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运维管理规定

2022-07-13

第一篇:日常运维管理规定

锅炉日常调试运维

锅炉烘炉、煮炉及试运行方案

目录

一、烘炉

二、煮炉

三、漏风试验

四、冲管

五、蒸汽严密性试验

六、安全阀调整

七、试运行

前 言

锅炉本体安装结束,进入烘煮炉阶段亦即锅炉已基本进入了最后的调试阶段。为确保锅炉调试顺利进行,并确保锅炉将来的运行质量,特制定此方案,供调试中参照执行。同时,建设单位及安装单位会同锅炉厂及其他协作单位,成立锅炉启动验收小组负责锅炉的启动、调试、试运行的组织领导工作。以保证政令贯通,各工种职责分明,相互协作,相互配合,确保启动调试工作的顺利进行。确保锅炉如期顺利、优质的竣工投产。

一、 烘炉

1、烘炉的目的:

由于新安装的锅炉,在炉墙材料中及砌筑过程中吸收了大量的水份,如与高温烟气接触,则炉墙中含有的水份因为温差过大,急剧蒸发,产生大量的蒸汽,进二由于蒸汽的急剧膨胀,使炉墙变形、开裂。所以,新安装的锅炉在正式投产前,必须对炉墙进行缓慢烘炉,使炉墙中的水份缓慢逸出,确保炉墙热态运行的质量。

2、烘炉应具备的条件:

2.1、锅炉管路已全部安装完毕,水压试验合格。

2.2、炉墙砌筑及保温工作已全部结束,并已验收合格。

2.3、烟风道都已安装完毕,保温结束,送引风机均已安装调试合格,能投入运行。 2.

4、烘炉所需的热工电气仪表均已安装,并校验合格。

2.5、已安规定要求,在过热器中部两侧放置了灰浆拌。

2.6、烘炉用的木柴、柴油、煤碳及各种工具(包括检查、现场照明等)都已准备完毕。 2.

7、烘炉用的设施全部安装好,并将与烘炉无关的其它临时设施全部拆除,场地清理干净。 2.8、烘炉人员都已经过培训合格,并排列值班表,按要求,准时到岗。

3、烘 炉工艺: (1).根据本锅炉的结构特点可采用火焰烘炉方法。 ①在燃烧室中部堆架要柴,点燃后使火焰保持在中央,利用自然通风保小火,燃烧维持2~3天,火势由弱逐步加大。

②第一天炉膛出口排烟温度应低于50℃,以后每天温升不超过20℃,未期最高温度<220℃,保温2~3天。

③烘炉后期约7~12天改为燃油烘炉,点燃油枪前必须启动送引风机。保持炉膛燃烧室负压要求。

④烘炉时间以14~16天,结束燃烧停炉。

⑤所有烟温均以过热器后的烟温为准。

⑥操作人员每隔2小时记录一次烟温,严格按要求控制烟温确保烘炉质量。 (2)、烘炉的具体操作: ①关闭汽包两侧人孔门。

②用除盐水经冷水系统向汽包内进水,并轮流打开各排污阀门疏水、排污、冲洗锅炉受热面及汽水系统和各阀门。

③有炉水取样装置,取炉水样分析,确认水质达标后,停止冲洗关闭各疏水、排污阀门。 ④向汽包内缓慢送水,水位控制标准水位±20mm。

⑤烘炉前,应适当打开各灰门和各炉门,以便及时排除炉内的潮气。

⑥在燃烧室中央堆好木材,在木材上浇上柴油点火,用木材要求烘炉2—3天,烘炉时,可适当开启送风机,增大进风量,以维持一定的炉温,保证烟温,确保将炉墙烘干。

⑦木材烘炉结束,可按要求进行油烘炉,此时,应增加送风机开度,微开引风机,关闭炉门、灰门,进一步提高烟温,烘干炉墙。

⑧定期检查各膨胀指示器、水位计,确保锅炉运行正常,如有异常发现,应及时汇报,妥善处理。

⑨定期定时检查,记录烟温,确保烘炉质量。

⑩由灰浆放样处取样,进行含水率分析,当灰浆含水率≤7%时,表明烘炉已达要求,后期可转入加药煮炉阶段。(烘炉曲线图附后)。 3.烘炉注意事项: ①烘炉时,不得用烈火烘烤,温度的升速应缓慢均匀,要求最大升温速度小于20℃/天。 ②烘炉过程中要定期检查汽包水位,使之经常保持在正常范围。

③烘炉中炉膛内的燃烧火焰要均匀,不能集中于一处。

④烘炉过程中可用事故放水门,保持汽包水位,避免杂物进入过热器内。 ⑤烘炉过程中要定时记录烟气温度,以控制温升速度和最高温度,不超过规定要求。 二.煮炉

1.煮炉的目的:

由于新安装的锅炉其受热面管系集箱及汽包的内壁上油锈等污染物,若在运行前不进行处理的话,就会部分附在管壁形成硬的附着物,导致受热面的导热系数减少。从而影响锅炉的热效率,另一部分则会溶解于水中影响蒸汽的品质,危害汽轮机的安全运行,根据《电力建设施工及验收技术规范》(锅炉机组篇)工作压力小于9.8MPa的汽包锅炉,可不进行化学清洗,而进行碱煮炉。 2. 煮炉已具备的条件:

① 炉后期耐火砖灰浆样含水率小于7% ② 药、取样管路及机械已全部安装结束并已调试合格。 ③ 化学水处理及煮炉的药品已全部准备。

④ 锅炉的各传动设备(包括厂房内的照明设施)均处于正常投运状态, ⑤锅炉、化学分析等各部分的操作人员均已全部到岗。

3.煮炉工艺:

1) 烘炉后期,灰浆样含水率小于7%,用排污将水位降到中心线以下25mm. 2) 2)NaOH 60Kg,NaPO4 60Kg混合配成20%的药液由加药泵打入锅炉内。

3) 3)开启给水旁路门,向炉内送水,控制水位在中心线以上 25mm,停止进水,关闭给水旁路门,开启再循环门,进行煮炉。

(2)煮炉共分3期:

第一期:

1)再次检查锅炉辅机及各设备,处于启动状态,开启燃烧器前煤气阀,引风机,送风机等,适当调整风量。

2)向锅炉预备好燃料点火升压,当压力升到0.1MPa,敞开过热器疏水门,并冲洗就近水位计一只。

3)再次缓慢升压到0.55MPa,要求安装人员对所有管道、阀门作全面检查,并拧紧螺栓,在0.55MPa下煮炉24小时,排汽量为10%额定蒸发量。化验遇每隔4小时取样分析一次,并将分析结果通知运行有员。

4)根据现场确定全面排污一次的排污量和排污时间,排污时要严密监视水位,力求稳定,严防水循环破坏,并做好水位记录。

5)在第一期煮炉中,要求水位保持在+130mm下运行,运行人员对烟温、烟压、温度、水位及膨胀指示值等表计每小时抄表一次。

第二期:

