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

2022-11-10

第一篇:对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对我国汽车零配件物流运作模式的思考

张柏杨李龙

(西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四川成都 611130;西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四川成都 611130)

摘要:分析了我国汽车零配件市场的现状,发现汽车零配件物流业务将在汽车行业发展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分析了我国现阶段汽车零配件物流运作模式,发现第三方物流模式中存在委托代理关系。本文最后提出几点建议,以对我国汽车零配件物流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摘要:汽车零配件;物流:委托代理关系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汽车产业快速发展,汽车产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汽车的销售量每年以数十倍的速度增长,同时消费者对汽车的需求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对不同档次的汽车需求都不断增长,这都必然会导致我国汽车零配件市场需求增大,因此我国汽车配件物流运作模式也需要不断发展以符合汽车市场发展的趋势。

国内很多学者对我国汽车零配件物流运作模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刘开明等(2003)认为我国传统的汽车零配件物流运作模式是企业自建配送系统的运作模式,近年来国内很多汽车企业再此基础上改进,开始采用第三方物流运作模式和自循环运作模式。马增荣(2007)年详细分析了自营式物流运作模式的弊端,认为第三方物流运作模式将是我国汽车零配件物流运作未来的发展趋势。何民爱等(2005)在国内学者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当前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提出了基于Internet的物流条码管理模式。徐秋华(2002)研究了循环取货模式在上海通用集团的时间与应用。实际上这些运作模式仍然是基于第三方物流运作模式基础上的改进。目前我国的汽车零配件物流运作模式总的来讲分为自营式物流运作模式和第三方物流运作模式。国内的研究都是基于这两种运作模式的改进,本文将对这两种运作模式进行分析,总结这两种模式在实际运用中的利弊。

二我国汽车零配件市场现状分析

近年来,我国汽车零配件物流市场发展迅速。中国目前拥有汽车生产企业近千家,汽车零配件企业超过5000家。自2006年汽车全行业总产值超过11000亿元后,我国汽车行业的总产值每年都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随着我国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多个围绕着汽车生产企业的汽车零配件产业集群逐渐形成,我国现已基本形成东北、京津、华中、西南、长三角、珠三角六大零配件产业集群。汽车零配件产业集群使得汽车零配件产业分工更精细、产品更专业、信息更集中、物流更便利。随着一些国际知名汽车零配件企业进入我国,新的技术和新的管理理念也被引入国内,我国汽车零配件行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基本摆脱了过去那种“数多、规模小、质差”的格局,制造水平明显提高,并逐渐形成为国内整车厂供货配套的体系。另一方面,汽车零配件物流成本仍是我国汽车物流总成本的主要部分。随着我国汽车市场的发展,国内汽车生产厂商数量的不断增加,汽车产品的多元化,价格竞争将仍然是中国汽车市场竞争的主旋律,而整车价格经过几轮下降,价格下降空间已极度缩小,整个汽车行业进入薄利时代。因此,汽车生产商都在寻找能够降低成本的方法,而作为“第三利润源”的物流产业发展将在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1

三我国汽车零配件物流运作模式 [作者简介]张柏杨(1987-),男,四川成都人,西南财经大学产业经济学硕士研究生,电子邮件:,联系电话:15108318789

(一)企业自建配送系统运作模式

我国现行的汽车物流模式主要是供销一体化的自营式物流。汽车生产厂商一般都是自建材料库和配送中心,自己生产和运输。在这种模式下,汽车制造商通常都拥有自己的运输队,汽车制造商对物流有完全的掌控权,这有利于掌握客户的要求,增强与客户的沟通以及在整体上对物流系统的管理。 但这种模式的最大弊端在于它不是根据顾客的需求来供给的,为了节约物流成本,运输队通常要装满一卡车之后才会将货物运送给汽车制造商,因此这种模式会造成库存的积压,企业资金的流转会受到影响。除此之外,这种模式还有时间不稳定、运输货物不精确等问题。

(二)第三方物流模式

随着我国汽车企业生产模式和销售模式的转变,原来在汽车零配件物流中一片空白的第三方物流运作模式逐渐兴起,现在我国已有多家企业将零配件采购和售后物流业务外包。第三方物流模式是指汽车厂商由自营式模式改为聘请第三方物流供应商,由第三方物流供应商来设计线路,然后到不同的供应商处取货,再配送到汽车生产车间,确保汽车的生产。在这种模式下,物流公司通过合理的调度和安排,极大的减少了物流的成本,提高了物流的效率。企业在将物流业务外包以后,可以将自己有限的资源运用到提升企业自身核心竞争力上,从而通过专业化分工使企业提高自身产品的质量,增加利润。在第三方物流整合的基础上,循环取货模式和第三方物流与配送中心相结合的模式逐渐发展起来,并被一些汽车生产企业实践与运用。循环取货方式是指汽车依次从各个供货商那里取货,待装上所有的材料后才返回。这样做的好处是最大限度的发挥汽车的运输能力,从而达到节约成本的目的。第三方物流与配送中心相结合的模式是指原来由厂商自行配送改为由第三方物流来进行配送。这种模式能增强提货的连续性,进一步减少仓储,将汽车的局部装配和总体装配有效的结合起来。除了上述两种模式之外,还有一些新的基于第三方物流的模式逐渐被采用,如基于信息技术的物流管理模式等。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第三方物流模式将是我国物流模式未来发展的趋势。

