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维管理论文范文

2022-05-09

近日小编精心整理了《运维管理论文范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新的网络特点、新的网络架构的出现对运维管理提出新需求,NFV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驱动运维管理向智能化方向发展。运维管理体系架构经历了集中式、分布式、基于策略的网络管理架构和智能自主运维管理架构。集中式网络管理结构简单,管理职能集中,适用于小型网络管理;分布式网络管理适用于多业务、大信息量、需要灵活扩充容量的异构网络。

第一篇:运维管理论文范文

变电运维精益化管理探究

摘要:从二十世纪80年代开始,精益化管理就已经出现,而且开始被应用到各个行业管理中,有效推动了社会的经济发展。如今电力行业迅猛发展,精益化管理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其已经成为了各大电力企业积极应用的管理新模式。在变电运维工作中应用精益化管理模式,能够提升变电运维管理的规范性和科学性,对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起到较大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变电运维;精益化;管理

1、变电运维管理中存在的危险点

1.1变压器的危险点

在对变电站空载变压器进行切合操作时,其通常会产生过电压而影响到变压器的绝缘性能。并且,在变电运维管理当中,其空载电压的不断增加也会对变压器的绝缘性能带来永久性损坏,从而威胁到变电运维管理以及技术人员的人身安全。

1.2母线操作中的危险点

母线是变电运行设备的汇合场所,其特点是连接元件多、操作工作量大。在变电运维操作中,母线的送电、停电以及母线上的设备在两条母线之间的倒换过程中会产生潜在的危险点。主要有带负荷拉刀闸;对继电保护或自动装置切换不正确而引起的误动;向空载母线充电时,电感式电压互感器与开关断口电容之间所形成的串联谐振等。如果没有严格按照相关操作规范执行,就会容易造成危险事故。对于这样的危险点,要及时采取技术防御措施,以避免造成严重后果。

1.3倒闸操作票的危险点

通常情况下,变电站变电设备种类相对较多,主要有冷备用、热备用、运行以及检修等四种设备状态。在进行变电运维管理操作中,技术人员需要做好操作票的填写与编制,严格的按照相关标准来进行,确保合闸操作的规范性。若处于不同状态下,即使是相同的设备在进行状态切换时都需要结合操作票来进行。

2、精益化管理的基本实施途径

2.1树立明确的管理目标

首先,应结合实际情况树立明确的管理工作目标。企业需要根据变电维修管理的状况,设置一定量的管理目标,还要将所设置的维修管理目标传递到企业各个分公司之中,再由他们结合自身的辖区范围制定相应的工作目标,以促使每个变电站的维修管理得到切实的保障。其次,企业需要针对变电运维管理的各个项目,开展相关的工作,使得变电站的投产可以迅速实现精益化。最后,对于现存的老旧变电站,电力企业应当科学地做好维修环节,针对老旧变电站存在的各项问题,进行有效整改提升,使得变电站的运行效率得到持续地完善。

2.2创建完善的专家检测系统

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创新,使得互联网技术得到了广泛运用。这里所说的专家检测系统就是在利用互联网技术的基础上对各变电站的情况实时监控与检测,并由国内专家进行评估分析,在所得结果的基础上进行变电维修管理工作。同时,电力企业应当建立包含各个变电站运维管理阶段的专家所组成的评价体系,由他们定期地对变电站的运行状况及检修工作进行检测,对于变电运维管理工作的具体标准,要紧紧贴靠专家的专业标准,使得精益化的管理水平得到精确

地提高。

2.3制定完善的工作责任制

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仅依靠一个人是不可能实现的,需要多个部门人员共同努力,这之中就会涉及到责任。变电运维管理工作一直以来无法取得理想的管理效益,多是因为责任制不够完善,在各运维环节没有切实的落实责任制度,存在出现问题无人承担的责任。而且在变电站出现问题时,维修人员并没有进行及时维护,而是推给了公司的其他工作人员,并且都不情愿去承担相应的责任,使得运维管理的效益严重降低。在这种状况下,电力企业,必须下放具体的管理责任到公司的每个工作人员手中,完善现有的工作责任制,要求每个工作人员需要拥有明确的责任意识,主动承担相应的责任,积极完成自己的工作,进而为变电站的整体运维管理形成良好的基础。

