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应从高中语文教材中删去

2024-04-17

现代文应从高中语文教材中删去(精选5篇)

篇1:现代文应从高中语文教材中删去

现代文应从高中语文教材中删去

本文中,我将提出一个多年来如骨鲠在喉,而今不得不吐的建议。这个建议(如题),也许会让语文教育界以至整个教育界大感意外。

读者诸君听我细细道来。

我们的语文教学,从小学、初中、高中一直到大学,一以贯之,从不间断。语文教学从来就是学校教学主科中的主科,作为母语,又是“文以载道”的工具,当然无可厚非。不但在学校要学,而且要终生学习不辍。然而,作为学校教学的主科,我们是不是在教学内容上洗削更新,作大刀阔斧的调整——减掉些什么,增加些什么?

古人云:“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这没有错。我们的现代文教学也遵循着这一条古训,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左提右挈,东拉西扯,贪多务得,细大不捐。从作者简介、写作背景,到字词分析、结构提纲;从写作特色、主题思想,到归纳小结、练习题解。老师的讲解洋洋洒洒,面面俱到,可谓细微之致。然而,细则细矣,学生恐怕并不领情。为什么?道理很简单,——你不讲,同学们都看得懂。

实际上,每篇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已把课文的精髓告诉了学生;而课文下面的“注解”,又解决了绝大多数学生的疑难。细读全篇,包括“阅读提示”、“注解”,学生就基本上掌握了这篇文章,还要你讲什么呢?要象老师讲的那样全面详尽地把握课文,除非是做学问,写读后感。否则,基本掌握就不错了。天下文章那么多,你不可能,也没必要篇篇都全面详尽地掌握。

那么,什么情况下需要老师细讲呢?对小学生,你必须细讲。小学生分析能力差,需要老师指示学习的门径。对初中生,你就应该少讲,甚至不讲。对高中生,你就不必讲。高中生经过从小学到初中九年的磨砺,对现代文的学习模式已是知根知底,深谙其道。从字词解释到主题思想,还不是老一套?

说实话,语文老师讲课,离不开《语文教学参考书》。即使是老教师,也不敢离开“教参”乱讲一通。“语文教参”既是教师的拐杖,又是教师的指挥棒。假如我们

把“教参”的内容充实到语文教材中去,把“教参”这根拐杖兼指挥棒交给学生,现代文的教学还用得着老师喋喋不休吗?

有一件往事我至今仍记忆犹新。

那是12年前的一天,我的一个叫刘兰的亲戚到我家来串门,她给我讲了一件有趣的事。刘兰原是某单位的办事员,因为聪明能干,加上勤奋好学,很得领导赏识。机会凑巧,单位有一个上中专的名额,领导就选中了她(她是初中毕业生)。刘兰在中专读书很是勤奋。一次上语文课,语文老师天南海北,引经据典,讲得眉飞色舞,天花乱坠。同学们个个屏息静气,全神贯注听讲。对老师的讲解,同学们是佩服得五体投地。下课铃响,语文老师匆匆离开教室。刘兰在擦黑板时,发现讲台上有一本书。一看,原来是一本《语文教学参考书》,她便很好奇地翻阅。读着读着,她惊呆了。刚才老师所讲,居然和“教参”上写的一模一样。原来如此!语文老师刚才的“精彩表现”,原来是在给同学们背书!她一下子有了一种被欺骗的感觉,她有点悻悻然了……她把“教参”放进讲台抽屉里,而没有去还给老师,因为她不愿意造成面对老师时的尴尬局面。

讲完这个故事后,她很郑重地对我说:“我也能当语文老师。”我说:“未必。你连近、现代分期也搞不清,你连唐宋八大家也说不出,你连借喻、借代都分不清,你连翘舌音、后鼻音都读不准,你怎么当语文老师?”我给她浇了一大盆冷水。她虽哑然,但仍心有不甘地说:“我去买一本《语文教参》,就可不去听课了。”

综上所述,高中现代文多讲不是,多读也难,何不把它从高中教材中删去,高中语文只教古文。另外,编一本拓展性的“课外阅读教材”(量相对大些,再大些);并加大学校图书室建设的投入;有条件的再开辟班级书架。总之,尽可能让学生随时可以得到自己所喜爱的书籍,在书山学海中恣意驰骋。

假如真如古人所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话,还怕学生们的文学素养不能提高,还愁学生不能从容地面对高考

试卷?

