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导学构建高效课堂

2023-03-13

第一篇:微课导学构建高效课堂

优化学案导学__构建高效课堂

实施“学案导学”教学,打造高效课堂

一、“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提出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尤其是实施新课程以来,我们做了不少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与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相比还有不小差距,在实际工作中依然存在不少问题,有些问题甚至还很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理念并没有完全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不少人只停留在认识层面,以教师为中心,讲授、灌输为主要形式的教学还是占据了一席之地,另外,为应试而教、为升学率而教的现象依然存在;教师的“讲台意识”仍旧很浓,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控制欲和支配欲依然很强。

二是我校教学缺少一个相对系统的、科学的、具有本校特色的、让教师可以操作的课改平台和抓手。这些问题和矛盾在实践中的具体反映就集中表现为课堂教学的低效甚至无效。因此,我们必须要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打造高效课堂作为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突破口。要深化我校的课堂教学改革,改变、改善教师的观念和行为,必须找到一个切实可行的抓手。通过深入思考和调研,我们认为“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是一个很好的抓手。

二、“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概念

所谓“学案导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生实际,以课标、课本为纲,以学案为载体,以学生为主线设计的教学活动方案。学案导学是以“学案”为媒介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让学生在 “导学”的方案的引导下完成学习任务。说得更直白些,“学案导学”就是把课堂教学的流程、学习内容的重点难点、学习中的反馈以书面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对自己所要做的事、所要讲的话做到心中有数,按“学案”开展学习,从而避免课堂学习中无谓的“枝蔓”,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其精髓,可以从师生关系、时空关系、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等四个角度概括为四句话:“主导加主体,课外加课内,教材加(导)学案,自主加合作”。

三、 “学案导学”教学实施过程:

(一)建设学习小组,抓高效课堂的灵魂

高效课堂合作学习的高效,关键在于学习小组的高效,建设、培训好学习小组,也就把握住了高效课堂的灵魂。

1.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与分工。根据“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划分小组,小组成员进行科学合理的分工,制定小组互助学习的规则,在组内开展“不掉队”活动,在组间开展“瞄准对手”活动。

2.评价多元化,实行小组捆绑式评价。要求班主任将小组建设纳入班级常规管理,平时的思想、行为、学习状态等都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价,做到评价的多元化。小组评价实行捆绑式评价,借助组间的竞争,激发小组内部的活力,激励小组成员团结向上,确保小组合作的实效性、全面性,使小组建设更加完善。

3.营造鲜明的班级文化氛围,促成学生的有效学习状态。在教室的墙壁、黑板有学生自己书写的、能够激励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勇于展示自我的话语,营造自信、自励、自发、自觉的学习氛围,激励学生参与合作、展示自我的积极性。

4.定期评比班级小组建设。每周要求每个班级利用周五主题班会的时间,综合小组量化评价以及各科教师的意见,评选出优秀小组、优秀小组长等。一月一评比,学校为在各方面表现突出的优秀小组进行奖励,为小组活动拍照,并附上教师和同学的颁奖词和自己的获奖感言进行展示。

(二)构建“361”备课模式,为高效课堂蓄势

1.构建“361”备课模式

着力推行“361”备课式,立足课堂教学,走自主、合作、高效之路。“361”备课式:“ 3”指三次备课:个人主备、备课组研讨备、个性化设计备;“6”指抓住六点:切入点、预习点、重难点、生成点、训练点、拓展点;“1”指形成一份导学案。集体备课活动具体程序如下:

(1)分配备课任务,确定主备人:首先教研组长将内容进行分工,主备教师提前两周拿出“导学案”初稿。

(2)上传及分发备课:第二周星期一教师将备好的课统一上传给教研组长,教研组长再将所有备课内容传给组内所有老师。不用纸质稿件,全部用电子文稿。

(3)集体备课研讨:先由主备人讲自己备课预设,其它老师作补充。这样轮流将下周要上课的内容全部完成。主备人应在导学案上记下修改意见。

(4)完善“学案”:集体备课研讨结束后,老师们根据主备人的导学案和修改意见,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各自将导学案修改完整。

附:备课流程:

分配备课任务到任课教师

主备教师提前两周完成初备(上交电子稿)

提前一周集体备课,讨论下周导学案,备课组长定稿

提交给年级学科审核人初审,符合程序,质量合格通过初审

提交校学科备课审核组,符合程序,质量合格通过审核,定稿

印制后分发给任课教师上课前可局部调整,课后提出修改意见。

2.精心设计导学案

“学案”,是相对于“教案”而提出的概念,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和教材,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由教师设计的供学生课前预习、课内导学和课后复习使用的课例学习材料。如果说“教案”发挥的导“教”功能,着眼于教师“讲什么”、“如何讲”、“讲得怎么样”,侧重于学生“学会”,而“学案”则发挥的是导“学”功能,着眼于学生“学什么”、“如何学”、“学得怎么样”,侧重于学生“会学”。 学案导学就是关注教师的实际教学状态,解决的是常态课堂中教师独霸课堂、“一言堂”的问题,变革教与学的方式。

为求得课堂的高效,我们在导学案的设计上下大力气,做足功课。首先我们确定了导学案的设计模式,即:学习目标、学习重点、知识链接、导学过程、收获与反思,其中的导学过程作为重点,包括四个环节,即“预习导学、合作探究、展示交流、达标检测”;接着我们以三年级《赵州桥》一课为例研讨了每一模块的具体操作形式,集思广益形成了第一份导学案;为了检验使用效果,学校要求三年级同时上了《赵州桥》,课后及时召开了反思总结会,就导学案的模式设计进行了两次教研,确定了 “导学案”的设计模式。本学期在全面实施高效课堂的过程中我们仍把重点放在了导学案的审核上,因为只有充分发挥导学案的“导航仪”的作用,才能指引我们走向成功的彼岸。

