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楂树之恋电影观后感800字

2024-05-09

山楂树之恋电影观后感800字(精选5篇)

篇1:山楂树之恋电影观后感800字

爱是那么多,时间却是那么的少,尽管静秋与老三的爱是那样苦短,但他们的爱又是那样绚烂。自老三去逝后,每年的五月,静秋都会到那棵山楂树下,跟老三一起看山楂花,在她看来,那树上的花比老三送给她的花更红,更艳,因为那红艳的山楂花,流动着老三那殷殷的血液。十年,二十年,三十年,老三的殷殷血液,伴着老三的爱,激情巡回地在静秋的血脉里流动着,那流动的爱永远滋润着那红红的《山楂树之恋》……

老三和静秋的灵魂是同一个版本的。所以,老三能慧眼识静秋。那时,静秋不过是一个18岁的傻里傻气的小女孩。他就已经看得懂她的灵魂深处。所以,我说静秋是不孤独的。因为,有很多聪慧如静秋的女孩,一辈子都没有遇到过老三。

我感动于老三的爱,爱得如此热烈,如此伟大,为了爱人的幸福如此克制,这样的男人,没有什么豪言壮语丰功伟绩,这样的爱,没有大起大落惊心动魄,却以真挚纯净,含蓄温婉的姿态,如清洌的山泉一样温润的流入心底,老三虽然死了,但是相信不会留有遗憾,爱就爱了。即使他在云端,她在大地,毕竟他们曾经相遇了,正因为此,他才会永远守候在静秋身边,从不曾离去,伴她一生,他们的爱情才得以永恒,这样一份超越生死,超越肉体的精神爱恋,才能够被称之为史上最干净的爱情吧!

我无法用语言来形容老三和静秋的那种痛彻心扉的爱情,尽管老三和静秋已经离我们很远很远了,现实生活中也很难再有这样真实的故事,在当今物欲横流,情感泛滥,爱情贬值,视婚姻如儿戏的社会里,生活中有太多不灭的残酷,太多的杂质在摧残着爱情的本身,正因为此,这个故事才会让我们对单纯,真挚爱情的向往!

静秋说过:能为别人故事感动的人,心自然就是年轻的。

我完全理解静秋面对爱情的那份惊喜与惊慌,包括她的无知与可笑,那一份矜持,那一种禁锢。

幸好静秋是幸运的,她遇到了老三。那是个现实中难有的真男子啊,是每个女人心中的梦。他用他补实的深情的爱,呵护着静秋,疼爱着静秋,他就像在爱着自己的生命一样爱着静秋,不!也不对,应该说他爱她,胜过自己的生命。他的爱,像高山一样高,像深海一样深,默默地把她托在自己的掌心里,装进自己的胸膛里,疼着,爱着,舍不得让她受一点点伤害,容不得她受一丝丝委屈,为着她,他奔放着自己,燃烧着自己,为着她,他也克制着自己,压抑着自己。他的爱,没有半点的自私自利,他的爱,博大精深,哪怕后来他死了,这份爱,也将深深地刻印在静秋的心坎里,刻印在千千万万人的心里。我想,每一个看过该影片的人,都会在不知不觉中,醉在老三的这份至纯至真的爱情里。

虽然已过了那种风花雪月的年龄,但看完这部影片,内心深处仍触动很深。为这份纯真的爱情流下眼泪。

我以为最后的画面应该有那像血一样红的三楂花盛开或者怒放,但到片尾字幕渐渐淡出都没有出现我想象的情景。我有些怅然,但我还是要感谢张艺谋的这部电影,它能暂时舒缓一下我们浮躁的心灵,让我们能有一小会儿时间穿越时空,怀念那个简单、青涩而充满激情的年代……

这部电影真实、典型和唯美地反映了上世纪70年代人生活的原质,对比今日,不由令人感叹:我们曾经竟然那么干净地生活着。这是如今虽然繁华却无法企及的东西。在当今物欲横流的世界,使人不由深思:除了金钱和肉体,情感对于人生,甚或对于这个世界,究竟意味着什么?有多大的价值和意义?

