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古诗阅读鉴赏

2024-04-22

高三古诗阅读鉴赏(精选6篇)

篇1:高三古诗阅读鉴赏

语文考前训练:基础知识+名著阅读+古诗文填空+诗歌鉴赏

一、基础知识

1.(2013·原创)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木讷(nè)小觑(qù)..

棠棣(lì)自怨自艾(yì)..

B.悭客(qiān)笃信(dǔ)..

压轴(zhóu)动辄得咎(jiù)..

C.落枕(lào)远岫(xiù)..

搪塞(sè)不容置喙(huì)..

D.逡巡(qūn)侪辈(chái)..

饮马(yìn)怏怏不乐(yāng)..

答案 C [A项,棣dì;B项,轴zhòu;D项,怏yàng。]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笑靥 水蒸汽 攻城掠地 毕其攻于一役

B.娥眉 百叶窗 戮力同心 吉人自有天相

C.部署 名信片 展露头角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D.辐射 座右铭 优哉悠哉 骨鲠在喉,不吐不快

答案 B [A.汽—气,掠—略,攻—功;C.名—明,展—崭;D.悠—游。]

3.依次填入下面文字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面对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尽快转变不当的生活方式和发展方式已经成为________。深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深入________儒家思想中生态方面的智慧,对当代中国,________对全人类积极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A.十万火急 挖掘 以至B.十万火急 开掘 乃至

C.当务之急 开掘 以至D.当务之急 挖掘 乃至 答案 D [十万火急:形容事情紧急到了极点。多用于公文、电报等。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当务之急:当前急切应办的要事。一般作主语、宾语。据此应选用“当务之急”。挖掘:挖,掏;引申为深入开发,探求。开掘:大规模挖掘;文艺上指对题材、人物思想、现实生活等深入探索并充分表达出来。据此应选用“挖掘”。以至:①表示时间、数量、程度、范围等的延

伸,有“一直到”的意思。②用于下半句开头,表示上述情况所达到的深度或结果,有“甚至”的意思。乃至:有“甚至”之意,表示事情所达到的程度和范围,形式上并列,内含递进意。据此应选用“乃至”。]

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这是曾被认为“不可能实现的目标”:把昔日一条条“酱油河”变成汩

汩清流,化学需氧量浓度从几百、上千降到20毫克/升,治理类似的水 污染问题,不少发达国家花了上百年,南水北调工程用了11年就能实现。

B.军队将目光投向了高校,理由很简单:大学生群体不仅提供了庞大的兵

源,更是引进高水平人才、提高军队整体素质的重要“富矿”。也是军队转型的骨干力量。

C.这是正在创造的治污奇迹:东线9年攻坚,沿线河流化学需氧量平均浓

度下降85%以上,氨氮平均浓度下降92%,水质达标率从5%提高到80%。水清了,草绿了,有鱼了,干线水环境明显改善。

D.经济建设快速发展、项目建设如火如荼、招商引资你追我赶、先行先试

顺势而出、生态工程稳步推进,4 400万江西儿女正在努力描绘富裕和谐秀美江西这一壮丽画卷。“鄱湖战略”给了赣鄱百姓一个又一个惊喜。

答案 C [A项“20毫克/升”后的逗号改为句号,冒号的提示范围到此为止,所以用句末点号。B项“富矿”后的句号改为逗号,冒号的提示范围一直到该句句末。C项正确,注意了冒号的提示范围。D项“壮丽画卷”后的句号改为冒号,最后一句是对前文总结;同时所有的顿号都要改成逗号。]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虽然莫言跟世界大师级作家如马尔克斯等相比,还有一定距离,但由于 文学特殊时代的偶然性,使莫言增加了获奖的概率。

B.沈从文笔下湘西人的生活方式,隐含了作者对现实生活中古老美德和价 值观失落的痛心,表现出对重建民族品德的希望所在。

C.菊花姿容美丽,品性高洁,又由于它正逢农历九月开放,自然地与重阳 节结下了不解之缘,成为重阳节的重要习俗。

D.自“低碳经济”概念提出以来,在气候问题备受关注的大背景下,发展

低碳经济,真正关注民生,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

答案 D [A.成分残缺,去掉“由于”。B.句式杂糅,或者说“表现出对重建民族品德的希望”,或者说“是重建民族品德的希望所在”。C.“菊花”“成为„„习俗”搭配不当。]

二、名著阅读

6.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卫是一个遗腹子,母亲改嫁后,在继父家受尽虐待。母亲死后,继父

把他送去当童工。大卫历尽艰辛,找到世上唯一的亲人(他的姨婆)。在 姨婆的培养下,大卫刻苦上进,终于成了一位有成就的作家。(《大卫·科 波菲尔》)

B.贾迎春,贾珍的妹妹,贾府四小姐。由于没有父母怜爱,养成了孤僻冷 漠的性格,心冷嘴冷,后入栊翠庵为尼。(《红楼梦》)

C.堂·吉诃德劝说一个又矮又胖的名叫桑丘的农民当自己的侍从,并许诺将 来征服个把海岛后就封他做海岛的总督。桑丘家里很穷,正想出去碰碰 运气,于是就答应了堂·吉诃德的请求。(《堂·吉诃德》)

D.陆逊火烧七百里连营,大获全胜。赵云救出刘备,逃往白帝城。陆逊引

兵追击,误从死门进入了诸葛亮布下的石阵(又名“八阵图”),幸得诸 葛亮岳父黄承彦引领,才从生门而出,得以逃脱。(《三国演义》)

答案 B [迎春改惜春。]

三、古诗文填空

7.古诗文填空。(5题限选4题)

(1)岁暮阴阳催短景,________________。五更鼓角声悲壮,________________。(杜甫《阁夜》)

(2)秦人不暇自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杜牧《阿房宫赋》)

(3)________________,则刘病日笃;________________,则告诉不许。(李密《陈情表》)

(4)云无心以出岫,________________。景翳翳以将入,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5)________________,而倔起阡陌之中,________________,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贾谊《过秦论》)

答案(1)天涯霜雪霁寒宵 三峡星河影动摇(2)而后人哀之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3)臣欲奉诏奔驰 欲苟顺私情(4)鸟倦飞而知还 抚孤松而盘桓

(5)蹑足行伍之间 率疲弊之卒

四、诗歌鉴赏

8.阅读下面这首清诗,然后回答问题。

帐 夜①

吴兆骞

穹帐连山落月斜,梦回孤客尚天涯。

雁飞白苹年年雪,人老黄榆夜夜笳。

驿路几通南圆使,风云不断北庭③沙。

春衣少妇空相寄,五月边城未著花。

【注】 ①诗人因科场案而流放宁古塔(今黑龙江省宁安)二十余年,此诗约作于抵宁古塔三年之时。②连山:就是山势。③北庭:汉时北匈奴所居之地,这里指诗人所居之地。

(1)诗歌的颔联是从哪些角度描写边地景物的?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人在尾联中为什么说“空相寄”?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动静角度,“雁飞”是动景,“白雪”是静景,动静结合,写出了边地特有的景象。②视听角度,“雁飞”“白草”“雪”“黄榆”是目中所见,“笳”声是耳中所闻,调动视觉听觉,给人身临其境之感。③色彩角度,“白”“黄”的色彩点染,写出了边地景色的单调。

(2)原因:妻子即便寄来了春装,但边地五月仍然不见春意,“春衣”无法穿在身上。表达了诗人身处苦寒边地的忧愁与无奈。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村 晚

雷 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1)本诗中作者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在写景时运用了哪些技巧?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本诗中作者描绘了一幅幽静美丽、富有生活情趣的乡村晚景图。水草长满了池塘边缘,池水漫上了塘岸,太阳正要落山,山像是衔着落日似地倒映在冰凉的波光荡漾的水面上。牧童赶着牛回家,横坐在牛背上,手拿短笛随便地吹奏着不成调的曲子。表达了作者热爱山村自然风光,对闲适自在、无忧无虑生活状态的喜爱之情。

