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原因

2023-05-25

第一篇: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原因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原因分析及其研究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外饮食文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原因分析及其研究意义

摘要:中西方在饮食文化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文章分析了形成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内在原因,其意义在于既能有助于深刻理解中西文化中的不同之处,跨越文化交际障碍,又能培养人们在跨文化交际时的适应能力,有效地避免交际双方由于文化差异而产生的误解。

关键词: 中西方 饮食文化 差异;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 Introduction

文化人类学的最一般的目标,是努力理解所有人类文化以及这些文化的创造进程的相似点及区别,为了实现这个目,就必须进行比较。跨文化比较研究是文化人类学研究的一种基本方法。人类的文化基质是共有的,中西文化的差异性是历史的而不是自然生就的。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饮食文化往往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文化的浓缩。中国与英美等西方国家对于饮食的观点和态度、饮食的内容及特点等方面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揭示这些差异以及内在的原因,有助于跨越文化鸿沟,有助于世界性的文化融合。

在《现代汉语词典》里,饮食的义项有两个:一是名词性的,指“吃的和喝的东西”强调的是名称;一个是动词性的,指“吃东西和喝东西”,强调的是动作。

在英文中,饮食的概念可以有以下表达方法:“food and drink”意即“吃的和喝的东西”;“diet”意即“通常所吃的食物”,也可以指“日常的膳食”;“bite and sup ”则是指“吃东西和喝东西”。些有关“饮食”的解释中,我们可以看出,“饮食”一词的基本语言学含义比较简单,无非就是吃喝的东西或吃喝的动作。但我们深究起来,“饮食”就变得复杂了。饮食如果仅仅是吃饱喝足,为什么在吃饱喝足的同时,有这么多繁文缛节?为什么一种食物对一个地方的人来说是天赐美味,而对另一个地方的人来说则敬而远之,甚至有的地方更是避之不及呢?有人为吃什么而苦恼,而有人却为吃不饱而烦恼。饮食本身是本能的,而吃什么,如何吃,在哪里吃,则体现出不同族群的不同特点,体现出文化性。

一、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表现

文化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凝聚起来的生活方式的总称。当一个民族形成了固定的饮食习惯、饮食技巧和饮食观念后,便构成了一种亚文化。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20090402502100 陈颇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外饮食文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国与英美等西方国家对于饮食的观点和态度、饮食的内容及特点等方面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主要有:其一,饮食观念、味道和营养。西方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力求口味清淡和膳食的均衡,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西方人在摄取食物时基本上从营养学的角度来理解饮食的,饮食只是一种手段,而享受在饮食中并不占重要位置,故而不会过分地追求口味。然而,中国人却是一种感性饮食观念。中国人很重视“吃”,“民以食为天”。人们把吃的功能发挥到极致,不仅维持生存,还用它维持健康,即“药补不如食补”;同时人们对美味展开了孜孜不倦的追求。而美味的产生,在于词和,要使食物的本味,加热以后的熟味,加上配料和辅料的味,以及调料的词和之味,交织融合协词在一起,使之互相补充,互助渗透。

其二,烹饪用料的选择。西方人认为菜肴是充饥的,所以吃大块肉、整块鸡等。中国的菜肴是“吃味”的,所以烹调时,在用料上显出极大的随意性:许多西方人视为弃物的东西,可能在中国人看来都是极好的原料。西餐原料主要是动物类和海洋鱼类,辅以植物类;中餐原料主要是植物类和淡水鱼类辅以动物类。

其三,用餐方式的差异表现,也是中方文化中的社会心理、价值观、民族习俗方面的差异在饮食上的表现。通常中国人请客吃饭采取的是一种“共享”的方式,大家共享一席,共享桌上的菜肴,往往一道菜刚上桌,在主人的殷勤招呼下,众人通力合作,共同“消灭”盘中之物,最后结账也是争相付钱。一切行为都强调突出的是一个“合”字。而受个人主义思想的影响,西方人请客吃饭的习惯是每人一份,且主客双方各自点自己的饭菜,不必考虑他人的口味和喜好,用餐时也只吃自己的盘中餐,付钱也往往采取从制,各人自付各人账。其四,用餐礼仪。这方面中西两者更显不同。在中国古代,在用餐过程中,就有一套繁文缛节。《礼记·曲记》载:“共食不饱,共饭不择手,毋放饭,毋固获,毋扬饭,卒食,客自前跪,撤饭齐以授相者,主人辞于客,然后客坐。” 意思是:大家共同吃饭时,不可以只顾自己吃饭。如果和别人一起吃饭,必须检查手的清洁。不要把多余的饭放回锅里,不要专占着食物,也不要簸扬着热饭。吃完饭后,客人应该起身向前收拾桌上的盘碟,交给主人,主人跟着起身,请客人不要劳动,然后客人再坐下。这些礼仪有的在现代也是必要的礼貌。在西方宴席上,主人一般只给客人夹电子信息工程学院20090402502100 陈颇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外饮食文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次菜,其余由客人自主食用,若客人不要,也不便硬让人家再吃,也不要按中国人的习惯频频给客人劝酒、夹菜。吃东西时,也不要发出响声,但客人要注意赞赏主人准备的饭菜。若与人谈话,只能与邻座的交谈,不要与距离远的交谈。

二、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内在原因

1.中西方饮食文化的渊源。中西方在社会发展、传统文化思想、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

(1)中国传统文化。早期中国文化受地理环境的制约很大。中国位于亚洲大陆的东南部,西北面是茫茫的沙漠、草原和戈壁,东南则是茫茫的大海。中国文化的温床——黄河流域,土地比较肥沃,但是气候条件比较恶劣。中外饮食文化论文黄河流域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干旱,逐渐变得不利于农业生产。尽管先秦诸子百家,相互诘难,殚精竭力,却殊途同归,目的都是要建立一个没有争斗的理想世界。中国文化还具有另外的两大特征:一是追求适用,杜绝一切不实用的东西。历史上,所有的实用的技术十分发达,如农业科技和医学十分发达,而有关的非实用的一些东西则无法发展;二是中国文化表现出特有的仁爱特征。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者爱人”,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

