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革命老区发展史

2022-09-08

第一篇:中国革命老区发展史

把革命老区发展时刻放在心上

—总书记主持召开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侧记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这是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经常讲的一句话。总书记情牵贫困地区干部群众,一直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聚精会神抓好扶贫攻坚工作,特别是要抓好革命老区扶贫开发工作,确保贫困地区人民群众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这次,总书记春节前夕到陕西看望慰问群众,特意提出要找当年陕甘宁革命老区所属范围的市县领导人一起开会,了解情况,明确思路,推进工作。

2月13日下午,延安干部学院1号会议室。总书记在这里主持召开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同来自陕西、甘肃、宁夏的24位市县委书记一起,共商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大计。

把座谈会安排在延安召开,请来参加会议的又都是革命老区的市县委书记,其意义不言而喻。

正像总书记说的那样,陕甘宁革命老区在我们党历史上具有十分重要而特殊的地位,它作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创建的红色革命根据地,是党中央和红军长征的落脚点,也是党带领人民军队奔赴抗日前线、走向新中国的出发点。革命老区是党和人民军队的根,我们不能忘记自己是从哪里来的,永远都要从革命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总书记是当天上午从北京飞赴延安的。他一下飞机就前往自己当年插队的延川县梁家河村看望慰问父老乡亲,并就老区脱贫致富进行实地调研。4个多小时的看望调研活动结束后,总书记马不停蹄赶回延安市,主持召开这场座谈会。

座谈开始时,总书记开门见山地指出,老区和老区人民,为我们党领导的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牺牲和贡献。这些牺牲和贡献永远镌刻在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丰碑上。我们要永远珍惜、永远铭记老区和老区人民的这些牺牲和贡献,继承和发扬老区和老区人民的光荣传统,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总书记接着向参加会议的市县委书记们提出4个问题:如何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抓好县域经济发展?如何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加快改善老区老百姓生活?县一级如何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积极作为、如何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工作?如何继承和发扬老区光荣传统,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总书记希望大家围绕这些问题畅所欲言,讲自己感触最深、最真实的想法。

陕西延安市委书记姚引良、延川县委书记刘景堂、志丹县委书记杨东平、清涧县委书记杨怀智,甘肃华池县委书记赵昌军,宁夏盐池县委书记赵涛在座谈会上先后发言。他们紧紧围绕总书记提出的问题,结合各自工作实际,谈了认识和体会,提了意见和建议。

总书记边听边记,不时询问有关情况,同大家讨论交流,现场气氛热烈。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多次前往贫困地区调研考察。从地处太行山深处的特困村河北阜平县骆驼湾村、顾家台村,到甘肃渭源县元古堆村、东乡县布楞沟村,再到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十八洞村„„总书记一直强调,领导干部要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

在这场座谈会上,总书记把扶贫攻坚任务进一步聚焦到革命老区,深刻指出,一些老区发展滞后、基础设施落后、人民生活水平不高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特别是老区还有数量不少的农村贫困人口,我们必须时刻挂在心上。

“我们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没有老区的全面小康,特别是没有老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那是不完整的。这就是我常说的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的涵义。”总书记说。

用好革命老区自身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是实现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

延安市委书记姚引良在发言中坦言,延安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最大来源,但也存在着整体人均收入提高掩盖局部贫困人口收入仍然偏低的现象。

听了姚引良介绍开展一对一帮扶等具体扶贫措施后,总书记强调,扶贫不是一句空口号,得有真办法、实举措、硬功夫才行。

延川县委书记刘景堂重点介绍了他们通过发展红枣、苹果等特色农产品,实现农民收入快速增长的做法。总书记问,现在红枣销路怎么样?人们买回去都有哪些吃法?刘景堂作了回答。总书记嘱咐要加强市场调研,掌握好市场行情。