(2)①炼字。两个“满”字生动地写出了茂盛而美丽的春草,柔美的春山倒映在澄澈春水中,浑然一体,别有趣味;“浸”字生动地描绘出了落日和山倒映在水中的形象。②动静结合。作者先写静景后写动景,由近及远,景物层次分明,构成一幅幽静美丽的田园风光图。③比拟。“山衔落日”,用比拟手法写出日落景象,化静为动,形象生动。④借景抒情。借恬静优美的景色充分表现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向往,情与景高度统一。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除夜二首(其一)①

陈与义

城中爆竹已残更,朔吹翻江意未平。

多事鬓毛随节换,尽情灯火向人明。

比量旧岁聊堪喜,流转殊方又可惊。

明日岳阳楼上去,岛烟湖雾看春生。

【注】 ①这首诗写于北宋灭亡、诗人从洛阳南渡后第二年的除夕。

(1)从这首诗的中间两联来看,第二句中的“意”有哪些含义?请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人评价这首诗“结有神致”,你认为尾联表现出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曾经遭逢战乱、亡国南渡的无奈和感伤,漂泊异乡而眼下暂得欢愉的慰藉和吃惊。

(2)用虚写的手法,写自己要在一年之始万象更新的“明日”登上岳阳楼,远看“岛烟湖雾”中春天来临的景象;拓展了意境,一扫前面情绪的低沉和复杂(纠结),生动地表达了对国运好转的期盼。

篇2:高三古诗阅读鉴赏

1、(2009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分值均据湖北卷改动,下同)

晚泊岳阳

欧阳修

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1)诗中有三处写到“月”,请就此作简要赏析。(4分)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的?(4分)

2、(2009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元词,完成后面的问题。(8分)小重山·端午

舒由页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①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②。

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注:①五色臂丝:荆楚风俗,端午节以五彩丝系臂。②沅湘:沅水和湘水。湘水支流中有汨罗江。

(1)从全词看,“空惆怅”和“无人解”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2)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分别结合上阕和下阕作简要分析。(4分)

3、(2009湖北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题西溪无相院

张 先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碍月生。(1)这首诗多处写到“影”,有的是明写,有的是暗写。请找出两处暗写“影”的诗句,并加以说明。(4分)

(2)第二联是怎样写景的?请简要分析。(4分)

4、(2007辽宁卷)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秋夜独坐(节选)

唐·王维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夜

宋·周弼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房对夜灯。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1)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请具体说明。(4分)

(2)两诗中均有“独坐”,而作者心境不同。试简要分析。(4分)

5、(2007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8分)出

关①

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②旆(pèi),旌旗。

(1)诗的前两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4分)(2)“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4分)

·原题变练·

6、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野水孤舟

梁 栋

前村雨过溪流乱,行路迷漫都间断。孤洲尽日少人来,小舟系在垂杨岸。主人空有济川心,坐见门前水日深。袖手归来茅屋下,任他鸥鸟自浮沈。

注:梁栋,咸淳四年进士。迁宝应簿,调钱塘仁和尉。宋亡,归武林闲处守道。此诗大约作于南宋灭亡之前。

(1)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分析颔联的表现手法。(4分)

(2)全诗只字不提国势,但字里行间却充满作者对国势的关注。颈联中的“空”和“坐见”在这方面用得极为传神,请结合诗句赏析。(4分)

7、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江城子

秦 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①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做②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注】 ①韶华:青春年华,又指美好的春光。②便做:纵使。(1)概括“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并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情感。(4分)

(2)词中“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一句是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化用而来,请比较两者的异同。(4分)

·新题再练·

8、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访中洲

宋·姚镛

踏雨来敲竹下门。荷香清透紫绡裙。相连未暇论奇字①,先向水边看白云。[注]①奇字:一种异于小篆的字体。(1)本诗被访者并未出现,诗人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写出了“被访者”的形象?请简要分析。(4分)

(2)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访者”形象?请结合全诗鉴赏分析。(4分)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题张十一旅舍三咏榴花 韩愈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青苔落绛英。

(1)这首诗的第一句“五月榴花照眼明”是怎样写景的?请简要分析。(4分)

(2)有人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清幽环境的喜爱之情;也有人说,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之情。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4分)

10、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8分)西江月

遣兴 辛弃疾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注:辛弃疾中年屡遭谗劾,赋闲20年。

(1)全篇围绕哪一个字组织内容?请简要分析。(4分)

(2)“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两句词是什么意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11、阅读下面两首诗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题金陵渡

唐·张祜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相见欢

金陵城上西楼 宋·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注:朱敦儒,北宋末年大变乱发生,他经江西逃往两广,在岭南流落一个时期。(1)两首诗词中都写了在金陵城附近所见的景色,但观察的视角和描写的手法却各不相同,请结合作品具体说明。(4分)

(2)张诗以“愁”为诗眼,朱词以“悲”为词眼,请简要分析两首诗词所表达的不同的思想感情。(4分)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8分)鹧鸪天·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句①里春风正剪裁。溪山一片画图开。轻鸥自趁虚船去,荒犬还迎野妇回。松共竹,翠成堆。要擎残雪斗疏梅。乱鸦毕竟无才思,时把琼瑶蹴下来。【注】①句:通“勾”,即“弯曲”之意。②琼瑶:指雪花。(1)周汝昌认为此词充满了“生趣”,请结合上片内容,说说你对周先生这一评价的理解。(4分)

(2)有人认为下片中的“斗”字用得极妙,请对“斗”字作简要赏析。(4分)

13、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后面的问题。(8分)二月闻雁 孙承宗①

几听孽鸟语关关②,尽罢虚弦落照间③。却讶塞鸿偏有胆,又随春信到天山。

注:①孙承宗在天启年初奉命督师山海关、蓟辽、天津、登莱诸初军务,此诗为该时期之作。他的诗词创作风格直追稼轩气象,是明末著名的边塞和英烈诗人。②关关,指受伤离群的雁的悲鸣之声。③虚弦,空弦,指失群孽雁纷纷听到没有弓箭的空弦之声。(1)请指出诗中“孽鸟”有什么特点,并分析诗人的用意。(4分)(2)有人说诗中“塞鸿”反衬了“孽鸟”,你是否赞同?并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4分)

14、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8分)南柯子·忆旧

【宋】仲

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数声啼鸟怨年华。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①? 【注】①家:句末语气词,加强语气。

(1)这首词上阙写景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试结合诗句分析。(4分)(2)这首词主要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你这样认为的依据是什么?(4分)

【诊断方式】

1、学生自我查找漏点、疑点、混点并剖析清楚原因。

2、教师通过批改学生的答题情况,找到学生问题所在,再有针对性地评讲。

3、必要的话,再组织一定量的滚动性训练。【问题汇总】

师生分别进行查找并总结。【练后反思】

2013届高三“古诗词鉴赏”部分专题强化练案 参考答案

1、(1)第三句写明月“来”悬空江,表现作者人在旅途,只有明月为伴;第五句用拟人方法呈现静夜“月弄清辉”的画面,也为下句渔人归家作引;第六句写月光引领水上人伴着歌声飞去归家,带出作者一丝思乡之情。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触景而生的思乡之情。是通过卧闻钟声、系舟树下、静赏江月、倾听歌声等举动,城里钟、水上歌等听觉感受,城下树、空江月、水上人、云水苍茫、轻舟飞逝等视觉形象,以景寓情来表现的。句句写景,景景关情。

2、(1)空惆怅:慨叹世人忙于节日的喜庆,而不理解或淡忘了端午节厚重的历史内涵;表达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怀念之情。无人解:抒发了作者不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情怀,也表达了对屈原忠义气节的崇敬。

