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叙事2

2024-04-16

教学叙事2(通用6篇)

篇1:教学叙事2

教育教学叙事

激发学习兴趣,引领学生走进五彩缤纷的语文世界

方兴中学

张余家

身为人师,在教坛上演绎着自己的教育教学故事,许多都已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渐渐淡忘,可也有一些就如同树根一样深深地扎在了我的心上。虽不曾惊天动地,但仍历历在目,感悟至深。

时光荏苒,转眼间,我从事教师工作已经三十多年了,从事初中语文教学也已二十年了,在这些年里,我经历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回首细想,虽然我的学生们不一定都成为语文拔尖的孩子,但起码会成为有语文涵养的孩子。

在偏远的农村初中,由于农村小学教育现存的一些客观问题,导致我接手这些孩子时,他们的小学语文基础参差不齐,居然还有语文拼音不过关的孩子,这一点是我所不曾想到的。面对这一让我挠头的问题,我曾经试着用下课时间给班级那些基础特别差的孩子辅导拼音,但收效甚微,一是因为学习拼音是个很枯燥的东西,很难让学生提起兴趣;二是课余时间毕竟有限,想让学生们在短时间内学习一年的东西真的很困难,不久我就发现,我的这种做法是行不通的,于是,满腔的热情被当头一盆冷水泼下,把我浇了个透心凉。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发现班级中拼音基础最差的学生吕亮的拼音水平竟然突飞猛进,我百思不得其解,通过和他的谈话我知道了并不是因为我给他“吃小灶”使他的拼音进步,而完全是因为我的一句即兴发挥的话。

记得那是十月份的一天,我正在讲台上讲课,双眼无意间瞥向窗外,当时正直一阵秋风吹过,校园内的树叶随着瑟瑟的秋风四处飘洒,于是我情从中来,对学生们说:“秋天,历来是文人墨客吟咏的对象,它们活跃在诗人们灵动的笔尖,镌刻在读者们的心怀中,在杜甫的眼中,秋天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凄凉;在毛泽东的笔下,秋天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的壮丽;而在刘禹锡的心中,秋天则是‘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的豪迈。可以说不同的人面对同样的东西会有不同的情感,正如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说的那样:‘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同学们,在你们的眼中,秋天又是怎样的呢?”吕亮对我说,就是因为当时我的这番即兴讲演,使他知道,原来描写秋天的句子可以这么美,不再是只有小学时的“丰收的秋天”,“金色的秋天”那些枯燥干瘪的字眼,他说他第一次领悟到语文的魅力。于是自己暗下决心要好好学习语文,让自己也能写出那些美好的句子供后人传诵。但他也深知拼音是学好语文的第一步,想要在语文上有所见地,总不能连拼音都不会啊,从此以后,他就专心致志的研究起拼音来。正所谓“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努力真的没有白费,他的进步也映在了全体学生的心中。

吕亮的进步并不是因为我的课外辅导,而是因为他对语文产生了兴趣,正是因为他发现了语文的魅力,才会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真的印证了那句老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从这件事中,我明白了,教授知识虽是老师的职责,但培养兴趣才是老师教学真正的成功。

经过这件事情后,我慢慢的将我的教学计划和目标倾向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上。让我忧虑的是,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会像吕亮同学那样仅仅因为一句也许很多

人都耳熟能详的诗词就对语文产生兴趣,要知道,班级中语文成绩拔尖,日常积累丰富的学生大有人在,我深知,这些优等生们的成绩好很多并不是因为他们喜欢这个学科,而是只是想要有个美好的前程才捏着自己的鼻子逼迫自己学习的,我不希望他们在语文学科上也是纯粹的为了考高中升大学而机械的学习,我要让他们把学习语文当做一种快乐,成为一种享受,因为我认为语文教育的真谛并不只局限于教授语文知识,而是让他们通过学习语文,领略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让他们热爱自己的国家,热爱自己的文化,塑造他们的灵魂。提高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学习越好的学生,他们的思想越活跃,个性越强,越难于引导,更何况是强迫他们去喜欢自己本不喜欢的学科呢?而且由于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和考卷的设计形式,让优等生们随随便便考一考就可以得到好成绩,但相对于数学等理科,学生们可能要绞尽脑汁,苦战题海多日才能收获一点点的可怜分数。长期下去,很多同学自然而然的将自己学习的重点转移到了其他学科上,而把对语文的学习抛到了九霄云外,这不得不算是语文教育者的悲哀。了解了这些情况后,我知道如果想让他们主动地、心甘情愿地学习语文也许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培养他们对语文的兴趣。但做到这点又谈何容易呢?

教学讲究“因材施教”,同样,培养语文兴趣也要如此。对于基础差些的孩子,我可以采用从吕亮同学身上总结的经验,即开拓他们的视野,让他们感受语文知识的广博,时常鼓励他们,让他们体会到学习语文的快乐。简单说来就是让他们“尝到学习语文的甜头”。但对于语文知识相对丰富的孩子,这套方案显然是行不通的,于是,我为他们量身定制了第二套方案:“品品学习语文的苦头”。

例如我们班有个公认的才子——李鹏程,据学生说他家的书籍有上百册,这在一个农村家庭中可不多见。也许是受家庭书多的影响,他的课外阅读量很大,尤其喜欢毛泽东的诗词,一次上语文课,我正在讲《新闻两则》,发现他根本没有听我讲课,而是自顾自地在看别的书,我走下去一看,发现看的是《毛泽东诗词选集》,于是我微怒地对他说:“上课为什么不好好听讲,还看课外书?”谁知,他竟表现得很无辜,说:这不算是课外书,因为本节课我讲的文章和毛泽东有关,而他看的也是和毛泽东有关的书。当时,我真是火冒三丈,真想好好教训一下他,但转念一想,对于他这样口才甚佳的学生,不能让他钻了空子,于是我镇定地说:“嗯,有道理,既然你对他这么感兴趣,那我就随堂留个作业给你吧!回去认真地研究一下毛主席,两周后上交一份对他个人经历及作品的品评文章来”。不知是我小觑了他的能力还是他小看了我的作业,竟满口答应了下来。随后的一段时间里,我经常在课间看他拿出种种课外书籍,《毛泽东传》、《毛泽东生平研究史》、《毛泽东家风》等书认真品读,时而微笑,时而蹙眉,时而动笔写上两句,心中不禁想到,这小子还真把这作业当件大事儿办了。时间过得很快,一转眼,两周时间到了,当他把厚厚的一篇文章交到我手上时,我真是惊讶万分,我感叹他小小的年纪竟有这样深远的见解,更让我吃惊的是他写在文章后面的一番话:“老师,我知道错了,以前的我太自以为是,总是依仗着自己比别人多读一些书,就骄傲自大,不把别人放在眼里,更没把语文放在眼里,直到您给我留的这个作业,我认识到,像毛主席那样多才多艺的伟人都如此谦虚,我只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孩子而已,有什么资格小瞧语文呢?语文世界浩如烟海,我不知道的东西太多了,我学到的东西太少了,我也终于知道了原来语文中

有这么多美妙的东西,从前因为我的狂妄竟将他们忽视掉了,通过这次作业,也让我喜欢上了语文,我会认真学习的,老师,请看我的行动吧!”