2.4形成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机制

很多人认为,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运维管理其实就是单纯的对其进行维修和检查,这与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并没有太大的关系,所以对于创建绩效考核机制并不在意。可是,企业在发展中所形成的绩效考核制度并不仅仅是工资的赏罚标准,更多的是能够确定工作人员的成绩,激励他们产生进一步工作的积极性。为此,电力企业需要构建科学的绩效考核制度,鼓励工作人员进行更加细致的精益化检查,一旦发现细则上的问题,及时向上级汇报,进而促使整体的运维管理更加切实有效。

3、供电企业在变电设备运维及检修采取精益化管理的具体措施

3.1提高变电站设备运行维护的质量

供电企业变电运行管理单位要规范变电设备巡视维护的标准卡,加强变电设备维护工作的计划管理和监督检查,促进维护工作向规范化和标准化方向发展。首要进行的就是认真完成变电设备的巡视和轮换以及相应的记录,巡视轮值要按照规定的周期和项目进行,及时发现设备缺陷。另外还要制定必要的措施严防变电设备巡视不到位的现象发生,避免因缺陷和隐患未及时发现影响安全生产,确保不发生因维护不到位影响倒闸操作效率事件。

3.2提高变电站设备倒闸操作的效率

提高變电设备倒闸操作的效率是供电企业对变电设备进行精益化运维管理的基本要求,变电运维工作人员要想提高倒闸操作的效率,首先就需要做好五防装置和安全工器具等设备实施的日常维护工作。大型复杂的变电停送电操作,变电运维工作人员要提前到现场进行操作准备,根据调度预令填写倒闸操作票;会同工作负责人进行工作票审核和围栏、标示牌布置;接地线提前放至装设地点。

3.3从源头加强变电设备的检修管理

供电企业变电运行管理单位要依据变电检修工程现场作业的特点来编制检修过程的管控方案,首先是变电检修的安全管控,依据检修工作的性质和作业环境,确保变电设备检修的工序和相应的质量,使检修工期达到最优化。其次是进行变电设备检修的质量管控,确保检修材料的质量和相应的检修施工质量,对变电运行设备有影响的危险作业控制措施到位。

4、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经济建设已经处于全新的发展阶段,化管理水平。要想更好地满足各项工程建设的需求,电力企业应该不断完善其变电运维管理工作,使其向着精益化的方向发展,做好基础管理工作,进行智能化管理,积极引入新的科技技术,不断提升运维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有效提升变电运维精益

参考文献:

[1]陈雄,林珊珊,沈晗阳.变电运维精益化管理[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7,(02):32-33.

[2]黎刚,陈志益,王军伟.变电运维精益化管理措施[J].低碳世界,2017,(23):117-118.

(作者单位: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黄化供电公司)

作者:张一宁

第二篇:运维管理体系架构发展研究

摘要:新的网络特点、新的网络架构的出现对运维管理提出新需求,NFV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驱动运维管理向智能化方向发展。运维管理体系架构经历了集中式、分布式、基于策略的网络管理架构和智能自主运维管理架构。集中式网络管理结构简单,管理职能集中,适用于小型网络管理;分布式网络管理适用于多业务、大信息量、需要灵活扩充容量的异构网络。基于策略的网管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管理的灵活性和自动化程度,智能自主运维管理适用于高动态的弹性通信网络,实现主动、协同、智能管理。

关键词:集中式结构;分布式结构;基于策略的网络管理;智能自主运维管理

0引言

随着通信网络的发展,新的通信网络呈现出如下特点:环境可感知、容量可伸缩、属性可变化、能力可调整、万物可互联。这些特点对运维管理提出了新的管理需求,要求运维管理系统能够感知网络变化,动态调控物理和虚拟资源、进行网络功能虚拟化编排,以及进行多维信息感知和融合呈现。

