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空心化困局怎么破

2023-01-24

第一篇:农村空心化困局怎么破

浅议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中“农村空心化”现象

[摘要]

近年来,大量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农村常住人口急剧减少,劳动力严重不足,产生了“农村空心化”现象,这种现象对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产生了巨大的消极影响。 [关键词] 农村空心化;基层民主;民主意识;参与技能

农村基层民主的要义是广大农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对农村各项事务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广大农民行使民主权利,实现当家做主,既需要宪法和法律对广大农民民主权利的保护,更需要广大农民具备良好的民主意识、公共精神和民主能力。然而,农村空心化破坏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加剧了村民的不平衡心理,降低了村民的政治效能感,不利于村民民主意识的形成,也影响了村民参与能力的提高,成为了影响当前基层民主建设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

一、相关概念阐述

在探讨“农村空心化”对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产生的影响及对策这一问题之前,我们首先需要厘清几个概念,即“农村空心化”、基层民主、农村基层民主。

“农村空心化”是对我国农村转型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现象的概括,主要表现为:农业生产缺乏吸引力,农村生活缺乏活力,村庄格局缺乏协调性,乡土文化缺乏延续性,及由此导致的农村劳动力非农化、资金非农化和土地非农化。其产生主要是由于农业吸引就业的竞争力弱、相对较弱,农户参与整治土地的权益少,乡土文化传承与发展缺乏有效载体等原因,而其影响也相当恶劣,如农村年轻人比例下降、村庄建设用地浪费严重、乡土文化被边缘化、现代生产要素的过度使用不利于农业永续发展等。

基层民主是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发展的主要形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的实践。基层民主的范围包括农村基层民主和城市基层民主。农村基层民主即村民自治,农村基层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指农村基层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及村务和政务公开,即“四个民主、两个公开”。其中村民委员会的性质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是村民民主管理村务的机构;村民民主管理村务的形式包括:a直接选举村民委员会干部,b参加村民会议,c制定和最受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d村务公开、民主评议村干部、村委会定期报告工作。城市基层民主即城市居民自治,其中居委会性质是城市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民主管理机构,是城市居民的自治组织;居民民主管理的形式包括a居民民主选举产生居委会成员,b居民会议决定居民切身利益重要事务,c居民委员会实行办事公开制度,定期向居民会议报告工作,接受居民的监督和质询。

二、我国“农村空心化”现状:

城镇化过程中,城市拥占了优越的就业条件,公共服务供给等资源,而广大农村却因多种原因,发展缓慢,城乡之间形成二元差距,催生了城市对农村人口的虹吸效应,大量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农村常住人口急剧减少,劳动力严重不足,广大农村,特别是发展落后的农村出现了人去楼空的现象,即农村空心化现象。2006 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课题组就新农村建设现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调查,共涉及 17 个省(市、区) ,20 个地级市,57个县(市)166 个乡镇,2749村庄结果显示74%的农村已无可以进城打工的剩余劳动力,仅有25%的农村还有40岁以下的劳动力。5 年过去了,情况更为严重。由此看来,空心化问题在我国农村中已经凸显出来,向城市转移的农村人口中,青壮年劳动力占很大比重,剩下多为老人、妇女或儿童,农村劳动生产率下降,社会文化活动单

一、基层自治组织权利主体缺乏,空心化的凸显制约了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尤其是影响了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发展,成为当前我国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亟需解决的课题。

三、“农村空心化”对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影响

农村基层民主的要义是广大农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对农村各项事务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广大农民行使民主权利,实现当家做主,既需要宪法和法律对广大农民民主权利的保护,更需要广大农民具备良好的民主意识、公共精神和民主能力。当代民主理论家林茨分析世界3 个地区15 个国家的民主实践,认为一个巩固的民主政体体现在行为、态度和制度三个层面: 一是各行为者不会将重要的资源用于建立非民主政体; 二是绝大多数民众都坚持民主程序和制度是治理社会集体生活最合适的方式; 三是国家各种力量服从特定的法律、程序和制度,并且习惯于在这些法律、程序和制度范围内解决冲突。这三个层面赖于生存的最关键要素是公民的民主意识和民主参与能力。公民意识(民主意识) 至少包括权利主体意识和公共精神两个方面,它具体表现为对现行的政治价值、权力运转模式、权力结构和产生机制等的认同,接受并参与权力的产生或运行,认可并服从政治权力机构的领导。当政治价值冲突产生时,愿意在一套冲突各方认可的机制和体系下,通过协商等合法方式解决冲突,并能以宽容的态度对待不同意见者,接受并认可所产生的结果。