(2)手法:对比。简析:上阕中众人的繁忙喜庆和作者的独自惆怅形成对比;下阕中世俗对屈原的不理解和作者读《离骚》的深切感伤形成对比。(答“反衬”,且简析合理也可)

3、(1)①过桥人似鉴中行,暗写人影(或桥影)。②莫放修芦碍月生,暗写月影(或芦影)。(2)上句着眼于视觉,写浮萍破处,山影在水中显现出来,呼应了第一联的“清”字。下句则着墨于听觉,以细微的草声衬托出环境的宁静,呼应了第一联的“静”字。

4、(1)王诗写的是“秋夜”,写了山中果落、等前虫鸣的现象:周诗写的是“春夜”,写了春雪初停、残月挂山、溪水成冰的景象。王诗描写的是动景,周诗描写的是静景。

(2)王诗写的是悲哀孤独的心境。

一、二句写是人独坐的孤寂和岁月流逝的悲凉:

三、四句写草木昆虫零落哀鸣,更添悲哀。周诗写的是宁静安适的心境。

一、二句写是人独坐灯下苦读,不觉夜深:

三、四句用“不知”室外景色的变化衬托了是人夜读时的投入和专注。以上答案不必拘泥,言之成理即可。

5、(1)更喜欢本诗。本诗前两句点出居庸关的雄壮气势,景物描写鲜明生动,为后面抒情作了铺垫。“将军”两句缺乏形象感,并且与全诗思乡的情感内容不相称。

(2)①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明。②“桃花”与“雪”分别指代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含了思乡的情感。

6、(1)颔联写诗人的生活环境,景中含情。诗人身处与外界隔绝的孤洲,整天又没有来客造访,在河岸垂杨的幽淡背景上,只有水波轻轻拍打着一叶小舟。气氛幽冷,环境静寂。“洲”之“孤”与“舟”之“小”,可见诗人处境的凄苦和内心的孤寂。

(2)“空”在此为“徒然,白白地”之意;“坐见”,即坐视,无可奈何之意。诗人虽然想乘舟渡河,无奈门前流水,水势有增无减,渡水的打算便成了泡影。南宋末年,国势飘摇,每况愈下,诗人即使有恢复中原,振兴国家的宏伟抱负,也完全没有施展的可能。在黑暗面前诗人深感自己的无能为力,“空”和“坐见”,传神地写出了诗人心情的悲愤和无可奈何。

7、(1)意象的内涵:杨柳,代表初春季节,暗寓男女离别。飞絮,代指暮春季节,暗寓青春流逝。表达的情感:伤春伤别之愁,久别怀人之情。

(2)同:①写出了愁之深广绵长。②比喻手法及艺术效果:以水喻愁,比喻生动形象。异:①愁情及其程度:李词表现的是家国之愁,秦词表现的是儿女之情,且秦词愁情的程度比李词有所加强。②表现手法:秦词是对李词的翻新,不是直接以水喻愁,而是以春水比拟泪水,再以泪写愁,写法曲折。

8、(1)侧面烘托。(1分)诗人通过对“被访者”居住环境的描写,如他傍水而居,门前种有修竹,旁有荷花池,清香四溢,(1分)从侧面烘托出了被访者高雅隐逸的形象。(2分)(2)“访者”是一个格调高雅,充满意趣的清逸之士。(2分)他访友不择晴日,而是踏雨而来,来访本是为了和好友探讨“奇字”,这本已不是什么经世致用之务,可是还没来得及交流就先急忙走向水边去看那雨中出岫的茫茫白云,可见其清逸情怀。(2分)

9、(1)运用侧面描写的方法。描写榴花不正面写,而从榴花给人的感受来写,侧面烘托出榴花的绚烂多姿。

(2)任选一种作答:①喜爱之情:五月里石榴花开时,如火似霞,夺目耀眼,有的花已经结子,隐约枝头,苍苔斑驳,落英缤纷,可喜的是没有车马来践踏、碾压。表达了诗人对清幽环境的喜爱之情。②怀才不遇之情: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以花开之美暗喻才华横溢,以“可怜此地无车马”暗喻才华不被赏识而无法施展,表达了对统治者不能慧眼识才俊而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10、(1)醉。(1分)上片写“醉”的原因:借酒浇因现实而带来的愁。下片描写醉态,表现醉性、醉情。“松边醉倒”“问松”“疑松来扶”“推松曰去”,通过人物的语言、心理和动作描写,表现出词人可掬的醉后情形和倔强性格。(3分)——答出醉因、醉态、醉性三层意思,稍有分析,就是满分。

(2)表面是说相信古书没有一点好处,实则指古书上尽管有许多“至理名言”,现在却行不通,现实不能让人满意。(2分)流露出词人对现实的愤激不满之情。(2分))

11、(1)张诗一、三、四句写景,由近及远,先写金陵的渡口和江边的楼阁,再将镜头逐渐拉远,依次写出江水落潮,波动的月影,再遥望寥廓的星空,三四个星星在瓜洲城上空闪烁;侧重以动写静。朱词前半部分写景,从城楼写起,再写天边夕阳如血,从天际而来的大江诉说着历史的沧桑;侧重动静结合。

(2)张诗通过精密的夜景,抒发了作者内心孤独的羁旅之愁,朱词通过涌动的夕阳衰景和凄清的秋意,抒发了自己国破家亡、壮志难酬的爱国情思。12.(1)①上片前两句写自然之美,“句里春风”,极写春风柔和,随着山形弯转吹拂;“正剪裁”,用拟人手法,说春风如能工巧匠,“剪裁”着大自然的山山水水,故“溪山一片画图开”,春风到处,万象更新,草木向荣,充满了“生机”。②后两句写在这美好的大自然中活动着的人和动物,轻鸥逐虚船而去,荒犬迎村妇而归,禽、兽、人的活动给这“一片画图”又增添了勃勃生机。这里既有自然之美,又有田园的生活之趣。

(2)“斗”字确实用得妙。诗人别具情思,用拟人的手法,把松、竹人格化,松竹无花可与疏梅比美,便用枝叶托住残雪,与梅花争芳斗艳,于是,在诗人笔下,疏梅绽红,松竹擎雪,明丽动人,煞是可爱。一个“斗”字,化静为动,生趣无限。

13、(1)在飞回北方的途中受伤离群,惊弓丧胆(2分)。在诗中比喻打了败仗的胆小惧战的边关将领。(2分)

(2)不赞同这个说法,实际上是“孽鸟”反衬“塞鸿”。(1分)离群胆小的孽鸟,对塞鸿始终勇敢地随着春天的信息坚持北飞感到惊讶,(1分)诗人借此讽刺了那些胆小惧战的败将,高度地赞扬了忠勇的爱国主战的将士们。(2分)

14、(1)①写景采用了远近结合的手法。“十里青山远”是远景,“潮平路带沙”是近景;②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前两句诗是视觉的描写,“数声啼鸟”是听觉的描写。③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数声啼鸟怨年华”一句其实是表达作者内心的愁怨。(4分。答出两点即可。每点表达技巧1分;紧扣表达技巧结合诗句分析1分。答案超出以上三种,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篇3:古诗词阅读鉴赏策略

但是, 在实际教学中, 笔者发现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尽管我们都明白古诗词曲的阅读鉴赏是热点、难点、焦点问题, 教学中也都会更加谨慎地对待, 都能就如何答题高谈阔论, 但真正落实到学生那里还是收效甚微, 即也是盲点——它给我们带来太多的困惑。

那么, 如何走出困惑, 能让古诗词曲的阅读鉴赏如沐春风、如浴阳光般轻松愉悦, 从而打开他们内心的领悟之锁?笔者认为, 若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需要让学生明白和掌握其鉴赏策略, 以期运用自如。下面以经典试题为例, 谈一谈古诗词曲的鉴赏策略。

