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低碳经济发展论文

2022-04-19

目前,世界各国都把低碳经济发展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对低碳经济的投入越来越大,低碳产业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新一轮国际竞争的制高点。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无论是经济可持续发展还是生态保护,都需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国际低碳经济发展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国际低碳经济发展论文 篇1: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潜力的国际比较

摘要:本文在探讨低碳经济关联性因素基础上,对我国和发达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比较分析。结论认为: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形成较大压力,节能减排任重道远;我国在城市化率、能源结构、能源利用效率、碳汇林业以及制度创新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具有很大发展潜力和空间:应通过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实现国家和地区节能减排目标。

关键词:中国 发达国家 低碳经济 发展潜力

一、导言

国家和地区作为经济发展的主体,在积聚人才、资本、物质、信息资源,不断扩张生产规模,创造物质财富,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的同时,也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因大量碳排放而导致的环境污染和温室效应就是明显的例证。2003年英国政府在《能源白皮书》(UKGovernment。2003)首次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认为,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低碳经济是创造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好的生活质量的途径和机会,也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了机会,同时也能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好的就业机会。随后,低碳经济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响应。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创新研究方法,对“低碳经济”的内涵、指标、实现路径和战略措施等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探讨,对实践发展起到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从区域经济的视角,在研究探讨低碳经济关联性因素基础上,对我国和发达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和潜力进行比较分析,希望有助于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化,并在实践发展中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实现国家和地区节能减排目标,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低碳经济关联性因素

所谓“关联性因素”是指与发展低碳经济关联度较高的因素,包括:经济、技术、社会人文和制度环境等。

1、经济增长。人类在进入工业社会以来,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最大资源之一是能源资源,而在当今经济技术条件下,化石能源又是生产中采用比重高,且碳排放量较高的能源。因此,经济增长越快,所需能源和碳排放量就越多,经济增长与低碳经济呈负相关关系。

2、城市化率。人既是生产力的创造者也是资源的消费者,人口的增长对低碳经济形成负面影响,而城市人口的增加将消耗更多的能源。有资料显示,我国城市化率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城市人口约增加1,300万。目前,我国城市人口对能源的消费是农村的3.5倍。因此,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必将增加对能源的需求和碳排放量,城市化与低碳经济呈负相关关系。

3、产业结构。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工业生产所需能源资源较高,第一和第三产业生产所需能源相对较少。在工业化进程中第一产业比重逐步减少,因此,第三产业越发达,比重越高,即产业结构越高级化,对能源资源的需求量就相对较少,二者具有较高关联性,并呈正相关关系。同时,环保产业与低碳经济具有关联性,即环保产业越发达,对碳排放治理越有成效。

4、能源结构。能源结构指在一定量的能源生产和消费情况下,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之间及其内部所占比重。化石能源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属于不可再生能源,且碳排放量高。通过调整能源结构可以减少大量的碳排放。因此,能源结构中可再生能源比重越高,即能源结构越优化,碳排放量就相对越少,二者关联性高,并呈正相关关系。

5、能源利用效率。所谓能源利用效率指一定的技术条件下,消耗一定数量的能源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之间的比率,而能源利用效率又受能源利用技术水平的约束,即能源利用技术水平越高,能源利用率就越高,在一定的生产规模下所需能源和碳排放量就越少,二者有较高关联性,呈正相关关系。

6、碳汇林业。“碳汇”是指自然界中碳的寄存体。研究表明,森林植被是地球上存在的巨大碳汇,它们通过光合作用可以吸收和固化二氧化碳,进而抵消部分工业源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碳汇林业与低碳经济呈正相关关系。

7、制度环境。制度创新在低碳经济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制度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建立和完善法规政策体系、发展战略规划、建立资源和能源价格机制、建立排污权交易制度和市场、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建立生态补偿和资源节约与高效利用长效机制等。