1)再次缓慢升压到达1.1MPa,然后对各仪表管路进行冲洗。在压力1.1MPa下煮炉10~12小时,排汽量为5%左右额定蒸发量。

2)运行值班人员应严格控制水位在+160 mm,并每隔2小时校对上下水位计一次,做好记录。

3)化验人员每隔断2小时取炉水验一次,炉水碱度不得低于45mgN/L,否则应加药液。同时根据经验通知,全面定期排污一次,在排污中要严格控制水位,要求水位波动小,并做好排污记录。

4)在1.1MPa压力下运行,测试各风机出力及总风压,并做好记录,同时要求运行人员应对汽压、水位、烟温进行调节、监视,必要时可用过热器疏水调节。

第III期:1)缓慢升压到1.87MPa稳定燃烧,控制水位+50mm,汽温380℃~400℃,在此压力下运行12~24小时。

2)打开给水旁路门,来控制其进水量,然后采用连续进水及放水的方式进行换水。 3)根据化验员通知,适当打开排污阀,同时派专人监视汽包水位并及时联系。 4)化验人员每隔1小时取样分析一次,并作好详细记录,当炉水碱度在规定范围内(一般≤18 mgN/L)时,可停止换水,结束煮炉。

(3)煮炉注意事项:

1)加药前炉水应在低水位,煮炉中应保持汽包最高水位,但严禁药液进入过热器内。

2)煮炉时,每次排污的时间一般不超过半分钟,以防止破坏水循环。

3)在煮炉中期结束时,应对灰浆进行分析,一般第I其他结束,灰浆样含水率应降到4~5%,在第II期结束应到2.5%以下,若没达到,可适当延长煮炉时间,确保灰浆含水率达到要求。

4)运行人员及化验人员必须严格按规范操作,并做好详细记录。

4.煮炉以后

1)煮炉结束,锅炉停炉放水后应打开汽包仔细彻底清理汽包内附着物和残渣。 2)电厂化验人员及调试人员应会同安装单位人员检查汽包内壁,要求汽包内壁无锈蚀、油污,并有一层磷酸钠盐保护膜形成。

三 漏风试验

1、 漏风试验的目的: 检查锅炉炉墙及空气流通通道的密封性。

2、 试验时间:在煮炉结束后再次点炉进行整套试运行前。

3、 试验方法: 采用干石灰喷流及蜡烛试风。

4、操作方法:

1)煮炉结束后,待炉适当冷却。

2)开启鼓风机,并在进风口加入干石灰,让其随同锅炉进风进入整个锅炉,微开引风机,保持炉膛正压。

3)将锅炉分成若干部位,主要包括炉膛、空预器、烟风道等,指定若干班组,检查各部位漏风情况。 4)若发现有白石灰渗出,则该部位漏风,应做好标记,待试验停止后,再行修复。对某一部位若有怀疑,则可点燃蜡烛进行测风,以确定该部位是否漏风。

5)漏风的各处应做好标记,并做好记录,在试验结束后检修。

5、试验的合格要求:

在炉膛正压的情况下,各被检查部位不漏风。

四 冲管

1、冲管的目的:

冲管是利用具有一定压力的蒸汽吹扫过热器、主蒸汽管道,并将这部分蒸汽排向大气,通过蒸汽吹扫,将管内的铁锈、灰尘油污等杂物除掉,避免这些杂物对锅炉、汽机安全运行造成危害。

2、冲管的参数方式:

本次冲管压力采用1.87~2.0MPa,流量不低于20T/H,温度350---380℃,蒸汽冲管分两期,第一期6---8次,第二期6---8次,冲管方式采用降压冲管。

3、冲管前的准备工作

1)煮炉结束,验收合格,关闭汽包阀门,调整进水操作,关闭再循环门。

2)启动给水泵,微开给水旁路门,冲洗汽包内残余化学药品,然后排污,其排污量由化学分析决定。

3)炉水取样分析,当水质达到要求时,停止冲洗。

4)将主蒸汽管道从母管隔离门前安装临时管道,接到主厂房外面,并在临时管道口安装“靶板”,靶板暂时可不安装上。

5)冲管管路:锅炉高温过热器出口集箱----截止门-----主汽门前电动截止门----主蒸汽管路---临时排汽管路排出。

4、冲管操作程序:

1) 向汽包里进水到-50mm,然后点火,缓慢升压。

2)当压力升到0.05MPa时,冲洗水位计并关闭空气门。

3)当压力升到0.2---0.3MPa时调整水位在+20mm,进行全面排污一次 4)试冲管三次,汽压在1.6—1.8MPa。

5)缓慢升压,调整风量和煤气量,严格控制烟温,当压力升到2.0MPa时,控制汽温380℃,打开过热器出口门,蒸汽流量应大于10t/h,采用降压式冲管。连续冲管 6—8次,每次冲管时间5分钟,间隔0.5—1小时, 以便冷却主蒸汽管,使铁锈松脆。

6)停炉冷却8---12小时以上,待过热器冷却。 7)以照上述冲洗程序6---8次。 8)然后,将管道出口装上“铝靶”,其宽度为排汽管内径的8%,长度纵贯内径。

9)依冲管程序再冲管3—4次。

10)关闭给煤机、鼓、引风机,取出铝板,甲、乙双方有关人员检查,铝板表面有无斑点,决定冲管是否合格,并做好记录。

5、注意事项及合格标准:

1)所用临时管的截面积应大于或等于被冲洗管的截面积,临时管应尽量短,以减少阻力。

2)临时管应引到室外,并加明显标记,管口应朝上倾斜,保证安全,放临时管时应具有牢固的支承承受其排空反作用力。

3冲管前锅炉点火升压过程中,应按锅炉正常点火升压过程的要求严格控制升压、升温速度。

4) 冲洗过程中,要严格控制汽包水位的变化,尤其在冲管开始前,将汽包水位调整到比正常水位稍低,防止冲管时水位升高而造成蒸汽带水。

5) 连续两次更换铝板检查,铝板上冲击斑痕粒度≤0.8mm,且肉眼可见凹坑不多于8点即冲管合格。

五、蒸汽严密性试验

蒸汽严密性试验是锅炉按运行操作规程点火升压到工作压力,进行严密性试验用以检验锅炉及附件热状态下(即工作压力)严密性的试验。

1、试验中注意事项:

(1)锅炉严格按操作规程点火升压到工作压力。 (2)重点检查锅炉的焊口、人孔和法兰等的严密性。 (3)重点检查锅炉附件和全部汽水阀门的严密性。

(4)重点检查汽包,联箱各热面部件和锅炉范围内的汽水管路的膨胀情况及其支座、吊杆和弹簧的受力,位移和伸缩情况是否正常,是否有妨碍膨之处。

5)试验过程中,应确定一些部件进行测定,对水冷壁、过热器等壁温进行一次测量了解,有无管壁超温现象。 2。严密性试验的缺陷处理:

1)对壁温有超温的,对管壁 的保温要重新处理到无超温为止。

2)检查中如泄漏,轻微处难以发现和判断的,可用一块温度较低的玻璃或光谱的铁片等物靠近检查,若有泄漏,待降压后处理。

3)蒸汽严密性试验无泄漏为合格,合格后应做好记录,并做好签证。

六、安全阀调整

蒸汽严密性试验后,可对各安全阀进行调整。调整安全阀的压力以就近压力表为准,压力表经校验合格并有记录,在调整值附近若>0.5%,应做误差修正。

1、本锅炉安全阀动作压力和回座压力差如下: 动作压力:1)汽包工作安全阀:1.05×2.6=2.73 2) 过热器安全阀: 1.05×2.45=2.572 回座压力差:安全阀的回座压力差为以上运行压力的4%---7% 1)汽包工作安全阀:0.1092---0.1911 2)过热器安全阀: 0.051 ---0.18

2、安全阀调整前的准备工作:

1)安全阀在安装就位前,应进行解体清洗、检查。 2)安全阀内部的锁紧装置,调试前应拆除。

3)对安全阀的有关支架,排汽管道支架等应仔细检查,所用电动阀应试验一次。 4)所有调整人员应了解安全阀的内部结构和调整安全阀的安全措施,进行组织分工,并做好噪声的防护工作。 3.调整方法和步骤:

1)为了调节方便,宜采用不带负荷较正安全阀,即安排在冲管后升压阶段调整。 2)升压及检查:

a冲管工作结束后要求运行值班人员,对锅炉机组全面检查,确定无异常后启动设备。

B升压过程严格控制升压速度,并按操作规程进行。

C.当压力升到0.1MPa时,关闭空气阀冲洗水位计一次,压力升到0.4MPa时,全面排污一次,压力升到0.5 MPa时,再次冲洗汽水管道,压力升到2.0MPa,要求全面检查锅炉及各设备确无异常时,继续升压,压力升到2.45MPa,必须派专人监视水位,再次冲洗汽包水位于计并上下核对,做好记录,压力升到2.57MPa时,调整向空排汽,检查电动阀是否良好(摇控),然后继续升压,将锅炉蒸汽切换到向空排气,调整风量、给煤量,继续提高汽压,第一个汽包工作安全阀。第二个校汽包控制安全阀,第三个校过热器安全阀。

D.汽包工作安全阀运行压力:2.57MPa,回座压力差0.247MPa——0.432 MPa,等安全阀动作后,立即减少煤气量,开大向空排汽泄压,并记录回座压力 ,验证是否符合要求,若不符合要求,或达到最大允许值仍末动作,应有立即降压,交付安装人员检查,调整后重新校对。

E.然后校对汽包控制安全阀。动作压力:2.73 MPa回座压力差0.242 MPa—0.424 MPa F.最后校对过热器安全阀,动作压力:2.57MPa回座压力差:0.22 MPa—0.385

MPag.`调整过程 中,严格控制汽温、水位变化,汽压控制可由向空排汽来调节排汽量。

七、七十二小时试运行

锅炉机组在安装完毕并完成分部试运行后,必须通过72小时整套试运行。

1、试运行的目的:

(1)在正常运行条件下对施工、设计和设备进行考核,检查设备是否有达到规定的出力,各项性能是否符合原设计的要求,同时可检验锅炉安装和制造质量,而且检验所有辅助设备的运行情况,特别是转动机械在运行时有无振动和轴承过热等现象。

(2)锅炉在试运行前,应进行锅炉的热力调整试验。 (I)调整试验的 ①调整燃烧的燃烧工况; ②检查安装质量,有无漏风、漏水

③找出锅炉额定蒸汽参数和蒸发量达不到的原因

④)确定锅炉效率,获取锅炉在最佳运行方式下的技术经济特性 (II)调整试验的内容:

(1)炉膛冷态空气动力场试验,风机及管道性能试验 (2)炉膛吸烟风道漏风试验( 3)安全阀校验及热效率试验 2.锅炉机组启动前应具备的条件: 试运现场的条件: (1)场地基本平整,消防、交通及人行道路畅通。厂房各层地面应做好粗地面,最好使用正式地面,试运场应有明显标志和分界,危险区应有围栏和警告标记。

(2)试运区的施工脚手架全部拆除,现场清扫干净,保证运行安全操作。 (3)试运区的梯子、步道、栏杆、护板应按设计安装完毕,正式投入使用。 (4)新扩建部分的排水沟道畅通,沟道及洞盖板齐全。

(5)试运现场具有充足的正式照明,事故照明应能投入正常使用,并备有足够的消防器材。

(6)试运范围的工业、消防及生活用水系统应能投入正常使用,并备有足够的消防器材。

(7)各运行岗位应有正式的通讯联络设施。

3、下列系统中的设备、管道、阀门等安装完毕,保温完成。

锅炉范围内管道、汽水系统、疏放水、放汽系统、加药系统辅助用蒸汽系统、排污系统。

4、下列设备经调试合格:

(1)送风机,引风机经调试接速并符合要求。 (2),热工测量,控制和保护系统的调试已符合点火要求。

5、组织机构,人员配备和技术文件准备;

(1)电厂按试运方案措施,配备各岗位的运行人员及实验人员,并有明确的岗位责任制,运行操作人员应培训合格,并能胜任本岗位的运行操作和故障处理。

(2)施工单位应根据试运方案措施要求,配备足够维护检修,并有明确的岗位责任制。维护检修人员应了解所在岗位的设备系统性能。并能再统一指挥下胜任检修工作,不发生设备,人身事故和中断试运工作。

(3)施工单位应备齐参加试运设备系统的安装验收签证和分部试运记录。

(4)编制调整试运方案措施,经试运指挥部审定后,应打印完毕,并分别进行了交底和学习。

(5)运行单位在试运现场挂符合实际的燃烧系统图,热力系统图,调试单位应在试运现场张挂试运,点火,升压等必要的图表。

6、锅炉机组启动前的检查与准备

(1)蒸汽系统:主气门经开关试验后关闭,隔绝门及旁路门关闭(指七十 小时试运前)。

(2)给水系统:给水门、给水旁路门及放水门关闭,给水中间门省煤器入口门开启。

(3)减温水系统:减温器手动门开启,电动门关闭。

(4)放水系统:各联箱的排污门,连续排污门门,事故放水门关闭,定期排污总门,连续排污一次门开启。

(5)疏水系统主气门前所有的疏水门及主气门后的疏水门开启。 (6)蒸汽及炉水取样门,炉筒加药门开启,加药门关闭。 (7)炉筒水位计的气门、水门开启、放水门关闭。 (8)所有压力表一次门开启,所有流量表的一次门开启。 (9)空气门开启(给水空气门可关闭),对空排气门开启。

