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社会组织创新与发展论坛闭幕词

2024-05-11

第三届社会组织创新与发展论坛闭幕词(共9篇)

篇1:第三届社会组织创新与发展论坛闭幕词

第三届社会组织创新与发展论坛闭幕词

《社团管理研究》编辑部主任 陈世澄

贺兰山下秋风徐徐,沙湖岸畔热论声声。大家两天的辛劳,就要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刚刚开始的思想盛宴,马上就要在高潮中落幕!

纵观会议各项成果,综合与会各界反映,我们可以自信地说:这是一次落实中央精神的大会,是一次研判发展趋势的大会,是一次探索思考献策的大会,是一次成果分享交流的大会!

受本届论坛组委会秘书长杨岳女士的委托,我代表论坛组委会和论坛主办方——中国社会组织促进会、《社团管理研究》编委会,对本届论坛做一个简要总结。

“社会组织创新与发展论坛”是在国家民间组织管理局支持下,由中国社会组织促进会和《社团管理研究》编委会发起创办的大型学术会议,旨在加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组织理论建设和推动社会组织实践的创新与发展。以“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为主题的首届论坛、以“城乡基层社会组织建设”为主题的第二届论坛,已先后于2008年10月在山东省青岛市、2009年7月在黑龙江省黑河市成功举办。

首届论坛,我们得到了山东省民政厅和青岛市民政局的大力支持。第二届论坛我们又得到了黑龙江省民政厅、黑河市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创造了与地方民政厅(局)合作举办论坛的模式。本届论坛,我们得到了宁夏回族自治区民政厅及其民间组织管理局、宁夏大学政法学院的大力支持,使这种有效的办会模式又有新的提升,开启了与高等院校合作的路向。请允许我代表中国社会组织促进会、《社团管理研究》编委会向宁夏回族自治区民政厅及其民间组织管理局、宁夏大学政法学院表示诚挚的谢忱!向为论坛顺利召开付出辛勤劳动的会务人员和志愿者表示诚挚的谢忱!向为本届论坛付出极大热情并亲临会议的中外专家学者、向积极参与“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主题征文活动的作者表示诚挚的谢忱!

本届论坛得到了公平发展公共治理(GED)项目的关注和支持,UNDP在华项目经理谷青女士、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官员韦学敏先生,全程参会指导,对此,我们一并表示诚挚的谢忱!本届论坛的主题是“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其目的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检阅社会组织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成果,加强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政策理论研究,交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经验,推动我国社会管理体制机制的改革和创新。

国家民间组织管理局孙伟林局长亲临论坛指导并发表讲话,对本届论坛的主题给予充分肯定。他认为,面对新形势,探讨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意义、作用和路径,不但在实践操作层面有助于提高政府的社会动员及资源整合能力,促进经济健康运行、社会良性发展,而且是政策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中国社会组织促进会秘书长杨岳在论坛做了题为《认清形势,把握机遇,推进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主题报告,对“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社会背景、发展趋势进行了全面透彻的阐释,并提出了可行性的政策建议。主题报告引起了参会各界人士的强烈反响。大家普遍认为,这份报告对社会组织外部发展环境的几个基本判断符合实际,对社会组织发展趋势及参与机制的几个基本认识分析到位,对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几点建议思路清晰。对“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论坛上,马庆钰、徐家良、杨路平三位教授所作的专题报告生动、深刻,专家们深邃的洞察和缜密的分析,为与会者打开了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视野和思路。

外籍专家的加盟,让大会内容更加丰富多彩。罗炳升先生、海曼女士的精彩演讲,让我们分享了英、德两国社会组织发展的宝贵经验。“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希望两国的理论和实践能给我们启迪并能得到某些借镜。

本届论坛有99篇论文入选“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主题征文名录,有69篇论文在会议交流,先后有14位社会组织、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机关和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的代表在大会和分论坛做了专题报告或演讲。

北京、上海、四川、宁夏、深圳、青岛等省市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机关代表提供的典型经验,使与会者看到了“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鲜活样板和操作的可行性。中国报关协会等社会组织关于建立协会与政府、企业“良性互动”合作机制的经验介绍,让与会者看到了“三大板块”理论的实践成果。

中央编译局、宁夏大学、华东政法大学、北京工商大学、武汉科技大学、安徽省委党校、甘肃省社会科学院等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代表的报告演讲,更是新论迭出、精彩纷呈。在研究视野上既有前瞻性、宏观层面的学理性分析,又有个案性、微观层面的实地性调查研究。其中涉及到了当前的理论热点和难题,体现了与会专家学者的参与意识、探索精神和理论热情。

张高陵、潘忠宇、温美荣、刘芳等专家,李光烈、李建辉等资深社会工作者对专题报告的点评,提纲挈领,言简意赅,既切中发言主旨,又不乏理论升华。二者交相辉映,起到了交流互动、相得益彰的效果。

同仁们,朋友们,第三届社会组织创新与发展论坛即将落下帷幕。几天来,在银川,在美丽的沙湖之滨,我们看到了一个欣欣向荣的宁夏,看到了一个蓬勃向上的银川,感受到了大漠、黄河、高山、湖泊的瑰丽神奇,感受到了我国社会组织创新发展的时代脉动,感受到了社会组织工作者的执着追求,感受到了新老朋友建立的真挚友情。

社会组织创新与发展论坛已经举办了三届,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论研究、信息交流、经验分享、问题分析和意见互动的重要平台。经过三年的磨砺,显现了日益茁壮的生命力。我们也格外珍惜和怀恋它给我们带来的鼓舞和欢愉。我们难忘黄海之滨琴岛之城的开怀畅饮,我们难忘黑龙江畔黑河之城的火树银花,我们更难忘塞上江南美丽银川的壮志豪情!

今天,我们相约宁夏,相聚银川;明年,我们将在第四届社会组织创新与发展论坛再次相逢,再写新篇。

让我们携手并肩,共同耕耘,努力把社会组织创新与发展论坛办成一个富有特色和影响力、具有权威性和凝聚力的论坛,为我国社会组织创新与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来源:《社团管理研究》2010年第9期

篇2:第三届社会组织创新与发展论坛闭幕词

开创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新局面

——第三届社会组织创新与发展论坛主题报告

中国社会组织促进会秘书长 杨 岳

2010年8月26日

各位来宾,各位专家,各位同仁,大家早上好!

八月的银川,稻熟谷香,社会组织创新与发展论坛也迎来了第三个收获季。

欢迎大家来到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银川!感谢大家对社会组织创新与发展论坛的关注和支持!

三年来,从滨城青岛,到边城黑河,再到塞上银川,我们一路走来。我们是研讨者,是实践者,是创新者,与蓬勃发展的中国社会组织一起,风雨兼程,执着前行!

