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性教育范文

2022-05-22

第一篇:中国性教育范文

美国教育与中国教育

现在大学里有这样一种普遍现象:大多数学生在入了大学之后没有了昔日备战高考时的压力,整日过的很轻松,甚至无事可做,或者要么玩网络游戏,要么天天逛街,要么谈谈恋爱,最后都感到自己的大学生活过的很空虚;逃课现象严重,即使上课也不听课看小说,平时整日里玩,到考前一周甚至一天才开始突击背书应付考试,或者连书也不看考试时直接作弊,最后还都拿了高分,而临时所背的内容一考完就忘,四年就这样一直下去,到了大四毕业时混个毕业证和学位证,却感觉四年下来一无所获,什么知识和技能都没学到。

我认为造成以上现象的根源在于大学的考评制度。一学期的课业内容评价都决定于一次期末考试的一张卷子,这是大学考评制度的非常不合理之处。在此制度下虽然也有平时成绩,但这都是虚的,要么大家分都差不多,要么就是仅凭几次课下应付的毫无价值的作业来稍微拉开点档次,或者就凭任课老师对学生的个人喜好来定。不过现在有一些重点院校实行这样一种考评制度,就是平时成绩占期末总成绩的很大比重,平时作业都是考察学生的知识运用和实践能力,这样一来即使期末卷面成绩考满分但平时成绩若不好也可能过不了关。我认为这种做法值得借鉴。我认为目前大学教育中存在的最严重的问题就是缺乏创新,无论是本科教育还是研究生教育。现在大学生能否毕业的标准就是毕业论文,而近年来毕业论文抄袭现象十分严重,大部分论文不是学生本人自己创作的,内容东拼西凑,毫无新意,这就造成了一些学生大学四年都在玩,而到毕业之际临时拼凑一篇论文就能顺利毕业的现象。

总而言之,大学的老师同学们一定要在工作和学习生活中多善于思考,多发现问题,决不能让自己的思想、思维局限于课本、盲目迷信课本,应该对学术问题多进行探讨,多进行善意的学术批评,从而形成良好的学术风气,促进学术的创新与进步。

美国大学和中国大学教育体制完全不同,整个课程很短,上课需要做的功课也不多,但回家的作业是相当恐怖。每节课最后的投影上面所显示的那些密密麻麻的小字是一本本书的名字,学生的作业就是把这些书从图书馆借出来,然后在规定的时间内读完,之后,全班讨论这些书„„在中国,学生们往往在学校呆很长的时间,每天上七八节各种各样的课,但回宿舍后,除了写作业没有什么太多的任务。但在美国的大学,一个学生一天在学校顶多上个两三节课,可是老师在下课时所抛下的一黑板借书单和一篇论文给学生带来的负担可不比在学校上一天课少。正是由于大学这种对阅读高水准的要求,美国的基础教育非常重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美国人坚信,只要一个人的阅读能力好,他就有能力接受新知识,也就可以弥补在其他方面的缺陷。

美国大学没有严格的课堂教学规范。师生互相介绍,是每位任课教师第一次上课时约定俗成的习惯,表明了教师对每位学生的重视,以及学生对整个教学的主导和参与。此外,师生在仪表和衣冠方面没有明确的限制性规定,大多教授着装休闲,学生穿着更是随意,穿着拖鞋、背心、短裤、短裙上课者不乏其人;学生可以一边听课一边喝咖啡、茶、果汁等饮料,甚至可能把早餐带到课堂;因故迟到,可直接入座,不必经老师许可;上课时若有疑问,学生可不必举手随时向老师提问,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无需等到老师讲完一节课的内容。课后问题,也可以通过Email向老师请教。

美国大学课堂上普遍采用小组讨论的教学方式。一个老师对应大约20来个学生,和小班教学差不多,课堂氛围比较轻松。一般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个研究主题和一系列子课题,然后将学生分成若干个由3至5人组成的研究小组,各小组就教师布置的问题逐个讨论,每个学生依次发言,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可加入任何一组。在课堂上学生可以和老师进行争论,在某些方面向老师提出改进意见,甚至对老师的观点进行批判。此外,课堂演示也是常用的教学形式。通常由学生单独或者几个学生一起,按教师的要求就某一专题做准备,或去图书馆找资料或去实地考察,然后在课堂上作演示。可以运用多媒体、实物资料或真人表演等,分别就该专题作生动、直观的演示。演示完后,提出一些相关问题,供大家思考讨论。通过学生与教师、同学之间、以及学习资源的互动,促进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培养团队

合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进行独立研究的能力。在这样的课堂上,老师不是课堂的决定者,而是引导者,引导学生的注意力和研究方向,鼓励学生作出自己的结论。这是和中国课堂最大的不同。

对比美国和国内的一些名牌大学课堂,美国的教学总时数大约只相当于国内大学的60%,学生把大部分时间用在自己学习上,而不是听课上,也就是说自由支配的时间多于上课时间。在课外,学生不仅要读书、写文章,更要参加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所选的课程每学期一般都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作几次PUBLIC PRESENTATION(主题发言),为了准备这个发言,学生常常要在图书馆查阅很多资料。有些课程在结束时,只要求提交PAPER(论文),学生更需翻阅大量的书籍。有些课程也要求考试,但成绩只占总分数的50%,平时的“发言”或“论文”都是考查内容。准备PAPER、PRESENTATION的过程,恰恰是可以发挥学生的创造力的过程。老师们既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有关教学内容的讨论,更鼓励学生在课外自主地学习、锻炼和提高。

与中国高校课堂教学相比,美国大学课堂教学体现出宽松活跃、丰富多彩的显著特点。 中国大学课堂教学气氛严谨肃穆。许多大学定有严格的课堂教学规范,如上课及下课前由班长或值周干部叫“起立”,教师鞠躬答礼之后,学生方可端正坐下或离开教室;师生要仪表端庄、衣冠整洁,不得穿拖鞋、背心、 超短裙或赤脚上课;师生在课堂上的言行举止要文明得体,不得吸烟吃零食;学生要认真听讲,有问题须等教师讲完一节内容之后方可举手示意,经同意后再起立提问;学生因故迟到,须经教师同意后方可入座上课等。

中国大学课堂教学形式比较单一。一般多为“单向传授型”,或曰“讲座型”,即教师站在讲台前讲授,学生坐在下面听讲做笔记。教师充当的是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处于主动地位,学生充当的是知识接受者的角色,处于受动地位。整节课基本上都是教师在讲,学生洗耳恭听,跟着教师的思路走,很少有课堂上的相互交流,即使有交流,也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相较而言,美国大学课堂教学形式则显得丰富多彩。一般多为“双向交流型”,即侧重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教室里没有高高在上的讲台,教师站在学生面前,或与学生围坐在一起。教师不单充当的是知识传授者的角色,更多充当的是课堂教学组织者、协调者和指导者的角色,学生不光充当的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的角色,更多充当的是积极参与者的角色。

这里着重介绍一下美国大学两种典型的课堂教学形式:讨论和演示。

美国大学多采用讨论式教学。每节课结束前,教师将下节课需要学习的教材内容、补充材料和讨论问题布置给学生,供学生准备下节课学习讨论。一般先由教师作引言和概述,然后分小组讨论(

五、六人一组),教师可加入任何一组。各小组就教师布置的问题逐个讨论,每个学生依次发言,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然后全班集中,每个小组推举代表陈述本小组的观点,或自由发表意见,或向教师提问。最后由教师作总结。有时也随堂放录像,然后就录像内容进行讨论。十几个人的小班则不分组,全班围坐成一圈,由教师引导讨论。总之,中国重视教学规范,强调课堂教学秩序与纪律,美国则重视营造自由、宽松、随意的课堂教学气氛;中国突出“教”的作用,在“教”与“学”的关系中,“教”处于主导地位,“学”处于从属地位,教学关系为单纯主客体关系,而美国则突出“学”的作用,特别是强调“教”与“学”的双向互动交流,教学关系互为主客体。这种不同的教学风格和特点既生动地折射出中美不同的文化传统和价值取向,同时它又深深地植根于这一文化传统和价值取向之中。 因为中国人多,中国年龄两极化正在变大,再加上中国家长长期沉淀下来的传统思想,实行真正的素质教育还需要时间,并不能着急。如果太急于表面上成果,只会是情况更加糟糕。 说说我自己的一点看法:应试教育并没有错,问题的跟本在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管理的上,填鸭是的教学方式只是灌输,并不是学习,学习是一个动词,应该是一种主动的积极的行为,但是我国现在的教育管理模式把学生变成了被动的,甚至有一部分变成了叛逆的。社会中失

业的越来越多,能就到业的越来越少!为什么?在从小开始的教育中就被忽视的问题!如何学习!学习新的环境,学习新的社会,学习新的社交,学习如何学习的更有效率,如何使自己更能适应需要不断学习才能生存的社会!虽然现在的学校要比以前好了很多,但是这种扭曲了的教育管理模式是应该尽早拿到台面上来说说了!应试没有错,需要改变的是从小就应该开始的教育管理方法!