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巩固和发展同样离不开村民的民主意识和民主参与能力,离开了这两个基本要素,基层民主必然运转不了。然而,农村空心化破坏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加剧了村民的不平衡心理,降低了村民的政治效能感,不利于村民民主意识的形成,也影响了村民参与能力的提高,成为了影响当前基层民主建设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

(一) 农村空心化破坏了基层民主建设所依托的经济基础,加剧村民的不平衡感。一定的经济条件,尤其是抑制经济社会中不平等问题是民主建设和发展必要的前提。然而,农村空心化制约了农村经济建设和发展,破坏了民主所需的经济基础。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流,因劳动力缺乏,农村土地利用率降低,甚至还造成大量土地空置,农业增长的基础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农业建设和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农民的收入减少; 绝大部分外流的劳动力均为青壮年劳动力,在受教育程度、精力和学习能力等方面明显优于留守的老人、儿童和妇女,致使先进的生产技术、生产经验、管理理念等难以流入这些地区,再加上有关部门资金、技术等公共服务投入不足,现代高新技术农业产业难以形成,农村发展缓慢,农民增收困难,农民特别是留守人员的经济地位日益下降,加剧村民的不平衡感。不断下降的经济地位使村民无更多的时间、精力参与基层民主建设,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因此缺乏重要经济基础的保障。农村空心化带来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加剧了村民的不平衡感。农村经济发展受限,农民收入增长难的问题会造成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不断扩大的城乡差距会让村民对日益弱化的经济地位和农村经济状况感到困窘和无助,催生了村民的不平衡感和被剥削感,不利于村民妥协、互惠、包容等公共精神的形成。不断扩大的城乡收入差距会强化城市对农村的虹吸效应,加剧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使农村空心化问题进一步恶化,形成新一轮的恶性循环。同时,农村空心化还会造成农村内部家庭收入差距的扩大。很多人认为,外出农民工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所在家庭的收入,改善收入差距。但上述的事实告诉我们,外出农民工无法改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他们还会加剧农村内部家庭收入差距的扩大。权力结构中的地位。 (二) 农村空心化弱化了了村民在基层政权权力结构中的地位,降低了政治效能感。在空心化过程中,大量农村精英,特别是一些了解农村实际、年富力强、经验丰富的农村人才也随之流失。基层政权组织缺乏足够的民主竞争对手和较高素质的候选人,村民可挑选的余地狭窄。这势必直接影响村民对民主选举和基层民主建设的热情,也因此降低了基层政权结构的质量和组织效能,不利于村民产生对基层政权的认同和服从的民主意识和公共精神。农村大量权利主体流失,降低了村民的政治效能感。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致使基层民主建设的权利主体严重流失。这些村民长期在外,无法深入地了解农村实际,难以形成“积极公民”,无法有效地参与基层组织的建设和管理。日益减少和孤立的留守村民个体难以实现民主建设的目标,这必然直接影响了基层民主的效能,基层政权权力的合法性基础也受到破坏。同时,随着权利主体的流失,基层政权也因此丧失了良好的制约和监督基础,基层权力突破制度约束的机会大大增加,族权政治腐败、贿选等扭曲的政治现象时有发生。这势必会影响村民对基层自治组织的信赖和对基层权力体系的认同,加剧了留守村民的不信任感和权力的弱化感,侵蚀了村民政治权利主体意识的形成基础,影响了基层民主建设的发展。