(2)西方文化。广义的西方文化是指生产与西半球与东方文化相对应的文化体系。狭义的西方文化即仅指欧洲文化。在论及西方文化之成因、起源时,本文取狭义之西方文化。西方文化的童年时代——希腊文明,是世界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她的源头在地中海东北部的爱琴海。独特的气候和地理环境,形成了希腊独特的生产方式和特有的文明。从起源意义上说,由于这种文明的发源地是古希腊的地中海,所提供的天然生活资料不是那么充裕,人们必须努力探索自然的奥秘,尽可能多地从自然界中获取财富,进而探索自然界的奥秘,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服务人类就成了欧洲精神的主流。这种对自然界的探索欲、征服欲促进了自然科学的诞生。在征服自然、培养科学意识的过程中,西方人特别重视发展理性思维,理性成了西方文化的典型特征。理性就是在探索自然的过程中,进行冷静的思考、分析和严密的逻辑推理,行事力求符合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同时在认识自然的过程中,人也不断地认识自己。西方文化的另一个主要特征:就是以个人为社会本位,以自我为中心,注重人格的尊严。众人之间利益界限划分明显,各人有各人的生活空间,互不干涉。西方文化还是一种“罪感文化”,它沿袭基督教的原罪电子信息工程学院20090402502100 陈颇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外饮食文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认为趋利避害是人的天性。基督教教义认为人生来是有罪的,这与以人为中心的世俗的世界观看起来相矛盾,事实上又并行不悖,相互补充。前者鼓励人的创造性,大胆地向自然索取;后者起着规范行为的作用,以上帝的惩罚来制约人的恣意妄为。

2.东西文化差异影响饮食差异。饮食观念是人们在食物的制作和食用过程中所形成的观念,深受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尤其是哲学的影响。不同的哲学思想及由此形成的文化精神和思维方式将产生不同的饮食观念。中国的饮食观念是五味调和,西方的饮食观念是个性突出。这主要是由于中国和西方国家不同的哲学思想及因此形成的文化精神和思维方式而产生的。

首先,从哲学思想看,中国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核心是讲究“气”与“有无相生”,西方哲学思想则讲究实体与虚空的分离与对立。

其次,从文化精神和思维方式来看,基于哲学思想的不同,中西的文化精神和思维模式也大不相同:中国讲究天人合一,强调整体功能;西方讲究天人分离,强调形式结构。而它们决定了各自饮食观念的不同。

第三,在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上,由于宇宙模式的不同,中国强调整体功能,西方强调形式结构。中国的整体功能是包含了未知部分的整体功能。它的整体性质的显现是靠整体之气灌注于各部分之中的结果。各部分的实体结构是相对次

要的,而整体灌注在这一实体结构中的“气”才是最重要的。在中国人看来,只有不同的东西综合起来才能形成美,于是生活中以和为贵,烹饪上以和为美。西方人对形式结构的强调也直接源于其宇宙模式。西方人眼中的世界是一个实体的世界,对实体世界的具体化、精确化就是形式。在西方人看来,个性和个体的是人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之一,是形成美的重要因素,崇尚个性突出,于是生活中以特为贵,烹饪上以独为美。

三、生产生活空间和方式的差异对饮食文化差异的影响

刀叉与筷子、圆桌与条桌等各不相同,在菜式和道数上双方虽然都有程式,但一分一合,互相对立,由此产生的宴请礼仪、饮酒方式、席间气氛也大不相同。在中国,群体文化,也就是集体主义,是主导价值观。而在英、美等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更加强调个人主义,重视个体的价值与尊严,强调个体的特征与差异,提倡新颖,鼓励独特风格。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取向也会体现在饮食上。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20090402502100 陈颇 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外饮食文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东西方两种不同的文化,反映出人们生产生活空间和方式的差异,其中饮食是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方面,中西方饮食文化便沿着各自的道路发展起来。

在中国,饮食已上升到了一种几乎超越其他一切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的举足轻重的东西,这也反映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其中最为常见的是中国人之间相互询问的那句“你吃过了吗?”。小孩刚出生,要吃;到了满月,要吃;过一周岁,要吃;等到了结婚,也要吃;人到了花甲、古稀之年,更要觥筹交错庆祝一番;最后去地了,仍要吃,叫做“自喜事”。客人来了要吃,称之“接风洗尘”;客人出门要吃,谓之“饯行”;乔迁要吃;晋职要吃——通过吃可以交流信息,表达欢迎或惜别的心情,甚至感情上的风波也往往借助于酒菜来平息。吃的形式后面蕴涵着一种丰富的心理和文化的意义以及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从而获得了更为深刻的社会意义;吃不仅仅停留在原有的交际功能上,已转化成对社会心理的一种调节。易中天先生在《闲话中国人》中对此进行了最为生动的描述:“如前述把人称为„口‟,把职业称为„饭碗‟等。又比如,思索叫„咀嚼‟,体验叫„品味‟,嫉妒叫„吃醋‟,幸福叫„陶醉‟,司空见惯叫„家常便饭‟,轻而易举叫„小菜一碟 。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镜子,语言反映文化。总之,在中国文化中,不管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似乎都可以吃,甚至连看不见、摸不着的风也可以吃,如人们常说的“喝西北风”等。

而在英、美等西方国家,饮食仅仅作为一种生存的必要手段和交际方式。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需求由低级到高级划分为五个层次,饮食则被划分在第一层,即作为人类的最低级的需求,在此之上还有安全需求、情感需求、尊重需求及自我实现需求。林语堂先生曾说:“西方人的饮食观念不同于中国,英美人仅以„吃‟为对一个生物的机器注入燃料,保证其正常的运行,只要他们吃了以后能保持身体健康、结实,足以抵御病菌、疾病的攻击,其他皆在不足道中。”

由此可见,“吃”在他们的心目中只是起到了一种维持生命的作用。就交际手段而言,美国《礼仪事典》一书中讲到这类宴请的目的时作了如下的总结:“向提供服务者表示感谢;对刚刚达成的一笔交易表示庆祝;为了赢得客户或新客户的信任;请人帮忙;引见他人;建议或讨论某些想法。”