近代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的一句话或许可以回答,原话我有点记不清了,大意是:如果一个人把他从学校所学的东西全都忘记了,那么,在他身上剩下的就是教育。这就是一位伟人对于什么是教育最精辟、最直白的概括。以我的个人理解,爱因斯坦所说的教育就是当下我们整个社会所最关心的素质教育。非常简单,也非常明了。在爱因斯坦眼里,一个人素质到底有多高,与其在什么学校学了什么,甚至取得了那些成就,都没有直接关系。反之,如果把这些表面所罩的光环统统去掉,比如什么院士、博士硕士、几级画师、几级琴师、什么专家学者等头衔都去掉,在其身上所沉淀下来的就是一个人真正素质的水平体现。素质教育在美国作者黄全愈的儿子黄矿岩七岁来到美国,二年级时老师布置了一篇研究报告,而且至少要有三个问题,写满两页纸,为了完成这个作业,矿矿从图书馆借了十几本书,完成了作者一生所见到的最简短的论文,先不说论文的内容,就这次研究的经历,孩子始终处在一个独立工作的状态下,用自己的脑子去思考,去筛选材料,去决定研究的方向,这个收获比研究报告本身更具有价值。这种研究报告式的作业一直贯穿小学、中学,只不过每个阶段的侧重点不同,小学侧重的是对孩子收集资料,独立提出问题的研究能力的培养,中学确定研究方法,实施研究计划的能力。这些研究报告里跳动的是孩子们充实而活跃的思维。当中国的孩子跟在别人屁股后面原地踏步走的时候,美国的孩子却已在操场上四处奔跑领略创造的快乐了。我们在嘲笑美国的基础教育不扎实的时候,人家的科技却发达了。教育与科技是一个正比的关系,人家科技发达了,教育也一定先进。中国要想走在世界的前列,那就要先从教育下手,真正的实施素质教育。

从理论上讲,人人都可成才。但每一个人成的“才”是不一样的,因为每一个人的个性特征素质是不一样的,比如有的适合做技术工作,有的对绘画感兴趣,有的对写作感兴趣等,这些个性特征素质不完全因为教育的环境、位置的锻炼等外在的因素的影响而改变。因此,素质教育绝不仅仅是减轻学习负担那么简单,而应是因人、因材施教,使特定的孩子尽可能充分地发挥其特定基因所决定的素养,发挥其特别潜能,从而对国家、对社会做出最大贡献。笔者认为,开展素质教育,就要尽可能多地开设素质教育课(如文学、艺术、手工等),建立学生兴趣学习小组,因学生的兴趣、特长而分班,并对教师进行提高发现天才儿童能力的培训,使有特别天赋的天才儿童的天赋有机会去尝试,有机会被发现。同时,充分发挥现有的各级少年文化宫、少年体校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掘各类超常天赋的儿童,对其给予特别培养。

中国的中学生年年能击败众多对手,获得国际奥林匹克知识竞赛的各种个人奖和集体奖,但当今中国的高校从来没有培养出获诺贝尔奖的人才;而美国则是初等教育“一塌糊涂”,但美国高校赢得的诺贝尔奖却是世界上最多的。创造力不同于智力。智商极高的学生可以赢得国际奥林匹克知识竞赛奖,但是惟有创造力极强的人才具备获得诺贝尔奖的前提。

第二篇:教育梦 中国梦 中国心

龙场镇熊寨小学罗仕军每个人都有一个梦想。有的孩子读了一些文学书籍后,就梦想长大后当一名作家;有的在看了警察和坏人斗争的电影后,或许会想当一名人民警察;还有的孩子进了校园后,看到老师站在三尺讲台上,给活泼欢快的小朋友上课的情景,也会幻想如果长大了我也像老师那样,那该多么的光荣和伟大。小时候的我就是那些孩子当中的一个,梦想成为一名教师。 说到为什么想当教师,不得不让我想起了小学时的两位老师,时至今日,我仍然忘不了他们和蔼可亲的样子。一个是年轻的女老师,陈老师也是我的启蒙老师。当她讲课文时,她那亲切的笑容,循循善诱的语言仿佛吸铁石似的深深地吸引了我,凡是她布置的语文作业,我都高高兴兴地做好。在她的引导下,我知道了什么叫做学习,也懂得了什么叫“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习要落后”的道理! 另一位是我三年级时的数学老师,和陈老师一样,他也是一位亲切温和的人。他从来不会当众批评责骂学生,有的只是耐心的教导和启发,班上很多同学都喜欢听他的课,因为在上课之余他还会时不时给我们讲一些神话故事,爱听故事这是小孩子们都喜欢的事情,是那些故事教会了我们机智、勇敢和坚强。 到了上高中的时候,我的这个梦想变得更加的强烈和坚定了。随着不断地学习和光阴的流逝,我开始思考,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后来学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我领悟到了:一切事物都在运动变化着,人类生命的价值在于创造。所以那时的我也曾梦想如果有机会,我一定要办个学校,它要有先进科学的管理理念,要让孩子们在这个乐园里快乐地成长,要能激发每一

个孩子的潜能,德、智、体、美、劳都应当有所发展,做一个有文化、有理想、有道德、有担当的社会人。当他们学业有成时,他们也能够明白“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生活态度,也能怀有范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坦荡胸怀,和顾老先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热忱。 “河山只在我梦里,祖国已多年未亲近,可是不管怎样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不知道是在哪年的春节晚会听了这首歌,从此它就在我的心里扎了根。是的,一首张明敏的《我的中国心》曾经让无数中国人慷慨激昂,热血沸腾,它也在继续激励着每一个中国人奋发向上,不断前进。 现在作为人民教师的我终于体会到了梦想对于个人的意义。没有梦想的人生是那么的苍白无力,我也曾在梦里迷茫过,找不到方向,好似农民没有梦想,等于放弃收获;家庭没有梦想,等于放弃富裕;国家没有梦想,等于放弃疆域;教育没有梦想,等于放弃未来。 回想这些年风风雨雨的人生历程,我发现原来这些年一直在努力追求的人生梦,或者确切地说是我的教育梦不仅仅是某个人和某些人的梦想,其实它竟是我们全中国人民的梦——中国梦。

教育是什么?幼儿教育之父福禄贝尔认为:“人的教育就是激发和教导作为一种自我觉醒中的,具有思想和理智的生物的人有意识地和自觉地,完美无缺地,内在的法则。”“教育是向往忠诚的,纯洁的自由生活,教育是让全人类获得幸福。”教育是幸福,教育对一个国家而言,也是一个提高国民综合素质,发展国家科学技术和经济实力的过程。这不禁让我想到了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里面的一段话:“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

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是的,在2012年11月29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走进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总书记醍醐灌顶地指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他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由此可见,当我们每个人的教育梦渐渐清晰可见,最终成为现实时,那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就不远了。

我的中国心,我的教育梦,我们的中国梦,让我们再次高唱一曲:“河山只在我梦里,祖国已多年未亲近,可是不管怎样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

第三篇:《中国校外教育》

《中国校外教育》来稿须知

《中国校外教育》

刊物简介:《中国校外教育》杂志是由中华全国

妇女联合会主管,中国儿童中心主办,中国儿

童期刊社承办,多家权威教育部门联合协办,

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的国家一级教育类

核心期刊,具有国际、国内双刊号,面向国内

外公开发行。杂志为正本大16开,每期168页;

杂志根据读者的人群不同,将中旬刊以刊登基

础教育类的文章为主,下旬刊以刊登高校教育

类的文章为主;

主要栏目: 中旬:专家论坛、治校方略、课堂

教学、课程探索、科研指导、教研视角、高考

与教学、青年园地、课件交流、基础教育论坛、

教育时评、新课程改革、经验大家谈、教师手

记、班主任之家、师德建设、多媒体教学、素质教育、现代教管、师资建设、德育天地、教改探索、新课程实施、教学法新探、优秀课件、优秀教案、优秀说课、班主任工作等;下旬:校外纵横、德育研究、素质培养、名家专栏、管理纵横、特别策划、教改前沿、教研探索、智力开发、技能训练、教学方法、教师成长、科学自然、特殊教育、体育与艺术、职教幼教、学科教育、网络探究、教师随笔、名校采风等;

办刊宗旨:《中国校外教育》将本着既注重自上而下的政策指导和学术引领,又关注来自不同领域,文化及学校的创新与实践的方针,力图使刊物成为全国基础教育工作者了解新课程,实施新课程、并进行广泛,深入的学术沟通与研讨的阵地。力争打造成为中国基础教育领域的核心期刊

刊物收录:中国学术期刊网全文数据库(CNKI 中国知网)全文收录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来稿要求:

1、论文要求选题新颖、内容健康、观点鲜明、资料真实,具有较强说服力和实用性;

2、电子稿件必须采用Word格式,在题目下边写清作者姓名、职务职称、单位、邮政编码、联系电话。每篇论文要求注明:摘要、关键词;

3、论文中如有计量单位,请一律采用国际标准书写,文中尽量不要用图表;

4、论文字数要求每版不超过3000字,两版不超过6000字,并依次类推;

5、文中如有参考文献,应依照引用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加方括号在右上角标出,并在文中按照引用的先后顺序标注出引用参考文献的作者名、引用文题名、出版单位以及出版日期。

2012.1

11.试论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 田野,

2.高校后勤食堂管理 王坤,

3.浅谈大学生党员的后续教育 王霞,

4.浅析成人教育的价值与功能 杨晴,

5.《论语》思想指导下的大学生素质建设 朱曌翠,

6.校园公共环境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作用 杨雅玲,赵勃,

7.关于目前大学生就业的自我教育研究 张红艳,

8.家访是拓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记沈阳医学院“暖心之旅”辽西行

赵颖,高松,刘娜,

9.提高特有民族大学生自我概念水平的研究 罗晓云,杜彬,

10.大学生突发疾病处理案例分析——生死一线96小时 田立苗,

11.浅析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构建方法和途径 许颖,周顺,李军,

12.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的政策演变 张丽坤,

13.我国教育学学科研究现状与趋势分析——以1991~2011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

目为视角 葛轶峰,

14.党的青年人才观研究综述 程远贝,

15.解读“协同创新”对高校提出的基本要求 宋爽,姜越,惠晓丽,

16.回归“教育性”: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刍议 朱春生,

17.国外大学理工科优秀教材的特点及其借鉴意义 贺峰涛,

18.19.

