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凤霞教学实录范文

2022-06-16

第一篇:武凤霞教学实录范文

《杨氏之子》教学实录及反思(武凤霞)

《杨氏之子》教学实录与反思

河南省濮阳市子路小学 武凤霞

【教学内容】

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我说一句话,看谁能说说是什么意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生(沉思后,有同学举手):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

师:刚才我说的话和我们平时说的有什么区别?

生:老师说的话比较简练,我们平时说的话要复杂一些。

生:老师说的话不怎么好懂,我们现在不这样说。

师:像这样的语言我们在以往的积累运用中也学过,谁能说一句给大家听?

生: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人无远虑,必有近忧。3.温故而知新。

师:像这样的语言我们称为文言,用这样的语言组成的文章叫做文言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文言文──杨氏之子(板书)。

二、一读(读正确)

师:这是我们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读一读,看看什么感觉?

生:1.文章的句子很短,我感觉不怎么好读。2.有些句子不知道怎么读才能读好。

师:说说哪个句子你不知道怎么读?

生:“孔指以示儿曰”这个句子我读不好。

师:谁知道这句话该怎么读?(生尝试,但读得都不大正确。)

师:正确的读法应该是这样,孔/指以/示儿/曰。(生自由读,齐读。)为什么要这样读呢?一会儿你自己就明白了。谁来把文章读给大家听?(两位学生读)

师:刚才这位同学读的时候有两个字和第一位同学读得不一样??

生:“为设果”中的“为”,李同学读的是第四声,而张同学读的是第二声。

师:哪个读音正确呢?我们先看看这句话什么意思。

生:“为设果”就是孩子给孔君平摆上水果。

师:“为”在做“给”的时候读第四声。还有一个字音他们读得也不一样。

生(踊跃):“儿应声答曰”中的“应”,他们一个读第一声,一个读第四声。在这里应该读第四声。

师:“儿应声答曰”形容孩子回答速度很快。现在我们还经常这样用。

三、二读(读明白)

师:同学们读得很正确,也很流利,我相信你们还能读懂。再读课文,看看你读懂了哪个字,哪个词或者哪一句话?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在旁边做个记号。

生:我读懂了“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意思是,梁国有一个姓杨的孩子,非常聪明。

师:非常──聪明,这句话中没有这两个词啊。

生(齐举手):“甚”就是“非常”的意思,“聪惠”的意思是“聪明”。“惠”古代通“慧”。

师:哦,原来是这么回事!我明白了。这里的“惠”是个生字,你会写么?(生上台演板,写得很正确)

生:我看下面注释知道了“孔君平诣其父”中,“诣”的意思是“拜见”。

师:好啊,看注释是理解古文最简便的方法之一!“诣”也是个生字,相信每个同学都会写,在本子上写一个,互相检查检查。

生:我读懂了“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意思是我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鸟啊。

师:夫子在这里指谁?(生:指孔君平)

师:把孔君平称为夫子,那──夫子就是指孔君平吗?如果来的人不是孔君平,而是张君平、李君平,还能称夫子么?(生:能)

师(依然作思考状):如果来的是阿姨呢?

生(略略思考):不能,因为阿姨是女的。夫子一般指男的。

师(追问):如果来的是一个小男孩呢?

生(迟疑不敢作答):不行,因为夫子好像指的是大人。

师:是的,夫子一般指年龄比较大的男士。

师:如果来的是一个没有文化、不识字的老农,我们可以称他为夫子么?(生不语)

师:我们来推测一下孔君平的身份。你认为,他应该是一个怎样的人?我相信你能从文中找到依据。

生:他应该是一个富人,从图中我们看到他穿的衣服很华贵。

生:他应该是一个有学问的人,因为他看到杨梅就把杨氏子的姓联系起来,而且还说这个孩子是“君”。这是对人的尊称,能对一个小孩说“君”的,一定是一个有涵养的人。

生:这篇文章选自《世说新语》,这本书是写士大夫阶层的事情。

师:是啊,士大夫阶层都是为官之人,都是有文化的人,那么他们的朋友也一定是有学问的人。所以,可以称为夫子。再比如孔子我们就称为──(生齐:孔夫子)孟子──(生:孟夫子)

师:同学们还有没有不理解的地方么?

生:杨氏是一个人的名字么?

师:有谁来回答这个问题?(生沉默,继而又摇头。)

师:这里的杨是人的姓,而“氏”有两个意思。(师出示)(1)在有特长或者有身份的人的姓或者姓名后面加“氏”表示尊重。(2)旧时放在妇女父姓或夫姓的后面称呼已婚妇女。

师:读一读,在这个句子中,你该选择哪一种意思呢?

生:选择第一种。

生:为什么“父不在,乃呼儿出”?这个孩子才九岁,怎么能照顾客人呢?怎么不叫他的妈妈出来呢?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谁能解答?

生:因为他妈妈和他爸爸一起出去了,都不在家。

师:同学们推测了很多种孩子出面招待客人的原因。在我国古代,重男轻女,只有男人算是人,女人是不算是人的。所以迎接客人都是男人的事情,儿子再小也是男人,也要出来招待客人。母亲呢?只能呆在后堂,只有丈夫、孩子请她出来见客人的时候她才能出来。(学生惊讶,然后又问了几个字的意思,很快就得到了解答)

师:既然大家都懂了,谁能把这篇文章的意思讲一讲?(学生自由说)

四、三读(品味语言的精妙)

师:同学们,在这篇课文中有两个句子很精妙。你们知道是哪两句么?

生:“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这两句话很精妙,一般人说不出来。

师:看来大家都同意他的说法,但是这两句话精妙在什么地方呢?

生:杨氏子姓杨,杨梅的第一个字也是杨。所以,孔君平就和孩子开玩笑:此是君家果。就好像说杨梅是杨氏子的弟弟一样。

生:杨氏之子明白了孔君平的意思。马上也拿孔君平的姓氏和孔雀连起来说。

师:对呀,这在兵法上就叫以其人之道──(生齐:还治其人之身。)

师:所以,课文中这样称赞这个孩子──(生齐:甚聪惠。)

五、四读(读出古文的味道)

师:同学们,读古文不仅要读正确、读流利、读明白,还要读出古文的味道!自己试一试,品味品味古文该怎么读?(学生自由读,有的还摇头晃脑,很可爱)

师:如果配上音乐,那种感觉会更美。先听一遍,想想该从哪个地方开始你的朗读。

师:再听一遍,然后自己试着跟着音乐朗读。

师:谁愿意配乐读给大家听?

(生踊跃举手,一生读,虽然与音乐还不怎么吻合,但学生读得津津有味。又一生站起来要求朗读课文,在音乐中读得很投入、很美。全班掌声)

师:读得真好!这个小故事简单、有趣,我相信,我们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把它背下来。

(学生情绪很高,还没等教师把要求说完,琅琅的背诵声已经响起。)

六、五读(理解中学习运用)

师:同学们在读书学习的过程中肯定已经发现了一个问题:在这一篇文章中有一些词我们现在很少使用,或者有的根本就不用,你能找到这些词语么?

(学生认真读课文,画出“诣”“乃”“儿”“曰”“氏”“之”“其”几个字。)

师:这些字的意思同学们都懂了,我相信你们也很想试着用一用。看这几句话:(教师出示)1.这是你家的小猫。2.我班的张月十分聪明。3.一个学生说:李娟,你的家在哪里?请同学们选择其中一句试着说说。

生:我说第一句,这是君家猫。(生笑,一生举手,教师示意他站起来说)

生:这乃君家猫。

师(赞许):其实,“这”在古文中常常用“此”表示。“你”也常常用“尔”来替代。(板书“此”“尔”)所以,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

生(踊跃):此乃君(尔)家猫。

师:第二句呢?

生:我班张月甚聪慧。

师:“我”在古文中还有一种说法,有人知道么?(生摇头)“我”在古文中通常称“吾”。(板书“吾”)那么这句话就可以说成──

生(齐):吾班张月甚聪慧。

师:第三句好像要有点难度哦!

生:一生曰:李娟,君家在哪里?

师:“在哪里”在古文中经常说成是“安在”“何在”。如果换成这两个词,这句话又该怎么说呢?

