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文明新形象范文

2022-06-01

第一篇:树文明新形象范文

知荣辱树行业文明新形象

今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我省公路行业体制机制改革的深化年、转折年、关键年。芒市公路管理总段如何将过去广泛开展的“路警共建”、“路地共建”、创建“文明公路运输网”、争创文明单位等创建工作与当前如火如荼开展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公路行业干部职工的内涵和素养,提升行业

形象,稳妥推进改革的顺利进行?笔者认为,重在宣传教育和人人身体力行,大力营造贵在知荣辱、晓明理、知行合一的氛围。通过宣传教育,增强广大领导干部、基层职工明辨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通过人人身体力行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培养良好的道德风尚。如何营造氛围?笔者提出几点短浅的“拙见”:

一、多形式开展“知荣辱、树新风”主题活动,加大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力度。通过开办宣传栏、写心德,组织演讲、谈体会等多种方式,在干部职工中广泛开展“知荣辱、树新风”主题活动。通过开展活动,将社会主义荣辱观贯彻到干部职工的思想之中,而且还要通过活动让平时“不知为耻”的言行彻底转变到“知耻而不为”上。在改革不断深化和行业竞争不断加剧的今天,广大干部职工特别是领导干部更应树立以勇挑重担、严以律己、克己奉公、单位兴衰系匹夫之责为荣的思想,以言行不

一、严以律人,宽以待己、放松学习,丧失信念、言行不一,欺上瞒下、不做事、会享受、能为不为、当为不为为耻的行业政绩观;而干部职工则应树立“单位兴我荣,单位衰我耻”的工作荣辱观。

二、领导干部应身先士卒,争当“知荣辱、树新风”的楷模和表率。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部分领导干部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在接受着前所未有的考验和挑战。面对众多的诱惑,许多人纷纷落马,既败坏了党风、政风,又败坏了社会风气,最终堕落成人民的罪人。《论语》曾将“领导者榜样的力量”形象地喻之为“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意思是领导者的德行像风,社会大众的德行如草,风向哪边吹,草就往哪边倒。孔子也曾经多次强调:“政者、正也。子帅以正,熟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实践也证明,“上行则下效”、“上有克让之风,下有不争之俗”、“大臣不廉,小臣必污;小臣不廉,风俗必败”。由此可见,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领导干部应慎之又慎,在利益分配和易出问题的工程承发包、人事调动、干部任免等工作中更应以身作则。通过“知荣辱”教育,使领导干部端正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在日常的“点滴之中”,让职工深切感受到良好的“荣辱之风”,感受到领导那一身“浩然正气”。

三、正确的荣辱观宣传要从“窗口”单位做起,从每一名职工做起。笔者认为,不仅收费站是公路行业的窗口单位,而且一线从事具体养护工作的管理所、机化站等基层单位也同样是公路行业的窗口单位,而单位里的每一名从业人员也同样是公路行业这个“大窗口”中的“小窗口”。社会各界也同样可以从这扇“小窗口”的一言一行窥见整个“大窗口”所代表的行业形象。这扇“小窗口”与行业形象之间的关系可谓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因此,正确荣辱观的树立,与每一名职工息息相关。我们应彻底抛弃那种“荣辱观”教育又是一次走走过场、讲在嘴上的“活动”的观念,让“荣辱观”真正根植于每一名职工的心,“八荣八耻”不仅要讲在嘴上,记在心上,更要落实到行动上,真正做到从每一个人做起,从身边事做起,从小事做起,做到知行合一,言行一致,使整个行业形成“明荣辱之分,做当荣之事,拒为辱之行”的良好氛围。

四、践行荣辱观应从“小事”做起。先贤圣哲曾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在深入开展荣辱观教育活动中,我们应将正确荣辱观的树立作为一面对照人生的“镜子”,既要照到人生的“大处”,也要照到人生的“小处”。所谓“大处”,就是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否正确,是非、善恶、美丑能否明辩,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是否明晰。而“小处”就是具体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个人的一言一行。我们既要坚定“大处”的原则性问题,同时也要从“小处”入手,将荣辱观落实到日常工作、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中,并内化为职工的日常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五、要健全、完善实践“荣辱观”的长效机制。《狼来了》故事中的主人公,之所以敢一而再、再而三地撒谎,最终害人害己,是因为当其第一次撒谎时,不以其行为“为耻”,反以“为荣”而为之。因此,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如何健全和完善实践“荣辱观”的长效机制,帮助广大干部职工形成健康健全的人格,制止各种违法违纪行为,树立以荣为榜样、与耻作斗争的思想观念,建立“当为而勇为”、“不当为而不为”的奖惩机制,对职工的道德行为进行必要的奖赏和惩罚,这对于营造良好的行业内部发展环境,促进职业道德建设的健康发展,推动行业体制机制改革、加快行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八荣八耻”

第二篇: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李树文)

2011年以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

2011年以来一年多是两岸关系承前启后的关键性的一年多,两岸关系维持稳定、有序、良性的发展,总体呈现“稳中有进”的局面。2011年后一年来,两岸政治基础进一步巩固,政治互信不断累积,两岸经济关系在ECFA后续协商及实施过程中稳步取得实质性成果,两岸各界大交流的内涵逐渐充实。尽管岛内各政党为争夺2012年“大选”而对两岸政策多有着墨,使两岸关系面临复杂态势,但支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仍始终是岛内的主流民意。

一、两岸政治基础进一步巩固,政治互信持续增进

(一)两岸共同反对“台独”、认可和坚持“九二共识”的政治基础愈加稳固。

2011年后一年来,大陆方面继续全面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12. 31”重要讲话精神,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突出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这一政治基础在两岸互动中的核心地位,台当局对此亦呼应,一度在岛内掀起对“九二共识”的大论战,有效增强岛内民众对“九二共识”的认同和坚持。一是大陆高层持续表态,凸显“九二共识”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中的核心地位。2011年11月,胡总书记在美国会见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时强调,“九二共识”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是两岸开展对话协商的必要前提,也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基础。贾庆林主席也多次在公开场合称,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首要关键是“把坚持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作为政治基础”。 2011年11月,国台办主任王毅也明确指出,“九二共识”不容否认,两岸关系不容倒退。二是马当局也给予回应,不断巩固“九二共识”在岛内的认同。马英九多次在重要集会场合及接受岛内外媒体采访时重申,“九二共识是两岸关系持续发展的关键、是两岸协商的基础”,并明确指示各“部会”公文应使用“中国大陆”或“大陆”,禁止独称“中国”。“陆委会主委”赖幸媛明确表示,在台湾支持“中华民国宪法对两岸定位的规范”等同于支持“九二共识”。 2011年8月底至9月间,岛内社会一度掀起关于“九二共识”的论战,“行政院”、“陆委会”、国民党籍“立委”等均集中表达捍卫“九二共识”的立场,岛内主流媒体持续跟进表态支持,进而使岛内民众清晰、客观地认知“九二共识”,夯实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民意基础。

台湾2012年领导人选举结果说明了“九二共识”逐渐被大多数台湾民众所接受。2012年1月14日晚,台湾2012年领导人选举结果揭晓,国民党候选人马英九以689万票,51.6%的得票率获得连任。挑战者民进党候选人蔡英文以落后马英九约80万票而落选,同属泛蓝的亲民党候选人宋楚瑜屡败屡战,又一次由于弃保原因,仅得36万票。这次“总统”选举结果说明了 “九二共识”逐渐被多数台湾民众所接受。在20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之前,“一个中国”意识就是台湾社会的主流意识,只不过这个“一个中国”是指“一个中华民国”。那个时候,台湾主流媒体经常宣传大陆是属于“中华民国”的“匪区”,“反攻大陆”是台湾军民的神圣使命。