总之,张导的这部文艺片,给我们沉闷麻木的生活带来一丝清风,值得观看。真正的艺术,都必须是真诚的。真诚的情感,会穿越时空,沁人心脾。能做到这一点,实属不易。

篇2:山楂树之恋电影观后感800字

最令我感动的有这么一幕。有一次,静秋在学校打工做水泥地坪的工作,却没有钱买胶鞋,脚被灼伤了一层皮,老三见状,要带静秋去医院,静秋不肯,老三急了,就用小刀在手臂上划了一道长长的伤口,红色的血不停地往下滴,静秋不敢违抗,只好去了医院。由此可见,老三是多么地深爱静秋啊,他什么都愿意为静秋做,出生入死也不在乎,自己的生命完全是由静秋主宰,多好的男人啊,多么忠厚的男人呀!

可是,静秋的妈妈却不同意两人交往,说必须等再过一年零一个月才能正式交往(静秋在学校实习期间,还没有转正),要等到二十五岁才可以结婚。在这段期间,老三患上了白血病,当老三知道自己身处死亡的边缘时,便给静秋买了一张红色的布料,还留下了他们的最后一张照片。从那以后,老三便静静的离开了静秋,静秋也忙自己的学业,再加上妈妈的阻止,就再也没有见过老三了。其实,老三一直在忍受着白血病的折磨,出血不止,紫癜处处。当老三停止呼吸的那一时刻,静秋才知道老三的事情,她哭着赶来,嘴里不住地呼唤着“我是静秋,我是静秋啊!”在那一声一声的呼唤中,老三滴下了最后的一滴眼泪,永远地离开了他深爱的人。

篇3:山楂树之恋电影观后感800字

一、男主角形象的延续及变化

我们先来看电影《我的父亲母亲》和《山楂树之恋》这两部电影在塑造男主角形象上有哪些相似之处。

首先就是两位男主角的爱情进展比较顺利,阻力较小。不管是老三还是骆老师在女主角那里都是我的眼里只有你,而且他们也没有竞争者。电影《我的父亲母亲》里,在骆老师来之前和之后,本村最漂亮的姑娘招娣居然没有一个追求者。和招娣恋爱及后来结婚,骆老师父母那边根本不存在家庭反对等情况,招娣母亲这里也只是说说而已,而且后来还出现让招娣母亲帮助女儿实现愿望,让村里人带话到城里告诉骆老师招娣生病的情况。这些都无疑直接促成了骆老师和招娣的美好姻缘。而在《山楂树之恋》里,老三也没有碰到竞争对手,老二长林就是一个对静秋没有一点想法、忠实履行着帮老三给静秋送核桃的任务的人。静秋的学校也没有出现一个对老三有威胁性的人。可以说,不管是在乡下还是县城,老三都没有遇到任何来自同龄人的竞争对手。在静秋母亲那里,反对的声音较招娣的母亲是要强烈得多,但这也只是时间上的等待的问题,如果老三没有生病,他是可以等到那一天的。