三、低碳经济发展潜力的国际比较

1、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比较

根据本文对低碳经济关联性因素分析,经济增长与能源需求和碳排放量呈正比,对低碳经济形成负面影响。从表1上述国家2009年GDP总量看,美国和日本超过中国,但2010年中国为5.87亿美元,日本为5.47亿美元,中国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GDP增长速度看,我国达到9.1%,远远高于上述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总量的迅速扩张,对能源的需求量也不断增长。据最新数据,我国2009年能源消费量306,647万吨标准煤,比2000年的150,406吨标准煤增长了1倍多,能源需求的快速增加带来较高的碳排放量。因此,对于我国来说,节能减排的任务十分艰巨。从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分析,我国第三产业比重仅达到43,4%,处于工业化发展中后期。因此,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存在较大潜力。从城市化率指标比较,我国远低于发达国家,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口的加快集聚,将增加对能源的消费,对低碳经济发展形成较大压力。我国和各级地方政府应采取积极对策,使城市化进程与低碳经济发展相协调。

2、能源结构与能源经济效率比较

(1)能源消费结构比较

(2)能源经济效率比较

能源经济效率也称能源强度,是指产出单位经济量(或实物量、服务量)所消耗的能源量,能源强度越低,能源经济效率越高。能源经济效率指标通常用宏观经济领域的单位GDP能耗和微观经济领域的单位产品能耗来衡量。

从单位GDP能耗指标看,2009年中国为1.077吨标准煤,比上年降低3.61%,但仍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据世界银行数据,目前,中国单位GDP能耗约是美国4倍、日本的7倍、韩国的2倍、印度的1.8倍。但由于各国单位GDP能耗统计方法的不同,进而导致统计结果可能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一些学者建议采用单位产品能耗更具可比性和真实性。中国单位产品能耗国际比较,见表3。

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结构和能源利用效率问题。实践表明,在一定能源生产和消费量情况下,能源结构的调整可以减少大量的碳排放。从表2看出,我国非煤能源比

重较低,仅达到29.7%,远低于上述发达国家。在化石能源消费中我国煤炭消费占70.3%,石油和天然气比重占22%。可再生能源中核能、水电和风能仅占7.7%。因此,应通过调整能源结构,发展清洁能源,降低碳排放量。鉴于我国短期内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不能彻底改变,还应特别注重能源技术创新,应用低碳技术、节能技术、减排技术,逐步减少传统工业对化石能源的过度依赖。从表3能源利用效率微观数据比较看出,我国主要耗能工业产品单位能耗与国际先进水平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节能降耗还存在很大空间。应通过加大科技研发支出,构建起低碳经济技术体系,提高能源利用体系整体效率。

3、碳汇林业发展比较

碳汇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中具有重要作用。科学研究表明,林业生长每一平方米,平均吸收1.87吨二氧化碳,释放1.62吨氧气。发达国家为保护生态环境,减少碳排放,积极发展碳汇林业。目前,日本的森林覆盖率已经达到67%,韩国64%,瑞典54%,加拿大44%,美国33%,德国30%,法国达27%,印度23%。2009年,我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0.3%。中国国土辽阔,森林资源少,森林覆盖率低,地区差异很大。全国绝大部分森林资源集中分布于东北、西南等边远山区和台湾山地及东南丘陵,而广大的西北地区森林资源贫乏。城市的森林覆盖率也有很大差异,2009年,北京为31.72%,天津为8.24%,上海为9.41%,重庆为34.84%。从以上数据比较看出,我国碳汇林业还存在很大发展潜力。因此,要加快植树造林,使碳汇林业在降低碳排放,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中发挥重要作用。

4 低碳经济制度建设比较

发达国家通过专门立法或强化已有法律法规和标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2008年,英国率先颁布《气候变化法》,要求政府每五年公布一次碳预算,组建专门的气候变化委员会,评估减排行动和碳预算执行情况。美国国会也在积极推动气候变化立法。美国众议院2009年6月通过《美国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参议院也在推进温室气体减排的相关立法。澳大利亚也在积极推动低碳经济立法,《碳排放交易法案》虽然两次遭到参议院否决,但政府仍在继续努力促成立法,以保障碳减排目标的实现。同时,强化和配套现有法规和标准。德国《节约能源法》规定,新建建筑能耗必须满足节能标准才允许开工。欧盟和日本制定汽车排放标准,规定到2020年新车二氧化碳平均排放分别降至95克/公里和115克/公里。