1991年2月,两岸之间的民间交流愈加活络。为了解决两岸交流所遇到的公权力如何承认的问题,1992年,大陆“海协会”和台湾“海基会”共同以口头方式确立了一个中国原则,不去深究这个“一个中国”的内涵为何,这只是双方的默契,并未将“九二共识”付诸文件,这就为民进党及“台独”分子否定“九二共识”提供了借口。

20世纪九十年代至今,在李登辉当局和陈水扁当局长期操弄“台湾主体意识”下,台湾民众的“一个中国”意识被扭曲成为“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意识,造成了承认“九二共识”就会出卖“中华民国在台湾”的利益。

马英九政府自2008年5月执政以来,两岸和平发展取得了世人普遍肯定的成绩。虽然马英九承认“九二共识”,但他更强调的是“一中各表”,这种各表很容易被曲解为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大陆”,另一个“中华民国在台湾”,由于马英九政府近四年间沉湎于“以台湾为主”,既“不独”又“不统”,没有很好地向台湾民众正确引导“九二共识”的真实意涵,因此,马英九只要一强调“九二共识”,就立刻被民进党攻击为“卖台”。

大陆一贯坚持“九二共识”,“一个中国原则”从未动摇过,2008年5月以来,海协会和海基会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签署了十多项协议,达成了许多共识,两岸实现了“三通”,陆客、陆资、陆生来台,大陆惠台政策接连出台,台湾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受惠于大陆让利,这些实实在在的成果,台湾民众不可能体会不到,两岸和平发展已经成为台湾社会的主流民意。

这次选战打到最后关头,变成了捍卫“九二共识”的关键战役。一方面,马英九政府不断宣导自己在两岸关系所做出的丰硕成果,另一方面,众多本土知名企业家和社会名流接二连三地表态承认“九二共识”,呼吁大家要珍惜三年多来的两岸和平发展的成果,这就大大提升了马英九政绩。台湾许多民众也充分认识到如果选择了主张所谓“台湾共识”蔡英文,无疑会让两岸关系大大倒退,升斗小民的利益必将受到损害。

在选战后期,台湾中南部许多果农,许多石斑鱼养殖户,甚至砂石业者,这些以往都是民进党的忠实支持者,他们逐渐认同于“九二共识”,纷纷在选战中转向。结果,蔡英文在台湾中南部的得票不如预期,马英九在台湾中南部只是小输,说明了“九二共识”开始在台湾,特别是中南部民众中蔓延开来。

马英九此次选战起初打得很辛苦,原因在于他不敢高举“九二共识”,深怕被对方攻击为不爱台湾,是“卖台”,2011年10月,马英九刚释放出两岸有可能签署和平协议这个风向球,一遇到民进党的攻击,他就立刻收回去。到了选战最后关头,这么多企业家集体支持“九二共识”,马英九及其国民党才士气大振,一鼓作气,携着强大民意打赢了这场牵系台湾未来能不能实现“黄金十年”的选战。

可以预断,经过这场“大选”,“九二共识”在台湾摆脱了污名化,越来越多的台湾民众会更加认同 “九二共识”,马英九的新一届政府在处理两岸关系中会更加积极,甚至有可能在文化、教育方面进一步加快“中国化”,让台湾社会逐渐形成“台湾意识”从属于“中华意识”的观念。“九二共识”成为台湾社会的主流民意,民进党如果还想重新上台执政,就必须面对民意,进行彻底的脱胎换骨,摒弃“台独”思维,认同“九二共识”。

(二)两岸高层互动顺畅,不断累积两岸互信。

2011年5月,胡锦涛总书记、贾庆林主席先后与参加第七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的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会面,胡锦涛对吴伯雄率团赴成都出席第七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之后来北京访问表示欢迎,对论坛成功举办表示祝贺。胡锦涛就推动两岸关系发展提出四点意见:第一,要继续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大局;第二,要继续维护国共两党、两岸双方的良性互动;第三,要继续稳步推进两岸交流合作;第四,要继续保障台湾基层民众共享两岸交流合作成果。吴伯雄表示,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基础,需要双方共同巩固。两岸同胞同属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经贸合作是两岸手携手,文化交流是两岸心连心。3年来两岸交流持续扩大,协商积极进行,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已走在历史正确的道路上,不应该受到阻碍,更不能倒退。我们要珍惜已有的成就,克服存在的困难,继续奋勇前行。

2011年8月和11月,胡锦涛总书记在深圳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及美国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两次与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会面。2011年11月1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在美国夏威夷州首府檀香山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会见了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胡锦涛说,3年多来,在两岸双方共同努力下,台海局势发生重大积极变化,两岸关系开创出和平发展新局面。事实证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符合两岸同胞共同意愿,符合中华民族整体利益,方向是正确的。两岸双方应该继续努力,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主题,巩固反对“台独”、认同“九二共识”的共同政治基础,把两岸关系良性发展势头保持下去。胡锦涛同志强调,“九二共识”是1992年由两岸官方正式授权的民间团体达成的,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九二共识”的精髓是求同存异,这体现了对待两岸间政治问题的务实态度。认同“九二共识”是两岸开展对话协商的必要前提,也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基础。为了保持台海形势稳定,为了两岸民众福祉,双方应该继续坚持和维护“九二共识”,增进政治互信,继续引领和推动两岸关系开辟新的前景。连战表示赞同胡锦涛总书记的意见。连战说,近年来在双方共同努力下,两岸关系呈现政治和平发展、经贸互惠交流与社会融合互动的新局面,令人非常欣慰。坚持“九二共识”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基础,是两岸经贸互惠与繁荣的基石,也是两岸政治互信的凭借。期望双方搁置争议,求同存异,为两岸人民的福祉作出更积极的贡献。会见中,连战转达了中国国民党主席马英九对胡锦涛总书记的问候,胡锦涛也请连战转达对马英九的问候。

两岸高层保持了密切的互动,两岸经贸论坛等党际交流平台运作稳定、良好,为两岸关系其他方面的交流发挥重要的先导作用,亦进一步巩固和增进了双方政治互信。

(三)两会制度化协商应需召开,稳步向前迈进。

两岸两会始终保持着良好的沟通,并根据两岸交流的发展与需求适时适宜地进行各类磋商。2011年2月底,海协会长陈云林首次深入台湾南部绿营执政县市参访,考察两会签署协议的具体实施成果。在日本发生福岛核电灾害后,2011年10月的第七次“陈江会”为维护两岸同胞的健康与安全签订了《两岸核电安全合作协议》,并就两岸产业合作等达成多项共识。2011年后一年来,两会协商充分体现了“因时制宜、高效专业、紧贴民生”的特点,不仅开辟了两岸深化互利合作的新前景,而且进一步加强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制度保障,使协商化解分歧、合作取代对抗、发展共创双赢的理念深入人心。

(四)两岸务实处理台参与对外活动等敏感问题,成为两岸互信累积的重要佐证。

双方在坚持“九二共识”政治基础上,本着“搁置争议、建立互信、良性互动”的精神,以增进台湾同胞福祉为依归,共同妥善处理台对外关系等议题。2011年7月,台湾驻港、澳机构均更名为“台北经济文化办事处”,港台、澳台关系取得“突破性进展”。此外,两岸继续灵活处理了台出席世界卫生大会、亚太经合会等问题,这些都是两岸互信增进的重要表现。