在这两部电影里,我们还可以发现,两位男主角家庭背景都是虚化的。老三和骆老师的家人几乎没有呈现,对他们的恋情没有任何阻挠行动。在《我的父亲母亲》里,我们只知道骆老师——骆长余来自县城,毕业了在家没事干,看见别人敲锣打鼓喊人报名,也就报了名,后来被分到了三合屯当老师,来之前其家人没有给他成亲,也没有人提亲等这些情况。而且对后来他娶一个农村姑娘,一辈子要扎根农村,也没有任何阻挠行动。在《山楂树之恋》里,关于老三家里,我们只知道这些情况:老三是高干子弟,家里还有个妹妹,母亲是走资派,四年前跳楼自杀了。父亲一开始被打倒,但后来父亲又被恢复工作了,还有他父亲让他弟弟写信,要老三回省城去,还说家里要给他介绍对象等。这些都是通过老三的叙述来交代的。后来,老三在县城里生病住院,他们也没有出现过。陪伴老三的也只有静秋。直到电影的最后,在老三临终前,电影才让我们看到了老三的家人。不过,无论是对于静秋还是我们来说,这些都只是一群面目模糊的身影而已。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两位男主角在形象上的不同点。看过电影《山楂树之恋》的观众可能都会对老三的阳光帅气印象非常深刻。而相比于可以作为青春偶像型的老三,《我的父亲母亲》的骆老师却不会如此这般打动我们。他是那般的朴实憨厚。在看完电影后,不少观众都预测,窦骁以后的星途肯定远会比《我的父亲母亲》中的“谋男郎”郑昊要走得好,后者多年来几乎是再无声息。

两个人追求女孩子的手法不同:骆老师是送了一个发卡,而老三基本上送的都是很实用的东西,从灯泡、钢笔、到核桃、冰糖、一百块钱、运动衣、胶鞋、脸盆等。老三说他们地质勘探队,野外工作工资高,这点不算什么。和那时很多人相比,和骆老师相比,老三都可以说是经济宽裕,出手阔绰。

另外,两个人追女孩子的地点不同:一个发生在农村,一个在县城。《我的父亲母亲》的故事是发生在1958年的三合屯村。骆老师自从来到这里以后,基本上都是呆在这里。他没有什么特殊待遇,吃的是各家各户的派饭,住的是村政府。除了一次因为右派的问题离开村子到了县城,其他时间都是呆在三合屯,因此和招娣的故事也都是发生在这里。在电影里,村子似乎受外面的影响较小,即使骆老师被打成右派,村里人说起来也像个传说,并没有因此改变对骆老师的印象和态度。而电影《山楂树之恋》里的老三,却不在村子里住,他有自己的野外工作世界,村子也只是他偶尔停留的地方。电影中老三和静秋发生在村子里的事情不多,老三追静秋故事大都发生在县城。电影《山楂树之恋》里的县城,从医院到学校都是一个个复杂的小社会,那些阴暗的事情通过静秋妈妈那里说出来,比如很多人眼红静秋的留校,都等着她出点事,在学校里要好好表现等。静秋的妈妈在医院里被训斥等,老三和静秋在县城里不敢走在一起,怕被人看见影响静秋的前途等。

在《我的父亲母亲》里,电影除了叙述骆老师与招娣相识相恋的爱情故事之外,其实还间接勾勒了骆老师的事业追求这条隐线。骆老师义无返顾地从城市到乡村去任教,扎根于农村,任劳任怨地一教就是四十年,即使校舍一直没换,即使这几十年只有他一个老师,即使自己生活贫寒,他都没有后悔自己当初的选择,没有放弃自己教书的职责。他还将自己唯一的一个儿子送到了师范学校,希望儿子毕业后能接自己的班。为了翻修校舍,他四处借钱,最后昏倒在路上,心脏病发作去世。可以说,电影里的骆老师是鞠躬尽瘁,以身殉职的。而《山楂树之恋》呢,电影里我们只能看到老三与静秋这条爱情线,而在其事业或精神追求方面,我们不仅看不到,而且还容易引起误解,比如就有观众指出自从爱上静秋,老三就开始经常旷工进城了。当然,这也并不准确,因为电影字幕上这样交代过:“老三常在二队加班,以换取轮休和静秋见面,这种悄悄的约会,一直持续到第二年夏天。”但该休息时却不休息,那么,加班时会不会影响工作呢?应该会吧,但看上去老三似乎是不以为意的,至少电影没有向我们呈现老三的事业心和精神追求这一面。静秋似乎就是老三的全部世界,而且从长远来看,也许就是这加班和约会的连轴转,慢慢就侵蚀了老三的身体,使得一个经常洗冷水澡的小伙子身体免疫力变差,也许我们可以说,老三最后患上白血病与他经常得不到休息应该有一定的关系,毕竟在二队的人也不少,为什么就偏偏老三得上呢?所以从一定角度上说,老三是为了爱情奋不顾身,将自己的事业和未来都牺牲掉了。