高中语文教材在删掉现代文后,再适当增加些古文。中华民族古代文学中流传千古的华美篇章实在太多了,而我们现在的中学生学习古文的量实在太少了。我们删现代文,增古文的举措,就能弥补这个缺失。这里再补充一句:教古文,“讲”也要适度。对此,古人也有精辟的见解。清·颜元在《颜李遗书·总论诸儒讲学》一文中有言:“讲之功有限,习之功无已”,说的就是教学要注重精讲多练。练习什么?练习写作。

鲁迅、周作人、郭沫若、茅盾等,他们之所以能成为一代文学巨擘,还不是从诵读“子曰诗云”开始,经受中国古代文学雨露的滋润,在打下了极其深厚扎实的文言功底的基础上,千锤百炼,厚积薄发的结果么?由此可见,学好古文,加上勤于练笔,就能写好现代文。

再从高考的角度讲,历年来,高考语文试卷中对文言文的阅读分析占一定的比例,而这些文言文无一例外地选自语文教材之外。假如我们古文阅读量少,古文底子薄,面对这一些陌生的考题就很难应付。

目前,高中语文教材的现状就是这样——古文少,现代文多。如果删掉现代文,然后大大增加古文的数量,从而扩展学生们古文的学习面。通过努力,学生们的古文底子就会变得厚实,相应也就增加了高考语文取胜的砝码。

当然,学古文并不纯粹是为了高考,这仅仅是一个话题。一个人文学修养如何,很大程度上就是看他的古文修养。作为永远的炎黄子孙,继承和发扬我们民族的历史文化是我们的本分。所以,我们要学好古文,写好现代文。

本文所提“把现代文从高中语文教材中删去,高中语文只教古文”的观点,只是一己之见。也许有失偏颇,也许甚至是一种偏激。自以为有理,不知是否真有理。

真诚地希望能得到同行们的批评。

篇2:现代文应从高中语文教材中删去

高中语文教材在删掉现代文后,再适当增加些古文。中华民族古代文学中流传千古的华美篇章实在太多了,而我们现在的中学生学习古文的量实在太少了。我们删现代文,增古文的举措,就能弥补这个缺失。这里再补充一句:教古文,“讲”也要适度。对此,古人也有精辟的见解。清·颜元在《颜李遗书·总论诸儒讲学》一文中有言:“讲之功有限,习之功无已”,说的就是教学要注重精讲多练。练习什么?练习写作。

鲁迅、周作人、郭沫若、茅盾等,他们之所以能成为一代文学巨擘,还不是从诵读“子曰诗云”开始,经受中国古代文学雨露的滋润,在打下了极其深厚扎实的文言功底的基础上,千锤百炼,厚积薄发的结果么?由此可见,学好古文,加上勤于练笔,就能写好现代文。

再从高考的角度讲,历年来,高考语文试卷中对文言文的阅读分析占一定的比例,而这些文言文无一例外地选自语文教材之外。假如我们古文阅读量少,古文底子薄,面对这一些陌生的考题就很难应付。

目前,高中语文教材的现状就是这样——古文少,现代文多。如果删掉现代文,然后大大增加古文的数量,从而扩展学生们古文的学习面。通过努力,学生们的古文底子就会变得厚实,相应也就增加了高考语文取胜的砝码。

当然,学古文并不纯粹是为了高考,这仅仅是一个话题。一个人文学修养如何,很大程度上就是看他的古文修养。作为永远的炎黄子孙,继承和发扬我们民族的历史文化是我们的本分。所以,我们要学好古文,写好现代文。

