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低碳经济范文

2022-05-26

第一篇:发展低碳经济范文

发展低碳经济,提倡低碳生活

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为了获取能源而大量消耗化石资源,致使地层中沉积碳库的碳以较快的速度流向大气碳库。这些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导致全球性气候变化的灾难性后果和化石能源短缺,从而促使近年来低碳经济成为全球各国政府关注的焦点。

一、低碳概念的提出

所谓“低碳生活(low-carbon life)”,就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减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低碳经济"是指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生态经济。“低碳经济”的理想形态是充分发展“阳光经济”、“风能经济”、“氢能经济”、“生物质能经济”。 但现阶段太阳能发电的成本是煤电水电的5-10倍,一些地区风能发电价格高于煤电水电;作为二次能源的氢能,目前离利用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提取的商业化目标还很远。 因此,在“碳素燃料文明时代”向“太阳能文明时代”(风能、生物质能都是太阳能的转换形态)过渡的未来几十年里,“低碳经济”、“低碳生活”的重要含义之一,就是节约化石能源的消耗,为新能源的普及利用提供时间保障。特别从中国能源结构看,低碳意味节能,低碳经济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

二、发展低碳经济的原因。

全球变暖等气候问题致使人类不得不考量目前的生态环境。人类意识到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出现的过量碳排放是形成气候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因而要减少碳排放就要相应优化和约束某些消费和生产活动。尽管仍有学者对气候变化原因有不同的看法,但由于“低碳生活”理念至少顺应了人类“未雨绸缪”的谨慎原则和追求完美的心理与理想,因此“宁可信其有,不愿信其无”,“低碳生活”理念也就渐渐被世界各国所接受。低碳生活的出现不仅告诉人们,你可以为减碳做些什么,还告诉人们,你可以怎么做。在这种生活方式逐渐兴起的时候,大家开始关心,我今天有没有为减碳做些什么呢?

从根本上说,“低碳经济”的提出,折射的是人们因气候变化对未来人类生存环境的焦虑和担忧。这一理念,是提倡人类以低排放、低污染的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替代传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这种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

三、绿色生活方式是低碳经济的基础。

什么样的人可以算是“低碳族”,“低碳”又代表什么呢?简单来说,“低碳”是一种生活习惯,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去节约身边各种资源的习惯,只要你愿意主动去约束自己,改善自己的生活习惯,你就可以加入进来。当然,低碳并不意味着就要刻意去节俭,刻意去放弃一些生活的享受,只要你能从生活的点点滴滴做到多节约、不浪费,同样能过上舒适的“低碳生活”。

“戒除嗜好!面向低碳经济”环境日主题提示人们,“低碳经济”不仅意味着制造业要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能力,推进节能减排的科技创新,而且意味着引导公众反思哪些习以为常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是浪费能源、增排污染的不良嗜好,从而充分发掘服务业和消费生活领域节能减排的巨大潜力。 转向低碳经济、低碳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戒除以高耗能源为代价的“便利消费”嗜好。“便利”是现代商业营销和消费生活中流行的价值观。不少便利消费方式在人们不经意中浪费着巨大的能源。比如,据制冷技术专家估算,超市电耗70%用于冷柜,而敞开式冷柜电耗比玻璃门冰柜高出20%。在中国,年人均CO2排放量2.7吨,但一个城市白领即便只有40平居住面积,开1.6L车上下班,一年乘飞机12次,碳排放量也会在2611千克。由此看来,节能减排势在必行。 如果说保护环境、保护动物、节约能源这些环保理念已成行为准则,低碳生活则更是我们急需建立的绿色生活方式。

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峰会自12月7日开幕以来,就被冠以“有史以来最重要的会议”、“改变地球命运的会议”等各种重量级头衔。这次会议试图建立一个温室气体排放的全球框架,也让很多人对人类当前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开始了深刻的反思。

四、如何实现低碳生活。

二氧化碳给全球带来的危机,扣动了人们忧患意识的扳机,纵然世界各国仍就减排问题进行着艰苦的角力,但低碳这个概念几乎得到了广泛认同。低碳,是指较低或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对此,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秘书长任官平告诉《生命时报》:“节能就是最大的减碳。”首先,减碳主要落实在生产上,如大力开发水能、核电、风能和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任官平强调,减碳是每个人的责任。对我们来说,生活方式描绘了每个人的“碳足迹”(注:产生、使用和消费这些东西共排放了多少二氧化碳),低碳生活就是简约的生活方式。任官平还指出,从衣、食、住、用、行都可体现低碳生活。

简单理解,低碳生活就是返璞归真地去进行人与自然的活动,主要是从节电节气和回收三个环节来改变生活细节,包括以下一些低碳的良好生活习惯:如.出门购物自己带环保袋,如.出门自带喝水杯,减少使用一次性杯子,如尽量不使用冰箱、空调。

“低碳生活”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是一种态度,我们应该从心做起,积极减少个人碳足迹,在生活中逐渐培养低碳的生活方式。

第二篇:发展低碳经济 实现低碳生活(论文)

“发展低碳经济、实现低碳生活”之浅见

(遵义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张炯林)

有限的地球生存空间,生活着众多的人类。人类活动需要消耗能量,并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科学家发现,近200年来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已经上升30%,人们普遍认为各类极端气候都与此有关。在气候压力日趋加大的今天,发展低碳经济、开展低碳城市建设、全面实现低碳生活逐渐成为社会各界共识。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发展低碳经济:一是要优化产业结构。在经济规模相近的条件下,因产业结构不同,城市经济发展在能源消费与温室气体排放量等方面差异很大。应大力促进低碳技术商业化和产业化,加快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和节能环保等低碳产业发展。大力发展低碳性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重点控制盲目扩张的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和产能过剩行业,淘汰破坏资源、污染环境的产业。如贵州省遵义市近年来连续推进“七个一百工程”【建设100万亩茶园、100万亩新造竹林、100万亩优质商品蔬菜(辣椒)基地、100万亩中药材基地、畜牧业产值上100亿元、100万口沼气池、100万亩优质高粱基地】,强力推进农业规模化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之路就是一条低碳经济发展的可行之道。同时要加快文化教育、金融保险、现代物流、旅游休闲、新闻出版、信息服务、科技研发、 1