弹性网络架构打破了以往垂直分割、封闭网元的静态架构,对传统的管理架构管理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SDN/NFV、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也对运维管理提出了新的需求和挑战。总之,新的网络特点、新的网络架构的出现,新技术驱动,都对传统运维管理提出了挑战。

1管理模式

随着网络管理对象规模增大、复杂性增加,同时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驱动,网络管理模式也随之发生了变化,集中式、分级式以及分布式等管理模式都是伴随管理对象和技术的变化而升级变化的。可以概括为集中式和非集中式两大类,其中分级式和分布式2种模式归为非集中式管理模式。随着网络和新技术的发展,又出现了基于策略的智能网管体系和智能自主运维管理模式。

1.1集中式网络管理模式

集中式网络管理模式是最早出现的,也是最常用最普通的一种管理模式。在集中式管理模式下,所有的网管代理统一由一个管理站管理,协同工作实现集中管理。在集中式网络管理模式下,在全网设置一个统一网络管理节点,称之为管理站。所有的管理软件和管理功能均部署在管理站上,管理站负责对全网进行统一集中管理:统一规划和调控全网资源,实时监视全网节点运行状态并在拓扑视图上实时呈现,监视全网端到端的路由和流量信息;对全网进行实时告警信息采集和呈现,故障定位、故障诊断和清除;对全网性能进行统计分析,设定性能阈值进行越限告警。

集中式网络管理模式的优点是网管结构简单、管理职能集中,有利于从整体和全局对网络进行有效集中管理。然而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集中式管理的缺点在于:①所有的管理信息均需上报至管理站,极易导致网络管理信息拥塞,管理站汇总存储着全网的管理信息,一旦管理站发生故障则第一所有管理信息极有可能丢失。②全网管理工作无法进行,因此集中式管理模式具有明显的可靠性、抗毁性差的问题。随着网络规模扩大和复杂异构度的日益增加,集中式管理模式很容易成为网络运行瓶颈,致使网络负荷不均衡。同时全网所有的管理数据在同一时刻涌向管理站,不仅占据大量带宽,同时也极易导致管理站超负荷运行至崩溃,各种请求响应操作超时,管理性能大大降低。

1.2分级分布式网络管理模式

随着网络规模增大和复杂性的提高,集中式管理模式日益暴露缺点,难以适应大规模高复杂网络的全网管理功能。分级式网络管理体系结构和分布式网络管理体系结构应运而生。分级式网络管理体系结构将网络管理中心功能进行分级,可以根据管理需要分为一级、二级和三级网络管理中心,一级网络管理中心负责全网级的管理工作,根据管理规模,可以设置多个二级网络管理中心;二级网络管理中心实现本区域的管理工作;三级网络管理中心实现本节点的管理。一级网络管理中心对多个二级网络管理中心进行管理,二级对三级网络管理中心进行管理,在一级网络管理中心故障时,二级可以升级为一级,进行全网管理,且可以根据管理规模和需要,横向扩展二级或三级管理中心,或纵向延伸为四级管理代理。相对于集中式管理模式而言,分级管理模式具有可靠性高和管理灵活的优点。

分布式网络管理模式是一种对等式管理模式。多个管理者可以按需部署在一个网络系统中同时运行,每个管理者管理网络中的一个特定管理域,协同管控整个网络。任何一个管理者失效,其令居管理者均可以接管;而且在数据存储和共享方面,每个管理者都可以存储使用全网管理数据,共享其他管理域的管理信息。管理者之间可以对等通信,也可以通过上级管理者统一协同工作。