为支持低碳经济发展还采取了积极的政策措施。英国为开发可再生能源,给投资成本高的海上风电项目提供30%-50%的投资补助;许多国家对可再生能源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实行减免增值税和所得税等税收优惠政策。如葡萄牙、比利时、爱尔兰对个人投资可再生能源项目免征个人所得税;部分欧盟国家还增设了碳税或气候变化税。同时,政府还通过与企业签订自愿协议,对完成节能减排目标的企业,给予减免税或其它激励。

我国已经制定了一些与环境保护和循环经济发展相关的法规政策,但与低碳经济直接相关的法规政策还很不系统和完善。应制定《能源法》、《低碳经济法》、修订《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电力法》、《煤炭法》等,并出台与之相配套的各项专项法律和法规标准。同时应建立完整科学的政策体系。并对以往颁布的不适应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进行清理和调整。同时,应积极进行制度创新,形成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制度安排。应加快我国能源体制改革,建立起能够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供求关系的价格机制和体系;加强可再生能源市场机制建设、促进排污权有偿取得和交易制度改革;推进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改革等。

四、简短结语

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是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是各国政府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战略选择,也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积极践行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与资源环境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

结论认为: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增加了对能源资源的需求,进而带来碳排放量的增多,对发展低碳经济形成较大压力,节能减排任重道远;与发达国家比较,我国在城市化率、能源结构、能源利用效率、碳汇林业以及制度创新等方面还存在差距,具有很大发展潜力和空间。因此,·中国有信心和能力,通过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大力推进低碳经济,实现对国际社会节能减排目标的承诺,促进经济社会和谐、高效、可持续发展。

责任编辑:姚开建

作者:王爱兰

国际低碳经济发展论文 篇2:

突破低碳经济发展的资金瓶颈

目前,世界各国都把低碳经济发展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对低碳经济的投入越来越大,低碳产业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新一轮国际竞争的制高点。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无论是经济可持续发展还是生态保护,都需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据麦肯锡研究报告表明,中国构建“绿色经济”从现在到2030年共需40万亿元人民币,也就是每年需1.8万亿人民币的投入才能有效实现“绿色经济”。目前虽然中国政府采取了增加财政预算、推动绿色信贷、国际CDM交易等新型融资方式,但这些努力带来的资金仍然非常有限,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确实存在资金问题,亟需加以解决。

一、金融机构要努力增加对低碳经济发展的信贷投入

在我国,金融机构目前仍是低碳经济发展融资的主渠道,但由于当前资金仍是市场经济的稀缺资源,全社会资金需求矛盾突出,低碳经济发展资金需求往往难如人意,一些金融机构(特别是中西部地区)本身就存在资金困难,想要加大对低碳经济的信贷支持确实勉为其难;再加上低碳经济本身非暴利行业、有关企业本身的抵押担保、经营的确定性、交易成本、信息对称等问题,很难获得金融机构青睐。再加上基层金融机构的授权限制及责任追究和融资服务链不完善、没有针对低碳经济发展的融资体系、对低碳经济发展评估存在偏差等,金融机构基本上是惜贷,即使有部分支持,也远远不能解决低碳经济发展的要求。这就需要国家在提供一个有利于金融发展和创新的法律环境和政策环境的同时,金融机构要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壮大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实力;转变对低碳经济发展的观念,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环境污染的金融发展模式;充分利用政策,投资低碳经济,放足贷款,尽量满足低碳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同时,根据市场需要,学习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结合自身的实际,依《公司法》和《商业银行法》等法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改造规范银行的组织结构和形式,形成科学有效的决策机制、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加强金融风险防范意识;加快人才引进和培养,创新金融产品,灵活运用各种金融工具,为低碳经济发展在提供信贷支持的同时,提供结算、汇兑、转账及财务管理、咨询评估、资产核算等项服务,以满足低碳经济全方位多层次的金融服务要求,促进金融和低碳经济互动发展。

