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阅读词语鉴赏

2022-07-23

第一篇:小学阅读词语鉴赏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总结以阅读为中心,词语理解写作为两翼的方法尝试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总结:以阅读为中心,词语理解、写作为两翼的方法尝试

在村小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的阅读存在着偌大的问题,那就是可读的书少,或者着说很好读书。在全处实行暑假、寒假统一读同一本书的制度下,有的学生才能勉强有本书读。在这种环境中,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低,从而造成学生对语文兴趣的低下,词语理解不到位、写作没有积累和激情。

针对村小存在的情况。我反思自己、思考怎样找到学生学语文的切入点。语文是什么?也许这个问题问的有点离谱。因为大家都知道语文是什么。也许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的缘故。众说纷纭。我在具体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我认为,语文就是我们民族的母语,那在小学的语文教育过程中,那就需要在母语这个厚重的基础上,让学生多阅读、多思考、多练习。促进母语在学生个体中沉淀下来。从而完成小学语文课标的目标,人文性和工具性。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采取以阅读为中心,首先,让学生在课堂中,多读一会、多思考一会、多练习一会,让学生在课堂中达成与文本的交流。在此基础,从回答问题和相互交流中让学生表达出读的感受,在练习中尝试积累词语的理解的数量和方法。在练习中让学生多角度完成个体对文本的独特理解与感受。因为我相信,每一个学生读同一文章,获得的东西不一样。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我引用邓小平的理念,让一部分学生先达到较高水平,然后带动其他学生,形成梯队形式全员前进。

再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更加关注学生的写作方面的指导。尽量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依托,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学习优秀写作方法。在准备写作期间,可以收集尽可能多的资料,在写作过程中,需要加入自己的真情实感。在这方面,学生从没有内容可写,没有感情可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况。到有的学生能洋洋洒洒写下千余字的文章,并且能加入自己丰富的情感。如我班的陈苏苏、周淑萍等同学。

虽然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我相信学生多阅读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语文个体素养的发展。我也相信在以后的日子里,学生养成的学习语文的习惯,使他受益的。

我的这个想法还在初步酝酿和形成的初期。

第二篇:诗歌鉴赏比较阅读教案

一、真题导入、考情分析

1、真题

(1)(14年全国卷Ⅱ)

含山店梦觉作 [唐]韦庄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宿渔家 [宋]郭震

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

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注] ①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人(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曾流离吴越等地。②郭震:字希声,成都人。生卒年生平不详。

【韦诗翻译】

常常在外漂泊流离,已经习惯于远别家乡亲人。随意地挥一挥衣袖,就远 走客居异乡。一觉醒来,归梦破碎,孤灯之下,依然身在江南。心情惆怅,起身出户,见一轮明月,已斜挂山顶。

【郭诗翻译】

世代生活在海边,芦苇深处掩映几间小屋,上面覆盖着雪白的芦花。晚上 灯前主客相聚,笑声不断,渔人讲述,海上捕鱼晚上归来,有青天一轮明月伴 送到家,真是开心惬意。

9.两首诗都写到“灯前”,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6分)

【答案】韦诗中,“灯前”表现了诗人旅途漂泊(1分)中的凄清、失神、怅惘之情(2分);郭诗中,“灯前”表现了住宿在渔家(1分)所感到的温暖、愉悦之情(2分)。

【解析】 韦诗和郭诗都写到“灯下”,但景象不同,感情迥异。韦诗是“灯前”梦醒。可以想见诗人夜不成寐,或读或写,排遣愁思,在困倦中睡去。及至醒来,残灯犹明,乡梦幻灭,沉重的现实显现灯前,孤寂惆怅充塞心头。“灯前”透露出诗人的孤独与无奈。郭诗是“灯前”谈笑。形象地描写出欢乐景象。渔家热情待客,主客无拘无束,掌灯言欢。虽然主人渔业艰辛,但此刻都化入笑谈,轻松融洽的气氛洋溢在字里行间。

2、考情

诗歌比较鉴赏成为近年来高考诗歌考查的热点。14年的全国卷Ⅱ考查了情感的比较,15年全国卷Ⅰ考查了描写景物的角度的比较。2013年-2015年,这类题型在其他省的考题中出现了9次,频率较高。这类题型一般是两首诗词的比较阅读,信息量大,综合检测性强,能更好地考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设题角度

从大方面来看,比较阅读题一般从“求同”、“求异”两个方面来设计问题;

从小方面看,可以从诗歌的体裁、题材、形象、语言、感情、表达技巧等方面设题。

二、方法指导(解题思路)

1、分析题干,找出比较点

2、分别赏析两首诗歌,(通读诗歌,把握感情和主要手法)(三看:标题、作者、注释;三抓:意象、典故、诗眼等)

3、依照比较点进行比较鉴赏。按照步骤、规范答题(诗歌三步走:问什么答什么;分析;感情)

三、实践运用(小试牛刀)

四、课堂小结(思路小结)

比较阅读与单篇诗歌的阅读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有两点外在的、形式上的区别:

一是阅读的对象在数量上的区别; 二是多了一道“”作比较的程序。

五、随堂练习(大展身手)

第三篇:高考小说阅读形象鉴赏解题

高考小说阅读“鉴赏人物形象”类试题应答指导

背景知识聚焦

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大要素。人物是小说艺术的表现中心。小说家总是把自己的艺术视觉和艺术重心放在人物性格的塑造上。鉴赏小说,离不开对人物形象的鉴赏。那么如何鉴赏小说的人物形象呢?首先,要借助联想与想象,让作品中的人物在自己的头脑里“活”起来;其次,要以情节与环境为依托,分析、综合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最后,在全面把握人物性格的基础上,分析形象的艺术性和社会意义。 鉴赏小说的人物形象,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从情节入手,看人物性格构成与发展变化。情节是人物性格成长的历史。在分析人物性格成长与情节关系时,一方面要抓住故事情节的矛盾冲突来看人物性格的内涵;一方面要关注重要场面和精彩细节中人物形象的热点。