生:一生曰:李娟,尔家安在?或李娟,君家何在?

师:如果把“一个学生说”改为“一个孩子问”呢?(生自由回答:一儿曰)

师(赞赏):学得不仅牢固,而且灵活。真好!同学们,古文就是这么有意思,课后找一篇自己感兴趣的古文读一读,我相信你们会有更多发现。

【反思】

《杨氏之子》是小学阶段第一篇文言文。可以说,这篇文章的教学对小学文言文教学,乃至于对中学文言文教学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据调查,目前在初、高中,学生普遍感觉文言文学习困难。我想,这除了跟文言文难度的确加大有关之外,应该也与小学初次接触文言文时教师的教法有一定关系。

所以,在教授这节课时,我以给孩子一个快乐的开始为原则,以激发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为目的,降低学生学习难度,努力营造一个快乐简单的学习氛围。这种教学理念贯穿在从课前谈话到课后拓展的每一个环节中:课前谈话时我从学生积累的古代名言佳句入手,引导学生通过交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等熟悉句子的意思,在不经意间走近文本,让他们感觉古文并不遥远、陌生。在学生带着兴趣走进课文的时候,我没有把读懂当作最重要或者唯一的环节贯穿到底,而是分为“一读(读正确)──二读(读明白)──三读(品味语言)──四读(读出味道)──五读(学习运用)”五个环节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学习,这不仅降低了学习难度,而且使教学始终处于移步换景的过程中,有效避免了学生学习中容易出现思维疲劳,时刻感受到“学习古文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在教学手段方面,我采用自主思考与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法,尤其是教师讲解,在学习中占有一定的分量。其主要原因是第一篇文言文,学生是零起步,讲解是降低学习难度、激发学生兴趣的一个很好手段。讲解在这几处体现得尤为明显:学生不知道“孔指以示儿曰”一句话如何读正确的时候,我直接教他们读;学生提出了“管家怎么不叫他的妈妈,而叫个小孩子出来呢”的问题时,我没有走自主体验的过场,直接讲解里面蕴含的文化渊源;“反译”环节,在学生翻译不到位时,我更是直接告诉学生:“这”在古文中常常用“此”表示,“在哪里”在古文中经常说成是“安在”“何在”。

整节课,学生既有尝试练习的新奇,又有自主思考的快乐,还有从教师讲解中收获新知的惊讶。他们良好的学习状态带给我的是一种叫幸福的体验。

第二篇:武凤霞《绘本作文——逃家小兔》课堂实录范文

武凤霞《绘本作文——逃家小兔》课堂实录 (2010-08-04 23:16:22) 标签: 杂谈 分类: 四年级作文教案

发布者:“阳光之家”小语社:曾远胜根据录音整理 发布时间:2010-4-13 20:16:00 师:眼睛是有温度的,我从你们的眼神中就看到了你们非常喜欢我,对吗? 生齐说:对。

师:声音也是有温度的,让我从你们的声音中也能感受到你们真的很喜欢我。 生:喜欢。

师:对,比刚才喜欢了一点点,我觉得还是不太喜欢,同学们,喜欢我吗? 生齐说:喜——欢——。

师:唉!对啦,这样的声音,就让我感受到了你们真的喜欢,你看这位小伙子,笑得多甜呀!他一笑,我就觉得对武老师是极大的鼓励,还有你,长得这样漂亮,你看看,你们的眼神看着我,很热情,是吗? 生:是。

师:对,就是这样的,你的大眼睛真漂亮。好啦,上课以前,我们先交流一个话题,行吗? 生齐说:行。

师:你喜欢什么小动物?你来。 生:我喜欢小兔子。 师:为什么?

生:因为小兔子很乖,她的两只耳朵特别可爱。 师:哦,两只长长的耳朵,很好玩。 师:你呢?

生:我喜欢小猫。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她的毛摸起来特别舒服。 师:哦,摸上去很光滑,很舒服。 师:你呢?

生:我喜欢小乌龟,因为她非常的可爱,虽然她爬得非常地慢,但是她的样子憨憨厚厚的,非常地可爱。

师:他有一个词用得非常用好,我很喜欢,哪个词呀? 生齐说:憨憨厚厚。 师:对你们真会听,你们给我一样的去认识憨憨厚厚这个词,太漂亮了,我也非常喜欢小乌龟,把它翻过来以后,它就四脚朝天,不管面对多大的危险,它都不能动,是吧!挺好玩的。继续交流,你呢?

生:我喜欢小猴子,因为猴子活泼伶俐。 师:活泼伶俐,这个词我也挺欣赏。 师:来,小伙子。

生:我也喜欢小白兔,因为小白兔的毛雪白,十分可爱。 师:有的小白兔是白色的,它的毛就雪白雪白的,很漂亮。

生:我喜欢刚生下来十天左右的小熊猫,因为它的尾巴上的花纹五彩缤纷,很好看。 师:真的吗?我还从来没有见过真的大熊猫呢! 生:小熊猫是浣(wàn)熊。 师;就是一种浣(huàn)熊吧? 生:对。

师:我更没有见过,下课过后好好给我描述一下,可不可以? 生:好。

师:好啦,猜一猜武老师喜欢什么?猜猜我喜欢什么小动物,猜猜。 生:乌龟。

师:哦,乌龟,我喜欢乌龟,因为刚才我对乌龟说多了点!你猜呢。 生:我觉得你喜欢小白兔,因为你像小白兔一样可爱。(众笑) 师:同学们看我像小白兔吗?(众笑)我充其量是一只小红兔,(老师穿着红衣服)是不是啊?好,谢谢你。人活到最高境界的时候,大人小孩都觉得他可爱,看来我也活到了最高境界,你也认为我—— 生:可爱。

师:同学们认为我们—— 众生:可爱。

师:真会猜,告诉你,我真的很喜欢小白兔。唉!关于小白兔,连小朋友都会唱儿歌,关于小白兔的儿歌,幼儿园我相信所有小朋友都会唱,还记得其中一首吗? 生:记得。

师:那就唱一唱,我起个头,大家一起唱,不能比我的声音小,我的声音有话筒啊! 师:小兔儿乖乖,把门儿开开—— 生:唱——

师:大门外敲门的是谁呀? 生:大灰狼。

师:大灰狼,小白兔当然不开门,如果一开门—— 师生:就会被大灰狼吃掉。 师:还有一只儿歌也很好玩,“小白兔—— 师生:白又白„„。

师:我听到了,不仅我们在唱,台下的老师也在跟我们一起唱呢!看来他们也喜欢小白兔,是吧! 生:是。

师:好啦,从这两只儿歌中,你看到的是一只怎样的小白兔呢?你觉得她怎么样呢? 生:我觉得她是机灵活泼。

师:太漂亮了!机灵活泼,机灵活泼这个词用得真好。 生:我觉得她很可爱。 师:嗯,可爱。

生:我觉得这只小白兔聪明伶俐。

师:嗯,谁跟谁的词都用得不一样,我非常喜欢。

生:我觉得她绝对是一只天真可爱的小白兔。

师:唉哟!她还说绝对,你推测得非常自信,好的。 师:你呢?

生:我觉得她是一只又聪明又可爱又活泼的小白兔。 师:唉呀!他用了三个什么呀? 生:又。 师:“又„„又„„又„„”真会说话。 生:我觉得那只小白兔肯定是胖墩墩的。 师:哟!胖墩墩的,像个粉球一样,是吗?

生:我觉得那只小白兔肯定是聪明伶俐活泼可爱。 师:他把大家的总结了一下。

生:我觉得那只小白兔肯定很会听别人说话,因为她把两只耳朵都竖起来。

师:哦,我知道,老师们经常说,同学们,认真听我讲,把耳朵竖起来。所以他得出结论,这只小白兔认真听别人说话,因为她两只耳朵时刻怎样啊? 生齐说:竖着。 师:竖着,好!

