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补偿脱贫方案

2022-07-16

方案在我们工作与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于我们进一步开展工作与学习,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那么一份科学的方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生态补偿脱贫方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篇:生态补偿脱贫方案

生态补偿实施方案

科才乡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 政策实施方案

为全面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切实加强我乡的草原生态保护和建设,促进草原牧区可持续发展,结合我乡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草原和牲畜基本情况

全乡土地总面积1063平方公里,拥有天然草原145万亩,其中可利用面积145万亩。截至目前,全乡共落实禁牧草原面积74.5万亩,共有各类牲畜12万头(只)。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生态优先,以保护草原生态、促进牧民增收为目的,以落实草原经营管理制度为基础,以强化草原执法监督为保障,以加强草原动态监测和技术推广为支撑,充分发挥牧民的主体作用,全面落实补奖政策,转变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增强畜产品生产和供给能力,稳定提高农牧民收入,促进草原牧区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协调发展。树立以人为本理念,正确处理草原牧区人、畜、草的关系和牧民生产、生活、生态的关系,推动草原畜牧业提质增效,促进农牧民收入增长,改善农牧

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实现草原牧区人与自然、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2.政府主导,牧民自愿。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主导作用,广泛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尊重农牧民意愿,发挥农牧民主体作用,明确农牧民权利、义务和责任,全面落实各项政策措施,确保农牧民在政策落实中直接受益。 3.强化基础,健全制度。做好基本草原划定、草原规范承包、基础数据核实等各项基础工作,为补奖政策落实创造条件。制定工作规程和管理制度,加大落实和执法监督力度,构建补奖政策落实的长效机制。 4.封顶保底,注重公平。充分发挥补奖政策的引导和促进作用,注重各区域间的合理公平,在与退牧还草饲料粮补助政策合理衔接的基础上,确定符合我县实际的补奖标准。参照上年度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水平,对每户的禁牧补助和草畜平衡奖励资金发放总额度实行封顶保底。

5.明确责任,稳步推进。明确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责任,分级落实,积极实施,稳步推进。因地制宜,科学编制实施方案,加强工作指导,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注重政策落实,确保取得实际成效。

(三)主要目标。通过落实补奖政策,进一步巩固草原保护建设成果,推动基本草原划定,完善草原家庭承包经营,落实草原禁牧、草畜平衡制度,改善草原生态环境;调整牧

草种植结构,加强优良牧草种植基地建设,为减轻草场压力、发展草业提供物质基础;改良畜牧品种,开展舍饲养殖和异地育肥,转变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增加农牧民收入,切实做到“禁牧不禁养、减畜不减肉、减畜不减收”。

三、实施任务和要求

(一)实施禁牧补助。 1.划定禁牧区域。按照国家“对生态脆弱、生存环境恶劣、草场严重退化、不宜放牧以及位于大江大河水源涵养区的草原实行禁牧封育”的要求,对重要水源涵养区和生态功能区的天然草原实行了禁牧封育,共落实禁牧草原面积74.5万亩。并按照《甘肃省禁牧管理办法》的规定,严格落实禁牧制度,减轻天然草原放牧压力,促进草原植被恢复。 2.兑付禁牧补助资金。根据国家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规定,青藏高原禁牧区补助标准为20元/亩,对实施禁牧的农牧户给予补助。禁牧期满后,根据草场生态功能恢复情况,继续实施禁牧或者转入草畜平衡管理。对落实禁牧措施、实行禁牧管护的农牧户,在核实造册、张榜公示的基础上,将禁牧补助资金通过惠农财政补贴“一册明、一折统”的方式,直接发放到户。

(二)实行草畜平衡奖励。 1.落实草畜平衡区减畜计划。根据草畜平衡区牲畜超载

数量,充分考虑全省牲畜品种改良、开展舍饲圈养和异地育肥、加快出栏周转、加强饲草料基地建设、转化利用农作物秸秆等支撑因素,3年努力实现草畜平衡的目标。 2.兑付草畜平衡奖励资金。对实行草畜平衡管理的草原,在根据载畜能力合理核定载畜量、制定并完成减畜计划的基础上,用中央财政下达的奖励资金给实施草畜平衡的农牧户进行奖励。对落实草畜平衡面积、确认超载牲畜数量、制定了减畜计划并完成年度减畜任务、草原植被恢复生长、实现年度草畜平衡的农牧户,在核实造册、张榜公示的基础上,通过惠农财政补贴“一册明、一折统”的方式,将草畜平衡奖励资金直接发放到户。

(三)实施牧草良种补贴。按照《甘肃省落实牧草良种补贴实施方案》的要求,全省牧草良种补贴资金以向农牧户直补和统筹项目管理两种方式实施。年度以10元/亩标准,通过惠农财政补贴“一册明、一折统”的方式,将牧草良种补贴资金直接发放到户。

(四)实施牧民生产资料综合补贴。根据国家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规定,在做好牧户确认登记、核实造册、张榜公示的基础上,按照户均500元标准,通过惠农财政补贴“一册明、一折统”的方式,将生产资料综合补贴资金直接发放到户。

五、保障措施 1.完善草原承包经营,加快基本草原划定。坚持权属明确、管理规范、承包到户、长期不变的原则,按照对牧区草场要承包到户、分户经营,积极推进草原规范承包工作。规范和补签草原承包经营合同,明确责、权、利关系。将重要放牧地、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草原等划定为基本草原,并实行最严格的保护,确保草原面积基本稳定、用途始终不变。 2.加强草原监测监理,强化草原技术支撑。加强草原监测体系建设,合理确定和建设固定监测点,加强监测人员培训,改进监测手段,创新监测方法,完善监测指标,全面开展监测工作,定点适时地完成监测任务,及时编制监测报告,发布监测信息,客观反映草原植被恢复情况,为科学评估草原禁牧、草畜平衡实施效果提供科学依据。紧紧围绕补奖政策落实工作的关键环节,结合我乡实际,加快形成乡镇有分管领导、专(兼)职干部负责草原工作,村级有干部负责、村级草原管护员管护草原的工作格局,进一步加大对草原禁牧、草畜平衡制度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力度,为补奖政策落实提供组织保障。 3.加强调查研究,做好基础数据统计工作。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找准落实政策的重点和难点,确保政策顺利落实。同时,按照国家落实补奖政策的要求,在认真调查核实的基础上,确定专人,切实做好牧户基本情况,草原承包、禁牧、草畜平衡和人工种草面积,草原载畜能力、牲畜饲养数量等篇二:公益林生态补偿工作方案