本文所提“把现代文从高中语文教材中删去,高中语文只教古文”的观点,只是一己之见。也许有失偏颇,也许甚至是一种偏激。自以为有理,不知是否真有理。

真诚地希望能得到同行们的批评。

篇3:现代文应从高中语文教材中删去

关键词:电子白板,语文,现代文阅读

问题的提出

1.电子白板使用上的普及

从2006年电子白板引入中国至今, 无论是电磁感应的还是红外线感应的电子白板, 其发展速度都很快, 据不完全统计, 电子白板有95%的应用在教育行业。然而, 在电子白板迅速发展的同时也给其在学科教学上的应用带来了新的问题, 电子白板如何更好应用到具体的学科当中?如何利用电子白板提高教学效率?如何利用电子白板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这些都成为教育领域关注且迫切要解决的问题。

2.电子白板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调查

对于学科教学, 无论是理科还是文科, 无论是小学、中学还是大学都在不同层面应用着电子白板, 他们解决教学的问题也各不相同, 那么电子白板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情况如何?其应用又存在着怎样的问题, 如何去解决这些问题?为此我们以现阶段福建某高中电子白板示范校x的高一和高二年级部分学生为对象, 做了调查 (国家“十二五”课题《数字教育资源有效开发及教学深度融合的研究》2013重点课题) , 部分统计结果如图1、图2。

3.现状分析

从部分统计结果可以看出, 电子白板已逐渐在高中应用起来, 但各学科的应用情况大不相同。同时, 可以看出电子白板的应用还是比较被学生认可, 但电子白板在学科间的应用存在不均衡的情况。例如, 利用电子白板解决问题的理科占多数, 而文科, 特别是语文学科对电子白板的应用频率较低, 效率不高, 调查显示现代文阅读课的应用比例最低。带着这些问题, 我们抽样听取了福建省某高中学校的“聚焦课堂”活动, 结合电子白板在语文学科教学中的应用, 以教学过程为基础, 来分析如何提升高中阶段语文现代文阅读课电子白板的应用效率。

问题的解决策略设计

我们选取了《金岳霖先生》这一课, 截取其中的部分教学过程, 来讲解电子白板在教学中的应用。《金岳霖先生》是一篇浅显平实的叙事写人散文, 很好地体现了散文文体的美学特征:以真情入笔、以含蓄见长。在看似平常的文字背后, 隐藏了作者丰富的情感和对社会的思考。

1.如何利用电子白板进行情境导入

伴随着一首轻音乐, 配上教师旁白的内容“中国历史上有这么一个学校, 在物资匮乏的时代, 创造了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奇迹;70多年前, 有这么一群人, 在战火纷飞的岁月, 用他们的学识、他们的思想固守着士大夫的精神。当时代远去, 他们的身影渐行渐远, 他们的思想和精神也逐渐湮灭在喧嚣的尘世中, 今天, 我们就走近这群人, 走近他们中的一员。”请两位学生利用电子白板将几个人物和名字一一对应。

对于情境的导入和大多数学科一样。从技术角度看, 资源的运用是重点。电子白板的运用方面, 我们采用了交互电子白板笔连线的方式, 使学生首先对讲解的对象有一个初步了解。这里我们可以选择用电子白板笔和文字的连线方式, 也可以选择用选择工具拖动文本框, 和相应的任务一一对应或者随机插入适配的音频和图片等任何一种形式展开这节课的教学。

2.如何利用电子白板进行自主学习

现代文阅读的自主学习环节有阅读文章体会其情感表达、文章的含义、写作的特点等, 对于《金岳霖先生》这一课中的自主学习环节我们截取了其中一段, 触摸人物内心。

外貌:特立独行。“我的眼睛有病, 不能摘帽子。我不是不尊重你们。”对学生很真诚。

提问方式:“红毛衣”既认真又随性表明老师受欢迎。

林国达怪问题:不厌其烦, 循循善诱。 (学生提问:老师说的那句英语是在讽刺挖苦吗?)