商贸流通、技能培训、中介服务等低碳服务业发展,加快构建低碳产业体系。二是要转变产业发展方式。我国单位GDP能耗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企业布局零散,没有形成有机联系、分工协作的产业组织链条和产业集聚区。据专家研究资料显示,发展产业集群可以比传统产业发展方式节约30%左右的土地资源,提高40%左右的能源利用效率,节约20%以上的行政管理费用。因此,应顺应世界产业发展趋势,借鉴国内外产业集聚区建设的成功经验,结合城市资源与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市场需求,准确定位产业集聚区的主导产业及发展重点,避免重复建设和低水平建

设。同时,引进和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研发能力强、掌握核心技术且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或企业集团,围绕特色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发展配套产业体系,在本区域或更大范围集约利用能源资源,发展低碳经济,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贵州省遵义市通过百万级规模化产业化品牌的打造,培育出了一系列龙头产业企业。如:100万亩优质茶叶基地,催生了我省第一个绿色工业园湄潭工业园区;新造竹林100万亩,催生了目前在国内单体最大的20万吨竹浆一体化赤天化纸业有限公司;100万亩优质辣椒基地,后面是老干妈、贵山红等优质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等。目前,遵义已经在全市层面上推进“7+10”工业园区的建设,其中市级主导推进建设的工业园区7个,县(区、市)根据各自的优势,建设各自具有鲜明特色,又有相对竞争优势的工业园区10个。遵义将打造500亿级以上的产业,同时推进一批产值300亿级左右的企业,大力培育100亿级的企业,培育一批10亿级、50亿级的企业的发展,着力推进打造以国酒茅台为龙头为引领的500亿级的航母舰队,以新材料为龙头的300亿级的领军产业。还有就是挖掘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遵义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通过5至10年努力,力争使旅游接待人数突破50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600亿元。明确了唱响红色主旋律、打好绿色生态牌,围绕遵义

会议、四渡赤水、国酒茅台、丹霞竹海、中国茶海等经典资源建设大景区、推出大线路、带动全市文化旅游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总体思路。这一切为遵义市低碳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所谓“低碳生活”,就是把生活作息时间所耗用的能量要尽量减少,从而减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其核心内容是低污染,低消耗和低排放,以及多节约。

实现“低碳生活”,建设低碳城市:首先要求从传统观念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实现城市建设观念由传统城市向低碳城市转型。应大力宣传建设低碳城市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帮助人们学习和掌握: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碳足迹、碳源、碳汇、碳交易、碳排放、碳捕捉、碳封存、碳生产力、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经济、低碳生活、低碳生产、低碳路径等与低碳城市建设密切相关的新知识,并将这些知识运用到政府各职能部门的具体决策和工作中。同时,广泛开展低碳宣传教育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家庭等活动,让广大市民充分认识传统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城市发展模式的危害,进而了解、认同和接受低碳城市的发展观念。倡导人们在不断提高生活水平的同时,尽量选择低碳生活方式。可通过各种形式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市民认识到低碳生活不仅是符合时代潮流的生活方式,更是一种道德选择、一种负责任的生活态度,从而积极投身低碳行动(如拒绝使用煤炭生火做饭、烧水、取暖等),开展低碳消费(如自觉使用太阳能、沼气等),践行低碳生活。对普通市民来说,低碳生活方式并不神秘,也非遥不可及。从日常生活细节做起,平时注意节水节电、分类处理垃圾、尽量选择公共交通出行等,就是积极践行低碳生活方式。当然,实现低碳生活方式,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政府及相关部门营造一个低碳生活环境。比如建设低碳小区、扶持垃圾回收利用等“静脉”产业,以及给自觉实行低碳生活方式的市民给予一定的奖励等,这都对形成良好的低碳生活方式具有

“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绝大多数市民也希望政府及相关部门提供一些实现低碳生活的公益性信息服务,通过出台一些政策对他们的生活行为进行一些引导。只要政府及相关部门在实现低碳生活过程中,不当“甩手掌柜”,就完全可以通过政府和全民的不懈努力,推动“发展低碳经济、实现低碳生活”工作的有效开展。

张炯林:

原农科所子校教师,现在在农科所保卫科工作。电话:办公室:7303610

手机:13985675386

通讯地址:遵义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保卫科

(遵义县马家湾农科所)

第三篇: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

工商管理学院项目管理0901时雅萌2009040509

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

伴随着生物质能、风能、太阳能、水能、化石能、核能等的使用,人类逐步从原始文明走向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而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不止是烟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将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也已被确认为不争的事实。在此背景下,“碳足迹”、“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状态。低碳生活就是生活作息时所耗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近年来,由能源不正常使用和无节制排放导致的气候变化、全球变暖,不仅带来了沙尘,还有暴风雪、寒流,暴雨、热浪等极端天气接踵而来。据专家预测,全球气候还会进一步变暖,并且变暖的幅度有可能加大,全球人民将面临比现在更加严重的缺水问题、水灾问题等。气候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任何变化都会对自然生态系统以及社会经济系统产生影响。目前面对日益恶化的气候现象,它的负面影响更受关注,其不利影响可能会危及人类社会未来的生存与发展。因此,我们要大力倡导节能减排,低碳经济,低碳生活。针对目前在节能减排问题上遇到的认识不到位、责任不明确、措施不配套、政策不完善、投入不落实、协调不得力等问题,特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以解决。

