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提亚家庭疗法应用

2022-08-26

第一篇:萨提亚家庭疗法应用

萨提亚二阶学习心得

2013年11月6日至10日,我有幸参加了林老师萨提亚模式二阶班的学习。在上课前一晚,我有点兴奋且充满期待,久闻林老师大名,且我目前家庭生活存在着一些问题,我相信萨提亚课程能给我很好的启示,让我更加了解我自己,了解我的先生,让我做个更好的妈妈。

五天的课程,果然没有辜负我的期待,那么大的信息量,那么多的感悟,那么多的启示……五天的时间飞逝而过,上课的每一刻我都处在一种全神贯注的状态,生怕漏掉林老师的一句话、同学们的发言,这五天的收获远远超过了我的期待。特别每天上课前林老师1小时问题回答部分,显示出林老师的大家功力,每个问题的回答都给我们很多启示。以下是我最深刻的几点体会。

学习10种问题家庭后:学了之后我明白自己原生家庭中我属于处罚过度及父母关系比较恶劣的那种。我醒悟在我的生活及生活中我总对自己要求非常完美而严格,总觉得每件事都应该比别人做得好,做得更努力,如果不这样,就觉得自己不会被别人接纳。同时在我的原生家庭承担了过多的责任,父亲去世早,我突然醒悟原来在我的原生家庭中一直扮演着父亲的角色,我的妈妈及弟妹也是这么要求我的。拯救者及过度承担责任的现象也时时出现在我的新家庭、交友及工作中,因此我会经常感到非常非常的累,但是又不敢放轻松自己。现在我学会做自己的好父母,每天会跟自己说几遍“我是足够好的,我是可爱的,我是值得拥有幸福的!”当我感到焦虑、沮丧时,这几句话真的有很好的效果,我会放松自己,平静下来。在小组成员分享时我的一位同学属于受忽略家庭,她讲到自己的不存在感时的泣不成声让我想到我的妹妹,我父亲去世时她才10岁,她又是老三,我那时深深地理解了妹妹,第二天我就微信告诉妹妹“亲爱的妹妹,我爱你,你是独一无二的,仅仅你的存在就非常有价值。”

自我环这部分给我的震撼也非常大,之前我通过看一些心灵方面的书籍,模糊地知道生命的圆满,除了身体之还有心灵的充盈也是重要的,但林老师用自我环的图形表示出来,让我恍然大悟,虽然我当时给自己的分值不是特别高,但我知道了努力的方向,我准备将自我环贴一个在家中,全家人都朝每项10分的目标努力,提升我们家的生命力。林老师说如果孩子没有找到自己的资源和存在价值,对于很有灵性的孩子,他就会有空虚感。我觉得我的女儿就是属于这种情况,当晚回家我和女儿分享这句话时,女儿连连点头,眼角的眼泪都溢出来。女儿是有梦想的,她想当是顶尖的服装设计师,但因为我们认为她应该先搞好学习,对她的梦想,没有否认也没有鼓励,女儿学习一直觉得动力不足。现在我会跟她经常讨论当今有名的服装设计师有哪些,成为一名顶尖的设计师要准备什么?给她《霓裳的世界》、《香奈儿传记》等书,我们的亲子关系越来越好。

做完影响轮的当晚,我将partner给我做得影响轮图给我先生和女儿分享,我原来有这么多的资源和优点,然后告诉女儿,妈妈的这些优点,也是你的资源,你也会具有的,爸爸的很多优点,你也会拥有。现在我和先生会经常发掘女儿的优点,每次女儿的脸上都有微笑,明显地感觉她的生命力在提升。对先生,我也能更多地看到他的优点。特别林老师在做影响轮的个案时,给同学讲到她具有善良的特质时,同学当时哭了,我突然想到我先生,我先生是一个非常善良的人,正是他的这个特质,使他能较健康地走到今天,对我自己,善良也是我的一个特质,在我成长的过程中,它也保护了我,想到这,我也流泪了。

因为没有参加一阶的学习,我对冰山及一致性沟通这部分运用不是很好。但在林老师给另一个同学做冰山与她妈妈沟通的个案中,我也部分地理解了我的妈妈,对妈妈的情绪也减轻了一些。另外老师讲的一个父亲与摔门而出的儿子的冰山案例,与我和女儿的情形有点像,女儿正在青春期,通过这个案例,我看到她的感受、她的想法、期待和渴望,我更理解女儿,与她的沟通也更顺畅了。我看了林老师推荐的《新家庭如何塑造人》,从吴院长及朋友转发的林老师上课内容的微信中我每一直在领悟并转发,我的朋友现在都知道我是林文采的FANS喔。