从中不难看出,“吃”虽然重要,但是从文化的意义上看,在西方国家只是停留在简单的交流、交际的层面上,并没有像在中国那样被赋予更多、更为重要的电子信息工程学院20090402502100 陈颇 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外饮食文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使命”。

Conclusion 饮食是人类生存的第一需要,也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形式之一。中西饮食是不同民族在不同的自然、人文等环境下所创造的不同饮食。由于地域特征、气侯环境、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中西饮食会出现在原料、口味、烹调方法、饮食习惯上的不同程度的差异。另一方面,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创造了无数的灿烂文明,在这种文化蕴藏中,使中国的饮食更加博大精深。而西方的一些国家曾是一些国家的殖民地,并且汇集着各国的移民,因此这些国家深受各国饮食文化的影响,博采众长,并结合自己的饮食习惯,从而使西方的饮食文化成为一种综合性的饮食文化。

研究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文化人类学意义中西饮食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现象众多表现形式之一,通过对其分析研究,可以培养人们积极地接受西方的饮食文化,在进行跨文化交际的时候,要注意西方的礼仪规范,从而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更好地把握本民族的文化特征。其次,可以培养人们在跨文化交际时的适应能力。因为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之初,往往会感受到文化冲突的力量。通过对饮食差异的分析研究,可以有效地避免交际双方由于文化差异而产生的不理解或误解。

中华饮食以食表意、以物传情,其博大精深不可言喻。西方饮食精巧专维、自成体系。自古以来,中西方饮食文化的碰撞、交流促进了人类的进步和发展,为人类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中西饮食在诸多方面存在着各式各样的差异,当然,这些差异都具有相对性,今天,享受东西方各具特色的饮食已成为当代人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情。我们在大街上随处可见法式大餐、麦当劳、肯德基等西方的饮食,而中国菜馆也开遍了全世界。饮食文化的交流正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并不断充当全球经济文化整合过程中,不同文化之间的“传递带”。它已经成为了一种日益增强的文化影响力,正发挥着比其他任何全球化单一力量大得多的作用,也在悄悄地改变着全世界。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20090402502100 陈颇

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外饮食文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20090402502100 陈颇

第二篇:中西方奢侈品消费比较及文化差异分析

【作者】 【摘要】2013年,全球奢侈品市场总容量仍将达到的2170亿美元,预计全年增长率达到11%。中国人买走全球47%的奢侈品,2013年奢侈品消费总额将达1020亿美元,约合6000多亿人民币,成为全球奢侈品市场无可争议的最大客户。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奢侈品市场还是相当的火热?本文通过了解奢侈品市场的现状,比较中西方奢侈品消费的差异,并分析奢侈品消费中的文化差异。 【关键词】奢侈品

消费差异

文化差异

目录

目录 .................................................................................................................................................. 2 第1章. 比较中西方奢侈品的消费差异 ....................................................................................... 3 1.1. 现状分析 ......................................................................................................................... 3 1.2. 差异分析 ......................................................................................................................... 3 1.2.1. 消费者背景差异 .................................................................................................... 3 1.2.2. 消费年龄差异 ........................................................................................................ 3 1.2.3. 消费观念差异 ........................................................................................................ 3 1.2.4. 消费动机差异 ........................................................................................................ 4 1.2.5. 消费对象及品牌差异 ............................................................................................ 4 第2章. 奢侈品消费中的文化差异 ............................................................................................... 5

第1章. 比较中西方奢侈品的消费差异

1.1. 现状分析

2013年,全球奢侈品市场总容量仍将达到创纪录的2170亿美元,预计全年增长率达到11%。中国人买走全球47%的奢侈品,2013年奢侈品消费总额将达1020亿美元,约合6000多亿人民币,成为全球奢侈品市场无可争议的最大客户。其中,中国奢侈品市场本土消费仅约280亿美元,预计增幅3%,境外消费进一步增长,将达740亿美元。与此同时,2013年中国高资产人群的海外购买奢侈品的倾向同去年相同,仍然是愈加明显,尤其以身价过亿的富豪为甚,51%的过亿富豪倾向于境外消费。

1.2. 差异分析 1.2.1.消费者背景差异

中国消费者普遍年轻化,月收入3000元至6000元的白领阶层成为主要的消费群体。而在西方国家,奢侈品消费主要是来自中产阶层,年收入在3-10万的美国中产阶级约占总人口的80%左右,他们并不认几件皮包或腕表是件奢侈的事,并且这群中产人士更乐忠于物质上的消费来缓解工作中的压力,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同时,中国的奢侈品消费人群靠自己的实力和财富来消费的只占据4成,其余6成的人群是靠家庭的财富在消费,这部分人主要是30-35岁之间的年轻人,极大多数是炫耀,攀比的心态在作祟。而西方的消费者一般是靠工资收入进行奢侈品消费。

1.2.2.消费年龄差异

欧美发达国家的奢侈品消费主力是40~70岁的中年人和老年人,而中国则是以年龄在25~40岁的青年人为主,40岁以上中老年占奢侈品消费人群比例还不到30%。

1.2.3.消费观念差异

中国消费者更注重奢侈品的社会符号价值,而西方消费者相对注重奢侈品个人取向上的消费价值;中国消费者注重奢侈品的显性公众意义,“面子消费”居多,而西方消费者相对注重拥有奢侈品的个人含义。

中国人消费奢侈品只关注商品本身的奢侈,形式上和欲望的满足。消费的对象上也主要集中在一些高档的汽车、手表、高档服装、化妆品、黄金、钻石等物品上。在西方发达国家,许多有能力消费的人群对奢侈品的消费却大相径庭,他们主要将奢侈消费集中在生活、旅游、房产这三个方面,而其他的物品只要满足使用即可。

1.2.4.消费动机差异

1.2.4.1. 个人消费动机差异

中国奢侈品消费中存在着投资需求,因为自从2008年经济危机以来,中国的经济开始下坡路。而面对着楼市的不稳定,股市的不景气,很多中产阶级更愿意购买奢侈品来实现奢侈品的保值增值。而西方消费者购买奢侈品一般是自我馈赠、自我享受、自我肯定的一种方式。主要是用于自身的收藏,主要用于在奢侈消费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品味和修养。