志丹县委书记杨东平也谈到了利用当地特色资源发展农副产品的情况。总书记详细了解他们生产糜子酒的情况,询问产销是否对路,叮嘱他们要注重打开市场。

抓住城镇化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的空间,发挥革命老区后发优势,是实现脱贫致富的又一重要方面。清涧县委书记杨怀智结合本地实际,谈了如何抓好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解决供水、道路交通等问题。华池县委书记赵昌军谈到了当地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些困难。总书记问:“你们县一年财政收入有多少?”答:“近3亿。”“一年总支出多少?”“大概15亿。”“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缺口有多大?”“有20多亿。”总书记说,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既要抓紧,又要算好投入产出账,让基础设施改善产生明显效益。

在分析了陕甘宁革命老区加快发展方面的优势后,总书记一针见血指出了生态环境整体脆弱是其发展的明显制约。

盐池县委书记赵涛在发言中介绍了他们重点实施生态移民工程和大规模开展植树造林的情况。总书记强调,推动陕甘宁革命老区发展,必须结合自然条件和资源分布,科学谋划、合理规划,在发展中要坚决守住生态红线,让天高云淡、草木成荫、牛羊成群始终成为黄土高原的特色风景。

刘景堂深有感触地说,贫困地区抓发展,稍有不慎就会破坏生态环境,最终发展也会受到严重影响。总书记的强调点出了要害,再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在听取大家发言后,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加快老区发展步伐,做好老区扶贫开发工作,让老区农村贫困人口尽快脱贫致富,确保老区人民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对这个问题,我一直挂在心上,而且一直不放心,所以经常讲这个问题,目的就是推动各方面加紧工作。

总书记强调,幸福美好生活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要靠艰苦奋斗来创造。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把老区发展和老区人民生活改善时刻放在心上、抓在手上,真抓实干,贯彻精准扶贫要求,做到目标明确、任务明确、责任明确、举措明确,把钱真正用到刀刃上,真正发挥拔穷根的作用。

总书记为此提出5点要求。一是加大投入支持力度,采取更加倾斜的政策,加大对老区发展的支持,增加扶贫开发的财政资金投入和项目布局,鼓励引导社会资金投向老区建设,形成支持老区发展的强大社会合力。二是加快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是发展教育、医疗卫生、公共文化、社会保障等事业,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对老区城乡居民全覆盖,深入推进老区新农村建设,加强农村环境卫生和住房建设。三是加大产业培育扶持力度,国家大型项目、重点工程、新兴产业,在符合条件前提下,要优先向老区安排;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要优先向老区引导;国家建设用地指标,要优先满足老区小城镇产业聚集区建设用地需要。四是积极落实改革举措,认真贯彻中央改革决策部署,针对制约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自觉向改革找突破、要效益,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五是夯实管党治党基础,特别要有一个覆盖全面、功能健全的基层党组织体系,有一支素质较好、作用突出的党员、干部队伍,有一套便利管用、约束力强的制度机制,有一个正气弘扬、歪风邪气没有市场的政治生态。要选好配强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团结带领农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

总书记还语重心长地说,一个县工作千头万绪,方方面面要摆布好、协调好,县委书记很关键。要加强学习、加强实践、加强思考,不断提高知识水平,练就造福一方的本领和才干。要发扬当年陕甘宁革命老区党员、干部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高尚精神,做到一身正气、清正廉洁,兢兢业业把老区各项事业发展好。

不知不觉近3个小时过去了,座谈会一直开到将近晚上8点。与会市县委书记们普遍表示,这次座谈会十分重要,总书记的讲话既是扶贫的动员又是生动的党课,对总书记提出的加快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要求,不仅要用思路来回答,更要用实践来回答。

第二篇:加快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摘要:远离中心城市、自然条件较差和公共服务落后,是我省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明显滞后的主要原因。按照“强化基本公共服务,推进主体功能布局”的基本思路,建议采取加大帮扶力度、突出帮扶重点、落实帮扶责任、鼓励人口迁徙和促进要素流动等措施,全面加快革命老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主题词: 老区发展思路