7、检查所有的风门开关,并直于下列位置。

(1)引风机入口挡板经开关试验后关闭,出口挡板开启。 (2)送风机入口档板经开关试验后关闭,风门关闭。

3、检查燃烧室内部无杂物:各部人孔门、检查门及防爆门完整,关闭严密。

4、检查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

5、检查转动机械、轴承润滑油洁净;油位正常;开启冷却水水流正常,地脚螺丝及安全装置牢固。

6、与有关人员联系,做好下列准备工作: (1) 锅炉值班人员:给水管上水。 (2) 热工值班人员:将各仪表及操作装置置于工作状态,并负责更换点火热电偶。

(3) 化学值班人员:化验炉水品质 (4) 电气值班人员:电器设备送电 (5) 准备好点火材料。

(6) 检查点火把及煤气系统是否正常。检查与准备工作完成后,即可按规程要求进行锅炉上水。

8、锅炉机组启动方法与步骤:

(1)得到值长的命令,煤气压力在6~15KPa方可点火;低于6KPa时,不得点火,通知高炉提高煤气压力,煤气压力煤气压力正常后方可点火;高于15KPa时,稍开放散阀降低煤气压力煤气压力正常后方可点火;否则不得点火,并汇报值长

(2)通知汽机、电气、化学、锅炉点火。

(3)开启引风机,保持炉膛负压-50—100Рa,通风吹扫时间不少于10分钟。 (4)启动送风机,稍开送风挡板,调整炉膛负压-10—30Рa,若负压大,可开一个入孔门。

(5)用煤气检测仪检测炉膛内残余煤气量是否合格,若合格可进行点火工作,如有残余煤气继续吹扫,待检合格后方可点火。

(6)将火把点着从侧墙或燃烧器侧点火孔(或火把)伸至燃烧器出口。 (7)将煤气依次送至燃烧器手动门,DN400电动调节门微开,开启燃烧器前手动门,热风门稍开,使煤气被点燃。

(8)当确认煤气已点燃且燃烧正常,可相应调整煤气量和空气量,注意燃烧情况,待燃烧正常,煤气手动阀开至最大位置,用电动调节阀,调走燃烧。

(9)点火成功后,可逐渐进入锅炉的升温、升压阶段,确保低压阶段的升压速度应缓慢。升压时间应足够长。

10)点火过程中注意监视燃烧情况,如发生灭火,应立即关闭所有的煤气阀,增大炉膛负压进行吹扫,吹扫时间不少于15分钟,确认炉膛内无残余煤气后,方可重新点火。

(11)在任何情况,不经过通风吹扫,不能强行点火。

9、锅炉的升压操作:

(1)拌随着点火过程,汽压在不断上升,当汽压上升至0.05—0.1MPa时,冲洗炉筒水位计,并核对其他水位计指示是符合炉筒水位。( 2)当汽压升至0.25—0.3MPa ,关闭汽包空气门,减温器联箱疏水门。 (3)当汽压升至0.25—0.35MPa时,依次进行水冷壁下联箱排污放水,注意锅筒水位。在锅炉进水时应关闭省煤器再循环. (4)当汽压升至0.3MPa时,热紧法兰、人孔及手孔等处的螺丝,并通知仪表冲洗各表管。联系在征得启动小组领导同意后开锅炉主汽门旁路进行暖管,当压力升至0.6—0.7MPa时全开主汽门,关闭旁路门。 (5)当汽压升至1MPa时,通知热工投入水位表。

(6)当汽压升至1.5MPa时,稳定压力对锅炉机组进行全面检查,如发现部正常现象,应停止升压,待故障消除后继续升压。 (7)汽压升至2.0MPa时,定期排污一次。

(9)当汽压升至2.35MPa,冲洗锅筒水位计,通知化学化验汽水品质,并对设备进行全面检查。

10、启动要求及注意事项:

参加运行人员除严格遵守运行及安全操作规程外,特别强调以下各条: (1)在上水过程中应检查锅筒,联箱的孔门及各部的阀门、法兰、堵头等是否油漏水现象。当发现漏水时应停止上水并进行处理。当锅筒水位升至锅筒水位计的-100mm处,停止上水,以后水位应不变。若水位有明显变化,应查明原因予以消除。( 2)锅炉的升压应缓慢:

按规程规定,锅筒锅炉的首次升压应缓慢平稳,控制饱和温升大于50℃/小时,锅筒上下壁温差小于50℃,而该锅炉的特点是升温、升压速度较快,是否能够满足远程要求,目前尚缺乏这方面的运行经验,建议先按以下速度控制待实践后再进行调整。

整个升压过程控制在3—4小时左右,升温速度要均匀,监视和记录,如若达不到上述要求时,亦可参照压火控制燃烧的方法调整升温升压速度。 (3)锅炉的并列应注意:

①并炉时保持主气压力底于蒸汽母管压力0.05—0.1MPa,若锅炉汽压高于母管压力时,禁止并炉。

②并列时蒸汽温度应低额直30℃保持较低的水位,燃烧稳定。应注意保持汽压、汽温等参数,并缓慢增加蒸发量。

③在并列过程中,如引起母管的汽温急剧下降时或发生蒸汽管道水冲击时,应立即停止并列,减弱燃烧,加强疏水,待恢复正常后重新并列。 ④并列后,应对锅炉机组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并将点火到并列过程中的主要操作及新发现的问题。记录在有关的记录簿内。

11、试运行消缺及再次24小时运行。 ①锅炉试运行结束,应对运行接断的缺陷(当时无法消除的)分析原因进行消缺。 ②消缺后按以上操作程序再进行二十四小时试运行。

③整机试运行合格后,按《火力电厂基本建设工程启动验收规程》办理整套运行签证手续和设备验收移交工作。

④,整套72小时运行结束,应将下列施工技术文件移交甲方。 a.全部的安装验收记录、签证、分部试运行(试验)记录。 b.主要设备缺陷及其修改记录或处理意见。 c.主要设计缺陷及其修改记录或处理意见。 d.主要施工缺陷及其处理意见。 e.72小时试运记录。 f.施工未完成项目表及其处理意见。 g.72小时试运行总结。

第二篇:运维管理规定

运维规范

第一章 总则

1. 为加强公司各个项目后期的系统运维管理,确保系统能够平稳、可靠地运行,更好地为客户提供管理服务,特制定本规定。

2. 本规定适用所有进入运维环节的项目。

3. 运维人员应根据授权,处理本规定中所涉及的业务事项。

第二章 主机、服务器及数据库系统的运维管理

1. 根据应用需求,主机、服务器及数据库系统的配备和安装、以及系统资源的使用等由公司项目实施部统一规划。

2. 应指定专人作为系统管理员(系统工程师)和数据库管理员,对系统的运行、管理、维护和安全负责,并按照有关规定负责系统和数据的备份与恢复。 3. 系统/数据库管理员应定时对系统进行监控和定期的健康性检查,分析系统运行和资源使用状况,并进行必要的优化、调整和修正,及时消除隐患。如系统设置发生变化,或重新安装系统,或安装了新软件,应在此后15个工作日内对系统进行密切跟踪。