林国达死了:既是对师生之情的真实流露, 更是对生命意外消失的悲悯。 (重情重义) (真情流露)

逻辑好玩:对所学的痴迷。 (痴迷学术)

这里面对人物内心的体会, 我们选择利用电子白板的书写功能、聚光灯、幕布、遮屏、插入功能。

(1) 聚光灯、幕布和遮屏的运用

电子白板这三个功能的合理运用可以很好地突出要分析的重点内容, 屏蔽掉与阅读无关的内容, 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充分展示出各个特征的描写, 教师点评的内容可以利用此功能先进行遮挡, 互动合适的时候再直接利用电子白板笔拖拽即可。

(2) 插入音频、图片的运用

为了让学生自主学习, 我们采取音频朗读引导的方式。对于学习重点的引导, 采取了现场插入图片的方式。在这节阅读课中, 几部分朗读音频和图片的展示都是利用电子白板现场插入, 这样的好处在于, 共同分析金岳霖先生的神态、表情时, 教师已经提前准备好了关于笑的多种神态表情, 插入的时候可以与学生互动, 共同选择这一类的图片, 然后再结合课文共同分析金岳霖的这一神态所表达的情感。

(3) 书写功能的运用

书写功能在这一环节可以广泛应用, 特别是阅读中重点词语的强调, 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 当然听写中也可经常用这两个功能, 这对于课堂的师生互动和教师对整个自主学习环节的总结也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3.如何利用电子白板进行合作探究

本节课要求学生找到自己最喜欢的细节读一读, 并交流心得。针对这个问题的解决, 我们也选择利用电子白板进行互动。

我们事先将整篇文章分成不同的几块, 分别提供给学生们选择阅读细节, 学生利用电子白板的漫游和批注功能, 首先将内容无限放大, 直接在电子白板上写出这段文字所体现出的细节, 及时形成学生的分析和鉴赏, 教师再对此进行及时的修改和评议。这样, 就避免了以往PPT演示时因为细节描写的文字过多, 而产生的放不下、写不下、分析不完整、分析不及时的缺憾。

4.如何利用电子白板进行总结归纳

在这节课中, 以鸟瞰图的形式, 我们能清晰看出整节课教师讲解的思路, 无论从学生角度去概括总结, 还是从教师的角度, 以及对整体课堂的一个自我评价都是一个很好的资源利用点。例如, 哪一个地方应用了音频资源, 哪一个地方应用了电子白板互动连线的方式, 哪一个地方又应用了批注强调了重点, 在这些时候, 教师可做一个概括总结, 引导学生利用电子白板的鸟瞰图功能进行总结归纳整节课的重难点, 使学生对整节课的教学内容有个整体的把握。

新的问题和解决策略

通过本节现代文阅读课的教学, 我们发现利用电子白板解决语文教学 (特别是现代文阅读) 还存在很多问题。例如, 教师不熟悉电子白板的很多基本功能, 不知道其优势, 不知如何利用电子白板里的资源, 不知道如何自己生成可被电子白板利用的资源, 不知道如何更好地解决阅读课中的交互探究, 以及如何实现电子白板利用情况的反馈和评价。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如下解决对策。

1.转变观念, 生成学习资源

首先, 教师对电子白板的基本功能要非常熟悉, 要充分了解课件的演示和电子白板的不同, 在阅读课教学前生成一些阅读资源。电子白板里语文学科可以利用的数字化资源并不多, 但我们可以利用电子白板的录制功能, 制作出一些阅读的音频资源, 或者形成部分教学过程的视频实录。这样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选择利用合适的资源, 使其更适合本堂课教学目标的完成, 也便于资源在后续的教学上有一个延续应用。

2.增强交互, 解决教学重难点

增强与学习者之间的互动, 是教师急待解决的问题。与以往黑板和课件演示的不同, 电子白板给我们提供了很强的交互空间。对于语文现代文阅读课的教学, 我们不能局限于电子白板的技术层面交互, 如拖动、移动、连线等;也不能局限于物理层面的交互, 如电子白板的批注功能和学生的互动。我们更需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 针对具体语文阅读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开发出相应的朗读或者情感表达的资源交互, 真正与学习者交互, 让学习者自发地互动起来。

3.及时反馈, 评价课堂的有效性

这节课中我们除了归纳总结, 没有对电子白板的利用情况和学习者的学习

参考文献

[1]杨宇, 解月光.面向高级思维能力培养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利用研究[C]信息技术教育研究进展, 2010.

[2]邢郁.甘肃省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对策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 2012.

[3]苏青.在高中教学中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技术[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0 (06) .