革命老区是指我党在土地革命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创建的根据地。目前,四川全省有81个县(市、区)划定为革命老区县。加快革命老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既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也是告慰先烈的历史责任。

一、老区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革命老区的面貌尽管发生了较大变化,但与全省平均水平的差距仍然很大。2009年,革命老区人均生产总值仅为11778.6元,与全省平均水平之比为0.68:1。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之所以明显滞后,主要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

一是远离中心城市。川陕根据地曾是全国第二大苏区,其核心区域就是现在巴中市所辖的通江、南江、巴州、平昌四县区。巴中到成都的距离为452公里,到重庆的距离也在

1380公里以上。此外,革命老区较为集中的阿坝、甘孜等藏区,距离中心城市也相对较远。革命战争年代,远离中心城市是根据地赖以生存的有利条件。经济建设时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远离中心城市则成为影响发展的制约因素。

二是自然条件较差。地瘠民穷的自然条件加剧了社会矛盾,“越穷越革命”,是老根据地得以创建的重要原因之一。与此同时,自然条件较差也影响了经济社会发展。巴中的通江和南江都属于山区,藏区属于高原,地理气候条件使工农业生产受到很大限制,人口居住也较为分散。81个革命老区县中,有18个属于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回顾历史,川陕根据地和藏区的根据地之所以不能持久,经济难以支撑是重要原因之一。

三是公共服务落后。由于远离中心城市、自然条件较差和人口居住分散,使革命老区公共服务的成本相对较高。由于经济发展落后和分灶吃饭的财政体制,革命老区薄弱的财力也难以满足公共服务的需要。2009年革命老区与全省平均水平相比,等级以上公路密度低4.6%,电话普及率低15.8%,每百人拥有的医生人数少21.7%,每百名中小学生拥有的专任教师人数少6.7%。公共服务落后,导致发展条件的巨大差异,使一些革命老区县陷入贫困的恶性循环。

二、加快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

加快革命老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必须从革命老区的实际出发,按照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以人为本,就是紧紧围绕为革命老区的人民谋福祉这个根本,而把地域等其他因素置于次要地位。

——尊重自然,就是充分考虑革命老区的自然条件,坚持按客观规律办事。

——统筹兼顾,就是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保护,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协调发展,就是努力缩小革命老区与全省平均水平的差距,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

按照上述指导思想,加快革命老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其基本思路是“强化基本公共服务,推进主体功能布局”。

1.强化基本公共服务

加快老区经济社会发展,目的是让曾为中国革命做出巨大贡献的老区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正如马克思所说,“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实现发展成果共享的关键,不是改善发展成果的分配办法,而是改善发展条件的分配办法。以增大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努力强化革命老区的交通、通信、电力、水利、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就是要通过改善发展条件,从根本上促进发展成果共享。

2.推进主体功能布局

通过强化基本公共服务,能够尽可能改善革命老区的发展条件,但不能从根本上改变革命老区的自然环境,如地理气候等。在强化基本公共服务时,也必须考虑服务成本、财力许可和环境容量。根据自然条件,不少革命老区都属于限制开发的农业地区或生态地区。以促进人口和生产要素合理

流动为主要抓手,推进主体功能布局,既可以大幅降低公共服务的成本和迅速提高革命老区的人均生产总值,又可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同步小康的预期目标。

三、加快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措施

按照“强化基本公共服务,推进主体功能布局”的基本思路,建议主要采取以下措施,全面加快革命老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1.加大帮扶力度

要增大资金帮扶的力度,除争取国家重点支持外,省级财政也要尽力增加对革命老区的转移支付。要增大政策帮扶力度,除全面落实对革命老区的优惠政策外,对具备条件的县还要相应落实对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和限制开发地区的优惠政策,尽可能发挥政策的叠加效应。要加大项目帮扶力度,对由国家和省为主承担的铁路、高速公路、水利等基础设施项目,优先在革命老区布局。

2.突出帮扶重点

巴中所属三县一区是全国第二大苏区,革命战争年代牺牲的先烈最多,是全省革命老区的典型代表。这里既不属于民族地区,贫困人口又较为集中。对革命老区的帮扶,要特别突出巴中这个重点。