一、控制高碳能源的排放量,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低碳经济的实质就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控制能源增量是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的一个重要步骤。当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重要阶段,石化产品的国内需求仍处于快速增长期,这就要求我们要加快结构调整,推行清洁生产、实现行业可持续发展。另外要对整体产业结构加以完善和优化,努力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促进经济的平衡健康发展。

二、加大经济投入,全面实施重点工程。对于重点节能工程,要加快进行建设,实施水资源节约项目,加快水污染治理工程建设,推动燃煤电厂二氧化硫的治理,多渠道筹措节能减排资金,创新模式,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深化循环经济试点,推进各种资源的综合循环利用,推进垃圾资源化利用,全面推进清洁生产。

三、依靠科技创新,促进技术的开发和推广。要加快节能减排技术的研发,加快节能减排技术产业化示范和推广,加快建立节能减排技术服务体系,推进环保产业健康发展,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要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示范企业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加强企业研发中心建设,注重对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形成节能减排长效机制;要竭力解决节能减排关键技术难题。通过实施重大项目突破技术瓶颈,加强节能减排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的制定;要当好节能减排技术示范企业的排头兵,率先推广一批潜力大应用面广的重大节能减排新技术;要营造推动节能减排科技创新的良好环境,各部门要加强组织协调,建立上下联动的机制,大力支持引导石油化工等企业积极开展节能减排。

四、健全法制,加大监督检查执法力度,强化节能减排管理。国家应建立政府节能减排工作问责制,建立和完善节能减排指标体系、检测体系、考核体系;另外要完善节能和环保

标准,开展节能减排专项执法检查;完善政策,形成激励和约束机制,完善有利于节能减排的财政政策和税收政策。

五、加强宣传,提高全民的节能意识。可以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介做好宣传工作,把节能减排和保护环境的理念渗透在人民群众的意识中,从而自觉地加入节能减排的队伍中,在日常生活中从一些点滴小事做起。

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构建低碳生活不仅是政府、专家的事,积极树立低碳生活理念也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低碳经济”不仅意味着制造业要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能力,推进节能减排的科技创新,而且意味着引导公众反思哪些习以为常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是浪费能源、增排污染的不良嗜好,从而充分发掘服务业和消费生活领域节能减排的巨大潜力。低碳生活,是一种自然而然去节约身边各种资源的习惯。

低碳生活代表着更健康、更自然、更安全,同时也是一种低成本、低代价的生活方式。低碳不仅是企业行为,也是一项符合时代潮流的生活方式。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更是肩负着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的重大任务,倡导低碳经济、改善生活方式,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我们应该积极提倡并去亲身实践,从点滴做起,从身边的每个节能细节做起。很多低碳生活方式,大家都是可以做到的,即使是再小的一份力量,都是对发展低碳经济、构建低碳社会的一种支持。我们主要是从节约能源方面做出努力,可以随手做到的就是:少上网,去上课时电脑别待机,出去的时候关掉一切电源;多用电邮、MSN等即时通讯工具,少用传真打印机;尽量少使用和不用一次性牙刷、一次性塑料袋、一次性水杯等,因为制造他们所使用的石油也是一次性的;出门尽量步行或乘坐公交,绿色出行,低碳从身边做起,从自己做起;每年多参加植树种草活动,扩大绿色面积;同时,还要主动参加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大赛,充分利用所学知识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为了我们共同的家园,行动起来,做好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此外,选择低碳绿色的生活方式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和使命。

第四篇:“低碳经济方法学及低碳经济区发展案例研究”成果报告

2009年11月27日下午“低碳经济方法学及低碳经济区发展案例研究”成果报告会在京举

[日期:2009-12-10] 2009年11月27日下午,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在社科院学术报告厅举办了“低碳经济方法学及低碳经济区发展案例研究”成果报告会。该项目由英国战略项目基金(Strategic Programmer Fund)资助,以吉林市为试点进行低碳城市研究,成果为吉林市低碳发展路线图。报告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教授主持,来自国家发改委、英国驻重庆领馆、吉林省发改委、吉林市政府的领导先后在报告会上致辞。

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蒋兆里处长指出,中美两国政府分别于近日做出了2020年的减排承诺。在此背景下,本项目的研究成果为发展中国家走一条切实可行的低碳发展之路提供了参考。英国驻重庆领馆领事Bryn James先生祝贺该项目取得的丰硕研究成果,并对各参与方积极合作的态度表示赞许。吉林省发改委环资处郜春伟副处长介绍了吉林省在环境保护和发展循环经济方面开展的工作和取得的成绩。吉林市朱天舒副市长指出,低碳发展即将被纳入国家的“十二五”规划,此时完成本项目的研究对吉林市“十二五”计划的制定有重要指导意义。

在主题演讲环节中,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李永怡女士、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姜克隽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潘家华教授做了题为“吉林市低碳发展路线图”的项目总结报告。李永怡女士回顾了项目进程,指出本次报告会是一个汇报项目产出、发现其实际应用价值及对其他地区的借鉴意义的机会。姜克隽研究员比较分析了BAU情景、政策情景以及低碳情景下吉林市的排放趋势图,得出吉林市有很大节能减排潜力的结论。潘家华教授介绍了低碳经济的衡量指标体系,涵盖了碳生产力、消费方式、能源结构、低碳政策四个层面。该体系落实了低碳概念,并能切实地衡量低碳进程,是本项目的一大突破。

李永怡女士在总结项目成果时指出,“吉林市低碳发展路线图”将低碳发展与吉林市未来的发展规划结合起来,探索了吉林市支柱产业的低碳增长策略,确定了“十二五”规划中投资的优先领域和各部门节能减排的关键技术,将吉林市的投资、技术和制度需求与国内国际的合作相匹配,制定了一个经济上可行且能尽快被执行的吉林市低碳发展计划。