从那以后,我不仅看到了他在语文课上认真听讲,而且发现他和别人讨论问题时再也不会高昂着小脑袋,只会用鼻孔对人了,而是态度谦和地认真地听取别人的意见。正如赵本山老师小品中的一句话:“还有意外收获!”也许正就是语文的魅力吧,教人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的心灵。随着语文学习的不断深入,我在日常教学中经常和学生做一个文学游戏——对对联。我认为,一方面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之一,进行这个活动有助于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另一方面,在对对联的过程中还丰富了同学们的知识,拓宽了他们的眼界;第三,因为采用的是师生比赛互动的方式,学生们的积极性都很高,试想,如果有幸打败语文老师,那是多么大的荣耀啊!殊不知,这也是我培养他们语文兴趣的一个方法呢!

记得一次学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后,我即兴让学生进行对联练习:结合本文内容,写一副对联。要求:上联首字为“生”,下联首字为“死”。我自己也试写了一副:“生虽逍遥乐短暂,死为大义名千秋。”本以为自己写的很好,没想到强中自有强中手,同学们的发言积极踊跃而且高潮迭起,精彩不断,大有让我惨败的势头,一节课中掌声不断。真是让我不得不感叹:“长江后浪推前浪”啊。这堂课中,同学们的脸上洋溢着欢喜的笑、雀跃的笑、自豪的笑,正是从这些袒露心扉的笑容里我实现了我的目标,那就是让语文真的走进了学生们的心里,让他们发自内心地喜欢上了语文。

当然,要想让学生真正学好语文任重而道远,其中的欢乐痛苦也会不断交替上演,但如果我们都能怀着一颗坚定负责的心态去教导每一个孩子,让他们真正地走进语文,喜欢语文,不难发现,我们在教授给他们语文知识的同时,也重塑了他们的灵魂。我想这才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先生的真知灼言,言犹在耳。我深感一位语文教师的责任就是要点亮学生心中的灯。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因此,我们对待学生要有爱心,辅导学生要有耐心,教育学生要有诚心。只有用耐心善待每一位学生,才会引领学生走进七彩的语文世界。

篇2:教学叙事2

教育叙事案例精选两则

(一)“老师,她睡着了!”

春天的孩子们下午上学来得格外早,午休的老师常常刚入睡就会被欢快的玩乐声唤醒。那天下午,接近三十度的高温让人产生进入夏季的错觉,这样的天气孩子们难道会不早早来到宽阔的操场尽情嬉戏吗?

当我进入教室上第一节语文课时,孩子们刚刚结束操场上的奔跑、追逐、游戏,即使看到老师也顾不了那么多,有忙着开窗的,有拿本子当扇子直扇的,有呼哧呼哧直喘气的,空气里似乎都蒸腾着孩子们身上的热气,直向我扑来。为了让他们慢慢静下心来,我决定先讲一个故事,再上新课。于是选了《安徒生童话故事》的经典《拇指姑娘》开始娓娓讲来,渐渐的,孩子们的目光随着拇指姑娘一次次遭遇而专注起来,眼神充满期待,正当大家听得入神,一个声音突然冒出来:“老师,她睡着了!”故事戛然中断,所有的眼睛转向第三组倒数第二个座位,趴在桌上睡脸对着大家的是一位女生,哦,是静。上学期刚接这个班没多久就记住她的名字了,虽然说话有些结巴,但总是高高举起手那么不惧怕发言的一个可爱女生。显然,她真的睡熟了,七嘴八舌的惊叫和责怪都没有惊醒她。我没加思考,立刻举起食指放在嘴边,长长地、轻轻地“嘘―了一声,孩子们立刻明白了我的意思,顿时恢复了安静,我说:“别吵醒她,虽然她听不到老师讲的故事了,但是也许她正在做着一个香甜神奇的梦呢!”于是接着讲故事,偶尔一两个孩子会悄悄转头望她一眼,但没有人再去打扰她。

直到十分钟过去,故事讲完了,她也在不知不觉中醒来,孩子们不约而同、迫不及待地问她“你刚才做梦了吗?”静不假思索地点着头说:“做了!”我问:“那你做了一个什么梦?能讲给同学们听听吗?”这回她不好意思地笑着说:“我一醒来就忘了刚才做的什么梦了!”同学们一听哈哈大笑,我也笑着说:“那就想起来的时候把它记清楚了,下次课前听你讲《神奇的梦》,如果你想听《拇指姑娘》的故事,下课到老师这儿来,我把书借给你,自己去仔细读,好吗?”

下课后,她异常小心地从我这儿捧着书回到座位去了,就像捧着一件宝贝似的。

(二)倾听孩子的诗聆听孩子的心

对这学期新接手的班级,我在习作课前每次都安排十分钟左右的讲故事或读儿歌内容。经过几个月的`接触,我发现孩子们求知欲特别强,对一切充满了好奇,尤其对听童话故事和朗读儿歌,兴趣极浓。可能由于地处城乡结合部的特殊生长环境,以及家庭教育资源的缺乏,他们思想特别单纯,心地也特别善良,乐于接受新鲜事物。

今天下午的一节课,我原先准备先带他们读儿歌《欢迎小雨点》,再指导第四单元的学写对话。没想到,孩子们那么兴味盎然地朗诵着我抄在小黑板上的儿歌,读到动情处,还加上了动作,表情那么自然而丰富,似乎完全融入到小雨点与自然万物融为一体的世界中去了。

我灵机一动,又一次改变了接下去该进行的教学内容与环节,为什么非要把孩子们拉回到和这美好的此情此境毫不相干的生硬的习作内容上去呢?我顺势提出:“你们知道,这大自然中还有谁这么喜欢小雨点,特别欢迎小雨点呢?”问题打开了孩子们的思路,看着他们眨巴的眼睛,争先恐后高举的小手,听到他们由眼前的文字生发出无拘无束的联想与想象,我继续启发:“你们都猜猜,这些可爱的小朋友啊,小动物啊,小花小树苗小浪花啊,他们都准备了什么礼物,什么节目来热情地欢迎小雨点,等待小雨点呢?”这回,孩子们想的说的就更有趣了,这不就是诗吗?我也兴奋地不时鼓励他们,有时还给他们的话加上原诗中的“来一点”作引子,渐渐的,孩子们自己会引用了,有的还连说几个小节。虽然还显稚嫩,话语还不够凝练准确,可这是孩子们第一次自己作诗,这诗是他们心中所想,口中想说。看得出,孩子们从来没有经历过当诗人的体验,多新鲜啊,多有趣啊,“你们看,我们也会写诗啦,我们也当了一回诗人啦!”于是,趁着孩子们创作的欲望和兴趣还在继续,我请孩子们拿出笔记录下自己的诗句,并给自己的诗起个题目,题目下写上诗人(自己)的大名。

