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山楂树之恋有感

2022-07-01

第一篇:观山楂树之恋有感

看《山楂树之恋》有感

人类是有追求真善美,摒弃假恶丑的天性的。只是有时候有的人没有体现的机会与地方,而正好处在情绪化的时候才一步小心被视为恶人。物质匮乏的年代里人们的虚伪造作的欲望多多少少受到些压制与抛弃,省却了无数个无聊藻饰的累赘,当我们陷于如今温饱解决后的诸多无形烦恼中不得自拔时,回忆起以往的朴素时光总觉得幸福老是在人不经间来临并伴随左右,而在你察觉甚至渴望得到它时却又不知何时竟悄然离去了,因此现在的我们这些70后的过来人因为有了这种比较的缘故,所以更赞叹彼时人的精瘦纯粹和情感的精简纯真。环境能使人的意志错乱,时间会淡化个性的坚强。其实不管何时何地,时空的改变永远无法杜绝人性的扭曲,每逢此时也只有善良与宽容能来拯救灵魂了,而且这种良药只有自己积累,旁人无法援手的,即便至亲亦束手无策。美丽的山楂花梦里老三死了,我也不能不流泪,人是生来就具有情感体验的动物啊!好在我知道悲剧也是一种真实的美,我只当是一次忘却麻木的心灵体操吧。使我真正感动的是:只有在那段时光里,毛先生让灵魂遭受生存威胁的时侯农民才找到了历史上唯一一次属于自己的尊严!

第二篇:再看山楂树之恋有感

再看《山楂树》

第一次看《山楂树之恋》是大一时,通过手机上的txt文档看完了这部小说。当时感觉已经记不清了,只记得震撼二字。感觉里面心理描写的很真实,很现实,很容易把人带入里面。

看完文字版后就迫不及待的去网吧下载了张艺谋的电影来看,说实话,没什么感觉,小说里面的各种细节都没有体现,也没有伏笔之类的,甚至感觉周冬雨的表演有点矫情,男猪脚除了有点帅之外,不是很喜欢。

看过电影之后还是没法释放心里的某种感觉,就在网上找现实版的静秋,找她的照片,找任何关于她的只言片语,找现实中静秋母亲对老三的看法,看当时的记者去现实中的西坪村采访的报道。

总之,很多东西因为这个故事火了,那首苏联歌曲,两个演员,各种作品里人物的原型,甚至不少人赋予了山楂树别的内涵,很多都是扯淡,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后看还能留下些什么呢~

假如你只把这部作品当做一部爱情戏,那估计是错了,很多人也只是把它当成一部清纯的偶像剧来看。

原作赋予了很多时代的背景,在那个年代,人们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均被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文革,上山下乡,出身背景等都给这部戏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可以让人去联想,去感受一下那个年代的气息,感触很多,只是很压抑。

说说这部戏里的爱情吧,只是感觉很真实,纯洁,没了。这个故事之所以让现在的人读来都唏嘘不已,感觉只是一个原因,它在最美的时候戛然而止,留给人们很多想象的空间。

古往今来这种流传下来的爱情佳话好像都是悲剧结尾,就是男主人公和女主人公都没在一起。是巧合吗?感觉不是。罗密欧与朱丽叶,梁山伯与祝英台,孔雀东南飞,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红楼梦中宝玉和黛玉等等等等,在现实中大多是没在一起。当然,有些人不喜欢看悲剧,作者就狗尾续貂的加上了喜剧的结尾,比如梁山伯与祝英台死后在一起,那就另当别论。

残缺美是故事的主线,感觉这些故事就像是一个个标本,被人拿来咀嚼,回味,然后在自己身上憧憬。

美国的电影中很多也喜欢这种结局,泰坦尼克号中rose最后没有为杰克终身不嫁,真实生活中的静秋也选择到了大洋彼岸与一外国人成家,尽管生活的并不是很幸福~

一个是理想,一个是现实。人不能永远靠某些东西生活,过一辈子,有些东西拿来回味足够。

一部作品被拍成电影,当年很多人去看,只能说明它是一部成功的商业片。很多年后还被人记住,这里面就融入了很多艺术的成分。假如我推荐,我会选择买本原著,想看的时候,静静的看。电影版看看也无妨,但说不好这部戏时候算得上成功。至于电视剧版,静秋这个角色指定会被王珞丹给毁了,我不会看。

没了,有些东西是描述不出来的。

第三篇:山楂树之恋

20世纪70年代初,响应毛主席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老师(成泰燊 饰)带着教育革命实践小组来到西坪村采风编教材。高中生静秋(周冬雨 饰)被安排在老村长(李雪健 饰)家,村长媳妇(萨日娜 饰)介绍情况时,提到了一个名叫老三(窦骁 饰)的小伙子。他是地质勘探队成员,平日作业,很少回家。静秋对老三很好奇,终于两人相见,以山楂树为话题,袒露心扉,互有好感。老三送她钢笔,陪她解忧,慢慢两人暗生情愫。但静秋返城时,听到老三有女友的传闻,态度骤冷。静秋的父亲被打成右派,母亲(奚美娟 饰)在劳动改造,她和弟弟妹妹课余帮母亲糊信封,生活很艰苦。为了能留校,静秋还要辛勤打工。被误会的老三,只得暗暗想方设法帮助静秋,直到两人重归于好。但他们的事被静秋的母亲撞见了。为了静秋的前途,老三在逼迫下许下了彼此不再见面的

《山楂树之恋》表达的情感是一定是很多人想有但不曾有的,我也承认片中所谓的纯情稍微有些矫枉过正,而且无论是放在现在这个色欲横行的世界,还是置于彼时那个思想相对单纯的年代,这样的纯情都显得有些过分不食人间烟火,但是它符合爱情最根本最原始的特质,而且张艺谋通过对这一爱情有意的纯洁化,达到了动情但不煽情的效果,因此我愿意相信那种纯美。