二、电影文本比较分析

我们先从电影文本出发来看看产生两位男主角在形象为什么会有较大差异。不少观众对《我的父亲母亲》中的“谋男郎”郑昊印象不深,而《山楂树之恋》里的“谋男郎”窦骁却打动了不同年龄阶段的观众。我们感觉张艺谋在《山楂树之恋》里,是打算要通过形象来打动观众的。而在《我的父亲母亲》里,张艺谋的关注点似乎并不在这里。也许我们可以这样说,《我的父亲母亲》里骆老师靠的是自身的文化气息吸引招娣,而《山楂树之恋》里的老三就是靠其阳光帅气的外表首先打动静秋和观众的。有一些观众在看完电影后,总觉得电影的前面部分缺少铺垫,也就是说老三和静秋的爱情发展太快了,“静秋和老三从相遇到相爱,过程太迅速,几乎见第二面就确认了恋爱关系。而此时离电影开始不到10分钟,这样的爱情的确有点猛。”[1]在那种年代,彼此才见了几面,静秋就同意让老三拉手了,就同意让老三来车站接自己回家了……其实,他们关系的神速发展也符合电影的逻辑,那就是静秋对老三一见钟情,在看见老三那种让人帅气的灿烂的笑容后,就卸下一切戒备,甘心让自己的情感压倒理智而向老三投降。所以也就有了那不可思议的听从,在河边刚说游泳衣这么难看、怎么穿呀的静秋,会又乖乖地穿上游泳衣,会在人来人往的大街上同意坐在老三的自行车前梁上……

在电影《我的父亲母亲》中,骆老师只有唯一的一次表明自己心意的行为,就是送给招娣发卡。那发卡看上去应该不贵,而且也不实用,不像老三送给静秋的东西。而老三送静秋的东西,像灯泡和钢笔是为了静秋更好地写材料,不费眼睛。送一百元钱上是省得静秋在外面干粗活,而送核桃冰糖是为了静秋妈的身体,送油条、面窝是为了讨好静秋的弟妹……这些一方面是出于心疼静秋,另一方面也是表达自己爱意,让静秋后顾无忧,让自己的爱情更畅通无阻。

有评论说,《山楂树之恋》简直可以作为现代小资赢得女生的教科书,“《山楂树之恋》一片讲述的就是一个‘富二代’如何泡妞的故事:老三充分使用了金钱攻势与大城市的公子哥做派,轻而易举地就征服了一个生活在小县城的,而且家庭条件并不是很好的中学女生静秋。”[2]此说虽然夸张了些、难听了些,但电影的确有导致这些误解的倾向。也许,电影是想通过这些隐秘地传递出纯净的爱情也是要考虑日常柴米油盐的。而《我的父亲母亲》中的浪漫也许是“此曲只有天上有了”。从某种角度来讲,《山楂树之恋》可以说是我们现在这个时代的爱情隐喻。