(三)推行“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为高效课堂导航

老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了许多困惑:“课堂教学任务不能够当堂完成,教学时间不够用”、“在自主预习生成课上,当学生生成的问题过多、过滥、太浪费时间的情况下,教师该怎么导”、“在学生展示的环节中,教师又该怎么导”、“在遇到学生相互追问十分激烈与学习时间有限产生矛盾时,教师该不该导,怎么导”、“教师怎样导,才能高质量、高水平的有效调控课堂”等等。经过学校教改领导小组的研究归纳,发现这些问题的核心就是:怎样才能使教师的导学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于是,确定这个问题为研讨专题,要求每位实验教师先进行解决假想。如:自主预习课上,根据学情,教师要善于去粗取精的进行导学;在学生展示中,教师要正确判断、弥漏补缺的进行导学;在时间不足和讨论激烈相矛盾时,教师要巧妙周旋,智慧的进行导学等。然后从不同的角度入手,来研究教师课堂导学的艺术。从导学的语言、时机、程度等多个方面进行专项研究。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验证后,再次召开经验交流会,让老师们畅谈自己的感悟和新的认识,他们言有所向,言而有理。学校再对教师的个人见解进行总结归纳,形成规范的指导性文本,既使问题得到了解决,又让教师懂得了解决的对策。我校在实践中,对教师如何有效导学,经过认真总结,提出了做到“三有”、“三适”、 “三化”,遵循“三动”的基本要求。

1.高点预设,做到“三有”。

有的老师可能会有这样的错觉,以为新的教学模式使教师的作用弱化了。因为生进师退,教师可以很轻松了,准备的充不充分无关紧要了,这个想法是极端错误的。事实上,新的课堂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因为学生主体作用的强化,将教师的主动教变成了被动导,教师被学生“牵着鼻子走”。所以,我们在课堂上的智慧付出不是缺失了而是潜在化了,我们综合能力的要求不是降低了而是提高了。所以在预设中,教师更要高起点,做到“心中有目标,心中有学生,心中有课堂”。

心中有目标,就是要始终明确学习目标,对导学案单的设计要紧紧围绕目标。什么时候导,什么时候不导,导什么,导多少,都要紧紧围绕学习目标。当学生的问题或见解向目标靠拢时,教师就不用导学;当学生的问题或见解围着目标总是绕圈时,教师就要通过导学把他们拉到鼓心去;当学生的问题或见解偏离或远离目标时,教师就要导学,给学生点亮灯塔,为他们指明航线。目标之灯要永远亮在教师心中。

心中有学生,就是必须依据自己的学生实际去设置导学案,要关注到优、中、差不同层面的学生的个体差异,题目设置要有梯度。对于设置的问题,哪一类学生能解决,解决到什么程度;哪一类学生不能解决,困难有多大,教师应该在预设时心中有90%的底。问题生成时,哪些问题学生能谈到,哪些问题学生想不到,哪些问题能提到但深度不够,可能需要帮助,这些教师都要有所把握。因此,要调控好课堂,作为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必须关注学生的思维水平,必须关注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小学阶段,学生因为受认知特点及知识层次、能力水平的限制,始终离不开老师的充分关注和指导,教师既要给学生信任,要懂得放手,更要做好学生的学习高参。心中有课堂,就是教师在课前预设中要综合教学实践经验,充分预设到课堂上可能遇到的各种不同情况。哪个环节难度小,可能会省时;哪个环节发散性强,空间开阔,可能更难调控;哪个环节有可能需要提升难度或高度;哪个环节有可能要降低难度,这些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只有这样,才能更巧妙的实现去粗取精,弥补缺漏的智慧性导学。

2.把握程度,做到“三适”。

在新的教学模式下,教师要始终以学生为主,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科学而智慧的点引,把握导学的最佳时机,适时、适度和适量的进行导学。

教师的导学要适时。是指教师要保持观察和判断的敏锐性,时刻注意倾听学生的展示发言,关注课堂表现。学生卡壳时,给予启发式指导;学生偏题时,给予规范性指导;学生错误时,给予科学性指导;学生混乱时,给予点拨性指导;学生深入时,给予递进式、发展性指导。及时纠错补漏、引导归纳总结,起到深化主题的作用。教师的导学要适度。是指学生能说的教师不说,学生不会说而通过教师的点引能说出的教师只点不说,只有那些学生自己不能、不会说的,即使引导也说不出的,教师再说。另外,在导学中,一定要紧扣学习目标,严防多而滥,泛而空。

教师的导学要适量。是指教师一定要克服那种因不信任学生而产生的满堂言现象。不要总以为自己说的太少,怕学生听不懂,岂不知耳听百遍不如嘴说一遍,听别人说和自己给别人说所产生的不同的理解识记效果是迥然不同的。所以,导学一定要少而精,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优化导学,做到“三化”。