在报告会的讨论阶段,吉林市的代表对本项目取得的成果做出了评论,对下一步将要开展的实践工作提出了期待和建议。吉林大学校长助理、环境与资源学院董德明教授表示,选取吉林市这一老工业城市作为低碳经济的案例研究对象具有典型意义。建议国家发改委在本项目结束后继续跟踪吉林市的发展情况。吉林市未来的发展面临两个必然选择。一是主导的传统产业不会持续增量发展,需要引入新的低碳产业,促使单位碳排放下降。二是传统工业的技术改造也应当遵循发展低碳经济的要求。朱天舒副市长指出,发展低碳经济关键在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变居民生活方式。本课题贯穿了这一理念,对吉林市未来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他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期待本项目能促进国际合作,通过引进低碳技术和资金改造老工业基地的高碳产业。二是希望在吉林市建立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平台,从而带动其他城市的低碳发展。吉林市对知识产权保护非常重视,是东北省唯一的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的试点城市。第三,发展低碳经济需要公共政策支持,期待国家和省发改委支持吉林市的低碳建设。朱市长还强调,吉林未来除了关注碳排放问题外,还会关注水资源和土壤问题。 与会各方积极发表意见和参与了讨论。法国发展署Damien NAVIZET先生赞赏了报告中具体的技术分析和完备的指标体系,希望能将该指标体系运用于法方在中国开展的城市规划方面的项目中。广元市科技局郭俊局长介绍了广元市在建设低碳城市方面所进行的探索。广元市政府出台了“实现低碳发展的意见”、“开展试点示范工作的意见”等相关文件,积极推动县区及行业的示范工作。企业界正在广泛开展节能减排工作。在民众参与方面还准备设立广元低碳假日,达成全民低碳共识。黄石黄金山工业园副主任欧明灿表达了黄石市发展低碳经济的意愿。黄石市是一个排放压力很大的原材料型工业城市,是国家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试点,也是武汉城市群综合改革的重点。欧主任希望该市的低碳发展能得到国家发改委、社科院等研究机构以及国际友人的支持。欧盟驻华使团贸易与投资部一秘Laurent Javaudin先生表示,在即将进行的温家宝总理与欧盟主席的会面中,气候变化和低碳发展将是重要议题。本项目在此背景下提供了宝贵的信息和经验。

最后,潘家华教授和Bryn James先生对报告会做了简短的总结。潘教授表示随着报告的发布、低碳城市工作的进一步开展以及国际社会的积极参与,未来中国发展低碳城市的前景广阔,合作机会众多。Bryn James先生认为本项目是一个新的起点,1月份报告的正式发布对于下一步工作非常重要,英方会尽力协助报告的发布和推广。(谢倩漪 徐薇 供稿)

第五篇:低碳经济与人类社会发展

专业班级:金融101班

学号:7044110001 姓名:曾宪根

在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和气候变化问题是人类社会面临的最大挑战,而低碳经济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最新的解决方案。低碳经济将成为减缓气候变化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和必由之路。根据爱因斯坦的理论,如果说循环经济使可持续发展进入“汽车时代”,那么低碳经济将把可持续发展带入“航空时代”。 低碳经济是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所做努力的结果,但实质上,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方式、能源消费方式、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新变革,它将全方位地改造建立在化石燃料(能源)基础之上的现代工业文明,转向生态经济和生态文明。因此,系统探讨低碳经济的内涵和外延,研究低碳经济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既有理论价值,也有现实意义。

低碳经济概念始于英国2003年的《能源白皮书》,其目标是到2050年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相对于1990年削减掉60%,并在英国建成一个低碳经济体。同样是在2003年,美国学者莱斯特·布朗在《B模式: 拯救地球延续文明》一书中,提出并掀起了发展模式的B与A之争。布朗把现行的以化石燃料为基础、以破坏环境为代价、以经济为绝对中心的传统发展模式称做“A模式”,把以人为本,以利用风能、太阳能、地热资源、小型水电、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为基础的生态经济发展新模式称做“B模式”。他呼吁全世界立即行动,以“B模式”取代“A模式”,拯救地球,延续文明。可见,在人类历史上已经走过200多年的西方发展模式,已然穷途末路。

一、碳排放量成为衡量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标识

碳排放量,即二氧化碳排放量是国际社会在近10-20年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过程频繁触及的一个新概念。从表面上看,碳排放量的高低是人类能源利用方式和水平的反映,但从本质上讲,更是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标识。农业社会本质上是一个低碳社会,太阳能不仅为自然生态系统循环提供了巨大的能量来源,也为人类生存提供了生物质能。而工业社会本质上是一个高碳社会。由于化石能源,如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等的能量密度高、使用方便,使得开采、利用化石能源规模和水平成为现代农业、现代工业和现代社会发展的标志。然而,科学家一系列研究突然发现:随着化石能源开发和利用的规模不断扩大,碳排放量的大幅度增加使得地球大气层中的温室气体(CO[,2])浓度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并开始影响人类生存的自然生态系统。研究表明:在漫长的农业社会温室气体(CO[,2])浓度一直稳定在280PPM,自1850-1860年英国以蒸汽机为标志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温室气体(CO[,2])浓度一直处在快速上升的趋势(IPCC,2000)。

诺贝尔奖获得者、化学家斯凡特·阿累利乌斯(1996)认为,化石能源的燃烧使用将不可避免地增加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预计到2050年,温室气体(CO[,2])浓度将达到550PPM,它将扰乱自然生态系统的各种因素(如海水温度、洋流以及太阳辐射)间的微妙平衡。1979年第一次世界气候大会上,气候变化首次作为一个引起国际社会关注的问题提上议事日程。联合国于1988年建立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以监测和报告全球气候变化。科学家发现:世界能源结构中对化石能源的过度依赖是温室气体(CO[,2])浓度快速上升的根源,也是人类现代工业文明所形成的高碳经济和高碳社会的客观基础。从大的时空跨度和能源利用方式上看,人类社会经历了三个阶段。

