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叙事作文教学设计

2023-02-10

第一篇:如何叙事作文教学设计

作文训练叙事如何有波澜

作文训练五怎样让叙事波澜起伏

文似看山不喜平,如何在有限的篇幅中,把事情叙述得波澜起伏,把人物刻画得鲜明生动,就要掌握以下这些技巧:

张弛有度——就是根据文章具体内容,在情节的叙述上有紧张,有舒缓,富于变化,引人入胜。 镜头组合——这正如电影中若干镜头组合起来表达意思一样,根据题目的要求,截取几个生动,典型的生活片段或情节故事,把他们用共同的中心连缀成文。

卒章显志——“卒”是最终的意思,也就是在文章的结尾把全文的中心和盘托出,让人恍然大悟,回味无穷。

悬念迭起——所谓“悬念”,就是通过设置一些情节,使读者产生一种关心事件发展和人物命运,迫切需要了解事件结果的紧张心情和心理活动。恰当运用此法,能让文章跌宕起伏,摇曳生姿。

虚实相生——采取侧面烘托或暗示等方法进行叙述描写,能给人留下想象空间,增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巧设抑扬——运用此法,可以是文章前后形成鲜明对比,从而突出作者的情感态度,表达深邃的意蕴。

这些写法,不必在一篇文章中堆砌使用,只要选对了一种写法,就能让你的文章独具特色,脱颖而出。

题目《感动了我》

【提示语】

在我们生活中,令我们感动的事例很多很多。有时是一种声音,有时是一种色彩,有时是一种状态,有时是一种场景„„

生活中你一定经历、体验过许多令你感动的事情。请以“感动了我”为题写一篇作文。可以叙述经历,抒发感受;可以发表议论,评述世态,等等。

要求:运用本次作文指导的方法,争取把文章写得波澜起伏。字数不少于600.写记叙文。

【写作指导】

人的情感、情绪总要受到客观环境的影响,并才受到偶发事件的牵动和制约。感动之于人即是如此。明白这一点,我们以“感动”为中心写作文,就要首先调动生活积累,回忆起曾经让我们感动的人或事,情或景,并选取其中内蕴丰富,值得反复咀嚼、玩味的材料组织到文章里来。写这样的作文,当然可以抒情,可以议论,但是组织上述材料作为文章的主体框架却是抒情、议论的基础。否则,所抒之情,所议之论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但不能起到感染读者的作用,还会使读者望而生厌、敬而远之。这是写这类作文务必引起注意的地方。

从内容上说,既可写伟人壮举,也可写凡人小事,也可写造化奇观,鬼斧神工。但有一点,这绝对是令你感动,也能令读者感动的事情。 一是读书,一是观察生活,一是在活动中:这些都是感动的载体。感动如火花一闪,倏来倏往,稍纵即逝。感动只是一时的冲动,这个冲动,等到心跳减缓之后,便烟消云散。感动只是惊鸿一瞥,朦胧模糊。如果要让感动保持下来,就要有支撑。

一是要抓使你感动的表象,表象是最丰富的,注意这种表象不单是视觉的,听觉表象、触觉表象、嗅觉表象,所以要调动我们所有的感官,主动吸纳我们生活中的所有的感动表象。

二是要留心观察。你是否在平时对周围的生活有意注意。色、香、味、形,音容笑貌,举手投足,春花秋月,鸟鸣虫吟,流云晚照„„你是否细心地观察一些细节,因为惟有这些细节才更有价值。 三是在观察中联想与想象,把生活经历过的,把书中读过的、听过的,感触过的全部调动起来,参加到整个思维活动中来。

四是在观察中进行推理与思考。一位外国作家说得好:“思考可以构成一座桥,帮助你通向新的境界。”

还需要注意,说到让人感动的事,决不是让你去瞎虚构,胡编乱造。写这类文章,一定要采撷生活中足以令人感动的事,用朴实率真的文字加以表现即可。

自然,上述材料在一篇文章里如何安排、如何使用,完全可以因文而异。以记叙为主,将上述材料写成文章的主体部分,然后引发必要的抒情或议论,是一种写法;依据行文需要,将上述材料加以梳理,穿插在文章的各个部分,写成“形散神凝”的散文,也是一种写法;甚至只有叙事,没有抒情

或议论,将感情融入叙事当中,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让读者自己去揣摩,去把玩,也未尝不可。文无定法,只要文章内容能够围绕感动,阐发“感动”的深层内涵,表现积极的价值取向,就是成功的作文。

【示例】

1.学会感动

世上不是没有感动,而是缺少感动的心。

你难道真的没感动过?

