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危机范文

2022-06-05

第一篇:中国教育危机范文

中国危机

1、1988年10月何新在香港《明报月刊》发表文章《当代中国政经危机与成因》,预言中国将发生**。此文震撼内外。

19**年,中国发生事变。

2、1988年何新在《中国金报》撰文称戈尔巴乔夫改革必定失败,苏联东欧帝国体系将解体。1990年6月12日,何新给国家当时最高领导同志(邓公)写信,预言苏联即将面临解体。

1991 年8月,苏联“819”政变发生,何新应某高层领导(丁关根同志)问询而写了一封信分析形势并报中央领导。何新认为此次苏联政变不会成功。并预言:此次政 变失败后苏联政局的崩盘趋势已难逆转,苏联体系将崩溃,叶利钦必将掌控实权,戈尔巴乔夫将仅成为象征性人物和下台。

12月21日,前苏联11个加盟共和国首脑发表了《阿拉木图宣言》。宣告苏联体制的彻底瓦解。

这年圣诞节之夜,叶利钦从戈尔巴乔夫手中接过了前苏联的最后一项权力——核按钮控制权。1991年12月25日18时40分许,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辞职。

3、1991年,何新在《对我国十年改革的反思》一文中指出:美国对华进行其意识形态和政治渗透的具体方法大略如下:

(1)培育一个代表美国及西方在华利益的代理集团——新买办阶层。

(2)美国以西方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为工具,以现代艺术、美国文化和消费模式,作为催化媒介,诱导中国青年和知识分子,在中国培育迷信和崇拜美国的社会心理。

(3)在倡导“开放主义世界观念”的旗帜下,以“世界主义”观念,来否定以民族国家利益为本位的爱国主义观念。(即“普世价值”)

(4)试图彻底破坏中国人的民族国家观念,让中国人将来心安理得地接受国家分裂的事态,为此而作意识形态和社会舆论的准备。

(5)以民主、人权为两大道义锁链,约束社会主义国家机器的手脚,削弱和解除中国国家制度的自卫机能。使这种自我防卫机制,丧失道义性的基础。

(6)美国及西方公开策动中国的少数民族分立运动、并伺机准备插手支持区域性的自立运动。

美国对华进行大规模意识形态攻心和政治渗透。它要求中国政治制度按照美国标准,实施美国模式的“民主化”,在经济上实施私有化、市场自由化,以此作为引导中国改革的三大目标。

回看我们的历史,私有化(下岗改制)、普世价值、西藏拉萨事件、台海问题、否定岳飞、李银河的所谓性革命,一一发生,难道是偶然的吗?

4、 1991年11月,何新在《90年代世界战略斗争的焦点区域》文中预言: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中东已很难再结聚为威胁美国及西方石油利益的战略性整体力量。 从这个意义上说,尽管动荡状态在这个地区仍将长期延续下去。但是从整体看,此地区已能够被美国和西方政治经济力量所主导和把握。因此,此地区在90年代以 后将不再世界战略斗争的焦点地区。

何新说:全球战略中心未来将东移,中国大陆及沿海边缘区域将是未来世界战略竞争的中心焦点,成为矛盾的敏感区和触发点——在中国大局维持稳定而无内乱发生的前提下——中国的边缘区域将事变不断。即:

朝鲜半岛、中南(印支)半岛、港台海区、南中国海区域以及环邻西藏、新疆的西部区域。这些区域目前蕴涵复杂经济、政治、主权领土争端和民族、宗教问题,因此随时都可能成为突发矛盾、冲突激化的国际争端区域。

此后,朝鲜问题、南海问题、台海问题,西藏问题、新疆问题不断涌现。

何新还针对美国开始大规模向台湾销售武器,认为这是一种信号。

何新预言:李登辉掌控台湾局面后将搞台独,台、陆关系未来面临急剧裂变。

何新建议以中程导弹威慑台湾。

5、 1997年3月(亚洲金融危机前夜),何新写报国务院领导《对我国金融领域问题的分析与建议》研究报告,建议警惕金融行业出现危机,此后,中国明显地放慢 了关于人民币自由兑换及金融自由化的改革进度,由于中国金融市场没有与国际金融市场直接接轨,所以不久后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未能祸及于中国。

6、1997年3月,何新在《对我国金融领域问题的分析与建议》中指出,实施分税制改革,建立中心与地方税收分流的新税收体制,使得地方政治与地方民营经济日益紧密地结合起来,因为事实上只有民营经济才能为地方政府提供丰厚的税收(而多数国营经济均濒临亏损或破产)。

另一方面,通过政府官员以权力对私营经济的保护和支持,一部分官员借此获得个人经济收益。在通货膨胀的巨大压力下,导致腐败现象日益严重。干部阶层因而将发生分化:

(一)形成了地方官僚与地方财阀相结合的地方主义势力。

(二)出现为民营经济利益集团直接提供政治服务的买办官僚。

7、2001年3月,何新政协小组发言《论股市泡沫、统计失真与下岗问题》并致信朱某公,称被媒体大肆吹嘘的新经济是莫须有的神话。预言香港不久还会发生第二次金融危机。

2002年,香港股市恒生指数由年初的11397点下滑到9072点,前三季度累计下跌2325点,跌幅达20.4%。

8、在上文中,何新还认为:决定自由市场中竞争成败的根本因素,不是靠经济效益,而是靠累积资本的实力和规模。资本炒作决定商品价格,而不是竞争或市场需求决定价格。

9、在此文中,何新反对对国企私有化和让工人下岗失业的政策。他尖锐抨击:将工人驱赶下岗,使企业私有化,表面上似乎改善了企业效益;实际上是将国有(社会)资产廉价地赠送给私人(老板及管理者),同时把失业者抛向社会,制造了社会不稳定的祸乱之源。

2002年以后,改制下岗政策终于有所减缓和收敛,失业引起的社会不稳定问题以及相关的社会保障问题开始得到高层的重视。

10、 2003年2月20日,何新对伊拉克局势发表评论,预言美国攻击伊拉克根本不会有大型的、有意义地对抗性战争。伊拉克即将发生坍塌性的崩溃。萨达姆政权的 生存期限屈指可数。这种论点与当时央视评论等主流媒体的论调截然相反。

然而伊战迅速结束的结果惊人地验证了何新的该预言。

11、 2003年3月,何新发表著名《论某公》文,历数某公执政时期改革政策之误,断论其种种私有化及盲目市场化之激进改革如王安石新政利近害远,竭译而渔,必 遗患后来。