篇4:现代文应从高中语文教材中删去

众所周知,十多年前的初中语文课堂对课内现代文进行过度的解读,是因为绝大部分地区的中考现代文阅读材料直接选自课内,教者便“往死里教”。他们依据教参对课文的分析,并结合平时所收集到的与课文相关的练习、试题,设计了众多的连珠炮式的课堂问题,唯恐遗漏任何一个可能考到的问题,学生大量记录,死记硬背,应对考试。现今的初中语文课堂对课文进行粗略的解读,是因为为了达到“凸现能力”的目的,绝大多数地区的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材料已完全选自课外。于是,教者便“轻课内,重课外”,他们认为课内现代文中考必然不考,“讲了也是白讲”,还不如尽量压缩课内现代文的教学时间,腾出时间进行课外现代文的阅读训练。他们注重借助中考课外现代文阅读材料来研究中考课外现代文常考考点,力求归纳出不同考点的答题规律,力求教给学生“可行”的应对考试的“答题模式”。无庸置疑,各地中考现代文阅读材料的来源发生了变化,是左右基层语文教师对课内现代文处理方式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

无论是十多年前的对课内现代文的那种繁琐的、支离破碎的解读方式,还是现今的对课内现代文的那种湖光掠影式的解读方式,实质上都是以应试为目的的现代文讲授方式。

二、对初中语文现代文课堂教学“病态现象”带来的危害的思考

关于十多年前的对课内现代文的那种过度的解读方式的危害,报刊杂志已有不少论述,笔者在此着重要分析的是现今的对课内现代文的那种粗略的解读方式的两大显著危害。

(一)不利于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材要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革命传统,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精神”。语文教材所选取的包括现代文在内的佳作,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优秀作品,它们入选语文教材作为典范来供学生学习,大多文质兼美,可谓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它们必然承载了传承文化知识与塑造下一代的民族精神的双重任务。通过学习这些艺术佳作,学生不仅可以掌握无比丰富的语言文字知识,而且能从这些文质兼美的作品中感受到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脉搏,深受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熏陶以及人文精神的陶冶。

可悲的是,中考影响到的也绝非仅限初三年级,初一初二的语文试卷大多以中考语文试卷为蓝本,因此,中考不考课内现代文,意味着整个初中阶段的语文课堂对课内现代文都是漠视的。现今的许多地区由于中考不考查课内现代文,整个初中阶段的语文课堂对课内现代文都是进行湖光掠影式的解读。课内现代文仅在课上与学生粗略接触之后,便被扔在一旁,不再被复习。于是,初二学生大多记不起初一所学课内现代文的内容,初三学生大多记不起初二所学课内现代文的内容。在这样的粗略的解读方式之下,学生对课内现代文中所描述的众多的经典场景大多印象模糊,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的优秀文化、发扬和塑造民族精神的课程目标也难以达成。

(二)不利于全面达成语文课程目标

众所周知,语文教材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语文课程目标的重要载体,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依据,它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语文教材准确全面地体现了课标的理念,它绝不是一篇篇包括现代文在内的文章的简单组合,而是为顺应一定模块教学需要而构建的一个个相对独立、前后关联的学习单位。只有用好语文教材,才能有助于学生建构系统的语文知识和技能,《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等课程目标才能有效达成。

在当前应试教育普遍盛行的情势之下,众多的语文教师“轻课内,重课外”,课内现代文逐渐丧失了现代文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众多的语文教师已异化为“语文题老师”,他们的“应试技能”已经练就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既然中考不考课内现代文,他们便着力研究中考课外现代文阅读真题,研究中考真题的答案,并且从中找到隐藏的命题规律,找到答案设置的“潜规则”,形成系统的“答题模式”,并用这样的“答题模式”指导现代文阅读实践。于是,初中语文现代文课堂教学异化成为“数学课”,学生解读现代文套用现成的“答题公式”,现代文阅读的特有的愉悦感也无从谈起,语文课程目标的有效达成也成了空话。

三、对初中语文现代文课堂教学“病态现象”的解决途径的思考

初中语文课内现代文教学应得到应有的重视,课外现代文阅读训练不应占据初中现代文课堂教学的“主阵地”。如何才能有效地消除初中语文现代文课堂教学的“病态现象”?所谓“解铃还须系铃人”,中考语文试卷要举好现代文课堂教学的“指挥棒”。笔者在这里提出两点不成熟的意见。

