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阅读鉴赏答题模式

2024-04-21

高考阅读鉴赏答题模式(精选6篇)

篇1:高考阅读鉴赏答题模式

诗歌鉴赏答题模式 4

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象、意境型 4

第二种模式 分析技巧(表现手法)型 5

第三种模式 分析语言特色 6

第四种模式 炼字型 6

第五种模式 一词领全诗型(诗眼) 7

第六种模式 情感、主旨型 8

第七种模式:形象分析型 10

第八种模式 评价题型 12

第九种模式 比较评价题型 14

现代文阅读答题模式 19

一:理解、品味词句题 19

二、理解、品味句段题 20

三:分析作者的思路(结构) 22

四:分析文章的表现手法 23

五:分析、评价人物形象 28

六:概括文章的主题(要点),筛选文章信息 29

七:评价作者的观点、感情 31

八:探究类试题 33

附:高考小说阅读总说 37

一.考纲解读 37

(一)考纲要求 37

(二)小说的考点 38

(三)小说考题主要命题方向 38

二.探究思考 39

(一)环境描写 39

环境类试题的答题思路 41

(二)故事情节 42

情节类答题思路 45

(三)揣摩人物形象 45

人物类试题答题思路 49

(四)概括主题内容 50

主题类解题思路 52

(五)分析写作技巧 53

写作技巧解题思路 54

(六)品味语言特色 57

品味语言类解题思路 57

三.阅读与解题步骤 58

篇2:高考阅读鉴赏答题模式

古诗词鉴赏题是高考语文试卷中能力层级要求最高的一道题(E级),分值一般为8分。高难度和高分值,使得广大考生既失分严重又心有不甘。纠其原因,瓶颈往往在于答题不得要领。通过对近年来高考试题和各地模拟题的探究和梳理,提炼出了古诗词鉴赏题的六种答题范式。

一、分析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词)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应景意境?

[答题范式]描图景(描绘诗词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点氛围(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析感情(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示例]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年全国卷I第12题)

春行即兴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高考参考答案]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描图景)。但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诗中“花自落”、“鸟空鸣”之景都显示了山中的宁静(点氛围),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析感情)。

二、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词)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题范式]明手法(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阐运用(结合诗句阐释说明诗人如何运用了这种手法)+ 析效果(此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刻画了什么形象,或表现了什么主旨)

[示例]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年浙江卷第16题)

齐安郡中偶题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高考参考答案]两首诗都运用了拟人的表现手法(明手法)。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阐运用),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析效果)。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阐运用),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析效果)。

三、分析语言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词)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答题范式]明特色(用一两个词准确点名语言特色)+ 列例证(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析感情(指出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示例]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3年重庆二诊)

观祈雨李约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这首诗在表达技巧和语言方面有哪些突出的特点?试作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语言含蓄,极具讽刺性(明特色)。第一句中的桑无叶、土生烟,景中带情,含蓄地抒发了农民盼春雨心忧如焚的感情。第四句写朱门心忧春阴(雨)使管弦受潮而影响其享乐(列例证)。一样“忧”,两样情,诗人的同情与愤慨渗透其间,溢于诗外(析感情)。

四、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句)中最生动传神的是哪个字?为什么?

[答题范式]释含义(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描景象(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点情境(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示例]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3年全国卷第17题)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①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②毒龙:指世俗欲念。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高考参考答案]“诗眼”分别是“咽”、“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释含义、描景象)。“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点情境)。

五、一词(句)统领全诗型

[提问方式]某词(句)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答题范式]思结构 +(它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虑主旨(它对突出全诗主旨所起的作用)

[示例]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06年辽宁卷第16题)

东坡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②荦确:山多大石。

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高考参考答案]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的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思结构),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虑主旨)。

六、观点不同型

[提问方式]有人这样认为,有人那样认为,你觉得呢?

[答题范式]找要点(找到原诗句中的关键点)+ 分条述(用翻译的形式)

[示例]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2004年浙江卷第16题)

菩萨蛮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高考参考答案]游子思归乡:

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望自己归去的情景;最后两句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找要点、分条述)

思妇盼归人:上片写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

五、六句写思妇伫立玉阶,见鸟归而怀念游子;最后两句写思妇设想游人归途艰难,感叹相逢无期(找要点、分条述)。

二者兼有:全词以游子思归乡和思妇盼归人相互渲染,传达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情思。

篇3:高考阅读鉴赏答题模式

高考语文试卷中, 文学类的文本阅读, 是每年的必考内容之一, 其中也包括中外文学作品的阅读和鉴赏。其材料大多选自散文和小说。所以, 我们在高考语文复习中, 强化文学类作品的阅读与训练, 指导学生学会阅读的方法, 提高阅读的质量, 掌握解题的思路, 就显得尤为重要。现代语段鉴赏要做到以下几点。