20.

21.解读国产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中的角色对白 杨烨, 新形势下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对策 杨志昌, 论当代大学生的民族团结教育 于潜驰,杨凝晖, 浅论我国事业单位人员培训的价值理念 任莉星,

22.“非道德者”对自由的探索——纪德作品思想及其社会意义浅析 吴亚男,

23.新办研究生教育院校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徐勤,葛波,邓海山,乔丽,

雷迅,

24.绩效型经济责任审计的几点思考 侯君兰,

25.探索理学背景下工学实践能力培养的实践教材编写方案 符小洪,

26.公司清算分类的立法考察 徐彦冰,关琳琳,

27.教学研究型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唐芬,王林峰,

28.高校校院两级教学管理改革探索 蒋赟,王惠燕,王晓安,

29.如何引导高校学生干部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陈晶晶,

30.机关作风建设情况调研分析和对策 郁俊毅,朱晓非,关升亮,

31.从大学生自杀事件频发看高校开展生命教育的重要性 崔红,

32.提升国际化合作办学项目大学生英语能力的探讨 卓梅英,

33.任职教育环境下图书馆期刊管理工作探析 武亚贤,王叶青,

34.浅谈高校图书馆开架借阅的管理问题与对策 吕巾英,

35.大学生党员入党后教育长效机制研究探讨 朱泳霖,

36.“90后”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与思想教育中的挫折情境创设 齐勇,

37.加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性探讨 李厚锐,

38.浅谈高校合作办学项目外籍师资问题及其管理工作 陈杰,

39.大学生创业胜任力的特征分析——以淘宝网为例 甄月桥,黎珊珊,朱茹华,

40.浅析成长小说《第五个孩子》 谢海珍,杨海川,

41.

42.

43.

44.以人为本,与时俱进,构建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发展工作长效机制 王红星, 论人文精神与价值观念的变革和培育 吴光章, 高校学生实习中人身损害赔偿责任问题探析 范红霞, 物自如是——华莱士·史蒂文斯诗歌中“现实” 沈思,

45.高校学生党支部建在班级的组织模式及运行保障机制探索——以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

管理学院为例 罗双发,陆玥,

46.对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理性思考 石新宇,

47.对高校实施校务公开的现实思考 朱晓非,郁俊毅,关升亮,

48.基于战略目标的高校图书馆定位研究 王叶青,武亚贤,

49.浅谈研究所制下二级学院教学管理评价体系的构建及应用 楼航芳,叶新苗,

50.对培养高水平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思考 袁秀艳,马宪图,

51.做学生的领跑人——现行体制下研究生辅导员工作的进取之路 陶进,周延怀,

52.探析新课程观下准音乐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以首都师范大学为例 刘璐,

53.从科学发展观看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 徐海亮,

54.教师的文化,大学的灵魂——大学教师文化及其建设研究 张磊,

55.适应创新能力人才培养的财务管理教学改革 于生生,王斌,

56.借助作文教学,培养创新精神 张艳萍,

57.高职高专英文写作教学的影响因素与方法 马菁菁,

58.从影视艺术鉴赏的社会功能看高校影视艺术教学 刘伦,

59.PCI模型在学习倦怠中的应用 张海静,

60.

61.

62.

63.语篇分析理论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张薇, 如何讲授“直接引语变成间接引语” 王荣艳, 大学物理教学中的方法论教学思考 郭健勇,赵光欣,常钢,孙运周,冯存芳, 浅谈译者的个人情感与翻译 王猛,

64.工科院校本科生产实习的教学实践与思考——以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测井方向生产实

习为例 赵军,

65.词汇附带习得理论对高职英语教学的启示 林永华,

66.探索高职英语教学新出路——基础英语与行业英语相结合 杨玉琼,杨青华,许婷,

67.仪器分析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陈文,彭学东,

68.本科生护理专业双语教学的现状 马翠婷,

69.大学物理教学中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宋晓丽,

70.辅助生产费用分配方法对比分析 孙颖,

71.专门用途英语教学中的合作学习研究 王东升,

72.高职英语专业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郭雪丹,

73.生物化学课堂教学中导课的情境设计策略 夏春梅,

74.公差课教学中承前启后教学方法的探讨 张荣,

75.高职高专语文教学新模式探讨 钟丽华,代中正,

76.小议高职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植入 赵金春,

77.如何在数学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丁雪莹,

78.高职英语阅读教学的弊端及对策 包虹明,

79.电工学实验教学改革中EWB的应用 井岩,马秀娟,

80.浅析高职历史教学中提升人文素养的发展途径 孙晓东,

81.关于主动结构表示被动意义的探究 王旭,

82.数字电子技术项目化教学法的研究与实践 左仁合,黄孝平,张颖,

83.

84.

85.

86.教育中的“空白”艺术——冷处理 丁婉, 高校《生物统计附试验设计》课程现状分析 王春强,马巍,王洪才, 医学院校硕士研究生英语跨文化知识学习现状调查分析 肖燕,万艳, 浅析英语新闻标题翻译策略 王震宇,董敏华,

87.水产类执业兽医师资格考试相关教学模式及内容改革的探讨 张安国,王宏,侯文久,

杨凤影,

88.大学英语课堂提问艺术的探析 刘娟,

89.谈如何加强幼专学生英语学习策略的指导 车庆华,

90.创新思维训练的1+3美术课工程 段德伟,

91.《肉品科学与技术》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查恩辉,高慎阳,

92.多元视角下《服装设计》课程个性化教学实践初探 徐亚平,崔荣荣,

93.阅读与整合——大学英语写作能力的起跳点 徐淑兰,

94.关于经济法精品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 魏静,王健,

95.高职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 严亚芳,

96.意象训练对英语阅读学习之影响研究 许婷,李承梅,杨玉琼,

97.关于高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实施双语教学的思考 张燕,

98.浅谈英语游戏在高职英语课堂教学的应用 朱益妍,

99.散射型虚构运动之方向路径——中英文表达的差异 付红杏,

100.汉语谚语和日语谚语的比较研究 王和平,

101.农学类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提升的对策研究与实践 石英尧,胡霞,

102.《高等应用数学》用多媒体课件上课的探索 张建国,李杰,

103.基于工程学范式发酵工程实验教学模式探索 高永生,朱丽云,李红亮,俞晓平,贾振

宝,

104.浅谈工程力学课程教学中受力分析问题 吉顺莉,

105.开展农业院校植物生理学课外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刘新,车永梅,赵方贵,

侯丽霞,刘洪庆,

106.“知识螺旋”在《资产评估》教学中的基本运用 张诚,

107.让形势与政策课“活色生香” 兰清,

108.浅谈管理学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团队精神培养 许丽娜,

109.公共选修课课堂教学实效性探析 陈文,

110.独立学院大学英语四级成绩多角度分析研究 李红,

111.新形势下高职院校要大力发展创业教育 王青春,

112.校企联合培养大学生模式探索与实施研究——兼论车辆工程专业发展女口何应对卓越

工程师教育培养工程的需要 赵立杰,杨玉海,

113.高职院校财务管理系统信息安全问题及其探讨 叶燕文,

114.实木指接胶粘剂的研究 宋雪华,陈修成,迟维霞,赵倔雨,李凌洁,

115.对高职教育实践教学课程标准建设的探讨 刘永前,

116.高职院校专职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探究 黄忠,

117.搭建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快车道——浅谈《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实验教学心得 王哲,

袁虎,王夕欣,

118.零售企业不同促销方式的财税处理 季丽娟,

119.加强医学类高职院校学生德育教育探讨 胡方明,

120.核磁机房空调设计、施工中的问题分析 李银凯,

121.灰色系统模型对麻疹疫情的预测 张丽娟,

122.

123.

124.

125.“3+1”毕业设计课题研究 杨波, 备课技能——中职教师备课之我见 姜英男, 论政法类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 张静, 情感因素之于篮球教学的重要性及其实施途径 王涵,

126.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方向研究 何剑康,刘强,

127.普通高校足球教学中运动损伤产生及预防 曾攀,

128.云南财经大学实施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可行性探究 杨万程,

129.浅析乒乓球教学中多球训练的应用 张艳,

130.探讨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王当峰,

131.关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张建,

132.排球运动员心理影响因素及心理训练初探 殷晓伟,韩斌,

133.探究但昭义教授钢琴教学成功之道 周应芳,

134.论长笛教学中声音与气息的训练方法 王红晖,

135.关于公共艺术课程群建设的几点思考——以“大美术”课程为例 周亚辉, 136.对高校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李霞,

137.文艺团体要走市场创新之路 李贤淑,

138.高校舞蹈专业学生音乐素质及审美能力函待提高 薛迎春,沈健,

139.高职高专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的研究与实践 李家兵,张兴元, 140.数字媒体专业学习中基于Kinect的互动应用开发实践 刘曼曼,徐策,宋瑾钰, 141.基于人性化视角谈高校体育的教学改革 白明跃,

142.

143.

144.