二、两岸经贸交流正常化、制度化、自由化进程更加深入

(一)以落实ECFA为主线确保两岸经济合作机制化更加稳固。

ECFA早期收获计划于2011年元旦正式起步,2011年1月6日,两岸在“两会”框架下成立了“两岸经济合作委员会”(简称“经合会”),专门负责ECFA签署后两岸经贸事务的协商,先后召开了两次例会,取得了丰硕成果。“经合会”的成立是两岸经济合作机制化的重要进展,对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地处理两岸经济合作起到了关键性的平台作用。

(二)两岸经贸迅猛发展,合作层次逐渐深化。

1、两岸双向贸易、投资均大幅成长。

两岸依据ECFA通过三个阶段的降税达到零关税,为两岸尤其是岛内相关业者减免了大量税额,为两岸经贸双向交流提供了强劲动力。据商务部统计,2011年1-10月,大陆与台湾贸易额达1331.2亿美元,同比上升12.2%,大陆对台出口为294.8亿美元,同比上升24.3%,自台湾进口为1036.4亿美元,同比上升9.1%。

2、两岸服务贸易深度开放。

大陆向台湾开放了会计、信息、银行等11项服务业,台湾则向大陆开放了9项服务业,尤其是台“金管会”于2011年12月批准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在台北筹设分公司,成为两岸金融业深化双向交流的重要里程碑。两岸服务业向纵深领域的开放,不仅便利两岸各类企业融资和居民消费生活,更为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化增加了新动力。

三、两岸其他交流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局面更加凸显

(一)两岸文教交流逐步向纵深迈进。

1、两岸文化交流内涵与层次更加深化。

2011年5月,极富中华文化特色的稀世画作《富春山居图》在分隔62年后于台合璧展出,两岸同属中华民族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随后,文化部副部长、中华文化联谊会会长赵少华赴台参观画作展览,并与台“中华文化总会会长”刘兆玄会面,就继续促进两岸文化合作协议的签署交换意见,进一步为实现两岸文化合作制度化铺垫。2011年9月,两岸的文化促进会签订协作备忘录,共促两岸文创产业发展。2011年10月,第四届两岸文博会在厦门举行,成为迄今为止两岸规模最大、质量最高文化产业合作平台,对两岸共同弘扬中华文化发挥积极作用。

2、两岸教育双向交流更趋平衡,尤其是陆生赴台取得突破。

“陆生三法”修正案在2010年经台“立法院”通过后,2011年台首次拟招收约2000名,最终确定招收大陆本科生1015人、硕博士生248名,录取率达65%,为陆生赴台攻读学位开了好头。同时,大陆进一步放宽高校免试招收台高中毕业生的标准,由“学测”的“顶标级”扩大至“前标级”,有力增强台生来陆就读的动力。

(二)两岸人员往来规模逐步扩大、领域更加宽广。

1、人员交流规模更加扩大。

2011年6月,大陆居民赴台个人自由行正式启动,北京、上海、厦门成为首批试点城市。2012年2月9日,台旅会、海旅会在香港完成陆客赴台自由行开放城市新增8城市协商,据了解,双方已经对新增8城市有共识,将会开放天津、南京、广州、杭州、重庆、成都、西安和济南。2011年7月,福建省居民赴金、马、澎地区个人游亦开启,标志着两岸双向、直接、全面、对称、正常化的民间交流已然拉开序幕,有利两岸民众增信释疑,促进感情融合。

2、人员交流领域进一步拓展。 除了旅游外,两岸人员交流内容较以往有新特点。如大陆省市参访团在经贸交流方面更注重“长线合作、精细互动”,文化交流分量明显增强,交流对象凸显“向南走、向下沉”的特点,进而使两岸人员交流的内涵更加丰富,增进情感的效果更加显著。

(三)两岸民间交流尤其是基层及青年互动更加频繁。

1、两岸民间交流蓬勃发展。

2011年6月,第三届海峡论坛在福建成功举办,论坛突出了“民间性、大众性、广泛性”的特点,进一步拉近了两岸民众的纯朴情感,强化了两岸“同根同源”的民族认同感。贾庆林主席在第三届海峡论坛上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三年来,论坛坚持民间性、大众性、广泛性的特色,内涵不断丰富,形式不断创新,影响不断扩大,已成为两岸民间交流的重要平台和知名品牌。他强调,两岸同胞自觉行动起来,共同呼吁四个“一定要”,即一定要前进,一定要稳定,一定要团结,一定要共赢。他希望两岸各界人士要切实打牢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不断扩大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成果,努力推进改善民生的政策措施,着力促进两岸基层的对接与互动,积极把握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的难得机遇。

第三届海峡论坛较往届呈现五大新的亮点:

第一,台湾各界乡亲踊跃参与。台湾22个县市、32个界别、上万乡亲参与了各项活动,其中来自基层的约占90%,来自中南部的约占70%,多数民众是第一次来参加海峡论坛,其中不少还是第一次来大陆。

第二,基层心声充分展现。“基层”是第三届海峡论坛的头号关键词。论坛凸显基层的交流特点,注重“聚焦基层,共享成果”,围绕基层民众的需求展开系列活动,论坛大会发布政策措施着眼于广大基层民众的福祉。从福建湄洲妈祖祖庙前虔诚的两岸信众,到台湾特色庙会上其乐融融的市井人生;从大陆台湾农民创业园热火朝天的丰收景象,到阿里山、日月潭等台湾景区络绎不绝的大陆游客„„两岸大交流、大融合、大发展的历史进程,充分展现了两岸同胞的创造力和主人翁精神,让两岸更多的基层民众走到前台来,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唱大戏,多唱好戏。更多倾听基层民众的声音,了解基层民众的需求,依靠基层、服务基层、造福基层是第三届海峡论坛的最强音。

第三,特色庙会精彩纷呈。台湾特色庙会是第三届海峡论坛的一大亮点,庙会荟萃台湾10个县市的夜市美食,展示台湾13个县市的名品特产,近200种台湾特色小吃及近千种特色产品令人目不睱接。展演闽台民间艺术,内容丰富多彩,参加庙会的民众饱览台湾民俗风情。台中市九天民俗技艺团、桃园县和成八音艺术团、云林县电音三太子乐队、台湾少数民族表演队与福建厦门、漳州、龙岩、泉州等地民间演艺人员同台进行了精彩的表演。庙会举行期间,参观总人数超过160万人次。台中市、桃园县和屏东县利用庙会的平台,分别举办了专场推介会,福建省和厦门市、漳州市、龙岩市领导和农业、经贸、旅游行业代表人士共1000人分别参加了推介会。

第四,惠台政策彰显海西先行元素。在第三届海峡论坛上发布的一系列惠台新政策中,海西先行的元素尤为突出。《平潭综合实验区总体发展规划》有望近期内出台,与国务院2011年3月批准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相叠加,并在加强两岸交流合作方面实施一系列先行先试的政策;福建又新增福州福清、泉州惠安两个台湾农民创业园,成为大陆拥有台农创业园最多的省份;福建马尾和青礁、白礁慈济宫获设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大陆居民赴台“个人游”新政中,厦门成为第一批试点三城市之一,福建居民赴金门、马祖、澎湖地区个人旅游也获双方同意开放。新闻出版的五条惠台政策,全部在福建先行先试,促进两岸新闻出版业合作发展。福建省还就加强两岸农业合作、平潭开放开发、落实《海峡两岸医药卫生合作协议》、依托媒体开通面向两岸同胞的服务热线等方面出台了先行先试的举措。