沙贡乡2011年集体公益林生态补偿

工 作 方 案

为实施好第二期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贯彻落实集体公益林生态补偿政策,切实做好我乡集体公益林生态补偿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实施面积 补偿标准及补偿金额

国家公益林15288亩,省级公益林1411亩,总计16699亩;每亩补偿9.75,共计补偿162815.25元。

二、工作原则

1、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村民有知情权、参与权和决策权。资金发放以“一卡通”的方式发放到农户。

2、坚持“行政责任主体不变”的原则。

3、坚持区划不变。一个按照审批的生态公益林区划,不得擅自调整小班区划界线和区划范围。

4、坚持“集体公益林内部共同所有”的原则。

5、权属主体不变原则。以林改成果为基础,落实公益林的权属主体。

6、监管责任主体不变的原则。

三、工作内容

1、落实面积,核实资金。

2、完善机构,成立工作小组。

3、明确基金发放程序,并由林业局与农户签订《集体公益林生态管护合同》。

4、落实管护责任,建立管护机制。

5、规范档案管理。

四、资金分配方式

经召开由全乡干部职工及三职人员参加的专题会议充分讨论之后,我乡确定全乡各户共同享受集体公益林生态补偿资金。

五、时间安排

1、8月3日制定集体公益林生态补偿工作方案。

2、8月4日召开集体公益林生态补偿工作会。

3、8月11日至8月17日上报文档资料。

4、8月18日至8月30日完成集体公益林生态补偿工作公示工作。

5、9月1日至25日组织兑现资金。

附件:沙贡乡集体公益林生态补偿工作领导小组

沙贡乡人民政府

二○一二年八月八日

沙贡乡集体公益林生态补偿工作领导小组 为实施好第二期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贯彻落实集体公益林生态补偿政策,切实做好我乡集体公益林生态补偿工作,特成立沙贡乡集体公益林生态补偿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如下:

组 长:毛清明 (乡党委书记) 副组长:扎仁多登 (乡长) 达瓦曲扎 (乡人大主席、乡纪委书记) 成 员:洛绒丁真 (安监员、防汛员)

泽仁多吉 (乡纪委副书记)

欧 晓 亮 (专武干事)

春 花 (副乡长)

多 杰 (副乡长)

丁 真 (乡林政专干)

沙贡乡集体公益林生态补偿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林政办,由丁真负责处理日常事务。 沙贡乡人民政府

二○一二年八月八日篇三:董地乡生态公益林补偿工作实施方案

董府发【2013】号

董地乡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兑现、管理和使用实施方案 为确保我乡生态公益林补偿工作顺利进行,根据县委县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结合我乡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 、指导思想

以《关于下达2011年中央财政森林生态补偿资金的通知》的文件精神、贵州省财政厅、贵州省林业厅转发的 《财政部、 国家林业局关于印发<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办法>的通知》、《黔财农〔2012〕85号》文件精神为指导,以县委县政府的总体安排部署为总体原则,以最大限度保障农民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在稳定、团结、和谐的前提下推进此项工作。

二、目标任务

2011年度安排补偿村17个,面积共计62218万亩,分别为:

1、街上村5776.2亩,

2、青文村4403.6,

3、罗嘎村2815.3亩,

4、蒲达村6504.3亩,

5、黎明村7329.3亩,

6、以撒落村4358.7亩,

7、石关村1015.2亩,

8、三家寨村1237.1亩,

9、小田坝村1567.7亩,

10、乃扒村2074亩,

11、联乡村782.4亩,

12、联益村3639.4亩,

13、冷冲村5472.3亩,

14、沙落村4548.6亩,

15、尖山村2765.2亩,

16、青龙村3461.1亩,

17、青山村4467.6亩。

三、工作步骤及时间

1、成立村生态补偿组织机构。村成立以驻村班干部为组长,村主职干部为副组长,村小组长或村民代表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具体开展工作。(4月28——29日)

2、根据国家划定的区域,结合村实际制定生态公益林补偿实施方案,方案要做到详细,具有操作性,要明确各成员的职责和责任,并经村相关三分之二以上村民或农户讨论并经本人签字通过后,报乡审核后实施。(4月30——5月5日)

3、宣传培训。通过村、组代表或全体农户会议,发动广大农户积极参与,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宣传,讲清生态补偿的目的、意义及步骤程序,做到人人明白、人人知晓,深入人心。同时开展技术培训,有关国家政策及技术规定,相关表格的填写,公示及资金兑现等内容。(5月6日——5月10日)

4、纠纷调处。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依法调处的原则,充

分发挥村级最大作用,积极调处。调处确实有困难的,以书面形式上报乡林权纠纷调处小组,调处成功的,进行公示,申请办证。(5月11日——6月20日)

5、资料整理汇总无误后,与相关公益林补偿农户签订管护合同及限伐协议。(6月21日——6月30日)

6、以村为单位,用书面形式申请县公益林办公室进行验收。(7月)

7、资金兑现。(8月)

四、生态补偿原则

1、坚持公平、公开、公正的操作原则。按照2003年国家批复的生态公益林区划成果,结合林改资料将生态公益林补偿情况落实到小班并进行公示,以一村一事一议的方式将资金运用到相关项目,确保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决策权,防止暗箱操作、以权谋私。

2、坚持行政责任主体不变的原则。乡人民政府组织领导、林业站技术指导、村级组织实施的原则,确保责任落实到位。

3、坚持区划红线不变的原则。严格按照已经审核的区划红线实施,不得擅自调整小班区划界线和范围。

4、集体所有和联户经营的公益林坚持内部所有农户共同所有的原则。按照均责、均权、不均利的方式,依据公山或联户经营山处置方案及利益分配协议、利益分配明细表格(相关农户本人签字表),上报审核后凭林权证办理。

