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散文阅读与鉴赏教案

2024-04-08

第二课散文阅读与鉴赏教案(精选7篇)

篇1:第二课散文阅读与鉴赏教案

第二课

散文阅读与鉴赏

教学目标:

1、了解散文的概念;

2、掌握散文的基本类型;

3、领悟散文阅读的一般方法;

4、培养美的情趣及良好语感。

教学重点:

1、掌握散文的基本类型;

2、领悟散文阅读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学会赏析散文中的表现手法,培养美的情趣!教学方法:问答法、点拨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投影、课件、复印好学生所需《秃的梧桐》所需份数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步骤和安排:

第一课时

开课语: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总算又盼到大家来上课了,我可都等了一个星期啦,你们想我吗?老师最渴望的见面礼你们带来了吗?有些学生可能不清楚是什么,一脸茫然状,但我已听见有的同学在说:“是作业吗?老师,我带来了。”

真聪明,老师要的就是作业,赶紧交上来吧。好的,在老师送出今天给你们的见面礼之前,先喊出我们的魔法口号吧:在快乐中学会阅读,在阅读中享受快乐。耶!

一、自在游心

很好,望同学们保持这种激情。下面老师就把见面礼送给给大家吧,请竖起你们的耳朵,认真倾听。(教师富有激情地朗读《日》)

下面请同学们来朗读,注意让学生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如分小组读、男女生读等),要求口齿清楚、富有激情。尽量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体会作者独特的思想深度和艺术魅力!

然后让学生思考问题:说说这篇散文有什么内涵?(可分小组讨论)

参考答案:表达了作者对光和热的赞美,对生命力的赞美,对探索者和殉道者的赞美,对漫漫长夜和严冷寒夜的憎恶。

不错,刚才同学们可谓激情四射。不但朗读得很好,而且问题也回答的很准确,可同学们知道刚才这么精美的篇章是属于哪种体裁吗?(生:散文)对了,是散文。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散文的阅读与鉴赏技巧。(板书课题:散文阅读与鉴赏)

二、阅读宝鉴

师:同学们知道怎样的文章是散文吗?

生: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指不讲究韵律的散体文章,包括杂文、随笔、游记等。

师:散文具有怎样的特点呢?

生:1.形散而神不散;2.意境深邃;3.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

了解了散文的概念及其特点并不等于学会了阅读散文,还要懂得它的基本类别等。

师:散文包括哪些基本类别?

生: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写景散文、哲理散文。师:什么是叙事散文?

生:叙事散文是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这类散文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从一个角度选取题材,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师:什么是抒情散文?

生:抒情散文是指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散文。这类散文有对具体事物的记叙和描绘,但通常没有贯穿全篇的情节,其突出的特点是强烈的抒情性。它或直抒胸臆,或触景生情,洋溢着浓烈的诗情画意,即使描写的是自然风物,也赋予了深刻的社会内容和思想感情。

师:什么是写景散文?

生:写景散文是指以描绘景物为主的散文。这类文章多是在描绘景物的同时抒发感情,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抓住景物的特征,按照空间的变换顺序,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把观察的变化作为全文的脉络。生动的景物描绘,不但可以交代背景,渲染气氛,而且可以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更好的表现主题。

师:什么是哲理散文?

生:哲理散文是通过对社会、人生、日常生活的独特体察,感悟出某些哲理的散文。这种文章常以种种形象来参与生命的真理,给我们一种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的底蕴、观念具有震撼性的审美效果。

师:说说下列文段各属于哪类散文?并说明理由。

生:老舍《我的母亲》是叙事散文;陈晓辉《弯腰是一种智慧 》是哲理散文;“读者在线” 《梦落江南 》是抒情散文;徐迟《黄山记》是写景散文。

三、笔墨试玉

师:好了,同学们基本都已掌握了散文的类别,下面请同学们到阅读当中去巩固一下所学知识吧,完成阅读散文《花贩的哲学》

参考答案:1.哲理;

2.有沉静的心 在年轻的时候有志气 珍惜青春

3、CF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散文的概念及其特点,还学习了它的基本类别,这就为我们下两节课及以后的散文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学们可要牢牢记住它们。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

第二课时

一、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散文这种文体有了一定的了解,如果我们能经常阅读一些优秀的散文,不仅可以丰富知识、开阔眼界,还可以陶冶情操,提升对美感的欣赏。那么,我们如何赏读才能真正体会到散文的精髓呢?接下来的两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如何阅读散文。

二、掌握散文的结构与线索 师:什么是线索?

生:线索就是贯穿全文叙事、写人、抒情的主体脉络。师:线索可以分为哪几类?

生:以人物或事物的形象为线索;以感情的发展为线索;以时间或地点顺序为线索;以人物活动为线索。

师:怎样才能找到线索?

生:时间与空间的转换、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记叙内容的变化、事情发展的阶段、一定的语言标志、文章的题目等都是捕捉线索的主要切入点。

学习了有关线索的知识,下面请同学们学习例文高B册P16-17《繁星》后,回答下列问题:

1、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

参考答案:从前在家乡爱看繁星;三年前在南京爱看星星;如今在上海每晚和繁星相对;有一夜和英国人看星星组成的巨人。

2、这几件事本不相关,是什么线索把它们串联起来了? 参考答案:繁星

不错,同学们都能很快消化所学知识,为了加强巩固,请同学们再次将她们加以灵活运用吧。

三、笔墨试玉

阅读《秃的梧桐》回答下列问题:

秃的梧桐

①——这株梧桐,怕再也难得活了!②人们走过秃秃的梧桐下,总这样惋惜地说。

③这株梧桐,所生的地点,真有点奇怪,我们所住的屋子,本来分做两下给两家住的,这株梧桐,恰恰长在屋前的正中,不偏不倚,可以说是两家的分界牌。

④屋前的石阶,虽仅有其一,由屋前到园外去的路却有两条,——一家走一条,梧桐生在两路的中间,清阴分盖了两家的草场,夜里下雨,潇潇淅淅打在桐叶上的雨声,诗意也两家分享。

⑤不幸园里蚂蚁过多,梧桐的枝干,为蚁所蚀,渐渐地不坚牢了,一夜雷雨,便将它的上半截劈折,只剩下一根二丈多高的树身,立在那里,亭亭有如青玉。

⑥春天到来,树身上居然透出许多绿叶,团团附着树端,看去好像一棵棕榈树。⑦谁说这株梧桐,不会再活呢?它现在长了新叶,或者更会长出新枝,不久定可以恢复从前的美荫了。

⑧一阵风过,叶儿又被劈下来,拾起一看,叶蒂已啮断了三分之二——又是蚂蚁干的好事。哦,可恶!⑨但勇敢的梧桐,并不因此挫了它的志气。

⑩蚂蚁又来了,风又起了,好容易长得掌大的叶儿又飘去了,但它不管,仍然萌新的芽,吐新的叶,整整地忙了一个春天,又整整地忙了一个夏天。

⑾秋来,老柏和香橙还沉郁地绿着,别的树却都qiáo cuì()了。年近古稀的老榆,护定它青青的叶,似老年人想保存半生辛苦贮蓄的家私,但哪禁得西风如败子,日夕在耳畔絮聒?——现在它的叶儿已去得差不多,园中减了cōng 1óng()的绿意,却也添了蔚蓝的天光。爬在榆干上的薜荔,也大为喜悦,上面没有遮蔽,可以酣饮风霜了,它脸儿醉得枫叶般红,陶然自足,不管垂老破家的榆树,在它头上瑟瑟地悲叹。

⑿大理菊东倒西倾,还挣扎着在荒草里开出红艳的花。牵牛的蔓,早枯萎了,但还开花呢,可是比从前纤小,冷冷凉露中,泛满浅紫嫩红的小花,更觉娇美可怜。还有从前种麝香连理花和凤仙花的地里,有时也见几朵残花,秋风里,时时有玉钱蝴蝶,翩翩飞来,停在花上,好半天不动,幽情凄恋,它要僵了,它愿意僵在花儿的冷香里!

