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校课程设置方案

2022-10-26

方案的制定能最大程度的减少活动过程中的盲目性,保证各项事宜的有序开展,那么方案改如何进行书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中学校课程设置方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第一篇:初中学校课程设置方案

初中数学校本课程方案

《义务教育校本课程开发》 初中数学校本课程方案

一、课程背景

在以“升学”为目标的基础教育阶段的数学教学中,教育工作者只重视“纯 数学”类型所谓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题海式”的灌输和训练,使数学作为工具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被淡化,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应用能力的培养被忽视。而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教育者就应该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将数学学习与数学应用有机结合起来,这也符合我们遵循我国实施数学教育改革的一个指导思想,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所以,结合本校“学生用数学”意识和能力的形成以及培养途径的实验研究,我们特开设此课程作为我校校本课程之一。让学生接受它的熏陶、体会它的丰富价值,对于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和求知欲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所以,重视发挥数学文化强大的教育功能,在数学教学中是十分必要的。学生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提高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的能力,能真正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和数学的内涵,并能把它灵活的运用到生活中,让学生真正的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用应用于生活

二、课程标准

本课程属于数学学科中的应用型课程,其总体目标是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 识和以数学为主要工具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使数学教学真正做到新数学提出的四个目的(实用的目的、公民的目的、职业的目的、文化的目的)融为一体,让受教育者“学大众化的数学”。其具体目标为: 1.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数学的应用意识

2.增强数学学习兴趣,善于用数学的思维分析身边事物 3.知道有关的数学知识的发生过程,培养数学创造能力

4.初步了解数学建模的知识,形成数学建模的基本素质(即有一定的建模意 识,建模的心理品质,建模能力和建模知识结构)

三、课程内容与教学计划

本课程拟在本校初

一、初

二、初三年级开设,计划两学期完成课程学习,包 括课堂学习、社会调查和建模实践。其中初一年级的重点是学数学、用数学的意

识的培养,初

二、初三年级以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能力为主。 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阶段(七年级)

学生学数学、用数学意识的培养

第一讲:数学PARTY (1课时 第二讲:一个小数点与一场大悲剧

(1课时) 第三讲:队列操练中的数学 第四讲:立方体的影子 第五讲:建立一元一次方程的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第六讲:股市中的数学 第七讲:7.打折销售 第八讲:制作长方体形状的包装盒 第九讲:七巧板 第十讲:瓷砖的铺设 第十一讲:生活中的轴对称 第十二讲:三阶幻方 第十三讲:对平均数等数说三道四

第十四讲:心率与年龄 第十五讲:学习习惯巧测试 第十六讲:文学中的数学游戏

第二阶段(初二年级)

学生学数学、用数学能力的培养

第一讲:几何就在你身边 第二讲:巧用数学看现实 第三讲:商品调价中的问题 第四讲:九树十行问题 第五讲:全等三角形的应用(测内径、平分角的仪器) 第六讲:勾股定理的应用 第七讲:分式方程的应用 第八讲:趣味数学题,数学典故 第九讲:黄金分割的应用 第十讲:设计轴对称与中心对称图案 第十一讲:高建筑物的高度的测量方法

第三阶段(初三年级)

(1课时) (1课时) (1课时) (1课时)(1课时) (1课时) (1课时) (1课时) (1课时) (1课时) (1课时) (1课时) (1课时) (1课时) (1课时) (1课时) (1课时) (1课时) (1课时) (1课时) (1课时) (2课时) (5课时) (1课时) (1课时) (1课时)

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综合能力的培养

第一讲:一元二次方程及分式方程在生活中的应用(建模) (3课时) 第二讲:函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利用数学模型解决最优化问题) (3课时) 第三讲:解直角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应用(测量不能达到顶部或底部的物体的高

(2课时)

第四讲:统计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2课时) 第五讲:镶嵌 (2课时) 第六讲:数学综合题 (4课时)

四、教学方法

本课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操作实践为主线”。课程的每一章节 都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为目标。基本教学模式为初一以活动形式为主,初

二、初三以教师的建模示例和学生的建模实践为主要形式。同时本课程的教与学应以课堂之外为素材和学习场所进行社会调查和数学建模的实践,并组织数学建模兴趣小组参加各种形式的应用数学类竞赛等。

五、实施措施:

1、组建兴趣班,配备优秀教师、骨干教师担任教学工作,进行课题研究。

2、通过家庭、教师了解学生 。

3、上实验研讨课,课题组内共同备课,互相听课、评课,共同提高研究水平,力求课题研究与日常教学相结合。

4、学习课改理论、方法,动用文献资料,调查分析、行动研究,•经验总结等方法获取资料、积累资料,课题组成员定期进行研讨、交流,拿出阶段性成果。

六、学习评价 1. 评价方式

平时成绩:由学习过程中的态度评价、学习过程中的心理评价、学习过程中的实践评价三部分组成,分优、良、中、合格等等。

学期成绩:以“课题报告”形式出现,要求学生提供一份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书面报告,设计“课题报告”评价表进行评价。同时进行小论文汇报交流。

2. 评价目的

主要考查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建模意识和用数学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等。

第二篇:初中政治课程实施方案

一、主要目标:

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实现课堂教学理念的转变,改变教学过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使获得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二、具体措施

1、开展集体备课:每周一次集体备课,形成讨论、执笔、授课、修改、反思的备课过程。教学设计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参与课堂活动,体会知识的形成过程创造机会。

2、加强业务理论学习:除参与学习组织的理论学习外,进一步加强备课组内的专业理论学习,积极接受新的课改信息和动态,并结合我校教学设施现状和学生特点进行讨论。

3、实现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问课堂要效益,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坚持每周一次互听互评课。

4、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利用学科特点,采取演讲、辩论、手抄报等形式拓展课堂内容,培养学生能力。

5、改变家庭作业形式:由以往的习题、练习、试卷为主,改为适当渗透开放型活动。

6、改变以往测试为主的单一的评价方式,将作业、课外活动、开放型家庭作业纳入评价中。同时实现课堂教学评价的多元化。

三、实施阶段

1、准备阶段:参与新课改培训;成立思想政治新课改备课组;深入学习课程改革的基本理论,领会课改精神、明确学科任务;制定实验计划。

2、实施阶段:不断深入学习课改理论;加强业务学习;采取集体备课、说课、听课、评课等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及时总结、不断交流,共同提高。

3、总结阶段:实验教师书面总结课改中的心得和失误,教研组内交流;参与学习交流活动,互通有无,进一步改进和提高。

第三篇:初中初二劳技课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劳动技术是普通中学有计划地向学生实施劳动教育并传授劳动技术的一门必修课程。中学开设劳动技术课,是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德社会主义新人的根本途径,对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提高民族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二、人员与实施手段

初二劳技课程由贺淑贞老师专人担任,采取的手段有课堂讲授,课堂试验操作,课堂实践操作,生活实践操作,讨论,互帮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等。

三、教学计划

第1――4周:小台灯的制作

第5――6周:移动式接线板的安装

第7――8周:电烙铁的使用

第9――13周:电阻、电容等的识别安装

第14――16周:眨眼电子猫的制作

第17――18周:红绿灯制作

第四篇: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实施方案

石桥子初中

一、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

目前初中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活动是教育信息化中的热点。在许多网络环境下的学科教学中用到了文件操作、文字处理、多媒体制作和网页浏览等技术,基本涵盖了初中信息技术教材内容。在学科整合中,信息技术更多的只是作为一种学习工具,而掌握信息技术的过程不能以简单的操作培训来代替。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科整合的目标中虽然也提信息素养,但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更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包括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呈现与交流的基本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流畅地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结合初中生的年龄特征和学习规律,初中阶段的信息素养教育目标可以这样来理解,发展积极参加信息技术技术活动,主动探究信息技术工作原理和信息科技奥秘的兴趣,养成良好的信息意识和健康负责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培养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支持各种学习和解决各类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二、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内容

苗逢春博士提到了信息技术学习和应用的“四能”阶段,分别是本能、使能、效能和智能。我的理解是学科整合只能是信息技术应用的“使能”阶段,通过熟练地应用各种应用软件提高学科学习的效果和效率。要想达到“效能”“智能”,必然要增加硬件技术、程序设计、数据库、网络技术等核心技术,利用这些技术实现对计算机进行操纵和控制,去解决实际问题。但限于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可以适当加入LOGO语言教学,训练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

现在初中阶段常规教学内容有计算机基本操作,文件管理,绘画,文字处理,多媒体制作,网络操作等几个模块,而且这几个模块是分阶段来安排的。我认为模块之间可以交叉进行,根据学科整合与综合实践活动的要求灵活安排,注重体现信息技术的服务功能。另外,在进行各个模块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初一年级的信息技术教学,要重点突出信息技术作为学习伙伴的功能。要在课堂上多用一些学科类的儿童教育软件,通过软件帮助学生学习,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学习的意识。