如今,教育、医疗、房改等新三座大山压得国人透不过气,两极分化、贫富对峙成为社会矛盾的焦点问题。

12、在2001年出 版的《新国家主义经济观》序言中,何新预警:种种迹象明确显示,我们正处在爆发新的大规模国际金融危机的前夜。危机的焦点将集中在日元——美元——欧元的 汇率上。如果美元暴跌,一旦引致美元泡沫崩破(这个泡沫大得惊人),就必将引发全球性的金融大灾变。何新还肯定地说:在某种意义上,这一突变已经具有不可 避免性。

13、2008年,何新发表《中国人该有过苦日子的精神准备》一文,预言:国内物价和社会就业问题,未来将极其严峻。发生企业 大倒闭、高失业,同时伴随高物价的经济时代,即将到来了。过去几年的国内经济的表面繁荣,奢靡挥霍,廉价货物充斥于超市的时代,就要结束。

这些话在当时仿 佛是“唱衰论”而受到讥笑。但现在对这一点,想必一切工薪阶层已有切肤之痛而感同身受。

14、2008年4月何新在提交中央高层的《人 民币升值是物价上涨全球通胀的原因之一》以及《人民币持续升值必将引发恶性通胀》等文论中提出:人民币持续升值会吸引外汇热钱大规模流入,导致兑换人民币 过量发行流动性资本失控。同时人民币估价的一切国内商品普遍升值,也就势必带动中国商品对于世界其他货币和商品发生普遍的物价上涨。换句话说,伴随人民币 升值,自然意味着中国物价节节高涨。

由于中国也是世界消费品的主要出口国家,因此中国出口品的价格上涨必然拉动全球通胀。中国作为全球廉价商品供应商的时 代即将结束。

——如今伴随着人民币大幅升值发生的,正是中国与世界物价的不断上扬。

15 、2008年6月,何新在《谈国际通货膨胀与美元贬值》中指出,弱美元、高油价,这是美国国家当前核心利益的现实选择,其工具就是非政府跨国对冲投机基金。就是这些基金在石油期货市场兴风作浪导致油价飚升。

油 价上升是美国解决其庞大的国家负债的重要选择,这才是美国的核心利益所在,是美国政府未来制订一切政策的定位点。

经过2008年下半年短暂下跌后,尽管 2009年全球石油需求始终呈负增长,油价仍然从2009年2月初的34美元/桶上升至超过90美元/桶。一直以来美联储实施近乎零利率的大放水政策,美 元汇率连年持续走低。

16、2010年夏季,何新发表博文《想到中国未来有时想哭》。2011年春,何新发表博文《2011年中看内外 大势》预言:预料国内物价,主要是民生用品物价在今年7月以后将会飞起来。

何新又针对当时国内外许多经济学家唱好美国经济以为即将复苏的论调,

预言:这场 国际金融危机方兴未艾,仍远未结束。金融大海啸会在未来意想不到的情况下以意想不到的形态突然发生。

何新还预言:10年之内,中国与世界必有非常之变!无内变则必临外战。

中华民族已再次迫近最危险的时候!

何新说:如不改弦易张,通盘检讨过去10年来改革方向的失误,未雨绸缪;则未来会如何——也许只有天知道„„„„

从此何新基本失语,很少发言。但是在2010——2011两年,何 新出版了《汇率风暴:中美金融战争揭秘》、《统治世界:神秘组织共济会揭秘》、《命运与思考》等著作。

在2011年于香港出版的《命运与思考》一书中,何新说:我不讲假话。但我并没有讲出所有的真话。

[附注:以上预言见何新有关著作:《新战略论》、《致中南海密札》、《论政治国家主义》以及《何新论金融危机与中国经济》、 《何新看中国经济》等书中。]

--------------

1. 预测到东欧、苏联剧变及对中国影响;

2. 判读出 当今世界商品经济向资本经济过渡;

3. 认为战略中心由中东转移到中国;

4. 预言2008金融危机,其后通货膨胀时代,再之后的金融大海啸;

5. 揭示出 隐蔽的共济会组织

我想这五点足以奠定何新先生的当代地位。

第二篇:金融危机时期的中国

题目一:

金融危机时期的中国

金融危机正是一个逼迫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一个契机。改革30多年了,利用我国廉价的劳动力吸引大量国外资本投资来带动经济发展的传统经济模式正逐步受到新的国际市场环境变化的冲击;资本独大,劳动力话语权严重缺失的现实正逐步成为我国迈入21世纪中叶不可能不面对的问题;民生问题正从人们脑海里慢慢浮现出来,那种为经济增长而损害部分群众利益的做法正让人讨论其合法性、公平性;人民的公平正义、自由等权利正得到许多人的关心;官僚腐败作风正受人诟病,倡导官与民平等对话的机制正在设计,等待执行。

张承惠说:首先是中国的国际话语权提升了。在稳定金融局势、推动刺激经济计划实施、稳定国际货币体系等方面,西方国家从没像今天这样都希望中国参与。对于我国来说,这是一次提高对国际金融规则的知情权、参与权与话语权,营造有利于金融稳步开放外部环境的良好机遇,也是推进人民币区域化和国际化的时机。

危机还为中国提供了获取国家利益的机会。通过金融危机开展的国际经济再平衡,实际上是对国际利益格局进行的一次重大调整。由于中国相对处于有利的地位,我们的财政、金融体系稳健,有巨额外汇储备,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正在继续,劳动力成本优势仍然存在,所以,中国完全可以利用这次调整争取尽可能大的利益。例如:我们可以利用国际初级产品价格走低的机会,建立资源能源战略储备,扩大对海外资源的利用;还可以利用世界范围的就业不景气,加快建立人才、技术的战略储备;还有利用境外资产价格大幅下跌的机会开展海外并购等。

总体来看,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的基本面还是好的。今年头两个月,我们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势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加15.4%,城镇增产增速24.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0.2%,出口增长16.8%,财政收入继续保持了高速增长。应该说,经济增长正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在发展。但是,经济运行当中所存在的一些突出的问题和深层次的矛盾依然存在,特别是物价涨幅较高,通货膨胀的压力在增大。

世界经济环境变化对于中国经济的影响,应该说是多方面的,有直接影响,也有间接影响。有的影响已经显露,并且还会继续显露。比如像原油、谷物、石油、食用植物油、矿产品等初级产品价格持续上涨,明显的加大了我们控制通货膨胀压力和威胁,也增加了控制通货膨胀的难度。有些因素在短期内,还没有构成直接和实质性的威胁。比如美国经济减速,虽然减少了外部需求,也使得我们的出口增速和去年同期相比,出现了比较大的回落。但是,这些因素在短期内在一定程度上与我们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的调控目标没有大的冲突。

