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目标论文范文

2022-05-14

小伙伴们反映都在为论文烦恼,小编为大家精选了《课程目标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课程改革的目的是要推动教学改革,进而真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此文就如何确定中学生物课程的教育目标谈一点想法。学科知识、社会需要和学生发展之间的关系。是课程目标确定和教学内容选择中一个首当其冲、无法回避的问题,它是课程设计应当考虑的重要因素,应当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考虑,不可偏废。

第一篇:课程目标论文范文

刍议高中历史课程目标实施

摘 要:在历史课程的教学中,历史课程目标的实施是教学的一个重点的项目。下面结合历史的教学特点,分析了高中课程教学目标的实施办法,为教师今后的教学工作指引了方向,为全面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和教师的历史教学铺设好了道路。

关键词:教学目标;内容创新;实施办法

一、制定历史课堂的教学目标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拥有一个教学目标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在目前中国当下历史教学过程中缺乏教学目标。历史教学的目标确定对历史的教学工作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要靠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认真总结教学经验,制定良好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正确学习。

在确定历史课堂的教学目标时,要正确地把握学生的学习要求和知识层面。结合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在制定教学的目标时,有几种制定方法。

第一,所指定的目标要结合学生的本身的需求。明确学生的价值取向,努力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

第二,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了解社会的特点,为社会培养有价值的人才。

二、课堂教学内容的创新

在明确历史的教学目标后,要有针对性和目的性的创新教学的内容。将历史课程的内容进行重组,为学生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有针对性地结合学生的特点和教学方案。在进行良好的选择之后,要进行有逻辑的规整。他的选择和整理上不仅要体现出创新性,而且要符合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度和认识层面,这样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和认知水平,强化他们的知识层面。例如,在讲授朱元璋的历史中,课本的内容只是简单地讲解了他的建国和一些政治措施。这样无法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认识,难以强化他们的知识层面。但是,在课堂教学内容上加以创新,使其涉及一些朱元璋的奋斗史等等,把一些开拓思维创新之窗的层面加进去。这样的教学丰富生动,学生也更容易接受。

三、如何实施历史教学目标

在实施历史教学目标时,要注意把握各个层次与教学的关

系。例如,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的协调等等。这些都是教师在教学中要准确把握的。只有将这些方面良好的把握在一起才有助于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能够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在课堂之上将学生作为主体,实现师生互动式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高中历史的教学与学习需要把握好对历史课程的教学目标,良好的组合和创新教学内容,最后进行有效的实施。这样对历史教学水平的提高有着很大的帮助,希望本文对广大历史教学工作者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米文元,史补叶.关于新课程教学目标设计的四个提醒[J]. 新课程:中学版,2009(5).

[2]崔廷良.历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实施探究[J].新课程学习:中,2011(4).

(作者单位 重庆市开县中学)

作者:冯维淑

第二篇:中学生物课程教学目标设想

课程改革的目的是要推动教学改革,进而真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此文就如何确定中学生物课程的教育目标谈一点想法。学科知识、社会需要和学生发展之间的关系。是课程目标确定和教学内容选择中一个首当其冲、无法回避的问题,它是课程设计应当考虑的重要因素,应当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考虑,不可偏废。

中学生物课程目标的确定应当力求实现学科知识,社会需求和学生发展的最佳结合。因此,新世纪中学生物课程改革的重点不是如何更加完美地呈现生物学科的知识结构,而是如何更好地体现学生发展和社会的需要。生物科学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要求我国涌现出一大批站在生物科学前沿的创新型人才。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学生物课程一方面要使广大受教育者具有较高的生物科学素养,另一方面又要为将来可能从事生物科学研究的学生,在态度观念、知识和能力等方面打好生物学基础。