1.农业社会:基于碳水化合物利用之上的低碳经济

碳水化合物亦称糖类化合物,是自然界存在最多、分布最广的一类重要的有机化合物,是一切生物体维持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在漫长的农业社会里,处于生态食物链高端的人类,一方面从绿色植物获取碳水化合物中的植物蛋白等糖类化合物,又从食草动物中获取动物蛋白,以维持生命所需的物质和能量,另一方面从碳水化合物中的纤维素获得生物质能,如木材和干草为人类提供了供热取暖的生物能源。太阳能为自然生态系统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洁能源。同时,太阳能通过绿色植物的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把太阳能以化学能的形式储存在生物质有机体内。植物生长的过程是利用太阳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科学研究测算,每年绿色植物从空气中吸收约1500亿吨的碳,产生约4000亿吨的氧。太阳能不仅是清洁能源,而且通过太阳能与植物的叶绿素进行光合作用,还能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并产生氧气,因此,可以说农业社会是一个原始的低水平二氧化碳排放的社会,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是有限的,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一直稳定在250-280ppm左右(IPCC,1994)。这个浓度对于地球大气温度的变化起到了平衡作用。当然,农业社会的低碳排放量也是低经济发展水平的标识。

2.工业社会:基于碳氢化合物使用基础上的高碳经济

工业文明的标识是人类对碳氢化合物的发现和使用。碳氢化合物或其衍生物是自然界经历几百万年逐渐形成的化石燃料(能源)的物质基础,如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工业社会是建立在对化石燃料(能源)的勘探、开采、加工、利用基础之上的经济社会,它使人类经济发展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近代科技革命,使人类掌握了开发和利用化石能源的手段和方法,直接导致了近代工业革命——蒸汽机革命和电力革命。尽管工业化早期人类积极开发水电(清洁能源)、“二战”后努力利用核能(无碳能源),但是,在工业社会的能源结构中化石能源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化石能源是由生物有机质在沉积岩经过漫长的时间转化而来的碳氢化合物,而碳氢化合物通过充分燃烧能产生巨大能量,同时,产生了大量二氧化碳(见表1)。长期以来,人们对化石能源使用过程中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并不在意,事实上,以化石能源为基础的工业社会已悄然地把人类带入了“高碳经济”体系,化石能源是以高二氧化碳排放为代价的。

在化石能源体系的支撑下,人类形成了火电、石化、钢铁、建材、有色金属等工业、并由此衍生出汽车、船舶、航空、机械、电子、化工、建筑等行业,这些高能耗的工业都可称之为高碳工业,即化石能源密集型产业。甚至连传统的低碳农业也演变成高碳农业,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化肥和农药都是以化石能源为基础的。人们发现:一方面,化石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改变了人类经济发展方式和水平,是人类社会物质和财富的评价标识;另一方面,化石能源的使用规模和速度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长呈线性相关,并正在影响着地球自然生态系统内在平衡性,同时,化石能源的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也对传统的工业文明提出新挑战。

3.未来社会:基于化石能源高效清洁利用和开发可再生能源基础之上的低碳经济

遏制全球气候暖化,削减二氧化碳排放量,已成为21世纪世界各国的共识,从1997年的《京都议定书》到2007年的《巴厘岛路线图》,各国都为碳减排的责任和目标寻求途径和方法。尽管碳减排责任的分担会触及国家利益、发展权利等一系列复杂和敏感问题,但从正面的角度看,它为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变革注入了动力。事实上,推动未来社会从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的动因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对环境容量有限性的认识。以化石能源为基础的传统工业经济体系所排放的温室气体(CO[,2])不可能持续增长,地球大气层环境容量是有限的。科学家认为,当温室气体(CO[,2])浓度超过550PPM,会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病毒增加、物种减少、灾害气候频繁等。把温室气体排放量控制在大气环境可承受的范围之内,是全球各国政府的共同责任。正如中国科技部部长万钢所说的“气候变化已经由科学问题演变为经济和政治问题”。显然,经济发展方式的变革是由环境容量所引发的。二是对化石能源有限性的认识。20世纪末开始的国际石油价格的波动上升,带动了天然气、煤炭等化石能源价格的整体走高。全球化石能源价格上涨是市场对资源稀缺性的反应,尽管对全球经济增长会带来负面影响,但是,对化石能源的高效使用、清洁开发、节约利用起到积极的推动,也给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潮汐能等的开发注入活力。因此,发展基于化石能源高效清洁利用和开发可再生能源基础之上的低碳经济是未来社会的基本走向,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正在全球范围逐渐获得认同。

当然,建立在化石能源基础之上的传统工业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是十分艰巨的任务。目前,全球价值数百万亿美元的基础设施以及全球经济,都是建立在化石能源开发和利用的基础上。一方面我们要用高新技术、节能减排技术、低碳技术去改造和优化已有的工业基础设施和设备,实现高效利用和节约使用化石能源,努力减少温室气体(CO[,2])排放。另一方面要积极开发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等低碳能源或无碳能源,从关注碳氢化合物的开发技术转向关注碳水化合物的开发技术。在基础设施建设中,我们应该提前采取行动,构建利用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潮汐能、核能等低碳能源或无碳能源的基础设施,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基础设施保障。有专家分析,一般的基础设施每40至50年需要更新一次,如果现在采取行动,推动变革,我们还有机会。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日本和欧盟等发达国家纷纷制定了庞大的可再生能源开发计划,例如,美国与巴西力图建立全球生物乙醇燃料的“欧佩克”(OPEC),以掌控世界生物乙醇燃料市场。因此,建立高效率、低排放、使用多元化能源的结构和基础设施,努力提高传统的化石能源高效清洁利用水平,节约能源和资源,同时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低碳能源和无碳能源是推动低碳经济和低碳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根本途径。