5、以2010年核发的林权证的内容为依据的原则。小班面积应与林权证登记面积相符。

6、监管责任主体不变的原则。村民委员会为生态公益林保护监管主体,林业站为技术管理主体,加大对权属主体的监管。

五、提交成果资料

1、村民小组群众会议农户签字表。

2、村级公益林补偿实施方案及村组干部和村民代表会议签字表。

3、集体或联户经营山处置方案、协议签字表、利益分配分户签字表

4、实施小班一览表(附签字)

5、分户情况统计表(附签字)

6、农户补偿表(附签字)

7、小班区划图

8、检查验收图

9、管护合同(签字二份)且合同时间为2011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

10、限伐协议(签字二份)

11、申请验收报告

12、总结

以上各资料均须村主职干部、驻村干部、技术员签字认可,且户主姓名、身份证、一卡通信息准确无误,然后办理生态公益林补偿。

六、组织保障

1、成立领导机构

董地乡成立生态公益林补偿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乡生态公益林补偿工作。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如下:

组 长:朱洪峰

副 组 长:王志侠 郭 涛 陈金华

成 员:李欲贵 吴 江 龙 斌 王 荐 王府荣 张青平 熊 涟 相关村驻村干部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林业站办公,王志侠任办公室主任。

2、成立纠纷调处工作小组,确保生态公益林补偿工作的顺利进行。工作小组如下:

组 长:朱洪峰

副组长:陈金华 王志侠 郭 涛 成 员:张青平、徐恨清、王 荐、王府荣、熊 涟、相关村村干部和驻村干部

3、成立技术工作专班,负责档案资料的汇总以及技术指导。技术工作专班如下:

组 长:王志侠

成 员:熊 涟 周鹏义

4、成立资金兑现组

组 长:李欲贵

成 员:吴 江 龙 斌

七、工作要求

1、各村驻村干部是实施生态公益林补偿的第一责任人,相关村的主职干部是直接责任人,林业站工作员为技术责任人,对全乡所实施的生态公益林补偿工作终身负责。

2、为保障补偿工作按时完成,时间要求在6月30日前完成。

3、生态公益林补偿是一项惠农政策,政策性强,要求高,要严格按照程序,坚持步骤,比照政策实施,必须先公示七天,再验收的方法,严禁暗箱操作、弄虚作假。

4、按照工作时间,应及时准确地上报资料给驻村技术员,确保工作质量和进度。

5、工作中应公开、公正、透明的处理各项事宜,特别是要积极妥善处理矛盾纠纷,及时化解,凡是因生态补偿工作造成不稳定或不正常上访,得不到妥善处理的村,超出规定时间的,一律取消生态补偿任务。

6、各级干部在生态补偿工作中,要做到求真务实,严禁徇私舞弊、弄虚作假、以权谋私、优亲厚友,有违反者,按程序进行责任追究。 2013年1月13日

主题词:公益林 资金兑现 实施方案 报:县政府 送:县林业局 乡领导班子 董地乡党政办公室 2013年1月13日

(共印42份,存2份)篇四:山东省生态补偿办法实施调整方案

山东省生态补偿办法实施调整方案

1、 高涂不收费;部分在高涂、部分在高潮线以下,按高潮线以下部分收费;

2、 悬浮泥沙扩散造成的底栖生物损失不收费;

3、高潮线至-5米水深线内海域的底栖生物损失量按照《办法》数量的0.7的折减系数折减;-5米水深线以深的底栖生物损失量按照《办法》数量的0.7的折减系数后再乘以0.7的折减系数;

4、 单价规定:

浮游动物:5元/kg 底栖生物:5元/kg,

鱼类:10元/kg 头足类、甲壳类:15元/kg篇五:2011年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实施方案

前 言

为了进一步加强国家级公益林保护与管理,维护生态平衡,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促进武山县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严格规范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的使用,武山县林业局抽调工程技术人员组成编制组,编制人员在对该县森林资源、自然、社会、经济等情况进行全面调查了解的基础上,遵循以下原则:一是使用的基础数据以省级核查的数据为准;二是要根据国家级公益林的权属构成、分布区域和管护难易程度等情况,合理划定管护责任区,将管护任务落实到各森林经营单位、村集体和具体管护人员,层层签订管护合同,把管护明确到人;三是在划定管护任务时本着集中连片,统一规划的原则。根据《甘肃省国家级公益林管护办法》(试行)、《甘肃省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实施细则》(试行),编制了符合本县实际、可操作性强的《武山县2011年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实施方案》。

第一章 基本情况 1.1自然、社会及经济情况 1.1.1自然概况

武山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天水市西北部,东接甘谷,南邻礼县、岷县,西依漳县、陇西,北靠通渭。介于北纬34°25′10″至34°57′16″,东径104°43′42″至105°08′30″之间,全县东西长52.05公里,南北宽59.35公里,总面积2011平方公里。

(1)地形地貌特征

武山县地处陇中黄土高原西南边缘向秦岭北部土石山区过渡地带,渭河从西向东纵贯全境,以渭河为界,渭北属陇中黄土高原边缘区,渭南属秦岭北部土石山区。地势西高东低,南北高中部低。境内梁峁纵横,沟谷交错,海拔1365--3120半之间。由于长期受构造和侵蚀运动的影响,构成了沟壑密集,沟梁相间,山大沟深的中低山丘陵地貌特征。

(2)水资源概况

武山县处于黄河一级支流——渭河上游。主干河流自西部鸦儿峡进入县境,流经桦林、鸳鸯、山丹、城关、东顺、龙泉、洛门等六乡(镇),由东旱坪出境入甘谷,全长48公里。渭河一级支流有榜沙河、漳河、山丹河、大南河、聂河、马河、鲁班河、响河等八条,河流总长198公里,全县沟壑密度2.03公里/平方公里,平均流量6.9m3/s,是渭河上游水源的重要汇集区域。

(3)气候

县内气候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冷无严寒,夏热无酷署。极端高温37?,极端低温-17.5?,年均气温9.8?,年均日照时数2501.1 小时,≥0?的活动积温3749.0?,≥10?的活动积温3071.8?,平均无霜期183天,最长215天,最短157天,降水变率大,最多年份640.1mm,最少242.7mm,年均降水量486mm,多集中在