导学中要力求语言凝练化,形式多样化,从而使导学效益最大化。语言是教师导学的主要形式,在极为有限的学习时间中,教师既要保证足够的“退”,又要体现高智慧的“导”,对教师导学用语的要求就格外严格,语言的凝练化要求教师的导学语既要精准无误、通俗易懂,又要高度概括、一字千金,更要高屋建瓴、立意高远。教师的导学除了用语言,还可以通过手势、口形、表情、板书等形式呈现。学生展示中,教师的导学还可用专心聆听、点头赞许、凝神思索、摆头否定等多种体态语来呈现。导学形式的多样化会更有利于导学效益的最大化。我们教师是学生的学习伙伴,但不能是平庸的伙伴。新课堂中,导学成了彰显教师学识魅力、教学艺术的舞台。

4. 互动探究,遵循“三动”

课堂中的互动探究是引领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手段,是构建“高效课堂”的本质。让学生更好的参与互动探究,应遵循“三动”法则:

1.主动。“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我们要让学生在课堂上能积极主动地发展,在解决问题中学习。须做到“五让”:教材让学生自读;知识让学生探索;问题让学生解决;结论让学生概括;体系让学生构建。从而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地“动”起来。

2.互动。自主学习的课堂其本质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做到:“生生互动”、“生本互动”、“组组互动”,从而达到“兵教兵”、“兵帮兵”、“兵学兵”的自主有效互动学习。

3.灵动。导学案的使用就是为了让学生在“生生互动”、“生本互动”、 “组组互动”的学习过程中达到思维与情感的交流和碰撞,共同生发出思维的火花,张扬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品格,从而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形成真实灵动的课堂。

四、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效果好起来

随着课改的深入,我们惊喜地看到了课堂教学的奇妙变化。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课堂上再也不见林立的小手,多的是争先恐后发表见解的身影;角落里再也寻不到呆滞的目光,教室里闪烁的竟是灵动的神采。

一是学生变得大胆自信,合作学习能力增强了。“有效教学是组与组之间的竞争,同学与同学之间的竞争。”“争当第一,我们很高兴”,这是五年级二班学生的真实话语。高效课堂以小组为单位构建学习共同体,每个小组便是一个缩影。课堂上,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针对预习中产生的问题,合作探究,大胆交流,各抒己见,在生生互动与师生互动中,通过展、思、论、评、记,在组内与组间互动、竞争学习过程中,学得真实、质朴、自然、快乐,合作学习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增强。为小组争光,为班级争光的团队精神不仅体现在课堂上,更加映射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列队、放学、劳动等。在小组精神的鼓舞和鞭策下,学生变得大胆自信,交往能力提高了,团结合作意识增强,行为习惯不断规范,呈现文明向上的良好势头。中国教师报“课改山西行”对我校课堂教学改革做了深入的采访,我校教师郭彦君的教育叙事《“捆绑”出的精彩》刊登在了中国教师报上。一个自闭症孩子,入学四年未曾开口的孩子在小组同伴的鼓励下开口了,带给老师的不仅是惊喜,更坚定了老师们课改的信心和决心。

二是学生变得爱学乐学,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了。在预习过程中,学生课前熟读课文后,利用导学案课前预习引导进行扎实有效的课前预习,并能质疑问难,尝试提出问题,由被动学习转化成主动自觉学习,提高了课前预习的有效性,学生变得更爱学习了,自主学习的习惯与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培养与提高。

三是学生变得会学善学,语言、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先学后导,问题评价”使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落到了实处。教师教学时大胆放手,把课堂的学习权充分还给学生。学生自主预习、圈点、勾画、摘录、阅读;自主质疑、协作、探究;自主交流、展示、体验。不同学生在课堂上都可说、可演、可练、可写、可讨论、可交流,学习方式表现形式多样化,使不同层面的学生都有所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

四是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 实践和操作能力得到了提高。如今在七一路小学的学生中出现了“五多一少”现象,即:自主预习的多,大胆质疑的多,善于展示的多,乐于动手的多,勤于思考的多,牵强接受的少。无论那门学科,学生都能根据学习内容,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动脑思考、动手操作,一个个问题在学生的合作探究、动手实验中,找到了答案。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兴趣高涨,并将课内知识拓展到了课外。学生爱读书了,课外阅读量增加了, 语文教学的听、说、读、写目标落到了实处,学生的习作水平较前有所提高。

“实施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为忻州市七一路小学的发展注入活力。课堂是我们教学的主阵地,要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深入推进“高效课堂”实施,只有理性地认识课堂教学现状,客观地分析存在的问题,才能不断改进我们的课堂教学。在探索具有我校特色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道路上,只要我们勇于实践,善于总结,定会使我们的课堂更高效。

第二篇:高效构建“学案导学、合作探究”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研究与

构建“学案导学、合作探究”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研究与实践

一、 研究背景

昊天学校于2004年9月建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地属良乡东南片,生源主要来自良乡东八村及周边小区。建校之初,由于学校地理位置偏僻,周边环境恶略,交通不便,致使大量优秀生源外流,领导和教师焦急万分,如何改变现状,留住生源,并通过我们自身的努力,为当地百姓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面对新的课程改革,我校的干部、教师深刻认识到: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在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时代,教育突破了传统的模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发生着新的变化,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和发布者,学生也不再是知识的“容器”,知识获取的多元化使得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获取知识和信息。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已经严重不适应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现代教育观念强调:教育要以学生为本,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由培养具有一定知识技能的人转向培养具有多种能力特别是“学会学习”的人。只有学会自主、合作学习,才能成为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学习者。