在《我的父亲母亲》里,农村单纯的人际关系和政治的边缘化背景都可以让骆老师和招娣的爱情能够免受干扰和冲击。而在《山楂树之恋》里,城市里的政治风云变幻,家世背景的差距,都可能导致他们的爱情流产。像静秋的妈妈说的那样,“你出身好,可能不能理解我们这样的家庭。”对于老三说的他能理解,他愿意等静秋一辈子的话,静秋的母亲却在老三走后这样对静秋说:“容易说出口的话,最不结实,张口就是一辈子,兴许啊,只热乎一阵子。”当然我们不能按照静秋的母亲的逻辑来定性老三就是“朝三暮四”那种类型。老三对静秋还是很负责任,很为她长远考虑的。在高护士的宿舍里,老三克制自己对静秋的欲望,为了静秋以后婚姻的幸福,放弃这其实是他人生的最后的一次机会。还有希望静秋不要为了自己死了而有什么不好的念头,对静秋说的那句,“你活着,我就活着,要是你也死了,我就真的死了。”这些都让我们为之深深动容。但那些都是老三在知道自己将要死的时候的所为。“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我们无法看到老三如果没有绝症,会不会等静秋一辈子,爱静秋一辈子。特别是政治上的风云变幻会将他们席卷到哪里,也许都无法预料和左右。文革快结束的时候,老三死了,也许他的死就是一个政治隐喻。在特定的时空背景下,两部电影男主角最后的归宿也由此可见一斑:骆老师是和招娣相守一辈子,而老三却无法和静秋执子之手,与之偕老。

三、深层原因分析

我们知道,这两部电影中间隔了十年时间,男主角形象的延续及变化也许都可以从这十年的变化里,包括导演的创作理念、观众的爱情观的变化里找到一些线索。

当年张艺谋在拍《我的父亲母亲》时曾这样说过:“一个纯朴的姑娘爱上了一个年轻的男人,一爱就是一辈子,他们的爱情很真诚……这是我第一次用诗意、浪漫、抒情和单纯去表现一个时代中的爱情故事。”[3]十年之后,张艺谋对《山楂树之恋》这样说:“我也是头一次这样拍,其实这样拍也要跟自己斗争,因为我通常都是强化视觉,愿意比较夸张的,实际上要让自己静下来,要让自己心平气和。拍一个这样朴素的片子是自己需要做到一个很心定的程度才可以。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我只是希望拍一个纯真的类型,希望拍一个娓娓道来的戏,希望传递出一种久违的纯真。”[4]

为什么在十一年前就拍过“诗意浪漫抒情”的张艺谋,在十年后再拍同样题材,却“要与自己斗争”?也许像他自己说的,是因为以前的他“强化视觉”,但在拍这样“朴素、干净”的爱情时,要努力让自己心平气和。不过,如我们之前所述,相比与朴素和单纯,电影《我的父亲母亲》里的爱情其实还要比《山楂树之恋》更强烈和突出些。一个与世界几乎隔离的故事背景让骆老师和招娣的爱情能够免受干扰和冲击,而他们之间物质的贫乏也会让他们的感情基础更纯粹。而《山楂树之恋》呢,如果褪去那个时代的外衣,它几乎就可以看作是一部原装正版的爱情偶像剧,有帅哥有美女的偶像路线,物质与金钱攻势的追求套路,深知充满了生离死别的韩剧范儿,何谈朴素呢!张艺谋在海选女主角时曾说过:“现在的孩子越生越难看,漂亮姑娘都不和帅哥生孩子,全去找煤老板、有钱人、老男人。所以现在的90后,真长得不行。”[5]那么,我们的静秋之类呢,不是也最终被老三这样的有钱又有闲的小资俘虏了吗?如果我们顺着张艺谋说这段话的逻辑来推理的话,那就是张艺谋更认可这种漂亮姑娘找帅哥的路线。所以他要找个讨人喜欢的窦骁来出演也就不奇怪了。这难道就是他认可的纯粹的爱情?张艺谋也许是看到了韩剧在中国的广大市场潜力,想让自己的电影来博一把,“虽然这部作品的故事发生在上世纪70年代,但我的目标观众群体还是被称为80后、90后的新一代年轻人,这部电影所展现的可能‘以死相换’的爱情,对这个时代的年轻人的爱情观和婚姻观,相信都会有所触动。”[6]众所周知,80后、90后的年轻人对韩剧是最热衷的。而且电影在制作和发行过程中,借助小说原本的网络元素及影响力、故事发生年代的元素等等,把网络一代、网络一代的父母全部拉入影院的努力和营销策略,都直接促成了影片票房上的成功。