四对我国汽车零配件物流运作模式的思考

近年来,我国第三方物流模式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一些第三方物流公司逐渐兴起。如围绕上海地区的吉安天地汽车物流有限公司,围绕长安集团的民生物流有限公司等等。第三方物流模式相比较于自营式物流模式更能节约成本,货物数量更精确,运输时间更可靠,运输管理更具有组织性。随着我国汽车保有量的增加,消费者汽车的售后和维修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大,汽车零配件物流不再仅仅基于汽车生产,汽车4S经销商和汽车综合服务维修商对汽车零配件的需求也逐渐增大。由于汽车4S经销商和汽车综合服务维修商仅仅与汽车企业建立合作关系,而汽车零配件的运输则外包给第三方物流公司,如何保证汽车4S经销商和汽车综合服务维修商的利益不被第三方物流公司损害,则成为第三方物流模式发展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在这个问题中,汽车企业和第三方物流公司之间实质上是产生了通常我们所说的委托代理关系。汽车企业委托第三方物流公司对汽车4S经销商和汽车综合服务维修商进行服务,汽车企业和第三方物流公司对汽车4S经销商和汽车综合服务维修商具有不同的责任和义务,汽车企业对第三方物流公司的行为具有不可准确测量的特性,第三方物流公司由于自利和机会主义动机,可能会产生偷懒或者“搭便车”的行为。因此,汽车企业和第三方物流公司之间的目标可能会产生偏离,从而可能损害汽车4S经销商和汽车综合服务维修商的利益。而这正是自营式模式所具有的优势所在,在自营式模式下,汽车企业掌握了几乎所有的信息,汽车企业可以通过对物流业务的协调与控制来保证客户的利益,改善与客户的关系,但这样做所付出的成本也是巨大的,在汽车企业利润不断下降的今天,这种模式很难继续存在。那么如何将这两种模式的优势结合起来,是一个值得思考问题。

五结论及几点建议

我国汽车产业井喷式的发展导致对汽车零配件的需求不断增大,从而对汽车零配件物流运作模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以价格竞争为主的国内汽车市场,汽车企业为了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降低产品成本,将汽车零配件物流业务外包给第三方物流公司的情况越来越普遍。第三方物流模式逐渐成为我国汽车零配件物流运作模式未来发展的趋势。由上述分析可以知道,由于汽车行业的发展,现在汽车零配件的供应不再仅仅是基于汽车制造商,汽车4S经销商和汽车综合服务维修商对汽车零配件的需求也不断增加。汽车企业将零配件物流业务外包给第三方物流公司,就会出现微观经济学中常常会遇到的一个问题——委托代理问题。对此,本文提出以下几点意见:

(一)建立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信息网络技术的引入,使汽车企业能将不同时刻的生产需求单,汽车4S点和汽车综合服务维修商的零配件需求单提前通过网络准时传送第三方物流服务商,计划单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不同供应商的零部件数量、及排放顺序;不同汽车4S经销商或汽车综合服务维修商需求的零配件种类和数量。第三方物流公司在接到汽车企业和汽车4S经销商或汽车综合服务维修商的指令后,设计合理的运输路线和安排到不同供应商取货的时间,而且还需将不同供应商货的数量、类型、排序及备货时间传发给各供应商和车队。车队可运用线射频(RFID)等技术进行收货、交货,而且物流控制中心可随时通过GPS方式了解车辆、取货及运输动态,以便物流中心安排。整个过程都可以随时在网上查看,从而汽车企业、汽车零配件供货商及汽车4S经销商或汽车综合服务维修商可以相互监督,保证各自的利益。

(二)物流行业协会应有所作为。第三方物流公司的服务水平越高,则物流的效率就越高,各方的利益就能最大限度的得到保障。如何提高第三方物流公司的服务水平呢?除了第三方物流公司自身的提高外,物流行业协会应有所作为。物流行业协会应制定相关的行业准则和标准,并按照一定的时间对第三方物流公司进行评定,再按照评定的结果给予第三方物流公司不同的资质。这样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风险。汽车企业在选择第三方物流公司时,就可以根据第三方物流公司的资质来确定该物流公司的服务水平,从而最大限度的保证自身的利益。

(三)汽车零配件物流供应链一体化。所谓汽车整车物流和汽车零配件物流供应链一体化是指以物流系统为核心的由生产企业,经由物流企业、销售企业甚至消费者供应链的整体化和系统化。汽车零配件物流供应链一体化的形成,标志着汽车物流业已经进入高级化和成熟化阶段。目前我国汽车零配件物流业仍然处于未经整合的“小、散、乱”阶段,应通过引入现代化的信息集成技术,把原来“小、散、乱”的汽车零配件供应链整合起来,发展成为具有整体化和系统化特征的一体化供应链。整合后的供应链可以简化物流作业环节,降低物流成本,缩短交货时间,按照标准化规范运作,使物流系统更加稳定可靠,从而保障各方的利益。 参考文献:

1刘开明,毕艳华.我国汽车配件物流运作模式研究[J].物流研究,2003,(5) 2 陈思云.汽车零部件物流市场研究[J].物流技术,2005,(11)

3 何民爱,李艳峰.我国汽车零配件产业物流管理的新模式[J] .物流技术,2005,(11) 4 徐秋华.循环取货方式在上海通用集团的实践与应用[J].上海企业,2002,(11)

5 王旭,曹剑锋.电子商务环境下汽车零部件物流模式[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2010,(5)

第二篇:多视角时代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

当今社会正在进入被称为知识经济、互联网或网络经济、经济全球化、新经济的时代。对当今时代的多种表述反映了从不同视角对时代本质特征的认识和概括:知识经济为内涵视角,互联网为技术视角,经济全球化为外延视角,新经济则是一种综合表述。分别从知识经济、互联网、经济全球化三个时代背景的视角,对人力资源管理中已经出现、正在出现和将会出现的变化作一透视和把握。