⒀这时候,园里另外一株梧桐,叶儿已飞去大半,秃的梧桐,自然更是一无所有,只有亭亭如青玉的干,兀立在惨淡的斜阳中。

⒁——这株梧桐,怕再也不得活了!⒂人们走过秃梧桐下,总是这样惋惜地说。⒃但是,我知道明年还有春天要来。⒄明年春天仍有蚂蚁和风呢? ⒅但是,我知道有落在土里的桐子。1.请根据拼音写出第⑥段中应填入的词语。

qiáo cuì()

cōng 1óng()

2.本文是以什么为线索组织材料的? 答:

(可以采用开火车的形式朗读本文,把全班同学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

四、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所学的知识是散文学习中的重点知识,基本上每篇散文的学习都少不了这些内容的分析,望同学们课后多加练习。

第三课时

一、导入

散文学习中除了结构与线索是重点之外,其中运用的表现手法也是一大重难点。这节课我们来一起攻克它。

二、掌握散文中运用的表现手法

师:散文中常见的表现手法有哪些?

生:象征:就是托物喻义,即通过一定的具体形象来表现一种深远的意义。

托物言志:就是把所写的景物或景象拟人化,赋予它以人的手写情感和志向。

对比烘托:把具有反衬或陪衬作用的事物放在一起,以突出主体事物的特征。

借景抒情:又称寓情于景,是指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真挚的思想感情。

借物喻人:描写事物,突出其特点,并以此设喻,表现作者高尚的思想情操。

寓理于事:叙述事件,揭示其中的内在哲理。

三、笔墨试玉

下面请同学们完成高B册P19-20的第二大题,看看同学们是否掌握了所讲内容。

参考答案:1.借景抒情

2.寓理于事

3.对比烘托

4.象征

5.借物喻人

6.托物言志

不错,同学们已完全掌握了这些表现手法,下面我们再一起去挑战一道难题,同学们有信心吗?(生:有!)老师相信大家,请阅读高B册P18最上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此文段中运用了哪些常用的表现手法?

参考答案:象征,以茧来象征束缚;托物言志,借毛毛虫寄托打破束缚、追求自由的志向;寓理于事,在毛毛虫破茧成蝶的故事中寄寓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刚才这道题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接下来这道题我希望同学们能独立完成它,阅读《秃的梧桐》回答问题:

文中第(11)(12)段写了其它的树和花,试分析其对表现本文中心的作用。

参考答案:写其它的树和花衬托出秃梧桐的顽强生命力,从而拓展和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散文中多重表现手法的运用,使文章寓意深远、耐人寻味,也使其主题变得扑朔迷离,我们应该怎样来挖掘散文的主题呢?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为大家揭晓的知识。

四、由表及里挖掘散文的主题

师:怎样挖掘散文中隐藏的意旨或主题?

生:散文的主题归根结底是作者对自然、社会或人生的感悟,把握住了作者融会在文章内容中的主观感受,就能挖掘出文章的深刻意义。

五、笔墨试玉

(一)、阅读《秃的梧桐》回答问题

1、文章结尾写道:“但是,我知道有落在土里的桐子。” 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参考答案:这句话是说,即使秃梧桐死了,它的种子也会将它的生命延续下去,生命是生生不息的。

2、从秃梧桐的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参考答案:人生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面对困难与挫折,我们必须有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只要扣紧“秃梧桐”来谈,言之成理即可)

(二)、阅读高B册P21《吸引金龟子》(选做)参考答案:

1.yì

2.shǔn 3.nì

4.wèi 2.密密麻麻:冷冷清清 摇摇晃晃 慢慢吞吞 各式各样:大摇大摆 轻手轻脚 慌里慌张 四面八方:三头六臂 五光十色 七上八下

3.反问 “爸爸,我们可以在阳台上放一些果皮,来吸引金龟子。” 4.B 5.穿过树林飞回来 却再也不曾返回 城市不是金龟子的家

6.文章最后一段话表面上是在说金龟子,实际上是借金龟子表达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作者说金龟子“是从故乡的记忆中飞来”,又“飞向不知名的所在”,实际上是在表明自己眷念着故乡却又漂泊在外的迷惘心情。

六、布置家庭作业

1、完成《囚绿记》;

2、阅读四大名著。

七、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发现同学们真的挺好学的,老师佩服你们,但不要骄傲哟!

篇2:第二课散文阅读与鉴赏教案

发布者:牛牛 创作者:牛牛 来源:原创 点击:219 时间:2007-09-27 11:04:53

参考教案

第二单元 第2课 礼仪与教化 ■教学目标

1、理解“礼仪与教化”这一社会要求对美术创作的影响。

2、了解在这一背景之下中国商代到魏晋时期出现的美术现象。

3、了解在这一背景之下古埃及、巴比伦以及古印度、印第安文明中出现的美术现象。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理解“礼仪与教化”这一社会要求对美术创作的影响。

2、在这一时期的美术创作是如何实现这一要求的? ■教具与学具

1、教具:幻灯机、幻灯片,实物投影仪、画册或者多媒体播放工具。

2、学具:笔记本(或者作业纸)、笔 附:作业纸设计

时代或地区 典型的美术品 形式特征 所体现的观念 如何为统治者服务 为什么选择这种形式 导致变化的原因

中国商代 青铜器 纹饰、器形 权力的象征,用威严、恐怖的形象起到震慑的作用。

1、区分社会等级。

2、用于贵族阶层的生活和祭祀。青铜是当时最贵重、最耐用的物质材料。权力分散,衰落。

秦代 雕塑 写实性较强、整体排山倒海,排列有序 权力的象征,用威严的形象起到震慑作用。守卫陵墓 用写实性的雕塑取代真人陪葬这一古老的习俗,给人一种真实感。秦代的灭亡。

汉代 雕塑 循石造像 宣扬保家卫国、效忠皇帝的思想,儒家思想中的忠。通过对霍去病功绩的表彰来树立榜样,间接的要求人们为统治者服务。利用石头的动态塑造形象。

画像石 在石头上雕刻形象 对祖先的恭敬,儒家思想中的孝。维护社会的稳定 石棺刻画 在石棺上雕刻形象 对父母的孝心,儒家思想中的孝。维护社会的稳定

魏晋时期 绘画 线描(高古游丝描)儒家思想中对女性的道德要求。维护社会的稳定

古巴比伦 石柱 上部为浮雕,下部为文字。汉谟拉比法典 神化统治者,维护权力。质地坚硬,可以长期保存。

古埃及 建筑 金字塔 埃及人对生与死的看法 神化统治者,维护权力。具有威慑力,显示法老的权力。雕塑 狮身人面像 绘画 墓室中的壁画 古印度 印第安文明

■教学流程图: 第一节课:

1、导入教学:教师用非常著名的两个美术作品《秦始皇兵马俑》和古埃及的《金字塔》来导入教学,先向学生简单介绍一下这两件作品(产生的时代、文化背景等等),然后让学生分小组对这两件作品的异同进行比较。比较内容可以参考下表。

作品名称 秦始皇兵马俑 古埃及的金字塔

作品形式 大规模的雕塑群,排列成军队状 大型建筑,像纪念碑一样 作品的功能 守卫秦始皇的陵墓 古埃及法老的陵墓 服务的对象 皇帝 法老

共同点 为统治者个人服务 为统治者个人服务

2、教师总结,点明教学主题:教师对学生的分析结果进行总结,并且指出,在这两件作品出现的时代,美术品已经不像在原始社会那样是为了部落集体服务,而是出现了专为统治者个人服务的美术品。因为当时社会已经进入了文明时代,有了文字,并且出现了国家和不同的社会阶级。当时的社会结构就向埃及的金字塔一样。同时,处于社会下层的人们为处于上层(塔尖)的人服务。

3、教师提问:当人类有了国家之后,如果这个国家没有秩序会怎样?