(三) 农村空心化降低了村民民主意识和参与能力,加剧了村民政治冷漠感。公民是社会文化的承载体,是最主要的社会文化基础,公民中的青壮年是该基础的轴心,是现代文明观念主要承载者,也是推动传统文化向现代文明变迁的中坚力量。然而,空心化带来了大量农村青壮年的流失,掏空了民主的社会文化基础。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和受教育程度高的人员外流,不利于现代文明观念的确立。外出人员多为青壮年,受教育程度较高,其主动学习意愿和学习能力明显高于留守人员,外来的先进文明的理念也较容易在这些人中树立,他们的民主意识和民主参与技能高于留守人员。受知识水平、信息获得能力与途径、时间、精力等条件限制,留守人员学习能力和意愿不可能很高,现代文明的理念和民主参与技能不容易被留守人员获得。因此,在空心化的农村中,传统文化向现代文明变迁渠道狭窄、变迁速度慢,村民的政治观念易受传统文化中不良因素的影响,如人治思想、被动参与、顺从文化等,村民的民民主意识和参与能力不易提高,影响村民民主参与的效能,加剧了村民的政治冷漠。大量青壮年、受教育程度较高人员的外流,不利于民主观念的形成和参与能力的提高。公民的民主参与能力和意愿受知识水平、时间、精力和能力等条件的限制。留守人员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改善生产、提高收入上,受知识水平、时间、精力和能力等条件的限制,村民的民主参与意愿必然受损,无力关心日益弱化的权利主体地位,面对现有的基层民主建设的运行模式和框架也显得力不从心,精力有限,信心不足。因而,村民难以在基层民主建设的实践中得到民主意识和民主能力培养和训练,村民的民主意识和参与意愿必然受损,影响村民民主参与的效能,加剧了村民的政治冷漠。

四、对策:激发基层组织活力,强化民主意识和参与技能

(一)引入优秀人才,优化权力结构,提高政治效能 民主意识的高低与村级权力组织的政治效能密切相关。村民政治效能感的增强、政治参与能力的提高与基层政权组织建设分不开,基层组织特别是基层民主自治的两个重要组织——基层党组织和基层自治组织是训练村民参与能力,提高村民参与热情,克服权力疏远感最直接、最重要的载体。在这个意义上,优化基层组织的权力结构,激发基层组织活力是提高村民参与热情,推动基层民主建设发展的关键环节。空心化的影响下,农村中大量较高素质人员、农村精英流失,农村权力组织丧失自我更新的力量,基层政权的权力基础脆弱,基层组织权力结构的质量下降,组织功能不断弱化,甚至瘫痪。基层组织在引领农村基层民主发展和农村建设发展上面临的压力和挑战越来越大。针对这一问题,除了继续优化组织的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的同时,还可以拓宽人才引入的渠道,引入高素质人才,更新基层组织的力量,激发基层权力结构的活力。例如推广选拔青年大学生或高素质的人才到农村基层组织任职的经验,把大批的优秀人才引入当前农村,提高基层政权组织的政治效能,改变村民对民主参与的冷漠态度。同时,还应该健全一套可持久的基层人才流动机制和成长体制,保证高素质人才愿进入基层农村,在基层组织中能成长和发展,实现基层组织人才不断更新和发展,从而提高基层政权组织的效能,激发基层政权组织的活力,提高村民民主参与效能和民主意识。

(二)创新民主机制,激发基层组织活力,培育民主意识和参与能力基层组织政治效能关乎村民民主意识的培育和参与能力的训练。当前背景下,创新基层组织的民主运转方式,特别是创新基层党组织的民主运转方式,是提高基层组织活力、激发政治效能的重要着力点。创新基层组织的民主运转机制,首先应当大力进行各种制度的创新,这些制度包括:参与制度民主监督制度、组织管理制度等。通过制度的建设,优化和完善基层党组织的运转方式和环境,使基层组织特别是基层党组织发挥出最大的效能,让基层组织和个人在制度中培养制度理性和现代文明理念,从而培育村民积极的民主意识和公共精神,提高村民的参与能力。在创新制度建设的同时,还应创新基层组织特别是基层党组织的民主运转方式,保障基层党组织在农村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可以尝试基层支部的党员发展让村民直推、支委选举,甚至支部书记的选举让村民直推直选。从逻辑上看,支部和基层自治组织是村级权力的中枢,是政治效能感产生的关键所在。党的基层组织是基层农村大政方针的设计者,是该村事业发展的领导核心,也是村民向心力所在,基层组织的作用直接关系到所在村的发展命运和村民收益的增长。基层党员就是所在村庄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代表,更是实现广大农村民众根本利益的先进代表。基层党组织的党员和领导干部做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农村发展得好不好,农民是否得到实惠。基层组织党员和领导干部是否起到引领作用,所在村庄的村民最能直接感受到,在这个意义上,支部的党员和领导干部的工作理应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和检验。实现党员发展的直推,基层支部委员的直推直选,让民众挑选先进分子进入党组织,挑选优秀党员担任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干部,可以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效能,也可以扩大民众的参与面,发挥民众的监督作用,使基层党组织的权力基础更加坚实,基层党组织就具有更好地向心力和凝聚力,也能更好地实现基层党组织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和基层自治组织一样,是提高村民民主意识、政治参与的关键平台,也是克服权力疏远感,培养和训练村民参与能力的关键载体。让基层民众参与支部的建设,也可以有效地提高村民的政治效能感和参与意识。因此,通过基层组织特别是基层党组织民主运转机制的创新,让村民直接参与最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和监督,可以有效地激发基层权力组织的效能,提高村民的参与热情,更好地保障基层权力组织的核心地位和作用,实现村民对村级各类事务的参与和管理,从而达到村民民主意识的培育和民主能力的训练,推动基层民主的发展。

