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广东经济社会发展

2023-03-13

第一篇:我看广东经济社会发展

广东珠海:发展海洋经济 大有可为

珠海海域辽阔,海洋资源丰富,是珠三角地区海洋面积最大、岛屿最多、海岸线最长的城市。海洋资源是珠海作为经济特区城市十分宝贵的战略资源,海洋优势也是构成珠海城市竞争力的核心优势。

近年来,珠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海洋经济的发展,大力实施“以港立市”战略,不断优化海洋经济结构,努力推动海洋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海洋综合管理,有效促进了海洋经济的发展。目前,珠海形成了“一港(港口码头)二游(滨海旅游业)三仓(仓储业)四运(海洋运输业)五造(船业制造)六养(海水养殖)”的海洋产业格局,以及在海岸线、海岛、近海,建成了各显优势和各具特色的临海经济带、海岛经济区,营造了一批较有支撑力的海洋经济发展平台。特别是在当前,海港作为珠海“三大节点”之一,各项枢纽性项目和配套工程加快建设,广珠铁路、港珠澳大桥等一批对珠海发展具有长远影响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相继取得突破,为推动珠海海洋经济大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在当前陆地资源日益紧张的背景下,充分利用海洋资源,加快发展海洋产业,建设一个产业结构优化、竞争能力较强、优势特色突出、生态环境良好的海洋经济强市,是珠海拓展发展新空间、增创发展新优势、实现发展新跨越的必然要求,也是珠海加快建设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的关键所在。

一、“以港立市”,加快实现临港工业集群发展

以高栏港为中心构建大中小型企业配套、轻重工业并举、高新技术和适用技术相结合、有规模有特色的工业体系,重点发展石化、能源、钢铁、装备制造业,使之成为集群效应强、生产规模大、产业链长、发展水平高的临港工业聚集地和区域经济增长中心。

二、“科技兴海”,加快推进海洋科技自主创新

整合海洋科技资源,建立科技攻关、成果转化和技术交流平台,增强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加强市校合作,充分利用珠海大学园区的人才和技术优势,加大珠海海洋技术的研发和科技成果的转化。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开展海洋科技创新服务,支持海洋产业关键技术的攻关与运用,加大海洋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

三、发展海洋主导产业,加快优化产业区域布局

按照珠海各区域资源状况、产业基础和开发潜力,大力发展海洋渔业、滨海旅游业、港口物流业等主导产业,科学规划功能分区,严格按照规划安排产业布局,努力构建功能定位明晰、产业优势突出的蓝色经济区。要发挥优势,重点突破,加快培育发展一批产业层次高、核心竞争力强、带动作用大的海洋主导产业。

一是做优海洋渔业。合理开发利用独特的海洋型、淡水型、河口型渔业资源,大力发展海珍品养殖;优化养殖区域布局,推广大型抗风浪深水网箱养殖,并通过“公司+基地+渔户”的形式,建设一批出口创汇养殖示范基地和无公害养殖示范基地,构建珠海“海上牧场”;打破传统渔业的樊篱,延长渔业产业链,积极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业和休闲渔业。在斗门规划建设好水产品加工专区,在万山规划建设好海洋科技产业园。

二是做旺滨海旅游业。以海洋生态和海洋文化特色为重点,积极构筑滨海旅游新格局,大力开发新兴高端滨海旅游产品,努力建设“两岛两区一带”,即横琴岛、淇澳岛和以海岛文化为特色的东部海岛旅游区、以温泉旅游度假为主的西部滨海旅游区,打造滨海都市休闲旅游带。三是做强现代港口物流业。把珠海港建设成为珠江口西岸主枢纽港,成为以集装箱、原材料运输为主,支撑临海工业发展的区域性物流中心。依托万山港口优越条件,积极开发建设中转仓储业。

第二篇:加快发展广东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探讨

加快发展广东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探讨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以来,市场经济发展纵身推进,千家万户分散的家庭承包经营不能与市场有效对接,为解决此问题,一大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我省广大 农村应运而生。本世纪初,按照农业部的要求,我省进行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试点,试点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通过示范带动,我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顺 利。

一、发展现状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广大农民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对农业和农村经济体制的创新,它是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 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和利用者,根据自愿联合、民主管理原则而成立的互助性经济组织。据统计,目前我省比较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有 1100家,会员14万户,占全省农户总数的1.2%,带动农户117万户,占全省农户总数的9.7%;总资产20228万元,年总收入54639万元, 上缴税金654万元,合作销售农产品48万吨,合作购买农用资料总量5万吨,培训农民23万人次,拥有注册商标47个,会员人均纯收入5202元,比当地 生产经营同类产品农民人均纯收入高出19%。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呈现出合作内容日趋广泛、形式多样、机制 灵活、服务面广的良好态势。总的来说,主要有四种类型:

一是大户牵头型(农民牵头)。即由种养、流通大户或经营能手牵头,农户参 加,在组织内部开展产前、产中、产后系列服务,形成“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的运行机制。这种合作组织有582个,占总数的53%。

二是龙头企业带动型(龙头企业牵头)。即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以生产同类产品为基础,由农民组建的合作组织,形成“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的农业 产业化运行模式。这种类型的合作组织有88个,占总数的8%。

三是由农技服务组织及农技人员或者基层科协牵头兴办。它们围绕当地 的主导产业,按照“一乡一品”、“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利用区位优势、市场优势进行各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具有地方特色。这种主要以开展培训、业务指 导、信息咨询为主的合作组织有327个,占总数的29%。

四是由基层供销社等组织引导农民兴办或者联合兴办的。这种类型的专业合 作组织全省有103个,占总数的10%。

二、主要成效

(一)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营体制的创新。农民专 业合作经济组织在不改变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基础上,围绕发展专业化生产,采取合作制或股份合作制形式,实现了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资本联合相结合,构建了农 村合作组织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与现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共同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如惠东县四季鲜荔枝专业合作社实行独立核 算,自负盈亏,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市场运行机制。该合作社除按

当地市场价用现金向社员收购合格荔枝外,还将保鲜、加工、销售经营所实现利润进行再次分 配,利润的一半分配给社员,一半留在合作社作为扩大再生产基金和社员股金。

(二)培育了农民收入的新增长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 织在带动农民进入市场方面发挥了桥梁与纽带作用。全省101个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试点单位中,凡是开展农产品销售服务的,都能及时出售了社(会)员的 产品,并且还卖出了较好的价钱,有效地带动农民增收,为实现农产品竞争力增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据统计,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与一 般农户比较,人均年纯收入通常要高出10-30%。如珠海市斗门区农产品流通协会,2005年销售水产品11万吨,年销售额20亿元,带动1.8万农户从 事16万亩的水产养殖业,带动农民增收6300万元,户均增收3500元。

(三)加快了农业标准化实施进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 织根据市场需求和主导产品生产特点,引进新技术、新品种,对成员进行技术培训,提供技术服务,统一生产技术规程和标准,按照国际或国家的农产品质量标准, 规范农业生产、加工、营销全过程,实现农业专业化、标准化生产,创立名牌产品,从而大大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和竞争力水平。如潮安县凤凰茶叶专业协会,向 全体会员提出“茶树不施化肥,不喷或少喷药,安全期采摘,力争有机茶上市”的倡议,会员自觉遵守,坚持无公害生产,生产的茶叶参加国内、国际博览会都全部 通过质量鉴定。到目前为止,已有10个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试点单位到工商部门进行了商标登记注册,涌现出一批知名商标。

(四)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把分散经营的农户有序地引入到农业产业化经营中,通过调节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的利益分配关系, 实现农村资金、技术、劳动力、设施等生产要求的最佳配置,形成“一村一品”的区域规模生产,探索和实践“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和“专业合作社+农户” 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带动农村种养业的发展。如博罗县石湾镇农产品流通协会,积极做好韭黄的生产和流通服务,带动3300户农民种植韭黄,种植面积达1万多 亩。该镇黄西村几乎家家户户种植韭黄,每亩纯利润5000元,农户收入非常可观,家家户户盖上小洋楼。

三、推进措施

自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试点以来,我省采取各种积极措施,大力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

(一)各级重视,促进发展。近 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责任,要求将其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重点工作认真抓好落 实。按照农业部和省政府的要求,省农业厅着力培育扶持了一批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通过典型示范,引导发展。2003-2005年,省农业厅分三批 审核向农业部推荐了9个试点示范单位,先后确定了101个省级试点单位,其中,新兴县天堂镇农产品流通协会和珠海市斗门区农产品流通协会2003年被农业 部评为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示范项目先进单位。从2003年起省财政安排财政资金1400万元扶持我省101个试点单位的发展。同时,我省加强了对试 点工作的检查指导,召开了试点单位工作座谈会,制定下发试点工作方案和检查验收工作方案。2004年6月份省政府召开了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工作会 议,会后各市、县和有关部门采取积极措施,纷纷办试点,努力推进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使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呈现出可喜的发展势头。