下课前,多数孩子已经至少写了八小节,我请想读的孩子先朗诵自己的诗,居然不曾发现有哪个孩子不好意思,都是那么大胆而洒脱。原来,每个孩子天生就是诗人,于是,有了以下诗句深深映入我的脑海,

来一点,

不要太多,

来一点,

不要太少。

来一点,

种子钻出泥土等。

来一点,

庄稼长出秧苗等。

来一点,

小草冒出地面等。

来一点,

洋槐开了花等。

来一点,

向日葵摇摆起笑脸等。

来一点,

白杨伸直了懒腰等。

来一点,

沙漠里的生命都在等。

来一点,

小鱼探出脑袋等。

来一点,

小蝌蚪找着妈妈等。

来一点,

蜜蜂采来花蜜等。

来一点,

蝴蝶翩翩起舞等。

来一点,

黄鹂站在枝头唱着歌等。

来一点,

浪花露出了洁白的牙齿。

来一点。

喇叭花奏起了音乐。

来一点,

太阳躲进了云

朵。

来一点,

小朋友撑起了花伞。

来一点,

农民伯伯笑出了眼泪。

“那么,你们想对可爱的小雨点说些什么呢?”原以为,孩子会在最后来几句感谢小雨点的诗句,可孩子的心又一次给了我出乎意料的惊喜

世间万物都喜爱的小雨点啊,

可爱的小雨点,

你多么快乐啊!

你多么幸福啊!

原来,在孩子心中。小雨点在滋润世间万物的同时,自己更从中得到了快乐和幸福!这朴素的真理居然不需我们去启发和引导,这么自然地流淌在孩子的心里、诗里。对孩子来说,也许一次做诗人的美好经历会永久留驻在他的记忆,对我来说,每节课都可以、也应该成为一次次极好的教育契机,因为这是一张张等待着去构思、着色、描绘出绚丽色彩的纯洁的白纸,让孩子的诗心在其中充鼐,让孩子的诗性在其中根植,让孩子的童年更加充满诗意……一名语文老师到底要给孩子们什么,我豁然开朗

篇二:教育叙事案例

耐心等待,守候花开的幸福

南京市江浦实验小学毛静

案例背景

在我心中,每个孩子都是一朵会开的花,或迟或早,或长或短;或迎风招展,潇潇洒洒;或含苞欲放,羞羞答答……需要我们用爱去呵护。尤其是孩子犯错误时,更需要我们怀有一颗爱心,耐心地等待,送一缕阳光温暖他们,化一丝春风爱抚他们,就一定会听到世界上最美的声音――花开的声音!

案例描述

1.跳绳**

记得那是一个冬日的午后,我正坐在办公室里批改作业,门突然被推开了,只见吴梦已哭成了小泪人,“怎么啦?谁欺负你的,快告诉老师。”她伤心地哭着说:“我今天刚带来的跳绳不见了,这是我南京的大姑新帮我买的……”我忙问:“是什么样儿的?什么时候不见的?”和她同来的同桌连声说:“她的跳绳可漂亮了,还是带计数器的,早上第四节体育课时,我和她还在一起比赛的。可中午到校后,就不见了。”“你把它放在什么地方啦,会不会带回家了啊?”“没有,我放学时就把它放在了抽屉里,我想下午来的时候再跳。”

那我们快去班里找找,说不定放在角落里没发现呢?于是,我来到教室发动全班孩子,对大家说:“你们见过吴梦那根漂亮的跳绳吗?”同学们都叽叽喳喳地说见过。“吴梦想把跳绳借给大家玩,可是忘了把跳绳放在哪儿了,你们能帮忙找找吗?”全班孩子一起找遍了教室的每个角落――但令人失望的是……没找到。看来不得不承认:是有人喜欢上了这根跳绳,把它悄悄“借”走了。

2.出谋划策

篇3:教学叙事2

一、身份错乱中的“他者”

《画皮2》的叙事贯彻了“身份”维度的迷思。“人”与“妖”之身份对立、互换乃至交融层面的戏剧冲突, 是带动整个故事并能引发问询反思的重要段落。此一冲突嵌合于角色人物主体身份的自我建构与消解过程中, 围绕“妖”与“人”的情爱纠葛与恩仇牵绊展开。《画皮2》在这一向度上并无叙事策略的失误, 它的主导性叙事内核即为身份错乱中的伦理期待。故事里, “妖”作为人类优缺点的集中和重构, 带有人的情感、求知、欲望。角色设计上, 这些特质的某一个或多个方面被修改、消弭或者放大, 于是“反常为妖”。在迥异于人而又与人相类的特定主体性空间内, “妖”被设置为具备对人类社会好奇、喜爱或者厌恶、迷惑等多种观感。以这一层面而论, “妖”是另一个主体自我, 是人类凭借想象构建的主体性“他者”。在此类被冠之以“东方新魔幻”的作品中, 不同“族类”身份之间的冲突与弥合常常是观众被卷入的焦点冲突所在。《画皮2》延续了第一部作品中关于“人”与“妖”的纠葛, 几乎是再次让“白狐”重走了一遍从自私占有到为人牺牲的转变之路, 而“白狐”对于人类身份的渴望和“靖公主”对于爱情与美丽容颜的追逐都与“人”和“妖”的身份密切勾连。二者之间的转换和身心错置都贴合了身份层面的错乱, 单就戏剧张力而言较为到位。

在“妖”的层面, “雀儿”的角色代表着“妖”的不成熟阶段, 这样一个情感认知方面略显懵懂的精怪与千年白狐和人类“靖公主”之间便建构了妖 (不成熟) ——妖 (成熟) ——人的过渡结构。同时三个身份归属之间又是互补的关系:人出于各种欲望, 便有对妖之能力的渴望;成熟的妖 (白狐) 渴望成为人以博取生存, 却又对人类的自私贪婪洞若观火。身份的错乱应和着所属能力和限制的特定规则, 故事由此而全面铺展开来。只是, 观众需要更多的“新意”。罗伯特.麦基说:“究竟什么是娱乐?娱乐即是沉湎于故事的仪式之中, 一直到知识上和情感上都满足为止。”1《画皮2》在角色人物设计上并未脱出第一部的窠臼, 甚至没有与以往的《青蛇》《倩女幽魂》等经典电影在叙事上间隔出伦理立场的不同。当然, 在多年以来多部同类型题材电影的先后尝试之后, 想在情感表达层面推陈出新着实较难。因此, 突破之处在于“知识满足”层面。落脚到魔幻传奇题材影片, 这“知识”来自于叙事情节维度的别出心裁, 比如影片结尾的“转生术”就相对新颖一些:“妖”与人二位一体, “共享此生”——主体自我的“他者”最终回归了人类本体。如何满足观众对此类电影的特定期待?《画皮》电影要想真正做成一个成功的电影多部曲, 这将是必须解决的问题。