师:同学们,有一天,有一只聪明的机灵的可爱的小白兔,她不乖了,她对妈妈说:“我要逃走了”。于是,逃家小兔的故事就诞生了。你看,这是这本书的封面,这下面碧绿的草地上面卧有两只兔子,你们猜一猜哪只是逃家的呢?一齐说—— 生齐说:小的那只。

师:哦!小的那只,那这一只肥肥大大的,很慈祥的兔子也许就是小兔子的—— 生齐说:妈妈。

师:好了,故事是怎样开始的呢?让我们一齐来看,(出示课件)谁来念?谁来念? 师:来。(指一名学生) 生:“从前有一只小兔子„„”

师:是呀,念得真好!如果你逃走了,我就去追你。故事就在这一逃一追中开始了,接着往下看。 师:(课件)小兔子的话中有一个字,同学们一定没有学过,但是你一定会念,因为那是一个形声字,左边表形,右边表声。好了,谁来念一念小兔子这一段话。 师:请你来吧。 生:“如果你要来追我,”小兔说,„„。 师:那一个同学们都没有学过的生字叫什么? 生齐说:“zūn” 师:“zūn”,念得非常对,我就不明白了,小兔子你跑就跑吧,顺着大路跑,在草丛里跑就是了,为什么还要变成小鳟鱼呢?它变成小鳟鱼干什么呢?

生:因为妈妈比她大,跑得比她快,如果在陆地上面不会被妈妈追到了。 师:哦!怕被妈妈追到,那为什么变成小鳟鱼呢?这是一个原因。 生:因为变成小鳟鱼,游啊游,她的妈妈不会下水呢!

师:对啊,她的妈妈不会游泳,变成小鱼,妈妈就不会下河去找她了,看来她的目的是不让妈

妈抓到。

师:唉!你来看看,小兔子说了几句话呢? 生:两句。 生:两句。 师:说了几句? 生:两句,(有的小声说一句) 师:到底几句? 大多数学生:一句。 师:谁说一句的举手。(生举手) 师:有理由吗? 大多数学生:有。 师:什么理由呢?

生:因为,小兔子说前面一句“如果你来追我”后面是逗号。

师:太聪明了!表示一句话的标点符号只有三个:一个是句号;一个是问号;还有一个是—— 生齐说:叹号。

师:对,在这句话里只有一个句号,所以是一句话,只不过呢,这只小兔子呀她很调皮,她把一句话分成了两部分,然后把自己放在这两部分的中间,很好玩,对吗?来,我们一齐读一读这只好玩的小兔子吧。如果你来追我—— 生齐读:“如果你来追我„„”

师:从你们的语言中,我就听到了小兔子的调皮,自己的小宝贝要变成小鳟鱼逃走了,妈妈怎么说的呢?妈妈怎么说的呢? 生:“如果你变成溪里的小鳟鱼,”妈妈说„„

师:是啊,你看这个妈妈也和小兔子一样调皮,她也把一句话分成了两部分,把自己放在了中间。唉!同学们,如果你就是小兔子的妈妈,你的小宝贝变成了小鳟鱼要逃走了,你怎么抓她,你用什么办法抓她? 师:你来说。

生:请其他鱼来抓她。

师:请其他鱼来抓她,让其他鱼群起而攻之,把她找到。你这个方法到是挺特殊的,哪些鱼还听你的话呢!

生:我用鱼杆把她钓上来。 师:钓她,你呢?

生:我用网子把她捞上来。

师:网子一撒捞上来很多鱼,你怎么找到啊?

生:我就直接找到小白兔那一只,然后只捞那一只就是了。

师:其他的鱼都可以从网中逃走,只留一条,唉呀,这个网还是一个特殊的网呢! 生:我用她喜欢的食物引诱她。

师:唉,用什么她喜欢的食物引诱她呢? 生:青草了,那些——

师:青草呀,萝卜这些,对不对。好,这是你的方法,来,我们看看故事中的兔妈妈是怎么做

的呢?

师:怎么做的?怎么做的—— 师:来,拿着话筒。

生:她把她喜欢的食物放在鱼杆上让她吃, 师:谁把谁?

生:妈妈把小白兔喜欢吃的红萝卜钓下去,然后小白兔就不经引诱,然后就跑出来吃。

师:小白兔经不住引诱,然后就跑出来吃,请坐。这样钓鱼,你说只有一只鱼会吃红萝卜,就是哪只鱼?

生齐说:就是小白兔变的那只鱼。

师:好了,听说妈妈要用自己最喜欢吃的红萝卜来钓自己,小兔子马上就不变小鳟鱼了,她接着往下变,看她这次变成了什么?一起来念。(课件) 生齐念:“如果„„。”

师:我觉得这次的小白兔不怎么调皮了,我再起个头—— 生再读:“如果„„。”

师:真聪明,妈妈依然很调皮,一起来—— 生齐读:“如果„„妈妈说„„。”

师:你看这个兔妈妈,柱着登山杖,拿着冒子,背着旅行包,大有一副找不到自己的小宝贝就不回家的劲头。小兔子又从山上下来了,这一次,她藏在哪里呢?(课件) 师:“如果你变成爬山人,”小兔说„„。妈妈说的呢?来。 生齐读:“如果„„妈妈说„„。”

师:妈妈能找到小兔子吗?你看,你发现了没有,小兔子在哪里?(示意同学们看课件)发现了没有? 生:发现了。

师:发现了,你看,往这儿看——看到了没有? 生:看到了。

师:这哪是花呀!整个一个小兔子,是谁又把她诱惑出来了呀? 生:青草。

师:妈妈篮子里装的青菜又把她给诱惑出来了。你看,根本就不用妈妈去抓她,她自己就回来了,多么可爱的小兔子呀!好了,小兔子发现,无论自己怎么变,妈妈都能找到自己,于是她学起了孙悟空来起了七十二般变化,还想不想看? 生齐说:想。 师:真的想吗? 生齐说:想。

师:但答应我一个要求:前三次变化,小兔子和妈妈有三次对话,这三次对话有什么特点,你们找得到,然后我们才能往下看,行吗? 生齐说:行。

师:为了帮助同学们回忆,我请同学们完整地看一看。(同学们看,一边听朗诵)

师:好了,看完了,为了同学们好发现它的特点,武老师把她们的对话打到一起,现在,你发现了什么特点。交流,交流——

师:有什么共同之点呢?

生:我认为,小兔子和妈妈每次都把自己说的话分为两部分,把自己说的话放在中间。 师:也就是“小兔说,妈妈说”,在对话中它们有一个名字叫什么?叫什么,知道吗? 生:提示小语。

师:不是提示小语,把小字去掉就行了。 生:提示语。

师:她的提示语都放在什么地方? 生齐说:都在中间。

师:在语言的中间,发现得好,我写下来(板书),这是第一个特点,被这位同学发现了,还有第二个特点呢?你来发现。

生:她们都是——都——都是说把自己变成某一件东西。 师:都是某一件东西,在变的时候用了一组词语,发现没有? 生:如果„„就„„。 师:“如果„„就„„。”妈妈的话有,小兔子的话有(板书),同学们,可不要小看这一组关联词语,正是由于有它,我们才知道小兔子真的离家出走了吗? 生齐说:没有。

师:没有,她在跟妈妈做着玩语言的捉迷藏呢!还有第三个特点,不知道同学们发现了没有,这个特点有点难,这样,我们来分角色读一读,我相信你就发现了,注意她们的对话,你们做小兔子好不好,我做兔妈妈,行吗? 生齐说:行。

师:唉,让我听到她们的调皮啊!小兔子们准备,如果—— (师生分角色朗读) 师:这次发现了吗? 生:(低声)好像是——

师:这样,我们再来一次,读一读,这次你们当妈妈,我当小兔子行吗? 生:行。

师:让武老师当一次小兔子,好,来,注意她们的对话。 (师生分角色朗读)

师:这次有人发现它的另一个特点了吗?唉,有一个同学发现了,两个、三个、四个„„。她们的言语之间,你看她们前半句和后半句——(话筒递给第一个举手的) 师:她们都是一问一答。

师:对,一问一答,在问答的时候,你看看小兔子的前半句恰恰正好是妈妈的—— 生:后半句。

师:而妈妈的前半句呢? 生齐说:小兔子的后半句。

师:又是小兔子的后半句,对呀,这就是对话,不是你说你的我说我的,而是把语言前后联系起来,好极了。(板书)

