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五个不”

2023-02-22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 新的课程理念和课堂实践实现了逐步融合, 课改的全新理念带来了全新的课堂教育生活, 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变化。但是随着新课程实验的深入, 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随之出现。笔者在听了大量的数学教研课后发现, 也有一些做法值得商榷, 让数学课堂缺乏了实质的创造力,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以下几方面:

一、情景创设“不”要盲目追求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 (以下简称“数学课程标准”) 在“前言”中指出“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在“课程实施建议”中又提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确实, 创设有效的数学情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现在很多的公开课, 情境创设成为了“必有”的噱头, 很多教者认为如果不用情景创设, 就不算一堂好课, 于是乎五花八门的“情景创设”在课堂上出现。

二、合作学习“不”走过场

在一些数学课堂上, 我们常常见到如下的镜头:

几张桌子拼凑在一起, 学生坐成“U”字形或围成一圈;当老师号令一下“现在开始合作”, 学生马上动了起来, 有的学生连合作干什么还没有搞明白, 老师又说“停止”, 学生马上恢复原状, 过一会当听到老师的号令又再来一次“合作”;当老师说“现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小组内每个学生马上都开始了发言, 你说你的, 我说我的, 教室里很是热闹, 可小组内谁也没有听清同伴的发言, 有的甚至连自己说了什么都不清楚;当老师让小组推选代表发言时, 总有个别学生“代表”了全组, 成了专门的发言人, 更多的只是陪客、旁观者;有的班级学生人数有六十多甚至七八十, 教室里分成了十几组, 老师想全面了解每一组的合作情况几乎不可能……

因此, 笔者以为, 合作与交流首先应该是作为一种意识来激发, 其次是作为一种能力来培养。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内容就不要合作学习, 像上面把合作学习当作一种摆设, 有形式、无实效的做法在我们的课堂中并不少见。我们不否认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机会本身就意味着教学中人本的回归和学习自由度的拓展, 但是仅靠形式上的效仿是无济于事的。

三、现代化教学手段“不”能取代学生的思考

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 能较好地处理大与小, 远与近, 动与静, 快与慢, 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生形成鲜明的表象, 启迪学生的思维, 扩大信息量, 提高教学效率。可以说, 现代教学技术和手段的推广使用为教学方法的改革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但教师在使用上也出现了不少问题, 现在的观摩课似乎不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就是保守, 就是观念不先进。为此, 讲课教师不惜花费一周甚至数周的时间精心制作课件。可结果并不理想, 有的课件不过是课本搬家, 只是起到了替代小黑板的作用;有的教师把界面搞得五彩缤纷, 以为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结果适得其反, 学生的注意力被鲜艳的色彩所吸引, 忘记了听老师讲课, 也忘记了可样中应掌握的知识;有的教师为了展示精心制作的可见而砍掉了本该由学生动手操作的内容, 使学生成了观众;有的教师因为有了多媒体, 干脆不再写板书, 一节课下来, 听课者大饱眼福, 可黑板上除了课题没有其他任何痕迹;有的教师因计算机操作不熟练, 造成课上到中途而无法进行, 只好在旁边配个“助教”;有的课件因制作粗糙, 链接不好, 弄得讲课老师手足无措, 致使课件只能成为一种点缀, 甚至成为累赘。

以上事实说明, 计算机辅助教学要用在点子上, 要注重实效。使用新技术并不一定代表新的教学思想。屏幕不能代替必要的板书, 学具操作不能代替必要的教具演示, 教师只有把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手段 (教具、学具、黑板) 有机结合起来使用, 优势互补, 使教学手段整体优化, 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学生动手操作“不”能成为道具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此, 动手操作就被数学教师广泛地施用于课堂。在不同的教学理念支配下, 虽然数学课堂中都开展操作活动, 但存在本质的区别。很多课堂学生充当的角色是一名“操作工”, 被动地执行教师的指令, 而他们并不清楚怎样想到这种操作活动。这样的操作活动, 充其量是为了得出某个数学结论, 学生缺乏主动探索意识, 难以培养自主学习能力。这样的“操作”不过是课堂教学中展示“自主学习”的一张标签而已, 学生只是成了解释老师所谓的教学方式的道具而已, 太形式化了!学生不需要付出相应的智力代价, 就可以轻而易举地解决问题。没有经过迷茫与疑惑, 是不可能感受到豁然开朗的喜悦的, 也不可能深入体会探究学习的价值。这里学生耗去了较少的时间是不是就收获的高效?我看事与愿违, 这样的操作活动只会给学习带来思想上的依赖与思维上的惰性。这难道不是得不偿失吗?数学的价值不在模仿而在创新, 数学的本质不是技能而是思想。数学学习的过程不能只是一个遵照指令进行程序操作的过程。

因此, 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安排学习动手操作的时候要注意实效, 应该还“学具”本来的面目, 让它成为辅助学生学习的“拐杖”。

五、组织教学“不”等于单一的口令

传统教育过分着眼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不足, 课堂评价似乎更多的是批评、指责和否定。现如今, 我们发现这样的情况一去不复返了, 现在的课堂常常是热热闹闹, 学生积极性很高, 有的时候整堂课学生都处在异常亢奋状态, 甚至搞得老师招架不住无法应对。

总之, 小学数学教师应解读课改的实质, 体会“有效课堂”的含义, 借助自身的反思, 在战略上冷静的审视剖析, 在战术上又有具体的操作招式, 才能在实践中减少机械追随与模仿, 通过实践的历练, 教出自己的个性与特色, 创造出“真实、开放、生成”的绿色新课堂, 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上一篇:美术活动游戏化、生活化下一篇:建筑防排烟设计及其施工问题研究探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