4. 及时解决处理系统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异常问题和软硬件故障,并采取必要措施,最大限度地保护好系统资源和数据资源。

5. 对于重大软硬件系统故障,应立即通知部门领导,协调服务商,使系统尽快得以恢复运行;对于应用系统引发的系统异常或故障,应及时通知相关人员,并协同解决处理。

6. 每季度应对系统主机/服务器/数据库进行一次停运维护,其操作必须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其他非正常性停运(故障引发的除外),应提出书面申请,并经部门领导批准后方可进行。同时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对业务操作带来的影响。

7. 具有系统操作或管理权限的人员调离工作岗位或离职,应立即从系统中删除该用户;如该人员掌握超级用户口令,应立即更换口令。

第三章 软件系统的运维管理

1. 避免在用户工作时间进行软件版本升级工作,以免由于人为失误造成业务中断。 2. 软件系统的安装、升级等操作应保留完整的实施记录。

3. 对软件系统进行升级、更新补丁,应首先进行相关的测试,并在确认无误后实施。

4. 对软件系统进行升级、更新补丁,或进行系统的重新安装等操作,应在实施前对原有系统及数据进行备份。

5. 变更系统配置,修改配置文件、参数文件时,应对原始配置数据(或文件)进行保留。

6. 软件进行版本升级时,对于不影响业务的升级工作,须以书面形式详细将计划、方案、措施等报上级主管部门备案;对于影响业务的升级工作,必须提前两周向上级通信主管部门以书面形式提出申请详细报告计划、方案、措施等,经批7.

1. 2. 3. 4. 5. 6. 准后方可实施。

维护人员应定期跟踪所使用系统的软件升级情况和升级后的新功能,必要时提出升级建议。

第四章 数据库的运维管理

对于数据库的变更必须有记录,可以回滚。 无用表和字段要及时清理。

从数据库删除数据一定要先备份再删除。

定期对数据库数据进行自动备份,以便在故障发生后尽快恢复最新的数据。定期检查备份的执行情况,确保备份操作正确执行。 指定专人定期进行备份数据的恢复性试验。

1、严格操作原则:在系统上进行可能影响系统运行的参数设置、更改和维护等操作时,须有2人以上在场进行监护和确认,并作好详细的操作记录;

2、提前沟通确认原则:软件进行版本升级时,对于不影响业务的升级工作,必须提前与客户方进行沟通,避免操作中人为失误造成业务中断;对于影响业务的升级工作,须提前与客户方进行确认,达成一致后方可实施。

3、遵守保密原则:对被运维系统单位的网络、主机、系统软件、应用软件等的密码、核心参数、业务数据等负有保密责任,不得随意复制和传播。

第五章 相关流程

第三篇:运维管理定义

运维管理( IT Operations Management)帮助企业建立快速响应并适应企业业务环境及业务发展的IT运维模式,实现基于ITIL的流程框架、运维自动化。

核心思想随着国内企业业务信息化的深入, IT运维部门所负责的IT设备及软件的运行维护工作变得越来越复杂, 技术难度也越来越高。传统的IT工具和流程集中在技术上,而不是业务目标上。业务服务管理(Business Service Management)使IT能轻松满足业务的需求,转变企业的环境,使业务部门和IT部门领导者能够拥有统一的语言,通过统一的界面面对挑战,理解新变化所带来的影响。

BSM主要强调从业务的视角来看待企业的IT运维,从而最大化发挥IT对企业业务的推动作用,这就IT运维的核心思想。

着眼点IT系统的业务服务管理主要着眼点

一、 确立以业务价值为核心,业务驱动管理的管理思想面向业务要首先在IT管理的战略层面上建立“业务驱动”的IT治理和管理思想,使得业务部门的目标和IT运维的目标一致,都是为了企业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把对业务的支撑能力和管理实效,作为评价IT系统效用和IT部门工作的首要指标。只有这样,才能在全企业范围内建立“技术服务于业务发展”的意识和文化,是真正实现IT与业务融合,共同为企业的战略目标服务。

二、 建立关键业务服务模型今天的业务部门对应用程序的依赖性比过去更强了。应用程序软件可以实现关键业务流程的自动化 —自动化既包括付款、资金转账、下订单和订单履行。由于应用程序故障或性能问题可能导致严重的业务影响,因此业务部门迫切需要 IT 部门在发生问题时提供更高的应用程序服务级别和更快的问题解决方案。所以,必须结合企业战略和目前业务运营情况,辨识企业业务服务,特别是关键业务应用。为这些核心业务系统服务,建立和企业未来发展愿景、目前IT架构、管理模式等相适应的业务服务模型,能够清晰地描述业务与IT之间的关联关系和IT服务的关键目标。

三、 管理信息共享目前,出于对IT资源专业化、精细化管理的要求,企业部署了诸多的监控管理工具,如网络监控、系统监控、数据库监控工具等。一般来说,这些监控工具往往来自于不同的厂商,彼此之间缺乏信息共享的手段。而一个具体的业务是由网络、主机、应用本身所组成,管理信息无法共享,这就造成了当一个故障出现时,无法通过系统直接自动分析并定位故障点,加大了IT故障的分析难度,降低了解决问题的效率。业务服务管理可以有效整合企业已经构建的众多IT监控系统,将分散的IT管理信息集中到一个单点的管理平台中,从而可以快速进行故障定位。

四、 根源问题定位随着企业业务的快速发展,IT环境越来越复杂,IT组件越来越多,同时各组件之间的关联关系也更加纷乱和复杂。业务服务管理能够提供有效的根源问题定位能力,它着眼于企业的核心业务系统,通过集中与业务相关的IT信息,根据业务逻辑和IT组件之间的关联关系进行建模,企业可以在业务模型中的任何一点进行快速的根源问题分析和定位,大大提高了解决问题的速度和准确度。

五、 故障影响范围评估当我们发现IT故障时,我们不仅应该关注故障本身,更应该考虑该故障对业务系统的影响。通过建立业务服务影响拓扑,可以快速的了解企业的关键性业务及业务故障时的影响范围,通过了解企业具体的业务环境,优先处理关键故障点。

第四篇:系统运维管理-IT基础设施运维管理规范

IT 基础设施运维管理规范 文件编号:运维-002-V1.0

目录

运维管理规范-------------- 4 1. 目的 ------------------------ 4 2. 适用范围 ------------------ 4 3. 规范性引用及参考 ----- 4 4. 本文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 5 5. 基本要求 ------------------ 6

5.1运维管理原则----- 6 5.2制度和流程管理6 5.5供应商管理 -------- 7 5.6督促检查 ----------- 7 6. 运行维护 ------------------ 8

6.1日常操作及监控分析 -------------------------- 8 6.2 数据与介质管理 - 8 6.3机房管理 ----------- 9 6.4 网络管理 ---------- 9 6.5 弱电管理 --------- 10 6.6桌面维护 ---------- 10 6.7服务器及系统变更 ---------------------------- 11

