指导与监督,提高教师教育研究能力,培养研究型教师队伍,提高学生学习水平,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一、制度保障,加强学校科研工作管理

(一)加强领导,健全学校科研管理体系

学校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的科研工作领导小组,每学期初讨论学校的科研计划,并将科研计划纳入到学校整体工作安排之中。学校明确副校长负责科研工作,学校领导班子成员每人都有负责的科研课题。各年级、各学科教研组都明确了一名业务组长负责科研工作,为学校开展科研工作提供了组织保证。

学校课题研究进行分层管理:对区级及以上课题,每学年在学校做一次研讨活动。过程中课题组定期展开课题负责人交流,了解并调控课题研究;校级课题实行干部分块(按管辖组别相应负责)引导监督管理。

(二)依靠制度,保证学校科研顺利开展

学校制定了《丰台一小科研工作制度》、《丰台一小教研室组织机构名单及科研室职责》、《丰台一小加强教育科研工作管理意见》、《科研工作管理手册》等相关的制度,并严格遵照执行。教师个人获奖均纳入年终绩效考核之中,作为奖励的项目之一,保证了学校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提高了教师们的科研积极性。

(三)拓展渠道,促进学校科研开展

建立研究档案。学校给课题负责人配发了档案盒。按照科研计划总结、教师的课题立项申请书、课题研究过程的资料搜集、课题研究成果的汇集、科研工作记录等几方面规范文本随时归档入盒,并不断进行增补和充实。

开展研讨活动。学校每学期开展教育教学专题研究活动。研讨、交流活动是教师思想碰撞,科研信息共享,提高教师认识,是进行科研培训的重要渠道。因此,近三年来,我校抓住科研课题研讨活动的契机,宣传普及教育理论,推广科研成果,不断增强教师的科研意识,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学校先后组织多次市、区、校级研讨活动。

教学开放活动。学校坚持课题引领—合作研究—共同发展的教研方式,每学期都以不同的形式进行教学开放课活动,即教学研究向组内教师开放,向全校教师开放,向家长开放。结合研究课题,选择教学内容,确定研究课。在研究主题的带动下,组内教师共同合作研究。同时,学校要求各教研组及时发布信息,以便更多的教师能够根据研究需求,及时参与,共同研究。这样的活动,促进了教师间的信息沟通,扩大了信息容量,增强教师间情感交流,形成了学校浓厚的研究氛围。

二、用课题引领,全面推进公民教育进程

(一)构建具有公民教育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

针对学生特点,立足学校实际,围绕公民教育的核心价值追求,构建了以能力训练为主线的校本课程体系(如下图),倾力打造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引导学生在体验中形成正确的公民意识和公民能力。

1.显性课程:为了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我们积极挖掘学校、教师、社会资源,为学生开发丰富的校本课程。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引导学生学会选择,学会在选择中懂得珍视,并付诸行动,逐渐形成独立、自主、自律、持之以恒的个性品质。我们开设了选修类校本课程。

经过学生选报与教师选择的双选方式,最终确定了热带观赏鱼养殖、建筑模型、十字绣、数码摄影、小学生急救、英语戏剧表演、篮球、学习心理辅导、趣味语文等58门校本选修课程。

在学生通过选课单进行选课时,学生慎重地写下了选择的顺序,这种体验、这种感悟的价值可能会远远大于孩子在选修课上所学知识与技能对他的影响。有了选择的经历,孩子才会懂得选择的重要,才会面对问题做出慎重的思考,独立的人格以及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才会在实践中逐渐形成。

同样,教师自己设计的课程也经历了被学生选择或教师选择录取学生的过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有了对课程内容设计(课程目标及内容怎样贴近学生实际)及怎样宣传课程等相关感悟。这也是教师经历的一种选择,教师的感悟为后续课程如何更好的设计起到了良好的铺垫作用。这也为教师的课程设计能力起到了促进作用。

2.隐性课程:包含每月一节、典礼仪式、主题活动等,这些活动按照课程开发的方式,进行细致安排,以便更好的发挥校园活动的育人功能,引导学生在主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逐渐修正自己的行为,建立与集体要求相一致的规范意识,养成良好的公民素养。

① 学校开展每月一节活动:

结合学校和市区开展的活动,每月组织一项主题节活动。活动内容不同表现形式也是不同的,但总的原则是为学生搭建自主参与、展示自我的平台,让孩子们在活动展示中找到自信,快乐成长,发展其公民素养。

② 利用开学典礼、每周升旗活动,渗透公民教育理念,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公民意识。

