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现创新智慧的火花

2024-05-02

闪现创新智慧的火花(精选7篇)

篇1:闪现创新智慧的火花

闪 现 创 新 智 慧 的 火 花

——————谈自然教学中的创新

黑龙江省同江市第三小学

梁有丰

小学自然作为一门以探索学习为主的科学课,蕴涵着丰富的创新内容,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此,自然课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挖掘创新因素,多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以此让学生在自然课中学会创新,为自然教学的高效开展增添了亮丽的色彩。下面略加谈谈:

一创新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开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兴趣。”对于小学生来说,创造兴趣是他们参与创造活动最好的动力,是培养创新思维的重要前提。因此,自然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学生浓厚的创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愿望,以使学生在探求自然科学知识中意识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如教学《叶画》一课,教师可以出示白兔、小船、萝卜等叶画,学生被这些奇特、形象的叶画所吸引,从而产生学习的兴趣,积极主动地想象并设计、创造出更新、更美的叶画了。

二适时抓住创新的契机

问题是创造之源,疑问是创造之舟。而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洞察力敏锐的表现,是衡量人的素质较高的标志。人的创新能力往往表现为所捕捉问题的价值。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问题,以新的可能性,以新的角度去看问题,都需要有创造的想象力。”问能解惑,问能知新。在教学活动中,要切忌一切问题由教师提出,注意用不同方法、不同手段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如教学《电磁铁》一课,教师引导学生质疑:“学完了这一课,你们还有什么新问题?”这一问激活了学生智慧的火花,一连提出了多个课内没涉及却与所学知识有联系的问题:电磁铁的铁芯改成铝芯还有磁性、磁极吗?电磁铁的线圈不用绝缘导线行吗?这正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契机,教师及时抓住时机,鼓励学生课后探索。而学生这种敢于质疑并积极参与求知、解疑的精神正是创造力的萌芽。

三想象是学生创新的源泉

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而想象的重要呈现方式之一就是联想。在自然教学中,训练学生进行合理联想,是激励其创新意识、培养其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注意启发学生积极动脑,展开合理联想。

综上所述,在自然教学中,无论是课前、课上还是课后,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创新的因素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应更新教学思想,善于捕捉和把握创新契机,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创新的激情,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感性材料,调动学生联想,使学生多方面、多角度思考问题,拓展思路,使学生探索出新知识,解决新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篇2:闪现创新智慧的火花

——作者:张金莲

1、课堂辩论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正因为如此,课堂辩论的论的成份可以多点,而辩的色彩可以淡点。辩论开始前,课堂内的学生基本上按照正反方分成了两队。通过正反方同学自己的立论,阐述、辩论,双方和旁听的同学基本上可以达到自我的反思,进而实现一种自我构建,形成一个比较倾向的观点。

此时,再由教师进行适宜的点评,对知识进行梳理升华。相信通过这样一个教学过程,同学们学到、听到、感悟到了课程的理论知识,又达到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一种学习互动。

2、至于在辩论过程中,更要求学生把听说读写几方面能力综合起来。把辩论引入作文教学中,特别是议论文的写作指导中收效会更好。许多老师在给学生指导写作时,惯于给段材料,出个题目,提点要求,学生则当堂完成作文。学生经过短时间的苦思冥想匆忙敷衍,写出来的文章自然干瘪单薄,不痛不痒。如果有准备地组织好课堂辩论,丰富学生议论文的写作思路,那么这个问题会迎刃而解。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的思维素质会大大提高,议论文的写作水平也会相应提高。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如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充分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成了新课程改革至关重要的课题。而课堂辩论教学不失为深化中学语文教改的一个新思路。

篇3:闪现创新智慧的火花

一、借言作比, 一石二鸟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第二单元引领师生欣赏七首唐诗, 《杜甫诗三首》紧承李白的《蜀道难》, 是诗圣晚年漂泊西南天地间, 借山川风物表达自己人生感慨的作品。两位唐代诗坛的“珠穆朗玛”“接踵而至”却诗风迥然。