在没有找到周冬雨主演静秋之前,张艺谋曾经半开玩笑地说,难道90后,就找不到一个纯情的女孩子了么?在说这些话的时候,他可能还没有意识到,为什么他会找不到纯情的女孩子?那也许是因为包括他在内的影视人士所拍的某些电影,已经成为这些90后孩子成长环境中的一部分。也许就如有的评论所说的那样:“老谋子没有反省的是:包括他在内的影视人士所塑造的影视力量,在扭曲纯真爱情方面“功不可没”。画面上少了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承诺,少了贫贱不移、生死契阔的相守,有的只是大款大官与靓丽美女营营苟且的活色生香,有的只是经不起任何外在诱惑更遑论雨打风吹的聚散分合。终于,简单而纯朴的爱情成为世间稀有物,而宣扬简单而纯朴的爱情的电影也成为世间稀有物。”[7]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许对于张艺谋而言,艰难的不是找一个静秋这样清纯的女孩,而是拍一个最大限度满足商业利益的电影。

佛家偈语云“心不动风动”,也许变的并不仅仅是张艺谋的内心,还有我们这个时代及这个时代的爱情。关于张艺谋电影《山楂树之恋》中的男主角,评论界和观众基本上形成了这样两种争执:一种是把老三看作情圣。“老三是一个完美得无可挑剔的男人,他优雅俊朗、正直善良、细心温柔、执着热烈、敢爱敢恨、多才多艺,既有文人的气质又不乏果敢和英气……”[8]而另一种是把老三等同于有钱又有闲的小资。为什么一部电影会产生这么大的分歧,可能还是因为观众的爱情观不同从而导致对电影的阐释出现了分歧。相信真爱的人往往会在其中看见纯洁的爱情,而习惯以物质利害、欲望纠结来打量爱情的观众便更趋向看出其背后的矫情和龌龊。“80后没感觉,50后看哭了”。有一位50后观众一边流泪一边对记者说,“这种电影太少了,在现在这个物质的社会,年轻人崇尚房子、票子,心浮气躁,这部影片能改变他们对爱情的认识。”而一些80后在看过这部影片后表示,“可能是那个时代的爱情离我们太久远了,所以没有特别的感受。”[9]在这个人们已早已不谈论理想、爱情以及真理的时代,当爱情已经成了奢侈品,看这部电影没感觉的80后、90后年轻人应该不会是少数。“你的柔情我永远不懂”,那种纯真的柔情只有那个年代的人和喜欢那个年代简单爱情的人才能领会到的吧。

四、结语

“浓墨重彩”一直是张艺谋电影很擅长的艺术语言,电影《我的父亲母亲》里,张艺谋用他油画般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那个时代单纯的爱情。而十一年后,在电影《山楂树之恋》中却让我们看到了他对返璞归真的追寻。电影里,我们已经很少会看到被渲染后的大红大绿了,取而代之的是来自生活原色调的青山绿水。但这种转变却不能保证电影的纯净和里面爱情的纯粹。从两部电影的男主角的形象的延续及变化里我们只能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张艺谋拍《山楂树之恋》,也许只是为洗消近年来自己所拍片子尤其是《三枪》给舆论造成的“恶俗”印象,为挽回自身形象和品牌效应而进行的一种努力,但经过商业浸染的张艺谋想再回到那时的“不食人间烟火”看来是不大可能了,他的回归也只是挥手和过去作的一个“苍凉的手势”罢了。

[1]常雄飞.《山楂树之恋》:张艺谋总让我们笑场 http://ent.163.com/10/0909/14/6G56CA1F00032DGD.html 2010-09-09

[2]郎启波.山楂树,它不是一部纯洁的片子http://opinion.china.com.cn/opinion_80_4080.html 2010-09-21

[3]1999年电影代表作:《我的父亲母亲》http://ent.hunantv.com/d/x/20081210/134611.html 2008-12-10

[4]《山楂树》看片获好评 张艺谋打赢口http://ent.sina.com.cn/m/c/2010-09-03/10433074833.shtml 2010-09-03