6.8 配置管理 --------- 12 6.9 事件与问题管理 12 7. 应急管理 ----------------- 12

7.1应急准备 ---------- 12 7.2应急处置 ---------- 13

运维管理规范

1. 目的

为规范公司运维工作,使相关工作具有持续改善及相互协作性,同时加强计算机设备的管理及维护,确保维修工作的及时性,降低计算机设备的报修率,实现业务与技术的融合,将业务部门与IT 部门紧密结合在一起,根据公司管理要求及计算机应用的需要,由运维部制定。

2. 适用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运维管理工作的要求。

本规范适用于维信理财集团(中国) 总部,包括全国各分部及门店。

3. 规范性引用及参考

◆ IT 服务管理国际标准ISO/IEC 20000 ◆ 企业获得ISO/IEC 20000认证的权威指南 ◆ 全球著名IT 服务管理书库(ITSM Library) ◆ IT 服务质量管理原则

◆ 理解ISO/IEC 20000在IT 服务中的地位 ◆ ISO/IEC 20000规范和实践准则 ◆ IT 服务管理国际标准ISO/IEC 20000 ◆ GB/T 20269—2006 信息安全技术 信息系统安全管理要求

◆ ISO 31000:2009 风险管理 原则和指南(Risk management -- Principles and guidelines)

◆ JR-T 0060—2010 金融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 ◆ JR/T 0074-2012 金融IT 服务管理基本规范 ◆ 中国金融标准化报告(2011)

4. 本文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1、 I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信息技术

2、 DNS: Domain Name Service 域名服务

3、 DHCP: Dynamic Host Configuration Protocol 动态主机配置协议

4、 VPN: Virtual Private Network 虚拟专用网

5、 OA: Office Automation 办公自动化系统

6、 ISO: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 国际标准化组织 编订日期:30.7.2014 批准日期: 生效日期:

7、故障: IT设备或系统丧失规定的功能,导致服务中断或降质,或对正常运行造成潜在威胁。

8、异常: IT设备或系统的状态发生超出预期的变化或性能指标参数超出正常范围,有可能引发或已经引发故障,需要引起运维人员关注或处理。

9、资料: IT设备或系统的运行记录,包括IT 设备或系统的配置、故障历史记录、软硬件扩容或调整记录、权限变更申请记录等。

10、运行维护:本规范中的运行维护包括IT 基础设施维护、IT 应用系统运维维护、安全管理、网络接入、内容信息以及综合管理等。

5. 基本要求

5.1运维管理原则

公司按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设立机房、各部门配备电脑。计算机系统本着“总体规划、分步建设”的方式实施建立。

计算机系统建设应综合考虑成本、费用、效率、效果、先进性及适用性,选择最优技术、经济方案。

5.2制度和流程管理

运维管理制度应包括但不限于机房管理、网络与系统管理、数据和介质管理、配置管理、安全管理、监控管理、文档管理、设备和软件管理、供应商管理等制度。

运维操作流程应包括但不限于日常操作、事件处理、问题处理、系统变更、应急处置等流程。

5.3 文档管理

对运维过程中涉及的各类文档进行管理,可按照制度文档、技术文档、合同文档、审批记录、日志记录等进行分类,并妥善保存。 5.3.2 对文档的版本应当进行控制。

文档在使用时应能读取、使用较新版本,防止作废文件的逾期使用。

5.4设备和软件管理

建立计算机相关设备和软件管理制度,对设备和软件的使用、安装、维修(升级)等进行规范。明确设备和软件管理责任人。对设备进行标识,标识应放在设备明显位置。

规定设备和软件的使用年限,定期进行盘点,并对设备状态进行评估和更新。

对外送设备的维修进行严格管理,防止数据泄露。

对拟下线和拟报废设备的存储介质中的全部信息进行清除或销毁。对正式下线设备和软件交指定部门统一管理、保存或处置,并保留相应记录。设备和软件报废应符合公司现行资产管理规定。

5.5供应商管理

对供应商支持运维服务的相关活动进行统一管理。

在与供应商签订的合同中明确其应承担的责任、义务,并约定服务要求和范围等内容。

应定期收集、更新供应商信息,组织对供应商的服务质量、履约情况、人员工作情况等内容进行评价,并跟踪和记录供应商改进情况。加强运维外包服务管理,主要包括:

a) 明确外包公司应当承担的责任及追究方式;

b) 明确界定外包人员的工作职责、活动范围、操作权限; c) 对外包人员工作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并留存相应记录; d) 对驻场外包人员的入场和离场进行管理; e) 定期评估外包的服务质量; f) 制定外包服务意外终止的应急措施。

5.6督促检查

定期检查审计,对运维制度的执行情况和运维工作开展情况定期进行检查和审计,以督促运维工作持续改进。

指定人员负责对日常操作执行情况进行检查,确保运维管理制度和操作流程的有效执行。对检查和审计结果采取纠正、预防措施。

6. 运行维护

6.1日常操作及监控分析

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随便使用电脑及相关设备。不得更换电脑硬件和软件,拒绝使用来历不明的软件和移动设备。

电脑发生故障时,使用者作简易处理仍不能排除的,应立即报告IT ,非专业管理人员不得擅自拆开机箱或调换设备配件。

计算机及其相关设备的报废需经过IT 部门或专职人员鉴定,确认不符合使用要求后方可申请报废。

运维应采取各种监控措施,配备视频、语音、系统监控和报警工具,对影响信息系统正常运行的关键对象,包括机房环境、网络、通信线路、主机、存储、数据库、核心交易业务相关的应用系统、安全设备等进行监控。

主要监控指标具体如下:

a) 机房:电力状态、空调运行状态、消防设施状态、温湿度、漏水、人员及设备进出等;

b) 网络与通信:设备运行状态、中央处理器使用率、通信连接状态、网络流量、核心节点间网络

延时、丢包率等;

c) 主机:设备运行状态、中央处理器使用率、内存利用率、磁盘空间利用率、通信端口状态等;

d) 存储:设备运行状态、数据交换延时、存储电池状态等;

e) 安全设备:设备运行状态、中央处理器使用率、内存利用率、端口状态、数据流量、并发连接数、安全事件记录情况等;