(一)对中考现代文阅读的考查要有利于引导教师用好教材

初中课内现代文教学应当是初中现代文课堂教学的“主阵地”,如果放弃了这块“主阵地”,现代文阅读能力的真正形成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现代文课堂教学的问题上,笔者提倡中考对现代文阅读的考查要有利于引导教师用好教材。引导教师用好教材,其实关键不在于考不考课内现代文阅读材料,关键要看命题者的超凡的命题智慧。

第一,中考试卷选用课内现代文阅读材料,中考命题者要能够摆脱与教材配套的《教学参考书》和繁杂的与课内现代文相关的试题的羁绊。在命制试题时,中考命题者要努力从新的视角审视课内现代文阅读材料,努力命制出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鲜活的有生命力的好题目。这里所说的“鲜活”,就是指既能有效考查学生综合语文素养,又能让初中语文教师真切认识到借助《教学参考书》和繁杂的试题对课文作支离破碎的解读是无用的。如此,定能引导广大语文教师“着眼于学生的认知水平,着眼于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用好教材,避免“往死里教”的悲剧重演。

第二,中考试卷选用课外现代文阅读材料,中考命题者要能够坚守“得法于课内,运用于课外”的命题原则。“课文无非是个例子”,中考试卷选用课外现代文阅读材料也属天经地义。中考现代文选材来自课外,有利于命题者放开手脚,展示命题才华,更为有效地考查学生的语文知识和技能。在选用课外现代文阅读材料命题时,命题者要坚守“得法于课内,运用于课外”的原则,努力命制出“考题在课外,答案在课内”的试题。这就是说,选用课外现代文阅读材料要与课内现代文阅读材料相关联,要让初中语文教师有一种与课内现代文极为相似的感觉,深感用课外现代文阅读材料进行训练还不如用课内现代文阅读材料进行训练,从而引导他们真正用好教材,用课内现代文的例子来指导课外现代文阅读训练,让课内现代文教学回归现代文课堂教学的“主阵地”。

(二)对中考现代文阅读的考查要有利于引导教师关注课标

初中现代文课堂教学的依据,应该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而非应对中考的“答题模式”。中考对现代文阅读的考查,要有利于引导教师关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第一,引导广大语文教师关注课标,必须破除中考现代文命题遵循的“稳中求变”的原则。研究一下中考语文命题,一线教师都会发现,多年来各地中考现代文命题普遍遵循“稳中求变”的原则。这里所说的“稳”指的是试题形式保持延续性;这里所说的“变”指的是试题形式灵活多变,不断创新。而所谓的“稳中求变”,“稳”是常态,“变”的力度甚微。考试试题形式相对稳定,必然导致“积久成弊,相沿成习”。于是,“答题模式”成了应试的法宝,广大初中语文教师便潜心研究应对中考的“答题模式”,用“答题模式”来指导现代文课堂教学,而不是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来指导现代文课堂教学。因此,中考命题应改“稳中求变”为“变中求稳”。这里所说的“变”依然是试题形式要灵活多变,不断创新;这里所说的“稳”指的是无论试题形式多么灵活、新颖,都始终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命制。如此,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导语文教师用好教材才会成为自觉行动。

第二,引导广大语文教师关注课标,还必须破除中考现代文命题中存在的“重技巧”的倾向。一线教师热衷于研究“答题模式”,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不少地区对现代文的考查呈现出的“重技巧”的倾向。以对议论文阅读的考查为例,中考试卷对议论文的考查大多集中在概括文章中心论点、分析开头引用故事的作用、分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补充事实论据、分析论证思路、结合文本并联系实际谈启示等考点之上,这些考点大多通过“答题模式”的机械训练,不需要对文本多加揣摩,便可以拿足分数。所以,破除“重技巧”的命题倾向,命制出“重感悟”的试题才是王道。只有“重感悟”的试题,才能够引导学生在亲近文本的过程中寻求答案。如此,才能更好地引导广大基层教师在用教材的过程中自觉践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真正做到像《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那样“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中考语文试卷要举好现代文课堂教学的“指挥棒”,相信中考命题者定然能够肩负起引导母语教学的这一重任,不辱使命。