但是对于国际市场的变化,我们还是需要有积极的应对之策。为了应对国际环境的变化,从宏观政策上要处理好三个方面的关系:一个是控制通货膨胀和保持经济势头增长之间的关系;二是扩大内需与保持外需的合理增长之间的关系;三是保持实体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与虚拟经济的健康稳定之间的关系,特别是要把抑制物价的过快上涨作为首要目标,并且在控

制通胀与保持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当中求得平衡。

短期政策来看,第一个方面就是要继续坚持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加强流动性管理,保持货币和信贷的合理增长。第二个方面就是要调整理顺务工和务农收入的比价关系,加大对农业的补贴力度,防止务工收入的过快上涨,导致价格与工资的螺旋式上升,降低劳动力成本所推动的通胀压力。第三方面是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农产品的进口,严格控制农产品出口,建立健全农产品运输的绿色通道,降低流通成本,增加农产品的供给。第四方面是积极开展多边贸易,进一步开拓新兴市场,优化贸易结构,提高出口产品的竞争力,保持出口的较快增长和进出口的基本平衡。第五方面就是着力稳定股市和楼市,促进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

从长期政策来看,主要就是要深化改革、转变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着力自主创新,提高我们国家和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题目三: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铸就广东新辉煌

“十七大”以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成为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业界、学者及民间热议的焦点。作为担负全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先试先行区和首善之区的广东,更是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贯穿2010年广东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重头戏和第一要务。从字面理解,“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两个关键词,一是“转变”,一是“加快”。进一步分解为三层意思:①为什么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原有方式为什么不行?可不可以通过市场自行解决?不转行不行?②如果非要转变的话,慢慢转行不行?③如何转?向什么方向转变?带着上述问题,结合广东社会经济发展实际,谈谈两点看法。

一、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推进广东新一轮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和迫切要求

(一)转型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可以脱离历史发展与演变的时间维度和全球化、国际化等空间尺度。迄今,人类社会先后经历了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三种社会形态,对应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服务业文明三种文明样式。产业结构上经历“一——二——三”的演进系列,发达国家和地区正在经历去工业化、知识经济和信息经济为主要表现方式的服务业经济时代。从生产方式看,经历了福特制向后福特制的深刻转型。从空间尺度看,城市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核心载体,城市本身也演绎着“大城市——大都市——大城市带——都市连绵区”的形态变化。

(二)转型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主旋律

1978年尤其是上世界90年代以来,中国积极致力于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即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这和“对外开放”是并驾齐驱的创造中国30年发展奇迹的两大法宝。同时,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的社会、文化和政治发展领域也发生了深刻变革,中西经济、社会、文化碰撞和交流日益频繁,全球本地化、本地全球化的发展逻辑不断深化。由于传统体制的路径依赖,上述转型过程在未来很长一段时期仍将持续。

(三)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奇迹让世人瞩目,2009年,即使在世界金融危机冲击下,中国经济依然保持强势增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35 353亿元,增长率达到8.7%,居世界第三。可以预见,在2010年,中国经济实力将超过日本,跻身世界第二。30年发展实践在积累大量财富的同时,也铸就了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他们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广泛参与国际并购,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

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几点建议

坦言之,“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一个大课题,绝非一朝一夕可以深谙其理,这里只是抛砖引玉,提几点看法。

(一)继续弘扬敢想、敢做、敢为的广东精神,下决心打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场硬仗。《珠三角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珠三角未来要成为全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先试先行区,其中,开放、创新的发展思维和理念至关重要。据悉,面对广东省委省政府在2009年推进的“双转移”工程,引起不少舆论,来自企业界的反对之声不少。究其原因,少数利益集团担心既得利益外溢是关键。面对这种情况,笔者以为,有关方面需要审时度势,综合权衡,积极发扬广东的敢闯敢试的文化力量,当机立断,力排众阻,坚决推进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各项决策。某种意义上,犹豫不决、让步妥协、过分关注内耗型平衡,就是贻误发展机遇。

(二)改革现有不合理的体制机制,从源头上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扫清障碍。诚然,在一些官员、一些企业主眼里,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本质性理解并不明晰,很多时候, “发展”等同于“GDP增长”,等同于“经济增长率”,而对于“发展”的要义——经济、社会、文化和谐共生,全体人民生活幸福美好,创业和人居环境优美,对人的需求满足度不断提高,社会福祉整体提升则置之不理。由于GDP主导全过程,“一切为了GDP”、“增长就是硬道理”、“组装、粗加工舍不得丢弃”、“石化项目大量上马,环境问题靠边站”、“只要数量、不要质量”、“只看表子,不看里子”的行为屡见不鲜,变脸行径更是层出不穷。故而,笔者建议对“增长与发展”、“科学发展”、“GDP主导发展观”等重要概念及内涵要进行科学深入研究,在全社会形成大讨论,形成共识,在此基础上改革与其相关的管理机制和体制。毋庸讳言,这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前提与基础。

(三)内需要扩大,出口也要巩固。由于中国庞大的农村及内地中小城市强大的市场需求,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扩大内需”成为中央及各级地方政府的力推之举,这对于启动广大农村市场、推进内需型城市化进程、扩展城市可持续发展途径和方式、促进地区间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扩大内需”绝不排斥“外贸经济”,尤其对于出口量巨

大的广东而言。广东具有发展外贸经济所需的优越的自然地理、经济、社会、文化基础和底蕴,担负着中国和世界经济联系的纽带和桥梁作用,不可贸然因为扩大内需而削弱外贸经济。唯有通过改善和提升出口产品质量、加强品牌意识、提高产品国际竞争力、学习领会国际竞争规则、积极参与世界竞争,在竞争中学习,在竞争中进步,才能进一步提升广东作为对外开放大省的地位。

改革、开放、创新和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缔造了过去30 广东的辉煌。未来,广东将何去何从?我们以为,改革、开放和创新仍将是制胜法宝,不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重要任务。相信在广东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全体广东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广东一定能打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场硬仗,一定成铸就新的广东辉煌。