冰山和一致性沟通这部分我还要加油练习。

最后再次感谢林老师精彩纷呈的授课。王剑飞老师通过微信给过我关于亲子关系的具体指导和鼓励,在这也表达我的真诚感谢。

第二篇:萨提亚冥想——接纳和欣赏自己

在你觉得已经准备好了的时候,慢慢的闭上眼睛……可以摘下你的眼镜, 可以放下手里的东西……以你觉得舒适的坐姿,坐在椅子上……是否可以触碰自己的呼吸,试一试去感受身体传给你的信息,如果接收到了,就向它表示感谢,谢谢它提醒你去关爱它。

你是否已经开始,至少从身体开始,去关爱它?如果它冷了,你给它加衣服了吗?如果它饿了,你允许它吃东西了吗?如果它渴了,你给它喝水没有?如果它累了,你是否允许它停下来休息一下?如果它有泪水,你是否允许泪水流出来?试着从爱你的身体开始,从倾听自己开始,去关爱你自己,让它成为你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想想看,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以后,甚至在来到这个世界以前,周围可能就有很多声音对我们说:你是不受欢迎的,你令人讨厌,每人喜欢你,你太让人失望了,你是坏孩子,你比别人差远了,你真笨,你真丑,你真可笑,你真烦人,你懂什么……有时他们低如私语,有时他们震耳欲聋。我们小小的心灵并不理解这是为什么,以为自己真的不好……

为了生存和保护自尊,我们不知不觉发展出很多方法,比如说:随时保持微笑、委屈自己成全别人、据理力争、反过来指责别人、学会拒绝、对自己愤怒、假装不在乎、故作坚强、忘掉自己的感觉、远离人群、回避问题……把自己的真实感受悄悄藏起来……当我们长大以后,这些方法就好像已经穿不下的衣服,还在紧紧地束缚着我们,使生命不能伸展,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痛苦。

此刻,你能否回忆起某个时候,也许就在昨天,你曾经感到紧张、有压力,而这种感觉,也许是源自于别人流露的不满、失望或指责,也有可能,是因为你在生自己的气……或许,你还能回忆起当时那份压抑的感觉……请细细体会这种感觉,谢谢它带给你的信息……然后,请让它随着你的呼吸,慢慢消散不见……

现在,请送给自己一个欣赏,请对自己说:我爱你、我珍惜你……你是生命力的体现……你的本质是纯洁的……你美好、聪慧、乐观、善良……你是独一无二的存在……你理应受到最深的尊重……你有足够的力量和智慧,去清除那些关于被拒绝和排斥的旧信息……你有足够的力量和勇气,去处理那些想要改变的行为……我爱你,我珍惜你……

接下来给大家一些时间和自己呆在一起……

现在,如果你已经准备好了,就可以慢慢的睁开眼睛;如果你还想跟自己待一会儿,就继续闭上眼睛,直到你已经准备好为止……和你临近的伙伴交流一下,刚才冥想的过程中,你的感受和新发现……

第三篇:萨提亚冥想-宇宙的生命力

当我们给予自己爱的力量时,就是在感受和联结我们

深层的生命力。与自己的生命力联结在一起后,我们不必 再害羞,不必再担心自己自私,因为我们所做的不过是承 认并展现我们与整个宇宙生命力之间的关系。我们每一个 人都与另一个人有着本质的联结。当我们能够感受到自身 的价值时,就可以公开地对自己说:“我珍惜自己,我爱自 己.“而这样做最好的结果之一就是,我不必再要求你按照 我的指令行事,因为我爱自己,我也爱你。

就在此刻,请尽你所能地去体会当你说“我爱自己、我 珍惜自己“时的感受。对于很多人来说,过去我们常说的 都是:“只有做对的时候,你才会被重视。”但现在我们知 道:如果我们重视自己,就可以与内在的神奇能量结成团 队,创造出这个世界上我们想要的任何东西一一切。 接下来,可以回想一下我们随身携带的资源。这些资