1.2.4.2. 社会消费动机差异

奢侈品真正内涵是艺术性、先进的工艺水平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价值,代表了一种生活格调。中国国消费者在进行奢侈消费时,以“面子消费”为主,虚荣动机比较严重。同时,中国消费者在选择和消费奢侈品时,存在更多的从众动机,以规避消费风险和迎合大众口味,中国消费者注重拥有物的公众意义,而西方消费者相对注重拥有物的个人含义。中国消费者更注重炫耀性价值,注重于对奢侈品品牌的追求,而西方消费者相对注重个人取向的消费价值;

1.2.5.消费对象及品牌差异

中国的奢侈品消费是以商品实物为主,仍停留在奢侈品消费的初级阶段,享受性服务占比重较小。西方消费者则更倾向于个性化、体验式的奢侈服务,享受精神型消费重于物质型消费如在阿联酋的迪拜帆船酒店提供超五星级的服务,用户可预定通过直升机接送进驻酒店。很多时候,对于多数中国奢侈品消费者而言,要买就买款式经典的、LOGO明显的,使得一看便知是某种奢侈品。相反,西方奢侈品消费者更崇尚精英消费,消费较为内敛,人们倾向购买符合自己个人风格的款式,选择具有设计感的,以及历史悠久具有内涵的品牌。在西方奢侈品文化的冲击下,由于年轻人不像中老年人那样多地替未来做准备,他们信奉“能挣会花才是现代化”的观点,使得他们成为高收入群体的同时自然而然地成为高消费群体。

在欧美国家,主要集中在房屋、汽车、家庭旅游的消费上,注重生活质量和情调。

第2章. 奢侈品消费中的文化差异

用奢侈品来显示身份和获得认同,是奢侈品消费的主要目的,而从本质上来讲,妄用奢侈品来提升尊严则是一种文化自卑。

中国传统文化特征具有家族、关系、权威三个取向。而关系取向有关系形式化、关系依赖性、关系的互依性、关系宿命观和关系决定论的特点。关系形式化强调人与人在社会关系中来界定自己的身份,中国人会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人物关系。中国社会是人与人之间联系紧密的集体社会,人们十分关注社会和他人的评价,在文化价值体系上更加偏重社会取向的集体主义价值观。这就决定了中国消费者在购买奢侈品时,更多关注的是外部的社会性的需求而非内在自我的需要,着眼于通过拥有和消费某种奢侈品来炫耀财富,显示身份、地位等,虚荣大于品位,从而获得其他人的社会认同与尊重。关系决定论说明对待不同关系的人有着不同的处事方式和处事态度。因此,在中国社会中,“关系”一词是相当重要的。所以在奢侈品消费动机中,送礼动机(社会动机)是重要的动机。由于在中国人的价值观中,礼品层次体现了一个人的权力价值。奢侈品具有昂贵和稀有示象征意义昂贵、稀有、象征性强等特点,使得奢侈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区分个人所属的社会阶层,满足了中国人送礼收礼的心理。

权威倾向中包含权威敏感、权威崇拜、权威依赖。权威崇拜和权威依赖使得中国人购买奢侈品不是她的使用价值,而是,而是受权威依赖性和权威崇拜的影响,为了向特定群体靠拢使自己的行为符合该群体的标准,满足群体利益的需要。他们有着高度的社会等级观念,将奢侈品更多的看作是一种社会工具,使自己归属于某个社会阶层和等级,从而获得社会认同和自我价值的体现。

欧洲文化主张民主自由的思想,是一种信仰,一种人文价值的体现。他们对艺术的热忱,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信仰的追求,使得他们看重的是作品的内涵和理念而不是作品本身。他们认为设计师是奢侈品的精神核心,他们认为一个好的奢侈品品牌是需要通过历史文化的积淀的。美国文化是一张手清教徒影响颇深的文化,他们认为靠自己双手积累起来的财富才会是真正的财富。因此,占总人口的约80%的左右美国中产阶级是奢侈品的消费的主要群体,他们的年收入在3至10万美元左右,他们乐忠于物质上的消费来缓解工作中的压力,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此外,美国文化是一种儿童文化。他们在行为处事方面可能会更加注重自身的需要和要求,主张个性独立,自我价值的实现以及自我存在意识的体现。所以他们的奢侈品消费一般是自己喜欢、自我享受的,是自我馈赠的方式。他们对奢侈品选择上会偏向个性化的产品。总而言之,西方成熟消费理念主张通过奢侈品消费获得自我享乐经验、追求产品中的个人意义、会按照自己的品味和标准来判断产品的好坏,即追求个人导向”的这部分消费者。

第三篇:中西文化对比及感悟

中西文化的对比与感悟

学院:管理与经济学院

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班级:╳╳╳班

学号:╳╳╳

姓名:祁锦怀

中西文化的对比与感悟

——祁锦怀 摘要:中国文化,泱泱五千余年,一直传承至今未曾像其他文明古国一样被异族入侵而有断章。正是这种传延与发展,让中国在唐宋时达到一个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高峰。中国的贸易几乎通便亚欧大陆各个国家,长安、洛阳、汴京的大街上随处可见来来往往的外国商人。可是,转眼千年已过,昔时那种为世界中心的感觉在华夏儿女心中早已荡然无存,反而,我们很多人已经在仰望着西方的文化。自清开始,中国文化便以各种形式与西方文化交融渗透。西方文化伴随其发达的工业与先进的文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强势进入中国,以至于中国很长时间处于一种文化纠结之中,各方学者对其褒贬不一。

关键词:中西文化传统文化美国文化

很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一直站在世界文化的最顶端,中国传延的文化一直为世界各国所推崇。中国哲学、儒家思想、算术、医学、四大发明哪一样不是震古烁今的伟大文化,令各个国家竞相效仿!但是,现在看来,中国的文化已经完全沦为中国人自己标榜吹嘘、自我沉溺的资本。现在的外国人看来,中国的传统辉煌已然只是存在于扉黄纸页上的一行行墨迹,没有太多可以想象的空间,也没有太多人愿意去想象。西方先进的文明带给了他们发达的科技,舒适的生活,除了那些专注于考古研究、文化探寻的专家学者外,谁还愿意去在意这些。