二、碳减排的国际履约协议孕育了低碳经济

21世纪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变革起因于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了《增长的极限》报告,该报告第一次对高能耗、高污染的传统工业文明和高碳经济的发展方式进行了深刻反思。而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首次把全球资源环境管理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高度,提出了“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理念,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明确提出了控制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上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是国际社会共同的责任和义务。随后的15年中,国际社会都在为协商和制定二氧化碳减排的国际履约协议而努力,这些努力为孕育低碳经济和低碳社会播下了思想的种子。众所周知,温室气体主要包括二氧化碳、甲烷(CH[,4])、氧化亚氮(N[,2]0)、氢氟碳化物(HFCs)、全氟化碳(PFCs)、六氟化硫(SP[,6])等六种气体。由于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的浓度致暖与二氧化碳有着固定的函数关系。因此,人们将非二氧化碳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折算成二氧化碳排放当量,以实现所有温室气体排放量之间的可加性。当人们在探索碳减排的途径和方法时,发现“碳减排”不仅涉及传统的产业结构、工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的问题,而且涉及人类传统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等问题,从本质上触动了人类经济发展方式变革的问题。

1.《京都议定书》的国际履约协议催生了国际“碳交易”市场。

1997年在日本京都通过的世界上以法律约束力来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国际条约《京都议定书》是引发低碳经济理念形成的触点,也是催生国际“碳交易”市场的动因。《京都议定书》成功之处在于:一是规定“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即综合历史和发展水平等因素,发达国家应首先承担二氧化碳减排的责任,而发展中国家暂时不承担减排责任。二是明确全球温室气体的二氧化碳当量排放总量在2008-2012年(第一个承诺期),在1990年的基准上至少减少5.2%。三是架构了二氧化碳减排的国际合作机制,即温室气体减排“三机制”:联合履行(Joint Implemented, JI)、清洁发展机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CDM)和“碳减排”贸易(Emission Trade,ET)。三种域外减排和减排额交易,使发达国家可与发展中国家合作取得“碳减排”的抵消额,以低成本获得“碳减排”配额,缓解发达国家的减排压力,以履行《京都议定书》规定的减排义务。碳减排的国际履约协议直接推动了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的转变。

《京都议定书》的另一个成果还表现在它把温室气体减排形式化地归结为二氧化碳减排问题,让温室气体排放权形式化地归结为二氧化碳排放权问题。它让“碳排放”有了可测算、可折算、可视化的标准,让二氧化碳减排配额交易(简称“碳交易”)变成了现实的国际“碳交易市场”。它鼓励发达国家通过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低碳能源技术和碳减排技术,从而获得碳减排配额,以实现发达国家的减排目标和承诺,获得“双赢”效果。2005年随着《京都议定书》的正式实行,欧盟的“碳交易市场”开始启动交易,在短短两年内,众多欧洲的公司开始参与碳交易,迄今为止,二氧化碳欧洲交易价格,从每吨7欧元涨到现在的21欧元(中国CO[,2]商务网,2008)。据专家预测,发达国家通过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方式抵偿的减排义务,将给全球的碳交易带来巨大的市场。预计在2008-2012年这5年的时间内每年碳减排量为7亿—13亿吨。因此,全球“碳交易”市场交易规模将达到140亿—650亿美元。由此可见,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有利于遏制气候暖化,而且经济上也是有利可图。

2.碳排放总量的刚性约束改变了发达国家的能源政策和发展模式

尽管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在第一承诺期(2008-2012年)暂不承担责任颇有微词,但为实现承诺期碳减排的刚性约束目标,客观上加速推进了发达国家向低碳经济转变。降低化石能源的消耗比重,高效和节约利用化石能源、实现能源结构的低碳化,增加清洁能源、低碳能源和无碳能源的利用规模等等成为发达国家未来能源政策的重点。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就是英国走“低碳经济”的宣言书,英国希望在二氧化碳减排方面成为世界的引领者。英国能源白皮书是从能源结构入手,通过英国能源政策的调整来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英国政府为了达到201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在1990年水平上减少20%,到2050年减少60%的目标,动足了脑筋,想尽了办法。一是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到2010年可再生能源的比例达到10%。进一步降低化石能源消耗量,并寄希望于“可控核聚变”技术突破,以获得更多的清洁能源和无碳能源。二是调整能源政策,英国准备征收气候变化税和能源产品税,以促使从事化石能源开发和使用的公司改善能源利用效率,从而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三是强调科技创新,发展低碳能源技术。英国计划在新的国家能源研究中心设立研究局,开展可再生能源、节能新技术等低碳能源技术的基础研究和开发研究。希望在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开发出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四是全方位节能减碳。推动家庭节能减碳,如推广隔热保温建筑材料实现建筑节能;推广节能灯,采用LED绿色照明,淘汰白炽灯,实现照明节能;购买节能家电,如节能空调、节能冰箱、节能洗衣机、节能电脑等,实现家电节能;推广混合燃料汽车,鼓励使用自行车出行,实现低碳交通。以发展低碳经济为目标的能源政策,不仅涉及生产和流通领域,而且涉及消费领域;不仅对政府企业提出要求,而且对社会公众进行舆论引导。