五、结语

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一些附带问题,“农村空心化”的产生源于城乡二元发展的不平衡,城市的“虹吸效应”将农村的广大劳动力吸引到了城市,而导致了农村发展的恶性循环式落后,严重影响了农村基层民主建设。针对这一问题,除了继续优化组织的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的同时,还可以拓宽人才引入的渠道,引入高素质人才,更新基层组织的力量,激发基层权力结构的活力;此外更需要创新民主机制,激发基层组织活力,培育民主意识和参与能力基层组织政治效能关乎村民民主意识的培育和参与能力的训练。

第二篇:指纹解锁怎么破

众所周知指纹是识别第二高的技术。第一的技术是眼睛的红膜。据研究发现。每60亿人中就有两个人的指纹是形同的。这个数字也是很惊人的。也不必担心这个。而红膜每180亿人会有一个相同的。

指纹技术随着科技的发展运用到各个领域。近年来也把这项技术运用到了手机中。那在手机中的指纹锁到低有多安全大家了解多少。

在指纹锁手机的领域中苹果手机做的应该是最先进的。苹果手机指纹识别是高达2400万高密度,精度识别系统。在普通的ccc骗取指纹是不可能实现的。苹果5s发布会上曾声明是绝对的安全。而再放出这句话没多久。就有黑客成功破解苹果的指纹锁。黑客太过于高端我们学不来。后来有的小伙伴利用软件偷渡。成功跃过指纹锁进入手机。再后来又有人利用指纹残留做出了假指纹材质是硅胶制成。加上一定的湿度也成功破解手机的指纹。屡屡出现被破解现象让苹果手机自己打了自己一巴掌。。。随着苹果6的发布。苹果再次加强指纹锁进入识别技术。发布会上生成就是砍掉别人手指也不能打开的安全锁。苹果6由于被复制指纹所重创。增加了电磁感应识别技术。也就是说能识别所扫描的手指指纹的手指是否是活体。如果是仿造感应不到经络。血管是不能打开手机。而这项技术看似是完美。天衣无缝。结果被秒破。有人用液体胶水覆盖到识别手指上。等胶水凝固。取下已经凝固到胶水涂层。由于胶水是液体。会沁入手指中每一个纹路。然后揭下胶水层套在其他人手指上。条件满足。一。。液体胶水指纹涂层。二活体经络血管感应。有了涂层换到任何人的手指中都能解开苹果6手机的锁。

接下来就是其他手机的指纹锁。其他手机的指纹锁我没看到过很高端的。比如很多手机指纹锁是后来下载的软件。这些软件可靠性不高破解容易。扫描没有苹果手机精度高。如果是仿制。做个百分之60就能打开。而有的更容易破解。就是手机没有记忆性。这就是最大的漏洞。手机硬格。一旦手机硬格。指纹锁的记忆甚至指纹锁这个软件就会消失。现在看来指纹还安全吗?

第三篇:探析农村空心化的对策

张小新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大量农村人口尤其是青壮年劳力不断“外流”,农村常住人口逐渐减少,很多村庄出现了“人走房空”现象,并由人口空心化逐渐演化为人口、土地、产业和基础设施整体空心化。农村空心化是对我国农村转型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现象的概括,它主要表现为:农业生产缺乏吸引力,农村生活缺乏活力,村庄格局缺乏协调性,乡土文化缺乏延续性,及由此导致的农村劳动力非农化、资金非农化和土地非农化。开展“空心村”改造工作,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确保粮食安全的重大举措,是挖掘资源潜力,保障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建设现代化农业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对“空心村”进行改造,符合国策,惠及百姓,是利国利民的好事。因此,解决“空心村”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同时入手,多管齐下。