上课伊始, 在引导学生于背诵中完成李诗的“大合唱”后, 拾取了文学评论家王学渊《李白与杜甫面面观》一文中的“片羽”“规入正传”:“李白是仙, 杜甫是圣, 仙是超凡脱俗的, 圣是超凡入俗的。仙出世, 李白一生都在作浪漫的想象飞行;圣入世, 杜甫一生都在现实的荆棘与泥水中行走跋涉。韩愈云:‘李杜文章在, 光焰万丈长。’李白与杜甫一生都在燃烧, 李白是天上的陨石, 杜甫是人间的火种。从难于上青天的蜀道归来后, 今天我们再随着杜甫的诗作乘着‘秋兴’‘登高’‘怀古’。”

德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 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借用王学渊这番论证, 笔者巧妙地“承上启下”, 让学生主体在李杜的对比中, 明了诗仙与诗圣的不同雅称, 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不同诗风, 奔放与沉郁的不同个性以及两颗唐代耀眼明星的深远影响。而且较之将二人的相关文学常识简单作比, 还能让他们为引言的文字魅力所吸引。美国心理学家克雷齐在其心理学纲要中指出, 人们对外界的刺激有“趋新”“好奇”的特点, 新奇的东西才能唤醒人们的兴趣, 才能在新的视角和层面上发掘出自我本质力量的新层次并进而保持它。亦即只有陌生化的语言才会产生持久的打击力。巧取王学渊这段精练而“陌生”的论言, 笔者让课堂“开场”“掷地有声”, 声声击到学生的心扉上, 让他们的思维在碰撞中被唤醒、被凝集, 进而师生与杜甫一起“燃烧”。

二、借言激情, 曲径通幽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是新人教必修四第三单元中的一篇哲理意味深厚的文章, 按照学生一般的阅读经验, 往往对此类说理成分较大的篇目缺乏兴趣, 甚至会产生一种畏惧、排斥心理。如果教学引入的设计首先就缺乏智慧, 流于平庸, 就很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 而陷课堂于“一塘死水”的境地。如何“上弦”, 需精心备至。

按照单元训练要求, 作者弗罗姆关于爱的观点和说理思路非常明晰, 学生不难于“一点通”, 然而题目中的这份“爱”却有丰富而被“麻木”了情感因素。因此, 笔者在课堂引入时就“预谋”动之以情。借用了一篇感人的文章《一个即将出生的婴儿与上帝的对话》:今天, 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一个故事, 一个婴儿即将出生了, 他对未知世界充满了太多疑惑, 下面我要请两位同学来分别扮演婴儿和上帝两个角色, 在音乐的相伴下给我们朗诵这个故事。当冯曦妤舒缓动人的一曲《The Glorious Death》在教室里舒漫开去的时候, 两个学生进入了自己的角色。

婴儿:“他们告诉我明天你将要把我送到地球, 不过为什么我在那儿会那么小和无助呢?”

上帝:“在所有的天使中, 我已经选中了一个给你, 她将会等待你和照顾你。”

婴儿:“不过, 在天堂里我除了歌唱和微笑之外什么都不做, 这些是我的快乐所必需的!”

上帝:“你的天使会每天为你歌唱和微笑, 你会感受到她的爱, 你会感到快乐!”

婴儿:“如果我不懂他们的语言, 当人们对我说话的时候我怎样才能理解呢?”

上帝:“这很简单, 你的天使将教你最美丽和最甜蜜的词语, 并带着最大的耐心和关怀教会你怎样说话。”

婴儿:“我听说地球上有坏人, 谁将会保护我呢?”

上帝:“你的天使会保护你, 甚至冒生命的危险!”

婴儿:“上帝啊, 我现在将要离开, 请告诉我天使的名字!”

上帝:“天使的名字并不那么重要, 你可以简单地叫她们‘爸爸’‘妈妈’。”

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意志领域, 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 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对话》与《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前者意在情趣后者重在理趣, 却有同样的“爱相随”、“情相连”。笔者借力于“对话”煽情, 在音乐的推波助澜下去撩拨学生心灵的情弦, 短短几分钟, 学生经历了一次由开始时一脸狐疑到沉浸其间到意犹未尽的完美“变脸”, 他们对“爱”习以为常, 忽略、冷漠的伪装逐渐卸下, 柔软而潮湿的灵魂袒露无遗。苏霍姆林斯基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 知识的种子就播在这块土地上拾人牙慧。”“未成曲调先有情”, 不仅燃起整个班上数十颗心灵的情感火焰, 同时也激起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催化出曾经“预约的精彩”。