影片中, 成为“妖”就意味着具备法力。这法力等同于妖之“他者”对一般性人类生存状态的超越。日常生活中芸芸大众大多重复着别人的经验、言说方式、生存态度, 如此的“重复性存在”很难说是拥有真正的主体性。于是, 真正的自我是被建构的, 如同拉康所执意强调的那个“大写的他者”。2而“妖”的法力则具备了异化于人的群体性特质。在《画皮2》中, 一旦白狐转化为人, 所有的法力都不复存在, 她已经没有了“他者”的立足点:差异性。在这“非人”到“人”的转化中, 观众体验到的是对人类脆弱、自私、自省、奉献等品质的自然流露。这样便又形塑了新的伦理期待与满足。影片在叙述上一直强调“人”的心甘情愿才能实现身份转换并完成蜕变, 而这样的“敞开”前提其实是对“妖”的能力进行限制, 提升“人”的行动主导地位, 毕竟, 这不是一场“一边倒”的战争, 而是在势均力敌的状态下实现的、在人之本体与妖之他者之间的博弈对抗。最后的结果是身份的弥合, 而在感情诉求方面则是其乐融融的双赢结果。

二、“世俗伦理内核”与奇观影像动力

《画皮2》中的角色人物都有一个世俗化的具体目标。白狐转化为人的直接目的是躲避追杀以及“严寒”;静公主是为了获得爱情;霍心是为了自罚自己早年的疏忽大意;天狼国女王倾举国之力来逼婚静公主, 其目的紧要处便是拯救自己的弟弟。霍心肩负着城池的守卫, 只是这守卫职责只是为情所困, 并无半点意识形态层面的执着。天狼国的“外族”形象更为模糊, 仅仅作为阻挠主人公的情节点而存在, 作用是推动“人”与“妖”的身份互换。因此, 政治势力的对抗与国族空间的差异, 都成为人物世俗生活理想的跑马场。以魔幻传奇题材的标准衡量, 看起来并没有多大症结。另一方面, 该片的定位是东方魔幻传奇, 所以迫切需要营造奇观化的影像以吸引观众。如此的结果是3D技术和CG效果承担了重要的视觉吸引功能。有别于第一部里人物性格立体、角色之间冲突较强的叙事风格, 这部作品对电影特效寄予了更多的期望。从上部略显粗糙的“蜕皮后效果”到这一次“水中换皮”过程里的艳丽“狐妖装”, 奇观场面的镜头及其延续时间被大大拉长。由于对特效展示的“乐此不疲”, 电影中较多的叙事情节过渡时的节奏被放缓, 人物的表情特写被反复渲染, 这些造成了叙事上的不连贯和冲突的僵硬。而出于票房回收和打击盗版等多种考虑, 《画皮2》在上映至今只推出了3D版本。剥夺了观众选择权利的买方市场, 能否真正买断观众的喜好?“没有故事, 再好的3D也只是技术”, 《画皮2》这部后期转制的3D作品在感官刺激上又有多少成分真正来自其后期转制的3D技术本身?何时国产电影才能从单向度的技术狂热中走出, 重新将注意力集中到几乎从来未曾真正解决的叙事技术问题?毕竟, 即使《画皮2》这样被制片方认为非常贴切于3D视效的魔幻题材作品, 也需要有一个坚实的故事基础。

《画皮2》中的“世俗伦理内核”发生了扭曲变形, 已经迥异于《聊斋》小说中许多小故事中所体现的对幸福生活和真挚爱情的追寻。《画皮1》里已经有不少关于“食心”的交代镜头, 《画皮2》更是将“取心”场面作为奇观影像的主要表达之一。只是, 对芸芸众生的刻画十分模糊。像靖公主在换皮后杀人取心时, 对枉死老妪的刻画就十分简陋——仅有一个反打镜头。这样的奇观化影像, 就少了足够的戏剧冲突, 也少了与之相伴的伦理关怀。从角色刻画的角度看, 如此手法就是忽视主要角色以外的所有枝蔓人物, 结果难免是生硬和粗糙。影片将注意力投放到了角色人物的世俗理想层面, 却吝啬于用镜头描摹世俗的烟火流转与爱恨升腾, 只是在“皮相”与“心相”的类宗教化概念里打转儿。影片多次出现的CG制作的“少年靖公主受伤”一出戏里, 特效参与并不缺乏, 然而缺少背景交代的特效雪景和突兀出现的“二人打猎场面”又能带给观众多少唏嘘呢?

影片中的“世俗伦理内核”最终走向了蜕变——宗教化的牺牲与奉献。铺陈了整部电影的身份迷思之后, 白狐重又走上自我牺牲之路, 只是这次她得以选择了一种“共生共融”的方式。世俗化的道德与奇观化的影像终究难以水乳交融, 这部续集仍旧大尺度地延循了上部的叙事策略, 以一种几乎雷同的方式来成全“妖”的“人化”历程。宗教气质裹挟了世俗生活诉求, 呈现出在妥协中求得生存的面目。孙隆基在《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一书中曾对比路德教背景信仰的西方人与国人在“生存与拯救”上的区别, 他认为前者是“将’拯救’定义为个体’灵魂’的扩张, 亦即是使个人趋于完善。至于中国人的’拯救’方式, 则是则这个世俗中’安身’。”3几乎是对这种“心安理得”“心身愉快”态度的迎合, 《画皮2》想表达的无非是一个身心和谐的生存状态, 而这状态立足于世俗之中, 并未曾远离人类藉以栖息繁衍的社会空间。

三、多重维度的身体观念

人类对于自我身体的发现可以划分出相对的阶段。最初, 人之身体被视为先在地融于自然。所谓“山头”“山腰”都成为以自我为尺度将自然与身体紧密结合的体认比附。在美拉尼西亚人未经现代文明侵入的社会中, 个人的观念较为淡薄, 生存和死亡的界限也被漠视, 逝者被认为可以以树木、动物或者神灵的方式返归村落和人群之中。4后来, 个体化的观念逐渐强大, 身体的“被发现”意味着集体中的个体开始变为属于自身的个人。于是, “我”的需要与身体的延续、容颜的长存融为一体。5最后, 到了影像、符号、形象等逐渐在新技术支撑下完成强大的虚拟和仿真时, 人之身体的本真又被置换为一种立足于感官层面的刺激感和掌控感, 并以此作为对肉体的超越, 进入人类身体观念的第三个阶段。《画皮2》中大致对应了以上的几种身体观念, 并且用魔幻传奇文本层面的超自然力代替新技术阶段拥有的巨大变革能量, 结构了本真——自我——拟像自我的三种身体观念。