第三篇:金融危机下的中国

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

摘要 …………………………………………………………………………………1 引言 …………………………………………………………………………………1 关键字 ………………………………………………………………………………1 1金融危机中国应面对的几个焦点问题…………………………………………2 1.1全球金融危机是必然,还是偶然…………………………………………2 1.2国际货币体制改革:是恪守单一,还是走向多元………………………2 1.3政府干预和市场原则:度在哪里…………………………………………3 1.4金融新秩序:如何重建……………………………………………………3 2国际金融危机及其原因…………………………………………………………3 2.1国际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源…………………………………………………3 2.2国际金融危机一般有3种表现形式………………………………………3 2.3高度关注金融危机…………………………………………………………3 2.4国际金融危机的成因………………………………………………………3 2.5亚洲金融危机影响…………………………………………………………4 3金融危机的影响…………………………………………………………………4 3. 1对信贷市场的响 …………………………………………………………4 3.2对企业的影响………………………………………………………………4 3.3对实体经济的影响…………………………………………………………4 3.4对电力行业的影响…………………………………………………………4 3.5对重工业的影响……………………………………………………………4 4对于金融危机,中国应如何处理?……………………………………………4 4.1政府的做法…………………………………………………………………5 4.2企业的做法…………………………………………………………………5 4.3中国的政治体制面临的任务………………………………………………5 4.4专家的看法…………………………………………………………………5 4.5中国经济……………………………………………………………………5 --------------------------精-------

档 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

4.6货币政策……………………………………………………………………5 参考文献……………………………………………………………………………6

关于金融危机下的中国

李忠华

(福建农林大学东方学院 国际经济与贸易学专业 2010级)

摘要:在国际金融危机下,针对于中国在世界这个大舞台上经济与金融的发展前景的考虑,首先通过对金融危机下,中国所面临的几个焦点问题的分析,继而讨论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政策、企业、金融市场和就业方面的影响,并接用图表描述。在此基础上,通过中国如何应对这次困境,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金融危机;焦点问题;影响;经济发展;措施

About financial crisis of Chinese

Li Zhong-hua (Fujian farming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East institute international economy and trade study specialized 2010 grade) Abstract:In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risis in China, in the world on this big stage of economic and financial development prospect consideration, based on the financial crisis, China faces several focus problem analysis o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risis, then discuss in China policy, enterprise, financial market and employment, and the influence of cinch chart describe. On this basis, through how to deal with the dilemma of China, and puts forward related Suggestions. Key words: financial crisis; Focus problem; Influence; Economic development; measures

引言:

有人认为金融危机是经济体的自身规律,是内因造成的。当今金融危机理论基本上是承认是这样。随着金融监管技术提高,一个国家因监管或管制出现问题而导致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变小;而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现代的金融危机基本上表现为在国际经济失衡的条件下,国际资本在利益驱动下导致区域性金融危机爆发,因而从本质上说,金融危机的性质和成因都发生了变化。本文从国际经济和中国之间的视角具体解析金融危机的形成原因、问题、影响及其处理的措施。

1金融危机中国应面对的几个焦点问题

1.1全球金融危机是必然,还是偶然

目前,众多学者们正在深入研究和分析这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对此出现了--------------------------精-------

档 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

“制度说”、“政策说”和“市场说”等多种解释。“制度说”认为,高度自由、过度竞争的经济制度和金融危机体系是全球金融危机产生的制度原因。“政策说”则认为,长期的低利率和宽松的货币政策是全球金融危机形成的政策基础。“市场说”则从更微观的角度分析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他们认为,金融的过度创新和监管的相对滞后,金融工具的结构化、衍生性和高杠杆趋势,导致了金融市场过度的流动性,加剧了金融体系的不稳定程度,是这次金融危机产生的直接原因。

针对上述的三种解说,笔者认为他们的解释都有道理,并不能主观上否认其中的任何一种说明,它们只是从不同的方面、层次上阐述金融危机,并且它们之间具有某种联系。科学、准确的阐释金融危机,对中国如何制定有效的应对策略具有现实意义。 1.2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是恪守单一,还是走向多元

改革现有的单极国际货币体系是现在人们最关注的话题之一,也可能是这次全球金融危机之后最重要的金融制度变革。在一定时期,单一的货币推动了全球经济的增长和贸易的活跃。随着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和贸易结构的重大调整,其结构的不稳定也日益出现。然而建立具有制衡机制的多元国际货币体系是半个世纪以来全球经济格局发生重大调整的内在要求。在重构多元国际货币体系的过程中,中国应发挥自身经济地位相应的作用。 1.3政府干预和市场原则:度在哪里

在当今金融危机下,不少人存在理论上的误解,认为各国政府应对此次金融危机采取包括收购部分金融企业股权的措施是国有化,由此过分夸大政府的作用。而实际上政府无论以何种方式干预,都是对实体经济系统性危机做出的反应,是一种对市场功能缺失的校正。在世界经济大国美国下,中国在金融危机的发生及演变过程的表现上又有巨大的差异。美国从次贷危机——次债危机——金融结构和投资机构财务状况恶化,而且目前的中国经济和金融体系出现的问题不具有这样的逻辑特征。 1.4金融新秩序:如何重建

金融新秩序的重建,是各国政府在应对这次金融危机时所考虑的核心内容,中国也 不例外。正所谓的乱世出英雄,在经济大乱之时必有大治,大治则必有大制。因此对于中国及其他国家来说,应考虑下面三个问题。首先,加强国际金融监管合作,改革和完善监管体系,建立行为准则,增加市场及产品德透明度;其次,改革当今的金融组织,提高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发言权,完善组织内部,救助体系和金融职责;最后,促进金融市场体系的改革与格局调整。

2国际金融危机及其成因

2.1国际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源

国际资本流动和国际资本市场对推动全球经济发展,促进资本和技术在各个地区之间的合理配置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随之而来的波动和因此而导致的国际金融危机的风险也日益增加。全球化、网络化和信息化的国际资本流动以全球金融市场的急剧动荡为主要特征,金融资产价格波幅之大,传播范围之广,为前所未见,这种剧烈的波动及其附带的扩散效应就是国际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源。

2.2国际金融危机一般有3种表现形式

货币危机指一国货币在外汇市场面临大规模的抛压,从而导致该种货币的急剧贬值,或者迫使货币当局花费大量的外汇储备和大幅度提高利率以维护现行汇率;外债危机是指一国不能履约偿还到期对外债务的本金和利息,包括私人部门的债务和政府债务;银行危机是指--------------------------精-------

档 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

由于对银行体系丧失信心导致个人和公司大量从银行提取存款的挤兑现象。

国际金融危机离中国并不远。从历史上看,上个世纪末是金融危机多发时期:从最早的1992年欧洲金融危机到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再到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最近的有2000年的南美金融危机。其中以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最具备国际金融危机的特点,当然破坏力也最具全球性质。 2.3高度关注金融危机