2、抓好学生的文字输入技能,为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表达自己观

点奠定基础。经常有学科教师向我提出,学生的打字速度太慢了,影响了整合课的效率。但据了解,现在初中语文对拼音的掌握不作严格要求,这可给信息技术教师出了一个难题,需要我们好好思考。

3、文字处理模块可以适当降低要求,只要能够把自己的作文、日记等输入电脑,进行初步排版。在实际的应用中,Word的许多功能是用不到的。

4、初二年级多媒体制作要达到按指定链接进行跳转的要求,会在作品中插入多媒体元素。因为在综合实践活动中,PPT作品是演示自己或小组研究成果的最好表达方式之一。

5、网络操作模块中,要能够熟练地进行信息的搜索,下载,保存,处理等操作。网页制作可以不作要求,或者作为兴趣小组的活动内容。重点让学生使用博客,把博客变成自己的知识管理工具和记录学习过程的工具。其实,只要用好了就是一个记录学生成长足迹的电子档案袋。

三、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方法

关于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文章网上很多,有不少经验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如任务驱动法、主题探究法、研究性学习等。其实,教学设计方法不存在过不过时的问题,要看教材内容、学习对象,教学环境是否适合某种教学方法,根据我的实践经验提“建议”以下几点:

1、融入综合实践活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把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教育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部分,把信息技术作为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工具和学习领域。综合实践活动每周三课时,其中一课时就是信息技术课。作为一个信息技术教师,就有必要去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和综合实践活动教师一起进行教学设计,为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提供技术支持。综合实践活动一般以主题活动的形式开展活动,在活动中要求学生写感想、办小报、设计作品、查阅资料等都离不开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教师要能够及时的捕捉到学生的需求,在一个大的主题下设计教学内容。如学生需要制作调查表,教师可以从如何设计调查表开始,再如何用Word的表格功能来实现,可以避免单纯地讲解制作表格。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综合实践活动倍受重视。如果综合实践活动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提高了,也可以担任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一位教师直接负责三课时的教学,已经有学校开始这样安排了,这样可以更好地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原来的信息技术教师也有可能转为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或者专门负责学校的网络管理,硬件维护等电教工作,当然这要看学校的具体情况而定。

2、开启创新之门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不能仅仅停留在教学目标中,只有教师实实在在去创新了,培养的学生才会具有创新精神。在教学中,应当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采用全新的教学设计思想,要为“技术”找个“载体”,为学生创设一个“练兵”的机会,促成学生对知识真正有意义的建构。与学生的学科学习相结合,如在学习word2000中的修改文章时,教师可以请语文老师提供一篇习作,在课上分发给大家进行修改,既学会了用word2000修改文章的技术,又对作文修改的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掌握技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也要避免活动要求过于简单,导致学生通过简单的信息复制和粘贴即可完成任务。如学校要组织学生分批外出春游,五六年级到上海,三四年级到昆山,我就利用学生这个兴奋点,开展了网上旅游的主题活动,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解决外出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如当地的气候,风俗习惯,消费水平等。因此教师的视野要开阔,要善于捕捉学生生活中的热点、难点,找准教学的切入点,让我们的课堂更加丰富多彩。

3、强调生活算法

在很多信息技术公开课教学活动中,教师只顾把自己精美的设计展示出来,学生在机械地参与着教学活动,没有激发学生的高级思维活动,没有看到学生有创新火花的迸发。我们在注重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时,同样不能忽略了对学生思维的训练,要把完成“任务”的操作过程进行提炼,让学生懂得,当自己遇到问题时,先要做什么,再做什么,要从操作步骤上升到算法思维。活动选题要适度增加挑战性,引导学生对信息进行必要的比较、分类、综合等深度加工,并通过理解、分析、推理等高水平思维过程来解决问题,促进其从直观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发展。我们可以在课堂上引入“概念地图”,引导学生用画概念地图的方法对自己的思维进行显性化,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4、注重过程性评价与反思

在信息技术教学评价体系中,作品评价的比重占得比较大,这样的评价教师容易操作,但随之而来的是学生的两极分化可能会越来越严重,尤其是学困生得不到鼓励。因此,教师的过程性评价就显得非常重要,教师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必须要更多地关注操作有困难的学生,及时给予指点,争取让他们也有表现的机会。当然,由于课堂时间有限,不可能每节课都这样来做。我的做法是建议学生写学习叙事,把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过程记录下来,要有自己的真实体验,然后发布在自己的博客上。教师再上学生博客进行点评,利用网络实现师生互动,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信息技术学习不仅需要个体的自主探究和建构,更需要表达交流、讨论合作。