课程目标的确定要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学生发展的需要,首先应当研究中学生学习生物科学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了解哪些内容是学生乐于学习的,哪些内容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具有较好较高的价值,而不是单纯从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出发,选取学生应当学习的内容。在确定具体教学内容的教学目标时,对事实性知识应当做较低要求,如知道或识记就行了;对原理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应当作较高要求,如理解和应用等。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和对学生发展的价值是与其基础成正比的,也就是说教学内容与基础概念,基本原理和相关性越高,其时效性就越长,对学生发展的价值就越大。因此,在确定本学科课程目标时,使学生掌握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仍是不可忽视的。生物学实验、实习和调查等探究活动是中学生最感兴趣的,这些探究活动不仅能帮助学生掌握知识,而且能使学生充分体验到发现的乐趣,成功的愉悦,在科学态度,意志品质,合作精神,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和理解问题的能力等方面都能得到发展,关键是怎样组织好整个过程。让学生拥有科学探究的经历和体验,应当成为中学生物课程重要的目标。

在研究学生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的基础上,至少还应研究以下几个问题:

1.如何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靠整个教育体系,特别是课程体系来实现的,社会和家庭的因素也起着重要作用,因而非一门学科课程所能承担。但是一门学科课程的教育功能不是多方面的,中学生物课程作为一门科学课程,在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发展智力的同时,也应当在德育美育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方面发挥独特的作用。

2.如何体现尊重学生个性发展

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都不是整齐划一的,具体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应当体现弹性和选择性,有基本要求和较高要求之分,随着年级的递增,选学内容应当逐渐增多,各种探究活动应当为学生提供多种可选择的方案,还可以让学生自己提出探究的课题,自己设计实验,从中找答案。

3.如何为学生终身发展打基础,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为此,在课程目标中应当要求学生具有利用课本以外的信息和资源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4.课程目标应当体现学科特点

在20世纪随着数学、物理、化学原理方法在生物学领域里的广泛应用,研究手段的现代化,生物科学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5.创新精神的培养

面对世界科学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高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

作者:徐茂华

第三篇:校本课程的教育目标定位

摘 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校本课程作为课程方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校本课程教育目标的合理定位,关系到校本课程顺利有效地实施。泰勒原理选择教育目标的思路为校本课程定位教育目标提供了具体可行的方法。

关键词: 校本课程 教育目标 泰勒原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学校作为国家基础教育三级课程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了一定程度的课程自主权,参与课程决策并承担相应责任。学校课程管理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组织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二是合理开发校本课程。《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在明确规定国家课程的门类及其课时(学分)的同时,都为校本课程留出了课时(学分),保证校本课程的实施。

校本课程是在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与观点,许多专家学者已经做过精辟的论述,概括如下:

第一,知识再概念化的理念。长期以来,人们总是把知识定义为已经被人类实践反复证明的客观、确切、稳定的认识成果,重视理性知识而忽视非理性知识、重视普遍性知识而忽视特殊性知识、重视学术知识而忽视生活知识是国家课程开发的主要倾向。此外,国家课程需要设置统一标准,课程改革也需要较长周期,这些因素都使国家开发课程强调统一性、系统性和长期性。结果忽视了儿童的个别差异,割裂了知识与特殊境域,以及现实生活的联系。这种状况应该在校本课程发展中得到调节。

第二,文化回归的理念。国家课程发展往往使课程受制于“法定文化”的规范,将课程从逻辑上设定为社会文化的一种工具性存在;课程内容则被化为具有“普遍性”、“客观性”的知识经验,精选和加工现有文化使之“科学化”、“标准化”是国家开发课程的一贯追求;课程实施则指向这些“法定文化”的掌握。这其实是一种文化锁定现象,它造成了课程的文化性缺失。这种文化性缺失还表现在:在课程国家化过程中,课程脱离了地方意义,脱离了知识赖以存在的境域文化的母体,脱离了与个体相融合的文化主体意味,它上升为某种普遍性国家意志,成为国家主宰文化的工具。校本课程发展应该避免国家课程发展这种非文化的倾向,自觉把自身置于社区文化的母体之中。

第三,面向教育现场和学生需求差异的理念。国家课程发展由于强调统一,无意也无力体现各地的实际情况,更不用说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个体差异。然而,课程不是既定的真理,而是鲜活的教育现象与过程。无法顾及教育现场无疑是国家课程发展的缺陷。校本课程发展则必须面对学校的教育现场,面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全力解决学校环境中出现的教育问题,迅速响应社会以及知识的变迁,给学生提供适当而有意义的课程。