今天,我们相聚在富饶美丽的塞上明珠——银川,共同探讨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这一议题。我想,议题本身就预示着今日中国社会体制的一种创新和进步,预示着中国社会组织的一种进取和追求。

我们刚刚经历过几个重要的历史时刻,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而此刻,我们正站在新的起点上,改革开放的中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的社会组织也正在实现质的跨越。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改革的攻坚阶段,社会组织发展的社会背景和社会基础发生了深刻变化,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整合社会各方资源,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保持社会安定有序,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这些都需要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的积极作用。这是新时期和新形势下社会组织的一个新任务和新要求,也是社会组织的一个新机遇和新挑战。

如何科学判断我国社会组织发展的外部环境,如何准确把握我国社会组织发展的体制特征,如何提高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这些问题都亟待破解。下面我就这些问题谈一些想法和思考,与大家探讨交流。

一、对社会组织外部发展环境的几个基本判断

在当前社会组织的外部发展环境中,社会组织发展的体制环境、政策环境、创新实践正在发生积极而深刻的变化。从某种程度上,已经或正在形成强大的外部推力,一种是来自社会转型变革的改革推动力,一种是来自中央政府决策的政策推动力,一种是来自基层探索创新的实践推动力,这三种力量上下互动、内外相应,正在形成一股合力。对社会组织来说,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性、转折性发展机遇正在呈现,我国的社会组织进入了一个新的黄金发展期。

判断一:社会转型变革中的社会改革推力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大转型的进程中,在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和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背景下,整个社会的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生活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各类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变得更加复杂、更加集中、更加突出,新的社会群体不断增多,新的社会组织不断产生,新的社会问题大量增加,新的社会事务大量累积,整个社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大变革。

社会管理重心下移、社会服务重心前移,社会治理主体多元,我国的社会管理和公共需求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以适应社会转型为主线的社会体制改革正在全面展开。由于诸多原因,我国近年来正面临着社会改革滞后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和挑战,各种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持续累积,潜在的社会风险和社会安全问题逐步显现,整个社会对加强社会管理的期待越来越高,对改善公共服务的需求更加迫切。如何协调社会各方利益、发展公益慈善事业、关注弱势群体和新底层公众、缓解社会就业压力、排除社会心理障碍、化解社会各类风险、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满足这些刚性的社会功能性服务需求,让社会更富有和谐性、包容性、多样性和承受力,成为亟待破解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难题。显然,以政府主导、全面包揽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无法适应社会需求的发展趋势。创新社会管理模式,培育发展社会组织,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功能,提高社会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满足社会多元发展需求,正在成为社会的广泛共识。

判断二:政府决策导向中的社会创新推力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社会组织工作高度重视,社会组织的受关注程度不断提高,社会组织的外围空间不断扩大,社会组织的政治地位不断提高,社会组织的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在中央对社会改革和社会创新的整体布局谋篇中,从理念到体制,从政策到措施,发挥社会组织作用,推动社会管理创新,正在成为宏观社会政策的重要导向。

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都对社会组织工作提出要求。党的十七大提出要重视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十七届二中全会提出要更好地发挥公民和社会组织在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的作用,更加有效地提供公共产品。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加强社会组织党的建设。2009年中央全面开展了新社会组织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进而又开展了社会组织创先争优活动。2010年中央政府又强调要加快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并把社会组织作为社会管理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党中央、国务院的多个研究机构及有关部委开展了多种形式针对社会组织的专题调研活动。这些宏观政策导向和推进社会创新实践,层次之高,范围之广,影响之深,是前所未有的;对培育发展社会组织的决心和力度之大,也是前所未有的,这对社会组织的长远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

从中央的政策导向看,一个鲜明而又强烈的信号呼之欲出。发挥社会组织功能作用,需要建立完善一个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功能到位的社会组织发展体系;需要建立完善一个党委领导、社会监督、组织自律的社会组织管理格局;需要建立完善一个充满活力、富有效率、和谐有序的社会组织参与机制。这是我国社会改革和社会建设中社会组织发展的大方向、大趋势。

判断三:各地探索创新中的社会实践推力

近年来,在政府引导和民间推动下,各地围绕社会组织所进行的改革创新实践,如雨后春笋,方兴未艾,呈现星火燎原之势,其力度之大,范围之广,形式之多,前所未有。

在培育发展与监督管理方面,以北京、广东为代表的“打破双重管理体制”的改革举措已取得重大进展,以上海为代表的“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建设已产生示范效应,以深圳为代表的“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模式”已进入推广阶段,以南京、杭州、青岛为代表的“社区社会组织备案模式”已被广为接受,以湖北为代表的“民办事业单位转制模式”已进入政府决策层面。

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社会公众自由、自主、自治和志愿服务意识逐步提升;公众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责任感和意识、意愿逐步增强;越来越多的具有公民意识、公益精神、公共责任的社会公众加入到社会组织中。具有非营利、非政府和志愿特征的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正在成为我国社会改革和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从近年来全国各地的实践需求态势看,在生态环保、社会养老、劳动就业、教育医疗、福利保障等民生领域,公众需求迫切,改善愿望强烈,政府压力较大。各地的实践探索表明,社会组织在整合社会力量、维护市场秩序、促进社会沟通、发展社会公益、提高慈善意识、弘扬志愿精神、保障公民权益、提供社会援助、增进社会福利、降低社会成本、重塑社会价值、扩大社会民主、增加社会认同、增强社会责任、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初步显现了强大的社会作用和功能,更大程度地体现了社会价值和公共利益,协助政府解决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中的诸多薄弱环节,极大地增强了社会的活力和创造力,获得了政府和社会的高度认同,这种不可逆转的潮流和趋势产生了强大的社会实践推动效应。

二、对社会组织发展趋势及参与机制的几个基本认识

今天的中国,随着市场经济的发育成熟、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和社会转型的全面展开,选择符合国情的社会发展模式,确立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架构,发展良性互动的政社合作关系,是党和政府在社会改革和社会建设上所做出的方向性选择。近年来的社会实践表明,我国在社会管理、社会创新和社会建设上的理念、架构、模式正在日趋明朗,日渐成熟,并在制度、意识和操作层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和突破。这些进展和变化对我国社会组织的发展趋势及社会参与机制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以下我就这三方面内容谈一些看法和认识。

认识一:符合国情的社会发展模式

在社会发展模式上,历史和现实决定了中国必须走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之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社会组织建设与管理将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社会工程。值得关注的是,由于受政治制度、历史传统、文化观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的社会组织具有明显的“政府主导、民间协同”的体制特征。改革开放后“行政吸纳社会”的社会组织发展模式正是基于现实国情的客观选择,在总体思路上具有前瞻性,其体现的时代性和科学性正在实践的探索和检验中逐步显现。

从近年抗击南方雨雪冰冻灾害、汶川及玉树救灾与重建、北京奥运志愿服务、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到刚刚发生的舟曲救灾等活动中,我国社会组织在政府主导下“服务大局、服务政府、服务社会”的作用功能得以充分彰显,社会组织的这种体制优势较为突出,其强大社会感召力、组织力和凝聚力,构成了中国特色的的社会组织软实力。

需要提醒的是,总体而言,目前我国社会组织还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长期形成的外部的体制机制障碍还比较突出,整体发展空间环境还不够宽松,社会组织的数量、质量及功能作用,总体上还不能满足我国四位一体建设的需要,客观现实决定了其发展进程也将是一个渐进的改革、创新和提高过程。当前,对困难和压力应保持清醒认识,对未来愿景则应充满信心。我国社会组织发展趋势长期向好,尤其是随着社会事业领域改革的不断深入,一些体制机制性制约因素将不断得到化解,各类社会组织在社会建设总体蓝图下将拥有广阔的发展和活动空间,潜力无比巨大,作用无可替代。