四、信息技术教学目标要求:

1、促进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

画图工具箱是一种手段或者是一种媒介,如果只简单教授操作,给学生的只是一项计算机技术。在教学中,我们着眼于学生发展,关注在课堂中学生的创造思维得到了多少的发展,他的语言表达能力有了多少的提高,他的各方面的信息素养是否有所培养。根据学生自身的能力和特长,一个负责版面图案设计,一个负责具体操作,通过合理的角色分工发挥了每个成员的最大潜能,显示出一种主人翁意识和渐增的参与意识,对集体的进步发展做出自己贡献,促进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在作品赏析活动时,笔者鼓励学生对他人的作品大胆地发表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保护学生的独特的个性,并给予学生发挥个性的自由,。

2.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象征,是一个民族几千年来风俗和文化的沉垫,是一个民族自诞生以来的哲学观、道德观、审美观、人文历史的结合体。灿烂悠久的中华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但是,随着西方文化侵入,很多中国传统文化正慢慢为人们所忘却,特别是年轻的一代。如何挽救这种局面?笔者认为,在教学与学生作品中,糅进民族文化,引导学生提高民族文化意识。如图3(过年啦)中,倒立的“福”字、鞭炮、可爱的雪人等都是中国元素,描绘了祖国北方热热闹闹过大年的喜庆情景,蕴涵着丰富的民族文化色彩,让学生在浓浓的文化气息中,体会着这种人文关怀,在身心受熏陶的愉快情境中,自主建构知识。

3.加强学生的道德观念

我们选择“构建和谐家园”这幅漫画让学生用画图工具进行创作。让学生在动手中体验真善美,懂得爱护环境,建设美好家园,达到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寓于学习中目的。

五、结语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虽然是一门初中科,但在新课程改革中是大有作为的。这需要我们信息技术教师认清形势,在教学中努力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开展各学科学习和探究活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主动进行终生学习的能力。特别要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探索基于信息技术环境的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有效模式,从而带动自身的专业成长,提高初中信息技术教师的地位。

信息技术课程实施方案

石桥子初中

第五篇:初中物理新课程校本培训方案

苏州市吴中区碧波中学 孔益民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课程是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集中体现,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依据。课程改革和发展是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和关键环节。基础教育是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加快课程改革是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为了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培养一代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世纪有用人才,我校拟定以下初中物理新课程校本培训方案。 一.校本培训的目的和任务

1.目的:通过培训,使全体教师统一认识,以课改为中心,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经过教师的再创造,使其更符合本校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就每个教师的教法上来说使其更趋于个性化。以教师为主体全员参与开发校本课程,使其多样化,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为构建开放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具有特色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和发展机制奠定基础;推动素质教育更加深入,使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使学生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2.任务:围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物理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培养目标,进行教师全员培训。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态度,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的能力,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探索新的教学管理制度,探索新的评价与考试方式。 三.培训原则

为满足学校和教师的发展目标需要,初中物理新课程校本活动需具有以下指导原则:

1、针对性原则:以学校和教师的实际需求与发展为出发点,多种途径、多种形式、多种模式开展培训,有针对性地解决教师教学中现实的和未来的问题。

2、实效性原则:避免形式主义与空洞说教,紧密结合教师的教育教学实际,以“问题”为中心,着眼于教材、教法、学法和教学管理。

3、系统性原则:以学校整体发展为本,注重培训的系统性,以达到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4、自主性原则:学校自主培训、自主管理,教师自主学习、自主发展。

5、开放性原则:注重校际间的合作与交流,校外与培训机构有机协同与结合,在校内实行教学、教研、培训的有机协同与组合,教师之间互帮互助,寻求先进地区师资援助和培训机构的业务指导,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实行开放的校本培训方式。

四.校本培训具体内容与措施

培训内容:校本培训要以“新理念、新课程、新知识、新技术、新教师”为重

点,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围绕转变教师教育观念、提高业务素质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这一目标,把师德教育放在首位,提高教师教育创新能力,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1、师德培训

以邓小平“三个面向”教育思想为指导,以《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依据,以活动为载体,对教师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使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教师职业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强化教师自身修养,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学习书目:《教育的理想与信念》、《师德启思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师生沟通的艺术》等。