7、

8、9三个月,且地域分布不均,西北部降水稀少,东南部较多。

(4)土壤

县内土壤主要以褐土为主,分布于海拔1900--2400m之间,1800m以下主要为黄绵土;海拔2400m以上为棕壤,分布于南部土石山区;河谷川台地主要为淀土,是灌溉农业的主要土壤,另外还有红土和少量高山草甸土及盐化潮土分布。 1.1.2社会及经济情况

武山县行政区划15个乡(镇),344个村委会,总人口44.2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6.9万人。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82225万元,农业总产值15438万元,其中林果产值329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450元。由于全县山区面积占到84.5%,94.2%的耕地为山旱地,且“十年九旱”,水土流失严重,被列为国家级扶贫国家级县,仍属于一个低收入的农业贫困县。 1.2森林资源概况

根据二类林调资料和森林资源分类区划界定统计,全县林业用地面积144万亩:有林地67.7万亩,灌木林49.6万亩,未成林造林地6.7万亩,疏林地6.8万亩,苗圃地0.2万亩,宜林地13万亩,森林覆盖率37.5%,活立木蓄积量234773m3。公益林区划面积为118.4万亩,其中:有林地65.8万亩,疏林地6.8万亩,灌木林地45.3万亩,未成林地0.3万亩, 苗圃地0.2万亩。

全县2010年区划界定公益林面积共计901948亩,占全县林地面积的63%。公益林中,有林地478836亩,占林地面积的71%;疏林地31655亩,占林地面积的47%;灌木林391457亩,占林地面积的79%。这次区划界定公益林面积901948亩均为水土保持林。

1、按公益林事权等级分

国家级公益林面积901948亩

按地类分:有林地478836亩,疏林地31655亩,灌木林地391457亩。

按权属分:国有450480亩,集体 451468亩。

2、按工程区分

天保工程区外国家级公益林672890亩

按地类分:有林地416642亩,疏林地30111亩,灌木林地226137亩。 按权属分:国有317230亩,集体 355660亩。

天保工程区内国家级公益林229058亩

按地类分:有林地62194亩,疏林地1544亩,灌木林地165320亩。 按权属分:国有133250亩,集体 95808亩。

3、按生态区位分

江河两岸国家级公益林总面积107994亩

按地类分:有林地107994亩。

按权属分:国有14238亩,集体 93756亩。

水土流失严重区国家级公益林总面积793954亩 按地类分:有林地370842亩,疏林地31655亩,灌木林地391457亩。按权属分:国有436242亩,集体357712亩。

4、按公益林保护等级分:

国家级公益林一级107994亩,其中:国有14238亩,集体93756亩。二级762299亩,其中:国有420644亩,集体341655亩。三级31655亩,其中:国有15598亩,集体16057亩。

全县共纳入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范围的国家级公益林面积共68.9万亩,占全区国家级公益林认定面积的76.39%。

按生态区位

江河两岸:总面积10.8万亩。

黄河中上游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国家级公益林面积58.1万亩。 按权属

国有:31.9万亩,占46.29%;

集体:37万亩,占53.71%;

按林种

水土保持林68.9万亩。

按地类

有林地:42.97万亩,占62.36%; 疏林地:3.01万亩,占4.37%;

灌木林地:22.92万亩,占33.27%。

第二篇:省级重点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项目实施方案

编 制 提 纲

第一章 总论

1.1项目名称:省级重点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项目 1.2主管部门:山西省林业厅 1.3工程性质:新建

1.4实施单位:XX国有林管理局 1.5项目建设任务:项目建设目标和任务

第二章 基本情况

2.1项目区自然概况

林局经营范围所涉市、县;地形地貌;气候条件(降水、日照、无霜期等);土壤;植被;主要适宜生长树种等。 2.2项目区社会经济概况

林局范围人口及其结构(农业、非农业;在职职工、离退休等);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贫困县;工农业产值等。 2.3项目区森林资源概况

林地总面积;分地类面积;林龄结构;主要树种结构及其分布等。

2.4项目区生态公益林概况

-1- 公益林林地总面积;分地类面积;林龄结构;主要树种结构及其分布等。

2.5本次列入补偿范围的重点公益林概况

公益林林地总面积;分地类面积;林龄结构;主要树种结构及其分布等。 2.6项目实施单位概况

林场及其分布;职工构成;经济状况等。

第三章 项目建设的意义及《方案》编制依据和原则 3.1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实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改善人类生存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客观要求;是保护森林资源,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根本途径等。 3.2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升重点公益林管护能力为核心,以科技为支撑,坚持以生态优先、科学布局、因地制宜、综合设防,提高重点公益林的综合管理能力,从根本上加强生态安全建设,切实保护好森林资源,为建设“绿色山西”,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等。 3.3《方案》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2)财政部、国家林业局《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 -2- 金管理办法》(财农[2007] 7号)

(3)山西省财政厅、山西省林业厅《关于印发〈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办法〉的通知》(晋财农[2007]307号)

(4)山西省林业厅《关于印发〈山西省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项目管理办法〉的通知》(晋林管发[2008]85号)

(5)二类调查数据 3.4《方案》编制原则

坚持以二类调查数据为依据;以落实管护面积、管护地块、管护责任为重点;统筹规划,科学布局;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生态优先,确保重点等。

第四章 项目建设范围、布局、规模

4.1项目建设范围

项目总面积;所涉林场;分林场项目面积;涉及管护责任区数、管护人员数等。 4.2布局

项目分布区域 4.3规模和任务

规模:项目面积及其地类、林种、生态区位构成;补偿资金额度等。

任务:管护,营造林等。

第五章 重点公益林管护规划

-3- 5.1管护模式 5.2管护责任区划分 5.3管护责任书签订程序 5.4管护人职责 5.5管护设施设置 5.6管理机构及人员配备 5.7管理人员职责 5.8管护基础设施建设