分布式网络管理模式将管理者分布在网络中,使得网络负载均衡,相对于集中式网络管理模式而言,大大提升了管理的可靠性和健壮}生,非常适应目前的大规模高复杂网络管理。

随着网络发展和新技术的出现,新的管理模式应运而生,主动网络管理、智能移动代理、基于Web的网络管理、智能网络管理、基于策略的网络管理PBNM等新型管理模式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分级、分布、智能管理体系已经成为目前网络管理模式的主流,分布式和智能网络管理适应目前大规模高动态高复杂的网络形态和特点,有效提升了管理的自动性和智能性,已经成为目前流行的重要管理模式和研究方向。

1.3基于策略的网络管理模式

基于策略的网络管理(PBNM)的原理是基于策略将管理行为的控制和具体执行分离,初步实现了网络管理的自动化。基于策略的网络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移动代理。移动代理(Mobile Agent,MA)技术结合了分布式计算技术和代理技术的优点,MA具有自主}生、移动}生、智能性和平臺独立}生等特征,将MA技术应用到网络管理中可以提升管理的自主性。PBNM和MA这2种技术具有很好的互补性:智能代理技术能够弥补PBNM中存在的技术复杂、广泛分布、缺乏智能性、环境适应性差等缺点;将智能策略植入自动代理中可以按需设定MA携带代码的容量,根据需要灵活设定MA的迁移路径,提升MA与所运行环境的自适应通信能力,使用基于策略的访问控制还可进行MA和运行执行环境的安全认证。综上所述,PBNM和MA的结合对于提升网络管理的自主性和智能性具有显著的优势。

基于策略的网络管理能自主采集网络和环境信息,不依赖于具体环境和网络拓扑结构,能够基于策略理解和执行各种管理指令,自适应调控资源,实现业务管理的自适应协商和配置,具有管理流程简化、资源配置优化、强兼容性、易扩展性等特点,但是PBNM严重依赖于管理策略,不能根据网络拓扑动态变化进行实时管理,被管对象无法自主管理,这些缺点不适合于弹性通信网络的管理。将策略管理和移动代理与分布式管理相结合,能更好地实现智能自动管理。

综上所述,集中式网络管理模式在网络拓扑、管理模式上都比较简单,适用于小型網络、业务单一网络的管理。分级分布式网络管理模式在网络拓扑、管理模式和实现技术上相对复杂,更适合大规模高复杂性、多样化业务的网络管理。基于策略的网管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管理的灵活性和自动化程度,但是对被管对象的自主功能无法得到充分体现。不同的管理模式各有其优缺点,不存在一种“最好”的管理模式。每种管理模式都有适合的网络和工作场景,可以根据被管网络的特点和不同的应用环境选择一种适合的网络管理模式。

综合分析对比集中式网络管理模式和分级分布式管理模式的优缺点,同时结合弹性通信网络的拓扑动态变化和用户需求动态变化的特点,弹性网络架构的出现打破了以往僵化的管理架构,以及SDN、NFV、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驱动,需要具备管理规模自适应的智能自主的运维管理体系。

1.4智能自主运维管理架构

采用运维管理中心-域管理中心-管理代理的智能自主运维管理架构,同时结合策略管理技术,基于感知-分析-决策-执行实现智能自主自动管理,适应弹性网络和应用的双重动态变化,具备管理规模自适应能力。运维管理中心是弹性通信网络管理的最高层,具有最高管理权限,进行弹性网络全网级的运行状态监视、端到端流量监控、跨网跨域资源调控、跨网跨域故障监视和处理。能够基于任务进行资源规划和调度,是运维管理的核心。负责进行动态分域,管理和委任各个域管理中心,向域管理中心发送命令以达到监控和优化网络,负责网络规划,向域管理中心发送管理命令进行通信网络配置和任务分配,同时接收域管理中心上报的网络状态数据进行全局监控和优化。

运维管理中心采用固定位置或由域管理中心选举产生,固定模式实现机制简单,但是其抗毁性较差,选举算法采用多因子加权算法,综合考虑弹性网络节点的位置、移动性、性能、管理能力等多种属性,当原有运维管理中心故障时,域管理中心可以升级为运维管理中心,接替运维管理中心进行弹性网络全网管控。