一、知识经济与人力资源管理新理念自从1996年10月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最早提出知识经济的论题后,知识经济的概念便迅速风靡全球。管理理念的变革先行于管理模式变革。知识经济时代以知识员工为主要对象的人力资源管理,首先需要确立经营知识和人才的发展理念。既然在知识经济形态中知识取代了资本而成为核心生产要素,知识创造财富的逻辑改变了资本产生利润的生财之道,企业组织的经营理念就应该由经营资本转变到经营知识的思路上来。知识的载体是知识员工尤其是拥有知识优势的人才,经营知识的理念又推导出经营人才的理念。按照这一逻辑,知识和人才可以看作推动社会和组织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正是基于这种认识,近几年来,人们提出了人才强国、人才强市、人才强企等人才强“X”的发展战略。其次需要确立员工主权的根本理念。有史以来,无论是工业经济时代还是农业经济时代,劳动者都处于被资本或土地雇佣的依附地位。但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支配资本等其他生产要素的核心要素,知识又存在于知识员工头脑之中,何况知识本身是智力工作者所创造的,因此,从知识经济的本质特征中必然引申出知识员工主权的结论,或者说员工主权是知识经济应有之义。再者需要确立人本主义的管理理念。工业经济时代,由于劳动者在生产要素的组合关系中处于依附地位,人事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奉行的是组织本位、工作本位和管理本位,实行的是一种很少考虑劳动者因素的非人格化、甚至是非人性化的管理。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员工成为主权者,对主权者的管理应该是一种充分考虑工作者因素的人本主义管理,反过来说,人本主义管理理念是员工主权理念的体现。人本主义既体现于组织与员工之间的目标兼容、共进双赢、双满意的管理战略之中,也体现于尊重管理、关怀管理、赞扬管理、参与管理、自主管理、柔性管理以及工作再设计的各种管理行为之中。

二、互联网与人力资源管理新方式互联网是指建立在当代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基础上的相互连接的全球电脑信息网络系统。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互联网及其信息技术正在引发工作方式和管理方式的历史性变革。管理方式的重大变革是人力资源管理的“E”化。E化人力资源管理(HER)亦称电子化人力资源管理,是指通过应用IT技术手段在互联网上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电子化。目前,欧美国家的许多大公司尤其是IT行业的知名企业,如通用、IBM、GE、微软、朗讯、思科等,都在不同程度上进人了人力资源管理的中期“E”化阶段;在我国,一些著名外商投资企业以及联想等IT企业,也已经进入了人力资源管理的初期“E”化阶段,越来越多的国营企业以及其他企业开始筹划“E”化和触“电”项目。据有关机构2003年初的抽样调查,有超过60%的国内企业计划在以后的两年中着手进行HER建设。人力资源管理的“E”化范围将随着IT技术及HR软件的成熟发展而逐步扩大。初期阶段主要局限于事务性管理活动层面,如人事信息管理、福利管理、考勤管理、休假管理等;中期阶段从事务性管理层面扩展到常规性管理活动层面,涉及网上招聘、网上培训、网上学习、网上考评、网上沟通等职能;后期阶段将在系统整合的基础上实现自上而下的战略性E化人力资源管理。HER不仅能够极大地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而且更重要的是能够提升管理活动的价值,也就是说,它能够使人力资源管理者从低价值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高价值的战略性管理活动。

三、经济全球化与人力资源管理新课题

学术界对经济全球化概念尚未形成统一的定义。就相对共识的解释而言,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要素等资源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优化配置并使各国经济相互关联度及依存度日益强化的历史进程或发展趋势。经济全球化具有三个标志性特征:市场全球化,即以国家边界分割的国际市场向无国界的一体化国际市场发展,并最终形成全球统一市场;生产要素配置全球化,资本、技术、知识以及人力资源等生产要素趋向于跨国界自由流动,逐步实现全球范围的合理、优化配置;企业全球化,跨国公司在全球经济活动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出现一批由跨国公司发展而来的“全球公司”,其他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也涉及不同程度的国际联系。经济全球化及其所具有的基本特征,正在对人类的经济活动、社会生活、组织管理等各个领域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样也对人力资源管理产生日益明显的影响。现阶段,经济全球化给人力资源管理带来了一些新课题。一是稀缺人才的“零距离”国际竞争问题。如前所述,经济全球化的标志性特征之一是生产要素配置的全球化,其中包括人力资源要素配置的全球化。因此,一般意义上说,人力资源将成为全球共有共享的财富,劳动力将突破一国的市场区域而进行跨国界的流动,因而将会引发全球性人力资源竞争。从实际情况分析,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供求关系上,中低层次的劳动力相对充裕,高层次人力资源相对不足,高端人才尤其显得稀缺,全球性人力资源竞争势必体现为高层次紧缺人才竞争。同时,在经济全球化的国际环境中和开放引资的国内背景下,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金融机构、咨询机构、研发机构等外资组织进驻中国,它们往往采取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用人战略而与国内组织进行人才争夺,因此,全球化紧缺人才竞争所表现的空间形式已是短兵相接的“零距离”竞争,即国际化人才竞争国内化,而在这场人才争夺战中国内的国有企业等组织又缺乏竞争优势。如何应对“零距离”的稀缺人才竞争,如何克服人才竞争中的“马太效应”,如何吸引和留住组织所需要的人才,这是经济全球化时代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的新课题,尤其是对国内的国有企业等体制内组织来说更是如此。二是企业跨国并购中的人力资源整合问题。近些年来,为了规避或降低竞争结局的风险及成本,“双赢”或“多赢”的竞争模式正在取代传统的你死我活或两败俱伤的“博弈”竞争逻辑,由此,企业间尤其是大公司的跨国兼并和收购之风盛行。企业并购中涉及多方面资源的重新洗牌问题,如产品、市场、技术、资本以及人力资源的整合等,其中,人力资源整合具有统领性效应。不同的企业具有不同的企业文化、管理模式、管理制度、管理风格以及不同的员工组合结构,企业在兼并和收购过程中,是否有能力以及如何进行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实现人力资源存量、企业文化、管理制度的优化整合,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正效应,而不是一加一小于二的负效应,并通过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有效整合,实现产品、市场、技术、资本的整合,这是决定企业并购成败的关键。三是企业国际化中的“跨文化”管理问题。经济全球化以及人力资源配置全球化的过程是一个企业国际化过程。经济全球化导致企业的融资、技术、生产、销售等经营活动国际化,跨国公司进一步向全球市场扩展,同时出现越来越多不够跨国公司规格的国际经营企业,这是企业国际化的外在标志;跨国公司的扩展和国际经营企业大量出现又加快人力资源配置的全球化进程,使跨国公司和国际经营企业的员工结构上形成多元化特征,不同程度上成为“移民”企业,这是企业国际化的一个内在标志。企业国际化中凸现出跨文化管理的问题。如何在一个员工不同国家的国际化企业中,形成一种多元文化成分有机融合的企业文化,并使这种“跨文化”型企业文化体现于制度化管理之中,这正在成为经济全球化时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新课题。四是人力资源管理游戏规则的国际化问题。经济全球化存在一个各国经济行为的法制化规范的一致性问题,或者说我国的游戏规则与国际接轨的问题,包括人力资源管理游戏规则的国际接轨,这一点在我国加入WTO后已经成为一种现实的制度挑战。目前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制中存在一些不接轨、难以接轨的问题。例如,干部与工人的身份区分以及企业领导人员、一般干部、工人的多层次管理问题,公司法人治理规范与党管干部原则的矛盾问题(如由董事会聘任经营者还是由党委会任命经营者问题),党的组织部门和政府人事部门合署下发的党政合一人事文件部分代替了人事法规的问题等。如何在深化我国的人事制度改革中,使人事管理制度及管理行为既与国际接轨又保持不能舍弃的原则,这无疑成为我国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和加入WTO后人力资源管理所面临的新课题。