③ 以课题研究为带动,通过主题活动,拓宽公民教育的途径。

学做志愿者活动:2011年1月我校成为“学做志愿者”小学生志愿者手册实验项目的实验校。借助这一实验项目引导学生传承志愿精神,争做“六小”公民。通过一系列志愿活动,同学们理解了什么是志愿者?志愿精神有哪些?如何做一个校园志愿者?“我参与我快乐”“我奉献 我快乐”这是同学们参与活动后真实的感受。同学们的公民素养在活动中逐步提升。学做志愿者课题研究的深入开展,进一步拓宽了我校的公民教育的途径。

学校在教师中开展《讲述我和学生间故事》的活动,引导教师关注学生,关注学生成长中公民素养的培养与建立。渐渐地公民教育的理念已经在教师心中扎根,并对教师的工作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

(二)探索具有公民教育内涵的课堂教学方式

学校以《创“互动课堂”,探索具有公民教育内涵的课堂教学方式的研究》课题为引领,开展全员性的课堂教学研究,经历了全员学习研讨,初步理解互动——人人课堂实践,研究中感悟互动——教研组展示交流,呈现研究成果——分层梳理提升,分享研究智慧的四个研究阶段后,初步梳理清晰了公民教育内涵的课堂教学内涵。我们公民教育内涵课堂倡导的是“互动”,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碰撞、共同提升的动态发展的过程。互动应在教师教学的重点上、在学生学习的障碍点上、在学生思维的创新点上。初步形成六种互动课堂的策略,初步明确了互动课堂的特征:放、引、悟、效。

这样的课题研究使教师的教学观念有了明显改变。教师从关注知识向关注学生转变,加强了学生有效学习方式的研究,学生的学习态度与精神状态在发生着不同程度的改变。

(三)完善具有公民教育特点的学校评价方案

在学校大课题《丰台一小实施公民教育的实践研究》的引领下,子课题《构建多元评价机制进一步提升师生公民素养的研究》,围绕学校提出的公民教育核心价值追求:主动参与、学会尊重、勇担责任,我们进一步完善了学校的评价内容和方式,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以问题为导向,以问题解决为目的,建立民主意识。坚持民主与公平的原则的基础上,对学校的一日生活制度评比进行了调整。由百分制的评比改为等级制的评比,特别是对优级的评定也放宽了尺度,这一改变体现了对学生成长的尊重。由学生检查评价改为教师抽查为主,校园志愿者提醒为辅,体现了评价的目的不在结果,而在于学生行为的真正改善。由公布评价结果改为公示评价过程,用贴笑脸、哭脸的方式把每周检查的结果在班级门上公布出来,体现出评价结果对学生行为的导引作用,以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立足实际,使规则意识落实在日常生活过程中。规则是约定俗成或明文规定的标准,所有规范都是对权利和义务的约定。在课堂上,与同学们讨论问题时,发言要按次序进行,不无理地打断别人的发言;平常与人交往,要遵守文明礼仪;遵守自然义务,当别人需要时给予帮助等等,都是在执行一种规范,都是公民精神和公民素养的重要体现。通过48字歌,用来规范学生的行为;制定了课堂常规要求,用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校园内的通道画上分界线,引导学生上下学,靠右行走,让学生从小懂得遵守秩序„„学生的规则意识通过这样细微的要求得以落实的。

注重反思,引导学生形成自律自主的人格。通过成长日记,引导学生在自我反思的过程中,建构标准形成符合集体价值标准的公民意识,养成良好的公民行为。学校以《丰台一小公民教育的实践研究》大课题统领互动课堂的教育及学生行为习惯的教育及评价方面的子课题研究,引领着学校公民教育的发展特色。课题的引领融入管理,即学校的管理也正融以科研的方式进行着。

其实无论是学校整体的计划、总结,还是分层面的德育、教学、科研、科技、美育等分项总结均是遵循此思路进行的。是以一种科研的思维在引领着学校的发展,以科研的方式在伴随着学校的管理,促进学校的发展。

三、营造校本教研文化,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一)以课题研究为引领,促教师向专业化发展

以科研为带动,提升教师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学校以市级课题《丰台一小实施公民教育的实践研究》统领学校整体工作,除此以外还开展了2项全国课题,6项市级项课题,12项区级课题的研究活动。课题研究既有学校大课题引领研究的、也有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的中型课题和教师个体研究的小课题。各层面课题均源自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在实际工作中协同开展研究,与教育教学自然相融,探寻有效的策略,切实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提高工作实效性,深化学校的发展。