从环境入手,看人物性格成长的背景。环境是人物性格成长的基石。小说中的环境是指人物成长、活动和事件发生、发展的场所,它可以交代背景、渲染气氛、推动情节、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烘托任务的思想性格。比如,《荷花淀》的开头描写水生妻子编席子的场面:“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湿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这诗化了的劳动场面,表现了主人公的勤快、利落。

从人物描写入手,看人物性格的具体表现。人物描写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阅读鉴赏小说要善于细读文本中上述各类描写的相关内容,从中看小说人物性格的各个侧面。

⑴肖像描写。肖像描写是对人物形象的描写,包括人物的容貌、神情、姿态、风度和服饰等。成功的肖像描写形神兼备。小说人物肖像描写有相对静止的整体显示,如同电影中的人物特写镜头一样,从正面刻画人物肖像,如契诃夫《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对别里科夫传神的肖像描写,鲁迅在《祝福》里表现祥林嫂命运变迁的三次肖像描写等;也可以是某一局部的重点刻画,如巴尔扎克《守财奴》中对葛朗台抢夺梳妆匣时的眼神的描写:“瞪着金子的眼光”、“老盯着女儿和梳妆匣”,“望着女儿,迟疑不决”、“看看金匣子,看看女儿”。从“瞪”“盯”“望”“看看”的眼神变化中,绝妙地反映出守财奴心理转化过程,为贪图更大的利益,他忍痛放弃了眼前利益。

⑵语言描写。小说的语言描写包括对话和独白。个性化的对话,可以显示人物的不同性格。鲁迅笔下人物的语言,都极有性格特征,孔乙己的迂腐斯文,杨二嫂的尖刻利己,阿Q的精神胜利,无不绘形绘色,跃然纸上。富有特征的内心独白,也是透视人物内心隐秘、展现人物性格特点的一种重要手段。如《守财奴》中葛朗台的一句独白:“那简直是抹自己的脖子!”它直接揭示了人物的赤裸裸的毫不掩饰的对金钱的占有欲。

⑶行动描写。行动描写是指作家对人物富有性格特征的动作所作的生动、具体的描绘和刻画。人的行为动作是人物思想感情的外在显现,是人物性格的具体展露。如《陈奂生上城》中的陈奂生,一觉醒来,面对从没见过的沙发,只敢“走近去摸一摸,轻轻捺了捺”“不敢坐”,足见他老实憨厚。交了五块钱的住宿费后,他的心态起了变化,一心想找回些什么,“他大摇大摆地走了进去,往弹簧太师椅上一坐”,“故意立直身子,扑通坐下去„„试了三次,也没有损坏。”这些行为举止的描写,表现出他的自私狭隘。

1 ⑷心理描写。心理描写可以使人物“深刻化”,在人物描写中具有重要的意义。《项链》里对玛蒂尔德的一段心理分析,让现实生活与她的梦想形成鲜明的对照,突出了现实与梦想的尖锐矛盾,揭示了玛蒂尔德一心想摆脱寒酸、暗淡的生活而挤入上流社会,成为生活优裕而受人奉承的贵夫人的心理。

考点题型枚举

⒈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⑴单一人物

例:(2011全国新课标卷《血的故事》〘林海音〙)“外省郎”彭先生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考点说明】本题考查对小说中主要人物性格特点的分析。 【错答举例〙负责任,宽容自信,忍耐善良。

【病因诊断】有观点,而分析缺席,未能紧口文本具体情节扼要分析;且未能分点解析,显得笼统。。 【解题指津】

分析“外省郎”这一人物的性格特点,可从两方面考虑,一是对“外省郎”这一人物形象作简要概括,包括时代、地域、职业及特征;二是分条归纳这一人物的性格特征,并根据小说内容举例说明。“外省郎”这一人物性格主要体现在围绕着老丈人的阻挠产生的一系列言行举止上。从中可以看出,他对受阻挠的爱情是很乐观的,对翁婿关系的改善也是有信心的,而且在长辈面前,表现出了善良的忍耐,在老丈人生病时,不计前嫌,大度豁达,勇于奉献。但这些性格需要从情节中归纳和概括。

【参考答案】①有担当,明大义:在老丈人危难时,以亲情、和睦为重,不计前嫌,施以援手,最终赢得信任。②执著隐忍:面对老丈人的排斥,不轻言放弃,不莽撞行事,捍卫了自己的爱情。③幽默乐观:说话风趣,与人为善,遇事能有良好心态。

⑵人物群像

例:(2009年辽宁卷《遗璞》〘贾平凹〙)从小说看,遗璞村人有哪些性格特点?请作简要概括分析。 【考点说明】本题考查考生对小说中人物群像(某一类人)性格特点的分析与概括能力。。 【错答举例】从小说看,遗璞村人的性格特点主要有:淳朴厚道,有自豪感,观念保守,思想愚昧,顽固落后。

【病因诊断】题干问的是“哪些”,且要求“请作简要分析”,显然不可之堆叠几个形容词,而应该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此外,“思想愚昧、顽固落后”等的断语显然有悖文本内容。