第五,活动实效更加显著。论坛着力服务基层、关注民生,多办实事。王毅主任在论坛大会上表示,从2011年7月1日起大陆方面将全面下调台胞来大陆签注收费标准,总体降幅达50%;两岸双方还商定大幅增加客运航班,班次总量每周达558班,一举增加50%以上;新增4个台湾农民创业园,鼓励大陆各省市到台湾基层采购农渔产品和特色产品,台湾居民可以在大陆申请登记为个体商户等等,这些都是针对当前台湾基层最关心的问题充分释放大陆的善意。论坛还为两岸草根架起一座“心”桥,让更多的两岸民众围绕两岸生产、生活热点,相互交流,表达心声,达到共识,共享两岸和平发展成果。两岸中医药界在论坛上签订了5项协议,在厦门海沧台商投资区内举行海峡两岸中医药博物园奠基仪式,共建两岸中医药博物园;签订了两岸东、金、澎三岛旅游合作协议;在海洋论坛上两岸就海洋领域灾害观测预报体系提出合作5项建议;两岸红十字组织共同探讨构建灾害互援机制;签订两岸9个姓氏源流研究社团交流合作协议;签订海峡商会交流合作框架协议;签约两岸影视业合作项目4个;工会、妇女、青年、侨界、金融、农业、佛教等都建立了互访联谊、常态交流的合作形式;东山还签约合作项目13个,总投资超351亿人民币;福建省三明市与台湾对接乡镇共达成52项合作协议,协议金额2.5亿多美元。同时,两岸医事交流合作协会、两岸互联网交流委员会、两岸经贸文化发展协会等民间自发组织的交流平台相继成立并运作顺畅,促进两岸民间互动更加热络。

2、两岸基层交流程度加深。

有“中国首善”之称的陈光标组织“感恩团”入岛济贫行善,直接与岛内基层民众互动,台湾民意代表交流团登陆与大陆民众交流,首次两岸乡镇区长活动、第三届两岸乡村座谈等广泛开展,不仅深化了两岸基层合作的程度,增加了两岸民众的相互了解,而且有效厚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民意基础。

3、两岸青年交流更加活跃。

2011年7月,两岸万名青年大交流主题联合活动在北京隆重举行,胡总书记亲切看望两岸青年朋友并寄予深情期望。此外,“南京大学周”等两岸高校青年交流会、第九届海峡青年论坛均首次移师台湾举办,两岸青年交流在两岸往来中的地位与分量逐渐凸显,不断累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长远动力。

四、岛内主流民意坚定支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一步压缩“台独”势力的空间

(一)支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民意基础不断增强。

2011年后一年来,随着两岸关系大开放、大交流、大发展的格局逐步深入,尤其是大陆惠台措施更加细致、更具针对性、更顾及岛内民众切实需求,越来越多的岛内群体、行业、地区在两岸关系深化和解、交流过程中获得实际利益,支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民意基础逐步强化。

(二)民进党被迫不断模糊“台独”路线。

面对岛内支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强劲声音及国际社会对两岸和平稳定现状的肯定,为争取2012年“大选”胜选,民进党在蔡英文主导下不得不对两岸政策进行“务实”调整。

1、坚持“事实台独”立场上试图以“台湾共识”化解“九二共识”的压力。 2011年年以来,民进党内有意角逐2012年“大选”的蔡(英文)、苏(贞昌)、谢(长廷)、吕(秀莲)等“天王”便陆续抛出两岸政策新论述,蔡英文更是精心炮制代表其两岸主张的“十年政纲”,并于2011年8月出炉,政纲主张“一边一国”的立场,但只字未提“台独”二字,抛出所谓的“台湾共识”,声称“九二共识虽不事实存在,但可纳入台湾共识以民主程序进行讨论”。 2011年下半年随着“大选”选情日趋胶着,蔡甚至抛出“中华民国即台湾,台湾即中华民国”的言论,极力向中间路线靠拢。

2、对两岸关系采取“政经分离”立场,企图“要经去政”。

民进党从过去坚决反对ECFA及其他两岸交流,到抛出“和而不同、和而求同”的模糊论述,主张“建构两岸和平稳定互动架构,维持稳定的建设性双边关系”,“不要一中、但要和平、要红利”的意图明显。

3、绿营地方人士务实赴大陆交流频率增高。

民进党籍云林县长苏治芬、屏东县长曹启鸿及部分基层民意代表不断来大陆推销农、副产品与交流,前民进党籍高雄县长杨秋兴2011年内更是两次登陆,显示绿营内部对如何处理两岸关系逐渐出现分歧。

五、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仍存在不少难题

(一)以民进党为首的“台独”势力仍不断给两岸关系增加困难。

1、民进党两岸政策调整短期难以实现突破。

2012年1月14日,民进党主席蔡英文在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中落败之后,民进党内希望反省两岸政策的声浪此起彼伏,不少人据此认为民进党此次两岸政策调整已经箭在弦上、势在必行。其实,民进党历史上也多次出现选举败选后党内要求检讨两岸政策的声音,但绝大多数都是“光打雷不下雨”。这次党内要求反省的声浪看似很大,但最终恐怕也难免“雷声大雨点小”的结局。这主要是因为现阶段民进党两岸政策调整难以在观念、现实、时机上实现突破。

(1)观念上短期内难以实现突破。

民进党要想从根本上调整两岸政策,就必须解放思想,大破大立,针对“台独党纲”、“九二共识”等核心问题进行务实处理,突破“台独基本教义派”的制约。谢长廷提出“即使是‘台独党纲’,没什么不能修”,“民进党两岸政策应该往中间靠拢”,是一种积极的思考方向。但从目前来看,这种声音在民进党内还并非主流,主要是因为很多民进党人在观念上还是认为,“台独党纲”是不能撼动的“神主牌”,民进党不能放弃“台湾是主权独立国家”的立场,依然不甘心、不放心将“台独基本教义派”及其支持者拱手让给“台联党”。他们担心一旦民进党改变“台独”立场,不仅得不到深绿民众的支持,无法巩固基本盘,也难以获得中间选民的认同,变成“两面不讨好、里外不是人”,“台联党”就会趁虚而入,取而代之,民进党甚至可能面临分裂或解体的危机。这种观念不改变,民进党的两岸政策不可能有大的调整。

(2)出于现实考虑,短期内难以实现突破。

民进党的两岸政策调整要承受和突破台湾政党政治和政治斗争的现实压力。台湾是实行政党政治的地区,民进党虽然败选,但依然声称要扮演“坚定的反对党”和“政治制衡者”的角色,有时候甚至不惜要“为反对而反对”,以凸显民进党作为“反对党”存在的价值。这就在客观上要求民进党在两岸政策主张上必须与国民党有所区隔。一些民进党人士担心,民进党如果真的在两岸政策上与国民党趋同,会让选民认为民进党丧失“民主精神”,丧失了自己的政党特性,从而失去他们的支持。而且,两岸议题往往是国、民两党政策分歧最严重、冲突最激烈的领域,也最能够为民进党政治人物赢得“镁光灯”和新闻版面。因此,从政治现实的角度考虑,民进党的两岸政策也不可能完全向国民党靠拢。