认识二: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架构

在社会治理架构上,中央根据世情、国情和党情的深刻变化,适时提出了“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理念,这预示着一种新的社会治理架构正在酝酿生成,这也为社会组织指明了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路径和方向。

从理想和现实着眼,这种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架构,是在政府主导下,使政府、市场、社会组织三者之间各就其位,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协同一致。其中,政府起着至关重要的决定作用。政府着重完善法律法规和政策,努力创造一个公平环境。社会组织协助政府推进社会管理和社会事业建设。政府通过建立和完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机制,对社会组织加强培育扶持和进行能力建设。同时,发挥市场在配置社会资源中的积极作用,提高社会资源的利用效率。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各自运行的领域和方式,既各有侧重,又相互协调。可以说,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架构是社会走向善治的前提和基础。

在这种社会治理架构下,社会组织作为社会管理主体之一,对社会公共生活和社会事务进行参与式管理,必将提高社会管理的效率,扩大公共产品的供给,改善公共服务的质量。

认识三:良性互动的政社合作关系

在社会管理格局上,中央提出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思路构想。这种格局既符合现代社会的治理与善治理念,也符合我国现阶段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客观实际。在某种程度上,这既是一个重大的理念创新,也是一次重大的制度创新。这种新的社会管理格局为建立良性互动的政社合作关系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制度保证。当前,构建多元主体的社会管理格局为政社合作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政府和社会组织双方建立良性互动的合作关系,一个核心问题就是要解决好政府在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需求上的缺位和不足。对政府而言,首先要在法律和制度层面明确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制中的地位和功能,确保社会组织不会被排斥在体制之外。同时,在法律和制度框架下,政府把适于社会组织承担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从政府职能中分离出来,转移给社会组织,并引导和支持社会组织参与公共事务管理。对社会组织来说,则要通过找准角色定位,完善内部治理机制,确立自身的自主性和提高执行力,确保非营利性和社会公信力,真正成为政府可以信赖和托付的伙伴,与政府建立起一种长期的良性互动的合作关系,为整个社会步入善治状态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

三、对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几点建议

在我国现阶段,社会组织在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的广度、深度、范围上都远远不够,基本上还处在探索和尝试阶段。基于以上的几个判断和认识,现提出以下几点意见和建议,供大家参考。

建议一:基础前提在于加强能力建设。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社会组织要协同政府从事社会管理和承担公共服务工作,提高整体素质和加强能力建设是基础和前提。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政府推动促进。政府加快制定向社会组织转移职能和购买服务的政策体系,在更广泛领域与社会组织开展深层次合作。要加快制定社会组织财税扶持减免政策,建立税收减免和优惠机制。要加快制定社会组织人才保障政策,促进社会组织人才队伍的专业化建设。要健全信息披露制度和诚信奖罚机制,引导社会组织增强社会责任和公益意识,提高社会公信力。要健全社会组织评估体系,加快推进社会组织评估,促进社会组织能力建设和诚信建设。

二是组织自立自强。社会组织要增强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能力,要健全完善以章程为核心的法人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建立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运行机制。要完善保障和激励机制,调动从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要着力培养、吸引和用好社会组织人才。要在内部制度、组织文化、人员素质、经费筹措、活动开展等方面加强自身建设,着力提高筹措资金、项目运作、技术交流等方面的能力,加强与政府、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的合作,向社会提供更多、更新的公共服务和公益支持。

建议二:重点难点在于服务民生建设。

改善民生是社会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当前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点难点所在。当前的着力点在三个方面:

一是要完善基层管理和服务网络。要建立健全城乡基层的自治组织、人民团体、社会团体、行业组织、中介组织的组织体系,形成完善的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组织网络。二是要明确基层管理和服务重点。要充分运用基层社会组织的社会协调机制、社会自治功能和社会调节的力量,把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化解在基层。要在慈善、环保、教育、妇女、儿童等方面扩大公共服务和产品供给。

三是要提高基层管理和服务水平。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城乡居民参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事务管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建议三:创新突破在于加快法治建设。

法治建设是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基础和保证。现行的社会组织有关政策和法律框架已经滞后于社会发展和社会改革实践,修订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已成当务之急。当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加快修订社会组织法律法规。加快社会组织相关条例的修订工作,深入开展社会组织基础立法研究,提升社会组织法律地位,力争在制定有关社会组织的统一法律上取得突破,明确规定社会组织的法律地位、主体资格、登记成立、活动原则、经费来源、税收待遇、监督管理、部门自律等内容,为制定相关的管理法规和政策提供基本的法律依据。

二是加快制订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标准。按照政府转变职能和事业单位改革的要求,以法规政策的形式,对政府分离出的或新增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事项,明确社会参与的组织架构、程序、监督机制、服务标准等,并做出相应的政策安排。

同志们,朋友们: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九层之台,起于垒土。一个开放、包容、自信、平等的中国,预示着社会组织发展的光明前景;一个自由、民主、人权、法治的社会,记录着社会组织成长的艰辛历程。让我们一起努力,共同开创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新局面,为构建一个更加和谐、更加繁荣、更加富强的现代中国,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篇3:第三届社会组织创新与发展论坛闭幕词

本次华东电视技术年会暨华协体发展峰会的重要议程包括主题报告会、华东电视技术类项目及优秀科技论文评奖、华协体高层双边会议和华东电视技术年会技术分会。

会议前一天, 经过紧张而严肃的评审工作, 第二十二届华东电视技术年会电视技术奖和优秀科技论文评审工作圆满完成。评委们严格按照评审细则, 认真阅读各台申报的评奖材料, 最终评审出包括安全播出奖、技术进步奖、技术管理奖、优秀制作奖、播出技术质量奖、录制技术质量奖在内的六个技术奖项的特等奖以及一、二、三等奖若干。

9日上午, 国家广电总局科技司副司长王联、广电总局科技司副巡视员孙苏川、厦门广播电视局局长曾碧心、华协体主席/江苏广播电视总台副台长张建平先生及上海文广影视管理局副局长王玮先生出席了会议, 同时参会的还有来自会员单位的百余名代表。会议由厦门广播电视集团总工程师林晓尧主持, 作为本届年会的主办单位, 厦门广播电视局局长曾碧心在开幕式上了作了热情洋溢的发言。

开幕式上, 华协体主席、江苏电视总台副台长张建平和上海文广影视管理局副局长王玮分别致辞。张建平副台长通报了华东电视技术年会、华协体发展峰会的两大事项:1.华协体成立正式组织, 注册名为上海华东电视技术协作中心;2.自本届年会开始, 华东电视技术年会的技术进步奖和华东优秀科技论文奖纳入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评奖范围。王玮副局长表示目前台内数字化、网络化的稳步推进、高清技术的不断普及、新媒体技术蓬勃发展及数字无线传输覆盖新途径的应用, 中国的广电产业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大变革, 各台应适应时代的要求, 寻求新的突破, 为共同推进我国广播电视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国家广电总局科技司副司长王联充分肯定华东技术年会及华协体在电视行业所起到的作用, 希望年会成为能够更好地发挥桥梁纽带和舞台的作用, 凝聚各方人士, 汇集各方精英, 共同推动电视事业的发展和繁荣。同时, 王联副司长就国庆60周年安全播出、下一代网络广播电视 (NGB) 的发展、台内数字化、网络化发展、高清电视等方面做了重要讲话。