145.从双边投资保护协定看我国征收补偿标准 白雪, 研究生校园文化建设的现存问题及对策论析 关瑞霞,张君博,陈刚, 数学教育对人文素质培养的研究 郭金鑫, 社会资本三维度在大学生就业中的表现研究 倪伟,

146.数学素质教育的实施途径研究 林裕涵,

147.探析高职语文教学过程中文学欣赏的作用和具体实施 刘琳娜,

148.加强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 吕芳,

149.构建服务型政府的核心是转变政府职能 牟进洲,

150.我国电力机车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许瑞利,

151.《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文学形象研究分析 赵英雄,

152.黑龙江省大学生消费现状及生态消费观的引导 陈莉,

153.项群训练在竞技健美操运动员体能训练中的应用 陈科宁,

154.大学生从众心理的外在表现及其原因探析 黄晶晶,

155.“90”后大学生思政教育特点及建议 李鹏鹏,

156.公路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分析与研究 宋永娟,张万臣,

157.浅谈工民建专业基础的教学方法 吴斌,

158.高职院校科研管理模式改革研究 姜伟,

159.中国海洋大学简介 ,

160.中国艺术教育促进会关于举办第十八届全国中小学生绘画书法作品比赛的通知

第四篇:中国教育史

A判断题(分析正误

4个20分)

1、 教育的起源

一、中国教育的起源

P1-3 原始人群时期:约200万年前—5万年前

氏族公社时期:约5万年前—BC21世纪

北京人:四五十万年前(1927)

蓝田人:五六十万年前(1963-1965) 元谋人:一百七十万年前(1965)

巫山人:两百万年前(1985)

自有人生,便有教育。

——杨贤江

问题——

教育的起源是什么?(神话、生物、心理、劳动、需要、交往)

2、 西周教育的主要特征(学在官府) 西周教育特点

P16

学在官府(惟官有书,惟官有器,惟官有学)

官师合一:师 ——

国学:大司乐、乐师、师氏等

乡学:大司徒、父师、少师等

政教合一:政治与教育组成封闭系统

“士——官”系统逐步强化

施教机构和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合一

教学内容和官方意识形态密不可分

3、 西周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六艺) 西周的教育制度

一、家庭教育:

子能食食,教以右手;能言,男唯直女俞婉,男鞶革,女鞶丝。六年,教之数与方名。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八年,出入门户,及即席饮食,必后长者,始教之让。九年,教之数日。

——《礼记·内则》

二、国学(小学、大学) 小学教育:

入学年龄:8(王侯太子)、10或13(公卿太子、大夫元士之嫡子)、15(众子、部分平民子弟)

学习年限:7年

学习内容:德行教育、社会生活知识技能

大学教育:

入学年龄:15(王大子)、20(贵族子弟和平民优秀子弟)

学习年限:9年

教育机构:辟雍(东序、瞽宗、成均、上庠)

泮宫

教育内容: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三、乡学

教育机构:乡校、州序、党庠、家塾

教育内容:六德、六行、六艺

4、 春秋时期官学衰败的原因

(一)官学衰废——世袭制度造成贵族不重教育

王权衰落导致学校荒废

战争**打破旧的文化垄断:天子失官,学在四夷

5、 孔子的人性论思想——教育对个人的作用

中国教育史

(一)教育作用

对社会的作用:“庶”“富”“教”

对个人的作用:性相近,习相远

生而知之者

学而知之者

————

困而学之者

困而不学者

6、 墨子对教育目的的认识

(一)教育目标:兼士、贤士

厚乎德行——道德品行 、、 辩乎言谈——思维论辩 、、博乎道术——知识技能

7、 孔子“爱人”与墨子“兼爱”的区别

墨家的兼爱,是所谓无差别的、普遍的爱,对于社会成员一视同仁,彼此友爱;

儒家的仁爱,强调等级内的亲爱,一个社会被划分为不同的社会等级,不同等级享有不同的权利;这是礼,其目标在“等级和谐”;

墨家建立的“兼爱”社会,老大是身兼权力、信仰于一身的教主“巨子”,是极权政治; 儒家要求的就是日常社会,帝王可以掌握权力,但不可独占信仰系统,其终极要求还是以儒家道德、知识与信仰系统约束权力,是一种“温和专制”、“有限独裁”。

8、 稷下学宫的性质和特点

二、稷下学宫(战国)

性质:

一、官家举办、私家主持(官私联营)

经费:齐国政府

教师:学衔

师生流向:来去自由

教学方式:注重论辩驳难

二、集讲学、育才、著述、咨议于一体的高等学府

特点:学术自由、待遇优厚

不治而议论:士人并不担任具体的官职,一般不承担行政事务,以备统治者咨

询,日常则从事自己的学术研究和讲学活动。

学无常师:教学中,学生们可以自由听讲,实行游学自由的方针。

自由辩论:学术自由、兼容并包。

9、 孟子对教育作用的认识

(二)教育作用:内发论

非由外烁我也,我固有之也。

扩充善性: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10、对秦代吏师制度的评价

P104 a目的是达到思想的高度统一,使法家思想深入人心,同时也是为培养一大批知法、执法的封建官吏,实现以法治国

b它的实行使教育上出现一种法律之外无学、官吏之外无师的局面。体现了夏商周以来的官师合一思想

c私学的发展,专职教师的出现是教育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而秦人为地将官师结合起来,取消了专职教师,无疑是教育发展史上的一次大倒退。

10、 魏晋的“五经课时法”

一、魏晋的教育制度——五经课试法:

曹魏太学的考试方法,源于东汉太学的儒经课试法。每两年考试一门儒经,合格者获取续考资格,不合格者隔年再试或勒令退学。强化经学教育,将学校教育与文官考任合一。

门人——弟子——文学掌故——太子舍人—— 郎中——随才叙用

中国教育史

11、 唐代的“六学二馆”

唐在隋的基础上,中央设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六学,统归国子监统领。

二馆:弘文馆(门下省) 崇文馆(东宫)——与六学并立

12、 宋代的“庆历兴学”——范仲淹 a诏令州、县兴学

b创建太学,推行“苏湖教法”

c变革科考。先策论,后诗赋

13、 京师同文馆——新式学堂

京师同文馆:中国近代第一所新式学校

京师同文馆创建于1862年。最初是一所外国语专门学校,隶属于清政府新建立的外交机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目的是培养清政府所需要的外事专业人才。京师同文馆以英文班开办最早,其份量也最重。法文、俄文班于次年开设,后来又开设了德文(1871)和日文(1895)班。

京师同文馆1867年以后陆续增设近代学科,包括算学、天文、地理、矿学、各国史略、万国公法等,于是成为名副其实的近代学校,但仍以外语为主,强调“洋文洋语已通,方许兼习别艺”。

同文馆的学生最初限于八旗子弟, 后来也招收其他学生。学制8年,对年龄大免学外语的学生学制为5年。1902年,京师同文馆并入京师大学堂,成为大学堂的译学馆。

上海广方言馆、广州同文馆

14、 严复的“三育并重”

严复是中国最早论述三育并重的教育家。他说:“讲教育者,其事常分三宗:曰体育,曰智育,曰德育,三者并重。”

教育目标近代化模式:

鼓民力、开民智、兴民德

B简答题(8道

5分一个)

1、 荀子对教育作用的认识

(一)教育作用:化性成伪 性者,本始材朴也。

若夫目好色,耳好听,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感而自然,不待事而后生之者也。

性:自然属性(素材) 伪:社会属性(结果)

环境(渐)、个人努力(积)

2、 “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作用及影响

一是确立了教育为治国之本的地位。儒家的社会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以德治和礼教为本,所以,尊儒必定推崇教育,于是重教兴学成为汉以后历代的一项基本国策。

二是儒家经学成为教育的主体内容。精通儒经的就可以通过选士而作官,取得荣华富贵,从而大大激励起士人的学习积极性,是古代教育昌盛的主要动力。从而使儒学绝对控制了教育事业。

3、 董仲书“性三品”说——教育作用:化民成性

上品之性——圣人之性(至善之性)——不教而成

中品之性——中民之性(有善有恶)——教而善,不教而恶

下品之性——斗筲之性(至恶之性)——教而难善

中国教育史

4、 魏晋南北朝学校教育的新举措

(一)立国子学与太学并列

为保证门阀世族受教育的特权,晋武帝咸宁二年(276年)在太学之外另立国子学,四年(278年)设置国子祭酒、博士各1人,助教15人,以教生徒。惠帝时规定五品官以上子弟入国子学,六品以下子弟入太学。此后,各朝中央官学都是国子学与太学并立,以体现“贵族士庶皆需教”的原则。西晋国子学是我国古代于太学之外专为世族子弟设学之始,这是门阀世族享有特权在教育上的反映。

(二) 专门学校的设置

三国魏明帝置律博士,教授刑律,招收律学弟子。这是我国古代法律分科设学之始。晋武帝设书博士及弟子员,教习书法。宋文帝元嘉二十年(443年)开设医学,这是我国医学专科教育之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医学专科学校。

南朝宋文帝下令在京师开设儒学、史学、文学、玄学“四学”。宋明帝时设立总明观,是我国最早的分专业的综合学校。

(三)郡国学校制度的建立

北魏时期由于政局相对比较稳定,北魏统治者又重视经学,不仅设立了国子学和太学,献文帝天安元年(466年)还普遍设置了州郡学,并建立了郡国学校教育制度,据《北史·高允传》记载,当时规定大郡立博士2人,助教4人,学生100人;次郡立博士2人,助教2人,学生80人;中郡立博士1人,助教2人,学生60人;下郡立博士1人,助教1人,学生40人。按郡的大小规定了博士、助教和学生的人数编制,实际上确定了学校的规格。所以史籍多认为中国郡国学校制度的建立自北魏开始,如唐代杜佑《通典》就说:“郡县学始于此矣”。