(3)时机上考虑,短期内难以实现突破。

民进党两岸政策调整在时机上必须抛弃过去那种“只为选举而调整”的考量。回顾过去的历史,我们就会发现,要求民进党两岸政策检讨的声音,往往出现在败选之后,而民进党两岸政策调整的行动则大大滞后,往往出现在选举之前,体现在候选人的选举政见之中。这就使得民进党的两岸政策检讨沦为一种为选举考量而进行的策略性调整,不仅无法取信于大陆,也让台湾人民不放心。这次民进党败选后,虽然党内立即出现了反省两岸政策的声浪,但还是有不少人认为,两岸政策检讨并非迫在眉睫。其中有两个主要理由,一是民进党内的权力结构面临重组,这是首要任务,还顾不上检讨两岸政策;二是台湾今后两年没有选举,2014年的选举也是地方选举。第一个理由尚可理解,而第二个理由就充满选举考量,说到底还是要等到2015年下一任候选人出现后,才要提出两岸政策调整的方向和内容。

由此可见,如果民进党依然不改变“台独”理念,依然从选举需要和政治斗争的角度看待两岸政策,就难以将此番党内要求反省两岸政策的声浪转化为调整两岸政策的行动。

2、少数“极独”势力仍不放弃干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

包括台联党、深绿团体等恶意污蔑两岸关系改善取得的成绩,尤其对中南部民众会产生较大的蛊惑。

(二)美、日等国际反华势力仍不时对两岸关系进行干扰。

美、日等国虽表示乐见两岸关系改善,但极不愿看到两岸关系发展过快过密,尤其对涉及两岸政治议题的协商十分敏感。美国在2011年推行所谓的“战略东移”、“重回东亚”,极力在东亚扩张影响,矛头直指中国,给台海局势带来不稳定因素,特别是美于2011年9月公然对台进行升级F-16A/B战机等高达58.52亿美元的军售案,严重干涉中国内政,严重干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轨迹。

第三篇: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

——调动群众积极性,真正意义上实现生态文明共建共享

张xx 机械工程2014硕 2014xxxxxxxx (xxxx大学 机电工程学院,四川成都xxxxxx)

摘要: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不断深入与实践,生态文明建设与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五位一体”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文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建设的难点,并列举分析了一系列的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探索的实例,得出建设路线:建设重点在于提高人民生态文明意识,调动群众积极性提高群众参与度,真正意义上实现生态文明社会共建共享。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路线;群众的主动性

一、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

生态文明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生态文明是指人类社会继工业文明后的一种新型文明形态。它要求人类在取得物质与与精神的成功时,应遵循人、社会、自然三者之间和谐持续发展的客观规律,并以实现人、社会、自然间的持续繁荣、全面和谐发展为基本原则。狭义的生态文明是指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相并列的一种文明实现形式,用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旨在强调人类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1]。而农村生态文明是指转变过去粗放型的生产方式,提高农村主体生态文明水平的同时不断优化农村的人居环境,实现农村生产生活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新农村的建设不光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使农村生态环境发展良性循环,以实现建设生态文明村的目的。与此同时,也要将提高农民素质、改善农村环境作为目标,不断深入群众,了解农民真实需求,实现并满足农民真切愿望,使农民生存居住环境更加整洁。积极引导动员组织农民建立起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农村四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物质文明、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 1.生态文明新村建设的重要性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构建生态文化,大力弘扬人与自然相处的价值观,提倡从我做起,倡导绿色消费。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战略层面,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格局。而我国是农业大国[2],只有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得到解决,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才会有根本的改变。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进行经济建设所要完成的重要目标之一。

2014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大生态保护建设力度,抓紧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这是落实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的“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部署的具体措施,再次强化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意义[3]。

如何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建设美丽乡村和农村生态文明已成为我国“三农”问题中急待解决的重要内容。 2.生态文明新村建设的难点

近年来,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许多地方积极地采取有效措施,实施农业循环生产,尽量地减少对土地、淡水、空气等生态要素的消耗、污染与破坏。但在生态文明新村建设的过程中仍存在在无法否认的问题,农村环境污染形势依然十分严峻,点源污染和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叠加,各种新旧污染相互交织,工业及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等[4]。根本原因在于农村生态保护制度落实不力、生态科学知识教育、传播机制失灵、农村环境维权机制乏力。

二、生态文明新村建设实例

根据生态文明新村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各个地区根据自身条件以及存在的问题,应用创新机制、统筹城乡、综合整治农村生态环境,下面列举一些实例进行说明。 1.湖北省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湖北省在农村推广沼气池工程,切实解决农村环境“脏乱差的问题”。沼气池工程,就是通过实施“一建三改”,即建沼气池与改圈、改厕、改厨相结合,使人、畜粪便、厨房污水均进入沼气池,达到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推动“养殖—沼气—种植”循环农业发展,有效解决了农村“脏乱差”的环境问题,清洁了家园、田园、水源,从而使农家院落变得整洁,厨房变得洁净、厕所变得卫生,形成了一幅幅“不见炊烟起,但闻饭菜香”的田园风光。目前,在湖北大别山试验区、武陵山试验区、竹房城镇带、鄂州城乡一体化试验区、仙洪新农村试验区,诸多村庄集中居住点、小城镇居民已实现集中供气。

施行退垸还湖、退田还湖工程,切实解决农村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湖北省号称“千湖之省”,大大小小的湖泊,造就了湖北“鱼米之乡”的美誉,是湖北人民赖以生存的家园,又是万里长江的天然蓄水池,为其安然度汛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但是,多年以来,人类对湖泊的改造使得长江原本自由摆荡的河道不断“瘦身”;与长江自然相通的湖泊被闸、坝所切断;延续数百年的围湖造田使湖泊不断萎缩,调蓄洪水的能力日益削弱,长期以来的围湖建垸、围湖造田使湖北大量湖泊消失,一颗颗明珠相继消逝,生态环境一步步恶化。退垸还湖、退田还湖逐渐形成共识,大力推行退垸还湖、退田还湖,湿地面积迅速增加,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人与自然变得更加和谐,环境变得更加优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增强。

但由于受到传统发展模式的惯性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长期性和复杂性的影响,使得湖北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也还存在诸多问题。比如,部分农村污染有进一步加剧的趋势;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客观条件落后较为严重制约其发展等[5]。

2.江西省南昌市郊扬子洲镇生态文明建设

扬子洲镇地处赣江中下游、赣江南昌段中心地带, 位于南昌市新老城区之间, 四面皆被赣江环绕, 具备良好的生态优势, 是南昌市名副其实的水上绿洲、生态水乡。数年以来, 扬子洲镇的生态文明建设逐步成为江西乃至全国的亮点之一。如农村

清洁工程由点带面、已在整个乡镇所有村庄全面铺开;农业实现生态转型,以蔬菜种植、花卉培育、渔业养殖等为特色的生态农业发展渐成规模,甚至出现垂钓、观光等休闲农业;绿化工作卓有成效,全镇的村庄庭院、道路沟渠、园田厂区、门塘小区等地基本上种植了各种乔木及灌木等, 完成了绿色覆盖[6]。