6.2 数据与介质管理

配合数据应用部,对核心业务数据进行周备份,并每季度进行恢复性测试。

对设备和人员出入进行管理。进入机房应限制和监控其活动范围,并有专人陪同;未经批准不得接入生产环境。

6.3机房管理

对机房环境、供电、空调、消防、安防等基础设施的运行维护、设备和人员出入、机房工作人员等进行规范管理。

应指定机房管理负责人。 确保机房环境整洁和安全,包括:

a) 应定期检查防水、防雷、防火、防潮、防尘、防鼠、防静电等措施的有效性;

b) 应保持机房环境卫生,设备摆放合理,归类; c) 不得随意出入机房。

d) 未经审批不得接入其它用电设备。

6.4 网络管理

确保网络、系统的正常运行。网络管理应包括: a) 绘制网络拓扑图,并保持更新;

b) 应保持网络设备的可用性,及时维修、更换故障设备; c) 应负责网络系统的参数配置、调优; d) 应定期对系统容量进行检查和评估;

e) 应定期检查网络设备的用户、口令及权限设置的正确性;

f) 应定期对整个网络连接进行检查,确保所有交换机端口处于受控状态; g) 应对网络信息点进行管理,编制信息点使用表,并及时维护和更新,确保与实际情况一致。计

算机网络跳线应整齐干净,跳线标识清晰;

h) 应制定网络访问控制策略,应合理设置网络隔离设施上的访问控制列表,关闭与业务无关的端口;编制文档并保持更新;访问控制策略的变更应履行审批手续。

权限管理应包括如下要求:

a) 权限分配应履行审批手续,权限设置后应复核; b) 应按照最小安全访问原则分配用户权限; c) 应在用户账户变化时,同时变更或撤销其权限; d) 应定期检查权限设置的有效性。

6.5 弱电管理

严格按图纸施工,在保证系统功能质量的前提下,提高工艺标准要求,确保施工质量。质量检查制度,现场管理人员将定期进行质量检查并贯穿到整个施工过程中。统运行验收:当设备安装完毕并调试运行无误后,由公司派现场调试人员进行系统联调,并向上级汇报调试结果。运维对弱电设备的综合管理,包括技术资料、档案的收集。同时,每月一次对弱电设备运行状况进行检查,并及时处理汇报问题。

6.6桌面维护

日常数据注意事项:

a. 个人文件(Excel 、Word 、PDF 等)建议员工不要存放在系统盘(通常为C 盘),可以存放在其它盘符。

b. 工程师可通过多种方式或途径来告知员工如何进行日常文件的备份,如:口述、邮件、培训等。

c. 未经许可,禁止使用U 盘,移动硬盘,手机或其它外设,如:网盘、邮箱等,盗取公司内部文件。

重装系统前注意事项:

a. 询问用户有哪些相关数据需要备份,如桌面、我的文档、收藏夹、邮件等。b. 用户Email 的备份:如客户端为Outlook 则导出相关OST 或PST 文件;硬件损坏需更换或维修时,运维人员进行测试,明确是否真实异常,不可随意更换。

关于账号、权限、密码

a. 必须严格按照公司制定的IT 策略进行管理,不可私自制定规范。 b. 禁止私自把个人管理员权限借给他人或告知他人。

c. 禁止为他人开设规定以外的权限,如:本地管理员、其他部门目录访问权限、上网权限、电话权限等。

d. 更改任何类型用户权限时需得到相关审批层级确认才可执行。 e. 如电脑无特殊应用需求,则一律为“user”普通权限。

f. 人员离职时,总部和分部应及时通过OA 确认,删除离职人员的相关账号与信息。

g. 妥善保管自己所知的密码。

6.7服务器及系统变更

不得在服务器上使用带有病毒和木马的软件、光盘和可移动存贮设备,使用上述设备前一定要先做好病毒检测;不得利用服务器从事工作以外的事情,无工作需要不得擅自拆卸服务器零部件,严禁更换服务器配套设备。不得擅自删除、移动、更改服务器数据;不得故意破坏服务器系统;不得擅自修改服务器系统时间。

使用空闲主机,对服务器系统补丁进行升级测试,运行平稳后,各服务器升级安装补丁,弥补系统漏洞;为服务器系统做好病毒及木马的实时监测,及时升级病毒库。

管理员对管理员账户与口令严格保密、重要数据库,网站,APP 等服务器由研发配合定期修改密码,以保证系统安全,防止对系统的非法入侵。

任何无关人员不得擅自进入主机房,需要进入的须征得服务器管理人员同意。应注意保护机房内的设备和物品,未经允许的非管理人员不得擅自操作机房内设备。

严禁携带易燃易爆和强磁物品及其它与机房工作无关的物品进入机房,机房内严禁吸咽。除管理员外,任何人不得随意改动服务器内系统及环境配置。

除系统管理员或授权参加系统管理的人员外,任何用户不得以任何方式获取(或企图获取)超级用户权限。

6.8 配置管理

明确配置管理负责人。

建立配置文档库,对服务器、存储、网络、安全设备,操作系统、应用软件、数据库等进行管理。

定期对配置进行备份及文档库归类。

及时检查并定期审计,对发现的不一致情况及时纠正修改。

6.9 事件与问题管理

对运维事件的处理进行规范,对发生的所有事件,根据事件的影响程度和影响范围评估事件处理优先级并及时处理。

对所有事件响应、处理、结束等过程进行跟踪、监督及检查。对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解决方案,通过变更管理审批后部署实施。

7.应急管理

7.1应急准备

明确网络、系统等事件的应急指挥决策机制,负责网络与系统事件的预防预警、应急处置、报告和调查处理工作。

网络与系统应急管理应遵循“谁主管谁负责、谁运行谁负责”、“统一指挥、密

切协同;注重预防、减少风险;科学处置、及时报告;以人为本、公平优先”的原则。

应急准备应符合如下要求:

a) 系统管理员、网络管理员、安全管理员等关键岗位应熟练掌握应急预案,能有效处置相关事件;

b) 在自身力量不足以满足应急要求的情况下,应与相关供应商签署服务保障协议。协议内容应包

括双方联系人、联系方式、服务内容及范围、应急处理方式等。应定期检查和评估协议的执行情况,确保服务保障措施落实到位,确保在应急处置中相关单位能提供及时有效的技术支持;

c) 应建立有效的应急通讯联络系统,确保信息畅通;

7.2应急处置

在发生网络与系统事件后,迅速采取应急措施,尽快恢复信息系统正常运行,如有重要情况应及时上报。

暂时无法确定事件原因、责任和结论的,应先给出事件的初步分析判断,并组织力量尽快查找原因,给出解决方法,采取整改措施。

第五篇:电站运维管理

光伏发电生产管理

光伏发电生产管理主要包括:生产运行与维修管理(运维一体化管理)、安全与质量管理、发电计划与电力营销管理、大修与快速响应管理、物资仓储管理、生产培训与授权管理和文档与信息管理。生产运行与维修管理是生产领域的核心,其他管理手段辅助生产运行和维修管理,各版块相辅相成必不可少。如图1:

图1 生产运维体系架构

一、生产运行与维修管理 1.运行管理 (1)工作票管理

工作票对设备消缺过程中安全风险控制和检修质量控制具有重要的作用。工作票编制时需要细化设备缺陷消除过程的步骤,识别消缺工作整个过程的安全风险(人员安全和设备安全),做好风险预判工作,主要包含:工作位置(设备功能位置和工作地点)、开工先决条件、工作步骤、QC控制点、工期、工作负责人、工作组成员、工作风险及应对措施、备件(必换件和可换件)、工具(常用工具和仪器仪表)等;工作票对工作过程中的关键点进行控制,结合质量管理中QC检查员的作用设置W点(见证点)和H点(停工待检点)以保障工作质量;工作票执行时需要严格执行工作过程的要求,严把安全质量关;工作票执行完毕后必须保存工作记录和完工报告。 (2)操作票管理