中国传统文化

现在,中国的现代文化延传自两千多年积淀下来的各个时代文化的综合,以儒家文化为代表,以先师孔子为形象代言人,以政府权威

保证其延续性,以民众传扬为其主要流传形式。中国曾经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文明。春秋战国及先秦时期,在中原这片土地上产生了极其丰富的文化。各国的谋士学者为统一征战不息的局面奔走献策,希望获得哪个国君的赏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一展自己的雄才大略。在这期间,百家争鸣,著作迭起。老子引青牛著《道德经》,孔子编撰“六经”,孙子著兵法,韩非传法家。当时可谓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思想盛宴。而这种种思想也得以流传下来,供后世研习治国之用。自汉武帝起,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国的文化便在孔夫子的谆谆教导下保持着颇为平稳的发展。中国文化到了宋朝,经过儒学大师朱熹,程颐、程灏等人的进一步发展,封建性达到高峰,儒家思想开始偏离孔子倡导的以人为本、学以致用、出世治人,而向着尊天诏、灭人欲、独善其身不与是非的方向发展。三纲五常成为人们行为之准则,女要裹脚,男要束头。在生活关系上,女的在家从父,嫁夫从夫,夫死从子,一生就是男人的陪衬。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观念直到现在还未完全消除。在政治关系上,君为臣纲,君叫臣死,臣不死不忠;父为子纲,父叫子亡子不亡不孝。女人在政治上更是没有地位,连被提起的资格都不具备。而千古一帝武则天则被那些忠君之士骂了千年。在明清时期,儒家思想依然是帝王安邦帝国的根本所在,是统治中国人民思想的最有力的武器,直到列强打开中国的大门,西方文化蜂拥而至,这一地位才开始受到质疑,并于五四运动时公然摒弃。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周边大小国家竞相效仿。据史料记载,中国

传统文化,像中国的儒释道思想、文字、绘画、建筑等,汉唐之后便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和东南亚诸国,如今的韩国更是被西方国家称为儒教国家的活化石。中国的四大发明也先后传到西方,成为西方现代文明的起源助力。中国的思想文化也极其受到西方思想家笛卡尔、卢梭、霍尔巴赫等人的推崇。

西方文化

我们今天一直强调的西方的文化,即西方现代文明,是工业革命之后才逐渐发展成体系的。之前的西方文化,主要是指希腊、巴比伦、古埃及创造的灿烂无比的文明,但是它们几经战争摧毁,以致文化断层,损失惨重。现在我们所看到的金字塔依旧辉煌,狮身人头像依旧雄伟,可是那些创造这些的人,那些灿烂的思想都已不复存在。不过,一些伟大的思想还是以其无法掩盖无法磨灭的光辉保留下来,发展并创造了后来的西方文明。现在的西方文明植根于发达的工业文明,以科学的生产力创新和技术研发为基础,带动整个西方经济的发展。西方文化重视个人主义,重视宗教思想,以基督教思想为本。他们主张及时享乐,主张超前消费。他们主张张扬个性,凸显自我,重视自我奋斗,注重创新和自由。西方文化现如今以美国为代表,经过近百年的扩张与侵入,已经为各国所接受并在各国迅速发展。可以说,美国在文化这个软实力上已经统治了大半世界。

中西文化差异

余秋雨说,文化就是人活动的痕迹。以此看来,中西方人民生活的背景环境不同,自然差异也就在所难免。中国人重视人文修养,主张仁者爱人,道德至上。中国人信奉仁义礼智信五常,孝敬父母,尊老爱幼。中国人最注重集体观念,总是以集体利益为重,国家事大个人事小,牺牲个人而保全集体利益。西方人崇尚自由,个人英雄主义。记得看过的一部电影《空军一号》,里面总统孤身范险,击败劫持空军一号的歹徒,拯救了机上几乎所有的人。而如果这件事情发生在中国,一定是保镖们誓死护卫着领导人先转移到安全地带,然后再对歹徒进行清洗。这就是美国与中国的文化背景的不同。他们主张张扬个性,展现自我。他们认为认为做了好事就应该受到表扬,而且会毫不扭捏的接受。他们讲究利益至上,一切事都围绕能给我带来什么展开。而中国人则不同,中国人讲道德伦理,讲美德。他们做了好事从不留名,认为这是侠义之风,受到表扬却不敢坦然接受,认为这不足挂齿。中国人最不爱出风头,因为枪打出头鸟,谁也不愿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这一点与美国人勇于创新,事事争先的风格是迥然不同的。 中西方人的思想方式也是不一样的。中国人习惯以经验和感觉判断,总是说古人云怎样怎样,凭我几十年的经验,依常理推断等等。而西方人比较理性,总是先分析事情的细节,然后提出假设再去证实,好像在做实验。中西方的价值取向也不尽相同。中国人喜欢好名声。为了声誉可以放弃自己的一切甚至生命,中国人主张淡雅处事顺其自然,不喜争斗。而西方人则最大程度的最求利益,他们同自然作斗争,改造自然并从中谋利。在人际关系上,中国人喜欢靠关系取得一些便

利,把人脉当做一条非常重要的事来做。西方则不同,他们注重个人的奋斗,不喜欢投机取巧,投亲靠友。这种文化我们确实应该学习。

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同是世界文化中的一部分,无论什么文化,都是人们在日常活动中创造并发展起来的。用一句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各种文化本质上都是殊途同归,为人民服务的。

第四篇:农村文化原因及对策

论文概要:本文通过作者的深入调研,提出连云港市农村文化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尤其是农村文化站投入、运行、管理体制、机制等方面有较为理性的认识。并就如何大力推进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意见与对策。

关 键 词:农村文化 存在问题 对策

近年来,连云港市文化主管部门在全市城乡广泛开展了“在海一方”广场文化活动及乡镇文化站达标建设工作,通过多方努力,取得了明显成效,有力地促进了全市城乡文化的发展。但从整体情况看,市区文化活动较乡村来讲相对丰富多彩,农村文化活动仍然十分匮乏。是什么瓶颈制约了我市农村文化的发展,怎样推进农村基层文化改革?近日来,笔者深入到我市农村基层宣传文化单位进行深入的调研,以期引起高层领导的重视。