【解题指津】遗璞村人的性格特点要注意结合小说情节中对遗璞村人的行为、语言、心理等的描写加以概括。如他们对待省城老贾,对待“遗璞”,对待救济(粮食和凉鞋)以及对待蛮儿等若干情节。

【参考答案】①淳朴善良,省城老贾“犯了错误”,村人还处处照顾他;②有自豪感,但有时有些盲目,因为有一块孕璜便祖祖辈辈引以为傲,山外人不能喝当地的野茶就笑他们胃嫩;③自主意识薄弱,常常希望老贾这样的大人物给他们拨救济。

⒉赏析人物的描写手法 ⑴肖像描写

2 例:(2010山东卷《骆驼祥子》(第四章节选)〘老舍〙)第二段开头对刘四爷的肖像描写,在本文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考点说明】本题考查考生对小说中肖像描写的作用的理解。 【错答举例】承上启下,突出人物的个性。 【病因诊断】脱离文本,笼统含混。

【解题指津】小说中人物肖像描写不但丰富了人物的性格,也会推动情节的发展,为人物的出场作铺垫。回答此题,要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讲,前者要从如何承上、如何启下两方面分析,后者则要从突出人物的什么性格这一角度分析。

【参考答案】⑴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一段对刘四爷的概括叙述,引出虎妞这一形象。⑵内容上,突出刘四爷的虎气性格,使这一形象更加鲜明可感。

⑵语言描写

例:(2011年安徽卷《巴尔塔萨的一个奇特的下午》〘〖哥伦比亚〗加卡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对小说中画线①处的人物语言进行赏析。

“①这鸟笼根本不用养鸟,只要在树上一挂,它自己就会叫起来。” 【考点说明】本题考查考生对人物语言描写手法的辨识及作用的理解。 【错答举例】表达了老大夫对鸟笼的喜爱。

【病因诊断】赏析过于简单,画线句所用的修辞手法、所突出的描写对象的特点未能概括出。 【解题指津】本题要求品味人物语言,可从所用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来赏析。这句话写出了鸟笼的精美,运用了夸张、比拟的手法,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反映了老丈夫的心理,赞美鸟笼是想买下鸟笼。

【参考答案】运用了夸张、比拟的手法;写出了鸟笼的精美,表达了老大夫对鸟笼的赞赏之意。 ⑶心理描写

例:(2011年山东卷《审丑》〘严歌苓〙)小说结尾处“无定停了好大一会儿,说:‘真的。’”体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考点说明】本题考查考生对小说中人物心理的揣摩与领会。 【错答举例】体现了人物的犹豫、口是心非、言不由衷的心理。 【病因诊断】分析欠具体,表述不够明确。

【解题指津】回答此题,应立足于全篇,从无定对自己的审视,对他人的审视两方面去分析。从实质看,对人物的态度隐含着作者的态度。

【参考答案】反映了无定的复杂矛盾心理。无定对闲人的话感到意外,在同情老人的同时,哈市理解了他的一片苦心;无定憎恶小臭儿的不孝(或“忘恩负义”),却仍愿意为这个淳朴的老人隐瞒真相。

⑷细节描写

(2009年安徽卷《董师傅游湖》〘宗璞〙)按照下面的要求,分析这篇小说中的表现手法。董师傅每晚到湖边闲坐的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3 【考点说明】本题考查考生对人物细节描写手法作用的理解。 【错答举例】表现了董师傅生活的惬意安然,内心的平静、闲适。

【病因诊断】不够全面,只注意到了细节对于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而忽视了细节之于小说后文故事情节的作用。

【解题指津】分析人物细节描写的作用,大致可从细节与主旨、细节与环境、细节与人物形象特征、细节与情节结构的关系等方面入手。但相对于本文来说,该细节与主旨有一定的联系,但它的分量尚不足以表现主旨;与环境也未见有直接关系。因此,我们可以把重心放在这一情节如何凸显人物的形象特征以及与下文故事情节的关系来回答。

【参考答案】反映了董师傅淡定平和的情感世界,为情节发展作了铺垫(或“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⑸侧面描写

(2011年山东卷《审丑》〘严歌苓〙)晚秋,老头又出现在灰色的风里,颠颠簸簸追逐一块在风中打旋的透明塑料膜。他告诉无定,小臭儿有了钢琴,也有了媳妇。他们交谈时,不少人默默地注视着老头,每张脸都板硬,盛着或显著或含蓄的恶心。

结合文意,赏析文中画线部分。

【考点说明】本题考查考生对人物侧面描写手法及其作用的辨识, 【错答举例】神态描写,表现了人们内心的嫌弃、鄙夷之情。

【病因诊断】忽略了上下文语境,未把握住语段描写的重心在于“老头”。

【解题指津】赏析画线语句,可从语句所用的表达方式、修辞手法以及该句所写内容,该句与上下文的关系等多个角度入手。该题画线语句写的是老头周围的人的神态反应,赏析时应联系上下文分析,指出写周围人的反应之于表现老头的关系。

【参考答案】侧面描写,通过写“不少人”脸上的表情来表现曾老头的丑陋(或,在“不少人”世俗的眼光里,曾老头做人体模特是丑的。)

⒊探究人物性格与情节发展的关系

例:(2011江西卷《晚秋》〘〖亚美尼亚〗埃〃格林〙)小说的高潮是中年男人捡走了小包。如果这个人物没有出现,瓦卡萨会不会将小包据为己有?为什么?请结合全文说明理由。