第六章 重点公益林培育规划

6.1补植造林

2009年——2015年完成公益林培育面积、方式(封育、植苗、其它)、布局等。 6.2森林抚育

2009年——2015年完成公益林中幼林抚育面积、主要措施、布局等。

第七章 资源监测、工程档案建立和管理

7.1资源监测

(1)监测对象:天然次生林、灌木林、封山育林和补植造林地;

(2)监测内容:森林植物群落生物量、涵养水源效益、固 -4- 土效益、生物多样性效益等;

(3)监测项目:森林生物量、林冠及森林土壤的水文特性、地表径流等;

(4)监测方式:

①林分生长、森林生物量、土壤水文特性、生物多样性监测等,用固地标准地法定期监测;

②林冠截留降雨量、林地地表径流监测等,用固定标准地法常年监测等。

7.2工程档案项目和内容

(1)中共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对重点公益林发布的有关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文件;

(2)国家和省有关管理部门印发的有关重点公益林管理等方面的文件、通知等;

(3)重点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实施方案文本资料、图表及电子文档等;

(4)重点公益林管理制度;

(5)重点公益林管护资料(责任书、管护合同、管护员名册、巡山日记、管护验收资料、考核奖惩资料、劳务费支付等);

(6)重点公益林补植补种、抚育作业设计、工程验收资料等;

(7)重点公益林资源监测数据、森林防火、有害生物防治、林地林权变动、林地征占用情况等资料;

-5- (8)基础设施建设资料等。 7.3管理手段

配备专(兼)职档案管理人员;设档案室;配档案柜、微机、打印机;传真机等。 7.4制度和措施

第八章 管护设施

8.1管护站分布(现有站利用;拟建) 8.2公示碑设置 8.3责任牌设置

第九章 科技支撑

9.1建立公益林软件管理系统 9.2推广GPS巡护和远程监控

第十章 检查验收

10.1检查验收程序

自查、复查 10.2检查验收内容

管护责任制落实、制度建立健全、管护成效、营造林成效、抚育成效、资金使用等。 10.3检查验收时间及责任人

-6- 10.4补偿资金支付

第十一章 项目投资概算及其资金来源

11.1概算标准:管护劳务费投资按每亩每年3元计算;其余项目总投资按每亩每年1.75元计算; 11.2管护劳务费投资测算:

劳务费按每亩每年3元测算; 11.3补植造林投资测算:

(1)植苗造林(亩均补植株数不得少于67株)按每亩200元测算;

(2)封山育林按每亩100元测算(当年拉网、补植等70元/亩,后期围栏维护、幼苗抚育等30元/亩); 11.5森林抚育投资测算:

中龄林抚育按每亩100元测算; 幼龄林抚育按每亩150元测算; 11.6管护设施投资测算

11.7 工程档案建立和管理及资源监测投资测算 11.8其它投资测算

除管护劳务费项目外,其余项目投资概算可在现有的规模基础上增加10—20%进行测算。

第十二章 项目组织管理和保障措施

-7- 12.1组织保障 12.2管理措施

附件:1.评审意见

-8- 2.规划表(1—10 ):

表1:林局公益林资源结构及林地面积总表 表2:林局公益林资源结构及林地面积明细表 表3:林局列入省级补偿的公益林资源结构及林地

面积明细表

表4—1:林局省级重点公益林管护任务落实及小

班规划表(林局)(2009年——2015年) 表4—2:林局省级重点公益林管护任务落实及小

班规划表(林场)(2009年——2015年) 表5—1:林局省级重点公益林补植造林(植苗)

规划表(林局)(2009年——2015年) 表5—2:林局省级重点公益林补植造林(植苗)

小班规划表(林场)(2009年——2015年) 表6—1:林局省级重点公益林补植造林(封山育

林)小班规划表(林局)(2009年——2015年)

表6—2:林局省级重点公益林补植造林(封山育

林)小班规划表(林场)(2009年——2015

年)

表7—1:林局省级重点公益林抚育小班规划表(林

局)(2009年——2015年)

表7—2:林局省级重点公益林抚育小班规划表(林

场)(2009年——2015年)

表8:林局省级重点公益林管护设施建设规划表

(2009年——2015年)

表9:林局省级重点公益林工程档案管理和资源监

测规划表(2009年——2015年)

表10:林局省级重点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项

目投资概算表(2009年——2015年)

3.规划图

图1:林局列入省级补偿的公益林资源分布图(林

局:比例尺1:50000)

图2:林场列入省级补偿的公益林资源分布图(林

场:比例尺1:25000) 图3:管护设施规划图(示意图)

-9-

第三篇:生态补偿

关于生态补偿工作情况的汇报

长期以来,生态环境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源,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环境无价、资源低价、商品高价"的价格体系,助长了资源开发者把开发造成的生态破坏的外部不经济性转嫁给社会,原料生产与加工企业凭借对环境资源的无偿或低价占有获得超额利润,环境资源的利用或破坏却没有得到相应的补偿。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生态环境退化和破坏日益加剧,已逐渐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一大瓶颈。近年来,国家和地方层面不断探索和实施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不断增加财政投入,扩大试点范围。我省积极探索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方式和管理模式,开展了有关生态补偿需求及政策研究等相关工作。

一、 国家开展生态补偿政策

生态补偿机制是以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为目的,根据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生态保护成本、发展机会成本,综合运用行政和市场手段,调整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相关各方之间利益关系的环境经济政策。主要针对区域性生态保护和环境污染防治领域,是一项具有经济激励作用、与“污染者付费”原则并存、基于“受益者付费和破坏者付费”原则的环境经济政策。在综合考虑生态保护成本、发展机会成本和生态服务价值的基础上,采取财政转移支付或市场交易等方式,对生态保护者给予合理补偿,是明确界定生态保护者与受益者权利义务、使生态保护经济外部性内部化的公共

制度安排,对于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促进欠发达地区和贫困人口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对于加快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首次提出,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同年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 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国发„2005‟39号)明确要求尽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环境保护部、财政部、发改委、水利部等部门开始酝酿研究制定生态补偿政策。2007年国家环境保护部印发的《关于开展生态补偿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求地方逐步推动建立自然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区、矿产资源开发和流域等四个领域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十二五”规划纲要就建立生态补偿机制问题作了专门阐述,要求研究设立国家生态补偿专项资金,推行资源型企业可持续发展准备金制度,加快制定实施生态补偿条例。