5、 颜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

颜之推(531-约595年),字介,梁朝建业(今江苏南京)人。他鉴于当时许多士大夫被诛的惨痛教训,结合自己立身、处世、治家的经验,写成《颜氏家训》一书,以训诫他的子孙。《颜氏家训》是一部比较系统的家庭教育著作。

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

(一)儿童教育—— 重视早教:

提倡胎教。“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乐滋味,以礼节之。”

早教优于迟教。“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教妇初来,教子婴孩。”

严慈结合。“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惧而生孝矣。”“使为则为,使止则止。”

语言教育

(二)士大夫教育:重视“应世经务”

学习的目的在于“行道以利世”,因此要掌握“应世经务”的真实本领。因此,除必读儒家的《五经》之外,还应“涉百家之书”,而且要广泛接触社会生活,学习各种杂艺:琴、棋、书、画、数、医、射、卜等。还要熟悉农业生产知识。

强调要掌握一技之长,以为立身之本,所谓“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他批评当时许多世族子弟不学无术,饱食终日,庸庸碌碌,知识浅薄,夸夸其谈,不务实学,脱离实际,“难可以应世经务”。

(三)学习态度与方法

惜时勤勉。“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

虚心求实

重视眼学。“谈说制文,援引古昔,必须眼学,勿信耳受。”

6、 隋唐学校教育发展的特点

中国教育史

隋唐时期学校教育发展的特点

一、学校体系的形成: 中央官学、地方官学、私学

二、教育行政体制分级管理的确立: 中央儒学、地方儒学、专科学校

三、学校内部教学管理制度及法规

四、专业教育的重视

五、学校教育与行政机构及事务部门的结合

7、 韩愈的教育思想

韩愈(768─824年)字退之,河南南阳(今河南孟县)人,祖籍昌黎(今辽宁锦州市东),人称昌黎先生,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曾任四门博士、国子博士、国子祭酒。

文以载道 “性三品”

(一)教师论 教师的作用:古之学者必有师;尊师重道

教师的标准:道

教师的任务:传道、授业、解惑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二)学习论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论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

8、 宋代书院发展的原因

第一,北宋科举取士规模日益扩大,而宋初官学却长期处于低迷不振的状态。

第二,朝廷崇尚儒术,鼓励民间办学。

第三,佛教禅林制度的影响。

第四,印刷术的应用,使书籍的制作与手写本相比,变得极为便利。

9、 明清(鸦片战争前)的文教政策

尊孔崇儒,推崇理学

明代多次表彰程朱后裔及其门人。

清代顺治加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 ,并举行隆重的祭孔典礼。康熙御书“万世师表”匾额,悬挂于各地孔庙大成殿,并亲自到曲阜祭孔。

广设学校,培育人才

重视科举,选拔人才

禁锢思想,文化专制

施行文字狱,建立厂卫制度////严控师生言行,划定言论畛域

10、 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

对当时束缚儿童、摧残儿童的教育进行了尖锐的抨击。强调一定要注意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保护儿童的学习积极性。注意顺应儿童的性情,激发儿童的兴趣,以诱导、启发,来代替“督”、“责”等传统手段。

“随人分限所及”:循序渐进与因材施教

“歌诗”、“习礼”、“读书”:教学活动的多样化

“每日功夫,先考德,次诵书背书,次习礼或作课仿,次复诵书讲书,次歌诗。”

歌诗:精神陶冶,调节、宣泄情感

习礼:训练礼仪,锻炼身体,强健体魄

读书:增长知识,开发智慧,表达志向

11、 颜元的“习行”教学法

中国教育史

(三)“习行”教学法

颜元在教学方法上注重“习行”,与传统的“主静”与“闭门读书”的教育方法相对立。

他强调感性经验,强调“躬行而实践之” 是获取真知的必要途径。颜元的认识论已经包含了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等内容。

“心中醒,口中说,纸上作,不从身上习过,皆无用也。”

“学问以用而见之得失,口笔之得者不足恃。”

颜元强调在教学中,必须注重“习行”,即亲自去观察,亲身去实践,以获得真知。颜元又从“经世致用”的观点出发,阐述其注重“习行”的教学方法的主张。

他认为,人们获得知识的目的完全在于“实行”、“实用”,在于帮助人们“办天下事”。“习行”不仅是获取真知、培养“经世致用”人才的主要途径和教学方法,而且也是教育的目的。

注重“习行”与重“实学”相表里,构成颜元教育思想不同于传统教育的一大特色,是实学教育思想发展到高峰的产物。

12、 对洋务学堂的评价

进步性:

为传统教育打开了吸收新学气息的窗口。

培养目标由封建士大夫改为造就懂外语、会科技的洋务人才。

改变了以前清一色的“中学”课程,增设了西学内容。

促使科举制度的废除与新学制的产生。

局限性:

第一,它在国家教育体制中尚无一席地位。这些新式学校都是申报朝廷批准后兴办的,不是私学。但又都是以个案处理,零星举办,也不隶属于当时的教育管理系统,它的经费多靠自筹,学生毕业后没有官方提供的出路保障,所以严格说也不是官学,只能算做是封建传统教育之外的点缀和补充而已。

第二,其范围局限在外语和军事两个方面,其他学科多为这两个方面的延伸。如机械专业主要是为军工服务,电报、医务专业也首先着眼于军用。体现的是狭窄的实用性,实际上是“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原则的具体运用而已。

第三,从教学到管理,大权多被外国人所把持。如美国传教士丁韪良自1869-1894年,任京师同文馆总教习达25年之久。福建船政学堂由法国军官日意格(P.M.Giquel)、德克碑(A.N.D‘aiguebelle)任正、副总监。一开始就带有半殖民地的强烈色彩。

第四,仍保留着封建教育的明显因素。首先必须是具有一定的旧学基础的人才能入学,学校均有中国教习负责传统儒家经学的教学和考核,仍有祭孔典礼,讲究礼制,月课季考,学规繁苛,厉行惩戒等等,都是旧官学的传统。

13、 “中体西用”思想的历史评价

思考: 如何评价“中体西用”思想及其在中国教育现代化中所起的作用?

“中体西用”思想是传统封建主义思想与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结合物。一方面,它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工商及文教制度,有其一定的进步性,推动了早期的现代化运动;另一方面,它又致力于维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和封建意识形态,有明显的落后、保守性,阻碍了现代化运动的进一步深人。在研究“中体西用”思想时,有一点要特别强调,那就是在当时的条件下,中体西用作为惟一能容纳西学的原则,成为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思想媒介,成为中国更广泛、更深人学习西方向前迈进的思想阶梯,在这个意义上,它推动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14、 清末近代教育行政体制的建立

中国教育史

(三)近代教育行政体制的建立

1905年底,清政府效仿日本文部之成规,正式建立学部,作为中央教育行政机构。设总务、专门、普通、实业、会计五司,司下设科,五司共计设十二科,另设司务厅负责内勤。学部的正式官员编制为40人。学部的直属单位还有编译图书局、京师督学局、学制调查局、教育研究所、高等教育会议所。原国子监归并学部。

1906年 4月,清政府根据学部奏请,决定各省裁撤学政,改设提学使司,统辖全省学务,下设总务、专门、普通、实业、图书、会计六课。同时,在府、厅、州、县设立劝学所,作为各级地方教育行政机关。各县设视学一人并兼任学务总董,每县下分为若干学区,每学区设劝学员一人。各村推举学董,负责就地筹集款项,按学部规定的程式办学。至此,从中央到基层的教育行政体制遂告建立。

15、 京师大学堂的建立及发展过程

1898年设立于北京,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西兼用,观其会通”为宗旨。不仅是国家最高学府,也是全国最高新式教育行政机构,统辖各省新式学堂。 1902年,合并京师同文馆,添设速成科(仕学馆、师范馆)、预备科,1903年添设进士馆、译学馆、实学馆。至1910年发展为经、法、文、格致、农、工、商七科的综合性大学。

16、 民国初的教育宗旨

1912年7月,在蔡元培的主持下,教育部召开了临时教育会议。会议讨论通过了新的教育宗旨,于9月2日由教育部颁布实行,史称民国元年教育宗旨或教育方针。其内容为:“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

17、 民国前期的封建教育的回溯

恢复尊孔读经

1914年1月,通过“祀孔案”,令全国一律恢复祀孔典礼。中小学恢复读经科,大学设立经学院。

提出复活封建主义的教育宗旨

1913年,袁世凯政府出台《天坛宪法》草案,规定“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之本”。1915年初,又相继公布《特定教育纲领》和《颁定教育要旨》。在《颁定教育要旨》中,提出了“爱国,尚武,崇实,法孔孟,重自治,戒贪争,戒躁进”的7项教育宗旨。

实行双轨制国民教育

改初等小学校为二种:一名为国民学校,以符合义务教育之义;一名为预备学校,专为升学之预备。

18、 壬戌学制的指导原则(1922年的新学制)

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 发扬平民教育精神

谋个性之发展 注意国民经济力

注意生活教育 使教育易于普及

多留各地伸缩余地

19、 蔡元培的“教育独立思想”

1922年,在《新教育》发表《教育独立议》。

教育经费独立 教育行政独立

教育学术和内容独立 教育脱离宗教而独立 20、 蔡元培改革北大的措施

a抱定宗旨,改变校风 改变学生观念

1917年1月9日,在就职演说中向学生明确提出提出三点要求:一为抱定 7

中国教育史

宗旨,即在大学学习,是应该以研究高深学问为主,不应该做为升官发财之梦实现的阶梯。二是砥砺德行,即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三是敬爱师友,即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其就职演说却是一篇宣言书,也是一篇宣战书,向封建主义思想与文化的宣战书!鼓舞了当时的北大人,提出了一个崭新的观念。