师:语言前后联系,好了,同学们已经发现了这一组对话的三个特点。真聪明,那就继续往下看。

师:这一次小兔子又变成了什么?一起告诉我,变成什么了? 生齐说:小鸟。

师:小鸟,但是呢,这只调皮的小兔子,没有把话说完整,要请同学们来补充完整,你们就小兔子了,你们又会对妈妈说些什么呢?妈妈刚才变成园丁了。 师:你会说什么呢?你来吧。 生:我会说:“如果你变成园丁,”小兔说,“我就变成一只小鸟,飞到天空上去让你抓不到我。” 师:真聪明,知道小兔说的前半句就是妈妈说的后半句。来,把掌声送给她。这是我们班第一个开始创作的同学啊,继续来,你会说什么呢? 生:如果我是那只小兔—— 师:直接说,不用说如果。 生:“如果你变成园丁,”小兔说,“我就变成小鸟,飞得很远很远,让你怎么抓也抓好不到我。” 师:怎么抓也抓不到,调皮的小兔子,从这句话中看得太清楚了。 生:“如果你变成园丁,”小兔说,“我就插上翅膀变成小鸟飞到天空上去,让你怎么抓也抓好不到我。”

师:我很喜欢他说的一个“我就怎么样” 插上翅膀真好,我太喜欢了。 生:如果你变成园丁,我就变成—— 师:丢东西了。 生:“如果你变成园丁,”小兔说,“我就变成在天空凌空翱翔的鸟儿——鹰,让你怎么抓也抓好不到我。”

师:我特别喜欢其中一个词,我相信你们也一定发现了—— 生齐说:凌空翱翔。

师:凌空翱翔,太漂亮了,我觉得呀,你们说的,你们写的,远比作家写得好,你看这位同学写的:如果你变成园丁,小兔说,我就变成小鸟,飞得很远远的;还有这位写的凌空翱翔;插上翅膀,怎么找也找不到,太漂亮了,你们的语言。好了,兔妈妈们,你们的小宝贝呀!插上翅膀飞走了,你们要变成什么才能找到她呢?快点!快点!兔妈妈会变成什么?她会怎么说? 生:“如果你变成凌空翱翔的小鸟,”妈妈说,“我就变成展翅翱翔的雄鹰,把你抓回来。” 师:你看,他用词非常好,展翅翱翔。有什么温馨提示给他吗?他变成雄鹰要去抓小鸟了,有温馨提醒吗?什么呀?

生:万一你把你的宝贝抓伤了呢? 师:提醒她怎么样呢?

生:就是抓的时候不要太用力了。

师:对了,抓的时候真的不要太用力了,鹰的爪子好利害呀!好,兔妈妈还会怎么变,他变成雄鹰,你呢?快点,你来,漂亮的女孩儿。 生:“如果你变成小鸟,”妈妈说,“我就变成飞机驾驶员,我在天空上抓到你。”

师:唉哟,飞机驾驶员还能一边开飞机一边抓小鸟呀,她的胆子好大呀!我给你改改好不好?“我就变成飞机驾驶员,开着飞机跟着你,保护着你。”行吗?这样,可能会更好一点儿,否则,飞机驾驶员抓小鸟去了,飞机怎么办?唉,兔妈妈会怎么说,嗯,谁把你的说了,他把你的说了,(指着一位同学)你说什么,好了,我们看看故事中的兔妈妈变成了什么,接着看呀,瞪大眼睛看啊,来,如果她变成了一棵大树,(课件显示)她会怎样对自己的小宝贝说,请你来。

生:如果你变成小鸟,我就。 师:妈妈说。 生:“如果你变成小鸟,”妈妈说,“我就变成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让你到我的身体上来做鸟窝。” 师:唉哟,太好了,还枝繁叶茂,还做鸟窝呢。 生:“如果你变成凌空翱翔的小鸟,”妈妈说,“我就变成一棵参天大树,让你飞到我的身边来,给我作伴儿。”

师:给我作伴儿,身上做窝,时刻不离开我。你们说的真的比作家说的好多了,我们一起来读读她说的—— 生:齐读。

师:他们没有你说得好,我看这样啊,同学们这么会创造,语言这么美,比作家的语言还好,我太高兴了,这一高兴呀,我就想呀,下面的机会让同学们来决定小鸟和它妈妈的变化,行吗? 生齐说:行。

师:唉,这样,下面只有三分钟的时间,你听我说,在三分钟的时间内,同学们要想一想,妈妈要变成大树了,小鸟要变成什么?她会怎么说?妈妈又要变成什么?她又会怎么说?每人让小兔子和妈妈变化一次,写一次对话。注意,(指板书)这样的三个特点,只有三分钟,现在我先给你们二十秒,想想小兔子和妈妈变什么?(巡视)还有十秒,想好了也不能提前写。 师:好了,开始写吧。 (同学们动笔写) 师:(巡视)抓紧时间写,只有三分钟,把对话写完。

师:好了,时间到,谁来说,好,就你,拿起来,拿着话筒。 生:“如果你变成参天大树,”小兔说,“我就变成穿山甲,钻进土里,看你怎么抓我。”“如果你变成穿山甲,”妈妈说,“我就变成挖矿工人,把你挖出来。”(学生笑) 师:如果我是你的小宝贝,我会吓跑的,你知道为什么吗? 生:他挖的时候,穿山甲早被挖死了。

师:就是,一不小心把我挖成两截了,对不对,小心一点呀!我变成穿山甲,你一定要小心点呀,轻轻的。好,你来。 生:“如果你变成参天大树,”小兔说,“我就变成小青蛙,跳进池塘里。”“如果你变成小青蛙,”妈妈说,“我就变成荷叶,让你在我的身体上休息。”

师:好极了,掌声送给她。我就变成荷叶,不仅让你在我身上休息,我还可以捉你呢,好了,你来。 生:“如果你变成大树,”小兔说,“我就变成天空的云彩,让你捉不住我。”“如果你变成天上的云彩,”妈妈说,“我就变成火红的太阳,让你感受到温暖。” 师:唉呀,掌声送给他。

师:你不仅可以让她感受到温暖,还能让她穿上不同的衣服,变得更漂亮。 生:“如果你变成大树,”小兔说,“我就变成一只蚂蚁。”“如果你变成一只蚂蚁,”妈妈说,“我就变成蚁巢,让你在这儿安家。”

师:你变成蚂蚁,我就变成你的窝,变成你的巢,我看你回不回来,好! 生:“如果你变成参天大树,”小兔说,“我就变成小溪流到大海。”“如果你变成小溪,”妈妈说,“我就变成大海,让你流入我的怀抱。”(热烈掌声)

师:对,百川东到海,无论怎么流,你都会流到我的怀抱里来。 生:“如果你变成大树,”小兔说,“我就变成地鼠,让你找不到我。”“如果你变成地鼠,”妈妈说,“我就变成土壤,好让你在我的怀抱里。” 师:对,在我的怀抱里钻来钻去。 生:“如果你变成大树,”小兔说,“我就变成蚂蚁挠你痒痒。”“如果你变成蚂蚁,”妈妈说,“我就变成土壤,好让做巢。”

师:嗯,行,这蚂蚁真可爱,还自投罗网去挠妈妈的痒痒。好了,你们写得这么好,我想问问你们,如果把你们写的按照顺序,

一、

二、三„„八排起来,加上开头和结尾,一编是不是一本书了? 生齐说:是。 师:是吗? 生大声说:是。(有学生摇头)

师:怎么摇头呢,为什么不是了呢?