(二)制订政策,扶持发展。2003年,省政府办公厅转发了省农业厅《关于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意见》,出台了囊括财政、税收、信贷、国土等 方面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八项优惠政策。在资金扶持上,2003年以来省财政每年都安排了专项资金扶持试点单位。此外,为解决合作社登记注册问 题,省农业厅积极与省工商局沟通协调,省工商局于2004年下发了有关文件,规定凡符合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可自主选择按公司制、合伙企业等类型 向工商部门办理登记注册。同时,全省一些市也结合当地实际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如佛山市财政从2004年起连续5年,每年财政预算安排100万元,凡取 得法人资格,经农业部门审查,符合农业龙头企业条件的合作组织,均可享受农业龙头企业的各项优惠扶持政策;鼓励、支持合作组织作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的 申报主体。在农业信贷上,减少审批环节,解决合作组织生产和经营所需的资金问题;在税收方面,对合作组织自产自销农产品实行免税优惠。各地扶持政策的出 台,进一步改善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环境,有力地推进了我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稳步发展。

(三)加强指导,规范发 展。各地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和农民自愿的基础上,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结合农业结构调整,有重点地引导、扶持、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 织,特别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型合作经济组织。在组建形式上,支持农民联合创办,提倡涉农企业带动农民兴办;在合作方式组织类型上,坚持尊重农民意 愿,不搞一刀切,积极引导合作组织走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化发展路子。2003年,省农业厅下发了《广东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示范章程》(试 行),明确了合作经济组织成员的权利和义务、组织机构、财务、会计等,使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有章可循。通过两年多的努力,大部分省试点单位都建有自己的章 程,并设立了社员(代表)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等组织机构,明确其权限和职责,进一步建立健全财务制度、公开制度、利益返还制度等管理制度。

四、制约因素

我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还处于初始发展阶段,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参与热情不高。不少人误认为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就是走回头路,是过去计划经济时代的“合作社”的翻版,有的甚至“谈合色 变”。一些农民参加合作经济组织后,也是见利就合,无利就散,机会主义行为严重。不少农民习惯于一家一户的传统生产经济方式,加之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 织大多数经济实力弱小,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不明显,故不少农民缺乏组织起来共同发展的热情和信心。一些地方政府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认识不足,引导和服 务力度不够,支持力度不大。

(二)管理混乱,登记注册不规范。目前,农业、民政、工商、科协等各部门都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的指导和管理,管理比较混乱。由于管理部门不明确,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就难以及时协调和解决,更谈不上服务。使得农民专业合作 经济组织在资金筹措、法人登记、税费缴纳等生产经营活动中缺乏法律规范,其社会地位、合法权益和正当行为往往得不到法律的保护。全省1100个专业合作经 济组织登记注册情况五花八门,有注册登记的564个,占总数的占51%,其中,民政部门登记351个,工商部门登记132个,农业部门核准登记81个。全 省近一半的专业合作组织还没有注册登

记。

(三)合作内容单一,规模小,带动力不强。全省1100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大部分 是以流通协会为主的专业协会。这些专业协会的合作内容主要局限于技术服务与培训、信息交流和低层次的产销服务等,跨行业跨地区的协会很少。1100个农民 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跨乡镇的协会只有182个,占16%,跨县的协会有44个,占4%。参与合作的农户只占全省总农户数的1.2%,覆盖面不广,带动农 户少,带动作用不明显。

(四)内部管理不规范。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与成员之间的关系比较松散,没有结成密切的利益关系,多数 组织重生产轻管理,未能实行产业联合、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并且经营机制不够灵活,管理不规范,制度不够健全。

(五)缺乏必要的 政策支持,运作经费不足。目前,信贷、税收、国土等部门未出台具体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优惠政策,财政专项扶持资金偏少。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 运作经费主要来源于收取的会员费和部分专业大户捐赠,运作资金来源渠道不广,数量有限,严重影响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开展更深层次的技术推广、信息等服 务。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由于缺乏经费,合作内容仅仅局限于每年开展一两次年会,无法开展各种更深层次的组织活动,部分专业组织成立了几年,一直没有 开展活动,有其名而无其实,对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起不了真正作用。

五、加快发展的措施和建议

当前, 各地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较快,规模不断扩大,涉及行业和领域日益拓宽,农民参与的积极性越来越高,需要我们抓住机遇,科学指导,采取切实措施,正确 引导和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健康发展。

(一)提高认识,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摆上议事日程。要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 经济组织作为深化农村改革,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和农民组织化程度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抓。要消除思想认识上的偏差,更新观念,因 势利导,加大宣传力度,积极推动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健康发展。要根据新农村建设的需要,统筹安排,把专业合作经济的发展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同时要加强各 项制度建设,使各项指导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和具体化。