策略之一:鉴赏诗歌的形象

诗歌的形象既指叙事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 也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 更多的则是诗歌中所描写的景或物。我们对诗歌形象的鉴赏, 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领会其要旨。

一.借助诗词形象, 深入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诗词形象鉴赏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考生能判断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作用与意义。而考生要正确判断诗词中形象的作用和意义, 则要善于领悟“形象”的“象”外之义。因为诗歌形象都包含着诗人的思想, 倾注着诗人的感情。其提问方式有:你从诗中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或这首诗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试对这首诗所吟咏的某种形象作简要的分析。答题步骤与要点: (1) 找到诗中描绘形象的相关语句, 准确理解形象的基本含意; (2) 用精炼的话语概括形象的特征; (3) 结合诗歌的主旨描绘形象的作用或效果。

如 (2012年江西卷)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 完成后面的题目。

江城子秦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 泪难收。犹记多情, 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 人不见, 水空流。韶华 (1) 不为少年留。恨悠悠, 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作 (2) 春江都是泪, 流不尽, 许多愁。

【注】 (1) 韶华:青春年华。又指美好时光。 (2) 便作:纵使。

概括“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 并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情感。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评价古诗的思想感情能力。这是一首怀人伤别的佳作, 为秦观早起的暮春别恨之作。“西城杨柳弄春柔”貌似纯写景, 实则有深意。因为这柳色, 通常能使人联想到青春及青春易逝, 又可以使人感春伤别。另外, “栁”谐音“留”, 古人有折柳送别之说。所以, 本词中“杨柳”应该还有象征离别的意思, 可指惜别、依依不舍等。“飞絮”既扣暮春时节, 又寓年华易逝或漂泊不定。因此, 这两个常见意象在这特定的情境中就有了以下复杂的情感:伤别之愁, 怀人之情, 韶华易逝之叹。

[答案]意象的内涵:杨柳, 代指初春季节, 暗寓男女离别。飞絮, 代指暮春季节, 暗寓青春流逝。表达的情感:伤春伤别之愁, 久别怀人之情。

[策略]诗歌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 说理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 而是言在此意在彼, 写景则借景抒情, 咏物则托物言志。所写之“景”, 所咏之“物”, 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 咏物所言之“志”, 即为主观之“意”, “象”与“意”的完美结合, 就是“意象”。诗人创造一个或一群“意象”, 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 读者欣赏诗歌, 就要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中, 把握诗歌的内容, 领会诗歌的主旨, 进入诗歌的意境, 感知诗人的情感。

意象就是诗歌中倾注了诗人的思想与诗人主观情感的生动鲜明的形象, 要领会诗歌意境必须从把握诗歌的意象入手, 并由此展开联想, 进而理解作品的内容及思想感情。在我国古典诗歌中, 有许多意象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和象征意义, 诗人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 比如说到“明月”, 就与思乡、思人相联系等。因此我们要对古诗中常见的意象有所了解, 看到了某个意象, 便要想到它表达什么情感, 体现什么主旨。

判断诗中意象所指代的象征意义, 可用下述三种方法:

(1) 套用法。把平时积累的意象的象征意义记住, 考试时直接套用。平时学习时可以搜集一些, 作些分析, 考试时可以套用。

(2) 联想法。古典诗歌中的意象, 其本来义和指代义往往在特点上有某种联系。如梅傲冬而开, 故常取其不畏邪恶之义;竹空心, 故常取其谦虚之义, 又因其直而有节, 故常取其有气节之义, 等等。

(3) 谐音法。如“柳”因与“留”谐音, 故其常指代“不愿朋友离去, 依依惜别之情”;“莲”因与“恋”谐音, 故其常作为爱情的象征。

二.借助诗词形象, 分析诗歌意境。

“意”就是指作者的主观感情, “境”是指的是作者所创设的生活图景, 主要是由景物构成。“意境”就是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场景融合在一起所塑造的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在意境的创设上, 画面或雄浑壮丽, 如“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或幽清明净, 如“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上流”;或沉郁孤愁, 如“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或和谐静谧, 如“渡头余落日, 墟里上孤烟”;或开阔苍凉, 如“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或高远辽阔, 如“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意境常见的表达程式有两两相对的四组概念:

宏阔——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高远、壮阔、深远。

细腻——空寂、缠绵、幽静、幽美、宁谧、婉转、朦胧。

繁复——繁丽、热烈、高亢、繁华、淳朴、喧闹。

清冷——暗淡、渺茫、寥落、萧条、荒凉、冷寂。

“一切景语皆情语”, 在古代诗歌中, 诗人常把要抒发的情感寄寓于所描写的景物之中, 即人们常说的融情于景, 借景抒情。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中, 作者着力描绘出一种清新自然、静谧美好的农村生活场景, 勾勒出恬淡闲适的意境。其提问方式有: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或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题步骤与要点: (1) 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 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 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2) 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答题时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 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注意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 二要语言力求优美。 (3) 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谈, 要答具体。

如 (2012年湖南卷) 阅读下面的唐诗, 完成题目。

度破讷沙 (1) (其二)

李益

破讷沙头雁正飞, 鸊鹈泉 (2) 上战初归。

平明日出东南地, 满碛寒光生铁衣。

【注】 (1) 破讷沙:沙漠名。 (2) 鸊鹈泉:泉水名。

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 赏析全诗。

[解析]这道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意境的能力。前两句写部队凯旋度过破讷沙的情景。从第三句始写“平明日出”可知, 此是黎明尚未到来。军队夜行, 时而兵戈相拔, 偶有铮铮之鸣。栖息在沙上的雁群, 却早已警觉, 相唤腾空飞去。“战初归”乃正写“度破讷沙”之事, 写飞雁, 有先声夺人的效果。第三句写红日从地平线喷薄而出, 在广袤的平沙之上, 行进的部队蜿如游龙, 战士的盔甲银鳞一般, 在日照下冷光闪闪, 而沙砾与霜华也闪烁光芒, 这是一幅何等壮观景象!而战士的归来也使沙漠增辉:仿佛整个沙漠耀眼的光芒。这又是何等光辉的人物形象!这里, 境与意, 客观的美景与主观的情感得到高度统一。

[答案]全是描绘了戍边将士战罢归来的图景。前两句写大漠辽远、大雁高飞, 既有胜利者的喜悦, 也有征人的相思;后两句写日出东南、铁衣生寒, 既表现了壮阔背景上军容的整肃, 也暗含了军旅生活的艰辛。诗歌撷取极具边塞特色的含蕴丰富的意象, 通过喜忧、暖冷、声色等的比照映衬, 营造出雄健、壮美的意境, 抒写了征人慷慨悲壮的情怀。

[策略]要领会诗歌意境, 就必须从把握诗歌的形象入手, 并由此展开联想, 利用想象, 善于补充, 巧用互衬, 互相彰显, 做到心“领”神“会”, 进而理解作品的内容及思想感情。如上题诗中, 诗人抓住北方战场的特点, 着意描写了唐朝军队在沙漠一带, 战败入侵者, 初战告捷而返回时的情景。首句用“雁正飞”点出时间, 并用鸿雁报喜讯之意, 预示了第二句“辟鹈泉上战初归”。画龙点睛有报喜的雁队, 地上是胜利归来的将士。三四两句, 进写“归途”之景, 抓住“平明日出”、“满碛寒光”这些很有代表性的景物, 进行描写, 把“归途”之景写得很有特色。长途跋涉, 连夜行军, 无有疲劳, 这里有胜利的喜悦。告捷归来, 穿行于沙漠之地, 自然无人欢迎, 只有“满碛寒光”。“满碛寒光生铁衣”, 沙漠中的寒光, 似是从战士的铁甲而来, 是受“铁衣”的感染。诗人写出沿途的沙漠之景, 正是写出了对归来将士欢迎的感情。这些都需在想象补充中完善。通篇造境独到, 声情激越雄健, 赞颂边塞将士的英雄气概, 不写战斗而写战归。在形象认识过程中, 要注意诗歌常用的含蓄、借景抒情等艺术手法, 理解其明言此实在彼的特点。