生:因为我们说了这么多,还没说出最后的结果是什么。 师:哦,没有结果,还有没有其他原因呢?不能成为一本书。

生:还有就是我们说了许多,但小兔说,他的前面一句始终是如果你变成树。 师:掌声送给他,(掌声)太对了,就像是火车箱一样,你们每一个同学的对话就像一节车箱,这车箱呢没有联起来,就像并排在那儿放着,你说那是火车吗。 生齐说:不是。

师:故事需要向前发展,这就是我们的第三个特点(指示板书)言语之间要前后联系,你们的起点都是变成一棵树,那么,要想让你们的故事能够成为一本书,你们也得联起来,我现在想起七个同学站起来,按照

一、

二、三„„七号。咱们看他们会连不会。(刚才没有举手的请举手)指学生,一号、二号„„。我再问一问,一号是谁?二号呢?„„。都不写了,我们看看他们连得怎么样,如果是谁没有连上,立即换人,开始。 生:“如果你变成参天大树,”小兔说,“那我就变成小草,让你找也找不到我。”“如果你变成小草,”兔妈妈说,“我就变成大地,让你生活在我的怀抱中。” 师:嗯,好,变成大地了。 生:如果——

师:你只要把你的哪一句话一改,就连上了。 生:“如果你变成大地,”小兔说,“我就变成云彩,飞在高空中,让你怎么也抓不到我。”“如果你变成云彩,”妈妈说,“我就变成天空飞翔的鸟儿,让我随时都陪在你的怀抱。” 师:嗯,好,不是被陪伴在小兔子的怀抱里啊,妈妈陪伴在小兔子的怀抱里? 生:是妈妈陪在小兔子的身旁。 师:好的,为成小鸟,飞在身旁。 生:“如果你变成小鸟,”小兔说,“我就变成一块草原,让你找不到我在哪里。”“如果你变成草原,”妈妈说,“我就变成一匹骏马,在你的怀抱里,吃你的草。”(众笑) 生:在你的身上,吃你的草。(众笑) 师:小兔子比妈妈还大呢!所以说,小兔子变草原的时候,妈妈就不能变骏马了,快点帮帮他,小兔子草原了,妈妈变什么才行,把话筒给你后面这位同学。

生:如果你变成小鸟。

师:不对,如果你变成草原,你得把他的话说完。 生:“如果你变成草原,”妈妈说,“我就变成随风流动的空气,总会找到你的。”

师:是呀,随风流动的空气,你不管变什么,你都离不开空气,好了,他变成空气了,四号,给,话筒。 生:“如果你变成空气,”小兔说,“我就变成——变成—— 师:看看你写的,你只要改改前面一句就行了呀。 生:变成——

师:我来看看,是不是没法变了,是不是他变得你没法变了呀,哦,我明白了,你变的被别人变过了,(众笑)对不对,那你找个同学帮你变一下,行吗? 生:“如果你变成空气,”小兔说,“我就变成风,把你吹走。”“如果你变成风,”妈妈说,“我就变成一堵墙,把你挡在我的身边,让你陪伴着我。”

师:变成一堵墙,把你挡在我的怀里,你不能跑,他变成墙了,五号。 生:“如果你变成墙,”小兔说,“我就变成雨滴,让你发现不了我。”“如果你变成雨滴,”妈妈说,“我就变成小桶,把你接着。” 师:我就变成桶,看你怎么跑,六号。 生:“如果你变成小桶,”我就—— 师:停,缺什么? 生:“如果你变成小桶,”小兔说,“我就变成一只轻灵的小鼠,钻到地里去。”“如果你变成小鼠,”妈妈说,“我就变成一只聪明的小猫,把你给抓到。”(众笑) 师:猫是吃老鼠的啊,你见到过妈妈吃儿子吗?(众笑)见过没有?变成猫也行,但是陪你玩,这是一只不吃老鼠的猫。你不如说变成粮仓,你总要回到我这儿,行吗?你们觉得变哪个,变小猫还是粮仓? 生齐说:变粮仓。

师:变粮仓啊,他变粮仓了,该你了。 生:“如果你变成粮仓,”小兔说,“我就变成蜜蜂,让你抓也抓不到。”“如果你变成蜜蜂,”妈妈说,“我就变成一朵花,让你到我身上来采蜜。”

师:对呀,这花香总能够把小蜜蜂吸引来的,同学们,真了不起,奖励你们,接着往下看故事,行吗?

生齐说:行。

师:我看谁的眼睛最热情地看着这只小兔子和她的妈妈,好。 学生朗读:“如果„„” 师:你看小兔子和她的妈妈,在自己的家里,妈妈把一根红萝卜递给自己的小宝贝。我想知道,小兔子拿着红萝卜,她心中会怎样想,会怎么说。

生:还是在家里有妈妈的爱,有妈妈关心我,在外面没有家里温暖。 师:对,所以你——

生:所以我再也不离家出走,永远不离家出走,永远也不离开妈妈。

师: 永远„„永远„„,用了两个永远。还有哪只小兔子想说一说,你拿着红萝卜,对妈妈说会么?

师:剩下的小兔子肯定是只顾吃红萝卜了!

生:妈妈,你对我付出了这么多,这根红萝卜还是你先吃吧。 师:真有礼貌,请妈妈先吃红萝卜了。

生:妈妈,还是家里好,有妈妈的关心,有妈妈的爱护,我再也不离家出走了。

师:至少说,在我没长大的时候,我不再离家出走了。好了,同学们,兔妈妈呀,就这么快就完了呀!还没有完呢!还有呢,兔妈妈看到自己的小宝贝,老老实实地呆在家里,慢慢地等着自己长大,可开心了,她就把这个故事编成了一首诗歌,送给自己的小宝贝。这首诗是这样说的,题目叫《永远的宝贝》。 师:朗读《永远的宝贝》

师:我想啊,不仅是小兔子的妈妈会这样对小兔了说,同学们的爸爸妈妈也会对你们说—— 生齐说:无论你走到哪里,妈妈永远陪着你。 师:在座的爸爸妈妈们也会对自己的小宝贝说—— 生齐说:无论你走到哪里,妈妈永远陪着你。

师:所以我有一个建议,下课以后,把咱们写的编起来,加上开头和结尾,让前后联系起来,制作成我们班《逃家小兔》,同时也建议你们,在书上最醒目的地方写上这样的一句话,“谨以此书献给我们亲爱的爸爸妈妈”。那样的话,我相信所有的爸爸妈妈都会把你的书当作珍宝,留在自己的身边的。

师:我想问问你,你怎么流泪了呢?(对一个流泪的小男孩) 生:我被这首小诗感动了。 师:被小诗感动了,就流泪了,(示意另一学生)你刚才怎么说就完了呢! 生:还以为就没有了。

师:同学们,这节课真的到此就结束了,武老师非常原意给同学们一起学习,以后有机会我们再来学,好吗? 生齐说:好。

师:同学们记着我了吧?我是—— 生齐说:武老师。

师:我来自——(有老师提示河南),我来自——中国—— 生齐说:河南。

师:对,我来自河南。 师:好,同学们下课。(听课教师热烈的掌声)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您辛苦了,谢谢您!

师:谢谢同学们,刚才你们一站起来,听课老师们就响起了掌声,而且那么热烈,我想问问,同学们,老师们的掌声是送给谁的? 生:送给老师的。 师:“送给老师的”,我不这样认为,我相信在座的老师们也不这样认为,你们说,老师的掌声是送给谁的? 生:送给我们的。 师:为什么送给你们?

生:因为我们在这节课上有着很好的表现。

师:确实很好。

生:因为,这次课上我们表现得很好。 师:哦!都在动脑子,而且你们的语言很美,这么投入。(有一生开心地笑)你怎么这么开心呢?(笑)不知道说什么了?好了,我相信在座的老师们和我一样喜欢你们,掌声更多的是送给你们的,让我们再次用热烈的掌声谢谢孩子们,(掌声响起)再见!

第三篇: 杨氏之子 武凤霞

一、谈话导入

老师:我说一句话,看谁能说说是什么意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学生(沉思后,有同学举手):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

老师:刚才我说的话和我们平时说的有什么区别?

学生:老师说的话比较简练,我们平时说的话要复杂一些。

学生:老师说的话不怎么好懂,我们现在不这样说。

老师:像这样的语言我们在以往的积累运用中也学过,谁能说一句给大家听?

学生: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人无远虑,必有近忧。3.温故而知新。

老师:像这样的语言我们称为文言,用这样的语言组成的文章叫做文言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文言文──杨氏之子(板书)。

二、一读(读正确)

老师:这是我们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读一读,看看什么感觉?

学生:1.文章的句子很短,我感觉不怎么好读。2.有些句子不知道怎么读才能读好。

老师:说说哪个句子你不知道怎么读?