三、借言生趣, 柳暗花明

美国科学家卡尔·萨根的《宇宙的边疆》是新人教必修三第四单元的一篇科普说明文。作为电视片《宇宙》的解说词, 作者用准确严密而又不乏生动优美的语言介绍了奥秘宇宙的许多知识, 传达出一个伟大科学家对宇宙以及人类的认识和思考。然而科普说明类的文章, 是语文教学中一块贫瘠干燥的土地, 其文体特点决定了它的趣味性不及其他文体。这类“戴着镣铐跳舞的教学”, 往往教师“呕心沥血”, 学生依然是鸦雀无声, 无动于衷。若不能在“课伊始, 即生趣”, 学生惯性思维中给科普说明文贴上的干枯乏味标签, 就很难被逐渐撕下, 那么如《宇宙的边疆》这样文质兼美并不如想象中骨感的说明文, 就太容易邂逅一场“美丽的错误”, 成为与学生擦肩而过的匆匆“过客”。

笔者向伟人伸出了援助之手———采撷了温家宝总理勉励大学生们的一首诗歌《仰望星空》作为“开场白”:同学们, 备受爱戴的亲民总理温家宝曾经说, 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 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 那是没有未来的。总理“关注天空”, 曾经吟唱了一首诗歌, 这首诗歌后来成为北航的校歌, 有谁知道吗?在学生的嘘唏中, 一行行诗句投影在屏幕上, 一幅璀璨神秘美妙的宇宙星空渐渐呈现。随着音乐的飘扬, 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喷涌而出:我仰望星空, 它是那样寥廓而深邃;那无穷的真理, 让我苦苦地求索、追随。我仰望星空, 它是那样庄严而圣洁;那凛然的正义, 让我充满热爱、感到敬畏。我仰望星空, 它是那样自由而宁静;那博大的胸怀, 让我的心灵栖息、依偎。我仰望星空, 它是那样壮丽而光辉;那永恒的炽热, 让我心中燃起希望的烈焰、响起春雷。 (师) 人类自古以来就对宇宙产生了无穷无尽的遐想, 也从来没有停止过对宇宙探索的脚步。今天就让我们随着卡尔·萨根一起去广袤的宇宙中遨游, 去领略宇宙的魅力, 去探讨《宇宙的边疆》。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学习兴趣的高低, 决定着学习内驱力的大小, 促使学生保持专注的注意力、强烈的好奇心和思维的活跃度。“笔者借用与课文内容关联的带温度的诗句, 垫之以“引起好奇声一片”的设疑, 辅之以营造意境的图片, 烘托氛围的音乐, 将学生分散的思维快速聚拢, 唤起学习新课的浓厚兴趣。在其深情“放歌”, 到自觉地静心“啃读”书本的过程中, 厌学说明文的负面心理逐渐消除。师生一起理清文章说明顺序, 品味语言就顺利展开了。

“良好的开端, 乃成功之半”。“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 就急于传授知识, 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 而为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 (苏霍姆林斯基) 一个年轻的教师, 在课之“开端”或许没有太多“饱经沧桑”的精辟之词来“醍醐灌顶”, 妙趣横生, 但若能从平时的阅读、观摩中汲取“源头活水”, 巧妙借言, 亦能以智慧来启迪智慧, 引人入胜, 于起课之际就掀起波澜, 抓住学生的心魄, 涤荡学生的心灵, 触发学生的情思, 点亮学生的思维火花。若能将厚积广纳、博采众长、潜心钻研进行到底, 相信终会成就“一家之言”, 形成独具个性的教学风格, 让整个语文课堂精彩纷呈, 彰显出无穷的魅力。

摘要:语文新课导入是一门艺术, 也是一种创造, 它折射出一个语文教师的教学智慧。巧妙借言, 用他人智慧启迪教师自身智慧进而点燃学生智慧, 也能在起课之际掀起课堂小波澜, 凝聚学生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为教学的展开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语文,课堂引入,巧妙借言

参考文献

[1]周建姿.奏好课堂教学的第一音——谈语文教学课堂设计[J].南平师专学报, 2006, (1) :21-22.

[2]陈琼.善用比较导读实施有效教学[J].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0, (28) :34-35.

[3]王晓明.培养语感陶冶情感[J].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0, (34) :68-69.

