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幸福教育惠及每一个孩子

2022-09-11

让教育走向公平,充满幸福,人民群众才会满意。荣昌县紧紧围绕办好“幸福教育”理念,以“建优强惠促公平”为主线 (建机制、优配置、强队伍、惠师生,大力促进教育公平) ,大力实施“改革城乡基础教育,加快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国家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在建立教育均衡发展机制、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关爱特殊群体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有效地促进了县域内教育均衡发展。

一、“四个统筹”建立均衡发展保障机制

教育的均衡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资源配置的均衡。自2009年以来,荣昌县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思路,大力破除造成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机制,初步建立起城乡教育资源一体化配置机制。

1、统筹配置教育经费。

城乡学校按相同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拨付教育经费,全力提升农村学校教育经费总量。2009年,荣昌教育经费投入为5.1亿元, 占全县国民生产总值的3.9%;2010年,教育经费投入达到6亿元。

2、统筹师资配置标准。

统一按城镇标准 (初中每16.5名学生配备1名教师,小学每21.5名学生配备1名教师) 配备农村教师,全县师资配备政策不再重城轻乡,城乡师资力量正逐步缩小差距。

3、统筹学校建设标准。

按照《农村普通中小学建设标准》 (建标109-2008) 和《重庆市城乡规划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导则》标准,对城乡学校建设进行了整体、全面规划。

4、统筹城乡教育质量。

一是建立城镇优质学校与周边农村薄弱学校结对帮扶机制,通过教育质量一体化考核,引领城乡学校间干部互派、教师结对、资源共享。二是建立生源合理调配机制,扩大高中招生指标到校比例,将市级重点高中招生计划中70%以上的指标按比例分配到各初中学校。三是规范办学行为,坚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试就近入学”原则,从生源上杜绝“强校更强、弱校更弱”现象产生。坚决取缔重点校、重点班,严厉查处违规招生、补课行为。以师生主题活动为载体,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

二、“四个集中”优化城乡教育资源配置

坚持中小学布局规划与城市规划同步进行,学校建设与城市建设同步实施的原则,制定了《荣昌县2009-2020年学校网点布局调整规划》、《荣昌县2010-2030年中心城区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按照“四个集中” (即“小学向镇街集中,初中向大镇集中,高中向县城集中,职高向中心集中”) ,积极推进学校布局调整,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1、农村办学条件进一步提升。

一是撤并了峰高镇荣教完小等32所农村边远、薄弱中小学,进一步整合农村教育资源,基本消除微型校、微型班。二是投资1.25亿元,完成仁义镇仁北中心校等7所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观胜镇中心小学等63所学校校舍新建工程,仁义镇中心小学等72所农村学校校舍加固工程;安富中心小学等15所农村学校建成塑胶运动场;农村远程教育工程实现全覆盖,完小以上学校全部接入“校校通”网络。两年来,全县每所农村中小学都有建设项目开工,每年都有新教学楼、宿舍楼拔地而起,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得到大幅度提升,城乡学校办学条件差距正在一步步缩小。

2、城区学校容量进一步扩大。

随着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城区人口不断增加。为全面解决城区学校“校少生多、大班额”现象和农民工子女就近入学难等矛盾,2009年以来,荣昌县投资1亿多元,对荣昌初中等5所城区中小学实施扩容建设,新建一所办学规模100个教学班的标准化小学,城区学校办学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城区义务教育学校容量扩大1.5倍,全面满足城区青少年儿童入学需求。

3、普高教育资源进一步优化。

一是将双河中学、吴家职业中学普高部并入仁义中学、永荣中学,把全县普通高中学校调整为四所,实现了普高向县城的集中;二是投资4800万元,完成全县所有普通高中学校基础设施标准化建设,扩大学校容量,基本满足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需要。

4、职高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

一是将吴家职业中学、县教师进修校职高部并入县职业教育中心,实现了职高向县职教中心的集中。二是启动了县职教中心迁建工程。拟投资2.3亿元,将县职教中心迁建到国家级工业园区——荣昌板桥工业园区内,学校规模将由现在的4000余人扩大至8000人以上。县职教中心的迁建,一方面为进一步调整城区学校布局扩大了空间,另一方面也为校企合作、园区发展、职业教育与经济建设的无缝对接搭建更为便捷的舞台。

三、“四项制度”强化农村师资队伍能力

师资是影响和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最关键因素,也是现有条件下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最有效和直接的突破口。荣昌县以“铸师魂、展师德”教师系列活动为载体,以建立“四项制度”为核心,强化管理,提升素质,促进流动,有效实现了城乡师资水平的基本均衡。