管理域是按照行政划分或地理位置划分的按照策略和规则确定的集合,域管理中心负责实施单个管理域的管理工作。域管理中心是运维管理中心的下级,域管理中心负责将本域的管理信息上报运行管理中心,同时接受上级运维管理中心的查询和配置操作,上报本域重要信息和实时状态,域管理中心与运维管理中心只进行必要的或者涉及全局或跨域的管理信息交互,减少了所有信息交互所带来的带宽占用和超负荷运行,管理域内的事情原则上由域管理中心自主管理和处理,大幅提高管理性能和效率。

各个域管理中心可以通过协作完成单一域管理中心不能独立完成的管理任务。域管理中心负责本管理域内地面网络和空中网络的管理,整个弹性通信网络的管理需要由不同的域管理中心共同完成,即域管理中心通过协作的方式完成单—域管理中心无法实现的任务。

网管代理是策略和命令的执行者,受所在域中域管理中心的管理。网管代理属于唯一的域,受其所在域管理中心的管理。网管代理是各种策略的具体执行者。

每个网管代理管理所在的节点,多个代理形成一个域并由域管理中心管理,域管理中心由运维管理中心管理。各个域管理中心接收运维管理中心分发的管理任务,整理和处理收集本管理域的数据,管理本域内的多个代理节点,同时把影响整个通信网络管理的数据上报给运维管理中心,本管理域的拓扑、故障、性能和配置等信息由域管理中心自主完成管理,具有高度自主性和自治性,大幅提高了网络管理效率。

管理域划分既可以依靠网络规划时的域分配情况,也可以通过弹性通信网络拓扑结构动态变化来触发管理域的动态更新和划分。通过管理域的划分,具备管理规模自适应能力,根据网络的动态变化随时增加或减少管理域;通过运维管理中心之间的协作运行,实现资源自适应配置、对系统运行情况的监视、诊断和智能处理、安全问题的及时监测和自我保护以及系统状态发生偏移时进行有效调整和优化,最终达到弹性通信网络的自主化、智能化运维的目标。

域管理中心具有自主管理能力,当运维管理中心发出简单的管理指令后,域管理中心能够独立完成某些管理功能。例如,域管理中心可以将运维管理中心下发的管理任务进行管理域内分解,根据各个MA的当前网络状态进行合理分配,并根据任务需求选择合适的派发方式,如采用基于移动代理技术的任务委派方式。另外,域管理中心还负责管理域配置、密钥的分发和更新、故障诊断或排除等,既可提高网络管理的自主}生和实时性,又可降低管理开销。

基于策略的管理代理负责接收域管理中心分配的任务和配置信息,并及时将自己的状态信息上报给域管理中心。另外,基于策略的代理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同处于一个管理域内的策略管理代理之间可以相互协商,进行任务的委托和迁移。

与传统的网络管理相比较,智能自主管理具有如下优势:

①自主管理实现了主动管理,网络的变化触发感知,进行动态分域和自动处理,实现了自主管理,提高了管理效率。

②自主管理增加本域故障诊断和故障处理,减少了故障处理时延,增加了管理自主性。

③自主管理可以满足高动态弹性通信网络高抗毁性的要求,一个域管理中心乃至运维管理中心的失效可以由其他域管理中心代替管理,并不影响整个运维管理系统的运行。

④自主管理可以保证实时运维管理,且能根据网络节点的增加和减少相应地增加或减少管理域,具备管理规模自适应能力。

⑤基于策略和移动代理的智能管理与域管理中心之间的自主协作相结合,实现智能自主管理。

⑥管理域具有扩展性,可以根据网络规模的大小和管理层级的伸缩按需灵活扩展。2网络管理架构总结

网络管理系统成体系发展,体系逐步完善。由单一设备的管理、对网络的管理、对业务和应用的综合运维管理;管理模式由集中式到分布式到智能自主运维管理模式;形成了由网元管理系统、专业网络管理系统、综合网络管理系统、综合运维管理系统的管理体系。