篇4:让应试作文闪现智慧的火花

一、多采撷自己的生活浪花,尽情释放真情实感

一般说来,不论全国高考作文试题还是区域色彩鲜明的省市作文试题,如2006年北京卷“北京的符号”“上海卷”“我想握住你的手”等,其共同特点是不脱离考生的生活实际,每个人都有话可说。好的试题,不仅能激发考生强烈的写作欲望,而且尽量给考生提供写作的空间和展示才华的平台。但是,有些考生临场求高分心切,总想出奇制胜、标新立异,在题材上“求大”“猎奇”“追新”,于是或天马行空,胡编故事;或仿写、套用人们熟知的文章;或不加取舍地满篇铺写史事;或不管采用哪种文体,开篇就端架子,煞有介事地大发议论,信马由缰,东拉西扯;或虚构寓言,讲述离奇的故事。一个21世纪的青年,思想低幼,没有一点书卷气和瞻前意识。有的想在形式上突破,搞“异类”。或拟定几个小标题,用框式结构分块叙写,其实各部分内容毫无关联。或写题记、后记,题记不能统摄全文,后记不能突现主旨,更谈不上警示意义。高考作文是要求考生用试题悟出的道理去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去链接自己的感受体味。每年高考,在寓言、神话中注入新鲜血液的应试作文不乏其例。任何文学样式,只要求真、向善、辩美,都能折射出切合试题要求的主题。关键是应试作文不同于平时的习作,我们为什么放着信手拈来的个人经历、感受不写,而偏要选择一条不易行走的崎岖之路呢?更何况这种样式并非容易驾驭,不驾轻就熟而搜肠刮肚地借鸡下蛋未必是费力讨好之举。再说,高考作文测试的是学生的思辨能力,并通过语言表达的载体,严密的组织形式来传递、阐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

当然,一个当代中学生,生活的范围毕竟有限,无非是学校、家庭,最多关注一些社会上的热点、焦点。不过,这对付高考已经绰绰有余了。人生在世,时间、精力、条件有限,不可能事事都经历,样样都精通。但是,身体活动的领土有限,心灵漫游的天地广阔。就是囿于这样一个狭小的生活范围,也能尽情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

二、发挥个人优势,讲究应对策略

有素材,有真情,固然是写一篇好文章的前提,但是如何艺术地表现主题,把“米”做成熟饭,也是智慧的体现。

任何作家都不是万能的 。赵树理善写农村题材,老舍熟悉北京生活, 茨威格以心理描写著称于世,契诃夫笔下的“小人物”刻画得最成功。同理,一个考生也很难做到哪种文体都运用自如。因此,应试时要根据试题特点和个人的长项选择文体。总之,一定要搞清试题的隐含寓意和命题指向,才可定夺文体。切忌草率下笔,在行文过程中出现思路梗塞不畅的现象。

另外,在具体行文的过程中,也要扬长避短,显示出机智活变。一个记叙能力较强的考生,在写议论文的过程中也可以过关斩将,以长处弥补不足。善写议论文的考生,在记叙的紧要地方可以适当地引发思考,显露要旨,以示观点的明确性。或旁征博引,恰当地引用一些名言警句起到以少胜多的点睛作用。还可以运用逆向思维或违背常理的逻辑,设置悬念,制造波澜,把情节安排得跌宕有致,引人入胜。高中生的记叙文,要巧妙构思,力避平铺直叙或记流水账,倒叙、插叙、补叙等方式,照样可以使文章“活”起来,显得摇曳多姿。

再者,要学会知难而绕,迂回前进。如抒写矛盾复杂、难以摆脱的愁闷心境,细腻的心理描写自然必要,但总不能通篇单调地运用一种方法,如此行文也容易“短路”。写文章该松则松,该紧则紧,要放得开,更要收得拢,开合自如,显示出大度和洒脱。记述人物多着力于动作描写,尤其是传神的细节描写,可展示人物性格,使文章增色。记事为主的文章,情节安排既要合理,也要有波折。即使平淡无奇的生活小事,也要把它记叙得饶有情趣。写议论文,当确定论点后,一时难以找到支撑的论证材料,初高中的语文课本以及相关学科的教材,就是最好的信息资源,它完全可以解决你的燃眉之急。