对于改编自知名原著的影视作品,人们总是不可避免的拿原著来比较,这种反应是本能的,但看法有时是偏颇的。个人认为,应该把改编畅销通俗小说和改编经典文学名著区别开来,像《三国演义》、《红楼梦》等经过长期历史积淀,其艺术魅力和思想内涵已经被人们普遍认定的,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民族文化中不可分割部分的经典著作,在改编时一定要慎重,必须考虑其文化影响力。无意于贬低艾米,但原著《山楂树之恋》只是一部畅销小说,还谈不上经典,其本身的艺术成就还没有经过长时间的检验,在影响力上也局限于少数知识群体之中,在信息爆炸的当今时代,这样一部小说又能算得上什么呢?很多人看电影《山楂树之恋》根本不知道原著,完全是冲着“张艺谋”这三个字去的,冲着那个特定时代去的,也是冲着被宣传出来的所谓“纯爱”去的,与原著并无什么瓜葛。再跟原著比,不是吃饱了撑的没事干吗?因此,电影《山楂树之恋》本身就可以看作是对原著的小说的一种再加工,在艺术表现形式多样化和细分化的今天,这种改编再创造和当初《三国演义》等小说在总结民间故事和历史事实基础上成形的过程是不能相提并论的。到最后,小说版《山楂树之恋》和电影版的《山楂树之恋》,人们究竟更认可哪一种形式尚无定论,因此电影《山楂树之恋》就是张艺谋的《山楂树之恋》,与原著已经没多大关系了。于是,放弃了色彩上的极鲜极艳,没有了风格上的极俗极土,张艺谋这次又把爱情推向了极纯极美,喜欢走极端的张艺谋没变,正如他自己所说“他喜欢强烈的东西”,变化的是某些人的心态。

影片对时代背景的复原相当考究,贫穷凋敝的农村生活,纯朴甚至有些傻里傻气的人物,随处可见的革命标语和口号,以及那种盲目的战天斗地的豪情,都有一种很强的时代代入感。尤其是静秋排练的那段戏,对领袖的热情而机械的崇拜之情跃然眼前,以现代人的目光去看十分愚蠢可笑的歌舞正是当时的时尚之举,相信这样的场面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一定能把特定观众群体立即拉回到那个百感交集的年代。从这个细节上看,张艺谋的目标观众并非仅仅是网络时代的年轻一代,而更愿意和电影一同怀旧的必定是60后70后甚至更早的人,只有这个时代的人才能真正体会到那个头脑发热年代的人们的普遍情怀。而更加年轻的一代或许更愿意对照原著来讨论影片中的爱情究竟是否“纯情”,因此,看《山楂树之恋》是属于特定群体的怀旧之旅。对于我而言,《山楂树之恋》给我的触动远远超过了本应更具有现实批判精神的《唐山大地震》。

《唐山大地震》在商业上的成功,完全是因为三十二年间两场自然灾难对中国人的心灵伤害和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母子亲情催发的,对于两场地震背后的人祸,根本不能也无力去批判。比之于《唐山大地震》,张艺谋的《山楂树之恋》显然没有那么多的现实政治因素的羁绊,从那个年代过来的人,看到的一定是个体爱情在混乱年代和残酷生活面前的无言与无奈。片中人物多次提到“万一政策变了”这句话。今天的人们可能根本无法深刻体会这句台词背后隐藏着的那个时代国人的辛酸和悲苦,一次又一次的政治运动把人们搞得晕头转向,被激情填满胸膛的集体又充满着集体的迷惘,政治的动荡导致了民众对政策延续性和稳定性的怀疑,而与之息息相关的是个体的不能自决的命运,天堂或地狱都取决于这个“政策”发生的变化。影片没有过多也无法揭示时代背景中的种种阴暗面,但是从电影中的某些惊鸿一瞥式的具有时代特征的事件中,依然能感受到深烙于中国民众心头的时代之殇。

应该承认就整个故事而言,存在着局部过分美化的成分,但两位新演员尤其是周冬雨的单纯而干净的表演严重地弥补了这一不足,并没让人感觉到做作,让人愿意相信那份纯美。银幕上的这个周冬雨绝对要比银幕下纯净得多也美得多,张艺谋选角时说他相信自己的眼光,肯定周冬雨在镜头面前一定光彩照人,事实表明张艺谋没说假话,他的确有这个能耐。但是在老三在逼静秋去医院看脚伤时自残这段戏上出了问题,不是说这个过程不真实,而是演员没有做出与之相适应的反应,表演十分刻意。但是就整体表现而言,周冬雨堪称完美。另外,应该说张艺谋对于画面的控制能力还是很有特色也很见功力的,这是他的长处。但是难以理解的是,以张艺谋的经验不会不知道频繁的字幕切入,不但会影响影片的节奏,同时也会暴露叙事能力的不足,这个错误实在有些自废武功的意思。幸亏这电影故事本身就是一个非常舒缓的过程,这种处置不当也并没有对影片观赏性形成致命伤害。

老三和静秋的爱情虽然被张艺谋故意纯洁化,但这种纯洁化仅仅是在意境上的纯洁化,两人不敢拉手不敢约会等等情境都是真实的,都可以从上一代人的切身经历中得到验证,两人之间的那种若即若离欲说还休的情感正是那个时代的基本特征,具有真实性,用现代人被A片熏陶出来的眼光来衡量其“纯度”没有丝毫意义,只是一种自说自话的文字卖弄。当年,有无数情意相合的人因为成分和出身的问题因为政策的问题,而落得劳燕分飞天各一方,所以在影院中的中年人暗自垂泪正是对过往的自伤。这种情怀岂是已经丧失了爱情基本原则而被“锤炼”得百毒不侵的当今新新人类所能体会得到的?从某种程度上讲,现代人都不配谈“纯情”二字,纯吗?所以都TM别装了。至于把对现实的不满硬要往电影扯那其实也很容易,但是总有些被邪火烧得找不着北的感觉。正因为现实中的爱情是如此物质和如此肉欲,所以那传说中的爱情才显得如此纯美如此珍贵,并且这种传说的爱情的的确确真的存在过,倘若脱离了影片所反映的时代特征而单纯地去计较张艺谋的个人艺术追求,那实在是强人所难和吹毛求疵,还敢装?如果这种爱情都不算纯,那什么才是纯?牛郎织女天河配吗?