主办台厦门广播电视集团总工林晓尧在开幕式上作了“厦门广播电视集团发展概况”的主题发言, 着重介绍了厦门广电集团以技术创新带动节目创新、以管理创新提升管理水平的特色以及高素质、技术过硬的技术转播团队的建设、成长情况。在接下来的技术发展高峰会议上, 松下、STR、安达斯、捷成世纪、星光影视、索尼、大洋、安恒利、索贝、哈里斯、新奥特等11家公司围绕本次年会主题做了技术演讲, 就当今的数字化、高清化、网络化、媒资系统及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趋势提出了各自的技术解决方案。

9日下午, 华协体高层双边会谈和制作、播出、管理分组会议同时进行。华协体高层双边会谈在马勒别墅举行, 厂商与媒体高层进行了四轮双边会谈, 对如何更快更好地促进台内数字化、网络化、高清化进行了深入、细致的个性化交流, 就如何更好地打造华协体这个厂商与电视台交流的重要平台等问题展开了热烈探讨。与此同时, 制作分组会议对各台在非编网应用、高清技术、设备管理与成本核算、人员考核参评、节目制作、灯光水平以及舞美制作等问题进行了讨论;播出分组会议就共同关心的播出系统改造方案作了深入探讨, 对目前主流的播出服务器的优缺点、如何选型、以及如何选择播出信号的切换方式进行交流, 特别对如何激励播出第一线的员工、如何更好地实现安全播出进行了热烈讨论, 并对未来播出网与如何融入全台网进行了展望;在管理分组会议, 各台分别介绍了技术部门的机构设置、工作职责、人员配置、运作情况及管理特色, 并对新技术、新业务、新形势下的技术管理职能变化进行了讨论, 就如何加强技术管理手段及技术人员的技术再培训等问题进行了交流。通过分组讨论, 各台交流共享了技术发展经验和思路, 达到了相互借鉴和学习的目的。

10日上午的闭幕式上, 华协体秘书长朱锦荣做了华协体财务报告, 华协体主席张建平副台长致闭幕词, 充分肯定了主办单位厦门广电集团及协办单位上海文广新闻集团所做的大量细致工作。张建平副台长表示, 在“开放、创新、和谐、共赢、数字”的主题倡导下, 本届年会各媒体、各厂家基本到齐, 形成“满堂红”的良好局面, 并呈现出二大特色:紧凑双向、务实愉快;三大亮点:新概念、新技术、新展望。同时, 张建平副台长对年会的发展提出了几点要求:1、因本届年会技术进步奖与优秀科技论文奖的评奖首次纳入中国影视技术学会的评奖范围, 各媒体应严格按照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的评奖要求, 结合华东电视技术年会评奖实际, 尽快商讨出一个综合性的评奖细则;2、“两会” (华东电视技术年会、华协体发展峰会) 形式已有三年, 应及时进行总结, 有效提高“两会”质量, 大力增进同行友谊, 共同搞好事业、产业发展氛围;3、明年年会将由浙江广播电视集团、宁波电视台联手主办, 这是一个创新, 同时上海世博会也将同期举办, 各媒体、各厂家应全力以赴、满怀激情地携手将年会办得更加丰富多彩。

篇4:第三届社会组织创新与发展论坛闭幕词

关键词:社会企业;非营利组织;公益性;营利性;非营利组织社会企业化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7-0008-03

一、社会企业的界定

社会企业是非营利组织创新形态,在中国还是新事物。“社会企业是什么”在学术界和实务界争论不一。剖析和厘定“社会企业是什么”对非营利组织社会企业化的创新发展至关重要。

(一)社会企业概念的梳理

英国贸工部(DTI)认为:社会企业是具有某些社会目标的企业,盈利主要按照它们的社会目标再投入其业务本身或所在社区,而非为企业股东和所有人赚取最大利润。突出社会企业的非营利性、营利性、目的。其中,利润是手段,实现社会目标是目的。

美国罗伯特流浪者经济发展基金会(RFHEDF)界定:社会企业成立的目的是对低收入群体创造经济发展机会,但同时必须满足财政收入的底线。既突出社会使命,又强调资源获取并不局限于慈善捐赠和公共部门拨款,也包括市场销售收入。本文认同这种观点。

中国学者王名和朱晓红从社会企业现象、本质两个维度与公益、市场和文化三个视角以及市场实践、公益创新、政策支持和理想价值四个层次剖析,认为社会企业是一种公益与营利融合的组织创新形态,具有公益性和营利性。这个概念也倾向商业手段,社会导向。

欧洲社会企业研究网络(EMES)提出社会企业的操作化定义应该具备9个要素:一个持续的生产产品或销售服务的活动;高度自主;有显著的经济风险;最低数量的付薪工作者;使社区受益的明确目标;一群公民发起的行动;不是基于资本所有权来进行决策;参与本质,所有受影响的人都参与活动;有限的利润分配。有助于弄清社会企业是什么,但这样界定过于理想化,在实践中没有可操作性。

2010年英国社会企业标志公司(SEM)制订了界定社会企业的6项标准:具有社会和环境目标;具有自己独立的章程和理事会而不是政府、慈善组织或其他机构的一部分或个体经营者;至少有50%的收入来自于市场销售;至少有50%的利润被应用于社会和环境目标;解散时的剩余资产应该被用于社会环境目的,须在章程中体现“资产锁定”原则;能提供外部证据,表明机构正在实现社会环境目标,努力扩大社会影响或减少环境危害。这个概念突出社会企业的非营利性、营利性、营利再投入、资产所有,概括了社会企业的主要特征。2012年,欧盟认可并采用了这一认证标准。可见这个概念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二)社会企业的内涵剖析

第一,社会责任。社会责任是社会企业的核心,是非营利组织的原动力。从社会企业运营的优势来看,社会责任既具有道德价值又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企业的社会责任不是出于利润最大化的动机,而是人类美好愿望使然,它挑战市场经济的功利主义,在市场的营利中注入道德的血液,重构社会价值,引领时代创新。

第二,获取资源。根据资源依赖原理,任何组织的生存发展都需要与外部环境交换资源,且要持续性地获得组织生存发展的资源。社会企业主要依靠自身组织获取利润为实现社会使命提供资金支撑,摆脱传统的输血模式,遵守市场的游戏规则,自我造血,实现资源的可持续性。同时,社会企业也不拒绝利用自身的优势获取政府、基金会、企业、个人的捐款。多渠道获取资源是社会企业得天独厚的特性。