3.落实帮扶责任

根据省政府确定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按照职能分工责成有关政府部门和公共服务行业落实帮扶责任。包括:由交通厅帮扶公路建设,由水利厅帮扶水利建设,由经

信委帮扶通讯建设,由教育厅落实教育事业帮扶,由卫生厅落实卫生事业帮扶,由省电力公司帮扶电网建设等。

4.鼓励人口迁徙

一是促进城乡间的人口流动。在坚持自愿的原则下,通过城乡两类户口权益的合理置换,破除阻碍城镇化进程的制度障碍,鼓励农民工携家属进城定居。发挥城镇的规模经济和聚集经济效应,降低公共服务成本,腾出更多资金增加对农村的人均公共服务投入。

二是促进农村间的人口流动。积极建设人口适度集中居住的新型农村社区,包括:在平原地区建设适度集中居住区,在丘陵地区和盆周山区建设小规模集中居住点,在贫困地区建设扶贫新村,在民族地区建设定居新村。依托新型农村社区,集中配套建设基础设施和布局公共服务体系,大幅降低农村的公共服务成本。

三是促进区域间的人口流动。结合生态移民、扶贫移民和工程移民,鼓励限制开发区的人口向外迁徙,并明确重点开发区在承接人口转移方面的具体任务。对迁出革命老区的人口,还可考虑增加一次性资金补助。

5.促进要素流动

发展飞地工业园区,满足限制开发区异地办厂的客观需要。积极开展用气权交易,在增加对革命老区资源补偿的同时,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

(执笔:陈 炜)

第三篇:贵州革命老区考察学习有感

革命传统教育让心灵得到洗礼

——暑假参加贵州老区革命传统教育考察学习有感

谢韫石

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是政治思想工作永恒的主题。为隆重纪念建党91周年,弘扬革命先辈的伟大精神,激发广大党员干部和教职工的爱国热情,2012年7月2-5日学校党委组织全体党员、入党积极分子、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代表等78人赴贵州革命老区考察学习。在学校校长、党委书记的带领下,考察团同志参观了遵义会议会址,瞻仰了红军烈士陵园,参观了息烽集中营旧址。通过实地考察学习,党员干部和教职工受到了深刻的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

遵义会议会址,一座光芒四射的圣地勾起了我们每个党员同志心中红色的记忆:77年前,中国工农红军二进遵义、四渡赤水,召开了举世瞩目的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和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在中国革命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红军烈士陵园,长眠着77位浴血沙场的红军烈士,几十年来已经成为人民接受教育和汲取力量的一个源泉。

息烽集中营先后关押过1200余名革命志士,有600余人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和折磨致死。革命先烈们在狱中受尽了非人的折磨和毒打,但他们宁死不屈,为新中国的解放事业而英勇献身。纪念馆里的许多图片和资料以及实物原貌,令人触目惊心!苍松翠柏的呜咽将我们带回到19世纪30年代的人间地狱……。在纪念馆里,书记带领我们为先烈们献上了鲜花并默哀致礼,以表对先烈们的哀思。

虽然教育活动已经结束,但直至今日,当年的战火硝烟犹在眼前,枪炮声仍不绝于耳,英烈们奋勇杀敌的场面还历历在目……

第四篇: 赴沂蒙革命老区学习心得体会

九月九日,我局党委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组织我局党员分两批到沂蒙革命老区参观学习,缅怀革命先烈,重温入党誓言,我是第一批到了沂蒙革命老区。