一、 连云港市新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基层文化阵地投入不足,严重影响新农村文化活动的开展。

基本文化阵地之所以投入不足,就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而言,主要原因在于部分基层领导对文化的认识不到位,往往是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中心工作忙起来不要。对西部落后地区来讲,主要是乡镇财力不足,无力投资。有的地方,为应付上级部门的检查、考核,做一时的表面文章,检查组来了找几间房屋应付一下,检查组一走又物归原主,文化站成了超级“流动站”。当前,在不少农村,文化设施大多数为上世纪80年代中期投资建设,至今已破旧不堪,尤其是乡镇电影院1/3以上是危房,有的已经倒塌。特别是在近年来城镇规划过程中,文化设施大多处在镇区的黄金地段,由于工业开发、道路建设等原因,1/3的文化设施流失,被随意挤占、挪用、变卖。

2、基层队伍建设人才不足,严重影响新农村文化队伍的稳定和

壮大。

业余团队要靠文化站专职干部去抓,因此文化干部个人的文化素质和自主创新能力决定着业余团队的建设成效。当前农村文化站干部队伍建设却存在三大问题:一是年龄老化、素质不高;二是专职而不能专用,人才大量流失;三是通过不当手段安排不懂文化的人进文化站,占编制、拿工资、不干事。造成没有文化的人出不去,有专业才能的进不来。

基层文化干部人心浮动,有的改行,有的被随意抽调,也有的尽管还在文化工作岗位,但观念比较旧,很少有更新知识的机会。现在一说起改革,在有些农村基层文化干部的心目中就认为是为了减人、减支、减编制。不错,改革的手段是为了精简机构,建立高效政府,但基层文化体制改革的终极目的是为了繁荣农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必须有一支高度负责、“一专多能”的文化队伍。

3、基本活动内容和基本活动方式建设缺乏创新,难以满足农民

精神生活需求。

这些年连云港各乡镇文化活动确实彼此起伏,一个接一个,但大多数单调枯燥,缺乏新意。有的乡镇活动虽多,却流于形式,应付为主,不肯在活动的形式和内容的创新上下功夫,看上去很热闹,但真正是农民参与的却很少,难以让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当前,随着农村各项惠民政策的落实到位,农民的收入逐年增加,但文化工作却长期处于“弱势”,仍是传统的吹拉弹唱和读报,参与率不高,几乎所有的文化消费都在一台电视机上,或者三五成群地邀约在一起搓麻将。其根本原因就是这里的基层文化体制改革进展缓慢,导致乡镇文化站长期受到冲击,致使乡镇文化站在农村基层的龙头作用没有发挥出来。

就当前开展的文化“三送”工作而言,农民就颇有怨词。某县电影公司根据县“三送”活动统一安排,到某村组织了一次电影放映活动,经过提前几天的宣传,当晚来了一百多位农民。可第一部影片上映后不久,就有几位农民离场;放映第二部时,有一半人离场;第三部放完时,只剩下三四个观众。乡文化站对此十分不解,事后专门对此进行了调查。当天坚持看完电影的一位民办教师直言不讳地道出了其中的缘由:不是农民对送电影的形式不接受,而是对有些内容不喜欢。譬如,那天放映的第一部关于养猪的科教片,其内容早已过时;第二部战争片,很多人小时候就看过;第三部武打片,农民更不爱看,因为村里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留下来的尽是些老人。农民对不喜欢的电影说不,至少给广大文化工作者传递了这样几个方面的信息和启示:首先,农民对文化生活的要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增长的。如果我们用一些过时的、陈旧的、不对路的影片来糊弄农民,农民肯定不会买帐。其次,送文化下乡的形式要不断改进和丰富。就送电影而言,片源奇缺,某县电影公司两年才进5部新片,怎么能满足二十多个乡镇放映!再者,乡镇电影机器老化,声、光、色效果极差也是主要原因。综上所述,并非农民看电影难,而是农民难以看上好电影。今后我们送文化下乡,不能仅仅局限于送电影等,还要注重帮助农村培训文艺骨干,建设文化阵地,让农民自己组织起来开展形式多样的文艺活动。再次,我们要有针对性地开展“送文化”工作,无论是放电影还是文艺演出,一定要适合广大农民的口味。

4、文化站定位不准,乡镇文化站改革与农村综合改革不配套。

当前,农村综合配套改革正在进行之中,但对于基层文化体制改革尤其是乡镇文化站改革在有些地方始终没有一个明确的、统一的定位,有的定性为全民事业单位,有的定性为文化经营单位。定位不准,造成有的文化站与广播站的撤并,与广播站分分合合,用广播站经营性管理模式生搬硬套在文化站上,具体操作起来不伦不类。为此,基层文化体制改革必须对乡镇文化站有一个准确定位,并与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同时进行,协调发展。

二、解决农村文化站发展的主要对策

1、必须尽快出台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相应法规,以保证文化经费投入。

要明确规定文化阵地面积与乡镇人口的比例;要建立合理的领导班子考核机制,提高文化的考核分值,健全严格的奖惩制度;要尽快制定乡镇文化站建设工程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对已建成的达标文化站,任何单位和部门都不得挤占、挪作他用,已经挤占挪用的要立即收回,限期使用。对经济条件差的乡镇可采取政府出资补贴等措施;对那些在经济条件并不很好的情况下却能让文化工作红红火火的乡镇领导则要给予精神和物质双重奖励;对文化工作中涌现出来的新方法、新思路的先进典型和经验应及时总结和推广,鼓励乡镇领导和文化干部上下齐心,为促进新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做出新贡献。

2、必须建立严格的文化干部考核任用制度,以保证文化站队伍的稳定。

要通过规范的制度,把具有群文业务专长的人才吸纳到文化站,把热爱群文、有较强文化创新能力的群众文化工作者推荐到文化站长岗位上;要彻底杜绝任人唯亲现象,避免让那些不懂文化、毫无责任感的人混进文化队伍,危害我们的农村文化事业。

3、必须在创新上下功夫,开展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

首先要逐步改变只停留在唱唱跳跳一般层面上的演出活动的老格局,注重文化活动的特色和个性,因地制宜地广泛开展一些适合农民口味的自娱自乐活动,力求有新的表现形式和新的表现内容,并体现较强的群众性和参与性。其次,我们要抓住各地的文化品牌。俗话说:十里不同俗,百里不同风。我们要继承和发展本乡镇、村落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包括动态的表演艺术和静态的造型艺术,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发展。第三,大力提倡中小型文化活动,不要为了一时的文化政绩而搞脱离农民群众需要的大型文艺演出活动。去年就有一个县花300多万元举办大型明星演唱会,当地老百姓心痛地说:花这么多钞票真是劳民伤财!这笔巨款如果用于当地的文化阵地建设,岂不更贴近农民的实际需要?