源使我们在进入未知的领域时有备无患:我们看、听、触 摸、嗅闻和品尝的能力,感受和思考的能力,行动和说话 的能力,以及最重要的选择能力。从我们此时所拥有的一 切中挑选出适合于我们的东西一我们拥有良多。放下那 些已经不再适合的,给它祝福,因为曾经一度它确实是合 宜的。然后,留意一下我们需要但尚未拥有的,并给自己 力量、勇气和创意去发展它。这是一个可以享用,一生的过 程。正是在这个过程中,蕴藏着生命力和成长的奥秘。 还要记得:作为这个宇宙中存在的生命,我们能与来

自地心的能量连接,它带给我们脚踏实地的理智;同时我 们也能与来自上天的能量相通,它带给我们敏锐的直觉。 这些都是我们随时可用的能量。实际上,我们都是它们的 一部分。我们的任务就是要去了解和接触它们。当我们这 样做的时候,就创造出第三种能量,它使我们能够与外界 做好准备的人相会。不是与那些我们想象中做好准备的人, 而只是那些实际上做好准备的人。

爱你内在的精神 爱你美好的本质,

它居住在我们称之为身体的圣殷中。 我们是生命力的体现, 内在的精神是我们收到的 美妙礼物。

一弗古尼亚·萨提亚‘

第四篇:对一个萨提亚咨询师的问答

问:萨提亚模式很关注家庭的作用,您认为,一个咨询师之所以成为咨询师,和家庭的影响有何关系?您可以举您身边的同行的例子以及您自己的例子来说明。

答:一个咨询师之所以成为咨询师,和他的家庭密不可分。实际上任何一个人及任何一个职业,都与他的家庭密不可分。因为人本身就是家庭塑造出来的。除了先天气质不可逆转外,人的很多行为表现、性格特点、敏感力等能力、看待世界的角度都是家庭潜移默化培养的。

这个家庭的影响,也大致分为两个方向。一个是特健康的家庭培养出来的心理师,一个是饱经苦难的家庭培养出来的咨询师。这两类家庭里出来的咨询师,都非常的棒,也各有优缺点。

我认识一个心理师,是个年轻的姑娘。如果单看她的深度和学识,你不会知道她有多年轻,所以当我第一次知道她的年纪的时候还是吓了我一跳,我惊讶于她是如何在小小年纪对人生有了如此体悟,并对心理学有了如此造诣。后来一起上工作坊的时候,她被做个案的时候慢慢揭开了这层面纱,那是多么悲苦的一个家庭。从小父母离异,父亲远走高飞,母亲没有能力抚养,她几经流转于不同的亲戚家,为了生存而讨好每个人,未成年的时候被表哥强暴而无法言苦,甚至依然要去讨好。巨大的心理创伤让她接触到了心理咨询,然后为之感动,痴迷。她的家庭给了她很多资源:讨好每个人带来了她对人的敏锐,感受到生命中不同的重要他人采用不同手段所带来的影响,她都有深刻的体验,对于那种无助、自卑的体验及应对,她都曾经尝试过无数。所以她是无数个“痛苦的来访者”的缩影,并且感动于人的改变,这样一个自我成长起来的人,必然是个好的治疗师。而我则与她相反,我出生在80年代,正值计划生育,于是成了独生子,典型的两代人三个家庭照顾一个孩子的背景,我爷爷过世早,我们家是5个人照顾我:爸爸,妈妈,奶奶,外公,外婆。我家在农村,虽然没有富裕,但是基本生活是没有问题的。爸爸妈妈闲暇时间都非常多,从来没有“加班”这回事,于是我就有了爸爸妈妈的全心陪伴,并有了3个老人的陪玩。这给了我极大的安全感,从来不会有担心妈妈不理我这回事,让我敢去做自己的事情而不必害怕被骂,所以我在人生道路上包括选择心理学都是很自主的选择。从小足够的爱的满足和物质的满足,让我对物质也没有多少匮乏感,更喜欢精神层次的东西。

问:不少人认为咨询师就像老中医一样,从业时间越长经验越丰富,从经验中产生的直觉也就更准确,您是否认同这一点?如果认同,您认为多大的年龄(或者具备哪些人生经验)才足以产生这样的直觉,如果不认同,理由是什么? 答:直觉的产生依赖于经验,从经验中产生、经历的事件越多,经历的世界越宽泛,直觉会产生的越多越准确。科学家无数的发明都依赖于直觉,但是直觉也来自于他们平时无数次的实验与失败的积累。直觉的产生和年龄有联系,但是没有必然的联系,小孩子也会有直觉,只是他们的直觉更多的与他们的经验和日