1. 找出语段特色, 明确鉴赏角度。

大凡选入高考试题的阅读语段, 肯定是因为某一点或者某些方面的特色较为突出, 这些特色主要体现在词语的运用、句式的选择、手法的使用、写景的角度、语言的风格等五个方面。这五个方面其实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鉴赏的五个角度。通过这五个方面的鉴赏就几乎涵盖了现代语段阅读的所有问题。如语言运用的鉴赏, 回答的是此语段中是否运用了巧妙的词语, 妙在什么地方?句式选择的鉴赏, 回答的是此语段中是否选择了特色的句式, 其效果是什么;手法使用的鉴赏, 回答的是此语段中运用了哪些修辞, 它的作用是什么;写景角度的鉴赏, 回答的是此语段中写景的部分是从哪些角度描写的, 突出了景物的哪些特点;语言风格的鉴赏, 回答的是此语段 (整个语段) 中的语言是否具有“清新典雅”抑或“温婉诙谐”“平易质朴”抑或“形象生动”“平铺直叙”抑或“委婉含蓄”等风格?一篇阅读语段, 不一定这五个方面全有特色, 也许只具备一两个方面, 只要我们能针对高考试题的要求, 鉴赏到位就行。

2. 巧用鉴赏方法, 正确解答问题。

一般来说, 语段阅读鉴赏类的题目通常有其答题的模式, 它的模式是:“特色 (所鉴赏角度) 分析+效果+内容概括+情感”或曰“特色是什么+效果又怎样+描 (叙) 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从近些年的语段阅读鉴赏试题来看, 考点还是相对固定的, 但是为了更好地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 命题大多十分灵活, 因此同学们答题时切忌死板, 要学会灵活变通, 具体的做法是:A.迅速阅读全文, 圈画重点词句, 把握文章思路, 理清结构层次, 整体感知内容, 明确文章主旨。B.看清题干要求, 揣摩命题意图, 避免答非所问, 做到心中有数。要点打上标记, 以便提醒自己。C.检索答题范围, 筛选有效信息, 答案原文寻找, 灵活变通整合, 答题分点陈述, 注意清晰明确。D.掌握阅读技巧, 学会鉴赏分析, 鉴赏表现手法, 分析谋篇布局, 联系上文下文, 理解词句含义。E.无论审美取向, 抑或价值判断, 做出合理评价, 学会辩证分析, 顺应发展趋势, 符合客观规律。语段阅读鉴赏, 其实是有规律可循的, 只要掌握了一定的答题技巧和方法, 正确理解、综合分析、鉴赏评价高考现代阅读语段就不再是难以逾越的门槛了。

二、古诗词鉴赏题答题技巧

除了现代文鉴赏以外, 鉴赏古代诗歌中的形象是高考考纲中非常明确的一个考点, 也是历年高考试题中诗歌鉴赏题的一个常考点。古代诗歌中的形象主要有“人物形象”“景象”“物象”三类, 正确地分析这三类形象, 对我们准确地理解诗歌的内容、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评价作者的思想感情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关于人物形象。

在诗歌中, 人物形象一般就是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形象, 所以, 知人论世, 关注诗人的背景, 在鉴赏这类形象时是必须要做到的。这类题的答题步骤有三:A.能够运用高度概括的语言概括出诗歌塑造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这人物形象, 或心怀天下, 忧国忧民;或怀才不遇, 壮志难酬;或不慕权贵, 桀骜不驯;或友人惜别, 思念家乡;或豪放洒脱, 傲岸不羁;或矢志报国, 愤世嫉俗;或献身边塞, 反对征伐等, 诗歌中的这些形象, 没有平时的大量积累是不能赏析出来的。B.概括诗歌中人物形象的特征, 不可臆造, 必须忠于原文, 要结合诗中的相关语句具体分析。C.评价诗歌中人物形象对诗歌表达的情意所起的作用, 最好的方法是结合诗人的人生经历或者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进行分析。

2. 关于诗歌中的景象。

篇4:高考诗歌鉴赏答题模式

【关键词】高考 诗歌鉴赏 模式

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考生在解答此类问题时常见的失误有两点,一是描摹景物时采用直译的方法,变描摹为翻译;二是考生往往着重于“思与境偕、情景相融”的正衬模式,而忽略了一些诗歌是通过景物来反衬思想感情,造成理解思想感情的错误。在这种情况下,应多从诗人的生平、抱负和标题来思考,避免出错。

【答题步骤】

这类问题,它的固定格式分为三个部分:描摹诗歌图景、概括意境特点、剖析作者思想。

第一部分,考生应该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出大部分的、主要的景物,且语言力求优美。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

第二部分,考生在描摹出图景后,用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第三部分,根据这首诗歌情境氛围的特点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