作为现代经济的血液传导输送系统,国际资本市场的安全性和效率非常令人关注。亚洲金融危机及其触发的全球范围的市场动荡不安给世界经济造成巨大的破坏,直到今天其影响仍在继续,这足以说明国际资本流动而引发的金融危机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对它的成因以及对策的研究是关系到国家乃至世界经济稳定和发展的重大问题。 2.4国际金融危机的成因

国际金融危机的成因如果简单的列举,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经济过热导致生产过剩;贸易收支巨额逆差;外资的过度流入;缺乏弹性的汇率制度和不当的汇率水平;过早的金融开放。但是在实际中这些因素往往是综合起来起作用的。以亚洲金融危机为例子来具体分析就不难看出,是内部和外部的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结果导致了金融危机的总爆发。具体的原因可以归结如下:经济发展过热,结构不合理,资源效益不佳。东南亚国家的经济从70年代开始相继起飞,增长很快。但长年的高速增长也积累了严重的结构问题,这些国家都注重于推动经济的新一轮的增长,忽略了对结构问题的解决。“地产泡沫”破裂后造成银行坏帐呆帐严重。东南亚各国在过去十几年的经济高速增长期间房地产价格暴涨,吸引银行向房地产大量投资,银行呆帐的增加大大影响了东南亚金融体系的稳定,在危机之前一些金融机构已经濒临破产。

2.5亚洲金融危机影响

从外部看,其它资本市场,如日本股市的复苏和美元的持续走强,都使得一部分原来流入东南亚的外资撤离,构成了对这些亚洲国家货币的强大压力。在这种形势下,巨额国际资本的高流动性和高投机性终于搅起了这场国际金融危机具有广泛和巨大的影响。以亚洲金融危机为例子,它对各国都产生了程度不同的负面影响。由于在进行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中国政府的调控和管理得当,那次亚洲金融危机并没有对中国造成直接影响。但是不管如何,我国仍然感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种种间接影响。

3金融危机的影响

3. 1对信贷市场的影响

中国金融市场的主体仍然是信贷市场,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出于预防风险等因素的考虑,国内部分商业银行出现一定的惜贷现象,信贷增速下滑。2008年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本外币合计)比上年增长15.23%。其中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人民币)比上年增长15.96%;金融机构中长期累贷款(本外币)比上年增长18.46%,增速比上年回落4.16百分点;金融机构工业贷款(人民币)比上年增长7.49%,增速比上年回落9.85个百分点。可以看出,关于国民经济长远发展的中长期贷款以及工业贷款的增速下滑明显。 3.2对企业的影响

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发达经济体系身陷衰退,世界经济举步维艰。“全球型经济寒潮”的侵袭不少企业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创伤,CSR项目预算的消减,大型企业受到影响 失去订单和价格的支撑,一些中小企业纷纷减产、停产,甚至企业倒闭,裁员潮流爆发。

--------------------------精-------

档 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

3.3对实体经济的影响

实体经济也受到一定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国民经济整体增速减慢。2008年下半年以来,国民经济总体发展速度下滑,第二产业增长明显放缓。除了第一产业受到国家支农政策的影响出现上升之外,国内生产总值及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增速在2008年均出现明显的下滑。

3.4对电力行业的影响

对于我国的电力行业。2008年以来,我国用电需求整体增速放缓。2008年10份更是出现了多年来少见的全社会用电量与上一年同比负增长。第二产业电力需求下降明显,主要是化工、建材、冶金和有色金属等行业前10个月用电需求增速均回落2~4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家电、汽车等消费品行业的持续疲软使得其对钢材、冶金、有色金属以及化工等产品的需求大打折扣。

3.5对重工业的影响

工业发展受阻,重工业增加值增速下滑明显。2008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9%,增加幅度比上一年回落5.6个百分点。10份经济的下滑趋势更为明显,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2%,比上年同期回落9.7个百分点。

4对于金融危机,中国应如何处理

4.1政府的做法

对于政府来说,各方联手,创造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环境是大势所趋。在国际上中国应同各国政府加强引导和监督,并通过制定和完善法律,完善中国自身的经济制度,鼓舞企业的创新,对于宏观调控应注意把握,为社会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4.2企业的做法

在金融危机下,针对于中国的企业来说,有不少的社会领导者指出,金融危机的发生是那些为了赚大钱,追求利润最大化,却忽视了社会责任的企业。因此,中国应引以为戒,企业们应该做一个诚信和负责的利益追求者。企业在市场运作中应采取谨慎、稳妥和负责任的态度,充分顾及整个经济平稳运行,认真应对各种风险和隐患,完善企业本身的制度,增强科技技术的投入运用。

4.3中国的政治体制面临的任务

在金融危机下,新的历史时期面前,中国的政治发展面对了很多新的挑战。多种行业在这次风暴中受到很大的打击,例如钢铁、煤矿、电力等能源价格的下滑及其产量的下降。中国经济在快速发展之后所面对的资源与环境的约束,这将如何转变中国现有的生产形式和消费方式,以及最终如何转变中国人的生活方式的问题。为此,中国的政治体制面临四个方面刻不容缓的任务:其一,扩展政治体制的合法性基础;其二,必须结合中西方的政治制度与实践,创造新的政治制度与政治过程的新形式;其三,政府必须确立为实现生活方式的转变而必须完成的阶段性任务;其四,必须有强有力的政治领导为这种新的政治模式提供“第一推动”。韩国汉城大学国际学院赵英男教授通过对中国特色民主与其他东亚发展中国家的政治体制研究得出中国也在实施东亚发展型国家的政治发展模式,而不是独具中国特色的模式。因此,在当今的形式下,制定一种独具中国特色的政治体系模式显得尤为具有代表性,这对于中国来说就是一个机遇。 4.4专家的看法

根据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政治发展的特点和趋势,王缉思教授认为:在日益错综杂乱的--------------------------精-------

档 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

世界政治中中国将扮演四种角色,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促进各个文明之间的交融,保障国际格局的平稳过渡,倡导合理的国际规则和秩序。中国的外交战略,首先依据的是本国国情是主权、安全和发展三个方面的国家利益,同时也需要考虑金融危机子啊的国际趋势和世界对中国的期待。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政治教授、中国政治足额会顾问赵宝煦先生认为,以和为贵是当今世界谋求和平与发展的主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在这个特殊的境遇中,中国更应继续坚持自己的国际战略,即应继续坚持我们的国内建设和改革,在发挥推进世界经济发展作用的同时,也要在社会、文化和政治层面上发挥作用。 4.5中国经济