3.发展中国家正面临着高碳与低碳不同经济发展方式的痛苦抉择

根据Schmalesee(1998)、Galeotti(1999)的研究,证实了二氧化碳排放与人均收入之间也符合库兹涅茨的倒“U”曲线理论。发达国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高,机场、公路、城市等社会基础设施完善,而重化工业等高碳产业都不断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使得碳排放量正处在倒“U”曲线的下降通道之中。而发展中国家正好相反,巨大的经济发展要求,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对发达国家高碳产业的承接,使得发展中国家的碳排放量正处在倒“U”曲线的上升趋势之中。一些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印度、巴西等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成为世界化石能源和资源消费新的增量,同时,也伴随着碳排放量的快速上升。2007年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召开了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主要讨论后《京都议定书》时代的碳减排安排,即2012年第一个承诺期完成以后,各国在碳减排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所谓的“巴厘岛路线图”目标直指美国和发展中国家。美国作为发达国家,碳排放量占全球1/4,理应承担责任和义务。但发展中国家则在排放权和发展权之间作痛苦的选择。一方面发达国家要求发展中国家也应该承担碳排放义务和责任,从某种意义上限制了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利。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也意识到高能源、高排放的传统工业化道路给本国的资源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变革经济发展方式是必然趋势。但是,目前全球重化工业等高碳产业在发展中国家的集聚度在不断地提高,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日益成为世界工厂,而发达国家掌控着高新技术产业、低碳能源产业、生产性服务业等的技术、设计、标准、专利、品牌等主导权,掌控着金融、保险、物流、销售网络等低碳经济主要领域。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高碳产业,为其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了空间,而发展中国家在承接高碳产业转移后的20-30年,将背负高碳经济所带来沉重的资源环境包袱。因此,围绕碳排放权和经济发展权问题将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博弈的焦点。

2006年英国政府发表了引起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斯特恩报告》(Nicolas Stern,2006),该报告是由英国的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Nicolas Stern)主持完成的一份有关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的报告。报告认为,“不断加剧的温室效应将会严重影响全球经济发展,其严重程度不亚于世界大战和经济大萧条。要求世界各国必须从国内生产总值中拨出1%,约合1840亿英镑对抗全球变暖,否则全球经济将付出比治理这一问题高5-20倍的代价。世界每排放1吨二氧化碳,会造成至少85美元的破坏”。尽管结论有点耸人听闻,但是,人类保护环境,遏制气候暖化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共同责任。因此,人类社会未来经济发展方式会因碳减排而发生深刻的变化。 三.节能减排:中国揭开了应对气候变化和发展低碳经济的序幕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目前正处在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的发展过程之中,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十分突出,并处在两难选择之中。一方面经济的快速发展,希望承接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重化工业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的化石能源的支撑。另一方面化石能源为基础的产业又不可避免地带来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中国的高碳经济特征十分明显,如作为出口大国,已成为“世界工厂”,能源和资源的消耗快速增长。同时,中国又是一个煤炭消费大国,2007年煤炭消费占全球的30%左右,国内一次性能源需要中,煤炭占70%,电力部门90%的燃料是煤炭。高碳化的能源结构使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已占全球的18%,受到世界的关注。因此,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战略选择。2006年中国政府首次在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提出了“节能减排”的约束性指标,即到201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资源环境的约束性指标的提出推动了全社会各个层面的节能减排工作,而节能的本质就是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揭开了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序幕。尽管《京都议定书》中“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条款,使得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暂时还没有承担二氧化碳减排的责任,但是,作为全球第二大(二氧化碳)排放国,中国正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社会压力。2007年中国政府颁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和《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彰显出我国政府在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等方面的决心。

四、多层面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径与方法

1.低碳产业: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具有低碳特征的产业,限制高碳产业的市场准入

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众所周知,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属于低碳行业,如信息产业的能耗和物耗是十分有限的,对环境的影响也是微乎其微。IT产业是低碳经济中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不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具有能耗低、污染小的特点。例如,就硬件产业而言,电脑芯片越来越微型化,而其功能则日益强大,制作过程所消耗的能量和对环境的影响是十分有限的,而其蕴含的知识产权和技术的附加价值却非常高。软件产业更是智力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互联网作为一个人类虚拟空间不断扩展的载体,以大容量、高速度的方式提供了功能强大的信息交互平台,是一种低耗能、零污染的低碳产业。又如现代服务业也是一个能耗低、污染小、就业容量大的低碳产业,它包括金融、保险、物流、咨询、广告、旅游、新闻、出版、医疗、家政、教育、文化、科学研究、技术服务等。众所周知,发达国家的现代服务业在GDP所占比重高达60%-70%,如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揭示,英国近30年中经济规模增加1倍,但能耗总量只增加了10%,一方面得益于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也得益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中国的现代服务业拥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我们不仅要关注“中国制造”,更应该关注“中国创造”,先进制造业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包括“设计→制造→品牌”三个环节,中国仅仅拥有中间的制造环节是不够的,中间制造环节正好是能耗高、物耗高、污染大、排放大的环节。制造业前端:产品的技术设计和开发是知识密集型,制造业后端的品牌是与产品的物流和销售网络平台的搭建密切相关。而先进制造业的前后端都属于现代服务业范畴,属于高附加价值的环节,然而,许多产品的前后端环节都掌握在国外跨国公司手中。

值得中国注意的是随着国外低碳经济的发展,一些发达国家会把碳密集产业和高能耗项目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未来数年,发达国家的钢铁产业、石化产业、建材产业、造纸产业、印染产业等高碳产业都会转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而这些投资规模很大的项目,20-30年内很难淘汰或搬走。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潘家华说:“这些产业大规模转移进来,我们在第一个、第二个承诺期可以不履行《京都议定书》,但第三个承诺期到来时,我们却可能被投资‘锁住’。如果把这些产业再转移出去,对就业、再就业和经济发展将有很大的冲击”。因此,优化产业结构,提高高碳产业准入的市场门槛,积极发展低碳产业对中国未来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意义。