【答题范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的画面,营造了一种()的氛围,从而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心情、心境)。

【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

杜 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问】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托物言志,如《墨梅》《石灰吟》,一般是咏物诗;托物寓理,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般是哲理诗。

描写手法主要有:(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衬,如“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2)联想和想象,又叫虚实结合,如“野花留宝靥,碧草见罗裙”。(3)对比。(4)白描。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修辞手法主要有:(1)比兴。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2)比喻。(3)拟人。(4)夸张。(5)双关。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6)用典。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

【答题步骤】

首先,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其次,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要用这种手法。

再次,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范式】

本诗某句运用了()的表达方式,诗中()表达了诗人()感情,这种方式有()效果(好处)。

【答题示例】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问】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第三种模式:分析语言特色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所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有些考生从语言的运用上去揣摩作者的炼词、炼字,阐述字词运用的巧妙,这是以前诗歌点评的做法。语言的特色不能等同于語言的运用。

【答题步骤】

首先,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其次,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再次,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题范式】

本诗()(两三个双音节词概括该诗特色)。本诗通过()的描写(刻画、运用),体现了(写出了)()(表达效果),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答题示例】

春怨

[唐]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问】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此诗语言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第四种模式:一词领全诗

【提问方式】某字(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步骤】

首先,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其次,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答题示例】

春夜洛城闻笛

李 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问】“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第五种模式:观点品评

【提问方式】你是否同意某人对这首诗的评价(或某人的观点)?为什么?请说明你的理由。

【解答分析】观点品评是指针对前人对诗歌的理解或评论进行的品评。这种题型开放性强,解答的要求高,难度大。考生如果熟悉这种题型的特点,把握解题方法和技巧,作答并不困难。

【答题步骤】首先根据题目的要求,弄清要求品评的角度(内容还是形式,整首诗还是局部,表现手法还是语言风格);然后阅读诗作和对其的评论,形成自己的看法;接着亮明自己的观点;最后结合原诗具体分析并阐述理由。

【答题范式】同意(不同意)()的看法。因为(),所以()。

【答题示例】

蝶 恋 花

苏 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问】俞陛云在《宋词选释》中对这首词的上阙作过这样的整体评价:“絮飞花落,每易伤春,此独作旷达语。”你同意他的看法吗?为什么?请结合词的内容简要赏析。

【答】(1)同意。因为起句“花褪残红青杏小”,虽写了花之凋零,却又写了青杏新生,显示出生机与活力;二三句则又移向更广阔的空间,燕子轻飞,给画面带来了盎然生气,而绿水绕人家也饶有情趣,这样一来,人的心情也自然随之敞阔;末句虽言萋萋芳草,却以“天涯”起笔,意境开阔。总之,词的上片虽写“絮飞花落”的暮春之景,却处处可见旷达之语。

(2)不同意。因为起句写花之凋零,青杏苦涩,为整首词设下了悲凉的阴影;二三句写燕子翻飞,绿水绕人家,虽富情趣,也不乏暖意,但却是以乐景衬哀情;四句说柳絮飘飞,着一“又”字,则又表明词人看絮飞花落,非止一次,伤春之感,惜春之情自然流出;“芳草”在古诗词中常用来写愁情,此处亦然,“天涯何处无芳草”,是说愁情无限。因此,这首词中对“絮飞花落”等景物的描写,依然浸透着伤春之情,并非旷达之语。

第六种模式:比较鉴赏

(一)意象情节

【提问方式】这两首诗都写到()意象(形象、情景),各有什么寓意?

【解答分析】意象情节是构成诗歌意境的客观物象,是诗歌表情达意的载体,意象情节不同,意境就不同,诗中所蕴含的情感也不同。

【答题步骤】首先找准具体的意象(情景),结合意象的通常义分析具体语境中意象的特殊义;然后比较分析提炼出各“意象”之“意”;最后对比分析辨别其寓意异同。

【答题范式】两诗中描写了()意象(形象、景象),寄寓着()含义,表现了诗人()情感。

【答题示例】

丹阳送韦参军

嚴 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暮春浐水送别

韩 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注],暮云楼阁古今情。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生。

[注]凤城,京城。

【问】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水”,各有什么寓意?请作简要说明。

【答】“水”具有流动、柔和、缠绵、悠长的特点,古诗词中常用来或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哀愁,或表达离别的伤感。这两首诗都借水来表达作者的情感,但抒发的情感却不同。严诗前两句巧妙地运用拆字法,以“心”上有“秋”,表达诗人因与友人韦参军离别心之“愁”,后两句又将前面抽象的离愁借助眼前日晚时分的景象,特别是悠悠流淌的江水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来;韩诗围绕“古今情”为轴线,前两句以黯淡的色彩映衬远行失意出京,以暮云中的楼阁映衬着帝京的繁华,从而勾起诗人“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的惆怅,后两句又借用“宫前水”流逝来暗指人生美好年华的消逝、唐王朝国运的衰落,诗人的契阔离别之情、忧国忧民之情、壮志未酬之情交织在了“宫前水”中。严诗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韩诗借“宫前水”的不断流淌来抒发诗人对人生、历史以及社会的感慨。