(二)制定政策,优化发展环境。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是中 央的要求,也符合WTO规则的有关精神,符合财政支农改革取向,可以说,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进行财政扶持是财政对农民直接补贴的一种最有效的实现形 式。建议各级政府要加大财政扶持力度,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信息网络建设、技术培训、市场开拓等;政府有关部门要积极做好调研,研究制定扶持农民专业合 作组织的各项优惠政策,例如要明确税收优惠政策,给予专业合作组织一定的税收优惠;要加强金融扶持,畅通信贷渠道,提供各种优惠贷款,帮助解决专业合作组 织融资难的问题。

(四)加强示范引导,强化规范管理。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一项探索性很强的工作,必须办好试点,抓好典型示 范,坚持试点引路,在探索中前进,要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同时,要指导修订和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章程,指导和监督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建立健全内 部管理章程,制订财务管理、民主监督、经营决策等规章制度,并通过签订合同、协议、契约等,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规范各自的行为,不断推进合作经济组织 内部管理和行业自律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

(五)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目前合作经济组织在不少地方还是空白,覆盖面小,这与 合作组织知识不够普及有很大关系。因此,要抓住最近《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获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良机,通过报纸、网络、电台、电视台、工作会议等形式大张 旗鼓地宣传普及合作思想、合作原则及合作经济组织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增强农民的合作意识。对各级政府分管农业的领导、农业及相关部门干部、合作经济组织的 负责人和农民经纪人分期分批进行培训,努力培养一支懂合作经济组织知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和管理队伍,促进合作经济组织的快速健康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 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三篇:广东茂名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

省农业厅厅长谢悦新到市调研,罗荫国会见调研组一行,邓海光陪同调研

省农业厅厅长谢悦新、副厅长蔡汉雄一行五人专程到茂名调研,谋划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市委书记罗荫国会见了调研组一行,市委副书记、代理市长邓海光及有关单位负责同志陪同调研。

两天来,谢悦新一行深入市茂南、高州、电白等地,调研粮食和冬种生产及现代标准农田建设情况。每到一处,调研组都仔细地了解农业生产基地和企业的情况,在电白县正绿菜业有限公司水东芥菜生产基地,谢悦新详细了解他们的生产、销售情况以及存在的困难,建议要抓住水东芥菜的品牌效应,加快扩大发展,特别是抓住每年7?8月蔬菜少的季节,解决好技术问题,争取多上市,提高效益。在高州市曹江镇鲜淮山生产基地,谢悦新兴致勃勃地登上民居楼房,鸟瞰万亩鲜淮山生产基地,对曹江镇鲜淮山生产基地农民建立“种植挖穴队、采收队和购销专业户”服务组织给予充分肯定,认为这是农民在生产实践中创出的新经验,使产品标准化生产程度更高,产品更受市场欢迎。在茂南区,金信米业是一家经营大米加工、粮食和饲料批发的龙头企业,年加工能力达15万吨,2006年公司产值5.25亿元,辐射带动周边农户10多万户,公司准备进一步扩大加工能力,增加加工品种,建设华南现代农业优质稻科技创新中心。谢悦新了解企业下一步发展后指出,粮食生产是社会稳定的需要,企业自身发展不仅带动了农民增收,而且平衡了农业生态,因为粮食是最好的轮作物,可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优质安全的粮食产品。高州市沙田镇乐山村委会乐山大垌、电白县麻岗镇海棠村分别是2006年度的省人大农田水利建设议案项目和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两个项目已建成投产,大大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谢悦新实地视察了两个项目的建设情况,并要求当地党委、政府要继续将项目区的水利设施发挥最大的效益,充分利用水资源,根据市场需要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发展效益更高、市场效益更好的农产品。谢悦新一行还分别到了茂南区鳌头镇飞马村冬种圆椒示范片、高州市泗水镇六匝村冬种北运菜基地、茂名市长兴食品有限公司等调研。

今年来,市各级农业部门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这个中心,积极开展粮食和冬种生产工作,推进现代标准农田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得到进一步保护和提高,2007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415.71万亩,同比增加21.71万亩,预计总产169.87万吨。特色农业、效益农业不断发展,全市蔬菜、花生、水果面积分别同比增加,水果总产值预计45亿元,带动相关产业产值近18亿元。农业装备能力提高,2006年全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议案省级项目规划建设渠道完成45279.1米,占工程量的85.8%;2007年全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议案省级项目规划建设渠道已完成25596.6米,占工程量的92%。这些项目的建设,有效提高了市农田的综合生产能力。谢悦新对茂名的农业给予了肯定,他说,茂名是省农业大市,农业发展走在全省前列,不仅土地产出率远远高于全国乃至全省水平,而且在生产实践中还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很值得全省推广学习。“三农问题”是全党重中之重的工作,茂名要进一步发挥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效益农业,发展农业龙头企业,打造农业品牌,畅通销售渠道,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增加农民收入,为繁荣农村经济作出更大贡献,同时也为发展中国特色现代化农业积累新鲜经验。