因此,改进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我们研究的重点。于是,在05年9月我校数学教研组在教研组长王铁英老师的带领下,参加了房山进校教科室王兆凤老师负责的课题《新课程背景下农村中小学生学习分化问题的研究与实践》,经过两年多的潜心研究与实践,我们初步探索出了一条适合我校学生实际的通过“学案导学”构建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课堂教学模式,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学习与发展。

二、“学案导学、合作探究”课堂教学模式的操作过程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初中数学课程应提倡学生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师生互动、合作、交流、对话式的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在教学中,我们应当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相信学生的创造力。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只有学生才能让课堂充满活力,充满生机。

“学案导学、合作探究”即利用适合具体学情的教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以促使学生主动知识建构的课堂教学模式。学案是体现教师教学思想、方法、知识体系和学生能力培养的载体,它不仅有着“导学”的作用,还有“导教”的功能。这样,学案的作用不仅成为沟通教与学之间的桥梁与纽带,还承担着引导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作用。

(一)编制学案的基本思路、要求及框架

1.学案设计基本思路与要求

(1)紧扣新课标

遵循“新课标”所倡导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设计思路、课程结构、教学建议、评价建议。对每章内容的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从三个维度进行分解和细化,旨在使教师教和学生学时既有针对性,又有整体性。对各章节的知识与方法的学习和探索,要紧紧围绕双基,以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与基本技能的形成为重点,与教材紧密相连,体现教材中的基本知识、基本思想、基本方法,使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设计基本问题时,可把一个重要知识点放在不同的情景中,反复考查,使学生能深刻认识,举一反三,灵活运用;同时,要注意总结方法、规律,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问题设置有层次,有梯度,有适当的比例,这样可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要。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依据初中学生认识发展规律和心理特征,学案设计既要以双基为主、层层推进、清晰自然、目标明确,又要渗透新课标理念,创设基本知识自主学习及新颖问题的情景,以探究方式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数学知识、方法,快速掌握本节知识、方法要点,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倡导学生从问题开始,在对问题探究的过程中主动学习、互动学习、合作学习,提倡创造性学习。

2.学案设计基本框架

【复习导入】通过复习旧知识、承上启下进入新知结构;或利用有意义的问题导出新课;或采用类比、推广等手段自然进入新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

【明确目标】指明新课程标准对此部分内容的要求,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探究新知】教师设计问题要科学合理,体现层次性、趣味性,具有启发性。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用“转化思想”把新的数学问题转化为用已有的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去解决,对相关公式、性质、定理进行推导。此处是学生自主探究基本知识、基本方法、追根溯源的重要内容。

【例题分析】设计1-2个典型例题进行分析、讲解与点评(基本题目可不给出解答过程,留空白,先让学生分析、解答。每个题后都要有“归纳点评”)

【双基练习】设计3--5个紧教材的基本题目让学生解答,教师巡视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的情况;

【能力拓展】设计2--3个综合题供有余力的学生进行训练,提高综合能力。

【总结反思】对基本知识、思想方法、规律进行总结梳理,对教法、学法及易错知识点进行反思。

【分层测试】设计一组层次得当的题目测试学生,了解学生对本课题内容的学习、掌握情况,找出问题,不断完善。

(二)学案导学、合作探究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

1.创设情境: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给思维以方向;同时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给思维以动力。

2.独立学习:就是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有关知识的过程。独立学习的目的,不仅在于获得知识,更在于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

3、合作交流:在学生个体独立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师生、生生间的交流互动解决学习中的疑难问题并让学生在小组内或班级范围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考方法及过程,相互讨论分析,揭示知识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在合作交流中学会相互帮助,实现学习互补,增强合作意识,提高交往能力。

4.实践运用:是把所学知识运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学生解决问题是一个探索的过程,不是一个简单地用现成的模式解决问题的过程,实践运用不仅要有利于帮助学生巩固、掌握知识,更要有利于学生应用知识及实践能力的培养。

5.反馈矫正:学生展示交流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巡视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问

题,及时引导学生相互答疑解难,并与学生一起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及时纠正。

6.总结提升:在上述教学环节完成后师生一道总结、梳理当堂所学知识,归纳方法、揭示规律、总结提升。

三、课题研究取得的成绩

(一)课题研究使学生学习方式发生转变,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发展

“学案导学”教学方法使学生学习目标更加明确,重点更加突出,问题设计更加具有针对性,有效调动了广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学习过程中多数学生能够主动探索和积极思考,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增强。学案导学增强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了学生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和发展。学生在自主探究活动中通过独立学习、梳理知识结构,使学生能够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从而促进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知识体系的主动建构,促使学生深刻认识到所学知识作用与价值。学生课堂学习效率大大提高,解答问题的规范性、准确性及语言表达能力明显增强,学习方式由原来的“学会”变为“会学”。通过两年多的课题研究与实践,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与合作意识,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二)课题实践使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发生改变,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伴随着课题研究和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课题实验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发生了很大转变,课堂教学方式悄然发生着变化。教师由传统的“满堂灌” 即教师由重知识传授和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学方式向启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互动交流、重学法指导和实践应用为主,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教学设计尽可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要,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主动和谐的发展。同时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也在发生变化,由原来的一把尺子量学生向过程多元评价激励转变。通过课题研究促进了老师们的学习、实践与反思,转变了教师的教育思想,课堂教学质量不断提高,课题实验教师职业幸福感明显增强。课题实验班与非实验班相比较,实验班师生精神状态饱满、