4、学生思考并回答。

5、教师进一步提问:那么怎样才能维持社会的秩序?教师鼓励学生多思考一些答案。

6、学生可以分小组讨论,并派代表发言。

7、教师总结。

8、阅读并分析教材:教师建议学生带着对上述问题的思考与答案去阅读教材的第20、21页,并且将阅读的结果填写到作业纸的中国商代时期(导致变化的原因这一栏可以先不填)。教师组织学生对分析的结果进行讨论。按照作业纸上的参考分析进行总结。

9、深入研究与思考:青铜器的器形和纹饰为什么会发生变化?进一步研究教材所给定的材料。

10、完成“活动建议一。”

11、教师对活动情况进行总结。请同学们研究教材中“秦始皇兵马俑”并完成作业纸的秦代部分。教师可以按照作业纸上的参考分析进行总结。

第二节课:

1、复习导入:简单回顾一下上节课的内容,为本课的教学奠定基础。

2、作品展示与比较:展示汉代重要的雕塑作品《马踏匈奴》,教师提问:这件作品与秦始皇兵马俑有什么异同之处? ◆注意:

①教师对这件作品的背景要尽量介绍的清楚、详尽一点。便于学生对作品进行比较。

②比较的内容可以按照下面的表格进行。

作品名称 秦始皇兵马俑 霍去病墓雕塑 作品形式 大规模的雕塑群,排列成军队状 石雕

作品的功能 守卫秦始皇的陵墓(地下)纪念霍去病的功绩(地上)作品的意义 显示权力,为死后的生活服务 宣扬保家卫国、效忠皇帝的思想 共同点 为统治者个人服务 为统治者服务 不同点 直接 间接

3、教师总结(按照上述参考分析),并指出,汉代统治者对“教化与礼仪”的看法发生了变化,美术作品不仅仅是权力和等级的象征,仅仅起到威慑的作用,而是用来宣扬一些对统治者有利的思想。

4、学生阅读并研究教材:教师要求学生阅读教材的第22页、23页,然后分小组讨论归纳教材内容,并填写在作业纸的汉代部分。

◆注意: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下问题: ① 在汉代,最有影响力的思想是什么思想? ② 这个时期的美术作品主要宣扬了什么思想?

③ 当时比较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有哪些类型,它们分别用于什么地方。

5、教师总结:在汉代最有影响力的思想无疑是儒家的思想。从汉代开始,儒家的思想就成为了社会的主流思想。它所宣扬的忠、勇、孝、节、义也成为美术创作主要表现的内容。

6、学生阅读并研究教材:教师要求学生阅读教材的第24页,然后分小组讨论归纳教材内容,并填写在作业纸的魏晋部分。

7、教师总结,并要求学生完成“活动建议二”。第三节课:

(课前准备,请同学们上网或者查阅一些资料,了解一些关于古埃及的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的知识)

1、复习导入。

2、教师提出: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我们大家已经知道了“礼仪与教化”对美术创作的影响有哪些,那么在中国之外的其它地区情况如何呢?

3、学生阅读并研究教材:教师要求学生阅读教材的第25页,然后分小组讨论归纳关于巴比伦美术作品的要点,并填写在作业纸的古巴比伦部分。

4、教师总结,并且向学生提问,巴比伦的美术品所体现出的观念与中国哪个时期的观念比较接近。

5、学生思考并回答(商代)

6、教师请一位同学按照课前准备的要求,来讲述古埃及的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其他同学补充。

8、教师提问:古埃及的人为什么要花这么大的精力去修建这些建筑和雕塑?

9、学生阅读并研究教材:教师要求学生阅读教材的第25、26页,然后分小组讨论归纳关于古埃及美术的要点,并填写在作业纸的古埃及部分。

10、教师总结,回答前面所提问题。

11、学生继续研究其它地区(古印度、美洲印第安文明的情况)。

12、教师总结,并提问:这些作品中你最喜欢哪一件作品,为什么?

13、请不同的同学来回答这一问题。

14、完成活动建议三。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了解在美术史上“礼仪与教化”这一要求的出现对美术创作的影响;了解围绕这一主题在中国商代到魏晋时期、两河流域、古埃及、古印度以及印第安文明中出现的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美术风格以及这些作品产生的具体社会背景。

学习活动分析

本课共安排了三个活动,教师可以结合教材的内容以及思考与交流灵活的安排。这三个活动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礼仪与教化”这一社会要求对美术创作的影响,特别要让他们理解这种要求并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俗话说:“家有家规,国有国法。”也就是说,在人类进入文明时代,出现了国家和不同的阶级之后,统治阶级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规定了一系列的道德和法律来维护自己的统治。这些要求也必然反映在美术创作中,因为美术作品中所出现的直观的视觉形象很适合宣扬这些思想,甚至它比抽象的文字更生动,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所以中国人提出了美术作品要“成教化,助人伦”这一观点。

第一个活动主要是从历史演变的角度,让学生了解社会政治与文化观念的变化对青铜器的影响,让学生打破原有的比较粗略的观察美术品的方法,学会较为细致的分析作品的变化。这个活动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而言,表面上看起来

有一定的难度,但实际上如果很好的结合教材并加以适当引导的话,他们也可以很好地完成。关键是教师在活动中要引导学生将观察与分析科学化、系统化,并且与教材中所列举的同时代的作品进行比较,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建议这个活动采用“比较鉴赏法”与表格的形式,将观察内容一一地加以列举并比较,并运用教材所介绍的知识对比较的结果进行分析。表格内容可以先由学生讨论,教师加以总结。其内容大致可以包括:

观察内容:

器物名称:时代:器形:四足的形状:花纹:铭文:

社会观念:

第二个活动主要是通过对作品的比较,让学生明确“礼仪与教化”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是一个很具体的社会要求,它渗透在不同社会阶层、不同人群的生活中。比如顾恺之的《女史箴图》是为了规劝女性要遵守女性应有的道德,而南北朝时期的孝子棺线刻所宣扬的“孝子故事”是强调对父母乃至祖先的恭敬,这在当时已经被社会大多数人所接纳等等。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这个活动的时候,可以结合教材所讲的内容,让学生按照活动建议逐一分析。

第三个活动主要是让学生在理解“风格”这一概念的基础上,学会对特定的风格进行归纳总结。同时,也使学生对古埃及时期的独特艺术风格能够有所了解。这个活动建议用表格的形式完成,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并结合教材内容对观察的结果加以分析。

观察内容 形体 空间关系 轮廓 色彩 风格 总结

《美杜姆群鹅图》 比较写实,正侧面 无透视、平面化处理 用线条勾勒平涂,用纯色 较细腻(结合教材内容)

教学基本思路

本课的教学主要是围绕着“礼仪与教化”这一社会要求对美术创作的影响而展开的。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当文字、国家以及阶级差别出现之后,统治者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就必然会运用一定的道德与法律来约束人民。而美术作品是宣扬这种思想的重要手段。接下来分析中国商朝到魏晋时期社会政治、道德观念对美术创作的影响以及世界其它地区如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和印第安文明的情况。