篇5:现代文应从高中语文教材中删去

一、导语的重要性

俗话说,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好的导语总能先声夺人, 它既能提起学生的兴趣, 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更能让学生的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当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时, 自主, 自觉, 整个教学活动自然就生动、活泼、精彩。精心设计的课堂导入, 就像一粒小石子, 虽然小, 却可以击中学生的“心湖”, 激起多多涟漪, 形成“一波才动万波随”的局面。它能像磁石一样牢牢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 让学生迅速进入到有效的阅读状态, 为教学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反之, 如果导语仅仅流于形式, 或简单直白, 或目标不明, 或模式固定等等, 无视每一篇现代文不同的特点, 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 这将直接影响教学内容和目标的实现, 导语也就失去应有的作用了。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导语在激发学习动机, 促进智能发展, 承上启下、温故知新, 调剂学习情绪, 发挥美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正是阅读教学中的导语有效性的衡量标准。因此,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灵活导入, 选择有效的切入点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就势引导学生由表及里, 由浅入深地走进文本, 行走在文学的大观园里, 流连忘返。

二、有效性导语应遵循的主要原则:

(一) 针对性特点

1.因文而异。现代文阅读教学一直是个难点, 在于内容和形式千变万化。有的以情动人, 通过文章可以感受到作者心灵的博动;有的抒写对人生或大自然的独特感悟, 给人深刻的启迪, 文章处处闪耀着理性之光;有的情理结合, 相遇成趣, 让人感受到既有情感的清醇、芳香, 又有理性的清澈光辉。因此, 首先要根据文章内容明确课型, 抓住重难点, 然后再选择行之有效的导入语。举个简单的例子, 如果《动人的北平》要以语言赏析为重点, 可采用情境导入法, 通过优美的语言描述画面, 把学生带到上个世纪的北平, 感受其独有的风情, 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再赏析文中语言的表达效果, 体会林语堂的语言风格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如果重点是分析写作技巧, 不妨从学生习作中存在的问题入手, 讨探学习文章的写法。所以说内容不同, 重难点不同, 教法不同, 导入语的选择上也是有差异的。它也是需要“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的。

2.因人而异。不同的学生对象, 不同的教师, 个体上都存在差异, 有可能同样的导入语, 运用的对象和运用者的不同, 而产生的效果也截然不同。因此, 在设计导入语时不仅要因材施教, 还要因人而异, 量体裁衣, 争取达到最佳效果。以《故都的秋》为例, 善长抒情, 表现力强, 语言有感染力的教师就可以选择情感共鸣法导入, 在歌曲《前门情思大碗茶》的京韵中娓娓道来, 谈及文人眼中的秋天况味, 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但是不善长煽情的教师也来用这样的导入法, 恐怕只会暴露自己的短处, 令人尴尬, 更别提效果了。所以, 有效的导语也要根据自己的风格喜好来设计, 这也就是导入语的针对性。同样的, 不同的班级情况也是不一样的, 学生的构成、班级风貌、班级个性不同, 在导语设计时都是要考虑进去的因素。不管采用哪一种导入方法, 针对性是行之有效的前提。

(二) 趣味性特点

现代文阅读教学中, 往往会和高考考点相结合, 教给学生一些阅读的方法和策略, 再加上有的课文篇幅较长, 甚至较为难懂, 学生不太感兴趣。这些因素都极容易使教学的课堂沉闷枯燥。给课堂注入一些趣味的元素是很必要的。授课教师完全可以在导入语部分精心做“文章”, 给整个课堂增添一些趣味性和活泼性。《老人与海》这篇课文是外国小说, 情节并不跌宕起伏, 相反还比较单一, 文中大段大段的心理描写, 这些都不符合学生的阅读兴趣。我们在集体备课时, 采用了激趣式导入。选用一张李小龙的图片, 让学生描述特点, 通过描述得出“硬汉”这一形象, 再自然过渡到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李小龙的图片一打出来, 学生就闹开锅了, 有羡慕李小龙的成就的, 有迷他的功夫的, 七嘴八舌, 老师一稍加引导提问, 学生都愿意发言, 并且发言欲望极其强烈, 在一两分钟内课堂气氛迅速升温。这样的导入切合了学生对影视明星的追捧特点, 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兴奋点, 连带着学生对这篇课本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这就为一节成功有效的课开了个好头。