现实中的爱情都被房子、车子、面子、票子和精子所困扰,很难不带丝毫物质目的单纯地去爱和被爱,我承认自己已经被那种情境所感染,所以我很入戏。我喜欢这电影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尽管我肉体上十分迷恋这个时代,但精神上却向往我没经历过的那个时代,那个在我看来贫穷而坚强愚蠢但可爱的时代。因此,我愿意相信那种纯那种美。

《等爱变成习惯》

从不回忆与你一起的往事,从不念起你的现在,只是记得,你在心里。 《山楂树之恋》,被称为史上最干净的爱情。是先在网上看到这样的评论,好奇心作祟,究竟是怎样纯洁的爱情呢? 我是很少看这样的言情小说或是电视剧的,但是看过的一些,总是要被其中的主人公种种的灾难与不幸所感染,并且会在心里设定自己期望的结果,然后就期待结局就是自己安排的这样。如果不是这样,或者是有谁因为变故离开,就会觉得很遗憾,本来我们就是在故事中寻找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存在的童话去满足我们不曾得到的内心,可是这些个结局,让我们原本的期待落空,让我们又不得不真切的去面对现实。起起落落中,似乎也就习惯了这样的希望-失望,抑或希望-希望的局面。 看《山楂树之恋》,不管是在哪一章,哪一节,心底并未出现那样的希望,是让人没有期待的看下去。没有在心底里安排最后静秋要和老三怎样,冲破什么样的困难在一起了。而只是顺其自然的跟着作者的感觉走。至于到结尾,老三在痛苦中离去,也未曾觉得伤心,也没有流泪。似乎冥冥中觉得该是这样的。纯洁的爱情要求的是适时的死亡。 真正让我感动的并不是静秋和老三的之间的感情,而是老三的付出,那种心甘情愿,不需要任何回报的付出。相反,静秋每次的胡思乱想,对老三的种种猜测让我觉得很厌烦。若不是她多次的犹豫,若不是她把假设当作真正发生的,那也许结局又是另一种天地。可是,却不可能跳出那个年代的条条框框的,终究是受到限制的,怨不得谁。 我们都盼望过这样的感情。希望有一个人这样的人在身边。其实并没有什么山盟海誓。老三说:只要你活着,我也还活着。若是你死了,那我就真正的死了。怎样的感情,把一个人的生命看成自己生命的延续,是的,还有一个人替他活着,让他一直存在于这个世界上。最后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并且走进了许多人的内心深处。 在书中,作者把山楂树描写成很美的一种树,似乎那种光芒是可以盖过任何一种绚烂的花朵的。而事实上,山楂树只是山间很普通的一种树,朴实无华,很难让人注意到。似乎在解释着,其实这样的爱很普通,别人的生活里同样存在。只是我们彼此的依恋,横在中间的灾难,两人的惺惺相惜让花儿盛开的更艳丽了。而我们只有在经历一番风雨之后,才会发现之前的风平浪静是那样的可贵。 我在网上看到静秋回答读者的问题。有人问到,她是怎样度过那些个日夜的,在老三离去后。她回答的大意就是她和老三在一起的时间是很少的,就没养成那种习惯,所以他走和他没走是一个并没有多大区别。 我们的爱情,到了最后,怕是都会成为我们的习惯,在我们分开的很久以后才会明白,不是陌生,不是距离,而是我们彼此都成了习惯。所以怎样度过失恋的痛苦,那就是把它当成习惯,久而久之,也就淡然了。我们对于自己的习惯总是抱着淡定的态度,我们很少会去主动改变。而爱情亦是如此。恋爱的时候,我们抱着习惯不放,我们伤心的分开了。分手之后,我们抱着习惯不放,我们把一切都看开了。老三的离开也是一件好事,不用经受婚姻的坟墓,至少留在静秋心理的印象永远是完美的。他的离去让一切成了一部哀伤的童话。爱情,若能适时地打住,那便是最美丽的。我看过一句话:当他在最爱你的时候让你走,那便是真地爱你。以前不明白,现在我懂了。爱,如此简单。只是我们让一切变得复杂而已。 不管别人怎样争论好与坏,是正常还是变态,但是,在静秋心里,是她生命中最美的恩赐了。曾经有一个男子,这样深切的爱着他,一直到永远。天上人间。

刚看完《山楂树之恋》,感觉不错,本片讲述的是20世纪70年代那种涩涩的爱情,从男女主角的演绎来看,恰到好处,只是由于都是新人的缘故,显出那么一点点的生硬,不过,总体来说还是不错的。值得顶一下。

本片从色彩来说,多以黑色为主,正是用黑色才能突出主题,也便显出当时社会的思想还不开明,虽然都倡导伟大主席毛泽东,到一直都是比较保守的。这一点无论是从社会的层次来开还是从人们的思想来看,方方面面来突出主题。

片中的人们思想都是很保守的,字里行间充斥着怕的味道。静秋的朋友怀孕,然后去做人流,静秋向朋友询问一些问题,这里可以看出,那个年代人们对一些文化的批判性,以至于在一定程度上还不能接受一些超出人都舆论范围的东西,若果有所超越,就会受到歧视,在社会上生存不下去,总之是做人要本分。 并没有抱多大的期望走进电影院,影片开始,讲述着那个年代的故事,勾勒出那个年代的画面,让我看到那个年代的无奈和社会的封建。

宣传所谓的最纯的爱情我倒没看出来,只是很肤浅的看到老3对静秋的好,静秋年纪轻轻就很懂人情世故。

平淡的开始,平淡的过程,平淡的结尾,普普通通的故事,也许正式张导想要的效果吧。

这个年代教会人太多太多的冷酷了,每个人都在一点点地强迫自己不准懦弱,不准哭了。因为现在的爱情总是和金钱、利益勾搭在一起。

那一片油菜田,那一棵开红花的山楂树,他们的身影正用现实的刺刀一笔笔地在我们心中刻画。那是最纯洁的爱情,有了“最”便有了对比,而对比的另一方便是现实的„„ 早已出来工作的老三,仍在校读书的静秋,虽说早恋,但也体验到了爱情的坚真。影片中,老三对静秋总是照顾,毫不嫌弃地对她好,愿意一辈子等着静秋。但,无论如何,老天总对他们不公平:老三最终“宁愿死,也不对心爱的人出尔反尔。”死在了白血病的手下。最后将自己的骨灰埋在山楂树下,等静秋一辈子。