[5]张艺谋:漂亮姑娘爱找有钱煤老板 孩子越生越难看

http://www.westtimes.com/2010/0810/4MMDAw MDAxNTg4MQ_2.html 2010-08-10

[6]张艺谋闹剧之后回纯情老路挽口碑 http://www.china.com.cn/info/men/2010-09/03/content_20856405.htm 2010-09-03

[7]一个时代的爱情隐喻h t t p://b j y o u t h.y n e t.c o m/a r t i c l e.jsp?oid=69494118 2010-09-26

[8]山楂一样的爱情:揭秘《山楂树之恋》http://news.ifeng.com/history/zhiqing/xiaohua/detail_2010_09/13/2499524_3.shtml 2010-09-13

篇4:山楂树之恋电影观后感800字

白血病,一个稍显恐怖的字眼,却成了影视、文学作品里最具煽情效果的催泪剂,和它联系在一起的人或事,总会得到同情,得到眼泪。具有讽刺意思的是,本人还 以此为素材,在读高中时,写过一个患白血病的女孩和一个男孩的故事,结果当然是其中的女孩因患白血病,在两人还 未履行一事先的约定的时候,去世了,留下的,只是男孩的眼泪和悲伤,比起静秋的悲伤有过之而无不及。更具讽刺意味的是,这篇文章最后还 被堂而皇之的发表在了某省一名为《北方作家》的杂志上,现在想来,惭愧顿生,令人汗颜啊! 不过,现在想来也有些怪自己,如果当时自己多上上网,说不定就可以从网上认识张艺谋了,说不定我就可以把这个故事让他拍成电一影了,说不定我从那时候就成了张艺谋的“御一用编剧”了,说不定现在的《山楂树之恋》早就成为大家的回忆了,说不定……,哈哈,算了吧,在下不才,受之有愧!我可没有2-2-2号选手牛彩云(博客名:彩云追月彩云飞,欢迎点击!)那样自信,强烈坚信自己哪天会红!

不是说张艺谋的电影拍的不好,只是觉得在这个选材上缺乏了些新意。我不知道,电影的一开头为什么会先来上一段“这是一个发生在中的真实故事”的字幕,难道是心虚,怕别人不相信而强调一下?看到这句话,我想起了小时候和一些小朋友、同学讲故事的情景,为了让其他小朋友觉得自己的故事好听,先在开头来上一句“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然后其他人就会打起十二分的精神,竖起耳朵来听,听得分外认真。不得不承认,也正是因为电一影刚开始时的这段字幕,让我有了继续看下去的兴趣,等看完后,才发现:我在忽悠别人的同时,也在被别人用同样的伎俩忽悠着!借用《天龙八部》的说法就是:以彼之道,还 彼之身!用范伟的话讲就是:悲哀!简直就是悲哀!不过这也侧面说明了,绝大多数人还 是喜欢真实的,反过来说,只有真实的东西才会引起大众的共鸣。看来,张导早已洞察到这一点,否则……

我无从考究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我不属于那个时代,我也不认识艾米,不过,这个电一影给我的唯一的收获就是,它让我回忆到了我的一个同学,一个女同学,一个初中女同学。既然是我的回忆,那肯定就是真实的,本来这点无需解释,可为了让人信服,我不得不说句“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保险起见,我再加一句“谁撒谎谁是小狗

言归正传。事情发生在我上初中的时候,具体地说,是初一,那年我十二岁,同班的同学也就大概这个年龄吧。班上有一个女生,名字叫花,人如其名,梳着两个短短的羊角辫,辫上系着两个艳丽的红花,人一笑,如同花儿一样。她本是一个很普通的同学,直到有一天大家发现她已很久不来上课,直到有一天有人说她患了白血病,正在医院接受治疗,直到有一天班主任在班上证实了这件事情。那时候,我还 不知道白血病是一种什么病,只是听大人说,得了这个病的话,基本上就没有生还 的希望了。仅因为这句话,第一次觉得死亡离自己是那么近,近到就在自己的身边,同时也在心里慢慢体会到了一种惋惜,对一个年轻生命的惋惜……