扬子洲镇在环境维护方面将女性纳入扬子洲镇农村清洁工程开展的重要策略之一。首先,由农村妇女参与农村清洁工程的管理;其次,向广大农村妇女宣传农村清洁工程;最后,由农村妇女主要承担垃圾分类工作。扬子洲用性别策略,极大地发挥了女性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调动了人们对“五位一体”建设中的积极性。在当前社会为缓解环境恶化与生态危机,实现自然、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自然与社会、男性与女性的协调发展及和谐共存,需要我们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领域推进性别策略,将社会性别意识融入其中,尤其注重激发女性的主观能动作用,同时让女性从中受益。 3.四川崇州生态文明建设

崇州市大力开展生态乡镇、生态小区建设,全面改善城乡居民居住条件。以创建生态乡镇、生态村、生态小区、生态家园为载体,结合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将村庄改造、产业培育和林盘整治有机融合,促进农村生产方式、生活环境和生态面貌同步升级。城乡环境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居民幸福指数大幅提高。

开展农村生态人居环境建设,提升农村环境水平。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村庄环境整治入手,深化“七乱”治理,消除农村环境综合治理盲点死角,全面提升农村环境水平;加大污水收集处理、垃圾收运、河道清淤、绿化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同时开展农村散户和农民集中居住区生活污水治理,加大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力度;严禁秸秆焚烧和提高秸秆的综合利用度,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减轻不合理施肥和水土流失造成的农业面源污染;推行畜禽生态养殖、畜禽粪便资源化综合利用,严格对禁养区内各类畜禽养殖场实行“关、停、迁”。

实施农村沼气工程,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质量。加大改水、改厕力度,逐步实施城乡一体化供水,提高农村生活饮用水卫生合格率;在全市农村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全面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质量。加快生态细胞工程建设,以创建生态乡镇、生态村、生态小区、生态家园为载体,结合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将村庄改造、产业培育和林盘整治有机融合,促进农村生产方式、生活环境和生态面貌同步升级。开展生态乡镇建设,提高居民幸福指数。

通过生态市建设,崇州市城乡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环境承载能力不断增强,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显著提高,逐渐展现出“城景相融、田园相连、山水相依”的新型城乡形态,城镇特色品位更加鲜明。城乡环境质量在“十一五”基础上明显好转,主要河流水质、空气质量、声环境质量等各项环境指标全面达标,鞍子河自然保护区通过了晋升国家级的评审。通过生态市建设,崇州市社会各界更加关注对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公众对生态环境的认知度和满意度不断提高,“参与环境保护、维护生态安全、杜绝人为破坏、建设美好家园”已经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为。

三、建设生态文明新农村路线

根据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要注重基本制度的建立与健全。其中,农民生态意识教育与培养、生态农业生产方式与防污政策等是关键。

1.加强生态科学知识传播的力度,提高农民的生态意识

建设农村生态文明,政府需要加强宣传教育,切实提高农民的生态意识。在广大农村大力开展环保宣传教育工作,充分利用现代网络、广播电视、报刊杂志、宣传栏等媒体,以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方式,宣传《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和环保科学知识,切实提高广大群众的环保意识,使农民了解面源污染的危害以及发展循环农业的经济性,掌握基本的防治和减少面源污染的办法,尽可能地发挥农民的能动性。

2.改革农业生产方式,发展循环农业经济

我国现行的农业生产方法日益走向“石油化”、“工业化”。这种生产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但“石油农业”、“工业化农业”却难以为继、难以可持续发展。其原因在于这种农业生产方式依赖于能源的消耗,打断了自然界本身的物质循环,使得农业生产活动需要不断地投入新的物质。然而这些新的物质又难以在自然物质循环的自然时间内被分解、还原,从而形成农业污染源,加剧农村环境污染。建设生态文明新农村,就必须改革农业生产方式,推广生态农业。生态农业通过建立符合自然物质循环规律的生产方式,在农田、植物、动物之间构建物质循环系统,使人工系统切合自然生态系统的要求,保障物质循环的有序、正常进行。其具体组织方式以有机物还田、多元化种植、养殖为核心、以维持农业生产物质循环为目标标。不使用化肥,就地取材,使用有机肥料(如:粪肥、绿肥等)。当前,我们必须汲取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中的有益部分,因地制宜,建构符合生态规律的生态农业模式,尽量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减轻对生态系统的干扰与破坏,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例如,在我国北方,农业生产可以采取“四位一体”,即沼气池、猪舍、日光温室和蔬菜模式,南方则可以采取“三位一体”,即猪、沼、果模式、“稻鱼、鸭等”模式,西北地区则采取庭院五配套,即庭院、果树、沼气、猪、食用菌或蔬菜模式与集雨及节水农业模式。

3.建立资金投入机制,完善法律制度,加强污染防治综合治理的力度

目前要治理污染,就得有资金投入,政府要把农村环境整治项目作为基础设施工程来抓,加大各级财政资金投入,解决农村环境治理资金投入不稳或基本靠自筹的尴尬局面。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用足用好“一事一议”等其他涉农资金,把分散的涉农资金捆绑使用,发挥资金的最大作用。

对于污染治理,不能总抱有先破坏后处理的心理,要知道以环境换发展的代价是无法估量的。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把加强污染防治综合治理摆在首位。对化肥、农药在农作物中的使用要出台明确的使用规范及标准,制定最高上限,防止过量使用。积极鼓励有机肥与化肥的综合施用,提高化肥的利用率。鼓励高效、低残留化学农药的研发,同时加强安全管,将不合理使用造成的危害降到最低。对乡镇企业的污染也要进行严格的监管,对排污不达标的企业,要限期进行整改,对整改不到位的企业,要对其征收排污费,做到谁污染,谁负责。同时对于高能耗、重污染的乡镇企业一律不允许其开工上马。国家在对乡镇企业进行监管的同时也要善于运用财政、税收、信贷等经济杠杆,对实施清洁生产的企业给予信贷政策上的倾斜优惠政策,对排污不达标企业征收重税等各级。

四、结术语

生态文明新农村的建设把人和自然融为一体,把自然当成完成了的人道主义,把人道主义当成完成了的自然主义[7]。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我们党必须坚持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把人作为发展的最高价值取向,把不断满足人的全面需求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建设不仅要提高群众生态文明意识,采用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循环农业生产方式,政府不断改进建立良好的资金投入机制,并不断完善法规制度,加强防污治污的管理力度。建设过程不能忽略群众的力量,不仅要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更要极大地提高群众的能动性与参与度,这样才能更有益于生态文明携手创建的实现,真正意义上实现生态文明社会共建共享。

参考文献

[1] 陈慧文.我国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研究[J].学理论,2014,(7):11-12. [2] 裴雪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4,(9):24-25. [3] 李红梅.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出路[J].党员生活,2014,(2):22-23. [4] 民建中央.创新机制统筹城乡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J].中国科技产业,2014,(9):14. [5] 刘加吉.湖北省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4,(33):219-234. [6] 李从娜.女性发展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4,30(4):123-126. [7] 刘浚,丁晓敏.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尊重和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4, 27(4):1-3.

第四篇:汽车照明新技术论文

汽车照明系统新技术

摘要:汽车照明系统对汽车安全起到了主动预防作用,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汽车外部照明和内饰照明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考虑节能环保的要求,出现了很多汽车照明安全节能新技术,本文介绍了包括疝气灯、LED灯、光纤照明、智能车灯,还有自适应前照灯系统和前照灯自动调平系统等先进的前照灯安全技术。

关键词:汽车照明;安全; 节能

The new technology of automobile

lighting system Abstract: Automobile lighting system, including the external lighting and interior lighting, is of active role in automobile safety. New energy-saving and safe technologies of automobile lighting emerge due to the requirement of the energy-saving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he new technologies include high intensity discharge, LEDs, fiber lighting, intelligent lights, self-adaptive front lighting system and headlamps automatic leveling system. The development prospects of the new technologies are envisioned.