教学材料分析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

1、当人类进入文明时代,出现了成熟的文字和统一的国家之后,围绕“礼仪与教化”这一主题,美术创作所发生的变化。

2、中国商朝到魏晋时期比较有代表性的美术种类和美术作品,以及这些作品与社会文化观念之间的关系。

3、两河流域比较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及其与社会文化观念之间的关系。

4、古埃及比较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及其与社会文化观念之间的关系。

5、古印度比较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及其与社会文化观念之间的关系。

6、美洲印第安文明比较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及其与社会文化观念之间的关系。

在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之后,美术作品的功能、形式和观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与国家以及阶级的出现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这个阶段,美术开始成为统治者服务,成为权力的象征或宣扬特定的法律与道德观念的一种形式。教材围绕着这一主题,分析了这些观念与美术创作之间的关系,并介绍了中国与其它国家和地区的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在中国美术在这一时期的发展方面,教材中分析了从中国商朝直至魏晋时期美术现象。在商代,最典型的美术作品就是青铜器。当时的青铜器不是普通的生活器皿,而是权力的象征,从纹饰上来看有着一定的威慑力。并且根据贵族的等级,还确定了青铜器拥有的数量和形式。这显然体现的是统治阶级的道德要求,目的是维护统治者的权力。而这一要求随着统治阶级权力的分散而逐步消失,所以我们看到在春秋、战国时期,在纹饰和器物的造型方面不再显得恐怖,而是华丽和繁琐。而到了秦代,最有代表性的秦始皇兵马俑就是为帝王守灵的雕塑,它体现的就是权力和威严。从汉代开始,儒家学说成为了官方认可的道德学说并成为传统社会的道德基础,所以这个时期的美术作品主要围绕儒家学说所倡导的忠、勇、孝、节、义而出现。如霍去病墓前的石雕无疑是为了宣扬忠和勇,同时提醒人们防备入侵者。而画像石的出现,反映了人们对祖先和死后生活的重视,这与“孝”的思想不无关系。这种思想也表现在当时在石棺上大量出现的孝子故事中。此外,魏晋时期顾恺之的《女史箴图》是为了要求女性遵守特定的道德而创作的。

在世界其它地区出现的美术现象与中国类似。比如教材中谈到的古巴比伦时期的汉谟拉比法典石碑上的太阳神向汉谟拉比授予法典的场面,就是把这部法律以及统治者本人加以神化了,目的是为了让人们遵从它。而古埃及的美术也是为了统治者——法老服务的。当时埃及的所有建筑、雕塑以及绘画都是围绕这一目标而展开的。同时,教材还分析了埃及人独特的绘画观念。此外,古印度的药叉女神和印第安文明的雨神分别是这两个地区有代表性的美术形象。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国家和地区与中国的情况在某些方面也有一定差别,其中最主要的是,它们的统治者普遍运用神话来统治国家,这从遗留下来的作品中就可以比较明显的发现。

教学建议

本课主要是围绕着“礼仪与教化”这一主题介绍人类特定历史时期出现的一些美术现象和美术作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

1、教师对本课的教学思路一定要吃透。这节课的主要目的是分析在历史上所出现的一些美术作品与“礼仪与教化”这一社会要求之间的关系,并通过这些分析,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对这个时期以及这种类型的作品的主要内涵和处理手法有所了解。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围绕这一主题来讲述。因为围绕这一主题便于教师就一些作品产生的背景与作品形式之间的联系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从而让学生理解本课教学的主要思路。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对一些重要的作品有一种更深的体会。

2、由于高中阶段学生的社会意识以及生活经验的局限,可能对本课的主题理解的不够深入,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点明,任何一个社会都需要一定的秩序。在今天,我们靠法律与道德来维护社会秩序,并且也有一些美术作品和影视作品表现惩恶扬善的思想。而在古代这种对社会秩序的维护主要是为统治者服务的。当然,中国的儒家思想也奠定了中国社会的道德基础,这也是不可否认事实。而美术作品由于其所具有的形象性、直观性的特点,在古代被统治者用来宣传自己的思想。

3、教师在教学中,不要把时间都花费在对某一个著名作品的讲述中。教师不能取代学生的思考,有一些作品可以结合教材,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并得出结论。教师教学要以引导为主,在适当的情况之下对学生的发现进行总结。

4、教师不要压制学生的思维,例如用一些所谓的艺术史上的“定论”来否定学生的看法,如果学生提出了一些看法,可以让他们自己做适当的论证。

5、在条件和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可以找一些介绍本课内容的影像资料有选择的给学生们观看。

篇3:第二课散文阅读与鉴赏教案

关键词:多媒体网络教学 自主性学习 设计与开发

中图分类号:625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3(c)-0192-01

在当前教育信息化的时代,现代教育更注重教育信息的数字化、教学的多媒体化和网络化以及信息传输的宽带化。随着宽带网进入校园、Internet的普及、Web数据库技术和交互式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基于校园宽带网进行多媒体网络教学成为现实。根据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的要求,以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能力为重点,突出教学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培养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为将来在实际工作中具备应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本课题组按照教育部关于《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积极引进和使用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技术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改善学校的英语条件”这一精神,针对高职院校现有英语课时严重不足,学生听力、泛读等课程无法开展的现象,采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开展对《网上英语阅读第二课堂》课件的设计与开发,从而为学生能够利用课余时间培养和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1 课题总体设计

1.1 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的教学观认为,教学应该通过设计一项重大任务或问题,以支撑学习者的学习活动,帮助学习者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设计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学习环境与问题情景,诱发、驱动并支撑学习者对学习内容和过程进行反思与调控。自主建构指受教育者的精神世界是一个自主地、能动地生成、建构的,而不是外部力量塑造成的,因为任何学习都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主动地根据先前认知结构,注意和有选择的感知外在信息,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1]。

多媒体网络课件“网上英语阅读第二课堂”就是基于这一教育理念制作而成的。它突破了传统教学的模式,旨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个性,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能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的能力,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延伸了课堂教学,弥补英语课堂教学时数的不足,从而优化英语教学内容,加强学生自主性和探究性学习的能力,达到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目的。

1.2 指导思想

处于信息时代的教师,正面临一个全新的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为主要教学手段和认知工具的学习环境。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开辟《网上英语阅读第二课堂》旨在延伸课堂教学,把语言材料、英语教学特点和先进的现代教学技术结合在一起,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的交互性和多媒体功能,尝试对传统的书面教材进行改革,为学生提供自由的学习环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学习动机,从而达到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英语阅读训练。

1.3 教学目标

为学生提供较系统的课外学习材料,使他们有机会通过较大的阅读实践逐步掌握所学的阅读技能,全面地提高阅读能力,包括精读、略读、查阅等能力。培养学生细致观察语言的能力以及假设判断、分析归纳、推理检验等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阅读训练帮助学生扩大词汇量、吸收语言和文化背景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英语语感、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1.4 教学内容

《网上英语阅读第二课堂》以《大学英语》泛读教程为主要文本,同时又选取内容涵盖英语国家中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历史、新闻、宗教、体育、医学、文学、风土人情、科普知识等各个领域的文章而制作的网络课件,为学生提供百科式的知识和信息。在教学过程中,《网上英语阅读第二课堂》制作的课程将由指导教师根据教学安排,对选入的内容进行不断更新,在课件中定期补充阅读内容,包括与学习内容相关的语言材料以及国内外大事件和重要新闻的阅读材料。

学生作业练习和阅读辅导也安排在网上进行。本教程的网络教学课件可对学生在每单元练习中的答题情况进行评判,此外课件还开辟了BBS和E-mail,学生通过讨论区或电子信箱就各单元学习内容(包括定期补充的相关阅读材料和新闻报道)中的疑难问题进行提问、讨论,有讲授课程的教师辅导和解答,同学之间也可以相互问答。