鉴赏诗歌的形象, 实质上是对诗歌抒情主体形象的认识理解和对诗歌意象的体味。一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一, 全诗的意象有哪些;第二, 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一个什么样的意境, 有何特点;第三, 为什么创设这样的意境, 即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高考命题在考查诗歌形象上, 也主要考查两点, 第一, 对抒情主体形象的认知理解;第二, 对诗歌意象的体味, 包括诗歌的色彩、构成、情味等。

(1) 对抒情主体形象的认知理解, 可以用“形象类型划定法”来分析, 即按照古典诗歌常见形象类型来进行具体分析, 其主要类型有:忧国忧民型, 怀才不遇型、壮志难酬型, 寄情山水、归隐田园型, 豪放洒脱型, 爱情绵长型等。找到对应类, 再作具体入微的个体分析, 以显示其个性特点。

(2) 对诗歌意象的体味, 实际上是对诗歌的色彩、构成、情味等作出具体理解。可以采用“意象类型找位法”来分析, 即诗歌意象一般可分为情、物、景、事、古迹等类型, 而每一类往往有特定的文化积淀, 形成独特的意蕴寄托, 我们要做这方面的积累。同时, 要结合对作者的个体认识, 对时代背景的联想, 分析这些意象与作者的“情”的结合点在哪里, 体味其独特意味, 感受其独特形象, 如此, 才能准确而有创建性地做题。

三.借助诗词形象, 体会诗中哲理。

这类诗词作者往往是把自己对自然、事理的顿悟或体察诉之于笔下。

如 (2012年湖北襄阳市高三年级第一次调研考试卷) 阅读下面的宋诗, 然后回答问题。

绝句陈师道

书当快意读易尽, 客有可人 (1) 期不来。

世事相违每如此, 好怀百岁几回开?

【注】 (1) 可人:知己

宋诗重理趣, 请说说本诗蕴含了一个什么道理?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哲理能力。全诗通篇以议论为主, 抒写诗人生活中的具体感触。首句“书当快意读易尽”, 人逢喜事精神爽, 快意时, 阅读效率倍增, 但往往书很快就读完了, 因而不免觉得未尽兴。第二句“客有可人期不来”, “可人”, 即可心合意之人, 亦即良友, “期不来”, 欲晤良友而不得。诗人一口气将一本好书读完之后, 希望能同朋友一起交流读书所得、讨论作诗的甘苦。他思友心切, 若有所失, 因此发出了“客有可人期不来”的慨叹。第三句, 诗人以好书易尽, 可人不来这两件事, 推出“世事相违每如此”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 用以说明世事多舛, 人生难得事事如愿。这一句貌似达观, 其实诗人内心充满了忧愤。第四句紧接以“好怀百岁几回开”, 言人生百年, 真正高兴之时能有几次?带有洞穿世事人生的禅理, 可视为对人的劝导, 也可视为诗人对自己的安慰。宋人爱用诗来说理。诗人多以冷静的态度来体察客观事物, 善于把带哲理性的认识写入诗中, 显得精深, 富有理趣。这首诗同苏轼《题西林壁》、朱熹《观书有感》等脍炙人口的理趣诗的上品相比, 虽略逊一筹, 但仍是一首好诗。诗中所讲的道理来自于作者对生活的亲身感受, 所以读来并无枯涩之感。吴曾认为, 这是陈师道的“得意诗也” (《能改斋漫录》) , 评价是中肯的。

[答案]人生中美好的事物总是短暂的。

[策略]在有些古诗中, 作者往往于写景状物中渗透议论说理的成分, 从而使读者在接受其形象感染的同时, 对其中蕴含的哲理仔细玩味后心领神会。这类诗词往往有不食人间烟火之空灵境界。例如2012年北京卷第11题, 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作者以登山所见和所悟, 向我们道出了“当局者迷, 旁观者清”这一朴素的哲理。类似的还有王之涣的《登黄鹤楼》:“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前两句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写得景象壮观, 气势雄阔。三、四两句诗, 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 便登上了楼的顶层。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 而含义深远, 耐人寻味。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精神, 高瞻远瞩的胸襟, 也道出了要站得高看得远的哲理。

策略之二:鉴赏诗歌语言美

诗歌鉴赏是由感知文学形象开始的, 然后才能进行审美判断。而文学形象又是由语言来塑造的。要正确感知诗歌的形象就必须从语言的理解与分析入手, 通过对语言的感悟, 经过形象思维, 从形式到内涵, 由感知到评判, 由表及里来判定。

其提问方式有: (1) 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哪个字?为什么? (2) 某字历来为人称道, 你认为它好哪里? (3) 请结合诗句评析某字的艺术效果。答题步骤与要点: (1) 首先表明自己的看法; (2) 用一两句话准确表明该字在诗句中准确含义; (3) 结合诗歌的有关内容具体分析这个字所描述的景象; (4) 适当展开联想和想象, 说说这个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等。

如 (2012年湖北卷)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邹明府游灵武【注】贾岛

曾宰西畿县, 三年马不肥。

债多凭剑与, 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 林风透卧衣。

灵州听晓角, 客馆未开扉。

【注】明府:对县令的尊称。灵武:即灵州 (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 。

贾岛注重用字推敲, 请对第三联中的“藏”、“透”二字作简要赏析。

[答案]“藏”字, 意思是“掩盖、隐藏”;运用拟人手法, 描绘人行之迹很快便为大覆盖的边塞景, 写景生动, 颇有画意;一个“藏”字, 已包含大雪纷飞、道路莫辨、行人稀少等多重意蕴。 (2) “透”字, 意思是“侵入、穿透”;极为传神地展现了林间朔风砭人肌骨的穿透力, 同时还隐含风急、天寒、衣单等内容, 富有想象力和感染力。

[解析]这道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语言的能力。这首诗是诗人送一位邹姓卸任县令去灵武的送别诗。邹明曾担任过西畿县县令, 在任三年, 连他骑的马都没有养肥。为偿还欠债, 只好把佩剑买了;任满还乡时, 也仅仅是载着一些书回去。五、六两句是写作者想象之景, “边雪藏行径”, 作者调动视觉, 想象朋友游宦灵武, 边塞大雪纷飞, 一个“藏”字运用拟人手法, 既写出了雪之大, 天气之恶劣, 又写出了朋友跋涉之途的形单影只的孤独。“林风透卧衣”进一步写邹明府的衣衫单薄, 邹明府去灵武时, 大雪纷飞, 积雪覆盖了人行之迹, 寒风刺骨, 他单薄的衣衫抵挡不住寒冷。“林风透卧衣”进一步写邹明府的衣衫单薄。一个“透”字, 作者从触觉的角度, 既写出了风之急, 天气之寒冷, 又写出了朋友跋涉之途的艰辛, 字里行间表露出朋友不畏艰险的坚定意志, 同时洋溢着作者对朋友远游的关切和思念结尾两句继续虚写朋友到达灵州时, 听到清晨戍军的号角才刚刚吹响, 客栈还没有开门迎接旅客, 通过细节描写来交代朋友远游的时间。

[策略]古人写诗讲究炼字, 许多诗中都有一些特别值得重视的字词, 这些字词使全诗增色不少甚至成为诗眼。怎样理解炼字在诗中的作用呢?