但在影片中,无奈的是那时的社会,感人的是那执着的坚持和守护。这一些都值得为他们唯美的爱情心痛而泪。

《山楂树之恋》影评

——不死的爱恋

一 我愿化身石桥

泪水从静秋的脸颊滑落,滴在空中,晶莹透明,圆润光滑,集中了水的所有特质。然而,这些泪水中包含了多少人生辛酸,多少爱慕难舍,真情爱恋,又有几人能知。

影片结束时,老三神志不清地躺在病床上。床边泪眼滂沱的静秋不住地哭喊着;我是静秋,我是静秋„„。她想把她的老三换回来,却不知道怎么称呼他,于是只能重复着那句话。但是单纯的静秋啊,叫人怎不辛酸,怎不潸然泪下呢。老三正和死神进行着拉力,他何尝不想回到自己的爱人身边,但可恶的死神怎会心软,老三心中所有的滋味混乱一团,如果可以,他要和他的静秋说上一辈子。但应经没有时间了,于是他用一滴眼泪诉说了所有。

静秋,我要走了,你要好好地活着,为我们两个活着,帮我活着。我会通过你的眼睛看这个世界,通过你的心感受这个世界。

静秋,我不能陪你去看那可山楂树了,但我的魂会守在那里,你去的时候,我会在旁边看着你,你一定不许哭,你笑的样子最好看。

静秋,我说过要等你一辈子,却不想这一辈子这么短。是老天在嫉妒我们吗?这么早就把我们分开。 静秋„„

老三一直在呼唤着,唤着人,也唤着情。

有这样一个典故,佛陀阿楠路遇一少女,顿时爱慕难舍,佛祖问阿楠:你有多爱?阿楠回答:我愿化身石桥,受五百年风吹,五百年日晒,五百年雨打,只为此少女从桥上走过。

这段深情的话不正言中了老三的内心独白吗?

二 红花是血白花是情

三带着无尽爱恋和不舍的离去,留下了爱情的永恒。老三和静秋的爱恋纯洁动人,给这个物欲横流,肉欲肆虐的时代注入了一针强心剂,唤醒了人们对真情的热烈期望。说一个人伟大我们可以说他死而不灭,那么《山楂树之恋》也可以以其自身的力量而流传了。

影片开头,村民都说是革命先烈的用鲜血染红了山楂树的花朵。老三和静秋的爱情也和那棵山楂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静秋下乡回到学校后还时常和老三说等山楂树开花时,一起去看一看那火红的花朵。可见,山楂树寄托了静秋和老三很深的情感,更见证了他们真挚的爱情。

但影片结尾,我们看到那棵山楂树开的依旧是百花。山楂树曾经开过百花从村民那里可知是一种事实,那为什么有开回了白花呢?村民说开红花是因为英雄用鲜血浇灌了山楂树。那么又开回白花是不是受了静秋和老三纯洁爱情的感召呢;

白花是血,白花是情啊!

人之所恶莫过于死,所喜莫过于情。当爱情和死亡相互纠缠,将会酿出怎样的悲欢离合。有人说,文学就是将现实撕碎了给人看,那么《山楂树之恋》就是一部将社会撕碎了的影片。在情最热烈之时,浇之以死亡的冷水,试问有几人能承受得住。片中老三曾对静秋说过;我——其实不怕死,我——只是不想死,想天天和你在一起。你——活着,我——就活着,你——死了,我——就真正死了。

老三对静秋的爱超越了生死。可见人类精神的伟大,我想,人类文明之所以延绵至今,就是因为人类拥有不灭的精神。这精神超自我,超越生死。

三 一转身已沧海桑田

影片中有这样一个情节:老三伸出双手,这次不是挥手,而是伸着双手,好像要拥抱她一样。她看看周围没有人,也向他伸出了双手。两人就这样伸着双手站着,中间是流淌的河水,隔开了他跟他。她突然觉得很想哭一场,连忙转过身,飞快地跑进校内,躲在校门后看着他。

这是老三死前最后一次和静秋见面,静秋还没意识到。老三却知道以后将会发生什么,他望静秋的最后一眼是怎样的真情流露啊。他要记住爱人的样子,那样他到天堂后就不会孤单。静秋意识到的分别是短暂的,而老三却知道这将是永别。所以静秋转身跑开了,要不那浅浅的河水,怎能挡住她内心的汹涌。

他们再次见面时,老三已经,不能睁开眼睛再看一看他心爱的姑娘了。他曾经向静秋承诺过:听到你的名字,即便是我一只脚踏进了坟墓,我也会拔回脚来看看你。没想到命运之神是那么的残忍,竟让甜蜜的情话用死亡来验证。

现实中的我们,时常被匆忙的生活折磨得身心疲惫,不曾驻足欣赏一下路边的风景,不曾珍惜一段可以很真挚的感情。我们选择冷漠,习惯距离。孰不知有时候,擦肩以后,便是永别,一转身,已是沧海桑田。

编辑 | 删除 《山楂树之恋》:我的眼里只有你

麻绳 发布于: 2010-09-15 00:11

在我的印象中,这是一部最不张艺谋的张艺谋电影,全然没有当年同类型的《我的父亲母亲》中张艺谋所热衷的形式感,,即使是同样质朴的《千里走单骑》,我们也能看到千里搭长棚这样的民俗奇观,这里只有简约的色彩,拙朴的叙事,陈规的调度。其中很有意思的出现了三个母亲形象,分别由萨日娜、奚美娟和吕丽萍扮演,其实这种类型化和功能化的演员配置在张艺谋以前的电影中应该是不会出现的。用已经定型的认知度很高的演员,其实际效果就是在人物身上贴标签,能够有效降低观众对人物的认知和代入难度,从而将人物开掘力度都集中在男女主角身上。包括影片对原著的改编取舍目的也很明确,游离于主线爱情边缘的枝蔓情节全部砍掉,于是就成了一个我的眼里只有你的纯爱故事。不过一个很张艺谋的标签是始终贯穿影片的音乐,让我总有一种忍不住跟着轻唱的欲望:“我和你……”

张艺谋的电影水平有起伏,口碑有高下,但他始终是个对自己的作品保持清醒状态的人,他知道自己最终要的是什么东西,对于《山楂树之恋》来说,只有一个灵魂,那就是静秋,静秋成了,这电影也就成了。

首先,我觉得从表演层面上说是成了,静秋的扮演者周冬雨无疑将成为影片最大的受益者,在她的身上能看到这个时代越来越稀有的绝对的纯净和平和。张艺谋对女演员的挖掘和调教无疑是他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周冬雨也是继巩俐和章子怡之后我最看好的一位谋女郎,前途不可限量。由于是首次触电,我们几乎可以看到她在影片进程中逐渐摆脱青涩和拘谨的过程,而这一点也恰恰符合了剧中人的性格发展轨迹,到最后病房的洒泪而别,那被拿捏得恰到好处的隐忍中的爆发力,让周冬雨在一部影片中完成了其演技质的飞跃,当时我听到了身边观众的啜泣声。相比之下,老三的扮演者窦骁的表演则略显生硬,表演痕迹过重,用力过猛,在周冬雨面前完全处于下风。