2 系统总体设计

系统总体设计以教学设计为基础,充分体现网络学习系统的特点: 即教学信息的多媒体表现形式,学习过程中学生有较强的自主性,系统知识信息间具有直观、方便的导航性能,人与学习系统间高度交互性以及系统丰富性,可以适应不同学习者的学习资源。

2.1 系统总体结构

课程内容设计采用模块化组织,分别为网络课程模块、习题测验模块、网上资源模块和相互交流模块。各模块间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开放性和扩充性,课程结构为动态的层次结构,并建立起相关模块间的关联,确保了学习者在学习或教学过程中灵活跳转,具有良好的导航系统[2]。

网络课程模块有三个部分:分别为泛读课程、课外阅读和快速阅读。泛读课程内容为《大学英语》泛读教程修订本(1~4册)。课件不是将教材内容简单搬家,而是对它进行重构重组,并通过information,notes,words to drill,glossary以及课文重难点的解释和配音等相关链接,使之更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和实时性,更便于学生自主学习。课外阅读及快速阅读是配合泛读课程以超链接、动画等媒体形式而設计的,包含了大量的不同内容、风格和形式的文章。学习者可通过这部分的学习检测自己的阅读水平,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

习题测验模块有三个部分:分别为泛读练习、课外练习和快速练习。测验模块形式多样,有判断正误、多项选择、还有限时自测等。该模块还设有评分系统,对学习者每次测验都有评价并给予正确答案。

网上资源模块为激发学习者的阅读兴趣,开阔视野,通过相关网站链接,增设了包括英语新闻、文学名篇赏析、锦言妙句、英语歌曲等内容网上资源模块,它给学习者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相互交流模块学习者可通过此窗臼与其他学习者进行讨论、交谈,也可与辅导老师交流、解疑答惑,一方面解决了互动学习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习者使用英语的能力[3]。

2.2 功能设计

本系统设计具有比较完善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良好、清晰的导航系统,能方便进入各个页面。

(2)图象、声音清晰逼真,具有较高的质量。

(3)信息组织结构符合人的联想方式。

(4)页面间保持一定的和谐,避免过多的变化。

(5)文本信息尽可能一屏显示,多个页面之间具有良好的超链接结构进行切换。

(6)根据需要选用不同的多媒体表现手段,具有合理、多样的交互方式。

(7)课程内容设计保持了全面的开放性,能够在学习主体参与性与交互性下进行内容自我建构,以及课程内容的整体建构。

(8)教师、学生易于操作,可控制性强。

2.3 界面设计

本系统设具有良好的设计界面。良好的界面对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力,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能起到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界面设计具有如下特点。

界面结构一致。各单元模块的界面结构基本一致,即要求各单元模块风格一致,框架结构一致,功能放置的位置一致,进入的方式一致,使学习者浏览学习操作方便[4]。

内容布局合理。教学内容放至屏幕右侧最显著的位置,面积约占总面积的3/4,其上为控制按纽,便于人机交互,最左边沿为导航条,对正在学习的内容加以特定的色彩标识。整体布局规范,层次分明,易于掌握。

色彩风格独特。在色彩运用上注意到与教学内容相适应和学习者的心理学因素,提供美观、和谐、丰富的色彩,形成友好、和谐愉悦的界面,有效地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3 课件制作

3.1 采用技术

网页制作技术:HTML,ASP访问数据库、BBS技术。音频处理技术:mp3格式,开启音乐则采用采用mid格式的音乐文件,声音传输速度快。文件小动画技术:flash技术。

3.2 采用工具

网页工具:利用Dreamweaver 5.0,Frontpage 2002,制作网页;素材制作工具:利用Photoshop 6.0,Authorware 6.0, F1ash 6.0进行图形、图像和动画的制作;利用Cool Edit编辑声音。

4 课件评价

课件在本校校园网上试运行期间,聘请安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专家组对该成果进行鉴定,并学生中广泛征求意见,其评价如下。

4.1 专家鉴定及评价结果

4.1.1 总体评价意见

(1)有效信息量大,内容新颖,适时性强。

(2)版面设计合理,各项目相互支撑,构成课余英语学习的完整体系,有利于学生的自测、自评和复习;能够巩固已学知识,并获取新的信息,成为课堂英语教学的有利补充。同时,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及应对英语等级考试的能力。

(3)此课件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体现了英语教学的新理论和新方法。注重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突出对学生情商的培养。

(4)设计界面友好,有先进的导航策略和系统,易于使用,容错能力强。

(5)总之,此软件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学习性和艺术性。

4.1.2 修改建议

(1)能够给阅读材料配上读音,学习效果会更好。

(2)Literature语言难度偏大,建议采用简写本材料。

(3)News建议采用VOA的Special English等节目。

(4)练习的类型可进一步拓展。

(5)交互能力也需进一步改进。

4.2 学生反馈意见

《网上英语阅读第二课堂》课件在本校校园网上的运用,通过对学生的广泛调查,主要有以下反映。

(1)信息量大、内容精致、适时更新。课件中精选了大量的阅读材料,有泛读、快速阅读,有文化背景知识,有生词注解、重难点辅导,有练习、测试和成绩反馈,内容多、涵盖面广,还可以随时对阅读内容进行更新,使学习者足不出户就能获取大量的阅读材料,了解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背景知识,从而从深层次达到学英语的目的。

(2)交互性强、信息反馈迅速。课件中开辟了BBS窗口,学习者可通过此窗口与其他学习者进行讨论、交谈,也可通过此窗口与辅导老师交流、解答疑难点,一方面解决了互动学习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习者使用英语的能力。由于计算机能对学习者的练习迅速作出判断和评分,对快速阅读实行限时答题,学习者能直观、正确地认识到自己的水平,从而调整难易度,这是书本阅读所无法做到的,同时也解决了因材施教的问题。

(3)趣味性强。由于课件中设置了英语新闻、名篇赏析、锦言妙句、英语歌曲等栏目,学习者在阅读疲劳时可点击这些窗口可直接链接到相关网站,做短时休息,既能提高学习兴趣,又能创造一個愉快、轻松的学习环境。

(4)课件色彩搭配亮丽、清晰,界面友好,容易于操作、可控制性强。如果能配上读音和视频效果将更好。

5 结语

调查表明,《网上英语阅读第二课堂》以其内容丰富、形式活泼的特点,对传统英语教学手段与模式进行有益的补充。虽然它尚处于尝试阶段,仍存在诸如后备技术支持不足,对学生管理缺乏力度等问题,但毋庸质疑,随着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随着网络资源管理的加强和规范,多媒体网络教学必将受到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与欢迎,因而会更加深入而广泛地被应用于高校英语教学中,将对更多的英语爱好者与学习者得益于多媒体网络教学而发挥巨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亚妮.王欣.吴晶.探究型MCAI课件的设计和开发[J].中国电化教育,2003(3):56.

[2] 熊才平.张娟玉.教师课程网站主页的设计与实现[J].中国电化教育,2003 (12):52.

[3] 张景生.洪智凤.普通话多媒体综合学习网站的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03(12):54.