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世界经济动荡,而经济仍安然无恙。有人心存嫉妒,对中国遭遇金融危机的影响幸灾乐祸,但也有人对中国寄予希望,指望中国引领世界经济走出全球金融危机的阴霾,这是社会过高估计中国的实力。中国不是向美国那样,它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要发展就要积累,这种局面短期内是不会改变的。在解决燃眉之急时,应该着眼于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着眼于企业的改革创新,预见到危机过后的发展机会,把危机变成机遇。中央已斥巨资四万亿元投资公共事业,改善民生事业,通过提供就业机会来扩大内需,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我们不能被他国的舆论所误导,中央财政上对于宏观问题除了投资基础设施、提供就业机会,从而间接扩大内需外,还要建立完善的四个方面的制度。对于人民的当务之急是人人有工作,有正常的收入。 4.6货币政策

从货币政策来看,2008下半年以来中央银行及时调整货币政策方向:一是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足;二是充分发挥利率杠杆的调控作用。5次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的基准利率,4次下调人民币存款的基准利率,这些措施为稳定经济全局其道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适度宽松的基础上,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加大对重点工程、“三农”国计民生、中小型企业和技术的改造,兼并重组,过剩产能向外转移,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的信贷支持,增加就业岗位。 结论:

参考文献

[1]吴晓求. 关于金融危机的十个问题.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9,(1)

[2]张春华. 责任御寒:金融危机影响下的企业社会责任思考. WTO经济导刊,2009,(1) [3]庄俊举. “世界政治变迁与文明的互动”研讨会综述. 国际政治研究,2009,(1) [4]李仲周. 应对金融危机,切忌平均主义. WTO经济导刊,2009,(3) [5]吕帖,余剑. 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发展的影响. 经济管理,2009,(4) [6]张杰. 中国金融成长的分析. 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 [7]米建国,李建伟. 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思考与实证分析. 管理世界,2002(4) [8]易纲. 中国金融资产结构分析及政策含义. 经济研究,1996,(1)

[9]王钦,黄速建,刘建丽. 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工业的影响. 经济管理,2009,(4) [10]郭清马. 开放条件下投机攻击的策略分析. 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07,(3) [11]陈炳才. 对国际经济失衡和国内经济失衡的重新认识. 金融研究,2007,(5)

--------------------------精-------

文档

第四篇:中国“非遗”项目面临传承危机

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已达近87万项

我国从5年前引入“非遗”概念,短短几年,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已达近87万项,其中列入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的项目约1400个,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世界级“非遗”的有35项,是拥有世界级“非遗”数量最多的国家。与保护名录上“非遗”数量“大跃进式”的增长速度相对应的,是非遗申报过程中的很多大跃进现象:有些地方只看重入选名录的社会影响,保护措施不落实,甚至把入选名录当做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为入选名录不惜投入重金、不遗余力、志在必得。而一旦入选,就以为功成名就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未得到相应的保护,甚至被扔在一边。有的地方只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视作经济资源开发利用,忽视按照科学规律进行传承保护。一些地方将非遗过度进行商业化、功利化的“开发”、“利用”,弱化甚至异化了其文化内涵,最终导致非遗走样,甚至面目全非。

世易时移,非遗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样式,大多已被时代淘汰,个个落得濒临绝境,再经不起任何折腾。目前许多地方重申报、轻保护的现象十分普遍,而这种只以申遗为目的的活动,不啻是一种潜在的破坏,或者已经在造成破坏。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名录的退出制度,已势在必行。

“一些地方政府把劲儿都使到申报前,一旦申遗成功,得到国家相关部门认定后,地方政府的政绩完成了,就又是庆祝会,又是文化节的,具体的保护工作却被扔到一边。这种做法是非常令人担忧的。”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审专家委员会主任冯骥才指出,重申报、轻保护,甚至超负荷利用和破坏性开发的现象,如今在全国普遍存在。许多地方申遗成功后,将其视为广告招牌,专注于挖掘“非遗”的含金量,而非保护。保护“非遗”,当然是好事,但费解的是,那么多优秀的“非遗”项目还未进入国家级名单,而目前名单中,也还存在着作伪、良莠不齐等现象。此外,不少“非遗”项目面临着传承危机。

[现象]

煎饼也“非遗”

近日,山东临沂市蒙阴县一家煎饼企业呼吁为煎饼申报“非遗”,希望有一天临沂煎饼能跻身国家级“非遗”名录。如果煎饼申报成功,那么盐水鸭、驴打滚等特色小吃也理应位列“非遗”名录。显然,这是不现实的。

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中国民俗学会首席顾问、民族考古学家宋兆麟表示,临沂煎饼“申遗”,让人想到了天津小吃。天津一下子报了三个,耳朵眼炸糕、大麻花和狗不理包子。这样报不行。中国的小吃太多了,我们能报几千个小吃吗?具有全国影响的八大菜系都没有申报,怎么可能批准煎饼呢?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但目前此类项目的申报整体混乱,已占到了申报总数的1/5,大有把“非遗”名录变成特色小吃大全的势头。

为申“非遗”每年浪费3亿元

每年成功申报国家级“非遗”的项目只占申报项目总数的零头,为申报所造成的浪费高达数亿元。各地方申报项目必须准备文本和宣传短片。有的省份不会做文本,就花钱请人帮忙。15分钟的电视片需花费1万至十几万元。加上人工成本等,一个项目申报,全国平均花销不会少于10万元。去年申报了3600多项,“都是没评就做了宣传片的,如果事先考虑清楚的话,可能1000项都不到。”成功申报的只占其中15%。也就是说,浪费金额多达3亿元。

有些小项目比如“牛郎织女传说”,很多地方都想上,但只能选择有代表性的收入目录。有的项目研究不够,稀里糊涂就申报了,有的省一个项目都未中选,浪费巨大。好多地方存在“多报就能多上”的心理。 (琳琅)

[专家言论]

别让“非遗”泡沫泛滥

●民俗学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审专家委员会委员乌丙安:目前“非遗”保护中存在的“向钱看”问题令人担忧。现在有些地方的泼水节天天泼,来一拨泼一拨,这么干挣钱,还有什么文化保护的意义。比如,拿非遗打造这个,打造那个,现在张飞故里在争,赵云故里在争,孙悟空„故里‟也在争,孟姜女哭倒的长城还在争……这些做法让我们的“非遗”越来越受威胁。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审专家委员会委员祁庆富:过节主要强调精神内涵,至于节日有什么经济效益那是附带来的。比如祭祖,不能说祭祖赚钱。我觉得现在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物化”、“GDP化”都是很危险的倾向,要及早堵住,别让其泛滥。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田青:一些地方的申报工作轰轰烈烈,具体保护工作却难以落到实处。这说明地方政府并不清楚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所在,也是缺乏文化自觉的一种表现。