学生主动学习热情高、解题能力强、思维敏捷、考试成绩高于非实验班近13个百分点;数学学科教学与其他学科相比成绩明显突出,近年来中考数学成绩逐年提升,位居同类校前列。通过数学学科的构建“学案导学、合作探究”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辐射到其他学科的教学,吸引了一批其他学科优秀教师参与到课题研究中来,扩大了研究力量。我校的生源也逐年提高,初中教学班有原来的18个增至现在22个教学班。成绩的取得得益于:

1.课题研究的引领。两年来我校数学组全体教师在进修学校王兆凤老师的科研课题《新课程背景下农村中小学生学习分化问题的研究与实践》引领下,从课题研究内容、研究目标、研究方法方面得到了王老师大力支持与热心指导课题研究进展成效明显。

2.王玉茹校长对我校教科研工作的具体指导及科研思想、方法的引领,创设了良好的研究氛围,倡导每位教师都成为研究型教师。

3.数学组有一支善于学习、善于思考、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教师队伍。

四、今后研究的设想

在课题研究具体操作中,虽然我们力求使所有学生都能得到尽可能的发展,但总感觉能力强的学生发展得更好,而一些学习能力低的学生的发展总是不尽如人意。因此教师如何处理好“放”与“导”的关系,如何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最有力的帮助,如何使所有的人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是下阶段要研究的重要内容。

构建“学案导学、合作探究”课堂教学模式,

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研究与实践

昊 天 学 校

2008年4月30日

第三篇:利用微课构建翻转课堂

[摘 要]在传授数学知识的同时,发展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是每个教师的愿望。以“平均数”的教学为例,借鉴金陵老师的微课程教学法理念,利用“微课”构建翻转课堂进行课堂教学创新。通过检查预学、当堂测试、协同探究、拓展提升、总结学习五个步骤,进行了“先学后教”“以学定教”“随学而导”“导学一体”的教学实践,体现了个性化学习的优势,更好发展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微课;翻转课堂;自主学习;平均数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05-0024-03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育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更应该教授给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尤其是在当前教育改革飞速发展的形势下,在教育教学中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已成为教育的核心。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国家“立德树人”的教育方针,在传授数学知识的同时,发展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笔者以“平均数”一课为例,谈谈自己的思考与实践。

一、对“平均数”教学内容的研读和再认识

“平均数”是北师大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数据的表示和分析”中的内容。这是学生在积累了简单的统计活动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了条形统计图、简单折线统计图之后,接触到的第一个有关数据分析的统计量。平均数是表示数据集中趋势的特征数,为突出平均数的特征,教材安排了一个数字记忆的游戏,教学实施建议教师结合丰富的现实背景,引导学生经历收集、整理、表示、分析数据的过程,结合问题解决的过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结合具体的统计图表,学会解决一些与平均数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数据分析的活动经验,培养数据分析的观念,发展统计意识。

众所周知,教学平均数不能只局限于教会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应该更侧重于从统计活动出发,引导学生对平均数统计意义的理解,因此,教学活动应该选择真实的、现实的、熟悉的教学情景,摒弃那些人为设计的、似是而非的问题编排,让学生亲历统计过程,经历收集数据的过程,体会平均数的必要性,理解“平均数代表了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平均数是一个统计量,它的计算虽然用到了所有原始数据,但它具有虚拟性”,教学时还应该提供平均数与原始数据都不相同的实例,例如,四人平均投中球的个数是7.5个。这时,部分学生会出现认知困惑:投中球的个数只能是整数,怎么可能出现小数呢?表面看来是学生生活常识对数学分析的干扰,实际上正是学生思维的胶着点,需要教师理性引领,以及帮助学生提升的关键之处。

四年级学生的年龄在十岁左右,根据儿童认知发展理论,他们正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他们自我意识日趋强烈,愿意接受新事物,自我管理能力逐步增强。因此,教师在提供必要的引导和支持的前提下,尽可能鼓励学生自主?W习,从而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帮助他们体会学习成功的快乐。

二、借助“微课”构建翻转课堂

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实际能力,借鉴金陵老师的微课程教学法理念,我决定采用翻转课堂的形式进行这一课的教学。以课时为单位的教学活动安排如下图所示:

传统课堂主要表现为在课堂学习新知识,通过作业在课外内化知识。翻转课堂的不同主要在于对课堂结构的调整,即学习知识在课外,内化知识在课堂。对于课堂外的新知学习,我准备了高质量的微课和精心设计的《自主学习任务单》,引导学生自定进度、独立学习、整理收获、提出问题,完成自主学习任务。课堂上的内化不仅是一般意义的练习和检查,我将进行创新设计,提供展示与交流的机会,引导学生协同探究,完成课后练习,增加一对一的个性化指导,全程陪伴学生理解和掌握新知识。

这样设计的翻转课堂是依据萨尔曼?可汗发现的人性化学习理论,即让学生按照自己的节奏和方式进行学习,同时教师应给予一对一的个性化指导。为实现这一目标,我在国家教育资源服务平台上找到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优质教育资源整合”微课资源,选取了中央电教馆制作的微课“平均数的初步认识”,这是一节由北京中关村第一小学啜临峰老师讲授的优质微课。我将微课发到班级QQ群,并提出自主学习建议,要求学生在家下载并观看,完成自主学习。为引导学生更好地开展个性化学习,我要求学生务必根据自身的情况观看视频,遇到需要思考的地方可以暂停播放,遇到难以掌握的知识,可以倒回去重新播放,如果仍然没有理解,可以反复播放,直到掌握为止,最后在充分理解新知识的基础上,独立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单》。