第四篇:广东省关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若干意见

广东省委省政府

《关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若干意见》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战略部署,深入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大力推进“三促进一保持”工作,推动经济进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提出如下意见。

一、突出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

(一)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完善消费信贷等政策措施,建立住房货币补贴动态调整机制,推进公务用车改革,扩大住房、汽车消费。加快培育文化娱乐、信息服务、旅游休闲、体育健身、重大节庆等消费热点。制订商业网点规划,加快建设城乡互动的现代流通网络。继续推进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和以旧换新等活动。

(二)努力扩大国内市场。深入推进“广货全国行”。支持企业在国内主要城市建立“广东商贸城”、“广东商品直销中心”等内销平台,并加大对中等城市的市场开拓力度。开展“广东名品进名店”和广货网上销售试点活动。继续办好“外博会”。

(三)加快城镇化发展。统筹做好城乡空间布局规划,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2012年底全省城镇化率达到67.5%。探索建立城乡户口统一登记管理制度,出台实施农民工积分制入户城镇政策。大力推进“三旧”改造,2010年启动改造面积30万亩,3年内完成100个城中村改造工程、总投资1000多亿元。加大保障性住房特别是廉租房建设力度,2011年底前解决7万户低收入困难家庭住房问题。

(四)促进投资合理稳定增长。深入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以“新十项工程”为抓手,加快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到2012年新增高速公路1500公里、城际轨道交通180公里、铁路1500公里、电力装机容量1800万千瓦、油气管网1300公里。积极引导资金投向结构调整、自主创新、环境保护、改善民生等重点领域。完善促进民间投资政策,出台民营企业投资指导目录,编制民间投资项目计划。

(五)力促外经贸平稳发展和转型升级。支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自主营销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效益产品扩大出口。深度开拓美欧日等传统市场,加大力度开拓东欧、中东、南美、东盟、北非等新兴市场。积极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加快建设广州、深圳服务外包示范城市,支持佛山、珠海建设成为全国服务外包基地,力争服务贸易每年增长20%左右。创新招商机制和方式,推进主题招商。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大力培育本土跨国公司。全面实施《粤港合作框架协议》,加快制定粤澳合作框架协议。

二、突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六)大力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编制实施广东省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总体规划和推进方案,出台现代产业500强指导目录。大力发展以汽车、装备、船舶、钢铁、石化为重点的先进制造业,着力培育100个先进制造业项目,到2012年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提高到46%。优先发展以金融、物流、商务会展、文化创意、科技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构建2—3个在全国有影响力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着力培育100个现代服务业项目,到2012年全省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提高到58%。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完善家电、陶瓷建材、纺织服装、食品与包装等一批产业共性技术平台建设,重点培育100个优势传统产业项目。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建设一批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和现代渔业,重点培育100个现代农业项目。

(七)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制定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标准体系,培育10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近期重点抓好三大产业:一是高端新型电子信息产业。加快推进广州、深圳高世代液晶平板显示产业基地和佛山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到2012年形成3500亿元产业规模。加强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和下一代互联网关键技术研发,推进物联网、传感网技术攻关和产品开发。二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实施广东省电动汽车发展行动计划,到2012年形成10万辆综合生产能力。积极推进液化天然气(LNG)汽车等新能源汽车在城市公交等领域的应用。三是半导体照明(LED)产业。重点突破大功率半导体照明芯片制造、封装技术,开发推广新一代节能灯具,实施“千里十万”半导体照明路灯示范推广工程,到2012年实现1000亿元产业规模。同时,培育发展太阳能光伏、核电装备、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省市联动,引导扶持各市集中资源培育发展1—2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龙头项目。

(八)推进绿色增长。扩大差别电价政策实施范围,对行业限制类、淘汰类企业实施差别电价,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完善市场准入标准、强制性能效标准和环保标准,实施一批建筑、交通、公共机构以及商贸、酒店节能示范工程,大力推广节能技术和节能产品。试行重污染行业差别排污费政策。加快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2012年全省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65%以上,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以上。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展排污权、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积极做好国家发展低碳经济试点工作。建立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联动机制。全面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任务。积极推进南岭山地森林生态及生物多样性功能区建设,增加森林碳汇。加快建设珠三角绿道网。