学生:“孔指以示儿曰”这个句子我读不好。

老师:谁知道这句话该怎么读?(学生尝试,但读得都不大正确。)

老师:正确的读法应该是这样,孔/指以/示儿/曰。(学生自由读,齐读。)为什么要这样读呢?一会儿你自己就明白了。谁来把文章读给大家听?(两位学生读)

老师:刚才这位同学读的时候有两个字和第一位同学读得不一样??

学生:“为设果”中的“为”,李同学读的是第四声,而张同学读的是第二声。

老师:哪个读音正确呢?我们先看看这句话什么意思。

学生:“为设果”就是孩子给孔君平摆上水果。

老师:“为”在做“给”的时候读第四声。还有一个字音他们读得也不一样。

学生(踊跃):“儿应声答曰”中的“应”,他们一个读第一声,一个读第四声。在这里应该读第四声。

老师:“儿应声答曰”形容孩子回答速度很快。现在我们还经常这样用。

三、二读(读明白)

老师:同学们读得很正确,也很流利,我相信你们还能读懂。再读课文,看看你读懂了哪个字,哪个词或者哪一句话?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在旁边做个记号。

学生:我读懂了“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意思是,梁国有一个姓杨的孩子,非常聪明。

老师:非常──聪明,这句话中没有这两个词啊。

学生(齐举手):“甚”就是“非常”的意思,“聪惠”的意思是“聪明”。“惠”古代通“慧”。

老师:哦,原来是这么回事!我明白了。这里的“惠”是个学生字,你会写么?(学生上台演板,写得很正确)

学生:我看下面注释知道了“孔君平诣其父”中,“诣”的意思是“拜见”。

老师:好啊,看注释是理解古文最简便的方法之一!“诣”也是个学生字,相信每个同学都会写,在本子上写一个,互相检查检查。

学生:我读懂了“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意思是我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鸟啊。

老师:夫子在这里指谁?(学生:指孔君平)

老师:把孔君平称为夫子,那──夫子就是指孔君平吗?如果来的人不是孔君平,而是张君平、李君平,还能称夫子么?(学生:能)

师(依然作思考状):如果来的是阿姨呢?

学生(略略思考):不能,因为阿姨是女的。夫子一般指男的。

师(追问):如果来的是一个小男孩呢?

学生(迟疑不敢作答):不行,因为夫子好像指的是大人。

老师:是的,夫子一般指年龄比较大的男士。

老师:如果来的是一个没有文化、不识字的老农,我们可以称他为夫子么?(学生不语)

老师:我们来推测一下孔君平的身份。你认为,他应该是一个怎样的人?我相信你能从文中找到依据。

学生:他应该是一个富人,从图中我们看到他穿的衣服很华贵。

学生:他应该是一个有学问的人,因为他看到杨梅就把杨氏子的姓联系起来,而且还说这个孩子是“君”。这是对人的尊称,能对一个小孩说“君”的,一定是一个有涵养的人。

学生:这篇文章选自《世说新语》,这本书是写士大夫阶层的事情。

老师:是啊,士大夫阶层都是为官之人,都是有文化的人,那么他们的朋友也一定是有学问的人。所以,可以称为夫子。再比如孔子我们就称为──(学生齐:孔夫子)孟子──(学生:孟夫子)

老师:同学们还有没有不理解的地方么?

学生:杨氏是一个人的名字么?

老师:有谁来回答这个问题?(学生沉默,继而又摇头。)

老师:这里的杨是人的姓,而“氏”有两个意思。(师出示)(1)在有特长或者有身份的人的姓或者姓名后面加“氏”表示尊重。(2)旧时放在妇女父姓或夫姓的后面称呼已婚妇女。

老师:读一读,在这个句子中,你该选择哪一种意思呢?

学生:选择第一种。

学生:为什么“父不在,乃呼儿出”?这个孩子才九岁,怎么能照顾客人呢?怎么不叫他的妈妈出来呢?

老师:这个问题提得好。谁能解答?

学生:因为他妈妈和他爸爸一起出去了,都不在家。

老师:同学们推测了很多种孩子出面招待客人的原因。在我国古代,重男轻女,只有男人算是人,女人是不算是人的。所以迎接客人都是男人的事情,儿子再小也是男人,也要出来招待客人。母亲呢?只能呆在后堂,只有丈夫、孩子请她出来见客人的时候她才能出来。(学生惊讶,然后又问了几个字的意思,很快就得到了解答)

老师:既然大家都懂了,谁能把这篇文章的意思讲一讲?(学生自由说)

四、三读(品味语言的精妙)

老师:同学们,在这篇课文中有两个句子很精妙。你们知道是哪两句么?

学生:“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这两句话很精妙,一般人说不出来。

老师:看来大家都同意他的说法,但是这两句话精妙在什么地方呢?

学生:杨氏子姓杨,杨梅的第一个字也是杨。所以,孔君平就和孩子开玩笑:此是君家果。就好像说杨梅是杨氏子的弟弟一样。

学生:杨氏之子明白了孔君平的意思。马上也拿孔君平的姓氏和孔雀连起来说。

老师:对呀,这在兵法上就叫以其人之道──(学生齐:还治其人之身。)

老师:所以,课文中这样称赞这个孩子──(学生齐:甚聪惠。)

五、四读(读出古文的味道)

老师:同学们,读古文不仅要读正确、读流利、读明白,还要读出古文的味道!自己试一试,品味品味古文该怎么读?(学生自由读,有的还摇头晃脑,很可爱)

老师:如果配上音乐,那种感觉会更美。先听一遍,想想该从哪个地方开始你的朗读。

老师:再听一遍,然后自己试着跟着音乐朗读。

老师:谁愿意配乐读给大家听?

(学生踊跃举手,一学生读,虽然与音乐还不怎么吻合,但学生读得津津有味。又一学生站起来要求朗读课文,在音乐中读得很投入、很美。全班掌声)

老师:读得真好!这个小故事简单、有趣,我相信,我们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把它背下来。

(学生情绪很高,还没等教师把要求说完,琅琅的背诵声已经响起。)

六、五读(理解中学习运用)

老师:同学们在读书学习的过程中肯定已经发现了一个问题:在这一篇文章中有一些词我们现在很少使用,或者有的根本就不用,你能找到这些词语么?

(学生认真读课文,画出“诣”“乃”“儿”“曰”“氏”“之”“其”几个字。)

老师:这些字的意思同学们都懂了,我相信你们也很想试着用一用。看这几句话:(教师出示)1.这是你家的小猫。2.我班的张月十分聪明。3.一个学生说:李娟,你的家在哪里?请同学们选择其中一句试着说说。

学生:我说第一句,这是君家猫。(学生笑,一学生举手,教师示意他站起来说)

学生:这乃君家猫。

师(赞许):其实,“这”在古文中常常用“此”表示。“你”也常常用“尔”来替代。(板书“此”“尔”)所以,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

学生(踊跃):此乃君(尔)家猫。

老师:第二句呢?

学生:我班张月甚聪慧。

老师:“我”在古文中还有一种说法,有人知道么?(学生摇头)“我”在古文中通常称“吾”。(板书“吾”)那么这句话就可以说成──

学生(齐):吾班张月甚聪慧。

老师:第三句好像要有点难度哦!

学生:一学生曰:李娟,君家在哪里?

老师:“在哪里”在古文中经常说成是“安在”“何在”。如果换成这两个词,这句话又该怎么说呢?

学生:一学生曰:李娟,尔家安在?或李娟,君家何在?

老师:如果把“一个学生说”改为“一个孩子问”呢?(学生自由回答:一儿曰)

师(赞赏):学得不仅牢固,而且灵活。真好!同学们,古文就是这么有意思,课后找一篇自己感兴趣的古文读一读,我相信你们会有更多发现。

一、谈话导入

老师:我说一句话,看谁能说说是什么意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学生(沉思后,有同学举手):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

老师:刚才我说的话和我们平时说的有什么区别?

学生:老师说的话比较简练,我们平时说的话要复杂一些。

学生:老师说的话不怎么好懂,我们现在不这样说。

老师:像这样的语言我们在以往的积累运用中也学过,谁能说一句给大家听?