>>>>多视角时代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责任编辑:飞雪 阅读:人次

【范文网】

第三篇:论信息化时代背景对会计理论的影响

摘要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对企业的会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企业会计理论如何实现创新,以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必然加速我国企业信息化进程,而会计作为企业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将首当其冲地面临信息化的问题。本文采用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信息化对会计计量和会计基本假设,如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等的影响,以期使会计理论适应信息经济时代的要求。关键词:信息化会计信息化会计理论 影响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现在已经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时代的环境决定了要想在竞争中获胜,必须具备新的能力。而会计作为经济环境下的产物,作为经济核算、监督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与方法必然伴随着经济环境的改变而变革和发展。

一、信息化和会计理论的相关概念

信息化主要是指人们凭借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等手段,通过提高自身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的智能,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乃至人们自身生活方式变革的过程。它以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中的应用程度和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为主要标志。它包括信息的生产和应用两大方面:信息生产要求发展一系列高新信息技术及产业,既涉及微电子产品、通信器材和设施、计算机软硬件等领域,又涉及信息和数据的采集、处理、存储等领域;信息技术在经济领域的应用主要表现在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农业、工业、服务业等传统产业上。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信息产业对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不断上升,已经成为当代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之一。由信息化驱动的经济结构调整,将大大提高各种物质和能量资源的利用效率,大大提高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

会计理论是由具有一定客观逻辑关系的会计理论要素组合而成的一个系统化的有机整体。我国的传统会计理论体系是以会计目标为理论起点,以会计基本假设为前提和会计应用理论为内容的有机整体。会计应用理论是以基础理论为指导,运用于财务会计实践所形成的一系列方法性的理论,主要是制定和实施各项会计实务规范,是引导和制约会计工作的标准、评价会计工作的依据。传统会计应用理论主要有基本会计准则,会计信息质量和会计计量等层次。

二、信息化对会计计量的影响

会计计量是指用货币或其他量度单位计量各项经济业务及其结果的过程。其特征是以数量(主要是以货币单位表示的价值量)关系来确定物品或事项之间的内在联系,或将数额分配于具体事项,关键是计量属性的选择和计量单位的确定。作为财务会计的一个重要

环节,会计计量的主要内容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成本、损益等,并以资产(负债往往可称为负资产,而所有者权益为资产扣除负债后的剩余资产或净资产)计价与盈亏决定为核心。传统的会计计量模式依附于财务会计的账务体系,难以及时、准确和真实地提供用于管理决策的相关成本信息。在信息化环境下,商品的市场价格变动频繁,历史成本信息不能公允地反映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与会计信息使用者决策相关性弱,历史成本又是一种静态的计量属性,它对临时性公司经营业绩的反映是滞后的,甚至是失真的。所以在信息化进程中,会计计量可以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和会计准则的规定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和公允价值等计量。会计计量观念的创新,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会计发展的契机,它必将给传统会计带来强烈的冲击,把会计带入一个崭新的世界。

三、对会计基本假设的影响

会计假设是会计理论与实践的基础和出发点,传统的会计理论和实践就是建立在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假设基础之上的,信息化进程给这四项会计假设带来了诸多影响。

1、对会计主体假设的影响

会计主体又称为会计实体,它是指会计为之服务的特定单位或组织。在传统的工业经济时代,会计主体的范围很明晰,一般表现为独立核算企业,企业会计只核算企业范围内的经济活动,并向有关方面提供会计信息。但在网络社会中,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使企业的组织形式、经营方式等方面呈现外在的不确定虚拟化状态。经济活动的网络化和社会化使企业突破了传统的活动空间,如基于网络的一种临时性结盟组织(又称虚拟公司),虚拟公司以高速发达的通信信息技术为基础,通过合作与竞争,在网络空间中迅速组成与解散,这便导致了会计主体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和可变性,会计主体的外延不断变化,使会计主体对应于“虚”、“实”两个空间,使得会计主体界限越来越难以把握。

2、对持续经营假设的影响

传统持续经营假设认为.一个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将按照既定的目标持续地经营下去,并且在可预见的未来不会面临破产。直到实现企业主体的计划和完成受托责任为止。只有在这一前提下,企业的再生产过程才得以进行,企业资本才能正常循环周转,才能以历史成本而非清算价格来确认。在网络时代,企业面临的经济环境复杂、竞争激烈、风险大,会计主体面临的是信息更新加速、产品生命周期缩短,企业稍有不慎,就有可能面临破产清算、终止。企业生命周期的缩短趋势,显示出了即合即分的即时性特征。如“网上公司”的出现,其外部的虚拟化常常掩盖了其发生真正交易或事项的行为,经营活动常呈现“短暂性”,它们适时的介入、联合、退出与转换其网上交易的游离性和随机性难以控制。在这