你真的没经历过感动?

过于理智就会走向冷漠

感动源于悲天悯人的情怀,

感动源于对真善美的爱,

感动源于对假恶丑的恨。

感动源于亲情

感动源于人之初性本善。

一次流泪、一次脸热心跳,一次刻骨铭心的颦笑,一次让自己顿时升华的天光云影,

培养自己健康的精神,健全的人格,让它来滋养自己的感动。

2.有一次去参加朋友的舞会,舞会不免有些水果点心,我发现就在我坐的位子旁边一个摆设得精美的果盘,中间中有几只梨山的青苹果,苹果之上一个色纸包扎的蓝灯,一束光正好打在苹果上,那苹果的蓝色正是塞尚画布上的色泽。那种感动竟使我微微地颤抖起来,起到诗人里克尔称赞塞尚的画:是法国式的雅致与德国式的热情之平衡。(林清玄(光之四书))

3.看看我们周围。每一棵树、每一叶草、每一朵花,都不化妆。面对骄阳、面对暴雨,面对风雪,它们都本色而自然。它们会衰老凋零,但衰老和凋零也是一种真实。作为万物灵长的人类,为何要将自己隐藏在脂粉和油彩的后面。(毕淑敏《素面朝天》)

第二篇:如何写教学叙事教育叙事怎么写

更多精彩请关注:/lzj3376790

如何写教学叙事

叙事长期而又广泛地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世界,特别是文化艺术作品(如小说、诗歌、绘画和影视)常以叙事形式呈现。它是人们表达思想和情感的主要方式,也是人们基本的生活方式。它陈述的是人、动物、宇宙空间各种生命事物身上已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情,是人们将各种经验组织成有现实意义的事件的基本方式。简单地讲,叙事就是“讲故事”,讲述叙事者亲身经历的事件。

教育叙事尤其是教师所写的教育叙事, 陈述的是教师在日常生活、课堂教学、教改实践活动中曾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件,也包括教师本人撰写的个人传记、个人经验总结等各类文本。这些“故事”样式的实践记录是具体的、情景性的,活灵活现地描绘出教师的经验世界,是教师心灵成长的轨迹,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真情实感。

教师自己叙述教育教学故事,既不是为了检验某种已有的教育理论,也不是为了构建一种新的教育理论,更不是向别人炫耀自己的研究成果。教师叙事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以自我叙述的方式来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并通过反思来改进自己的行为,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教育叙事研究的基本特征是研究者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表达对教育的理解和解释。它不直接定义教育是什么,也不直接规定教育应该怎么做,而只是给读者讲一个或多个教育故事,让读者从故事中体验教育是什么或应该怎么做。因而教育叙事主要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叙述的故事是已经过去或正在发生的教育事件。它所报告的内容是实际发生的教育事件,而不是教师的主观想像。它十分重视教师个人的处境和地位,尤其肯定教师的个人生活史和个人生活实践的重要意义。在教育叙事研究中,教师既是说故事的人,也是他们自己故事里或别人故事中的角色。

第二、叙述的故事中包含有与事件密切相关的具体人物。教育叙事研究特别关注教师的亲身经历,不仅把教师自己置于事件的场景之中,而且注重对个人或学生的行为作出解释和合理说明。

第三、叙述的故事具有一定的情节。叙事谈论的是特别的人和特教育叙事术别的冲突、问题或使生活变得复杂的任何东西,所以叙事不是记流水账,而是记述有情节、有意义的相对完整的故事。 更多精彩请关注:/lzj3376790

教育叙事研究非常重视教师的日常生活故事及故事的细节,不以抽象的概念或符号替代教育生活中鲜活生动的情节,不以苍白的语言来描述概括的教育事实。这种研究方式和成果表达形式对教师来说有着显而易见的优点,同时其局限性也是非常明显的。

教育叙事的优点: ●易于理解

●接近日常生活与思维方式

●可帮助读者在多个侧面和维度上认识教育实践 ●使读者有亲近感,具有人文气息,更能吸引读者 ●能创造性地再现事件场景和过程 ●给读者带来一定的想像空间 教育叙事的局限性:

●一旦与传统的研究方式混淆,容易遗漏事件中的一些重要信息 ●收集的材料可能不太容易与故事的线索相吻合 ●读者容易忽略对故事叙述重点问题的把握 ●难以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局内人”感觉 ●结果常常不清晰明确 ■教育叙事按写作文本分类

1、叙议式

所谓“叙议式”文本,就是采用夹叙夹议的手法,叙,就是叙述教育教学中的事情和故事,议,就是针对所叙的事情发表自己的看法。“叙”和“议”交叉进行,在“夹叙夹议”的阐述中层层深入,把所要论述的主题讲清楚。叙议式文本是教育叙事研究报告写作的最基本的写作形式。

2、反思式

所谓“反思式”文本,就是在叙述教育教学过程后反思自己的做法,这是教育教学叙事的另一种常见的写作形式,作者正是在反思中提高了认识,读者也正是在反思中受到启发。

3、陈述式 更多精彩请关注:/lzj3376790

所谓“陈述式”文本,就是用叙述的笔法,客观地描写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虽然其中含有自己的心理活动和反思,但总的来说不过多地加以评论,让读者自己从客观陈述的事实中作出判断,得出结论。

4、比较式

所谓“比较式”文本,就是将两种或几种教育现象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以期得到启发或是非。“比较”有自己与自己的教育教学的纵向比较,也有将自己的教育教学与别人的教育教学的横向比较,目的都是为了在比较中提高自己对教育教学的认识。

5、点评式

所谓“点评式”文本,就是叙事研究报告中,请他人对其中某些环节或某些细节进行点评。这样做,可以引起读者对这些地方的注意,并且这些观点还可以启发读者思考,或引起争鸣。点评也可以放在文章的结尾处,表达出点评者对这篇教育教学叙事的总评价。

6、质疑式

所谓“质疑式”文本,就是阅读了别人撰写的叙事研究报告后,对文本中的某些观点或情节提出不同的意见或看法,与作者进行商榷或讨论。

第三篇:教学叙事 作文批改方法初探

批改作文,是作文教学的重头戏,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关键环节。但在长期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我们绝大多数教师沿袭的仍然是学生作文教师改的传统方法。教师尽管付出了大量艰辛的劳动,学生的作文水平却总是在低谷中徘徊不前,收效甚微。这就说明作文批改由教师一手包办的做法存在着弊端,有改革的必要。

那么,如何改革作文的批改方法,才能把教师从劳而无功的作文批改的重压下解放出来,才能多快好省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呢?我认为努力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是实现“解放”与“提高”的有效途径。

学生作文教师改,剥夺了学生修改作文的优先权,使之不自觉地丧失了修改作文的主动性,人为地养成了学生对修改作文的惰性和依赖性。而实际上,大多数学生对教师的作文评改看重的只是分数和等级,至于教师批注的修改方案则漠不关心,具体的修改操作更不了了之。如果教师的评语笼统空泛,于学生则更是隔靴搔痒,无济于事。长此以往,学生根本无从认识到自己作文的优劣所在,修改无方,谈何提高?虽然教师也采取了个别面批的方法,但是由于受时间、精力、认识范围与程度的局限,往往是力不从心,鞭长莫及,也不可能全面提高班级学生的整体作文水平。这些情况都表明:教师应该把修改作文的优先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长期不断的作文修改过程中去提高写作水平。清人唐彪说:“文章不能一作便佳,须频改之方入妙耳。此意学人必不可不知也”。可见,文章“入妙”须“频改”,而只有习作者本人在“频改”中才能领悟文章“入妙” 之法。由不断修改而渐入佳境,古今中外的文章家概莫能外。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是学生将来适应社会生活和工作的终身需要。我们的学生一旦离开学校,很难说就不与写作打交道,那个时候,学生们就不可能随时随地都拿着文章回去求教于老师,而自己修改文章的能力就有了用武之地。从教学角度而言,这正是体现了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达到将来不需要教”的教学思想。“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教师都懂,但更要让学生明白:培养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同样是终身受用的。《新课标》明确指出:“要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可指导他们自己修改,或者组织他们互相修改。”由此可见,努力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是作文教学十分必要和迫切的任务。