2.低碳农业:降低对化石能源的依赖,走有机、生态、高效农业的新路子

现代农业是建立在对化石能源的基础之上,化肥和农药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柱,曾经为解决人类粮食问题作出贡献,但是,化肥和农药的高能耗、高污染的弊端已经被认识,它不仅影响土壤的有机构成、农作物的农药残留和食品安全,而且化肥和农药的生产过程,本身消耗大量的化石能源、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的排放。因此,现代农业甚至可以称之为“高碳农业”。发展低碳农业的路径:一是大幅度地减少化肥和农药有用量。降低农业生产过程对化石能源的依赖,走有机生态农业之路。如用粪肥和堆肥作为化肥的替代品,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通过秸秆还田,增加土壤养分,减少径流,增加入渗,通过作物残茬及覆盖在地表的秸秆可防止风蚀和水蚀,提高土壤生产力。采用深耕作物与中耕作物轮作,引入蚯蚓、微生物共同熟化深层土壤,扩大作物根系营养能力。二是充分利用农业的剩余能量。如农作物收割后的秸秆是农业中的剩余能量,其中70%以上的纤维素、木质素等得不到利用,而且燃烧释放出的有害气体严重污染大气。为了充分合理利用作物秸秆资源,防止环境污染,亟须探索出综合利用作物秸秆资源的新途径。如用作饲料、肥料、培养料;也可采用秸秆气化技术,在高温、高压、厌氧条件下经热解气化成可燃性气体。也可利用秸秆发酵生产乙醇燃料。三是推广太阳能和沼气技术,在农村普及太阳能集热器是发展低碳农村的有效途径。在规模化畜牧业养殖中,可利用畜牧粪便开发沼气,获得生物质能。

3.低碳工业: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传统工业的发展离不开化石燃料所提供的巨大能源,能源结构的高碳化是传统工业化的必然结果。当地球温室效应不断影响和威胁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系统时,人类对工业文明所依赖化石能源基础的反思和改造也是顺理成章的。高碳工业发展难以为继,不仅仅是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资源的储量已经有限,更重要的是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将影响人类的生存环境。发展低碳工业已是刻不容缓。但是,从高碳工业向低碳工业的转型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因为,高碳工业的体系是庞大而又稳固的,传统工业对化石能源的依赖不可能在短期改变的。虽然世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沼气、核能等众多低碳能源或无碳能源在一些领域正在渐渐替代化石能源,但是,许多低碳或无碳能源的利用,由于各种原因还未达到全面产业化、规模化和商业化的水平。因为,低碳工业必须是建立在低碳或无碳能源基础之上,而新能源的基础设施建构不仅需要巨额资金的投入,还需要有较长的建设周期。因此,传统的能源结构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也很难有颠覆性的改变,所以在注重开发新能源的同时,应该把能源结构的调整与提高能源效率的方法相结合,采用低碳技术、节能技术和减排技术,逐步减少传统工业对化石能源的过度依赖,努力提高现有能源体系的整体效率,遏制化石能源总消耗的增加,限制和淘汰高碳产业和产品,发展低碳产业和产品。同时,政府要制定高碳能源、高碳工业、高碳产品的税收政策,制定鼓励发展低碳工业的优惠政策,使低碳工业成为企业家有利可图的新兴工业领域。

4.低碳城市:开发低碳居住空间,提供低碳化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

低碳城市的建设离不开低碳建筑这个单元,发展低碳建筑要从设计和运行两个方面入手。在建筑设计上引入低碳理念,如充分利用太阳能、选用隔热保温的建筑材料、合理设计通风和采光系统、选用节能型取暖和制冷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倡导居住空间的低碳装饰、选用低碳装饰材料,避免过度装修,在家庭推广使用节能灯和节能家用电器,鼓励使用高效节能厨房系统,从各个环节上做到“节能减排”,有效降低每个家庭的碳排放量。城市交通工具是温室气体主要排放者,发展低碳交通是未来的方向。一是大力发展以步行和自行车为主的慢速交通系统。2006年法国巴黎推出了城市自行车租借系统,上万辆自行车租借点遍布城市各个角落,在城市交通系统中设立自行车专用道。二是鼓励大中城市发展公共交通系统和快速轨道交通系统。如轻轨和地铁系统,这些是低碳交通的标志,尽管轻轨和地铁系统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巨额投资,以高碳排放为代价,但从该系统低碳运行几十年或上百年的角度看,仍属城市低碳交通。三是限制城市私家汽车作为城市交通工具。2007年北京市区尝试单双号汽车上路的4天,不仅明显改善城市空气质量,减轻城市交通压力,也是一次城市减碳交通的尝试,充分发挥了低碳交通系统的作用。此外,城市交通应该倡导发展混合燃料汽车、电动汽车、氢气动力车、生物乙醇燃料汽车、太阳能汽车等低碳排放的交通工具,以实现城市运行的低碳化目标。

5.碳汇减碳:植树造林,生物固碳,扩大碳汇

发展低碳经济不仅要从“碳源”(Carbon Source)上有效的遏制,减少“碳源”的排放,还应该在“碳汇”(Carbon Sink)上花力气,下工夫。“碳源”是指产生二氧化碳之源。它既来自自然界,也来自人类生产和生活过程。“碳汇”则是指自然界中碳的寄存体,森林植被是地球上存在的巨大的碳汇。研究表明:陆地森林植被的生长通过光合作用,可以吸收并将二氧化碳固定在森林生物有机体中,每年森林植被净碳吸收量约10亿—15亿吨。国际社会对森林吸收二氧化碳的汇聚作用越来越重视。《波恩政治协议》、《马拉喀什协定》将造林、再造林等林业活动纳入《京都议定书》确立的清洁发展机制,鼓励各国通过绿化、造林来抵消一部分工业源二氧化碳的排放,并将造林、再造林作为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发达国家也可以通过在发展中国家实施林业碳汇项目抵消其部分温室气体排放量。因此,植树造林的功能并不是简单的绿化生态环境,而是成为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生物固碳、扩大碳汇、减缓温室效应、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最经济和最有效途径之一。

上一篇:高考四字祝福范文下一篇:工程监理单位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