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知识传授

2022-09-11

如何从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按照新课程理念的要求来掌握初中生物学这门学科的基础知识, 比起过去通过教师的“教”教材来掌握基础知识, 现在则更注重通过教师的“导”教材来让学生掌握知识。因此, 教师如何引导课堂就成为教师优化课堂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就此我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思考, 并总结出三方面的心得, 以供参考。

一、结构与功能的统一, 结构服务于功能。

我们知道, 生物是由各种具有生物属性的结构构成的, 如细胞、器官等, 结构决定其功能。但在过去的教学中我们有时对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性认识重视不够, 往往是先学习结构, 再学习其功能, 把结构与功能分开来学习, 把结构讲得很细很深, 把功能讲得很全很难。学生经常被各种复杂的结构与深奥的功能所迷惑, 觉得生物学知识难学难记, 难以理解。这样的方法对新课程理念是相违背的。事实上, 只要我们抓住结构与功能的统一关系, 明确结构服务于功能、结构适应于功能这一主要特点, 在教学中紧紧围绕这一特点为中心来优化课堂设计, 就会让学生学得轻松, 理解透彻, 变艰深为简单, 变被动为主动, 变难学为乐学;就会让老师的教学变繁杂为精简, 变教学生记“知识”为导学生悟科学之真谛。例如, 当我们在学习“消化和吸收”一节时, 我们应该围绕小肠的结构与其功能相适应这一点优化设置问题。一根小小的小肠为什么能成为消化吸收的主要器官呢?带着这样的问题引入小肠的结构特点及其功能的学习, 学生就更容易理解掌握小肠的结构特点:小肠有环形皱襞, 皱襞表面有小肠绒毛, 皱襞和小肠绒毛大大增加了消化和吸收的表面积;小肠内壁存在大量的肠腺, 肝脏分泌的胆汁和胰腺分泌的胰液分别通过十二小肠流入小肠, 使得小肠内的消化液最多;小肠绒毛内存在着丰富的毛细血管, 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

二、突破知识块的关键, 并融合相关知识块。

生物现象及其规律是多方面的, 在教材中是按单元、章节进行探讨和学习的, 表现为不同知识块的教学过程。如果我们只是平铺直叙、按部就班地去完成各知识块的教学, 学生往往被纷繁复杂的知识点所迷惑, 容易造成学了后面的忘了前面的, 捡了芝麻忘了西瓜。作为教师, 不仅要能够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 用新课程的理念精通教材, 而且要有敏锐的直觉和眼光抓住各知识块的关键点, 并在教学过程中彻底突破。不能只是让学生学看到知识的表象和了解生命现象的表现;更要让学生突破知识的关键, 认识生命的本质。

案例“生物圈中的人”这一单元包括多个知识块。实际上, 这些相关的知识块都有一个共同的关键知识点——毛细血管。我们必须突破对毛细血管这一功能血管的认识, 并能透彻理解各相关器官处毛细血管的作用。

在“人的由来”这一章中, 应该抓住胎盘的结构特点及其功能。胎盘内有许多绒毛, 绒毛内有毛细血管, 这些毛细血管与脐带内的毛细血管相通, 绒毛与绒毛之间则充满了母体的血液。胎儿和母体通过胎盘上的绒毛进行物质交换。通过对胎盘内绒毛及其毛细血管这一关键点的学习, 学生掌握“胎盘是胎儿和母体交换物质的器官”这一知识就很容易了。

在“人的营养”这一章中, 一定要抓住小肠绒毛及其分布着丰富的毛细血管这一关键。我们吃进的食物中, 水、无机盐、维生素以及经过消化后的葡萄糖、氨基酸等营养成分是怎样进入身体内部的呢?就是靠消化道内的毛细血管, 特别是通过小肠绒毛的毛细血管吸收进入血液的。

在“人体的呼吸”中, 我们必须抓住肺泡及其外面包绕着的丰富的毛细血管。肺泡壁和毛细血管都只有一层扁平的上皮细胞构成。因此, 空气进入肺泡后, 氧从肺泡扩散入毛细血管内, 并与血红蛋白结合;二氧化碳则从毛细血管扩散入肺泡内, 并随呼气过程排出体外。