三、突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九)深入推进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强化珠三角产业转出地责任,提高珠三角核心区产业准入标准和技术门槛,建设好省级产业转移园特别是示范园区。健全产业园区合作共建机制,鼓励采取由园区共建双方成立园区开发股份公司等方式,共同推进园区开发建设;鼓励珠三角合作方在园区一定范围、一定年限内,单独进行开发建设,并享受相关收益。充分发挥财政扶持政策对“双转移”的导向和调节作用,清理取消园区内地方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除国家统一规定征收的税费外,实行“零收费”政策。加大园区招商引资力度,突出培育主导产业,完善产业链。大力推进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

(十)加快珠三角经济一体化和粤东粤西粤北地区跨越式发展。加快出台省主体功能区规划。认真实施珠三角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城乡规划、公共服务、环境保护五个一体化规划,推进“广佛肇”、“深莞惠”、“珠中江”三大经济圈建设。继续以广佛同城化为示范,以基础设施一体化为突破口,重点推进珠三角城际轨道、公路、水电油气管网、信息网络等一体化建设,确保2013年珠三角城际轨道交通核心主骨架网基本建成。加快推进珠三角车辆通行费年票互认。制定实施粤东粤西粤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争取粤东四市和梅州市纳入海西经济区发展规划,湛江、茂名纳入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加强粤西与广西、海南在交通、产业等方面的对接和合作。

四、突出推进自主创新

(十一)协调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实施建设创新型广东行动计划,加快推进重大科技专项和“十大创新工程”建设,抓紧实施18个产业的技术路线图计划,制订创新型企业成长路线图计划,培育和扶持自主创新100强企业,建设一批自主知识产权标杆企业。支持广州、深圳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加快建设散裂中子源、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争取2012年底国家级创新平台数量达100家。充分发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联合基金等的作用,建立“国际科技合作创新院”和“粤港科技创新平台”,推动产业共性和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推动深港创新圈、中新(广州)知识城等重大创新集群建设。

(十二)深化省部省院产学研合作。加强省部产学研创新平台、示范基地和创新联盟建设,启动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和珠三角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全面开展省院战略合作,争取中科院重大创新平台落户广东。积极引导组织本地骨干企业与国内优势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开展重大产业技术攻关和创新成果转化。推进企业科技特派员制度。深化省部知识产权高层次战略合作,争取国家知识产权局支持我省建设区域专利信息服务中心。

(十三)提升发展高新产业园区。用好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引导资金,优先支持园区内符合条件的科技中介机构申报国家级、省级孵化器,推动各类创新资源和高端产业向高新产业园区集聚。鼓励高新产业园区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积极扶持国家级高新产业园区进入非上市股份公司代办转让系统试点。积极支持东莞、肇庆、江门市高新产业园区成为国家级高新产业园区。出台高新产业园区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十四)优化自主创新环境。组建重点创新领域专家委员会和重点创新项目工作联络组,完善促进企业自主创新政策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对自主创新的协调服务。出台广东省自主创新促进条例。引导社会加大自主创新投入,力争2012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达2%。加大金融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启动科技金融试点市工作,构建科技资本市场服务体系,加快建立广州、深圳两地技术产权交易中心。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技术标准和名牌带动战略。落实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切实解决影响人才引进的突出问题。

五、突出改善民生

(十五)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认真贯彻实施《广东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纲要(2009—2020年)》,加快建立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相适应的公共财政体系,建立完善基

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绩效考评机制。

(十六)稳定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施全民技能提升计划,帮扶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和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再就业。2010年组织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600万人次以上,新增就业125万人。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巩固和完善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深化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积极推进全民医保,推动医保异地转移接续。加快推进“规划到户、责任到人”扶贫开发工作。

(十七)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改革高校专业设置,加强产业人才培养。稳步扩大高校招生规模,力争2012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2%以上。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到2012年毛入学率达到85%。实施百千万高技能人才培养计划,省部共建职业能力开发评价示范基地。到2012年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全日制在校生达到200万人。建立县域内义务教育资源合理配置机制,以农村为重点加快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和办学条件均等化。

(十八)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编制实施广东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建设“珠江两岸文化创意产业圈”、国家级软件及动漫产业基地。积极争取电信网、互联网和广播电视网三网融合国家试点。支持文化企业改制上市。继续办好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

(十九)加快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完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推进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并实现零差价率销售。推进公立医院管理体制和补偿机制改革。鼓励社会资源投资办医,力争到2012年民营医疗机构门诊服务量达到总量的15%。