但是,如果从剧作层面上来说,也可以说没成。《山楂树之恋》对原作的改编是采取最简单最生硬的方式,按时间和事件顺序罗列了男女主角相识相知相恋相别的全过程,时间过场都无法用电影化的方法来实现,只得用黑场加字幕的方式来硬性过度。还有就是对大时代背景的回避和淡化,让影片失去了原著中对非常时期病态的人际关系和伦理观念对人感情世界的摧残和异化的价值探讨,从而让影片在立意和视野上失去了本应具有的深度和广度,毕竟这是一部根据畅销书改编的张艺谋作品,观众理应期待得到更有力道的精神愉悦。其实以张艺谋的功力,他不是看不到这一点,他也尽量在这个框架内作出了努力,比如我印象最深的一场戏是,老三给静秋受伤的脚换绷带,而静秋的母亲在旁边用很大的声音切信封,这种现实的残酷和爱情的美好之间的反差才是这部影片叙事内在的推动力,但这样的东西在影片中太少,不足以形成悲剧力量。

剩下的一条勇往直前的爱情线,其实仔细想一下也是件挺有趣的事,虽然时代背景不同了,但两情相悦的方式还是大抵有传承的,老三最初吸引静秋靠的是唱《山楂树》,后来笼络静秋靠的是送东西(从钢笔到食物到金钱),进一步占据静秋的心靠的是时间和耐心,可以看出自从爱上静秋,老三就开始经常旷工进城了。有人说静秋和老三相爱的理由不充分,我倒不这么认为,静秋聪明漂亮,老三有钱有闲还能玩小资情调,条件既充分又必要,毋庸置疑。当然这段爱情最打动人的还是结局,老三用仅余的生命去呵护这份爱的承诺与期许,爱得越深,痛得越彻骨。

你活着,我就活着;你要也是死了,我就真的死了。 ——老三

《山楂树之恋》是一部安静得能使人灵魂出窍的电影,惜墨如金的背景音乐虚无缥缈,让人完全沉浸在影片所营造的淡雅氛围之内。拨开薄雾,是一个叫“西坪村”的乡间,引入眼帘的是老三跟静秋的影子,还有他们那流传于世间,永不褪色的爱情。

玩罢“三枪”,在票房才是硬道理的中国电影市场之下,不论外界舆论怎么施压,老谋子还是出奇制胜地放了响炮。前段时间都弄到北美去了,“天马行空”的预告片剪辑,完全能够忽悠老外们一阵子。此次,亲自操刀中式的纯爱系影片,颇有些返璞归真的意味。暂不讨论其拍摄制作的成功与否,至少在纸醉金迷,物欲横流的当下,出发点是很“纯”的。档期安排得也恰当好处,踩着《盗梦空间》的尾巴,硝烟其实已经散去;后面的几部“追兵”,距离还有段时间,依旧是老谋生算,不服不行。

《山楂树之恋》的故事基调起得很低,将一段生涩朴实的爱情始末搬上了荧幕。没有多少喧嚣欢闹,没有多少缠绵悱恻。有的只是一如既往的平平淡淡,和多次定格的甜美笑容。窦骁饰演的老三,相信他的笑容一定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影片伊始,一口闪亮的白牙就分外耀眼,诚恳、热情、真挚等的褒义词都仿佛能从这些笑容里显露出来。老三有一颗不羁的心,渴望自由自在的爱情。在维艰时代的大背景下,他既迫切地希望冲破旧政策的牢笼,又小心翼翼地呵护着静秋“循规蹈矩”的宿命。在如此矛盾与坎坷之下,想必笑容能战胜一切,至少能营造出暂时的二人世界。

静秋的笑容就稍不同于老三,命运多舛的她事事小心谨慎,时刻保持着与“错误”的距离。几乎是一见钟情地爱上了老三,她的笑容代表着幸福,懵懂爱情的滋润让她芳心悸动,但又不知所措。大多数时候,只是傻傻地接受给予,当爱的份量到了一定程度,她的笑容变得更单纯,并开始懂得去“付出”。老三与静秋,从第一次见面的笑容里开始,到最后一次离别的泪水中结束,期间错落的黑夜,见证着这段随风而去的不朽爱情。

海报上“最干净的爱情”的字样,如同石头丢入大海,一时间激起了千层浪。在充满铜臭气息,拜金主义思潮糜烂的当下,一谈起“纯洁、永恒”,大家就唏嘘不已。不是不向往,而是不相信。信仰的缺失是最可怕的,对于“纯洁、永恒”的蔑视,不屑一顾,仿佛它理所当然的只是乌托邦,是虚幻空想之下的产物。事实上,存在与否每个人自己说得都算,只要愿意去相信。

当然,对于《山楂树之恋》“无性=干净”的理论,个人是不能苟同的,这样理解也是偏差的,不负责任的。电影往往都达不到原著的煽情升华效果,“浓缩才是精华”在此时是不适用的。老谋子能拍出这么一部整体感很强,风格返璞归真的影片,算是一份能令观众比较满意的答卷了。而深究“干净”与“不干净”,“永恒”与“不永恒”,只能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挪威的森林》里,渡边与绿子放纵洒脱的爱情难道不干净吗?《新桥恋人》中,衣衫褴褛的朱丽叶与灰头灰脸的德尼,他们之间的爱情难道很龌龊吗?《巴黎拜金女》里,奥黛丽·塔图与艾尔马莱之间的爱情难道真的充满铜臭吗?就算是奥黛丽·赫本的经典之作《蒂凡尼早餐》,她不也到最后才“浪子回头”吗?可见,所谓的“干净”也好,“纯洁”也罢,更进一步的“永恒”,根本就没有一个判断的依据。爱情不是一张考卷,它不需要标准答案,它需要的只是两颗真心相爱的心,仅此而已。

老三的悲剧,似乎贴上了一般爱情电影生离死别的俗套标签。但要想到,毕竟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那么就丝毫没有理由去抱怨这所有的一切了。“我不能等你一年零一个月了,我也不能等你到二十五岁了,但我会等你一辈子…”老三的这句话,到最后的字幕也一并沿用。要是出自旁人之口,可能会忍俊不禁,但经过了100多分钟的洗礼之后,我已经彻底地被折服了。最后留在手臂上的那条疤痕,其实是烙印在内心里,早已刻骨铭心了。

等待与守候总能联系到一起,更像是天生的一对。我爱你,一辈子也许太长了,那就让爱情定格于我们在一起的每一分每一秒里吧。有永恒的等待,就有与之相对应的永恒的守候,不用去计算时间的长短,只要我们彼此相信与相爱。做人要是不相信爱情的纯洁与永恒,那和咸鱼有什么区别?