这样的安排把课件为教师的“教”服务变为微课为学生的“学”服务,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实现了“人机一对一”,只要教师提供的微课重点突出并具有一定趣味性,学生就能做到注意力集中,很快进入有效的个性化学习。但是这一切又没有脱离教师的“教”,可以说,课前预学虽然没有教师的面授,但每一步都渗透了教师的引导,也可以说课前做到了“导学一体”。

三、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课堂教学创新

根据翻转课堂教学理念,课内学习的目的是内化知识、拓展能力、感悟方法。由于学生在课前已经通过学习,对平均数有了初步的认识,能够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单》,那么课堂教学就只有创新才能适应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达到教学预期的目的。为此,在课堂教学创新中,我设计了如下五个教学环节:

1.检查预学,回顾重点

开课即询问学生利用微课学习的实际情况,让同桌之间互相检查《自主学习任务单》,交流预学情况。教师巡视,及时指导、点评,安排同桌互评。在评价方面,能够完成任务并回答正确的学生得三颗星,能够完成任务但有一些问题的学生得两颗星,能够完成任务但理解偏差较大的学生得一颗星。最后,投影典型的《自主学习任务单》,在全班范围内展示与交流。

其中,就两个重点问题进行了详细的检查和回顾。

(1)记数游戏――正确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出示淘气5次记数情况统计表。

先提出问题一:“‘平均每次记住6个数字’这个结论是怎么得到的?”师生讨论,归纳出求平均数的两种方法:第一种是借助图形,移多补少,直观得到这组数据的平均数;第二种是用公式“总数÷份数=平均数”计算出平均数。然后提出问题二:“淘气哪一次也没有记住6个数字啊!平均数是6,这是怎么回事啊?”在学生讨论后,教师梳理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6是匀出来的”,“6是通过移多补少得出来的”,“五个数字相加,再除以次数5就能算出6”,进而总结出“平均数6是这组数据平均水平的代表”,“平均数是一个统计量”,加深学生对平均数特征的理解,突破学习难点,完成新知识的构建。

接着教师追问学生:如果再记一次,平均数会发生变化吗?

第六次记住( )个数字,六次的平均数不变;

第六次记住( )个数字,六次的平均数变大;

第六次记住( )个数字,六次的平均数变小。

学生讨论后找到影响平均数变化的规律,并明白平均数的范围应该在这组数据的最小数和最大数之间。

(2)游泳池――在实例中体会平均数的特点

教师出示游泳池情景图:我身高140厘米,在平均水深1.1米的水池里游泳,会有危险吗?学生小组讨论后得出结论:有危险。因为平均水深是游泳池水深情况的一个代表,但并不是说明游泳池每一处水深都是1.1米,可能比1.1米浅,也可能比1.1米深。教师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去掉遮盖的图片,让学生看到游泳池水深的实际情况,直观理解平均水深具有的迷惑性,进一步体会到平均数的特点。

以上各环节的学习内容都是来自于《自主学习任务单》,目的是把重点问题当堂厘清,帮助学生巩固自主预学效果,让学生再次经历数据的分析过程,尤其是帮助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顺利掌握平均数这一新知识点,在自主预学的基础上,构建正确完整的知识体系。

对学生来说,《自主学习任务单》是学生预学情况的真实反映,在这个交流检查的过程中,学生能看到伙伴的预学情况,并反过来思考自己的学习情况,自觉调整认知。尤其是《自主学习任务单》的三星评价设计,对于学生来说,既是肯定与赞赏,也是激励与鞭策,一方面对学生的知识学习情况给予及时的反馈,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对于教师来说,《自主学习任务单》是教师设计的学习支架,微课是教师制作或者选择的知识载体,学生自主预学完全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做到了“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课堂学习过程变成了在教师引导下的“随学而导”“导学一体”,更有利于发挥四年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良好学习氛围。

2.当堂测试,一展身手

当堂测试的难度不能超出任务单的难度,因为当堂测试的目的在于直观快速地反馈学习效果,引导学生巩固新知,帮助学生构建平均数的概念,展示学生新的收获。我借助Notebook交互式电子白板的Lab功能,提前将六个有关平均数的习题嵌入游戏中,课堂上选择两名学生在?车情景中竞相答题(正确者赛车速度更快;早到终点者获胜)。游戏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竞赛答题又促进了他们的积极思考和快速反应,虽然台上是两人PK,实际是全体学生共同参与测试,效果非常好。

3.协同探究,深入理解平均数

为突出教学重点,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我选取了两个课后习题的情景,对其加以变化后科学利用,设计成了两个探究任务。

探究一:一分投球游戏

出示奇思四次投球情况统计表,要求四人小组协同探究:如何求奇思四次投球的平均数?

学生归纳得出:像这样较小的数字,可以采用移多补少的办法直接求出平均数。

接着出示本年级三位同学和体育老师一分钟投球游戏的视频,根据视频采集数据,得到如下统计表。要求四人小组协同探究:如何求四人投球的平均数?