常活动有关。具备不同的人生经验,就会在不同的领域里有更敏锐的直觉。这个没有明显的界限。

咨询师的工作对象是人心,因此来自于咨询师较高的心理能量,来自于他们自己心的宁静和敏锐。这取决于咨询师的修养。咨询师的经验就是自我成长的经验。对于咨询经验的获得,也是借助于经手的大量咨询,如果更能理解、接纳来访者,如何站到更敞开的地方去陪伴来访者。

因此人们常说,咨询师的高度能到多高,就能带他的来访者多高。咨询师的工作效果,不取决于他有多少经验,而是取决于他有多高的个人成长。

萨提亚的咨询具有很强的人本主义风,更强调陪伴,和来访者一起努力改变,而不是“指导”他改变。萨提亚的改变是从对于爱、认可、价值等渴望的满足及自我价值感的提升完成的,而这部分必然是通过体验来完成的。如果咨询师自己没有得到满足,他就无法带领来访者去体验。

问:不少治疗学派都认为,咨询师最好的工具就是自己。您对这句话是怎么理解的?

答:咨询是一个生命影响生命的过程,而不是技术干预问题的过程。治疗师的最高境界,就是当来访者到来,治疗师不语,相互静坐一段时间后,来访者离开,道了一声:谢谢你。佛陀传法曾拈花一笑,法已传完,这就是最厉害的心理咨询师。那是一种至为安详,静谧,调和,美好的心态,这不是用任何语言、技术和行为能达到的。这种心态纯净无染,无欲无贪,坦然自得,乐观自信,无拘无束,不着形迹,不可动摇,与世长存。十分美妙的境界。当然,我们都不是佛陀,都不能达到这种至高的境界,但一个好的治疗师,必然是用一生走往这个境界的。

就我目前而言,我会用自己的状态给来访者呈现:我是如何接纳自己,如何欣赏自己,如何满足自己的渴望,然后如何带着这份被满足的力量去生活。

问:在生活中,咨询师如何使用心理学,是和在咨询室里的一样吗?

答:好的治疗师不仅在咨询室中是好的治疗师,在生活中必然也是好的生活者。不然他就会把咨询室变成了一个实验室,只在那里才能有所不同。

一方面,我有时会通过走冰山来自我觉察,自我修通;另一方面,在我以及我的同仁身上,我们在生活中就彼此督导,当我们发现彼此身上的问题,或者感受到有不接纳或者有攻击的时候,就会相互提醒,然后相互探索,为什么会卡住,以及卡在哪来了,是什么阻碍了我们去接纳。

我承认我身上依然有很多问题,这些也是我需要慢慢修通的地方,所以面对同样问题的来访者的时候我都会表明情况并介绍给我的同仁。但同样我不必对自己太苛刻,在每个方面都做到柔软有力,至少,在从事心理学的这些年,我看到了自己巨大的改变:心更宽了,看事物更深刻了。

问:日常生活中,处理人际上的问题时,咨询师和一般人有什么区别?答:一般人和咨询师的区别不大。因为,就算是咨询室这样专业的环境里,咨询师也不会给人一种特别专业的、高高在上的感觉,他们会放下自己是个咨询

师,放下一颗想要治疗别人的心,全身心去陪伴来访者,跟他一起成长,而不是“帮”他成长。到了生活中,咨询师更会卸下“分析”的面具,因为,去分析他人不但浪费时间,而且会很累。更会因为自己的分析而拉大了与他人间的距离,让人际关系趋向于冷漠化。对于咨询师来说,职业界限很重要,不仅是保护他人,更是保护自己。当然,像是约定好的,同仁之间的互相督导则除外。

在日常生活中,处理人际上的问题时,其实每个人都有不错的直觉,因为我们产生直觉的方式,不是别的,正是通过爱。

因为有爱,恋人之间更能“心有灵犀”感受到彼此,亲子间更能“母子连心”感受到彼此,因为他们是真的爱对方,真的去接纳对方,真的向对方敞开了自己,全身心把对方与自己融为一个整体。在这一点上,咨询师的做法和一般人是没有什么不同的。