如果导演真的有野心,并且政治历史和文化环境很宽松,我想完全有可能,山楂树会是中国的《假如爱有天意》。不仅男主角的憨厚女主角的纯美有的一拼,连情节上的细致和粘稠都有那么一比。当然,你可以说《天意》根本不具备可比性,你也可以说,这纯属为张艺谋和张伟平脱罪。的确,现在看到的山楂树,实在有些差强人意,尤其是出现字幕这样奇怪的、在中国电影史(包括香港电影)上又很常见的“特效”,以及故事方面的覆水难收。

其实,张导演在电影语言上还是有些许功力的,电影里许多特写都证明了这一点。只是,光有特写是远远不够的,盯着女人看,是很直接的显示了对方漂亮,但或许这是有点令对方不适,另旁观者感到古怪的一件事。同样的电影语言,为了保持我们对“恋”字百转千回的特写期待,十分吝啬地省略了,这就更有些痴汉(哎呀,我真的不知道这个词的意思嘛!)了。以至于,整个故事可以像某种静态的毫无节奏的恋曲,让我们只好沉迷其中。

好在整个故事的细节建立在我们陌生又熟悉的时代之上。那些写不进历史教科书,但是那些从未在父母的唠叨丢弃的道理、在装破烂的小盒子里丧失活力的物件,也能透过镜头,一再向我诉说着它们的珍贵和见证。而且,这些东西,很多是可以被一代代复制甚至跟随时尚卷土重来的。比如那时候编钥匙链,我们初中也有人用塑料软管编过,只不过我们那时候更多的是几股绳子编成可以交织塑形的东西,比如心形、十字架什么的,当然,也有编进铃铛色彩多样的手链。看到的时候,就有些共鸣(别问我为什么触动心弦,哦我那受伤的小脆弱!)。当然,这些算作轮回的细节,包括我们看到的文革时才有的学习情节说话方式,都属于我们其实不常记起甚至不曾经历的“共同回忆”。

爱情需要共同回忆来引导我们,因为它在绞尽脑汁重新介绍一场我们可能似曾相识太多次的银幕之旅,何况这次的爱情更加不容得限制级,更容易失去自己的卖点。这也是为何我毫无缘由的不反感那毫无特色的隔河相抱的场面(好像病句!)。而,这段爱情还是有一处多次提及并且极为私人化的特征。这值得我们铭记。这如同星战韩索罗的那句临场发挥的“我知道”:当结尾生硬的几乎切入了琼瑶剧的场面,有人说快叫他的名字,他在等你。她没有叫出来,老三?三哥?哥?孙建新?建新?新?都不是,她说,我是静秋。你记得吗,你说我一听到我的名字,你就立刻出来看我?

这些话有太多的铺垫(剧透),一开始老三就说他们叫我三哥,你随便。后来热恋,因为害羞,即使老三要求她为自己起个“亲热”的名字,她都说以后再说。于是,最后这一段,即便有莫名其妙的爆发,也令人意想不到的感动。当然,之后《玛丽与马克斯》的一幕,便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山楂树之恋,几乎研磨了静秋被老三呵护的方方面面,我们也在静秋的身边,着实迷了一把静秋,但其实,似乎老三vs那段历史的厚重,才值得我们感动。在那个会被政策毁灭一生的时代,居然有为你等一辈子(并且客观上说:实现了)的一个人,这真是令人遐想。不过,正是这样似真似假的电影,或许毁了很多人的爱情观,这种片子碾碎了人们对生活的想象,放大了美好遗失了生活,物以稀为贵,这次我就不上纲上线鄙视国师了!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爱情

韩云信 发布于: 2010-10-02 11:48 凯恩曾经跟我说过:“在新闻界,只要标题够大,也就能够是新闻够大。”世人深谙此道理,本来平平无奇,不值一谈,只要放在新闻纸里的标题够大,也就足够吸引眼球。于是,出现了很多不平常的事情。

昨晚心血来潮看了张艺谋导演最近热播的《山楂树之恋》,与小说的平淡相比,电影只算得上平庸。一部刚从北影毕业的导演都可以拍出来的电影,本来根本就用不着张艺谋亲自动手;动手就动手了,但如此平庸的电影,根本就不应该为媒体所谈,但很奇怪几乎每一份报纸的娱乐版都争相报道这部电影,大大的标题,于是就有了大大的新闻。

看这部电影我觉得实在足够娱乐的,一边看一边报之以笑,心想:就这电影也能让那么多人“感动”,哎,现在的都是些容易流泪的人啊!

电影的镜头简单不加修饰,平庸得出奇,也难怪在大山上拍摄,要用摄像机拍摄不容易啊!

电影名为山楂树之恋,但山楂树的形象模糊,如蜻蜓点水般一笔带过,丝毫显示不出他的重要性。

电影很有深度,让人看得出奇的一头雾水,虽然数天前才看完的原著,但很可惜,在理解电影时依然很有难度。整本书25万字,字字千金,让张艺谋实在难以取舍,他想面面俱到,却面面俱缺。很多情节在我看来也是莫名其妙的,不知所云。在轻重取舍上,张艺谋是失败的。一味地用字幕来带过情节,跳跃太快了,故事背景在电影里变得不清不楚的,情感铺垫严重不足。静秋莫名其妙地喜欢上了老三,于是老三也莫名其妙地喜欢上了静秋,真是莫名奇妙的。除了静秋和老三,小说里面的其他人物在电影里面集体失声,集体变成了木头人。让我仿佛感觉到:两情相悦,爱到浓时,彼此的心只有对方,除了你世间上其他的所有一切都不值一提。