二、与国际领先金融机构合作解决融资问题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金问题,除充分利用自身发展积累及广泛利用国内金融融资主渠道、直接融资渠道和非金融机构渠道融资以解决发展资金不足问题外,应放眼全球,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谋取有利于自己发展的资金。而国际金融市场,特别是国际领先的金融机构,在开拓创新特别是对低碳经济发展等许多方面是超过我国国内金融机构的。比如碳市场交易,以国际领先商业银行为主的金融机构,早已成为了碳市场的重要参与者,他们的业务范围已渗透到碳市场的各个交易环节。在原始碳排放权的生产中,商业银行向项目开发企业提供贷款;为项目开发企业提供必要的咨询服务;为原始碳排放权的开发提供担保;在二级市场上充当做市商,为碳交易提供必要的流动性;开发各种创新金融产品,为碳排放的最终使用者提供风险管理工具,或者为投资者提供新的金融投资工具等等。有确凿资料表明,以芝加哥气候交易所为代表的国际性金融组织,正紧锣密鼓地构建碳交易网络,旨在通过催生世界各地的碳交易所链接未来的碳交易市场网络,重塑世界金融市场。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下,中国金融机构对碳市场构建的看法和做法令人费解。以中国主权基金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为例,以碳市场规模太小,规则上不完善为由,没有为促进中国碳市场的建立、中国参与全球碳市场的构建作出应有的贡献。但像瑞银、花旗、瑞穗、汇丰、巴黎国民、摩根大通、德意志、苏格兰皇家、美国等银行,这些银行经资产重组后,实力强大,具有全球竞争力,往往都成为各自国内经济增长的支撑,资产规模庞大,资本实力雄厚,有超强的盈利能力,特别是这些国际领先的金融机构已先人一步,正在开发适合于中国的投融资和市场机制。因此,我国低碳经济发展资金尽可走国际市场之路,通过和国际领先金融机构合作,突破发展资金瓶颈。

三、建立适合低碳经济发展的直接融资市场体系

1、股票市场融资。积极鼓励低碳经济企业到股票市场融资,股票市场应取消上市主体成分限制,真正向低碳经济大开绿灯;分配股票上市额度,要相对对低碳经济,以使其上市,已上市的低碳经济企业要积极利用资本市场再融资。

2、创业板市场融资。创业板是股票市场主板以外的另一个市场,可为相关企业发展提供大规模资本,国外许多名不见经传的企业通过二板市场融资都获得了迅速发展,成为了全球顶级公司、一流企业。由于创业板市场上市门槛相对较低,这对低碳经济企业有着极强的吸引力,是一个难得的融资渠道和机会。

3、企业债券融资。企业债券是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直接融资的重要方式。应培育和发展企业债券市场,理顺企业债券发行审核体制,逐步放松规模限制,扩大发行额度;要完善债券担保和信用评级制度,积极支持低碳经济企业通过发行债券融资。要适当放开债券利率,丰富债券品种,让企业以其可承受的利率获得发展所需的资金。

4、发展风险投资。首先,应开辟多种形式的风险投资筹资渠道;其次,要建立风险投资公司,可由政府部门、金融机构、企业、科研及高校等多家联合组建的方式,资金来源除自有资金外,可开展如信托存放款、投标、财务担保、债券、租赁、提供各种咨询服务等业务取得。创投机构可以股权资本形式进行投资,待企业发展成熟后,通过股权转让获得中长期资本增值收益。再次,建立健全有利于风险投资的产权交易市场,有利于风险投资基金的推出,促进风险投资事业的健康发展。