六、突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

(二十)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府机构改革,2010年底前全面完成市县政府机构改革任务。制订省行政审批事项目录管理办法,在省直部门开展优化审批流程试点。加快推进市、县(区)、镇电子监察系统三级联网建设。制定完善富县强镇事权改革配套政策措施,推进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试点工作。

(二十一)深化事业单位改革。加快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工作,推进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创新,2010年底前完成全省事业单位分类,在人事管理、收入分配、财政投入和机构编制改革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推进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工作。

(二十二)深化所有制改革。加快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改革,支持行业龙头、优势企业兼并重组。完善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力争3年内省属企业建立规范的董事会制度。拓宽民营经济准入范围和领域,支持有条件的民营企业通过联合重组等方式壮大规模和实力,积极培育我省创业板上市后备公司资源,推动中小企业发行集合债券。

(二十三)深化财政和投融资体制等改革。完善和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扩大专项资金竞争性分配制度改革。制定省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办法,实施并联审批。打造省属金融控股公司。支持广州、东莞、佛山南海开展国家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工作。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全面推进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二十四)深化价格改革。实施居民用电阶梯式电价。加快推行阶梯式水价。完善可再生能源发电价格机制。推进大用户与发电企业直接交易试点工作。完善污水、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推进路桥、电信收费改革。

七、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二十五)完善激励型财政机制,统筹安排省级财政性专项资金,加大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支持力度,重点支持现代产业500强项目。

(二十六)“十二五”期间,省财政每年新增安排20亿元,共100亿元,重点支持引导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二十七)省财政安排产业转移奖励资金25亿元,进一步推进产业转移园区建设。对符合省级产业转移园区产业发展规划和集约用地条件的入园工业项目,允许按不低于所在地土地等级相对应工业用地出让最低标准的70%确定土地出让底价。

(二十八)制定本地首台(套)重大装备认定办法,建立使用本地首台(套)重大装备风险补偿机制。

(二十九)全面落实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采购政策,支持民营企业产品和服务纳入政府采购范围,落实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落实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三十)落实现代服务业相关税收优惠政策。

(三十一)落实增值税转型改革政策,允许一般纳税人企业抵扣其购进或自制固定资产所含的进项税款。

(三十二)落实技术改造项目进口设备免税和重大技术装备进口免税等政策。

(三十三)落实支持基础设施建设税收政策,对企业从事符合国家规定条件的国家重点扶持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经营所得,自项目取得第一笔生产经营收入所属纳税起,实行企业所得税“三免三减半”政策。

(三十四)对企业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所得,实行企业所得税“三免三减半”政策;对企业购置环境保护、节能节水等专用设备的投资额,实行税额抵免的企业所得税政策。

(三十五)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要求或属于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扶持产业的纳税人,纳税确有困难的,可申请减征或免征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

(三十六)省统筹安排现代产业500强项目建设用地指标。

(三十七)制定支持加工贸易企业创立内销品牌、建立国内营销和物流体系的政策措施,

简化出口企业产品转内销办理生产许可证和强制性认证等准入手续。

(三十八)2010年实现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域鼓励类服务业用水、用气、用电与工业基本同价,2011年全面实现商业用电、鼓励类服务业用电与一般工业同价。

(三十九)积极支持探索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机制,规范和细化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政策。

(四十)鼓励各地成立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基金和政策性担保机构。

八、加强组织领导,狠抓工作落实

省政府成立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各有关工作,各地各部门要建立健全相应的协调机制,确保中央和省的决策部署落实到位。省各有关部门要抓紧清理不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政策措施和制度规定,并制定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加强检查考核,健全反映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统计指标体系,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广东省市厅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落实科学发展观评价指标体系及考核评价办法(试行)》的重要内容,每年考核一次,考核结果作为评优争先和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加强队伍培训,用三年时间对各级领导干部以及企业管理人员进行一次全面培训。组织开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路径研究,探索走出一条有广东特色的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新路子。广泛宣传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先进典型,努力营造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良好氛围。

第五篇:我看祖国发展变化

我看祖国发展变化

时间如流水而逝。转眼间,我们的祖国已度过建国以来60周年。

自1949年建国到现在的60载中,我们的祖国的变化是非常大的。60年,短短的60年在无尽的历史长河中可能并不算得上什么,但就是这短短的60年里,我们的祖国从一个刚刚平息战乱的弱国,逐渐的变成了一个已经名扬世界的强国,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奇迹。