(三) 灵活性特点

现代文教学有极大的开放性, 这种开放性也决定了导语具有灵活性的特点。这一特点集中体现在一个“变”字上, 课堂教学切忌照本宣科, 一成不变, 而是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变通。我在上《说“木叶”》这篇文章时, 已经准备了一个导语, 当时正好是秋天, 站在教室里, 看到窗外的梧桐树时, 我就让学生站起来观察窗外的落叶有什么特点, 可不可以叫木叶。提出问题后, 每个学生都非常认真的观察, 并进行了积极的讨论, 然后我就顺势引导学生也来说一说木叶, 很快这篇生涩难懂的文艺理论文章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和学习顺利地完成了。因为这一临时的导入有效利用了周围的事物, 调动了学生的生活体悟, 也许按部就班的导入语反而达不到这种效果。这种灵活性因人因时因事的不同而变化, 一个好的老师懂得抓住学生的心理, 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 在最短时间内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而一个有效的导语就能确保优质高效的教学课堂的顺利展开。

(五) 简洁性特点

好的开头贵在简洁。有些老师为了引入课题, 曲径通幽, 几经周折, 很是费力, 就算这个引入的过程是吸引人的, 但时间过长, 就会逐渐降低学生的兴奋程度, 或者学生注意力出现了分散, 关注的重心发生了转移, 从而本末倒置, 以致在学习新课时注意力反倒不集中, 这都是极为不利的。新课导入目的是为了唤醒、鼓舞、激励, 它如同文章的“凤头”, 小巧玲珑, 要精彩要漂亮, 这样才能扣人心弦。因此, 一个导语要有效, 是要能在极短的时间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让学生能倾心于此, 才会积极主动的乐于受教, 才能达到高效率的教学。

(六) 启发性特点

古语云“学起于思, 思起于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教师从启发入手, 设计有价值的导入语, 创设问题情境促使学生积极思考。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启发性语言, 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 也是发展学生思维, 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一堂课导入的好与坏, 有时候会影响一节课的质量, 如果在导入时就能让学生自主动脑进入所学文本, 一定会“事半功倍”。

例如, 教授《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课, 探究前问学生:“题目是文章的眼睛, 请同学们围绕这个题目结合小说三要素去说说本节选部分小说的内容。”这种启发就像一条绳子一样帮助学生串联起了全文。导语的启发性特点要求教师在设计时抓住重点、难点, “少而精”, 能够起到“点播”作用, 赋予创造性, 给学生留下更多的思维空间和思考空间。

(七) 审美情感性

高中语文阅读教材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笃厚的文化底蕴, 且不说文学鉴赏和文学创作本身就是审美和创造美, 就是其它文体的阅读和写作同样离不开审美情感, 社科文有科学美, 议论文有思想美, 记叙文有人情美……因此, 设计导语时, 不妨充分利用审美情感因素, 以美启智, 以情促知。用优美、生动、富有诗情画意的语言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从而激起学生的审美体验;用感人的爱、动人的情、火热的心去感染学生, 打动学生, 从而引起情感的共鸣。重视审美情感, 导入语就如同一条富有诗意的涓涓清泉, 流淌在课堂, 流进学生的心间, 让学生在一种积极、亢奋的精神姿态中顺利完成接受知识传递的教学活动, 从而达到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作用。

总之, 精彩、生动的导入语应是语文教师情感禀性、学识修养、教学风格和教学机智的生动呈现, 应是富于情感、有启发性、容易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生活体验, 容易引起师生共鸣的;同时, 它又应当是互动的.能够体现新课改中新的教学理念和新型师生关系。

参考文献

[1]《创设有效情境, 打造高效课堂》, 戴琴美, 《吉林教育》, 2011年第8期.

[2]《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施策略》, 宋秋前, 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

上一篇:一起因设备质量导致220千伏断路器跳闸的分析下一篇:书店调研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