四、善用全球碳市场交易长期性融资手段融资

碳交易是政府制定一个行业、部门、地区或国家可能会排放的温室气体的总量上限,然后给予或出售给企业有限额规定的许可证,这个排放许可可以在排放者之间相互交易,如果企业排放的量超出许可证的上限,就必须在公开市场上购买排放配额。《京都议定书》规定,其中的CDM灵活履约机制,要求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温室气体减排工作上形成互动。发展低碳经济,解决资金困难,就要重视国家碳交易市场,特别是CDM灵活履约机制,通过市场机制使企业自觉改变生产经营方式,实现低碳化目标,通过交易从发达国家获取资金,发展低碳经济。目前我国国内碳排放权交易的主要类型是基于项目的碳排放权交易,基于配额的碳排放权交易由于主体交易市场尚不具备而进展缓慢。根据欧盟排放交易体系的经验,在发展以清洁发展机制项目为代表的基于项目的碳排放权交易的同时,应积极加快基于配额交易的主体市场建设,利用市场化的手段配置环境容量资源的使用。所以,我国应积极筹建基于配额交易的碳交易所,完善碳交易的相关法规,加快二氧化碳排放权衍生产品的金融创新工作。近年来,我国一直通过清洁发展机制(CDM)积极参与碳市场活动,中国的实体经济企业为碳市场创造了众多减排额。据统计,2007年我国CDM项目产生的核证减排量的成交量已占世界总成交量的73%,2008年更是惊人的占到84%。我国CDM项目已领先全球。但是,CDM项目的高成交量却并没有给我国在碳交易市场上带来高回报。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2008年全球碳市场交易额已达1264亿美元,而中国清洁发展机制的交易额只有约54亿美元(按交易量占比估算),只占全球市场的4.27%。同样代表一吨CO2减排额的欧盟配额(EU?A?)的价格,在2008年8月价差达到10欧元,即使因为金融危机两者的价差缩小,目前两者2012年到期的期货价格还有3—5欧元的价差。按我国2008年所占碳市场的份额粗略计算,我国光因价差(按10欧元计算),一年中便有约33亿欧元的碳资产流失了。由于没有碳市场上的话语权,我国核证减排量的价格一直被发达国家的买家人为压低,由于没有自己的交易体系,所以自然无法获得相应的定价权;而没有相应的碳市场的规则、制度,自然无法建立自己的碳市场。权威金融机构研究已证明,在不久之未来的国际金融期货市场中,碳交易将成为比石油期货还要大宗的交易,而碳交易本质上是权益资本交易。因此,我国目前关键的是掌握话语权,以争取更大的主动权。

五、充分发挥政府在低碳经济发展上的导向作用

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制定低碳经济发展相关政策,在引导发展的同时解决资金问题。在构建低碳经济发展的组织机构,制定《低碳经济法》等法律法规,加快低碳经济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建立针对地方政府和企业的低碳考核制度,制定和实施低碳认证制度等的基础上:

1、完善低碳技术创新的激励政策。推行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低碳产品开发人员的技术入股、专利入股、管理要素入股、成果入股和持股经营政策,采取期权、期股等各种分配激励方式,以奖励在低碳技术创新方面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使他们的薪酬水平与人才市场接轨。放宽低碳技术入股的比例限制,加大奖励力度,使低碳技术人员的收入与岗位技能、工作业绩以及经济效益紧密挂钩。

2、实施促进低碳技术创新的采购政策。实行政府“低碳”采购,政府购买和使用符合低碳认证标准的产品和服务,弥补市场机制不足,保护、激励技术创新,创造市场空间,实现低碳技术创新的扶持和促进。

3、开征二氧化碳税。这是环境税,是对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征收,而不是直接对二氧化碳的排放征收,这主要是由于直接以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为征税对象,在技术上不易操作。由于所有化石燃料中的碳最终都会以二氧化碳的形式排放,对化石燃料中的碳征税,就相当于对化石燃料燃烧引起的二氧化碳排放征收排放税,开征环境税可抑制二氧化碳排放和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4、建立征收生态环境补偿费制度。对生态环境造成直接影响的各项行为活动,如各类矿产资源的开采、能源开采(包括煤炭开采和石油开采)、森林砍伐、草原的过度使用、地下水资源的过量开采、地表水资源的开发、土地开发等开征生态环境补偿费。