【考点说明】本题考查考生根据小说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的发展,探究小说的另一种结局的能力。 【错答举例】不会占为己有。因为文中有说“瓦萨卡突然又感到了一阵轻松,如释重负”,并且自责说“真是鬼迷心窍了”,“他的呼吸也变得自如了”,说明他虽然脑海里曾闪过一丝想将包占为己有的欲念,但良心、理智告诉他不可以那样做,这就突出了他的正直的人品。

【病因诊断】分析不够全面,虽然能联系中年男人捡走钱包以后的“瓦萨卡”的一系列反映来分析,指出他良知中的正直的一面;但对之前情节却忽视了。情节是人物性格的成长演变史,赏析高潮部分,也要注意它与前后情节的关联。

【解题指津】探究主人公会不会将小包据为己有,必须结合全文,说明理由;不可脱离具体情节,仅从概念出发,空洞说理。也不可只是罗列情节,而不说理由。阐释理由,应充分,有条理。

4 【参考答案】

⑴不会据为己有,理由:①瓦卡萨的性格使然;②瓦卡萨善良,即使对妻子不满也会自责;③瓦卡萨正直,当看到一个姑娘摘伤者耳环时愤愤不平;④瓦卡萨良知尚存,事后认为自己对小包有所企图是“鬼迷心窍”;⑤瓦卡萨能坚守道德底线,“双脚一直在朝这个他早就该来的地方走”,表明瓦卡萨即使有机会拾到小包也不会据为己有。⑵会据为己有。理由:①瓦卡萨的性格及小说中的相关情节使然;②瓦卡萨贫病交加,急需钱解燃眉之急切;③社会不公平导致心理失衡:家庭遭遇拆迁而致贫,不会读书的同学成了有钱人;④周围没人,为瓦卡萨摆脱窘境提供了难得的机遇;⑤当中年男人抢走小包之后瓦卡萨认为是“把他偷光了”,表明瓦卡萨在心里已把小包据为己有。

⒋探究人物形象塑造与环境设置的关系

例:(2009年安徽卷《董师傅游湖》〘宗璞〙)小说中将“校园渐向公园靠拢”作为人物活动的背景,请结合这一背景,谈谈这篇小说给你带来什么启示。(围绕某一方面谈即可)

【考点说明】本题考查考生对小说中环境设置意图的理解。

【错答举例】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要像董师傅那样热爱生活、亲近自然。

【病因诊断】阐述欠深入到位,语句欠连贯。

【解题指津】题目要求结合背景来谈启示,答题的第一步就必须先吃透背景,也就是弄清“校园渐向公园靠拢”这句话的隐含信息。“靠拢”一词透出这句话的主要信息是环境发生变化。本句另外两个隐含信息是校园的优美、校园的热闹。答题的第二步骤是准确理解“人物活动”,即有哪些人物,哪些活动。人物有董师傅、小翠及董师傅身边的游人、卖花女孩;主要活动是游湖,小翠的活动另有“找路”。答题的第三步是将每个人物及其活动放置在背景信息的每个点上。尝试推断作者的含蓄的用意,这种用意就是启示。

【参考答案】在不断变化的现实生活中,做人要像董师傅那样,脚踏实地,厚道本分,心态平和,有立足于世的本领,有适合自己的人生定位。(答案不止一种。要求根据作品,谈出真情实感和正确的价值取向;言之成理,语言流畅。)

⒌辨识与探究小说的主要人物

例:(2010年山东卷《骆驼祥子》(第四章节选)〘老舍〙)你认为本文的主要人物是哪一个?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

【考点说明】本题考查考生对小说中主要人物的辨识,并探究如此设置角色的意图。 【错答举例】主要人物是祥子,因为祥子是文中着墨最多的一个。 【病因诊断】理由欠充分,分析不具体。

【解题指津】这是一道关于小说中人物角色设置意图的探究题。解答时要注意两点:一是答题的单一,就是围绕一个人物答题;二是答题要全面,要准确,可以分条作答。在分析时,既要点明塑造人物角色所用到的描写手法,诸如正面、侧面描写,语言、动作描写,对比、衬托手法等;也要说出人物的作用,即对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出场与性格的展示所起的作用。

5 【参考答案】

示例1:祥子。祥子是作者从正面、侧面两个角度着力刻画的一个形象。从正面,运用了动作、语言描写等手法;从侧面,用刘氏父女来衬托祥子,用“别的车夫”与祥子形成对比;用“别的车夫”衬托祥子。

示例2:刘四爷。首先,刘四爷是作者着墨最多的人物,小说从出身、阅历、肖像、动作、语言等多方面刻画了这个形象;其次,刘四爷是贯穿全文始终的角色,有了刘四爷才引出了人和车厂、虎妞、祥子等;再次,写祥子和其他车夫,都是为了突出刘四爷的性格。

示例3:虎妞。虎妞尽管是作者着墨不多的一个人物,但是性格鲜明,且她是联系刘四爷与祥子的关键人物。

⒍探究、分析小说中人物形象塑造的意图

例:(2009年全国卷Ⅲ《孕妇和牛》〘铁凝〙)孕妇并不认识石碑上的字,也不会写字,却十分努力地描画着它们,后来还感叹:“字是一种多么好的东西啊!”小说这样来写孕妇,有人认为让人感动,也有人认为有些做作。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考点说明】本题考查考生对小说中人物形象塑造意图的理解。

【错答举例】这样写让人感动。表明孕妇对识文断字的渴求,对孩子未来教育的关注。 【病因诊断】理由表述欠充分。

【解题指津】这是一道探究题。探究的焦点在于人物形象的“写法”问题,其实就是要分析作者把笔下的主人公塑造成一个什么样的形象的问题。回答这一问题,应紧密联系文本,要言之成理。