(二)思想感情

【提问方式】这两首诗寄寓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解答分析】“诗言志”,“志”就是思想感情,但由于作者的生活背景、个人经历等方面的不同,即使是同一题材同一形象,各人所寄寓的感情也会有所不同。

【答题步骤】首先结合注解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了解作者的生平境遇、思想倾向以及诗作的时代背景;然后从诗作中找出感情的具体载体(意象情节)及其关键词语;再后分层分句作对比分析,挖掘蕴含的情感,辨析其情感的异同。

【答题范式】两首诗通过(或分别通过)()的形象(或情景)的描写,寄托了(或分别寄托了)()的思想感情。

【答题示例】

过 华 清 宫

杜 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题 华 清 宫

杜 常

行尽江南数十程,晓风残月入华清。朝元阁上西风紧,都向长杨作雨声。

【问】这两首诗所咏对象相同,但写法和表达情感不同:《过华清宫》是通过描述唐玄宗派人送荔枝给杨贵妃一事,讽刺了 ;《题华清宫》是通过描绘华清宫凄清的景色,抒发了 的感慨。

【答】唐玄宗杨贵妃淫逸误国 作者对历代王朝兴废

(三)表现方法

【提问方式】两首诗都(分别)采用了什么表现方法?请简要分析。

【解答分析】表现方法主要指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表现方法不同,对表达诗歌感情的作用也会不尽相同。

【答题步骤】首先把握题干中要考查的表现方法的角度,然后结合诗句找出具体表现方法的表现点,确定所采用的具体表现方法;再后比较分析各自表现方法的表达效果和作用。

【答题范式】两首诗都(或分别)采用了()的方法,描写了()形象(情景),表现了诗人()的情感,达到了()效果。

【答题示例】

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田 园 乐

王 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问】两首诗都写了春天早晨的景色以及人们在春天早上迟起的情景,但所采用的表现方法差异很大,请具体分析。

【答】孟诗着眼于对时间过程的描写;而王诗却着眼于对空间景物的抒写。孟诗由静入动,诉之于听觉感受;王诗以动写静,着力于视觉形象。孟诗素笔白描,重在写意;王诗重彩绘色,以形写意。孟诗是古体五言绝句,格律自由,颇有行云流水之美;王诗是近体六言绝句,格律精严,对仗工稳,独具艺术匠心之妙。孟诗语言平易近人,自然天成;王诗语言清新明朗,工巧严整。

对于诗歌鉴赏题,要取得高分,就要懂得运用相关术语,学会准确表达。若是能让学生对这些诗歌鉴赏的模式熟练掌握,再加上大量的积累和练习,相信学生在考场上定能运用自如,得心应手。

篇5:高考诗歌鉴赏答题模式类析

1.第一种模式:炼字型 2.第二种模式:分析意境型 3.第三种模式:一词领全诗型 4.第四种模式:分析技巧型 5.第五种模式:分析语言特色 第一种模式:炼字型

1.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2.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4.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5.答题示例:

菩萨蛮(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瞑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空”字在文中是“白白地、孤独、形单影只”的意思。

抒情主人公伫立在玉阶,痴痴地、徒劳地茫然望着暮色中归飞的宿鸟。鸟归人不归,触景生情,引起无限愁思。

“空”字表达了抒情主人公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的感情,增添了全诗的“愁”味,使主题更加显明。

 春夜别友人 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简要分析“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一联中“隐”“没”两字的表达效果。

“隐”字在诗中是“隐没(于)”之意,写出高高的树阴遮住了西沉的明月;“没”字在诗中是“淹没(于)”之意,写出了银河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中,衬托出时光催人离别,难舍难分的心绪。练习

南 浦 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 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

 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 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第二种模式:分析意境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4.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

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示例:

 西 楼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 问:此诗描写了什么景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答案示例: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连天的海浪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的呼啸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又咆哮着远去。 这种壮美景象的描写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 从而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的豪情。

练习:

 绝句二首(其一)

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 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

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第三种模式:一词领全诗型 【示例】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有人认为“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2002年高考题)1.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2.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3.答题步骤:(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4.答题示例:

 春夜洛城闻笛

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有人认为“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2002年高考题)