我们首先到了孟良崮战役纪念馆,纪念馆记载了1947年5月华东野战军在陈毅、粟裕指挥下在孟良崮一举歼灭国民党精锐部队整编74师,击毙该师师长张灵甫的事迹。门厅正面是一个巨大的孟良崮战役沙盘,讲解员介绍了当年的战斗情况,华东野战军在敌重兵密集的态势下,从敌阵线中央割歼其进攻主力,取得了战役的胜利,转变了华东的战局。战役厅主要展示了战役的经过及华东野战军战斗序列表和参战部队的进攻,增援情况。支前厅主要向生动再现了沂蒙人民踊跃支前的情况。一件件珍贵的实物,一个个感人的事迹,在我的脑海中久久挥之不去。孟良崮战役的硝烟早已散尽,但其对后世的影响却弥久长存。这次参观我感触很深,启发良多,深深感到革命先辈创建新中国的艰辛,有些人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更加感慨现在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做好群众工作是革命取得胜利的有力保障,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力量的源泉。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三大作风之一。毛泽东多次强调: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是我们力量的源泉,是我们取得革命事业胜利的保证。在长达12年的革命斗争中,临沂发生过大小战斗28000余次,当时沂蒙老区420万人口中,就有20万人参军入伍,120万人参战支前,10万先烈血洒疆场,乡乡有红嫂,村村有烈士。陈毅元帅曾说过:淮海战役的胜利是沂蒙人民用小推车推出来的。这充分体现了临沂人民群众为革命胜利作出的巨大贡献。通过瞻仰革命先烈丰功伟绩、听取革命后代的报告、观看教育基地的历史遗迹,我更加深切地体会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最可亲、人民最可爱、人民最可敬。在我们的具体工作中,只有增强群众观念,牢记宗旨意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才能忠实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才能继承发扬革命先烈的光荣传统,在血雨腥风的革命战争年代,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胜利的果实;沂蒙老区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前赴后继,“最后一口饭作军粮,最后一块布作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用小车推动了历史前进的步伐。倘若没有革命先烈的浴血奋战、没有人民群众的鼎力支持,就没有我们今天安逸舒适的生活环境。

然后我们又参观了中国红嫂革命纪念馆,“用乳汁救伤员”、“扛着门板跳进冰水中搭人桥”……听着讲解员介绍沂蒙红嫂的一个个感人故事,很多人潸然泪下,红嫂们用不畏艰险的实际行动体现着无私奉献的朴素情怀,在顽强坚韧的保家卫国斗争中诠释着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责任就是使命,做到“把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看得比泰山还重”,要求我们明确自己肩负的重大责任,牢记嘱托,不负重望。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岗位就是一份责任,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就应该体现在求真务实、忠于职守的日常工作中,体现在带头发挥主人翁精神、乐于奉献的日常行为中,体现在爱岗敬业、勤勤恳恳的职业道德中,勇挑重担、奋进前行。只要全体党员干部从点滴做起,勇敢地扛起富民强国的伟大使命,定能实现民族振兴的宏伟目标。

通过参观,使我深切地体会到,只有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密切联系群众,不断强化全党的宗旨意识,不断夯实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基础,才能为我们党开展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要把沂蒙精神内化为对工作的动力,把满腔的忠诚和精力用到党的干事创业中去,继承和发扬伟大的沂蒙精神,为我们城阳公路发展贡献我们的的力量!

2013年9月12日

第五篇:发扬老区革命传统 建设文明富裕新村

我村位于福炼公司十万吨油码头所在地,全村730户,人口2726人,12个村民小组,三个党支部共有党员116名,耕地面积142亩,人均耕地面积0.053亩,是一个人多地少的沿海小渔村。改革开放以来,在上级党委的关心支持和正确领导下,党总支切实加强自身建设,继承老区革命精神,带领全村党员干部群众积极投身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建设,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提高了群众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2009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1.62亿元,上缴国家利税520多万元,人均收入9800元,村财收入50多万元。通过全村上下的努力,现全村基础设施基本齐全,社会环境舒适整洁,社会治安安定稳定,人际关系和谐融洽,日常管理规范有序,人们生活健康向上。一个贫穷落后的老区村己逐步建设成为文明、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我们的做法概括起来是做到“四个坚持”。