天狼国巫师代表着对神话与图腾力量的崇拜, 在这个最终并未成功的“复活”仪式上, 咒语和神秘符印文字被交替使用, 目的是使已死的王子重回人间。王子的身体隶属于天狼国族, 而祭祀的力量和仪式被视作拥有打破生死界限的力量。此时的身体观念正应对与人类将自身身体依托于集体和氏族的第一个阶段:本真阶段。靖公主则代表拥有独立自主身体意识的自我阶段, 她在意于自身容颜的损毁, 希望可以通过弥补这种身体的缺失来收获爱情。她时刻地关注着自我的身体, 特别是身体相对丑陋的地方。这时, 白狐所代表的妖之身体以“画皮”的形式突然闯入, 以“画”这样描摹和反讽的姿态将对美丽容颜的仿真变成真实, 以在感官层面真实的体验实现了对真实的僭越和替代。拥有小唯容颜的靖公主, 在身体层面几近完美, 而小唯本身的容颜则攫取了“真实”的品格。博德里亚将这种仿真称之为“没有本源的真实”, 指出这种“拟仿物的形构过程”导致了“真实的荒漠地带”。6《画皮2》在将这种来自身体外表的能力 (魅惑与吸引) 推到极致后, 转而将目光投向“心”。其实, 正像法国人类学家大卫·布勒雷东指出的那样, 人要始终面对自己的身体, 以至于身体已经成了特定意义上的“第二自我”。7如何面对这“第二自我”便成了主体自我必须解决的问题。所以“心”无非是自我的意志和选择, 这便又走向了对身体的超越。影片在魔幻传奇的叙事预设前提下, 将三种身体观念共时性杂陈, 并以对真爱的执着评判和左右其结局。

四、女性焦虑与被观看的地位

《画皮2》里做出了一个叙事预设:“妖”没有心, 只有妖灵, 需要吞食人心才能获得美丽的外表。表面看来, 这是针对“妖”的群体化约定。但是《画皮2》里的妖全都是女性, 而“美丽”在生活中也往往只和女性发生捆绑关系。《画皮2》中白狐需要人心来维持容颜和转换成人, 而靖公主需要恢复美丽容颜以博取爱情, 雀儿则是懵懂于爱情的感觉并与捉妖师纠缠不清。一句话, 女性处在身心的焦虑之中, 期待着获取另一方——男性的注意。白狐看似是为了攫取一颗具备拯救功能的心, 其实其行为动机和根源仍在于她徐徐道出的那句:“我曾经爱上了一个人 (男人) ……”劳拉·穆尔维认为:“女人在父权文化中是作为另一个男性的能指, 两者由象征秩序结合在一起, 而男人在这一秩序中可以通过强加于沉默的女人的形象的控制语言来保持他的幻想和着魔, 而女人却依然被束缚在意义的承担者而不是创造者的地位。”8影片中的女性是被动的, 被观看的, 其在视觉快感的层面形塑自身的容颜及装扮, 目的是为了博取观看男性的愉悦并以此为基础获得自身存在的必要性。在爱情主导的伦理立场下, 所有女性的外表修饰动机都指向男性需要。

影片中, 白狐的角色承担了较多的戏份, 然而在主线爱情叙事的路向上, 白狐的戏份只是推波助澜的叙事动力因素, 处于从属性的地位。霍心和静公主的爱情, 雀儿和捉妖师的纠葛, 都代表了观看与被观看的两性关系。捉妖师将自己对雀儿的描摹编辑进“妖典”之中, 这一方面从身份上为其正名, 将其列入“妖”的体系和社会;另一方面又再次以男性的观看为女性命名甚至构形, 进而强化了女性的从属地位。

当霍心挥剑自毁双目时, 影片以特效的方式表现出狐妖魅惑法术的退却。于是, 只有男性主动地选择放弃这种观看的能力时, 女性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在影片的叙事伦理中, 女性并不具备自我救赎的能力, 只能被动地陷入迎合之中。白狐作为女性的焦虑并不存在于影片文本当中的故事时间, 而是源自于其对已逝爱情的回忆和理解, 是一种追溯式的错位感受。在这一层面的焦虑之上, 又有当下生存危机的焦虑。双重重压之下、又因为爱情的失利而丧失了被观看的地位, 从男女两性的场域中退却——白狐的女性地位受到了特定的摧毁。近乎于别无选择, 白狐的牺牲方式是选择与靖公主共生, 这样一段新的观看与被观看的关系重又生发出来。

以上显露的观看与被观看关系仍处于影片角色人物之间的两性关系, 而观众对于银幕中女性的凝视仍旧不可或缺。《画皮2》的影像尽力地营造出符合魔幻传奇的奇观风格, 其中两次“水中换皮”的段落仍直接指向男性观众群体。若隐若现的女性身体, 给予了男性观看者窥视的维度, 而摄影机的运转和镜头切换又适时地调适了观看的视角和尺度。《画皮2》的奇观影像是与观众窥视的视角密切相关的, 潜隐了两性观看的伦理视角, 成就了融合影像与性的视觉快感。

参考文献

[1].[美]罗伯特.麦基著, 周铁东译, 《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 中国电影出版社2001年版, 第15页.

[3].[美]孙隆基著,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第396页。

[4].学者里恩哈特对此著有专著《美拉尼西亚世界里的人与神话》.大卫.勒布雷东对此有详尽转述。参见:[法]大卫.布勒雷东著, 王圆圆译, 《人类身体史和现代性》, 上海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 第7至12页.

[5].这一阶段彰显了变化中的主体性建构, 受到社会发展和文化经济变迁的多重影响.

[6].尚.布希亚 (博德里亚) 著, 洪凌译, 《拟仿物与拟像》, 台北:时报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8年版, 第14页。

[7].[法]大卫.布勒雷东著, 王圆圆译, 《人类身体史和现代性》, 上海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 第187至189页。

[8].劳拉.穆尔维著, 吴斌译, 《视觉快感与叙事电影》, 参见:吴琼编, 《凝视的快感——电影文本的精神分析》,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正文第2页。

篇4:《驯龙高手2》叙事模式分析

关键词:驯龙高手;动画电影;叙事模式

1 动画的叙事结构分析

《驯龙高手2》全片约100分钟,延续了《驯龙高手1》的人物与故事情节。在这样一个时间段落里,作者企图通过讲述男主人公Hiccup经过5年时间的成长,用自己坚定的信念与无牙仔一起打败了邪恶势力,再次保卫了村庄及龙群,成长为一名有担当的族长这样一个主题。在这一部影片当中出现了许多新的人物,故事情节也由第一部的单线条叙事变为两条线穿插叙事,但总体来说,作者在文本层次设置上还是比较流畅的,我们可以从下面的情节段落分析上看到故事中人物与线索的穿插与走向。

开头一段大约13分钟,由Hiccup的旁白讲述自上次战胜外敌成功保卫家园之后的五年伯克村的一些改变开始。并且也很自然地引出了Hiccup与无牙仔在天空自由翱翔的情节,这一个片段充分展现了Hiccup与无牙仔这5年来积累的深厚情谊与默契信任,第一次在影片中体现了“人龙合一”的境界。接下来故事的发展从Hiccup遇到神秘人,并且二人母子相认后,故事就开始分为两条线索来穿插叙述了。一边是Hiccup的父亲担心儿子去找残酷无情的Drago;另一边是Hiccup与母亲在一起来到龙洞,母亲向儿子讲述出走这20年与龙的相处以及自己不愿意回去的原因,在交谈过程中,二人像知己一般互相展示自己对于龙的发现。