到这个时候,写了那么多,还没有回应一下题目,这要如果在小学,老师就要说你离题了。我的题目是“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爱情”。《山楂树之恋》表现的所谓“纯爱”,也正如我所料:这与纯爱有什么关系呢?不知道。这种纯爱就是我们所需要的吗?哎!可笑!这根本还算不上爱,顶多是青春期,男女荷尔蒙过多的体现。

用了大篇幅的文字来说一部电影的不是,真有点对不起,不过没办法,这电影就是该骂。

轮到本文的重点了,《山楂树之恋》就不继续说了,恨铁不成钢啊!在看《山楂树之恋》前,我还装作很有文化的看了一遍王家卫导演的《重庆森林》。一般人,特别是白领为了证明自己是有文化,有水平的,就会说自己喜欢看王家卫的电影,因为这样显得自己有品位。而我,并无此意,我喜欢流行音乐,只是偶尔听一下古典音乐找寻些不同的感受。看《重庆森林》就属于这种情况,要放在从前,我是不会看王家卫的电影的。

1小时40分钟下来,没看懂王家卫想要表达什么。或者说,虽然看懂了,但不知道如何用语言准确表达,所以下面所写的可能会流于形式。但总的说来,我挺喜欢这部电影的。

一方面,对白太精彩了,我是一边看一边赞扬它对白的精妙。我最喜欢的是梁朝伟的几段独白。“„你知不知道我想骂你很久了,你变了很多呀,做人要有性格嘛,不管她回不回来,你也不应该改变你自己嘛,你自己好好反省吧。‟ 看着它哭的样子,我觉得很开心,因为无论它的外表怎么变,它仍然是一条多愁善感的毛巾。” 一条毛巾而已,呵呵。想了解这点的最好去看一下电影,这里就不一一列举。

另一方面, 在《重庆森林》里,一开始你很难从镜头中理解王家卫的”爱情”,但只要你用心去看,会发现《重庆森林》是一部很贴心的电影。站在男人的角度上看,真要把心放到了一段感情上,难免会做出和金城武和梁朝伟同样的傻事。对金城武而言,女朋友在4月1日跟自己分手,只因为女朋友叫阿May,喜欢吃凤梨罐头,而自己出生在5月1日,竟然在1个月里每天吃一罐5月1日过期的凤梨罐头。如果30天后阿May没有回心转意,这段感情就会过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在什么东西上面都有个日期,秋刀鱼会过期,肉罐头会过期,连保鲜纸都会过期,我开始怀疑,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东西是不会过期的?”而梁朝伟,习惯在女朋友离开后在家里对着一切与女朋友相处过的物品,肥皂、毛巾、毛公仔自言自语,倾诉心事,那个情景孤独又忧伤,让人心酸。

看着金城武和梁朝伟所演绎的失恋的男人,我觉得心里面酸溜溜的,体会那两个男人的心,不禁想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爱情呢?两个失恋的男人存在共同的一点,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到某些物品上,以此寻找心理上的寄托。或者可以这样说,其实在生活中,爱情并不是必须的。我们只是想在其中找到某些依托,仅此而已。我们可以在许多物品上找到寄托,而如果是这样的话,爱情又有什么用呢?

第四篇:山楂树之恋

奢望

“我不能等你一年零一个月了,

我也不能等你到二十五岁了,

但是我会等你一辈子。”

一句话,一辈子。《山楂树之恋》剧末偌大的荧屏上只是这一句话,空旷如斯,心又止不住地疼,眼角尚未蒸发的水汽又缠缠绵绵地裹挟住脸庞。模糊中仿佛又看见老三瘦削的背影映在灯下,他一个字一个字在发黄的纸上写下这句话,如刻下一个又一个深深的伤口,字字泣血。

如此美好的男子,一颗心未经俗世沾染,只知为所爱的人付出,只为她如花的笑靥。我亦盼望能有一人站在水边,掌心躺着一枚糖,说“不是孩子就不能吃糖了吗?”眼底是藏不尽,数不清的笑意。可是柴米油盐的现实终会磨平曾经少年的温柔,锅碗瓢盆的生活终会腐蚀昔日爱情的热烈,我亦知道我的盼望只是奢望,如此这般的老三也只能活在电影中,活在记忆里。

可是我依旧固执地奢望……

奢望傍晚时分倦鸟归巢,我会如静秋般喊老三回家。田间小径,一大片一大片浓浓燃烧的油菜,在风中低头微微笑。我只会跟在他的身后,看斜阳在他瘦削却宽阔的肩头静静流淌,不愿上前与他并肩,因他这般美好,静静地看着他的背影便已足够。若他一回头,我便只嫣然一笑。

奢望盛夏时节蝉声聒噪,我会如静秋般有一个肩膀让老三枕着安然入睡。他刚游完泳的发梢还滴着水,散发着薄荷般清新的香味,嘴角轻轻上扬,像抢到糖果的天真小孩。我知道醒来后他会问为什么不叫醒他,而我只想拥有此刻的宁静时光。流水潺潺,仿佛低声絮语天长与地久的承诺。我不要天长地久,我只想此刻。

奢望我会为他编金鱼,看他郑重其事地挂在钥匙上,奢望他浓烈爱意的目光如岩浆般覆在我身上,此生我便只成了他的琥珀,别人轻轻一碰就会碎。奢望当我声嘶力竭地喊他的名字,他的一只脚即使跨进了坟墓也会回头看我……

可这终究是奢望。三毛苦苦守候三十一年才等来一个荷西,却被海水吞没;爱玲一心记挂她的才子胡兰成,亦始终盼不来岁月静好,那一句“我怕是今后再也不会爱上什么人了,只能是凋谢了”道出心中早已青灯古佛,提前衰老。

这又怎样?纵然一切爱恋敌不过时间,敌不过距离,敌不过人情冷暖,我还是奢望。“我自倾杯,君且随意”,我始终相信,有朝一日,有人对我说,跟我来,四周纵然天地茫茫,道路悠悠,我却别无他路,唯有跟随……

第五篇:山楂树之恋)

说不出结尾的故事,唱不完的歌

“等你爱上谁了,你就会知道世界上有那么一个人,他是宁愿自己死都不会对她出尔反尔的。”