学生发现“移多补少难以均分,因为有剩余”,进而探究得出:可以用计算的方法求出平均数。

探究二:平均气温

出示课本中的习题,引导学生读懂表格中的信息。

要求学生独立探究:估一估平均最低气温和找出最高气温的范围,并计算出这星期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平均值。

在传统教学中,作为巩固和拓展,这两道习题都会被安排成课后作业,但是部分学生由于思维不全面,表达不严谨等问题,常常出错,学习效率低下。翻转课堂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因为有课前的自主预学,在课始的15至20分钟内,学生就可以完成重点知识的学习,教学难点也得以突破。随后就是协同探究和拓展,把原本需要学生独立面对的习题,变成课堂协同探究的问题,不仅提高了教材习题的利用率,而且避免了反馈延迟的问题,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4.巩固练习,拓展提升

在探究的基础上,师生小结学习收获,教师出示报刊中的信息,鼓励学生从这些信息中找出平均数,并谈谈自己的理解。这里把平均数的学习向课外延伸,向生活延伸,让学生根据对平均数的理解,谈谈自己对数据的感受和分析,能进一步促进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对新知识的应用意识。

5.总结学习,布置作业

由于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已经顺利完成,我不必再设计有关平均数计算方法的巩固性作业,也不必再就统计图表的相关分析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因此,我只布置了一个作业“寻找身边2~3个平均数的实例”,旨在引导学生放眼广阔的生活场景,用统计的眼光观察各种数据,分析理解数据,体会平均数的现实意义和具体应用。

总之,采用微课进行教学,一个重点是设计好《自主学习任务单》和微课视频,为课前自主预学做好引导,另一个重点是实施翻转课堂创新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内化新知、感悟方法、拓展能力、培养素质。这样的设计做到了“先学后教”“以学定教”“随学而导”“导学一体”,更适应了“互联网+”环境下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趋势,能更好发挥学生作为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体现个性化学习的优势,构建一种全新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学习模式,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实效。

[ 参 考 文 献 ]

金陵.翻转课堂与微课程教学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1).

(责编 金 铃)

第四篇:巧用微课,打造高效高中化学课堂

【摘 要】随着网络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普及,微课已经被广泛应用到高中化学教学中,微课以其针对性强和教学时间短的特点,受到广大教师和学生的喜爱,成为现代教育教学的重要方式和手段。微课在教学中有效应用,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和补充,为学生提供移动学习、在线学习的资源。使用微课的目的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能够快乐学习,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高中化学;微课;特点;应用策略

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目标提出,要在当下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今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丰富教学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其中微课是一项针对教学重难点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它通过视频、声音等手段将教学内容形象直观地表达出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微课可反复利用的特点,可以有针对性地突破教学重难点,便于每一个学生分析和理解,从而让学生轻松应对高中化学学习。

一、微课的主要特点

1.授课时长较短

根据高中生的生理和学习特点,作为微课核心的授课视频的时长一般会控制在5到8分钟,最长的微课视频也不宜超过10分钟。与时长45分钟的传统高中课堂相比,微课只能称为课堂片段或微课堂。

2.教学内容较少

与教学内容非常广泛的传统课堂相比,微课的教学主题更加突出,更能聚焦问题的解决,也更加适合授课的需要。微课本就是为了凸显学科教学中某些知识点而生的教学方式,又或者是为了展现学科教学中特定的教学环节和教学主题的一种教学活动,与大容量、大集合的传统课堂相比,微课的教学内容精炼、简洁,所以微课也被称作微课堂。

3.资源利用便捷

微课对教学内容的选取要求是主题要突出、指向要明确、内容要相对完整。以微课的教学视频为主体,统一整合了课例的教学设计、课堂上要用到的多媒体课件和素材、教师的教学反思以及学生的评价反馈和专家的点评建议等相关资源,从而形成了一个具有鲜明主题、多样类型、紧凑结构的教学资源包,创设了真实的微环境。这样的教学资源使用起来才能方便快捷。

4.资源容量较小

在资源空间占用方面,微课的教学视频和配套教学资源的总容量大小多为几十兆,教学视频一般是网络上能够实现在线播放的格式,即流媒体格式,所以教师和学习者都可以在线流畅观看课程,查看教案、课件等辅助资源;不仅如此,还能轻松而迅速地把它下载下来保存到移动终端上,进行线下学习。这个特点既适合移动学习和泛在学习,也适合教师之间相互观摩、评价、反思和研讨。

5.教研异于常态

微课的教学研讨可以不受场地的限制,在办公室或者其他场所和平台都可以,但是微课观察和研究的目标主体是教师的教,对学习者的学习状态,只能做出推理和猜测。所以微课教研的目的主要是助力教师完善教学设计和方案、提升教师的教学技能。

二、微课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精选微课内容

在选择微课内容时,教师应考虑到高中学生的化学知识结构特点与学习能力,可以将较为抽象的化学公式、化学定义及化学原理等知识点制作成微课,确保教学中呈现的微课内容能够降低学生理解理论知识的难度,帮助学生巩固重点知识、突破学习难点及高效解决化学学习中存在的疑点。比如,教师可以将高中化学中的燃烧规律、同分异构物质书写规律、取代反应类型、盖斯定理、过滤方式、燃料电池及原电池等知识点作为微课内容。在利用微课讲解化学知识时,教师应确保微课视频能带来一定的感官冲击。在学生观看微课后,教师要及时对微课内容进行点拨、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及记忆逻辑性强、抽象性强的化学理论知识。