整顿教师队伍/// 发展研究所,广积图书 //// 砥砺德行,培养正当兴趣

b贯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

“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

“我对于各家学说,依各国大学通例,循思想自由原则,兼容并包。无论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达自然淘汰之运命,即使彼此相反,也

听他们自由发展”。

新:陈独秀、马寅初、李大钊、鲁迅、胡适、钱玄同、刘半农

旧:黄侃、刘师培、黄节、辜鸿铭、陈汉章

c教授治校,民主管理

组织评议会。5名教授选出一名评议员,然后与校长共同组成评议会,为学校的最高权力机构。

由各系科的教授选出自己系科的主任,任期两年,管理本系科的具体事务。

由各主任组成学校教务处,选出教务处长,负责处理学校教学事务。

这些管理制度使得学校日常事务正常化,也成为北大人事制度改革的一个典范。

d学科与教学体制改革

扩充文理,改变“重术轻学”思想

基础学科:文、理 应用学科:法、商、工

停办工科;商科改商业学并入法科;加强文理科;——文、理、法三科大学

沟通文理,废科设系:1919年废科设14系

改年级制为选科制 开女禁;允许旁听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打破长期以来封建文化专制主义的束缚与垄断,发展资产阶级新文化,达到开风气的作用。另外,在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原则的保护下,使马克思主义在北大的传播得到了开放的空间,有利的条件。

新文化的发祥地和五四运动的摇篮。

C论述题(2道

20分一个)

1、 孔子的教育思想

字仲尼(BC551-479),鲁国陬邑人(山东曲阜)

30岁办私学

40岁创立儒家学派

50-54岁任中都宰、司空、大司寇 55岁开始周游列国

68岁整理《六经》 仁、礼

(一)教育作用

对社会的作用:“庶”“富”“教”

对个人的作用:性相近,习相远

生而知之者

学而知之者

困而学之者

困而不学者

(二)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类:族类、类别、定规

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三)培养目标:君子(德才兼备)

修己: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安人:

学而优则仕

中国教育史

(四)教学内容

内涵——四教(文、行、忠、信)

课程——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教材——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 中国教育史上最早的成套教材

特点:偏重人事;偏重文事;轻视科技与生产劳动

(五)教学方法

学、思、行结合

学(闻、见、问)——思(三思、慎思)—— 习(温故知新)——行(笃行、行必果)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启发诱导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愤:急于解决而未能的心理状态

悱:口欲言而未能之貌

由博返约、循序渐进、扣其两端

因材施教

了解学生:听其言,观其行

分别激励: 樊迟(爱人)、仲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颜回(克己复礼为仁)

补偏救弊:

发挥学生特长

德行(颜回、冉伯牛、闵子骞、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好学乐学、实事求是

好学乐学——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不耻下问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臆测、必然、固执、自我中心)

(六)道德修养

立志、克己、力行、中庸、内省、改过(中庸:过犹不及)

君子和而不同

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七)教师论

学而不厌、温故知新、诲人不倦、以身作则、爱护学生、教学相长

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当仁,不让于师。

2、 战国后期教育论著《大学》的基本内容和特点

《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是儒家思孟学派论述大学教育的一篇论文。共10章,1546字。“大学”原意为王公贵族子弟的学校,也即培养统治者的学校,故《大学》实际上讲的是统治者治理天下的最根本的学问,实际上也是论述儒家人生哲学的论文。

基本内容:

a“三纲领”(大学教育目的、为学做人目标的纲领性表达。也是统治者治理天下的三条基本原则。)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明明德:发扬光辉美好的德行

亲民(新民):教化人民,使之具有新的道德风尚; 止于至善:达到“至善”的境界。

中国教育史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由低到高、简单到复杂、自身到他人以至社会的过程。

b“八条目”:

格物、致知、 诚意、正心、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总结:

1、体现了强烈的人文色彩和伦理特征,把儒家的道德和政治理想作为个人修养和积极奋斗的目标,体现了儒家入世的、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2、反映了儒家政治和道德理想的阶级性 。物、知等指的是封建的政治和伦理思想。目的是协调封建社会的阶级关系,从而巩固封建统治。

3、 对科举制的评价(隋唐) 隋唐时期科举取士的评价

科举制是选士制度发展到高级程度的表现,它纠正了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机会不均、主观随意性大、易营私舞弊以及选士大权旁落等弊病。科举面向全体士人公开招考,给每个人提供公平的竞争机会。科举通过严格的考试,以统一的标准选拔人才。尽管考试的内容、方法等也有一些弊端,但是它毕竟有力地保证了选拔的质量。科举制的实行,对中国封建政治、文化教育的作用和影响十分重大。

政治: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封建国家统治

第一,选士任官大权由朝廷掌握,加强了中央集权制;第二,科举制向中小地主乃至平民士人开放了入仕的门径,有效地笼络了广大知识分子,加强了统治基础; 第三,使官员队伍可以有效地补充新生力量,为国家的运转增添了生机活力; 第四,规范了广大士人学习和修养的内容,促进了思想的统一。

教育:双重影响

一方面,科举有力地促进了教育的发展。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士人的学习积极性和社会兴学设教的热情。另一方面,又使得教育成为科举的附庸。不利于人才的健康成长

4、 宋代书院的特点及意义

(三)宋代书院的特点

第一、书院的教育经费来源多样化。书院的经费,得到官府的资助,也依靠民间自己筹集,主要靠学田供给。

第二,书院实行山长负责制,管理体制日趋完备。书院教职人员人数的扩大和分工管理制度的形成,标志着书院教育管理水平的提高,也是书院教学管理形式更加规范化、制度化的一个方面。

第三、书院实行开放式的教学和研究。求学者不受地域、学派的限制均可前来听讲、求教。教学人员也不限于书院自身,而是广泛邀请学界名流前来讲学。

讲会是书院的重大教学研究活动,讲会不仅有本院教师讲学,也聘请社会名流或其他书院的学者到本院参讲。各地书院甚至建立了互通声讯的联络制度,事先商定日期,明确讲会主题,届时各地学者不远千里赴会,并有隆重的仪式,大大提高了书院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影响力。

第四、书院的教学注重启发引导,提倡切磋讨论,讲究身心涵养。书院教学除参加学术活动和教师必要的讲授外,主要是学生自学,所以书院都重视对学生的读书指导。

注意:书院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组织形式,既不同于正规的官学,也不同于纯粹的私学。

同官学相比,书院的教学组织形式更加灵活多样,而少有衙门气。

课程设置也有较大的自主性,而较少受科举支配。

书院向一切求学者开放,并不限定入学条件。

书院的管理侧重于启发学生的上进心和自觉性,少有禁戒惩治的规章。

中国教育史

同一般私学相比,书院规模大,有教学组织机构,通常都拥有自己的学田、院产、藏书、供祀、教学设施,条件比一般私学优越正规。

意义:

书院的产生,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书院扩大了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类型,起到了弥补官学不足的作用。(组织形式、课程设置、入学资格、管理制度)

书院提倡自由讲学,注重讨论式,学术风气浓厚,开辟了新的学风,成为推动教育和学术发展的重要动力。

书院在办学和管理领域也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经验措施,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

5、 1922年新学制特点及意义 初等教育:

幼稚园—初等小学校(4年)—高等小学校(2年)

中等教育:初级中学(3年)、高级中学(3年)

师范学校

职业学校

高等教育:大学校(4—6年)、大学院

师范大学

专门学校

特点: 第一,根据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划分教育阶段。

第二,缩短了小学年限,有利于初等教育的普及。将幼稚园正式列入学制中的一级教育,标志着幼儿教育的地位得以确立。

第三,延长了中学年限,同时将中学分为两段,有利于提高中等教育的水平。实行选科制和学分制,适应不同发展水平学生的需要。

第四,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职业教育系统。除独立的职业学校和专门学校,高小、初中、高中、大学分别附设职业科和专修科,在各个层次上兼顾学生升学和就业两种准备,使学生有较大发展余地,适应不同发展水平学生之需。

第五,改革师范教育制度。中等师范学校修业年限延长为6年,后两至三年可招收初中毕业生,实行分组选修制。高中设师范科,高等师范升格为大学。

第六,缩短高等教育年限。取消大学预科,有利于大学集中力量进行专业教育和科学研究。

意义: 1922年学制的颁布,结束了辛亥革命以后教育新旧交叉的混乱状态,反映了新文化运动期间教育改革的综合成果

6、 壬寅—癸卯学制的基本特点及评价 初等教育:蒙养院(4年)

初等小学堂(5年)、高等小学堂(4年)

初等农工商实业学堂(3年) 中等教育:中学堂(5年)

初级师范学堂(5年)

中等农工商实业学堂(3年)

高等教育:高等学堂(3年)、大学堂(3—4年)、通儒院

优级师范学堂(3年)

(5年)

高等农工商实业学堂(3年)

基本特点:半资本主义半封建性

第一,从学制看,延续时间过长,总计30年之久,即使不算两端的蒙养院和通儒院,

中国教育史

也有20年以上,这样长的学制一般人很难修完,体现的是逐级淘汰的封建选拔制。学制中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份量重,各有三级;而中等教育份量轻,只有一级,属于过渡性质而已,可见尚未摆脱封建传统的小学——大学的框架构建。