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山行即事 王 质

浮云在空碧,来往议阴晴。荷雨洒衣湿,蘋风吹袖清。鹊声喧日出,鸥性狎波平。山色不言语,唤醒三日酲。

注:①蘋:一种水草。②酲:Chéng,酒后神志不清,诗中指精神不振的样子。③鸥性:海鸥,性喜在海上随潮迎浪,上下飞翔。狎(xiá):戏耍,玩弄。

首联的“议”字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1)“议”字用了拟人的手法,这两句是说,天空的云块来来往往,忽聚忽散,仿佛在讨论要不要下雨,笔法轻快,表达了诗人喜悦的心情(2);在结构上,“议”字统领了颔连和颈联,颔联写“阴”,颈联写“晴”。

第四种模式:分析技巧型 【练习2】

早 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1.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3.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托物言志,如《墨梅》、《石灰吟》,一般是咏物诗;托物寓理,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般是哲理诗。

 描写手法主要有:(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衬,如“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如“野花留宝靥,碧草见罗裙”。(3)对比。(4)白描。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四野无

闲田,农夫皆饿死”。

 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1)比兴。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2)比喻。(3)拟人。(4)夸张。(5)双关。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6)用典。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

4.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5.答题示例:

 早 行  陈与义

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此诗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第五种模式:分析语言特色 【示例】

春 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1.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3.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 4.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5.答题示例:

 春怨

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语言风格

古代诗歌鉴赏常用词语:

平淡

清新

绚丽

质朴

明快

含蓄

简洁

洗炼

清新: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

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四句写了四种景色,有动景,有静景,有近景,有远景,有实景,有虚景,色彩绚丽,语言清新生动。

平淡:又称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又平易近人。平淡不等于简陋和寒伧,它是用语上的返璞归真,体现了诗人的真功夫,如陶渊明的诗,李煜的词。

归园田居(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绚丽: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色彩,奇幻的情思。如李商隐的诗。

锦瑟(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明快 其特点是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泼辣的,往往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如白居易的新乐府诗。

梦微之(白居易)

晨起临风一惆怅,通川湓水断相闻。不知忆我因何事,昨夜三更梦见君。

酬乐天频梦微之(元稹)山水万重书断绝,念君怜我梦相闻。我今因病魂颠倒,惟梦闲人不梦君。

两诗都写梦,但写法截然相反。白诗用记梦以抒念旧之情,元诗一反其意,以不曾入梦写凄苦心境。白诗用入梦写苦思,是事所常有,写人之常情;元诗用不曾入梦写心境,是事所 罕有,写人之至情。

 含蓄,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的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如杜牧的绝句,李清照后期的词。

如梦令(李清照)(1995年高考题)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绿”、“红”分别借代绿叶和红花;“肥”和“瘦”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词人惜花,为花悲喜,为花憎风恨雨,实际是含蓄地表达了青春韶光短暂、好花不常的惋惜之情。

 自然,即不加雕饰的率真朴素的语言,多用口语,较少炼字,读来平白如话,自然生动,韵味无穷。

如李白诗歌的语言,被誉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例如“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古朗月行》)都是脍炙人口的名句。幻灯片40 秋浦歌(李白)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愁生白发,诗人在一、二句中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语言明白如话。

 悲慨:即悲壮慷慨,寂寥苍劲的艺术风格。此风格的作品,含思悲壮,出语高昂,充满着对时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于时,或感时伤乱,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慨不平。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 雄奇:气势雄伟,立意奇特。

如李贺《梦天》中的“遥看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就是说九州小的象九个烟点,大海小的象杯中之水。 奔放:直率有气势

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词句,将滚滚长江与历史长河融为一体,凸现了历史荡涤千古风流的奔放气势,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兀立江岸对景抒情的壮怀气魄  沉郁:

用一种苍老遒劲的笔调去描绘广阔的社会生活,而在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上笼罩着凝重深沉的忧郁色彩和悲剧气氛,配之相适应的严格诗律和铿锵的音韵。

如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 诗歌语言的个人风格

陶渊明的朴素自然 杜甫的沉郁顿挫 白居易的通俗易懂 李白的豪迈飘逸 王昌龄的雄健高昂 杜牧的清健俊爽 李商隐的朦胧隐晦 王维的诗画一体 温庭筠的绮丽香艳 高适的悲壮苍凉 李清照的缠绵悱恻 陆游的悲壮爱国(孟)郊寒(贾)岛瘦 “韩孟诗派”的奇崛险怪 长干曲四首(其一)

崔颢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1.问:品评这首诗歌语言上的特色。

这首诗歌的的语言朴素自然,明快清新,有如民歌。(步骤一)

何处住,在横塘,通过自问自答的对话形式,采用朴素的口头语言,不加雕琢,(步骤二)

篇6:高考阅读鉴赏答题模式

◆第一种类型:分析意象类(意象即诗中描写的人、景、物)常式问:这首诗歌营造了哪些意象?