2005年以来,国务院每年都将生态补偿机制建设列为工作要点,并于2010年国家启动了生态补偿立法工作,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研究制定生态补偿条例。2011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国发[2011]35号),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和国家生态补偿专项资金,扩大生态补偿范围。2011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建立水生态补偿机制”,国务院办公厅在落实2011年中央1号文

件政策措施分工中明确,由财政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环境保护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研究提出落实意见。2011年12月国务院发布《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指出生态补偿作为今后一种重要的环境经济政策,需要逐步完善。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明确要求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

2005年,我省根据国家相关规定,由省财政厅联合林业局印发了《湖北省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办法(暂行)》(鄂财农发[2005]54号),在全省范围内施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工作。2008年,省委湖省政府发布了《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决定》(鄂发[2008]16号),提出按照政府补偿与市场机制补偿相结合的原则,制定完善生态补偿政策。2009年,省委省政府印发了《关于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鄂发[2009]25号)要求建立健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效机制,完善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经济政策和严格绩效考核等。根据省政府批复的《梁子湖生态环境保护规划(2010—2014年)的通知》(鄂政办发[2010]95号),提出在梁子湖流域建立梁子湖生态补偿机制,促进湖泊环境生态保护。2012年省政府印发的《湖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出要完善生态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推行资源型企业可持续发展准备金制度,完善生态补偿考核指标体系和资金筹措机制。探索转移支付、对口支援、专项补贴、生

态移民、异地开发等多样化的生态补偿方式。2013年湖北省印发了《湖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鄂政发[2012]106号), 明确各功能分区的定位和边界、发展目标和方向、开发和管制原则等,为建立健全我省生态补偿机制提供了空间布局框架和制度基础。

三、国家及地方实施生态补偿工作情况

根据中央精神,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在大力实施生态保护建设工程的同时,积极探索生态补偿机制建设,在森林、草原、湿地、流域和水资源、矿产资源开发、海洋以及重点生态功能区等领域取得积极进展,生态补偿机制建设迈出重要步伐。

1、在森林方面。2001 年财政部和国家林业局制定了《关于森林生态效益补助资金试点工作的意义》,要求将重点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纳入补助的范围,公益林管护的费用由国家公共财政支出,建立了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根据森林法的有关规定,财政部、林业局先后出台了国家级公益林区划界定办法和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办法,在森林领域率先开展生态补偿。目前补助范围已达18.7亿亩,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从2001年的10亿增加到2012年的133亿元,累计安排549亿元。截至到2012年,已有27个省(区、市)建立了省级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用于支持国家级公益林和地方公益林保护,资金规模达51亿元。

2、在草原方面。2011年财政部会同农业部出台了草原生态补偿制度,对禁牧草原给予补助,对落实草畜平衡制度的草场给予奖励,同时对人工种草良种和牧民生产资料给予补贴,对草原生态改善效果明显的地方给予绩效奖励。截至

2012年年底,草原禁牧补助实施面积达12.3亿亩,享受草畜平衡奖励的草原面积达26亿亩。草原生态奖励补助资金从2011年的136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150亿元,累计安排286亿元。内蒙古自治区多渠道筹集国家草原生态保护奖补配套资金;2011年落实配套资金10.3亿元,甘肃省对草原分区实行差别化的禁牧补助和草畜平衡奖励政策;青海省在三江源试验区率先开展草原生态管护公益岗位试点,建立了三江源保护发展基金。

3、在湿地方面。2010年,财政部会同林业局启动了湿地保护补助工作,将27个国际重要湿地、43个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86个国家湿地公园纳入补助范围。天津市安排专项资金,对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集体或个人长期委托管理的土地进行经济补偿。山东省对实施退耕(渔)还湿区域内农民给予补偿。黑龙江省、广东省每年安排1000万元,专项用于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试点。苏州市将重点生态湿地村、水源地村纳入补偿范围,对因保护生态环境造成的经济损失给予补偿。

4、在流域和水源地方面。2008 年国家启动了实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保护等中央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对重点生态功能区因加强生态保护建设造成的利益损失开展补偿试点工作,通过一般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方式对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拨付生态补偿专项资金,在重点流域国家不断的通过中央财政支持施行生态补偿试点。 2013年3月,国务院批复了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对口协作工作方案,支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受水区的北京市、天津市对水源区的湖北、河南、陕西等省开展对口协作。同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水利部出台文件要求进一步提高水资源费征收标准,并正在

研究制定水土保持补偿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同时,各地积极开展流域横向水生态补偿实践探索,形成了多种补偿模式。浙江省在全省8大水系开展流域生态补偿试点,对水系源头所在市、县进行生态环保财力转移支付。江西省安排专项资金,对“五河一湖”(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河和鄱阳湖)及东江源头保护区进行生态补偿。江苏省在太湖流域、福建省在闽江流域分别开展了流域生态补偿。

5、在矿山方面。从2003年起,国家设立矿山地质环境专项资金,支持地方开展历史遗留和矿业权人灭失矿山的地质环境治理。2006年,国务院批准同意在山西省开展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试点;同年,财政部会同国土资源部、原环保总局出台了建立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责任机制的指导意见,要求按矿产品销售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保证金。2010年,国土资源部出台发展绿色矿业的指导意见等。逐步形成了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责任制度。矿山地质环境专项资金从2003年的1.7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47亿元,累计安排237亿元。到目前为全国已有30个省(区、市)建立了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80%的矿山缴纳了保证金,累计612亿元,占应缴总额的62%。山西省从2006年开始进行生态环境恢复补偿试点,对所有煤炭企业征收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矿山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和转产发展资金。

6、在重点生态功能区方面。2006年开始,国家发改委组织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划规划》,2011年正式发布。2008年,财政部出台了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办法,通过提高转移支付补助系数的方式,加大对青海三江源保护区、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等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转移支付力

度,同时中央财政对禁止开发区给予补助。从2008年的61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371亿元,累计安排1101亿元。江苏省对自然保护区、重要湿地和水源涵养地等地区给予生态转移支付。江西省从2011年起每年安排1000万元专项资金,设立省级自然保护区奖励制度。福建省安排生态保护财力转移支付资金,采取补助和奖励相结合的方式,支持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增强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广东省安排专项财政资金,支持26个省级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县开展生态修复和改善民生。