【参考答案】

示例1:这样写让人感动。①突出了孕妇对文化知识的朦胧追求,虽然她不识字,但这不影响她对文化的尊重;②揭示了一个没有文化的农村女人在将为人母时的责任感,在她看来,学会认识这几个字,将来就不担心孩子的提问了;③表现了孕妇认识到文化知识对孩子未来成长的重要性,也表明她在尽可能地弥补自己没有文化知识的不足。

示例2:这样写有些做作。①触动她描画字的原因主要应该是日常生活的需要,而不只是路边的一块废旧的石碑;②孕妇自己不会写字,想临摹石碑上的字;③作为未来的母亲,孕妇不识字,喜欢不喜欢字,其实都不影响她对孩子的责任与爱。

高考小说阅读之人物形象类考题例析

一、考点解说

在2011年全国的18套高考卷中,有7套考查了小说阅读,其中涉及人物形象的赏析类试题有10道。这些小说(或片断)或只写人物性格的一个小凸面,或只写人物心理上的一道波痕,或只写人物情绪上的一丝变化,或只写人物思想意识上的一点升华,或只写人物命运中的一次小小撞击„„这对考生准确、全面、深入理解人物形象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此类试题的命题角度一直是稳中有变,了解高考试题中该类考题的设问角度,掌握解题技巧,对备战2012年高考意义重大。

二、高考例析

人物形象赏析类考题的命题角度主要有:

(一)概括人物形象的特点

1.(2011安徽卷《巴尔塔萨的一个奇特的下午》12题)依据小说的相关内容,概括蒙铁尔形象的特点。 参考答案

蒙铁尔是个极其吝啬的财主形象,他粗暴,专制,冷酷,吝啬:他家里的一间房子里“堆满家具什物”,可是他妻子却“形容憔悴”,住在“黑洞洞的屋子里”;他的儿子渴望得到一个鸟笼,他不但拒绝买给儿子,还恐吓责打儿子。在他心中金钱重过亲情,压倒一切。

2.(2011山东卷《审丑》19题)根据小说内容,简要概括曾大爷的形象特点。 参考答案

曾大爷外貌丑陋;吃苦耐劳;深爱自己的孙子并为之全力付出,不惜说假话来维护孙子的形象;孙子不孝,晚景凄凉。

3.(2011辽宁卷《怪人》11题(2))“怪人”马乌罗与众不同之处表现在哪些方面?请概括说明。 参考答案

①形象上,他高大粗壮,有点驼背,发乱面丑,脑袋、鼻子硕大,目光凶狠,嗓音嘶哑;②性情上,他暴躁,冷淡,粗鲁,不太合群;③品行上,危急关头,别人四处奔逃,他挺身而出,舍己救人。

解题技巧

人物形象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概括归纳:(1)小说中的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2)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和心里描写所揭示的人物性格特征;(3)小说人物的所生活的社会历史背景;(4)文中作者或其他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二)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或心理

1.(2011全国新课标卷《血的故事》11题(3))“外省郎”彭先生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①有担当,明大义:在老丈人危难时,以亲情、和睦为重,不计前嫌,施以援手,最终赢得信任。②执著隐忍:面对老丈人的排斥,不轻言放弃,不莽撞行事,捍卫了自己的爱情。③幽默乐观:说话风趣,与人为善,遇事能有良好的心态。

2.(2011江西卷《晚秋》17题)简要概括瓦萨卡发现小包后经历的心理变化过程。 参考答案

心动——紧张——惊恐——慌乱——失望——轻松。

3.(2010山东卷《骆驼祥子(节选)》19题)简要概括祥子这一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参考答案

勤劳、朴实(憨厚老实善良)、上进(有生活上进心,有追求,有目标)、真诚自然(不卖好讨俏)。 解题技巧

本类考题比概括形象类考题要简单些,只要抓住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进行归类概括,然后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注意:分析人物性格,一定要结合文本,防止简单地往人物身上贴标签。

(三)分析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及其作用 1.(2011安徽卷《巴尔塔萨的一个奇特的下午》13题) (1)对小说中画线①处的人物语言进行赏析。

(2)指出小说中画线②处所用的描写方法,并分析这段文字在情节发展上的作用。 参考答案

7 (1)运用了夸张、比拟的手法,写出了鸟笼的精美,表达了老大夫对鸟笼的赞赏之意。(2)神态描写、动作描写;推动情节发展,是下文巴尔塔萨送鸟笼的直接原因。

2.(2011江苏卷《这是你的战争》12题)文中的手帕细节描写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情感活动?请具体说明。

参考答案

(1)面对洋溢着爱国热情要做志愿者的学生,递手帕的行动表现了孟弗之作为老师的赞许和关爱。(2)学生间的递、接,表现了志同道合的同学间的忘形与契合。(3)师生间的递、接、还,表现了彬彬有礼的师生在民族大爱的召唤下情感的水乳交融。

3.(2010山东卷《骆驼祥子(节选)》20题)第二段开头对刘四爷的肖像描写,在本文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通过年龄、身体状况、相貌、个头,写刘四爷的虎相,照应上文对刘四爷性格为人的描写,引出“虎妞”和祥子,为下文写刘四爷对待祥子的态度作了铺垫和对比,为后来祥子做女婿作了铺垫。

解题技巧

(1)要积累小说中人物描写常用的方法:①直接表现(正面描写)——肖像、语言(对话/独白)、动作、心理、细节;②间接表现(侧面描写)——如正衬、反衬等。(2)能结合文段内容,准确判断出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并说明其好处或者作用。(3)作用可以从该方法在塑造人物形象、表现社会环境、推动情节发展、表达小说主题等一方面或几方面所起的作用的角度作答。