操作票使用在对电站设备进行操作的任何环节。操作指令需明确,倒闸操作一般由两人进行操作,操作人员和监护人员共同承担操作责任,核实功能位置、隔离边界、操作指令、风险点后按照操作票逐条进行操作,严禁约定送电。所有操作规范应符合《国家电网倒闸操作要求》。 (3)运行记录管理

运行记录分纸质记录和电子记录两部分,纸质记录主要为运行日志,运行日志记录电站当班值主要工作内容、电站出力、累计电量、故障损失、限电损失、巡检、缺陷和异常情况、重要备件使用情况等;每日工作结束后应在电站管理系统中记录当日电站运行的全面情况,纸质运行日志应当妥善保存。电站监控和自动控制装置监控的运行记录应每日检查记录的完整性,并妥善保存于站内后台服务器(信息储存装置或企业私有云)。

(4)交接班管理

电站交班班组应对电站信息、调度计划、备件使用情况、工具借用情况、钥匙使用情况、异常情况等信息进行全面交接,保证接班班组获得电站的全面信息;接班班组应与交班班组核对所有电站信息的真实与准确性,接班班组值长确认信息全面且无误后,与交班班组值长共同在交接班记录表上签字确认,完成交接班工作。

(5)巡检管理

巡检分为日常巡检、定期巡检和点检三种方式,日常巡检是电站值班员例行工作,按照巡检路线对电站设备进行巡视、检查、抄表等工作,值班员应具备判断故障类型、等级和严重程度的能力,发现异常情况按照巡检管理规定的相关流程进行汇报和处置,同时将异常情况应记录在运行日志中。定期巡检是针对光伏电站所建设地点的气候和特殊天气情况下进行的有针对性的巡检;点检是对重要敏感设备进行加强巡视和检查,保证重要设备可靠运行的手段。

(6)电站钥匙管理

电站设备钥匙的安全状态对电站运行安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电站钥匙分设备钥匙和厂房钥匙,电站所有钥匙分两套管理,即正常借用的钥匙和应急钥匙,应急钥匙由当班站长保存,正常借用的钥匙借出和还回应进行实名登记,所有使用人员应按照规定进行钥匙的使用。设备钥匙应配备万能钥匙,万能钥匙只有在紧急事故情况下经站长批准才能使用,其他情况下不得使用。

(7)电量报送管理

电站值长应每月月末向总部报送当月电量信息。每月累计电量信息应保持与运行日志一致,每月累计故障损失电量信息应与设备故障电量损失信息保持一致,电量信息表编写完成后应由电站站长复核电量信息后报送总部,报送格式应符合总部管理要求,报送电量信息应真实、准确。

2.维修管理 (1)工作过程管理

工作过程管理是规范电站员工工作行为准则,电站任何人员进行现场工作应遵循电站工作过程管理以保证电站工作的有序性。工作过程管理包含:电站正常工作流程、紧急工作流程、工作行为规范、工前会、工作申请、工作文件准备、工作许可证办理流程、工作的执行与再鉴定、完工报告的编写等内容。

(2)预防性维修管理

预防性维修是指电站有计划的进行设备保养和检修的活动。预防性维修管理包含:预防性维修项目和维修周期的确认、预防性维修大纲编制、预防性维修计划编制、预防性维修准备、停电计划、停电申请流程、日常预防性维修、大修预防性维修、预防性维修等效、组件清洗计划编制、预防性维修实施、预防性维修数据管理等内容。

(3)纠正性维修管理

纠正性维修是指非预期内的故障发生时进行的维修活动。纠正性维修的主要分类有在线维修和离线维修,按照响应时间分类有:临时性维修、检修、抢修,按照维修量级分类有:局部维修、整体维修、更换部件、更换设备。纠正性维修主要考虑的因素有:故障设备不可用对其所在系统的影响,以及该系统对机组乃至电站的影响;缺陷的存在对其设备的短期及长期影响,以及该缺陷设备故障后的潜在后果;故障或缺陷设备对工业安全和外部电网的影响。纠正性维修的对象一般为比较紧急必须处理的故障,隔离边界较少,对检修要求高,纠正性检修需要做到快速判断故障原因,准确找到故障点,做好安全防护措施,及时消除故障保障系统和电站正常运行。

(4)技术监督试验管理

技术监督试验的目的在于依据国家、行业有关标准、规程,利用先进的测试管理手段,对电力设备的健康水平及安全、质量、经济运行有关的重要参数性能、指标进行监测与控制,以确保其在安全、优质、经济的工作状态下进行。电站需要制定技术监督计划、确定试验项目、周期、试验标准、试验设备、人员资质以及风险点,执行过程中严格执行试验标准,如实技术监督试验报告,电站应保存技术监督试验报告,技术监督试验数据应与设计参数进行比较分析,并对电站设备及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等方面作出评价。

3.生产准备管理

生产准备工作是在施工期间对电站运营期所做的所有准备工作,主要在电站调试期间进行。电站运维人员提前介入工程调试阶段可以更深入的熟悉电站设备性能,故障历史,监督施工质量,在并网前及时提出并消除电站工程期间的施工问题。生产准备工作主要包含:生产准备计划编制、生产准备大纲编制、电站运行规程编制、电站检修规程编制、安装参与、调试参与、人员培训与授权上岗、上墙制度建立、设备台账建立、设备标牌制作、生产物资准备(如:法律规程采购、记录本、安全生产标识、工具、备件、耗材、劳保用品等)、技术资料收集和整理、设备交接准备工作、试运行工作、通讯网络和电话建设、生活区物资准备等。

4.移交接产管理

电站移交接产包含电站移交前准备、必备项排查、设备移交、厂房移交、运行移交管理、遗留项管理、移交现场安全管理、钥匙移交管理、文件移交管理、备件和工具(常用工具、专用工具、计量仪器)移交管理等内容;其中,遗留项管理是整个移交活动的难点,生产方和工程方需要明确遗留项处理的责任人和完成时间,对于不能按时完成消缺活动的工程单位,由施工尾款作为消缺的费用,消缺由生产方代为完成。移交前电站必须排查必备项,所有必备项合格后才可启动移交活动;验收合格的项目由生产方接管进入生产运营阶段。

5.生产保险和索赔管理

为了保障电站正常运行、减少因各种因素导致的电量损失或营业中断,建议电站购买生产相关的保险,主要购买险种有营业中断险、灾害险、设备质量险等,通过进行风险和经济分析选择购买的数额和种类;保险需要逐年足额购买,减少意外情况下的索赔风险,电站需要根据所购险种制定相应制度,保证意外情况下的索赔证据收集。

上一篇:如果你不爱一个人下一篇:人大主任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