●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现在已有很多文化遗产进入国家保护名录,然而文化遗产一旦被发现、认定,就很容易陷入政绩化、产业化、同质化的怪圈。当前文化遗产保护存在多种怪现状,一是文化遗产申报与地方官员政绩挂钩的现象非常普遍。二是很多文化遗产被产业化,这其实也是一种“异化”。我们很多传统文化都是传统手工业性质,如果不按照原有的产业性质发展,而是作为文化资源去追求利润最大化,这样就变质了。比如皮影、剪纸等等,原本是手工制作,现在为了赚钱变成用机器制作。农耕时代的手工文明变成了工业时代的机器文明。三是文化遗产进入市场后,还会出现同质化的现象,失去自己的特色。(杨慧)

[新政]

中国“非遗”

将建立退出机制

新华社电 文化部日前下发通知明确,国家级“非遗”名录将建立警告、退出机制。

通知指出,国家级代表性项目因保护不力或保护措施不当,导致项目存续状况恶化或出现严重问题的,一经查实,将对国家级代表性项目申报地区(单位)和项目保护单位提出警告和限期整改要求。因整改不力,该国家级代表性项目状况仍未得到明显改善的,将取消项目保护单位资格,收回国家级代表性项目标牌。

退出制度的推出,无疑将为盲目、片面的申报热降温,可以引导各地将工作重点从申报转移到保护。要让申报者知道,只有首先把保护的实事做实、而且后续的保护措施确有保证之后,才可能有申报的底气,从而除去“申报热”中的泡沫,筑高入选的门槛。

另一方面,只有通过退出制度的倒逼,才能让入选名录成为保护的开始,促使各地在“非遗”入选后,只会有加倍的压力,从而更加致力于真正的保护。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没有退出机制,就没有真正的保护。

[链接]

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来源:深圳晚报 作者:杨慧)

第五篇: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

作者:刘齐

班级:12营销1班

学号:20121506109 摘要: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性金融危机,这是“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对这场金融危机,我们该如何解读其本质、根源,该如何反思?全球性金融危机的爆发,对我国来说也是一场挑战,失业人数的逐渐增多,出口总额的逐渐减少,经济增长的速度放慢,都在有形无形中对居民的生活产生影响。面对这场金融危机,中国该如何应对?中国是否能够“独善其身”?

关键字:金融危机;世界经济;中国经济;影响; 企业

引言:金融危机(Financial Crises)最简单的定义是指突发的、覆盖几乎全部金融领域的金融状况恶化。以美国次贷危机为导火线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波及到了全球范围内的多数国家。国际金融形势突变、经济和贸易急剧恶化,对中国经济的波及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冲击强度之大都超出了人们的预料,中国面临着重大的挑战。基于此基本情况,本文主要研究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查阅一些文献资料,寻找一些证据来探究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希望通过调查研究使得一些企业在发展时能趋利避害,获得更好的、更大的发展空间。

正文:

1、金融危机对世界整体经济的影响: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 伴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频频爆发。 面对这一现象,各国政府纷纷采取行动,比如增加财政支出、 投入大量资金救市。 但迄今为止,存在于金融领域的危机无明显呈现出缓和趋势,大量银行出现严重亏损乃至倒闭,尤其是 2008 年由美国次贷危机诱发的席卷全世界的全球性金融风暴,导致大量金融机构亏损、倒闭以及被政府接管,给全球经济带来了严重的冲击,同时各国实体经济也受到冲击,引起人们心理上的极度惶恐。 紧接而来的欧洲债务危机频繁爆发,希腊、爱尔兰以及葡萄牙等国相继向欧盟请求援助,欧洲多个国家主权信用评级持续下调。【1】

2、金融危机的特点:

2.1世界经济逐步形成一体化趋势。 不仅是与美国联系紧密的资本主义发达国家,而且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也受到牵连。

2.2资本主义向金融市场逐步转变,社会上大量募集资金,商业银行业务转向投资银行业务,逃避监管、到处投机,导致实体经济和投机经济严重脱节。

2.3金融市场虚拟资本不断膨胀终脱离于实体资本导致虚拟资本出现信用危机。 2.4具有超周期性,超前性的特点.尤其在 20世纪 30 年代表现特别明显。 伴随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而发展的,从而导致经济与实体经济严重脱钩,先在金融领域爆发,使得当前金融危机具有敏感性和超前性。 2.5金融危机发生频率加快 。二战以前波及较广的金融危机仅有 1929 年的 “大萧条”, 据 Lind-gren、Garcia 和 Saal 统计 , 自 1980年到 1996 年, 共有 133 个相关成员国发生过银行部门的严重问题和危机。20 世纪后期至今发生金融危机的频度和规模,还属先例

3、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

3.1 外贸出口萎缩。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由于产品生产相对过剩,内需不足,而不得不实行出口导向型战略,使得我国进出口贸易对GDP 的依存度大大高出世界各大国一般为 20%左右的水平,如我国在 2003—2005 年间分别达

到 60.1%、70%、63.9%,而且出口主要是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或加工贸易产品。1998—2003 年之间加工贸易出口的产品占历年出口总额的比例都占一半左右,其中 1998 年为52%,1999 年为 50.67%,2001 年为 56%,近几年虽稍有变化但基本上没有改变其占最大比重的格局。这些低附加值产品又主要出口到这次金融危机的中心地带美欧各国。危机爆发,居民收入减少,加上人民币升值等国内外因素的影响,自然出口萎缩。去年前三季度出口增速与上年同比回落 4.8 个百分点,按此计算这将使 GDP增长减少 1.2 个百分点。预计我国 GDP 增速将由2007 年两位数降至 2008 年 1 位数,2009 年更将降至 8%或更低,出口萎缩是一个重要原因。