第三,高度的民主参与。社会企业遵循民主治理的原则,注重多方利益相关者(受益者、员工、捐赠者、志愿者、股东、社会企业家、地方政府等)高度参与,已被各国认可。法国的集体利益合作社协会的员工和受益人必须在董事会中有代表。意大利规定社会企业的工人和受益者应通过信息咨询或参与机制来参与机构决策过程;韩国规定员工或客户应参与决策过程;比利时规定社会目的公司员工有权在工作一年后成为会员。就合作社而言,通常采用“一人一票”制。可见,学习借鉴世界各国社会企业的决策民主化,有利于加强非营利组织自身建设,促进非营利组织创新发展,也有利于推进我国社会民主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

第四,社会企业家。人是生产力中活的因素,具有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社会企业独特的创新模式也得益于社会企业家。戴维·伯恩斯坦这样界定社会企业家:是为理想驱动、有创造力的个体,他们质疑现状、开拓新机遇、拒绝放弃,最后要重建一个更好的世界。Dees认为把握机遇、创新实现社会愿望的途径、有效配置资源是社会企业家的三个主要因素。Prubhu认为沟通互动是社会企业家的关键技能,因为社会企业需要在多元利益相关者中建立诚信,需要各方面的力量支持和参与。显然理想、创新、领导能力、沟通能力是社会企业家必备的要素,中国非营利组织社会企业化的实践需要一大批社会精英,倡导引领非营利组织创新发展。

第五,资产处置。社会企业注销后,资产如何分配,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处置,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资产归社会所有。这与社会企业致力于社会目标相一致。英国规定社区利益公司注销后的资产只能用于社区目的。二是可以分配一定比例资产。波兰规定社会合作社20%的剩余资产可以用来分配。韩国规定社会企业在解散时可以分配最多1/3的资产。三是资产自由处置。法国、希腊、美国等对社会企业的资产处置方式没有具体规定,创办者和管理者可以自由地处置剩余资产。

本文认同第一种情况,认同这种观点有利于非营利组织社会企业化得到政府认可和支持。

(三)社会企业的独特性

1.发展的创新性

社会企业的发展创新性表现为公益创新和商业创新的融合。公益创新突破了非营利组织资源匮乏瓶颈,通过市场竞争,持续获取发展资金,确保公益目标实现。商业创新,重视企业的社会责任,关注企业的社会价值,使非营利组织发展可持续。社会企业的发展创新性有助于非营利组织自我扬弃,加快非营利组织社会企业化落地生根。

2.相对的独立自主

社会企业利用市场竞争手段,赚取商业利润,降低了对政府、企业、基金会、个人捐赠的依赖,赢得了相对独立的生存发展空间,当然也不拒绝其他资金的支持,基本走出非营利组织资金匮乏的困境,灵活自主地达成社会使命。

3.独特的商业模式

社会企业既否定又肯定了非营利组织和企业行为,创造性地集公益性与营利性于一身,就决定了其商业模式的独特性。国内学者李振勇指出,商业模式是指整合企业内外所有要素,形成一个完整的、高效的、具有独特核心竞争力的运行系统,并通过提供产品和服务实现客户利益最大化,从而实现系统持续赢利的优化方案。彼得·德鲁克也强调: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是产品之间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社会企业的商业模式值得非营利组织借鉴。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社会企业是非营利组织在实践中对自身的否定和超越,是非营利组织的创新发展。其显著的特点就是盈利性(参与市场竞争赚取利润并多渠道获取资源)、非营利性(所得盈余再投入)、社会公益性(致力于社会问题的解决)。社会企业的运营模式对中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二、非营利组织社会企业化的必然性

当下中国的发展处于转型期,非营利组织发展迅猛,在各个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总的看来,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在资金获取、组织管理、观念更新、运营模式等方面存在难以逾越的瓶颈,严重制约了非营利组织的健康发展和作用发挥。深入考察我国非营利组织困境背后的深层原因,将有利于促进非营利组织社会企业化的倡导和实践。

(一)非营利组织发展所需要的资源愈来愈匮乏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深入发展,个体经济意识和实践主体性逐渐增强,非营利组织便会越来越多,竞争将会日趋激烈,导致传统资金来源越来越少。同时,非营利组织发展的物质资源一般来自政府、基金会、企业和社会个人。然而政府和基金会往往青睐那些有合法身份、与政府利益意图一致、专业能力较强的非营利组织;企业捐赠也只锁定与商业利润相关的非营利组织;也由于一些非营利组织公信力下降,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个人捐赠热情。非营利组织面临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挑战。

(二)运营模式简单

一些非营利组织拘泥于自身的公益性、志愿性、非营利性,认为非营利组织绝不能营利,仅是依靠会员的会费、政府和基金会的专项资金、个人的捐献来维持组织运行,发挥社会作用。况且非营利组织之间竞争也越来越激烈;非营利组织发挥作用的领域、地域无限扩大;需要资源救援的突发性灾难增多,这种简单的模式完全不能保证社会目标的达成。

(三)发展观念保守

历史“左”的思想、偶发事件、国际形势的影响致使当下对公民社会、非营利组织的认识趋于保守。也由于非营利组织自身的特性,一些非营利组织成员甚至错误认为非营利组织不能也不应该涉及商业利润,依赖政府补贴和社会捐赠理所当然。社会企业的运营模式对非营利组织的创新发展具有启发和借鉴意义。

(四)专业能力不足

相对来说,中国非营利组织普遍地缺少专业人才,远没有达到资源动员、组织管理、协调互动、危机应对相关的公共服务专业化水平。调查显示非营利组织员工90%以上没有经过专业培训。显然,目前非营利组织的专业能力很难与社会企业的专业化管理的要求相称。

(五)缺乏民主参与

调查显示:一些社团的理事会规模庞大却不履行应尽的职责,少数专职管理者控制决策权;一些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决策者就是投资人,不是提供服务而是索取高额利润;一些草根组织家族式经营、家长制管理,严重妨碍了非营利组织的健康发展。社会企业的平等参与、民主决策、财务透明对非营利组织创新发展具有启示意义。

(六)相关法规不健全

我国的现行非营利组织的法规制度主要有《基金会管理条例》、《公益事业捐赠法》、《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外国商会管理暂行规定》。这些都是程序性的行政法规,偏重政府权力和非营利组织的义务,对于非营利组织的内部组织、财产关系等规定极少,或多是参照国家行政事业单位的有关规定,且法律规范技术细节粗糙,缺乏可操作性。客观上需要制定具有中国国情的、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序的、有利于非营利组织健康发展的专门法规。

三、非营利组织社会企业化的举措

(一)理念的创新

以“三个有利于”创新精神为指导,只要有利于国计民生,有利于社会秩序稳定,有利于非营利组织健康发展的就给予支持认可。“发展才是硬道理”,大力推进非营利组织社会企业化,积极实践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社会管理创新的指导思想。

(二)政策的支持

发挥政府权威主导性,与时俱进,积极制定针对非营利组织和社会企业的顶层设计,在资质认定、权益、义务、内部管理、领域、规模等方面给予具体政策指导,并成立专门机构,统一指导、培训、认证,积极推进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制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

(三)非营利组织管理专业化

构建完善非营利组织职业化管理机制,倡导公益精神、平等参与、民主决策、绩效考核、财务透明、员工培训相互协调互动,形成市场核心竞争力,多渠道获取资源,实现非营利组织可持续发展。