一、坚持基层组织建设,发挥战斗堡垒作用

班子建设是搞好农村各项工作的关键。党总支始终以创建“五个好”村党组织为目标,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加强村级组织规范化和总支班子自身建设。重点从六个方面增强班子核心团队管理水平和工作能力。一是落实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强化理论武装。党总支班子成员带头定期学习,不断加强思想作风建设,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水平和理论水平,牢固树立工作责任感,树立为民办实事,甘当人民公仆的意识,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发挥表率的作用。提高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管理水平,发挥了核心作用。二是坚持贯彻民主集中制,完善民主生活会制度,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坚持大事先民主后集中,充分发挥班子的整体作用,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从思想深处加强党性观念,真正做到在工作上互相支持,政治上互相帮助,生活上互相关心,拧成一股绳,形成合力,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三是坚持开展“业绩公示、民主评议干部”活动。村两委把每季度的工作完成情况和存在问题,在村务公开栏公示,接受群众的监督。每半年向全体村民代表、老协理事、党员作业绩汇报一次,并接受他们的评议,评议结果在村务公开栏公布,以此活动促进班子成员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工作积极性和自觉性,树立“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奉献精神,尽心尽责地带领群众发展经济奔小康,使每一个村干部都成为群众的标杆。四是强化党风廉政建设,实行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建立完善了村务公开制度,健全财务制度,每月3日坚持村民监督委员会对村里的开支逐笔审核,每月5日前公布财务开支情况。每月及时更新村务公开内容,让村里的所有工作都在阳光下操作,增加工作的透明度,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做一个清清白白的干部,建设一个廉洁的群众放心的班子,有力推动基层民主法制建设进程,增强党总支在群众中的号召力和凝聚力。五是坚持村务决策民主听证制度。党总支注重落实群众的“知情权、议事权、决策权”等三项权利,凡是涉及全体群众利益的重大村务都必须举行民主听证,历年来的“投资建设项目”、“企业承包”、“征地拆迁赔偿标准及赔偿方案”、“村干部工资补贴”等都经过民主听证决定。这样一来,畅通了沟通渠道,增加工作的透明度,上下达成共识,又减少决策的失误,使各项工作都能比较顺利开展。历年来,国家征用我村4600多亩耕地、海域,拆迁房屋130多幢,搬迁4800多首坟墓等,牵涉家家户户切身利益的征地拆迁工作都能平稳顺利完成,干群关系融洽,社会安定稳定。六是重视党员队伍和村级配套组织建设。建立了“党员目标管理”等十二项党建制度,坚持不懈地组织党员系统学习新党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使党员牢记自己神圣的光荣使命,在各项工作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争当劳动致富带头人。按照发展党员“十六字”方针,认真落实发展党员“五个制”,严把质量关,把群众反映好、政治素质好、能带领群众发展经济劳动致富的人才及时纳入入党积极分子队伍,把条件成熟的及时吸收进党组织,为党的建设输入源源不断的新血液,增强党组织活力。同时加强村级配套组织建设,共青团、妇代会、民兵营、老协会等组织建设不断健全完善,促进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群众感慨地说:“没有党总支的努力拼搏,就没有上西村的今天”。