Keywords: automobile lighting; safety; energy-saving

引言 近年来,汽车的各种技术不断发展,人们也越来越关注汽车的安全性。汽车的安全性是由汽车安全系统来保证的。汽车安全系统是一个整体概念,照明、制动、避震器、保险带和安全气囊等多个子系统都属于这个整体,并在运行中相互配合。其中照明系统对行车安全能起到关键的主动预防作用。汽车照明主要影响驾驶员视野的清晰度,而驾驶视野的清晰度对行车安全有直接影响,据统计,道路表面状况、交通环境以及车流情况等信息80%以上通过视觉获取。这些信息的获取若在白天很容易,但在夜晚或恶劣气候条件下将十分困难。汽车夜间行驶发生事故的概率是白天的2~3倍,因此照明质量的优劣, 直接影响着夜间的行车安全。所以汽车设计要充分考虑汽车照明系统的安全性,为车辆行驶提供必要的保证。现在已经是汽车照明安全的新时代。汽车外部照明对汽车安全性的保证如此的至关重要,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都要照明系统发挥作用,现在人在车内的时间也越来越多,车内的昏暗照明已远远不能满足人的需求。所以解决照明系统的节约用电、降低制造和维修的成本以及绿色环保等问题都是现在各个汽车生产商努力思考和改进的地方,汽车照明系统在进入安全时代的同时也进入了节能的新时代。

汽车照明系统的发展现状

汽车照明系统随着汽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目前很多技术已经很成熟并且应用于很多汽车上,下面来介绍各个汽车照明安全节能的新技术。

1.1疝气灯

传统的汽车车灯采用的是卤钨光源,能给汽车提供的照明亮度是非常有限的,从而也影响了汽车的安全行驶,还有一个缺点就是传统的卤素汽车车灯寿命短,而且内部含有一定量的汞元素,既不节能也不环保。现今出现了很多新类型的汽车车灯来替代传统的卤素灯。

飞利浦照明在2004年6月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只汽车用绿色无汞氙气前照灯,自此以疝气作为光源的疝气灯在汽车照明领域中不断发展并且到现在已经得到大量应用。疝气灯简称HID(High Intensity Discharge)灯,它的最大魅力就是它的安全性。这主要是因为HID 灯带来的多重光束会比卤素灯更远更宽、强度更大,近光设置更有效。在黑夜里,特别是车辆行驶在郊区,氙气大灯能大幅提高车前方的照明,照亮路边的标志和歧路,对行车安全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而且,同样瓦数的HID的亮度大约是卤素灯的2~3 倍,射程也更远更宽,提高了夜间行车的安全性。在能量的使用方面,一般车辆上卤素大灯每小时需要耗电60W左右,而一些HID氙气大灯在安定器的稳定运作下,平均只需要35W,大大低于通常的卤素灯。HID可明显减轻车辆电力系统的负担,达到了节能的要求。氙气灯是利用电流刺激气体发光,基本上不会产生过高温,所以只要其中氙气没用完就可以正常的发光,不易损坏。据一项研究显示,就算品质再高的卤素灯泡,寿命最多也就是400 h,而一般的HID,寿命最少也有3 000 h,在正常用车情况下,HID可以用上5~6 a。HID不易损坏而且寿命长,满足了对汽车照明节能的要求。

2008年,在美国和欧洲开始流行一种新型前雾灯,也是无汞疝气灯的一种,它采用 24W 的光源,不仅结构设计非常简单,只有2个零件,采用普通的PC(聚碳酸酯)材料,生产工艺难度降低,合格率提高,而且灯具材料成本低,安装简便,总成本大大降低。最为重要的,这款灯具产品的重量非常轻,比我们常见的产品要轻200 q。该产品的寿命是其他产品的3倍,对那些夜间开车时总是喜欢开前雾灯来辅助提高亮度的驾驶员来说是个非常好的选择。无汞疝气灯是指用锌等无害物质来替代汞,使其更加环保。无汞灯的最大好处是氙气充气气压提高到比含汞灯大1倍,并将启动电流增大到3.2 A,使灯的启动速度达到了快速的要求,从而节约了能源。可以看出,疝气灯既能提供高亮度保证安全,同时也是非常节能的产品,是目前和未来汽车照明系统中被广泛应用的车灯。

当然,疝气灯的应用是需要一定条件的。由于疝气灯对灯具的设计精度要求相对比较高,不能自行改装,如果达不到配光要求会造成光污染,这就要求增大市场上疝气灯原配车的数量,与此同时带来的成本问题就是现在急需解决的问题。

1.2 LED灯

LED 是一种利用电子发光原理制成的半导体器件,它可直接将电能转化为可变光,具有发光效率高、寿命长、耗电少、体积小等特点,被称为21 世纪的“汽车绿色照明光源”。从制造工艺上讲,生产LED 光源所使用的材料不含重金属,与其他光源相比发光效率可以提高20%以上。LED 的寿命很长,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为10 万h,并且LED 属于实心封装的固体光源,其抗振动性也是其他光源无法比拟的,从这些优势来看,LED无疑是节能环保的首选,正是由于这一点,LED灯在汽车内饰照明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奥迪A8 可选装的带环境照明的照明套件就是这种应用的典型的例子。由于LED灯的节能性非常好,其还应用于城轨车辆的照明系统中。

LED 作为汽车照明光源不仅兼具环保性,更重要的是保证安全可靠性。例如2008年在奥迪研发的一种远光灯便能让驾驶者在夜间行车时,不会因为灯光过亮而使迎面而来的车辆司机暂时爆盲。通过改变灯光的分步,使这种技术得以实现: 一套电子系统不停地对任何正在接近的车辆的距离进行测试,以确保在不刺激到对面车辆驾驶者的同时,对前方道路进行最理想的照明,比如,当在城市中行驶时,内饰灯光会更亮一些;而在乡村道路上行驶时,灯光则会自动变暗,以免影响车外的视野。实现这种功用的车灯就是用LED灯制造的。

LED的安全性更主要的是体现在它的快速反应能力方面,在真人实车试验中,同一个人在时速80 km的情况下开始刹车,观看LED 灯会比白炽灯反应速度快,提前4~5 m实现全车制动。这种突出的快速反应能力应用在尾灯中,可以极大地提高驾驶者的安全。

由于LED的成本问题,前些年这种灯只局限在像锐志、皇冠、凯迪拉克、速腾、荣威等中高档轿车上,但发展到现在,很多中低档车也应用LED灯。

2010年,汽车制造商在一级方程式赛车上率先采用并欣然接受LED灯作为尾灯、刹车灯和白天行车灯。由此,LED灯的安全性和节能性是显而易见的。

LED灯发展的越来越快,但仍有需要改进的地方。最大挑战就是LED的自热问题,这个问题如果得以解决,不但会是照明达到更好的效果,成本也会相应降低。提高LED照射广度,同时降低外界环境对其影响,相信这些方面是当今和未来LED研究的重点,如果解决将大大促进LED的发展。