高潮部分大致分为三段。第一段是9分钟的情感高潮,Hiccup的父母冰释前嫌,合唱求婚之歌,一家三口的短暂团聚。第二段是黑白Alpha之战,约14分钟,其中有大量的战争场面,但最终以黑Alpha赢得战斗成为新的龙王为转折点。第三段高潮大约11分钟,Hiccup从丧父之痛中觉醒,唤醒被控制的无牙仔,再一次体现了人龙合一,最终战胜黑Alpha,用自己信念和坚持再次保护了龙群与人民,真正完成了自己的成长过程。但是我们依旧可以看到本片的剧情比起前作来是有比较明显的退步的。但是作为三部曲中的第二部,这些问题都是难以避免的。

2 动画人物角色分析

2.1 Hiccup

作为首领的独子,他也很清楚自己终有一天会接过父亲的职责,但他自认为没法成为父亲那样尽职而无私的领袖。可是他并非不自信,相反,他简直自信爆棚,在自信的同时心中又隐含着一些不安——为什么自己如此不像父亲?所以他需要以自己的方式来证明自己。于是,就在Hiccup听说Drago建起了一支龙军队后,觉得他也一定可以在战争爆发前将其阻止,因而决心去寻找Drago。从这可以看出Hiccup还是个没有认识世界险恶一面的纯真孩子,一个理想主义者。终于,在接连失去父亲与无牙仔之后,告别了孩童时代天真理想的Hiccup,依然有着纯粹善良的心灵,但已经向着成为合格的领袖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有了新的成长,于他而言在经历了迷茫——逃避——责任——选择等一系列成长的必要过程后终于成为一个真正的大人。

2.2 无牙仔

无牙仔可谓是《驯龙2》中最敬业的一位,带领群龙卖萌,被虐得最狠,最后关头又力挽狂澜,即便剧情焦点不在他身上的时候也在背景里面竭尽所能地找存在感。尤其是在最后的高潮部分,当无牙仔站在冰柱之上向Alpha发起攻击的时候,镜头拉远,两者之间体格的大小悬殊令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正是他的这种纯粹的心与无畏勇气,使之成为新的Alpha。成天在卖萌的无牙仔完全没有Alpha所具备的那种威严感,然而Hiccup代替他说出了一句重要的话,“作为Alpha,首先要保护所有的龙”。正是如此,Toohless赢得了所有龙的尊敬,与Hiccup一样,成为了新的首领。

2.3 Valka

Valka是第二部中出场的新核心人物,出场之际的Valka不但不说话,举止和走路的姿态也更像是动物,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她并不“野蛮”,相反却是一名极其优雅的女性。在群龙身上跳跃的那段剧情配合着配乐简直让人心醉,而影片后半段指挥群龙战斗的场景又充满了气势,两种特质在她的身上有着巧妙的统一。

3 影片主题分析

3.1 Family家庭

Stoick这一家人,丈夫与妻子,父亲与儿子,母亲与儿子之间都存在着太多太多的遗憾。但这三人之间的互动非常真实而动人,绝非是套路化的“亲情”,回忆驯龙1的主题之一,“放下偏见,沟通与交流”,这三人之间的互动描写也是在表达这样的主题。相爱却因为理念不合遗憾分手的夫妻,相互关心却无法正常沟通的父子,以及明明性格如出一辙如此投缘却在20年之后才得以相认的母子,最后终于还是跨越障碍重新聚到了一起,可惜却是短暂的镜花水月,让人唏嘘不已。

3.2 Friendship友情

驯龙这系列,最关键的“角色关系”应该就是Hiccup与无牙仔之间的羁绊了。较之《驯龙1》,《驯龙2》的这段“跨物种的友情”多了几分现实意义:较之“它们忠实于人类对人好所以我们要保护它们”,无关“人类是否受到好处”的保护行为显然更加值得提倡。有很多动物对人类具有杀伤力,然而它们依然应该受到保护,而这也是《驯龙2》最终想要讲述的故事主题。

参考文献:

[1] 王巧乐.论国产电影的成长叙事模式[D].浙江大学,2013.

篇5:教学叙事2

1、“教育叙事”必须基于真实的课堂教学实践。对真实的课堂教学实践可以做某种技术性调整或修补,但不能虚构。

2、每个“教育叙事”必须蕴涵一个或几个教学事件,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某一个有意义的“教学问题”或发生的某一种意外的”教学冲突”。

3、由于它是对具体的教学事件的叙述,因此要有一定的情节性和可读性。

它不同于教学之前的“教学设计方案”(或“教案”),也不同于教学之后的“教学实录”(或”课堂实录”)。

4、每个“教育叙事”所叙述的教学事件必须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蕴含一定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具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5、“教育叙事”可以反映以自己的方式化解教学事件之后获得的某种教学效果,也可以反映教师忽视了教学事件之后导致的某种教学遗憾。

6、“教育叙事”的写作方式以“叙述”为主。这种”叙述”可以是上课的教师本人在反思课堂教学的基础上以第一人称的语气撰写的”教学事件”。要尽可能地”描写”教师自己在教学事件发生时的“心理”状态,常常用”我想……”、“我当时想……”、”事后想起来……”、”我估计……”、”我猜想、……”、”以后如果遇到类似的事件,我会……”等等句子。此类心理描写实际上是将教师的个人教育理念、个人教育思想渗透在某个具体的教育事件上,体现了教师在“反思”某个具体的教育事件时显露出自己的教育理念以及个人教育思想。

7、一份完整的“教育叙事“必须有一个照亮整个文章的”主题”。这个“主题”常常是一个教学理论中已经在谈起、讨论的问题,这个”主题”是所叙述的教学事件中产生、蕴含着的,而不是将某个理论问题作为一个”帽子”,然后选择几个教学案例作为例证。

附优秀叙事一例:

教师要善于及时发现课堂中生成的问题

今天我听了一节练习讲评课,练习讲评课到底该如何上这里暂且不说,我要说的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实在是太重要了。

讲的是阅读初一下《未选择的路》完成课文练习:

第二个问题是“请你说说关于路的一些名人名言?”

学生1: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

学生2: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路安在?-----李白

学生3: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应该说学生回答得都很不错,初一的学生能作这样的回答,可见课外是作了精心准备。

接着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追求真理的路,本是人类共同的(理想)……(没听清楚)。老师一听,觉得很陌生,于是就问:“是谁说的?”这个学生一时答不上来,下面是一片哄笑声。

我感到非常遗憾!