1.套用法。总结常见的各种词类作为关键词时的作用, 在理解具体诗词时, 结合诗句, 尝试套用。

2.删字法。就是先把一句诗的意思把握清楚, 然后再把这个关键字去掉, 看原来是个中哪些意思、哪些特点、哪些好处丢了, 这些丢了的内容, 就是这个关键字的作用。

3.换字法。同删字法相似, 先把一句诗的意思把握清楚, 然后用另外一个较普通, 但相近的字来代替它, 看效果如何。其不如关键字的地方, 就是关键字的作用。

4.逆推法。一种情况是先看命题者所问的意思中所给出的好处。如“全诗表达了作者对百姓疾苦的关注, 作者在某联中用了某字, 这个字用得好不好, 为什么?”回答问题时, 当然要说用得好, “好处”中的一点就是“更好地表达了作者对百姓疾苦的关”。另一种情况, 就是根据全诗表达的情感, 说明的道理, 看某字在诗中的位置 (联中的位置) , 进行逆推。

常见词类作为关键词时的作用:

1.动词——巧用动词, 可使是个意象化静为动形象生动。

2.形容词——巧用形容词, 可绘景摹状, 化抽象为具体, 变无形为有形, 使人如闻其声, 如见其人, 如融其物, 如临其境。

3.数量词——运用虚数, 虚化烘托, 增强表现力;运用确数, 精炼有力, 诗意隽永, 富于趣味。

4.虚词——疏通文气, 开合呼应, 悠扬委婉, 活跃情韵, 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

5.在形式上与众不同的词 (主要是叠韵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等) ———增强韵律感、节奏感, 使诗文更生动更形象。

6.词性改变的活用词——增加了诗词的表现力、感染力。

策略之三: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就诗歌创作而言, “表现”就是把客观事物表达呈现出来。这又涉及三个具体的方面:宏观构思, 具体表达 (叙述、描写) , 语言运用。

宏观构思方面的表达技巧往往关涉全篇。主要有比兴、象征、对比、借古讽今、以小见大、虚实结合等。这几种宏观构思方面的表达技巧, 都要结合全诗的内容、结构和思想感情去鉴赏, 才能准确地把握它们的表达效果。

具体表达是指对诗歌中的内容所作的记叙和描写。主要有铺陈, 就是展开叙述;渲染, 就是从旁着意叙述和描绘, 为表现主体服务;烘托、衬托, 就是从侧面或反面着笔叙述和描写, 以突出主要内容;动静结合等。

语言运用就是通过比喻、对偶、夸张、拟人、排比、反复、双关等修辞手法, 使其生动形象, 具体可感, 富有气势, 从而抒发感情, 表达题旨。

其提问方式有: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或请分析这首诗的表达技巧 (艺术手法) ,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答题步骤与要点: (1) 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 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 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取得了什么艺术效果。

如 (2012年广东卷) 阅读下面诗歌, 然后回答问题。

余杭四月

[元]白珽

四月余杭道, 一晴生意繁。

朱樱 (1) 青豆酒, 绿草白鹅村。

水满船头滑, 风轻袖影翻。

几家蚕事动, 寂寂昼门关。 (2)

【注】 (1) 朱樱:樱桃的一种 (2) 昼门关:从蚕孵出到结茧期间, 养蚕人家为防外人冲犯而终日紧闭门户。

(1) 诗的颔联在写景上用了多种表现手法, 请指出其中一种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这首诗描写了四月农村的繁忙景象。首联总写, 时值四月, 作者行走在余杭大道上, 一路所见到处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和人们忙碌的身影。颔联写村中景色, 作者将富有农家特色的几种事物组成了对仗工整、色彩鲜明的对偶句, 既写出了农村四月的景色的特点, 又表现出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喜爱。最后两联写人们忙碌的情境, 有的在河里划船, 有的在家种桑养蚕, 到处都是任梦忙碌的身影。诗歌前两联写静景, 后两联写动静, 动静结合, 充满了生活情趣。

[答案]使用对比 (映衬) 手法, 如上下句之间的朱樱与绿草、青豆与白鹅的鲜明对比 (上句中朱樱的“朱”与青豆的“青”、下句绿草的“绿”与白鹅的“白”的对比) , 表现出景物色彩的鲜丽。

或:使用渲染手法。用丰富的色彩去描写初夏的水果菜蔬 (朱樱、青豆) 、悦目怡情的青草和白鹅, 渲染生命勃发的气息。

或:使用了名词排列 (意象并列) 的组句手法。如上句由朱樱、青豆、酒三个名词 (意象) 组成, 下句由绿草、白鹅、村三个名词 (意象) 组成, 使人产生一种画面感。

[策略]鉴赏表达技巧及效果常用词语:

卒章显志——评价其在文章末尾点明主旨作用。

画龙点睛——用一两句精彩的话点明主旨。

象征——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种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

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

开门见山——诗句开头就进入正题, 不拐弯抹角。

寄寓、寄托———把感情、主题放在一种事物上表现。

衬托、烘托——用一个事物来陪衬另一个事物, 以使后者更突出。

渲染——描摹色彩以加强效果。

对比——意欲得出某个结论, 而布列两事。

怀古伤今、借古讽今——追念古代, 伤感现实。

起兴——先言他物, 以引起所咏之物。

铺垫在情节发生前作出交代或暗示。

埋伏笔前段为后段埋下线索。

呼应、照应——前后在意义上的互相联系。

浑然天成——结构非常完整, 如同自然生成的。

水乳交融——紧密结合在一起, 了无痕迹。

还有构思精巧, 新颖, 独树一帜, 别具一格, 不落窠臼, 不落俗套, 有创新, 不沿用陈旧的格式, 颇具匠心, 感情细腻, 感情真挚, 跃然纸上, 曲折, 层次分明, 一气呵成, 琅琅上口, 虚实相生, 托物言志, 直抒胸臆, 情景交融, 情景相生, 情因景生, 借景抒情, 以景衬情, 融情入景, 一切景语皆情语等。

策略之四: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及作者的观点态度

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就是诗人用诗化的语言所反映的社会现实生活, 并由此所表现出来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生活态度、个人理想和政治倾向等。由于古诗词的取材十分广泛, 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按题材的不同有:边塞征战诗、山水田园诗、思妇闺情诗、咏物抒怀诗、怀古讽今诗、借景抒情诗、增友送别诗、论道说理诗;古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感情有以下几种:忧国伤时、建功报国、思乡怀人、生活杂感等。

一.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

其提问方式有: (1) 某句该如何理解?请结合全诗分析。 (2) 某句包含了哪些意思?请结合诗歌简要赏析。答题步骤与要点: (1) 阐明诗句的表面意思, 并发掘其深层含意; (2) 指出诗句的描写作用, 或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和旨趣。

如 (2012年四川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 然后回答问题。

子规 (1)

[元]曹伯启

蜀魄曾为古帝王, 千声万血送年芳。

贪夫倦听空低首, 远客初闻已断肠。

锦水春残花似雨, 楚天梦觉月如霜。

催归催得谁归去, 唯有东郊农事忙。

【注】 (1) 子规:即杜鹃, 又名蜀魄、蜀魂、催归, 相传为古蜀王杜宇所化。

本诗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任选能表现这种情感的两个意象简要分析。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这首诗托物言志, 通过描绘杜鹃啼声, 表达了思乡难归的情感。杜鹃, 又叫“子归鸟”, 啼叫声似“不如归去”令人惆怅、忧伤。相传杜鹃是望帝杜宇死后的化身, 而杜宇又是历史上的开明皇帝。另外, 杜鹃“惯作悲啼”的鸣叫, 能使许多愁肠百结的人心酸肠断。诗歌首联用典, 颔联描绘“贪夫”、“远客”听后的感受。“贪夫”不愿意听, 无奈低首, “空”字传达出他无可奈何的惆怅。“远客”听后“已断肠”, 夸张地写出其思乡之情。颈联写景, 春天将逝, 百花凋零, 锦水春景黯然失色;月光如霜, 凄清冷寂, 更衬托出思乡难归的哀情。尾联宕开一笔, 转而写农夫忙农事, 渲染了客居他乡的落寞。