六、财政加大对低碳经济发展的直接支持力度

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2010年起单位GDP能耗在5年内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减少10%。要实现这一目标除要完善调动企业、个人等主体投资低碳经济积极性的政策,引导市场力量自觉防范、减排、治理污染,对企业低碳经济投资项目再贷款额度、贷款利率、还贷条件等方面给予优惠,对企业投资于防污设备给予投资减免、税前还贷、加速折旧等多种形式的支持,对低碳经济融资给予税收优惠,对低碳产业和有明显污染削减的技术改造项目进行贴息等外,政府要运用财政政策,积极引导鼓励扶持低碳经济的发展和绿色产品的开发,促使低碳经济产业竞争力的提高。这当中除2006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可再生能源法》鼓励条款等外,财政要发挥积极作用,可成立担保公司,制定低碳产业发展的担保管理办法,以担保方式使银行向低碳经济企业贷款,同时,增列低碳经济发展支出预算项目,使政府预算支出成为低碳经济发展资金的根本保证。要确保低碳经济发展资金的稳定,把低碳经济发展资金列入财政预算的支出范畴,把低碳经济发展资金作为财政的经常性支出,为财政履行发展低碳经济职能提供制度保证。建议在国家财政预算科目中单列出低碳经济发展支出项目,并立法规定其支出额度和增长幅度,以确保国家在低碳经济发展问题上的宏观调控力度。要建立政府低碳经济发展投资增长机制,通过立法形式确定一定时期内政府低碳经济发展投资占GDP的比例或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并明确规定低碳经济发展投资增长速度要略高于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山东省2009年共筹集6.23亿元财政资金,通过采取补贴等方式,大力扶持新能源技术的推广应用及产业化发展,调动了全省各地发展低碳经济的积极性,取得了较好效果。

七、切实提高低碳经济企业自身的发展和盈利能力

低碳经济本身不是暴利行业,相对成本高、短期效益不明显,从银行“嫌贫爱富”的特性出发,很难得到银行的青睐,再加上低碳经济企业自身由于抵押担保资产、社会信用、经营风险、自身的经营能力、财务透明度、和银行沟通程度等问题,确实融资难。要解决这个问题,低碳经济企业自身要切实提高自己的发展和盈利能力,千方百计获得银行的信任和支持,解决融资难。这当中,企业在转变融资观念,适应经济、金融发展要求的同时,要有一个切合自身实际的发展战略,发展战略要根据企业自身规模、技术力量、资金能力、产品情况制定,并持之以恒地根据发展战略寻求持续发展。要有一个严格的内部管理制度,从人事、财务、质量、技术、销售、采购等各方面有章可循,按制度规范执行,特别是建立严格的财务制度,按银行要求规范运作,透明公开,力争得到银行的信任与支持。要诚信经营,树立诚信意识,确立诚信原则,把企业打造成诚信企业,强化与金融机构的沟通,确保得到实实在在的资金支持。要重视引进人才,在产品和市场开发及内部管理方面发挥人才作用,使企业获得持续健康发展等等。只有通过内部过硬的治理,诚信经营,长效发展,使企业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可持续经营及盈利能力,才能让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放心,也才能在市场的资源配置中得到更大的份额,解决自己的困难,突破资金瓶颈,获得更大发展。

(作者单位: 南京审计学院金融学院)

作者:单 单

国际低碳经济发展论文 篇3:

基于可持续发展模式的中国石油企业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摘 要:根据当前全球低碳经济发展趋势,石油企业作为高碳行业,势必需要向低碳行业转变,针对这一机遇和挑战,中国石油企业要在可持续发展模式下,来探索中国石油企业走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战略之路。根据当前中国石油企业发展绿色低碳经济的发展现状及制约因素,对中国石油企业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战略进行探索。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石油企业;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战略