(四)对文中人物进行个性化阅读活或有创意的解读

这类题在近两年的高考阅读题中十分抢眼。它是要求考生能对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这类题的深化,它要求考生能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要求他们在弄清作者的态度和评价的基础上,进一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的阅读有创意的解读。

1.(2011安徽卷《巴尔塔萨的一个奇特的下午》14题)小说的结尾部分,写了从来没喝过酒的巴尔塔萨喝得酩酊大醉,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根据小说,请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谈谈你的见解。

参考答案

角度一: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醉酒的行为使读者对勤劳、纯朴、善良的巴尔塔萨有了更深的认识,发现他还有爱面子、冲动等性格特点,认识到巴尔塔萨性格的复杂性。

角度二:使情节更为曲折。做好鸟笼期待出手却拒绝卖出鸟笼,想卖高价却无偿送出鸟笼,这样的情节已曲折生动;“醉酒”让主人公欠下债务,狼狈不堪,使情节再生波澜,引人入胜。

角度三:使主题更加丰富。为满足一个孩子的快乐送出鸟笼,体现了主人公的善良本性,弘扬了善与爱的主题;从来没喝过酒却喝得酩酊大醉,表现出这个小人物不得不面对现实的种种无奈,反映出人们的良好愿望与现实生活之间常常存在着矛盾。

角度四:使环境更具典型性。小说中共有三个场景:巴尔塔萨家赏鸟笼,蒙铁尔家送鸟笼和台球房醉酒。台球房是唯一的公共场所,醉酒情节把场景从家庭空间移到社会空间,集中展示了社会下层百姓真实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

2.(2011江西卷《晚秋》18题)小说的高潮是中年男人捡走了小包。如果这个人物没有出现,瓦萨卡会不会将小包据为己有?为什么?请结合全文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8 (1)不会据为己有。理由:①瓦萨卡的性格使然;②瓦萨卡善良,即使对妻子不满也会自责;③瓦萨卡正直,当看到一个姑娘摘伤者耳环时愤愤不平;④瓦萨卡良知尚存,事后认为自己对小包有所企图是“鬼迷心窍”;⑤瓦萨卡能坚守道德底线,“双脚一直在朝这个他早就该来的地方走”,表明瓦萨卡即使有机会拾到小包也不会据为己有。

(2)会据为己有。理由:①瓦萨卡的性格及小说中的相关情境使然;②瓦萨卡贫病交加,急需钱解燃眉之急;③社会不公导致心理失衡;家庭遭遇拆迁而致贫,不会读书的同学成了有钱人;④周围没人为瓦萨卡提供了难得的机遇;⑤当中年男人拾走小包之后瓦萨卡认为是“把他偷光了”,表明瓦萨卡在心里已把小包据为己有。

3.(2010山东卷《骆驼祥子(节选)》22题)你认为本文的主要人物是哪一个?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答案一:祥子。祥子是作者从正面、侧面两个角度着力刻画的一个形象。从正面,运用了动作、语言描写等手法;从侧面,用刘氏父女衬托祥子,用“别的车夫”与祥子形成对比(或:用“别的车夫”衬托祥子)。

或答:首先,小说从正面运用动作、语言描写等手法塑造了祥子这一鲜明人物形象;其次,用刘氏父女来衬托祥子,再次,还用“别的车夫”与祥子形成对比(或用“别的车夫”衬托祥子)。

答案二:刘四爷。首先,刘四爷是作者着墨最多的人物,小说从出身、阅历、肖像、动作、语言等多方面刻画了这个形象;其次,刘四爷是贯穿全文始终的角色,有了刘四爷才引出了人和车厂、虎妞、祥子等;再次,写祥子和其他车夫,都是为了突出刘四爷的性格。

答案三:虎妞。虎妞尽管是作者着墨不多的一个人物,但是性格鲜明,且她是连接刘四爷和祥子的关键人物。

解题技巧

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个性化的阅读或有创意的解读首先要把人物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不要脱离文本,更不要背离主流观点作答。其次还得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回答作用或判断谁为主人公时主要从人物形象塑造、情节安排、主旨表达这三个方面思考。如果小说在场景方面的特点鲜明,也得进行分析。

第四篇:文言文阅读与鉴赏

伤仲永

《伤仲永》,王安石作品,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主要讲述了一个名叫“仲永”的神童因后天父亲不让他学习和被父亲当作造钱工具而沦落到一个普通人的故事。本文借仲永为例,告诫人们决不可单纯依靠天资而不去学习新知识,必须注重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强调了后天教育和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追赠太傅。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

王安石潜心研究经学,著书立说,被誉为“通儒”[2] ,创“荆公新学”,促进宋代疑经变古学风的形成。哲学上,用“五行说”阐述宇宙生成,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其哲学命题“新故相除”,把中国古代辩证法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王安石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短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名列“唐宋八大家”。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 “王荆公体”。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原文欣赏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参考译文

金溪县的平民方仲永,世代以耕田为业。仲永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纸、墨、笔、砚等,有一天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很诧异,从邻家借来书写工具给他,仲永立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的意思是赡养父母、与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传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观赏的地方。同县的人对这件事感到奇怪,渐渐地,同县的人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父亲,有的人花钱请方仲永作诗。他的父亲以此认为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说这件事也已经很久了。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了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让他作诗,他写的诗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舅舅回答说:“他的才能已完全消失,完全如同常人了。”