变式问: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或: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 注意诗歌中有固定含义的意象: ⒈离别类:双鲤、尺素(远方来信),月亮(思乡或团圆),鸿雁(游子思乡怀亲或羁旅伤感),寒蝉(悲凉),柳(喻离别留念或代故乡),芳草(离愁别恨),鹧鸪鸟(叫声似“行不得也哥哥”,指旅途艰辛或离愁别绪),南浦(送别之地),芭蕉(离情别绪),燕(惜春或恋人思念或物是人非的变迁,或传书叙离情或游子漂泊),关山(思家),长亭短亭(送别),阳关曲(送别的歌声)。⒉情爱类:莲(音同“怜”表达爱情),红豆(男女爱情或友谊),红叶(传情之物)。⒊人格类:菊花(清高),梅花(不怕摧残敢为人先或保持冰清玉洁),松(傲霜斗雪坚守节操),⒋悲情类:梧桐(象征悲凉),乌鸦(衰败荒凉),杜鹃鸟或子规(象征凄凉哀伤或思家思归),碧血(蒙冤枉而死或忠心不泯灭),猿(悲伤)。⒌其它类:昆山玉(人才),折桂(科举及第),采薇(隐居生活),南冠(囚犯),柳营(军营)。东篱(高雅,洁身自好)

古典诗歌常见意象60例 抓住典型意象的意义

●花草类:

(1)菊:隐逸 高洁 脱俗(2)梅:傲雪坚强 不屈不挠 逆境(3)兰:高洁(4)牡丹:富贵 美好(5)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今盛昔衰)(6)花开:希望青春 人生的灿烂(7)花落:凋零 失意 人生、事业的挫折 惜春 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8)草:生命力强 生生不息 希望 荒凉 偏僻 离恨 身份、地位的卑微

●树木类:

(1)树的曲直:事业、人生的坎坷、顺利(2)黄叶:凋零美人迟暮 新陈代谢(3)绿叶:生命力 希望 活力(4)松柏:坚挺傲岸 坚强 生命力(5)竹:气节 积极向上(6)梧桐:凄苦(7)柳:送别 留恋 伤感 春天的美好 ●风霜雨雪水云类:

(1)海浪:人生的起伏(2)东风:春天美好(3)春风:旷达 欢愉 希望(4)露:人生的短促 生命的易逝(5)天阴:压抑 愁苦 寂寞(6)海浪的汹涌:人生凶险 江湖诡谲(7)狂风:作乱 摧毁旧世界的力量(8)西风:落寞 惆怅 衰败 游子思归(9)雪:纯洁 美好 环境的恶劣 恶势力的猖狂(10)小雨:春景 希望 生机活力 潜移默化式的教化(11)烟雾:情感的朦胧、惨淡 前途的迷惘、渺茫 理想的落空、幻灭(12)暴雨:残酷 热情 政治斗争 扫荡恶势力的力量 荡涤污秽的力量(13)霜:人生易老社会环境的恶劣 恶势力的猖狂 人生途路的坎坷、挫折(14)江水:时光的流逝 岁月的短暂 绵长的愁苦 历史的发展趋势 ●动物类

(1)子规:悲惨 凄恻(2)鱼:自由惬意(3)鸿鹄:理想 追求(4)猿猴:哀伤 凄厉(5)乌鸦:小人 俗客庸夫(6)沙鸥:飘零 伤感(7)狗、鸡:生活气息 田园生活(8)(瘦)马:奔腾 追求 漂泊(9)(孤)雁:孤独思乡 思亲 音信 消息(10)鹰:刚劲 自由 人生的搏击 事业的成功 ●器物类

(1)玉:高洁 脱俗(2)簪缨(冠):官位 名望

●颜色类(1)白:纯洁、无暇 丧事(2)红:热情奔放青春 喜事(3)绿:希望 活力 和平(4)蓝:高雅 忧郁(5)黄:温暖平和(6)紫:高贵 神秘(7)黑:黑暗绝望 庄重 神秘 对死者的怀念 命途的多舛 ●其它类:

(1)英雄:追慕 自愧自叹(2)小人:鄙夷明志 自省 鞭挞(3)古迹:怀旧明志 昔盛今衰(国家)衰败 萧条(古迹一般和古人密切相联)(4)草原:辽阔人生境界 人的胸襟(5)仙境:飘逸 美妙洁净 忘尘厌俗(6)天地:人类的渺小人生的短暂 心胸的广阔 情感的孤独(7)乡村:思归 厌俗 田园风光 生活气息 纯扑美好 安逸宁静(8)城市(市井):繁荣热闹富贵奢华(9)破晓:初现希望(10)朝阳:希望 朝气 活力(11)夕阳:失落 消沉 珍惜美好而短暂的人生(12)深夜:愁思怀旧