2、新课程培训

新课程培训主要包括通识性培训和学科教师培训。通识培训在市、区县培训机构组织集中专题培训基础上,各校要组织教师开展自学,认真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学习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改革目标及相关政策等。学校要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学习讨论、研讨交流,检查考核学习情况,使理论与教学实际相结合,促进教师将先进的理念内化为教学行为。学科培训主要是钻研教材、吃透教材、解读课标、探索教法。学校要在培训机构、教研部门的指导下,运用示范教学、集中研讨、反思自修等多种形式,促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研究掌握实施新课程的有效教学方法和手段。学习书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物理课程标准解读》》、《走进新课程》、《初中物理教学研究》、《物理学教育新论》《中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新课程教学案例》、《新课程与教师专业化》、《教育新理念》、《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文化使命》等。

3、教育教学能力培训

教育教学能力培训要以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和教学基本技能为主要内容,在教师中开展五项通用基本功、学科教学基本功和综合能力基本功训练;在全体青年教师中开展以信息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现代教学技能培训;开展教育学、心理学等基础理论的培训,要结合中青年教师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培训方式。使每一个教师掌握扎实的教育教学基本技能,具有较高的教育教学水平。学习书目:《教会学生思维》、《现代教育思想专题》、《课件制作系统操作快速入门》、《教师学科基本功》、《国内外教学改革动态》、《心理健康研究与指导》、《当代国外教学理论》等。

4、教育科研能力培训

教育科研能力是校本培训的一个重要内容,要逐步树立教研科研意识,把培训和教育科研紧密结合,围绕新课程的实施,结合课堂教学,进行教学方法和教育科研基本方法的培训。要注重教师教学科研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根据本校、教师本人实际,针对当前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特别是基础教育新课程实施中的问题,确定研究课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引导教师从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不断提高教学能力,提高教育科研的专业技能水平,用教育理论指导教学实践,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学习书目:《鲜活的教育科研》、《教育科研专题》、《中小学教育科研及教育实验》、《新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中学理科教师科研论文导写》等。

5、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训

通过学习学科创新的基本理论、基本要求,研究如何把学科创新的基本理念和创新课堂的基本要求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并探索开展学科实践活动的有效途径和策略,进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德育工作的内容,实施的途径和方法,更新传统的德育观念,改革德育内容和方法,探索新的德育评价体系,进而实现学科教学和德育工作的创新。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个性差异,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学习书目:《素质教育与教育创新》、《课程理论与课程创新》、《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中小学教学与管理案例分析》、《教学评价与测量》等。 五.培训形式

教师的工作经历、教学经验、教学水平、自身素质、年龄不同,决定了校本培训的形式和内容也不同。其基本形式主要有:

1、自主学习:教师自学,记读书笔记,学校每学期推荐书目,组织教师认真读书学习、交流研讨。让读书成为教师的自觉行动,学习成为教师的浓厚兴趣。

2、专题讲座:结合教育热点和教学实际,针对学校共性“问题”,聘请专家学者,搞专题讲座。

3、小组研讨:以教研组、年级组为单位,定期研讨学习体会、研讨教学体会、研讨课堂教学评价、研讨教学管理等。

4、教学观摩:学校内部教师之间,校际之间分层次、多形式组织教学观摩,形成制度。

5、名师指导:聘请本校、外校、外地的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专家等定期听课、评课,进行教学研究指导。

6、课题研究:学校与培训机构、教科研机构合作,组织申报课题,研究确定课题。定期组织交流阶段性研究成果,把课题研究成果转化为学校的共同财富,促进教师共同发展。

7、参观考察:组织校内、校际之间教师教学交流,传授好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理念,外出考察学习,取长补短。

8、专项培训:根据不同时期教师继续教育的应急任务,集中进行短期培训;对教师职业道德高尚、教学能力水平突出,有培养前途和潜力的中青年教师,应重点培养,培养专家型的教师。

校本课程是在国家、地方课程的基础上与之并存的一种补充课程,这个课程内的内容是教师和学生自己感兴趣自己选择的内容。他给教师和学生的个性的发展和特长的发挥提供了一定的空间。这个课程里的内容是什么,教学目标是什么,评价措施有如何,需要教师在实践的同时进一步研究。“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习是教师的终身必修课,在信息化时代,只有坚持不断的学习,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而不致于落伍,教师尤其应该如此。校本培训与时俱进,从这些方面入手,重在指导教师学会学习,提高教师的实际动手能力,对教师们顺利实现“三年发展规划”大有裨益。

上一篇:初中学校校园文化制度下一篇:初中语文个人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