[答案]答案要点:本诗主要表达了思乡难归的情感。意象分析示例: (1) 子规啼声凄切, 年复一年催人归去, 令“贪夫”“远客”无不惆怅、“断肠”, 足见思乡心切、归家不易; (2) 贪夫、远客意指客居他乡之人无论“倦听”还是“初闻”, 都在“催归”声里“空低首”“已断肠”, 表达出了思乡难归之情; (3) 锦水春残春已残, 花飘零, 黯然失色的锦水春景, 烘托出思乡难归的惆怅; (4) 楚天月光异乡梦醒, 月光如霜, 烘托出凄清冷寂的氛围, 表达了思乡难归之情。

[策略]把握诗意就是要理解一首诗歌的内容, 即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 抒发了什么情, 揭示了什么理, 等等。把握诗意, 需要从疏通诗面和梳理诗脉入手。疏通诗面是从语言层面去理解, 梳理诗脉是从结构角度去把握。一般地, 可以从三个策略途径入手:

1.借助意象把握。诗歌通过写景状物来表达思想感情。诗歌讲究含蓄, 作者要抒发某种感情, 往往不一定直接表达出来, 而是借助某些形象去含蓄地表达。鉴赏诗歌时, 要有借助意象去把握诗意的能力。例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一句中, “折柳”就是一个传统意象, 含有惜别怀远的感情。把握了这一意象, 结合下一句的“何人不起故园情”, 就比较好理解全诗思乡念家的思乡感情了。

2.借助“情点”把握。诗歌抒情, 往往是借助其具体词语来传达的。字词的选用往往包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 借助那些透露思想感情的词语, 可以把握诗歌的大意。如鉴赏李白的词《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 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 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 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 长亭更短亭。”就可以抓住“伤心”“愁”这些字眼, 发现其表达的“楼上人”忧伤愁苦的思想感情。

3.借助诗题把握。诗歌的题目往往点明所写内容或思想感情, 鉴赏诗歌要关注诗题, 分析诗题。如杜甫的《春夜喜雨》, 题目就点眀思想感情基调是“喜”, 所写对象是“春雨”。白居易的《悯农》, 题目就点眀思想感情是怜悯是同情, 对象是农夫。有些诗歌, 如不结合诗题, 就很难理解其基本内容。如“边地莺花少, 年来未觉新。美人天上落, 龙塞 (边塞) 始应春”, 如不看题目《同洛阳李少府观永乐公主入蕃》就难以理解全诗的思想感情, 甚至连基本内容都不一定能弄清楚。

二.评价诗歌中作者的观点态度。

其提问方式有: (1) 有人这样认为, 有人那样认为, 你的观点呢? (2) 有人认为本诗是表达什么, 有人认为则是表达什么, 你同意哪种看法?答题步骤与要点: (1) 明确表明你的观点; (2) 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找到原诗中能支持自己的观点的地方阐述原因。

如 (2012年唐山模拟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 然后回答问题。

霜天晓角·梅

范成大

晚晴风歇, 一夜春威折。脉脉花疏天淡, 云来去, 数枝雪。

胜绝, 愁亦绝。此情谁共说。惟有两行低雁, 知人倚、画楼月。

有人说本词是“咏梅之作”, 有人说本词是“怀人之作”, 请简要说明自己鉴赏后的见解。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鉴赏能力, 主要是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本词题作“梅”, 这首咏梅词也是怀人之作。起头两句先写梅花开放的前奏, 上片写梅花映衬着淡天疏云, 质洁如雪、脉脉含情的神韵。下片由赞叹美景急转到愁情, 由梅及人, 以梅比人。这个倚栏人的“胜绝愁亦绝”, 就不言自明了。晚晴风歇, 一夜春威折。“晚晴风歇”, 暗示白日整天遭到风之摧残, 继而又面临着“一夜春风”, 即春寒威力的摧折, 显示出梅花在残冬早春的特定时节倍遭残的处境。结尾三句, 又通过景物的映衬写出了人之情。雁有两行, 反衬人之寂寞孤独;雁行之低, 写鸿雁将要归宿, 而所怀之人此时仍飘零异乡, 至今未归。唯有低飞之雁才能看见春夜倚楼之人。鸿雁可以传书, 则此情可以托其诉说者, 也只有这两行低雁了。从境界上来说, 与上片淡淡的云, 疏疏的梅, 恰好构成了一幅完整的调和的画面, 与画楼中之人以及其孤寂独处的心情正复融为一体, 从而把怀人的感情形象化了。越是写得含蓄委婉, 就越使人感到其感情的深沉和执着。以淡景写浓愁, 以良宵反衬孤寂无侣的惆怅, 运密入疏, 寓浓于淡, 这种艺术手法是颇耐人寻味的。

[答案]答案一:是咏梅之作。词题是“梅”, 词的内容是或直接或间接写梅。上阙第一句是交代梅开之“时”, 第二句写梅与“天淡”、“云来去”相融相洽。下阙虽写情也是因见梅而生只情。

答案二:是怀人之作。上阙写梅, 写得极美, 即下片中说的“胜绝”, 这“胜绝”之景是为人情而设, 写“胜绝”是为了写“愁绝”, 起反衬作用, 获得相反相成的艺术效果。

再如2011年辽宁卷诗歌鉴赏的第二问:古代有人批评这首诗说, 要别人提醒后作者才想起眼前只是一幅画, 这“太过”、太夸张了。你认为这个批评恰当吗?请简要说明理由。还有2011年安徽卷的诗歌鉴赏的第一问等。

[策略]疏通诗面是理解诗歌内容的关键一步。有四种策略可供借鉴。

1.借助古代汉语知识疏通。古代诗歌中的某些词 (字) , 在古代汉语中很常见, 但在现代汉语中已经很少使用, 如:牖、幌。可以运用古代汉语知识理解。古代散文中省略句比现代汉语要多的多, 古代诗歌由于语言凝练和格律制约等原因, 比古代散文中的省略还要多, 尤其需要注意。还有些语法知识, 在理解古诗歌中有特殊意义, 如倒装等。如王维《过香积寺》中的名句“泉声咽危石, 日色冷青松”, 在词法和句法方面有两个难点。一是倒装, 原诗的正常语序是“危石咽泉声, 青松冷日色”;二是使动用法, “咽”即“使发出呜咽之声”, “冷”即“使变得清冷”。突破了这两个难点, 理解这个句子就不会再有什么大问题了。

2.借助语境疏通。与现代汉语一样, 疏通大意, 离不开具体的语言环境, 借助上下文的意义联系。如岳飞词“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 弦断有谁听”一句中的“瑶琴”一词, 孤立去讲, 可能不太好理解, 但如果接着往下, 读到“知音”“弦断”“听”这些字眼, 就大致可以断定是一种乐器。

3.借助上下文的对应关系。古代诗歌多讲对应对仗, 有的诗体 (如律诗) 还规定哪几联必须对仗。如王安石《孤桐》诗前两联:“天质自森森, 孤高几百寻。凌霄不屈己, 得地本虚心。”其中“得地本虚心”该如何理解, 结合上下句“凌霄不屈己”就会眀了得多。“得地”对应“凌霄”, 为动宾结构;“虚心” (不是一个词) 对应“屈己”, 也是动宾结构;“本”对“不”, 是副词。这样去考虑, 大意就清楚了:梧桐树天生就能长得茂盛繁密, 岿然屹立, 拔地高达几百寻。接近了云霄, 也不屈服, 这是由于深深扎根大地的缘故。