王安石说: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他先天的才能,远胜于一般有才能的人。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常人,是因为他受到后天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普通人,那些天生就不聪明,本来就是普通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能够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 文本赏析

这篇文章以方仲永的事例,说明人受之于天虽异,但还得受之于人,否则就将复为众人,进而说明未受之于天者,本来就是众人,如果不受之于人,恐怕连作“众人”也难,而且强调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表现了王安石早期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文题为“伤仲永”,文中却未见一个“伤”字,然而全篇写的正是一个“伤”字。这正如《王荆公年谱考略》所评:“余谓仲水始而通悟,终焉为泯然众人,见于荆公悼叹者详矣!”由此可见,此文契合照应不在形式上而在内容中。这篇议论文,先叙后议,在事实叙述的基础上立论,事实成为立论的依据。第

一、二两段只叙不议,为第三段的议论服务,后面的议论,集中强烈,言简意赅,如画龙点睛,使前面所叙的事实立即升华具有典型意义。全文仅二百字,叙事之简洁。说理之透彻,安石散文风格在此已露出端倪。

第一段叙述神童方仲永的故事。方仲永为金溪民,世代耕田。金溪是王安石外祖父吴玫的家乡。“荆公少年,往来外家甚数”《王荆公年谱考略》文中说“于舅家见之”,仲永当是实有其人。所记仲永五岁不识纸笔砚墨,忽啼求,其父借来给他,他立即写了四句诗,并题了自己的名字,这首诗是以供养父母、团结族人为内容。此事传出后,一乡的秀才都来观看。从此,人们指着东西让他作诗,他挥笔而就,文采与道理都有可取之处。县里人听说,亦很惊奇,渐渐有人请他父亲带他去作客,也有人拿钱帛请他作诗的。他父亲认为此有利可图,便每天拉着他到处拜见县里人,不让他学习。这里所记仲永的特异才能是传闻,与真实情形或有出入。然而作者真正用意并不在此,所以免不了用夸张的笔墨,处处耍突出仲永天斌的特异。其一,不仅生五年不识文具,给纸笔即可写诗,而且能以“养父母”团结同族为主旨,“传一乡秀才观之”,可见影响之大。其二,仲永才思如涌,“指物作诗”一挥而就,而且文采、内容均佳,博得“邑人奇之”,有请他作客的,有向他求诗的,真是誉满全乡。作者如此描写突出了神童仲永的特异天资,为下文的因不后学而“泯然众人”作了很好的铺垫,为全文的知识才干“受之人”立论打下了基础。文中的“利”字很有份量,突出其父‘不使学”的原因,更暗示给人们急功近利对人才的危害。“不使学”是仲永由夭才变为平庸的关键,是本文议论的中心。

第二段段,从作者亲自见闻的角度简略交待了仲永从神童沦为“众人”的过程。开头的“余闻之也久”,束上起下,一方面显示上段所写的内容即据传闻而得,另一方面又引出亲识其面的愿望。作者写了两次见闻:一次是仲永十二三岁时,“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暗示在这六七年中,仲永的诗毫无长进。如果说,五六岁儿童作的诗尽管稚拙,人们尚觉可观,那么六七年后写得反而不如以前听说的那样好,人们便非但不以为奇,且因先时之闻名而感到其名不副实了。第二次是仲永二十岁时。这次并未见面,只是听亲戚说:“泯然众人矣!”一句话就交待了这位从前的神童的结局。两次写法不同,但都极简练而有含蕴。“泯然众人矣”一语,把说话人漠然视之的态度生动地表现出来,与先前“邑人奇之”的情况恰成对照,而作者的惋惜感慨之意也隐见言外。

最后一段是作者对方仲永由一邑称奇的神童变成无声无息的普通人一事所发的议论,也是本篇思想的集中体现。作者首先指出,仲永的聪明颖悟是“受之天”,即来自天赋,而且他的天赋远超于一般的有才能的人。这正是为了反跌出下面的正意:“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关键原因是缺乏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到这里,已将上两段所叙述的情事都议论到了。但作者却就势转进一层,指出天赋这样好的仲永,没有受到后天的培养教育,尚且沦为众人;那么天赋本属平常的一般人,如果再不受教育,连做一个普普通通的人都不行。前者是宾,后者是主,在对比中更突出了一般人学习的重要性。就方仲永的情况看,这层议论仿佛是余波,但作者主要的用意正在这里。因为在现实生活中,资质平常的人总是多数。方仲永这一典型事例的意义主要不在于说后天赋好的人不学习会造成什么后果,而在于说明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成长的决定意义。

题内的“伤”字就具有多层意蕴。首先是表层的,为仲永这样一个天资聪颖的儿童最终沦为众人感到惋惜;进一层,是感慨仲永虽有天赋,却没有遇上有利于他成长提高的环境。文中对其父以仲永为获利之资的叙写,就含有对泯灭天才的人为环境的批评。更进一层,从仲永的具体事例生发开来,感慨社会上许多资质平常的人不去努力学习提高,以致连成为众人都不可得。这样,作者所“伤”的就不再局限于仲永个人,而是许许多多不“受之天”又“不受之人”的众人,作者的感慨和文章的思想意义也就深刻多了。

这篇文章的语言十分精当。叙事部分仅以一百五十多字就完整地叙述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变化的过程,议论部分也不过七十余字,文中的每一词、句都有其确切的表达作用,而不是可有可无。例如第一段,首句交代籍贯、身份、姓名、家世,这不仅是必不可少的一般介绍,而且“世隶耕”三字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一个“啼”字,生动地写出方仲永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而自得的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不使学”三字,看似平淡,却为方仲永的变化埋下伏笔,点出方仲永命运变化的关键。第二段叙事极为简要,仅以一“见”一“闻”一“问”就交代了方仲永后来的变化和结局。结尾的议论部分,言简意深,说理严谨。