——《山楂树之恋》

如果每个人都能有那么一部电影是属于自己的,我想我终于等到了。别人会问你相信这样的故事么,我会点点头,他是那样真实的,存在。

《山楂树之恋》,这是张艺谋的春天,他摒弃了数字技术的运用,也没有十分突出地表现画面的唯美,努力用一种简单而素朴的基调去表现这个爱情故事的单纯和感人,这是山楂树的春天,开红花的山楂树,这也是那个充满革命激情的春天,曾经一个浪漫、悲惋的爱情故事,它被誉为“史上最纯爱情”、 一个真情奉献、倾心之作,在商品社会的今天,无疑不让我们感受到那久违的纯真。

几千万“山楂迷”翘首以待。一个真实的故事,让千万人感动落泪。犹如那红红的山楂,火热、好看而又酸楚。他带给我们的是一首初恋之歌,企图唤醒那曾经散落在民间的,简单、真实,如诗一般的爱情故事。

在我的记忆里,上一部触人心房的是姜文老师拍摄的《阳光灿烂的日子》,《山楂树之恋》也是50年代时期青年的恋歌,所不同的是前者表现的是那个年代青春的狂野和爱情的骚动,《山楂树之恋》的爱情更为朴实、真挚,更像是一场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也是它的升华。

每个人心中多有自己的“山楂树之恋”,那就是我们记忆中的初恋之歌,虽然青涩,但是真实感人。成长于50年代的第三代导演张艺谋除了有那个时代的烙印外,同样心中也有着自己的情感故事,而他试图通过这样的讲述来唤醒人们心中所谓的“纯爱”,影片中没有“床上戏”,没有火爆的场面。记得在影片开映典礼上,张艺谋向观众讲述了一个离奇而又真实的恋爱故事:一个男生一直很爱慕一个女生,但是他一直不敢告诉对方,终于有一天他忍不住鼓起勇气上去亲了一下那个女生,但是那个女生跑回家对她母亲说“妈,我怀孕了”。也许初听我们会发笑,但这何尝不是我们曾经走过的我们很多人认为最珍贵的路程呢?张艺谋何尝也不是一语双关,初恋情结主题表现,讲述那个年代人心的单纯,对待男女之事的保守但却也不失浪漫。也许曾经在少男的心中都出现过一个身穿白衣的清纯少女的形象,而《山楂树之恋》老三心中的少女形象是穿着一身红衣的少女,在山楂树的辉映下,白色变成了红色,他们的恋爱没有现代爱情故事中热烈的床上戏,甚至没有亲吻、拥抱。但是主人公老三用他那个年代的方式诠释了一个好男人的形象,这个爱情故事的诞生仍然有他深刻的时代背景。

影片努力让人回想起那个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红色时代,那是一个带有理想主义时代。知识青年满怀着革命的热情,将自己的青春投入到了农村建设当中,他们的到来给枯燥的农村生活带来了一丝亮色。那个时代的人单纯而热情,满脑子多是“毛主席”的教导,在严酷的政治宣传下,人们高唱的是“天大地大不如党的恩情大,爹亲娘亲不如毛主席亲”。影片里有了大量的充满了那个时代一颗红心向太阳的“碎片”记忆符号,如一开篇讲述山楂树的革命故事,烈士鲜血浇灌了白花;知识青年落户生产队长家的温馨场面。

也就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为主人公静秋和老三的相遇提供了契机,同时也为这样单纯的恋爱创造了氛围,“革命,改造”是这这些知识青年的时代的使命。影片里右派分子后代的静秋的使命就是通过改造能争取留校,老三则是一个地质勘察队的热血青年。和现代消费社会不同,那个时代的青年是有使命感的,他们

更多是为时代感召,开口闭口“毛主席教导我们”,似乎毛主席的教导也会成为他们爱情的行动纲领,而他们之间不敢做出丝毫越轨的举动。而现代社会的青年是往往缺乏使命感,更多追求刺激、娱乐,欲望主宰了他们的灵魂和肉体。

老三所带给我们的感动之处在于他的怜香惜玉,他给予静秋的更多的是来自心底深处最原始的关爱。静秋则是一个傻傻的女生,在少女懵懂爱的驱使下,她更像是一只被呵护的小鸟。他们之间的爱就这样悄悄地诞生了,来不及回味就随风而去了,而那个虚无的王子也就变成了故事。而这场没有结尾的爱情,会留在每个人的心中,让我们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从另一个方面说,影片的叙事简单又朴实,通过一些小小的细节片段描述静秋和老三的相遇、相约、相恋。在生产队长家里的相遇,两人一见钟情,埋下了爱的种子。老三用一支新钢笔换取了静秋手中的一支旧钢笔,也换走了静秋的心。影片还巧妙的用了打字幕的形式进行故事转场,每一幕,每一次变化,每一次曲折都牵动着观众的心,我们已经过了相信王子与公主的童话的年龄,但我们总希望有情人终成眷属。

然而,故事的结尾,静秋穿着和山楂果一样鲜艳的红衣服,出现在奄奄一息的老三的病床前,“我是静秋”,“我是静秋”,“我是静秋”,“我是静秋”„„一声声呼唤,静秋泣不成声。

“你不是答应我,一听到我的名字,你就会回来吗?”

“我是静秋”。

“你看,你不是说我穿红衣服好看吗?我穿着它来了,我穿着它来看你了。” „„

弥留之际的老三听到静秋的呼唤,他已经不能说话,闭着眼睛的眼角流出泪水。这也许就是爱的约定的兑现。这是一颗催泪弹,但它不是对那个年代爱情的终结。

静秋慢慢抬头一看,老三病床的天花板上,有静秋和老三在照相馆照的那张笑嘻嘻的“友谊照”,原来老三在病床上,天天“仰望”着静秋。看到照片时,我突然想起拍照事两人默契的搞怪,泪中有笑。每个走过那个年代的人,都好像回到昨天,那个山楂树的春天„„

有人批判“别拿无知当清纯”,尽管如此,这个表现“纯爱的故事”还是唤起人们曾经心中的藏着类似的单纯和真诚。爱的方式有很多种,和那个年代相比,现代的人爱情里掺杂了太多的杂质,太懂得不信任和不珍惜。而《山楂树之恋》让我们看到那个年代的爱情,也启示着我们,珍惜现在的生活,珍惜身边爱你和你爱的人。

《山楂树之恋》,一个说不出结尾的故事,一首唱不完的歌„„

姓名:赵月容

学号:20090399

班级:09级艺术设计学

上一篇:公司用水用电安全下一篇:公司实践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