以上三种关于校本课程的理念各有侧重,但都表明:国家课程因其固有的特点而存在一些难以克服的缺陷与不足之处;校本课程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国家课程的缺陷与不足之处,是国家课程的必要补充。因此,校本课程的教育目标定位是否合理、准确,事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能否顺利实现,意义重大。但是,教育目标归根结底是一种价值判断,而非事实判断。

如何才能合理、准确地定位校本课程的教育目标呢?泰勒原理中选择教育目标的理念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具体可行的思路。

首先,是对学生的研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生的需要;二是学生的兴趣。所谓需要,是指实际情况与理想目标之间的差距,即“实然”与“应然”之间的差距。例如:人是知、情、意的统一体,是通过体验成长的。“体验”可分为“直接体验”和“间接体验”两种。对于儿童成长来说,直接体验最为必要。但由于人的一生有限,不可能事事亲历亲为,因此在直接体验之外补充间接体验是必要的。事实上,我国中小学教育普遍存在死记书本知识、大搞题海战术的弊病,几乎没有接触大自然、体验社会生活的机会。缺乏体验学习即为“实然”与“应然”之间的差距。所谓兴趣,是指个体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心理倾向。学习过程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体系的过程,需要学生积极主动、持之以恒地努力。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引起和保持注意的重要因素;是认识和从事活动的巨大动力;是开发智力的钥匙。没有人会否认兴趣对学习的重要作用,因此,关注学生兴趣,并根据学生兴趣确定校本课程的教育目标也是理所应当的。

其次,是对当代社会生活的研究。一方面,随着自然科学的产生,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知识体系飞速发展、社会生活日新月异,学校教育要囊括所有的知识既无必要,又无可能。国家课程所提供的那些客观、确切、稳定的经典知识,已然不能反映科学及社会生活的前沿状况。而其中的某些内容恰恰是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必需的,例如:竞争与合作的知识和能力、交流与沟通的知识和能力、压力与减压的知识和能力,等等。另一方面,有关训练迁移的研究表明,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碰到与学习情境相似的社会情境时,才更有可能发生知识迁移。因此,研究当代社会生活,从中选择校本课程的教育目标是十分必要的。

第三,听取学科专家的建议。课程理论专家关于校本课程的理念也应该成为选择校本课程的教育目标来源之一。除了上文论及的知识再概念化的理念、文化回归的理念、面向教育现场和学生需求差异的理念之外,还有两种理念。一是草根式民主的理念。教育作为一种公共资源,其内容理应由社会公开讨论。校本课程由学校、教师、学生参与开发,有利于学生民主意识的养成。二是给教师赋权增能的理念。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课程最后的裁决者。校本课程发展作为国家课程发展的一种补充,与教师的专业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要赋予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权利与责任,视校本课程开发为教师再教育的过程,教师专业成长的机会。这样,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给教师提供专业成长的机会也可以成为校本课程的教育目标。

第四,利用教育哲学筛选教育目标。根据前面三种途径获取的教育目标必然是纷繁芜杂的,其中一些目标可能还不尽合理,校本课程必然无力承担如此重任,因此,有必要利用教育哲学筛选一些重要的教育目标。例如,随着教育成本不断提高,教育实际收益与受教育者的预期相去甚远,“教育无用论”日益流行。许多学生不再愿意刻苦读书,希望尽早步入社会,希望学校提供求职培训类课程。学校是不是应该鼓励学生尽早步入社会?是不是应该开发求职技能类的校本课程以满足学生的需要?这就需要利用教育哲学做出裁定。

第五,利用教育心理学筛选教育目标。人的身心和认知发展具有特定的规律,教育心理学能帮助我们分辨哪些教育目标可以在小学阶段实现,哪些教育目标只能在高中阶段实现。例如:现代社会生活充满压力和挑战,教会学生释放压力、迎接挑战,对于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把这个作为小学一年级校本课程的教育目标,似乎没有必要,事实上也不可能。

校本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校本课程教育目标的定位,事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学生能否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泰勒原理选择教育目标的思路为校本课程教育目标定位提供了具体可行的方法。

参考文献:

[1]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2]钟启泉,崔允漷,张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黄显华,朱嘉颖.课程领导与校本课程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4]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作者:许文俊

上一篇:大学就业论文范文下一篇:资料分析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