1、管理制度重规范。

制定了《荣昌县教职工常规管理意见》、《荣昌县学校领导干部日常管理办法》、《荣昌县中小学干部考核办法》等系列干部、教师队伍日常管理制度,进一步强化队伍管理,实现了队伍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

2.补充制度强薄弱。

进一步完善农村教师补充制度。一是新招聘教师全部到农村中小学任教。二是建立城镇中小学教师到乡村任教服务制度,城镇中小学教师晋升中高级教师职务、参与荣昌县名师评选等,要有在农村中小学任教1年以上经历。农村学校教师数量不足、学历不高、学科偏缺、年龄老化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3、名师制度提素质。

一是以荣昌县十大名师评选为龙头,建立学校、片区、县级骨干教师、十大名师后备库,开辟名师工作室。明确后备骨干教师、十大名师以及现有骨干教师、十大名师的传帮带示范任务。二是深入开展百千万送课下乡活动,2009年以来,每年组织县内各级名师、特级教师、学术技术带头人、骨干教师百余人到农村学校送课,让千余名农村青年教师、万余名农村中小学生在活动中受益。通过“名师”引领,有效解决农村学校教师观念陈旧、学习机会少、培训质量低等“老大难”问题,农村师资队伍整体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

4、流动制度促均衡。

大力实施城乡学校结对帮扶和区域内教师流动制度,有力促进了城乡干部、教师有序流动和师资水平的相对均衡。2009年以来,共选派10名城区学校干部到农村薄弱学校任职,110名城区教师到农村薄弱学校支教;选派10名农村学校干部到城区学校任职,80名农村教师到城区学校学习;40名农村学校干部、200名农村骨干教师在镇域间、镇域内学校进行了合理流动。

四、“四项工程”惠及农村教育特殊群体

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实质是推动教育均衡发展,目的是为了促进教育公平。在全力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的同时,荣昌县将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农民工子女等特殊群体作为推进县域教育均衡发展的又一抓手,大力实施“健康干预、绿色通道、五有关爱、解困帮扶”四项教育“民生工程”,关爱教育特殊群体,构建幸福教育,全力推进教育公平。

1、“健康干预”强体质。

一是率先免费向农村小学生提供饮用牛奶。从2007年起每周免费向农村公办小学、幼儿园每生提供牛奶600毫升;2009年扩大至城市低保家庭,牛奶饮用量由600毫升增加到900毫升;2010年扩大至农村民办小学;2012年将实现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覆盖。截至目前,工程累计投入经费2400万元,受惠学生每年在5万人以上。二是大力完善学校食品卫生基础条件,每年投入资金近300万元,保证全县所有农村小学生免费喝上开水,吃上热饭。三是每年筹资300万元,对农村学校师生进行免费体检,为农村学校教师的身体健康和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了基础。

2、“绿色通道”保学权。

坚持以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的原则,把接受农民工子女入学纳入我县教育发展规划和财政教育经费预算,确保了农民工子女平等地接受义务教育。2009年,荣昌县把近年来总投资7千万元新建的标准化学校——棠香小学确立为农民工子女定点就读学校,进一步扩大了接受农民工子女就读学校的数量,使所有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均能就近入学。2010年,主城区中小学共接收了2220名农民工子女入学。

3、“五有关爱”促成长。

以开展“农村留守儿童部门联动教育、学校教育管理、标准化学校建设、培养模式创新、情感联线、健康促进”六大计划为抓手,全面形成“党政主导、部门联动、家庭配合、社会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培养关爱机制,确保了全县留守儿童“学业有教、监护有人、生活有助、健康有保、安全有护”。2009年以来,全县共成立留守儿童之家145个;新建寄宿制学校7所;安装亲情电话1365部,每部电话每月免费通话170分钟。

4、“解困帮扶”构温情。

为了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贫困而辍学,不让一个老师因经济困难而弃教。荣昌县通过财政拨款和社会捐助成立了荣昌县“解困助学专项资金”。每年坚持对家庭困难的教师给予了帮扶和慰问,已先后帮助近百名因家庭困难而面临失学的学生。

强国必强教,强国先强教。今天的荣昌,每一个孩子不分城乡、无论贫富,都能享受到公平、幸福的教育。在未来全力建设渝西川东区域中心城市的过程中,荣昌将继续落实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坚持育人为本,不断改革创新,努力促进教育公平,进一步提升荣昌教育事业的发展水平,办出更加均衡、更加幸福,满足区域中心城市发展需求,让人们群众满意的教育!

上一篇:绘画中的形式感与构图形式探究下一篇:乳化炸药设备维修安全可靠性的见解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