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的论文提纲

2022-11-15

论文题目:论消费文化语境下坎普的两种形态及其在国内的发展

摘要:坎普是社会文化领域中一种较为新型的文化现象,它最初是一种与男同性恋扮装相关的文化;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及文化大环境的发展,坎普的内涵越来越丰富。1960年代,坎普发生了两个重要的转向:其中第一个转向源于消费文化与波普文化的兴起。原本处于地下的坎普美学在消费文化和波普文化的双重作用下,逐渐进入到流行娱乐之中,变得越来越大众化。另外一个转向则是源于同志运动的兴起。同志运动的迅速发展促使另一波带有明显政治意味的坎普文化形成,也让这一波坎普文化走上更激进的政治化与酷儿化的道路。虽然坎普在不同的时代总以不同的面目呈现在大众面前,但其固有的那种夸张、媚俗、矫揉造作等标志性特征一直都被保留下来。进入到消费社会,坎普和其他身处边缘的亚文化一样,起初是以一个先锋反叛者的形象存在于主流文化之中。这一点不仅体现在文艺学领域、女性主义政治空间中,也体现在对待大众文化的态度上。坎普反对传统理性的审美理念,希望以“感性主义”来维护艺术的独立;它反对异性恋霸权,试图用扮装的方式来解构传统的性别政治制度;它既不反对,也不迎合大众文化,而是转而化身成为一位“纨绔子”,与大众文化建立了一种暧昧不明的关系,让它自己既不会被大众文化的浪潮所淹没,也维持了自己的那份骄傲。但是,坎普文化最终也逃不过被收编的命运,这主要是因为坎普自身文化属性所致。坎普文化属于一种亚文化,它身上所蕴含的反叛力量,很可能会对主流文化在意识形态方面的统治地位构成一定的威胁,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地位,主流文化通过采取意识形态的棒杀策略和商业运作的捧杀策略对坎普文化进行规训。坎普在被收编的过程中,颠覆力量被慢慢消解,最终它逐渐从一个“反叛者”变为一个“引领者”,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还起到了推动商品经济发展的作用。虽然坎普理论直到1990年代才被传入国内,但是坎普现象早就出现在诸如影视、网络以及文学等领域之中。无厘头电影、网络恶搞、网络戏仿、游戏式写作等等,都是坎普在不同领域的具体表现。当下,国内流行文化与商品经济处于蓬勃发展阶段,大众文化鱼龙混杂。我们将坎普放在国内消费文化语境下进行分析,有利于我们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有态度的并被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笔者希望借本文抛砖引玉,为国内坎普理论研究以及文化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关键词:坎普;消费文化;反叛先锋;引领者

学科专业:文艺学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国外对坎普的研究情况

二、国内对坎普的研究情况

三、本文研究意义及基本思路

一、坎普的发展与特征

1.1 早期的坎普现象

1.1.1 坎普与男同性恋

1.1.2 艺术领域的异类

1.1.3 日常生活领域的坎普元素

1.2 1960年代后的坎普发展

1.2.1 大众化与异性恋化

1.2.2 更激进的政治化与酷儿化

1.3 坎普的特征

1.3.1 严肃的优雅

1.3.2 回归感性、强调风格

1.3.3 边缘性的“自我现身”

二、消费文化语境下的第一种坎普形态:反叛先锋

2.1 对“知识型审美理念”的反诘

2.1.1 反艺术阐释学

2.1.2 以新感性主义代替艺术阐释学

2.1.3 “风格”对“内容”的胜利

2.2 对性别政治的批判策略

2.2.1 对异性恋霸权的质疑

2.2.2 对阳性话语霸权的质疑

2.2.3 扮装政治的现实实践

2.3 大众化时代的特殊“叛逆者”

2.3.1 追寻独特的民主

2.3.2 大众文化时代的“纨绔子”

三、消费文化语境下的第二种坎普形态:混同中的引领

3.1 作为“意识形态”的棒杀策略

3.1.1 道德恐慌的制造

3.1.2 “坎普”的被平常化

3.2 作为商品的捧杀策略

3.2.1 从抵抗的风格到消费的风格

3.2.2 时尚的宠儿

3.3 “坎普”捉摸不定的命运

3.3.1 被消解的“坎普”

3.3.2 “坎普”的再发展

四、坎普在国内消费文化语境中的多种呈现

4.1 坎普电影的三种类型

4.1.1 独特的角色气质

4.1.2 无厘头电影

4.1.3 伪坎普电影

4.2 网络空间中的坎普现象

4.2.1 戏仿

4.2.2 恶搞

4.2.3 戏仿与恶搞的坎普意味

4.3 文学中的坎普现象

4.3.1 游戏化的创作倾向

4.3.2 创作的时尚化与表面化倾向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上一篇:京剧舞蹈研究论文提纲下一篇:企业文化研究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