篇5:让语文课堂闪现学生智慧的火花

关键词:语文课堂;挖掘创造力;闪现智慧火花

每个人都是宇宙的一部分,每个人的天性中都蕴藏着大自然赋予的创造力,学生当然也不例外。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何才能挖掘出学生天性中蕴藏的创造力,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闪现智慧的火花呢?笔者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多年,勇于大胆实践、深刻反思,认真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积极开展语文教研活动,不断总结教学经验,认为只有做到以下几个方面,才能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闪现智慧的火花。

一、用优美的课堂教学语言装点课堂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替代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教学艺术首先是说话的艺术。”语文教师更应学会这种艺术。

语文教学语言是语文教师开启学生心灵的门扉、指导学生开启知识之门的钥匙、帮助学生领悟语文奥秘的引子。教学语言既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艺术。语文教师的工作本身就是传授语言知识,使学生学会运用语言,所以语文教师应该比其他学科的教师更应该注重教学语言的表达与运用。再加上语文教学的课文多为文质兼美的范文,其作者用不同的笔调来描绘社会和人生,语言生动,充满感情色彩,这就要求教师要运用优美的语言去组织教学。只有通过教师言语的幽默风趣、生动形象,让学生听得轻松、愉悦,才能唤起学生头脑中的表象,使之形成新的兴奋点,激发起他们的再造想象。优美的课堂教学语言,不仅能够滋养课堂,而且能够使学生的智慧火花在语文课堂上闪现,因此语文教师用优美的语言来装点课堂非常必要。

二、唤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唤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点燃学生智慧火花的根本。所谓兴趣是使人对某种事物产生特殊欲望倾向,并力求积极参与该事物的心理特征。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求知欲最大的驱动力,只要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就等于拿到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能使学生主动开启智慧之门,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所以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无声的动力。只有让学生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闪现智慧的火花。

如何才能唤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笔者认为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激活语文课堂,点燃学生学习兴趣

伴随着教改的实行,多媒体和网络教学在农村学校也开始出现,这无形给教学注入了活力。语文教学更是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尤其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有效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够使语文学习丰富、生动起来;能够拓展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能够实现语文跨学科教学的理想。而这一切就需要语文教师在明确教学目的的前提下,借助网络,巧妙地设计课件,适当的运用课件。如在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课《我也追星》时,我把自己推荐的名人的参考资料做成课件,并以历史名人诸葛亮为例,展现他作为我追星的原因,并利用超链接再现空城计、火烧赤壁、草船借箭等剧情。这节活动课因为现代信息技术的介入,变得异彩纷呈,高潮迭起。再如,教学朱自清的《春》一文时,先让学生欣赏作家用文笔为我们描绘的几幅春的画卷(用多媒体展现),共同领略春的无限风光。在朗读课文时,还配上了古筝曲《高山流水》。在简介作者时,还再现了作者的照片,分析课文时,让文中的人、事、景、物等活起来,动起来。通过运用多媒体声像辅助教学材料做好配合,营造适宜的教学情境,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而且有利于引起学生的审美愉悦,点燃学生学习兴趣。

2.教师具有亲和力,有利于创设自主、宽松、和谐的学习空间,有利于开启学生的智慧

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条件之一。那么如何才能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呢?我认为要把学生看作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不是教师的附属品。无论是在课上还是课下,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和信任,努力建立起一种忘年交的情感。只有这样才能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学生才不会把教师看成是自己的对立面,而是当成倾心交流的长者,教师的亲和力就越来越大,久而久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就形成了。

师生之间缺乏亲密合作的和谐关系,教学活动就得不到有效地开展。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创设自主、宽松和谐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自主参与到教学中来。在学生心情得到释放,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之下,师生之间才能真正形成互动,创设出自主、平等、合作、交流的对话平台,课堂上学生智慧的火花才能闪现。

3.教师学识渊博也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有这样一个实例:一位教师在教学《庄子:当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他说,他在讲到庄子与姜子牙垂钓时,给学生介绍了中国历史上的四个垂钓者:庄子、严子陵、姜子牙、袁世凯。并介绍这四人中,前二人是真正的钓鱼者,而后二者是假钓鱼,真钓王侯官爵。

这样授课,内容丰富,教师的学识显露于学生,自然引起学生兴趣,学生当然也就爱听语文课,爱学语文了。如果只是照本宣科,枯燥的课堂怎么可能使学生提起学习语文的兴趣?没了兴趣,语文肯定也就学不好了。教师都应该以自身素质作为基础,以此去影响学生的智慧、感情和意志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兴趣。