(四)倡导社会企业家精神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离不开资本也离不开利润,但市场经济的现实中出现了“资本日趋成为特权,利润日趋只为利润”的不良现象,倡导社会企业家精神正是对这种不良现象的净化。社会企业家热衷于市场竞争,赚取利润,更致力于利用商业手段创造更美好的社会,这就是社会企业家精神。倡导社会企业家精神不仅有助于非营利组织的发展,更有利于公民社会的培育。

(五)培训专门人才

专门人才是非营利组织社会企业化得以发展存在的核心要素。要从小培养,应在小学至大学的教育课程中增设有关社会企业的科目和专业,大力倡导和践行非营利组织社会企业化。政府还要设立专门机构,用来培训专门人才,指导非营利组织创新发展。

四、结语

非营利组织社会企业化是第三部门创新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非营利组织社会企业化还需要条件和过程,就像是一粒饱满的种子,需要肥沃的土壤、阳光、水分、温度、呵护,才能发芽、扎根、成长。同样非营利组织社会企业化也需要学术界倡导,实务界实践,政府支持,社会认可,公民个人积极参与。非营利组织社会企业化要适应中国国情,既要配合政府治理意愿,又要坚守社会企业的宗旨,体现社会企业的独特优势,引领中国公益,带动第三部门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DTI. Social enterprise:a strategy for success[R].London:Dep-

artment of Trade and Industry,2002.

[2]陈吉.社会企业概念探析[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2011,(12).

[3]王名,朱晓红.社会企业论纲[J].中国非营利评论,2010,(2).

[4]Borzaga, Carol, and Defourny, Jacques, eds. The Emergence of Social Enter p rise [M].London, Routhtledge, 2001.

[5]王世强.“社会企业”概念解析[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12,(10).

[6]王世强.社会企业的官方定义及其认定标准[J].探索与争鸣,2012,(6).

[7]Dees JG. The meaning of social entrepreneur ship[R].Standf-

ord university,1998,(4).

[8]Prabhu, GN.Social Entrpreneurial Leadership[J].Career Dev-

elopment International1999, 4 (3).

[9]李振勇.商业模式—企业竞争的最高形态[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

[10]彭劲松,黎友焕.社会企业商业模式研究—以广东残集团为例[J].江西社会科学,2012,(4).

[11]徐家良.中国第三部门研究·第1卷[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篇5:第三届社会组织创新与发展论坛闭幕词

发表“上海共识”

太湖世界文化论坛第三届年会19日在上海闭幕。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约500位中外嘉宾共聚中国上海,参加太湖世界文化论坛第三届年会,围绕“加强文化软实力互动,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一重大主题,平等交流,畅所欲言,达成“上海共识”。

“上海共识”提出,在人类生存和发展高度相互依存的今天,各国都应努力增强自己的文化软实力,加强文化软实力互动,共同创造不同文明相互尊重、交流互鉴的时代风气,推动世界实现持久和平、共同繁荣和不断进步。

篇6:第三章 创新与发展

第二十三条 芜湖铁画行业促进机构应当组织芜湖铁画企业和芜湖铁画制作人员参加国内外工艺美术、文化艺术博览会。

第二十四条 对芜湖铁画产业园、产业集群和产品集聚地的建设,市和有关县(区)人民政府应当在项目、资金等方面予以扶持。

第二十五条 芜湖铁画锻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芜湖铁画大师和从事芜湖铁画制作的工艺美术大师创办企业或者建立个人工作室的,享受市和有关县(区)人民政府的`创业扶持政策。

第二十六条 鼓励芜湖铁画生产企业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研发新品种、新工艺,开发芜湖铁画衍生品、宣传品和适应现代生活需求的工艺美术品,市和有关县(区)人民政府应当在资金、技术服务等方面予以扶持。

第二十七条 市和有关县(区)人民政府应当培育和发展芜湖铁画艺术品收藏和拍卖市场。

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开展芜湖铁画艺术品评介、鉴赏和收藏活动。

鼓励拍卖企业举办芜湖铁画艺术品拍卖会。

第二十八条 市人民政府旅游主管部门应当将具备参观条件的芜湖铁画生产、经营场所纳入工业旅游示范点。

鼓励芜湖铁画企业与旅游企业合作,开发、制作旅游工艺品,向旅游者宣传、介绍芜湖铁画。

第二十九条 市人民政府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指导有关组织申请注册芜湖铁画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或者集体商标,并引导符合条件的企业使用芜湖铁画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或者集体商标。

鼓励芜湖铁画企业申请注册商标。

第三十条 市和有关县(区)人民政府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应当指导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申请与芜湖铁画相关的专利。

第三十一条 市和有关县(区)人民政府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工业经济行政主管部门以及芜湖铁画行业促进机构应当推动芜湖铁画产品各类标准的制定。

鼓励芜湖铁画生产企业申请企业质量体系认证和产品质量认证,市和有关县(区)人民政府产品质量监督部门应当给予支持和指导。

第三十二条 芜湖铁画企业和其他企业合理利用芜湖铁画锻制技艺、开展创新与发展活动的,依法享受国家和省规定的税收、信贷、行政事业性收费等方面的优惠待遇。

第三十三条 芜湖铁画生产、经营活动中禁止下列行为:

(一)侵犯芜湖铁画相关权利人的知识产权;

(二)侵害芜湖铁画经营者权益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篇7:第三届社会组织创新与发展论坛闭幕词

(完全依托大数据高考分析软件原创甄选而成)

A组

1.能否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意义重大。“如果你从肯定开始,必将以问题告终;如果你从问题开始,必将以肯定结束。”英国哲学家培根的这句话表明()A.应当扬弃旧事物中的合理因素 B.应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C.应在否定一切中推动事物的发展 D.应在肯定一切中推动事物的发展

解析 培根的话主要强调要发现自身的问题进而否定自己的不足,促进自己进步,B项正确。A项对“扬弃”的理解错误,辩证的否定应是否定旧事物中不合理的因素,肯定旧事物中合理的因素。C、D两项明显错误。答案 B 2.空杯心态就是随时对自己拥有的知识和能力进行重整,清空过时的,为新知识、新能力的进入留出空间,保证自己的知识与能力总是最新;就是永远不自满,永远在学习,永远在进步,永远保持身心的活力。这表明()A.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C.个人心态决定自我发展程度

B.发展的实质是“扬弃” D.辩证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解析 学习过程中淘汰过时知识,补充新知识,属于自我否定,自我发展,故选D。A、B均不体现。C表达有误,“决定”一词不恰当。答案 D 3.有人说,在看过了巴黎、伦敦、爱丁堡等历史名城后,才恍然大悟:一页一页叠加起来的才是一部历史,而一页替代一页,或不断地在同页上擦掉重来,得到的只是一页灰色的现实。这启示我们,历史名城的发展过程()