7、在海洋方面。2009年财政部联合国家海洋局印发《海域使用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明确规定海域使用金纳入财政预算,主要用于海域整治、保护和管理。从2010年开始,利用中央分成海域使用金38.8亿元,开展海洋保护区和生态脆弱区的整治修复。山东、福建、广东等省在涉海工程建设中开展海洋生态补偿试点,施行征收生态补偿费用于海洋与渔业生态环境修复、保护、整治和管理,要求项目开发主体对工程建设造成的生态损害进行补偿等。

四、目前湖北省生态补偿工作有关情况

2008年开始,我省根据《国家环保总局关于开展生态补偿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环发[2007]130号),先后组织开展了神农架林区、丹江口水库、三峡水库、武陵山区、大别山区等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补偿机制体制研究工作,黄冈大别山生态补偿研究报告于2013年3月份通过国家专家组评审。2010年,我厅积极争取省政府设立了具有生态补偿性质的湖北省生态文明建设以奖代补资金,连续三年每年安排1亿元资金对生态建设成交显著的地区予以补助。

(一)神农架林区生态补偿研究

神农架林区是湖北省首个启动生态补偿试点的地区。湖北省从2009年开始在神农架林区启动生态补偿试点,探索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为其增加1万亩退耕还林指标,并按照每亩每年500元标准予以补助,补偿资金超过1000万元。这是湖北首次由省财政统筹向生态资源丰富地区提供生态补偿。

(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生态补偿研究 1.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生态补偿研究

2008年承担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水源区的社会经济环境影响及生态补偿需求研究,参与生态补偿的政策框架、补偿标准及实施方案的制定,形成了《南水北调中线水源补给区生态补偿方案子课题研究报告》(课题编号:2008ZX07633-03-08)。

2.汉江中下游生态补偿研究

2009年经省政府批准,由省财政厅、省南水北调办、省环保厅组织汉江中下游地区各相关部门开展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汉江中下游生态环境影响及生态补偿政策研究,形成了切合汉江中下游实际的研究成果《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汉江中下游生态环境影响及生态补偿政策研究》。研究对我省进一步争取国家高度重视汉江中下游生态环境影响问题,及早采取生态补偿措施,提供有力的理论和技术支撑。

(三)大别山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生态补偿研究 2012年5月,黄冈市政府、湖北省环保厅委托环保部环

境规划院主持开展大别山试验区生态补偿政策课题研究,形成了《黄冈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生态补偿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2013年3月顺利通过国家专家组评审。专家称,黄冈开展区域性生态补偿政策课题研究,在全国尚属首家。目前《报告》已提交省政府等待批复。

三、我省生态补偿存在的不足之处

就整体而言,目前,我省没有系统完整的生态补偿体系,生态补偿长效机制尚未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要求很不适应。一是目前我省现有生态补偿主要以政策调控手段为主,缺乏有效的法律体系,林业、环保、水利、财政、发改委等不同部门均根据部门的职权和利益开展生态补偿实践,导致生态补偿政策多,大部分是从某一种生态要素或为实现某一种生态目标而设计的政策,这些生态补偿政策普遍带有较强烈的部门色彩。二是生态补偿侧重研究,针对具体地区、流域的实践探索较少,生态补偿范围的确定缺乏明确的方法和标准,相关者的权利、义务、责任界定不明确,缺乏经过实践检验的生态补偿技术方法与政策体系,生态补偿缺乏具体的操作性。三是投融资渠道单一,难以保障生态保护与补偿的持续进行,补偿方式简单,难以解决生态破坏的底层问题。四是监督机制缺位严重,政策效果不明显,目前生态补偿资金的使用与生态保护的效果没有直接挂钩,没有建立补偿资金的生态保护效果评估机制与监督机制,也没有相应的奖惩措施。

四、下一步工作建议

生态环境的要素包含较多,涉及的行政管理部门和区域

范围较为广,因此需要政府各部门密切协作,合理推进生态补偿机制建设。从短期来看,应加强部门内部和行政地域内的生态补偿工作,在现有生态补偿试点基础上,整合有关生态补偿监管的内容,对于跨部门和跨行政地区的生态补偿工作,上级部门应给予协调和指导。积极争取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支持,并逐步扩大支持范围,加大支持力度。从长远来看,省政府应设立生态补偿领导小组,负责生态补偿的协调管理,领导小组由发改委、财政部分、环保部、国土部分、水利部门、农业部门等相关领导组成,行使生态补偿工作的协调、监督、仲裁、奖惩等相关职责,通过在重点领域开展试点工作,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标准体系、生态补偿的资金来源、补偿渠道、补偿方式和保障体系,指导各地按照中央的总体部署,严格资金使用管理,强化监督检查,确保生态补偿政策落到实处。同时,建立一个由专家组成的技术咨询委员会,负责相关政策和技术咨询。

第四篇:2010生态补偿工作总结

2010年度国家级公益林工作总结

一年来,在林业局的指导下,在局党委的具体指挥下,在我场领导班子和管护人员及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圆满完成了本年度国家级公益林工作,就本年工作回顾如下:

一、加强领导,狠抓落实。

大来林场成立了由一把手田振礼为组长,冀东亮为副组长的领导小组,重新签订了管护合同,进一步了完善的规章制度。明确了任务,落实了责任,责任人实行区域负责制。每个责任人配备摩托车一辆,林场每人发放油料费150元,规定责任人必须到现场巡护,发现情况及时汇报。

二、强化四项管理

1、合同管理。今年初,我场根据国家、省、市有关文件精神和《黑龙江省森林生态效益补助工程管理办法》的总体要求,制定了管护合同。在合同中明确规定了管护员的责、权、利关系,并进行了细化,用来更好的执行。

2、资金管理。在管护资金的发放上,我们自觉遵守《会计法》和《黑龙江省生态资金管理办法》,做到专项资金专项利用,决不挪、挤和占用一分钱,所拨资金全部用来支付管护员工资。对于上缴的资源补偿费,全部用于重点生态林的经营管护活动。资金的严格使用有效地保障了管护员的合法权益,提高了工作积极性。