篇4:快速阅读第二课教案

快速阅读第二课教案

快速阅读第二课  教案 王艳超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基本适应,并喜欢上快速阅读课程的阅读方法。 2、通过第二阶段的训练,学生完全克服音读的习惯,阅读速度达到每分钟1800字。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如何帮助学生更好的达到第二阶段快速阅读各个训练环节的要求。 2、教学难点:文章训练中如何保证所有学生的阅读效果。 【学情分析】已经基本掌握常用三千个汉字的五年级学生。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 分组竞赛法 【教学工具】多媒体 小游戏  图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3分钟) 欢迎大家来到快学堂,成为这里的正式学员。从今天起我们就要一起进入一个神奇的阅读世界。相信通过几天的快速阅读方法的学习,每位同学都能达到每分钟2800-3000字的阅读速度,体验到快速阅读带给你们的前所未有的快乐。 快速阅读训练一共可以分为“四关”,今天咱们就一起来闯一闯“第一关”!大家准备好了吗?现在开始…… 二、温故而知新(5分钟) 快速阅读的准备工作有哪些? 让孩子回忆上节课老师讲过的快速阅读的准备工作:坐姿、腹式呼吸、听音乐放松心情。(顺序不能颠倒) 三、勇闯第一关 (一)热身小测试(20分钟) 1、分组。(4分钟) 每小组三到五个人,分成若干小组。教师讲本节课的各个小组的比赛规则。坚持公平公证的原则,得分最高的小组胜出,奖励一个印有第五十六号教室标志的小奖品。 2、测试注意力。(5分钟) 以一个小游戏的形式,来测试大家的注意力。要求各组派代表分别做这个测试,教师在黑板上记录各组的得分情况。 3、测一测大家的原始阅读速度。(8分钟)   用快学堂的阅读软件,让孩子读一篇简单的800字左右的记叙文,并把阅读速度调整为每分钟800字,让孩子一分钟读完后立即闭上眼睛,写下故事的.大概脉络,教师点评学生的阅读情况,分析学生现在的阅读速度是多少,然后大家一起来把这个故事充实、完整。同时鼓励学生,只有肯努力,任何人都可以成功! 4、测一测大家的记忆力(3分钟) 让学生拿出一张白纸,听教师读两遍事先准备好的有联系的十组词语,听完读第二遍时才可以在纸上写下来。然后各小组比一比,看那一小组的成员写的完全对,顺序还很正确。并让学生讲述自己的记忆方法,如:联想记忆等。(每一个词一分,满分是十分。)教师把得分情况写道黑板上。 (二)正式的训练(22分钟) 1、注意力的训练(5分钟)  播放音乐,让学生在轻松的状态下“找茬”。教师播放两组找茬图片的幻灯片,每张图片上有五处不同,让学生凝视,都找出来后各小组进行抢答。(每处不同得分是一分)教师在黑板上记录各组得分,并点评各小组的得分,对稍微落后的小组激励,而对先进小组要提醒其不要骄傲。 2、视野扩展训练(5分钟) 用幻灯片展示一些心理学上的视野扩展的图片,来开阔学生的视野。并让各个小组说出自己对图片的感受。 3、视点移动训练(5分钟) 利用一个教育软件(易学堂)上的图片的移动来训练学生的视点移动速度。在这一环节也加入竞赛,提高各小组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提高训练效果的目的。 4、总结本节课。(2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评出暂时领先的小组,鼓励落后的小组在下一节课好好表现,争取赶上第一名。 5、做眼保健操。(5分钟) 播放音乐,让学生做眼保健操,放松休息一下眼睛。   第二课时(待续)

篇5:第二课 图像与眼睛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拓展学生的审美观念,使学生理解美术作品形象及其包括具像作品、意象作品和抽象作品着三大类。

2、理解具像作品、意象作品和抽象作品的内涵并初步掌握欣赏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突破只能欣赏具像作品的局限,了解美术形象的基本种类。

2、理解三类美术作品的基本内涵并初步掌握欣赏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明标

1、什么是具象美术

2、什么是意象美术

3、什么是抽象美术

导入:师: 我们一起玩个游戏。(看对图像的观察力)

学生边观看图片边思考:柱子是圆的还是方的? 狮子在哪里? 有几个黑点 ? 是静的还是动的?等图片,提高眼睛的观察力,激发学生对图象的兴趣。

小结:刚才的图片,需要我们有一双敏锐的眼睛。每个人都有一双眼睛,但是,有的人却有一双审美的眼睛,他能够通过这双审美的眼睛产生思维和发现美感,并能够在此作用下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启迪。引出本课课题:图象与眼睛

(二)、探究交流

1.展示《重屏会棋图》中国画 周文矩、《刘胡兰就义》冯发杞 提问:这几幅作品有什么共同点?

2.展示意象美术、抽象美术作品,同学欣赏并思考。提问:(1)、对于这几类美术作品,你的印象是什么?

(2)、他们分别让你联想到什么?带给你什么感受?

(三)、教师精讲 精讲问题一:具象美

对于具象作品,它们表现的形象来自于现实世界,因此观众在看的时候可清楚地了解艺术家要表现的内容。刚列举的三副作品来帮助理解什么是具象作品,它们在人物神态、气氛渲染、衣服的质感或空间的暗示上都显得很真实,仿佛我们可以走进画面,在这里艺术家所追求的就是“真实”。

精讲问题二:意象作品与抽象作品

意象作品虽然与现实世界有着某种潜在的联系,但更主要的是把艺术家从现实世界中获得的形象进行主观化、情感化的处理,创造出一些只有在艺术世界中才能存在的形象,艺术家创作这类作品的时候所运用的方法如夸张、变形、重组或改变客观的比例等等。它们共同的特点是:我们可以辨认画面上的形象,但它们跟实际生活中的形象有一定的距离,不太符合日常生活的逻辑。

抽象美术指完全不可辨认的图象,来源于作家的主观世界,脱离了客观形象的束缚,强调个人情感的表达,抽象艺术要看作品形式所体现出来的平衡、对比、韵律、节奏等是否让人舒服。

(四)、学习展示

1、展示《贵妇人像》

提问:这件作品有什么特点?对于具象美术作品你的印象是什么?

2、展示《狐狸的游戏》、《红黑黄蓝灰的构成》 提问:这些作品我们又感受到了什么?

(五)、课堂小结

(六)、当堂检测

篇6:《哲学与人生》第二课教案

【教学目标】

1.认知:了解物质运动及规律的有关知识,了解人生行动的特点、意义,了解人生行动的制约因素,理解人生与行动的关系。

2.情感态度观念: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生行动的目的性和自觉性,增强人生行动的效率。

3.运用:运用所学的知识,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勇敢走出自己的人生之路,用积极的行动构筑辉煌的人生。

【教学重点】

事物运动都是有规律的。【教学难点】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教学方法】

情境讨论法、案例教学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安排】

共2课时,第1学时。【课前准备】

教师课前布置学生温习教材。【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

案例1:(多媒体展示)视频《汶川地震》

5月12日,四川发生特大地震,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利用国家地震台网的实时观测数据,速报的震级为里氏7.8级。根据国际惯例,地震专家利用包括全球地震台网在内的更多台站资料,对这次地震的参数进行了详细测定,据此将震级修订为里氏8.0级。据初步调查统计,此次地震最大烈度达11度,破坏特别严重的地区超过10万平方公里。受灾最严重的地区是四川省北川、什邡、绵竹、汶川、彭州等地,灾区涉及四川、甘肃、陕西、重庆、云南等地。四川特大地震5月15日以来,中国地质调查局召集国内权威专家,对四川特大地震进行“会诊”,初步形成三个结论。一是印度板块向亚洲板块俯冲,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升导致地震。高原物质向东缓慢流动,在高原东缘沿龙门山构造带向东挤压,遇到四川盆地之下刚性地块的顽强阻挡,造成构造应力能量的长期积累,最终在龙门山北川—映秀地区突然释放。二是逆冲、右旋、挤压型断层地震。第一,发震构造是龙门山构造带中央断裂带,在挤压应力作用下,由南西向北东逆冲运动。第二,这次地震属于单向破裂地震,由南西向北东迁移,致使余震向北东方向扩张。第三,挤压型逆冲断层地震在主震之后,应力传播和释放过程比较缓慢,可能导致余震强度较大,持续时间较长。三是浅源地震。四川特大地震发生在地壳脆—韧性转换带,震源深度为10千米—20千米,持续时间较长,因此破坏性巨大。