在教学研究中,各课题组以课题研究为抓手,以合作研究的方式,带领课题组教师共同进行教学研究,有效地促进了教师、学生的共同发展。回顾我们所走过的研究之路,是在“反思——改进——完善——反思„„”的过程中前行的。学校在学期初和学期末分别组织召开了教学分析会,旨在结合教学检测情况,准确查找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真问题,确立研究课题,组成研究小组,开展相应的研究活动,力求用课题研究的方式来解决我们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做检测分析的过程大致经历分析数据——反思教学——抓主要问题——调整教学几个环节,这即是教师进行有效的判断与分析的过程,对问题进行正确的归因,寻找教师教学方面的不足,寻找研究点,针对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确定研究的主题,在实际教学中在寻找问题解决方法的过程中,展开课题的研究,促使教学与科研自然相融为一体,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促进教师的教育研究水平。

(二)创造良好科研条件,促教师队伍梯队发展

为了提高教师的科研素质,学校采取了“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为教师提供各类培训。

请进来:学校先后聘请丰台分院骨干教师工作室的朱滇生、李依萍、刘大凤等特级教师到我校指导工作。聘请特级教师刘德武来校指导教学;学校聘请丁榕老师、余雅风教授、张红教授、张梅玲教授等多位专家做了专题培训。

走出去:学校注重教师的培养,先后组织不同规模、不同内容的培训,学校选送教师分别参加了组长行动研究学习、新课程下语文、数学、英语、音乐、体育、美术、科学等学科的培训学习,以及国学、国际理解项目和校园电视台的相关人员的不同培训,以及同国际友好校间的交流培训。通过培训老师们打开了视野,感悟教育理念,学习科学的教育方法。拓展了教师的视野和思路,不同程度的提升了教师的素养,为更好的开展相关的教育教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自我培训:学校充分利用校内的优质资源,以科研的思维方式开展教师的分层培养,开展了相应的自我培训活动。

(三)抓课题研究,提高研究能力

1.积极立项,明确研究方向。学校引导教师结合教学中问题,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市区校级骨干教师根据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确定研究专题,积极参加市区级课题申报,现有国家级课题2项、北京市课题7项,丰台区共有37人申报相关课题32项,涉及了11门学科。经丰台区科研所审批,有重点课题1项,一般课题11项,其余为校级课题。

“十二五”二次课题又有3项市级课题、46项区级课题进行了申报。

⒉ 注重实效,开展活动。课题研究过程中,学校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各课题组负责人进行定期课题研究培训,定期进行交流与研讨,充分发挥课题组主持人的引领作用,推动学科组研究的不断深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篇6:小学体育特色学校中长期发展计划

为活跃校园生活,体现校园足球特色,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提高师生身体素质,努力创建和谐校园,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结合小学生身体特点,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实施推行素质教育和新的课改为工作方针,以创建和谐校园为工作落脚点,以活跃学习生活为目标,以特色项目为引领,以师生身体健康快乐成长为目的,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体育作为素质教育的突破口,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增强学生身心健康,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实施原则

1.因地制宜原则。立足于开发和利用现有资源,发挥传统项目优势开展创建活动。

2.适应性原则。开展的体育活动必须适应学生身体和心理发育特点,有利于增强体质。

3.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原则。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名学生都能够掌握一项运动技术和技能。同时要组建专业运动队,注意培养体育后备人才。

4.全面性原则。摆正《体育课程标准》与特色体育项目教学的关系,坚持体育教学内容的丰富性,促进学生身体协调发展,防

止为创建体育特色学校而造成体育课堂教学的单一化。5.教育性原则。坚持以育人为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加强体育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体育氛围。三、现状分析

1、从我校发展历史来讲在多年办学的风雨历程中,我校足球传统项目已呈特色,优势明显,在多年的实践与探索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与丰厚的资源,形成了一套有效的体育工作策略与方法,多次得到了申请省市示范校的资格。学校成立足球队每天早上、下午第二节课后集中训练,由专门体育老师指导,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训练目标、计划,并推荐优秀学员参加各种大型比赛如:市运动会、市足球邀请赛对抗赛等,均取得优异成绩。

2、从我校学生实际情况来讲,我校足球特色校分为两个校区本校与赵埠小学。12个教学班集体,6个年级,学生数700人,教师数30人,体育教师数9人,专项足球教师数1人。有两个体育场总面积约4000平方米。本校区有专门的足球专项场地,环境优美,体育设施齐全,赵埠小学塑胶足球场地正在规划建设中。