一是产业兴旺,带动村民脱贫致富,是解决“空心村”的根本。党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并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二十字方针,而产业兴旺是解决“空心村”的根本。产业薄弱,一直是广大农村的“软肋”。实现产业兴旺首先要通过结构调整提升农业整体质量和 1 效益。结构调整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的重要手段,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要坚持因地制宜,突出主导产业、主导品种和区域特色。其次要积极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要求,是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水平的有效途径。第三是要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深化农村改革、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重大举措,也是发展现代农业、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关键环节。要多渠道开展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工程,加快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一大批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

二是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转变农民思想观念,是解决“空心村”问题的前提。当前“空心村”改造难的原因之一,就是农民对宅基地的思想观念没有转变过来,不少人还认为宅基地是祖业,对“空心村”改造工作有抵触情绪。因此,在“空心村”改造初期,各地各级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要组织力量,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通过广播、电视、报纸、宣传栏等各种媒体和渠道加大对我国的土地国情、国策和《土地管理法》、《农村宅基地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提高农村干部和群众的法律观念和节约土地资源的思想意识,逐步破除农民对宅基地的畸恋和宅基地私有、宅基地传后、宅基地是风水等传统观念,形成宅基地公有、一户一宅、

2 建新拆旧、按规划用地的共识,为“空心村”改造工作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同时,向群众宣传“空心村”改造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让群众看到实实在在的好处,进而使广大群众做到思想上理解、工作上支持、行动上参与,推动“空心村”改造工作的顺利展开。

三是健全组织管理机构,加强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协调配合,是解决“空心村”问题的基础。“空心村”改造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的问题多且面很广,工作难度较大,往往需要进行跨部门调配资源和组织协调,各地要成立“空心村”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空心村”治理工作的领导,扎实推进“空心村”的治理进程。通过相关政府职能部门通力配合,群策群力,给“空心村”的治理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组织基础。

四是抓好村庄规划建设,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是解决“空心村”问题的关键。“空心村”形成的主要原因就是缺少村庄建设规划的引导和制约。因此,各级政府应充分认识这一点,将村庄规划的编制或完善工作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议事日程,在充分尊重民意的基础上请相关专家和学者研究各地农村发展方向和定位,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统筹安排城乡建设用地的总要求和控制增量、合理布局、集约用地、保护耕地的原则,合理修编村庄建设规划,使其成为引导村落内聚化发展的龙头。在规划修编中,应统筹考虑村道巷道、自来水、污水处理、雨污分流和禽畜分离等基础设施配套和教育、卫生、企业等用地的协调,做

3 到村庄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与小集镇建设相结合,与生态文明村建设相同步,力求实现村庄用地集约、功能完善、有利生产、便利生活。同时,规划应坚持适度前瞻,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一次规划,分步实施。根据村庄现有户数和人口,按照未来10年、20年不同规划期限,框住规划新村的外沿,部署村庄发展的内涵,留足村户发展的空间。

五是搞好试点、稳步推进,选择适宜的改造模式,是解决“空心村”问题的有效途径。“空心村”改造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各地政府应按照“先易后难,以点带面”的原则,通过深入调查研究,搞好先期试点,在试点成功运行的基础上总结经验,以点带面,然后在大范围内展开,成熟一个改造一个,改造一个见效一个。同时,由于各村的自然环境不同、地理位置各异、经济基础不一,应从各个村庄的实际情况出发,综合运用宏观的城乡关系、中观的村庄体系以及微观的村庄的内部环境,因村制宜,分类实施,采取不同的“空心村”改造模式。

六是妥善安置弱势群体,充分发挥村民的力量,是解决“空心村”问题的重要措施保障。“空心村”改造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各地政府要始终把“以人为本”贯穿于改造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妥善安置弱势群体。在“空心村”改造工作中,应对因实施房屋迁建而涉及的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体采取财政补助、民政扶助、信贷支持、集中建设帮扶中心等举措妥善予以安置,计划在前,行动在后,切实维护和保障他们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农民

4 群众是“空心村”改造工程的主体,同时要把“空心村”改造当作一项“群众性”工程来抓,从维护好、实现好和发展好群众根本利益的角度出发,切实尊重群众的民主权利,注重启动村务公开等程序,充分发挥民主管理机制的作用,广泛吸纳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将修编村庄规划、打通主次干道、拆除违章建筑和收回超标准宅基地等重大问题,提交村民代表会议讨论,以最大限度地调动村民的积极性,从而推动“空心村”治理工作的健康、有序开展。