■第二种类型:分析意境类(意境=意象+情感)常式问: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

变式问: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

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第 1 页(共 5 页)语文古诗文阅读与鉴赏答题技巧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并准确概括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A.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

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B.思想感情术语:

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 第三种类型:分析主旨型(含情感及寄寓义)

诗歌就题材(内容)的不同,可分以下10类,据此可了解诗歌主旨:

⑴咏史怀古诗:凭吊古迹古人来借古讽今;或感慨昔盛今衰,今不如昔;或渴望像古人一样建功立业。(写古迹古人,多用典故)⑵托物言志诗:不直接表露思想情感,而是运用比喻象征拟人手法把自己的理想和人格融入一物象中。(常有松、竹、梅等意象)

⑶边塞征战诗:或抒写报国立功壮志;或征夫思家的思念;或对开边拓土穷兵黩武的统治者的讽刺和规劝。

⑷羁旅思乡诗:写游子漂泊的羁旅愁苦;或所见所闻所感触发的思念故乡的乡愁。(常有月、柳、雁、书信及梦境幻觉的描写

⑸送别留念诗:或表达别时留恋;或表达别后思念;或表白理想信念;或表达彼此勉励。

⑹田园山水诗:借写山林田园的闲适美好,表达对世俗与现实的不满、向往宁静平和的归隐思想,或表达自己遗世独立,保持节操品性的情怀。

⑺即事感怀诗:或忧国忧民;或反映离乱;或渴望建功立业;或仕途失意闺中怀人;或讴歌河山。⑻闺怨闺愁诗:或表达对戍边丈夫的思念,或写春光(青春)易逝,光阴不再的感伤,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我们认为不会考,但是课本中有,我们还是要了解一点。)答题步骤:

(1)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答题示例: 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概括南柯子 王炎

式回答)

山冥去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2)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①。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若没有可以略过)〔注〕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3)抒发什么情感

(2)试分析下阙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相感情。

答: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

农”的感叹,(步骤一)(因为没有什么特别的表达技巧,所以步骤二

跳过)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步骤三)

常用的表达诗词主旨的词语有:心旷神怡 热情洋溢 豪情满怀 慷慨激昂 得意洋洋 徜徉山水 欢快 欣喜 喜悦 舒畅 自由 恬淡 闲适 惬意 仰慕 追慕 坚守节操 留恋 同情 孤独 寂寞 思念 郁闷 空虚 烦闷 抑郁 感伤 辛酸 悲痛 悲愤 忧愤 激愤 悲壮 壮志难酬 忧国忧民 消极避世 讽刺 指斥 控诉

第 2 页(共 5 页)语文古诗文阅读与鉴赏答题技巧

■第四种类型:表达技巧类(着眼于全篇整体或局部)常式问: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写作手法?

变式问: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或: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写作手法(技巧)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大致包括4类第一种:描写景物的方法:

1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有: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 2运用修辞手法:比喻对比夸张比拟)(高考常考)借代双关反问设问、反问、互文 3运用表现手法来写:衬托对比渲染烘托引用典故(高考常考)象征、铺陈,白描。4从景物的动静角度来写:动景静景结合,或以动写静,以静写动;(高考常考)

5从观察的层次来写:远看与近观结合,仰视平视与俯视结合;空间的上下结合,高低结合。

6从调动感觉的角度来写:视觉(形和色),听觉(声),嗅觉(气味),味觉,触觉;或通感。第二种:描写人物的方法

1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方法有: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

2运用具体描写手段: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 3运用修辞手法来写人:比喻对比夸张比拟借代双关反问设问、反问、反语; 4运用表现手法来写:衬托对比渲染烘托象征、铺陈,白描。第三种:抒情方式

1直抒胸臆:直接运用抒情与议论的表达方式来抒发情感

2间接抒情:托物言志(寓理),借古讽今,用典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高考常考)第四种:结构(构篇)方式

对比,前后照应,问与答,卒章显志,总分,虚实结合,(高考常考)过渡,详略,人称,设置悬念,欲扬先抑、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答题示例: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早行

陈与义

了这种手法。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3)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人怎样的感情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

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小总结:(1)写作方法:起兴,虚实,结合,用典,化用,联想,想象,烘托/衬托,渲染,象征,对比/对照,抑扬,照应,动静正侧,托物言志

(2)表达方式:叙述

描写

议论

抒情(重点是描写抒情)

描写有:正侧结合 动静结合 点面结合 虚实结合

虚实结合: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眼前为实,未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具体形象为实,想象联想为虚。

抒情方式有直接(正面)抒情和间接(侧面)抒情。

间接抒情有: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移情于物,情景交融。

(3)表达技巧:

铺陈其事

浓墨重彩

托物起兴

对比比较

映衬比较

虚拟写实

象征暗示托物言志

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

一切景语皆情语

化用典故

以古讽今怀古伤今

以动写静

以乐写哀

烘云托月直抒胸臆

白描勾勒

议论点染 开门见山 卒章显志

小中见大

欲扬先抑

巧设悬念

前后照应

联想想象

含而不露(4)修辞方法:

比喻 ,拟人,借代,对偶,夸张,排比,设问,反问,反复(5)构思:

方法:起承转合首尾呼应

开门见山

层层深入

先总后分

过渡

铺垫

伏笔

作用:独辟蹊径

独出心裁

自出机杼

别开生面

别具一格

不落俗套

突兀而起

笔锋一转

严谨完整

第 3 页(共 5 页)语文古诗文阅读与鉴赏答题技巧

■第五种类型:语言炼字类

常式问: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变式问: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炼实词:动词,表颜色的词,拟声词,叠词,形容词和副词等修饰语(自,孤,独,冷等)。化动为静或化静为动。炼虚词:数词,连词,副词等。炼押韵(平仄):调换词序 注意:一般而言,五言诗在第三字,七言诗在第五字炼字 特别注意下面的另一种不同题型:

常式问:这首诗歌在语言上有何特色?(着眼于全篇语言风格)

变式问:这首诗歌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或谈谈这首诗歌的语言艺术。正确解答:一般从这些词语中选择答案(语言特点类术语):含蓄、幽默、风趣、直露、平实、典雅、粗俗、自然、清新、优美、质朴。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

答题示例: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南浦别

白居易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描述景象。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

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

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

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第六种类型:分析诗眼类(或在全篇思想内容方面,或在全篇结构形式方面)常式问:诗中哪一个词语(句子)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变式问:诗中的哪一个词语(句子)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诗中的哪一个词语(句子)在全诗中具有统摄(总结)作用?为什么? 答题步骤:

(1)该词(句子)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作用:答题示例:

深化意境 深化主旨 意境深远 意境优美 意味深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长 耐人寻味 言近旨远等)。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2)从该词(句子)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虑。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

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 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 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可见“折柳” 是全诗的关键.■第七种类型:分析语言特色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古诗词语言风格一般有庄重、严肃与诙谐、风趣;形象、生动与质朴;简练与缜密;含蓄与明了;犀利与平和;细腻、委婉与豪爽、热烈;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等。诗歌的个人风格类

陶渊明的朴素自然 杜甫的沉郁顿挫

白居易的通俗易懂

李白的豪迈飘逸

王昌龄的雄健高昂

杜牧的清健俊爽

李商隐的朦胧隐晦

王维的诗画一体

温庭筠的绮丽香艳

高适的悲壮苍凉

李清照的缠绵悱恻

陆游的悲壮爱国

第 4 页(共 5 页)语文古诗文阅读与鉴赏答题技巧

答题步骤: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答题示例:

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春怨

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骤三)。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第八种类型:评价

提问方式:评价题是先列举出一首或几首诗词,再引用一段古代诗词评论家或后世人对诗词特点的评论语,要求你先判断这个评论是否正确,是否合理,然后阐明理由。这种题型酷似政史考试中的判断说理题。其实这类题型只是前六类题型的变体,没有直接提出问题,需要学生自己分析问的是内容、主旨,还是表达技巧,然后结合问题和诗歌进行恰当的表述。

答题思路:

(1)认真审题

(2)深入阅读理解诗词

(3)结合诗歌内容,结合评论答题

答题注意:紧扣诗文内容,点面结合地分析;阐明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以小见大,管中窥理由时,紧扣评论关键词 豹的写法。本文借出土的文物---折戟和吴国二女----答题示例:

二乔来展现三国时期的政治风云变幻。

赤壁 杜牧

答案参考: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的感慨,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但诗人却通过“小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物”“小事”来表现的。诗由一个小小的文物“折有人曾引“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来戟”,联想到汉未分裂动荡的年代,想到赤壁大战概括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作中的英雄人物,可谓说是“一粒沙里见世界”。后简要说明

两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三分析:这是一首典型的诗词评价题型。诗歌本意很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有情味,明了,但命题者借用西方一句诗来概括其艺术特有风韵,可谓’“半瓣花上说人情”。

色,回答时思维要稍稍转个弯。所谓“一粒沙里见

■第九种类型:比较评价题

提问方式: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

答题思路:

(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

(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

(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答题示例: 1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

解析:题目有两问,第一问是问表现手法上的共同点,不要求分析,所以只写出表现手法就可以,当然如果具体说明,也没错。第二问要求分析这两首咏物诗表达出的情感的不同,因此答题时,要按照情感主旨型模式答全两方面的内容

答:第一问:都用了拟人表现手法。

第二问: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步骤一)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步骤二)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步骤一)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步骤二)

上一篇:《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复习思考题下一篇:倘若今生我是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