把修改的优先权还给了学生,并不是说教师就可以高枕无忧洒脱一身了。教师更重要的工作是引导和指点,要设法交给学生修改作文的方法与技能。这也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教师要以极大的热情和耐心,循循善诱。首先要培养起学生浓厚的写作兴趣和稳定持久的写作积极性。这是培养学生作文修改能力和习惯的重要前提。同时要着力于提高学生对作文修改的认识,端正其态度。其次要给予学生批改作文的技术指导,使之具有相对的可操作性。规定运用统一的批改符号,然后,还要让学生明确修改作文的范围和要求。总的来说,文章修改有四个大的方面。一是改语言,就是修改标点符号、错别字、病句,还要看遣词造句是否通顺简洁、准确生动、妥贴得体等。二是改结构,要看谋篇布局是否合理完整,层次是否清晰,过渡是否自然,伏笔呼应是否巧妙等。三是改中心,要看题目与内容是否相符,立意是否正确、新颖、深刻,主题是否突出,论点是否鲜明,能否统帅材料等等。四是改材料,主要是看材料的取舍是否精当,是否有利于突出文章的主题思想等等。当然,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要求,修改时要灵活掌握。至于具体的修改方法,不是三言两语能够说清的,那要靠长期作文修改实践的不断积累和总结。但只要能修改出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文章,就是行之有效的作文修改方法。

写的能力要靠写来培养,也要靠改来扶掖;改的能力固然离不开写的根基,而改的能力则主要靠改的实践来造就。在学生明确了作文修改的范围和要求之后,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如何去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呢?笔者认为下列方法可供参考和借鉴。

1、冷改法。冷,即是冷处理。先将学生完成的作文收集起来放置3~4天后再发还给学生,引导学生站在读者的角度通过默读重新审视自己的作文,找出其中尚需进一步修改完善的地方并着手修改。此法既可消除学生作文后“私于自是,不忍割截”(白居易语)的心理,又可使学生在原作的基础上引发新的思维火花。长期进行这种作文修改训练,在潜移默化中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良好习惯。

2、换改法。即将学生作文进行同学间的交换修改。此法可以在一个或两个班的学生中采用。换改法可使学生完全改变自身角度,以鉴赏者的姿态,根据自己的审视标准吸取原作长处,且大胆地指出原作的不足并提出修改建议。换改法有利于学生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从而提高班级整体作文水平。

3、集体评改法。先印发1~2篇有代表性的中等作文,在学生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再由教师逐段引导学生集体评议其优劣,并对不足之处提出修改方案。最后由教师总结,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文章的可取之处和最佳的修改策略。此法以讨论为主,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举一反三,打破学生思维定势,在论辩中能让学生积累大量的作文修改方法。吕叔湘先生就十分推崇这种方法。

4、导改法。此法较为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求教师对学生的作文给予修改的引导和指点,提出切实的可行的有效的修改意见。这意见既不能是教师包办的修改处方,更不能是让学生莫明其妙,无从下手的玄乎之词,应该是具有较强操作性的点拨之语。导改法可采用书面批注引导,也可采用课堂口头点评的形式。导改法是目前普遍采用的作文评改方法之一,是多角度多层次培养学生作文修改能力和习惯的基本方法。

5、示范修改法。此法是指用示范作文启发学生在比较中找出自己作文的不足之处,并作出修改的训练方法。示范作文可以是经过教师修改后的学生优秀作文,也可以是教师的下水作文。采用示范修改法要注意防止学生可能产生的盲目模仿和照抄照搬的不良行为。

6、定点修改法。定点修改法是指将包括文章内容、结构、语言等在内的诸多板块,根据不同文体的不同要求分解为若干个修改训练点,然后逐步进行有针对性的定点修改训练。这种方法看似琐碎,但效果明显。一次作文完成一个写作点的修改训练,循序渐进,循环往复,各个击破,步步为营,最后综合起来,就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并养成学生的作文修改能力和习惯。

上述六种作文修改教学法,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的运用,当然不能在一段时间内单一地使用一种方法,而要不断交换地综合使用,以增强教学的灵活性。总而言之,无论采取何种方法去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都必须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指导思想,通过教师切实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下水,练习游泳的本领。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的一句话,那就是养成习惯”。这一思想同样适用作文修改教学。我们在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习惯的同时,更要养成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只要教师在“导”的方面下苦功夫,做到巧导善引,切实有效,就能点铁成金,就能逐步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就能在训练中逐步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

第四篇:让心灵与文字一起飞扬——作文教学叙事

南方一小 张赛

好的教学,我认为是来自于教师把个人的自身认同融入工作的强烈意识。在人流穿梭的十字路口,我庆幸自己没有失去教学的心灵。每一次我把目光往回凝望,总能捡起一个个真实的美丽的故事——

我和水果有个约会

早上,调皮的男生小丁带了个石榴来。同学们都围在他身边,好奇地问这问那。

望着同学们的兴奋劲儿,我心中一动,都说生活是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这个小小的石榴或许也是一条导火索呢!