种经营方式下,就要求我们从市场空间的角度来确定企业的经营是否连续。因此,必须以会计主体为基础,用发展的、联系的思想解释这种经营现象。

3、对会计分期假设的影响

会计分期是为了定期总结企业的经营状况,人为地将企业不断的经营活动分割为若干个较短的相互独立又相互连接的期间,据以结算账目和编制会计报表,提供有关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的会计信息。会计分期假设本身是对持续经营假设的一种补充。会计分期的目的是为了及时提供会计信息,满足企业内部和外部决策的需要,该假设是建立在在持续经营假设的基础上。但是,这一假设的提出与会计信息的加工和传递技术受到限制有关。其本身也存在着固有的缺点,如人为地划分区间和待摊费用等,必然导致客观经济现实与会计反映结果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背离,从而导致会计信息的失真。而在信息经济时代,激烈的竞争要求决策必须高效率,从而要求及时了解相关的会计信息,而会计分期的假设满足不了信息使用者随时利用会计信息作出及时决策的需要。在网络环境下,计算机强大的运算和传输功能使企业内外部信息使用者可以无须顾及和等待会计期末,在计算机上就可以及时地得到企业实时的财务和非财务信息,而不必等到会计期间结束才可获得,因而网络时代信息传递的实时性大大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及时性,有效避免了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是否规定会计期间也不再重要。

4、对货币计量假设的影响

货币计量假设是指会计主要运用货币对企业活动进行计量,并把结果加以传递的一个过程,在使用货币计量时,必须同时附带两个假设:一是货币的币值不变(或稳定);二是币种的唯一性假设。在传统会计中,货币计量是会计系统产出所依据的尺度约定。传统会计以货币作为计价尺度是要以市场的存在为前提的,因为货币本身并不是一种尺度,而是一种商品。在传统企业当中,绝大部分有形资产可以用货币衡量,这就为传统会计的货币计量假设提供了依据。而在网络时代,大多数资源是无法用货币计量的,如人力资源成本的问题,知识产权、企业环境等信息,“电子银行”、“网上货币”使会计所使用的货币将只是一串有特殊意义的数字,而不再是实际的货币。单纯用货币计量提供的会计信息,越来越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的要求,必须改进计量手段,扩大会计报告的信息容量,增加非货币化的信息,为使用者提供完整、全面的会计信息。网络对时间和空间限制的突破,使用电子货币和电子数据进行交易和记录,也丰富了货币计量的形式。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使会计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也日趋多样化。因此对传统会计理论的重新审视成为必然,在传统会计理论的基础上,必须要不断地优化、改革和创新,以适应快速发展的经济环境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为企业信息使用者准确理解和有效运用财务会计信息提供条件,为信息使用者提供更有用更相关的信息。

【参考文献】

[1] 杨周南,张瑞君.会计信息系统.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2] 何日胜. 会计信息化产生的背景及对会计实务的冲击.财会研究,2005

[3] 王宗台,刘中华.会计信息化对传统会计理论和实践的影响.财务会计,2002

[4] 尤建勇.基本会计准则修订前后的比较及改进建议.科技创业月刊.2006年

[5] 龚炳铮.信息化的含义与分类的探讨.中国信息界.2005年

[6] 谢诗芬. 会计信息化:21世纪会计革命的催化剂. 中国财经报,2000

第四篇:微时代背景下的师生关系发展研究

目 录

言............................................................................................................................ 1

一、微时代背景及其对师生关系发展的影响............................................................ 1

(一)微时代背景介绍................................................................................................ 1

(二)对师生关系的影响............................................................................................ 1

二、微时代背景下师生关系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2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2

(二)原因分析............................................................................................................ 3

三、微时代背景下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 3

(一)教师要转变角色定位并树立新型师生观念............................................. 3

(二)利用即时通讯工具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氛围................. 4

(三)学校组织教师广泛开展高质量的个性化教学......................................... 5

(四)加强对教师素质的培养,以人格魅力塑造学生..................................... 5

(五)教师和学生都要学会互相尊重和互相包容谅解..................................... 6

四、结束语.................................................................................................................... 6 参考文献........................................................................................................................ 6

1 微时代背景下的师生关系发展研究

摘要:随着互联网应用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微博、微信等即时通讯软件已成为当前沟通的一种有力工具。在这样的微时代背景下,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师生关系发展虽存在很多问题,但微时代也为新型师生关系构建提供了许多机遇,微博、微信更展现了其在师生关系发展中的巨大优势。本文在分析微时代背景下师生关系存在问题及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多种途径。

关键词:微时代;师生关系;发展

前 言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4年1月发布的《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止20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手机网民达5亿,微博用户规模为2.81亿,而学生依然是中国网民中最大的群体,占比25.5%,互联网在该群体中已经处于高位。互联网在学生群体中的广泛应用,无形中对传统的教学开展和师生关系的发展带来了挑战。微时代背景对师生关系发展的影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以及该如何利用微时代的机遇,发展和谐的师生关系的问题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

一、微时代背景及其对师生关系发展的影响

(一)微时代背景介绍

2009年8月份,新浪推出微博服务,网易、搜狐、腾讯先后推出各自的微博服务。2011年1月,腾讯推出微信服务。如此,以微博、微信为现代化信息传播工具为代表的“微时代”诞生了。微时代以短小精炼作为文化传播特征,信息传播速度更快,传播内容更具冲击力和震撼力。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甚至情感沟通,仅仅通过百余字就完全可以实现。伴随着以微博、微信等新兴的现代化信息传播工具为代表的“微时代”的到来,给社会诸多领域带来了新的发展变化。

(二)对师生关系的影响

随着高科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中小学生使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已变得

1 非常普遍,粗略统计手机在中学生中的使用率超过80%,高中生更高,大学生已达100%,很多学生已成为“智能手机控”、“PAD控”,APP(手机应用)。而微博这一网络传播的新方式因其发布消息的及时性、很强的互动性,吸引着各年龄段的学生,特别是大学生的青睐。微时代下,即时通信应用、微博、微信等已成为学生互动交流的重要手段,这给传统的师生关系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师生关系就是在教育和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之间通过教与学的直接交流活动而形成的多性质、多层次的关系体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这种关系体系既是社会关系又是人际关系。一方面,传统教育工作中教师主要通过课堂教育来传授知识。教师收集合适的材料,在课堂上进行教育宣传,从而达到灌输知识、转变学生思维的目的。这种形式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老师掌握主导权,然而微博的出现使得这种情况发生转变,微博自身的及时性和互动性,使得信息传播更加迅速,失去可供选择性,学生获得信息的速度超过老师掌握的范围,传统的教学已经跟不上形势,逼迫教师的对教学方式进行调整。另一方面,随着信息技术与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微博、微信、微电影、微杂志等“微软件”的兴起,人们之间的交流与学习变得越来越快速、高效,微时代各类新技术的发展对传统教育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学生越来越需要个性化教育。