总之,工作中体现特色,特色又指导工作。我校以“兴趣带动少数、少数带动多数、普及同时提高”为特色方针,以“踢出自信、踢出快乐、踢出健康”为宗旨理念,并以申报全国及省级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为新的起点。进一步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满足学生足球学习需要。为

推动我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的普及与提高,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四、创建目标与方向

(一)第一阶段--特色项目创建阶段(2014.9--2015.6)

足球运动是全面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最积极有效的手段。为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促进足球运动在我校的普及和提高,营造浓郁的校园足球文化,我校拟定学校特色项目创建的工作目标。

具体如下:

1、依托我校传统资源优势, 组建好学校足球队,集中优势力量加强训练。要求全体教师利用下午第三节的活动课时间与学生共同参与运动,以“普及足球运动”作为我校特色项目,使之成为学校体育工作特色之一。

2、确立教学内容,建立评价体系。

3、在发展一般身体素质的基础上,加强专项素质的训练,增强学生体质。

4、掌握足球的相关技术,初步了解足球竞赛规则和组织竞赛方法,积极组织校内、校际间切磋与交流。

5、激发学生对足球运动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树立高尚的体育道德和勇敢顽强的良好作风。

(三)第二阶段--建设学校特色阶段(2015.9-2016.6)

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积极传承与探索“体育文化”,以开发学生潜能为核心的教学活动方式,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形成学校特色。

具体如下:

1、进一步巩固第一阶段所取得的成果,拓宽该运动领域,促进足球运动的普及和提高,使其成为学校体育工作的一项特色,并使其成为我校的一种广泛的群众性运动,积极打造“足球特色传统学校”精品,提高教师的指导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合格加特长”的学生和教师。

2、组织编写足球校本教材;成立课题研究小组,进行专题研究。

3、将足球活动拓展,形成学校鲜明的办学风格,师生全员参与,学有所长,使之成为我校办学一大亮点,扩大影响,提升素质教育的品位。

(四)第三阶段--提升特色学校阶段(2016.9-2017.6)

积极贯彻课改精神,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开展“体育与文化”特色学校建设活动,形成教育有个性,发展有特长、办学有风格的特色学校。

具体如下:

1、拓宽该运动研究领域,整合我校其它工作,拓展素质教育的空间,并提升为一种精神文化,使之成为我校的办学个性,逐渐突现一种奋发进取、团结拼搏、开拓创新的学校精神,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提高我校教育质量。

2、进一步巩固足球普及开展所取得的成果,在活动与竞赛中推向纵深发展,倡导体育精神,同时向其他学科渗透,拓宽研究领域,培养良好的精神品质,提升校园文化品位。

3、加强特色建设课题的研究力度,提高学校体育运动整体研究的能力与水平,营造良好的体育与文化环境。逐渐使我们的研究指向为具有持续的、恒久的、无所不在影响力的精神文化。

五、体育特色学校建设方案保障机制

我校一直对体育工作都非常重视,无论从人力、物力还是从财力上都给予大力的支持。这对我校的体育特色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保障作用。

六、创建策略与措施:

(一)明确目标,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二)健全组织,加强培训,完善保障体系。

1、成立学校创建领导小组,组建研究机构,制订研究计划。

组 长:杨雷

副组长:姜逢云、吕功清、夏国保、邓国定

组 员:赵文斌、尧章明、何远浪、陶升及各班主任。

功 能:每月召开一次足球专项会议,总结当月足球开展情况,根据学校的足球发展规划、各个时期的竞赛目标、训练计划、训练经费、训练场地,布置下个月足球开展工作。

宣传组:由办公室和各班主任组成。(负责人:吕功清、舒

宏辉、万海斌)

负责足球活动的参赛组织、宣传教育、比赛摄影和总结表彰等工作。

竞赛组:由教导处和体育组组成。(负责人:姜逢云、万定华、何远浪)负责竞赛的编排、裁判员的培训、体育器材的安排、比赛场地的整理、等工作。

后勤组:由政教处和学校后勤组成。(负责人:夏国保、姜顶新、焦涛)具体负责学生在足球活动中的安全。

足球先锋少先队组(学生):协助老师管理班级足球。

2、建设一支有教育特色的育人队伍。

要真正创建特色学校靠少数几位有特长的教师是远远不够的,一所学校的特色很大程度上还得来源于教师的群体特色。为此我们积极贯彻“以人为本,重在发展”的管理理念,在为特长教师冒尖发展创设好环境外,更是加大了师资培训的力度,组织好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通过点点滴滴的积累、筛选、优化组合,使广大教师掌握专业技能,熟悉学校特色工作的发展和落实。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技术精良、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教师队伍。