4、努力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平台。

政府统揽、财政支撑、社会合力、资源下移是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主要对策,具体说来:第一,建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财政支撑体系,落实文化经济政策。从当前许多省市已全面进入以工促农、城市反哺农村的发展阶段这个实际出发,切实增大公共财政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增加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财政支出在整个财政资金所占的比重;在政府预算中设立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金,动员社会力量支持文化基础服务质量。一是文化交流平台,每个中心村和较大的行政村都应该有篮球场、文化活动室等公益性文化设施作为文化交流平台,对农村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在融资、用地、税费等方面给予优惠;建立以民间艺人为主体,组建以镇乡村曲艺团、小剧团、秧歌队等为载体的业余文艺团体作为文化交流基本组织;二是农村文化队伍培训平台,以农村业余文艺骨干为重点,以县及镇乡文艺团队工作者义务定向培训为辅助,实施“农村文化艺术人才培育工程”,从而为农村带来实实在在的文化利益,促进“三个文明”建设的和谐发展。

第五篇:古希腊罗马文化对西方文化发展的作用及影响(最终版)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2013级)

中西方文化比较课程期末论文

目:古希腊文化对西方发展的作用及影响 学

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业:思想政治教育(师范) 班级序号:1班

号:201321011586 学生姓名:朱世明

2015年12月

古希腊罗马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影响

朱世明201321011586

(辽宁师范大学 大连 116029)

摘要: 古希腊和古罗马这两大文明是西方文化的摇篮,是世界文化史上两座永恒的丰碑,是西方人所津津乐道的光辉时代。勤劳的古希腊和罗马人民用他们的智慧给我们创造了一个个令人叹为观止的杰作,留给我们一个无论是文化史上还是艺术史上的维以超越的高度。其中古希腊文化又是罗马文化的源头,罗马文化在其基础上不断地发展创新,创造了许许多多独树一帜的文化,艺术构想和杰作。因此本文主要是讨论了这两个文化的异同,找出“原希腊”的东西,区分罗马的创新,给西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一些粗浅的线索和脉络。本文将分成经济,政治,文化艺术等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古希腊文化;西方文化;影响

古希腊是西方文化的象征,是让人类智慧的摇篮。古希腊文化是西方文化的渊源,她以独特的风采和卓越的成就享誉世界,以至有“言必称希腊”之说。

古希腊位于欧洲南部,地中海的东北部,包括今巴尔干半岛南部、小亚细亚半岛西岸和爱琴海中的许多小岛。这种生存环境早就了古希腊人自由奔放、富于想象力、充满原始欲望、崇尚智慧和力量的民族性格,也培育了古希腊人追求现世生命价值、注重个人地位和个人尊严的文化价值观念。因此,古希腊文学和艺术具有丰富多彩、雄大活泼的特征,具有人类社会童年时代天真烂漫的特征

西方文化涵盖了很多方面,包括它的文学、艺术、哲学等等。所以,我由此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一谈古希腊文化对西方文化发展的影响。

一、经济发展模式对西方的影响

希腊和罗马的经济发展走的是截然不同的道路,体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这些思想的以后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只要稍了解历史的人都知道,后世西方各国基本上都经由了这两个阶段,比如欧洲新帝国对非洲,美洲的海外扩张,奴隶贸易,俨然是罗马形式的另一版本,而同时期广泛存在于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却又是希腊式的重现,让我们回到地图上,看看希腊和罗马的地理位置。希腊是由本土半岛和一些散落在爱琴海和地中海的一些小岛组成的。它三面环海,只有北面与陆地相接,且多丘陵少平原,属于温和的海洋性气候。①正是因为这样的地理条件使得它的农业难以发展,为了生存,希腊人学会了和其它地区进行农产品的交换,并逐渐形成了地中海地区繁荣的贸易往来。罗马的环境和希腊类似,它地处今意大利半岛,是一个多丘陵,多沼泽的地区。因此农业也不十分发达。但罗马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并不是像希腊一样通过自由贸易,物物交换。它使用的是一种血腥的方式——侵略和扩张。

①F·基佐 一**零年英国革命史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P18 为了满足罗马帝国日渐庞大的粮食、财富的需求,罗马人选择了不断地侵略。依靠着强大的军队、武器,罗马从昔日台伯河边上一个卑微的小城一跃成为统治着200万平方英里的帝国的中心。①每天码头,道路都有成百上千的船只,车辆抵达罗马,源源不断地带来从各地掠夺来的金银珠宝,粮食谷物。同时随着罗马帝国的不断膨胀,使得对这些物资的消耗急剧增多,反过来这又导致了罗马帝国的继续扩张,如此一来便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它由始至终都伴随着罗马帝国。相比而言,为了抵御恶劣多变的海上环境,希腊发展起来的却是一种互相合作的良性竞争模式。并且,后者己渗入当代西方人的精神领域。除此之外,希腊的经济发展主要是靠商人进行的海外和地区间的贸易往来和本土的农民耕种。希腊城邦中的奴隶数量比罗马少得多,罗马经年累月的征战,带来财富的同时还有大批大批的奴隶,这些奴隶广泛地分布在大部分的产业,比如采矿,冶金,驾船,铺路和大型建筑的建造。可以这样说,古罗马的伟大和成就很大一部分是由奴隶创造的。