第二,从课程设置看,传统的中国经学教育内容仍占很大比重。读经讲经课,初等小学堂占总课时的40%;高等小学堂占总课时的三分之一,加上与之密切相关的修身课,仍占40%。小学不设外语,也是要保证学生打下坚实的传统中学根基;中学堂的读经讲经和修身课也占总课时的三分之一;高等学堂政科(即文科),经学、伦理仍为必修课,艺科(即理科)也设有伦理课。

第三,从学校设置看,按地方行政级别规定办学级别,如初小由乡镇设立,高小由州县(及大镇)设立,中学由府(大州)设立,高等学校在省城设立,最高学府设在京城,同时鼓励私人办学(限于小学),也是套用了传统的办学体制。

第四,从学校管理看,保留旧学校每月朔日(初一)的祭孔、宣读《圣谕广训》的典礼,及月课、岁考、以学业成绩奖惩学生的各项制度。毕业考试由地方官会同学堂监督(校长)和教员主持,各类毕业生分别赋予相应的科举出身。

第五,仍没有女子教育的位置。章程以中国男女之辨甚谨为理由,规定“女子只可于家庭教之”。

1907年,清政府正式批准设立女子小学堂和女子师范学堂。女子初小和高小的学制均比男子初小和高小少一年,课程也少一些,可见其地位仍低于男校,而且女校的防范制度措施极其严格,以保持“男女大防”的封建礼教。尽管如此,女校的设立,毕竟开创了中国女子教育发展的历程。

评价:

尽管癸卯学制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但从性质上说,它毕竟属于近代新学制的范畴:它具有完整的、上下衔接的学校体系,学习近平代自然、社会和人文学科,规定统一的学习年限,实施班级授课制,编制了专门的教科书。这些都与封建传统教育有本质区别。癸卯学制的颁布结束了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传统教育体制,在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7、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a生活即教育:教育本质论

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

生活即教育,主要是针对传统教育而提出的,表现出了强烈的批判精神。“传统教育,是吃人的教育;生活的教育,是打倒吃人的教育”。

“生活即教育”包括以下含义:

(l)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生活与教育的关系是生活决定教育,以生活为中心,有生活就有教育。因此这种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与生俱来,与生同在。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算毕业。

(2)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人过什么生活,便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从这个观点出发,陶行知在1929年,具体指出,晓庄学校学生主要过六种生活,就要受六方面的教育,即:健康的教育、劳动的教育、科学的教育、艺术的教育、改造社会的教育、有计划的教育。

(3)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是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

b社会即学校:教育组织形式论

社会含有学校的意味

学校含有社会的意味

c教学做合一:教学方法论

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教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

中国教育史

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教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学生。

一、在劳力上劳心,手脑双挥

二、行是知之始,接知如接枝

三、有教先学,有学有教;以教人者教己,即知即传

四、对注入式教学法的否定

连环教学法、艺友制、传递先生制、小先生制

评价:

生活教育理论受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但不是社威教育思想的简单翻版。生活教育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完成的过程,也是陶行知逐步改造和摆脱杜威教育思想束缚的过程。

生活教育强调教育必须通过生活来实现,来施行;它要求“手脑双挥”,身心全顾,主张在“劳力上劳心”;不仅要拓展教育施行的空间,而且把时间延伸为全部人生。

六大特质:生活的、行动的、大众的、前进的、世界的、有历史联系的。

从生活教育理论的性质看,体现了新民主主义教育的特色。

生活教育理论是科学的,具有尊重实际与生活打成一片,强调客观真理的鲜明特点。

生活教育理论是大众的,要为中华民族广大劳苦大众服务。

8、 革命根据地教育基本经验P508

一、 教育为政治服务

首先,在安排各类教育的发展时,正确处理了特定环境下的轻重缓急,保证了最迫切需要的满足

其次,在教育内容的确定上,始终服从了战争的需要

再次,在教育教学的组织安排上,也充分考虑到战争条件和政治需要。

二、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第一, 教育内容紧密联系当时当地的生产和生活实际,进行劳动习惯和观点、劳动知识和技能的教育 第二, 教育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时间安排注意适应生产需要 第三, 要求学生参加实际的生产劳动

三、 依靠群众办学

第五篇:中国梦 教育梦

乘着“中国梦”的东风

扬起“教育梦”的风帆

------- 仁和区小学教育调研报告

仁和区东风小学

薛高华

一、小学教育现状

二、目前出现的问题

1、城区和农村教育发展不均衡

2、教学和德育发展不均衡

3、师资力量发展不均衡

4、教师专业发展不均衡

5、家校互动教育发展不均衡

6、学校特色发展不均衡

7、学校管理团队水平

8、

三、发展的措施和应对策略

决定指出了全市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措施:一是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地位不动摇,确保教育投入“三个增长”,并随着财力增长进一步提高财政性教育支出比例。二是改革人才培养机制,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法治的教育。加强学校艺术教育。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深化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能力,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三是均衡配置城乡教育资源,构建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探索建立房地产开发配套建设中小学校、幼儿园制度,通过新建公办幼儿园、政府购买服务、给予补贴等方式,扩大公益性学前教育资源。统筹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信息化建设,探索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学区化管理,集团化办学的体制。四是积极稳妥地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启动教师“县管校用”改革,推进县域内公办学校校长、教师轮岗交流,持续开展“百村支教”、城乡学校对口帮扶等活动,进一步加强教师培训工作,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五是深化中考制度改革,完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推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探索高中阶段学校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六是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建立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扶持和发展民办教育,以市场为导向,完善政府购买服务、基金奖励、捐资激励等制度。七是发展壮大职业教育,试行中等职业学校自主招生和注册入学,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深化产教融

合、校企合作、集团化办学。八是健全教育资助体系,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前教育儿童和高中阶段学生资助政策。构建“政府宏观管教育、学校自主办教育、社会监督评教育”的教育发展新格局,推进“管、办、评”分离改革。九是强化教育督导,完善督政、督学和监测评估制度,实施市、县级督学责任区和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制度。

一、 加快发展农村教育 仁和区属于城郊地区,教育发展十分不均衡,相当部分基础教育资源分布在在偏远的山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在农村,其着力点和着眼点就是发展农村教育工作,可以从几方面来开展:

1、加大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继续争取教育经费的投入,加强办学条件的完善如:多媒体教育教学设备;教师办公条件;教学环境建设;教育资源共享等。

2、加强对农村师资力量的培养。首先在配备师资时,优先满足农村学校的需求。其次,在评优选先、职称评聘、干部选拔任用等方面优先考虑长期在偏远和民族地区的教师。再次,加大对农村教师的研修力度和强度,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争取在农村学校培养一批名校长、名教师。

3、促进农村学校和城区优质学校的协同发展。建立薄弱学校和优质资源学校携同发展的共同体,全方位合作,共同进步,均衡发展。涉及教育管理、党群团建设、教学科研、教师交流、德育活动、后勤建设等各方面,达到齐头并进,力争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鲜明特色。让农村孩子在自己的家门口就可以享受与城市学校一样的优质教育资源。

4、加大改革力度,完善教育均衡发展。打破以前单一化模式,创建更加开放的教育管理体系,建立教育均衡发展制度,采取师资力量全区域化,每位教师不再固定于某所学校,区教育局可以根据工作情况,按需调配师资,合理运用教育资源,加强城乡统筹,促进全区教育水平和谐、均衡发展。

二、提升城区基础教育的品牌竞争力。

城区基础教育(包括学前教育)是我区的教育优质资源,继续加强城区基础教育资源的核心竞争力,不但可以更好的树立仁和区教育形象,同时将城区优质资源做大做强后,建立教育品牌,采取教育集团化发展模式,这时的优质资源就像一个动力十足的源泉,向农村或薄弱学校输送更优秀的教育人才,携同全区教育均衡、和谐发展。同时可以留住更多更好的教育资源,为建设小康社会夯实人才基础,为高一级学校输送更多优质人才资源。提升城区基础教育的品牌竞争力,不仅是为仁和区教育输送人才,同时可以提升仁和区的城市形象,推动我区社会经济事业的和谐发展。

农村小学教育论文试谈农村小学教育现实困境和对策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中国是农村人口占大多数的国家,农村的教育问题受到了国家的广泛关注,而农村小学教育则是重中之重,在建设和谐社会中具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小学教育所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农村小学教育存在的许多问题也一步一步凸显出来,并成为制约农村发展的巨大障碍。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强化对农村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就必须要加强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农村教育质量。

最近几年,国家逐步加大对农村教育工作的扶持力度,高度重视农村小学的教育质量及教

师队伍建设。自2003年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以来,农村教育就已经摆在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人事部、教育部出台了《关于深化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中小学教师队伍和管理人员队伍”,国务院批转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也明确了农村教育在全国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并且开始了新一轮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工作;其中更加重要的是,政府加大了对农村义务教育的资金投入。这些政策和措施对于促进农村基础教育发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农村教师专业素质,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同样也是个教育大国。但是中国的教育一直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短板,在远离都市的农村,因为诸多方面的原因,农村小学教育远远落后于城市。在农村小学教育中,存在诸多问题,如教育经费严重缺乏、教学设施陈旧、师资流失、教师素质低下等等。这些都是严重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瓶颈,使得农村小学教育远远滞后。这些问题的存在也将严重拖累中国教育前进的步伐。

一、教育教学资源的欠缺

农村小学是为广大农村孩子提供不可或缺的公共资源的地方,随着教材改革,基础教育课程的逐步推进和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慢慢普及,农村小学对于优秀的教育教学资源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教育教学资源是否丰富直接影响着该地区基础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