“同学们,我们就先来说说你看到的石榴吧!”

同学们七嘴八舌,汇报了自己的观察所得。话题也从石榴的样子拓展到了石榴的成熟期、味道等各个方面。小丁也在一旁,眯着眼笑。一开始,他还担心我要批评他。

“同学们对石榴这么感兴趣,不如回家去搜集有关石榴或其他水果的谜语、诗歌,明天我们再交流。”

“好!”喜悦的笑容溢满了孩子们的脸庞。 第二天,同学们早早地到了教室。

他们有的展示了水果的图片,有的带来了水果的实物,有的带来了有关水果的诗歌,一时间,课堂上热热闹闹。

等热闹过后,我给孩子们欣赏了一首别致的儿童诗《石榴娃娃笑了》,作者是张雪怡。诗歌这样写道:

石榴园里是石榴的家, 那里生活着许多石榴娃娃; 可是,在整整一个漫长的夏天, 它们总是闭着自己的嘴巴! 秋天到了,跑来了秋风娃娃, 轻轻地亲了亲它们的脸颊;

我看见它们咧着嘴儿笑了,笑了,露出一排排小小的红牙„„

孩子们都特别喜欢这首诗,有的说,诗人的想象力真丰富;有的说,我最喜欢那个“闭”和“咧”了, 把石榴的样子写活了„„

“老师,还有没有别的?”在我面前,他们一向无拘无束,想说就说。有啊,自然有啊,我自己喜欢的诗歌,巴不得有人与我分享。我想大声地呼喊:爱孩子吧,专心地教学吧,这是一件双赢的事情!

„„„„

在意外干扰的时候,我选择了宽容; 在把握契机的时候,我选择了等待; 在教学点拨的时候,我选择了欣赏。

和水果们的约会,牵出了一堂情趣盎然的五年级习作指导课。 我听见心的歌唱 大自然处处有声音。

你听,青蛙“呱呱”地叫着,鸽子“咕咕”地落在屋檐上走来走去。“轰隆轰隆”,那是雷公公在发怒,接着,雨婆婆的泪水就“哗啦哗啦”倒下来了。

同样的东西,有时会发出不同的声音。你听,同样是脚步声,高跟鞋走路,那是“咯咯咯”的;大头皮靴走路,就厚重多了,“吧嗒吧嗒”一下一下,沉稳有力。小孩子走路,哪里有什么固定节奏啊,一蹦一蹦的,有时是极快的“啪啪啪”,有时又是极慢的“噗——噗——噗”。不同的人,走路的节奏、声音还都不一样。

大街上,汽车“嘟嘟嘟”,自行车“丁零零”,摩托车“突突突”,喧闹声声。

田野里,小虫“啾啾”,小鸟“唧唧”,和着水沟里“汩汩”的流水声。

大自然的声音,你若欣赏着去听,欣喜地去听,还能听出故事来呢!

猫咪依偎在小姑娘脚边“咕噜咕噜”的,那是在给主人解闷;小鸡“叽叽”的叫得这么急,它一定是迷路了。海水温柔地舔着沙滩,似乎在为即将的离别倾诉衷肠„„

大自然的声音,你若带着童心去听,就不一样了。

或许,某一时刻的某一特定的声音,勾起了你对往事的回忆。 或许,自然界的种种声音,让你沉迷于那个神秘的世界。 或许,你细致的观察,摸到了声音的脉搏。

或许,你想起了没有声音的世界,会是多么的无聊„„ 大自然的声音,引发了你表达的欲望。 如果心里有声音,那是一定要说出来的。 课堂上,我如是引导着孩子们走进声音的世界。

那个文静的小女孩,一直在那里埋着头,她用自己特有的敏感的心捕捉到了下课铃声响起时那真实的一幕:

“丁零零”,下课铃响了。有个同学叹了口气,又要补作业了。他望了望操场上正在欢笑的同学们便抓起笔拼命地赶作业,这样才能早点出去玩。讲台上的老师无奈地叹口气,摇了摇头,抱起一叠教科书走向门外,这节课原先预设的内容才上了一半,下课铃就响了。操场上的小草们可高兴了,它们又能见到那一张张稚嫩的小脸上露出的笑容,又能看见一双双小脚在它们身上奔跑、跳跃。

写下这段文字的时候,我分明听到她“唉”的一声,那是一声叹息。

那个调皮的男生,充满热情地表达了他对二胡的喜爱: 七岁时,妈妈带我去看了第一次二胡演奏后,我真正地见识了二胡的厉害。这么一件构造简单的乐器,

竟然能够弹出或悠扬或悲伤或激昂的音乐,还能让弹者和听者都融入意境。我不能说二胡是最好听的。但是我能说,喜欢听二胡的人,是最快乐的。因为你能把所有心情都投入到二胡当中,你瞧那位演奏二胡的音乐家,闭着眼睛,每个音符都在他的心间跳动着。难道随心所欲地控制乐器,不是一种快乐吗?

才五年级的小女生,灵感也如泉水般奔涌: 叮咚——叮咚——

咦?这是什么声音?哦,这是泉水低吟的声音。一只兔子闻声跑来,它跑到小溪边喝水来了。风调皮地“呼呼”吹来,吹得树叶“刷刷”作响。“叽叽喳喳”,小鸟被惊得从树上“扑棱棱”飞起来,它们飞到地上,看看四周并没什么动静,才放心地“嗒嗒”地啄食着地上的虫子。

写着写着,她“噗嗤”一声笑出声来,显然她也融入到意境里去了。

原来,声音也可以成就一篇好文的。

我们耳边每天都充斥着各种声音,却很少用心去欣赏声音。越来越多的功利和浮躁走进我们孩子的世界,我分明听到那沉重负担下孩子们无助的喘息声。这种重负是会把孩子们的心灵之窗都堵上的,是会让他们眼睛蒙上灰翳,耳朵塞上棉花的。“因为太注重果实,花儿们都谢了。”我是一名教师,我将尽我所能,保护我的孩子们仅存的童真和一颗敏感的心。

静静的课堂,那笔尖游走的“沙沙”声,成了此时此刻最动听的音乐,那是心的歌唱!

好文章俯拾皆是

即将毕业,孩子们早已经欢欣雀跃。“叽叽喳喳”地凑在一起谈论班队联欢会的事情。因为此前我曾经答应他们在毕业前夕,和他们一起搞联欢活动。怎么样让他们过得快乐而有意义,并且在过程中得到体验,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事情。

提前一周,我们开了个讨论会。会上,孩子们表现踊跃,自告奋勇报上了许多游戏和表演项目。 陈能靖:横笛演奏 袁雨馨:竖笛演奏 张博钒:讲笑话 „„

一下子,节目达二十多个。

差不多是时候了。我抛出了今天的主要话题:“孩子们,你们想过这个问题吗?这么多节目,活动的时候,谁先谁后?该怎么决定?你的理由是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

“我想把‘成语接龙’放在活动最初几分钟,用于稳定情绪。” “我觉得‘横笛演奏’放在第一个节目比较好,郑煜的横笛吹得挺棒的。一开场肯定技压群芳。”

“我也有个建议,把‘踩气球’这个游戏放在最后,大家快快乐乐结束这次活动。”

„„

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说得还挺在理。

排好了节目单,接下来还缺少什么?当然是主题喽。来看看孩子们自己取的题目:

“瞧我有多棒”联欢会 “记住我”联欢会 “难忘今宵”联欢会 „„

活动的讨论似乎可以结束了,不过,我的正题才刚刚开始。 “那么,谁来写串联词呢?”

5个孩子主动请缨。于是,全班一起讨论串联词的写作要领。 “既然是班级活动,谁来书面向班主任申请?”

4个孩子举了手。于是,大家开始讨论申请书的写法,直到这四位同学满意为止。

“这次活动,我们也欢迎其他班级的同学前来观摩。谁愿意向别人介绍我们的这次活动,吸引他们前来观摩?”

9个孩子表示愿意承担此任务,并且保证一定新颖。

“这一期的班报,打算把这个活动报道一下,报道稿由谁负责好呢?”