①必定是一个对历史完全继承的过程 ②必须要避免对城市历史的全盘否定 ③要注重对城市历史文脉的继承和延续 ④要注重对城市历史资源的创新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 题意强调历史名城需要注重历史资源的积淀和历史文脉的存续,不能一页替代一页,或不断地在同页上擦掉重来,搞全盘否定就会割断历史文脉,城市也就不再有历史名 1 城特色,②③正确,④不合题意。事物发展是辩证否定的过程,①“完全继承”错误。答案 C 4.4G通信技术并没有脱离以前的通信技术,而是以传统通信技术为基础,并利用了一些新的通信技术来不断提高无线通信的网络效率和功能。对此认识正确的是()A.创新是一个辩证否定的过程 C.新事物是对旧事物的彻底颠覆

B.整体具有部分没有的新功能 D.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性质

解析 辩证的否定是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在吸收的基础上克服,实质是扬弃,要求我们树立创新的意识。4G通信技术以传统通信技术为基础并利用一些新的通信技术不断提高无线通信的网络效率和功能,坚持了辩证的否定观,A说法正确;B与题意不符;C、D说法错误。答案 A 5.下列选项与漫画寓意相符的是()

A.重视量的积累,从点滴做起 C.客观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B.正确处理系统与要素的关系 D.解放思想,勇于发现和探索

解析 漫画强调不要等万事俱备再去做事,而要大胆创新,积极创造,因而D正确。A、B、C与题意不符。答案 D 6.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指出,所谓创新就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就是要把一种从来没有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进生产体系中去,以实现对生产要素或生产条件的“新组合”。这说明()

①只要引进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就能实现创新 ②创新需要新思路、新方法 ③创新就是对既往的否定和对现实的肯定 ④创新的过程必定是“扬弃”的过程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①③

解析 ②④说法正确。①说法太绝对;创新是对既有理论、实践的突破,但并不是对既往的否定和对现实的肯定,③说法错误。答案 C 7.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框架中,光速被认为是无法“超越”的,这个宇宙中的“极限速度”一直是科学家突破的目标,如果我们无法实现超光速运行,那么是否可以将光速减慢?来自德国达姆施塔特大学的研究人员成功将光“困”在晶体中长达60秒,该技术是实现并提高量子通信技术的关键一步。材料说明()

①实践是物质性与能动性相统一的活动 ②真理的客观性是由实践发展水平决定的 ③创新能够使人们的实践对象更为广阔 ④创新就要摒弃不符合实际的成规陈说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 题干材料强调科学家的实验成果让光速减慢成为现实,并将推动量子通信的发展,科学家的实验体现了实践是物质性与能动性相统一的活动,①正确;科学家的实验成果让光速减慢成为现实,并将推动量子通信的发展,说明创新能够使人们的实践对象更为广阔,③正确;真理的客观性是指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这是不以实践的发展水平的变化而改变的,②错误;“极限速度”的认识不是不符合实际的成规陈说,④不符合材料原意。答案 A 8.“互联网+”行动推动了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互联网技术与各行各业的结合,“互联网+”给互联网企业跨界融合带来很多机会。这种融合不是简单的叠加,不是一加一等于二,而是大于二。其中关键就是创新。只有创新才能让这个“+”真正有价值有意义。这表明()

①创新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创新的过程就是“扬弃”的过程 ③创新就是否定过去肯定现在 ④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人类思维的变革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 “互联网+”行动的关键就在于创新,强调创新对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发展的作用,但没有体现“互联网+”对生产关系和人类思维的作用,所以①符合题意,排除④;创新需要坚持“扬弃”的态度,是保留原有的合理成分,剔除不合理成分,并赋予其符合时代要求的新的内容,不是全盘的否定,所以②正确,③错误。答案 A

B组

9.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尧学及其领导的团队经过长达20年的科学实验和潜心研究,突破以现代计算机发明者冯·诺依曼命名的体系结构的局限,并将其结构进行扩展,研制出有独立 知识产权的网络超级操作系统,解决了网络安全性低、用户难在同一个终端上跨平台操作的难题。他们的成功在于()

①关注现实问题,具有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 ②坚持辩证否定观,对传统计算机体系结构进行“扬弃” ③坚信量变必然引起质变,重视研究的积累 ④用理论创新推动人类思维能力的不断提高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 突破以现代计算机发明者冯·诺依曼命名的体系结构的局限,并将其结构进行扩展,说明张尧学及其领导的团队关注现实问题,具有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坚持辩证否定观,对传统计算机体系结构进行“扬弃”,①②符合题意。量变只有达到一定程度才会引起事物的质变,③说法错误。材料反映的主要是实践创新,④与题意不符。答案 A 10.在我国灿烂的历史文化宝库中,有许多言简意赅的成语,凝结着深刻的生活智慧。下列对成语的哲学寓意理解正确的是()

①吐故纳新,革故鼎新——辩证否定是肯定和否定的统一 ②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的关系 ③画龙点睛——集中力量解决矛盾的主要方面、看主流 ④瑕不掩瑜——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辩证否定观等知识。吐故纳新,革故鼎新,体现的是辩证的否定是联系和发展的环节,其实质是“扬弃”,①符合题意;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说明不同的事物结合生成万物,强调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相反相成的事物才能形成统一体,②入选;画龙点睛,说明要抓住主要矛盾,③错误;瑕不掩瑜说明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④错误。答案 A 11.下图《独辟蹊径》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A.善于打破常规、勇于创新才能成就事业 B.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走向成功的前提 C.要抓住时机,促成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D.要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解析 “独辟蹊径才能创造出伟大的业绩”表明辩证法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要求我们,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故A符合题意,B、C、D均与题意不符。答案 A 12.鱼缸和鱼缸上的蔬菜种植管道,构成了鱼菜共生的平台,这项循环农业发展的新技术在第二届北京农业嘉年华上得到展示。把水产养殖和生态种植,这两种完全不同的生产方式,通过巧妙的生态设计,达到了科学的协同共生,养鱼不用换水,种菜不用施肥,成为一种现实。这一技术成果说明()

①人能够根据事物的属性加以利用 ②意识能突破条件,创造新的联系 ③发挥主观能动性能摆脱规律的制约 ④创新推动人类生产方式和思维的发展 A.①④ B.③④

C.②③

D.①②

解析 通过巧妙的生态设计,实现科学的协同共生,养鱼不用换水,种菜不用施肥,这表明人能根据事物的属性加以利用,这一创新之举推动了生产方式和思维的发展,答案为A;②③表述错误。答案 A 13.前不久某地语文教材瘦身引来不少质疑声,对此总书记称“‘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让古代经典成为民 族文化基因,不等于对所有的传统文化包括糟粕都吸收进来,也不意味着就排斥其他国家的先进文化。

结合材料,试用辩证的否定观知识针对当前文化市场的特点谈谈如何实现文化创新。答案 ①语文教材“去中国化”其实质就是对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是错误的。辩证的否定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实质是“扬弃”。文化创新必须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土壤,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革故鼎新。

②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文化创新的关键在于立足社会实践,不断提出新问题,必须与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相结合。