低碳经济是一种“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绿色经济,符合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型的经济模式。发展低碳经济,促进绿色发展,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的,是解决全球气候问题的一个重要思路和解决办法,它是不同于传统模式的经济发展模式[1]。当前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重,绿色低碳经济的发展战略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作为高碳行业的石油企业,应当顺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总趋势,实施绿色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内涵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涵是实现人、自然、经济三方面协调、平衡、持续状态的过程,体现了人与自然关系和谐发展的重要性、人与经济社会关系科学发展的重要性、人类自身实现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性[2]。而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是一种绿色环保的经济发展模式,具有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特征,是经济发展、自然界发展、人类社会发展有机统一的过程,很好地秉承了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具有三个特征,首先,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低能耗特征体现人、自然、经济三方面和谐发展的思想;其次,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低排放要求在实现经济增长的基础上,不损害资源的恢复再生能力,正确处理了经济发展与自然界环境保护的关系,体现了经济发展与自然界发展的協调统一;第三,污染物排放量的减少,不仅能够改善人类生存环境,引导人们改变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实现绿色生活、绿色消费,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体现经济发展与人类社会发展协调统一的思想。

总之,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所体现的“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特征正是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兼顾了“低碳”和“经济”的一种发展模式。“低碳,意味着经济发展必须最大限度地减少或停止对碳基燃料的依赖,实现能源利用转型和经济转型;经济,意味着要在能源利用转型的基础上,继续保持经济增长的稳定和可持续性”[3],所以石油企业要走绿色低碳经济发展道路,不断进行技术创新、管理机制创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开发清洁能源技术,优化产品结构,重构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模式。

二、中国石油企业绿色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及制约因素

建立石油企业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实现绿色低碳经济发展主要产业结构、政策措施、传统观念、技术水平四个因素制约中国石油企业绿色低碳经济发展。

1.产业结构单一。未来的能源结构是以可再生的新能源为主,虽说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相对比较环保,但也是不可再生能源,只能维持现状。作为石油企业,要对可再生新能源进行研发,不能紧紧停留在常规能源的产业链上,并且这方面石油企业也投入相对较为落后。面对当前国际低碳经济发展趋势以及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步伐加快,石油企业要能够加快结构调整,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走向规模化、一体化、产业集群化的集约化发展之路,转变生产方式,发展高附加值产品、清洁燃料的生产,提高单位石油的产品效益[4]。

2.政策措施不健全。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主要是解决能源利用率、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量、废物处理及回收利用等问题,具有很强的政策性,需要健全的法律法规政策进行保驾护航。作为高碳产业的石油企业来说,低碳经济发展应首当其冲,应当由一些列的政策法规来进行制约,但当前中国这方面的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不健全,缺乏专门的针对低碳经济的专项法律法规,没有较好地执行体系,没有法律化、制度化,监督监管不严,造成了一些企业碳排放量招标、废弃废物乱排乱放的现象,严重污染了周围的生产生活环境。

3.传统观念滞后。同国际公司相比,中国石油企业管理理念还处于粗放型阶段,管理理念和水平还相对落后,特别是在节能排放方面,主要是通过减少资源利用、关闭高耗能装置等比较直接性的生产管理方式获得的,对于利用绿色技术创新发展相对比较落后。

4.总体技术水平落后。中国低碳技术研究起步比较晚,相对于其他国家来说是刚刚起步。中国低碳技术落后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能源消耗的技术系统落后,造成能源利用率低,碳排放量大,经济效益低下;二是新能源或可再生能源开发技术落后,对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程度不高,造成化石能源利用量大,能耗资源消费高。所以,石油企业在进行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同时,要对总体技术进行改进创新,为建立高效节能低排的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打下良好基础。

三、建立中国石油企业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的对策

根据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针对制约中国石油企业建立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因素,为中国石油企业实施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战略提出相应的对策,引导中国石油企业向绿色、低碳、高效的经济发展方向发展。