遗憾之一:是这一位学生没有说:“是我说的”。我们的学生进入幼儿园起就灌输要当听话的好孩子,强调的是整齐划一。这使我想起《读者》2004年第4期上有一篇文章叫《保护好你孩子的天赋》,文章通过对1979年中美小学教育的考察,做了以下比较,得出了一些简单的结论:

1.每个学生无论成绩好坏,能力优劣,都趾高气扬,踌躇满志……

2.小学二年纪的学生加减乘除还在掰手指头,就整天闹着要创造发明,想着把地球调个头……

3.美国小学重视音体美,轻数学……

4.小学课堂几乎处于失控状态……

中国:

1.中国小学生课堂上把手放在胸前或背后,老师发问才举起右手……

2.中国有一种作业叫“家庭作业”……

3.中国把考试分数最高的学生称为最优秀的学生,并颁发证书,而其他人没有……

4.中国小学生起得很早,7点钟的时候,大街上最多的是学生……

文章最后的结论是:中国小孩是世界上最勤奋的学生,也是起得最早的,他们的分数是世界上任何学生都比不上的。但,20年过去了,美国培养了几十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的科学文化远远走在中国的前面。

我们的学生就是不敢说“是我说的!”,缺的正是美国孩子那种自以为是的自信和踌躇满志的敢说敢想;也许这位学生有这样的想法,但就是不敢说出口。难怪上海师范大学现代教学技术系研究生导师黎加厚老师经常说一句话:我们中国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在幼儿园的时候就被干掉了!

遗憾之二:是这位老师没有鼓励他说出来,更没有阻止学生的哄笑,或者对学生的哄笑加以引导和讨论。

教师没有这种意识,一种鼓励学生敢于发表不同意见的意识,这位学生的回答显然与众不同,即使不敢肯定是自创的,但与众不同是可以肯定的,教师就要鼓励他说出来是谁说的,如果说“是我说的!”,那就更了不起,保不准我们班里将来会出一个或者几个名人?谁敢说我们这位同学将来一定不是名人呢?我们从小就应该有这种自信,应该为这种自信鼓掌!这是一个多么有发挥价值的问题。

教师也没有对学生的哄笑加以引导和讨论,学生的哄笑是明显地伤害了学生,打击了学生的自信,我们学生之所以不积极参与活动,不敢发表独立的见解,很重要的原因不尽是怕教师批评,而是怕讲错了被同学耻笑,讲对了是英雄,讲错了就成了被耻笑的对象,因此宁肯不说。即使从保护学生的自信与发言的积极性出发,教师也应该设法阻止学生的哄笑,或者加以引导讨论,让哄笑者明白这位学生的可贵之处以及自已的不是。可惜我们这位教师没有这一种意识,由此看来,教师最可贵的是要善于及时发现课堂中生成的问题。记得一位伟人说过: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作者佚名)

班主任工作类教育叙事案例——对“失恋”后一首诗的处理

这首诗的内容是这样写的“天涯何处无芳草,何必要在五班找,本来数量就不多,况且质量也不高。”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本学期初的一个下午,同学们都在静静地认真自学,只有刘××同学将头抬得很高,注视着另一个同学,我轻轻地走到那们同学的身边,发现他正在聚精会神地看着一首诗,我轻声地说了句,可以给老师看看吗?这位同学很不情愿地将那首诗给了我,尔后两位同学对视了一下,刘××同学趴到桌子上。用他自己的话说:“这下可完了,老师一定会在班级公开批评的。”我走到讲桌前,看了一下诗的内容,沉思了片刻,便将它放到了衣兜里,继续观察同学们的自学情况。可刘××同学却坐不住了,他时而抬起头偷偷地看着我,好象在等待着老师的批评。看了几次后,发现我无动于衷,他便开始写作业了。

下课的铃声响了,我把刘××请到了无人的电工室,他耷拉着脑袋,用余光看着我,我让他坐下,他却哭了,边哭边说:“老师,我错了,我不该写这首诗,不该在自习课上传纸条,求老师不要在班级批评我。”我说:“老师要想在同学中批评你,就不会把你请到这里来。”他会心地点了点头。我说你能不能实话告诉老师为什么要写这首诗。他想了想后,详细地叙述了他与我班一名女同学友好相处到产生矛盾 的经过,原来这首诗是他“失恋”后为了发泄内心的痛苦而写的。我因势利导,以诚相待,对他进行了耐心细致的教育引导。

最后我又将这首诗拿出来,对他说:“老师想和你一起将这首诗改动一下,你看怎样?”他爽快地回答“行”,我说:“老师改前两句,你改后两句。”他点头同意。我说第一句只需改动一个字,将“天涯何处无芳草”改为“天涯何时无芳草”,第二句改为“何必非要现在找”,紧接着他又改了后两句:“本来学业就很紧,况且年龄又很小。”读着这首诗他开心地笑了,笑得那样轻松,笑得那样自信。随后我又说:“十年之后,你找不到女朋友,老师帮你找,怎么样?”他连声说“谢谢老师”。

这次潜隐式教育的尝试,避免和消除了被教育者的对立情绪和戒备心理,平复了内心的波澜,学会了情感上的进退自如。从而使被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最终达到转化的目的。(作者佚名)

学科教学类教育叙事案例——阿玲是哑巴吗?

《曼谷的小象》一课讲述了在风光秀丽的曼谷附近,“我们”一行乘坐汽车,不幸轮胎陷落污泥,阿玲在这个时候,指挥她的小象把我们的车拉了出来,并且把我们的车冲冼的干干净净。教学中,在我的组织引导下,同学们读书读的非常认真,经过讨论认识到了阿玲朴实、善良、乐于助人的品格。

正当我准备总结全文结束学习时,突然一个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老师,我觉得阿玲是个哑巴。”我不禁一愣,教学这么多年,还从来没听到学生持有这个观点。(旁批:教学冲突出现了)

我便问:“说说你的根据吧。”那位学生马上说道:“整篇课文,阿玲一句话也没说。只是打手势。”

“对,我也这样认为。”其他学生好象受到了启发,也“嚷”了起来。这下班里可热闹了,同学们共分成了两派,互相争论了起来。

备课时,实在没想到能有这样一个问题。我认为这个问题根本没有讨论的必要,但后来,我慢慢发觉,如果同学们能把这个问题搞清楚了,就能知道,本文是通过人物的行动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并不是所有的文章都要通过语言来表现人物。(旁批:教师的反思以及行动)

于是,我不但没制止他们的争论,而且还适时地加以指导。同学们毕竟年龄小,还不能系统地把自己的观点表述出来,有的只是提出了,这是在国外,语言不通,所以阿玲就不说话;有的说阿玲性格内向,不好说话……都有一定的道理。是该我出手的时候了,我想起了二年级时给同学们抄的一则名言:语言化为行动比行动化为语言要困难的多。和同学们一起背了一遍,于是,有的学生就恍然大悟了。阿玲会不会说话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她的行动,我们认识到了她的朴实、善良的品质,是一个通过实际行动来帮助别人的人,而不是一个花言巧语的人。同学们还联系了当今社会现实,对那些嘴上花言巧语,背后却吭人、害人的人进行了批判。(旁批:最后采取的方法和措施)