学生: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人无远虑,必有近忧。3.温故而知新。

老师:像这样的语言我们称为文言,用这样的语言组成的文章叫做文言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文言文──杨氏之子(板书)。

二、一读(读正确)

老师:这是我们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读一读,看看什么感觉?

学生:1.文章的句子很短,我感觉不怎么好读。2.有些句子不知道怎么读才能读好。

老师:说说哪个句子你不知道怎么读?

学生:“孔指以示儿曰”这个句子我读不好。

老师:谁知道这句话该怎么读?(学生尝试,但读得都不大正确。)

老师:正确的读法应该是这样,孔/指以/示儿/曰。(学生自由读,齐读。)为什么要这样读呢?一会儿你自己就明白了。谁来把文章读给大家听?(两位学生读)

老师:刚才这位同学读的时候有两个字和第一位同学读得不一样??

学生:“为设果”中的“为”,李同学读的是第四声,而张同学读的是第二声。

老师:哪个读音正确呢?我们先看看这句话什么意思。

学生:“为设果”就是孩子给孔君平摆上水果。

老师:“为”在做“给”的时候读第四声。还有一个字音他们读得也不一样。

学生(踊跃):“儿应声答曰”中的“应”,他们一个读第一声,一个读第四声。在这里应该读第四声。

老师:“儿应声答曰”形容孩子回答速度很快。现在我们还经常这样用。

三、二读(读明白)

老师:同学们读得很正确,也很流利,我相信你们还能读懂。再读课文,看看你读懂了哪个字,哪个词或者哪一句话?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在旁边做个记号。

学生:我读懂了“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意思是,梁国有一个姓杨的孩子,非常聪明。

老师:非常──聪明,这句话中没有这两个词啊。

学生(齐举手):“甚”就是“非常”的意思,“聪惠”的意思是“聪明”。“惠”古代通“慧”。

老师:哦,原来是这么回事!我明白了。这里的“惠”是个学生字,你会写么?(学生上台演板,写得很正确)

学生:我看下面注释知道了“孔君平诣其父”中,“诣”的意思是“拜见”。

老师:好啊,看注释是理解古文最简便的方法之一!“诣”也是个学生字,相信每个同学都会写,在本子上写一个,互相检查检查。

学生:我读懂了“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意思是我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鸟啊。

老师:夫子在这里指谁?(学生:指孔君平)

老师:把孔君平称为夫子,那──夫子就是指孔君平吗?如果来的人不是孔君平,而是张君平、李君平,还能称夫子么?(学生:能)

师(依然作思考状):如果来的是阿姨呢?

学生(略略思考):不能,因为阿姨是女的。夫子一般指男的。

师(追问):如果来的是一个小男孩呢?

学生(迟疑不敢作答):不行,因为夫子好像指的是大人。

老师:是的,夫子一般指年龄比较大的男士。

老师:如果来的是一个没有文化、不识字的老农,我们可以称他为夫子么?(学生不语)

老师:我们来推测一下孔君平的身份。你认为,他应该是一个怎样的人?我相信你能从文中找到依据。

学生:他应该是一个富人,从图中我们看到他穿的衣服很华贵。

学生:他应该是一个有学问的人,因为他看到杨梅就把杨氏子的姓联系起来,而且还说这个孩子是“君”。这是对人的尊称,能对一个小孩说“君”的,一定是一个有涵养的人。

学生:这篇文章选自《世说新语》,这本书是写士大夫阶层的事情。

老师:是啊,士大夫阶层都是为官之人,都是有文化的人,那么他们的朋友也一定是有学问的人。所以,可以称为夫子。再比如孔子我们就称为──(学生齐:孔夫子)孟子──(学生:孟夫子)

老师:同学们还有没有不理解的地方么?

学生:杨氏是一个人的名字么?

老师:有谁来回答这个问题?(学生沉默,继而又摇头。)

老师:这里的杨是人的姓,而“氏”有两个意思。(师出示)(1)在有特长或者有身份的人的姓或者姓名后面加“氏”表示尊重。(2)旧时放在妇女父姓或夫姓的后面称呼已婚妇女。

老师:读一读,在这个句子中,你该选择哪一种意思呢?

学生:选择第一种。

学生:为什么“父不在,乃呼儿出”?这个孩子才九岁,怎么能照顾客人呢?怎么不叫他的妈妈出来呢?

老师:这个问题提得好。谁能解答?

学生:因为他妈妈和他爸爸一起出去了,都不在家。

老师:同学们推测了很多种孩子出面招待客人的原因。在我国古代,重男轻女,只有男人算是人,女人是不算是人的。所以迎接客人都是男人的事情,儿子再小也是男人,也要出来招待客人。母亲呢?只能呆在后堂,只有丈夫、孩子请她出来见客人的时候她才能出来。(学生惊讶,然后又问了几个字的意思,很快就得到了解答)

老师:既然大家都懂了,谁能把这篇文章的意思讲一讲?(学生自由说)

四、三读(品味语言的精妙)

老师:同学们,在这篇课文中有两个句子很精妙。你们知道是哪两句么?

学生:“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这两句话很精妙,一般人说不出来。

老师:看来大家都同意他的说法,但是这两句话精妙在什么地方呢?

学生:杨氏子姓杨,杨梅的第一个字也是杨。所以,孔君平就和孩子开玩笑:此是君家果。就好像说杨梅是杨氏子的弟弟一样。

学生:杨氏之子明白了孔君平的意思。马上也拿孔君平的姓氏和孔雀连起来说。

老师:对呀,这在兵法上就叫以其人之道──(学生齐:还治其人之身。)

老师:所以,课文中这样称赞这个孩子──(学生齐:甚聪惠。)

五、四读(读出古文的味道)

老师:同学们,读古文不仅要读正确、读流利、读明白,还要读出古文的味道!自己试一试,品味品味古文该怎么读?(学生自由读,有的还摇头晃脑,很可爱)

老师:如果配上音乐,那种感觉会更美。先听一遍,想想该从哪个地方开始你的朗读。

老师:再听一遍,然后自己试着跟着音乐朗读。

老师:谁愿意配乐读给大家听?

(学生踊跃举手,一学生读,虽然与音乐还不怎么吻合,但学生读得津津有味。又一学生站起来要求朗读课文,在音乐中读得很投入、很美。全班掌声)

老师:读得真好!这个小故事简单、有趣,我相信,我们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把它背下来。

(学生情绪很高,还没等教师把要求说完,琅琅的背诵声已经响起。)

六、五读(理解中学习运用)

老师:同学们在读书学习的过程中肯定已经发现了一个问题:在这一篇文章中有一些词我们现在很少使用,或者有的根本就不用,你能找到这些词语么?

(学生认真读课文,画出“诣”“乃”“儿”“曰”“氏”“之”“其”几个字。)

老师:这些字的意思同学们都懂了,我相信你们也很想试着用一用。看这几句话:(教师出示)1.这是你家的小猫。2.我班的张月十分聪明。3.一个学生说:李娟,你的家在哪里?请同学们选择其中一句试着说说。

学生:我说第一句,这是君家猫。(学生笑,一学生举手,教师示意他站起来说)

学生:这乃君家猫。

师(赞许):其实,“这”在古文中常常用“此”表示。“你”也常常用“尔”来替代。(板书“此”“尔”)所以,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

学生(踊跃):此乃君(尔)家猫。

老师:第二句呢?

学生:我班张月甚聪慧。

老师:“我”在古文中还有一种说法,有人知道么?(学生摇头)“我”在古文中通常称“吾”。(板书“吾”)那么这句话就可以说成──

学生(齐):吾班张月甚聪慧。

老师:第三句好像要有点难度哦!

学生:一学生曰:李娟,君家在哪里?

老师:“在哪里”在古文中经常说成是“安在”“何在”。如果换成这两个词,这句话又该怎么说呢?

学生:一学生曰:李娟,尔家安在?或李娟,君家何在?