2个孩子接下了这件事情。

剩下来的15个孩子:2个是节目主持人,3个负责黑板报,4个组成后勤服务部,负责列出所需物品的清单并且预算开支,还有6个起草教室环境布置方案。

主动承担了任务,孩子们各自组成小组,讨论去了。

两天后,所有的书面材料都送到了我这里。我诧异于孩子们惊人的能力。

一周后,班队联欢活动按时开展,活动获得巨大成功。 活动之后,他们写了活动体会。

曹馨怡说:“经历这次活动,想不到我们还有那么大能耐,竟能自导自演这么有趣的活动。”

张博钒说:“以后遇到这样的事情,我会安排得很有计划性。 旁观的罗老师和孩子们打趣,说:“嘿,这次活动最大的赢家是张老师,因为她看似放手实则精心策划。”

我是最大的赢家吗?孩子们是否看出了我的良苦用心?简简单单的生活场景,要提取习作素材为我所用;普普通通的游戏活动,要挖掘教育契机体验成功,这都需要教师的创造啊!灵感顿悟,不是一时的偶然,而是源于教师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细节的品味。给孩子创设好自由表达、乐于表达的环境,那么,俯拾皆是好文章!

这次活动,我敏感地捕捉到了教育的契机,让孩子们在主动积极的参与中,既体验了过程,又迎来了美好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孩子们在自己的舞台上释放了激情,找回了自信。

其实最大的赢家,是孩子们!

第五篇:如何撰写教育叙事

――校本培训材料

教育叙事可以看作是描述教育故事。教育叙事研究的基本特点是研究者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表达对教育的理解和解释。它不直接定义教育是什么,也不直接规定教育应该怎么做,它只是给读者讲一个或多个教育故事,让读者从故事中体验教育是什么或应该怎么做。

教育叙事特别适合于教师。因为教师的生活是由一个个小小的事件构成的,这些事件就如同源于教师经验的短篇故事。对教育事件的叙说,能使教师看到平时视而不见的例行事项的意义,并把自己遇到了什么问题、怎样遇到这个问题和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整个过程叙述出来。

教师还可以叙述课堂以外的生活事件。教师一旦以类似于“自传”的方式叙述自己生活中的教育故事,也就意味着教师开始以自己的生命经历为背景去反观自己和观察世界,内在地承受着对自己的言行给出合理解释的思想压力。这就促使教师进入深层思考的层面,不得不倾听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不得不站在自己的角度反思和挖掘自我,从而可能激发出许多连自己都意想不到的想法。这意味着他们开始不再依赖别人的思想而生活。这种教育“记叙文”使发生的事件不再随记忆淡忘而成为无意义的东西,它以记述下来的形式保留了“历史”,给看似平凡、普通、单调、重复的活动赋予独特的韵味,从而固守了一份对这个世界和生活创造的意义。它比传统的教育论文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更能体现作品的研究价值。

教师自我叙述教育故事不是为了炫耀某种研究成果,它的最主要的目的是通过自我叙述来反思自己的教育生活,并在反思中改进自己的教育实践,重建自己的教育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进行教育叙事研究实际上会成为转化教师教育教学观念和行为的突破口。

教育叙事撰写过程与教师之间是零距离。我们教师每天的工作与生活都跟一个个精彩的具有“鲜活生命”的学生教育事件、教育故事(个案故事、课堂故事等)勾连在一起。这些故事既是教师教育生活的点缀,也是教育叙事研究很好的素材。我们教师通过每天的细微观察,选择有一定影响和意义的教育教学事件,抓住“本质东西”进行独特视觉的观察,并进行艺术化的描写,给这些“故事”赋予独特的情感体验,就会让人读后有一定的启迪和借鉴作用。好的教育故事颇具魅力,会让人读后久久回味无穷。

我认为在新形势下的教育叙事应具有以下特点:

教育叙事的写作方式以“叙述”为主。这种“叙述”可以是上课的教师本人在反思课堂教学的基础上以第一人称的语气撰写的“教学事件”。要尽可能地“描写”教师自己在教学事件发生时的“心理”状态,常常用“我想„„”、“我当时想„„”、“事后想起来„„”、“我估计„„”、“我猜想、„”、“以后如果遇到类似的事件,我会„„”等等句子。此类心理描写实际上是将教师的个人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渗透在某个具体的教育事件上,通过反思来显露出自己的教育理念以及个人教育思想。