二、微时代背景下师生关系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关于微时代背景下,师生关系发展面临存在的问题,国内专家学者多从理论思辨或实证调查的角度进行了探究和阐述。总体上看,无论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教育阶段,师生关系总体上是好的或是较好的,但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概况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尊师爱生是师生关系的主旋律,老师也能普遍平等地对待、尊重和爱护学生,学生敢于向教师的权威挑战是新现象,然而师生间交往频率不高,关系不密切是师生关系的老问题。。学生认为老师忙,均尽量少打扰老师。平日见面老师就像医生问诊病人,解答完问题即匆匆告别,很少有情感和思想的交流。

第二,传统的教师支配型教学模式正在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但师生间交往不够密切,生活或学习中,师生间难免存在各种隔阂、矛盾、冲突甚至对立,导致师生关系不和谐,学生不能正确评价教师教学。一些学生对老师采取“软抵抗”,见到老师总是躲着,有时课堂上老师讲得很精彩,学生却没有任何表情。师生关系很生疏,有时一学期下来,学生都不会与任课老师说一句话。老师布置作业时,学生喜欢“讨价还价”,交作业的日期也往往遭到集体抗议,一拖再拖,老师也习惯了妥协。另外,作为学生总是希望得到老师的夸奖而不愿受到批评,但是每个人在学校生活中都难免会受到老师的批评,而这也往往成为

2 师生间产生隔阂的重要原因。

第三,师生间情感疏远而淡漠,呈现出机械化、冷漠化、利益化和世俗化的特点,部分教师道德情感弱化,学生自律性和自觉性下降,师生关系渐行渐远。如有媒体说当今的师生关系就是“没有关系”,意指互不关心、互不“买账”。特别是高等教育阶段的学生毕业之后就人走茶凉、杳无音讯,逢年过节也不会对老师进行常规的问候,这是极为普遍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师生关系不够和谐,情感不够密切,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削弱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

(二)原因分析

1.教师方面。教师的教学观念,对师生关系的重视度不够。首先是缺乏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主体意识还不够强,终身教育观念需要进一步增强,以人为本的思想没有在教学中彻底贯通。其次是部分教师对学生缺乏爱心和宽容,不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有的教师缺乏敬岗爱业的精神,对工作不负责任;有的法制观念淡薄,有体罚和变相体罚的现象。再次是不注重自身的人格力量,起不到为人师表的作用,缺乏教育心理知识,不注重师生间心理沟通。

2.学校方面。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理念往往滞后时代的发展。一方面,学校对教师的经济生活福利分配不公、用人制度不完善及激励制度不健全影响教师对师生关系的认知;另一方面,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应用的普及,学生获取知识渠道多元化,然而学校对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的培训不够及时到位,使得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教育手段更新赶不上时代的发展,呆板的教学难以激发学生应有的学习兴趣、学习活力和生机。特别是地区偏远或经济技术条件落后的地区,学校教学管理尤显落后。

3.外部环境的影响。一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促进社会文化信息传递渠道多元化,使得教师社会角色含义日趋单一,现有教学模式影响了师生关系的紧密发展。二是市场经济意识直接介入影响了师生关系的发展,导致道德关系弱化和行为倾向功利化。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互动方式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师生关系也不例外。无论在小学、中学还是大学,都存在师生关系人际关系趋向经济化,很多学校的师生经济交往所占比重渐增。家长为了孩子的入团、入党、评优、获奖或是改成绩记录等,不惜重金请老师帮忙,高等教育阶段学生甚至主动请客送礼,作为增进师生感情的砝码。这些都导致师生关系的扭曲,给纯洁的师生关系蒙上了一层阴影。这样的关系存在不但严重损坏了教师的形象,还影响了学生的思想。

三、微时代背景下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

(一)教师要转变角色定位并树立新型师生观念

如前文所说,在微时代,师生关系、教师角色等诸多方面都需要重新定位与

3 思考。教师要及时地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明确教师在教学中的职责,教师不光立足于教,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学,不能仅满足教会学生做什么和怎么做,更要教会学生做什么和为什么去做。要引导学生会学,所谓:授之于鱼,不与授之于渔。也就是课堂教学,教师要变教为导师,教师要从知识的讲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学生活动的导演者,让学生从被动听讲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的学习主体。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让历史重现它迷人的一面。教师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和对价值的认知能力方面应该起主导作用。微时代背景下的先进教育技术手段能更便捷的开展差异化教学,从而更好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弥补部分学生的情感缺失。

(二)利用即时通讯工具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氛围

平等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利用微博、微信、朋友圈等即时通讯工具平台所具有的自由发言、交流及时、互动性强的优势,营造师生间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氛围。首先,学校应利用微博、微信等即时通讯工具的优势,注册官方账号,组建专门的微博、微信管理运营团队,负责相关栏目的工作,保证微博、微信的即时信息发布、更新,及时回复在师生沟通交流中遇到的相关问题,营造师生良好的交流互动氛围,形成良好的信息互通分享以及发布审查机制,确保微博的更新和活跃度,做好舆论引导。借用微博、微信的平台优势,搭建起交互式学生工作信息平台,方便学生了解学校学生工作动态,并对学校学生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及时解答学生疑惑,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统筹校级、学院、班级、个人等多种形式的微博,统一标识系统,形成层级丰富、落点众多的微博圈,润物无声地发挥新闻宣传的整体效应。其次,及时更新信息,增加微博及微信的关注度。学校和教师可以利用微博、微信,及时发布与学生相关的各种信息,如班级通知、活动通知、实习信息、校园内外新闻等。每天更新5-6条信息,激发学生对微博的兴趣和关注度。其次,发布除了单调的文字信息外,增加一些图片、视频等内容,这样不仅让信息更加的立体化,也更容易吸引人。此外,构建校、师、班、生立体化微博群。教师的个人微博、微信应更多体现个人魅力,真诚的表达个人的性格、喜好更易得到学生的共鸣,缩短心理距离。用成长的眼光对待学生的观点,丰富思想教育内涵、跨越教育的时空限制,充分与学生进行无保留的“交心”,理解他们、尊重他们、引导他们。学工人员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是自我完善的过程:更新了知识结构,避免思维方式的僵化,在学生上汲取营养,为他们的创新、勇气鼓掌喝彩。尝试开展“微班级”等比赛,鼓励学生积极的建立个人的微博世界,形成班级对外展现的窗口,促进班级内部和班级之间的交流,教师通过学生微博、微信的更新,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教师可以