第五篇:萨提亚模式下提高学校德育有效性初探

龙源期刊网 http://.cn

萨提亚模式下提高学校德育有效性初探 作者:蔡晨晨

来源:《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3年第03期

萨提亚模式是一种以成长作为取向的理论模式,原应用于心理学范畴,现已被各界所熟知。该模式下,提高德育有效性主要是提高德育对象自尊、强化人性关怀,以达到道德内化的过程。本文从增强德育民主、健全道德人格、加强道德反思教育三个方面阐述萨提亚模式体系下探究提高德育有效性的可行性。

萨提亚模式;德育民主;道德人格;道德反思

萨提亚模式起源于20世纪中叶的美国,是由美国首期家庭治疗专家维吉尼亚·萨提亚(Virginia·Satir)女士所创建的理论体系。该模式着重提高个人的自尊、改善沟通,体现积极乐观的价值资源取向,最终目标是让个体达到“身心整合,内外一致”。现在萨提亚模式不仅仅应用在心理学范畴,俨然已经越来越被各界所熟悉和利用,教育界也能充分发掘该模式中与教育相关的部分,将其运用到教育实践当中。党的十八大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德育的重要性可见一斑。笔者认为,学校德育有效性问题可以成为两者的结合点,进行深入探究。随着近年来学校道德教育偏重社会本位和功利主义价值取向而淡化个人价值和人文主义,致使德育有效性逐步降低。因此,提高学校德育有效性,使儿童和青少年在校得到品德的发展,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以及政治觉悟的提高是学校德育工作者们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增强德育民主,提升学生主体地位

学校德育的主导者是教师,即教育者们,德育过程是基于一定的德育目标,使用多种德育方法和手段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知、体验与实践,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教育活动。作为德育的对象儿童以及青少年,则以主体性的视角接受教育者德育活动中所传达的含义,发挥主观能动,将其传递的德育内容内化成为自己的道德品质。然而,由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处于水平较低的阶段,道德教育的重心仍然向主导者倾斜,德育民主丧失,学生的主体地位无法得到提升,德育有效性自然无法得到真正的提高。

(一)“等级模式”向“成长模式”转变

萨提亚认为,“人们对于世界的感知方式不是归入等级模式就是归入成长模式。在„等级模式‟中,仅仅有一种关系存在:某些人处于优势,而有些人处于劣势,这是一种支配—服从式的安排,也被称为威胁—奖赏模型。”学校师生德育关系中教育者往往手握权威,具有奖惩权力,更是学生道德认同楷模,德育现象多呈现为单向性、说教式、强制性、刻板化。因而,处于屈从或是“低下”位置的学生在等级关系下表现得无助、恐惧和空虚。“成长模式”则认为人们是相互平等的价值个体,生来就具备精神基础,并拥有独特性和崇高性以及成长发展的无限空

间,有能力通过来自内部的力量和自我确定来定义自身价值。德育意味着教育者将道德发展程度较低的德育对象看作同自身个体相同的生命力量展示,尊重其人格,平等沟通,发掘他们的道德潜质。遵循“成长模式”就能够让“教”与“学”的天平保持平衡,学生不再处于被动的服从位置。德育从“等级模式”到“成长模式”的转变不仅是德育模式和程序上的变化,也是德育工作者面对道德教育本身及受教者时应对态度上的转变,学生从传统“自上而下”的课堂道德教育中得到释放,德育民主得到提升。教育家陶行知说,“创造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唯有在开放民主的教育环境中,德育有效性才能提升到另一个高度。

(二)建立学生“高自尊”,促进其德育主体性意识发展

有别于美育和智育,德育的独特之处在于其人文性。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道德的实质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对社会规则的理解和认识,二是对人类关系中平等、互惠的关心。学校德育容易忽视后者,又将前者解读成照本宣科。教育者须结合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及生理发展的规律特征,及时给予他们不同时期不同程度的鼓励和关怀,尤其是帮助学生建立起“高自尊”,去逐步发展其主体性意识。萨提亚理论指出,拥有“高自尊”的学生能够调整自身的精神状态,并引导向积极的理想行为,从而不会成为环境、他人影响下的牺牲品。教育者帮助学生建立“高自尊”可以从锻炼“移情”开始,“移情”是种在对事物进行判断决策之前,将自己处在他人位置,考虑他人心理反应,理解他人态度及情感的能力。教育者和受教者双方都需要练习“移情”,这样能够促进双向有效沟通,达到教师尊重学生,学生理解教师的平衡关系。如此,学生逐步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发现,自己主体地位同教育者的主导地位是平等的,不存在支配与服从。学生德育主体意识的发展,使得其习得道德的主观能动性加大,他们建立起信心,更加相信自己的学习能力,也更加信任教师的教学方法,并且更快融入到学校德育的氛围中去。