实现了集中控制下的分布式专业网络管理和综合网络管理,网络管理体制适应通信网络组织管理机构的编成,各级各类管理机构都具备了自动化集中管理所属专业网络及其综合网络的基本手段。

专业网络管理系统具备掌控全程全网的拓扑、性能、故障、配置和资源等运行情况的能力。综合网络管理系统以专业网络管理系统为基础,实现了综合网络拓扑、性能、故障、配置和资源的综合管理。宏观监视和掌握各专业网在性能、故障、配置等方面的总体运行情况,网系间的关联故障进行关联分析和准确定位,综合统计分析各网系运行情况的主要特征指标,按规范化工作流程进行网系问性能、故障、配置等方面的管理作业,处理各类通信业务,而向保障任务进行综合的业务管理。

3结束语

运维管理系统以及体系架构的发展经历了从集中式、到分布式到自动运维到智能运维的阶段,运维管理系统的发展趋势如下:

(1)进一步提升网络管理的弹性和自主性

基于SDN/NFV技术的弹性网络架构,成为下一代网络的重要发展方向。弹性网络架构突破了传统的垂直分割、刚性网络体系和复杂繁多的封闭网元架构。改变了现有网络的部署、操作和管理方法,因此弹性通信网络的管理、资源调度和监视也会对现有的网络管理系统带来极大的挑战。需要构建纵向贯通、横向协作的弹性化自主化网络运维管理机制,实现通信网络无配置、零规划开通运行。

(2)SDN/NFV、云计算、云存储、大数据技术在运维管理中的应用

将SDN/NFV、云计算、云存储、大数据技术思想应用于运维管理,使得运维管理在管理架构、信息感知和存储、多维态势认知、大规模业务流量和用户行为分析等方面与先进的技术结合,提高管理的智能性和先进性。

作者:云超 赵智伟 周辉 安娜

第三篇:高效的网络运维管理设计

摘要:随着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传统的网络运维管理已无法满足现代化企业的网络运维需求。该文从企业网络运维需求出发,结合流程化管理技术,提出了一个高效的网络运维管理系统框架,利用信息化的手段管理企业网络的安全、稳定运行,实现了网络运维管理的集成化、规范化与自动化运作。

关键词:网络;运维管理;流程化;系统设计

1 概述

网络是企业内部以及企业之间进行数据传递、信息交换的基础设施,是企业管理与服务部署的有效手段,在提高企业办公效率与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随着信息化技术与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的信息化与自动化设备不断增多,网络的安全稳定运行与实时监控变得日益复杂,这对企业的网络运维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应当以网络运维管理需求为导向,参考现有的运维管理技术[1-3],设计一套高效的网络运维管理系统框架,不仅能够提高企业的网络运维效率,而且可以推动现代企业管理信息化的顺利实施。

2网络运维管理需求分析

网络运维管理是对网络日常运行进行实时监控与维护,保证企业网络的稳定运转与畅通,保障各项业务及其相关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是企业办公的必备要素与基础建设。由于网络运维管理具有全天候运行、不可逆作业、高风险集中等特性[4],这使得网络运维管理必需向智能化的运行模式迈进,建立流程化和信息化的运维管理系统,实现运维业务的集成化、规范化与自动化运作,既体现了现代化企业管理的强烈需求,又推动了网络运维的高效管理。

如图1所示,网络运维管理工作主要包括以下核心功能:

1) 性能管理,性能管理是指对企业内部网络及其相关设备进行状态监控、性能检测以及故障发现的管理功能,是网络运维管理的核心功能。例如,网络运行性能、质量控制性能、带宽占用性能等网络指标;

2) 故障管理,故障管理是对网络运行中的异常与引起网络系统非正常运行的相关因素进行纠错处理,使网络能够迅速恢复至正常状态的管理功能;