第五篇:高考小说阅读鉴赏教学案

一.教学目标

①熟悉小说的文体特征及高考设题类型;

②通过训练归纳答题技巧并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小说的能力。

二、命题判断

文学作品的阅读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的阅读,散文在过去多年的考查中一直占据了绝对份量,而小说由于受考试时间、试卷长度等的限制,很少在高考中考到。

今年的江西的高考信息卷文学类文本阅读由过去的散文阅读鉴赏改为小说阅读鉴赏,这一改动极可能引发命题材料的文体变化,换句话说,很可能会考小说阅读。

三、认识小说

小说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以刻画典型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着的环境的描写,来反映复杂的社会生活的。典型人物、故事情节、 典型环境是小说的三个要素。故事情节完整,人物个性鲜明,环境描写逼真,主题思想深刻,构思角度精巧,是小说独有的特点,这样,我们在阅读小说时就应该从 这些方面入手,捕捉答题技巧。

四、考点分析

小说考查着重从人物形象、语 言、表达技巧以及情节、高潮、结尾等方面设题考查。同时,注重考查考生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鼓励考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 丰富意蕴,探讨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常设置如下类型的题环境类题、人物类题(或“形象类”) 情节类题 、主题类题 、理解含义类题 、技巧类题 、作用类题。

五、命题特点

小说阅读的取材多以微型小说为主,这种小说只截取生活的一个横断面,或事件中的一个小片段、小插曲,对人物只勾勒轮廓,捕捉其主要性格特征的某种光彩或斑点,兼有特写的特点,写法近似速写。它比短篇小说更短、容量更小、人物更少、情节更单纯。

考查侧重点主要在于概括故事情节、鉴赏人物形象、把握小说的表达技巧和语言风格等,考生应对其相关内容和作用了如指掌。

同时,注重考查考生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鼓励考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探讨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六、小说类阅读题解题策略 小说的人物形象



1、分析环境描写,把握人物性格。

2、分析故事情节,把握人物性格。 

3、分析塑造人物的方法,把握人物性格。 ①抓肖像;②抓语言;③抓动作(所做的事);④抓神情;⑤抓心理;⑥抓人物之间的关系。



4、人物形象表述的方法:(答题思路: 是一个怎样的人+性格、品质特征+形象的意义 ) 

5、人物形象描写的方法。

①直接表现:肖像、语言(对话/独白)、动作、心理、细节。

②间接表现(侧面描写):如正衬、反衬等(以人衬人、以景衬人、以场面衬人)(此外叙述 抒情描写 结构) 方法点拨:

(1) 人物形象塑造的考查 解题思路应分四步走:

首 先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尤其要重点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分析人物,可从三个 方面入手:

1、分析人物外貌、动作、细节、语言、心理活动的描写,从多方面准确地把握人物形象的特征;

2、着重分析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的矛盾冲 突;

3、思考和发掘人物形象的思想意义。 然后找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生活的环境及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接着看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最后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小说的环境描写:

首先找到环境描写的语句在文章中的位置。处于不同的位置的环境描写其作用将会是不同的。然后再概括所描写的环境的特点手法作用等。 分析环境描写作用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①借环境描写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 ②增添或烘托某种气氛;

③衬托或突出人物的性格、心理等。 ④有时有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的作用 ⑤揭示主旨 小说的环境描写



1、自然环境描写作用。

 ①推动情节的发展。 ②烘托人物感情,表现人物性格。 ③衬托主题。  ④渲染气氛。 ⑤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

2、社会环境(人物活动、事件发生发展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社会风貌等)描写的作用: 渲染气氛、为情节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突出小说主题。 小说的情节(细节)结构

(小说中用于表现人物性格发展变化的事件,它是生活片断的有机剪辑,又是矛盾发生、展开、发展的过程)。



1、情节的组成: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

2、情节安排评价

 ①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 ②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  ③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起到制造悬念  ④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此外还有出人意料式、悲剧、喜剧式等。



3、贯穿情节的线索。可作线索的有:事、物、人、情、时间、空间。 

4、看情节的发展如何表现人物性格. (答题思路:按顺序归纳情节,然后指出性格) 

5、看情节的发展如何表现主题. (答题思路:先归纳情节,后点出主题) 着重于情节的概括、情节的特点分析、情节的高潮或结尾作用理解、情节的合理性探究。解题时要注意其思考的方向

①是对表现主题的作用。其作用一般来说是点题或突出主题。

②是对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作用。或是发展了人物性格,或是表现了人物性格。 ③是对整个故事情节的构成上的作用。一般来说是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小说的开头和结尾 小说常用的开头

1、设疑法(悬念法):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才回答疑问。作用是造成悬念,引出下文,并引起读者的思考,吸引读者把小说读下去。  ①引起读者的思考。②引出下文的情节。③突出人物形象。 ④揭示小说的主题。

2、写景法。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小说常用的结局



1、分析出人意料的结局。(思维方向)好处:

 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 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  ③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

2、分析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

① 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②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  ③ 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

3、分析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

这种结局符合人们的阅读心理。人们阅读小说,目的是要得到快乐;因为真实的人生,如同月亮一样缺多圆少,所以才希望文学的梦境结局是圆满的,以寄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②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超越了战争,反映出人类向往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



4、分析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尾。它留下了 “空白”给读者想象,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

上一篇:小学优秀教师事迹下一篇:学校综合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