1.3 光纤照明

光纤技术具有光电分离、降低能耗和绿色环保、安全可靠、可重复利用等优点,目前也应用在汽车照明系统中。在传统的汽车照明系统中,光都是通过将电能转换成光能直接得到的,光与电是分不开的。但电有一定的危险性,所以很多场合都希望光与电分开,排除各种隐患,确保照明的安全性。而光纤照明正好可以实现这一点,使光源与照明装置成功分离,如此一来不仅便于汽车电器产品的模块化研究,同时也易于产品的更换和维修。目前,主要应用于汽车前照灯和前雾灯上。光纤照明的这种光电分离的优势联合其柔性传输,使其不仅应用于汽车前照灯和前雾灯上,还可以运用到汽车内外饰上,为汽车提供大面积、高质量的室内外照明,从而大大提高了汽车的安全性、舒适性和新颖性。例如阅读灯的多点照明、迎宾踏板的背景亮化、仪表盘的轮廓勾勒、车身内部装饰等。 1.4 智能车灯

汽车的智能化促进了汽车车灯的智能化,为了确保汽车照明的安全性,2008年奥迪就在努力创造一种能够自行思考并提前做出反映的智能车灯。飞利浦的有些汽车安装了疝气灯的车主呼叫系统,也是一种智能化照明系统,这种系统能使疝气灯发挥更大的安全优势。2006年,奥迪研究了主动式旋转头灯,使前灯光束形状随周围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同时也已经出现了一种智能化前照灯系统——动态转弯灯,它的特点是在不同的转弯半径下, 该前照灯能够在水平±150°之内摆动, 这使得转弯时近光灯照亮区域几乎扩大了1倍,以帮助驾车者能够更好更快地适应弯道路况。当转弯半径为 190 m时,普通前照灯可以照亮前方弯道30 m左右处, 而动态转弯灯可以将照亮弯道区域再延长25 m左右。在激活远光灯功能时, 动态转弯灯同样发挥作用。

1.5 白天行车灯

白天行车灯简称DRL,是为白天行驶安全而照明的,这种灯明显地降低了交通事故的发生数与伤亡率。在欧洲许多国家尤其是北欧的国家,DRL 是强制要求执行的,加拿大及美国也要求执行。

1.6 前照灯技术

汽车照明系统中前照灯系统对汽车安全的影响最大,下面谈几种先进的汽车前照灯技术。

1.6.1自适应前照灯系统

夜晚行车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在漆黑的夜晚,路上的视线死角远比白天多。特别是在没有路灯又有许多弯道的路上,驾驶者的视线被限制在大灯光束照射的直线范围内,对于弯路中突然出现的人或物,多半也只能听天由命。美国高速公路安全保险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夜晚发生交通事故的概率是白天的 1~1.5 倍,20%以上的致命交通事故发生在午夜至清晨六点,但这个时段的车流量仅占全天的2.4%。这项统计数据不仅反映了黑夜为驾驶员带来的危险,行人同样因汽车照明的欠缺而处于险境之中。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提高照明的安全性,一种自动转向前照灯应运而生。

汽车自动转向前照灯又叫自适应转向大灯系统。它能够根据汽车方向盘角度、横摆角速度和车速,不断对大灯进行动态调节,适应当前的转向角,保持灯光方向与汽车的当前行驶方向一致,以确保对前方道路提供最佳照明并对驾驶员提供最佳可见度,从而增强了黑暗中驾驶的安全性。在路面无(弱)灯或多弯道的路况中,扩大驾驶员的视野,在对面来车时提前提醒驾驶。自适应前照灯系统中有一个很重要的部分——操作检测系统,它是用来实现前照灯照明方向自动调整所必须的。

1.6.2汽车前照灯自动调平系统

在夜晚行车时, 路况变化、装载量的变化、制动和加速控制等情况都会引起车身倾斜角度发生变化, 进而使近光灯的光束倾角发生变化, 这样很有可能会造成迎面来车的驾驶员视距丧失或者产生强烈眩目感, 产生安全隐患。汽车前照灯自动调平系统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项技术。该系统工作时, 会根据车辆负载的变化自动调整HID前照灯的投射俯仰角度, 确保其投射高度在合适的范围内, 既达到良好的照明效果, 又不会对迎面车辆的驾驶员造成眩目, 有效地保障了行车的安全。

为了保证夜间会车的安全,汽车前照灯必须具有正确的光束照射方位角。国标GB 7258-2004机动车安全运行技术条件中规定:机动车近光灯和左远光灯的光束水平照射方位角向左偏差不得大于58.4′,前照灯其余光束的水平照射方位角偏差不得大于2. 0°。前照灯光束照射方位角的检测是汽车安全性能检测的必检项目之一,所以目前发展的汽车前照灯测量误差修正系统[16]是必要而且重要的。这种技术可以大大保证光束照射方位角测量的准确性,从而保证汽车行驶的安全性。

结语

在提倡安全节能的今天,汽车照明系统也到了安全节能的新时代,而且有了上述的发展。各种技术在照明系统中的应用使照明系统日益完善。当然,考虑到成本问题以及技术的成熟度问题,还是要有很多改进才能将这些技术普及到中低档汽车以及货车和客车上,而为社会带来更大利处。比如降低LED车灯的成本、解决LED自热问题、提高自适应前照灯系统的技术和智能车灯的完善等这些问题都是未来需要解决的问题。但汽车照明系统越来越先进、越来越安全环保节能、越来越人性化这是毋庸置疑的,安全节能这个趋势是其发展的必然。

参考文献:

1、《汽车电子控制装置与应用》. 王旭东主编. 机械工业出版社.

2、《现代汽车安全技术》.钱宇彬、胡宁 编著.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3、《 汽车安全与保养》.崔俊杰、张保成、续彦芳编著.冶金工业出版社 .

4、朱孔源. 建立更加智能化的汽车安全系统[J]. 轻型汽车技术 , 2006,(02) .

第五篇:大手拉小手共创文明新陕西

姓名:肖宸阳 学校:南门小学年级:五年级一班

联系地址:南关正街51号 指导老师:付晓云 联系电话:13519129308 今天,我和妈妈一起去超市,在501车站等车时,途中我目睹了许多文明的事情,请你来听我讲吧!

一出门,我立刻央求妈妈给我买一个冰淇凌,妈妈磨不过我,只好给我买了一个“巧乐滋”。我非常高兴,立马撕开包装纸看见五彩的冰棒儿立即舔了一口,并随手将包装纸扔到了地上。这时,尴尬的事情发生了,一位比我大差不多

2、3岁的小姐姐捡起了从我手中丢掉的包装纸,扔进了路旁的垃圾箱,不知怎么的,我和妈妈的脸都红了„„

刚到501车站,车就来了,一些年轻体壮的小伙子凭着自己的身强力壮,两三下就将众人甩到后头,一下飞身登了上去。

可后面那位年过七旬、白发苍苍的老奶奶连一步都没走上去。这时车快开了,一个小红领巾将老奶奶扶了上去,并帮她买了票。众人都向这位红领巾投去了赞许的目光,唯有那几个小伙子底下了高昂的头,站在旁边默不作声„„

车上已没有坐位了,有的在睡觉,有的在打电话,一位中年人对旁边的年轻人说:“给老奶奶让个坐吧!”年轻人立刻回了他一句:“你凭什么命令我?”很快两人为这事大吵了起来。

“两位别吵了”,一位年近六旬的大爷站了起来,扶着老奶奶坐了下来,这时整个车厢一下子变得鸦雀无声„„

“美丽陕西,文明先行。” 让我们一起向他们学习,努力做一个文明的好孩子吧!

上一篇:食堂消毒制度范文下一篇:数学学习过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