篇4:高三古诗鉴赏题的自我突破

简单说来,古诗鉴赏题只需做到两点:一是读懂,二是会答。

一、读懂包括三点:“读”“译”“悟”

首先说“读”,“读”就是通过多读古诗来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这是古诗鉴赏很关键的一步。一些学生不愿意在多读诗上花时间,只喜欢做题,认为只有多做题才能提高古诗鉴赏的分数。尤其是教师讲了几种答题模式之后,更是把多做题作为自己提升古诗鉴赏题分数的唯一途径。这种做法,有点急功近利,效果不一定好。古人云:“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多读是鉴赏古诗的基础,不多读就不会有太多的古诗知识积累。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就像练武之人,不是说学了三拳两脚就认为自己有了武术功底,就可以与人比武,而是应该练好武术的基本功。磨刀不误砍柴工,多读、读懂是鉴赏古诗的前提。

其次说“译”,“译”就是翻译诗句。翻译并不是文言文的专利,鉴赏古诗同样需要翻译诗句,这样做的好处就是能帮助学生准确地解读全诗。下面以叶绍翁的《夜书所见》为例来说明:“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这四句诗的译文大致是:“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使客游在外的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因为他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通过翻译诗句可以看出,这首诗不仅仅是写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而且还写了诗人客居他乡的孤寂之情,并流露出对童年生活的留恋之情。如果在古诗鉴赏复习的前期阶段,能经常做到对全诗进行直译,然后和正确的译文相比较,找出自己翻译的不足,学会就会很快地提高自己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再说“悟”,“悟”就是悟内容,悟情感。诗歌言简意丰,需要读者去用心体悟。有了多读、翻译的基础,再结合作者、题目、注释、意象、典故等来悟内容,悟情感,就很容易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与情感。下面以杜甫的《江汉》为例来说明:“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和情感,只要抓住诗中“落日”“秋风”“老马”等几个主要意象,就可以看出这首诗主要表现的是诗人怀才见弃的不平之气和积极用世的精神,抒发了老当益壮的情怀。

二、会答就是要规范答题

在这里重点强调两点:一是分点答题,切忌一锅粥;二是按步骤答题。一些学生明白诗歌的内容与情感,可在答题时由于组织混乱,造成失分,所以在做题中规范答题非常重要。每一种问法都有它的答题步骤,按照步骤答题方是得分之道。例如,2013年广东古诗词鉴赏题宋代张炎的《鹧鸪天》的第一问:“作者在词的上片是怎样借景抒情的?”回答时就要先找到上片的写景内容,然后思考通过这些景物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很显然,词的开头,玉笛声唤起作者的哀怨之情;春水茫茫,暮云低垂,使作者心情变得黯淡;看到远飞的燕子作者不禁想起自己飘零在外,看到雨后稀疏的梨花作者感到自己孤寂无依。

篇5:高考古诗词鉴赏教案(高三)

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同学们应该从两个方面进行训练:一方面广泛的积累,尽可能多的掌握古诗词。见多识广肯定会对解题有帮助的!另一方面,就是要研究鉴赏技巧,它是应对考试的重要手段。这两点结合起来,就是“积累+技巧”的策略。

一、注意积累古诗词的背景知识

这方面主要包括诗人的生平经历﹑思想感情﹑艺术风格等,掌握了这些内容,我们在鉴赏诗歌时就能对诗歌进行居高临下的分析了。关于古代诗人的情况,你能说几个? 杜甫:忧国忧民的人生,沉郁顿挫的风格

李白:愤世疾俗的人生,清新飘逸的风格

辛弃疾:抗金复宋的大业,在气势雄壮的主调之外,也不乏婉转悱恻。陆游:风格雄浑奔放,明朗流畅 《诗经》:现实主义的源头 《楚辞》:浪漫主义的源头 三曹(曹操、曹丕、曹植):苍凉雄健 王维:含蓄生动 边塞(岑参、高适):雄浑奇拔 李贺:奇诡变幻 李商隐:清丽俊逸 杜牧:含蓄绰约

李煜:颓靡伤感却又细腻感人 晏殊:明朗疏淡 苏轼:雄健豪放 柳永:缠绵悱恻 李清照:婉约凄切 „„

二、注意诗词提示性信息(题目、背景提示、注释)请看下边一首诗:近试张水部朱庆余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运用了什么提示信息?

再看2010年全国高考卷ⅱ: 梦中作欧阳修

篇6:高三古诗词鉴赏复习策略

人们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道出了“读”的作用及其重要性。在进行古诗词鉴赏和复习时,也要熟读成诵,才能学会鉴赏古诗词。在高中语文学习中,如果对古诗词不记、不背或者是记得不深刻、背得不扎实,又怎么能学好语文呢?那么,语文的阅读语感又该怎么培养和发挥呢?

教无定法,在高中古诗词的教学中更是如此。但是,无论怎样的教法,都必然要求学生先将所学的古诗词背下来。在古诗词中,词不同诗,也不如诗易读,背诵起来也更难,但是,教师必须让学生懂得“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的`道理,引导和鼓励学生强化对古诗词的背诵。

(二)抓住“重点字词”鉴赏古诗词

在高考中,常常会出现一些字、词的解释题,这类题其实也是古诗词鉴赏中的炼字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古诗词中重点词语的把握。因此,学生只有结合具体的语境,来对这些重点字词进行解析,才能对其表达的含义和表达的效果做出正确的解析。如陈子昂的《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中“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这句是这首诗的首联,写出了作者在分别时的寂寞心绪,以看似径直却又很自然的方式进入了感情的高潮。在这句诗中,“银烛吐青烟”里面的“吐”字,以一种拟人的手法,巧妙地将银烛所冒出的青烟以一种形象的方式呈现在读者面前,让人感受到那种想见离人却相对无言,内心怅然,只有将目光凝视于银烛青烟而出神的神情;而在“金樽对绮筵”中,用一个“对”字,很清楚地表达出作者在面对华筵时,除了频繁地举起金樽而“劝君更尽一杯酒”的思绪外,再没有什么能够勉强相慰的话了。抓住句中的重点词句,可以体会到这句诗中那种“于沉静之中更见别意”的深沉境界。

(三)抓住“修辞手法”鉴赏诗歌

1.比拟

比拟手法包括拟人和拟物,而不是比喻与拟人的统称。拟人就是将物当成人来描写,如“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就是典型的拟人手法;拟物则是把人当作物来写的修辞方式,如“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这句诗,就是把女孩当作豆蔻来写。

2.借代和借喻

借代和借喻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相同处是它们都是有所代,即借代是用“借体”代“本体”,借喻是用“喻体”代“本体”,但是本体都是不出现的;两者的不同之处就是相关性和相似性不同。如“反动派都是纸老虎”,其中的“纸老虎”是借喻而非借代;“黄发、垂髫,并怡然自得”,其中的“黄发”代指老人、“垂髫”代指小孩。

(四)抓住“表现手法”鉴赏诗词

在高中语文古诗词的鉴赏和复习中,也可以从诗句的“表现手法”入手,在平时的考试中也可以从这上面入手做题。

1.将“视觉与听觉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就是从视觉和听觉多个角度写景。“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这句诗中,雪、战旗以及战争的场面属于视觉描写,而风声和夹杂的战鼓声是听觉描写,将两者结合起来写出了边塞战争惨烈、壮美的场面。

2.将“远景与近景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第一、二句写近景:微风吹拂着江岸上的细草,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月夜孤独地停泊着。第三、四句写远景: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可谓意境雄浑阔大,不可多得。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诗人是采用了远近结合的表现手法。

(五)抓住“思想感情”鉴赏诗词

上一篇:腾辉学校年度检查自评报告下一篇:百色学习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