教育叙事具有真实性。教育叙事所叙述的应该是自己已经发生过

的教育事件,而且是真实可信的教育故事,而决不应该是教育者凭空捏造的“美丽的谎言”。在特定的环境、人物、时间、背景等众多因素下才会有一定的故事发生,因此,教师平时要善于捕捉这些教育故事的“源文件”。只有“原汁原味”的教育事件才有特定的意义,比如我就记录我亲身发生的一件事:

在本学期的一节课,我来到教室。发现有五个同学没有带书,我心中的怒火油然而生。大约十多分钟后,他们开始看课外杂志,我走到他们的面前,没打任何招呼就把杂志拿走放在了讲台上。于是我与他们的矛盾激化了,他们还到班主任老师那里告状,班主任循循善诱地给他们讲起了道理,准备以理服人:“老师收你的书,是无缘无故的吗?事先讲过吗?老师为了什么呢?你们为什么不先给老师讲讲心中的想法呢?还缺席了托管课,作业也没完成„„”等等。学生低下了头,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了,几位同学开始自我批评了。通过此事我进行了反思:对学生的批评采取严肃的对话,可能激化矛盾;而采取宽容的对话,具有人情味的交流,学生或许更能心悦诚服地接受批评。因为师生关系应该是平等的,老师在学生面前决不是一位不可冒犯的权威,学生也不会是惟命是从的卑微者。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创造和谐的育人环境,为学生提供宽松融洽的氛围,师生之间互换角色、相互体谅、相互包容,更有利于教与学,更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促进学生的发展,这才真正符素质教育的内涵和要求。

教育叙事撰写形式多样,可以通过回忆、口述及故事的方式进行。如《你可以坐着回答问题》一文就采用了对话的写作手法:

一堂公开课正在多功能的教室里有序的进行着,来听课的教师多数是外校的。

“小芹,你把表现主人公动作与表情的句子读读”。

“老师,行”。

这位学生读得不好,不是少读几个字,就是读错几个字,读完时脸通红。“小芹,你怎么啦”,老师温和的问这位学生。

“今天教室里与往常不一样,老师,我心慌,脚有点站不稳”。 “你下次回答问题,就坐着吧,其他同学也可以这样”。

一堂传递着“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和文本的对话”的理念之课,在师生间或是站着或是坐着的交流中进入高潮与尾声。

教育叙事要进行创新。在教育叙事中叙述的对象必须是新问题。把握好教育叙事中人物的角色,用新视觉去动察新的理念,才能使故事的人物角色“更饱满”,叙述更具有“诱惑力”。如下面的一篇课堂教育叙事就运用拓展练习进行创新。

今天,和孩子们一起学习《所见》,在教学时,有个孩子问我:“古诗中的‘林樾’和现代所说的森林有什么不同?作者为什么能把一个牧童捉蝉的事写得活灵活现呢?”

面对学生的疑问和思路的阻碍,我没有马上告诉他们的答案,而是引导他们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查找工具书,利用集体的智慧去解决遇到的困难。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不仅懂得了生活中处处有学问,要留心观察和感受生活的道理,还使他们受到了美的陶冶。孩子们热热闹闹地讨论着,看着这热烈的场面,我想:如何留住这美好的瞬间,激

发起孩子们对生活和自然的热爱呢?

于是我说:“同学们,你们读得真好,老师仿佛看到了诗中描写的画面。课文也为我们配了一幅优美的插图,你能借助图背诵这首诗吗?老师相信你们,你们相信自己吗?”

顿时,孩子们激情高涨,一个个仰着小脸声情并茂地背诵着。在不断地挑战自我中学生不断地自我肯定,从而建立了自信,为下一步的创新奠定了基础。

接着我又问:“同学们,你们认为小牧童有没有捉到蝉?”学生纷纷各抒己见。我又说:“看来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设想,把你的设想说出来好吗?”在我的引导下,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续接着故事。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学生有的画画,有的写儿歌、故事等。孩子们的情感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思想得以升华,蕴含在生命底层的对生活的热爱也得以激发。

这种“叙述”方法,能够促使我们在问题中发现问题,通过刨析总结出教育经验;也能使作为教师的我们永远有一颗细心观察和注意积累的心。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日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留心孩子的微小变化,做一位细心的教师,平易近人对待孩子,做孩子的朋友!可以说,叙事研究为我们提供了擦亮慧眼的机会!

上一篇:如何制定企业培训计划下一篇:如何写捕捉心理的情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