老师:如果把“一个学生说”改为“一个孩子问”呢?(学生自由回答:一儿曰)

师(赞赏):学得不仅牢固,而且灵活。真好!同学们,古文就是这么有意思,课后找一篇自己感兴趣的古文读一读,我相信你们会有更多发现。

第四篇:听武凤霞老师讲座有感

与武凤霞老师的上一次见面可以追溯到一年前了,还清晰地记得上次见面时她如春风般地温暖,和我们分享她走向优秀的经验,她并不像一个师者,而是像一个有经验的大姐姐,没想到,一年后,我们又见面了,她的经验丰富了许多。做一名优秀的教师,最重要的是什么?这个问题,我曾经冥思苦想了许多日子,这一次,我终于找到了答案。如果把优秀教师比作一棵参天大树,那努力就一定是这棵大树的根,渴望、责任、学习、特色、研究则是它的茎。两次邂逅中,我最深的感想就是:要做一个努力的人。

如果让你选择,聪明和努力,你会选择哪个?如果在上学时,我会不假思索地选择前者,可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明白了努力的重要性。努力,是一名教师走向优秀的必要因素,如何努力呢?努力应该朝着什么方向?这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善于学习

在教育理念日新月异的今天,教师不能再默守陈规,需要重新反思我们的教育行为,武凤霞老师之所以出色,正是因为她有着执着的追求,和永不止步的学习之路。对于我们,也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大到学习名师的一堂课,读一本书,小到明白了一个学生的心理特点,学习,无处不在。比如:管理好一个班级,也需要不断地学习。在书上看到班干部轮流制,便拿来在班级小试,在班内选择了六名同学,任命为班长,三人为一小组,每组负责一周,每人有固定的职责,例如:一名班长负责路队、一名负责检查日常事务、一名则负责纪律,几个月下来,班级运转良好,慢慢的,我从一个管理班级的主角,变成了一个配角。向别的老师请教、网络、培训……这些都是学习的途径,身为教师,必须努力成为善于学习的人。

二、努力做一个小太阳

现在,生存压力、学习压力较大,我们心中有时会有些压抑,如何走出压抑,热爱生活就是最好的办法,要想播撒阳光到学生的心里,自己就要先成为太阳。很难想象一个不热爱生活的教师如何去让自己的学生热爱生活,一个对生活没有追求的老师如何去激发学生对生命的追求,一个生活没有情趣的老师如何能把学生的生活点缀得多姿多彩。

那么,如何努力做一个小太阳呢?一位教师优秀,是因为工作时的那种有滋有味的幸福感,那种在日复一日,平常、平凡的工作中,不断能发现新奇、新鲜、新意的无限乐趣,那种看到自己的教育智慧在学生身上得以验证的满足感、成就感。优秀教师每天面对面对的还是昨天的那些学生,但今天却从这些学生身上发现了不同于昨天的新东西。优秀教师是有工作幸福感的,也只有幸福的老师才能教育出幸福的学生。所以,我们要努力做一个充满幸福感的教师,用我们的光芒,去照亮学生的内心。

三、善于反思

努力的路上,总会有碰壁的时候,这时,就要想想,是否努力错了放向。这就要求,我们要善于反思。课堂教学历来被称为“遗憾的艺术”。教案初成,往往难以发现毛病;下课之后,教学设计的疏漏不找自见。自我反思既是教学过程的一个必要环节,是提高教学效益的重要途径,又是教师积累教学经验的有效方法。不断进行教学反思,努力做一个反思型教师,可以获得宝贵的经验、教训,及时发现新问题,激发教师把教学实践提升到新的高度,实现教师的自我超越。除了在教学中,在日常的工作中,也要时刻进行反思,处理班级事务的方式、对待学生的态度……

总之,优秀教师的这棵大树在我们的心底种下了,用学习、乐观、反思去浇灌大树的根,它总有一天会长成参天大树。

第五篇:《武凤霞讲语文》读后感

读《武凤霞讲语文》有感

原创: 孙丹丹

“路只能靠自己走,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的人永远长不出美丽翅膀。”这是《武凤霞讲语文》中的一句话,也是武老师终其一生的信仰。

《武凤霞讲语文》共有三个板块,分别为“我的语文人生”“我的语文理念”“我的语文实践”。

第一板块“我的语文人生”

主要讲述武老师如何与语文结缘,看着武老师的语文旅程,心中满是感动。感动于武老师求学路上的勤奋,在寒冷的冬日里,常常在凌晨三四点钟醒来开始学习,取得几何代数满分,英语、化学、政治、史地单科第一的好成绩;感动于武老师在教学途中的执着,在千挑万选的教师队伍中,武老师坚持读书、备课、反思,把每一节常规课当做公开课来上,《捞铁牛》一课,前前后后写了八遍教案,用了一整个教案本,最终在实验小学这个只有鹤没有鸡的地方,出类拔萃,长成骆驼;感动于武老师对学生的无私付出,李卫——一个有先天智力缺陷的孩子,8岁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为培养开发他的智力,武老师每天课间与他聊天,每节课给他留出展示自己的机会,甚至公开课上也是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最终李卫在小升初考试取得70多分的好成绩。

第二板块“我的语文理念”

主要讲述武老师对语文和语文教学的认识。武老师提出“生命语文”的理念,认为语文课堂应为学生生命奠基,从“长身体”“善学习”“会生活”几个方面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长身体”即每一位老师都应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不因学习而影响生长。语文老师不仅要注意学生的写字以及站立姿势,还要保护学生的嗓子。就像我们身边的老师做法一样,学生站立起“站如松”,学生坐下喊“坐如钟”,写字提醒“三个一”,学生回答问题时“声音适中,说清楚”。这些提醒都是在保护学生的身体。“善学习”即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学习方法。尤其重要的是武老师提倡在课堂上老师要会提问,提具有思维度的问题,同时拒绝伪崇高,追求对学生心灵的体贴,允许多元的价值取向存在。最近朋友圈流传一篇文章,把孩子当做植物来养,每一种植物都有正确的打开方式,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教育学生,使其成为最好的自己。始终牢记“教学的真正目的是通过提高个人选择和自我指导的能力来最大限度的促使自我发展成长为一个完整的人。”“会生活”即语文本身就是生活,一篇篇文章是一个个生活场景的重现,要带领学生触摸生活的温度。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学习语文中感受生活。

第三个板块“我的教学实践”

这一板块给我的触动最大。在阅读过程中我一直在感叹原来语文还可以这样教,原来问题还可以这样提,原来一个好的教学切入点是如此的重要。今年11月10日,有幸现场聆听了武老师一节课,她用了50分钟时间讲《望洞庭》这首诗。武老师在教学中先是单独拎出一个个景物“湖光、秋月、潭面、镜、洞庭山水、白银盘、青螺”。通过出示图片,让学生动手指一指,解决了文中的比喻,让学生直接的感知到“湖光、潭面、镜、白银盘”指的是同一事物,理解洞庭湖的水的宁静之美。之后通过诗文画面感受洞庭美景的淡雅祥和。最后引领学生到当时的文化环境之中,揣摩诗人情感,利用动画视频介绍写诗背景,感受刘禹锡的处境,理解刘禹锡的豪放洒脱。在教学过程武老师注意提高每一位学生的“学力”,带领学生深入到文字内部,触摸作者情感,在情景交融中为学生建构思维空间,使学生沉浸在浓浓的“诗词”之中。试想这样的一节课下来,怎能不激发学生对刘禹锡的好奇?怎能不激发学生对经典诗词的向往?

在《武凤霞讲语文》这本书中武老师还谈到了许多经典课例,例如对《狼牙山五壮士》的切入,一位老师将重点环节设置为探究五壮士撤退时的心理和跳崖后鬼子的行为上,让学生体会英雄对于自己生命的珍爱,体会到爱人民爱联队胜过爱自己的崇高情怀,体会到具有伟大气节的人连敌人也能征服的豪气,汲取不可战胜的正能量。

读完这本书,就我个人发展而言,懂得要沉下心,积累、历练、沉淀。就教学工作而言,在备课上,备全面,理解透文本,抓好切入点;在课堂上,让学习真正发生;在育人上,引导每位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路只能靠自己走,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的人永远长不出美丽翅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上一篇:为官治学四字诀范文下一篇:守望心中的灯塔范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