但是从总体上看,眼下能够完全适合我国农村小学教育教学需要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总量非常缺乏而且质量不高,有效的应用程度和有效的共享较低。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而且这已经成为约束村级小学教育发展的主要瓶颈。

当前,农村小学教育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农村小学教育资源建设欠缺国家的统筹规划、整体调控以及有效引导。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在村级小学教育资源建设的相关政策遗缺和具体协调、措施引导上的力度不够,也是造成现今低水平重复开发的问题始终无法有效解决的主要原因之一。2.教育投入的问题仍是制约着资源建设的重要因素。这包括两方面:一是软件、硬件投入比例问题。相对来说软件方面的建设非常不足,甚至是贫乏。3.满足实际教学活动中所需要的优质农村小学教育教学资源并不充分,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短缺。现有的教学资源在整个系统性、与文字教材配套等方面所存在问题比较突出。4.农村小学教育资源建设区域性不平衡现象表现非常明显。尽管在小学教育资源建设上的重要性已经得到基础教育各级学校的纷纷重视,而且也得到省、市、县各级行政主管部门的普遍关注,但是由于各个地区的历史发展原因以及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资源建设的区域不平衡现象仍比较明显。

国家的各级政策在农村小学教育教学资源应用究竟是怎样的?教育资源建设如何能够弥合和跨越理论与实践断裂的深深鸿沟?这些问题是农村小学教育资源建设开展到现在以来一直摆在我们面前的两个难题问题。教育教学资源能否真正的在实际教学中发挥它的效益,也仅仅只有在现实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才能体现出来。我们必须要明确看到,农村教育教学资源的长期规划建设并不是最终目的,农村教育教学资源只有真正实用到教学实践中去,并且能够有效地去促进农村教育教学中所存在问题的解决,才能发挥其真正应有的作用。为此,农村教育教学资源的建设与规划应该必须应该以实用为导向,要从教育教学的实际需求出发,并且要服务于广大教师与学生的实际应用。所以,应当充分的重视这些资源使用者的需求,根据使用

者的需求开发和规划相对应的教学资源。并且反复实践,不断完美完善,才能精益求精。

二、农村小学的办学不平衡以及规模萎缩

现在的村级小学布局并不合理,点多面广,办学规模日趋萎缩。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了让孩子从小就脱离相对落后的村级小学教育,希望自己的子女从小就能够获得更加良好的教育为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以适应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于是,为了孩子的前途,父母纷纷把自己的孩子送进教学质量更好的城镇学校、乡中心小学就读,甚至进城镇陪读。另一方面,越来越多外出务工的父母们选择了让子女在其流入地借读。诸多地方政府对打工子女入学政策开始放宽,开始接纳这些孩子进入当地公办校就读。这种大环境的影响下,村级小学学生数量自然逐年减少、规模日渐萎缩。目前我国过于分散的村级小学布局使学校人数相差过分悬殊,客观上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和教育教学质量无法得到保证。针对这种状况,应合理调整农村小学布局,解决村级小学生源逐年减少,办学规模萎缩的问题。

在这样的环境下应当以解决儿童集中就读为切入点,加强农村小学建设,重组、整合农村小学教育资源,提高农村小学质量管理,大力促进农村小学以优质的教育吸引学生,这样不仅能够逐步缓解中心学校“人满为患”的压力,还可以缓解现在的农村小学的教学规模萎缩症结。解决这个问题的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可以借鉴:一是地方政府应当加强对农村学校的扶持,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尽快实现城市教育与农村教育的有机整合,实现资源共享。二是以校际间教师相互流动学习和培训为突破口,积极培养和造就大批的热爱农村教育、懂得农村教育并且善于管理的干部队伍,慢慢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培养,平衡城乡教师队伍综合素质。三是制定农村小学建设和管理的基本规范,强化农村小学教育的制度管理,确立合格学校基本标准,落实目标管理,大力实施规范化建设,推进教育质量提高,脚踏实地做强教育质量,做靓教育形象。四是减负松绑,从多种渠道减轻农村小学教师心理和工作负担,关心贫困教师,关爱长期从事农村教育的教师,切实解决其生活、工作、家庭及子女就业等实际问题,促进教师舒心工作、自主工作、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从工资待遇、职称等方面应当向农村小学教师倾斜,这样才可以鼓励教师长期从事农村教育。五是加强农村小学教育宣传,大力宣扬农村教育所作出的新成绩,宣传农村小学教育中出现的各种有益的教师或者学生,真正的让更多的对农村教育做出贡献的同志事迹得以宣扬,品德受到歌颂,从而达到“彰显农村教育勃勃生机,增强农村教育人本活力”的目的。六是各乡镇应根据上级的有关规定,结合本地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搞好农村小学布局调整:撤掉一些生源不足、规模过小、条件较差的学校;扩大部分生源较好、地理位置较好的学校办学规模;积极创办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从小学低年级起就到中心学校就读、在校住宿。这样可以把有限的教育资金集中起来使用,集中投资,既可保证重点,适当提高标准,加强软硬件建设,充分发挥现有器材设备作用,又可节省开支,从而加快了农村小学的发展步伐。

在调整中,相关部门要认真做好人口测算,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搞好农村小学校舍布局调整工作。不要因为学龄儿童少,大范围撤校并点,而违背了小学生就近入学的原则。处理好教学质量与学校数量的关系,从而提高办学效益。

三、师资力量薄弱

1.教授科目与教师所学专业不对口,教学手法落后。村级小学教师并不能任教于自己所学的科目,教师所学的专业知识也不能在工作岗位上得到完全的发挥和施展。在大多数情况下

情况下,学校缺哪一科教师,就安排新分配来的教师教哪一科。村级小学教师在很大程度上没有自主性没有选择权,这样不但不利于教师教学工作的开展,而且更不利于学生在文化知识上面的提高。教师如果适应这个新的专业课程需要很长时间的学习和钻研,而这个过程已经实实在在的抑制了教育水平的快速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业务水平也普遍不高,教育、教学观念落后。实际文化专业知识并没有真正达到相应程度,也没有受过系统的专业训练,知识水平有限,汲取知识的速度慢、渠道窄,跟不上小学教材的变化和时代的要求,而不能很好的胜任教学任务。另方面,由于农村信息相对闭塞,与外界的交往不多,造成村小教师的教育观念滞后,教育教学能力不强。教师“知识技能的更新跟不上时代的步伐,现代社会知识更新又太快,而教师培训已经远远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原始落后的教学方式,不但不能适应当代教学的需要,而且加重了师生负担,消耗了他们大量时间和精力,取得的却是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

2.村级小学教师整体文化素质偏低,师资力量不充分,工作量偏大,而且待遇也处在中下,教师队伍并不稳定。长期以来,我国教师的工资之低是有目共睹的。就工作环境而言,社会各种无论是精神生活还是物质生活的优质资源绝大多数集中在城市,导致农村从物质到精神文化的各个方面都处于非常贫瘠状态。待遇低下极大的影响了农村教师队伍的稳定和农村教育质量。虽然我校自2003年开始陆续补充了一些师范类毕业生,充实到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当中,但仍然杯水车薪。二是学历水平过低,年龄结构完全畸形。农村小学教师队伍老龄化,后继乏人,形势严峻。农村教师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由民办教师转正的,这些教师虽然在多年的工作中积累了很多经验,在工作上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为农村的教育付出了心血与汗水,但是由于他们的知识水平和知识面有限,不能跟上日益发展的现代教育的步伐。在农村小学中,真正的大中专毕业生屈指可数,即使来到农村,相当一部分人在思想上根本就不愿根植于农村,而是把农村学校作为积累经验的场所和跳板,最终还是进入县城。在这种无奈的情况下,村级教育现状就可想而知了。在绝大部分农村小学中,一至三年级的教师每人任一个班的所有课程,他们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全部在教室中进行,并且只要是上课时间就不能离开教室。学生每一天、每一周甚至一年下来都只接受同一种教学模式。学生没有任何新鲜感,教师工作量也非常大,就教学效果而言,效率很低,效果也差。而且专业教师严重不足。农村小学音乐、体育、美术、科学等科目,根本就没有专业对口的老师,任课教师绝大多数是一人多职的,即便是有了专业老师,因为教师队伍的严重短缺,也变成了一人多职。专业教师不足既严重影响素质教育教学的质量,又有可能浪费部分有专长学生的天赋。

四、留守儿童问题

家庭作为小学生成长的第一环境,家庭教育必将对学校教育质量产生重要的影响。但是作为一个留守儿童根本就无法受到家庭教育的熏陶,由于农村小学的种种原因也无法去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并且随着城市的飞速发展也愈演愈烈。农村大约40%的“留守儿童”及隔代教育管理的出现给学校教育增加了非常大的难度,这需要教师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帮助。学校应当要求教师根据“留守儿童”档案,随时跟踪调查,切实的关注这些孩子的健康成长,对困难的“留守儿童”要实实在在的进行帮助。同时,由于农村学生家长的文化素质不高,对子女的教育认识不够和存在误区,而家长在对孩子的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家长教育的好坏影响到学生人格和道德行为等方面的发展。为此,学校在扮演教育学生中起主导作用的同时,也要扮演好引导家长教育孩子的角色。学校工作要把创建好家长学校作为重点,不可忽视家长学校的重要性。学校应当通过召开家长会、座谈会等形式加强家长的培训工作,使家长懂得党的教育方针和各种教育政策,明确学校的办学思路,理解学校的治校策略,掌握科学育人的方法,实现家庭、社会与学校合力育人。特别是在农村,家长们更需要学校在教育孩

子方面的指导和帮助。

上一篇:浙大招生办范文下一篇:招标代理部范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