4 利用微博、微信,通过与学生互相关注,就能同时可以借助微博、微信这一便捷的平台,将个人感悟、心得体会、生活故事、为人处事等及时记录下来,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去思考,潜移默化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学校组织教师广泛开展高质量的个性化教学

教学的个性体现在教学中,就是将独创性教学方法和与众不同的教学手段相融合,形成切合教师个性实际的教学风格,从而在教学上产生对学生个性教育的最大效果。教师可以通过开放性课堂教学、“微课”等形式来推广个性化教学。“微课”全称“微型视频课程”,它是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呈现方式,围绕学科知识点、例题习题、疑难问题、实验操作等进行的教学过程及相关资源之有机结合体,主要包括讲授类、解题类、答疑类、实验类等类型,时长一般为5至10分钟。相比传统课堂,更方便学习者利用碎片时间进行学习,非常符合当前人们生活节奏快,学习时间地点不限等特点,尤其适合当下的高等教育教学开展。同时,短时间内人的注意力较为集中,更符合学习规律。开放性教学,教师要促进师生双边交流,以及生生交流,让学生在多种思想和观点的碰撞下,触发思想火花,产生学习的最大兴趣。同时,着重培养学生的分析批判能力,不迷信权威,勇于评价他人与自己,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发展独立自主的个性和创新能力。其次,开放性教学要开拓教学发展空间,开展第二课堂学习。教师要树立"得法于课内,增益于课外"的开放性教学观,多组织学生走出校门,走上社会,开拓学生的视野,扩大学生的社会接触面和知识面。

教师开展个性化教学同时,还应注意个性化教学的质量。一方面,教师要创建和谐、愉悦的教学环境和氛围。同时,也要建立融洽、相互理解的师生关系。一是实行教与学民主、平等,师生彼此尊重,教学相长。没有平等,就没有尊重,更无从谈起发展师生关系。教师要具备民主、平等意识,以及过硬的业务素质和表率的人格品位;二是开展合作学习。方法可采取小组讨论,课堂讨论,甚至课堂演讲、辩论等形式展开师生的情感交流,活跃课堂气氛,构建良好的教学情境。合作学习是让全班同学共同参与,全体发展。品位高的个性教学艺术还要求教师要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的多层次性,问题的多样化,学科多极化的特点,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思路去思考和理解,去参与讨论和辩论,在充分表达自己的独到见解的基础上,明是非,分主次,求同异,达到培养个性,发展创新能力的目的。

(四)加强对教师素质的培养,以人格魅力塑造学生

加强对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等综合素质的培养,树立教师良好形象。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教书育人过程中最直接、最深厚和最长久的力量。身正则德高,其身正则不令而行,身不正则令不从。要求学生做个好学生,教师首先必须做个好教师。教师应该提高自身道德的自觉性,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弘

5 扬师德、为人师表、行为师范,自觉抵制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消费主义思潮的影响,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做学生的楷模,以崇高的内在人格魅力塑造学生;教师应大力提高专业知识和技能,拓展知识视野,以深厚渊博的专业知识底蕴和技能打动和影响学生,让教师真正成为学生思想道德的引导者和知识技能的传授者。

(五)教师和学生都要学会互相尊重和互相包容谅解

相互尊重、包容谅解是一个人良好道德风貌的体现,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基础。教师只有关爱自己的学生,不轻视、慢待或侮辱自己的学生,才能在师生间产生心灵的共鸣,使教师得到学生的认可,并愿意听从教师的教诲。在现实生活中,教师与学生交往过程中难免会发生一些冲突和矛盾,但在每一次矛盾和冲突中,教师若能以高度的觉悟、深沉的情感和博大的胸怀来对待学生,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的过错和缺陷,则会提高教师的威信,反过来又会成为强有力的教育手段。同样,学生也应学会去尊重教师,学会尊重他人的人格和劳动成果。即使教师存在缺陷和不足,也不能任意诋毁或侮辱教师,要以宽容的态度去对待教师,学会采用温和、委婉的方式与教师沟通。只要师生间能相互尊重、包容谅解,师生关系定会变得更加和谐。

四、结束语

总之,随着网络的发展和即时通讯(如微博、微信等)的广泛应用对教学工作及师生关系的影响,学校和教师应顺应时代潮流,抓住机遇,积极应对挑战,用最适当的教学方式组织教学。总体来说,通过转变教师角色定位,树立新型师生观念,利用微博、微信等即时通讯工具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广泛开展个性化教学,加强教师素质培养,以人格魅力塑造学生,师生间要学会相互尊重和包容谅解等多种途径来构建微时代背景下和谐的师生关系。

参考文献

[1] 田刚.学校服务:论教育的微观基础[M]. 长沙市: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2] 李春玲.教师职业道德[M].北京市: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3] 朱宝荣.应用心理学教程[M].北京市: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4] 张文君. 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实现师生共同发展[J].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0:146-147. [5] 韦耀阳. 师生关系发展的三重境界[J].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02:70-71. [6] 董玉瑛,陈景文,刘长宏.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塑造和谐师生关系[J]. 未来与发展,2011,08:88-92.