提问: “汶川地震”,反映物质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学生讨论:

教师:世间万物都是运动的。任何事物都只能在运动中存在和发展。运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无法让世界停止运动。不运动的物质是根本不存在。

案例2:常州中职毕业生的就业变化

现在常州中职生就业率高,职业稳定,收入上升。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高低已成为职业院校办学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当前,职业院校进入了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高峰,由于受经济形势、劳动力市场供求及毕业生自身因素等影响,给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带来了压力。然而,走进常州铁道高职校却感受到另外一番景象----来校企业络绎不绝、招聘市场红红火火!据悉,春节刚过,就有几十家企业纷纷来校招聘预订学生,更加可喜的是:许多国内大型知名企业更是先下手为强!如全国五百强企业----国资委所属中国南车戚机有限公司、中国南车南京浦镇有限公司、中国南车戚墅堰工艺研究所、中天钢铁有限公司等近期就招聘学生382名,为学校圆满完成今年的就业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案例3:“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吕蒙是三国时期吴国人,自小未曾读书,没有文化,别人都看不起他,称他“吴下阿蒙”。他因此发愤学习,终成饱学之士。人们对吕蒙的进步十分惊讶,吕蒙笑道:“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班主任教育管理学生也是如此。后进生通过寻找原因,凭借自身的努力,后进生也有可能成为进步生,甚至成为优等学生。

提问:“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这个典故说明了什么道理? 学生讨论:

教师:人生也是运动变化的,不会停滞不前,我们要积极行动,开创人生的新局面。也说明,人生不管有多少苦难,有多少坎坷,只要用积极的行动去克服困难,总会有峰回路转、阳光明媚的一天。

用运动变化的眼光看待他人,理解他人的不完善、不成熟。

一、物质在运动中存在

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运动的定义: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提问:喜马拉雅山最初是山还是海?长江最早是由西向东流的还是由东向西流的?

(多媒体展示)举世闻名的喜马拉雅山的珠穆朗玛峰也并非自古就是如此。地质资料表明,喜马拉雅山是由喜马拉雅海变化而来的。一直到1.8亿年前,现在的喜马拉雅山地区还是一片汪洋大海,海中生活着当时在水族中称霸的喜马拉雅鱼龙。后来,由于地壳造山运动,喜马拉雅山升出海面,此后不断上升。现在,珠穆朗码峰仍在缓慢地增高。最为明显的例证是,杜鹃花现在生长在峰区3 400-3 900米的高度,但在1万年前则生长在4 300米的高度。可见,珠穆朗码峰在1万年间有过剧烈上升的运动。

长江并非从来就是由西向东流的,最早的长江是由东向西流的,万里长江有过倒流的历史?地质学家的研究表明:在1.5亿年前,万里长江地带经历了从汪洋大海逐步演变为陆地的过程。长江形成后,在1亿年的漫长岁月里,它发源于现在的三峡地区的山地,沿东高西低的地形走势,向西流入地中海。一直到5 000万年前,由于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挤撞,在地中海的东部隆起、形成了原始的青藏高原,从而使原来东高西低的地势演变成西高东低,长江也就由向西流 入地中海变为向东流入太平洋。自于青藏高原的高度逐渐增高,长江的源头也由三峡地区转移到唐古拉山主峰——海拔6 621米的各拉丹冬雪峰。

说明:物质是运动的,运动又是绝对的。

提问:“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这种说法正确吗?为什么?

“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形象地说明了物质运动的哲学原理:一切都存在,同时又不存在,因为一切都在流动,都在不断地变化,不断地产生和消失。”

动漫展示:刻舟求剑

提问:刻舟求剑的错误在哪里?

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的,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应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2.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规律的定义: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

人可以认识规律、利用规律。

案例:鱼儿在水中有自由来去的本领,人们就模仿鱼类的形体造船,以木桨仿鳍。相传早在大禹时期,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观察鱼在水中用尾巴的摇摆而游动、转弯,他们就在船尾上架臵木桨。通过反复的观察、模仿和实践,逐渐改成橹和舵,增加了船的动力,掌握了使船转弯的手段。这样,即使在波涛滚滚的江河中,人们也能让船只航行自如。人们利用企鹅的走路,设计了一种新型汽车“企鹅牌极地越野汽车”。这种汽车用宽阔的底部贴在雪面上,用轮勺推动前进,这样不仅解决了极地运输问题,而且也可以在泥泞地带行驶。

案例:“爱我就不要管我”

有一次,一群科学家在海边考察,发现一只小海龟从沙堆上的一个洞穴里探出头来四处张望 ,在确认没有危险之后,慢慢地警惕地朝海里爬口这时,一只在 空中盘旋的海鸟发现了它, 使冲了下来, 小海龟急忙掉头往回爬。这群科学家见状 , 恻隐之心顿生,决定帮小海龟一把。他们跑过去抱起小海龟, 把它放到海里去。正当他们为自己的“义举” 而沾沾自喜时,始料不及的事发生了。洞穴里别的小海龟见爬出去的那只小海龟没有回来,以为外面安全了,使纷纷往外爬。这立即 4 引来了一大群海鸟,他们不断地冲下来,享用着丰盛的美餐。实际上,第一只爬出来的小海龟是出来探路的哨兵,一旦有危险就回去报信。人们出于好心帮了这只小海龟,却害惨了整窝海龟。

提问: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学生讨论:(略)

教师:规律具有客观性 ,我们要尊重规律 , 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能违背规律。

3.物质在运动中存在和发展 运动与物质的关系

案例:“风动,幡动,还是心动”

慧能,佛教禅宗第六代祖师。《坛经》记载了一个关于他的故事。慧能和尚到广州法胜寺去的时候,正好赶上印宗法师在这里讲《涅槃经》,和尚们都在寺门内坐着静心听讲。忽然一阵风,把悬挂在佛像前面的幡吹动了,飘过来,飘过去。有两个和尚看见了,议论起来。

一个和尚说:“你看,风在动。”

另一个说:“不对,那不是风在动,而是幡在动。”

是风动还是幡动,两个人争论不休。慧能听到了,便插嘴说,“那既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而是你们的心在动。”

提问:慧能和尚的话对不对?错误在哪里? 学生讨论:(略)

教师: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物质和运动不可分,脱离了物质的所谓“纯粹”运动是不存在的。

慧能和尚认为,“心”,即人的主观意识就是一切,我的心是怎样的,外界事物就是怎样的。由于我的心在动,所以才有风动、幡动。推而广之,整个世界的运动也是由我的心动决定的。慧能和尚离开物质谈运动,把意识当做是运动的主体,否认物质(风、幡)是运动的主体,最终走向唯心主义。在实践中,我们只有把物质和运动结合起来理解才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运动观。

播放歌曲:谁不说俺家乡美。引出常州这座最佳投资城市的建设高速发展。常州这几年间,城市建设从十亿投入到百亿投资,常州迎来了城建史上建设项目最多、投资规模最大、管理力度最强、面貌变化最快的一个时期。指挥 者卧薪尝胆,奋起直追;建设者披星戴月,戎马倥偬。

镜头一:吸引外资,发展经济。

高起点规划、大手笔投放、高水平建设,常州在过去几年完成了一系列现代化建设项目,城市面貌有了翻天覆地的巨变。正是这种发展和巨变,促使香港路劲等越来越多的外资公司来常投资;正是这种发展和巨变,增强了他们在常投资的信心,一再追加投资。