3、分层制定措施,规范管理,加大制度建设,逐步形成常规。建立特色建设的考评与激励机制,配套适合各年段的评价操作体系,力求体现评价的多元化。

4、加大硬件投入,构筑保障平台。学校将在近两年内继

续加大投入,扩建和完善操场,进一步添置必要的器材,为争创体育特色提供有力保障,为全面铺开而奠定基石。

(三)以活动为载体,促进学校特色发展

1、灵活组织开展好各类活动,在活动中促进特色工作的有序有效开展。

2、积极参加上级开展的各类活动比赛,争取高层面创出佳绩。

3、加强横向联系,与兄弟学校联盟,促进切磋交流,共同谋求发展。

(四)以科研引路,唱响特色教育的主旋律。

1、初步构建起科研先导的管理机制。在特色创建过程中,我们将加强科学研究,成立特色建设课题研究小组,对发展过程中的问题进行研究。将实践与理论所取得的成果进一步巩固与推广,呈现良性循环、螺旋发展的好势头。

2、培养学生,造就一支只会研究、有作为、有贡献、有特色、有声誉的骨干教师队伍。我们始终认为:我校的特色教育关注的不能仅仅是学生的知识与田径技能,而更应关注学生体育精神的培养与发展,否则,我们便会舍本求末,毕竟学生的精神世界将影响着学生的一生。我们要把我们的校园建设成为学生心智成长的精神家园。

3、建立完善实施方案与计划,逐步调整教学支撑教材,编写校本教材,优化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创造适合学生认知规

律和身心特点的教学过程。构建适合各阶段学生学习的教学内容。

4、从第二阶段起,学校开设好课程,列入校本课程的范畴,在地方与课程以及体育课程中开设好该课。使全校80%以上的同学积极参与该行列,激发学生浓郁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5、围绕课题,开展好研讨活动。学校将申报特色学校创建课题,通过对学校办学特色进行科学论证、系统研究、反思调整,从而实现学校特色建设的目标。

6、编制相关检测方案和细则,改革评价方法,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和勇敢顽强的良好作风,树立高尚的体育道德。

(五)拓展学校自身优势的特色项目

特色学校的创建要有优势充分的学校特色项目,并达到水准使特色更加显著,形成传统才能以精带广,以局部带整体,推动特色学校的全面优化。田径运动是学校特色项目之一。我们将进一步拓展学校自身特色项目的优势,强化制度创特色、优化阵地创特色、深化活动创特色。

1、开发运用好潜在的优势资源。

在师生、学校内在中发现、挖掘、组织和运用好校内资源。同时接纳、传承本地特色文化资源,为学校的特色发展与学生的个性发展开辟广阔的的空间,打出特色学校的生长点。

2、创建好特色学校的校园环境氛围。

利用校园宣传栏,建立“特色建设”专题栏目,扩大信息化建设阵营,唱响特色教育主旋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发展进程。我们将以网络为传媒,在信息输出的同时,我们更要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互动与交流中吸收、融合有效信息,促进特色学校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同时也将通过网络将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引发周边学校的冲动和拉动。

加强校园足球文化等物质文化环境的营造。校园物质文化环境是学校特色的外在体现,是学校魅力和个性的体现。我们将通过橱窗、板报、校园广播站、媒体等宣传阵地,将特有的无形之精神文化与有形之物质环境有机结合,发挥其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使人一走进校园就能感受其独具特色的魅力。

七、对创建前景展望

1、通过传统项目和特色建设,使80%以上的学生能掌握较好的足球运动,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激起浓郁兴趣,显露自己的个性、特长,并有相当学生在更高层次的比赛中展示自我,推荐自我。

2、培养一批学有所长的教师,发挥其骨干示范的作用。

3、形成一整套特色创建的宝贵资源、特色资源,在学校其他科目中乃至同类学校中能推广、借鉴、参考。相关实践经验与相关成果在有关刊物上发表。

4、加大舆论宣传及校园、班级足球文化建设,以足球运

动为核心的学校特色建设初具雏形。以田径文化精神主导校园文化的办学个性逐步鲜明。

上一篇:夜深了――我的心事_小学生六年级作文下一篇:利刃断金刚小学五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