6 [7] 晓季.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J]. 中国科技信息,2008,06:240-241. [8] 李孟辉,熊春林. 构建民主师生关系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J]. 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7,12:41-42. [9] 范文明. 调适与发展:和谐师生关系之科学内涵及特点的全面考察[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2:142-144. [10] 汪江胜. 影响师生关系发展的因素及对策[J]. 中国电力教育,2010,25:167-169. [11] 徐广静. 浅析“微时代”到来的利与弊[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0:110-111. [12] 刘静. “微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探讨[J]. 法制与社会,2012,23:220-221.

7

第五篇:多视角时代背景下的人力资源管理

当今社会正在进入被称为知识经济、互联网或网络经济、经济全球化、新经济的时代。对当今时代的多种表述反映了从不同视角对时代本质特征的认识和概括:知识经济为内涵视角,互联网为技术视角,经济全球化为外延视角,新经济则是一种综合表述。本文分别从知识经济、互联网、经济全球化三个时代背景的视角,对人力资源管理中已经出现、正在出现和将会出现的变化作一透视和把握。

一、知识经济与人力资源管理新理念

自从1996年10月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最早提出知识经济的论题后,知识经济的概念便迅速风靡全球。

知识经济时代不同于工业经济时代的一个历史性变化是知识员工成为主体管理对象。据有关统计与预测:20世纪初,体力员工与知识员工的比例关系为9比1;20世纪中叶为6比4;20世纪末为3比7;到2010年体力员工与知识员工比例关系将成为2比8。如果说已经过去的20世纪是以体力劳动者为主要对象的人力资源管理时代的话,那么,21世纪则是一个以知识员工为主体对象的人力资源管理时代。按照当代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的定义,知识员工是指掌握和运用符号及概念、利用知识或信息进行工作的人。主要用“头脑”进行工作的知识员工,其受教育程度、需求结构、工作期望、价值观念、行为能力等,都不同于主要依靠“肌肉”进行劳动的体力员工。因此,管理对象的历史性变化,必然逐渐导致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的变革。

管理理念的变革先行于管理模式变革。知识经济时代以知识员工为主要对象的人力资源管理,首先需要确立经营知识和人才的发展理念。既然在知识经济形态中知识取代了资本而成为核心生产要素,知识创造财富的逻辑改变了资本产生利润的生财之道,企业组织的经营理念就应该由经营资本转变到经营知识的思路上来。知识的载体是知识员工尤其是拥有知识优势的人才,经营知识的理念又推导出经营人才的理念。按照这一逻辑,知识和人才可以看作推动社会和组织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正是基于这种认识,近几年来,人们提出了人才强国、人才强市、人才强企等人才强“X”的发展战略。

其次需要确立员工主权的根本理念。有史以来,无论是工业经济时代还是农业经济时代,劳动者都处于被资本或土地雇佣的依附地位。但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支配资本等其他生产要素的核心要素,知识又存在于知识员工头脑之中,何况知识本身是智力工作者所创造的,因此,从知识经济的本质特征中必然引申出知识员工主权的结论,或者说员工主权是知识经济应有之义。

再者需要确立人本主义的管理理念。工业经济时代,由于劳动者在生产要素的组合关系中处于依附地位,人事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奉行的是组织本位、工作本位和管理本位,实行的是一种很少考虑劳动者因素的非人格化、甚至是非人性化的管理。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员工成为主权者,对主权者的管理应该是一种充分考虑工作者因素的人本主义管理,反过来说,人本主义管理理念是员工主权理念的体现。人本主义既体现于组织与员工之间的目标兼容、共进双赢、双满意的管理战略之中,也体现于尊重管理、关怀管理、赞扬管理、参与管理、自主管理、柔性管理以及工作再设计的各种管理行为之中。

二、互联网与人力资源管理新方式

互联网是指建立在当代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基础上的相互连接的全球电脑信息网络系统。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互联网及其信息技术正在引发工作方式和管理方式的历史性变革。

工作方式历史性变革的核心概念是远程办公。远程办公(Teleofficc)是指办公人员通过电子通讯手段在传统集中化工作场所之外的任何地点进行分散化办公,其典型的工作空间特征是小型办公室和家庭办公室(SOHO),同时也包括公务旅行中的客房办公室和车厢办公室(TO)。另外,在工作时间特征上包括每周在家工作一天或两天的偶然在家工作(WOAH)。远程办公者常常被称为“电子员工”或“SOHO族”。传统在家上班的人群大多是自由职业者,如作家、画家、音乐工作者、律师、记者、编辑等,但目前在互联网及信息技术的催化下已经扩大到越来越多的行业领域和职业领域。据统计,美国在家上班的人数,2000年为420万,2001年为500万,其中硅谷的1.4万居民中有15%的人在家上班;日本在家上班的人数,2000年是246万,2002年增加到300多万(占全部就业人口的5%),2005年将达到445万;我国的香港地区目前有不需到公司上班的流动员工45万人(占全部工作人口的15%)。在企业界,IBM公司的20%以上的员工取消了坐班制,加拿大的北方电信公司有25%的员工在家上班。另据预测,今后采取远程办公方式进行工作的人数将会以年均15%的速度扩大。随着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远程办公系统技术方案的逐步成熟,凡是人机对话的工作(即在电脑显示屏前点击键盘和鼠标进行工作)几乎都可以实现远程办公。可以预言,21世纪将在更大范围出现一场工作方式或办公模式的革命,这就是地点分散、时间弹性的工作方式取代工业时代的那种集中地点、统一时间的传统工作方式。这场工作方式的革命如同工业化工作方式取代分散化的农业工作方式一样具有历史意义,所不同的是土地加锄头变成了家庭加电脑。

管理方式的重大变革是人力资源管理的“E”化。E化人力资源管理(HER)亦称电子化人力资源管理,是指通过应用IT技术手段在互联网上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电子化。目前,欧美国家的许多大公司尤其是IT行业的知名企业,如通用、IBM、GE、微软、朗讯、思科等,都在不同程度上进人了人力资源管理的中期“E”化阶段;在我国,一些著名外

上一篇:党章党规对照检查材料下一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