在“人体内废物的排出”中, 必须突破对肾小球是一个毛细血管球和肾小管周围包绕着毛细血管这一关键知识点的理解。一是全身的血液都要经入球小动脉进入肾小球, 而肾小球是一个毛细血管相互缠绕而成的血管球。肾小球能将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外的其他成分过滤到肾小囊中形成原尿。肾小管的重吸收过程使得原尿中的全部葡萄糖、大部分水和部分无机盐重新进入肾小管周围的毛细血管中, 又重回到血液中参与全身血液循环;而剩下的部分水、无机盐和尿素等最终形成尿液。只有抓住了这两处毛细血管的作用, 一处从毛细血管中过滤出来, 一处又重新吸收入毛细血管中, 那么理解整个肾的结构和功能也就容易了。

在“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的学习中, 也应突破对全身组织处的毛细血管和肺部毛细血管的理解。弄明白这两处毛细血管处所发生的事情后, 再去理解体循环和肺循环的意义以及整个血液循环的意义就不难了。

同样是毛细血管, 在不同的器官, 在不同的部位起着不同的功效。通过毛细血管这一线索, 我们就可以把人体的各大主要生理功能融汇起来, 并从本质上理解了人体各大器官系统的生理功能。

三、牢固建立细胞、生物和生物圈三维观念。

有关细胞、生物和生物圈的知识是生物学教学的主要内容。在教学过程中, 牢固建立细胞、生物和生物圈三维概念, 深入理解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从整体把握生物学教学的关键。在此仅就细胞的层面予以论述。

细胞是构成除了病毒外所有生物的结构和功能单位;最原始的生物是单细胞生物, 经过数亿年的遗传进化和自然选择而出现了今天这样纷繁复杂, 五彩缤纷的生物世界;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在三者关系中, 细胞是打开生物学这扇门的一把钥匙, 是进入生物科学殿堂的必经之路。生物的各种生命活动现象都可以从细胞找到原因。因此, 我们应多从细胞的层次去理解各种生命活动现象。下面我们来列举一些案例。

在学习各种腺体的功能时, 也应多从细胞的层面进行理解。我们知道人体主要有两种腺体——外分泌腺和内分泌腺, 都有分泌的功能, 能分泌消化液或者激素。在理解它们的分泌功能时, 我们就必须抓住腺细胞和腺上皮这一概念。腺细胞是能制造和分泌某种液体物质的细胞, 如构成汗腺, 唾液腺的细胞。由腺细胞构成的腺上皮这一种上皮组织是构成各种腺体的主要组织类型。在抓住了腺细胞这一特有的细胞, 再去理解腺上皮这种上皮组织类型, 进而理解各种腺体的分泌功能, 也就非常容易掌握了。

在学习神经系统的调节这一部分时, 也必须抓住神经元这一细胞类型。神经元是构成神经系统的特有细胞。它与其他细胞不同, 其细胞体生有许多突起。长的突起套上一层鞘而组成神经纤维, 神经纤维末端有神经末梢, 神经纤维集结成束, 外面包上膜就构成一条神经。在理解神经元特点的基础上去掌握神经纤维、神经末梢和一条一条的神经等概念, 再去理解各个神经元的突起末端相连接而形成复杂的网络, 构成人体内的信息传递和处理系统。

在有关受精作用和遗传变异的教学中, 则必须突破对生殖细胞的理解。在有性生殖中, 通过减数分裂产生的生殖细胞———精子和卵细胞, 其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已经减半, 是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目的一半。经过受精作用, 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 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数目又和体细胞一样多。这样, 精子和卵细胞就成为了连接父母与子女的桥梁, 父母的遗传物质通过受精作用稳定地遗传给子女, 保证了物种的稳定性。同时我们必须突破对细胞核中遗传物质的理解, 主要的遗传物质DND位于细胞核中, DNA是一种大分子物质, 其中具有遗传效用的最小片段就是基因。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构成。每一种生物其细胞核中染色体的数目是一定的。由此可以看到, 掌握好生殖细胞与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是理解生殖与遗传变异的关键。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 只要多从以上三方面把握生物科学基础知识, 精心准备, 擅于引导, 做好课堂优化设计, 充分贯切课堂三维目标, 就一定能够按照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实现生物课堂教学目标。

上一篇:浅谈现代电力办公建筑——珠海供电局生产调度综合楼方案设计下一篇:静力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多段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