香港路劲基建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单伟豹慷慨激昂地说:“选择常州作为投资乐土,是我们最英明的决策。尤其是这次随香港考察团察看了其他城市后,我觉得还是常州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最大,常州的行政效率最高,常州的人居环境最佳。对于我们投资者来说,这就是最优的发展环境,我对自己在常州的投资充满信心。” 这些纷至沓来的外资企业还为常州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镜头二:畅通南北,方便。

陆敏驾车驰骋在双向六车道的青洋路上神清气爽,他由衷感叹:“这条路修得太好了!”他在东南经济开发区有一家工厂,可家住新北,原来从家到工厂要辗转好几条拥挤不堪的马路,开车没有四五十分钟搞不定。现在,有了南北通畅的青洋路,可以节省一半时间都不止。他感慨直言,这几年常州大刀阔斧的建设,真的是为常州人创造了很好的创业和生活环境。

曾经,常州晋陵北路上面是一片荒芜的杂草;勤业小区与白云新村虽近在咫尺却没有道路沟通;一些偏远村庄因不通公路而开不进公交。5年多来,我市从完成13亿元投资到完成100多亿元投资,迎来了常州城市建设史上建设项目最多、投资规模最大、管理力度最强、面貌变化最快的一个时期。

5年多来,常州市对外交通建设取得境内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超过100公里,每百平方公里密度达到了2.7公里。全长110公里的城市公路大外环全线贯通,形成了环绕城市外围的快速通道。市区道路总面积达3900万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积已由2000年的10.68平方米增至目前的17.89平方米,建设了长江路、龙江路、青洋路等一批骨干道路。这一条又一条的通衢大道,既为城市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市民的出行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镜头三:改善居住,造福百姓。

孙梅梅拿到蓝天花园新房钥匙的那一刻,激动地流下了热泪。由于城市改造,她家成了被拆迁户,当面对15万元的拆迁补偿费,全家都六神无主不知如何是 好的时候,政府建设经济适用房,让她把家安到了蓝天花园。孙梅梅一家走进这个紧邻五星公园的经济适用房小区都愣住了,这个规划合理、配套齐全、景观优美、质量优良的小区简直就是个花园小区。臵身花园般的新小区,孙梅梅说了一句掏心窝的话:“开始我害怕拆迁,但事实上拆迁改善了我家的居住环境。因为,如果不拆迁,靠我们的能力根本不可能买得起这么好的新房子!”

几年来,常州市在热火朝天地大建设的同时,稳步推进住房保障制度建设。廉租房工作从试点开始,通过几年的探索,已经形成了一整套较为完整的操作办法,建立了特困群体的社会住房保障机制,解决了1100户左右“双特困”家庭的住房困难。从2003年开始,每年组织建设经济适用房近30万平方米,让城市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国有土地收储项目拆迁中的低收入困难家庭和社会低收入家庭住进了花园般的新小区。此外,近年我市还建设了55万平方米向拆迁户定向销售的商品住宅,解决城市建设中被拆迁户的住房安臵问题。

五年多来,市区居民人均房屋建筑面积已由20.2平方米提高到28.1平方米,自有住宅拥有率由87%提高到94%。拆旧为建新,建新为人民;建设常州城,造福常州人。”几年间,发生在我们身边的这一幕幕镜头和一句句感言,正是市长这番肺腑之言的最好佐证。

<板书>:

第二课 物质运动与人生行动

一、物质在运动中存在 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2.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3.物质在运动中存在和发展 <练习题>:单项选择题

下列运动观错误的是()。

A.物质是运动的B.运动是绝对的C.运动是相对的D.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课后拓展>:

篇7:第二课散文阅读与鉴赏教案

关键词:载体;意蕴;鉴赏能力

语文的最重要目的是通过阅读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文教学最为重要的任务是让学生学会自主阅读,乐于自主阅读。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思想的载体,品透了语言,也就参悟了文章的思想,领略了文章的情致。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文艺鉴赏还得从语言、文字的透彻了解入手”,对语言的品味、咀嚼应是散文阅读的重中之重。

一、多角度领悟散文的语言之美

鉴赏语言一是要感受语言的美。语言的美是多角度的,可以在音韵、炼字、句式、修辞、色彩、风格等方面体现。例如“惨相,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鲁迅《纪念刘和珍君》)一连串短句,节奏紧促、音韵铿锵、慷慨激越,如“银瓶乍破”“铁骑突出”,鲁迅先生火山爆发般的愤怒情感喷薄而出,这是音韵与句式的妙用。又如《荷塘月色》中“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把月光比喻为流水,仅承着又用一个“泻”字,形象传神,把月光写活了,月光不仅有了动感,而且还给人一种慷慨之感。还有“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用“脉脉”形容流水,这样物静而情动,流水就有了人的情意,含情脉脉,惹人怜爱,别有一番情味,这正是修辞与炼字的妙处。

二、体会散文语言丰富的意蕴

散文是靠语言文字这一载体表情达意的,作品的意蕴归根到底还是蕴藏在字里行间的。阅读散文不能满足于对作品词句本来意义的理解,而应领会词句中蕴含的“韵外之致”“象外之象”,体味语言中寄寓的微妙情感和深意。

如史铁生《我与地坛》中,“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看似漫不经心的文字,其实饱含着作者滴血的心。为什么落日时分是最为“落寞”的?雨燕的声音听来为什么是“苍凉”的?细心体会,我们发现这两个词语有着丰富的内涵,“落日”本无心,但对一个身体残疾、万念俱灰、正在生与死之间徘徊的人来说,“落寞”是孤独、寂寞心境的准确写照,十分贴切。雨后,燕子出来唱歌,原本悦耳动听、给人活力及美的享受,但对作者来讲,却是他心中的慷慨悲歌,“苍凉”一词是他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

又如冰心的《霞》中“从云翳中外露的霞光,才是璀璨多彩的”,此句凝结了冰心数十年风雨人生的感悟与智慧,这不仅是写一种自然现象、自然之美,更是借此表达对生命的思考与感悟。“云翳”是人生的挫折、困难与艰辛,经历过这些的生命更能因其厚重而绽放绚丽的光彩。

语言的鉴赏是一个发现美的过程,是一个积极调动比较、分析、想象、领会等思维活动进行揣摩的过程。阅读时要通过对关键词语、关键句子的细心揣摩去感知散文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挖掘文章的隐含信息和深层意思,多角度领悟文章的语言之美。很多优秀的散文就是如此,需要细心揣摩,读深读透,方为有效。

三、多种方式实现散文语言习得

对于语言的学习也不能仅仅停留于鉴赏阶段,而应努力实现内化,学会运用,此为语言习得。语言的习得是一个领会、巩固、运用的过程,从这一角度讲,赏析可以看作是领会阶段。那接下来如何巩固与运用呢?一般来说反复吟诵是一好方法。引导、激励学生进行吟诵,让学生养成吟诵的习惯应该成为散文教学的要务。吟诵的一个更为重要的意义在于帮助学生形成语感,而语感是内在的,这就等于说是学生对语言形式的一种内化,从而自然地学会运用,另外就是摘抄和仿写。语言习得除了动口、动脑之外,还得动笔,摘抄和仿写是对语言欣赏的深化,联通了阅读与写作,不但巩固了对语言的理解,而且促进了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

语言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过程,与之相应的语文散文教学也应该努力形成一个有效的系统来组织和推进学生的自主阅读,让学生能够沉下心来,沉浸在语言的海洋里,去吟诵、咀嚼、揣摩、模仿、创造,享受自主阅读的快乐,享受散文语言的魅力,进而提高语言文字的鉴赏能力,提高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上一篇:出师表导学案答案下一篇:最的演讲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