建国六十年来,我国解决了十三亿人口的温饱问题,用六十年时间把贫困人口从两亿减少到XX多万,基本上实现了民生小康。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字表明,近25年来,全人类取得扶贫事业的成就中,67%应归功于中国,这是我们国家对新世界做的多大贡献啊。而这些,在几十年前根本是人民的一种奢望,可望而不可及呀。

在建国以来的60年中,我国最主要的发展阶段则是从1978年以来的改革开放时期。想当年,邓小平爷爷在1978年计划发展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全国改革开放,经济特区的设立,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这是多么不平凡的30年,祖国在崛起,经济在腾飞,人民的生活奔小康,作为东南沿海的一个小城镇,家乡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幢幢高楼大厦拔地而起、马路上停满了形形色色的汽车、各种生活设施的完善„„家乡发展30载,进步体现在方方面面,尽管我只度过了15个春夏秋冬,可是儿时的见闻与现今的了解,祖国在30年来发生的巨大变化却仍也深有感触、历历在目„„

改革开放的30年里,祖国正在蓬勃发展,时间如车轮在飞驰。转眼间,我们的生活越过越好,科技不断在创新,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祖国迎来了繁荣昌盛的新时代。据不完全统计,自1998年到XX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4元增长到1378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3.6元增加到4140元,XX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14.5%,实际增长8.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5%,实际增长8%。消费支出稳步增长,家庭财产包括金融资产迅速增长,中国人民的生活发生了根本改变,再也不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生活方式。改革开放的这30年我们伟大祖国经历了沧桑巨变。在我们的身边,也都有一些事物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而变化,从人民的生活环境、生活条件、教育环境、教育条件等方面来说,可是很引人注目的呀! 还记得在那战火纷飞的岁月里。当侵略者的铁碲践踏我们美丽山河的时候,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脸上流着泪,心中淌着血。为了心中神圣不可侵犯的祖国,他们在黑暗中摸索,在屈辱中抗争. 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冷对暗杀者的手枪;吉鸿昌高挂写有“我是中国人”标语的木牌,走在一片蓝眼睛、黄头发的洋人

之中;张学良,杨虎城将军为了挽救民族危亡,毅然发动了西安事变„„ 英雄长已矣!古往今来,一曲曲悲歌,一个个惊天动地泣鬼神的故事,都讲述一个简单而朴素的信念。那时的中国,民生凋敝,人民百姓都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真是“叫天不应,叫地不灵”呀! 仇恨会使人抗争,信念会使人奋进。终于,经过了数十年的艰苦抗争,我们熄灭了战火,在残垣断壁的大地上我们建立了中国。曾经的民不聊生,曾经的满野战乱,曾经的东亚病夫,都已成了过去。如今这片热土早已是天翻地覆、龙腾虎跃!正是这千千万万的赤子,才撑起了我们民族的脊梁,祖国的希望;正是他们,才使得中国人民共和国的国歌响彻神州,那么气势磅礴,那么雄壮嘹亮。 1949年10月1日,这是个让中华民族牢记的日子,也是让世界历史记忆的日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饱经战争沧桑与落后苦难的中国人民终于重新站起来了!中国像一只从沉睡中苏醒的巨龙,以一个大国的身份重新屹立于世界东方!

60年,光辉岁月弹指挥间,60年,中华大地沧桑巨变。 沿着黄河与长江的源头,漂流而下,看青藏高原脉动的祖国;看黄土高坡起伏的祖国;看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祖国;看群峰腾跃,平原奔驰的祖国。沿着黄河与长江的源头,漂流而下,过壶口,闯关东,走三峡,奔大海。在河西走廊,华北平原,我看祖国的富饶与辽阔,看祖国千里马般日夜兼程的超越;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看祖国的崇高与巍峨,看祖国繁荣的霓虹灯日夜闪烁,灿若银河„„

历代的先辈们,为我们铺好了平坦的大道。而我们,能只顾享受着前人的成果而不思进取吗?不,绝不。先辈们辛勤的付出,绝不是为了让我们在他们的成就上停滞。少年强则国强,历史赋予了我们建设祖国的使命,我们就该努力的去做,哪怕仅仅是微不足道的一点点。试想一下,如果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做出了一点贡献,那么它们凝结起来将会是怎样巨大的力量!我们的祖国还在前进,中华古国仍在腾飞,前人的愿望,后人的期望,祖国的未来„„这一切的一切就凝聚在我们这一代的身上。我们能置之不顾吗?当然不能。那就让我们行动起来,点燃心中那团火焰,为实现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 炫阳中学高一:5964XX8

上一篇:外科护理学各章节试题下一篇: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