2.展示微观世界,顺利排除教学障碍

化学课中有许多重点和难点,有时单靠老师讲解,学生理解起来费力,而多媒体化学微课视频能形象、直观的向学生展示微观世界,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和具体化,易于学生掌握。既可增加生动感,又利于知识的获取,从而顺利排除教学障碍。例如:离子晶体、原子晶体、分子晶体三类晶体的微粒间作用力大小与熔沸点高低的关系是学生学习中的一个难点,如果通过计算机模拟离子晶体中的离子如何克服离子键的束缚而成为自由移动的离子,分子晶体中的分子又如何克服分子间作用力而成为单个的分子,在画面上显示克服离子键的束缚要比克服分子间作用力的束缚困难得多,学生很容易就理解离子晶体比分子晶体熔沸点高的原因。借助计算软件进行拆分、组合、旋转、着色等操作,动态展示氯化钠、金刚石、石墨晶体及原子的结构、电子在核外的运动、化学反应中分子、原子、电子等微粒的行为,溶液中溶解和结晶中的微观过程,逼真模拟各类化学反应,更是妙趣横生,学生兴趣盎然。通过展示微观世界,既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物质的结构,理解化学变化的原理,也大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吸引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多媒体化学微课视频的运用帮助学生把眼前具体的物质和微观世界联通起来,捅破了“微观”世界的窗户纸,给学生打开了进入微观世界的通道,使难于理解的重点、难点变得形象、具体、生动,清楚易懂,使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3.设计微课习题,展示生活中的化学知识

仅仅利用视频进行微课教学,难以使高中学生掌握化学知识与应用技能。在微课教学中,教师应针对理论知识设计习题组,保证微课习题组具有一定的梯度性与层次性,以维持学生对于微课教学的兴趣,并增强学生探索化学知识的欲望。例如,在讲“化学反应方向”时,教师可以展示化学反应视频,包括NaCl溶液与AgNO3溶液的反应视频、H2O与K的反应视频、Mg与O2的反应视频、Ba(OH)2与NH4Cl的反应视频等。同时,提出问题:上述化学反应属于自发反应吗?反应焓变及熵变小于零还是大于零?可以根据熵变与焓变特点总结出哪些化学反应规律?此外,教师应利用微课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知识,开拓学生的眼界,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例如,在讲“硅酸盐”时,教师可以利用微课展示陶瓷、玻璃及水泥的生产流程,让学生了解硝酸盐、硅酸、二氧化硅等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情况,使学生产生化学能改变生活的想法,从而积极学习化学知识。

4.突破时空限制,真实呈现实验过程

高中化学中很多知识,比如化学概念、元素化合物性质、基本原理等都是通过化学实验获得的。实验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巩固和完善其知识体系,还有利于学生理解化学概念和原理,形成科学的思想和观念。虽然实验教学日益受到师生的重视,但由于受实验条件的限制,或课时不足的影响,一些实验时间长,实验现象不明显的实验,教师多选择用讲述法或者观看教学录像的方法开展,使得学生对这些实验毫无体验,听得索然无趣。如何为学生的实验体验开辟更大空间?微课就发挥了重要作用。实验型微课,特别适用于时间比较长的实验探究。例如:肥皂的制取、铁的吸氧腐蚀和析氢腐蚀、常见的电池种类及工作原理、甲烷与氯气的光照、乙烯的催熟、海水提盐、海带中碘元素的测定等,都可以制作成相应的微课,除了课上播放和分析外,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前预习,帮助学生打开实验探究的设计思路,总结实验探究的科学方法。虽然教材对这些实验也有配套视频资料,但多是通用型,不一定适合每个教师的教学实际,而这种利用学生实验过程为素材录制的微课,学生的参与度高,正误操作都会呈现,课堂互动性强,教学效果更好。

总之,在信息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将微课有效地??用于化学教学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发展趋势。微课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对化学教学的兴趣和课堂参与的积极性,更能拓宽学生的化学知识视野,充分地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动性,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以实现,从而提高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质量。

参考文献:

[1]肖安庆.例谈微课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生物学教学,2014(05).

[2]钱华.微课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实践应用和思考[J].化学教与学,2014(06).

第五篇:高效课堂导学案

涉县“少年之星”主要事迹材料

龙北小学 四年级一班李莫然

李莫然同学是涉县龙北小学四年级(1)班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时刻用星级学生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争当热爱祖国、理想远大的好学生, 争当勤奋学习、追求上进的好学生, 争当品德优良、团结友爱的好学生, 争当体魄强健、活泼开朗的好学生。

在课堂上,聚精会神,专心听讲,积极思考,老师总能看见她高高举起的手;做作业更是一丝不苟,每项作业本上的字都整整齐齐、干干净净。在老师的精心培育下,她的成绩总在班上名列前茅。

在课下,李莫然同学更是对各种文化知识、文化传统充满了好奇之心,处处都是她学习的内容,各种习俗的起源,旅游古迹的发展,交通路标、指示,等等这些内容都很感兴趣,在老师和家长面前,总有问不完的问题。读书是她课余时间的一大乐趣,从童话故事到历史读本,从自然科学到天文知识,她都读得津津有味。多次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演讲比赛,均取得了较好成绩。

当今学生应朝气蓬勃, 活泼开朗。在这方面,李莫然同学做得很好。她的业余爱好很广泛,喜欢美术、电子琴、兵乓球。为了增强体质,她经常和家人一起参加晨跑,节假日进行登山,用自己的言行向同学们昭示:全面发展,才能更好的迎接未来。

具有优良的品德是星级学生必不可缺的。在班级里,她积极配合老师完成工作,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尽职尽责。她更是同学们的好伙伴,同学们谁有了困难都去找她,最后总能想办法圆满解决问题。今天,李莫然同学虽然仅是株幼苗,因为怀揣着振兴中国的奋斗目标,她在“校园”这片沃土上定会茁壮成长, 成为明天栋梁, 撑起祖国大厦。

上一篇:外科医生个人工作计划下一篇:网络安全活动领导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