③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和发展的环节。文化创新必须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反对固守本民族传统和推崇外来文化。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英国科学家利用废绿茶水等,开发出一种既像皮革又像纺织物且重量极轻的面料,称之为“茶衣”,这种面料已用于制作衬衣、夹克衫、女装、鞋子等。业内人士认为,该面料具有创新和可持续特点,发展前景看好,有可能成为未来纺织业发展的新趋势。“茶衣”的面世,源于英国纤维学家苏占丽一次同生物学家交谈时萌发的灵感,即利用微生物可循环生成纤维素,进而生成类似纺织品的服装面料,可以实现“废物”利用,满足人类可持续发展需要。这一构想,突破了以往科学家对菌生纤维素材料研究的极限,使用与过去完全不同的菌生纤维素材料。最终,她通过与材料专家合作获得了成功。结合材料和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的知识,说明科学家为什么能成功开发出“茶衣”。

篇8:第三届社会组织创新与发展论坛闭幕词

2008年4月25日下午, 为期两天的“气候变化与科技创新国际论坛”在北京闭幕。论坛由科学技术部、外交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环境保护部、中国气象局、中国科学院以及联合国开发计划署 (UNDP)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UNEP) 、联合国亚太经社理事会 (UNESCAP) 、世界气象组织 (W M O) 联合主办。

全国政协副主席、科学技术部万钢部长出席会议。万钢部长在致辞中指出, 科学技术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手段,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依靠科技进步应对气候变化, 制定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科技专项行动》;加强了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的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 启动了“可再生能源国际科技合作计划”, 实施了《节能减排全民科技行动方案》, 他呼吁世界各国和国际社会要加强科技创新, 增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科技能力, 加强技术转让, 提高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加强国际科技合作, 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解振华副主任在讲话中指出,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气候变化, 本着对本国人民负责, 对世界人民负责, 对未来负责的态度, 采取了一系列与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的政策与措施, 取得了积极成果,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了不懈努力和积极贡献。联合国副秘书长沙祖康、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伊沃·德博埃尔、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IPCC) 主席拉金德拉·帕乔里也在高层论坛上进行了演讲。

本次论坛围绕气候变化重大科学问题, 减缓气候变化的战略和政策, 气候变化的影响与适应, 重大技术及国际科技合作, 资金与市场机制分五个分论坛进行了充分的研讨。论坛还进行了“碳平衡与绿色奥运”主题论坛, 介绍2008北京为举办奥运会在绿色奥运、科技奥运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成效, 并探讨北京奥运实现碳平衡的有关措施和机制。 (本刊讯)

篇9:第三届社会组织创新与发展论坛闭幕词

[关键词] 第三方物流 新农村建设 农产品流通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切入点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切入点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解决“三农”问题,而“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增加农民收入又是关键。

中央“一号文件”第五部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搞活农产品流通”是对物流产业提出的要求,物流产业向广阔的农村延伸服务也进入了重要的战略机遇期。

2.加快建立现代农村流通体系

流通作为社会再生产的中介,历来是生产与生产、生产与消费的纽带。只有流通顺畅、开拓市场,才能使农民增产又增收,才能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繁荣。加快构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具有重大意义。

二、发展第三方物流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

1.农产品流通体系存在的问题

(1)流通渠道比较单一。农产品流通一般都会经过生产者、产地市场、运销批发、销地市场、零售商和消费者这样几个主要环节。相当一部分新鲜产品由于运价、运力、交通基础状况和产品保鲜技术原因而损失巨大。当农产品集中上市时,物流不畅,加工能力不足,产销脱节严重,损耗情况更为突出。

(2)管理分散,社会服务水平低。由于条块分割,部门分割,缺乏统一规划,地方保护势力依然强大,重复建设加剧,甚至在同一地方,出现了大家一哄而上搞流通的现象。加之市场机制还不健全,我国物流企业处于小、少、散、弱的局面,难以形成有效的社会服务网络。

(3)农村流通体系投资不够。一直以来,我国在保鲜技术和物流等后续农产品处理加工方面却明显相对投入不足。从农业产业链的整体来看,如果能够更多地关注生产、流通、加工一条龙的产业链经营,开发采用保鲜技术使果蔬损耗率减少一半,就意味着增产水果500多万吨,蔬菜3000多万吨。中国生鲜冷链薄弱的现状和数量型的农产品生产形成很大的矛盾,问题不解决,高损耗的状况也将难以根本扭转。

(4)流通系统中信息体系不健全。农产品物流的流向和流程,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效率和效益与农业物流的信息体系密切相关,流通服务信息化程度很低,很多流通企业仍采用最原始的信息传递和控制方法,这降低了流通服务水平,很难与国际惯例接轨。

(5)市场集中度低,缺少骨干企业。大部分流通企业规模较小,尚未形成规模经济。物流管理不够科学,再加上技术落后,因此普遍缺乏竞争力。特别是在中国加入WTO后,可能会使农产品流通业受到强烈的冲击。

2.发展第三方物流对建设新农村的推动作用

(1)第三方物流能够为农业剩余劳动力提供多种就业岗位。第三方物流领域涉及面广,作业活动多,主要包括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七个方面。近年来,随着第三方物流的迅速发展,它吸收劳动力的就业规模逐年上升,因此物流产业可以为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

(2)第三方物流可以使剩余劳动力在农业内部实现消化和转移。第三方现代物流能够使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收入得到增加。首先,第三方物流信息优势明显,能够指导农业生产。其次,第三方物流产业能够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现代物流产业以物流配送的规模大、速度快、效率高、辐射面广见长。它能够提高农产品的流通速度,有效控制农产品在流通中的损耗,所以能够降低农产品的流通成本,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进而增加农民收入。

(3)第三方物流实现农产品加工增值,使农民增收。农民单纯出售农产品,收入增长也会有限的。农民没能获得生產以外环节的利润,而生产环节又是利润最薄的环节。发达国家的农产品产值与农产品加工产值之比约为1:3,而我国则约为1:1,这表明我国农产品加工增值的空间还非常大。第三方物流通过专业的组织优势可以增加农产品加工环节的附加价值,使农民增收。

(4)第三方物流整合现有农业物流资源,最大限度发挥基础设施作用。整合现有农业流通资源是克服进入障碍、获得规模经济、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的最快速的途径。发展第三方物流对于整合农业物流资源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从而可以最大限度发挥农村现有基础设施的功效。

(5)第三方物流有利于农村环境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第三方物流强调了全方位对环境的关注,体现了与环境共生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通过在农业物流过程中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实现物流环境的净化,使农业物流资源得到最充分利用。

(6)第三方物流有利于降低农业生产和流通成本。通过减少流通环节,提供专业化的农业物流服务,减少农业生产和流通的盲目性,抑制农业生产资料的不合理涨价,保证农业生产资料的质量,减少农产品,特别是生鲜农产品的损耗,提高农产品流通速度,降低农业物流成本。

(7)第三方物流有利于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第三方物流属于现代服务业范畴,是应该重点发展的产业。通过建立适应农业生产加工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现代物流体系,或对农村具有物流特征的相互独立的企业进行资源重组,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农业产业内部包括农产品区域布局结构、品种结构及农、林、牧、副、渔行业结构的战略调整和农村一、二、三产业结构的调整。

参考文献:

[1]王平:发展农产品物流与建设社会主义[J].商品储运与养护,2006.3:6-8

[2]刘跃董爱君:发展农产品物流与新农村建设的构想[J].甘肃社会科学,2006.6:231-234

上一篇:启迪人生的励志名言下一篇:马云霸气语录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