二、坚持发展经济,提高群众收入水平

党总支按照“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指导思想,结合我村大部分耕地和海域被国家征用以及本村的资源优势等实际情况,确立了“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实干兴村、稳定养殖业、发展企业、壮大集体、全面发展”的经济发展思路,把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带动民营经济发展、转移劳动力摆在党总支各项工作的首位,切实把经济工作搞上去,举全村之力发展巩固集体企业:①1989年,我们充分利用福炼公司征地征海赔偿款集体提留资金投资180万元,创办了上福针织厂,并逐年发展扩大,解决女青年就业300多人,历年来为村集体增加收入300多万元,发放工人工资6000多万元,为增加集体积累和群众收入做出了极大的贡献。②1998年,我们利用海水养殖的优势和资源,决心做好海产品深加工这篇文章,在充分做好分析论证和市场调查的情况下,与泉港供销联合社合资投资540万元创办鑫盛海洋食品有限公司,从事海带系列产品深加工。2003年沿海大通道建设中大部分厂房被拆除,我们为了解决群众就业,增加群众收入,全额接收公司的残值,再投入近200多万重建鑫盛公司,并进行技改。现安排就业人员300多人,年加工鲜海带4000多吨,产值近1000多万元,集体年收入30多万元。年发放工资200多万元。企业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促进了海水养殖业的全面发展,拉动了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该企业04年度、07年度被泉州市政府授予“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鑫盛”牌海带系列产品05年被泉州市政府授予“泉州市知名商标”和“无公害产品”通过ISO质量认证。该企业发挥了较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我村走上富裕之路做出了较大贡献。③努力盘活集体资产,利用集体旧海带场仓库改造厂房,先后引进“五六七蛋糕行”、“安捷机械厂”和“鞋厂”在我村设立生产基地,既拓宽村民就业渠道,又促进企业发展壮大,也增加集体收入,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加快了全村经济发展步伐。

在发展壮大集体企业的同时,党总支、村委会有重点有目标地扶持引导有实力、有基础的村民发展民营经济。在传统产业方面,村出台系列优惠措施,鼓励部分从事海带养殖的群众走出家门,向外海和邻村的闲置海域进军,党总支充分发挥班子火车头作用,积极做好协调和服务工作,向邻村租用海域,扩大养殖面积,我村现有76个专业养殖户从事海带、鲍鱼养殖,依托鑫盛海洋食品有限公司销售不断创新高,海水养殖业也取得历史性的突破,09年养殖面积达1500亩,产值1000万元,养殖户人均收入10万元以上。2010年养殖面积可达1800亩,成为泉州市最大的海带养殖基地,海带养殖面积的不断扩大既为鑫盛海洋食品有限公司生产提供稳定的原料,也为养殖户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养殖业与集体加工企业的互动发展,给我村新一轮创业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村民们自主创业的热情被带动起来,村里形成了一个群众性办企业的热潮。泉港兴通船务有限公司就是我村民营企业发展的典范,党总支积极主动依托兴通公司这个平台,组织群众将征地赔偿款作为股份投入建造5000吨级、8000吨级油轮,引导失地失海农民参加船员培训,加入兴通公司从事海运业。目前从事海运业的村民有84人,人均年收入都在5万元以上。为我村村民增加收入开辟了一条新的渠道。多种经济互相促进,不断发展,一个“一业兴,百业旺”的村级经济发展局面已经形成,如今村里的个体经济、民营经济已是“满天星”。我村已拥有涉及食品加工、机械维修、傢俬制造、船务运输、五金机电、海水珍品养殖、建筑安装等各类企业21家,共有1600多人从事第二第三产业,年创总产值1.52亿元,村民的收入有大幅度提高,群众生活质量有新的提高。群众风趣地说:“上西人现在不比城里人差,都住上了小洋楼了”。

三、坚持精神文明建设,提高村民素质

只有提高村民整体素质,营造安全文明、和谐稳定的社会氛围,才能保持良好的精神风貌,更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所以党总支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全村形成了书记亲自抓,分管副书记具体抓,老协、妇代会、共青团、治保、学校等群团组织共同抓的良好格局,营造了全村干部群众积极参与的浓厚氛围。具体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1、大力开展普法教育和“依法治村”进程。充分利用广播、墙报等宣传工具,充分发挥学校、老协、共青团、妇代会等阵地,广泛宣传有关法律法规,增强村民的法制意识,逐步培养高尚的文明意识和遵纪守法的社会风尚,形成学法、知法、守法的良好局面,历年来,没有发生严重刑事案件,没有集体越级上访事件发生。

2、开展全民的思想道德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突出爱国主义、艰苦创业和“三德”教育,采取适合农村实际和农民特点的方式有针对性地进行,开展学习“泉港区文明市民手册”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活动,以良好的道德风尚规范人们的行为准则,建立团结互助、济贫扶困、平等友爱、艰苦创业、共同发展的睦邻祥和人际关系。