3.2.大批出口型企业经营困难、倒闭,失业剧增。这是上述出口萎缩的必然结果,主要发生在沿海珠三角,长三角一带。据媒体报道,去年上半年破产倒闭或已陷入困境的中小企业全国有约 6.7 万家,下半年还在继续增加。10 月间东莞合俊、俊领两家玩具工厂倒闭约 7 000 余名员工失业;实际 2007 年年底以来许多台、港在大陆的企业都已纷纷倒闭,也有恶意关门逃债的,形成一股关闭企业潮,随之,返乡农民工有约 780万人。经营困难的不仅是中小型企业,有些大型企业也难逃困境。如钢铁行业因有 15%的产品出口,受国际危机影响,去年上半年出口签单大减,经营愈益困难,预计将出现全行业亏损。随着用电大户钢铁业的经营困难,10 月份的电力产量出现了 10 年以来的首次下降,其他的如纺织、机械等行业也疲软,以致就业形势更加严峻。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最近发布《社会蓝皮书》的数据,我国城镇失业率已上升到 9.4%,大大高出政府公布的截止 2008 年第三季度城镇登记失业率 4%的指标。 3.3.股市暴跌。企业盈亏是决定股市行情走向的基础。随着大批企业经营困难、亏损,甚至倒闭破产,加之受大小非解禁的冲击等等原因,使得近一年多来股价急剧下跌。沪股指从 2007年 10 月 26 日最高点 6 124 点下跌到 2008 年 12月 31 日的 1 820 点,跌幅 70.28%,相应的同期沪、深总市值由 34 万亿元减至 9.554 万亿元,即在一年多一点的时间里股市就蒸发了 23.9 万亿元,接近于 2007 年全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使广大股民和企业损失惨重。

3.4.其他金融资产的损失更为严重。我国外汇储备截至去年 9 月达 1.9 万亿美元,其中约60%—70%为美国债券,美欧各国政府纷纷出台数千亿元各国货币救市计划,这无异于从增加货币发行中找出路,因而必将使我国外汇储备贬值,无形之中受到重大损失。在我国外汇储备中还有相当一部分是购买已陷入次贷危机企业的债券,如据外电报道,购买“两房”公司的债券就达 3 763 亿美元,尽管该公司现已由政府接管,但风险依然很大,很难全部如数收回。再如雷曼兄弟公司已破产,我国卷入其中权益有近 9 亿美元,很可能全部泡汤。其他还有如平安保险公司投资富通集团 238.74 亿元,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现只剩 10 亿元,基本上是血本无归。至于中投公司投资黑石 30 亿美元,大摩 50 亿美元已亏损过半,也是与这次危机的影响有关。在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中,我国之所以受到上述严重的影响和损失,与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不无关系。在新自由主义思想干扰下,党中央明确规定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方针没有得到认真贯彻落实。由于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被削弱或丧失,便导致贫富收入差距愈益拉大,内需不足,过剩的产品只得从国外市场找出路,从而使国内经济严重受制于国际垄断资本和国际市场;同时因长期持续巨额的外贸顺差所带来的过多外汇储备,实际上成了美国绑架我国的抵押品,使得我国很难避免在国际金融危机中不遭受金融资产的损失。这种损失如果揭开其形成的层层中间环节的面纱,实际在一定意义上如前面所说的是由中国劳动人民所生产出来的产品交给美国人去消费,而自己所得到的不过是以债券形式所表现的一张“白条”。【2】

4、民营企业生存环境现状:

4.1、政府规定的行业准入标准过高。长期以来,民营经济所面临的不公平的歧视和过高的市场准入门槛,使得民营企业只能在竞争激烈、利润微薄的产业链上苦苦挣扎,市场空间制约了民营企业的成长升级。

4.2我国企业对外依存度日益提高。在这种情况下,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外部需求锐减对我国民营企业的影响在所难免。我国民营企业对外出口产品中劳动密集型产品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由金融危机所带来的人民币升值压缩民营企业的利润空间,甚至出现损,金融危机以来沿海地区大量的中小民营企业倒闭,大量农民工失业出现返乡潮,严重制约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和危及社会的稳定。那些生存下来的企业经过金融危机也元气大伤,面对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企业家投资的信心缺失,民营企业的许多投资抉择往后推移,实体经济造成不利的影响。 4.3 管理水平低下,企业管理制度落后

目前我国的大多数民营企业都选择了家长式管理模式,管理体制主要表现为“家族”和“亲缘化”特征,实行集权化领导、独断式决策,经营者既是资产所有者,也是资产经营者。民营企业实行家长式管理的根本原因是企业的产权结构过于单一,产权单一不利于企业形成一种开放的系统,从而使得社会资源不能有效地进入企业,企业很难借助于外力实现根本性的进步。【3】

5、政府和企业应采取的措施和政策

5.1、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提升企业素质未来企业的竞争主要依靠高素质的劳动者。我国民营企业还存在着规模小、员工素质低的现象,还不能实现以人为资源优势来配置和优化其他资源。因此,提高企业内在素质,归根到底还是要提高人的素质。民营企业必须要建立规范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构建一套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励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5.2、制定企业长期发展战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结合当前全球化、区域化和市场化的发展趋势,民营企业应充分考虑其在产业链中的经营地位及发展空间,围绕区域价值链和行业价值链这两个方面制定长期发展战略。 5.

3、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

把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非公36条”)落实到实处,真正为民营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环境。政府应继续出台相关操作层面

的配套措施:界定“非公36条”的性质与地位,规定违反“非公36条”应承担的责任,害人特别是受到歧视待遇的民营企业救济自己权利的途径,对于与“非公36条”的精神及规定不一致的法规、规章的修改和清理,落实“非公36条”的组织机构及主导者,协调各部门间的关系等等。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促进法》和相关政策的完善,使政策在促进民营企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5.4、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完善配套金融服务体系

中国银监会发出了《关于调整部分信贷监管政策促进经济稳健发展的通知》,对各主要银行业金融机构设立小企业信贷专营服务机构、加大对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提出了要求。但鉴于民营企业可供抵押财物不足的先天缺陷,加之国有商业银行风险指标体系的束缚,其对经营企业的融资支持力度仍然非常有限。对此,应适时调整金融政策,切实解决企业资金困难,缓解企业的运行压力。民营企业可以通过远期、期货等避险金融工具规避原材料价格上涨所带来的风险,也可以通过这些金融工具锁定未来商品的价格,增强民营企业抗拒外部风险的能力。

结论:金融危机不仅对世界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对我国经济也产生了不良影响,影响我国的金融业、房地产、进出口贸易、人民币汇率、社会就业的健康发展,面对这一严峻的经济形势,政府和企业都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趋利避害,采取有利的政策和措施来保证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企业不仅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而且要制定企业长期发展战略;政府要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还要完善配套金融服务体系,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只有政府和企业共同应对金融危机,双管齐下,才能促进我国宏观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

文献引用:【1】欧 阳 芳,金融危机的现状及对我国的警示(J)科技创业月刊 2013年第1期,48-49页 【2】丁 冰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影响(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67 2009 年第 2 期(总第 122 期)68-69页

【3】钟浩 金融危机后中国民营企业生存环境分析(J)中国外资 2013年1月下 总第281期 233页

上一篇:中国好声音第范文下一篇:职高学生评语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