4.让学生生活在希望之中,培养自信心

自信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础。作为教师,面对各异的学生,应始终抱着不能放弃一个学生的观念去教育每位学生,立足课堂。宽容、真诚地去善待每一位学生,让学生把课堂当作展现自我的平台,让学生时时感受到被老师所赏识。而教师就应具备一双赏识学生的慧眼,让每位学生的闪光点都熠熠发光,学生的自信心就能塑造起来。

篇6:闪现创新智慧的火花

关键词:数学;创新能力;学生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培养学生独立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勇于创新的意识和实践能力,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可见,创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创新也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灵魂。笔者在多年的教学中总结出几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体会,借此与大家交流。

一、教师在教学中应具备创新意识

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等都是创新。不能纯粹误认为是脱离教材的活动,如小制作、小发明等。或者是借助问题,让学生任意去想、去说,说得离奇,便是创新,走入了另一个极端。这里不仅要让教师能留给学生思维拓展的时间和空间,更要有合理、到位的本领。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深挖教材,高效地驾驭教材,并且能把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二、课堂上力求营造一个创新的氛围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首先,师生必须建立和谐、融洽的“情感场”。教师要真正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就应尊重、爱护、体贴学生,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其次,和谐、融洽的师生情感是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产生共鸣的前提。试想:没有积极向上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没有兴奋的激情怎么能激励人?陶醉观众首先得陶醉自己。当你面带微笑站在讲台的那一瞬间,和蔼可亲的教态便可将部分精力尚未完全集中的同学拉回到课堂中,课堂才会“未成曲调先有情”,师生间才会心灵相通。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在学习中表现出的差异,使他们感到:课堂上没有教师的威严,没有答错题被教师斥责的忧虑,更不会有被同学取笑的苦恼,可以在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中探索、创新,大胆地质疑,发表自己的想法。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学生创新兴趣的培养除了与教师渊博的知识和机智、幽默的教学语言,高超的授课艺术有关。平时我们注意以下问题也是有必要的。1.关注“学生渴求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在教学中提出恰如其分的、高低适度的针对性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这样的问题会吸引学生自觉地去解决、去创新。2.充分利用数学中的图形美、对称美使学生产生创造图形美的欲望,驱使他们创新,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3.利用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数学家的童年趣事、某个结论的产生等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4.善于在课堂和课后给学生留下有价值的问题,供学生交流、探讨。

四、注重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练习与教学

“一题多解”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思考同一问题,把各种知识、各种解法联系起来,形成解决问题的网络,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从而能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一题多变”虽然题目千变万化,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变式题更多的是揭示了同一知识结构、类似的解题方法,通过归纳总结、揭示规律,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以及应变能力,让学生在变化创新中谋发展。总之,“一题多解、一题多变”能加强知识间的纵横联系,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与灵活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不要陷入“精心设计”的误区

教师必须加强理论学习,认真钻研数学教学法、数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基础理论。在专业知识、理论方法上,要以“人有我新、人新我深”的进取思想为指导。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灵活地驾驭课堂,面对学生的不同质疑,正确全新地给出解释,有的放矢。每当学生的思路与教案不吻合时,教师不应千方百计地把学生的思路“拽”回来,应努力引导学生得出答案,教师不能因为教学顺序被打乱而去责怪学生,不要被教案禁锢了教学。

六、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大胆猜想

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学生进行数学猜想是对数学问题的主动探索,这一份主动性尤其珍贵,老师应尊重学生的发现,教师不要因为教学顺序被打乱而去责怪学生,而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己的猜想,给学生猜想的空间,鼓励学生大胆进行猜想,允许学生有出错。同时,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激发他们探索学习新知的欲望。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教师自己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断更新观念。充分了解学生,深钻教材,创新教法,强化学生主体意识,营造创新氛围,找到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切入点,从而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篇7:闪现创新智慧的火花

关键词:信息技术;创新思维;实践能力;新教改;素质教育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忽视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而造成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认识上不够重视,实际教学目标难以达成的现状。那么,如何创新信息技术教学的方式,加大信息技术的实践应用推广,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信息技术理论转变成学生真实的本领,成为以后走向社会可以运用的工具利器呢?本人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通过多年的教育实践,总结出了一些经验,和大家共同交流提高。