3、长期坚持开展“文明户”、“五好家庭”、“好婆婆”、“好媳妇”等一系列评选活动。积极探索适合农村特点的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提高的机制,在评选过程中,坚持高要求,严把关,自下而上,反复讨论,公正客观,评出正气,评出典型。评选结果及时张榜公布,并举行隆重的挂牌仪式,树立光荣感,用小家文明促进大家文明。现全村有“文明户”286户;“五好家庭”135户;“守法光荣户”373户;“十星级文明家庭”28户。

4、广泛开展讲文明、树新风的移风易俗活动。党总支采取有力措施,从党员干部做起,大力开展反对封建迷信,提倡科学文明,反对铺张浪费,提倡勤俭节约,反对重殡厚葬,推行殡葬改革的活动,坚决扫除赌博、六合彩等社会不良行为。如今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神事不办、乔迁省办己成为全体村民的自觉行为,净化了社会风气,形成良好的村风民风。

5、经常开展群众性的文体活动。每年“五一节”、“三八节”、“国庆节”、“春节”、等节日,我们都组织群众开展“劳动机能竞赛”、“拔河比赛”、“篮球赛”、“象棋赛”、“书法赛”、“乒乓球赛”等活动。既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又能在活动中教育群众,提高群众的文明素质。

四、坚持社会事业建设,提高村民生活质量

在抓好基层组织建设和经济发展的情况下,我们切实把抓好社会事业建设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思计策、定方案、找渠道、挖潜力,利用村财投一点、群众集一点、企业家捐一点、上级拨一点的办法,几年来共筹集资金400多万元,先后投入教育、改路、改水、改厕、排污、骨灰亭等福利基础设施建设,彻底改变了老区村的落后面貌,重塑了上西村的新形象。

(一)、建校兴教。教育是培育人才、事业发展的关键,我村对教育事业高度重视,几年来,共投入200多万元用于村教育事业,从89年到现在实行校长教师聘任制,每年发放教师补贴3万多元,设立了10万元的奖教基金和20多万元的奖学助学基金,教育成绩显著,人才辈出,历年来大学毕业生286人,本科生169人,研究生18人;现在学研究生8人,其中清华、北大研究生3人。

(二)、改水工程。村委会于1992年投入58万元,打了2口深98米的岩泉水井,铺设8600米的自来水管道,让全村群众用上了清洁卫生的水质优良的自来水,彻底改变了半夜乞水,为水纠纷的状况,消化系统疾病大大减少,村民的健康水平相应提高了。今年村里又投资60万元,对全村自来水设施进行全面改选,使全村自来水设施更加完善。

(三)、改路工程。历年来投资近100多万元,对全村道路进行硬化,全村架设路灯136盏,全面实现了道路硬化、亮化的目标,村容村貌有了彻底改变。

(四)、改厕工程。拆除268座露天厕所,投资42万元,新建8座大型三级无害化公厕,并配备管理员,每天清洗打扫,保持卫生,同时积极鼓励个人住宅配建小“三化厕”,村委会每户给予补贴200元,全村改厕率达95%。

(五)、骨灰亭建设。为配合项目建设的征拆安工作,村委会投入58万元,建设全区第一个村级骨灰亭,既有力推进项目建设,又促进了农村殡葬改革工作的开展,促进了我村精神文明建设。

(六)、卫生环境管理。组建了全职卫生队,配套建设了46个垃圾围,每天清理全村的垃圾,保洁村道路和环境卫生。每月进行一次检查评比,实行奖惩制度,从而保持整洁卫生和舒适优美的生活环境。

尊敬的各位领导,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改变老区面貌工作中取得一定的成效,但距上级党委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我们决心在新的起跑线上,努力工作,以时俱进,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力争在今后的工作中取得优异的成绩,不辜负各级领导对我村的关心和期望。(二0一0年九月十六日)

上一篇:中关村高端高新产业下一篇:中国工商银行开网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