篇6:教育叙事2

【背景】

在默默执著于叶的事业中,在无数次放飞希望,守望守候中,我迎来了自己从教的第十七个年头。越来越觉得时光是一条悄然流逝的长河,人永远无法在此时彼刻踏进同一条河流。

看着又一届的学生依依不舍着﹑向往憧憬着离开,我的心既欣喜又酸涩。我知道再一次的磨练又来了。曾有同事感慨万分地说:“还是凤凰好,一生只需火中涅槃一次。而我们六年一次轮回,实在有点折磨人啊„„”于是我又开始想象下一批学生的摸样,他们有怎样气质习惯,又会是怎样的鲜活灵动,我的心中又再次涌动着激情与热情。

【叙述】

9月,新学期,我着实“惊喜”了一番:52人,大班;34个男生,18个女生,比例严重失调啊!这批孩子,比上一届更跳脱,更我行我素,刺儿头一只手数不过来。我发现以往的经验有时完全派不上用场:他们原来在幼儿园里是以游戏为主,整天无忧无虑地生活,进入小学一年级后,首先是感到非常新鲜,异常兴奋,特别爱接老师的话,而且能把话题你来我往延伸至无限长。兴奋、激动过去后,他们“以我为尊”,有时独自投入地玩耍,十个手指头都能玩上一节课„„以往学生不出一个月都能适应小学生活,而且上课秩序井然,可这一批学生他们中的一部分视纪律为无物,停留在幼儿阶段,上课坐不定,喜欢站着或随便离开座位,随便说话。都说 “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我踏踏实实地进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可收效甚微。有时候孩子在我苦口婆心叙述完各项规范后,立马给了我当头一棒,因为允诺只是在他们的口上,也许就在下一秒,他们就会做了禁止做的事情。三令五申之后明知故犯的也大有人在。徐铭隆就是其中的大名鼎鼎者。

说起徐铭隆,任课老师与家长哪个不知,谁人不晓?此人智商高,不受约束,破坏力极强:上课喜欢到处溜达,尤其爱跑到黑板前涂鸦;一节课很少能坐上10分钟,但你的提问从来难不倒他;大家齐声回答7,他故意大声喊8,在全班哄堂大笑中洋洋自得;一写作业就喊累,拖拖拉拉老半天甚至一两天,一旦考试,埋头疾书,字迹工整,任何事都不能影响他半分,而且考试常常名列前茅;下课后最喜欢“擂台比武”,高调坦言“打架是我的爱好”,明知技不如人,常常单挑若干个“武林高手”,结果往往被强壮者打上几下,转而去欺负更弱的;每一任同桌都不堪他的骚扰强烈要求换位置,他只好孤零零坐在讲台边;一个人掌控班里的气氛,他一带头,跟随者众,课堂就老师就急着四下“灭火”„„往往这些时候我会火冒三丈,用眼神提醒他(以往的学生都说我的眼神有雷霆万钧之势,扼杀他们的蠢蠢欲动于萌芽),而他就会用圆溜溜的大眼睛无辜茫然地盯着你,使劲盯着你,让你批评的话到了嘴边又咽下;即使你批评他,他照样动照样玩,说急了他就会说:“你真坏,我不理你!”

为此我气急败坏过,垂首顿足过,怀柔示好过,可他还是继续走自己的路,让老师干着急。我不止一次问自己:“我该怎么办?难道就这样放任自流?我真的不会教育学生了吗?”对于这从教生涯最与众不同的学生,我甚至还向他示弱过,我可怜兮兮地告诉他:“老师教书太辛苦了,你看,皱纹都多了无数。”他听了嘻嘻一笑:“才没呢!老师你比我妈妈年轻漂亮了N倍,半条皱纹都没有!”竟连N倍都知道!还会揣测你的心思,挑好话说,让我无从适从。

一天语文课,我正讲得起劲,孩子们听得入迷,一贯爱弄点声响引人注目的他,一向生龙活虎的他却趴在桌子上,没有了往日的神采飞扬。下课后才知道他肚子疼,看看他一脸苍白软弱无力的样子我的心软软的,帮他倒了杯开水,揉了好久肚子,稍微好转。要去医务室说自己走不动,我把他从三楼抱到一楼看医生,把他的小黑手洗白白,把满是污垢的长指甲剪了。他一直紧紧地贴着我,轻轻地在我耳边说:“老师,你有我妈妈的味道。” 那一瞬间,我感受到他的柔软与依赖,觉着有股很温润的东西正悄悄潜伏进我的周身,让我浑身畅然。

从那以后,我俩之间慢慢改变了,更亲近了,虽然有时还像猫和老鼠,但心与心的距离拉近了不少。看到他在操场上大动干戈,我不再气急败坏,我只要抱抱他,拉着他的手,他就会温顺得像只小绵羊,抚平身上的逆毛。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从不吝啬对他的表扬,课堂上饱含激励的目光与警示的目光常常投向他;纪律有进步,就任命他当小助手协助老师管理班级,总能收获他如向日葵般灿烂的笑;手写累了就手把手地扶着写;字写漂亮了就全班展示;积极回答问题就送他一个成语„„我希望我的的表扬肯定成为他约束自我的动力,成为他进取的力量。会令他更加的自信和可爱,从而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做出回应。就像魏书生所说的:我们教育子女、教育学生还停留在忠言逆耳的观念上,就落伍了,就不受欢迎了。我们应适当地用上糖衣良药,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一句表扬乃至一个微笑就是鼓舞孩子奋发向上的强大动力,孩子建立了自信心,对待各种事物的态度就会变得更加积极。我同时也调整自己的方法:

慢慢地,他对我也更亲近了,我们常在在课余聊天。他也会郑重其事地向我抱怨:“我也想做个好孩子,可做好孩子实在太累了。”这真的是一句实在话,我就以曾经的小学生身份赞同他的累,但我说我羡慕他富足的生活,羡慕他不用像我小时候一边读书一边下地做农活,每天可以接触那么多有趣的事物,玩那么多好玩的玩具(他最喜欢玩具),听了我的话他如有所思。看似粗犷的他开始细心地教不会做题的同学,会在你批了作业肩背酸痛不自觉地甩手时,机灵地给你捶捶„„周末班里亲子活动我没去,周一他带了自己摘的新鲜的小番茄给我,红红的,酸甜可口,特别好吃,让我很是感动。这些细微的举动,在我的心里泛起阵阵柔柔的涟漪„„他的父母开心地说孩子真的长大了不少!

虽然铭隆还是会调皮捣蛋,但在课堂上静心倾听的时间变长了,他慢慢会顾及别人的想法了,会和他人沟通了,他已经能感受我的付出与关注,并给予回应,有所改善。相信只要持之以恒地努力,我们都会在彼此的接触中共同成长,感受爱,感受感动。这就是一个教师最大的幸福感。就如泰戈尔说的:果实的事业是尊贵的,花的事业是甜美的,但是让我们做叶的事业罢,叶是谦逊地专心地垂着绿荫的。让我继续做扶持花儿健康成长的绿叶吧!

【反思】

上一篇:曹冲称象第二课时教学设计201下一篇:我歌月徘徊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