1.积极参与低碳政策法规制定。借鉴国际大石油公司的经验,中国石油企业可以从推动行业健康、低碳发展的角度积极与政策制定者沟通,倡导低碳生产和消费模式。一是加强与相关国际组织联系,发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二是积极开展相关战略研究,本着对国家、企业、消费者都有利的原则,积极影响国家政策的制定;三是加强落实,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5]。并且作为高碳行业的石油企业,要通过有效地政策法律法规坚定坚定不移地围绕强化生态系统的主体、节能减排和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与战略目标[6],促进绿色低碳经济发展。

2.积极进行碳管理,履行责任。中国石油企业应当顺应低碳发展趋势,重视碳管理,建立负责人的能源公司形象。对于石油企业来说,首先要摸清家底,做好能源审计以及二氧化碳排放计量的政治责任;其次要提出明确的碳管理战略,宣传相关低碳理念的社会责任;第三要确立低碳技术及业务发展重点,做好相关技术储备及应用工作的经济责任。

3.优化产业、产品结构。中国石油企业实施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战略,需要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实施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就要求我们必须从高耗能、高排放的产业转向低耗能、低排放产业,由低附加值产业转向高附加值的产业,大力发展技术含量高的高科技产业和低排放的产品服务。

4.积极合理开发新技术利用新能源。中国石油企业实施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战略,需要积极合理开发新技术利用新能源。合理开发利用新能源是解决日益严重的环境和能源问题的根本出路。从政策上看,要对新建项目和产品严格审查,严格执行并提高能效标准;淘汰落后产能,鼓励企业开发低碳技术,利用低碳能源。加强与发达国家在碳排放、碳处理、生物固碳等技术交流合作,促进发达国家对中国的技术转让,加强消化吸收和利用创新,共同构筑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技术合作平台,促进绿色低碳技术的开发和新能源的全面利用。

5.加强科技创新,发展低碳产业。作为石油企業要加强科技创新,发展低碳产业,主要从创新新能源研发技术、创新低排放技术、创新二氧化碳处理技术出发,创新新能源研发技术,加快能源有效利用或是可再生能源的步伐;创新低排放技术,降低碳排放标准;创新二氧化碳处理技术,有效对碳排放进行回收利用或净化空气质量。

6.牢固低碳意识。石油企业要将企业发展与技能减排相结合,牢固低碳意识,倡导低碳消费。首先,石油企业要制定低碳发展的宏观战略与长期规划,从总体战略上体现低碳意识;其次,要建立相应的节能减排制度,从管理制度角度上强化企业人员的低碳意识;第三,制定有效地低碳评价体系和激励措施,不仅对碳进行有效地管理,也有效地减少了碳排放量,提高经济效益,让碳管理与经济效益与日常生活挂钩。

四、结论

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体现着可持续发展理念,实施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战略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途径,发展绿色低碳经济也是当前国际经济发展的趋势。构建高效节能低排的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实施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战略,通过积极参与低碳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有效进行碳管理,树立负责任形象;技术创新,发展低碳产业,合理开发新能源,优化产业产品结构,提高企业竞争力以及企业效益;通过树立低碳意识,使企业进行日常低碳管理,建立健全低碳管理机制。总之,实施绿色低碳经济战略是石油企业发展的必然之路。

参考文献:

[1] 蔡林海.低碳经济大格局:第1版[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2] 赵丽芬,江勇.可持续发展战略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 龚建文.低碳经济:中国的现实选择[J].江西社会科学,2009,(7):29.

[4] 曲军.石油企业低碳经济战略转型研究[J].价值工程,2011,(3):18-19.

[5] 赵星,张运东,杨艳.国际大石油公司低碳发展实践及其启示[J].可持续发展,2001,(7):12-15.

[6] 秦海英,顾华详.论绿色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J].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10,(6).

[责任编辑 吴 迪]

作者:王霞

上一篇:拉美国家经济贸易论文下一篇:行政机关绩效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