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长责任制”在教学中的应用

2022-09-11

1 引言

为了打造更为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 “小组讨论法”这一教学方法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在各种课堂上, 成为激发学生课堂参与度, 化“教”为“学”的一个重要组织形式。

但是不得不承认, 单纯地分小组讨论存在一个难以避免的缺陷:积极参与讨论的似乎总是那么几个性格外向、表现欲强的学生;而每个小组都有一些“不声不响”的搭便车者。甚至最后出现两极分化, 随着积极发表观点的同学在这种自我成就和满足感中越来越享受进而展示出越来越明显的课堂存在感, 习惯了“不声不响”的同学也就更加沉寂。这实为一种遗憾。

为了弥补这一缺憾, 笔者在分组讨论教学法的基础上增加了“小组长责任制”, 即在每个讨论小组甄选一位组长, 由该组长负责带领全组成员完成教学的各个环节。

2“小组长责任制”的主要优势

“小组长责任制”教学法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2.1 增强小组凝聚力, 营造积极进取的小组学习氛围。

小组的成立不是暂时的, 它的存在在一学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是一以贯之的。从小组成立的开始, 组内每个成员就形成了“同呼吸、共命运”的“捆绑”关系。课前预习、课堂提问、计算题和画图题的黑板演练、课后习题正确率大比拼等各个环节都充斥着小组间的不断竞争。竞争结果以积分的形式不断累计至期末, 最后的小组得分并入小组内每个成员的平时成绩。在这个过程中, 小组的存在是“群龙有首”还是“群龙无首”, 区别显然是极大的。小组长的存在和发挥作用无疑会增强小组的凝聚力, 使得小组内各项活动得以有序开展。

2.2 有利于带动每一位组员参与到课堂中来

不管什么学科什么专业, 班上都会有一些“存在感极低”的同学。这些同学其实情况不尽相同, 不应等而视之。他们中一部分是态度端正学习认真但一贯性不善表达也羞于表达的, 而另一部分则是身在课堂心在外, 要么心不在焉神游天外、要么专注于干其他事情的。对于一门课程只教授一学期, 而每学期同时给不同班系上课的大学老师而言, 正确区分这两类学生并进而有针对性地调动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无疑十分的困难。而小组长在这时的优势就非常明显。小组长原本就是“从群众中来”, 也就十分擅长“到群众中去”。他们比老师更清楚每个组员的学习情况, 在鼓动发言, 活跃气氛这方面也比老师有着先天的优势。只要老师抛出橄榄枝, 如“请每组组长推荐你们组最细心的同学到黑板上来做这一题”或者“各组找一个今天没‘冒泡’的人上来画这个曲线”, 小组长就能顺利接收到橄榄枝, 并将橄榄枝上的露水洒向每一位组员。

2.3 有利于教学各环节任务落到实处

小组长是每一个小组的组织领导者, 也是比课代表更具体的上传下达者。

笔者将教学过程分为5个环节, 依次是: (1) 课前自学; (2) 完成习题; (3) 课堂教学; (4) 习题讨论; (5) 各小组习题正确率大比拼。每次上课前, 笔者会将下次的授课内容以及相对应的习题布置下去, 由同学们课前先行完成自学和习题。再经过课堂系统教学以解惑、巩固、加深。然后由各小组组长带领全组讨论习题答案, 综合大家意见以整合出统一答案, 最后与其他小组PK习题正确率。

可见, 在每环节中, 小组长的作用都是巨大的。第一、第二环节中, 小组长起到提醒、监督甚至组织组员共同完成的作用。第四、五环节中, 小组长要激发每一个组员贡献答案参与讨论, 最后带领全组的讨论成果与其他组进行PK。即便是在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环节, 小组长也能起到推荐组员回答问题等重要作用。

3“小组长责任制”在实践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处理对策

由上文可知, “小组长责任制”的实施在凝聚各小组战斗力、提升每一位同学的课堂参与度和落实教学任务上都有着重要的作用。这就面临一个问题, 如何保证每一位组长都是认真负责积极进取、具备较高的组织协调能力与凝聚力, 并且还能在长达一个学期的时间中持之以恒地发挥作用呢?对此, 笔者也总结出一些应对之策:

3.1 挑选责任心强、情商高的同学担任小组长

很显然, 并非所有同学都适合担当小组长, 也并不是成绩最好的才适合当小组长。小组长的人选, 首选责任心, 其次便是亲和力、组织凝聚力。

首先, 教师一定要重视的第一次课——导论。导论部分除了引导全班同学了解本门课程的学习目的、学习方法、框架结构外, 还有一个重要作用, 就是, 教师本人一定要在“引导”的过程中充分展示学科魅力和个人魅力, 让班上尽可能多的同学都觉得“这门课肯定不无聊”和“这个老师有点意思”, 才会让班上最有能力和组织经验的一批人都愿意参与到课代表和小组长的竞选中来。

其次, 在竞选前详细解读小组长的工作内容和工作要求, 让学生合理评估自己是否有能力胜任。另一方面, 可以告知大家一学期任期完成后, 各“小组长”在自身管理协调能力上会有较大的提升和突破, 使得“条件符合者”有更大的意愿主动上台竞选。

最后, 竞选者以几句简短的宣言上台拉票, 学生和老师双重投票的方式择优选出小组长。

3.2 教师“宏观调控”, 维护小组长权威, 促使各小组均衡发展

同学们投票选出的小组长大多是亲和力强、有着较好的“群众基础”的学生。但这样的小组长一开始也许会出现威信不够、号令难施的情况。那么, 在学期前半段, 教师应多制造机会让小组长组织管理, 帮助树立威信。

另外, 随着小组积分不断累积, 可能会有大比分落后的小组逐渐对组长丧失信心甚至整组消极对待课堂的情况。那么在这一苗头刚刚冒出时, 教师就要通过一定的“宏观调控”予以干预:或课下对组长稍作点拨, 或课上PK环节适度且不着痕迹地偏向。总之, “自由竞争”一定是在有着“宏观调控”把控上的自由、有序竞争, 而竞争的结果则是要保障多数人的利益。

摘要:“小组长责任制”可以很好地弥补“分组讨论教学法”带来的学生课堂参与度两极分化的弊端, 避免一部分性格内向的学生在其他人不断提高课堂存在感的同时越来越沉寂, 进而发展成完全的“搭便车者”。本文结合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小组长责任制”的经验, 全面分析了该方法的优势、存在问题以及对策。

关键词:“小组长责任制”,“分组讨论教学法”

参考文献

[1] 邵瑞珍, 皮连生.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2.

上一篇:我国石油化工行业信息化管理模式下一篇: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建设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