二、理性引导“善端”,健全学生道德人格

孟子曰,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是“仁义礼智”四德的源头,称为“四善端”,且“四端”如同人的四肢一样是生来固有的。笔者认为“善端”是天性的恩赐,德育的源头。那么,“善端”引向何方呢?近年来学校德育“社会本位”化抬头,强调社会价值的同时,一味地统一培养框架和德育模式,以便德育对象能够接受规范化的道德知识,与社会主流价值体系和道德伦理框架形成对接。然而,这样的做法不仅忽视了德育对象的个体差异需求,还易带动出功利情绪,学生只知晓必要的德育内容,不考虑是否适用于其自身。因此,为了提高德育的有效性,须从德育使其成为道德人格健全角度出发,尊重个性发展。

(一)“种子理论”与内部资源的整合

萨提亚著名的“种子”理论强调人性本善,生命珍贵而美好,就如同一粒种子,它蕴含了全部成长的潜在资源,但是需要外界适当的条件帮助它才能茁壮成长。不同的“种子”加上不同的“条件”,造就了不同的个性。“种子理论”与孟子之说有着异曲同工之处。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要善于培育每颗“种子”中的道德萌芽,给予它需要的“养分”和适宜成长的环境,如积极进行鼓励和表扬,施行奖励机制,班集体尊重个性、包容兼顾的文化建设,从而使得“善端”能够“生

根发芽”。面对自己的自身价值和内在道德资源,大部分人却选择将自己的各个部分打上“好”或“坏”的道德标记,并努力呈现能够被他人和社会认可和接受的良好一面,掩藏起“不良”的部分。然而受到压抑的“坏”的部分仍然需求得到释放,人想要压制的负担就会阻碍成长的机会和可能性。“整合内部资源”必须要承认和接纳我们自身道德品质中的缺点,借助外界动力和自身的长处以协作的、培育性的方式去利用它们蕴含的创造性能量。例如,我们常常听到的教导是,“小恶不改以后终成大患”,这种警示性的德育方式将会引起德育对象的羞耻和恐惧,使其注意力加重在“小恶”的控制上。恰当的做法是,令德育对象明白每个人都有各种不同的道德缺陷,它们与生活环境、家庭因素、社会风气等条件密切相关,而每个人同样拥有了他人所不具备的丰富资源,并且足以转化这些缺陷,从而达到内外和谐统一。

(二)培养道德习惯,发展个性化道德人格

当德育对象开始正视自己的这份宝贵的道德资源后,并整合到平衡状态后,接下来发掘和维系道德素质和道德情操的关键就在于德育对象道德习惯的培养。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养成,德育就是养成学生求善的习惯”。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但是一旦形成就不易改变。教育者可以从“言传”和“身教”两方面相结合来进行。学生求善习惯的养成很大程度上在于模仿,因此教育者在学校德育中的道德楷模作用可谓是意义深远。德育过程中教育者必须具备强烈的责任意识,为人师者的一言一行都将会影响学生的道德倾向。而教师施教过程中普遍存在“言传”过盛,“身教”不足,也是妨碍学生的正确道德习惯养成和德育有效性的重要原因之一。笔者认为,道德习惯的养成,加快了德育对象稳定道德人格的形成。所谓道德人格,是一个人内在的道德素质和外在的道德行为的有机统一。健全道德人格的过程,伴随着道德认知、道德判断、价值取向等各方面走向成熟,意味着个体逐渐能够独立地、负责任地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道德现象并做出合理的选择。人格的个性化是人性的自然倾向,也是人格健全和完善的条件和标志。学校德育对象的个体差异更加凸显了德育“因材施教”的必要,因而塑造差异性的道德人格成为德育目标之一,从而提高学校德育的有效性。