3、林政管理。通过对护林员的法律、法规的培训,明显提高了执法能力,处理案件公平合理,杜绝了滥砍盗伐现象,放牧案件减少,有效地保护了森林资源。

4、出勤管理。在对护林工作的出勤管理上,林场要求十分严格,建全了监督管理制度,对护林员的签到和上岗情况进行严格监督管理,今年巡查记录和上岗记录一应俱全,管理日趋规范。

三、加强三个建设

1、内业档案建设。建立建全档案管理制度,通过定期检查、指导,各单位档案规范、齐备,微机利用率也大幅提高,各种数据得到及时录入,查找档案方便快捷,建立了档案借阅制度,确保档案安全。

2、外业设施建设。对辖区的所有责任区牌、宣传牌、界桩等外业设施进行了全面调查。对原有锈蚀的标牌从新喷绘,对遭到严重破坏和丢失的全部新建,现在的管护区界桩明显界线清晰,管护牌和和宣传牌齐全。

3、管护房建设。我场两个管护房完好率100%,布置给管护人员的任务全部完成,管护制度完善,管护设备设施齐全,管护条件明显改善,保障了管护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做到三个坚持

1、坚持林下资源合理开展。针对我场森林面积小,林下资源少,山产品种类少等特点,坚持林下资源的合理开展就尤为重要,我们的做法是,杜绝掠青和灭绝性采集。坚决贯彻执行森林资源有偿使

2 用制度,即保护了资源,又提高了经济效益。

2、坚持森林资源培育。按年初合同规定,每个护林员每年义务营造重点生态林15亩。

3、坚持森林消防、病虫害防治和林证管理相结合的森林保护机制。在森林防火上实行专业扑火队伍与群防相结合,做到森林防火齐抓共管,实现了重点林区无火灾、火警、火情的目标;在病虫害防治上,在重点林区设立了病虫害标准地,及时预测、及时防治有效地控制病虫害发生;在林政管理上实现了全年无滥砍盗伐现象,放牧案件发生率明显下降。通过三项工作结合,有效地保障了森林资源安全。

五、保持两个不放松。

1、保持学习不放松。每个月的

1、16号开会学习,涉及森林防火、林政、营林生产等多项内容,提高了管护人员的综合素质,现在的管护员人人懂业务、懂法律,责任心也得到了明显加强。

2、保持宣传不放松。自开展实施制度以来,我们一直保持宣传工作不放松。宣传牌位置明显,宣传单到村到户,为了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每年出动宣传车15余次。通过大力宣传,使群众保护森林资源的意识明显提高。

六、存在三个不足

1、林下资源开发和利用明显力度不够,还停留在单一的山产品的采集上,在北药种植、林下禽养殖等多个有前途的项目上还没有开展起来。

2、重点生态林幼龄林培育不到位。主要表现在重保护轻培育

3 上,即对现有的天然柞矮林、郁闭度较低的森林没有采取适当的培育措施,造林、补植的培育力度不够,面积和规模小。另外,幼龄林抚育不到位,有些林分过密,林分质量差,生长率低。

2010年1月按照省厅的要求,对国家级公益林补偿实施方案进行了亩标准调节,由原来的每亩3.5元增加到每亩4元。

总之,我场的生态补偿工作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前进,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存在的不足也十分明显,工作中还有很多不到位的地方,希望局领导提出批评指正。

佳木斯市郊区大来林场 2010年12月25日

第五篇:《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自查报告

地区林业局:根据林资[]3号《关于开展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自查工作的通知》和新林稽字[]6号文件要求,我局对-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进行了认真的自查,自查的情况汇报如下:

一、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收支情况:

1、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投资计划1395550元(管护费977800元、公共管护347750元、公益林管护交通工具70000元)。

2、财政到位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1495550元(管护费977800元、公共管护447750元、公益林管护交通工具70000元)。

3、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实际支出641000元[其中:①管护人员劳务费支出571000元。②公益林管护交通工具70000元。

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收支情况:

1、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投资计划1512800元(管护费977800元、公共管护60000元、管护基础设施建设中心站经费475000元)。

2、财政到位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1512800元(管护费977800元、公共管护60000元、管护基础设施建设中心站经费475000元)。

3、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实际支出1372600元[其中:①管护人员劳务费支出1171700元。②公共管护支出00元。

三、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营造林资金)300000元,暂时在财政专户结余,营造林工程正在实施。

四、自治区(地方)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护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0元,暂时在财政专户结余,此项工程已竣工,资金正在拨付。

五、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护人员管理情况:我县胡杨林管理站招聘护林员55名,按自治区要求签订劳务合同55份,没有一个中心站和4个管护站,均建立健全了森林资源档案,目标管护责任制落实到位,共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55份,巡护记录填写全面,规范,管护措施到位,管护效果显著,公益林区森林覆盖率有明显提高。我县招聘护林员26名,按自治区要求签订劳务合同26名,各个管护站负责人与胡杨站站长签订了管护责任书,胡杨林管理站站长与林业局局长,林业局局长与政府县长分别签订了责任书。各管护站档案齐全,管理规范,目标管理责任书落实到位,巡护记录均按照地区反馈意见进行了整改,管护措施到位,管护效果显著,公益林区森林资源覆盖率有明显提高。

六、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新建管护站一个,维修中心站一个,新建管护站2个,安放标志牌6面,安放宣传牌28个,订做警示牌30个,其中已安放20个,另一个中心站招投标手续已于11月办理完毕,近期将开工建设,档案齐全,管理较规范。县林业局在监管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期间,无挤占、挪用、占用情况,严格按照《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使用管理办法》执行,做到专款专用。通过自查,存在的问题有:

1、管护人员工资较低

2、补助基金不能及时拨付到实施单位,造成国家公益林管护工作相对滞后。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局将根据实际情况及时采取措施,适当的提高管护人员管护费的标准及公益林管护员的待遇,改善基层站生活和工作条件,更好的做好国家公益林管护工作。

上一篇:师徒结对徒弟计划下一篇:汕头市公交车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