地址:河源市和平县农村工作办公室 电话:18024880955 5

第四篇:申论热点文章素材:农村空心化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申论热点文章素材:农村空心化

[标题示例]

1.留守农村谋发展要有道路自信 2.让乡愁有物可依 [开头示例]

近年来,大量的的农村青壮年背井离乡,来到城市打工,直接导致“空心村”现象日益严重。“农村空心化”直接导致了农村“三留人口”比例过大、务农农民年龄偏大素质偏低、耕地抛荒、宅基地废弃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仅仅从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和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角度看,该问题亟待得到解决。

[结尾示例]

农村稳,则全国稳;农业兴,则发展快;农民富,则全民富。农村的“空心化”和“农民荒”问题需要国家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帮助和支持。相信在国家的重视下,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在八方人民的努力下,农村的未来一定会更美好。

第五篇:“非转农”难填农村“空心化”

作者: 来源:重庆商报 2010-10-21 09:23:02

提要:据《中国青年报》报道,浙江义乌市近日出台规定,符合条件的大中专毕业生可申请将非农户口重新转回农业户口,这吸引了很多生于农村的大中专毕业生重跳“农门”。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浙江义乌市近日出台规定,符合条件的大中专毕业生可申请将非农户口重新转回农业户口,这吸引了很多生于农村的大中专毕业生重跳“农门”。

实际上,早在2005年,浙江台州市所属椒江、路桥、黄岩三个区,“非转农”政策就已“破冰”,先后有5000名大中专毕业生办结了“非转农”手续回到农村,其中不乏上海交大、浙大、复旦等名校毕业生;丽水市莲都区也推出了“非转农”政策。而河北、江西、安徽等省份,此前也出现了“农村户口”走俏的现象。

在城乡差异的背景下,千军万马考大学跳出“农门”,当城里人,曾是无数农村孩子的梦想。而现在,不少生于农家的大中专毕业生却争先恐后要重归农村,这是观念转变还是民生变化?

有人分析,大中专毕业生们之所以要重跳“农门”,原因有两点:

一是“趋利”。在义乌等地,经济较发达,城市化进程快,农村土地不断升值,社会保障等福利接近甚至好于城市,与农村户口挂钩的经济利益可观(仅义乌,一个靠近市区的农村户口就意味着近百万元的利益),这对生在农村的大中专毕业生来说,诱惑很大,这也是年初义乌市195名公务员将户籍从城市迁往农村的原因;

二是“避重”。大中专毕业生在城市工作不好找,房价高,生活成本高,且许多人并未享受到城里的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当“新市民”还不如当“新知青”。

而笔者以为,“避重”才是深层原因,这是社会新二元结构下,一部分人不得已的自我分流和救赎。有学者曾提出,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进程中,旧有的二元结构尚未完全打破,新的二元结构又凸显——接近2亿的农民工、未就业大学生、农村失地者还未充分感受到城市化成果,并未融入成为真正的“城市人”,从而产生新的矛盾。

自然,与农民工进城,引发一些城市人对农民工“占用”公共资源不满一样,大中专毕业生“非转农”回乡瓜分“胜利果实”,也引发村民不满。不过,就像农民工进城,以血汗劳动和低廉工资推动了城市发展甚至中国经济迅猛增长一样,大学生还乡,则会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为乡村注入城市文明,甚至会一定程度缓解就业压力,破解新的二元结构——大中专毕业生“非转农”,有其积极因素。

但也要看到,“非转农”现象目前主要还是出现在东部经济发达、城乡差别逐步缩小的个别地区,并非全国现象。

在全国多数地区,发轫于农村的改革开放30年后,延续半个多世纪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仍难以打破,城乡二元壁垒阻碍了农民平等分享改革成果,城乡差距鸿沟不仅没有缩小,反倒日益扩大。于是,大量青壮年农民进城挣钱,致使农村只剩下老弱病残,“空心化”现象严重。即便近年惠农政策相继出台,绝大多数“农民工二代”也不愿回乡,更何况大中专毕业生“非转农”了。

所以,“非转农”现象,只是个别地区经济发达、旧有二元结构基本破解后的产物,有其特殊意义。其对于大多数地区,并不具备普适性,难以效仿。即使效仿,“非转农”也难以填上农村的“空心化”,最终只能是东施效颦。

对多数地区来说,目前的主要任务还是破除旧有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距,这是实现“非转农”的前提,也是破解新的二元结构的前提。

上一篇: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现状下一篇:农村工作经验交流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