时间一天一天过去,这个女同学的病情也是一天天的恶化。一天班主任开会说,由于昂贵的医疗费用,女同学家里已没有经济能力继续坚持治疗了,希望我们班上的同学能踊跃捐款,尽自己的一份力量,挽留住这个年轻的生命,哪怕让她多延长几天。清楚地记得,这次会上,班主任掉泪了,班上的所有的同学都掉泪了,当然,也包括我。会后,大家行动格外地一致,都是倾尽囊中所有,只为能让曾在自己身边的同学能早一天回到大家中间。捐款之后发现,虽然我们大家都尽力了,但那点钱对于一个白血病患者的医疗费用来讲,还 是微乎其微。于是,大家自发组织全校捐款和向社会募捐。大家一起制作了几个纸箱,用毛笔在上面写上了“捐款箱”三个字,然后分成几组,有的是在校园的路上,有的是在校外的马路边,有的是在市场上…… 我相信,所有见到我们的人,在看到这一群十二三岁的孩子,拿着捐款箱,声泪俱下的向身边的人讲述这个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的时候,都被感动了。

所有募捐来的钱,由班主任转交给了女同学的家属。从此,我们的心里也多了份希望,盼望着有一天,我们的同学会突然出现在初一四班的教室门口,扎着小辫,带着花一样的笑容,重新回到我们身边,继续与我们一起上课、下课。事实证明,愿望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班主任在班会上通知:女同学的并已经加重了,或许,她已经撑不过一周的时间……教室里鸦雀无声,每个人都在沉默,渐渐地沉默开始变成了抽泣,抽泣变成了一片哭声。班主任强忍着眼中的泪珠,说道:她想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再见一下班上的所有同学。

让她回学校见我们,显然不可能,因为她已实在经不起来回的折腾;让全班60多人,一起到千里之外的医院去看她,理论上有可能,但不实际。大家都在为此愧疚。晚自一习一的时候,班主任提来一台录音机,以为是要练一习一英语听力,但他却说道:此刻我能理解大家的心情,非常希望能够满足我们花同学的心愿,所以,今天晚上,我们大家都把想对她说的话,通过这台录音机录到磁带上,我会把磁带带到医院,亲自播给我们的同学听。”

接下来,是最让我记忆犹新的一幕:全班60多人,排成队,轮流到讲台上对着录音机,把最真诚的祝福和希望传递了出去……

后来的一天,班主任说他已经把我们的祝福,传到了女同学那里,女同学听的很认真,是留着泪听完的; 她说她很想念大家,请大家不要挂念;她还 说,等她病好了,一定会回来,和大家一起上课、下课……

篇5:山楂树之恋电影观后感800字

中国的文化,向来爱演义过去的,像现在把几大名著反复拍,也算无奈的表现吧。现在的情况你敢说吗。渭南移民的事,把个搞过检察的老谢,就像打黄扫黑一样,抓来抓去,谁还敢记述现在的事啊。

很多年前,老谋子就在我们咸阳上班,可能他已经慢慢淡忘这个曾经工作过的小城了,但在羊毛湾插队时的情景,在他的许多农村题材的影片中,有过真实的反映。如果没插过队。也可能成就不了张大导演。

当然,一个民族的觉醒,不大可能把它寄托在几个大师身上。中国最开放的时代是春秋时代,那时文化大发展,产生了孔子,老子,孟子。近代最开明的时代是5.4,产生了鲁迅,胡适,也产生了两党。虽然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部分执政者发生了变质,再也不会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所以社会要进步,需要大气候的变化。只有这时,才会出现大师,,而不是大师引导社会的变更。

上一篇:人教版第十册语文《桥》教学设计下一篇:初中广播站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