3) 资源管理,资源管理是指对网络资源进行分配与利用的管理功能,此处的网络资源包括网络地址空间、网络宽带、网络设备等软硬件资源。例如,根据业务对资源的需求,对企业的核心交换机、核心路由器、网络防火墙、专线网络带宽与互联网网络带宽等资源进行参数设置,实现资源的按需分配;

4) 变更管理,变更管理是指对网络配置进行改变与更新的管理功能,包括网络硬件设备的变更、网络软件系统的变更、网络管理系统的变更等;

5) 配置管理,配置管理是指对网络运行参数及相关设置的管理功能,包括网络用户角色设置、网络运维参数设置等;

6) 日志管理,日志管理是指对网络运行状态及用户操作信息的存储、检索等管理功能,确保网络运维管理实现各项操作的可追踪与可溯源。

3 面向流程的网络运维管理系统设计

在以上运维管理需求的驱动下,该文重点对网络运维的流程化技术展开分析与讨论,在此基础上提出面向流程的网络运维管理系统框架,从而推动企业的网络运维管理水平与实际应用。

3.1 流程化管理技术

流程化管理是指以流程为主线的管理方法,它将所有的业务与管理活动都视为一个流程,以流程为目标,以流程为导向组织与实施各项工作,从而实现企业管理的简单化与高效化。典型的流程化管理架构是由英国政务部门CCTA(Central Computing and Telecommunications Agency)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IT基础架构库ITIL[5],它为企业的IT服务管理实践提供了一个客观、严谨、可量化的标准和规范,从而确保IT服务管理能为企业的业务运作提供更好的支持。ITIL的提出是为了解决早期IT服务质量不佳的问题,它将业务服务定义为可重复执行的流程形式,实现了企业内部人员、流程和技术的完美结合。

与ITIL目标一致,网络运维管理的目标也是用来解决网络服务的质量问题,按照运维需求可以对运维管理功能进行细致划分,形成一系列相对独立的运维业务,便于流程化的设计与改进。因此,我们拟采用流程化管理技术,对网络运维管理进行分析与设计,构建面向流程的网络运维管理系统,实现网络运维管理的信息化与智能化。

3.2 网络运维管理系统设计原则

我们在设计网络运维管理系统时,需要考虑的因素比较多,例如:用户需求、系统功能、技术条件、实用性、科学性、安全性等。这些因素相互关联且相互影响,我们对这些因素展开重要性分析,制定以下基本原则用于指导运维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主要包括:

1) 集成性原则,网络运维是对构成企业网络的所有硬件与软件设备进行集中管理,因此需要对企业数据库、信息系统、业务系统以及其他相关网络设施进行统一监控,并提供数据分析、异常检测等功能以实现网络的智能管理;

2) 安全性原则,网络运维目标是为了维护企业网络的稳定安全运行,因此,系统安全性应作为系统建设的重要因素,确保运维管理系统自身的运行安全。例如,建立严格的用户权限、对网络通信服务进行加密处理等措施;

3) 流程化原则,将网络运维各项功能进行流程化建模,规范管理制度与管理方法,建立运维管理流程,实现运维业务的流程化管理,减少人员操作失误造成的干扰与影响;

4) 可视化原则,在网络运维管理流程过程中,加强人机交互与可视化技术,便于网络运维管理人员对管理流程进行实时监控,简化管理操作,提高管理效率;

5) 扩展性原则,随着企业业务的不断拓展与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深入,网络运维管理的功能结构与规模也在日益增大,系统的可扩展性将成为制约运维管理系统建设的主要瓶颈,因此,在系统设计时就应充分考虑到系统的可扩展性,建立模块化的系统架构,提供灵活的API接口,便于系统的升级与维护。

3.3 网络运维管理系统框架

基于流程化管理思想,结合网络运维管理系统的设计原则,我们提出了一种新型的网络运维管理系统框架,如图2所示。该系统可以分为设备层、数据层、功能层与应用层四个不同的层次,且各层之间相互提供数据服务,形成了一个“自底向上数据分析、自顶向下操作处理”的监管体系。系统各层的具体描述如下:

1) 设备层。设备层是网络运维管理系统的最底层,主要包括组成企业网络的设备、网络以及应用信息系统等,是网络运维管理的主要目标对象。为了方便管理系统的扩展,该层在设计与实际应用时,应充分考虑整个系统的负载,保留较多的预留接口。

2) 数据层。数据层是网络运维管理系统的数据中心,利用数据中间件读取设备层的监控数据,将其存储于独立的数据库。随后,根据功能层的数据需求对数据中心进行数据分析,形成功能层所需的数据结构,并为其提供相应的数据服务。

3) 功能层。功能层是网络运维管理系统的核心,基于流程数据,利用流程建模与定制工具对运维管理各项业务进行流程化设计,形成性能管理流程、故障管理流程、资源管理流程、变更管理流程、配置管理流程等一系列独立的、可重复进行的管理流程。同时,该层还包括日志管理模块,对各项业务流程的操作进行记录与数据备份,便于记录查询与异常操作取证。

4) 应用层。应用层是网络运维管理系统的输出,主要面向系统用户,为其提供良好的人机交互接口,方便其进行各项管理操作。该层主要包括网络性能监控、网络故障检测、网络故障恢复、网络资源管理、网络变更管理、网络配置管理、用户管理以及日志查询等多种应用。其中,网络性能监控与网络故障检测是网络运维管理系统的核心应用,统计分析系统采集的数据,利用图、表等多元可视化技术,对网络运行指标实时展示,并对异常事件与网络故障进行可视预警;网络故障恢复则是利用已有的故障处理案例,辅助用户对当前预警故障实施网络恢复操作;网络变更管理、网络配置管理与用户管理是网络运维管理系统的辅助应用,主要对一些网络资源、系统参数以及用户参数进行变化与更改;日志查询是对备份的系统日志进行查询与检索,方便用户调查取证。

此外,各层在为上层提供数据服务的同时,也会根据上层的操作响应进行本层的功能实现,并向下层提出相应的操作要求,形成了“自顶向下操作处理”的操作分发模式。例如,当用户检测到网络故障以后,首先在应用层触发网络故障恢复的操作,功能层则将该操作响应分发至故障管理流程,按照故障管理规范进行故障恢复;随后,功能层将相应的操作数据传送至数据层,修改系统数据中心的相关数据,并利用数据中间件进行设备操作指令的发送;最后,设备层依据指令对指定的物理设备进行恢复操作,从而实现了网络故障恢复。

4 结束语

将流程化管理思想引入网络运维管理平台建设中,可以提高企业的网络运维服务质量,为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提供坚实可靠的技术保障。该文首先对企业网络运维管理需求进行分析与描述,在此基础上提出网络运维管理系统设计的基本原则,设计实现了面向流程的网络运维管理系统框架。该框架具有多层次、多功能、可扩展等特点,利用层次之间的关联关系与消息传递,建立了“用户-技术-设备”一体化的网络运维服务,规范了网络运维业务的管理模式,减少了用户对底层设备与技术的依赖性,从而提高了运维效率。同时,该文提出的网络运维管理系统框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各企业应根据自身网络建设的特点,对该框架进行细化与改进,按照实际情况逐步推进网络运维管理系统建设,保障企业网络安全、稳定运行。

参考文献:

[1] 张泉方.联通运维网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工程,2002,28(9):132-133.

[2] 周宇浩.IT运维管理的最佳实践[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9(2):65-68.

[3] 沈志强.智能网络运维监控系统[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3(11):27-28.

[4] 李小庆,李伦,宁磊.关于网络运维管理工作的思考[J].农业发展与金融,2008(2):73-75.

[5] 王革明,肖琳.基于ITIL的校园网运维服务体系设计与实践[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40(6):983-986.

作者:符嵘

上一篇:处理技术论文范文下一篇:环保设计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