一、开阔眼界视野,激发学习兴趣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导致信息技术教材具有高淘汰性,信息技术老师在备课的时候,不能抱着“教材有什么,就教什么”的教学理念,一本教材教到老。教学活动必须紧跟时代步伐,把握时代脉搏,信息技术老师要及时了解本专业最前沿的技术理念和动态,将之用于课堂教学,让信息技术教学内容不断吸收新技术、新成果,充满时代元素和创新意识。

为了体现信息技术的时代性,信息技术教师需要有敏锐的科技前瞻性,通过各种途径去了解信息技术发展的最新资讯。例如,用土豆可以发电,用手机红外线遥控空调开启,用投影键盘打字等,从而为学生推开信息技术这扇窗,让学生对信息技术产生兴趣,激发强烈的好奇心和创造欲望,恨不得自己也创造出这样一种新产品来,因而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就比较上心,也愿意亲自去实践操作,将理论转化为实践。

二、创新意识先行,引领创新实践

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更多的是倾向于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如果教师抱着一本教材照本宣科,不求创新,学生的创新意识是不可能培养起来的。这就要求信息技术教师要与时俱进,锐意创新,把教材内容同最新的科技发展相结合,用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科技产品的不断更新换代来冲击学生的头脑,让学生认识到只有不断创新社会才能不断进步,从而激发学生面向社会,不断创新的欲望。其次,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也要时刻注重创新思维的养成,例如,在画小房子的教学中,我首先用多媒体展示了几个用几何图形搭建小房子的图画,然后提问“图中的小房子由哪些图案构成,你还见过哪些形状的小房子?”“除了你见过的房子,你能否画出属于你自己的与众不同的小房子呢?”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开动大脑创新思维,有的房子还带着车轮,这些经过创新的作品,都特别的新颖别致,个性鲜明,是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体现。

三、理论知识支撑,指导创新实践

理论知识是进行创造活动的重要理论支撑,只有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才能做出符合规律的创新活动。例如,在《走近计算机》的教学时,我以给大家介绍一位好朋友的形式进行导入:“它的名字叫计算机,它的本领可大了,大家想见识一下吗?”然后我通过计算机给大家演示了用计算机上网查阅资料,听音乐,做计算,画图,聊天等诸多功能,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被激发起来了,对这位新朋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接下来在听老师讲解计算机各个部位的认识时听得特别认真。

四、创新能力形成,实现创新实践

创新能力是进行创造活动的关键,但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的理论知识,如果不能形成创新的能力,还是不能完成创新活动的。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其学科知识的来源和不断更新本身就在于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实践和进步,创新能力的形成是通过实践来完成的,那么如何指导学生在信息技术课上进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主体作用要发挥,实践活动靠主动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把知识方法传授给学生,让他们独立地将知识运用于实践,例如,在Word的综合应用的课堂教学时,我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布置下作业,让每个小组协作完成一份小报,为自己的小报取一个响亮的名字和设计版面。整张小报的内容收集,版面设计编排都是由学生自己设计,独立完成的,体现了学生自己的创意,甚至有些小组在查阅资料的时候,不满足于老师提供的几个网址,自己动手,上网搜集了很多更详细的资料来填充小报,让小报变得更加详实精彩。通过这种自主学习,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变得更加游刃有余。

2.任务驱动很重要,任务达成水平高

针对信息技术教学操作性强的特点,例如,我在教学生如何用幻灯片制作自己的名片的时候,一上课就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由于老师是刚给大家上课,对很多同学都不够熟悉,为了让老师更好地了解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大家就做一个自我介绍,但是要求要用幻灯片的形式来介绍自己,我们大家来看一下谁做得最漂亮最吸引人。”然后我让大家上机操作,一旦有人完成任务,就展示给大家看,并指出优点。在任务的驱动下,大家争先恐后,竭尽全力地去完成任务,最后做出的幻灯片名片越来越漂亮,越来越有水平。通过这种任务驱动的方式,就可以刺激学生主动地去完成某些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提高了实践能力。

信息技术已经进入千家万户,深刻而迅速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因此作为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要责任,任重而道远,更要迎合新教改的新要求,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通过信息技术教学加强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为我国建成创新型的科技强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俞斌.如何培养小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J].学周刊,2013(04).

上一篇:土木工程中级工程师工作总结下一篇:入党申请书格式要求、字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