总的来说,希腊和罗马的经济发展走的是截然不同的道路,体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这些思想的以后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只要稍了解历史的人都知道,后世西方各国基本上都经由了这两个阶段,比如欧洲新帝国对非洲,美洲的海外扩张,奴隶贸易,俨然是罗马形式的另一版本,而同时期广泛存在于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却又是希腊式的重现。

二、希腊罗马对西方政治与民主的作用

说道民主,首先我们就会想到当代西方的人权民主社会,可是民主这个字眼最早出现在古希腊的雅典。希腊的民主政治,一方面给予几百人或几千人以民主,另一方面又剥夺了数以万计的奴隶与自由民参与政事的权力,当时希腊民主的要义就是:多数人的统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个人生活自由。虽然此时的民主具有很强的阶级性,只是对于公民的民主,但在几千年前,这种观点己远远超越了它的那个时代。相比我们这个时代的民主,我认为它们的内涵是一致的。虽然当代西方政界口口声声说的是“人人平等,维护人权”,②可是这种民主真实存在吗?比如美国,它的政治还是掌握在少数有钱有权的大资本家手中,体现在表象上是一个由其资助的“民主”代言人——美国总统。处于中,下层的公民在很多时候仍是被政治家玩弄于“民主”的假象间。从这个意义上说,它的民主和古希腊的民主是完全一致的

古希腊古罗马文学中的神和人都具有自由奔放、独立不羁、狂欢取乐、享受人生的个体本位意识,而在困难面前又表现出艰苦卓绝、百折不挠的精神。威力无穷的命运给古希腊人带来了困惑与恐惧,也培养了他们的自我意识和个体精神。此外,他们在与命运抗争中激发出了蓬勃的生命活力。“自然法内容虽然很多,但归结起来就是寻求和平,信守和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是说为了大家都能生存下来,过上和平生活,必须放弃一部分自然权利,这就是契约。如果人们放弃了自然权利,把它交给一个人或一些人组成的议会,把众人意志变成一个意志,形成一个公共人格,这就出现一个公共权力,它就是国家。

①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l976,P48 ②

约翰·麦克里兰 西方政治思想史 海日:海南出版社,2003,P239一240 古希腊文学正是在描写人对现世价值的追寻、人与命运的矛盾和抗争中展示了人性的活泼与美丽,表现了人类童年时期的自由、乐观与浪漫。生命意识、人本意识和自由观念是古希腊文学的基本精神,以后也成了西方文学与文化的基本内核。罗马人最大的贡献便是立法。在贵族和贫民之间的激烈的矛盾和斗争过程中,产生了第一部成文法律《十二铜表法》,虽然此法律依旧维护的是贵族和上层阶级的利益,在那个时期却又是文明的一大进步。之后陆续产生的《万民法》,《公民法》,《民权大法》更是奠定了西方法律体系的雏形。尤其是《民权大法》中规定的“公民的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成为后世西方法律中永恒的主题。

时至今日,西方文化的发展仍离不开古希腊文化,虽然时代在发展,但是不能把古希腊文化与西方文化分开而论。所以我们在顺应时代潮流时,同样的不能忘记文化的根基,更重要的是要正确的对待世界的各种文化,真正的领悟各种文化的内涵。这也使我们学习、研究各种文化的真正根源。

三、古希腊罗马宗教与艺术对西方的影响

罗马诗人贺拉斯曾经这样咏唱到:“希腊被擒为俘虏,被俘的希腊又俘虏了野蛮的胜利者,文学艺术搬进了荒僻之地”。的确,早期罗马的文化几乎是对希腊的纯粹的继承与模仿,反映在神话与宗教上,譬如,在神话中罗马的神几乎是希腊神话的翻版。希腊的地母神德米德变成了罗马的谷神塞利斯;万神之王宙斯变成了朱庇特;天后赫拉变成了朱诺;爱与美的女神阿芙罗狄成了维纳斯,凡此种种,举不胜举。

随着罗马帝国的不断扩张,外来的宗教在各地传播开来,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大约公元40年出现在罗马的基督教,从出现时起,基督教很快在整个罗马帝国兴起,而此时帝国的皇帝为了统治的需要,迫切需要一种精神舆论来束缚人民的思想,于是在最后一个皇帝狄奥西多时代,基督教被定为罗马的国教,从此开辟了欧洲基督教时代,直到今天西方的广大区域都以基督教为精神支柱团结在一起。

在教育方面,罗马人发扬了希腊人的“学园”教育,创造了一系列非常健全的教育体制。包括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这一体制一直延续到今天,成为各国教育的主体。值得一提的是,罗马的高等教育——当时称为“学府”是近代大学的前身,它强调德育,指出“老师既要有渊博的知识,同时也要在生活处世方面做学生的楷模 ”。①这种教书育人德才兼备的思想为后世所承继。

在艺术领域内,表现在建筑,雕刻等凝固艺术,以及文学上。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建筑风格上有较大不同。希腊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神庙。古希腊和古罗马建筑对后世的西方建筑有着深远的影响。特别是文艺复兴时期,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效仿古典时期的浪潮。此时出现了大量的仿古风格的建筑,除此之外,在文学、雕塑、自然科学等方面,古希腊和古罗马文明也为后世西方文学、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和活力。

对古希腊和古罗马给后世影响的一些方面做了简要的探讨,我也只能用我粗鄙的文字去叩响西方古典时期那厚重的大门。但仅仅从这几个方面我们就足以看出,古希腊和古罗马对后世西方的影响是多么的巨大,多么地深远。也许从这 ① 徐显达——霍布斯社会契约论解析 种透入骨髓的深刻中我们能学会反思自己的文化,找到其中的精髓,重新合理地给自己定位,从而更有动力地前进。

【参考文献】:

【1】 约翰·麦克里兰 西方政治思想史 海日:海南出版社,2003,P239一240 【2】 F·基佐 一**零年英国革命史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P18 【3】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l976,P485 【4】 徐达开i—国家社会契约论解析

作者简介:

1.朱世明,男,汉族,辽宁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3级思想政治教育(师范)专业在读学生, “电子邮箱:1225679356@qq.com 联系电话:18840865713

上一篇:中学担当负责整改措施下一篇:最新高级职称述职报告

本站热搜