三、强化道德行为的反思教育,促进学生道德内化

萨提亚模式的理想目标,包含了使个体成为较好的抉择者,并且更能为自己的内在和外在负责任。应用到德育中就是培养学生获得一种能为自身道德行为负责的能力,在这个环节中,强化道德行为的反思教育是不可或缺的,它能为学生成长过程中逐步所要面临的各种道德现象做出更好的判断和选择做好铺垫。如果说德育是培养学生求善习惯的养成,习惯却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道德行为,道德反思就是基于特定的现象或是情境,对道德行为做出反省,从而深化德育的效果。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自省的确是通向完美人格修养的重要途径。德育应该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道德反省,培养他们的道德自律能力,把品德学习与人生观、价值观的发展联系起来,与健全人格的塑造联系起来,使学生形成仁爱、独立、接纳的个性。

(一)提高德育活动实效性,提倡反思与自省

现在,不论是中小学还是高校,都大力提倡并积极开展德育活动,种类繁多:有典礼仪式、观看纪念性展览、公益活动等,多数时候活动内容繁琐,德育主题不能突出,因而难以产生情感的共鸣,难免流于形式,实效性不高。开展德育活动前,首先要明确活动的目的是令学生有所启发,从而提高道德水平,并以此作为出发点。活动过程中要突出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增加活动过程趣味性、鼓励每位师生参与进来,才能达到“育人”的效果。笔者认为,创造一个良好的能够引起学生思考及反思的情境或者环节十分重要。例如,开展由学生角色扮演的道德两难故事,亲身体验“道德选择悖论”。“道德悖论”活动可以说是一种对道德困境的探究,故事情境往往牵涉道德、伦理甚至法律的知识内容,活动促使学生寻找各种选择的可能性,并分析选择所带来的后果以及做出理性的决策。最后,还要检验这些选择的推理过程,对其抉择进行反思。“道德选择悖论”意寓决策者们接受各种抉择是需要勇气,因为要承担相应的后果。德育并非一定要得出一致的结论,也不是强制某个班级或集体产生某种“对”的答案,只要引导学生符合自身情况做出最佳的选择即可。模拟活动的效果是“代入”,当学生处于真实的社会环境中也能考虑行为的后果而做出合理的选择,并为自身的道德行为负责。德育活动的实效性体现在受教者是否对活动的内涵进行深刻的反思,并且整理成自己所需的有用品质。德育活动的开展遵循“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的方式,能够发人深省而非千篇一律的形式化,德育有效性也就得到了提高。

(二)道德“冥想”——德育的升华

冥想技术可用来改变人的意识,通过深层次的宁静状态,从而增强身体和心灵的平衡。在萨提亚的观点中,利用冥想技术能够开发掌管直觉的大脑右半部,提高对事物的觉察、认知、思考水平。冥想模式分为接受型和积极型。道德“冥想”可运用积极型模式,即有意识地选择和创造我们所希望看到的或想象的事物,也就是反思自身的道德行为缺陷,激发自身渴望成为一个社会法律和道德伦理范畴内的并且具有独立道德人格之人的潜能。通过施行“冥想”,德育能够让学生完全取得深度反思自身道德的自主权。道德“冥想”的流程有四个步骤:1. 制定一个道德目标:希望自己的道德行为某些方面的规范化或是戒除不良道德习惯。2. 构建一个清晰的想法或情境:构想一个生动的道德情景,包含人物和事件,并尽可能地将更多细节展现其中,细致体味身处情境中的感受。3. 保持脑中的意象一段适当的时间:可以加深对情境和感受的印象,使道德意识不断强化,能够深入人心。4. 摒弃杂念并积极肯定:构思出的情境必须反复进行自我肯定,不断地加入正面的能量,把不自信和疑虑放置一边,练习所想事物的可能和真实。道德“冥想”全程都是处于一种轻松、平静的状态中,是一种凭借自身意念和思维引导内心“向善”的过程。教育者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冥想训练,可以提高他们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增强对道德行为的反思,催生对优秀道德品质的向往,令德育得到升华。

参考文献:

[1][美]维吉尼亚.萨提亚.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2007.

[2]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404-432.

[3]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修订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14-179.

[4]杨明娟.萨提亚治疗模式简介[J].社会心理科学,2008,24(1):68-73.

[5]张玉茹.主体性德育模式与德育有效性的探索.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1):68-69.

[6]赵飞.德育有效性弱化探因[J].当代教育科学,2006(16):12-13.

[7]陈建新.提升学校德育有效性策略探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1(8):121-122.

[8]赵志毅.德育的“意向”转向——兼论走向“实践理性”的学校德育[J].教育研究,2012

(2):53-59.

上一篇:市退耕还林工作汇报下一篇:食堂管理科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